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2024-08-08

重点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精选8篇)

1.重点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篇一

涟源市2017年度重点产业全自动化家禽养殖及生态土鸡养殖项目实施方案

为创新扶贫机制,切实推进特色产业扶贫,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根据省扶贫办《关于深入推进重点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湘扶办发〔2016〕70号)精神,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穷人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要求,立足本地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和依托,以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致富为目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紧紧瞄准贫困人口,努力实现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保证扶贫工作的时效性和持续性,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收问题。

二、项目概况

项目依托湖南天柱山禽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计划通过“委托帮扶+金融扶贫+直接帮扶”的模式,联结建档立卡贫困户2400人,发展全自动化家禽养殖和发展生态土鸡养殖。项目计划投资2930万元,其中申请扶贫小额贷款100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91万元。企业与贫困户通过契约的形式约定利益分成,实现企业和贫困户双赢互利,共同发展,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三、扶贫经济组织情况

(一)扶贫经济组织

湖南天柱山禽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系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

2560元/人(即委托资金总额的8%实行保底分红160元和贫困户财政专项扶持资金2000元/人按400元/年返本)。贷款由公司负责还本付息。市扶贫办对“分贷统还”的扶贫小额贷款按规定贴息。计划联结贫困户1000人,如果因贷款原因影响联结贫困户人数,可根据贫困户意愿,调整帮扶模式(以实际签订帮扶合同人数为准)。

(二)委托帮扶。以村为单位组织生态土鸡养殖,每个村联结120个贫困人口以上,30个贫困人口每棚,每村需建4个以上鸡棚,每个鸡棚每批可喂养3000只鸡。建档立卡贫困户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00元/人)部分用于新建鸡棚(500元/人),其它1500元/人打包委托给公司经营,用于发展全自动化家禽养殖,每年由公司按贫困户委托资金总额的4%实行保底分红。合作村以贫困户委托资金和分红收益作为担保,由公司向合作村铺底提供青年鸡、饲料、药品等生产资料,每年分三批提供,每个鸡棚养殖规模达到0.9万羽。合作村优先聘请贫困户进行饲养、管理,公司负责技术培训和指导,每月支付合作村人工工资375元/棚,且按12元/斤的保底价进行回收并确保合作村每羽收入达到3元。合作村每年支付人工工资、扣除管理费用后,进行收益分配。双方合作期限为5年。合作期满,不论项目效益好坏,甲方应全额退还贫困户委托资金1500元。计划联结贫困户600人,以实际签订帮扶合同人数为准。

(三)直接帮扶模式。计划扶持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户800人(以实际签订帮扶合同人数为准)发展生态土鸡养殖。建档立卡贫困户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00元/人)作为担保,由公司向贫困户铺底提供青年鸡苗(2斤左右,20元每只),每年每次提供100羽/人(如需其他养鸡生产资料则减少鸡只数量换取等价饲料、药物等生产资料),分三批提供,每人每年达到100*3=300羽。每批鸡需喂养三个月后,公司按12元/斤的保底价进行回收。可自行高价出售,回款后再购买下批生产资料。双方合作期限为5年。合作期满,贫困养户回款生产成本资金后公司应全额退还贫困户担保资金。

七、项目资金投入

(一)资金投入

项目总投资293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入1850万元,流动资金1080万元。资金来源为市扶贫办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91万元,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1000万元,公司自筹资金1339万元。

(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补助方式

项目申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91万元,其中支持贫困农户480万元,按人均2000元的标准计算到贫困户人头;支持公司111万元,全部用于项目建设。

八、项目效益分析

(一)项目总体效益

1.全自动家禽养殖项目,年出栏种鸡64万羽,年销售收入1280万元,年利润130万元。

2.村完成20个养鸡棚建设,年新增出栏成品鸡18万羽,产

2.重点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篇二

一、工作定位问题

扶贫和移民产业扶持工作定位要紧紧围绕大局,着力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始终瞄准脱贫攻坚的目标,切实做到“两个准确定位”:

一是准确定位扶持对象,落实“扶持谁”。按照脱贫攻坚“六个精准”的要求,将包括扶贫和移民产业扶持政策在内的各项脱贫攻坚政策,精准惠及贫困户、移民户及贫困村、移民村,确保他们共奔小康不掉队。

二是准确定位扶持内容,明确“扶什么”。统筹把握产业扶贫与产业化的关系,既充分认识两者的彼此联系,看到产业化对产业扶贫具有带动功能,产业扶贫对产业化起着促进作用。更清醒认识两者的相互区别,看到产业化主要是“扶强做大”,更多要支持龙头企业、做大产业基地、扶持能人大户、优化产业链条;产业扶贫必须“扶贫助弱”,只能瞄准脱贫攻坚对象精准发力。正确处理产业扶贫与产业化的关系,在当地产业化链条上实施产业扶贫,做到既不脱离产业化实施产业扶贫,又不简单以产业化代替产业扶贫。坚持真扶贫、扶真贫,有效防范举“扶贫扶弱”之名、行“扶富扶强”之实的问题,牢牢把住“参与”和“分享”两个关键词,从当地产业化规划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布局中,选准适宜扶持对象发展的产业,扶持他们参与产业化进程、分享产业化成果,让扶持对象搭上产业化迅猛发展的快车,把产业扶贫的精准化与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有机统一起来。

二、政策实施问题

实施扶贫和移民产业扶持政策要落实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要求,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省扶贫和移民办、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产业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意见》(赣扶移字[2015]32号),在资金直补、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特色产业和扶贫贷款保费补贴、适用技术培训、结对责任人携资帮扶、资产收益扶贫等一系列政策上打好组合拳。特别是要按照扶贫投入体制机制重大改革的新部署新要求,用好用足县级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脱贫攻坚机遇,在扶贫和移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上做到“五个好”。

一要宣传好扶持政策。将扶贫和移民产业扶贫政策宣传进村入户,让扶持对象知晓掌握政策、知道利用政策,增强党和政府政策的感召力,激发扶持对象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增收脱贫的内力。

二要落实好扶持项目。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瞄准精准脱贫的目标,因地制宜、分户施策,为扶持对象选好选准适宜发展的产业项目,让扶持对象真正享受到扶持政策,坚决防止“被脱贫”的问题。

