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懂得作文

2024-08-12

要懂得作文(精选7篇)

1.要懂得作文 篇一

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璀璨;一叶飘零,荒芜不了春色绚烂。

——题记

那一剪红梅静静地躺在透明的花瓶里,长且纤细的枝条呈扇状分布开来,宛若孔雀开屏一般。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在树杈深褐的凹凸不平的枝节上,冒出了一个个浅红色花苞。在那看似毫无生机的枝条上,一个个新的生命正在孕育中。我仿佛看到平整的切部在饥渴地大口大口地吞噬水中的养分,还有那些花苞,争先恐后地抢夺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之源。

盼了好久,那些花苞却迟迟未开,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偶然间的一个回眸,竟发现那些花苞全部都绽放了,不是那么咄咄逼人的冶艳的红,而只是淡淡的柔美的一抹红晕。她们用自己弱不禁风的身体诉说着对生命的渴望。然而,有些时候,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

在那些花儿盛放的时候,我们总是积极地换水,有时候也把她们搬出去晒晒阳光。但是,当那些花儿渐渐失去自己的美丽的时候,人们淡忘甚至完全遗忘了那一瓶曾经盛放过的花。那一杈树枝的花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静静地颓败……

直到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那阴暗的角落里鲜活而明亮的新绿。在朝向窗户的那一侧的枝条上抽出了许许多多嫩绿的叶子,尽管柔弱却仍然固执地想要与阳光拥抱。而另一侧,最终被放弃了的那一边,呈现出死亡一般的寂静。就连那曾经鲜艳的花朵也变得暗淡无光。平静地迎接生命的最后一刻的到来。

我把那一杈树枝插进了花坛,嫩绿的新叶映衬着鲜艳的花朵和碧绿的杨柳。还有偶尔飞过的翩跹的蛱蝶,这一切无不说明着一个词语——春天。或许很久以后,那一杈树枝会抽出更多的枝叶,慢慢地长成傲霜而立的红梅。

我折了一截枯枝我在手里,聆听它最后的话语:懂得珍惜,学会放弃。

2.要懂得作文 篇二

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班级管理必须坚持平等的原则。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 是班主任管理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红线。现实中, 班主任不尊重学生人格的现象并不少见。有的是管理上不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 比如将考试成绩排名结果张榜公布, 对排名末端的学生画红线;有的班主任“官本位”意识作怪, 漠视学生的尊严, 比如没有分寸、不分场合地批评学生;还有个别班主任飞扬跋扈, 肆意贬斥、体罚或变相体罚、侮辱学生, 让学生的人格尊严全无。学生是千差万别的, 班主任不仅要尊重优秀学生, 还要尊重普通学生, 尊重那些跟自己不那么亲近甚至对自己不够尊重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是班主任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都有不同的个性, 学习品质、道德素养也有各自的差异。而学生的个性恰恰可以让班级生活异彩丰呈, 充分体现班主任教育艺术的创造性。班主任管理班级、统筹教学, 有统一的要求和相应的纪律, 但是不宜管得过多, 卡得过死, 否则就可能遏制和打压学生的个性。例如, 统一的学生评价方案, 会让学生不得不放弃生命个性, 而按所谓的规矩做人, 如此, 则必然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想象力, 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中有禀赋极高的学习尖子, 也有心灵纯洁如水、道德高尚、情操高雅但不善于“死记硬背”的潜水“蛟龙”;有优秀学生, 也有资质平平的一般学生。班主任的职责在于要“成全”学生, 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但是, 一刀切的评价方案, 只能制造千孔一面的学生。至于那些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在班级管理中容易制造一点“事端”的学生, 为班级业余活动增光添彩的学生, 往往也是出力不讨好。现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僵化班规、教条式纪律, 在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同时, 也有限制学生个性发展的一面, 值得班主任关注。

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班主任管理班级, 要杜绝保姆式管理, 要真正把学习和生活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学习无定法, 只有适合学生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至于课堂上怎样听课, 课下怎样完成作业, 课余时间如何处理, 班主任不要横加干涉, 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相信学生的能力, 不要越俎代庖, 由学生自己去处理和解决。有一位班主任, 在学生办黑板报时按照自己的理解指手画脚, 结果, 黑板报的主题太教条化, 版式过于规整, 丝毫难觅青春激情的踪影, 引起学生的反感。黑板报本应该体现学生的意志, 彰显青春魅力和个性张扬, 过于呆板和说教必然失去其本应有的宣传功能。只有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东西, 才能引发学生灵魂的共鸣。该班主任无视学生的生命在场和心灵诉求, 这种一厢情愿的武断做法就是对学生独立性的不尊重, 理应竭力避免。

