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2024-06-19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精选14篇)

1.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一

人教实验版三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63页例1及其“做一做”,练习十五的第3、4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尝试、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2、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相互评价,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家价值。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教学难点

在交流合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因此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教学过程:

一、触摸旧知,引入新课。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老师们准备买一些书作为礼物送给同学们,每本书24元。

1、张老师要买2本书,一共要付多少钱? 提问: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

2、刘老师要买10本书,一共要付多少钱? 怎样列式?

提问: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如果赵老师要买12本,一共要付多少钱? 生列式并说意义。

提问:这是一道什么样的算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块来解决的新问题。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1、估算:24×12的积大约会是多少?

2、师过渡:我们估算得合不合理呢,还是让我们用计算来检验吧!

3、探究。

(1)、试算24×12的准确得数是多少?(2)、小组交流。(3)、汇报展示。

4、错例辨析,突出重点。

师把在巡查过程中错的竖式板书到黑板上。4 × 1 2 4 8 2 4 7 2

着重讲解竖式,学习笔算的算理。

当生指出错误的竖式出错点后,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同学复述乘的顺序及第二 个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对位知识: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分别去乘24,8写了对着个位,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分别去乘24,10乘4得4个十,所以应把4写了对着十位,10乘2个十得2个百,所以2写在百位上。第二次乘其实是算10个24是240,240末尾的”0”在和8相加时写不写都不会影响个位上相加的结果,所以这里的“0”可不写。引导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

5、评价估算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填空。2 × 4 4 4 8 □ □ □ □ □ 1 × 1 4 □ □

□ □ □ □ □

(2)、完成第63页的“做一做”。(2)、完成第64页的第4题。

四、总结学法。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1套书12本,每本书24元,赵老师买了12本,一共要付多少钱? 24×12=288(元)4 × 1 2 4 8 ……24×2的积 2 4 ……24×10的积 2 8 8

答:一共要付288元钱。

2.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指出:数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 正确把握学生的探究起点, 教学才能真实有效。 教学前测正是帮助教师找准教学起点和把握学情的有效手段。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 它的知识基础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和“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 哪些是学生已经理解、掌握了的? 哪些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 笔者试图通过对学生的学前调查, 找准教学的起点和重难点, 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前测的思考

教学前测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内, 通过不同的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储备和相关方法的预先测试, 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并设计教学活动, 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

1.前测内容的确定

笔者仔细翻阅了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等教材, 查看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教学内容。 发现此内容前均安排了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乘法, 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安排了“14×12”作为新课教学内容, 并采用点子图协助思考与验证, 而苏教版仅安排了“24×12”作为教学内容。 根据对相关教材的分析, 笔者拟定了以人教版例题为蓝本, 提供相应的点子图作为前测题。 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和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2.前测对象的选择

笔者随机选取城区和农村中心小学各一所学校的三年级两个班级, 共162名学生 (分别是80人和82人) , 在他们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口算乘法”后进行调查。

3.前测目标的定位

通过对不同学生的前测, 目标有三:一是了解学生寻求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不同的方法, 分析每种方法背后的思维水平; 二是了解前期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和口算两位数乘法对本知识点的迁移与影响; 三是了解学生每种算法是否有正确的算理作为支撑。

4.前测过程的规范

两所学校的前测均由笔者单独进行,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检测, 不提供任何学习材料, 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独立自主地进行, 如规定时间内不能解决, 也可以上交。

三、前测结果的分析

为准确、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测情况, 笔者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1.计算正确性和方法的多样性统计与分析

本题设计时就倡导开放性、发散性, 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学生答题情况如下表:

由此可以看出, 有87%的学生至少能用一种方法计算出正确的得数, 显然, 他们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并非空白。 但从统计表来看, 学生的思维水平有一定的差异。 在同学的错误答题中, 发现了这样的计算 (如下图) , 共8人, 较有代表性。 笔者随机采访了一名同学, 他认为:12×14是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可以借鉴笔算加法, 先2×4=8, 再10×10=100, 最后相加是108。 笔者觉得, 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学生有较深的影响, 造成的原因还是学生对加减法的意义与乘法的意义理解不到位。

2.计算方法有效性的分类与分析

前测过程中, 学生究竟采用了哪些方法进行计算? 这些方法反映了学生怎样的学习基础? 有哪些可以作为教学资源? 进一步分析后, 我发现, 学生的计算主要涉及四个大类, 十种方法。

一是连加法。 它从乘法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计算, 学生知道12个14连加的和与14个12连加的和就是14×12或12×14的计算结果。 这种方法无可厚非, 但是, 对帮助学生掌握笔算的方法和理解笔算中每一步所表示的算理作用不大甚至有干扰。

二是分配律法。 他们都将其中的一个因数拆分成两个数并与另一个因数相乘, 其中将一个因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居多。 显然, 受到多位数与整十数的口算乘法影响, 这种方法与竖式计算有着本质的联系, 因此, 这是这节课的教学中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笔者还与拆成9和3的这种方法的两个学生进行了交流, 他们认为在乘法的笔算范围内只学过最大能乘9的计算。 由此, 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对学生学习更复杂的乘法有一定基础, 但在思维上也有所束缚。 而把计算过程用点子图来呈现, 几乎都只有一半的学生能正确地表示出来, 换句话说, 这些学生只会计算, 不懂每一步为什么这样计算, 也就是缺乏对算理的理解。

三是结合律法。 学生能将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再依次与另一个因数相乘, 是受到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启发。 但是, 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 当两个因数分别为质数时就无法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计算, 当然这与笔算乘法也没有本质的联系。 因此, 这种方法不是课堂上要着重研究和讨论的。

