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法

2024-08-10

2023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法(6篇)

1.2023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法 篇一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填空题

来源:青年人(Qnr.Cn)2010-9-13 12:17:54【青年人: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资料下载 教材购买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和(象认识现象)3.教育的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4.教育规律是(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甚至有些教育经验不一定符合规律

5.我国的(学记乐)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传说是战国末年的(正克论)所作,比西方古罗马昆体良(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年 6.1632年,著名的(捷克)国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它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7.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8.狭义教育既是(学校教育)有时可以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9.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是(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

10.古代社会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始建于(奴隶社会)社会,古代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欧洲奴隶社会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和(雅典)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是(骑士)和(教会);教会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培养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1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

12.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13.教育目的既是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14.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可能)和(社会条件);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1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中国教育学刊决定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促使人的本性本能的高度发展,成为健全发展的人,其代表人物是(卢梭洛克)等人

16.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除社会需要以外无其它目的,其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和(涂尔干)17.马克思主义认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8.体育的内容是(田径体操球类游泳军事体育)人本主组织形式是(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19.美育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0.美育的途径是(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曰常生活实施美育首页

21.智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技巧智力)22.普通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承担着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和(为社会输送劳动后备军)的双重任务

23.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4.广义的教育制度即(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25.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

26.建立学制的依据是(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政治经济制度;的身心发展规律;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27.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颁布于(1902)年,称为(,壬寅学制)28.中国实行的第一现代学制是()年,张之洞荣庆张伯熙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颁布于(1903)年,称为(,壬寅学制)三人重新修订的(癸卯学制)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是

29.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30.1922年,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学制,又称(六三三制)或新学制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31.新中国的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年

32.1958年9月19日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原则 33.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4.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三个方面

35.学生年龄特征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式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3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搞好教学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具体任务包括(关心学生的身体和生活)37.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复杂性创造性;连续性广延性;长期性间接性;主体性示范性;)38.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作用

39.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40.教师的素养包括(思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4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42.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43.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教育任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的(指导性文件)44.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大纲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4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基础知识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形式科学世界观及培养(智力和体力道德品质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46.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问题,(形式教育)和(论者实质教育)曾有过长期争论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学派是(论者形式教育论)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须特别训练的学派是(者实质教育论)

47.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反映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8.教学原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49.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是(启发式)和(注入式)

50.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由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来的中国在(1862年)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开始采用班级授课

51.课的类型分为(单一课)(综合课)

52.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它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几部分 53.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

5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55.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教育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56.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方式有(平时考查和考试)57.考试一般有(学期考试学年考试和毕业考试)三种 58.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一般有(百分制记分法等级记分法)等级记分法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文字等级记分法),另一类为(数字等级记分法)等 5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60.道德和品德不同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6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区别(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

62.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63.德育过程的四个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6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

65.德育原则是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来源于实践,是德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我国孔子曾提出过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原则,英国洛克提出(环境教育的原则),法国的卢梭提出(自然后果原则),德国赫尔巴特提出(爱的原则),美国的杜威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社会化活动)的原则

66.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67.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6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69.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是(自愿灵活实践)70.三结合教育指的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71.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联系各科任课教师学生集体的(组织者),也是沟通学校与(指导者)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教育者纽带家庭带好班级教好学生)72.了解和研究学生常用的方法有(考核法观察法测量法问卷法谈话法实验法调查法访问法书面材料分析法)等

73.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有()|()(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级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全面了解统一各方面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二)一、填空题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来源: 2.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教育的性质与任务;(2)教育目的(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高教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考试大()6.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7.高等学校职能的新发展主要有引导社会的职能、创造新职业的职能、国际合作的职能。

8.教育质量包括:(教育工作质量、学生发展质量;教育工作质量以教师的教学水平质量为核心;学生发展质量的内核和实质是学生主体性的提高程度。9.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包括文化素质要求、心理素质要求、道德素质要求和能力素质要求。10.科学研究成果有检测鉴定、会议鉴定和函审鉴定等三种鉴定形式。11.都市大学和专业发展学校是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新模式。12.学术性与实用性矛盾是我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难题。13.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主要有以政府干预为主、以社会力量为主和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等三种运行机制。

14.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是“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

15.高等学校决策权利机构主要有:董事会、校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来源: 16.高等学校决策模式主要有:科层制模式、学术团体模式和双重组织模式。17.教师聘任制的本质是使教师与学校具有平等的合同关系。

18.高校教师的角色特征包括教书育人的导师、学习与发展的楷模和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19.中年级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是从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转折的时期。20.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三、简答题

1.简述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p46-50)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来源:考试大网

(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2)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1)社会化(个人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2)社会选择(择优与淘汰);(3)社会流动(“代际流动”)。

2.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的阶段性特点。(p151-154)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建构具有主体性的人。完整的主体性包括:道德主体、认知主体、审美主体和实践主体。

高等学校的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完整主体性高度发展的教育过程。其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主体、认知主体、审美主体和实践主体,使大学生成为自主发展、自我建构的主体和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1)低年级:“接受性学习”为主阶段,是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起点和条件。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塑造完美人格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活动。低年级阶段主要发展大学生的认知主体性、道德主体性和审美主体性。

(2)中年级:“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的转折期。中年级阶段主要发展大学生的认知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3)高年级:“发展性学习”为主阶段。高年级阶段主要发展大学生的实践主体性。

