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

2024-07-04

他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共9篇)

1.他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 篇一

教研课教案 她是我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讲读课文第二部分,抓住阮恒献血时的神态、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2.讲读课文第三部分,了解阮恒献血的原因,体会他的高尚的品质。3.对照课文插图,想象说话。4.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阮恒鲜血前、献血时的动作、表情,体会他当时复杂的心情及无私奉献的高尚 品德。

达标教学:

一、复习引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能够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A、出示生字词。B、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C、我们还学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讲了什么?

2.小姑娘生命危在旦夕,输血迫在眉捷,这时阮恒举起了颤抖的小手,阮恒是怎样献血的呢?他为什么要主动献血给那个小姑娘?这就是这一节课学习的重点。〔借机点出教学目标〕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小男孩献血时的内心活动)

1、要想知道小男孩献血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就要从小男孩献血过程中神态、动作入手。(板:神态、动作)预习时,同学们已经把有关描写小男孩动作、神态的句子画了出来,现在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找的是不是一样。

2、我们要从小男孩的神态、动作去想象他的内心,思考·练习2的句子可以帮我们的忙。

出示课件1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来,然后又举起来。

3、请同学们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模仿阮恒的动作,想象阮恒的内心,他举手时为什么“颤抖”?紧张 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说明内心献与不献的思想斗争很激烈

(让学生在读句和动作的模仿中体会到:阮恒心里很害怕,举手时才会发抖,才会把手放下,但一想到如果没有马上献血,小女孩就会死去,所以又把手举起来。

(板书:举放举犹豫)

4、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阮恒的心情。

(1)指名读。

(2)老师范读。

老师也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大家比一比,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你们自己再把句子读一读,体会小男孩害怕、犹豫的心情。

(3)再指名读。

(4)从同学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小男孩输血前的害怕、犹豫,却又不乏勇敢,全班一起把这个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三)重点句2、3、4

3、重点句2 课件13 叫阮恒的小男孩很快地躺在草垫上.他的胳膊用酒精擦拭后,一根针扎进他的血管.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反映了什么?-反映了阮恒内心还在进行你思想斗争)

(1)课件14

1、终于有个孩子愿意为小女孩输血了,他就是阮恒,输血前,他害怕过、犹豫过,但是仍然数他最勇敢,只有他愿意为小女孩献血。在输血过程中,他又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一组讨论一个重点句,先提问题,再想答案。等会儿,每组一个同学在班上汇报。

2、小组讨论。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

(2)读了这几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小组讨论(问题:阮恒为什么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发抖?为什么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啜泣、捂)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所以他突然啜泣一下,而且全身发抖;他想掩饰自己的害怕,所以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害怕、掩饰)

(3)小结。血就从阮恒的身上抽出来了,此时,他心里越来越害怕,越来越痛苦,但是为了救那个小女孩,他却在掩饰自己的这种害怕和痛苦,多么可爱可敬的小男孩啊!

4、重点句3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是不是针剌疼了他,他又摇了摇了头。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

(问题:阮恒过了一会儿,为什么又哭了?为什么又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呜咽、掩盖)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越痛苦,所以又哭了。他不想影响给小女孩输血,所以又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更害怕、又掩饰)

5、重点句4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2)哪个组要汇报?

(问题:他那不时的啜泣为什么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为什么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更害怕,更痛苦,所以总是不停地哭,但是他仍然在想救小女孩,所以竭力制止抽泣,掩饰自己的害怕。)

(板:非常害怕、竭力掩饰)

6、小结。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从啜泣一下,到又开始呜咽,到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说明什么?他一次又一次地掩饰自己的害怕,又说明什么?

7、小练笔

出示课件19

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小男孩的神情、动作,想象他可能在想些什么?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阮恒,阮恒立即停止了哭泣,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男孩会说什么?医生会说什么?再把她(他)们说的话写下来。8读一下这一部分总结段落大意

三、讲读课文第三部分

1.阮恒为什么哭得很伤心?他为什么要献血给那个小姑娘?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2.、交流。3.你从这里能看出阮恒是个怎样的孩子吗?注意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4.总结段落大意

四、总结中心思想

五、作业

1.摘抄表示“哭”的词。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试图()竭力()安慰()持续不断()3.填空。他眼睛()着,用牙()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抽泣。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阮恒的心情()。

六.板书

(见下一页)她是我的朋友

神情动作

内心活动

举 放 举

犹豫

啜泣 捂

害怕

掩饰

呜咽 掩盖

更害怕 又掩饰

哭泣 咬

非常害怕 竭力掩饰

2.他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 篇二

回顾走过的岁月, 我经常感受和体验到一些难以忘却、具有深刻印象的事情。这些小插曲有时令我振奋、令我激动;有时令我感慨、令我惊诧。而这么多大大小小的教育教学故事中, 有一句话却让我刻骨铭心, 它让我自责, 让我久久不安, 也鞭策着我以后的教学工作。

案例回顾:

几年前, 在一次学校的师德交流活动上, 教师们一一列举了自己的典型做法, 一件件感人事例令我敬佩。其中, 一位男教师也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如果他是我的孩子”。他非常坦诚地讲出了大家十分忌讳的“打学生事件”。