四是笔算法。 笔者发现城区和农村学生分别有32.5%和25.6%的学生采用了竖式计算的方法, 但只有8个学生能用点子图的方法来阐述计算的过程。 再仔细翻阅他们的前测卷, 发现这些学生中, 分别只有3个和1个学生用分配律的方法来进行第二种计算。 显然, 前置的预习或家长的指导对他们的学习有一定干扰, 只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与记忆上, 没有真正理解笔算的本质所在。

基于以上调查与分析, 可以发现, 学生面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不进位) 乘法时, 大部分能将其转化为已学的知识和技能加以解决。 因此, 笔者认为, 本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定位在以下两点: 一是重点讨论分配律法中, 让学生通过寻找其与竖式笔算法的联系, 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学会竖式计算的方法;二是通过讨论, 使原来只知算法不知算理的学生形成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四、前测后的教学实践

基于对前测内容的梳理与分析, 笔者重点设计了如下的环节开展教学。

1.呈现多种解题的思路, 寻找计算方法的优化

在出示问题情境后, 先请学生说说题中包含哪些信息, 可以怎么列式。 接着请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算出结果, 并用点子图表示这些算法。

独立完成后, 笔者重点展示了学生的不同做法, 并组织四人小组交流。 交流过程中, 学生主要呈现了以下四种方法并结合点子图对算法做了说明:

生1:我们觉得方法1采用3×14=42, 再4×42=168, 而且也能用点子图来表示, 这个方法是可以的, 但是遇到如14×13时就不能将13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所以它的方法有局限性。

生2:我们也认为, 当13×13时, 不能用这样的拆分法进行计算。

生3:方法2分成9和3还不如方法3来得简单, 因为14×10=140计算快速, 比14×9的正确率要高;14×12我们还拆成了10×12+4×12=168的计算方法, 在点子图中都能比较清楚地表示出它的计算过程。

生4:方法4采用摆竖式进行计算, 我觉得这个方法好, 它能比较清楚、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还用点子图把计算的过程呈现出来, 所以我比较赞同这个方法。

通过讨论、质疑, 学生不但理解了各种算法的含义, 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实现了方法之间的沟通与共享, 在辨析的过程中认识到虽然方法有很多, 但是各种计算方法侧重点不同, 在特定情况下还是有优劣之分的。

2.沟通口算与笔算的联系, 明确每步计算的意义

在上述交流、优化后, 让学生找找:哪些方法之间存在联系, 存在怎样的联系, 并用连一连、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表示出这种联系。 学生找到联系后全班展示、交流,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图:

交流过程中, 部分小组意见如下:

小组1:左边 (分步计算) 有28, 右边 (竖式计算) 也有28, 左边有140, 右边也有140, 结果都是168。

小组2:左边的2和10就是右边竖式里的12, 竖式中就是2和10都乘以14。

小组3:左边有14×2=28, 右边也有14×2=28, 左边有14×10=140, 右边也有14×10=140, 左边28+140=168, 右边也是28+140=168。

师:刚才说竖式中也有14×10, 可是10在哪里呢?

小组4补充:十位上的1就代表10, 所以是14×10。

……

从上述几个小组的展示交流中可以看出, 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知道了竖式中分别计算的方法其实就是笔算方法中每一步的计算过程。 通过交流, 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这为理解算理、概括算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 笔者质疑:竖式中2×14和10×14分别表示什么, 而168又表示什么?

生1:2×14表示2套一共有多少本, 10×14表示10套有多少本, 168表示2套与10套合起来一共12套, 这样一共有多少本。

生2:结合点子图更能发现, 一个点子代表一本书, 横的一行为1套14本, 两行就是2×14, 也就是2套书一共有28本。 下面十行每行14本, 就是10×14, 也就是10套一共有140本, 合起来就是12套一共有168本。

… …

通过上述提问、讨论, 学生对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更加清楚与理解, 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促进了笔算乘法计算方法的形成与掌握。

3.梳理笔算乘法的脉络, 提炼竖式计算的方法

计算规则的学习, 需要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概括出计算方法, 使之成为快速、实用的方法。 为此, 笔者出示右边的一组题目,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写出每一步计算的步骤, 并说说每步计算所表示的意义。 通过研究过的三个题目的类比、抽象、概括, 帮助学生从三个竖式计算的过程中总结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

接着, 教师出示右边一组计算, 让学生先说说这两题的计算方法, 再让他们进行比较:这两题在计算上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生1:我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第一步和两位数乘一位数是一样的。

生2:第二步是在第一步上面继续算下去的, 这一步以前是没有的。

生3:区别是一个是两位数乘一位数, 一个是两位数乘两位数, 它们都有因数13。

… …

通过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帮助学生找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关键之处, 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学习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深化。 这样既寻找了它的“根”, 也能更好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进而重新认识算法的意义。

有了上述研究后, 笔者出示313×12 (如下图) 的竖式, 提问:你能试着用竖式计算342×11吗? 想一想与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有什么联系? 学生饶有兴趣地马上计算出结果是3756。

生1: 其实这道题的计算过程与13×12的计算过程是一样的, 只不过是变成了313×12, 也就是第一个因数有了百位。

生2:13×12与313×12都可以把12拆成10乘第一个因数, 再用2乘第一个因数, 最后把结果相加, 无非是结果大了一点, 其实方法是一样的。

师: 同学们, 笔算乘法我们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研究, 先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今天学习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不进位) 。 其实, 第三题是四年级上册的内容, 现在你是否觉得四年级学习的笔算乘法也可以在今天进行正确的计算了呢?