3.简述高等教育的预警功能(p139)

高等教育的预警功能是引导社会职能的要求。现代大学的预警功能是大学创造性地运用其前瞻意识、批判精神对社会的发展趋势及诸多问题予以预测、警报和预防,从而引导社会健康发展的功能。大学的预警功能更体现大学具有的主动性、超前性和发展性。4.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p195-196)由注重“教法”转向更加注重“学法”; 具有很强的探索性; 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

5.简述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内在联系。(p234)

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从知识的生成看,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

从培养人才的意义上说,二者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

6.简述自主性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213)

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作为独立的负有不同责任的主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通过大家的意识共享来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7.简述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过程中处理学术性与实用性矛盾的原则。(p255)

德里克。博克原则:其他机构不可替代的原则;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原则;拥有来自教师支持的原则。

8.简述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本内容。(p275)

(1)党的领导(党委政治把关,监控办学);(2)校长对学校行政工作全面负责;(3)教职工民主管理(教职工代表大会)。9.简述高等教育精英阶段、大众阶段和普及阶段在教育观念与功能方面的差别。(p371)

精英阶段(毛入学率<15%):上大学是少数人的特权;塑造人的心智和个性,培养官吏与学术人才; 大众阶段(毛入学率15%-50%):上大学是一定资格者的权利;传授技术与能力,培养技术与经济专家; 普及阶段(毛入学率50%以上):上大学是人的社会义务;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造就现代社会公民。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 30分。1.现代大学怎样才能走进社会的中心?(p57-60)大学在经济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1)首先要认识到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

(2)大学要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

2.论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及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p61-69)(1)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制约;

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为经济建设、社会制度建设、文化发展服务)。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4.论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基本途径。(p99-100)

学科专业综合发展;大类专业招生培养;学分制与选课制;产、学、研结合。

5.论述教育过程“双主体观”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p145-150)教学是教与学的辨证统一,“一体两面”的教学活动。按教学规律办;

良好的教师学生关系; 教学质量的保证。

来_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_考试大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2007年11月3日 2:44

第一章

绪论

一、解释概念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其中,“专业教育”表明的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是讲高等教育的起点或基础,表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位置是最“高”的。并非所有的专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这里“完全的中等教育”是使“专业教育”这一概念上升到“高等教育”的重要范畴。“学术性或职业性”是对“专业教育”的类型及其“有机结合”要求的进一步揭示。

2、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运行形及其基本发展规律。

(1)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现象。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人类社会有目的、有计划的高级教育活动,教育对象是完成完全中等教育后的人,以使他们成为具有高深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专门人才为目的。

(2)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高等教育自身的运行形态可分为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事业和高等教育思想。高等教育活动属于实践形态、高等教育事业基本上属于制度形态、高等教育思想属于观念形态,三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3)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三条:一是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二是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规律,三是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规律。

三、论述题

1、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答: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2)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3)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第二章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一、解释概念

1、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高等教育结构的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2、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1)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院校。

3、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的功能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称。高等教育的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1)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是高等教育对个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归纳起来,可分为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功能,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质的功能与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的功能。(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可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三个方面。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如何实现?

答: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指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功能。其一,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其二,作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重要更直接。其三,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三、论述题

1、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演变及其内涵?

答: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就是高等学校应该或可以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高等学校社会职能是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人们常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来概况高等学校的职能,这三大职能就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印证后的高等学校最具有生命力的职能。(1)中世纪大学产生之后到19世纪初,大学一直沿着培养人才这一办学方向缓慢发展着。(2)柏林大学的创立把学术研究引入大学,大学活动的范围扩大了,大学的职能随之发生了变化,大学至此开始具有了第二种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3)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里尔法案》,随之出现了多所“赠地学院”,其中威斯康星大学以威斯康星思想著名,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决定高等教育本质的因素。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

一、解释概念

1、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2、高校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规格要求,相对于教育目的来说,它是高等教育层次的特殊目标;而相对于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来说,则是共同的总目标。高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针是一致的。

二、简答题

1、专业培养目标:

答:(1)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围绕高等教育目的展开的、针对特定的对象具体明确的规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和相应质量要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专业培养要与教育方针、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相一致。第二,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要求,要充分体现德与才、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协调与和谐。第三,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的差异性。第四,要使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贡献:

答: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的系统深入的阐述,总的观点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就把人的全面发展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事业联系起来。具体来说,有以下主要内容:第一,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要充分发展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第三,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第四,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第五,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第六,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三、论述题

1、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目的观的认识。答:(1)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及理论依据:

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持社会本位观的人以社会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认为社会与个体关系结构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结构。

(2)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及理论依据:个人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持个人本位观的人将教育的立足点移至个体,认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3)两种价值观的评析: 以上两种高教目的观既有合理之处,也各有其局限性。

社会本位观肯定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强调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把服务于社会放在首位,这对于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发挥高校的功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绝对的社会本位观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导致高等教育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波动而波动,使高等教育缺乏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往往做出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蠢事;没有分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容易导致高等教育走偏方向和短视行为;容易助长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忽视和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与此相反,个体本位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某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它没有揭示出真实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关系,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集合,过分强调个体本位观也会导致高等教育的某些弊端: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把个体需要强调到不适当位置,导致教育中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4)两种价值观的现实抉择:社会本位观与个人本位观长期相辅相成,并在教育实践中交替占据主导地位。根据社会本位观、个人本位观的基本观点、价值及发展的历史经验,当前,我们在高教目的观选择上,应寻求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相适合的整合思路。

2、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答:首先,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其一,发展速度要适当。其二,要以内涵为主来提高规模效益。其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其四,发展终生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再次,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应是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并重。第四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教育制度

一、解释概念

1、高校微观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微观层次是指高校管理体制中的高校哥哥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即高校的内部管理,可以按管理部门分成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物资管理、后勤管理等。

2、高等学校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或学校系统,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学校的种类、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主办权、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学校之间的衔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等。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制度中占突出地位。高等学校的学制是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程度上分它属于学制中的最高层次。

3、学位制度:国家为保证学术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衡量标准从而对相应学术程度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二、简答题

1、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及改革方向是什么?