故事是这样的:教学中, 经常有个别学生会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 他在反复批评、大声训斥后, 如果仍然没有效果, 就通常会采取一些最直接的办法, 即给学生一巴掌或踢学生一脚……然而, 当他自己的孩子出生后, 他倾注所有, 给予了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一天天茁壮成长。一天, 当看到曾经让他“心烦”、“头痛”或被反复“敲打”的学生时, 他忽然想到“如果他是我的孩子?”这片刻的思考令他心里发憷, 当上爸爸的他深刻地体会到:无知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 每件事情都需要教授, 这个教授过程是一个需要反复进行的过程。从最简单的一声“妈妈、爸爸”, 从简单的一个手势, 从会翘起大拇指表示“真棒”, 从迈开脚步走出的第一步……都是那么得不易。他为自己曾经的冲动感到后悔——这些“捣蛋鬼”不也是爸爸、妈妈的“娇宝宝”吗?孩子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犯错、一次次改错中成长的呀……

交流活动结束后, “如果他是我的孩子”这句话还萦绕在我的耳边, 让我内心一直难以平静。对于当时初为人师的我而言, 他的发言令我为之一震, 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他所讲述的某些“教育动作”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也时常“演练”。我静下心来, 思考自己短短两年的教育工作时, 不禁也为自己年轻气盛的行为感到后悔, 仅仅为了维护自己那特有的“师道尊严”而“粗鲁一脚”是多么的不应该。学生可能会暂时屈服于你的“威严”, 但内心可能是“对你的恨, 对你的敌对, 甚至是无所谓的态度”。后来, 在我的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你为什么爬云梯?”我压着心头的不满看着眼前这个长得黑黑的孩子小智。我刚才宣布解散队伍分组玩游戏时, 刚刚告诫他们不能爬云梯, 要注意安全, 这不, 刚过一会儿, 就有小朋友来告状说小智爬云梯。

“我……我找不到小朋友了。”

“找不到小朋友就可以爬云梯?”对他的回答我好气又好笑。

“我看不到他们, 我就爬到云梯上想看看他们在哪里。”

原来如此, 孩子的一个想法竟是如此的简单, 我不禁在心里开始微笑, 也为刚才没有马上发脾气而感到庆幸。孩子们许多调皮的做法, 很多时候往往源于一个淳朴的理由, 我们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指责, 打掉的往往不是孩子的缺点, 而是孩子对我们的信任。

想到这儿, 我微笑地看着他问道:“站在云梯上, 你害怕吗?”孩子惊恐未定地站着, 我接着说:“是啊, 站在云梯上多危险啊, 万一从上面摔下来那可不得了。”孩子点点头。“去吧!”看着孩子快乐而去的身影, 我的心也为这件小事而明朗起来。

案例分析与思考:

就这个小故事来分析, 教师刚说完不让爬云梯, 学生就公然违反, 这岂不是在向教师挑战?刚开始, 笔者就是这样理解他们的。当发现学生公然不听笔者话时, 第一个反应就是“不满”, 笔者总认为, 学生“顶风作案”, 明摆着就是和教师作对, 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放在了“敌对”的立场。

智慧的教师不应该“制造敌人”, 而应该聪明地用“化敌为友”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这样不加分析地贸然站到学生的对立面去, 如果遇到什么事情都是如此“导向”, 最后学生可能就索性真的和教师对立起来了, 真的变成成心捣乱了。

笔者认为, 遇到上述同类案例的情况, 教师要能压住自己的不满, 而且要能成功地把这种不满迅速转化为“探究”, 如上述案例中的询问学生“为什么爬云梯”。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平常, 却很了不起的转折。很多教师遇到问题, 只会以自我为中心去想事情, 说的话全都是他自己的感觉, 立足点从来不会变一变。在遇到问题时, 都没有想着去实现这种转化, 就简单地、不加思考地沿着“不满”向前进, 变成了“发泄”, 甚至点燃了“战火”。

其实, 很多学生违反纪律, 本来主观上并没有和教师作对的意思, 他们的心思并不在教师身上, 是教师自觉主动地把矛头引向了自己。对此, 笔者要强调的是, 教师不但要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 而且要学会从学生、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也只有能多角度地看问题, 才是拥有了智慧。

仍就上面的案例来看, 既然学生并不是想与教师作对, 既然他爬云梯只是因为一个淳朴的理由而忘记了纪律, 那么, 学生需要的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批评和纪律的重申, 而是教师要想办法让他下次遇到同类事情的时候“不这样做”, 这比让学生“承认错误”要重要得多。当然, 最后的处理效果也一定比大声的训诉、粗鲁的一脚好很多。实际上,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放下“师道尊严”后, 对于以往发生的“顶牛”、“越轨”的问题, 教师就会发现, 如果是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给予学生小小的提示, 课堂上就会增添很多和谐的味道。

3.他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 篇三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这些词语,相信你能读正确。

悲愤悲愤欲绝忧愤

不得不四处奔波长眠

3你能用这些词语大致说说文章的内容吗?