通过这个环节, 整体梳理并呈现了笔算乘法在教材中的分布与走向, 让学生不仅回忆了原来的知识, 还展望了未来将要学习的知识, 但它们的目标指向都集中在对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上。 这印证了南京大学教授郑毓信所说的:数学知识不求全, 而应求联;数学技能不求全, 而应求变。

3.“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建议 篇三

一、以“用”引“算”

1.计算的兴趣来自于熟悉的情景。

新课标强调:“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如何使“算”和“用”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呢?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境动态化,利用课件把“妈妈带小红去书店买书,一共要付多少钱?”的情景呈现出来。学生一看到熟悉的情景,就会马上想到用24×12计算。从具体的生活问题中自然引出数的计算教学,改变枯燥的呈现形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计算的价值从情境的创设中感知。

在计算教学中,创设简单、有效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计算技能后,能立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思想——算用结合。

二、以“算”激“算”

心理学认为,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习得知识、获得技能或形成态度的影响。在计算教学中,如果合理地利用正迁移,找准所教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就能使学生对笔算和口算、估算有一个整体的联系。

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口算、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这样,教师就可将笔算的教学与口算、估算联系起来,先对列出的算式24×12进行估算,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实际结果的大致范围,同时也潜意识地渗透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算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尝试根据已有的口算知识基础来计算结果。学生大致有以下三种口算方法:

A.24×10=240,24×2=48,240+48=288

B.24×2×6=288

C.24×3×4=288

个别学生可能接触过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就提出了可以用笔算来计算结果。不教先做,虽然有些冒险,但是如果教师平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联系,把新的知识转化为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学生就会自然地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两位数乘一位数再乘一位数(如算法B、C),也能转化成两位数乘整十数加两位数乘一位数(如算法A),甚至个别学生列出自己理解的竖式。通过对不同口算方法的交流,引出新的计算方法——笔算。虽然这样费些时间,但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新知的理解,想到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有效地沟通了估算、口算、笔算之间的联系,把笔算教学纳入到整个计算教学体系中,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感知到知识的整体性,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知识迁移的重要性。

三、以“理”促“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应用知识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只有在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过程中,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并提炼出算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引领学生一步步去发现算理,就会形成“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学生虽然经历了理解算理的过程,但谈不上探究,思维得不到发展,更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把想法都暴露出来,对症下药,把难点一一突破。于是,可请会笔算的同学进行板演,其他同学思考他是怎么算的,看不懂的可以随时提问。

1.“2×4=8,十位上的4是怎么来的?”这是学生第一层次的问题,他们只知道从个位乘起,接下来该怎么算就迷糊了,思维停留在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刚才笔算的同学解释这是因为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4后还要再乘十位上的2得到48,随后再请几位明白算理的学生说,这样绝大多数的学生就能明白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这是学生算法第一层面的建构,也是对笔算算理的初步理解。

2.“不对啦!48+24怎么等于288呢?”这既是难点所在,又是对笔算算理的进一步揭示。对学生而言,用第二个因数中的1乘24得24,4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呢?学生思索了一下,马上恍然大悟,纷纷回答:“这个24不是24,它是第二个因数十位上1乘24”;“24其实表示的是24个十”;“这个24就是240”。教师适时补上一个“虚写的0”,学生又开始质疑:这个0可以不写吗?他们又自我解释用十位上的1乘4得到4个十,4就直接写在十位上。教师把0擦了,学生立刻明白,其实是2×24与1个十乘24相加。通过学生的对话,他们已经把笔算的算理讲得很透彻,寓理于算,认识层层深入,新旧知识间的冲突逐步解决,从而领悟到第一步就是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第二步就是第二个因数十位上数乘第二个因数,所以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此时学生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有了一个量的变化。这是对笔算算法第二层面的建构,也是对笔算算理的进一步理解。

3.“笔算的方法和第一种口算方法是一样的。”一位女生突然惊叫起来,“我发现笔算的方法和第一种口算方法是一样的。”这个有价值的发现是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乘法笔算也是先算几个第一个因数的积,再算几十个第一个因数的积,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笔算只不过把这三步计算合写在同一个算式中,笔算与口算的算理是一样的,是笔算算理与算法的融会贯通。

纵观这一内容的教学,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新课标的“四基”目标,既重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更重视探究知识的过程性目标达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尝试、探索、发现,在认知冲突中自我领悟笔算算理、提炼笔算方法,又一层层在质疑、比较中思索,透彻地理解笔算的算理,促进笔算方法的正确养成,又沟通了笔算、口算和估算三者的关系。这样寓理于算的计算教学不仅完成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对今后学习多位数笔算有了新的认识,可谓“小课堂大收获”。

4.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四

大港完小

钱勤 教学片断:

师:文具店新购进一批圆珠笔,一盒是24支.请每个同学都猜一猜,这样的圆珠笔12盒大概有多少支?并说说你是怎样猜的?(学生猜测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结果各不相同。)师:看来大家猜想的结果很不一致,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判断哪种结果最准确呢?(有几个学生在下面嘀咕,算算不就知道了.)师:这几位同学说的很好,算算就知道了.下面请每位同学把自己猜测的结果写在纸上,然后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算算12盒这样的圆珠笔到底有多少支?看看自己猜的是否准确。

(老师布置任务后,很多学生说“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没有学呢?”)师:对,我们以前是没学,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许多方法。(全班学生开始对算法的思考,教师则分组进行指导。)

师:老师刚才发现,许多同学已经有了不同的研究成果,如果相互交流一下就可以学到不同的方法。在同学们相互交流之前,先整理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想想你准备讲哪几点?说哪几句话? 通过交流,全班一共发现了近十种解法: 1)24+24+……+24=288(12个24相加)2)12+12+……+12=288(24个12相加)3)24×2×6=288 4)12×3×8=288 5)24×3×4=288 6)24×10+24×2=288 7)竖式计算 8)24×20-24×8=288 在比较各种算法特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法,归纳法出笔算法则。反思:

在教学中,我注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计算经验,尝试解决新的计算问题。

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我没有进行复习铺垫,而是直接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没有学”的问题时,又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对,我们以前是没学,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许多方法。”面对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和教师真诚的鼓励,学生必定会使出浑身解数,寻求问题的答案,必定会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用信息,从而提高了学生根据目标需要检索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在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5.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五

