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源远流长

2024-09-20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共8篇)

1.中国诗歌源远流长 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Vip√堂霄 回答采纳率:35.7% 2009-04-03 00:07 好:0 不好:0

现在世界各地吃的、用的、穿的都越来越“全球化”了,传统文化已经毫无选择地被边缘化了。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名节观是被冲击得最体无完肤的部分,尤其是在“史无前例”的“革文化命”的那个年代,一提儒家的名节观,人们马上联想到的就是那些恪守封建道德的“节妇”、“烈女”,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的说教。似乎讲名节,除此之外再无其它内容。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在儒家学说,在《庄子》、在精致的汉服里,更多的是在我们的心灵里,在我们的思想里。读庄子,并非只是为了理解庄子和春秋战国时候的思想,而是为了理解我们自己。

例如中医是一种伪科学还是一种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和在现代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进一步发挥作用?客观上讲,中医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不是以西方的逻辑理性为基础的科学体系,在学习推广使用上有很大不便,所以求医问药的人日益减少。

这些都说明,从理性认识上,从残酷的现实中我们得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救中国,不能带领中国人走向新时代,但是从感性来讲,中国文化的灿烂,或其曾经的辉煌使中国人有了强烈的情感依赖,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通过广泛的传播,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成了许多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到现在许多中国人对传统文化还有切割不断的感情,还在对中国文化顶礼膜拜,好象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象自己的亲生母亲,不容许有丝毫的轻视。

那么,怎么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对中国的文化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创造性的改造不是直接的取精华弃糟粕。就好象中国传统是一块矿石,必须要进行再冶炼,然后才可用。不然,用铁矿石做的螺丝也是不能用于现代化的汽车上的。传统文化只能做为一种发展的资源,而不可能成为进步的利器,在信息化爆棚的今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匿名 回答采纳率:8.3% 2009-04-03 00:18 好:1 不好:0

你是这样的认为,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我们该如何传承呢? 答案补充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厚。历史上很长时期一直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对中国和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和将来仍然必将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主张文化的多样性。一个不尊重自己的历史、不能发扬光大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当前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和紧迫性。在文化的多样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竞争力。答案补充

中国传统文化沿袭辩证分析与直觉体悟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人的思维体系中最突出的是辩证分析与直觉体悟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辩证分析,强调对事物从整体上看问题,对整体进行综合分析,即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直觉体悟,强调人对具体事物的感受,从感受中抽象出意义,即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像尽意的思维方式。它超越了语言,领悟的是语言不能表述的意义。这种思维方式是将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在主体的感悟中浑然一体,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它超越了西方辩证逻辑思维的程序,直见心性 答案补充

中国传统文化遵循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谈到自己写作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仅史学家关注天人关系,实际上,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士人大多都关注这一课题。三代时期,人们对天的认识局限性很大,他们往往认为人事听命于天,即天命主宰人事。在天人关系中,人处于被动地位。然而,周革殷命唤醒了人们对人本身力量的认识,在思想文化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的力量,人本思想也就产生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与天的关系越来越走向合一,即人与天是同处于自然界的,两者之间是和谐相处的,而不是处于矛盾和永恒的斗争之中,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依从于自然法则,才能成就人事。而人在争取生存空间的时候,不是被动,而是能动地作用于自然,人命不是完全服从于天命。先秦时期的道家以及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都是值得借鉴的 匿名 2009-04-03 00:23 好:0 不好:0

(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三个方面(1)中国的文字艺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即独特性)(2)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地文化各有特色又互相交融。(即地域性)(3)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即民族性)(二)(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除了它的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外,还得益于中化文化我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以,增加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当中。

2.中国诗歌源远流长 篇二

诚信,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诚信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道德准则,其在原始社会的简单分工劳动中就已经表现出来。在原始氏族公社内已经出现了简单的分工,氏族公社成员彼此之间只有遵守诚信,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相互团结,全力以赴地劳作,氏族公社模式才能维持下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就是生产诚信关系和行为,这种关系和行为寓于经济生活之中。诚信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是伴随着社会分工、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诚信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传承。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出现了诚信一词,《商君书·靳书》把诚信与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贞廉、仁义、非真、羞战并称为“六虱”。中国以孔孟之道所派生的儒家思想,历经各代,源远流长,而“诚信”自始至终处于儒家思想和文化的核心地位。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在《中庸章句》中解释说:“诚,五长之本,百行之源也。”也就是说,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

