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探析论文

2024-08-11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探析论文(9篇)

1.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探析论文 篇一

关于中学语文教育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探析

【关键词】中学教育 语文教育 人文素质

人文素养水平一方面与个人成长和发展存在相关性,另一方面还好家庭和谐有着密切联系,直接影响到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近些年中学生逐渐变成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由此可以看出,对中学生人文素养进行培养极具重要价值。

一、人文素养培养对中学生成长的必要性

1.语文教学需要人文精神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商品大潮的冲击,在文化、人文学术领域以及整个社会造成一种人文精神的失落,人们的价值取向变了,在物质财富逐渐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追求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这是教育面临的现实社会背景,因此,中学的语文教学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加强学生认识社会客观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也就有了更为积极的时代意义和教育价值。可以说,加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育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2.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

长期以来,语文界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存在着很多的争论,但都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一种全面的认识。我国特殊的政治因素的影响,使人们要么毫不顾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为地夸大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么将语文教学中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狭隘地理解为政治思想教育,使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变成一种纯粹的说教。在对语文教学中人为地夸大政治教育做法否定的同时,也因此忽视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性教育目标。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学科特点上来说语文应该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并且通过人文知识体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因而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因此,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和人文精神联系最密切,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应该以语文学科为重要渠道。

3.语文教学的目标应着眼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母语学习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丰富语言学习者的精神经验,培育语言学习者的主体精神,形成语言学习者的个性生命的过程,是一个文化濡化的过程,是一个人成为独特的文化自我的过程。其次,才是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的过程。这实际上告诉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最重要的应该是培养人,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使人走向完善的过程。将语文教育理解为一种纯技术化手段,机械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肢解课文,把课文当成是学习语言的工具,按字、词、句、段、语、修、逻、文来分析等,这种狭隘片面地理解语文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把文学作品当成是语言训练的工具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作品丰富人文内涵的忽视。这也会使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被训练为做题和分解文章的机器,对语文失去兴趣。

二、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1.重视语文文学内容

语文是学生从小接触的科目,在进入中学后,多数人对语文的关注度并不高,一些学生不重视字的书写,而怎样用词与写字是语文教育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当前一些中学在语文课程中都要求展开书写教育,确保学生可以写一手比较整洁漂亮的字。因此,有必要在中学教育教学中展开书写教育,可选择书写比赛等教育方式,从而使学生书写积极性得到不断提升。学生除了要积极的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而且还要有足够的知识情怀和优秀的人文素质,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传承。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通过环境影响、知识的沉淀和知识的教授等多种方式共同来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气质和内在品质。此外,因为书写环节教材相对比较少,应该组织教师与学校展开合作编写,通过该方式所编写出来的教材能够在该区域的中学院校中加以推广应用,由此取得理想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

在中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教授学生。人文教育关键的就是培养人们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等,探索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途径。中学教师不但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r值观以及人生观等,还需要重视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教育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契合点,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掌握人文教育的内涵。比如,在中学的课程中有比较特殊的几个章节:《大自然之歌》《我喜欢的动漫形象》等,这些不仅涉及到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还和科学以及动漫知识有了关系,教师只有充分地了解相关的知识之后,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背后的人文内涵,也就能更好地向学生传递这些知识。

在之前的中学教学中,教师所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只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对文化相关知识的传授,因此学生是没有学习文化的学习机会的。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注重在课堂的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充分地挖掘学生们的个性。比如让学生欣赏外国雕塑作品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对这些雕塑进行感知,然后让他们主动的去挖掘雕塑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会给学生学习雕塑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

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语言文字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的变化,是一个民族人文发展史。在高等院校中进行语文科目的教学,就是对民族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一种特定时期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精神的描述,也是作者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不断认识人类的发展、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人生、人道、人权和人性等各种感悟的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语文校园文化活动,并且积极的开展和人文精神有关的讲座,邀请学者和研究人员来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深化,这样不仅仅能够建立起一个生动活泼的校园氛围,而且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对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并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人文精神。

4.实现人文教育的多元化融合

随着人们思想的改善,各个学科之间的距离不断的被缩短,逐渐走向了大融合的局面,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也逐渐的变得模糊起来。语文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练习,而且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在进行语文的学习的时候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人文艺术赏析能力和人文价值的感悟,不断的帮助学生进行人格的健全的培养。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把传统单一的语文教育模式进行改善,把语文教育在人文文化教学的基础上和哲学、历史和艺术等一些学科进行结合,从而树立起一个大语文的语文教学观念,这样学生能够从各个角度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进行全方位来接受人文知识和人文价值。

5.亲近自然,走向自然,提高人文素?B

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以博大的胸怀包容着万事万物,她给人类的不仅是赖以生息的物质需要,而且更多的精神启迪,所以,她又是一部耐人寻味的教科书。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这是“大语文”教学的延展。让学生用心地观察自然,感悟自然,不仅能在大自然中学到知识,还能得到心灵感悟。红霞与晨曦的美丽,花香与鸟语的迷人,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真谛,启迪着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走进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中静化心灵,感悟浓厚的人文气息,体会“天人合一”的思想,抒写心灵的顿悟,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校园文化赖以发展与生存的灵魂。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并不能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熏陶,加上学生在人文精神素养方面受到来自外界因素的强力冲击,从而表现出严重的缺失现象。而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并在语文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才能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促进中学语文人文素养教育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屈静.中学语文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途径探析[J].科学时代,2015,(02):37-38.[2]崔秀娟.语文教育教学之人文素养的培养[J].科学中国人,2014,(17):246.[3]邓清林.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育科学,2016,(04):50.