三要力推好脱贫进程。按照“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要求,根据扶持对象发展产业需求,有什么需求就重点给予什么产业扶贫政策扶持,有多项需求就组合产业扶贫政策给予叠加扶持,确保他们如期脱贫,力推全省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四要实施好帮扶措施。按照对扶持对象结对帮扶全覆盖的要求,落实挂点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结对帮扶责任人、第一书记、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的责任,为扶持对象选好路子、用好政策、做好项目提供精准有效帮扶,不脱贫不脱钩。

五要夯实好基层基础。把加强基层作为落实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村民理事会民主监督机制,确保产业资金使用管理阳光操作、公开运行,根本解决产业资金基层使用管理乱象丛生的突出问题,坚决遏制群众身边的腐败现象,用强基固本为实施扶贫和移民产业扶持政策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机制模式问题

认真总结实践探索的成功经验,强化有利于落实扶贫和移民产业扶持政策的工作措施,打造有利于扶持对象增收脱贫的机制模式。重点应围绕三大制度安排来推进。

一是“扶贫和移民产业信贷通”风险补偿制度。总结推广2015年我省33个贫困县和移民大县试点经验,主要瞄准有发展产业愿望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移民户和贫困村、移民村合作组织及成员,全面推行“扶贫和移民产业信贷通”风险补偿机制,切实做到“五落实”,即:落实工作目标。根据符合条件扶持对象发展产业的实际信贷需求,以村或乡镇为单位设立风险补偿金,按1∶8撬动放大信贷投入,实行代偿分摊,破解长期制约扶持对象发展产业投入不足的瓶颈问题。落实运行机制。以贫困村、移民村为单位,推行“选准一项特色优势产业、组建一个合作组织、设立一笔贷款风险补偿金、落实一套帮扶措施”四位一体机制,重点带动贫困户、移民户。对贫困村、移民村以外的贫困户和移民户,在乡镇层面建立“四位一体”机制模式进行带动。落实政银合作。以县级为平台,通过自主协商,建立政府与农信联社、农业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实现产业扶贫需求与金融扶贫支持精准对接。落实支持政策。从贷款利率、期限、额度、发放、保险和无抵押、免担保等方面,实行特惠金融扶贫政策;以风险补偿叠加贷款贴息、保费补贴、产业直补、技术培训、组织帮扶等政策,防范缓释产业扶贫信贷风险。对贫困村、移民村合作组织成员享受政策实行差异化,贷款贴息、产业直补和保费补贴标准等由县级根据实际自主确定,一般农户成员享受政策标准应控制在贫困户、移民户的一半以内。贫困村、移民村以外只限贫困户、移民户享受政策。落实工作成效。以实施“扶贫和移民产业信贷通”风险补偿机制,让扶持对象“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富得起”,保证风险补偿机制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是结对帮扶责任人携资帮助发展产业制度。对尚不具备加入合作组织条件且产业发展能力不强、方向不明、项目不清的贫困户和移民户,落实干部结对帮扶措施,可由帮扶责任人携带产业扶持资金帮扶到户,直接帮助指导扶持对象发展产业,实行“定对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定目标”的帮扶到户责任制。扶持对象如有发展产业贷款需求,给予风险补偿政策及相关政策扶持。

三是资产收益扶贫制度。对特别困难尤其是失能弱能的贫困户、移民户,强化产业扶持兜底措施。按照资产收益扶贫的制度安排,结合土地山林流转、租赁或入股,选择收益有保障、风险可控制、发展能持续的项目,采取扶贫和移民资金投资量化到户、收益直接分配到户的特殊举措,托底提升扶持对象收入水平,为扶持对象增添一条持久稳定的财产性收入渠道,对扶持对象增收脱贫加装一道“保险阀”。科学研判脱贫攻坚发展形势,充分认识随着脱贫摘帽进程的推进,越往后,剩下的扶持对象越需要兜底扶持,资产收益扶贫的作用将愈加凸显,从而把资产收益扶贫作为深化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确保扶持对象直接受益、确保投资项目风险可控、确保资产收益持续稳定。采取统一投资建设项目方式的,要选择具备较好基础、有稳定市场收益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建设项目;采取分户入股发展特色产业方式的,要选择覆盖带动力强、扶持对象参与度高、区域特色明显、有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引领的产业项目。

四、产业依托问题

按照“立足产业资源、遵循市场导向、挖掘特色优势、拓展新型业态”的要求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因地制宜确定实施扶持的产业依托,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扶贫新格局,拓宽扶持对象增收脱贫渠道。根据各地产业扶贫的实际和实践,当前应重点夯实的产业依托是:

一是发展种养加特色优势产业。根据种养加传统产业与扶持对象联系紧密、让扶持对象最易接受的实际,将其作为实施产业扶贫的主要依托。重点按照市场导向,力求传统变为特色、化为优势,用产业化链条把扶持对象带动起来,积极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特色优势产业扶贫模式,让扶持对象真正分享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功能拓展的效益。

二是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对具备乡村旅游资源和条件的贫困村、移民村,充分利用旅游强省战略和乡村旅游发展提升政策,加强与当地旅游管理部门的对接,把乡村旅游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抓手和路径。开展乡村旅游扶贫的地方,要以直接扶持贫困户、移民户受益为前提,以支持发展观光、采摘农业和休闲、度假旅游以及旅游产品生产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形成一批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示范村,让扶持对象在参与和分享乡村旅游发展成果中实现精准脱贫。切忌用扶贫和移民产业资金搞投资过大、扶持对象不能直接参与和直接受益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工程。

三是建设光伏扶贫电站。将光伏扶贫项目作为实施资产收益扶贫的重要产业依托,按照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等五单位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工作的意见》以及省发改委(能源局)即将牵头作出的我省贯彻落实安排部署,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精准对应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家庭屋顶分布式和适度规模集中式光伏电站,按照省发改委(能源局)制订的优惠政策,确保光伏扶贫项目优先享受国家和省级度电补贴。各地要积极配合发改(能源)部门,认真做好确定光伏扶贫对象范围、建立扶持贫困户信息管理系统、制定光伏项目收益分配管理制度等工作。

