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课堂个性飞扬

2024-10-23

灵性课堂个性飞扬(共11篇)

1.灵性课堂个性飞扬 篇一

让学生的作文灵性飞扬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是使学生作文灵性飞扬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使学生的作文灵性飞扬,那就必须使他们在写作时激情荡漾。如何使学生写作时激情荡漾?教师就应该使学生燃起创作激情,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使之进入欲罢不能的状态。

一、抓住三“点”,创设佳境。

最佳写作状态,莫过于灵感降临之际。而创作的灵感,往往来自对周围事物的长期思考和对眼前情景的一时触动。在课堂上,要使学生真正产生创作灵感,是相当困难的;但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的“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氛围,使之进入理想的写作状态。第一,抓住关注“点”。要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用我文,抒我情”,注意学生在关注什么。如果抓得巧,就会“一石击破水中天”,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写出理想的作品。如学校冬季运动会期间,学生看比赛,谈比赛,神采飞扬,欲罢不能。于是,我就抓住这一“关注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写运动会畅想。结果学生的创作热情异常高涨,写出的文章异彩纷呈。又如,在学校举行第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期间,我再一次抓住契机,让学生写新闻报告。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会儿工夫就大功告成。第二,把握情感“点”。创作是认识的深化,是情感的升华,它需要创作者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和输出需求。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里有。”要写出文情并茂的作品,作者必须倾注感情。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启发引导,创设使学生产生强烈写作欲望的情感氛围,这样才能达到启迪智慧,激活思维之目的。为此,教师首先把学生带入创作的情景中,让他们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再现生活……使之激情荡漾,1

热切地投入到写作实践之中。文章要想感动读者,首先必须感动自己。而教师要想使学生激情荡漾,自己必须充满激情。在母亲节那天,我用诗向学生倾诉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学生们被我的真情深深的感动。我及时抓住这一“情感点”,让学生写有关感恩的诗,学生个个热切投入,热情高涨,不一会儿,一首首充满真情的诗就完成了。第三,采集精彩“点”。生活无处不飞花,如果老师注意采集生活中的小浪花,把它化作情景引入课堂,以此开启学生灵感之窗,让学生领悟生活的美,扩展想象的空间,就会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创作意境,用饱含真情的笔,抒写生活的美。如教师把自己看到的生活情景,及时讲给学生,并告诉学生如何构思、生发,如何成文,学生也能受到启发,写起作文来也能得心应手。如一次学生刚做完操,我和学生都还在操场上,这时,我突然抬头看到了天空中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云,我立刻引领学生去观察、欣赏,孩子们一个个都惊呆了。于是,我抓住锲机,让他们以此为素材,独立构思,写成文章,达到理想的效果。只要教师长期引发,学生也就注意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生,关注社会,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素材。

二、及时引导,激活思维。

心灵是一口永不枯竭的水井,只要激情荡漾,智慧的清泉就会时时涌出。当学生的创作欲望来临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良机,及时启发,使学生步入成功的殿堂,饱尝创作的快感。

1、及时点拨。为使进入输出状态的学生写出佳作,教师还要对进入这一状态的学生及时点拨,使之向更高层次迈进。尤其当学生创作过程中,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要给学生送上“一杖之助”,让他们及时看到希望之光,才不会使刚刚燃起的智慧之火熄灭。这就要求我们注重作文的写法指导,最好是系列指导。如学生写“未来的学校”可能设计了半天还不如现在最好的学校先进,这就要求教

师及时提醒学生,并教给他们创新的基本方法:改造法,以现在最先进的学校为基础,增加、修补使之更加理想;集优法,把现在几处学校的优点集中起来,重新布局形成新校;独创法,所有的设施,布局,功能等完全与现代的学校不同,在每个点上都求“新”。在介绍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介绍要注意条理清晰而又具体生动,如此一指导学生就会少走弯路。

2、互相启发。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教学资源,通过学生间的互动,激活创新思维。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成功率,使学生在愉悦中热切地投入写作之中。如当学生热情澎湃的要写讴歌老师的诗时,思路却不甚开阔,于是我就及时组织学生打开思路,让他们说一说,老师像什么?这样以来学生心中的老师形象丰富了,视野也开阔了,写出的作文质量自然就高了。写作之前,通过学生之间的各抒己见,使之互相启发,不仅能够使学生拓宽思路,而且能够培养协作精神。70多名同学每人一种知识,大家互相交换就会产生无数知识;每人一种思想,大家相互交换就会有无数的思想。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向着无数个方向扩展,所得的知识就是立体的、多维的、而且是灵活的。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能力,每天辛辛苦苦的自己为学生“开拓思路”,而挖空心思的设计文章的几种写法。让学生天天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把作文创作变成邯郸学步,一步一趋;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让他们之间互相激励着,扶持着一道前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作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前进。