2.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探析论文 篇二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一) 人文知识贫乏

不少大学生缺乏文化修养, 文史哲及艺术知识等浅薄, 部分理工科学生文学知识、艺术知识贫乏, 对人类文化遗产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科技发展等了解肤浅, 缺乏在本民族文明熏陶下的文化艺术气质、情操和品格, 一部分学生文化品位不高, 审美能力低下, 且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严重不足。

(二) 人格修养较差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然而在当今大学校园里, 传统的美丑、善恶、雅俗的定义以及道德标准, 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发生了错位。不少大学生生活行为不文明, 生活品味低下, 生活自理能力差, 生活懒散, 行为骄横, 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自利, 目无组织纪律, 违反社会公德。校园内常可见到一些大学生不遵守公共场所的基本礼仪规范, 语言粗鲁, 随地吐痰, 酗酒打架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 功利倾向明显

信仰危机成为大学生挥之不去的迷惘, 许多大学生重物质轻精神、重利轻义, 功利主义色彩较浓, 在入党、提干、交友等方面均见利而动, 甚至见利忘义。在专业选择、课程学习和择业目标上都不再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执着的信念, 也不再以个人理想、趣味需求作为激励成才的动力, 而是将混张文凭谋生、求得丰厚的收入或争取出国等作为人生追求的基本目标, 不少人更把经济尺度作为引导个人行为的唯一风向标。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匮乏的原因

(一)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以实利主义作为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 并用“经济人”的理念来引导人的发展, 而全面发展的“文化人”的理论往往只是作为一种理想束之高阁。市场经济的这种负面效应, 对现代大学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高等院校中, 人文教育受到教育者们的空前轻视, 学校被纳入讲求功利、讲求速效的目标之下。应用学科、应用课程、技术教育大大掩盖了人文教育价值, 并深刻影响着高等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活动。在狭隘的市场取向和经济动机的支配下, 施教者和受教育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漠视人文教育, 从而导致现代大学人文教育被忽视的现状。

(二) 人们思想认识上有误区

20世纪中叶以来, 科技的迅猛发展, 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 认为科技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正是由于“科技至上”的观念的影响, 在大学教育中, 科学教育上升到了最高位置。而人文教育由于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和滋养, 才能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的人、高尚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 而且, 人文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教育成果不易显现, 也不易像科技成果那样易于量化。这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生存和发展的高校而言, 显然很难成为其真正的兴奋点, 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文教育在高校的健康发展, 导致大学生民族精神流失、人格心理不健全。

(三) 学校人文环境存在缺陷

长期以来, 中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前人文素养的先天不足。进入高校之后, 学生由于被分配在学科狭窄的专业领域中进行专业训练, 因而缺乏对普遍性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虽然近年来有不少高校开始实施新的教学计划, 开设人文课程, 但总的来看, 由于对大学文化发展态势等思考地不多也不深, 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有针对性的人文素养教育措施, 因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没有落实到实处, 大学生的人文底蕴依然非常薄弱。

三、用《大学语文》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是高校非文学专业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 在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意味, 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上, 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 引导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

人格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教育的目标之一, 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点。大学语文文化育人的功能主要靠作品的文化意蕴实现。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的作品, 均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 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约意丰、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 它们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的程度, 体现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崇尚气节、保持人格尊严、讲求操守的优良传统。如孔子所说的“仁”, 墨子提倡的“兼爱”, 孟子的“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杜甫不惧“吾庐独破受冻”而愿“大庇天下寒士”的宽阔胸怀等, 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境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营养, 直面人生, 乐观开朗, 潇洒豁达。

(二)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优良传统, 也是贯穿大学语文教材的一条红线,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如《诗经》中华夏先人舍生忘死保卫家园的篇章, 至今感动着炎黄子孙;屈原的《离骚》热烈地礼赞了楚国将士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陆游的爱国主义题材成为陆游诗的精华和灵魂;辛弃疾的诗词作品, 集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现代作家郭沫若、臧克家, 对祖国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爱感人至深;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高贵气节令人肃然起敬;女诗人舒婷对祖国繁荣富强愿意献出一切的可贵精神, 感人肺腑……在大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的爱国主义资源, 通过师生互动、课堂讨论等方式, 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意识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爱”之心其实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之心。大学语文要有意识的通过诠释教材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 引导学生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中国古代先哲早有对生命的尊重意识, 《论语》中这样记载:“厩焚, 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马棚起火, 孔子先问人而不问马, 因为人比马重要。大学语文教材中各具特色的人物典型, 显示出生命的脆弱与有限, 我们在感受崇高生命对灵魂震撼的同时, 更应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可贵。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还应让学生对未来充满憧憬, 让他们的生命永远生活在希望中。在对自然生命尊重的同时, 更要追求精神生命的健康高尚, 此外, 大学语文教学要继续进行做人的教育, 引导大学生提高公德意识, 追求奉献精神和“仁者情怀”。

(四) 提高学生与自然的“亲和力”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这种观念, 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选入大学语文教材中一篇篇绘景染情的古诗词和写景记游散文, 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亲和, 让我们获得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感享受, 让我们回味的是古人的诗意人生。大学语文课的教学, 不仅仅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以陶冶情操, 还要引导其思考古今对自然的认识态度, 让学生在一篇篇美文的学习中认识到:要限制对自然无度的进取和开发, 要保护自然, 增强人与自然的亲和力。只有这样, 人类才能在人物合一、物我交融的世界里, 真正回归平和、安详的精神家园, 走向集真、善、美于一体的最高境界。

(五) 陶冶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在大学语文中进行审美教育, 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也是语文教育人文内涵的重要所在。大学语文中美的因素是多层次的, 是无处不在的, 如优美凝练的语言美、真挚细腻的情感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耐人寻味的意境美、生动曲折的情节美、智慧深刻的理智美、精巧奇妙的文思美、严谨缜密的结构美、和谐悦耳的音乐美、变化传神的修辞美、参差错落的句式美等等。这些“美”点, 可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陶冶学生的性情, 净化学生的情感, 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美, 并以发现美的眼睛去创造美的生活, 建立起健全美好的人性。

总之,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不是靠单一学科教育所能完成的, 但大学语文是人文素养教育的宝藏, 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应承载更多的责任。我们要切实做好大学语文教学, 深入研究文本, 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开发学习, 这样就能有效的拯救当前失落的大学人文精神, 为当代大学生构建一个美丽多彩的精神家园, 为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贡献出一份特殊的力量。

摘要:人文素养是大学生诸多素养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养, 对大学生其他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然而, 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 人文素养却严重滑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 如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们思想认识的误区、学校人文环境的缺陷等等。高等院校要弘扬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就需要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 其具体方法是对学生进行高尚人格、爱国主义、审美情趣、与自然的亲和力等方面的教育, 从而最终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时代精英。

关键词:人文素养,现状,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魏向阳.论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5) .