4再读词语,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这组词语,是文本内容的高度浓缩,体现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此环节既复习词语,又回顾文本,同时促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走近肖邦,感知人物形象

1探究激动原因

(1)默读第2自然段,谁能把这段话用两个字概括?(离别、送别、话别等)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你能背一背吗?(生背)汪伦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千尺深的情?(踏歌)高适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厚重的义?(敬酒)

(3)那么,课文中埃斯内尔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心中真情?(咏唱送别曲。言语叮嘱,赠送银杯)

(4)再自由读第3-8句话,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什么?(深厚的师生情和殷切的希望)

[设计意图]通过对送别诗的联系,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抓住“特别”“紧紧一深情”等词语,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深情和期望。一个情真意切的肖邦走进学生的心田。

2品悟爱国情、报国志

(1)面对恩师深厚的情义、殷切的期望,泪水溢满眼眶的肖邦回首华沙城,虽无语,但内心却涌动着千言万语。他会说点什么?(出示,肖邦说:……)

(2)肖邦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他内心怎样的情感?(不舍、留恋)

(3)既然肖邦如此留恋祖国,为什么不是依依不舍地离开,而是疾驰而去?“疾驰”似乎不合情理呀!(因为肖邦太爱自己的祖国,他多待一会儿,就多一份离别的痛。肖邦眼里满是泪水,说明他很痛苦。他爱自己的老师,他不愿让老师看到自己内心的痛)

(4)仅仅如此吗?请大家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想一想,离别的18年是怎样的18年?(没时间概念的18年;工作、工作、再工作的18年;四处奔波的18年;日夜思恋祖国的18年)

(5)他为什么而奔波、工作?肖邦真的没有时间概念了吗?

(6)这看似不合情理的“疾驰”还告诉我们什么?(肖邦想尽快投入到为国家解放而斗争的新的战斗中去,一刻也不能耽搁)

(7)那在“回首”和“疾驰”之间,你现在感受到什么?(肖邦对祖国和亲人的爱,为国而战的志向、决心)

(8)好一腔爱国情,好一个报国志!

[设计意图]此环节将“疾驰”放到文本整体语境中,拓宽学生整体领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背景,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触摸到词语内涵的质地。最后“回首”“疾驰”之间你感受到什么的追问,既从整体上去把脉词语间内在的微言大义、言中之情,又为下文引导学生走近肖邦,感悟其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做铺垫,一个胸怀报国之志的肖邦跃然纸上。

3一个彻夜工作的肖邦

(1)过渡:肖邦离开了祖国,这一去就是18年呀。这18年是工作、工作、再工作的18年;这18年是四处奔波的18年;这18年是彻夜工作的18年呀……让我们走近肖邦18年中的某一个夜晚。

(2)出示:“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默读这句话,哪些词让你感动?

(3)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出示:现在是晚上八点,肖邦在……;时针指向夜里十点,肖邦在……;已经是凌晨一点了,可肖邦还在……;疲倦的时针指向凌晨三点,而肖邦仍在……。)肖邦你不困吗?肖邦你休息一会呀!此情此景,你的心头涌起哪些词语?(废寝忘食、殚精竭力、通宵达旦)

(4)这是殚精竭力的夜,是废寝忘食的夜呀!但这样的夜,在肖邦离别祖国的18年里太平常了,所以作者用了一个“常常”,透过这个词你真切地感受到什么?(肖邦对祖国的热爱)

(5)这就是肖邦内心的呐喊呀!你听——(播放《革命进行曲》)

(6)再读这句话。

4一个四处奔波的肖邦

(1)过渡:同学们,仅仅一个普通的夜晚就让我们为之动容,要知道离别祖国的18年也是肖邦四处奔波的18年呀!

(2)出示:“为了生计,为了祖国,他四处奔波。”读句子,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出示:清晨,当人们还沉浸在睡梦中时,此刻的肖邦……;中午,当人们吃着热腾腾的饭菜时,这时的肖邦……;晚上,当一家人享受灯光的温馨时,劳累一整天的肖邦却……。困顿的肖邦呀,请你休息片刻好吗?饥饿的肖邦呀,请你坐下来吃点东西吧;疲惫的肖邦呀,你快点回去休息吧。

(4)18年呀,六千多个日子,肖邦度过了多少这样废寝忘食、殚精竭力的夜呀;18年呀,六千多个日子,肖邦度过了多少这样四处奔波的日子,从清晨到中午再到夜晚。你能把这六千多个日子浓缩成两个字吗?(爱国)再细细读这些句子,你分明感受到肖邦有一颗怎样的心?

(5)读第4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悟中想象,在想象中表达,并通过对话方式模拟情境,一个为祖国而殚精竭虑工作的肖邦,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逐渐丰盈起来。

5一个要“长眠”于祖国的肖邦

(1)过渡:18年,六千多个日子,十几万个小时,肖邦就这样殚精竭虑地工作、奔波着。无情的病魔一天天吞噬着他的生命。劳累、忧愤,肖邦终于倒下了。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读这句话,哪些词让你感动,为什么?(紧紧、喃喃、长眠)

(3)“紧紧握”表达的是爱国情,“喃喃地说”表达的是爱国心,“长眠”更表达了回归故里的愿望。短短的一句话44个字,但肖邦爱国的心声响起三次,作者让你更深刻地感受到什么?(肖邦深厚的爱国情)

(4)读最后一段,读出肖邦的心声。

三、拓展延伸

1假如18年后的一天,肖邦真的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祖国,在和恩师埃斯内尔话别的地方再见面,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写出你的所思、所感。

这一天,维斯瓦河上……

2交流。

4.他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 篇四

2、通过描写小男孩神情、动作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用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方法读懂重点语句。

2、通过描写人物神情、动作的词句,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进而读懂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设计】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她是谁?我又是谁?