大边坨小学 吴春秀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P49例2。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来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寻找自己喜欢的方法。教材设置了学校午餐配备酸奶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在教学竖式计算时,应突出进位的过程,帮助学生把处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问题的方法迁移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的探究过程,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2、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养成认真学习、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

1、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为什么要进位和要进几。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8×10 20×14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笔算。

35×7= 23×21= 学生独立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9页例2.(1)发现问题 仔细读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春风小学有几个班?平均每个班有多少人?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师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37×48(2)学习新知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a、估算:48≈50 37≈40 50×40=2000(盒)

师:同学们估算得不错,一顿午餐大约需要2000盒酸奶。但实际需要多少盒呢?

b、讨论、交流、汇报各组的算法: 生1:竖式计算

生2:48×30=1440 48×7=336 1440+336=1776 生3:40×37=1480 8×37=296 1480+296=1776 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重点分析笔算: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2、讨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乘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三、作业ABC分层设计

作业C

1、笔算练习。

23×34 54×29 47×62 78×82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5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用14小时,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作业B

1、有36行苹果树,每行17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2、啄木鸟治病。

作业A

1、商店特价出售成套茶具,每套茶具里有6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售价34元,今天工作人员共卖出38套这种茶具,一共买了多少元?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动脑筋。

□ □ □ × 2 4 × 7 □ 1 □ 2 □ 3 □ □ □ □ 7 7 □ □ 2 □ □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后反思

6.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六

教材简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主要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是:

1、掌握乘的顺序;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2.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出示算式:41×7 24×2(让学生分组笔算。并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2、老师小结:

重点通过教师的小结,使学生明确多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算法,强调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

3、出示情景图:课件出示课本请警惕(1)12个23(2)

1.估算

⑴让学生先估一估23×12240

23×12

2.口算

一下。

帮助学生验证计 200、230或者

23×1

2——要求一共有多

×12表示12个23个23

A 23×10=230

12个2

323

10个23再算2 23×2=46 230+46=276 B 20×12=240 3×12=36 240+36=276

12个23或23个12分开来 ,从而解决了新的问题。看来遇到新的问题的时候知识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3.笔算

引导学生将口算的三个横式简化

23×10 = 230

23×2 = 46 2 3 × 1 2 = 2 7 6 230 + 46 = 276(1)同学一起商量。

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2)(3)展示交流。

1)2 3 × 1 2 4 6 2 3 0 2 7 6 2)

× 1 2 4 6 2 3 2 7 6

位上的1乘3得34的下面写31乘2得24的前面 写2。这样算的时候不写0解算理。

3)进一步明确算理 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46

23表示什么?怎么来的?也就是230。(4)

23写在百位和十位上就是表示23

师生共同梳理计算的过程。

23和个位上的2 2 3 ↖↑

× 1 2 6

23和十位上的1

3就表示3

↑↗

×1 2 4 6 2 3 2 7 6 4623×2和23×10

2写在哪3

↖↑

×1 2

——23×2的积 2 3 ——23×10的积 2 7 6 ——46和230的和 【设计意图】

1.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2.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1、针对预习学案上面的练习题目进行同桌订正。

2、课本的做一做。(分男生和女生组进行练习。)

3、集体订正答案(找错误的学生或暂差生个别说一说计算的方法。)【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对学案练习题的自主或同桌检查,既提高了学案的利用率,有有效地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给了学生一个反思自己的机会。教师用课本中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实际也体现了优化练习设计,因为是计算教学,因此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既“经济实惠”又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

这条街上一共有多少 2 3 ↖↑

×1 2

——23×2的积 2 3 ——23×10的积 2 7 6 ——46和230的和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20根灯柱,每根灯柱上有12盏灯,一共有多少盏灯?学生很快分析并解答了出来:20个12是多少?即24个十。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前面口算的基础上,我又提出如果是23根灯柱呢?学生很快说出求23个十是多少?有的说前面的20个12再加3个12,师顺势引导先用竖式计算20×12=,再用竖式计算一下3×12=,学生算出后,再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23×12=,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板演不同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题意观察、比较、不同算法,辨析、交流分辨对错。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多了,能够理解1个十乘3得到3个十,故3应照齐十位,其它依此类推。效果良好。

7.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七

那该如何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呢?既然很多学生认为自己都会, 那老师是否可以不教呢?“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不能只考虑学生学习的可接受性, 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数学课堂必须放手,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时脑海中突然闪出了这一念头, 可不可以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教呢?但如果让学生像老师那样来教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作为老师的我该如何组织呢?这节课最主要的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那么学生在什么时候最积极呢?我一直问自己这个问题, 显然, 学生在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最积极, 如下课学生就很开心, 玩得就很积极。玩的时候为什么会最积极呢?一个原因当然是孩子们的天性,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一个随性的环境, 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没有约束。如果把这些放到课堂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突然, 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我的脑中——打破课堂常规, 释放学生的天性, 让课堂动起来。课堂上学生可以不用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可以随意走动, 和下课一样, 显然学生对这样的课堂一定很感兴趣。于是, 笔算这节课我有了这样一次自由课堂的尝试。

完成课堂作业本的四题乘法笔算, 比比谁算得又快又准。在老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 学生都很投入, 都能很自觉地做到用尺子画直线, 而且都算得特别仔细, 做完后都能自觉地在草稿纸上验算。

一节课下来, 学生兴致很高, 从他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上, 我感受到了快乐、幸福和成功。通过课后作业批改发现学生都已掌握乘法笔算, 而且正确率非常高, 书写非常漂亮, 这是以往教学中所很难达到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 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 完全释放了学生的天性, 从而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做到让学生在课堂里快乐地学习, 而不是背着枷锁在课堂上游走。