3、交流评改。鲁迅先生说得好,“好文章是修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可见,修改文章是好文章形成必不可少的环节。以前作文往往是学生写完抄到作文本上由老师修改,其后再返还给学生。待学生再次看到自己的作文,已是时过境迁,写作的兴致早已荡然无存。因此出现了学生只看批语,不作修改的现象。教师见状,抱怨不休,怪学生草草从事无视教师的劳动,于是作文批改无用的思想便

在教师心中潜滋暗长,致使作文批改的质量日趋下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的作文教学将作文交流和修改纳入教学环节之中,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会评价作文,养成认真思索、积极修改的习惯。待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作文,在交流中评价优劣,在交流中提出修改任务。待学生评价结束之后,及时组织学生对作文进行再修改。修改的形式一般包括:同等水平的学生之间的互批互改,优秀学生给差一些的学生修改,学生根据评价独立修改等。这样学生作文不等到教师手中,已经作过多次精心修改。

三、创造机会,展示才华。

以往学生作文缺乏热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文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学生存在应付老师作业的心理。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求老师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实践性创作活动中。这样,他们的责任心就会大大加强,创作的激情就会常胜不衰。实践应用。有人说:“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教育的空间就有多大。”为了改变过去作文教学纸上谈兵的现象,我们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性活动连接起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求实文风。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写作决不是完成老师的作业,而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能力展示。为此,我们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时时把作文教学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为了进一步拓展作文教学的空间,我们还将各种场景、事件纳入写作规划当中,使学生养成处处留心,处处写作的习惯。当台上学生进行精彩演讲时,安排听的同学思索、记录,学写会议记录;当学生开展辩论时布置其他同学留心观察,写好观察记录……这样就把作文训练纳入了实践的范畴,让学生处处练笔,时时写作。教师节到了,让学生给老师写封祝贺信,并亲自送给老师作节日礼物;运动会上让学生当一回记者,作一次报道;要举行活动了,让学生出个通知,发个海报,学到写倡议书时,让学生写

份倡议书,贴到学校,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学写建议书了,让学生自由给领导和老师提建议,看谁的建议能够得到对方的采纳。结果许多学生给市政府提建议,让他们解决学校大门口拥堵的问题,结果有关部门采纳了学生的建议,很快学校门前的马路上就实行了车辆单向行驶,交通拥堵现象得到了缓解。学生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给大家带来了好处,于是一封封感谢信又像雪片似的飞到了对方手中。学生简直把作文当作了一种交际工具,不在把它示为负担。我们让学生作文与实践接轨,使每篇文章都派上用场,不仅改变了虚假文风,而且使学生的创作热情与日俱增。

多姿多彩的作文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了写作内容,而且培养了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乐此不疲。

【教学小论文】

让学生的作文灵性飞扬

2.灵性课堂个性飞扬 篇二

一、指导学生亲近文字, 走进文本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 以共生互学 (互享) 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 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 让学生体验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同时又令他们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王荣生先生指出,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变“鉴赏者取向”为“解读者取向”, 也就是像正常状态下阅读文章时的阅读方式。例如《风筝》一文可采用评注式阅读教学法, 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 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1) 自由诵读, 把握全文大意。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 (2) 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请学生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 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 揣摩作者情感。示例:北京的冬季, 地上还有积雪, 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评注: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 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 让人感受到冬之美, 但“灰黑色的秃树枝”却使得这幅画面的色彩陡然变得黯淡, 这个词语在一开头就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笔, 使得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变得寒气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暖洋洋”的舒适而是冬季的肃杀和寒威。这种情感作者在后面一句直接点出了, 即“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正所谓景为情生, 一句景语蕴含着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

二、在阅读中赏析, 在阅读中升华

“好书不厌百回读。”让琅琅读书声贯穿语文课堂始终!课本所选的课文, 基本上都是经典名篇, 这些文章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思考, 这样的文章是值得人们热爱和学习的。如朱自清的《春》、《背影》, 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 等等。那些短短的文字、那流畅的句子、那令人深思的道理, 每读一次, 都会感动一次, 感动着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感动着作者对自己的督促, 感动着生命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感动着生命的只有一次教读这样的文章, 带着如此的热爱, 引导学生把对文字的文本的认识和感动都投注其中。用心去读, 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 让学生从“读”中“悟”。注重阅读, 从阅读课文、阅读语段、阅读语句入手。在我的语文课上读书的方式是多样的, 如范读、听读、齐读、背诵、朗诵、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 通过阅读课文, 学生才会对文本有所理解和体会;通过阅读人物描写, 才能对某个人物性格有进一步的理解;通过阅读语句, 才能对语句的美有了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认识。在阅读中感悟, 在阅读中赏析, 在阅读中升华。让整个课堂处于朗朗的读书声之中, 此起彼伏。