答:(1)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管理的效率。遵循的原则是机构设置合理,权力和责任界限清晰,任务分工明确,人员队伍精干,实施目标明确以及组织、控制、协调等手段得当和信息反馈渠道畅通等等。(2)就目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其一,校—院—系或校—系间权力结构不尽合理,行政权力过于向校集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自主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学院制尚在探索之中,学院的行政权力有待大力加强;其二,校职能部门机构臃肿,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并且相互之间还存在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致使工作效率低下;其三,行政管理部门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还有待进一步改进。(3)围绕这些问题,今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第一,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结构,适当实行权力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第二,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裁减机关人员,提高办学效率;其次,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第三,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第四,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

2、谈谈如何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

答:我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对高层次人力资源要求以市场经济方式来配置所提出的必然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是和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配套进行的。我国将统一的招生计划改为国家指令性招生计划和调节性相结合,相应地也把统一分配制度逐步改为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下,经过学校推荐,毕业生自主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并逐步过渡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每一种政策的实施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必须加以改革,主要表现在:第一,进一步完善外部环境,建立就业新体制。第二,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实行学业和资格证书制度。第三,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有待进一步加以清晰地界定和明确。第四,拓宽到基层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第五,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第六,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限制,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第七,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一、解释概念

1、教师专业化: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转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简答题

1、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

答:高等学校教师在社会系统中尤其在高等学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高校教师是一种职业。一般地,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人们通常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教师的社会地位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教育专业水平和教育成就。高校教师的地位基本符合其职业特征,高校教师的职业是一个比较看好的职业,从总体上看,高校教师的地位是比较高的。(2)高校教师的作用: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高校教师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高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第二,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第三,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第四,高校教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

2、如何理解高校教师个体素质要求?

答:为了完成高等学校的任务和适应教育“三个面向”的要求,高校教师应具备以下几项基本素质: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二,扎实的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第三,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第四,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论述题

1、高等学校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

答:任何劳动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高等学校教师,其劳动除具有一般教师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高校教师自身的特殊性。(1)高校教师劳动具有所有教师劳动的共同特点:无私性、示范性、迟效性和长效性。(2)高校教师劳动所具有的特殊性:劳动的专业性、劳动对象的高层次性、劳动的时空延续性。

2、如何构建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答:(1)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2)加强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道;(3)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4)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

一、解释概念

1、专业: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专业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育主体。

2、专业特色: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早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3、课程: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高教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和结果,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一切条件和一切活动的总和。目前,多数高校还是着力于狭义的课程建设,而改革的趋势日益注重广义的课程建设。

4、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教学大纲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说明、本文和附录。

二、简答题

1、专业内涵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答:专业建设主要是指专业内涵建设,专业内涵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专业培养目标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设施建设;专业管理的建设。

2、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大学教材和其他层次教材、学术论著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点:共识性和探索性的统一;学科性和职业性的统一;体系性和协调性的统一;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三、论述题

1、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及如何加强课程建设?

答?(1)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是:课程基础化、课程综合化、课程职业化、课程国际化。(2)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建设、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

一、解释概念

1、高等学校教学: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检查、总结等活动,合理运用教学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因素,使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转,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包括管理主体、管理依据、活动方式、运用因素及管理目标等因素。

二、简答题

1、高等学校教学有哪些基本形式?社会实践教学有哪些特征?

答:(1)高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有:课堂教学,即有固定时间和地点、有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形式。实验课教学,即在特定的场所,运用一定的设备仪器和相应手段,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引起事物或现象的变化,从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过程来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过程。社会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2)社会实践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使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社会实践教学有以下特征:第一,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为根本目的。第二,以参与为最基本的实施方式。第三,教育教学内容具有定向选择性。第四,能与其他教学形式相互促进、效果互补。

2、高等学校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是高校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高校教学的主要原则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原则。

3、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有哪些内容和方式?

答:(1)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广义的“教学评价”内容包括:第一,基本素质。具体为思想道德、学力职务、职业技能(普通话水平、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第二,教学状态。具体为备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工作、教学改革。第三,科学研究。具体为科研立项、论文著作、应用成果、教研成果、科研获奖。第四,工作业绩。具体为教学工作量,开课门数、课程抽考、综合评价(领导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学生评价)、考核、表彰奖励。第五,特色项目或特色贡献。(2)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方式。评价方式是多样的,不仅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还包括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而且还涉及教学能力、教师素质的评价等方面。在评价中,要注意综合运用教师自我评价、教师同行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评价等多种方式,以使教学评价更科学,更富有成效。

三、论述题

1、结合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说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答:(1)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有: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高校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逐步增强;高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强的过渡性;高校教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第八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一、简答题

1、如何认识高校科研的特点?

