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质课大赛(共8篇)
1.全国优质课大赛 篇一
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大赛”心得体会
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大赛”心得体会
xx小学 杨x
2015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第十三届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质课大赛”,获得模拟展示课一等奖。不管是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上,还是在语文学科本身的理解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及专家的精彩点评都给人很深的触动。
《秦兵马俑》一课几次磨砺,几番修改,临出发的前一天还在校领导及老师们的指点帮助下认真修改,继续精进课件。于是熟记稿件的时间变得更短,抓紧分分秒秒,紧张的反复与模拟课磨合,一遍遍的练习演示,只要还有时间就不停歇,18日当天直到从早晨8点待到中午12点,再到下午1点多,上场模拟展示······我尽了百分百的努力,没有遗憾和后悔。现在想来,要感谢的人很多,帮助我的领导们和同事们,提出宝贵意见的教研室老师们,相信我的网管中心的领导和同仁们,在此一并感谢大家,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在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的领域不断钻研。总结这次参赛经验,有以下几点与以后准备参赛的老师们分享:
一、选文很关键。
《秦兵马俑》一课偏冷,不属于热门课文,但非常适合应用技术来解决一些文本读不出的问题,比如兵马俑真实的样子,宏大的规模等等,要通过技术手段去走近去了解,方能有更深的体会。课文中的插图太少,学生没有亲身参观过是无法懂作者的描述的,搜集的视频,图片和画册资料,会给学生和听课教师们以震撼,将大家带入到情境当中,被融化被感染。节选这些资料时,要注意恰当,准确,清晰,凸显兵马俑的x武壮观,大气磅礴。而且不能以数量为优,还是要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上恰当的插入资料,适当拓展,才有效果。
二、语文性很重要。
一些技术大家都在用,大家都会用,但是要做到真的遵循语文的内在规律,在品词析句,在语言表达,吸收写法方面扎实,也就是真的首先备一节好课,有独到的见解和合理的钻研,既与众不同又寻乎语文常理。这样再结合技术,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比如本课,我侧重在两点用技术来突破:规模宏大的宏字及动态四字词语的体会上。宏的繁体字写法是:宖,各部分代表不同的含义,撇折点指的是拉一下弓产生的回声,宏本身的意思是指房屋深广有回声。借助动画把这个过程呈现出来,学生看得清楚,记得牢,再借助图片感受兵马俑的宏伟壮观,自然而然感知规模的宏大,无需多讲,感受后朗读,情感激发下的语气就会不同,朗读便有感情。动态的四字词是指文中那些含有动作的四字词语,比如: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等等,这些词十分突出,文中有很多很多。这些词使得静止的兵马俑显得栩栩如生,有气势有力度,再现了秦始皇的一支x武之师,动态的四字词大有文章,一定要讲。再有就是文中的恰如其分的想象,这想象的空间便是生动再现兵马俑原型的过程。采用删除法体会想象的妙处,采用换词法体会动态四字词语的优点,有了这两点高超的写法,静止的塑像便活跃在眼前。然后指导学生落实到作者的写法,注重了语言表达,在课堂趁热打铁的练笔,读——讲——练结合在一起,品味语言,学习写法,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突出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于是这节《秦兵马俑》在技术的辅助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现技术为学科服务的过程。
就是怎样应用技术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是以本课举例,作者一方面再现兵马俑宏伟壮观的规模,一方面展现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用“宏”字的动画及兵马俑的图片破解规模宏大。以读代讲品味语言后用动态的视频弥补想象空白,亲眼看一看真实的兵马俑神态各异,个性鲜明。如果没有技术就收不到这样深层理解的效果,所以这两点体现了技术的优越性。
以上是我的分享和感受,“江山代有才人出”,相信后来的老师们会做得更好。这次的经历也看到了其他教师的精彩展示,幽默诙谐风格的《走近李白》,巧妙超群构思的《秋天的快乐》,现在的老师们真的太优秀了,北辰的教育因为兼容并包,不断创新,定会越来越出色!
2.全国优质课大赛 篇二
2009年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于11月6日~7日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举行。这是第二届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第一届是两年前在天津市举行的, 当时参加的省份不到10个, 每个省送4节课。两年以后, 参加的省份达到了23个, 规模迅速扩大。
我是第二次去绵阳了, 上世纪90年代去过一次。当时是乘火车去的, 下了火车再转汽车, 到绵阳已是晚上八点左右, 天却还很亮。当时还没有高速公路, 中巴车一路过去一路上下客, 售票员每到一地就大声揽客:“绵阳!绵阳!”, 听起来跟“绵羊!绵羊!”一点没差别, 再配上四川话特有的音调, 听上去真的很有意思, 这是那次绵阳之行留给我的唯一印象。
2009年11月5日上午, 我又踏上了去绵阳的旅途。结伴同行的有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一行7人、天津和江西的信息技术教研员等不少专家评委。可惜遇到了些路况意外, 从杭州到绵阳整整走了12个小时, 错过了选手们的抽签。
5.12四川大地震一年后, 当时也是受灾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的绵阳城, 如今已看不到废墟的痕迹。经过重建, 绵阳看上去与其他发达地区的地级市一样繁华, 城区比较大, 但是马路上的汽车却并不多。
当天晚上在南山中学开评委会议, 气氛很热烈。评委主要以省市教研员为主, 另外有两位教授, 还有几位特级教师, 一共30人, 分成6组, 每组5人。评委分组也是采用抽签方式, 如果抽到的教室有本省选手, 则需要重新抽签。由于每个省有2~3位选手, 基本都分布在不同的教室, 因此经常需要重抽, 耗时不少。等到评委会议开完, 已是晚上10点多了。
●听课评课
11月6日上午8点, “‘长虹电视’杯2009年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开幕式举行, 李艺教授以及四川省和绵阳市领导先后发表讲话。
比赛的计算机房中配有计算机90台, 都是清一色的“清华同方”, 可能是为了这次活动更新的。无论是班级数还是学生数, 规模都应该属于“航空母舰型”的。
本次参赛选手共48位, 来自23个省市 (自治区) , 6个机房同时开课, 一天比完, 每个机房正好8节课。上午开幕式结束后, 就开始上课, 从9点15分上到12点05分, 一共3节课;下午从1点半上到6点10分, 5节课。每个机房5个评委, 有一个组长。浙江有3位选手入选现场评比, 抽在3个机房, 倒是避免了同室操戈。我在2号机房, 8节课内容如下。 (1) 赵丽 (辽宁省北票市尹湛纳希高级中学) , 《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二节) 。 (2) 赵敏 (四川省成都第七中学) , 《探索人工智能的奥秘》 (教育科学出版社《人工智能初步》) 。 (3) 徐晓琼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 , 《信息及其特征》 (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 。 (4) 文仪 (贵州省凯里市教研室) , 《Flash动画制作初步》 (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 。 (5) 李凌 (宁夏自治区银川市六中学) , 《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 (教育科学出版社第四章第一节) 。 (6) 黄丽娜 (辽宁省沈阳市第五中学) , 《计算机工作的秘密——程序》 (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 。 (7) 史钋镭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 , 《奇妙的数字音乐》。 (8) 孙云超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 , 《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 (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 。