三、释疑评价, 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上的指点释疑是指教师在教学的关键地方, 给学生一些启发以及鼓励, 为学生拨开迷雾, 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肯定学生的正确答案, 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指出学生的错误, 帮助他们找出差距, 强化正确认识。例如在讲授《都市精灵》一文时, 我在学生探究交流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在生活中看到了哪些人类对动物的‘霸道行为’?你认为人类怎样才能克服自己的‘霸道行为’, 与动物们友好相处呢?”一位平时不太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举了手。他明显有点儿紧张, 我微笑着鼓励他:“慢慢说, 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于是他涨红着脸回答了问题。但是他说的和之前有学生回答的基本相同。我没有责怪他, 而是亲切地说:“你回答的是正确的。不过以后想到了答案可不能让别人抢先说了啊!相信你能行的。”后来, 这位学生在课堂上果真抢着回答问题。如果我们的课堂都能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那么这样的指点评价就是有益的。

四、余音绕梁, 利用结尾悟留白

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 教师可以在课尾设置留白, 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 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课已结束, 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 一曲弹罢, 绕梁三日不绝,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这样写道:“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马洛船, 以免再遇见他。”针对这个结尾可设留白:“如果菲力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 他们会怎样?”从而让学生感悟到不合理的制度下, 亲情被金钱奴役、人际关系异化的现实, 激发同情、憎恨之情。课后再留下一篇习作《于勒来到我们身边》来对比迁移, 使这种情感得到延续和升华。

3.激发灵性 让作文个性飞扬 篇三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学科的一大重点,几千年的文学传承,让我们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深厚的积淀,但作文教学却一直是其中的一块硬骨头,在小学阶段,普遍存在“教师怕教不会教,学生怕写不想写”等诸多现象,学生作文内容单一、形式固化、思路狭窄、套路老化等诸多的问题,让教师头疼,让家长揪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思考和实践的内容。每个学生都是独立而富有个性的,如何激发他们的灵性,让他们的作文个性飞扬,是笔者长期关注并研究的问题。结合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不断激发学生。

二、策略研究

(一)爱上作文,寓教于乐之中

爱是动力之源,是自觉自愿行为的根本所在,当学生爱上了作文,一切便水到渠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乐于表达。“乐”之一字,是其精髓所在。那么,如何做到“乐”在其中,让学生心生浓烈的爱呢?

1.让学生“爱上课堂”

除了必要的思想性与工具性,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挖掘文本的趣味性。那些较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课文,更应当深挖硬掘,引发学生的各种共鸣,学生觉得新奇有趣,便有了浓厚兴趣,自然会自觉自愿地学习模仿。而作文教学中更是如此,学生作文,特别是小学生的作文,为什么游戏作文、趣事作文、动物作文学生喜欢写,也写得比较好,便是一个“爱”字,选择学生喜爱的题材,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必然有一定裨益。

2.让学生“爱上阅读”

“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言。”从大量积累入手,不断汲取各种读物中的养分,是写出精彩文章的基础。故而,努力推荐各种课外读物,推荐那些具有一定文学性、知识性的相应书籍刊物,并让学生喜欢上阅读,习惯于阅读,便成了重中之重。在实践中,不少教师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诸如开展各种阅读小竞赛活动,每月共读一本书活动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课外阅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学校可专门开设阅读课,并对学生的阅读进行适当指导,让他们熟练掌握浏览、粗读、精读、研读、品读等各种阅读的方式方法,并能适当揣摩文章的各种表达技巧,从而不断提升自身认识,为进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让学生“爱上生活”

“生活是写作之源”,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热爱写作。一味的模仿范文,套用格式,是写不出富有灵性的作文的,作文的关键在于真实,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情感。平时注重引导学生走入生活,亲近自然,调动自身的各种感官,多看、多听、多闻、多触、多想,做生活的有心人,并适当写写日记,积累第一手最新鲜的资料。

(二)放飞心灵,少些约束限制

要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需要适当去除各种各样的约束限制。

1.内容上贴近生活

作文题材上的选择,应当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所熟悉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写作时有的放矢、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写些诸如“真心话大冒险”“我能说不吗”“我的喜怒哀乐”之类表达心声的文章,也可让学生写写类似“爸爸的肚子为何那么大”“妈妈的化妆袋”“减肥的独特艺术”之类适合他们探索研究的有趣文章,激发他们发现、探究的强烈愿望,启发他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再在实践中探索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整个过程变成文章。

2.形式上不拘一格

同一题材的作文,学生大都写得较为类似,这是什么原因呢?究其根源,是“规范格式”“定式思维”造成的。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各种文体的写作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认识。比如,对于文章结构,学生总是习惯于“总—分—总”“总—分”“分—总”这类传统结构,而写事情,总是按照“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规格来写。固定的框架规格,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他们的创新,禁锢了他们的思想,捆绑了他们的手脚,故而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不用过于强调写作知识的各种规格模式,更多地让学生顺其自然,随心而写。不求尽善尽美,纵然有所欠缺,只要写出特点,写出亮点,就应当多加肯定。