3、这句话是谁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

阮恒在输血过程中有些怎样的神情和动作?这些神情体现了阮恒当时怎样的心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课。

二、出示提示,分组学习

1、自学:轻声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出课文中描写阮恒表情、动作的句子。

2、小组学习:把你划出的句子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或疑问。

(小组学习时可以参照屏幕上的学习提示进行)

幻灯出示小组学习提示:

⑴ 读:读出你想交流的描写阮恒表情、动作的句子。

⑵ 想:从阮恒的举动中,你读懂了什么?

⑶ 说:阮恒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3、引导学生自学并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质疑问难,教师巡视指导。

三、研读句子,体会内心

1、在献血前后,阮恒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害怕而又坚决,是一种复杂的矛盾心理)

2、哪些句子描写阮恒很坚决?请用“△”做标记。

哪些句子描写阮恒很害怕?请用“⊙”做标记。

3、着重通过以下几个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描写小男孩神态、动作的关键词中去揣摩他的内心,进而体会小男孩精神的可贵。

4、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展示课件。

⑴ 哪些句子表现了阮恒给小女孩献血很坚决?

① 出示句子1:

叫阮恒的小男孩很快地躺在草垫上。

A、哪些同学读懂了这句话?为什么要很快?此时阮恒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B、还有哪个句子也写出了小男孩的这种坚决?

C、点击出示句子: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D、为什么他“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呢?谁能读出阮恒这时的坚决?

② 指导用比较坚定的语气,读好句1和句2这两句话,以读促解。

(个人读、全班齐读)

⑵ 哪些句子写出了阮恒害怕而又坚决的矛盾心情呢?

① 出示句子3: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A、哪些词反映了当时阮恒的心理?通过这些词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一边读句子一边模仿阮恒的动作,想象阮恒的内心。

(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B、让学生在读句和动作的模仿中体会到:阮恒心里很害怕,举手时才会发抖,才会把手放下,但一想到如果没有马上献血,小女孩就会死去,所以又把手举起来。

②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阮恒的心情。

⑶ 出示句子4: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① “啜泣”是什么意思?

② 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③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啜泣”、“全身颤抖”、“捂住脸”,来体会阮恒既怕又不想被别人知道的矛盾心理。

⑷ 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也是描写他忍不住哭的?

(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句子5和6。)

① 出示句子5: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A、哪个词是写哭的?怎么样的哭叫“呜咽”?

B、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C、指导朗读。

② 出示句子6: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A、指名读句。

B、这时课文是怎么描写小男孩哭的?

C、引导梳理并比较词语:

啜泣:断断续续地哭

呜咽:低声哭泣

哭泣:哭

⑸ 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从啜泣一下,到又开始呜咽,再演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说明了什么?(说明阮恒哭得越来越厉害,感觉死亡离自己越来越近,心里越来越害怕)

⑹ 指导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演读句子3~6,读出男孩越来越害怕的心里,在读中深化理解和感悟。

3、最后男孩是怎么知道自己会没事的?这时的男孩是什么样的表现?

⑴ 出示句子7:

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①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医生是怎么安慰阮恒的,让阮恒一下子就停止了哭泣?他会对阮恒说些什么?

② 这时阮恒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2、指导朗读。

四、模拟情景,升华主题

1、随着一滴一滴的血从阮恒的身体里被抽出,他感到越来越害怕。他为什么这么害怕呢?他心里想到了什么?

2、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理解阮恒害怕但又坚决地要为小女孩献血的矛盾心理。

即使如此,但是___________(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对课文中阮恒的反常举动的理解)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一名善于发现问题的小记者,面对这样的阮恒你有什么问题要采访他?作为阮恒你又是怎么想的?

4、小记者模拟采访。

问1:你认为自己要死了的这种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

答1:从我犹豫着举手开始就一直是这样认为的。

问2: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还要坚决地给小女孩输血呢?

答2: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5、师:是啊!多么朴实而又真诚的话语!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朋友”这个词的?课文中的阮恒呢?

6、评价小男孩:

⑴ 你觉得阮恒是个怎样的孩子?

⑵ 如果你是那位小女孩,你怎么评价阮恒?获救后你又会对阮恒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演示板书小结课文:课文主要写了阮恒给小姑娘献血这件事。围绕着这件事,课文写了两个关键字。是哪两个字呢?请大家再浏览一遍课文,往深里读。

2、这两个字一个是……(死),一个是……(活)。谁(小姑娘)伤势严重,濒临死亡?如果不输血、不抢救就会……死;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谁(阮恒)虽然害怕但却坚决地站出来了?他为了挽救小姑娘的生命,宁愿自己去死,也要献血让小姑娘活,为什么呢?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3、虽然他的担心只是一场虚惊,但他那愿为朋友而牺牲自己的美好心灵却永远放射出夺目的光彩。这就是真诚的友谊,这就是真正的朋友!这更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4、播放歌曲《朋友》,结束全课。

【教学反思】

《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写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课文先写一名孤儿在炮弹爆炸中受了伤,急需输血;接着具体写了阮恒献血的过程,生动地描写了阮恒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真切地反应了这个小男孩献血时的复杂心情,同时设下了悬念;最后点明阮恒内心矛盾痛苦的缘由和坚持献血的原因。因此,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理解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在阅读中自由感悟。通过多次阅读读准字词,理顺文章脉络,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接着,我就把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词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情感变化上,通过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点拨学生围绕中心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深入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