答:(1)齐全的学科门类为重大的综合性课题研究以及新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提供条件;(2)高校人才集中、机构灵活,投资少,见效快;(3)高校科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4)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发达的信息系统,使高校能快速掌握和集中各类有关科技发展动向和经济建设中科技需求方面的信息;

(5)合理的高校科研布局,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高校科研有哪些重要原则? 答:(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3)研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4)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5)自定选题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6)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3、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意义及其主要途径?

答:(1)大学生从事科研的意义:高校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能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和能力。(2)大学生从事科研主要有以下五种途径:结合专业课的学习进行科研、师生合作进行科研、结合社会实践进行科研、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

二、论述题

1、你认为高校教师如何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答:

第九章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简答题

1、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答: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国情,在21世纪初,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大众化、终身化特征将日趋明显。

二、论述题

1、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谈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答:从个体素质的要求的角度作答,结合高教任务。加强个人修养。

上一篇:薛涌:在大学里要做的20件事

下一篇:武大教授称论文买卖产业规模2年膨胀5.5倍_新闻_腾讯网

2.2023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法 篇二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命题指导思想

1.数学科(湖北卷)命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本考试说明为依据.

2.命题遵循“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原则,确保考试科学、规范、公平、公正.

3.命题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考查考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考查考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在源于教材的同时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既考查考生的共同基础,又考查考生的学习潜能,以满足选拔不同层次考生的需求.

Ⅲ.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要求

对知识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分别用A,B,C表示.

(1)了解(A)

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照样模仿,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2)理解(B)

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知道知识的逻辑关系,能够对所列知识作正确的描述说明并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比较、判别、讨论,并加以解决.

(3)掌握(C)

要求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

二、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空间想象能力

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2)抽象概括能力

能在对具体的实例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足够的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合理的结论.

(3)推理论证能力

会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来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的正确性.

(4)运算求解能力

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的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和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运算.

(5)数据处理能力

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判断. 数据处理能力主要依据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

(6)应用意识

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7)创新意识

能够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考查要求

(1)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全面又突出重点,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

(2)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 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与数学知识的考查结合进行,考查时,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含义上立意,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

(3)对数学能力的考查,以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查各种能力. 强调探究性、综合性、应用性. 突出数学试题的能力立意,坚持素质教育导向.

(4)注重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层次性. 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

Ⅳ.考试范围与要求层次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我省高中基础教育的实际,确定文史类高考数学科的考试范围为必修课程数学1、数学2、数学3、数学4、数学5的内容、选修课程系列1(选修1-1、选修1-2)的内容,选修课程系列4中的《不等式选讲》的部分内容(详见下表);

确定理工类高考数学科必做题的考试范围为必修课程数学1、数学2、数学3、数学4、数学5的内容、选修课程系列2(选修2-1、选修2-2、选修2-3)的内容,选修课程系列4中的《不等式选讲》的部分内容;选做题的考试范围为选修课程系列4中的《几何证明选讲》和《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的部分内容.

具体内容及层次要求详见下表.

数学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此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2023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法 篇三

2.依法治教与教育的法治化? 答:依法治教的目的时要实现教育的法治化。教育法制化能保证依法治教的有效进行。教育法制化是教育法律化和制度化的简称,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并依照法律的规定来领导个管理教育事务,促进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教育法治化要求做到:①主体合法,凡是参与教育领域活动的国家机关、公民、法人或其他 组织,起主体资格要有法律的明确授予。②内容合法,管理活动内容、教育教学内容都要符 合相关法律规定。③程序合法,教育主体的活动应遵循法定的程序要求。④救济有道,当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遭到不法侵害时,国家要能为受害主体提供相应的权利救济渠 道,以惩罚不法者的教育行为,维护受害者的权益,保障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教育法制化必然要求进行教育法制建设,主要包括,教育立法,教育行政执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教育司法(违法必究,惩治不法的教育侵权行为,救济受害者,维护和保障各种教育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教育法制监督(加强监督才能保证依法治教有效进行)

3.教育法的定义:是国家拥有教育立法权的专门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据教育立法程序 教育法的定义: 指定或认可的调整教育法律关系,规范社会主题的教育行为,规定社会主体教育权利和教育 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广义:所有有关社会主体的教育行为以及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宪法性规范、法律、法规、规 定和其他教育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具有国家意志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国家强制性 狭义:仅指教育法律,即教育基本法和教育单行法律。

4.教育法的本质①教育法是统治阶级关于教育的意志的体现,我国教育法是以工人阶级领 导的广大人民关于教育的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②教育法具有社会性 ③教育法的内容规根结 底是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需要决定的。

5.教育法体系的基本原则?