四是开展电子商务扶贫。积极开创“互联网+”现代新型扶贫业态,加强与邮政部门的战略合作,推进2900个贫困村电商扶贫网点建设。在进一步疏通工业消费品下乡管道、促进贫困地区物流和仓储业发展、创造贫困群众就业岗位、方便群众生活的同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打通农产品进城的快捷通道,更好实现产业扶贫成果的市场效益,加快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步伐。

五是加强素质技能培训。把提高扶持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治本之策,努力满足扶持对象发展产业技能需求,加大职业素质教育、转移技能培训和农村适用技术普及推广的力度,着力提高扶持对象发展产业、转移就业、自我创业的素质和能力,奠定扶持对象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内在基础。

五、合作组织问题

针对扶贫和移民工作对象观念落后、发展滞后、能力脆弱的特殊性,强化引领、带动和服务,把培育发展合作组织作为实施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通过生产互助、股份合作、经营统一、服务覆盖,把组织好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应对好千变万化的市场统筹起来,切实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的事。结合推行“扶贫和移民产业信贷通”风险补偿“四位一体”机制,围绕推进“一村一品”特色扶贫产业发展,抓紧在贫困村、移民村建起较为完善的合作组织,提高扶持对象发展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扶贫和移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增强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效性。重点把住三个关口:

一要保证合作组织有效运行。培育发展合作组织要以当地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有龙头企业、农村能人或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领办带动,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具备正常运行和发挥作用的必备条件,建立起合作组织与扶持对象间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二要严守合作组织带动底线。合作组织成员初始规模应达到20户以上,其中贫困户或移民户不得少于30%,股份制合作组织中贫困户或移民户的股份不得少于30%,并不断扩大对贫困户、移民户的覆盖面,力争将有发展愿望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移民户全部引导加入到合作组织中来。

三要落实合作组织扶贫功能。合作组织要以服务带动贫困户、移民户发展产业、增收脱贫为宗旨,落实建立精准扶贫的组织措施和精准脱贫的目标责任。不得降低覆盖带动贫困户、移民户的标准,不得借故不予优先扶持加入合作组织的贫困户、移民户,不得弄虚作假套用贫困户、移民户名单骗取政策扶持。

六、资金安排问题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及我省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58个县实行改革的部署,迅速适应改革的新要求,转变传统思维方式,摆脱旧的工作路径依赖,以资金统筹整合使用为契机,力促产业扶贫取得更大脱贫实效。在产业扶贫资金的安排上,应重点体现三点要求。

一要保障产业扶贫资金的投入。实行扶贫投入体制机制重大改革后,纳入统筹整合使用资金项目的审批权限完全下放到县,由县级根据脱贫攻坚实际安排用途,上级有关部门不得限制资金具体用途。但县级必须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和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三大攻坚战的部署,在资金用途安排上充分体现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战略定位,保障本地脱贫攻坚对产业扶贫的资金投入。

二要夯实承接改革举措的平台。面对脱贫攻坚以及产业扶贫空前增大的资金体量,各地要积极担当而不能束手无策,对改革政策要“接得住、落得实、用得好”。按照改革以支持贫困县摘帽销号为目标、以脱贫成效为导向、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的要求,抓紧筑牢县级承接改革政策的平台,最紧要的是编制好包括产业扶贫在内的精准脱贫扶持规划,绘制好实现规划目标的年度资金项目扶持计划路线图,实现脱贫攻坚及产业扶贫“挂图作战”。重点要围绕我省提前两年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统筹规划好、超前计划好“十三五”前三年的资金用途,切实做到项目等资金,真正实现用规划承接改革,以改革力促脱贫。

三要改进资金使用监管的措施。认真执行国家对改革明确的“渠道不变、充分授权,省负总责、强化监督,县抓落实、权责匹配,精准发力、注重实效”等基本原则,充分认识审批权限完全下放到县并不意味完全放任,在资金使用监管上改进方式、完善措施,全面推行公开公示制度,实行严格的监督评价。县级要根据本地脱贫攻坚规划,落实好统筹整合资金对产业扶贫的安排,重点要严格按照“六个精准”审批资金项目,监管资金项目实施。省市要统筹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严格按照扶贫投入体制机制改革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加强产业扶贫资金使用的指导、服务和监督,重点要督促考核县级实施产业扶贫是否落实统筹整合使用资金的政策、统筹整合用于产业扶贫的资金是否与脱贫攻坚精准对接、资金使用是否取得精准脱贫实效等。对执行改革政策上怕作为、慢作为、不作为,致使产业扶贫资金趴在账上滞留的要追究责任;对偏离产业精准扶贫方向乱作为,将统筹整合用于“扶贫扶弱”的资金变相去“扶富扶强”的要纠偏整改;对侵占挪用、挥霍浪费、虚报冒领、私分贪污产业扶贫资金以及发生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等任何侵害贫困群众利益的行为,要依纪依规依法严肃查处。

七、金融助推问题

积极适应现代金融日益广泛深入影响经济社会生活的形势,清醒看到尽管政府空前加大扶贫投入,但仅靠政府投入难以满足脱贫攻坚需求;充分认识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切实解决投入不足的突出问题,已是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和紧迫要求。各地要根据央行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门印发《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人行南昌中心支行会同省扶贫和移民办等八个单位印发《江西省金融扶贫工作规划》和中国银监会对金融扶贫监督管理下发《通知》及江西银监会《关于推进银行业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用足用好前所未有的一系列金融助推脱贫攻坚优惠政策,紧紧抓住机遇,强化政银合作,按照“政策对接、工作互动、信息共享”的要求,积极助力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一要助力金融扶贫对象精准。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搭建产业信贷扶贫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金融机构信息系统与扶贫和移民部门信息系统的精准对接,确保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政策实施的精准度。

二要助力金融扶贫施策精准。按照扶持生产脱贫一批的要求,因地制宜、分户施策,搞好扶持对象产业信贷需求与金融扶贫政策的有效对接,打通金融扶贫服务“最后一公里”,确保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三要助力金融扶贫产品创新。推广扶贫和移民产业贷款风险补偿试点经验,抓紧向贫困村和移民村覆盖;落实国家改革要求用统筹整合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脱贫攻坚的精神,促进政府资金由“主导”向“引导”转变,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支持金融机构加大产业信贷扶贫投放力度,创新丰富产业扶贫信贷产品。