8节课中除了两节关于程序设计的内容相近, 另外几节都各不相同, 而且教师也来自8个不同的省市, 因此一天课听下来, 倒并不觉得很累。每节课结束后, 有一个3分钟的即时点评。万事开头难, 偏偏组长把上午第一节课的点评任务交给了我。我们5个评委, 组长是北大附中特级教师, 两位省级教研员, 两位市级教研员。
第一节课是必修模块中关于网络信息获取策略与技巧的, 这一内容既好上也不好上。网络搜索从小学就开始接触, 到高中还要继续学习, 教学的深度、广度其实不好把握。上浅了, 与初中小学差不多;上深了, 必然涉及到搜索原理及相关理论知识, 对教师的学科功底是很大的考验, 如果讲不清, 反而会把学生弄糊涂。所以这一内容是好学并不好上。课一开始,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 配以PPT图片展示, 教师的朗诵水平很高, 有点播音员的功底, 引入部分情境创设还是比较成功的, 学生已被她的家乡所吸引。接着教师指定一个内容让学生搜索, 作为热身活动, 这一任务学生完成得很快, 可以看出学生对搜索已有一定的基础。然后, 教师将学生现场分组, 每一横排成为一组, 再临时指定一个组长, 出示了4个内容, 让大家利用一些搜索技巧搜索相关资料, 并思考几个问题, 这是基本任务。接下去有一个拓展任务, 让学生在3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再搜索资料并组成一个文件夹, 由于时间来不及, 这一任务没有做完。教师就让学生完成一张小组评价表。这节课从设计上来说, 教师还是动了不少脑筋, 想体现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的理念。只是在环节设计和学情分析上出了问题, 导致最后课越上越沉闷, 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小组合作没“合”更没“作”。课后点评, 我给上课教师出了几个问题:一是如果这节课不分组, 教学方式和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吗?二是对学生作业情况如何有效指导和发现问题, 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三是从课标和教材角度来考虑, 高中和初中在这一内容教学上有何不同?这节课如果教师不讲, 直接让学生来完成这些任务, 学生的完成情况会有差别吗?
8节课各有特色,最后评下来,辽宁黄丽娜和四川赵敏的两节课排在前两位。程序设计和人工智能的课都不好上, 但是两位教师的课都上得很活, 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得到了评委组的一致好评。当然, 课堂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 每节课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问题, 即使是一二名的课也不例外。一天的课听下来, 感觉最大的问题还是教师自身的学科底蕴不足, 如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概念相混淆;讲信息的概念时, 将信息特征割裂开来去套题目;讲数字化音频, 却忽略了采样与量化等关键概念等。
晚上召开评委会议, 先讨论明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评比方案, 由于全国性的活动组织起来难度比较大, 小学和初中的学校规模一般都不大, 因此找一个合适的承办学校并不容易。在等待评比结果时, 我抽空了解了一下浙江选手的情况, 几个评委对浙江的课评价还是不错的。
●杂谈
11月7日上午,本次活动进行了两项议程, 先是天津教研员和辽宁教研员分别作为评委组的代表, 对所听的课做了大会点评, 李艺教授再做总点评。专家们的话还是很实在的, 点出了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学科功底不足、情境创设不当等。其实这些问题一直以来就存在, 未来也会继续存在,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加强宣传, 加强指导。本次活动每节课后都有一个即时点评, 有的选手认为评委说的好话多, 肯定多, 就代表他的课是很成功的, 应该得高分。其实未必, 对一节课的评价, 就像语文老师批作文,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观点对同一篇文章的评价可能会相差很大。能站到全国比赛的讲台上, 选手间的实力差距并不会太大, 教学效果一般不会太差, 这时候就看谁的课有亮点、有特色, 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 选手间的差距往往在一些细节处理上。所以有时在课后即时点评时, 评委指出的问题越多, 说不定对这节课打的分数还会高一些, 有个性的课往往引起的争论也会多。
活动组织得紧凑, 显示了主办方的一片苦心, 给大家留了点时间去考察地震灾区的现状, 体验抗震救灾的艰难。但是时间太短, 也带来一个问题, 大家相互交流的时间太少。其实优质课展评目的并不在于评比, 而在于相互交流、探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真谛, 给广大教师一些启示和指导。虽然有即时点评和大会点评, 但具体到某一节课、某一个教学内容、课标中的某一点应该如何理解、如何来上, 教师和专家的领会并不相同, 教师可能会有很多疑惑。因此如果今后在类似活动中能够安排一些时间让教师来评课、或者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讨论, 专家能适时引领, 让每一个参与活动的教师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活动的有效性会更高, 也不枉大家千里迢迢从全国各地聚在一处。
3.“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之我见 篇三
内容摘要:近年来,每年都会接触到优质课比赛,也有诸多机会亲历观摩。上课教师的激情、才情、幽默、稳重、机智、渊博、平和、循循善诱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优质课大赛不仅仅是教师的风采展示,对于优质课比赛这一课堂教学创优活动,笔者试着结合高中语文学科这一角度,从两大方面谈谈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课堂大赛;高中语文;教师;作用;不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93-01
为了实践新课程,深入开展课堂教学创优活动,努力提高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探索课堂教学规律,总结具有自己特色的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几乎每个学科都会举办类似的学科性优质课比赛。尽管它有时会被人戏谑成“作秀大赛”,这只是不懂行的偏见,或者极端化的情况。它的初衷或本意是好的,相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高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
它本着“实践课改精神,倡导新型理念”宗旨,要求参赛教师基本功扎实,人文底蕴丰厚。在课堂教学的展示过程中,能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熟练地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既能展示自己个人的教学风格、专业素养,又能展示所在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
它能让一批高素质的教师被发现,让教师领略同行之间不同的教学风格,或机智聪慧,或淳朴自然,或创新立异等等。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争取做到能够根据课文的特点进行适度地拓展,尤其可贵的是,可能我们会感受到浓浓的语文课的味道充溢着整个教室,并抓住抓住语文课的本质。教师的激情、才情、幽默、稳重、机智、渊博、平和、循循善诱,等等,都可能会给当堂的师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具体展开而言,则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较突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学体现了一个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教给学生学法,并尽力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学法,形成能力。确定教法学法的标准是什么?除《大纲》《新课标》之外,还有文本特点、学情和教师特长等。