答 ① 依法治教的原则②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人的现代化原则③依法保障教育主体合 法权益的原则④公民教育权利平等的原则⑤教育活动应当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⑥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掌的原则⑦增加教育投入、保障教育经费稳定来源和增长的原则

6.法的渊源:法的来源或源泉,广义法的渊源包括:历史渊源、法的理论渊源、法的形式渊源。教育法的渊源指教育法的形式渊源,即教育法律规范的效力来源。有3个方面的特点:(1)教育规范性文件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因为他是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授权的机构制定和发布的。(2)规范性文件含有一定的教育性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含有社会主义主体在教育方面的行为规则或行为模式。(3)规范性的文件具有普遍性的约束力,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个别性教育法律调整的法律规范依据,是个别教育调整行为及其结果的法律效力定的来源和根据。

法的形式: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军事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地方性教育规章和教育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与国际公约和条约

我国教育法的主要渊源:宪法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有关教育的法律;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教育的行政法规和军事法规;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行政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地方性教育规章和教育规范性文件;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教育法的司法解释,我国政府加入或与外国政府缔结的有关教育的国际公约和条约也是我国教育法的重要 渊源。

法律部门 法律体系的构成单位

法律规范 隶属于某一具体的法律部门,其划分标准取决于法律调整的对象和方法教育法律体系:指一国现行教育法律规范所构成的完整的、内部协调一致的、有机联系的教育法律的整体系统。从教育法内部的横向关系的角度来看,教育法的结构体系由以下几个 部分组成:教育根本法、教育基本法、教育主体法、教育行政法、教育行为法(学前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教学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法)8 教育法的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教育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答:道德与法律都是属于社会调整体系的范畴,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①社会主义道德是教育法规定的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 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贯彻于教育立法之中,是教育立法的道德基础 ③社会主义道德是教育法得以实现的伦理道德基础 ④ 教育法的顺利运行和高效实现,对于社会主义道德目标的实现、推动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法与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教育法与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①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我国教育法的精神内核和灵魂,对教育具有指导作用 ②教育法是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③具体的教育政策应当符合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的要求。

教育法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精神,原则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精神和原则是一致的。他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由教育 在社会整体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缺少了教育法,完备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就成了一句空 话。另外,教育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教育法于1995.9.1日施行。特点:1 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2 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3 规范性和导向性相结合如何理解教育法的社会性:教育法具有社会性。教育法致力于提高全民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修养,促进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教育法平等地保护所有社会成员的合法教育权,为社会提供特定的教育教学秩序,这不仅有利于统治阶级,也有利于社会。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法颁行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最终美德是为 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法颁行对我国教育的重大意义:① 教育法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教育优先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② 教育法为保证我国教育的 社会主义方向提供了法律依据 ③ 教育法为维护教育主体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教育法的基本原则:①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原则“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4有3热爱。②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与吸收人类优秀成果相结合的原则。文明古国有着独有的价值取向,特色文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走向世界的需要 ③教育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符合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要国家的利益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④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根据宪法精神确立的 ⑤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平等原则是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所内蕴的平等精神和宪法所确立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教育法领域的具体体现和贯彻执行,它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必然要求。⑥教育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则。“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⑦教育以汉语言文字为基本教学语言文字的原则。普通话、规范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除外。学校的权利和义务:权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 学校的权利和义务: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的权利;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罚的权利;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的权利;聘任教师和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罚的权利;管理和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的权利;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预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义务: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的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学教育质量;维护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合法权益;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标准;依法接受监督;提供了解受教育者学业成绩和其他情况的便利。12 教育投入体制:我国教育投入上实行的是由国家、社会、集体和公民个人分担教育投入的责任的体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 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教育法规定教育投入的“两个提高” “三个增长” “两个提高”。“三个增长”具体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 使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法律责任:指行为人不履行法律义务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时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构成的要件: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教师法的立法宗旨:为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品德修养和业务修养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①维护广大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使教师行业成为社会上受尊重的职业,是制定教师法的主要目的 ②加强教师队 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优化和提高 ③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法的特征:①教师法是教育主体法②教师法是职业法③教师法是我国教育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17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责任,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专业人员。18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权利: 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施;(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义务:教师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教师有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义务;教师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教师有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教师富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邪念岗位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 教师有不断提高思想 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权利与义务的特点:①教师的权利,往往也就是另一方的义务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具有 权利与义务的特点:相对性特征③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具有转换性特征,教师行驶权利过渡,可能会带来相应的义务④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是同时发生的,教师在取得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义务。

20教师资格要素包括: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教师资格四要素:国籍要素(中国公民)、思想品德素养要素、业务要素、学历要素教师聘任制度:遵循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学校和教师之间,就任职期限、任职条件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达成协议,依据该协议而形成特殊的任职任务 关系的制度。包括招聘,用人单位直接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拔具有教师资格的所需人员;续聘,聘期届满后,用人单位与教师继续签订聘任协议;解聘,用人单位因某种原因不宜继续聘任教师,双方解除合同关系;辞聘,教师主动请求用人单位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

违反教师法的法律责任答: 是指由教师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由一定国家机关依法追究的违法者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违反教师法的法律责任首先是一种法律责任,与违反教师法等法律的行为是紧密联系的,承担法律责任应以违反行为为前提,行为人的行为不够成违法,就不能追究其法律责任。违反教师法的法律责任不同于违反教师法的其它责任,它的特点有:违反教师法的法律责任具有特定性,承担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教师法及相关法律。违反教师法的法律责任的追究具有特定性,必须由法律授予的国家专门机关依法追究。违反教师法 的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高等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高等教育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的一切高等教育活 动。包括三个方面:①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为了依法治教,规范 高等教育活动;③为了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高等教育事业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鼓励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原则;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对 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实行帮扶的原则;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原则;依法保障高 等学校中的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活动;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 民主管理的原则;鼓励高等学校与社会、高等学校之间在国内外的协作交流和合作活动原则 如何认识我国的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等教育①我国高等 教育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密不可分,由社会主义社会性质所决定的。中国的高等教育也体 现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以及政治体制的性质。②我 国的教育事业始终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学成长和发展的,所 以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不例外,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相一致的③宪法明确确 立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各行各业建设得本原则,高教也不例外;④高教的性质决定 了我国的高教必然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意义在于高等教育时刻要代表先进生产力 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应当代表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方向。29 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方针是高等教育的总体方向、根本途径以及根本目标。体现:教育必须为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0 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 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2 高等学校设立的条件:①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设立章程;②拥有相应数量的合格的教师;③拥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条件;④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33 高等学校的权利 ①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以及相关其他权利(招生权、专业设置权、教学自主权、科研与服务自主权、海外交流自主权、人事管理自主权、财产管理自主权)② 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校长负责制、民主管理和监督)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集体决策,个人负责”