[2]王宁, 王荣国, 张薇.论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 2005, (9) .

[3]侯丽君.大学人文教育现状与原因分析[J].呼兰师专学报, 2003, (4) .

[4]梁倩.浅谈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9, (1) .

[5]陈国栋.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之一[J].黑龙江高教研究, 1999, (4) .

[6]宫淑芝.发挥大学语文优势进行思想教育[J].文学教育 (中) , 2010, (8) .

[7]纪玲妹.守望大学人文精神[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

3.提升学生语文人文素养策略探析 篇三

关键词:人文素养;道德;规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48-01

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怎样紧紧围绕教材,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中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目标重新进行明确,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更加向往美好、希望、自然与生命,增加交流,拓宽自身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欧洲文艺复兴的主旨是人文主义,以人的幸福、兴趣和发展为世界的核心,主张尊重人、关怀人,反对人身依附,提倡人身自由,重视人的创造性。但是从我国教育模式下走出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缺乏正义感、同情心,对生命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珍惜,这正是我国教育对人文素养忽视所产生的恶果,也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具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不可推辞的义务。新课标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在于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指明了根本方向,即在日常教学中运用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基本方法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应该与语文能力培养同步进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二、人文素养提升的实施途径

1、利用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章是作者灵与肉、气与血同社会生活熔铸的情理形神完美的结合,是作者思想、心灵的袒露。文如其人,此之谓也。选入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无不闪耀着古圣先贤和现代智者的思想光辉。

首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名篇,诸多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为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精神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有意识渗透人文性的教育。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积极地、有意识地去捕捉与课文有关联的事物、现象、诗词名句。

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时如果抓住"伟大的神力"、"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三个关键词,就能体会到鲁迅对他保姆的真挚感情。前两个词带有反讽,表现了作者的幽默感,后一个词是真诚的歌颂。三个相似的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变化,显然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即使对一个有许多毛病和缺点的、麻木、愚蠢的小人物,即使她只做了一件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好事,鲁迅也把它看得很重要,要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赞美,可见他也为下层小人物所感动,体现了一个伟大文学家的人文关怀。

孩子们之所以喜欢读文学作品,是因为文学即人学,它能给我们很多思想上的启迪。认识一个人物,从他身上学习伟大的人格,提升自己的品格。

2、坚持抓住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这个根本

从学生人学开始,就教育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爱它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为它的富强尽心尽力;教育他们了解我们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为人类及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让孩子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有自豪感的人一生是无比高兴的,是充满信心的,这样的人生才会有许多创造奇迹的可能。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民族的楷模,詹天佑、钱学森为祖国和民族创造了奇迹,神五、神六、神七的六位航天英雄,没有对祖国的爱,没有铮铮铁骨为民族献身的精神,何以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教学中,应紧扣教材,结合现实,积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情感。

3、教育学生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守规则的人

社会进步要求人的文明和进步,特别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沟通日益密切与快捷,文明既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更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让学生不断更新观念,多谈一些这方面的时新短文,体会其内涵。知道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礼貌待人,与人友好相处,这是一个人走向文明高尚的必然之路,更是一个人继承和发扬礼仪之邦优良传统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抓住北京奥运期间的事例。感受讲文明、守规则会受到世人的赞誉和敬仰,我们也感到无比自豪。

社会要进步,更要协调发展,就需要用规则来看守这个世界,就要教育学生遵守法律和道德,更应遵守一些其他规则,如交通规则、网络规则、校纪校规等等。自己守规则了,也就有更多方便与自由了,大家都有了这种意识和做法,社会才会进步的更快。

4、从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指导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够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往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以大量空洞的理性分析排斥个人感悟的做法,现在教师应重视学生读。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总之要多读,反复的读,要读的熟,以至于背下来。在读的过程中,主张学生去体验、感悟、理解、评判、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语文的课文都是具有人文内涵的美文,教师要知道学生朗读,美读。因为大声地、动情地、陶醉的朗读是体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获得语感,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进行自主化的阅读,才能深刻的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而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感情的诵读还能提升自了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从而形成良好的修养;这样就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离不开人文素养培养这个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才能提升语文教育关于人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宋庆年,马永华;浅谈初中语文[M],初中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篇四

摘要:结合21世纪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大学生当前人文素养的现状,表明大学生加强人文素养的必要性。而大学语文教学从各方面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 前言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人文素养的综合教育,是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面对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一技能型逐步过渡到综合型人才。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还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然而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就业率已经成为评价高校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部分理工科院校为了追求较高的就业率,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素质,轻德育”的不良倾向。于是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问题日见突出,诸如:文化底蕴的缺失、价值观的功利倾向、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的缺乏、语言交际能力差,等等。

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学在此情况下展现出更加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一)传播优秀文化,丰富大学生文化内涵。

语文教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生活的必须”,是一种文化教育,它承担着传播民族文化和一切优秀文化的重任,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任。我国语文教育是一个人文化成的动态过程。语文教材文章的收录吸收精华、摒弃糟粕,学生由阅读,解读进而悦读中更加深入了解优秀中华文化,客观看待历史。四大名著,史记,以及各种诗词小说、人物传记等无不加给大学生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净化灵魂,完美人格。文学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可以剔除人内心的一切私欲和杂念,使人变得纯洁而高尚;文学可以唤醒人的良知和向善的意识;文学可以使人富有同情心、宽容心、仁爱心,使人感情丰富、嫉恶如仇;文学可以使人心胸宽广,志向远大。屈原的忧国忧民、范仲淹 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朱自清在贫病交加中拒领美国的面粉,这些都可使大学生的精神得到净化,给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摆脱功利倾向、提高精神涵养。