四要助力金融扶贫风险防范。在对扶持对象产业贷款实施风险补偿、产业直补、贴息支持等增信政策的同时,鼓励支持保险机构对产业扶贫开设特色产业、农产品价格保险和扶贫小额信贷保证保险,政府统筹整合资金对扶持对象给予保费补贴,完善扶贫信贷风险防范对冲机制。

五要助力金融扶贫信用建设。坚持信用为本,改善金融扶贫生态环境,健全贫困农村信用体系,推进创建“信用户”、“信用合作组织”、“信用村”、“信用乡镇”,培育增强扶贫对象信用观念,实现金融扶贫的可持续性发展。

八、总结提高问题

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江西工作提出“在脱贫攻坚上领跑”的更高要求,以省委、省政府确定我省提前两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打造脱贫攻坚样板区的领跑目标为引领,用扎实的扶贫和移民产业扶持成效,为全省在脱贫攻坚上领跑提供有力支撑,切实做到:用力工作,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落实、检验和考核扶贫和移民产业扶持成效;用功探索,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奋力打造有利于精准脱贫的扶贫和移民产业扶持机制模式;用心总结,以及时到位的总结,不断提高扶贫和移民产业扶持工作水平,以提高产业扶持工作水平促进实现脱贫攻坚领跑目标,以宣传实现领跑目标的经验成效营造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3.重点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篇三

一、近年来社会扶贫工作的主要成效和经验

近年来,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驻赣解放军、武警部队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省各级扶贫部门的共同努力,我省社会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社会扶贫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全省共筹集各类社会扶贫资金达12.78亿元。

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类社会力量帮助贫困地区修建乡村公路2.32万公里、饮水工程10104个、桥梁822座、村部937个、学校963所,兴修水利农田受益面积达59.7万亩。

贫困地区经济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各类社会帮扶力量充分利用本行业本部门资源优势,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目前全省已经形成了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等2294个带动千家万户增收的特色产业。

全省社会扶贫资源进一步拓展。社会扶贫资源中既有资金和物资投入,也有技术、信息、市场开拓、招商引资和科技引进等等,拓展了对贫困地区帮扶的综合输入。各类社会帮扶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引进人才1412人次、技术2973项。资助贫困学生20903人。举办各类培训班3303期,培堋人次10.2万人次。

我省社会扶贫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以下做法和经验:

1、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实施定点帮扶新举措。目前,国土资源部、科技部、民政部、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等8个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我省18个重点县。全省分别有178个省直单位开展定点包扶工作、70个省(属)单位和1689个市、县(市、区)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其中,2007年省委组织部和我办联合开展以“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有效地探索了我省定点扶贫工作新机制。

2、扎实工作,整体推进,开创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新局面。近年来,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在各地蓬勃开展,呈现鲜明的特色:全省共有8.7万名党员干部参与帮扶了9.57万贫困户。赣州市长期开展“321”结对帮扶活动,成效显著,2008年全市有16479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了贫困户20153户。吉安市15000名党员干部开展了“1+1”结对帮扶活动。在全市形成了“帮助制定一个脱贫计划、帮扶一个扶贫产业、资助一笔启动资金、培训一门致富技术、转移一名剩余劳力、提供一条致富信息”的结对帮扶高潮。宜春市党员干部大力开展绿色结对帮扶活动,累计已为6万余户农村贫困户栽种杨树等速生林木314.6万棵,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社会效益。南昌市启动了万名党员联系帮扶返乡农民工活动,重点帮助返乡农民工寻找创业信息、就业岗位,帮助维权追回拖欠工资等。九江、上饶、萍乡、景德镇等市的党员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到自己结对帮扶的村组,实实在在地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困难。

3、认真谋划,积极实践,探索产业帮扶新模式。各地对产业帮扶进行了认真的谋划,积极地探索,创新了许多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谱赛科(江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帮扶模式。煌上煌集团大力推行“公司+小区+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养殖模式,养殖地已经发展到了全省30多个县,共带动养殖农民达2.6万户。江西远泉实业集团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共吸收4457户村民培育苗木,每年接收周边乡村5000余人在公司务工,并为12个村的贫困户无偿提供苗木。

在定点帮扶的省直单位中。省政府办公厅、省粮油集团、省农业厅、省核工业地质局、省农垦办、省交通工程集团公司等单位,因地制宜地帮助扶贫村做大做强产业,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据统计,和扶贫业务密切相关的农业、水利、交通、电力、国土资源、教育等50个行业主管单位,以定点帮扶为纽带,2008年在扶贫村所在县乡投入帮扶资金达1.18亿元。

4、找准目标,加强对接,走出一条智力帮扶新路子。

在进行资金和物资扶持的同时,各类社会帮扶力量还特别注重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

省地矿局帮助扶贫村小学与赣州市文清路小学结为手拉手共建学校,开展“扶贫助教、结对帮扶”活动。省民政厅从帮助扶贫村引进的纺织、金属加工厂等企业中,认定3家企业为劳动力培训就业基地,给予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省国土资源厅多次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到扶贫村进行授课指导,组织实用技术培训120人次;转移劳动力400多人;三次组织村民到南昌参加招聘活动,帮助62名村民找到务工岗位。

5、积极示范,努力实践,开辟外资帮扶新天地。省办先后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亚洲开发银行、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合作实施了中德合作扶贫监测评价体系江西试点项目、非政府组织参与村级扶贫规划项目、中荷ORET医疗设备捐赠项目等5个外资扶贫项目。对提升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水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6、真情实意,真抓实干,进发社会扶贫新活力。

通过各级部门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不仅向贫困村投入引进了各类扶贫资金,实施了扶贫项目,还给贫困地区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极大地鼓舞和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干劲。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慈善机构和社会团体组织先后为我省贫困地区捐赠兴建了40个“阳光操场”、3所希望小学;资助了200名特困老人、100名特困教师、300名贫困大学生,捐赠资金近500万元,为我省的社会扶贫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赣州市在争取社会扶贫捐赠资金方面成效显著,“十一五”以来,共接受了337个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捐款捐物折款达6.52亿元。