许慎的《说文解字》载:“诚,信也。信,诚也。”可见,“信”与“诚”所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又根据《增韵·清韵》记载:“诚,无伪也,真也,实也”,《字录》中说“信,不疑也”、“信,重也”。由此可知,“诚”与“信”组合在一起,其大致意思是言必信、行必果,忠诚实在,童叟无欺。《辞海》里对诚信的解释则是真心诚意,诚实无欺。因此,单从字面上看,诚信的最基本涵义就是诚实,守信用。得黄金万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所谓的“一诺千金”[1]。

《庄子·盗跖》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这里说的是春秋时鲁国曲阜一个名叫尾生的年轻人,他与圣人孔子是同乡。尾生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后来,尾生迁居梁地(今陕西韩城南)。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城外桥面,不见不散,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顾茫茫水世界,不见姑娘踪影。但他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不走,最终被大水淹死。姑娘逃出家门来到城外桥边寻找尾声时,看到了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阴阳相隔,生死一体,姑娘哭罢,便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江中,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

此事在《汉书·古今人表》、《艺文类聚》等书均有载。《史记·苏秦传》更以“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誉之,后人遂用“尾生之信”、“尾生抱柱”等喻指人坚守信约,忠诚不渝。嵇康的《琴赋》曰:“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玉台新咏·古诗八首》曰:“朝登津梁上,褰裳望所思。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唐代大诗人李白也为之感叹:“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长干行》)尾生的诚信之举受到了后世人的尊崇和称赞。

历史上还有一位更值得敬重的诚信之人,他就是宋襄公。当年宋楚争霸,爆发了著名的泓水之战。楚强宋弱,但宋军先在泓水北岸占据有利地形。等到楚军正渡过一半泓水时,子鱼赶紧向宋襄公请示:“敌众我寡,敌人刚刚渡过一半河流,此时出击,一定能大获全胜,请允许我攻击。”宋襄公看了看说:“不行,趁人之危,打不得。”子鱼遵命,只好眼睁睁看着敌人过河而来。等楚军过了河,还没来得及排成列。子鱼心急火燎,又建言攻打。宋襄公说,“还不行,继续等着。”直到楚军排好兵布好阵,宋襄公才下达攻击的命令。宋军失去时机,根本不是对手,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差点丧命。但宋襄公却并不后悔,因为他遵守了公平作战的契约。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说,“品德高尚的人,不能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头发有黑白两色的老人。古代作战的人,不凭借险要之地。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但也绝不攻击没有排成队列的敌人。”宋襄公尊崇一种契约与诚信的思想,是应该受到现代人的理解与尊重的。如果人类社会缺乏契约规则,那么自然也就会缺少诚信的基因。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是一个讲求诚信的人。他幼年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但刻薄的嫂嫂却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为别人当佣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婆婆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笑没有说话。后来韩信成为汉朝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册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婆婆。他四处打听最后终于找到了这位老人,便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明朝文学家宋濂诚信好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后生勤奋学习。他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因为宋濂诚信,从没有超过约定的期限还书,所以大家乐于借书给他阅读。在十年寒窗苦读后,宋濂终于一举成名。

二、诚信的力量

在一个有法律保障、拥有产权制度的现代社会中,全体成员间的诚信关系和诚信行为决定了社会财富的创造与分配过程,影响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诚信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道德力量

孔子云:“民无信不立”。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作为主流文化而广为传播,使得诚信成为推动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道德力量。只有诚信先行,才能做成事。《准南子》载:“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诚信成为个人的立身之本、企业的经营之本、国家的安邦之本,在意识形态上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与形成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诚信也是维系人类社会运转、推动社会进步的助推剂。蔡锷有一句名言:“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此乃大智慧。诚信的力量体现在很多方面,对维系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和推动社会进步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二)诚信作为现代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已广泛进入司法领域

在德法等国的民法典中,类似的规定早已有之。甚至早在罗马法中,诚实信用作为道德领域的规范就已被引入到法律领域。我国《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法学界简称其为“诚信原则”。诚信原则,要求人们在民事活动中应当诚实、守信用,正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诚信意味着行为主体对制度或法律的忠诚和对义务履行的承诺,不折不扣地执行制度或遵从法律,使制度或法律实施的有效性得以提高,而制度执行成本或法律遵从成本得以降低。