(三)激励感召,提高情商。情商是指情绪、情感、意志、耐挫力等方面的品质,这些品质都可以通过文学形象的感召、激励和熏陶来改善。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具有极大的精神感召力量,使人产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激情,形成“宠辱不惊”的博大胸怀,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的意志力。不仅如此,论理和述志的美文能激发人的斗志,催人奋发向上。从培养和提高情商的角度讲,文学可以强化意志力,增强大学生的心里自我调节能力,避免由于压力过大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从而带来的伤害。

(四)强化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交际能力。人在社会上生存,随时随地都要表达自己的思想;任何科学的发明与创造,都必须借助于语言来描述,借助于语言这一载体来记录、推广和应用。这就是说,语言的运用能力对于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极为重要。不仅如此,说和写的能力,还决定着人际交往的质量和与人合作的成败。因此,利用大学语文课强化语言运用能力,是大学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项任务。

(五)改善思维品质,提升创造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人最关键的两项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汉字是象形文字,汉语言是极易唤起人的形象思维活动的语言,是一种词、句都富有形象暗示的语言;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因此,学习汉语言和文学,可以大大丰富人的想象力,增强人的形象思维能力。鲁班由带刺的草叶展开联想发明了锯,航空学家由蜻蜓展开联想发明了飞机,电子学家由蝙蝠展开联想发明了雷达„„无数科学事实证明:形象思维是科学家获得创造灵感的主要方式,我们不能仅仅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来看大学语文课。

除此之外,语文教学还可以 开阔视野,增加智慧,唤起美感体验,提高审美鉴赏力 ——人一旦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文学可以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培养人的生活情趣。文学是生活的审美反映,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意境极易唤起人的美感体验,使人获得强烈的美感享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的审美鉴赏力,使人的思想充满活力。大学语文课可以提高文学素养,使大学生活更充实,生活更快乐。

5.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探析论文 篇五

挖掘新教材人文内涵,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

充分挖掘新编<大学语文>中的`人文内涵,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兴趣、独立思考习惯

作 者:赵素彦  作者单位:东方美术学院公共课部,河北,石家庄,050700 刊 名:大众文艺 英文刊名: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新教材   人文内涵   大学生   人文素养  

6.通过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六

临海市中等职技校 林娟

摘 要

学生接受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学会自我教育,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大多数职高学生道德品质有待完善,更不要说进行自我教育。作为职高语文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把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由于职高语文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突出认识自我,学会交往和合作,学会生存发展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就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分别从介绍、阅读、写作、实践和生活等方面结合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的终身教育。

关键词

自我教育、语文、课堂教学、道德修养、渗透

近年来,国内的心理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传统美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学生的这些方面情况不容乐观。特别在自我教育方面,以职高学生来看,由于学习基础普遍差,学习能力低下,很少有主动提出道德修养的目标,并且以实际行动完善和培养自己人格品质的,如果有,那也是极少数的学生。而道德修养、品格等的不健全,也成了影响和谐社会生活的一大隐患。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我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显得必要了。

一、认识自我教育。

所谓自我教育,广义指“受教育者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又称自我修养。即人们以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为基础﹐而提出一定的奋斗目标﹐监督自己去实现这些目标﹐并评价自己实践结果的过程。它是个人品德修养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是在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而对于自我修养,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历来重视。如孔丘强调立志,一切人们“志於道”,“择善而固执之”,他提倡“内自省”,“内自讼”,要求人们自觉地改过迁善。《大学》说的“君子必慎其独”,也是一种自我修养的功夫。孟轲强调德性涵养要依靠“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2004年的《新职高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提出要培养品格健全的有一技之长的社会有用之才。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作为职高语文教师,必须在理论上加以分析,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思考和总结,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语文教材,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培养高尚健全的人格品质,是当前职高语文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果说小学初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不成熟,到了高中,学生的这些方面正逐渐形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我教育从认识自我开始,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真正的自我教育,作为自我完善的方法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因而必须抓住时机,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

二、语文教材分析 新教材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教育性和激励性。教师要善于发挥教材的教育激励因素,发现学生的吸收和融合因素,使之产生教育的激励作用。新教材在对学生的道德修养,自我教育等方面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

1、认识自我。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学会自我介绍;领会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确应该为谁做事,做什么事,怎样做事;学习他人的高尚情操和献身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发展学生的特长;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树立自立自强的生活信念;能对自己的生活道路进行反思和设想。

2、交往和合作。学会与父母、朋友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养成积极与父母、朋友、同学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会在社会交往中的谦让。

3、学会生存。提高学生正视挫折、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善待他人的优秀品质,为其将来的就业蓄积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善于沟通、善解人意、善良热忱、助人为乐等做人与从业的道德素养;学会说话做事认真,讲诚信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敏于发现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的努力,养成善于思索、善于形成独特见解的好习惯;培养强烈的“求知创新”意识;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能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学会超越自我。

针对教材中自我教育方面的内容,新教材在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教育性的同时,更多的强调了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获取课本知识用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材对教学的要求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

三、实现自我教育的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自我教育整合,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需要教育者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思想、道德准则,并努力让自己的言行符合这些准则,产生自我教育动机;客观的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同时结合教材,通过阅读、写作、实践等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自我教育不是个人自发的,它作为个人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发展的内部力量,依赖于外部教育的影响,是教育者正确地组织教育工作的结果。研究证明,教育过程不仅是自我教育的先决条件,而且也直接反映自我教育的过程。以下是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语文教学与自我教育整合的几点尝试。

1、在介绍中认识自我。根据自我教育要求,教育者要运用种种自我激励的手段,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就明确提出了认清自我,学会自我介绍。借助这点,课文《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胡同文化》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国家观念,乡土观念,是非观念,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在新生例行的自我介绍就可以跟它们结合起来,要求学生说说我们祖国引以为自豪的,自己家乡值得骄傲的,还有寻找自己身上的优点,或者同学互相找优点,以此激励学生,实现客观的自我认识。当然也要敢于找自己的缺点,找同学的缺点,要求学生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教育自己,并把这些优点、缺点分别贴于自己课桌上,以此不断激励或督促自己。常被家长、老师批评的学生找缺点容易,可是要找优点他们愁眉不展了,于是请同桌尽力帮忙,老师也尽力多补充。有些学生看着自己有这么多的优点,竟有点不相信,但从学生神情中可以看到他们的自信。