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付出。班主任教书育人, 责任重大, 工作辛苦, 希望自己的付出会得到认可与尊重。学生也一样, 无论学业进步, 还是集体活动, 只要付出了, 就想得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认可和尊重, 哪怕只是不经意的一句溢美之词, 也会在学生的心湖激起阵阵涟漪。遗憾的是, 有的班主任往往会忽略这些管理的细节。究其原因, 是目中无人所致。一点小小的奖励, 一句真诚的赞美会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班主任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 要把美好传递给学生, 要用自己的心灵开启学生的心灵, 要用自己的生命润泽学生的生命。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塑造生命的过程, 只有把善良、美好、同情、博爱、理想、奋斗、友好、和谐、同情等种子播撒在春天的土壤里, 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境界, 才能在“静待花开”中收获教育的憧憬。

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成果。除了考试成绩, 学生往往还会有诸如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艺术比赛、体育竞赛等获奖成果。学生取得成果, 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班主任对学生的成果要尊重, 不可无视, 更不可践踏。当下, 不少班主任对学生取得的考试成绩更尊重, 对学生在有关部门组织的活动中取得成绩却关注不够, 或不够尊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班主任要具备一双欣赏美的眼睛, 不要让任何一朵花在自己手里无声地荣枯。

3.懂得爱,也要懂得离开 篇三

自从世间出现了两情相悦,就注定所有人都要被情所累,为情所伤!

感情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伤害别人,也可以伤害自己。

通常情况它显现的是光华耀眼的美丽,可有的时候也会有让人感到锥心刺骨的痛楚。

其实,谁都知道,一个值得爱的人并不是很容易找到的,有时候穷极一生也未必能够如愿,每个人都在反反复复的重复这个过程。

找的历程充满了艰辛,会有烦恼,会有忧愁,会有彷徨,会有失落,但千万不要让自己和对方受伤。

感情的伤害很难痊愈,就算创口愈合也会留下一个醒目的疤,在过后的漫长岁月里,一旦碰到阴风寒雨,心灵深处都会感觉到撕心裂肺的痛。

真正懂爱的人是不会让别人受伤的,不管这个人是不是他的最爱,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真正懂爱。

如果她是你的最爱,那么伤害她还不如伤害自己,更何况,爱一个人就是要给她幸福!

如果,你不爱她,那就不要轻易接受她,做人真的很不容易,太多的时候爱别人或者被别人爱都是进退两难。

所爱的人并不一定爱你,而爱你的人又不一定会是你所能爱的,追求一个所爱的人和拒绝一个自己所不爱的人,都同样是一件让人心力憔悴的事。

人生并不是只有一天好走,感情这东西最难的,不在于爱上一个人或是对她说我爱你,而在于爱的尊重爱的持久。

生活毕竟是现实的,人总要经历这样那样的考验,人生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不单单是一句我爱你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

4.要懂得感恩作文800字 篇四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学会感恩,为自己拥有的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的赠与,这样你才会有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才有平和的.心态。爱是一种付出,虽然爱多数是不需要回报,但我们对赋予我们爱的人,怎能不予以“感恩”?

落叶飞扬的乐章,是树木对大地滋养的报答;丝缕飘荡的晴空,是白云对蓝天哺育的报答;纷纷扬扬的落红,是落红对根茎关怀的报答;爱之情推己及人,推己及物,感恩亦然。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呢?

纵览我国五千年文化历程,报答的浪花无时无刻不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古有孔明心存报答之恩,临危受命,辅佐幼主,殚精竭虑,奔波劳碌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受人之恩,定当涌泉相报,病死五丈原而心无愧,其报恩之心为世人所赞叹;今有邓小平怀恩天下,引领国人齐奔小康,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其怀恩之心为国人所钦佩,他,在大海中永生。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又无怨无悔养育我们,给我们呵护与温暖。而我们留守儿童的天空和所有人一样蓝,如果我们的父母是风筝,那么我们就是细线的另一端点,剪不断,理还乱,是距离,别是一番幸福在心头,这是亘古不变的爱,他们时刻在关注着我们,怕我们被风吹雨打,但他们又远离故土,历尽艰辛,我们不知有多少次在梦中看到他们流下勤劳的汗水,又无数次梦见他们忧伤叹息,无数次梦见他们期盼的眼神,这是为了什么,为了我们满载梦想,去迎接太阳,让自己辉煌;去迎接繁星,让自己璀璨;去迎接海洋,让自己渊博;迎接美好的明天,啊!今天要再喊一声“爸妈”,你们永远是我的归宿。皱纹已爬上了你的额头,甜蜜却溢满你们的心田。给予我们帮助的人还有和蔼的老师,热情的同学……感谢他们给了留守儿童灿烂的阳光,我们会铭记于心,用尽所有,倾心回报forever。