一、让教材活起来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即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本节课中, 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时, 完全放手, 打破课堂常规模式, 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做、自己去发现, 充分感受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这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不但能很快投入到学习中, 而且兴趣高涨, 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二、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教育是人的教育, 课堂中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 尊重“儿童文化”, 发掘“童心”“童趣”, 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通过本节课学生可以在课堂随意走动, 而不是固定地坐在位置上, 在这种宽松的、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所有同学都受到了感染, 同学们各抒己见, 毫不相让,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而且乘法笔算的算理也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 平等地交流, 使得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学生的个性以及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说课堂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 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地学习。在算理教学中, 不是老师讲, 而是通过学生自由走动对板演学生的错误, 全过程地、主动地发现问题, 纠正问题, 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 这同时也是一种学生对算理内化的过程, 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思维也得到了拓展, 学生因此对计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学生的思维开始动起来、活起来, 经过一系列问题的发现,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 思维被激活, 探索意识被提高, 从而既培养了能力, 又体验了创新, 感受了乐趣。

四、让师生关系活起来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为此教师必须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 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活中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 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建立新型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课堂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自由的、随性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和谐、理解、双向的关系, 只有这样, 学生在课堂中才能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 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 进而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的体验, 进而更好地学习。因此, 建立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 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 自主地进行探索, 发现笔算乘法的算理和注意事项,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中只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 才能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共事的目的, 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气氛中得以培养。

8.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八

师:让我们先来热热身,进行一轮口算比赛,你们要看清楚算式中的数字哟!

生1: 90÷3=30

生2: 600÷2=300

生3: 5000÷5=1000

生4: 100÷2=50

生5: 60÷3=20

生6: 210÷7=30

师:刚才我们进行的都是什么口算?

生:除法口算。

师:我们不仅学习了口算除法,还学习了笔算除法,现在来看一看这道竖式要如何完成?(板书[42][6],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师: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生:六七四十二。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笔算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笔算除法的知识,先来看看今天学习的内容和以前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评析】学生通过复习旧知,激活已有的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知识与经验,为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一内容奠定了基础。教师让学生经历[42][6]笔算除法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教师播放童话故事的视频,视频内容为:猴妈妈告诉猴兄弟:“果山的桃子成熟了,又大又红。”两只小猴子来到山上摘了许多桃子,弟弟对哥哥说:“这些桃子都是我的。”)

师:同学们,猴弟弟这样做对吗?

生:不对。

师:如果换成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生:和哥哥平均分桃子。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公平、公正。猴弟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决定平分桃子。如果把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

师:谁能把这道题完整地说一说?

生:将42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

师:怎样列算式呢?

生:42÷2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

生:因为是求平均数,所以用除法。

【评析】在该教学环节中,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把人教版教材中的“植树”主题图换成北师大版教材的“分桃子”主题图,编了一个小猴分桃的故事。教师以学生的认知冲突这一问题情境导入教学,将小动物作为主人公,令学生身处拟人化的情境,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师:同学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现在,这里出现了一道新的除法算式,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呢?请大家用桌面上的42根小棒代替42个桃子来分一分?(学生动手分小棒。)

师:同学们怎么分的呢?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指名学生上台展示。)

师:你们看得清楚吗?

生:看不清楚。

师:那就请两个小伙伴来帮帮忙,一起来扮演猴子。(上台帮忙的学生带上猴子头饰。)

生:首先分40个桃子,每只猴子平均分得两捆,也就是20个桃子,40个桃子就分完了;然后再分剩余的2个桃子,每只猴子平均分得1个桃子。这样,所有的桃子都分完了,最后每只猴子分得21个桃子。

师:这名同学的方法是先分整十,再分单个。大家认为她说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老师很欣赏你的表达能力,对于这两位帮助了你的同学,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谢谢你们帮助了我。

生2:不用谢。

师:互相帮助,合作学习,这几名同学都做到了。现在谁来把分桃子的过程再说一遍。

生:先分40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得20个桃子,再分剩下的2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得1个桃子,合起来就是每只猴子分得21个桃子。(多媒体课件配合演示。)

师:这是用分小棒的方法找到答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可以口算,如40÷2=20 2÷2=1 20+1=21(多媒体课件出示算式。)

师: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其实,口算的过程与分小棒的过程是一样的,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笔算除法的运算思路。如果我们把这种思路用竖式的形式写出来,应该怎么写呢?(学生在本子上尝试写竖式,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先看书再写,然后指名学生在黑板上书写竖式。)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先用十位上的4除以2等于2,得数写在十位上,每只猴子分得20个桃子,2×2=4,4-4=0,说明40个桃子分完了,再用个位上的2除以2等于1,得数写在个位上,1×2=2,2-2=0,所以结果是21。

师:大家认为他说得怎么样?谁还有补充或疑问?为什么第一次分完的是40个桃子只写4,不写40呢?

生:因为个位还能继续除,所以“0”可以省略不写。

师:我们在计算或书写这样的除法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

生2: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多媒体课件示范竖式算式并说明计算顺序。)

师:我们书写时要规范,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先算十位上的数与除数相除,4÷2=2,得数写在十位上,分掉了多少呢?2×2=4,写下来,因为没有分完,0可以省略不写,4-4=0,表示十位上的数分完了;接着计算个位,把2写下来继续除,2÷2=1,得数写在个位上,2×1=2,分掉了2,2-2=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

师:现在我们再来写一道竖式。(多媒体课件出示算式:36÷3,学生笔算,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答案。)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在情境中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和感悟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促进学生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尤其是在学生分小棒展示到全体学生了解笔算的过程和算理方面,教学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创新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习惯。

三、情境延伸,自主探究

师:两只小猴分别拿到了分到的21个桃子后非常高兴,刚想坐下来大吃一顿,这时它们的好朋友来了。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两只小猴子,你会怎么做呢?

