乡愁余光中文章赏析

2024-07-17

乡愁余光中文章赏析(精选9篇)

1.乡愁余光中文章赏析 篇一

按内容来说,阅读《乡愁》时,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之感。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从“小时候”“长大后”到“现在”的简单时间排列,从“母亲”“新婚”到“祖国”的浅浅诉说,我们看到了诗人成长的足迹与历史车轮碾过的印记。

从情感上看,《乡愁》表现出余光中浓浓的思乡之情,更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乡愁是诗人思乡的行吟,是诗人心灵的呼唤,是诗人风雨沧桑中的呻吟。而余光中笔下的《乡愁》不仅如此,还装载着历史的血泪,饱含了海峡两岸的沧桑。从“邮票”“船票”到“坟墓”是深沉的情感,而至“海峡”则是主题的升华。乡愁不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成了民族情感的化身——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对民族团结的期盼。整首诗歌字里行间深深地流露出诗人心中那浓浓的“乡愁”。

《乡愁》的意象是美的。乡愁本是一种摸不着、理不清的情感,而诗人却能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地把“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乡愁自“小小的邮票”流出,那是儿子对母亲的思念。说起邮票,不能不让人想到家书。诗人巧妙地运用“邮票”这一意象,自然而然地诱发我们的联想。乡愁自“窄窄的船票”溢出,那是丈夫对妻子的挚爱。“船票”这一意象生动地刻画出夫妻之间的距离感,形象地表现出夫妻之间的惜别之痛。乡愁自“矮矮的坟墓”冒出,那是儿子对母亲的怀念。诗人通过“坟墓”这一意象,让我们感受到死亡的气息,更让我们体会到儿子对母亲浓浓的爱意与深深的依恋。乡愁自“浅浅的海峡”涨出,那是两岸人民心灵的呼唤。诗人始终坚信“浅浅的海峡”总会汇到“大海”的环抱中,用浪奏响《黄河大合唱》,用涛筑成心连心的纽带。

《乡愁》的艺术手法也令人瞩目。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为结构美,寓变化为统一。整首诗句式整齐,节与节之间均匀对称。诗人还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使诗歌的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二为音乐美。全诗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诗人运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和“浅浅的”这几个叠词,增添了诗歌的音乐美。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寄情于景,采用隐喻的手法,把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景物上,于无形之中流露出诗人的丝丝乡愁。在语言上,这首诗语言质朴,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

《乡愁》是一曲海外游子的深情恋歌,更是两岸人们的心灵呼唤。乡愁已不仅只是乡愁,余光中笔下的《乡愁》还成了几代两岸人们的情结,成了台湾与大陆沟通的纽带。

2.赏析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篇二

台湾乡愁文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两岸局势紧张,两岸处于隔绝状态,禁止任何的交往。许多人的怀乡思亲之情无法表达,他们便借助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怀乡思亲之情。随着这种文学现象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抒发自己怀乡思亲的文学题材——乡愁文学。

乡情,一只永远唱不完的歌;乡愁,一种无药可医的病;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是游子永远的情结。它们蛊惑了无数漂泊的游子,也形成了海外中国人永远挣不脱的心结,多少年又是多少代。台湾文学中的乡愁意识,是台湾特定历史中产生的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诗人的生命体验。三百多年以来,台湾这块土地上反复上演着分离与回归,在这个历史场域中发展起来的台湾文学笼罩着浓厚的乡愁意识。

在描写乡愁的作品中,余光中一首《乡愁》把乡愁表达的淋漓尽致,不但广泛流传于海内外,还被人谱成曲传唱。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河蟹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就像爱情在某男某女间的生离死别一样;乡愁又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乡愁是源于对往昔之物的特别缅怀,当夜雨响在耳边,乡愁也就如约而至在我们精神的海底。因为每次的归去来兮,所以我们的乡愁像西出阳关的旅人,充满了蓦然回首的美感。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拓展:

余光中《乡愁》的故事

1972年1月21日,余光中在台北厦门街家里,写了《乡愁》,只用了二十分钟。二十分钟的脑力劳动,影响持续了三十多年,遍及四海五湖,感动了亿万个炎黄子孙,近年则引起一些评议。

《乡愁》发表后,最早予以好评的,应是陈鼎环。陈在《台湾时报》1972年3月29、30日发表《诗的四重奏──从余光中的〈乡愁〉谈起》,说它唱的是“自古至今中国人的繁茂幽深、激荡微妙的乡愁”。陈氏喜爱此诗,并把它译为古体诗(这使人想起余光中的组诗《三生石》1991年秋发表后,小说家高阳即把它译写为四首七绝)。《乡愁》在台湾、香港等地传播。1975年6月,余光中在台北参加“民谣演唱会”,同年杨弦谱曲的《中国现代民歌集》唱片出版,内有《乡愁》等诗。这应是《乡愁》首次被谱曲成歌。

《乡愁》面世近十年后,于1980年代初登上大陆,在内地传播,而且是热播。香港作家刘济昆说他把余光中等台湾诗人的诗集,寄给四川诗人流沙河,流沙河把《乡愁》等诗交给大陆的报刊发表。长沙的诗评家李元洛偶然读到报纸上登载的《乡愁》,又读到余氏的另一首诗《乡愁四韵》,于是撰写《海外游子的恋歌》一文,赏析此二诗。此文刊于大陆的《名作欣赏》1982年第6期,翌年香港的《当代文艺》。李氏征引中西诗歌以助说明,指出这两首诗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李文说:“《乡愁》在国内的一些文艺集会上朗诵过。”然则李氏撰文时,这首“恋歌”已传诵了。

笔者于1984年夏天在北京拜访钱钟书先生,钱氏说,他曾在《人民ri报》上读到《乡愁》。当时我忘记了问是何年何月的事。袁可嘉在纽约写的《奇异的光中》一文说,在余氏《腊梅》、《呼唤》、《乡愁》诸诗中,他最爱《乡愁》,“此诗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已是家喻户晓”。袁文没有说明何时播出,我相信是距袁文写作很多年前的事了。《人民ri报》刊出,人民电台播出,此诗广泛被人民目睹耳闻,不必多说。使《乡愁》更家喻户晓的,应是“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每年农历大除夕,中央电视台第一套(台)有数小时的表演艺术节目,听众以数亿计。《乡愁》上“春晚”,据说在1992年。它也上过端午节、中秋节等“夏晚”、“秋晚”和弦歌悠扬的其它晚会。入乐的《乡愁》,有多个版本。大陆的语文科教材,选入了《乡愁》,更使它深入少儿易感之心。此外,大陆学者、批评家撰文赏析《乡愁》及余氏相同主题的其它诗,篇数之多,难以统计。

《乡愁》的“愁”,有两种:(1)与亲人生离死别后的愁怀,此诗首三节所写的。(2)离开故乡后的愁怀,此诗末节所写的。余光中自己曾把《乡愁》译为英文,题目定为Nostalgia。 Nostalgia在英文中有两个意义:(a)怀念过去的人、事、物;(b)怀念亲人、故乡。人有怀旧之情,譬如在电气化火车时代,怀念喷烟的火车;在冷气机时代,怀念摇着扇子在天井乘凉的日子;在周杰伦风行的年代,怀念周璇的旧歌。这怀旧的意义,包含在nostalgia的(a)之内。余光中的《乡愁》,其意义和nostalgia一词并不全同。相同之处为:怀念亲人、故乡。不同之处为:《乡愁》没有“怀”念“旧”时事物之意;《乡愁》之“乡”明显有家国之思。