二是课堂高效。从课堂信息量看,他们整合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努力使课堂信息容量最大化。从学生的活动量看,他们都能面向全体学生,有层次地把思维训练、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三是对学生作出到位的评价,评价及时、客观,正误分明,讲究分寸,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而且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评价还做到了有情,对良好的表现总是能给以热情鼓励,对不够正确者能讲究策略,变直为曲,变严肃为幽默。
优质课大赛这类活动是一次实效性非常强的教学活动。其实比赛本身以及对应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竞赛的过程中我们要思考,要有所提升,既发现优点,也有找到不足。
一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意识还不够强。我们语文教师习惯了以一个主人的身份来到课堂中,太过强势,挖个坑让学生往里跳,教师讲的太多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关注学情的课不多,多数停留在口号上。目中无学生,教师忙着走教案、过幻灯片的情况较多,难见到课堂上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师生争论探究的场面。教学中学生无问题,无思维碰撞,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大打折扣。无自主学习,就无精彩的生成,必然没有教学的高效率。
二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有高低之分。如可能打出的幻灯片出现了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用错的现象,又如老师读错了字,又如老师的提问指向性、准确性、梯度性、启发性不够强,导致学生或无从下手,或答非所问。在师生互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能会让自己的评价语言过于生硬,显得苍白无力。教师语言感染力方面有提升的空间。
三是现代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我們充分利用,这本身没有错,但当我们过度依赖它时,可能我们忽略了板书。板书这一最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多媒体的不足,可以部分解决 “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多媒体展示只能解决预设问题,生成问题要靠板书解决。多媒体演示是流动的,随着进程,一个个“点”被不断地展示出来,学生很容易关注到“点”却忘记它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如果将文本解读的整体框架板书出来,学生就可以随时比照,及时了解当下内容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
针对以上的不足,这里就简单地举一个教学案例验证。比如我们在执教《赤壁赋》时,可能会做到带领学生几步走 。
首先,找准突破口。以景作为探求苏轼心情的突破口,批文入情,景与情和谐交融;以理解文意带动学生对文言基础的积累,积累的形式多样,特别引出“多词一义”的现象,并举例子:意思为“到”的文言词语有哪些?其次,以读为重点。以朗读背诵带动对文意的理解,抓住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反复指导诵读,引导学生当堂背诵。然后,与词画对照。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文(《赤壁赋》)两相对照,互为解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文与画两相对照,相得益彰等等。
但同时我们也可能会留下几点遗憾。
先是欣赏作者所绘之景与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交换太密切,既破坏了景的画面感,又破坏了积累的系统性,结果两败俱伤。后是分析景物的特点过于繁琐,一个意象一个意象分析,占据时间太多,挤占了学生诵读的时间和自主体会的时间,不防把握景物的整体特点,即意境。
总而言之,我认为,我们对待每一堂课,都应像对待优质课大赛那样,不仅“走形”,更要“走心”,不落下“作秀”口实。我始终坚持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是:一要看语文学科特点是否鲜明。好的语文课应该充分的反映出语文学科特点,换句话说,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二要看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实得是否扎实有效,是否加强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注重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三要看教学重点是否突出。一节好的语文课讲究一课一得。四要看教学设计是否独特新颖,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效果是否好。一节好的语文课说的到底要看学生最终是否学有所得,如果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化、热闹化,忽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落实,“‘热闹是课堂上的,下了课 ‘我(学生)什么也没有”,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
4.优质课大赛教案 篇四
课前预热:同学们,让我们用“闲”字组词,比一比,看谁反敏捷?你 看到“闲”,想到了什么?并请同学交流。
一、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引出苏轼及课题。
二、明确本节课的三内容“读
品
悟”(媒体出示,背景始终有夜色中悬挂一轮圆月))
三、读得顺畅。
自主朗读,熟悉课文。
要求:(媒体出示、背景始终有夜色中悬挂一轮圆月)
1、读得流畅响亮。
2、读得字正腔圆。
3、读得抑扬顿挫。
4、读得层次分明。具体实施如下: A、生自由读。
B、抽一位同学来读。
C、请同学对刚才那位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D、教师朗读课文。
E、学生评价教师的读法。
F、分角色朗读课文(男叙事
女写景
合抒情议论)
四、疏通文意。(6人小组合作探究)
1、第一大组同学梳理叙事部分。
2、第二大组写景抒情部分。(媒体出示)温馨提示: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保留)如地名、人名、年号等
删(删除)补(增补)
换(替换)
调(调整语序)
3、学生翻译后同学、教师分别评价。
(分别从叙事 写景 抒情等几个方面来评价)
4、又读课文一遍。(读得明白还不行,还得顺畅)五讲解文章:
讲第一层次(媒体出示)“元丰、、、、、、、、中庭”
要求:请根据第一层次的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你 认为最恰当的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这一段话是在叙述_____________ 事。如:寻友、赏月、、、、、、、(媒体出示)张怀民与苏轼的资料。
全班再读一遍课文。讲第二层次:
自由读第二层次,你发现了些什么景物?读后交流。问:为什么作者眼中只写“竹、柏”之景呢? 探讨解决 讲第三层次:(媒体出示)读出深意:何夜______何夜______但少______耳。教师读后生又读。合作探究:文中“闲人”该怎样理解?
(媒体出示)苏轼被贬谪黄州的资料。明确“闲人”的意思:A:被闲置的人B:闲情逸致的人
六.拓展延伸。
1、补充2000年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高度评价的文章。(学生齐读)