诚信原则作为现代社会的道德信条之一,必然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法律系统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它在当代法律中的作用不断加强,成为整个民法领域的“帝王条款”。诚信原则也因此成为现代社会具有特殊意义的法律准绳,已经广泛地进入司法领域。

(三)诚信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首先,诚信是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即经济伦理约束;其次,在交易活动中,经济主体的诚信度有其自身的力量和经济价值,因而成为一种物质化的存在,这个层面的诚信是具体的,甚至是可以量化的,谓之“信用”。换言之,诚信的经济学意义在于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制度执行成本;诚信意味着经济主体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经济纠纷,有效提高合同履行的质量。因此,诚信自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三、诚信的经济价值

一个社会诚信度的高低,是影响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因素。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讲诚信则兴,不讲诚信则衰。这是一条经济发展的“铁律”。恩格斯在1886~1892年间在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美国版、英国版和德国版所写的三个序言中,都阐述了这样一个重要思想:诚信是现代经济规律之一。即没有诚信就没有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富兰克林用“诚信就是金钱”来说明“诚信—声誉—金钱”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一般诚信伦理发展成诚信经济伦理,这是经济学的一个新命题——诚信经济学。诚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推动力量,其作用机理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诚信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诚信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资源。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并且其价值无限。它具有不可代替性和不可移植性,只能在社会经济实践中培植和壮大。企业的声誉、品牌的信誉都是在实践中培植的,甚至是长期培植的结果。企业诚信和品牌信誉是由一次次的诚信交易所积累出来的,是任何广告与宣传也无法换来的成果。许多获得市场认可的百年老店、知名品牌的形成,都是一直坚持诚信原则的结果。诚信是一笔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它不仅为企业的经营活动赢得资本,还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自由经济。市场经济中有多元化的经济主体,每个经济主体都拥有经营决策权。同时,由于经济主体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合作的关系,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不能单独存在与发展。经济主体之间的协作、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所以诚信是企业合作的道德基础,也是思想基础和经济基础,也是企业之间联系与合作的精神纽带。没有诚信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发展,没有诚信,就会导致社会经济的无序和混乱,甚至危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信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诚信是企业道德形象的根本,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诚信之所以能成为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诚信是企业内部凝结剂。诚信可以增进组织的团结,团结就是生产力,团结就是竞争力;第二,诚信是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诚信能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信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只有树立诚信典范,做到诚信经营、诚信服务,才能在消费者中赢得信誉,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践证明,只有诚信经营、诚信服务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成为最终的赢家。燕京啤酒董事长李福成指出,“作为民族工业的代表,燕京啤酒集团一直把诚信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坚持以情做人,以诚做事,以信经商。”当然也有一些企业不讲诚信,做出制假售假、以次充好等失信于民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必然导致企业道德形象的毁损,必然使企业因此而走向衰败。“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这是千古不变的商业法则。

(三)诚信是建立和谐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人类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制衡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诚信原则的基础之上的。中国步入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各种社会经济关系比较复杂:有普通的劳动关系——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有买卖双方之间的交易关系;有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等。不论哪一种关系都是以某种形式确立和承诺的社会经济关系。如果存在一些不讲诚信、不合理、不合法的社会关系,就会对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建立和谐社会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在现实社会中,不合理的劳动关系尤其体现在一些雇主失信方面,不合理的交易关系体现在一方不守诚信方面,不合理的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体现在管理者滥用职权侵害公民的合法经济利益或者公民的违法行为损害国家经济利益等方面。因此,要想建立和谐的社会经济关系,就必须在社会各方之间树立诚信原则,维护各方正当的权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四)诚信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主体之间关系密切,在分工基础上密切协作。因此,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十分重要,如果在信息沟通过程中不讲诚信,信息不真实、不及时,就会增加沟通成本,消耗一部分社会资源。譬如,在商品交易环节不讲诚信,将会增加企业与消费者的交易成本,政府与其他社会部门之间缺乏诚信,将会引致政府管理成本与其他社会成本的增加。