二、深刻认识当前社会扶贫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变化

当前,社会扶贫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1国家的方针政策为社会扶贫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导向。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六个1号文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改善民生和强农惠农政策,各行业、各部门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七大又强调指出,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幅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改善民生,这些都是我们做好社会扶贫工作的基本前提。

2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省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综合实力和财政调

控能力不断增强,多措并举,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为我们做好社会扶贫工作提供了好的平台。

3社会扶贫工作任务更加艰巨、更加繁重、更加迫切。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实行了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行扶贫政策。为此,要正确把握好社会扶贫工作中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被动与主动的关系。社会扶贫事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崇高事业。认真做好社会扶贫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带着责任、带着情感积极主动地做好社会扶贫工作,成为党和政府与贫困群众之间和谐关系的粘合剂,成为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新风尚的催化剂。

二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扶贫的资源,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当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抓好一批“短、平、快”的增收项目,确保贫困群众收入有较快的增长;又要着眼长远,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的未来发展,培育和发展能使贫困群众长期获益的支柱产业,为贫困群众稳定持续增收创造条件。

三是输血与造血的关系。各类社会力量帮扶是推进扶贫工作的外部力量,贫困群众的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是实现长远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障。要在贫困地区大力倡导“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业自己创,有困难政府社会帮”的自力更生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把社会的扶持与广大群众的自力更生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更好的成效。

四是治穷与治愚的关系。扶贫开发,既要治穷,也要治愚。在社会扶贫工作中,资金和项目是重要的,而智力扶持同样重要,要共同推进。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贫困地区基层十部和群众的素质作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措施来抓,引导他们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和脱贫致富的能力。

五是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的关系。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开发扶贫和救助式扶贫阿轮驱动的阶段,实现了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行业扶贫是社会扶贫框架体系中的重要组织部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三、理清思路,明确责任,开创社会扶贫工作新局面

今后一时期社会扶贫工作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巩固中深入,在创新中提高。

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牢固树立“大扶贫”理念,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完善定点扶贫制度,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继续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帮助贫困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总体目标任务是:今年社会扶贫资金总量要确保比上年增长10%以上,确保社会抉贫资金投入持续高于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明年国家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施完毕,全省当年社会扶贫资金总量要达到10个亿以上。要再组织动员一批帮扶单位到新增重点村开展定点扶贫,确保全省有各级各类单位部门帮扶的重点村达2000个以上;要采取多种切实措施。力争实现全省10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0万贫困户总体目标;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组织1000家以上民营企业参与扶贫:要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募集社会扶贫捐赠项目、资金。

为此,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各类社会帮扶责

各级扶贫部门和参与扶贫的各级帮扶单位、各类企业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定点帮扶单位要增收节支,每年要挤出部分资金用在扶贫点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也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挤出部分资金州于社会扶贫工作。要把社会扶贫资金与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扶贫贷款贴息等各类资金进行整合,建立资金拥绑机制,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要建立社会扶贫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要把社会扶贫工作的计划目标,分解到责任单位,使得责任目标、建设任务和管理措施及时到位。

2深度挖掘资源,大力丰富定点挟贫工作内容

要进一步整合定点扶贫资源和省、市、县、乡四级扶贫资源。开展同树一面旗帜、同促一项产业、同帮一批困难户、同办一件实事、同培育一个村级经济增长点等活动。要紧密结合本部门的特点,从资金、项目、人才、政策等方面人手,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扶贫村的发展。同时我办正在认真落实国务院扶贫办有关文件精神,积极与省军区政治部共同研究军队参与定点扶贫的有效方式。

3广泛宣传,大力营造扶贫济团良好社会氛围

各级扶贫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把对社会扶贫工作的宣传,列入本部门宣传计划。对各类社会帮扶主体的帮扶实绩,要充分利用省办网站和《老区建设》杂志等多种媒体形式给予及时宣传,总结典型经验,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参与扶贫开发光荣的舆论导向和社会环境。今年以来,省办积极加强与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等组织的沟通联系,效果明显。与省邮政公司联合开展的“爱心包裹”捐赠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支持和踊跃参与,为此省办荣获中国扶贫基金会授予的“突出贡献奖”。

4.扶贫办2014年度工作重点 篇四

1、抢抓机遇,积极争取扶贫资金。抢抓国家实施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和提高农村贫困人口新标准等重大历史机遇,准确把握国家扶贫政策和投资导向,多渠道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加快贫困乡村发展步伐。

2、集中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住“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向移民乡村倾斜的有利条件,多渠道争取和落实资金,抓好以灌溉渠系改造、农田林网配套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以乡村组道路和居民点街道硬化、安全饮水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机构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缩小移民区和老乡镇之间的差距,使其真正享受到均等的社会化公共服务。

3、重点扶持,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通过典型引导、科技培训、政策扶持、强化服务等措施,加大资金、技术、物资等生产要素投入,支持移民乡镇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确保移民收入持续增长。继续加大对葡萄种植、日光温室建设、设施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实现产业增收的发展目标。

5.重点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篇五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齐心协力建设幸福家园。先富帮后富,共走小康路。关爱贫困人群,扶贫你我同行。扶贫济困,积德行善。奉献爱心,收获幸福。

关心社会福利事业,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点滴改进,迈向完美。人穷志愈坚,致富路更宽。坚持整村推进,提高扶贫效益。打好扶贫攻坚战,共同致富奔小康。科技扶贫、示范带动;产业扶贫、助农增收。手牵手参与扶贫济困,心连心建设和谐家园。加强民族团结,助力脱贫攻坚。依靠党的好政策,勤劳致富奔小康。

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良好氛围推动共同富裕。扎实推进精准扶贫脱贫,限时打赢扶贫攻坚战。情系贫困群体,奉献诚挚爱心。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

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脱贫不等不靠,致富敢闯敢冒。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养农村适用人才。在贫奋斗、脱贫光荣。扶贫大家帮,共同奔小康。

走出扶贫新路子,带动农户奔小康。扶贫济困,践行友善。扶贫攻坚,奔向小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大户带小户共同进一步。聚力扶贫攻坚,推进民生工程。