2、面对该怎样对待,我们该怎样对待?(音乐声中,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用美语回答该怎样对待逆境。
七、(媒体出示)让经典常驻心间。(用提示来背诵课文)
叙事:月色入户______
亦未寝______
写景:积水______
盖______
抒情议论:何______
何_____
八、(媒体出示)用下面两句美语结束本课。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
赏月 写景:
月色
竹柏 抒情、议论:
5.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总结 篇五
——2017年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展示课大赛总结
为了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鼓励青年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新和县小学语文教学能手工作室于2017年12月5日-6日举办了青年教师展示课大赛活动,力图通过这次活动为广大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希望这次活动能为我县广大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平台。本次活动一共有十三位教师参加。总的来说,广大青年教师对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等环节的设计与组合都有了较科学的把握,而且也能够运用多种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下面从以下几点进行总结。
一、亮点赏析
1、激活了青年教师的潜能,涌现了一批教学新秀。这次大赛充分展现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一些有潜质有能力的教师也在这次大赛中崭露头角。教师教学观点得到改变,教师由教学的“主体”变为“主导”,创设和谐氛围的能力大大增强。如1老师语言简练,教学流程清晰,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并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的积极体验,较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老师教学语言富有激情,挥洒自如,关注学生,关注课堂,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3老师的教学由浅入深,亲和力强,创设了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自始至终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改变一种习惯,当务之急在于建立教学新理念,即由过去的传授式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这一方面,各位参赛的老师都力求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理念。
3、注重双边互动,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切合学生实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使广大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训练,并符合学生实际。周洋老师灵活地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入情入境,凸现了教学的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师生互动,生生质疑,智慧的火花闪耀于课堂。
二、问题探讨
在活动中,老师们的精彩表现何止这些?每一位老师都有各自的长处,不可能一一评述。本着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原则,把本次活动中的不足总结如下,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1、教师的角色还需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要把自己定位在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朋友的位臵。这样,上课时,老师们和学生的交流自然而然的就轻松愉快了很多,课堂气氛也就随之活跃了起来,学生也动起来了,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让学生更愉快地学,更主动地学。
2、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深度。提问的目标指向不够明确,致使学生回答漫无边际。课堂讨论也只是浅层次的。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随机提问,不要刻板地按事先设计提问,更不要总是固定地提问几个学生。这需要在平时的业务学习中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学情的研究。
3、板书缺少设计,随意性太大,起不到提示和强化知识的作用。个别老师整节课都没有板书,个别老师板书过于啰嗦,需要改变。
4、有些教师在多媒体设备的操作水平和技巧方面还需提高,不能只停留在点击鼠标的层次上。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适度,不是课件、媒体多多益善。运用现代化手段是方向,但要因需而用,适时适度,恰到好处。可用可不用则不用,要用在关键处、用在点子(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平面的东西立体化)上。老师们必须要明确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传统教学手段也不一定就是落后的。
5、要改变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预设轻生成的现象。课堂上教师的着眼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不要急于将结论告知学生,应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学中应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关注生成。
三、展望
学校对青年教师提出以下几点希望:
1、多听课,多写听后反思性的小结。
听课首先要抱有积极的、谦虚的态度,取人所长,有的课在教学设计上有特色,有的课导入很好,有的课问题串的设计独具匠心,有的课语言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等。听后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教师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关键。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等就是反思教学的有效方法。
2、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青年教师要以活动为契机,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缩短公开课与平时教学的距离,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时不仅要分析和研究教材、教法,而且心里要始终装着学生,这样才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多学习、多交流
一是向同行学。把学习交流的重点放在新课改的研究、教学案例的交流、典型问题的研讨等方面。二是要向学生学。关心我们的教育对象,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走到我们的学生中间去。
6.数学优质课大赛观后感 篇六