生1:我会把桃子平均分成3份。

生2:我会把分得的桃子合起来再平均分。

师:你们都同意平均分,懂得与朋友共同分享,非常好!如果把这些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只猴子又分得多少个桃子呢?(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全班学生读题、列算式:42÷3。)

师:请同学们尝试用竖式计算出结果,注意这次写的竖式和刚才写的有什么区别?这次遇到的困难,你可以借助小棒先分一分,再写竖式。(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用分小棒的方法验证竖式。)

师:刚才我们是先分小棒,再根据分小棒的情况写竖式,现在我们先写竖式,还能用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吗?(指名学生进行验证,3名学生扮演猴子。)

生:先分40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得10个桃子。

师:为什么不分给每只猴子20个桃子呢?

生:因为桃子不够分,所以不能给每只猴子分20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得10个桃子后,还剩下1捆桃子。

师:你分桃子的过程在竖式上如何体现出来?(引导学生指着竖式进行说明。)

生:剩下的10个桃子加上单着的2个桃子,总共是12个桃子。

师:这一步在竖式上如何体现出来?(学生指着竖式中的12,说明被除数的十位分了后还有余数,这时就要把个位上的数移下来和十位上的余数组成一个新的数,然后再继续除。)

生: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4个桃子。

师:竖式中哪里体现出来?(学生指着竖式说明。)

师:大家写的竖式是正确的,只要敢于大胆尝试,就会有所收获。计算算式42÷3和42÷2,想一想它们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道算式的十位分完了,第二道算式的十位没有分完。

师:当十位没有分完时怎么办呢?

生:将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分剩下的数组成一个新的数继续除。

【评析】随着情境的延伸,学生进一步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通过数形结合,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笔算除法,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分享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四、观察比较,归纳方法

师: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今天学习的两道竖式和以前学过的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1:被除数都是42,都没有余数。

生2:第一道除法竖式的商是一位数,后面两道竖式的商是两位数。

师:为什么第一道竖式的商是一位数,后面两道竖式的商是两位数?

生:当被除数的十位比除数小的时候,商就是一位数;当被除数的十位比除数大的时候,商就是两位数。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怎样的笔算除法呢?

生: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教师再次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

师:这样的笔算除法怎样计算?

生: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从被除数的十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评析】教师以独立思考、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观察与比较中学会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建立起笔算除法的认知结构,懂得判断商是一位数或商是两位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判断能力。

五、巩固强化,知识升华

师: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今天有收获的还有3只小猴子,它们请老师转告大家:谢谢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千万不要骄傲哟!你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好!那就来检验一下学习成果吧!请你们先写一写,完成两道竖式。[63][3] [91][7](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利用实物投影仪订正答案。)

师:小马同学做了3道题,下面请大家当小老师,你们来改一改。(多媒体课件出示3道竖式[99][6][33][99][3] [44][4][12][8][4] [4][0][68][8][12][4][4] [8][0],学生判断正误并订正。)

师:请大家想一想,下面算式的商是几位数。(多媒体课件出示两道算式:65÷5 78÷9,学生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多媒体课件出示算式的正确答案。)

师:如果要使这道除法算式(78÷9=8……6)的结果没有余数,可以改变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汇报:81÷9=9 72÷9=8 78÷6=13 78÷2=39)

师:老师也改了一道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课件出示算式:783÷9)这是以后我们将要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你知道商是几位数吗?

生:两位数,因为百位上的7除不了9。

师: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太棒了!请大家课后用笔算出这道题的结果。

【评析】教师设计的练习题目的明确,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实现了拓展提高的目标,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扩展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体到会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六、总结评价,质疑提升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同时评价一下自己或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另外,你还有什么问题要向大家提出来?

生1:我学习了笔算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

生2:我学会了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从十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生3:我分小棒的时候同学们帮助了我,谢谢你们!

……

师:这节课大家学会了观察、思考、表达、总结,这些都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更重要的是,你们学会了分享、合作、互助,相信这些品质将会引领你们走向成功!最后,老师给你们提一个问题:如果题目是三位数或者四位数除以一位数,你们能够解决吗?请同学们课后进行思考。

【评析】通过总结,学生能够更好地梳理一节课的内容;通过自评,学生学会了正确认识自我;通过互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通过师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品质,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质疑,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

【总评】

韩愈《师说》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本课中,教师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做出了可喜的探索。首先,钱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不同版本的教材结合起来,如将人教版教材中的“植树主题图”换成北师大版教材的“小猴分桃的情境”;其次,学生不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这是因为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主导,所以钱老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分小棒这一活动,让学生理解算理;第三,钱老师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课始,枯燥的除法竖式学习被钱老师赋予了有趣的故事——猴子分桃,这个故事吸引了学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两只小猴子分42个桃子,怎样分才合理?学生第一次分桃子,就学会了用公平、公正的态度提出问题,并迅速进入学习新知状态。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数形结合,理解分小棒的每一步都能与除法竖式相对应,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思想,有利于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了学习能力,懂得同伴互助的优势,在学习中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课中,钱老师合理利用小猴分桃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当第三只猴子出现时,应该如何分桃子呢?这触动了学生的内心情感:要与人为善,学会与人分享。面对新问题,钱老师通过让学生先尝试计算,再用平均分42根小棒的方法进行验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智力得到了发展,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了提升。

课末,钱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巩固学习内容,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内容丰富的课堂评价,如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这些都让学生获得了学习数学的自信与快乐。质疑拓展是学生学习的延续,同时也给予了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钱老师这节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凸显了操作与感知、探究与发现、合作与交流、归纳与分享的理念,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同时,活泼灵动的课堂又使学生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品德教育。

9.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九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教学反思