5.做人要懂得感恩作文600字 篇五

今天下午,我们集体到电化教室,听了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尤其是听到“感恩父母”这段内容时,有许多同学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当然,这当中也包括我。

是啊,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又含辛茹苦的抚养我们长大,我们身在幸福之中,总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回报母亲什么。而这一刻,我感情的潮水开始纵奔流,一直都无法平静。

放学后回到家里,见妈妈正在收拾房间,我默默的走到她旁边,仔细打量起来。从什么时候起,妈妈的鬓角有了白发?从什么时候起,妈妈的后背开始变得弯曲?就是从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吧,她没睡过完整的觉,没有一点自由空间,我慢慢长大了,妈妈却慢慢老去……想到这里,我冲过去,抱住妈妈说:“妈妈,你辛苦了!”妈妈回过身把我搂在怀里,微微的笑着。我把妈妈扶到沙发上,让她坐下,又把洗脚盆拿出来,打满温水,然后端到妈妈面前,妈妈一脸茫然地问我:“这是干什么?”我笑着说:“给您洗脚啊!”我把妈妈的脚轻轻放在水里,然后慢慢地地撩水,让水没过妈妈的脚面。突然,一滴滚烫的眼泪,滴落在我的手背上,我抬头看去,见妈妈哭了,我惊奇地问:“妈妈,你怎么了?”妈妈感动地说:“没事,妈妈,这是喜极而泣。”

6.要懂得与陌生人相处作文 篇六

刚上初中时,告别了六年的小学生活,步入了中学后,我与还都是陌生人的同学们相见。那天我们

 

7.要教学生懂得“虚构” 篇七

语文教师当然喜欢作文经常在班里受表扬的学生,其中有些同学怀有“当文学家”“当小说作家”的梦想也不为错。最近媒体报道成都一所重点中学的一位15岁的初三学生,已经创作并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颇获好评,被誉为“天才少年”“神童作家”。但“天才少年”的父亲反驳说:“我认为我儿子不是天才,他不过是把长处发挥到令人吃惊的地步,令人吃惊和天才是两回事。天才这个称呼不能随便给人戴上;只看他的数理化,他岂不成了蠢材。”这位父亲眼下担心儿子的中考,长远的担心是,伤仲永的故事会不会在儿子身上重演,最忧虑的是儿子长大后如何做人。(见2008年3月19日《长江商报》)

这位父亲的担心不无道理。鲁迅先生就提醒过文学青年,说:“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致黎颜民》)

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还有另一种担心。

有些中学学生满怀“要当小说作家”的美梦,人各有志,理当受到尊重。但老师要因势利导,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因为写小说离不开虚构,弄得不好,“虚构”一词容易造成误导。有的学生说:“虚构,就是凭空捏造。词典里是这样说的。”我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文学词典》里,虚构是文学创造中采取的一种艺术手法,是艺术想象的产物。你一定要搞清楚‘写小说要靠虚构的真谛。”我这样讲是防微虑远,及早打“预防针”,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有百利而无一害。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一种容易发生的社会现象,即有的人以“写小说”为名,其实是“丑诋私敌,等于谤书;又或有谩骂之志,而无抒写之才”。其方法是“对号写作”:先从相貌、衣着、住宅、言谈举止以及经历和职业等方面摹写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真人,锁定之后再凭空捏造,“泼大粪”。结果是既伤害了他人,也害得自己吃了官司。

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阅读教学。阅读是写作的先导,其作用是“熏陶”“浸润”“潜移默化”;而写作对于阅读的借鉴,应该是“始于学步,终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文选读》一书,是供六年制重点高中一年级两个学期使用的课外阅读教材,书中有小说《“含川斋”见闻》颇受学生喜爱,书中的“阅读提示”起了正确的引导作用。老评论家孔罗荪先生在《人民日报》“文艺评论”专栏著文说:“二十年代有一个‘倪焕之,八十年代将有无数个‘倪焕之,有待作家加工创作,为教育文学打开广阔的天地。例如这次获奖作品中的《“含川斋”见闻》,就是一篇很好的小说,它塑造了一个具有独特性格的老教师‘竹夫子。……”课本中的“阅读提示”文字,开头一句便是“这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老教师竹夫子的感人形象”。