在这次观课学习期间,我始终充满激情,积极学习,用心去领悟他们的优点,吸取精华。观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乡镇教师,只有多学习才能够逐渐积累经验。六位老师的讲课深深地吸引了我,从他们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有许多的感触,归纳如下: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这次评选活动中,来自济南的教师普通话都非常的标准,语言都非常具有鼓励性,再加上和蔼可亲的表情,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就跟着老师走,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能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去。其他地区的教师在语言上也是非常的简洁、准确,没有拖泥带水的现象。这让我们感觉到自身的不足,必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狠下功夫。
二、教师无一例外的都使用了多媒体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在这次说课、讲课的活动中,教师无一例外的都使用了课件。这就说明多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多媒体的使用一个最重要的效果就是“创设情境”,“创设情境”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就是激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很多老师都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例如:西部地区的干旱、地球环
境的日益恶化、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等,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信息技术手段最根本的原则是要为课堂教学服务,要本着能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这一原则。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位教师在情境引入时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教室的场景,并让学生看看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这个情境是学生熟悉的,这样一个生活场景的出现及问题的提出,马上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上,让学生可以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再看济南的一位老师《不等式性质》一课的教学,教师先给学生呈现了喜羊羊的动画,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学生回答“喜羊羊”。接着又呈现了灰太狼的动画,又问“它呢?”“灰太狼。”接着抛出问题:“我们知道灰太狼经常给喜羊羊制造难题,现在帮助喜羊羊解决这几个问题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各位参评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有一位教师在《梯形》这一节的说课中设计了学具“七巧板”,利用七巧板两块或者三块拼成一个梯形,在拼图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梯形的印象,并能让学生从中发现梯形的几种辅助线的添加方法。这种处理方式让我们感到眼前一亮,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新知。
还有济宁十四中的苏晓虎老师,在《不等式及其解集》一课的设计上把类比的思想贯穿始终。不论是定义还是解法,都是利用已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类比得到的。让学生感受到类比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四、体现数学学科本身的魅力
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抽象、概括,严密而简洁,数学之美也源于此。几乎每节课的教学,教师都和学生归纳方法,例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归纳出 “剪拼”的方法,《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中用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验证方法,《勾股定理》中用到了由猜想到证明的方法,这些都是数学转化思想的渗透。数学不仅是抽象的、简练的,数学也是美的,美丽的“黄金三角形”,美丽的“毕达哥拉斯树”。
几天的听课所得又岂止以上几点,但我想光是这几点,是我们要用很多的时间才能深刻领悟的。
7.全国优质课大赛 篇七
化学优质课在一定程度上展现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是促进中学化学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交流的有效途径[1]。2014年 ,在武汉市举办的全国化学优质课比赛中 , 南通中学的陈老师和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马老师就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这一内容,演绎出了精彩课堂。尽管二者教材完全相同,但不一样的教师以不同教学设计理念和实施方式,使其教学风格不尽相同,现对两种教学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总结经验,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二、异曲同工的情境导入
一堂课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精彩。课堂伊始,别出心裁的情境导入往往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兴奋点转移到教学内容上。两位教师用不同新闻材料将学生导入不同情境,一个通过中俄天然气协议,引发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的关注,另一个通过甲烷与生命的关联,激发学生对化学与科学的好奇,但二者借助同样的媒介,采用相同方式,直观地向学生传递信息,达到引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共同目的,收到良好的课堂引入效果。相比之下,前者(陈老师,下同)更贴近生活,更简短,但趣味性不大。后者(马老师,下同)由外星生命说起,趣味性十足,紧接着让学生猜想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与条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推测和解释甲烷与生命的关 系 ,整个引入 过程时间 偏长 ,但步步递 进 ,悬念不断,引入效果值得推崇。
由此可知,有效的课堂情境导入要体现出科学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更要紧凑有悬念,不能杂糅冗长。根据教学设计思路,常见导入方式有以下四种:一是谈话质疑导入法;二是科学背景导入法;三是新闻图片导入法;四是逸闻趣事导入法。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无论采用何种引入方式都要遵循简单、实用、科学、有效的原则,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堂学习内容[2]。
三、精彩纷呈的教学探究
教学探究中, 尽管两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理解不同,知识点的讲解顺序也不相同(主要教学流程见表1),但都很好地把握了化学学科以实验辅助教学的特点, 较好地体现了甲烷教学要求中的三维目标。
由上表可知,整个教学探究过程中,二者均采用由情境引入到实验现象探究再到化学性质探究最后到延伸总结的基本思路,不同的是前者通过探究甲烷与氧化剂的反应,逐渐向高锰酸钾和氯气递进,进而引出取代反应。而后者则在引入甲烷与有机物的演变过程后,开始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反应,相比之下前者的设计更为紧凑,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而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后者的实验安排太靠前,一方面前面铺垫不充分稍显突兀,另一方面与后面引出的取代反应间隙较大, 削弱了前后的连贯性。在细节方面,在甲烷分子空间构型上,二者都用气球进行了展示,前者展示得更为细致形象,后者只做了简单说明,未能物尽其用,但让所有学生都亲身体验,更加直观。在实验演示方面,前者设置了实验组、对照组等三组实验,设置更合理和严谨,并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其参与其中并思考,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总观二者的教学设计模型, 亦能发现一些共同的教学设计特色,如下:
(一)教师以实验探究促进知识传授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 实验 ) 》指出 :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强化科学 探究意识 ,促进学习 方式转变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实验探究以直观有趣的方式 ,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和思考,进而方便其对知识的理解,有效促进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在这两节课中,学生小探究和实验适时穿插 其中 ,占据相当 一部分时 间 ,如“探究甲 烷球棍模型”、“甲烷与高锰酸钾反应”、“甲烷与氯气取代反应”等,学生在操作 中学习 ,在探究中 思考 ,在试验中 提升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方案探究能力、现象观察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学生以合作探究加快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 理论强调 学习应是 学习者以 个人原有 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主观能动的,不能由他人代替。在知识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热情高涨,头脑更灵活,使不同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可以加速知识建构。例如,对于问题:“甲烷分子的构型? ”两位教师让学生动手拼插乙烷的棍棒模型,经过自身实践和思考,再和同伴交流探讨,进而在头脑中建构新的知识。探究过程中,学生并不是个体孤立的,而是以2~4个人相互合作的方式,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各组员积极参与讨论 ,通过相互 帮助 ,创造性地 处理不同 组员间的 不同见解 ,最终形成完整严谨的结论, 加快学生构建科学全面的学科知识体系。
四、风格迥异的课堂收尾
好的课堂犹如画龙一样,处理好收尾这一“点睛”之笔至关重要,好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亦是这道理。好的收尾会使课堂再起波澜,不仅能总结归纳、升华情感,而且能让学生流连忘返、消除疲惫,激发其继续探索的欲望,最终使教学活动完满结束,同时意味着另一种开始。
这两节课堂收尾在风格上有很大不同, 前者先由学生对甲烷性质及用途做出总结, 然后教师做补充, 调动学生主动性,同时对教学效果做了检验,紧接着其用知识网络将本节课内容展现给学生,然后教师用“存在”、“结构”、“性质”、“用途”回顾和思考状态。到此,课堂并没有结束,教师进一步拓展,总结有机物学习思路和方法,使本节知识得以整合和升华,为下一节课和以后有机化学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堂的结尾,教师又展现出亮点,通过一本国际权威化学期刊的翻译,再次引起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为其打开有机化学的大门,预示着新的开始。而后者的课堂结尾较为传统,由习题检验到知识网络总结,学生参与度较低,但值得一提的是首尾呼应非常到位。
总之,课堂收尾形式要“活”:丰富多样,灵活创新;收尾效果要“实”:承前启后,归纳总结。通过“活”“实”和谐统一,最终使学生有收获、教师有成就。
五、启示与总结
优质课并不是完美的,自然存在不足之处,在推广学习时要辩证看待,借鉴优点固然重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更具有价值。下面就这两节优质课中的问题探讨其对教学的启示。
(一)实验与探究呈现学科特色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无论是认知学习还是研究应用都需要在实验中探究,才能有最大收获。因此课堂实验要强调化学探究性的学科特色,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实现由现象向本质的认识,若是实验就是简单操作、毫无探究性,就等同于把结果告诉学生,最终失去教学意义。课例中马老师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实验由于简单生硬,因此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新课程倡导课堂的探究性,要落在实处,绝不是简单地在教学中增加几个徒有形式的实验, 要在课堂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探究,促进思维发展和知识构建,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充分体现学科特色,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目标。
(二)预设与生成体现教学机智
教师理想的课堂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的, 但实际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果, 课堂上教师的预设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与学生想法矛盾的情况,这时教师不应回避,生拉硬拽回到自己的预设之中,应该抓住“生成性资源”,运用灵活的教学机智,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当学生提问陈老师油状物和白色雾状气体是什么后, 教师并没有对其做出详细解答, 这种对学生的忽视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其学习热情,降低提问积极性。此时教师应该反问,我们学过的哪种物质容易形成白色雾状气体? 以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充分利用自身教学机智处理生成性事件,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优质课是教师传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提升自身实践技能的场所,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交流经验、借鉴学习的平台。唯有处理好课堂导入、探究和收尾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称之为优秀的化学课, 唯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教学技能、灵活的教学机智才能演绎精彩的优质课。总之,优秀的化学课需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中的主体性, 需要体现教师积极引导的主导性,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和互相配合,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
摘要:2014年全国化学优质课比赛,就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这一内容,两位参赛教师演绎出了不同的课堂风采,具体表现在异曲同工的情境导入、精彩纷呈的教学探究、风格迥异的课堂收尾几个方面。通过对二者教学过程的比较和分析,思考存在的问题,进而总结出宝贵经验,以期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分享。
关键词:甲烷,教学设计,探究教学,优质课,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闫蒙钢.李文祥.以优质课引领常态教学——对安徽省2011年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的思考[J].化学教学,2012.36(6):17-19.
[2]陈心忠.相同“剧本”下的不同演绎——次化学优质课评比的案例分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3(5):78-81.