(三)多样激励,感受成功喜悦

1.特色批改

教师对学生个性化作文的评价,应该是多标准的,不能只拿原先的框框条条来衡量,要特别珍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努力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提升信心。

在评价语言上,不一定非要严肃工整,可以更加孩子化一些,更加亲和一些,让学生感到亲切的同时,更加乐意接受。

在评价比较上,横向比较只是一个方面,更要重视纵向比较,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各种进步,这样才能不断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成功是成功之母”,在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批改程度上,并不是越“精批细改”越好,将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一定程度上,就是用教师成人化的“规格语言”替换学生富有个性的“自然语言”,并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写作自信。需要特别讲究的,是作文启发课和作文讲评课。

另外,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批改,相互评价作文,同伴的榜样、同伴的意见,很多时候比教师的更为有效。

2.多样展示

写好的个性作文,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各种展示平台,让学生收获“成功的体验”。

班级的学习园地,可以时常更新,并开辟出更多展示作文的地方,诸如后黑板底下,前黑板两边,甚至可以专门开辟出新的版块,专门用来展示作文。班级可以整编作文集,不一定都要打印的,手抄的门槛低,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有条件的,可以适当推荐到一些刊物或报纸上,让学生出个小名,增强写作吸引力。再利用适当的时机,开展一些作文小竞赛,以各种荣誉感来激发学生。

新时代是讲究个性的时代,富有个性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激发学生的灵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创造性地进行写作,是学习的需求,是时代的需求。

4.师生互动 个性飞扬 篇四

师:春天到了,天暖了,草绿了,鸟儿飞来了,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们三年级的同学要去春游。看,大家都要准备出发了!老师们还在忙什么?(课件出示一些小学生准备上车,老师在整理食物的画面。)

出示:三年级有218人,每2人准备一袋食物需要准备多少袋食物?

步骤一:小组讨论算法,教师板书218÷2。

步骤二:组织交流。

步骤三:教师着重强调:十位上的1除2不够,就商0。

课堂小结时,教师反复再强调:除到哪一位,商就上到哪一位,哪一位不够除,那一位上面就商“0”。

课后随笔:商中间、末位有0的除法,学生往往容易把商里“0”漏写,造成计算错误。新授课时,我也曾用估算、改错、对比等形式提醒学生注意“0”的处理问题。同学们专心地听着,仔细地练着,但还是一部分学生在作业中出现错误。我准备在第二天的练习课上,结合课本上的题组,再来强调一下“0”的处理方法。

[教学片断二]

师:下面谁来交流870÷3与872÷3的计算方法?

(椐学生的交流,教师进行板演。)

生:870÷3,百位上的8除以3,商2余2,把十位上的7落下来,27除以3,商9。个位上的“0”不要落下来除3,可以直接飞上去,飞到商的个位上,结果是290。

“飞上去”、“飞上去”······同学们被这精彩的回答吸引了,教室里热闹起来。我也为之一震,“落下来”、“飞上去”多么形象、多么贴切,并由衷地向该学生送上了赞许的目光。

生:老师,我来讲下一题。

生:老师,我也想说一说。

师:好,我再出几道题。你们完成后,同桌之间说一说。

以后的算法交流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都用上了“飞上去”这个新词、时髦词。课堂气氛也因此空前活跃,同学们都觉得除法计算很奇妙,有点像魔术——飞上来、落下去。课后等我批改完全部的作业,又着实令我兴奋了一回,全班同学在处理“0”的问题上正确率100%。

[反思]

一、精心的铺垫,学生却不领风情。

凭着以往的数学经验,主观上我认为计算只是一种技能,只需多加操练,就一定能“熟练生巧”。因此,我设计了一系列习题,让学生层层深入,进行强化练习。但事与愿违,学的效果不大令人满意。静下来仔细想想,忽视了学生学习计算的内在需求和情感激发······

二、互动的课堂,学生个性飞扬。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当然计算教学也不例外。由于上节课的失败,我调整了教学思路,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我也及时掌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了宽松的环境,有了自由的时空,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于是一些好的方法一一展现。其中“0”“飞上去了”这句经典,马上得到了大家的共鸣,因为这句话既轻松地点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印象深刻,又给沉闷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跃跃欲试。一节课下来,学生意犹未尽。我也觉得这节课上得十分轻松,而且效果又特别得好。

5.让我们的作业个性飞扬 篇五

毫无疑问,适时、适量、适度的作业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思维。而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布置,不仅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还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更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据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因作业而伤脑筋,而督促孩子交作业,往往是师生发生冲突的导火索,因班有“懒童”而“战火”不绝者,比比皆是。作业成了师生关系中一个微妙的障碍物。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赋于它新的价值:作业,应该成为孩子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下的作业设计应是开放的,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因此,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应具有以下特点:

6.在写作中让孩子的个性飞扬 篇六

在写作中让孩子的个性飞扬

关于小学作文的问题,是一个不断进步而得到引申的话题,对于如何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将学生正确的向上的.思想运用于其写作中,是一个较为难解的问题.本文亦着重从一些方面对此问题加以探讨,力求在教学找到更多的突破点.