大源二小 周燚华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教学新知时,我首先让学生重点分析情境图,找出今天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14×12,最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在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口算方法,即14×10=140,14×2=28,140+28=168(本)。当学生用竖式计算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的结果,尤其是理解为什么可以省略十位末尾的0不写。本节课特别重视让学生叙述计算过程,让学生在“说”中理解算理。本节课从学生课堂反馈的情况看,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只有少数个别学生还需进行课后辅导。

10.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十

听了张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一课,让我受益匪浅。在此谈点自己的体会与不成熟的看法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张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成功地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特色:

特色一:整体结构合理,教学过程流畅,环环相扣。讲解透彻到位,练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针对性,关键之处如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能多次强调。

特色二:重视估算教学。估算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张老师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估算方法,并与实际结果比较进行判断,从而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估算的作用。

特色三:体现了算用结合,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情境设计引导学生自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特色四:是突出了算理算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核心,本课迁移让学生充分理解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生动直观地突出了重点难点。

另外,张老师在计算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计算品质、计算中的习惯、计算方法的灵活应用等。

值得商榷的是导入部分题量设计偏多,用时较长,二是幻灯片上红色字体设置太小,学生看起来比较费劲。

11.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笔算 错误分析 纠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41

在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时,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所以我认为学生会举一反三,很快就能掌握方法并灵活运用。然而在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中,学生的计算方法和口算能力都没问题,但是正确率一直不高,解题速度也较慢。

一、常见错误

1.横式结果书写时,有余数的结果容易丢掉余数,或结果填的是被除数。

2.书写时数字书写不清楚,做题时误导自己导致错误。

3.看题时不仔细,导致看错数字,抄错题目。

4.计算过程中需要调商的忘记修改初商,直接改计算过程,导致商填写错误。

5.两位数乘一位数时要么忘记进位,要么算错;而退位减法时忘记退位,导致计算失误。

6.把除数四舍五入试商上商后,用商乘除数的时候不经意把除数看成了试商的整十数来算。

7.做完不检查,要验算的不验算,或只是形式上验算一下,根本不核对验算的结果和被除数是不是一样。

二、纠正措施

1.加强口算训练。

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针对试商速度慢的问题,我在每节课前5分钟都给学生做口算题,一般分为听算和视算两种形式,主要从培养学生听算能力着手。听算是用耳朵接收信息,刺激大脑,在一定的时间内迫使自己自觉积极的思维,训练口算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听算能力的提高能够带动笔算能力的提高。

对于听算训练,我从“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着手,因为学生速度慢就慢在试商上,试商慢主要还是由于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熟练程度不够,如果100以内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学生能熟练于心,那么两位数除以两位数自然而然也就熟练了。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细心审题的习惯。

教师要教会学生做题时要读一遍题,看清题目要求,画出题中关键词(如“第三题要验算”),列竖式时核对与横式数字是否一致,想清楚计算过程中的注意点后再动笔计算。

(2)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师要教会学生把字写认真,等号、横线用直尺来画,保持作业本干净整洁。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现由于字迹不清导致的计算错误。

(3)仔细检查的习惯。

在学生做完计算题后,要求学生仔细检查,核对验算结果和被除数是不是一样;没有要求验算的,可以通过在草稿纸上验算或者通过估算的方法快速进行检查,等等。

3.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这需要教师不懈努力,认真对待每一节计算练习课,在每节课中做到时时提醒、次次强调,让学生把这些计算的好习惯和计算注意点牢记心中,体现在每一次的作业中。

4.注意学生错误的纠正方法。

如果将学生的错误罗列出来并一一在课堂中指出,花时过多,效果还不一定好。有些错误在集中讲解指出后,有些学生容易将错误记得更牢,反而出现更多的错误。所以教师应注意对学生错误的纠正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个个击破。

三、练习设计

计算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好计算法则,更要留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为了提高学生的练习质量,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有坡度,练习的形式要多样。这样,学生进行计算练习时才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如针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这一单元的计算练习,我认为可以这样设计。

312÷58= 264÷72= 540÷27=

96÷12= 792÷61= 602÷15=

这6道题中要有商是一位数和两位数的;有四舍试商和五入试商的;试商后发现需要调商和不需要调商的,最好还要出现商的末尾是0的题。做题前可以让学生将这些题先分类,学生可能是按照商是几位数,也可能是按照如何试商进行分类,分类完成后让学生估计商是多少再让学生计算,计算完后还可以将这些算式按照是否调商再次进行分类。这样设计,练习效果很好。

12.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订牛奶的生活情境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算式28×12,同时也起到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第二部分是研究28×12的计算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同伴交流、全班汇报的过程中探究出一些不同的计算方法,为下面的竖式计算提供学习资源;第三部分是竖式计算的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探究出简便易行的计算方法;第四部分是试一试,一方面是为了巩固竖式计算的方法,另一方面是为了发现两个乘积的关系,使学生知道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乘积不变,并应用于乘法的验算。

一、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同伴交流后,得出了求订一年牛奶钱数的不同算法:①先算出订半年的钱,再算订全年的钱:28×6=168(元),168×2=336(元);②先算订一个季度的钱,再算订四个季度的钱:28×3=84(元),84×4=336(元);③先算订2个月的钱,再算订10个月的钱,最后加起来:28×2=56(元),28×10=280(元),56+280=336(元)……这些不同的算法虽然都算出了订一年牛奶需要的钱,但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看,它们的作用是有区别的:前两种方法与竖式计算的方法不一致,对后面的竖式计算没有帮助,而方法③是竖式计算的道理、思维基础,对竖式计算的探究起决定性作用,应当把方法③作为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既要注意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更要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寻找到普遍适用的计算方法,为学生的竖式计算创造提供知识基础和思维支撑,切忌贪多求全、平均使用力量。