8.全国优质课大赛 篇八
关键词:S-T分析法;高中化学;优质课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7–001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S-T分析法在中学化学教学分析应用的研究》一文中[1],我们曾介绍了S-T分析法以及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分析中的应用,并对S-T分析法中的Rt的含义和计算提出新的见解。在此,我们从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观摩暨教学改革研讨会(2010年,洛阳)中,遴选出7节现场教学特等奖的优质课,运用改进后的S-T分析法进行教学行为分析,旨在探寻这些优质课基本的、共同的特征,为今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依据。
1 对S-T分析法的改进
1.1 教学行为划分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频繁互动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我们提出将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分为三种行为:学生(S)行为、教师(T)行为和师生互动(D)行为,三种行为的划分比两种行为的划分[2,3]更符合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T、S和D行为的分类与定义见表1。
1.2 改进后的S-T分析法中参数Rt和Ch的变化
1.2.1 参数Rt的变化
由于师生互动行为从改进前的T行为中独立出来,因此教师行为占有率Rt应该按照我们之前提出的计算公式[4]:
其中,Rt表示教师行为占有率;N为行为的采样数,教师行为数为Nt,双边信息传递行为数为Nd。
1.2.2 参数Ch的变化
在改进后的分析方法中,D与T之间也记作一次转换。以图1为例,横线连接起来的数据为连续数据,箭头则表示转换。在图1中连续数据(横线连接的数据)有9组(个),即:g=9;转换数(箭头数目)为8。这与原有关于S-T分析法的文献不同[5~8]。
类型1:该类型的2节优质课(S-T曲线如图2所示。)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较长时间的学生持续行为或者教师持续行为。最长的教学持续行为仅仅约3分钟。整节课T、S、D三种行为更换比较频繁,说明教学以师生互动为主,注重通过讨论使学生获取知识。
类型2:该类型的2节优质课教学过程(S-T曲线如图3所示。)中均有1个超过5分钟和2~3个2分钟以内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每个自主学习过程之后,一般以教师引导的师生讨论为主。同时此类型中教学有2~3个超过3分钟以上的教师持续行为。
这一类型优质课由于存在持续时间很长的、单一的学生活动或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由明显的几个探究教学环节构成,探究实验用时较长。由于实验现象明显,较容易得出探究问题的结论,师生讨论用时相对较少,师生互动频率明显低于类型1。
类型3:该类型的3节优质课教学过程(S-T曲线如图4所示)中均有多个(4~5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每个过程持续时间在3分钟以内。在每个自主学习过程之后,伴随有教师引导的师生讨论,或者教师的讲解。同时,在这一类型的优质课中也有多个(4~5个)教师讲授、演示实验或多媒体展示资料的过程,这些过程持续时间一般在5分钟以内。
这一类型优质课与类型2相似,侧重通过实验获得结论,师生讨论用时相对较少,师生互动频率也明显低于类型1。但是没有如类型2那样很长时间的持续行为,课堂探究问题的数量更多,安排的探究实验次数多于类型2,每个探究实验用时相对较短。
2.2 Rt和Ch的计算结果
Rt和Ch是S-T分析法中两个重要的参数,它们分别表示教师行为占有率和行为转换率。运用改进后的计算方法(公式见本文1.2),7节优质课计算结果列于表2。
计算结果表明,除了课例3的Rt值为0.46以外,其余6节课Rt值集中在0.59~0.69之间。属于类型1的两节课Ch值较大,分别为0.52和0.59;其余5节课Ch值集中在0.36~0.43之间。
2.3 Rt-Ch图及教学模式分析
根据表2计算结果,将7节优质课的Rt和Ch值分别描绘在横轴为Rt、纵轴为Ch的平面上,各得到一个对应点,如图5所示(图中数字为表2中的课例编号)。
从图5来看,7节优质课均为混合型教学模式。各点分布集中在混合型上方,除了课例3以外,其余各点分布偏右。
从S-T分析法教学模式的标准条件不难看出:讲授型很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练习型则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导致教学组织失控;对话型教学易导致行为转换过于频繁(例如我们称为“满堂问”的课堂教学),学生难以适应或产生疲劳感。只有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学行为转换适中的混合型教学模式,更能够体现广大专家和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理解和认识。
3 结论与思考
3.1 优质课分析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启示
7节全国比赛特等奖的优质课,无疑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典型范例,通过S-T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对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指导作用。
3.1.1 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
根据7节优质课教师或学生行为占有率来看,1节大约45分钟的课,教师的活动时间大约为25~30分钟,学生的活动时间大约15~20分钟。
值得关注的是课例3的教师行为占有率只有0.46,本节课实际教学时间42分钟左右,其中学生活动时间占了约22分钟。分析这节课的录像可以发现这节优质课学生实验探究的时间较长,同时在交流讨论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这节课学生活动时间较多,学生主动发展的理念在本节课得到很好地贯彻。与此同时,在本节课中,在学生探究前的发现问题、设计探究方案,探究之后的讨论交流环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加以引导,尽管言语不多,却起到点睛的作用;此外在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时候,教师能够根据实验情况,针对某些小组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点拨。因此尽管教师的活动时间比学生少,但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削弱。
新课程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而非被动接受。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帮助、促进下利用情境、合作、讨论等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一理念的贯彻,在教学中的客观体现就是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地将教师的任务放在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1.2 适中的行为转换率
从7节课的S-T曲线分析,不同教师的探究式教学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有的教师设计了若干较长时间的教学行为,而有的教师则以多个较短的教学行为构成整个课堂教学。有些课例的探究活动以实验探究为主,有些课例的探究活动偏重通过师生讨论和生生讨论使学生获得发展。
而若从行为转换次数来看,7节优质课均约为30~55次。这样的教学行为转换率既能保证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又能够避免教学行为转换过于频繁。理想的中学化学教学行为转换率应该稳定在这一区域。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实践时,既要避免安排过长时间的连续学生活动,以免削弱教师主导作用;也要避免过长时间的讲解,以免弱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更要避免过多的师生行为转变,以免产生看似热闹、实则低效的“满堂灌”、“满堂问”现象。
3.2 关于教学模式的分类标准的一点思考
在分析课例时我们注意到,没有一节课的Rt、Ch值的对应点落在混合型的下端。可以看出,处于混合型下端的课堂教学尽管师生行为占有率较为适中,但是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很少,这一区域最极端的教学情况是:“老师先讲一半,学生再做一半作业”,这一种教学模式与前文所分析的优质课显然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把它们都归为同一类教学模式——混合型教学模式,很显然是不合理的。考虑到这一现象,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名称——板块型,是指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由持续时间较长的若干单一教学行为的板块组合而成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征就是转换率较低。关于板块型教学模式的判断标准,我们初步定为Ch≤0.2。也就是平均每5分钟内的S、T或D之间转换次数在两次以内。
此外我们还将原来S-T分析法中的混合型更名为平衡型,意指教学中各种教学行为比例以及教学行为转换频率适中,相对较为平衡。
改进的S-T分析法教学模式分类标准,见表3。
五种不同教学模式在Rt-Ch图中表示,如图6所示。运用图6的教学模式判断,7节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特等奖的课例均符合平衡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4][5][9]刘立新,王萍等. S-T分析法在中学化学教学分析应用的研究[J].化学教学,2014,36(1):27~30.