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快抓住文章的主线,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献血前后,阮恒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并归纳:阮恒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是害怕自己濒临死亡,另一方面为了朋友又坚决地要献血。随后,我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分别划出表现阮恒坚决和害怕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哪些句子反映出阮恒献血比较坚决?学生通过阅读不难找出句1和句2(见前文),再问:哪些词写出了阮恒当时的心情?这样由句到词,一步一步深入探究小男孩内心的“秘密”,体会他的心情。哪些句子又反映出阮恒心里很害怕?在学生找出句子后,再通过句中具体可感的动作词语,感悟阮恒复杂的内心世界。

如: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抓住阮恒小手的动作:颤抖──举起──放下──举起,从这一系列动作中,引导学生体会他的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但为了救小女孩,最后还是下定决心举起手来要为她献血。

又如:句4~6(见前文)写出了阮恒在抽血中内心的痛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阮恒害怕但却坚决献血救朋友的美好心灵,在学生读懂了这三句话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这三句话中描写阮恒哭泣的词语进行一次梳理: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从啜泣一下,到又开始呜咽,再演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随着血液一点一点被抽出,阮恒感觉自己离死亡越来越接近,所以害怕越来越明显。这样,在理解了句子所表达的内涵后,再来让学生模拟想象阮恒的心里具体是怎么想的?有了前面理解的铺垫,后面的语言说话训练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然后再通过入情入境的模拟演读,让学生把内心的触动通过感情朗读宣泄出来,深化理解和感悟。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模拟记者采访阮恒为什么这样做?再通过讨论你是怎么理解“朋友”这个词的?课文中的阮恒呢?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然后通过板书总结全文,让学生再次感受阮恒那愿为朋友而牺牲自己的美好心灵,并在《朋友》的歌声中得到情感的共鸣。

5.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二课时 篇五

— — 《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韦冬梅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邱少云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2.启发学生体会通过人物的表现以及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感受本课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英雄形象,突出中心的作用。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邱少云为了革命的利益,严守纪律、英勇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 领会好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从中体会邱少云的崇高精神。

教学用具:

幻灯片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歌引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首歌(《英雄赞歌》),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多少英雄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英雄的故事,齐读课题《我的战友邱少云》。

二、披文入境,美文导读动感情

1.让我们一起回到1952年10月12日,回到“391”高地。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要完成突袭,潜伏时必须怎样?(纹丝不动)“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

2.邱少云是怎样纹丝不动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描写邱少云表现的话。(学生边默读边划)教师出示第8自然段内容:“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3.同学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下,边读边想:邱少云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像千斤巨石一般纹丝不动的?

(是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

4.这是一团怎样的烈火?课文第5自然段是怎么写的?请大家轻声读课文。(读后指名回答。)(火势很大,从毕毕剥剥的声音可以看出)(大火熊熊,烧到了邱少云,从棉布的焦味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从“我”看到的“一团大火把他整个儿包起来了”可以看出。)5.邱少云有办法扑灭身上的大火吗?

(引读第6自然段内容)“他只要„„就„„”(学生跟读。)6.但他这么做了吗?(没有)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有过被烧着或烫着的经历吗?当你被烧着或烫着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叫、哭„„)

7.可邱少云当时的表现却是怎样的?(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1)“烈火中的邱少云与千斤巨石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一样,他们都不怕烈火焚烧,都不会挪动一寸地方,都不会发出一声呻吟。但是,请同学们注意千斤巨石是没有生命的呀!而我们的邱少云,他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一个人在烈火烧身的时候,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痛苦啊?”?”(用课件播放电影片断《烈火中的邱少云》。学生观看。)

8.看着熊熊的烈火,想想邱少云忍受的巨痛,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再来体会邱少云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9..(教师引读第7自然段内容,学生跟读。)看着自己的战友在烈火中煎熬,“我的心⋯ ⋯ 我担心⋯⋯我不忍⋯⋯不忍⋯⋯但是⋯⋯我盼望⋯⋯我的心像⋯⋯”。

这里为什么说他是“年轻的战士”?我的心为什么像刀绞一般?是什么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痛苦、担心与紧张、无奈、绝望、敬佩)

12.(动情地):“是呀,作者当时确是百感交集!那么多复杂的情感纠缠、冲击、碰撞、,使“我的心像刀绞一般”。这种复杂的感情,不仅是作者的,也是在座每一位同学的。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这一段,你一定会有更真切的体验。

13.读了这一段,让我们再来看一眼烈火中的邱少云,再来朗读课文的第8自然段,再次感受一下他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学生充满感情地齐读第8自然段。)

三、心灵对话。由表及里抒真情

1.忍受半个多钟头的剧痛需要多大的毅力啊!邱少云在烈火中一定在时时为自己打气。

⑴面对六十米外的敌人,邱少云会怎么想、怎么说?

(万恶的强盗,你们猖狂不了多久了,你们的末日就要到了。等到天黑,我的战友会收拾你们的。)⑵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邱少云会怎么想、怎么说?

(烈火啊烈火,你烧吧,你虽能烧焦我的皮肉,但烧不垮我的意志!我邱少云宁死也不会向你低头、向你屈服!)

⑶在烈火中,邱少云也一定在时时对自己说着打气的话,他会对自己怎么说呢?(邱少云啊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你一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2.邱少云为了减少战友的伤亡,为了战斗的最后胜利,趴在火堆中纹丝不动,直至牺牲,你觉得这还是怎样一位战士呢?