作 者:亢慧莲 作者单位:阿克苏市第二小学,新疆阿克苏,8430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620关键词:写作 探究 自我个性 修改

7.课堂,呼唤学生飞扬的个性 篇七

1. 承认学生的差异, 保护学生个性的存在

个性是人与人的差异性, 是人的特殊性。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社会化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因此, 教学内容的组织、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的独特性、差异性。教学就必须有针对性, 因材施教。教学中我都力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照顾学生个体差异, 做到针对性、多元化, 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试想如果学生长期按教师的命令学习, 这必然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限制, 从而影响学生个性化的健康成长。老师们应培养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学会选择的能力, 在选择中学会判断, 给每一个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实践的机会, 自主选择是一种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我们应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 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检查学生是否读通课文时, 可让他们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来读, 有时让学生邀请老师或同学一起读, 或者找出自己的阅读难点, 请同学读给自己听, 找出好词佳句反复品读……总而言之, 把主动性交给学生, 让他们有选择的自由, 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 只要学生能抓住文章的一部分或文章所反映现实生活的一个侧面进行理解, 有独到的见解, 教师都要充分肯定, 让他们有选择学习的权利。布置作业时, 教师应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练习, 允许学生在作业上有一定的选择。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交给学生, 充分相信学生, 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 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 尊重学生的理解, 鼓励学生个性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必须要确定一个基本思想即尊重学生, 要做到尊重学生必须给学生自主的空间, 每个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允许有不同的回答, 要求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这样学生就可以大胆地想象, 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充分展现他们的个性。

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 学生在朗读“经过这沉重的一击, 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 第三次……”这一段时, 我要求学生想象当时老天鹅破冰的情景, 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交流时, 有的学生把“第二次、第三次”都读的很重, 他的理解是:此时老天鹅顾不了身上的疼痛, 一心只想到尽快为大家破冰找食, 所以每一次都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有的学生把“第二次”读得很重而“第三次”读得很轻, 他的理解是:接连两次的创撞击, 老天鹅的身子已深受重伤, 但它仍不放弃, 到第三次时已奄奄一息。有的则把“第二次”读得较轻而“第三次”读得很重, 他的理解是:老天鹅经过两次的撞击发现冰面纹丝不动, 就顾不得身子的疼痛, 在第三次重重地扑打冰面……

我对这三种读法都给予了肯定, 他们都读出了对课文的正确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地位。这样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3. 珍视学生的质疑,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提问的目的应该是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提问题的主体, 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勇于发问。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 进行探究, 直到解决问题。这样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活动的主人, 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在教学《鹬蚌相争》时, 我要求学生看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时, 学生经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后, 我便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并请大家认真听, 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对话刚读完, 有学生便高高举起小手, 大声地问我:“老师, 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 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 明天不下雨, 没有了水, 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为什么, 鹬的嘴正被蚌夹着还能可能说话呀?”很快有同学附和:“是呀, 下面也有问题。下面课文又写蚌得意洋洋地对鹬说:‘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 明天拔不出来, 吃不到东西, 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蚌正夹着鹬的嘴呢, 怎么说话呀, 一开口不就让鹬拔出嘴了吗?”

我接过他们的话题:“同学们善于思考, 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真是好样的!这样吧, 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讨论。”

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

“课文是寓言, 你想想, 鹬也好蚌也好, 其实哪会说话呀, 那是人们借这么个故事说明道理呢, 所以我觉得课文这么写是可以的。”

“我不同意, 尽管是寓言, 想象也要符合实际情况呀!”

“我觉得我们刚才的讨论有问题。鹬的嘴被蚌夹住了确实不能说话, 可是蚌就不一定了。它是软体动物, 嘴应该在壳里, 也许不用开合壳就能说话呢!”……

通常在一个班级里能对课本质疑的学生为数不多, 但恰恰是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像火种一样能点燃全班同学积极思维的火花, 教师要通过正面引导, 激起全班同学对质疑的强烈兴趣, 引发探究的欲望, 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使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让更多的学生在不断学习和探究中逐渐养成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的个性习惯。

8.创设情境 飞扬灵性 篇八

关键词:汉语拼音;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73-01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学生在接受启蒙教育时汉语拼音的重要性。因为汉语拼音是学习汉字的基础,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对于我们方言区的孩子来说, 汉语拼音更是正音、说好普通话的必不可少的帮手。因此,它摆在了一年级新生学习的第一站。传统的拼音教学中,学生机械地记、枯燥地读,毫无兴趣可言。教师的指导仅仅体现在领读上,常常是教师读得口干舌燥、声嘶力竭,可收效甚微。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得出的结论是: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汉语拼音能力。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知道掌握汉语拼音的重要性,并对汉语拼音产生积极的兴趣,他就能自觉地学习并掌握汉语拼音的音、形及拼读方法。怎样才能做到使学生对枯燥的汉语拼音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可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合适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猜谜语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语言文字游戏,它把事物的本体巧妙地隐藏起来做谜底,用与它相关的喻体做谜面,让人从谜面推想谜底。