结对帮扶一户一策,脱贫致富同心同向。聚焦精准脱贫,提高脱贫成效。

全民动员,全民参与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扶贫攻坚,党心所向,民心所依。听党话,跟党走,脱贫致富有盼头。发力攻坚,扶贫担当,民心所向。关注教育事业,关心贫寒学子。

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奋力夺取扶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开展扶志行动,更新就业观念。创新扶贫机制,助推产业发展。

扶真贫,真扶贫。

脱掉穷帽子,幸福一辈子。齐心协力建设幸福家园。

群策群力扶贫济困,同心同德同步小康。劳务输出一人,脱贫致富一家。

扶贫攻坚发展产业,精准到户引领脱贫。知识改变人的命运,扶贫共奔和谐之路。精准扶贫、挖掉穷根、利民惠民。

同心同向同力精准施策,抓紧抓准抓实扶贫攻坚。转变思想观念,拓宽致富渠道。帮扶找对路,思想先脱贫。脱贫先立志,致辞富靠自己。爱心助学,利国利民。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扫黑除恶

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 黑恶必除,除恶务尽

社会平安,人人受益;维护平安,人人有责 黑恶不除,国无宁日 出重拳,扫黑恶,保平安 扫黑恶,净环境,促稳定,保平安。扫黑除恶,灭霸扫痞,除暴安良

严惩黑恶势力,维护社会稳定。黑恶势力不除,铲黑工作不止

打早打小,露头就打,黑恶必除,除恶务尽。

依法严惩黑恶势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扫黑除恶,弘扬正气。

扫黑除恶出重拳,不获全胜不收兵。

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坚决打赢扫黑除恶攻坚战。

坚决铲除黑恶势力,让黑恶势力无处可藏。

扫黑除恶,造福人民。

保持高压态势,铁腕扫黑除恶。

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

扫黑除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莫怕黑恶势力,积极检举揭发。

严惩黑恶势力,共享平安成果。

积极检举揭发黑恶霸痞犯罪,警民联手促进社会和谐

积极参与扫黑除恶扫除黄赌毒行动,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全民动员,坚决铲除黑恶“毒瘤”。

严打黑恶犯罪,弘扬社会正气。扫黑除恶,净化社会,构建和谐,创建平安。

出重拳,扫黑恶,保平安。

坚持打早 打小,露头就打,除恶务尽。

保持高压态势,铁腕扫黑除恶。

严惩黑恶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综合整治,优化治安环境

折断“保护伞”、拆掉“黑后台”。

有黑打黑,无黑除恶,无恶除霸,无霸除痞。

扫黑恶,净环境,促稳定,保平安。

斩草除根,除恶务尽,坚决防止黑恶势力死灰复燃。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扫黑除恶”工作。

全党动员,全民参与,打一场惩治黑恶势力的人民战争。

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

缉枪治爆,势在必行。

扫黑除恶,灭霸扫痞,除暴安良

坚决铲除“黄、赌、毒”及涉枪、涉爆等违法犯罪的黑恶势力。

严惩黑恶势力,维护社会稳定。

依法严惩黑恶痞霸犯罪,共建和谐平安xx 维护社会治安,公民人人有责

积极举报有功、隐瞒包庇违法。环保

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碧水蓝天 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命。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清除白色污染。为了子孙的幸福,请您珍爱环境。

水是生命的源泉,珍惜水源也就是珍惜人类的未来。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让我们共同行动,还家园碧水、蓝天。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拯救地球,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森林是地球的肺,我们要保护森林。

改善环境,创建美好未来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为了美丽家园,请从小事做起。污染环境,害人害已。

6.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管理办法 篇六

国开发(2002)2号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管理办法》已经国务院批准,现予印发。请你们按照本办法的要求,切实加强对重点县的管理,全面推进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二○○二年二月九日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管理办法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国家将中西部地区扶贫开发任务重、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592个县(旗、自治县、市辖区)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为推进重点县的扶贫开发工作,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重点县的确定

重点县在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范围内确定。

确定重点县的主要依据是:贫困人口数量、农民收入水平、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及扶贫开发工作情况,适当兼顾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等综合指标。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确定重点县的原则、标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县的数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具体重点县,并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核备案。重点县实行定期确认、适时调整制。

第二条 工作目标

到2005年,对全国重点县的总体要求是: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低收入群众的生产能力和收入水平,力争稳定解决温饱,为实现小康创造条件。

各重点县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指导下制定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幅度,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减少进度,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程度,文化、教育、卫生、科技

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进展情况。重点县经济、社会等主要指标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三条 省负总责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本地区重点县的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加大扶贫投入和工作力度,确保如期实现扶贫开发目标。

国家下达的各项扶贫资金全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安排使用,主要用于重点县的贫困乡村,适当用于重点县之外的贫困乡村。省、市两级政府要根据重点县的扶贫开发任务,增加扶贫投入,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要多渠道筹措扶贫资金,努力加大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

省直有关单位要优等考虑重点县的发展,各部门安排的项目、资金、物资、技术推广等要向重点县倾斜。

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重点县的扶贫开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要向重点县集中,确保每个重点县都有帮扶单位。

加强对重点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重点县扶贫开发规划的实施和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

第四条 县抓落实

重点县要把扶贫开发作为党委和政府的中心任务,以扶贫开发工作统揽全局。落实领导责任制,确定第一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

重点县要坚持扶贫到村、到户。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确定扶贫开发重点村,并对贫困农户建档立卡。

认真制定贫困村的村级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乡、县两级规划。重点县扶贫开发规划要统一评估论证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计划,并报本省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扶贫部门要根据规划建立扶贫项目库,按照项目安排扶贫资金,凡未列入项目库的项目,扶贫资金、政策不予支持。

制定年度实施计划,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本地的扶贫开发,负责把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

重点县扶贫开发机构要单独设置,人员素质和数量要与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相适应,确定工作经费。

第五条 动态监测

要严格按要求组织扶贫统计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握贫困状况和扶贫开发工作情况。重点县要保证监测工作所需的人员和经费。