二、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教材中的28×2=56、28×10=280、56+280=336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算理,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生活数学中的乘法分配律”:28×12表示12个28是多少,计算时把12分成10和2,先算2个28,再算10个28,最后把2个28的积(56)与10个28的积(280)合并就是12个28的得数。这是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思维过程,后面的竖式计算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算理基础之上,这个算理是“创造”竖式计算的理论基础,所以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算理,并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算理,然后再进入竖式计算研究中去,并把口算的过程与竖式计算的过程加以联系,使学生明白竖式计算与口算只是书写形式发生了变化,思考过程完全一样,而且竖式计算比口算更方便、正确率更高。

三、生活经验与学科本质的关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教学中要科学地处理好生活经验与数学学科的关系,借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生活数学上升到学科数学,形成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以第③种计算方法为例,学生起初研究出的方法是与实际情境相联系的:先算2个月多少钱,28×2=56(元),再算10个月多少钱,28×10=280(元),最后算12个月一共多少钱,56+280=336(元)。这是应用生活经验(即生活数学)理解28×12的计算方法,但是教师教学时不能止步于此,必须要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解算理:28×12表示求12个28是多少,可以先求2个28是多少,再算10个28是多少,最后把2和28的积与10和28的积相加就是28×12的积。这样学生就能够应用演绎推理自己去解决所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实现了思维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思考的提升。

四、基础练习与变式练习的关系

两位数乘法中最基础的是十位乘不进位的,难点是十位乘需进位的。所以教师设置的练匀要有一定的层次和坡度,例题教学后可先让学生做与例题类型一样的练习(十位乘不进位的),帮助他们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达到初步熟练的程度,然后再进行十位乘需要进位的练习,同时还要及时反馈与评讲,突破计算的难点,形成计算技能,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五、算法理解与方法归纳的关系

以前的大纲、教材都有计算规则的文字表述,计算法则是计算的操作规则,有了法则学生就知道怎么进行计算,明白计算的流程,从而快速地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但是现在的新课标教材删除了计算法则的文字叙述,那么教学中到底该怎么处理呢?笔者认为,计算法则还是需要的,但不要那么刻板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方法后,可让他们用竖式计算2~3道基本练习,然后组织学生把几道竖式计算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再让学生说说竖式计算的过程,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地回忆起计算的步骤:先用下面乘数的个位数去乘上面的乘数,再用下面乘数的十位数去乘上面的乘数,最后把两个积相加。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记忆的负担,又能使学生掌握计算的法则。

13.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和笔算乘法》评课稿

听了尹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和笔算乘法》一课,让我受益匪浅。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的积的书写位置。温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成功地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优点:

一:整体结构合理,教学过程流畅,环环相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础。老师在讲解每道题时都非常详细,第一题时,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及教师的小结将笔算时要特别注意的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两个关键之处强调了多次。进行这样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二:讲练结合,练习题内容都是精心设计的。计算题让学生及时多次用竖式计算,并到黑板前展示交流,说出自己的做题过程,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从而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三: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这个特色体现在本节课的例题和应用题中。我相信,通过学习,学生们都能切实体会到计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人无完人,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不足:

一:教师声音太小,后面的学生听不清。

14.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十四

二、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乘法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乘数数位是更多位的笔算乘法垫定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数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数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方法,培养类比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经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并且渗透德育教育。

四、说重难点:

按照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方法。

难点: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的认知规律,我不仅设计了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情境进行教学,而且还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需要。

让学生通过前置学习,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新知,掌握新知。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流程

我从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容易入手制定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交流前置学习内容,学习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应用-----全课总结

七、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出示美丽的小树林图片,你们想知道什么数学信息吗?(以此来激发学生提出数学信息的欲望)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实时选择适合本节课教学的可行性问题来解决。

师:小树一共有18排,每排有16棵。这片树林一共有多少棵树?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怎么列式?(18×16)

(我没有采用课本上的情境图,我感觉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对围棋并不熟悉,我采用小树林的情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且渗透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从而于我校政教处举行的爱护地球一系列活动联系起来。)

(二)交流前置学习内容,学习新知

1、把“怎样计算18×16”这一前置学习作业和本小组的同学交流分享。

2、组织交流,各组展示算法。

A组:18×6=10818×10=180108+180=288

B组:18≈2020×16=320大约320棵

C组:竖式

……

3、生生评议、师生评议

!)请学生说一说喜欢那种方法?为什么?

2)同学之间对发表的意见给予肯定或者补充。使学生

了解每一种算法和运用范畴(如估算的方法很容易算出这片树林一共有多少棵树?但他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的计算方法,再现笔算过程?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或者老师追问:第一步算得是什么?是怎么算的?个位满十怎么办?十位呢?

第二步算的是什么?是怎么算的?

第三步算得是什么?是怎样算的?(108+18)

4)趁热打铁接着跟上一个小练习。请你填一填。

5)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小组交流讨论汇报,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没必要严格要求。

1、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尾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通过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索,交流,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总结提升。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这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符合以学生为本理念。)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师: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你们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第一题收南瓜同桌互相验收看看能收几个南瓜,学生独立完成在交流。

第二题帮小蜜蜂采花蜜连线题

第三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四题拓展提升小红家养鸭121只,养鸡的只数是养鸭只数的15倍,请问小红家养鸡多少只?(利用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试着做一下,老师相信你。)

(设计了收南瓜、采花蜜、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练习层层深入,最后出示一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我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利用类推地方法一定也能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挑战性,使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不要只停留在一个思维层面上,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会的?课后感想?

(“你学会了什么?”紧扣知识技能目标,“是怎么学会的?”紧扣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后感想”体现了课堂延伸,课堂不仅[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是解决问题的场所,也是产生问题的场所)。

(六)、板书设计:略

板书设计简明直观,突出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掌握。

上一篇:幼儿园家长老师沟通下一篇:司法公开推进年工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