《乡愁》在中国大陆唱遍大江南北,余光中另一首诗《民歌》所希望做到的──从黄河至长江,从高原到平原,从青海到黄海,鱼也听见,龙也听见,梦也听见,醒也听见──《乡愁》做到了。《乡愁》处处闻的原因很简单:大陆的政府和民间,都希望台湾早日回归大陆,完成两岸统一大业;台湾有人怀念大陆,大陆当政者当然认为应该让这个心声在大陆内外广为传播,以加强宣传统一大业的正确性以至迫切性。此外,此诗属歌谣体,意象鲜明,晓畅易诵,诗意乘着音乐的翅膀,就更容易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总理12月访问美国,在多个场合宣示其两岸和平统一的主张和政策。12月8日温氏在纽约与侨界代表晤谈时,解说台湾的问题一贯的政策外,还说:“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我们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乡愁》已是名诗,余光中已是名诗人,温总理这一席话,把诗和诗人的名向上推得更高,一夕间名满天下。各地华人社会的传媒都报导温氏引诗的事。

这里只说台湾几份报纸对此事此诗此诗人的评述。

12月9日《联合报》的“A3焦点”版作头条处理。通栏的大标题是:《温总理先硬后软:台湾是最深的乡愁》。头条的内文包括这样的句子:“温总理并以中共领导人少见的感性口吻,引用余光中的诗《乡愁》……温总理这番软性言语,让不少在场侨界人士为之动容。”头条之外,还辟栏附一短文《余光中的乡愁》,内文为此诗全文,以及相关的评介:温的“感性谈话,让各界人士强烈感受到他的‘温氏柔情’。”又说余是“风靡海峡两岸的诗人”,其《乡愁》等诗,“在大陆广受欢迎”。

同日《中国shi报》“A3焦点新闻”版头条报导温总理谈话内容,头条的小标题有“向侨界喊话‘浅浅的海峡是最深的乡愁’”字句,内文说温氏引此诗句,是温的“感性喊话”。同版还有余光中的访问记,其大标题为《余光中:乡愁是对大陆的怀念》。

3.乡愁 余光中 篇三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课《乡愁》 内容分析::《乡愁》是一首现代诗,余光中的经典之作,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诗两首》的第二首。本单元一组诗歌共同的主题就是爱国思乡之情,要求能领悟诗歌中所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感情。吟诵诗歌,欣赏诗歌是本单元的主要要求。学情分析:初三学生由于很少接触诗歌,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六大模块,即“导课—介绍作者—朗读吟诵——品味欣赏——拓展迁移总结”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描写思乡之情的名句或图片。

2、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根据课标精神和本课的课型特点,针对中年级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自读自悟法。教学时,以朗读作为重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朗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2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能力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放钢琴曲《思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你把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写在黑板上。(学生朗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看看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读——感乡愁 【提示】:

一读:读诗,吐字清晰

二读:读诗,注意节奏和停顿,体现诗的音乐美。

三读:读诗,注意诗中的重音,读得抑扬顿挫,体现诗的抒情性。提示:重音,指为了表达感情有的要读重些。四读:读诗把韵脚读好,是讲究押韵的。

提示:押韵:诗句中永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叫押韵。本诗押韵回环往复。1.自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3.划分诗的节奏。

(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

5、指名朗读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明确:节奏:按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重音:能突出对象的特点,能体现中心、突出主题,是段中的关键、句意的重点或情感强烈的地方,如“小小”这一个词应读得很重,它能体现邮票的特点,且“小小”能更衬托出浓浓的乡愁,我在这头语气应提高,后一句应降低以体现思母之情

师:请同学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讨论:以第一节为例,划分节奏并标出重读音让学生注意以下地方的正确读法:

(课件展示:)

1)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2)大陆/在那头(“在——那——头”要气流不断,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6演示文稿展示朗读诗歌方法)

1)把握朗读基调(语气、语调);

2)讲究朗读节奏;

3)注意朗读重音;

4)调节朗读速度;

5)投入朗读感情(用心去读)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体会到浓浓的乡愁。

四、品——悟乡愁

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幻灯片出示:(1)从整体结构上,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上,C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上,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H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4)从思想感情上,I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J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 K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1、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借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呢?作者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生: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不可捉摸的乡愁,小小的承受着不可以言说的愁,更体现了愁的厚重。