当我教学整体认读音节时,学生很难理解或认读出来。在教学中,我运用猜谜语的方法,让学生快乐认读识记。如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e”时,出谜语“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有时挂在山腰,有时落在树梢。”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时,出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当学生猜出音节时,他们感到很有成就感,兴趣一下子提高,这样在快乐中识记汉语拼音,学生学习汉语拼音会事半功倍。

二、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时间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保持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就不能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引导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不断吸引学生的眼球,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游戏可以使汉语拼音的趣味性增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在游戏中加强实践运用,学生会更牢固地掌握汉语拼音。通过游戏体验成功,可以使学生更灵活地运用汉语拼音。所以在课堂中,教师找准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在玩中想,在玩中做。

在教学复韵母的时候,我告诉学生复韵母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发音时是由第一个字母的口型滑向第二个字母的口型。但在课堂上,有学过汉语拼音的学生都忍不住七嘴八舌抢着发音,却不太注意听老师讲解示范口型的发音,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新游戏“哑巴读韵母”:老师不发音,只做口型读一个复韵母,学生跟着做口型,但是不准发音,让学生跟着老师做了两遍口型后,老师一跺脚:“读出声音来。”学生经过仔细观察、模仿憋足了劲后一读,读音响亮又准确,学生还读得津津有味。在教学j、q、x与ü的拼写规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戴上头饰做游戏。请四个学生到讲台上示范,全班拍手说儿歌“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q、x,赶快脱掉帽。”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表演练习,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很快掌握了本课的内容,教学重难点不攻自破!

三、教给方法——学会学

教学结果常常是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里。为了让学生都想学,都会学,在教学中我根据学习内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样掌握汉语拼音就更容易了。

声母与韵母的拼读是汉语拼音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声母与韵母拼读的初期,我就给学生编了一个小儿歌,“声母轻,韵母重,两音相连猛一碰。”学生学会了拼读方法,即便见到再难的音节也可以很容易的拼读。

给汉语拼音加声调是很多学生学习拼音时非常头疼的一件事,不知道往哪加,我就把加声调的方法编成儿歌让他们牢牢记住,名字为《标调歌》,儿歌内容是“a、o、e、i、u、ü,六兄弟,有a标a,有o标o,有e标e,有i标i,有u标u,有ü标ü,i、u并列标在后。”儿歌好听又好记,用这个方法给拼音加声调,绝对不会错。

9.灵性课堂个性飞扬 篇九

陈老师是一位年轻有活力的老师,相信她一定为本次的赛课付出了很多很多,正是有了背后这一次又一次的锤炼,一次又一次的打磨,才造就了今天这堂课的精彩。陈老师那娓娓动听的嗓音,简洁优美的课堂语言,亲切自然的教态,让人如沐春风,意犹未尽。纵观整节课,处处皆精彩。

一、趣味导入揭课题

于永正老师说过:“无情无趣不成教学。”开篇伊始,陈老师用一则绕口令很快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初读绕口令,有些难度,细心的陈老师便给孩子们范读,既降低了认读的难度,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真好。接着陈老师相机出示扁担的图片,并让孩子们说说扁担的作用,生活在乡村的孩子,他们侃侃而谈,说了不少扁担的作用呢!随后陈老师揭示课题——朱德的扁担,衔接自然,环环相扣。由于故事发生的年代比较久远,孩子们无法具体感知,陈老师又出示朱德的简介,一起走进这个伟大的人物。

二、言语激励增自信

课堂上教师有效的评价语言,犹如冬日里的暖阳,沙漠中的甘泉,更能影响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堂上陈老师毫不吝啬对学生的赞美:“嗯,不错!”“你真棒,真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你读的真响亮,能当小老师教大家吗?”整堂课,陈老师都是笑容满面,言语轻柔,如大姐姐般与孩子们共同探究新知。因为是第一节课,所以孩子们很紧张,不敢举手发言,但是陈老师的激励语言,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备受鼓舞,并快速喜欢上了她,从而让学生缓解了紧张,适应了课堂。课堂上学生乐于表达,勇于展现自己,那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那一双双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双眼;那一声声充满自信的回答,就是陈老师课堂的成功所在。