2、在阅读中激励。典型的素材、典型的人物及其典型事例,同样具有极强的激励作用,能发人深省,催人 奋进。教师在教学中要凭借教材中的典型人和事,以及教材外相关的典型的人和事去激励学生,产生自我激励教育作用。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挺起人格的脊梁》和《都江堰》课文时,汲取典型人物身上的高尚品质,如居里夫人的永不褪色的美丽,钟南山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精神,还有那李冰父子造福子孙后代的高尚品质等。联系学生实际,设计一些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答案。如我们身上有哪些美丽的东西?我们的周围又有哪些美丽的人和事?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不同的专业有如何做到美丽?学生在说心得体会中,真切地感受到我也可以变得美丽起来。又如《冬天的阳光地滴下来》一文,就是一篇自我教育的好文章,和谐的社会,和谐的心灵,暖暖的情意,在“寒风凛冽的严冬”里,弥足珍贵,这在老师的指点下,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原本对学习豪无兴趣的同学,也参与了讨论:我曾给过他人温暖吗?公交车上曾让过座吗?让座之后而没有听到谢谢,你在意过吗?在公共场所因自己的不注意给他人带来麻烦而道歉过吗?学生的回答竟出乎我的意料,这些各方面看似差得不能再差的学生,还有闪光的时候,真令人刮目相看。学生听到久违的表扬,也激动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的自我教育设计,看来远远超过了老师空洞的说教效果。

3、在实践中积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展示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平台,自我教育也可以借助这一载体进行渗透。比如当课文牵涉到亲情方面的内容时,我给学生布置了采访自己母亲的作业,问清名字的含义,以及母亲在抚育你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困难,母亲因你的哪件事感到骄傲过,最后用一句你最想想说的话送给你的母亲。这份采访活动作业学生完成得很不错:其中卓庭庭写道:想不到妈妈生我时要吃那么多的苦,可我还经常和妈妈吵架,真对不起妈妈。杨红辉同学写道:通过这次机会采访妈妈,我才真正明白妈妈怀我时竟然吃了那么苦,现在我还要跟妈妈使小性子,把妈妈的话当耳旁风,有时把妈妈气得吃不下饭,想想真是惭愧。男生叶耀辉写道:有关我的名字含义,以前都是听家人说,自己并没有真正放在心上,通过这次采访,亲耳听到妈妈对我的期望,我感到非常惭愧,特别是我的调皮,顽固竟让妈妈受了那么多的苦。看着学生真诚的文字,鲜活丰富的材料,动情的诉说,作为常常因无法解决学生与家长的沟通而苦恼的教师,我感到高兴,因为他们在感恩、责任、奉献、道德积累自己的精神财富。

4、在合作交流中锻炼。一位哲学家曾说:“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之后每个人就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思想。”新教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拓宽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社会,进而进行自我教育。

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既可以“师生互动”,也可以“生生互动”。根据职高学生特点,提倡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的合作学习形式。在开展活动前,教师应事先确定自我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分组学习中汇报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小组成员通过议论、互议,再结合课文,听听老师的归纳、总结,获得对整篇课文的正确理解,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上《提醒幸福》一课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依据班级情况将学生分成适当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谈谈影响他们感到不幸福的都有哪些,及其对此自己应采取的态度。从中归纳出:对于身边美好的事物,我们应当努力去追求、感受;而对影响我们感到幸福的,甚至侵蚀我们健康的思想的不良诱惑,要果断地拒绝。另外,分组寻找我们身边的幸福事例,在全班发表珍惜幸福的感言。

在这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摆脱传统教学的压抑、循规蹈矩和胆怯状况,学生都思维活跃,乐于发表意见。学生从课前准备到课堂合作,反映出他们的思想认识、口头表达、同学间的谦让等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也在明显增强。

5、在写作中成长。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在教师的引导与督促下,一种发自内心的心理活动。马克思主义者的德育论认为﹐教育同自我教育是统一的过程﹔自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条件或内部动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而写作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关注学生心理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为了达到对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写作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俗话说:言为心声。通过对学生言行、思想的观察,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题目:如《说说我这个人》、《我在母爱中成长》、《一件让我诚实的事》、《我的专业,我骄傲》、《老师,谢谢您!》等等。原来写作文,学生都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怨声载道,由于这些题目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倒也乐意写了。批改学生作文,看到好的,当众表扬,并把一些精彩的语句加以朗读,特别是一些激励自己的语句,重点进行点评,并以此号召大家学习他。有些学生作文从来没有被表扬过,就是其中的几句被表扬,也能看出他们的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进行了自我教育。

6、在生活中延续。语文课堂教学确实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品质,积极,乐观,坚强的人生观,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我教育的功效。但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细水长流,需要教育者不光是在课堂上进行循循善诱,耐心启发,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情与景,能对生活中的美与丑,荣与耻,加以对比、分析、评价,从而懂得要做一个自立自强、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因此,走进生活,把自我教育从课堂引向生活,从教师督促引向同学自觉,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也是语文教育者所应该关注的。

总之,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最高的目标是为了达到“不教”,只要我们对学生引导得法、得 当,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不仅如此,还将对学生的终身自我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教师教育学生的时间是短暂的,而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时间则是长久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职高《语文》(共用基础平台)

第一至四册

倪文锦总主编

2、《语文教学参考书》(共用基础平台)

3、《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作者 冉乃彦

4、《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孙春成编著

P340

5、《语文教学艺术论》韦志成主编

7.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探析论文 篇七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内涵,现状,培育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ria曾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 它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人学, 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1]。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渐建立, 良好的人文素养是21世纪对合格医生的基本要求。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也是和谐医患关系和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当前, 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在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 在考量如何全面提高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时候, 其人文素养的培育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1 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

素养, 是指“修习涵养、平素供养”的意思。所谓人文素养是相对于科学素养而言的, 它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人文知识方法层面, 指对广义的人文科学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认知与运用程度;二是人文精神层面, 是指掌握各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一些内在修养和外在特征, 包括人格、气质和修养等。