建立健全重点县扶贫资金和项目监测网络,全面跟踪扶贫资金的使用和项目进展情况。

第六条 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扶贫开发规划的落实情况,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要组织一次对全省重点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全面检查,并将检查结果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重点县扶贫开发情况每年进行一次检查,每二年组织一次省际之间交叉检查,每五年进行一次阶段性验收检查。检查结果将通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

加强审计工作,定期组织对扶贫资金的全面审计。

第七条 奖优惩劣

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奖惩措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扶贫开发规划落实、措施到位、扶贫成效明显的重点县,在资金分配、试点项目、政策优惠等方面予以奖励。对扶贫工作领导不力、进展缓慢的重点县,酌情调减扶贫资金,并通报批评。对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重大问题的,可提出取消其重点县资格的建议,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

重点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应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

7.对瓮安县产业化扶贫工作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瓮安县,产业化扶贫,建议

1 瓮安县产业化扶贫工作的现状及特征

瓮安县位于贵州省中部, 全县管辖11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 总人口46.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1.4万人, 国土面积1974km2, 耕地56614.2hm2, 其中水田23039.8hm2, 旱地33574.4hm2。据统计, 截至2014年6月30日, 全县拥有贫困村46个, 占全县的46.94%。其中一类贫困村26个、二类贫困村11个、三类贫困村9个, 贫困人口6.6万人。近年来, 全县立足于大扶贫格局, 走产业化扶贫的路子,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提高农民收入。并在2013年成立了瓮安县扶贫开发局, 加强了全县产业化扶贫工作, 使全县产业化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1 特色产业和基地初步形成, 规模不断扩大

全县把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作为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 注重发挥老区、贫困地区山场、林地、人力等资源优势, 大力开发特色资源, 重点培育市场前景好、比较优势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目前, 已初步形成了茶叶、精品水果、林下养鸡、香猪、网箱养鱼和乡村旅游等扶贫产业, 而且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截至2013年底, 全县建成优质茶叶基地近1万hm2、中药材200hm2、精品水果3333.33hm2、林下养鸡项目一个、网箱养鱼10万多㎡。先后开发红军突破乌江战斗遗址和红军猴场会议遗址两个红色旅游景点。

1.2 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辐射带动力持续增强

坚持把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产业扶贫的关键环节, 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 提高产业层次, 扩大产业规模, 形成产业优势与经济优势。近年来, 利用贷款贴息政策, 扶持了瓮安县兴旺良种猪繁育推广场、贵州省瓮安县冬秀孃酸辣食品有限公司、瓮安县华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贵州苗岭雾海生态有机茶园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16家龙头企业, 并做大做强。同时, 各地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和企业与村组、农户利益联动机制, 实行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大力实施“公司联村”工程, 引导企业参与村级扶贫, 推行“企业 (专业合作社) +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1.3 农产品品牌效应逐渐凸显, 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 全县各级政府大力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商标, 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为创造企业经济效益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3年, 全县创造了“众生”牌青山天然保肝茶, “众生”牌乌江翠芽, 蔓生贡芽等几个茶叶品牌和冬秀孃泡酸辣, 柴姨妈黄粑, 谭氏皮蛋等几个品牌食品。

1.4 农民增产增收基本稳定, 脱贫致富步伐加快

近年来, 全县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有力措施, 不断加大产业化扶贫工作力度, 有效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 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产增收, 使贫困地区农民逐步摆脱贫穷, 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2 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 资金投入不足

瓮安县不是国家级贫困县, 得到的扶贫资金本来就不多, 加之专项扶贫资金少, 难以满足不同产业、不同规模、不同区域类型产业扶贫的要求。如珠藏镇和建中镇, 由于贫困人口多、产业基础差、财政实力不强, 2011年以来产业扶贫资金的投入仅可满足部分重点贫困村和重点老区村的需要, 而生活在非重点贫困村和老区村约40%的贫困户则因资金不足, 限制了发展产业和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

2.2 产业链条不长

瓮安县的产业在产业链条上只有第一个链条的多, 长链条的少。如樱桃、核桃、茶叶、香猪等都只是初级产品, 没有深加工之类的后续链条, 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产出效益低, 仍然没有摆脱原料供应型产业的困境。同时,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整体数量少, 规模小, 实力较弱, 储藏、加工、包装、宣传和营销的水平不高, 缺乏市场竞争力。

2.3 基础设施不配套

瓮安县的特色产业基地绝大多数都是在乡村建成的, 通往基地的路况差, 影响了产品的运输。而且大多数基地的水、电等基础设施不配套, 导致产业效益低, 有相当一部分处于“靠天收”的状态, 一旦遇上长时间的持续高温天气, 产业基地损失惨重。

2.4 利益机制不健全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规范和紧密, 大多为松散型, 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 影响了产业扶贫的健康发展。

2.5 人才和技术支撑不够

瓮安县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 人力资源丰富, 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 但是缺乏符合有关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加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和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不深入, 导致优质产品少, 市场竞争力低, 农民增产增收困难。

3 深入推进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强化产业发展, 推动产业化扶贫

首先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的发展不断调整全县产业发展规划,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坚持把致富产业与本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 鼓励引导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和项目建设。其二是充分利用贷款贴息等政策, 培育壮大示范带动作用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其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着力引进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同时, 大力实施回乡创业工程, 积极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 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3.2 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促进产业化扶贫

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 以雨露计划三位一体、农村远程教育基地、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和农业科普示范基地为依托, 加大对农户的培训力度, 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 提高创业就业的能力。要强化科技支撑, 依靠科技创新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 打造精品名牌, 力争形成一个支柱产业有一个名牌产品当龙头, 一个系列产业有一批拳头产品作支撑, 一个乡镇有一批特色精品作支柱的科技创新格局。

3.3 健全利益分配机制, 保证产业化扶贫成果共享

政府要引导和扶持农村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社, 并促其正常有序运转, 更好地保护农户利益。要逐步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 促进企业和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实现共同发展。

3.4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产业化扶贫基础

要加大农村通村公路、乡村窜户公路的建设力度, 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通村、通组、通基地、通企业公路水平。加大新建和整修水库、渠道、塘堰、泵站、电力等工程建设力度, 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3.5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支持产业化扶贫