高等学校教师的权利 享有必须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权利;参加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的权利;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权利;接受公正考核的权利

高等学校教师的义务 高等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法律义务),还须承担教 育法和教师法所规定的法律义务

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①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②参加社会服务、勤工俭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③申请奖 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④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活动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 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⑤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政部 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 诉讼⑥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权利

高等学校学生的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法规②遵守学校管理制度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④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⑤遵守学生行为规 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⑥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义务

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的条件(高等学校的教师职务制度)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系 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承担相应职务 规定的课程的教学任务

高等学校的教师资格包括以下方面:①必须是中国的公民;②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 ③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④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重点)⑤ 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⑥获得相关部门的认定合格。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就可以申请取得高等学校教师的资格。37 教师聘任的原则:高等学校必须是合法设立的学校,教师应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和任 职条件;订立聘任合同必须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合同的内容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 定;订立合同的形式必须合法。

聘任合同的类型:定期聘任合同、无定期聘任合同、阶段性合同

高校学生纪律处分的种类: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查看、开除学籍。开除学籍的条件:①违宪,反

四、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②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 事犯罪;③违法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④代考,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⑤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⑥违法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⑦屡次违法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经教育不改的。第55条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第 56 条规定:学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学校对学生作出开除学籍处分决定,应当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第58 条规定: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本人。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书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处分决定书包括:处分和处分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可以提出申诉及申诉期限41 高等学校教师违反高等教育法的法律责任:①故意完不成教学任务,给教学教育工作造成损失的行为,将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②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行为,给 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或还可以撤消教师资格,并且撤消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高 等学校教师资格;行为特别严重的,还可以追击民事责任直至刑事责任。③教师弄虚作假的 责任:主要表现:申报奖项,申报职称;科学研究;教师资格认定等等。取消评奖资格,同 时责成相关单位给予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民事责任直至刑事责任。参加教师资格考 试作弊行为,成绩作废,3年不准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职业教育:国家为实现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通过开办或允许开办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学校和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渠道,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活动。

职业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职业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为了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职业教育法的立法依据:宪法、劳动法、教育法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原则: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 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①实施有计划、有重点的教育分流的原则(小学、初中、高中后分流,以初中后分流为重点)②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原则③职业教 育与其他教育互相沟通、协调发展的原则

职业培训:以就业、专业或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为目的的非学历职业教育活动,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包括:从业前培训、专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其他职业性培训.驾驶学校不属于职业培训的范畴;跆拳 道培训班也不属职业培训。

职业教育实施的原则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②实行产教结合的原则③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原则④重视农业、科技和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

48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适龄儿 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形式是学校教育 性质是国民教育。四个基本特征:强制性、全面性、权利性、公共性。

49义务教育法:国家为了强制推行义务教育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以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在实施义务教育众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特点:概括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52民办教育: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53民办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为了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54民办教育的性质: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同等法律地位体现在:①遵守有关规定的基础上享有同等招生权②民办学校及其教师、职员、受教育者申请国家设立的有关科研项目、课题、升学、就业、社会对待、参加先进评选、医疗保险等同等权力③经批准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经审批同意后可获相应学位授予资格④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评优评奖、文艺体育活动和课题项目招标同等机会 55民办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公益性原则、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相应主体平等原则、鼓励保 护原则、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原则。

57教育侵权行为:行政主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法教育法律、法规的一般规定,直接或间接剥夺其他主体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使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的违法行为。教育侵权行为四个特征:违法前提的特殊性、违法主体的多样性、违法性质的双重性、救济方式的综合性58教育权的法律救济:当学校、公民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受到行政主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当行为的侵害时,由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予以矫正、恢复或补救,使之 能正当享有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法律活动。

基本含义有二:为权利受到损害的受害者提供法律商的补偿,使受损害的权利得到恢复和补 救;通过救济受害者,使被扭曲、破坏的社会关系得以矫正和恢复。法律救济的特征:事后性、权力性、恢复性与弥补性

教育权法律救济的基本原则:①事后救济原则,教育权法律救济行为均发生于教育实体 法所赋予的权利遭到侵害之后②救济主体决定的原则,有权进行法律救济的国家机关要由法 律明文规定,不是任何国家机关随心所欲就可以实施教育权的法律救济行为③正当程序原 则,源于美国宪法,指法定国家机关在进行教育权的法律救济,矫正和分配社会正义的过程 中,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60 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组成: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民事 诉讼