生1:思母之愁、夫妻离愁、丧母哀愁、思归浓愁 生2: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

2、这些愁具体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背景资料: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老师:作者把这些愁以时间的顺序铺排在一起,我们读来会发现有韵脚的变化,邮票、船票,变为坟墓、海峡,而且时间上后来啊延长,而现在转折,我们会发现,情愫在逐渐的加深,母子之情,夫妻之情,有思念之愁,但是尚可以相见,而丧母则是深沉的阴阳之隔,而大陆则是一种隔开的思念,思念变得厚重。

3、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示例: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4、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拓——思乡愁

《乡愁四韵》[1]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2]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3]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2、读了余光中的《乡愁》后,我好象也沾上了几分诗情,突然间诗兴大发--师作诗:“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母亲依依的挥手。” 啊!我发现同学们好象也跃跃欲试了!好,你们也来试着表达心中的那份浓情诗意吧!请展示你们的才华吧。(多媒体出示:乡愁是…… 母爱是…… 友谊是……)

六、结束语:

1.通过朗读、补写,我们了解了乡愁,《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七.布置作业:

1、学习《乡愁》的写法,以《童年》为题创作一首小诗。

4.余光中的乡愁 篇四

出身外文捍卫华文

由于忧心台湾学生的华文能力每下愈况,余光中两年前连同张晓风等人在台湾临时发起组织“抢救国文教育联盟行动”,过后正式成立民间组织“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去年余光中以协会理事长的名誉向社会发声说,“中文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台湾应该爱护的资产;语文教育如有偏差,无异于剥夺年轻一代的文化继承权,这是非常严重的事”。

余光中对当下华文发展最大的忧虑是什么?

他说,他和一群朋友之所以忧心华文的发展主要有几方面,首先,全世界的语文能力都在萎缩,这与这些年来的电脑化有关,因为大家书写的机会少了。

余光中说:“随着电脑与影视科技的发达,透过文字的书写活动已渐渐被影像媒体取代。现在的媒体跟过去不一样,‘读者’都变成了‘观众’和‘听众’,但是读者和‘观众’毕竟是不同的,观众是比较被动的,看电影、电视剧、甚至听于丹演讲,只是单纯的观众和听众;电视上有个故事在你面前展开,观众很自然的就接受了;但读者读一本书是有所参与的,借由文字细细体味文章,只有好好掌握了文字才能把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读得懂。因此怎样把年轻人拉回来做‘读者’是很重要的。我和我的一些朋友一直想做的,是拉一些‘观众’回来成为‘读者’。”

反讽的是,目前的现象是,要培养“读者”还必须靠电视,例如于丹在电视上讲《论语》,先将儒家学说普及化了,再将这些儒学的“听众”转为“读者”。

在地域上,余光中说,台湾近年来在政治上“去中国化”的影响下,华文更面临越来越退化的危机。他说:“不论政治如何,台海两岸毕竟同文同种,都是中华民族,这点是不能够否认的,不应该让政治影响语言和文化。”台湾前阵子修改一本高中必读教材《高中国文课程纲要》,其中一点是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重由过去的65比35,大幅缩减为35比65,实在轻重倒置。因为新文学之兴起,至今不满百年,百分比不应超过数千年的古典文学。

另一方面,余光中也说,华文在书写上的日渐西化,也是教人心忧的一点,因为长此下去,会让华文变质。余光中说:“我的一群朋友,包括散文家思果一直都觉得,这些年来华文不像华文,华文太受翻译的干扰,变得过于西化了。许多时候丢弃了华文原本很好的说法不用,反而用西方的说法和写法,华文实在不应该跟着英文走。”

他说:“为了捍卫华文,有担当的政府应该采取主动,以行动来保障平面媒体能够普及。媒体如电视除了访问艺人之外,也应该协助推广文化,例如深入专访作家等,都有助于文化与语文的发展。” 在四度空间 悠游一甲子

余光中称自己是文学上的“多妻主义者”,他说写诗、写散文、写评论、翻译是他生命的四度空间,而这条线是用华文穿起的。

余光中近年来已被台湾艺文界尊称为“诗翁”,他创作的诗歌超过一千余首。但提起余光中,许多人都会立刻联想到他的名篇《乡愁》。的确,在诗人超过一个甲子的创作生涯中,最流行,最多人懂,传遍华人世界的作品是《乡愁》,人们甚至因而称余光中为“乡愁诗人”。