3.只有“伟大”这个词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邱少云用生命诠释的顾全大局的精神,邱少云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严守纪律的伟大精神鼓舞了战士们,他们化悲痛为力量,只用了20分钟就全歼了敌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四、感情升华。情到深处自然鸣

1.这一天,邱少云牺牲了。祖国失去了一位好战士,人民失去了一个好儿女。大地含情,高山垂泪,邱少云就永远长眠在“391”高地下的山坳里。邱少云用血肉之躯为我们树立了一座顶天立地的丰碑。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1952年1O月12日。

2.师同学们,我们忘不了的只是那一个时间吗?

3.邱少云走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391”高地上,竖立着一块石碑,让我们站起来,面对邱少云,齐读碑文:

为整体的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4、邱少云同志为了战斗的胜利,是那样的严格遵守纪律,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又应该做一名怎样的学生呢?你该如何去做呢?

板书设计:

我的战友邱少云

担心

千斤巨石

不敢

忍不住

半个多钟头

刀绞

一寸

一声

严守纪律

6.他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 篇六

一、复习引入

说一说课文l-4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探究课文的第二部分(5-11)自然段

1.过渡:在这紧要关头,阮恒主动献血,那么他是怎样献血的呢?

2.谁来读一读你画出的阮恒献血前、献血时的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并谈一谈你的理解。(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l)一阵沉默之后,阮恒是怎样举起小手的?请画出有关的动词。想想通过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2)献血时,阮恒为什么不停地哭?请找出有关的句子,用△画出表示“哭”的意思的词。比较理解:啜泣、呜咽、哭泣,从这几个词可以看出什么?(哭声越来越大,内心非常痛苦。)

学生表演阮恒的三次哭。

(3)教师出示画有课文插图的投影片: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学生看插图,理解并体会人物紧张、痛苦、复杂的心情。

3.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阮恒当时的心情怎样?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他感情变化的层次,读出他当时的心情。

5.读到这里,你有没有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可能提出:阮恒为什么不停地哭泣?为什么这样痛苦?阮恒是不是不愿献血?)

6.结合下面的问题,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在( )里加上他当时的想法。愿意加哪句就加哪句。

出示投影片: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了起来。(他想:______________)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他想:________________)

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他想:______________)

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他想:________________)

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他想:________________)

7.各组交流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阮恒的可贵之处:他以为给别人献血自己就要死掉,但还是举起手来;他以为自己要死掉内心非常痛苦,仍然坚持献血并竭力掩盖自己的痛苦。)

8.指读第11自然段,想象医生当时说了些什么,请将它改编成一段医生和阮恒的对话。四个人小组评一评,看谁编得好,选两个同学上来表演。

9.这部分真切地写了阮恒献血时的动作、神情,反映了他当时复杂的心情。

三、自由读第三部分(l2-14自然段)

1.读了这部分,特别是听了小男孩的回答“她是我的朋友”,你想说些什么?

(此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习阮恒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救助朋友的好品质。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

2.感情朗读这部分。

四、总结全文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通过对阮恒献血时神情、动作的真实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他为朋友而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今后我们再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时,要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去。

五、拓展延伸,练习写作

引用文中的具体事例,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情、动作、心理活动来表现阮恒是一个为朋友心甘情愿牺牲自己的孩子,题目可以是《心甘情愿献血的阮恒》,也可自拟题目。

六、指导写字,巩固字音,分析记忆字形

1.说一说你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睫”“拳”等字的书写。

3.正确读写词语。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指导学生结合具体词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加以体会,了解阮恒当时复杂的心情及他无私奉献的品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加以理解和体会,引导学生表达,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从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 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 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这篇文章用长短一致, 节奏整齐, 对仗工整的排比句, 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用一组长短不一, 节奏跳跃, 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 感叹时光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 不但具有音乐的美感, 而且显得典雅朴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 要珍惜时间, 不能碌碌无为。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领悟作者描写细腻、采用恰当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抓住重点句子,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 要珍惜时间, 不能碌碌无为。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领悟作者细致描写、采用恰当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 了解了课文作者朱自清,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匆匆》, 走近朱自清, 去欣赏、品味、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

1.指名读生字、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二、自主学习, 引导感悟

默读课文, 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勾画下来, 并在旁边标注你的感受体会。学生小组及全班交流。 (教师按照预设相机用课件出示重点句并引导学生感悟) 。

(一) 课件出示句子:“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 这句话作者用了几个追问?

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

2. 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

(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

3. 请你反复读两遍, 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二) 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 读句子, 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 泪潸潸”?你知道“八千多个日子”是作者的哪些日子吗?

2. 从“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 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用这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4. 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中, 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教师范读, 再指导学生读, 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三) 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 读句子, 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 这段描述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 (1) 作者使用了排比句, 把时间拟人化, “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很快从身边“溜走”。 (2) 作者通过生活中“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具体细节赋予时间以生命, 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3. 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毫不注意中消逝的吗?