于是我要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小说中的人物是‘塑造出来的?‘塑造与‘虚构之间是什么关系?”为此,我很注意帮助学生收集与此有关的阅读资料,如胡远珍、曹岭在《中学语文》上发表的《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含川斋”见闻〉艺术构思浅析》;刘纲纪在《湖北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为有斯人慰寂寥——评〈“含川斋”见闻〉》;张广明在《湖北日报》上发表的《一篇写教育题材的好小说——读〈“含川斋”见闻〉》;老作家陈泽群著文《悭泪的明烛——读获“红烛奖”小说〈“含川斋”见闻〉》以及当时国家教委机关刊物述评这篇小说的文章,等等。这些阅读资料很有利于帮助学生多角度地解读文本,从而理解“塑造”与“虚构”之间的关系。

还有,如果能找到这篇小说的作者现身说法的资料,当然再好不过。正好,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作家谈中学语文课本》一书,书中有作者涂怀呈本人写的《〈“含川斋”见闻〉的创作经过》一文。文中生动地揭示出“塑造”与“虚构”之间的奇妙关系,他说:

……但教师也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自己“身当其中”,对教师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感情有较深的体验,如果动起笔来,会写得真切动人的。“要写自己熟悉的题材”是文艺理论上的一句老话,也是经过无数人的写作实践证明了的一个真理。

我们抱着这种自信,原想写一篇记叙真人真事的散文,由近写到远,先选最近在高考阅卷期间新结识的一位中学教师。他在阅卷评分时严格规范,一丝不苟,而且举止姿态也像孔子说的那样“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我写着写着,忽然感到话长纸短,曾经熟悉的一些教师形象都结伴而来,浮现在眼前:

——“我小时候听父亲说过,人世间有两颗泪珠最珍贵,一是忠勇的武将战死眼中溢出来的,一是刚烈的文官谏死时眼中溢出来的。”这是小说《“含川斋”见闻》末段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我父亲说的。先父当过塾师,我从小便在他的戒尺旁硬着头皮背书。他对屡不听话的顽皮学童动过教鞭,但总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吓一吓而已,那铜边眼镜里闪着慈祥的光。而对于爱哭的学生,他就深情地讲着人世间有两颗泪珠最珍贵的历史故事,为人要有泪不轻弹呀,其教育效果则是让我们懂得了:即使位卑也不敢忘忧国。我把这种为师之道,概括为三个字:长者德。

——又一位老师,早年是眼科专家,曾在农村创办过“防盲治盲讲习班”;中年当了专业电影编剧,教过我的电影课;晚年在“文革”中被打断了五根肋骨并蒙冤入狱。他出狱退休后,决心把最深的爱献给普天下受苦的残疾人。曾获国家级大奖的报告文学《热血男儿》中写到了他。他七十三岁时,还自费去四个省调查考察,写出了《刍议我国的防盲治盲和盲童教育》的论文,并下农村联络当年“防盲治盲讲习班”的学生们起来努力为残疾人谋幸福。他几次带着我到盲聋哑儿童学校,要求我像他一样成为那些孩子的良师益友,他见到那些孩子愉快时,他就欢笑;他见到那些孩子痛苦时,他就流泪。我把这种为师之道,概括为三个字:仁者爱。

——人们常说“中学教员队伍里藏龙卧虎,有的是博学多才之士”。我由新闻界转业来大学任教后,就认识了其中一位。他年轻时是中学教员中的佼佼者。他们生活道路甚是坎坷,长年鳏居在教学楼楼底下的那个“窟宅”里。他家学渊源,诗文写得很妙,我经常向他求教。他有时回忆过去,总为青年时代那一段很纯洁的但很快失去了的爱情生活而惆怅不已,也为自己出身于师范世家而自豪不已。他历尽风霜,甘愿管理图书资料,以博览群书和辅导后学者为快乐。我对他说:“您的学问,足够享受高级知识分子待遇。”他连连摇头并即兴写下一联诗句给我看,其诗曰:“身居五岳三山外,人到中年晚节珍。”我把这样为师之道,概括为三个字:学者智。

——又一位出身师范世家的老师,解放初期就任中学校长,是个富有诗人气质和历史感的教育家。他平生嫉恶如仇,总爱打抱不平。他年轻时教小学,曾被国民党反动派当作共产党抓进了监狱,饱受折磨而英勇不屈;解放后,他还是爱打抱不平,竟一再地被错划,帽上加帽戴了将近三十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欢呼而起挥笔题诗曰:“仰天大笑恩仇了,抚剑高歌爱恨长!”又撰联语曰:“昨日低眉,今日扬眉,人类灵魂凭塑造;献身孔子,许身孺子,国家梁栋待栽培。”至今他还是爱打抱不平,屡屡“上书”与不正之风作斗争,任何情况都不改其勇。我把这种为师之道,概括为三个字:侠者勇。