就医学生而言, 人文素养至少应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①具备人文知识。指了解和掌握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 包括文学、哲学、宗教、历史、艺术、法律、心理学、伦理学等。②理解人文思想。能将学习的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成果, 成为自身的世界观与价值观。③掌握人文方法。能运用人文方法去思考和解决与医学相关的问题。④遵循人文精神。指在思想、情感以及实践活动中能自觉遵循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注重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是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灵魂和核心。

2 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为深入了解当前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本研究以四川某医学院校在校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抽样和自制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现状进行了了解。

2.1 调查的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196份, 样本数超过在校研究生总数的20%, 涉及研一至研三的硕士研究生, 涵盖临床、基础、口腔、中医、药学等专业, 其中女生为112名, 男生为85名, 调查对象中有57.3%为大学毕业后直接攻读研究生, 有42.7%有过工作经历。数据经SPSS11.5分析处理。

2.2 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

医学研究生大多认同人文素养对于医学生的重要性, 但人文知识较为局限。调查显示, 90.6%的医学研究生认为人文素养对于研究生的成长十分重要, 93.8%的学生认为医师的人格、修养对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88.5%的学生认为, 就医师职业而言, 人文素养与医疗技术同等重要。71.8%的学生认为学习人文知识有助于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在对人文常识的掌握方面:有61.4%的学生只能勉强背诵5-15首唐诗宋词, 有8.3%的学生不能背诵或背诵不到5首;只有6.3%的学生能用简谱或五线谱学唱新歌;有28%的学生对“大医精诚”的出处不能正确回答。对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关于医师必备的素质”有44.8%的学生回答不上, 只有11.4%的学生回答基本完整;另外有31.2%的学生不清楚人文素质的内涵。本调查反映出医学研究生的人文常识还比较欠缺。

医学研究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有较强需求, 但学习时间有限, 学习氛围不浓。一方面, 95.8%的医学研究生愿意学习人文知识, 但是有54.2%的研究生却表示太忙, 抽不出时间来学习。80.2%的研究生很少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人文知识讲座。77.1%的研究生认为学校组织的人文社科类讲座太少。有53.1%的研究生认为学校的人文教育氛围不浓, 有待提高或迫切需要提高。另一方面, 72.4%的研究生每天上网超过3个小时, 但其中40%的人上网常常是聊天和娱乐。在选择“您认为对医疗工作最有帮助的相关知识”时, 心理学、法律、社会学、伦理学依次排到了前四位。在问及“您认为自己除专业技能外最迫切需要提高的素质和能力”时“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责任心”及“心理调适能力”排在了前列。

医学研究生普遍对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较高期望, 但对当前的教育手段和内容不太满意。在对自身人文素养的评价中, 有54.2%的医学研究生认为“一般, 需要提高”, 有5.2%的研究生认为“不理想, 亟待提高”。84.3%的研究生认为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 “偶尔”或“不会”融合人文知识。38.5%的研究生认为学校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僵化, 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在“提高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手段”上, 研究生选择最多的依次为阅读人文书籍、加强实践锻炼、加强人文教育课程建设、改革人文教育方法、发挥导师作用等。

2.3 医学院校在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人文课程门类较少、人文教学缺乏序贯性。据统计, 近年, 虽然我国多数医学院校研究生人文课程的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有所提高, 达到8%-12%左右, 但人文课程基本为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等政治理论内容。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与文学等课程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几乎不再开设。相反, 在西方, 医学人文教育并没有在本科教育划上句号, 而是以贯穿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为特征的, 甚至成为医学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内容。正如1987年英国的一份报告建议的那样:医伦理学应该贯穿在医学教育整个阶段、有一定间隔和反复进行, 应该在临床教育中, 按一定的间隔插入一定时间的、由医学以外很多专家进行的、跨学科的伦理教育[2]。

人文资源不足, 师资力量薄弱。相对综合性大学, 医学院校的人文资源比较有限。除课堂教学外, 图书馆是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主要来源。但是, 在我国受“重医轻文”思想的影响, 医学院校长期以来对人文社科教学的资源投入不足。图书馆人文社会科学类藏书种类局限、数量不足。人文学科课程一般由思政教研室或人文社科部承担。教师多数是由学政治、法学、哲学的教师组成, 也有一部分是学医的。总体上看, 他们要么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多, 缺少临床实践经验, 缺少对医院实际状况的体验以及对医务人员、患者现实问题的研究;要么对人文社科知识掌握不深, 缺少系统的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 导致理论讲授与医疗实践的脱节, 影响人文教育的效果。同时, 学校也很少对专业课教师进行人文课程培训, 使得教师在学生的人文培养方面感到力不从心。

教育手段僵化, 考核机制单一。当前研究生的人文课程大都仍采用大班形式, 沿用本科的那一套“教师上面讲, 学生下面记”的填鸭式教育模式, 授课内容比较注重理论的阐述, 对实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 甚至还停留在本科阶段。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 缺少对学生逻辑思维训练和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教育。人文知识没有有机整合到医学教学实践中, 出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 “两张皮”现象。

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核方面, 常常仅限于对一些概念、理论的考查, 缺少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更缺少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

3 创新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机制的思考

通过对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现状调查和对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不足的分析, 为创新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机制指明了方向。

加强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资源的开发。首先, 要大力加强医学院校图书馆馆藏人文资源的建设, 增加涵盖基础人文知识、综合人文科学、实用医学人文等书籍和电子资源, 为学生拓展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供文化保障。其次, 要打破人文师资来源的局限。一方面在加强现有人文师资综合能力培训的基础上, 要积极寻求和充分依靠综合性大学雄厚的人文教学力量, 通过邀请专家讲学、举办专题讲座等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实践经验丰富的法律界人士、社会学家、伦理学家等, 都可以作为人文教师参与到研究生的人文教学当中来, 以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还可借鉴国外一些好的经验:动员和聘请拥有医疗经验或者参与过医疗过程的社会人员参与教学。如美国医学院请癌症患者、接受过脏器移植的患者、退休医生担任讲授任务, 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研究生导师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研究生和他的导师有非常频繁而深入的接触, 导师的行为、思维方式、道德规范都会影响到研究生。因此导师应当在指导学生的科研和临床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把人文医学的精神渗透进去, 成为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主力军。