4. 有感情地读这段话, 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四) 出示句子:“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 在这一段话中, 作者有几次追问? (六次) 有几次做出了回答? (两次)

2. 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才是没有虚度, 才算是没有白白地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 (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 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3. 出示朱自清资料, 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一遭? (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4.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学习写法, 读写结合

1.《匆匆》这篇佳作影响了几代人。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利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小事, 生动地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具体化, 有极为丰富的感情色彩。宜师生共同总结。)

2.朱自清先生感觉时间步履匆匆, 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 同学们, 你们的时间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 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 赋予时间生命, 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

3.学生自由仿写。

4.学生写完后, 朗读交流, 师生及时评价。

四、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1.古今中外, 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学生组内及班上交流。)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 学生朗读。同时朗读课后“阅读链接”《明日歌》。

3.思考:文章第1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 杨柳枯了还青, 桃花谢了还开, 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 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 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 (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 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 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 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 一样的一去不复返。) 那么, 我们该怎样做呢?

4.小结:同学们, 时光匆匆而逝,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 未来的时日, 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8.我们的朋友,他是谁? 篇八

赵志明的《我们的朋友小正》(以下简称《我们》),比较典型地表现了当下“失败青年”小说的形式特征。一部分青年沦为底层陷于失败,难以在社会转型中获益,这是社会结构性的危机,对此要有一个“总体性”的解释。而在共识匮乏思想分裂的当下,“总体性”的解释几无可能。对应于“总体性”的缺席,在“失败青年”小说中,全知视角变得充满挑战性。《我们》比较理智地以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展开,作家在“平视”小正这个失败的青年,讲述一个“听来的故事”。

这是一个无法以托尔斯泰的方式“俯视”的时代,“平视”的视点在今天比较合适。叙述人并不比小正这样的青年高明,整个故事一路讲下来,我们发现叙述人最终作为“北漂”一样在命运中颠沛流离,在如今谁有自信拥有全知性的视点呢?在《我们》中,小说第一句话就确定了叙述人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小正是我在大学认识的朋友,却并非我的校友,而是众多暂居在我们学校准备考研的人员之一。”苏北农村、三流学校、往届生,考研是不多的几条开放给小正的个人奋斗之路。但考研本身是没有故事性的,和几乎所有的“失败青年”小说相似,《我们》中主人公的爱情作为社会结构的转喻。

就像在流行的网络话语中,只有在“白富美”面前,“屌丝”才得以自我指认。小正的“失败”在小说中主要是爱情的失败。小说一共五节,分别表现小正四段感情:图书馆遇到的女孩小胡、对于补习对象的高二女孩的幻想、中文系大三女生小张、没有在小说中正面出场的妻子。每当叙述人介绍小正的新恋情,总要介绍这个女孩所在的社会结构性位置,比如小胡来自富庶江南,家境优渥,父母安排好了教育局公务员的职业;高二女孩的家庭则是“非富即贵”,妈妈珠光宝气;小张来自宜兴,苏南的家庭背景被反复凸显。小张的“爱情”其实是乏味的,就像一场注定失败的僭越阶级的冒险,最终目睹着小张坐上新男友的汽车离开。有意味的是,小正对于他所面对的压抑的世界并无反抗,他唯一的冒犯也停留在幻想之中,幻想着补习的高二女孩对他讲起黄色笑话。

叙述人目睹着小正一步步被这种压抑的幻想所撕裂,在小正这里,社会结构性的压迫,重新转化为力比多的压迫。小说结尾小正裸体地走出宾馆,他几乎要跨越“性/政治”互相转化的边界,将爱情问题回置为社会问题。但是,“他终究还是穿上衣服不动声色地回到了他的生活中去”。叙述人为此长出了一口气,小说就结束在这安全的叹息中,毕竟小正没有将社会结构的内在危机戳破,也因此没有将他这个群体共通的处境戳破,他穿好衣服,退回去了。

小说结束于这样的时刻:叙述人通过描述小正,慢慢开始面对自己。归根结底,“我”和小正是一个“群体”,社会结构性的问题必然是群体性的问题,诚如叙述人的疑惑:“但我们这个群体到底是怎样的人”?这样的逼问已经不是“个人”的“悲伤”所能够回应的,我们的朋友小正挣扎并且消失在一系列群体化的标签中,这种标签背后是真实而冰冷的群体之间的博弈。我们的朋友小正是谁也许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谁?

9.他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 篇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

教学过程

一、回想画面,呈现主旨,一锤定音

师: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已经初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周晔的思绪再次走进鲁迅先生,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鲁迅“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他给我留下了和蔼可亲和幽默的印象。

师:很好。还有什么印象?你说。

生2: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

师:那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读懂了,你留意了,真好。

生3:先生的善良、助人为乐。

师:是啊,先生的善良,先生的助人为乐,先生的“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都是来自他内心那颗博大的爱心。(板书:爱)

师:就是这样一位鲁迅先生离我们而去了,特别是周晔再也不能和伯父“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了,她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挚爱关怀了,这让她怎能不万分悲痛呢?谁来读读周晔的感受?来,你来。

(多媒体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落下来。)

(指名学生读这一段文字)

师:读得多好呀,是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小周晔木然发呆,不知所措,师:就在此刻,小周晔的思绪飘回到往日和伯父在一起的那点点温馨,“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滚落下来。”“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再读——(板书:泪)

(学生再次齐读这一段文字)

二、救护车夫,重锤敲击,酣畅淋漓

师: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先生的这份爱。快速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那就是“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来,放开声音,自由地,快速地读。读着读着,把最能够拨动你心弦的句子,也就是读到这儿你的心会轻轻一颤,你的心波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像这样的句子,用浪线把它划出来,好吗?