长者德,仁者爱,学者智,侠者勇,这四位的师道虽然各有千秋,但对教育事业之忠心是同一的。类似的还有许多中青年教师,他们都是很善良的人物。他们身上固然含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几千年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哺育,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压侮辱的辛酸历史,那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总是不可遏抑地把他们推向为振兴中华而奋斗这个总目标。这些人物形象在我执笔时纷至沓来,在眼前浮动。用一篇散文记叙这些真人真事是容不下的。怎么办?只有把他们化合为一,把德之长者、爱之仁者、智之学者、勇之侠者集中在“这一个”身上,熔铸成他所独具的神韵,岂不妙哉!于是运用典型化的方法改写为小说,即从长期的生活经验吸取最有典型性的人与事,赋与艺术的形象。

有意思的是,作者后来把这篇小说分别送给上述几位当时还健在的先生过目,他们读后,竟浑然不觉这作品中写了他自己!

于是学生更加兴奋,问“那是怎么搞的呢?”要求老师解惑。

我说,那是作者运用典型化的方法搞成的,包括运用了想象和虚构,把生活中的“真实”,化为小说艺术中的“现实”。这也是文学家们最关注的。当时“红烛奖”小说征文的评委是冯牧、王蒙、冰心、孔罗荪、严文井、陈伯吹、秦牧、袁静、马联玉、刘绍棠、刘心武等人,关于《‘含川斋见闻》的评语如下:

堪称优秀之作,竹夫子的命运更迭,反映了时代的伟大变迁。竹夫子的独特而近似孤僻的性格,是典型环境使然。他迂而不腐,颓而不废,是因为心中还燃着一团炽烈的火,这火是爱,对祖国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往日情人的爱,对朋友和学生的爱。

竹夫子的相貌、衣着、窟宅与含川斋的家什以及言谈举止,信与诗都属于竹夫子“这一个”的,所以不类同,颇能吸引人。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讲的“文学性”吧。

我告诉学生,这段评语说明:鉴别你写的是“小说”还是“非小说”的标志,主要是看你的作品塑造的某个人物是不是真正如鲁迅说的“杂取了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人物“这一个”,亦即文学原理所称的“熟悉的陌生人”。对于读者来说,典型人物是“熟悉的”,因为它揭示了现实关系的某些本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面;同时,典型人物又是“陌生的”,因为它是作者的一个发现,一种独创,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这一个”。凡是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的小说中的某个人物,乃是许多真实人物的概括和综合,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即法学上所说的“特定的人”自己想对号入座也坐不进去!除非你是“对号写作”,作品中写的是生活中“特定的人”,即使不用真名实姓,但熟悉其人的读者一看就能认出“小说”中的他(她)是谁。有一位作家说得好:“若小说真能‘对号入座,就不叫小说。小说是编出来的。”(2007年11月11日《长江商报》)《新华词典》(商务2003年版)诠释“虚构”是文艺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段,说“作者不是简单地摹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是编造出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从而塑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

满怀“当小说作家”美梦的同学更是刨根问底,说:“我只听说把生活的真实化为艺术的真实,您刚才怎么说是把生活中的‘真实,化为小说艺术中的‘现实呢?”

我说,在文艺学中,“真实”一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是指“一个特殊的人物”。而“现实”一词,是指“现实主义”(文学史上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决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特殊的人物”。早在半个世纪以前,老作家姚雪垠就告诫人们不要把“真实”同“现实”混为一谈,他在1942年写的《创作漫谈》中强调说:

在这里就牵连到“真实”同“现实”的关系问题。这问题虽然不是多么难以理解的问题,但一般青年习作者却往往弄不明白,给“真实”做了忠实的奴隶,而不能俯瞰“真实”,将真实的事物予以分析、研究、概括和综合。……他们不明白“现实”并不是“真实”;实在说,“真实”可以反映“现实”,而“现实”在内容上比“真实”更为丰富和深刻。所谓真实的人物,实际上只是指一个“特殊的”人物;所谓真实的事体,也只是指一个“特殊的”事体。至于现实的人物,则是许多真实人物的概括和综合。“真实的”意味着特殊性、个别性,而“现实的”却意味着一般性。

看,著名小说家姚雪垠早就寄语“一般青年习作者”要弄明白:要俯瞰“真实”,千万不要给“真实”做了忠实的奴隶。他真是语重心长,代表了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心声:“要教学生懂得虚构”,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

上一篇:诗歌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下一篇:猪饲料市场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