61教育申诉制度: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政府有关部门作出 的影响其利益的处理决定不服,或者在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依法行驶申诉权,向法定的的 国家机关声明不服、申诉理由、请求复查或重新处理的一项法律制度。主体(申诉人):教 师和学生。被申诉对象: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政府有关部门。特点:①教师申诉制度由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两部分组成②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正式的法律救济制度③教育申诉制定时一项专门性的申诉制度④教育申诉制度时一项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 答: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政府有关部门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 制度。学生申诉制度 答: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决定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作出处理决定的制度。

申诉书的内容 包括:申诉主体(姓名、职业、住址等必须)、被申诉主体、申诉要求、申诉理由、附项

教师申诉管辖:行政机关之间受理教师申诉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具体分为①隶属管辖,所属学校或教育机构的利关系向主管教育行政机关申诉;②地域管辖,由所在行政区的有管理权限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受理;③选择管辖,两个或以上行政机关具有管辖权时,任选其一; ④移送管辖,行政机关无权,应移送有管辖区的机关,告知申诉主体。

教师申诉程序:提出申诉;对申诉的处理;对申诉作出处理决定

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依法可以向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复议机关)对原具体行政行为进行重新审查并作出相应裁决的活动 及其制度。行政复议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及时性原则(迟到的正义等于不义)、准确性原则、便民性原则

行政复议的管辖:确定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案件的权限和分工的制度,包括①上 级管辖,由上一级行政机关管辖;②本级管辖,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本身或本级人 民政府管辖;③特殊管辖,不服本级到上级,同时向两个申请先收到者管辖,“复议优于申诉”;④移送管辖,不属范围内移送有管辖权的复议机关;⑤指定管辖,因复议管辖发生争议,协调解决不成的由其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行政复议程序:申请、受理、审理、决定、执行

行政诉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制度。特征:①诉讼前提的特殊性②诉讼被告的恒定性③诉讼主体的多元性④程序启动的被动性⑤ 审理对象的限定性⑥举证责任的倒置性(由被告证明自己无过错,保护弱势群体)行政诉讼的管辖包括①级别管辖,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和审判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与分工(最高人民法院、省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区县级基层法院)②本级管辖,同级 人民法院之间受理和审判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与分工③移送管辖,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后,发现一受理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时,应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法院④指定管辖,因特殊原 因,有管辖权的法院不能行使管辖权,或对管辖权发生争议时,由上一级法院指定

67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①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②起诉不停止执行的原则③被告 负举证责任原则④不适用调解原则

行政诉讼的第三人:指同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而申请或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到诉讼中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行政诉讼的程序:①起诉与受理②法院审理案件的第一审程序③第二审程序④审判监督程序⑤执行程序

4.2023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法 篇四

2015年重庆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通知

2015年重庆“双特计划”教师招聘笔试辅导简章

重庆教师招聘网-2015上半年社会人员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时间:3月1日00:00-5日24:00,网上缴费时间:3月2日0:00-3月8日17:00,准考证打印时间:3月16日00:00-3月22日15:00,笔试时间:3月21日08:30-11:30,成绩查询时间:4月21日。各高等学校:

根据《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现就2015年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认定范围

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高等学校在职和拟聘的教学人员。暂不受理社会人员的申请。

二、认定条件及程序

参见重庆市教师资格网教师资格认定栏目中的“高等学校教师认定条件”和“高等学校教师认定程序”。

三、认定时间

网上申报及现场确认时间为2015年3月17日-27日,具体认定时间安排详见附件1。

重庆中公教育(http://cq.offcn.com/)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四、工作要求

(一)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明确政策规定,严格认定条件,规范工作程序,确定专职人员,列支专项工作经费,保证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请于3月15日前将《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情况表》(附件2)报市教委人事处。

(二)各高校要把握政策要求,认真细致审核申请人各项条件,不得将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上报市教委。

(三)严守工作纪律,严禁弄虚作假和违规收费。对违反规定的,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四)本通知未尽事宜,按《重庆市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细则(试行)》执行。

五、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陈立立 彭晓 胡天勇

点击下载>>>附件1_2(点击下载).doc

1.2015年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时间安排 2.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情况表

5.2023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 篇五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符合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证的体检标准;

(四)符合《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

(1)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2)取得小学教师资格证,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3)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证,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4) 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证,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应当具备的学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5)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6)取得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不具备本法规定的教师资格证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取教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由国务院规定。

考试只过了其中一科成绩有效吗?

如果你某次考试只过了其中一科,成绩也是有效的,且单科成绩也会保留2年,下次只需要考没过得科目就行。

教资成绩保留的时间是多久

教师资格证考试成绩保留两年指的是笔试有效期为两年。两年是指时间上的一个跨度:比如,你3月20日开考第一科,则到3月19日,时间跨度为二年。

6.2023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法 篇六

第一节 完形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1~15各题所给的A、B、C和D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We all know that some things are obviously right. For example, it is right to be __1__ to other people. It is also right to look after the environment. Some things are __2__ wrong, too. For instance, we should not hurt or bully(欺负) others, nor should we litter. Rules often tell us what is right or wrong.

Rules can help the public make the right __3__, and remain safe. Car divers have to obey traffic regulations that tell them the right things to do on the road to avoid crashes. Cyclists who give signals before turning or stopping help prevent __4__.

If people follow rules without taking other matters into consideration, it will be __5__ for them to form what is sometimes called a “black and white” view. For example, they may believe that people should always tell the truth, and that lying is __6__ acceptable. Such people always stick to their views, even if it means that they may get into __7__.