《乡愁》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诗人说,至今他的所有诗作中,最流行的始终是这首。1992年余光中首次到大陆,有人告诉他,199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有人唱谱成曲的《乡愁》,之后这首诗又收入中国大陆的教科书,余光中说,这些年,有不同作曲者将《乡愁》谱成20多种歌曲。

余光中说:“其实我写过很多关于乡愁题材的诗,《乡愁》只是其中一首,它之所以这么流行,那么受读者喜爱,除了许多读者有情感上的认同,还因为这首诗的诗歌语言单纯,顺口好记,只要背一段,四段都能背,而且这首诗也很容易谱曲。”

诗人说,《乡愁》应该是写于1971年,那时候,海峡两岸尚未开放,两岸人民不相往来,当时台湾人想要回大陆探亲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而且那时大陆又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大家都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到大陆去,他是在十分绝望的情况下写了《乡愁》这首诗。

余光中说,对他而言,乡愁并不仅是地理的,也是文化的,历史的。他一生诗作中亲情、爱情、友情、怀古等各种感情都写过,一些咏古今人物的作品为数也很多,甚至同样的人物题咏再三者也不少,例如屈原写了6篇、李白写了4篇、苏轼和甘地各写3篇。

“四度空间”以华文联系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创作,也写评论,仅在台湾出版的著作就有约50种。写作之外,余光中也从事翻译,在翻译上亦有建树,最广为人知,影响最明显的译作是美国传记小说家伊尔文?史东(Irving Stone)原著的《梵高传》。此外,余光中早年即将王尔德戏剧引介给华文读者,翻译过的王尔德戏剧包括《不可儿戏》、《温夫人的扇子》、《理想的丈夫》等,这些译作目前仍然是市面上王尔德戏剧中文版较重要的版本。

余光中既称自己是文学上的“多妻主义者”,又说写诗、写散文、写评论、翻译是他生命的四度空间。说到这些年悠游“四度空间”的感受,余光中说,不论是写诗、散文、评论或是翻译都是由华文这条线穿起。他以华文写诗、散文和评论,将英文翻译成华文,这些全基于对华文的热爱。他说,“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好处是,不想写诗的时候可以写散文;从事翻译的好处是,不想创作的时候,可以随时提笔翻译。

持续创作至今

许多作家到了晚年都已停笔或是减少创作,但年过80的余光中,创作不但持续至今,而且源源不断。新加坡青年书局两个月前出版的《余光中选集》就收录了他写于60岁至80岁的新诗、散文和评论。

余光中曾说:“我这一生,自从写诗以来,只要一连三月无诗,就自觉已非诗人。”去年,台湾文艺界为余光中举办八十大寿贺寿会,九歌出版社还特意为他出版三本新书,分别为新诗集《藕神》、近十年的文学评论选集《举杯向天笑》以及翻译王尔德的剧本《不要紧的女人》,从三方面展现他近年的创作成果。

余光中的第一本诗集为《舟子的悲歌》,新诗集《藕神》则是他的第十九本诗集。余光中说,新诗集取名《藕神》是为了纪念词人李清照。余光中说,他一向来很喜欢李清照的作品,而山东大明湖畔李清照的纪念祠便取名藕神祠。《藕神》在题材上以咏人为主,书中的六七十首诗,除了以李清照入诗,还写屈原、杜甫、仇英、傅抱石、王攀元、刘国松、董阳孜、江碧波、杨惠姗、王侠军、唯弦、李元洛、杜

十三、林彧、萧邦等。评论选集《举杯向天笑》则取自李白的“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刚刚过去的暑假,诗人还一口气翻译了英国诗人济慈两首长达千余行的长诗,其中一首叙事诗长700多行,另一首长400余行。