实施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将人文教育延续到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提高人文课程的学时比例和课程门类, 特别是要加强与医学密切相连的心理学、伦理学、实用医事法律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其次, 要精选教学内容, 整合课程结构。研究生学习人文知识, 不是为了为医学增加“文化外衣”。学习的不是文学、伦理、法律、宗教等学科知识的理论体系, 而是它们在医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以及对医疗实践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因此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从医学、道德、科学、政治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与医疗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且, 各种人文课程不应孤立地讲授, 而应彼此融汇一体, 体现横向的关联性。其次, 要大力加强人文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根据研究生学习的特点, 可以采用开展读书报告会、组织学术研讨、经典赏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和“基于案例的学习 ( CBS) ”、“基于问题的学习 (PBL) ”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通过“体验式”教学,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习的效果。此外, 要注重隐蔽课程的建设。通过学校文化教育设施、标识标语、名言警句、建筑风格等, 使学生随时感受到人文氛围的熏陶。

强化在实践过程中的培养。临床实践是研究生直接、大量接触病人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有助于帮助他们通过感性认知, 深化理性认识, 提高教育效果。在这个时期, 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点要与其临床工作的特点和内容紧密结合。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医患沟通能力。要让医学生领会沟通时语言表达的优劣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变化, 准确良好的表达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助于加强医患沟通、增强医患互信、减少医患纠纷[3]。二是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 增强法律意识。要使研究生认识到医疗文书的重要性, 养成规范书写医疗文书、规范应用文字语言的习惯, 同时, 在临床教学中还要融会法律知识, 让他们学会既充分维护患者权益, 又善于保护自身。三是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 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让学生在穿上白大褂时, 就感受到一份崇高的责任, 全心全意去救死扶伤, 用和蔼、微笑去温暖患者, 用关爱、自信让患者及家属产生信任。四是要注重保护性医疗,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在诊疗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情感, 理解患者的痛苦, 尊重患者的隐私, 努力为患者选择最合理、经济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手段以简化就医流程和节省费用等。五是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增强责任意识。要通过医疗查房、手术、抢救等医疗实践活动, 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这些素质往往是通过课堂的说教无法完成的。

健全自控和考核机制。促进研究生的自主学习, 建立有效、合理的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是保障医学研究生人文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医学院校应把人文教育的自主学习情况和考核评价纳入研究生的学习管理指标, 作为学生奖惩、毕业、学位授予的重要标准。根据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时间安排, 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开发在线学习系统, 通过规定必学内容、选学内容和基本学时,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完成相关学习。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撰写心得体会、案例分析、人机对话、模拟情景处理等考核方式对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进行检验, 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性化服务能力、医德认知能力等。结合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医德修养水平和医德评价等综合情况对学生的人文学习效果实行定量与定性的考核, 以此促进学生真正地将理论学习的成果内化于自觉的行为习惯, 切实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殷大奎.人文医学精神与医师职业责任[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 22 (2) :3.

[2]殷小平, 苏博.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2, 12 (15) :26.

8.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探析论文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状;重构

人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公民教育意义上的人文素养,主要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就大学生而言,人文素养具体表现为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操、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等。人文素养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核心、最基本的素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本化的进程加快,加快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已成为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

1.人文知识的缺失,导致文化素养较差。一段时间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高职院校出现了削弱甚至取消人文教育的倾向。许多学生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文字书写质量方面远没有达到大学生应有的水平。大学生对阅读中外名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反应冷淡,而对英语、计算机等考级非常热衷。拿到了某个等级的证书就意味着自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多了一块就业的敲门砖。事实上,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是辩证统一的。人的能力发展总是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思维、推理、论证和创造,而能力又是进一步汲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必要条件。人文知识可以内化为做人处世的能力,可以积淀为内在的文化素养。一名大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更不要说有大的发展了。

2.非专业知识浅薄,导致自身的工具化。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认为,强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是一种倒退。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学生,如果不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构建,就会导致自身的工具化。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整体状况差,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仍普遍存在。如果我们从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观点出发,片面强调实用技术教育,忽略人文教育,可能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技术良好的“工具人”或“机器人”。为了避免把学生培养成专家们所批评的“工具人”,我们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3.缺乏人文精神,导致人格上的缺陷。人格是人的信仰和情操、态度和兴趣、气质和素养以及价值观的总和,它是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有机统一。人格的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识,而这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因此,提高人文素质是培养高尚人格的前提和基础。无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甚至直接导致学生人格上的缺陷。首先,造成人格境界低下。有些学生上了大学以后就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常常感到无所事事、生活乏味、情绪消沉。他们渴望成才,但综合素质条件不足;他们祟尚实现自我,但无起码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想表现自己,但常暴露出浅陋与无知;他们爱美、追求美,但常常美丑不分。当然,以上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教育方面的缺陷所造成的学生人文素质的匮乏的确是一个重要因素。其次,导致科学技术的滥用。我们希望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但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员应当有高尚的人格,研究科学技术要有体现正确价值取向的人文精神作为根基,否则先进的科学技术就可能被滥用,甚至用于实现个人野心,给人类带来灾难。2004年6月以删除电脑c盘下的所有数据,造成系统崩溃为目的的“大学生杀手(Trojan.Unfair.B)病毒”大范围爆发,这些以控制、破坏他人电脑为目的的恶意病毒竟然都是在校大学生的“杰作”,不禁令人愕然。对科学技术的滥用,究其根源是人文教育的缺失。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大专院校,丝毫不能忽略人文教育,否则的话,有可能使学生带着人格上的缺陷步入社会,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贻害无穷。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重构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杨叔子曾深刻指出:“没有科技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带来的文化黑暗和社会灭亡的深渊。”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人文教育的落实,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循序渐进的方法,是一个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养成教育。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流是健康积极的,但是在日益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品格是关键。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中,由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的缺失,再加上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了一些大学生价值观的庸俗化、人生目标缺失、理想信念淡薄、诚信意识失落、缺少社会责任感。以上种种都根源于人文素养的缺失。(上接第56页)因此,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是形成对大学生的内在教育机制。在此基础上,重视社会实践,把人文教育由课堂拓展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极其重要。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锻炼意志、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品格。