(学生投入地自由读课文)

师:划好的同学给我一个眼神。好,同学们,你们都在认真地十分投入地读课文,我看见有的同学划了一条波浪线,线特别粗,有的同学划了两处,有的同学划了三处,真好。不管划了几处,总有一处是最让你怦然心动的,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这说明爸爸和伯父和关心那个车夫。因为那个时代的车夫受人歧视,而爸爸和伯父却是那么的关心他。

师:你的心是多么得细腻。这段话是直接描写爸爸和伯父救护车夫的,值得我们好好地品味。跟他一样的,也划下这段文字的同学,请把你的手举起来。

(大部分学生举手了)

师:好,你们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把手放下来,没有划的,老师建议你们用浪线把它划下来。好了吗?来,拿起书本来,我们一起把这段话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上句话)

师:这段话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看课文的插图。如果请你把目光聚焦在鲁迅先生身上,先生的哪一个动作最能打动你?

生:半跪着。(有孩子情自禁地说出来)

师:哪个动作?

生1:半跪着。

同学们,请看,(示意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课件)透过文字的背后,那隐隐约约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请把眼睛闭起来。(学生闭起眼睛,静静地等待着)画面突然间在你的眼前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只见,伯父小心翼翼地夹着,轻轻巧巧地敷着,一点一点地洗着,一圈一圈的扎着,我们分分明明地感觉到就在这凄风冷雨中,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好长一段时间。睁开眼睛,你感觉到吗?

生:感受到了。

师:感受到了,就赶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哪些文字,能够证明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好长一段时间。找到一句,就举手。

生1:“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

师:天都黑了,在开始的时候„„

生1:有一天黄昏的时候。

师:你注意到了时间的变化。你读书真仔细。还有哪里也看出半跪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

生2:“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因为周晔自己都觉得冷了,伯父就应该更加冷。

师:是呀,她的手和脚都有些麻木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有没有?(学生在思考)请你关注先生救护的那一段动作,最后一句话,谁来读一下?你来读吧。

生3:“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是啊,敷上药,洗干净,一圈一圈地扎好绷带,那岂不是半跪了很久。

师:孩子们,你要知道现在面对着这位素不相识的黄包车夫,半跪着的可是当时的大文豪,那可是当时的名流之辈,那可是当时受全国人民景仰的鲁迅先生。这一跪,你觉得跪出了什么?

生3:跪出了鲁迅先生关心劳苦人民和平易近人的品质。

师:一个字,这一跪,跪出了——

生:爱。

生:“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女孩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说说体会。

生:就是(鲁迅先生)对当时那种黑暗社会的愤恨,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示了。

师:你隐隐约约感觉到这句话当中隐藏着愤恨,隐藏着不满,是吗?

生:是。

师:(指着大屏幕说)这两句话难读也难懂。我能为大家读读吗?

生:能。

师:你感觉到什么?

师:你们也感觉到先生的不满、悲愤、痛恨了。来,请你们也细细地读这两句话,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句话中有一个词,作者一口气,一下子用了两次。

生:清清楚楚。(有孩子忍不住脱口而出)

师:别急。你读着读着,这两个词,它突然间会在你眼前晃动起来,你就抓住它,细细地品味一番,行吗?发出声音,自各儿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个词在你眼前晃动,抓住了吗?

生:清清楚楚。

师:小周晔她清清楚楚是什么?

生:伯父的那种表情和动作。

师:是啊,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变了变了,变成了„„

生:严肃的。

师:孩子们,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伯父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而此刻变得如此严肃,他在想什么?他可能会想起那些像车夫一样疲于奔波的青年,他们„„也许先生会想起那些可怜无助的孩子们,他们衣衫褴褛,他们„„也许先生还会想起那些进入迟暮之年,那些骨瘦如柴的老人,他们„„也许先生在捶胸自问,他问自己,也问当权者,你们„„孩子们,拿起笔来,就把鲁迅想到的,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就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生专心致志地写话)

师:好,我请求大家把手中的笔收一收,我们时间有限。来,我们一起来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一起来聆听先生在想些什么。

生1:如今像车夫这样无助的穷苦人民还有多少啊?难道他们注定要过着这样如此悲惨的生活吗?

生2:为什么当时政府的罪过要加在这些无辜的百姓身上?

生3:他想现在像车夫一样的人还有多少?他们到底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师:他们的悲惨命运到底有没有尽头呢?他们的尽头又在何处呢?

生4:我们的祖国正在受到帝国主义的蹂躏,我们的人民正在水深火热之中,可是那些当权者现在正在干些什么呢?

师:我不能不承认你对当时的社会情况了解得非常多,说明你的课外知识面非常广。但荡开一笔,只有爱的深,才能恨的痛。你听先生还在想些其它的——

师: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会,我们再回过头来,你想啊——如果说小周晔在当时,她年幼的时候,她清清楚楚地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直到现在,直到周晔长大成人以后,她还清清楚楚地,难道还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还有什么?你说。

生1:她知道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是的,那是小周晔的一颗心。她清清楚楚地还是伯父的什么?

生2:伯父为广大的贫困人民做出的事情。

生3:伯父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师:她清楚的是伯父的愤恨,是伯父的同情,一个字,她清楚地是伯父的—生:(齐爱。

师:孩子们,短短的这两句话,它却包含着不尽的情丝。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孩子们,就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感受。让我们和着音乐,用朗读再一次走进那个冰冷的夜晚。请你们根据我的提示,直接接读课文的有关语段。行吗?

上一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下一篇:地基工程监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