太太是读者与旅伴

余光中与太太范我存是文坛中著名的恩爱夫妻,夫妻俩经常携手出席各种文化活动,在余光中的作品中,也常会读出范我存的影子。在余光中心里,范我存既是妻子,也是个能够谈诗论艺,相濡以沫的知音。

诗人说,他与范我存有许多共同的兴趣,第一次读到英文原著的《梵高传》即是太太的藏书。翻译这本传记时,他将译文写出来再进行修改,再将初稿给当时的女友范我存看,范我存则一个字一个字的加以抄正。这数十年来,范我存一直还是余光中的第一个读者。

余光中说,他们夫妇还有个共同爱好是旅游,到了国外旅行时经常租车自助旅游。他说:”我们到欧洲时,就是租了车,买一张地图,由我开车,太太看地图,就这样一路自助游山玩水。”

写于1992年底的《风筝怨》即是余光中写给太太范我存的诗作,当时诗人先在英国巡回演讲、朗诵,继而去香港担任新亚书院访问学人,一连在外两个月,非常想家,于是写此诗寄给太太,把自己比喻为一只风筝…… 《风筝怨》 只因有你在地上牵线

才能放我到天外飘浮

这样的一念相牵,鸟所不见…… 沿着袅长的北纬或东经

彼端的一提一引,即便是最轻

都会传到脆薄的游魂

云上孤飞的冷梦,何时醒呢?

风太劲了,这颗紧绷的心

正在倒数着归期,只等

你在千里外收线,一寸一分。相关文章:

沈昌文:我不是知识分子

[2009.7.24] 韩德培:丈量中国法制进程的世纪人生

[2009.8.7] 任继愈:一部大书与一座图书馆

[2009.8.17] 章开沅:“半个”中国近代史家的传奇“史话” [2009.8.24] 梁晓声:文学、电影与人生

[2009.9.3] 生活搞笑启功先生:面微圆皮欠厚

5.乡愁余光中教案 篇五

1、初步掌握现代诗朗诵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

3、学习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中包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通过揣摩品味,理解诗歌中意象之美;通过点拨指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本课拟用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走近作者

播放《江河水》音乐。(创设情境,教师以饱满的激情介绍这首曲的作词人)

曾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一位富有民族感和责任感的诗人,他于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就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期间他多次想回到大陆看看,可惜都不能成行,在回乡无望的时候,他于1972年写下了一首诗,一首生离死别般灼人心痛的诗——《乡愁》。他是谁?──台湾著名的诗人余光中。我们在倾听的这首歌曲就是根据他的《乡愁》谱曲改编而成。

6.余光中乡愁续写 篇六

长安是读书人的一个情结

84岁的余光中满头华发,连睫毛也被岁月染得雪白。顶着30摄氏度的高温,他西服领带一丝不苟,处处可见文人书卷气。吃饭时,他第一筷子必定夹给夫人,那一幅浪漫温馨的画面,引来不少年轻工作人员感叹:“我又相信爱情了。”

能来西安,余光中觉得欣慰至极,“我第一次来到西安,这座城市我还没看清楚。是西安却把古长安藏起来了,不让我见”。余光中感慨道:“中国的读书人,没有一个不知道长安的意义,我早就透过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了解长安了。我对这里的历史充满敬畏感,这里满足了我对中国文化内心的憧憬。”他还说:“长安是天下读书人的一个情结,只要想到长安,就会想到朝廷、庙堂、君王、国运等许多内容,我自己作品里就常常写到长安。”

几十年来,余光中带有浓浓的情谊和文学气息的诗,给一代代读者以别样的感触。尤其那首触动无数游子思乡情怀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诗的结尾遗憾地写道:“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当日,面对众多西安学子,余光中现场续诗,短短21个字,浓浓的期待全在诗里:“在未来,乡愁是一座长长的桥梁,我去那头,你来这头。”

“我虽未到长安却心向往之”