三、识字教学夯基础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这节课,陈老师就非常重视字词教学,从板书课题时就强调“扁担”一词是这节课要学写的生字,然后在田字格中范写,并让学生一起书空,加强识记印象,通过给“扁”字扩词,并说说“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记住‘担’字?”,既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集中识字时,陈老师不仅出示生字,还给每个生字配上形象生动的图片辅助理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整个识字教学过程中,陈老师引领学生从带拼音认读、去拼音认读、到词语中认读等交流识字形式,特别是对“德”这个字的识记,陈老师处理的很巧妙:“德字右下方是‘一’和‘心’,说明朱德同志一心为民。”既加强了字理结构的识记,又让学生初步感知朱德同志一心为民的精神,升华了情感。特别是放飞气球、开火车读词卡的小游戏,可以说,把识字教学推向了高潮。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枯燥的汉字教学充满了生机,活泼有趣。整个识字教学环节由易到难,让孩子在多样的认读形式中自然巩固,水到渠成。

四、品读感悟升情感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学生只有声情并茂、有滋有味的朗读才能入情入境。本节课陈老师以读为本,把读贯穿课堂始终,学生在陈老师的引导下读得有滋有味,整节课书声朗朗。

初读课文时陈老师让学生充分地读,读通顺读准确,整体感知课文,随后陈老师让孩子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朱德的扁担是干什么用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什么要挑粮?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孩子边读边思。通过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感受当时挑粮的艰辛,由此实现了学生个性在朗读中张扬,真正做到了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学。如果在品读环节中能加入老师的范读就更好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老师的范读还是很有必要的。我觉得齐读环节减少些,学生个人品读环节再增加些,会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五、汉字书写展魅力

汉字展现着中华文化特有的魅力,一笔一画都蕴含着无限诗意,值得人细细品味。《课标》要求写字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怎么落实?这就得在每节语文课中扎扎实实地训练。本节课,陈老师进行了对学生写字的指导。在指导书写环节时,陈老师指导学生“一观察”、“二范写”、“三识记”、“四临写”。“一观察”,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二范写”,陈老师范写生字时洒脱自然,一撇一捺都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三识记”,陈老师让学生通过组词的方法识记生字,有利于学生词汇的积累。“四临写”,学生有了前面的识字基础,再进行临写难度自然而然就小多了。陈老师对于生字的指导,有章有法,循序渐进,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陈老师本节课抓住了低段学习写字的特点,但汉字的书写量稍有些多,如果指导书写汉字时数量再减少些,精细地指导两个字,相信孩子们的字会记得更牢,写得更美。

总而言之,我觉得这是一堂深刻、有情趣的语文课。本堂课以生为本,让语文课尽显语文味。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和恰到好处的课堂调控能力无不展现出陈老师教学功底的扎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 语文评课稿

★ 评课范文

★ 评课稿范文

★ 评课格式范文

★ 优秀语文评课稿范文

★ 《画风》语文评课稿

★ 语文微课评课稿

★ 小学语文评课稿

★ 语文评课发言稿

10.让阅读课堂个性飞扬 篇十

关键词: 阅读;情境;体验;表达形式;多元解读;个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099-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新理念,显然,这些基本理念清晰地告诉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坚持以生为本、以读为木、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经验,让学生在自主自性、选择性、多元性、互动性等阅读方式中发展个性,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在愉悦中感受阅读课体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一 创设阅读情境,展现个性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文,创设不同的情境,从而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展现。写人写事的文章,写通过情境创设,唤起学生对事件、主人公命运的关注;抒情性的散文,可通过情境创设,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意境中,使学生从中获得具体的表象,体验作者的爱憎。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扣人心弦的导语,绘声绘色的演讲,多媒体手段的恰当运用,课本剧的表演指导以及学生课堂游戏的精心组织等,都是情境创设的有效方式。如在教学《阿里山纪行》一课时,我边播放台湾民歌《高山青》边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美丽的阿里山风光图片,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感受阿里山美丽、神奇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开启学生个性阅读之门。

二 唤起阅读体验,尊重个性

“个性化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能从文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的前提。“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哈姆雷特”都尽不相同,因为每一个读者都给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赋予了独特的情感色彩。个性化阅读尤其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我体验,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把教师个人的理解和体验强加给学生。

要想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由于受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其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未产生认知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有时还可能遇到些疑难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给学生创设自由交流的氛围,营造一个无话不敢说、无题不敢辩的对话心理场,让自由交流在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心境中进行。学生就可在体验的交流中、观点的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过去教师以权威的角色主宰课堂的局面,教师要学会倾听,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我的个性,还要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同时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开展阅读活动。可以放声朗读,可以展开辩论,学生阅读起来就有兴趣,就会获得独特体验的成就感。为此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宽容但不纵容。

宽容,就是允许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出错;不纵容,就是对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出现的错误不置若罔闻,更不无原则地鼓励,而是及时让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儿。

2.恰当引导、点拨。

学生因不了解时代背景而误读文本时,教师就要做适当补充。学生因缺少相应的阅读方法而误读文本时,教师就要做适当的点拨。

三 丰富阅读表达形式,释放个性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同一性”,在课堂中要求所有学生按照教师自己的意愿进行交流,严重钝化了学生的个性。而人们又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和体验。所以在阅读中应该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四 引导多元解读,张扬个性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我们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的活动有机融入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多元的解读中张扬个性。