[2][6][10]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4~104.
[3][7][11]艾伦,艾霁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测量工具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6):1~7.
[8][12]刘菁,王陆等著.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发挥技术工具的威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15~125.
新课程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而非被动接受。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帮助、促进下利用情境、合作、讨论等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一理念的贯彻,在教学中的客观体现就是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地将教师的任务放在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1.2 适中的行为转换率
从7节课的S-T曲线分析,不同教师的探究式教学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有的教师设计了若干较长时间的教学行为,而有的教师则以多个较短的教学行为构成整个课堂教学。有些课例的探究活动以实验探究为主,有些课例的探究活动偏重通过师生讨论和生生讨论使学生获得发展。
而若从行为转换次数来看,7节优质课均约为30~55次。这样的教学行为转换率既能保证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又能够避免教学行为转换过于频繁。理想的中学化学教学行为转换率应该稳定在这一区域。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实践时,既要避免安排过长时间的连续学生活动,以免削弱教师主导作用;也要避免过长时间的讲解,以免弱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更要避免过多的师生行为转变,以免产生看似热闹、实则低效的“满堂灌”、“满堂问”现象。
3.2 关于教学模式的分类标准的一点思考
在分析课例时我们注意到,没有一节课的Rt、Ch值的对应点落在混合型的下端。可以看出,处于混合型下端的课堂教学尽管师生行为占有率较为适中,但是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很少,这一区域最极端的教学情况是:“老师先讲一半,学生再做一半作业”,这一种教学模式与前文所分析的优质课显然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把它们都归为同一类教学模式——混合型教学模式,很显然是不合理的。考虑到这一现象,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名称——板块型,是指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由持续时间较长的若干单一教学行为的板块组合而成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征就是转换率较低。关于板块型教学模式的判断标准,我们初步定为Ch≤0.2。也就是平均每5分钟内的S、T或D之间转换次数在两次以内。
此外我们还将原来S-T分析法中的混合型更名为平衡型,意指教学中各种教学行为比例以及教学行为转换频率适中,相对较为平衡。
改进的S-T分析法教学模式分类标准,见表3。
五种不同教学模式在Rt-Ch图中表示,如图6所示。运用图6的教学模式判断,7节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特等奖的课例均符合平衡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4][5][9]刘立新,王萍等. S-T分析法在中学化学教学分析应用的研究[J].化学教学,2014,36(1):27~30.
[2][6][10]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4~104.
[3][7][11]艾伦,艾霁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测量工具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6):1~7.
[8][12]刘菁,王陆等著.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发挥技术工具的威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15~125.
新课程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而非被动接受。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帮助、促进下利用情境、合作、讨论等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一理念的贯彻,在教学中的客观体现就是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地将教师的任务放在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1.2 适中的行为转换率
从7节课的S-T曲线分析,不同教师的探究式教学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有的教师设计了若干较长时间的教学行为,而有的教师则以多个较短的教学行为构成整个课堂教学。有些课例的探究活动以实验探究为主,有些课例的探究活动偏重通过师生讨论和生生讨论使学生获得发展。
而若从行为转换次数来看,7节优质课均约为30~55次。这样的教学行为转换率既能保证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又能够避免教学行为转换过于频繁。理想的中学化学教学行为转换率应该稳定在这一区域。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实践时,既要避免安排过长时间的连续学生活动,以免削弱教师主导作用;也要避免过长时间的讲解,以免弱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更要避免过多的师生行为转变,以免产生看似热闹、实则低效的“满堂灌”、“满堂问”现象。
3.2 关于教学模式的分类标准的一点思考
在分析课例时我们注意到,没有一节课的Rt、Ch值的对应点落在混合型的下端。可以看出,处于混合型下端的课堂教学尽管师生行为占有率较为适中,但是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很少,这一区域最极端的教学情况是:“老师先讲一半,学生再做一半作业”,这一种教学模式与前文所分析的优质课显然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把它们都归为同一类教学模式——混合型教学模式,很显然是不合理的。考虑到这一现象,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名称——板块型,是指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由持续时间较长的若干单一教学行为的板块组合而成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征就是转换率较低。关于板块型教学模式的判断标准,我们初步定为Ch≤0.2。也就是平均每5分钟内的S、T或D之间转换次数在两次以内。
此外我们还将原来S-T分析法中的混合型更名为平衡型,意指教学中各种教学行为比例以及教学行为转换频率适中,相对较为平衡。
改进的S-T分析法教学模式分类标准,见表3。
五种不同教学模式在Rt-Ch图中表示,如图6所示。运用图6的教学模式判断,7节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特等奖的课例均符合平衡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4][5][9]刘立新,王萍等. S-T分析法在中学化学教学分析应用的研究[J].化学教学,2014,36(1):27~30.
[2][6][10]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4~104.
[3][7][11]艾伦,艾霁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测量工具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6):1~7.
【全国优质课大赛】推荐阅读:
田林县开展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工作责任方案(2010年)06-27
优质课评课小结06-23
背影优质课教案07-23
武汉优质课心得07-28
初中优质课简报07-29
课题实验优质课10-15
我与外教全国征文大赛06-17
最后一课优质课教案07-26
优质课秋天的怀念06-16
如何打造一堂优质课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