上世纪80年代,读诗、写诗,是一种极动人的风潮,恋爱中的青年人几乎人人都是抒情诗人,每年除了有大量的诗发表在文学刊物上,还有更多的诗藏在笔记本或年轻人的心里。如今的大学校园中,90后很少读诗,爱微博远胜写诗。对此,余光中非常遗憾。但他仅用一堂课,就让2500名90后学子瞬间爱上了诗,甚至现场追问起写诗的技巧。

7.余光中《乡愁》的课件 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写法。

2、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的写法。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重难点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能力训练点

1、搜集有关表达思乡感情的诗、词、曲或现代散文,体会思乡愁绪。

2、仿照《乡愁》诗中比喻的句式,描写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感情。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

学法设计

朗读、联想,想象;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对比阅读;仿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中乡愁诗也是异彩纷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军*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这种思乡情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都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多年的当代诗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浅显但韵味无穷的《乡愁》。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的技巧。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⑴ 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绪?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学生体会,讨论)

⑵ 每首诗的节奏以及重音如何把握?(学生讨论,试读,体会)

教师提示: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

2、学生选一段展示朗读才艺,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

多媒体显示:

朗诵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语调要深沉、哀婉。

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

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5秒。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3、练读、展示。

四、赏析全诗

老师配乐范读全诗,请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思考讨论:

⑴ 全诗以什么为顺序贯穿全诗?

全诗以时空的变化为线索,以个人的经历贯穿全诗。

⑵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有什么深刻含义?

诗人将不可捕捉的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我可以用家信来寄托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长大后,出外谋生,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了却对爱人的无尽牵挂;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感情撩人愁思。在故国故园故土中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希望回归,盼望祖国统一的信念同执着难消的乡愁揉和在一起,更加深了诗的艺术感召力。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⑶ 乡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⑷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5)这首诗在形式上是如何体现诗歌的结构美与音乐美的?

结构美,体现在四节诗,每节四行,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歌整齐中又有参差之美。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美的旋律上,又加上叠词的运用,低回婉转,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2、拓展延伸讨论:

⑴ 假如当时你的亲人有在台湾的,你的感受如何?

⑵ 假如你是一位台湾同胞,面对香港收复,澳门回归,你会有什么感受?

⑶ 就我国目前的现状,你有什么看法?

小结: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犹如一支柔美而满含忧伤的“思乡曲”,也是一曲为祖国,为亲人献上的深情而美丽的恋歌,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沉郁而幽远;运用的语言新奇而朴实;表达的感情强烈而深沉。

五、拓展练习

1、对比阅读:席慕容的《乡愁》

乡 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诗中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乡愁?

(2)“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作者将“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将具体的事物比喻成抽象的概念,这样合适吗?谈谈你的理解。

(3)“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拓展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举例分析其蕴含的情感。

(2)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什么特点?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仿照本诗的托物寄情的手法,以“母爱”为题,发挥想象,巧设比喻 写一首小诗。

七、板书设计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乡愁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渴望亲人早日团聚

后 来 ——坟墓——母子死别渴望祖国早日统一

8.余光中《乡愁》教学实录 篇八

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课前预备时间: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师: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首诗。生1读。

师:课下很多同学跟老师说喜欢这首诗,可是又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困难,很难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那么,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 生:情感基调。

师:不错。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师: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 生:忧郁深沉。

师: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下面我们看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生自由读书。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读诗,节奏停顿要夸张些,让大家听出你的节奏处理(演示文稿:朗读指导:节奏的划分)

生2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生2的节奏划分大家听出来了么?(听出来了)和你的一样么?(一样)

师:和老师的节奏划分方式也是一样的。我们再一起来看轻重音的处理。我们知道,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请同学用深情的语调再读一遍。师:通过几遍朗读,我想大家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得更深刻了。谁能给我们读一读呢?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读全首诗也行?

读的好的同学,应该问问她为什么读得好?读的时候都想到了什么?)……(忘了还有些什么对话了)师:谁再试读?

生:“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一组词读得很轻。能体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特点。师:我们刚才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承载了诗人的思念,这种思念的程度怎样啊? 生纷纷:厚重的。

师:那么,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是否削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 生9:不,是对比。

生10:更衬托出乡愁的厚重。

师:大家理解得很透彻。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我们都找到了,并且或轻读或重读给予了处理。大家在读这首诗时,还有什么困难么?