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个性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的、耐心地下来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用一双热情、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小苗苗,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让个性在阅读课堂中飞扬!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11.古典诗词的课堂,让个性飞扬起来 篇十一

一、要做到心中有“我”

这里的“我”, 即每一位身处诗词课堂的一线教师。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对课堂的安排设计及对诗词的理解必然受自身经验影响。一位有个性的教师才能让学生感受独特的审美体验, 从另一方面来说, 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 只有不照本宣科才能教出思维独立的学生。同时在纷繁复杂、风格多变, 学生理解困难的诗词作品教学中, 尤其需要个性化的教师来引导学生。

首先, 心中有“我”, 就是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知识储备和虚心学习的博大胸怀。做有个性的教师, 不是让教师闭目塞听、闭门造车, 而是在不断学习前人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不断总结、归纳、吸收, 逐步形成自身的特点。叶圣陶先生认为做教师要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肯负责, 二是有本钱。”“有本钱”就是对教师个性的基本要求, 也是“授人一滴水, 自己当有一桶水”的最佳注解。

其次, 心中有“我”, 是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安排。例如下面分别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册《蝶恋花》与《雨霖铃》的教学目标设计:

例一:教学目标

1.了解晏殊生平及写作背景。

2.认识词中意象, 感悟全词意境。

3.反复诵读, 感受词人情感。

4.通过吟咏, 体会词人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例二: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熟练朗读并背诵全词, 感受《雨霖铃》的节奏。

3.体会主人公的离别之情。

4.学会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以上两个教学目标的设置, 虽然都兼顾到了一首词的主要几个方面, 但是如果不呈现课题, 是无法分清它们分别是为《蝶恋花》和《雨霖铃》而设计的。这样毫无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目标, 无疑会给整个教学环节带来一定的影响, 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在讲授《雨霖铃》这首词时, 并未把传统的“情景交融”作为教学重点, 而是以学生初中曾经学过的《天净沙·秋思》为引, 向学生介绍了他们并不熟知的一种写作手法——“点染”, 使学生对这一新奇的概念保持了良好的关注度, 同时也能从《雨霖铃》中找到“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等点染手法的运用, 并能展开分析。同时我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 做了一定的补充和延伸, 使教学内容既符合教师的个性, 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学生产生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二、要做到目中有“人”

首先, 目中有“人”, 就是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也会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 因此,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以自己的鉴赏所得来抹杀学生的鉴赏感悟, 而应充分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文化积累、阅历、生活经验等因素, 个性鲜明地作用到诗词鉴赏中,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让学生畅所欲言, 哪怕思考不够成熟、见解肤浅或者表达杂乱, 甚至对诗词的鉴赏有偏颇或错误的地方, 教师都不应打压学生的积极性, 而是要鼓励、尊重他们的话语权, 与他们认真讨论, 因为这样的精彩瞬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它是一个主动鉴赏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例如在教授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时, 我首先让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料去搜罗李清照各个时期的作品,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熟悉李清照身处的时代背景, 感受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 另一方面, 通过接触许多不同题材的词作, 开拓学生的眼界, 加深他们对“婉约”这一特点的理解。随后我让学生将这些收集到的作品归类, 用几首词来概括李清照的特点, 学生对这个任务表现出空前高涨的热情。有的学生用几首词来说明李清照的“少女情怀”, 有的学生以词来说明李清照的“亡国之恨”, 还有的学生分析出了李清照的“孀居之痛”“漂泊之苦”“年老之悲”等, 不仅如此, 学生之间还因为产生的一些分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思维的火花得以碰撞。最后《声声慢》这首词的艺术特点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在学生自己的分析中总结归纳出来,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要做到手中有“料”

诗词作品是学生鉴赏的载体, 因此分析出作品的独特性, 是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基本前提。所以手中有“料”, 就是要把握住教材的所有相关信息。

首先, 要掌握作者的个性特点。例如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李清照认为“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杜牧则认为“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则说“江东子弟今犹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李清照以一个女性的角度, 更多地从感性上把项羽看成一个英雄人物。而杜牧与王安石则更多从理性角度分析战争形势, 且这两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杜牧以一个诗人的身份, 为项羽假设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而王安石身为宰相、政治家, 更多了一份现实和冷静。三人不同的个性特征在对同一事件的不同阐述中得以充分体现, 因此在鉴赏诗词时务必要关注作者本身的特点。

其次, 要把握背景的“个性化”。不同的背景体现出的作品特点、情感意蕴同样带上了其独特的标签。再以李清照为例, 她的作品特征以南渡为界, 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她的闺中生活, 表现离愁别绪, 风格多为清丽婉转, 南渡后的作品大多反映战乱生活, 感时伤怀, 表现思夫、思国之情, 风格沉郁凄凉。因此只有精准把握作品背景的独特性, 对诗词的理解才会更加容易。

上一篇:专卖店导购员合同书下一篇:最能让人宽心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