Sometimes it may not be so easy to know __8__ what is right or wrong. Some people choose not to eat meat because they believe that it is __9__ to eat animals, but others argue that they can eat meat and __10__ be kind to animals; some insist that stealing is always wrong, but others think that one does not need to feel so __11__ when stealing some food to eat, if he lives in a really poor area and he is __12__.

Rules help us live together in harmony, because they show us the right way to __13__ others. However, some people argue that rules may be __14__, having observed that rules change all the time, and that some schools have some regulations and others have different ones—so who is to __15__ what is right?

1. A. kind B. sensitive C. fair D. generous

2. A. equally B. slightly C. clearly D. increasingly

3. A. suggestions B. conclusions C. turns D. choices

4. A. accidents B. mistakes C. falls D. deaths

5. A. interesting B. vital C. easy D. valuable

6. A. seldom B. rarely C. merely D. never

7. A. trouble B. power C. prison D. control

8. A. roughly B. eventually C. deliberately D. exactly

9. A. awful B. cruel C. unhealthy D. unnecessary

10. A. still B. even C. later D. somehow

11. A. nervous B. anxious C. afraid D. guilty

12. A. begging B. staving C. growing D. wandering

13. A. follow B. instruct C. treat D. protect

14. A. disgusting B. confusing C. unsafe D. unimportant

15. A. predict B. explain C. decide D. consider

第二节 语法填空 (共10小题 ,每小题1.5分 ,满分15分)

阅读下面短文,按照句子结构的语法性和上下文连贯的要求,在空格处填入一个适当的词或使用括号中词语的正确形式填空,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标号为16~25的相应位置上。

Mary will never forget the first time she saw him. He suddenly appeared in class one day, __16__(wear) sun glasses. He walked in as if he __17__(buy) the school. And the word quickly got around that he was from New York City.

For some reason he sat beside Mary. Mary felt __18__(please), because there were many empty seats in the room. But she quickly realized that it wasn’t her, it was probably the fact that she sat in __19__ last row.

__20__ he thought he could escape attention by sitting at the back, he was wrong. It might have made it a little __21__ (hard) for everybody because it meant they had to turn around, but that didn’t stop the kids in the class. Of course whenever they turned to look at him, they had to look at Mary, __22__ made her feel like a star.

“Do you need those glasses for medical reasons?” the teacher asked. The new boy shook his head. “Then I’d appreciate it if you didn’t wear them in class. I like to look at your eyes when I’m speaking to you. ” The new boy looked at the teacher __23__ a few seconds and all the other students wondered __24__ the boy would do. Then he took __25__ off, gave a big smile and said, “That is cool.”

Ⅱ. 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50分)

第一节 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

“Have a nice day!” may be a pleasant gesture or a meaningless expression. When my friend Maxie says “Have a nice day” with a smile, I know she sincerely cares about what happens to me. I feel loved and secure since another person cares about me and wishes me well.

“Have a nice day. Next!” This version of the expression is spoken by a salesgirl at the supermarket who is rushing me and my groceries out the door. The words come out in the same tone (腔调) with a fixed procedure. They are spoken at me, not to me. Obviously, the concern for my day and everyone else’s is the management’s attempt to increase business.

The expression is one of those behaviors that help people get along with each other. Sometimes it indicates the end of a meeting. As soon as you hear it, you know the meeting is at an end. Sometimes the expression saves us when we don’t know what to say. “Oh, you just have a tooth out? I’m terribly sorry, but have a nice day. ”

The expression can be pleasant. If a stranger says “Have a nice day” to you, you may find it heart-warming because someone you don’t know has tried to be nice to you.

Although the use of the expression is an insincere, meaningless social custom at times,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e sentence except that it is a little uninteresting. The salesgirl, the waitress, the teacher, and all the countless others who speak it without thinking may not really care about my day. But in a strange and comfortable way, it’s nice to know they care enough to pretend they care when they really don’t care all that much. While the expression may not often be sincere, it is always spoken. The point is that people say it all the time when they like.

26. How does the author understand Maxie’s words?

A. Maxie shows her anxiety to the author.

B. Maxie really wishes the author a good day.

C. Maxie encourages the author to stay happy.

D. Maxie really worries about the author’s security.

27.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in Paragraph 2 mean?

A. The salesgirl is rude.B. The salesgirl is bored.

C. The salesgirl cares about me.D. The salesgirl says the words as a routine.

28. By saying “Have a nice day,” a stranger may _________________.

A. try to be polite to youB. express respect to you

C. give his blessing to youD. share his pleasure with you

29. According to the last paragraph, people say “Have a nice day”_________________.

A. sincerely B. as thanks C. as a habit D. encouragingly

30. What i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A. Have a Nice Day—a Social Custom.

B. Have a Nice Day—a Pleasant Gesture.

C. Have a Nice Day—a Heart-warming Greeting.

D. Have a Nice Day—a Polite Ending of a Conversation.

B

I have been consistently opposed to feeding a baby regularly. As a doctor, mother and scientist in child development, I believe there is nothing to recommend it, from the baby’s point of view.

Mothers, doctors and nurse alike have no idea of where a baby’s blood sugar level lies. All we know is that a low level is harmful to brain development and makes a baby easily annoyed. In this state, the baby is difficult to calm down and sleep is impossible. The baby asks for attention by crying and searching for food with its mouth.

上一篇:安全生产工作自我鉴定下一篇:跨省社保转移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