生11:“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头”“那头”出现四次,读起来都一样,不知道怎么读。

师:这个地方是比较难读的。我们要先看各节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比如第三节,诗人在这节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12:思念。生13:伤心。

师:仅仅是伤心?这程度够深么? 生14:悲痛。生15:哀痛。师:为什么?

生14:母亲死了,诗人再也看不到母亲了,所以哀痛。

师:一方矮矮的坟墓相隔,诗人母子两人永无相见的机会了,所以“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要读出这种距离来。“母亲在里头”怎么读? 生16:降调,往下读。生17:要沉痛。

师:那么要突出这种强烈的距离反差,“我在外头”怎么读? 生:升调。

师:可以,语气要激烈些。(老师示范)[演示文稿:第三节朗读指导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师: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同学们深情读读这一节。(音乐:《二泉映月》)生深情朗诵。

师:我们接着看第四节。第四节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与前三节有何不同? 生18:这一节写的是对祖国大陆的思念。师:只是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么? 生18:不,是所有台湾人民。

师:是啊,前三节写的都是家愁,这一节可以说写的是国愁。余光中的简单经历和写这首诗的背景大家了解么?

生19:他1928年生于南京,福建人,1949年去了台湾,是台湾诗坛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作品有《白玉苦瓜》《听听那冷雨》等。

师:介绍的非常详尽。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乡愁》后,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二十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去台湾时他才21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真是“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

第四节中“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最能表达他这种赤子之思的是哪个词? 生纷纷:大陆。

师:对,那么“大陆”要重读。“大陆在那头”怎么读? 生20:拖长些,读降调。师: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生20:回不到祖国的惆怅,失落。生20:期盼,企盼回到大陆的情感。师:老师觉得读升调降调都可以,看你着重表现的是哪种情感。[演示文稿:第四节朗读指导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强调“浅浅”)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越慷慨之感)] 师:老师还是给大家配上音乐,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一节。(音乐:马思聪《思乡曲》)生纷纷深情朗诵。

师:同学们还有哪些诗句和词语不会读的? 生纷纷:没有了。

师:好,那么,我们按照分好的四个小组准备朗读竞赛,同学们商量一下,看看你们小组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朗读,三分钟准备,然后我们就开始。

师:好了,时间到。我们从一组开始。老师放的配音是小组同学自己选定的,大家听的时候要注意,听听朗读是不是能表现诗人的情感,我们要评出最佳配乐和最佳朗读。

师:同学们刚才的朗读把老师深深打动了,老师也久久地沉浸在诗歌传递的忧伤氛围中,仿佛看到了海峡那面深情凝望久久伫立的身影。现在我们欣赏朗读,再一齐来感受,好么? 师生共同欣赏。(黑色真实作的flash配乐朗读)

师小结:这首诗中,诗人将个人的悲欢和巨大的祖国之爱交织在一起,具有了其他乡愁诗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就让我们满含感情,再次齐读余光中的《乡愁》诗,以表达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敬仰。

学生齐读。

师:我看到同学的表情,大家也沉浸在浓浓的乡愁中去了,是啊,台湾人民远离祖国,有家难回,有亲难续,绵绵忧思难以述说。我们就在看一首乡愁诗,请你自己按照我们刚才指导的读诗方法,深情朗读席慕容的《乡愁》。同学读。

师:谁能为我们读读这首诗呢?师:我这里也有一个席慕容《乡愁》诗的flash朗诵,我们一齐来欣赏。师生共同欣赏。

师:这首诗同样是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情感,却写得委婉深情,我们齐读一遍,再次体会这难以割舍的乡愁。师生齐读。

9.余光中的乡愁朗读 篇九

《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乡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

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激情抒怀

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六、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尝试做诗人了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 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板书设计

乡 愁

于光中

小时侯 邮票 思乡

长大后 船票

后来 坟墓 怀亲

上一篇:难过的离别-作文下一篇:英语总结 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