2.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构建离不开课堂这个神圣的地方,在课堂的知识讲授中赋予其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感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邓小平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无产阶级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注重课程教育的渗透和导向功能,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

3.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加强人文素质的熏陶。校园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全面素质的新型人才的基地,是社会精英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突出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社会主旋律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情的陶冶、境界的提升以及价值观的选择都会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富有人文内涵的环境,以起到正確的导向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给学生以人文素养的熏陶,这是高校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9.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篇九

宁阳二十四中 王见

一、目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并存,生活方式的剧烈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当代中小学生是在消费大众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使得他们思想苍白,情感干瘪,人文匮乏。这就给我们语文教师一个警示,要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广阔的文化领域,让学生在阅读、写作和实践中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帮助他们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文化的底子,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我们确立本课题,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的基本方式,使书本知识和课外的体验相互得到印证、启发和补充,激发对语文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课题研究将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提升教师的素质,并且有助于教师用多元智能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目标完成情况

1、教师的教育观念明显改变

研究与实践使语文教师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课程观从单一教科书向完整的课程意识转变;育人方式观由封闭向开放的、主动活泼发展的方向转变。教学中更加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2、教师的教学方式明显改善

教学重心由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教师以学生为本位、以开放生成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出发,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如:设置疑问、创设情境、鼓励想象,激发学习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

3、探索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探索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广泛开展阅读活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实际从事人文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三、具体内容和实践效果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素养教育对应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言,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充分开发、积极利用课外资源。课外资源在这里主要指课文以外的资源。具体而言,我们主要从如下方面着手:

1.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鼓励学生探究、积累。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语文教师以人为本,以文为本,引导学生认真体验感悟,加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理念,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材内容具有时代特点,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蕴含着热爱祖国、关爱他人、团结协作、自主自立、热爱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思想情感因素。我们引导学生积极解读文本,质疑文本,积极开发课文以外的资源。学完一篇课文,我们一般要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体验或者展开联想思考与课文中心相关的现象。课上经常会问:“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你联想到什么?”“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如: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喜悦、美好和永恒。学习《丑小鸭》一文,学生从中悟到身处逆境中要固守的品质:忍耐、坚持和自信。当学生被文本感动时,就自然受到了熏染。也只有立足文本、关注人本的教学,才不会使我们的语文课迷失方向。

2、广泛开展阅读活动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人文教育重在熏陶,广泛开展阅读活动是最好的手段。学生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完成人文素养的自我教育和培养。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如果折合成天算的话,初中学生每天阅读应不少于2000字。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人文素养。我们注意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和爱心、关注人类命运的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经常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鲁迅、巴金、托尔斯泰、罗曼罗兰等人对话,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几年来,我们向学生推荐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繁星〃春水》、《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鲁宾逊漂流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学生阅读文选》、《神笔阅读与作文》系列丛书、《情感读本》等。我们每周利用 90 分钟阅读课时间,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把语文课教给学生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独立运用。我们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随时做好读书笔记,及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有时组织比赛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优秀作品朗读比赛,读书笔记展览活动。三年下来,学生读书笔记多达八万字。我们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关爱生命,热爱自然,懂得珍惜亲情、友情,知道尊重、理解别人,用向上、健康的心态去度过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

我们还让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经典诗文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比如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原则,“见贤思贤”、“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正是这些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曾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让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就是让他们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从小学会做人,陶冶完美人格,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

3.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包括故事会、辩论会、名人专访、社会调查、创建文学社、创办社刊校报等。我们创办了“清泉”文学社,经常组织征文比赛,有一些已经结集出版。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4.是鼓励学生实际从事人文活动,引导学生去体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我们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平常事中养成不平常的良好习惯,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在一些传统的节日中,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我经常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及时的教育孩子们去了解这些节日的文化知识,体会节日当中的传统

美德。一些重要纪念日我们也引导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然后把经过写在周记上。让学生把爱送给老人,送给父母,老师以及周围的同学。让爱的种子撒播开,让学生学会了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周围的每一个人。如:母亲节到了,我们就让学生为母亲做一顿饭,洗一次衣服,然后记下来,全班交流。教师节到了,我们鼓励学生为老师倒一杯水,引导学生搜集歌颂教师的文章,举办朗诵比赛。通过这些具体的活动,教育学生对周围的一切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有一颗爱心,懂得将来学有所成时应当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迹及其它人文景观,促成学生感受人文精神。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目标的制订是有其人文意义的。学生办刊、演出、讨论、调查访问、查引资料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人文素养的积累过程。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能认真“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就意味着对他人意见或研究成果的充分尊重;学生对于自己“成功”的表现形式——成果,总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尊重,这过程中,就必然有一个尊重和关注他人成果的心理转换过程。这是唤起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综合性学习也是积累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

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每次活动,教材均设计出了活动目标、教师准备、活动指导、活动建议等内容,为我们顺利开展活动提供了便利。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就是我”,我们要求每个同学作自我介绍,并向同学们推荐自己。这个活动促使每个同学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尊重打下基础。下册一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成长的烦恼”,我们让学生想成长的烦恼,说成长的烦恼,写成长的烦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烦恼,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其它的活动

如“感受自然”、“我爱我家”、“黄河,母亲河”、“戏曲大舞台”等,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极好的活动材料。我们在教学中都认真把握这些教学机会,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每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不断积累,不断发展。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人文素养的积累有别于语文教学中其他方面的积累如语言积累等。因为人文素养本身是无形的,它表现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是一种需要较长时期才能见效的积累;而语言积累则可以以具体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相比之下“见效”较快。

四、项目特色创新点

本课题立足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其创新点在于以下两方面:

1、从开发课外资源的视角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鼓励学生了解人文知识,参与各种人文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同时提升。

五、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忽视,为了训练某个知识点而省略,为了多做一套题而简化。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应该是如何改革考试内容和评价方法,引导广大中小学师生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上一篇: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下一篇:2017示范性虚拟仿真教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