要尽力争取国家扶贫资金, 力争每年在4000万元以上, 用于支持老区、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的发展;要进一步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利建设等涉农资金, 有重点地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融资平台, 用足用好产业化扶贫贷款贴息政策,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产业化扶贫领域。

3.6 打好革命老区牌, 助推产业化扶贫

8.扶贫重点县将启动退出机制 篇八

据了解,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俗称国家级贫困县,以下简称重点县)”的退出标准,包括财政收入规模、农民人均收入水平、GDP规模等硬指标以及社会发展等软指标。随之,目前592个重点县的规模将逐步削减。

“加快改革,建立重点县,有利于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真正的贫困县上。”相关权威人士表示,近年来,地方争相戴“穷帽”,评定标准不完善,和“重点县”退出难等现象和矛盾日益突出,持续引发社会争议。如592个重点县中有11个县因明显超出标准而备受质疑。

对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刘永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主要原因还是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着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客观地讲,在政策上缺乏退出的正激励效益。反过来说,我们在政策上实际是反向激励,留在里面的好处很多。”

重修退出标准

“不能不承认,重点县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但还有部分比较困难的非重点县却因各种原因没能进入,而无法得到国家重点扶持。”权威人士介紹说,重点县的退出,中央层面持鼓励态度,并且已经明确要构建相关的退出标准。

对此标准,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国宝表示:“最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贫困人口和综合贫困程度指标,其中扶贫对象规模和贫困人口发生率的确定尤为关键,同时也需要考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条件等非收入指标。”

他认为,除了贫困指标之外,地方财力应作为重点县退出考虑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地方政府的稳定财力强大到不需要外部扶持,也可自行解决县域内扶贫开发问题的程度,即使其扶贫对象规模较大,也可考虑让其退出”。

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看,与进入重点县时的标准相适应,有关部门也倾向于依据县域财政、农民收入、GDP等指标画出相应的水平线,超出综合指标的县将从重点县名单中退出。

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分析认为,除了经济上的指标外,还需要从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医疗状况和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等社会发展指标上进行衡量,达到基本线的就可以退出。“当然,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也可以有一些政治上的考虑,比如革命老区等。”

与此同时,“县改市”有望成为标准之一,即今后所有要求改市的县,可能都得从重点县范围内退出。对此,汪三贵认为,改市的县,本身就是经济状况较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县,这与贫困县的身份存在矛盾,“不能两头占,一旦要求县改市,就得从重点县退出。”

实际上,一些省份已经对重点县“脱贫摘帽”政策改革进行了探索。各省一般主要根据贫困人口数、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等统计指标,进行加权测算、排序,确定重点县名单。

在2012年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592个重点县名单中,其中就有38个县是新调入,相应也就退出了38个县。涉及到9个省(区、市)的微调。被调出的重点县包括经济发展较快和资源较为丰富的县区。如陕西省调出的6个县中,有5个位列2010年度“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

缘何难以退出

“刚开始确立贫困县时,扶贫资金比较少,只有几个亿,后来增加到几十个亿。到2013年已超过400亿元。”有专家告诉记者,随着扶贫开发投入的加大,以及各方面支持政策的汇聚,扶贫开发重点县享受到的政策含金量愈加凸显出来,于是地方便有了对重点县这一“帽子”的渴望。尤其是国家确定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680个县中,进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有440个,既是重点县,又在片区内,获益更大。

根据财政部、发改委和国务院扶贫办2011年11月印发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投向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村,其中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连片特困地区。除专项扶贫资金外,中央还要求:中央和省级财政大幅度增加对这些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刘永富对此表示,重点县有点类似于身份的划定,凡是进入重点县的,不仅可以拿到扶贫的资金,而且可以享受到多项政策支持,包括中央的、地方的、部门的、社会的支持,也包括财政、投资、信贷、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定点扶贫等方面的帮助。

这让享受不到扶贫政策“阳光”的县,以及其他发展水平与重点县和连片贫困地区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的县有了错失重大机遇的感觉。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表示,“‘小康县’与‘贫困县’两个不同帽子的县之间,待遇差别很大,戴‘贫困帽’的县得到了很多资助,一些地方政府要政绩的时候要‘富帽’,要利益的时候争戴‘穷帽’。”

“总的来看,历次调整进入重点县的,都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地区,应该予以重点帮助。”但刘永富也坦言,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帮扶力度的加大,部分重点县特别是资源型重点县发展得很快,一些经济指标已经高于或者是接近全国或本省的平均水平。

“由于重点县扶持政策的含金量比较高,所以很难退出。”在他看来,由于不退出有好处,退出没有好处,所以一旦当上贫困县,群众不愿意退,干部也不愿意退,因此“就出现了干部群众普遍不愿意‘摘帽’,一些非重点县也想办法哭穷‘戴帽’的情况”。

刚从一个片区县调研回来的汪三贵对此深有感触,“村级公路的修建,以前给的资金是20万元每公里,现在已经提高到50万元每公里,如果不是重点县和片区县,是享受不到这些好处的。”

以扶贫成效重构政策“指挥棒”

“除了政策带来的好处外,更重要的是政绩观和考核体系的问题。”刘永富说,在过去的考核办法中,基本是以GDP论英雄,扶贫工作基本没有进入考核体系,做不好没坏处,而好处可以保留。

正因如此,现实中存在的现象是,虽然一些县的经济指标上去了,但老百姓得到的好处不明显。一些县虽然很穷,但县城建得很漂亮,资源主要集中在县城,大街很宽阔、房子很漂亮。为刘永富所忧虑的是,“如果都这样的话,农民怎么办?贫困群众怎么办?”

针对这些情况,中央已明确要求,对重点县的考核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对限制开发区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

“贫困县偏重于生产总值的考核,必然导致党政领导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上。”对于此举的意义,汪三贵表示,指挥棒的变化将改变重点县守着“帽子”不放的状态。“以后贫困和落后是享受政策的依据,但也是地方干部头上顶着的压力。对于扶贫工作,不再是‘干得好没奖励,干得不好没有处罚’的状态了。”

在其看来,考核指挥棒的调整,为建立健全贫困县退出的正向激励机制开辟了道路,有利于进一步集中力量解决扶贫开发中的突出问题,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上一篇:村党总支副书记竞选演讲词下一篇:爱要久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