社会越发展,信息交流就越频繁,如果缺乏诚信,就不能形成信息对称的公平关系,在社会经济交往中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支付一定的成本去处理虚假信息,从而造成无谓的消耗和交易成本的增加。如果讲诚信,不仅可以避免交易活动中的经济损失,还可以实现政府管理的成本节约,降低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

(五)诚信是开启便捷通关的金钥匙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国际贸易发展迅速,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在国际贸易中,诚信十分重要,它关系到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国际关系。产品质量好,诚信度高,这是对发展进出口贸易最有力的行动和支持。海关总署监管司副司长李伟指出:“诚信是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而今对于进出口企业而言,诚信不仅可以兴商,还能尽享便捷通关……诚信企业就如同一张通关VIP卡,可以享受海关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充分体现了诚信的价值。”[2]

许多进出口企业认同诚信观念,并尝到了诚信经营的甜头。诚信是企业“走出去”必不可少的文化素质,诚信经营企业货物通关时间不断缩短,物流成本持续下降,经济利益不断提高,证明诚信就是时间,就是利益,诚信企业的诚信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注释

1[1]一诺千金,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比喻自己说过的话.答应别人的事情,就如同千金般贵重。形容为人非常讲信用,言而有信,言出必行。

3.源远流长的中国药粥文化 篇三

粥与药相结合,能治病并粥药相彰。如大枣入粥,可补血益气,绿豆入粥,能消暑清气,山楂入粥,能健脾化积,梨肉入粥,能清肺止咳,所以古人说:“米虽常食之物,服之不甚有益,而一参以药投,则其力甚巨,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早在战国时代,就有服食青果米粥治疗蛇咬伤和用加热的石块煮米汁内服治疗肛门痒痛的记载。

到了汉代,药粥已正式列入医方。在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扁鹊仓公列传”中,曾记载“齐王为阳虚候时,病甚,群医束手,医者淳于意(即仓公)诊脉,以为痹,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气不能食,随欲以火齐粥,六日气下,即令更服丸药,又六日后病愈。”我国最早的中医基本理论史书《黄帝内经》中说:“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而药粥也正是一种以药治病,以粥扶正的食治方法。

东汉名医张仲景,在其所著的伤寒论中,就有很多米药同服,或在药后服粥的论述。例如我国临床常用的名方“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中,就是用药物和梗米合煮的汤。

唐代医圣孙思邈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列有“食治”主节,并收集了民间用谷皮糠防治因缺乏维生素B族所致的脚气病,羊骨粥温补阳气,防风粥去四肢风等药粥方。到了宋代,药粥疗法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宫廷贵族还是老百姓,都喜欢用药粥来防治疾病,并积累了很多极为珍贵的药粥医方。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粥贴》中说:“粥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后一觉,妙不可言。”宋代官方编纂出版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中,对药粥作了详细介绍,留传下来的药粥有129方。其中的“麻子粥”、“薏苡仁粥”、“黑豆粥”、“酸枣仁粥”等一直为后人所喜用。

有效的食养粥方,不仅深入民间,在宫廷中也有一席之地。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主管宫廷贵族的饮食烹调,他根据多年的经验,结合诸家本草及名医方术知识,编撰了《饮膳正要》一书,其中就有不少滋补强身,延年益寿和防治疾病的药粥方。如用于“补脾胃、益气力”的乞马粥,其实就是用羊肉和梁米煮成的稀粥;有“治阳气衰败,五劳七伤”的枸杞羊肾粥等。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长期走访民间,在总结前人应用药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其所著《本草纲目》中,对药粥作了专门的论述,并选载药粥方62个。

到了清代,药粥疗法又有所发展,黄云鹤所著《粥谱》一书,收集粥方247个,是目前发现记载粥方最多的一份资料,直到今天,药粥仍在发展过程中。

药粥的养生和医疗作用

我国人民对喝粥能起到养生和医疗作用早有认识。周代《礼记·月令》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的记载。《战国策》中也记载了一段老臣触与赵太后的对话,当赵太后问到:“日食饮得无衰乎?”他不加思索地回答:“恃粥耳”。看来,老年人以食粥来调和脾胃,养生防衰,在春秋时代已有成功的经验了。

正因为如此,粥的养生和医疗作用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喝粥已成为一种传统的保健食谱,对于防治疾病、增强体质以及防止衰老、延长寿命等起到了应用药物不能达到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粥对预防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效果较为明显,因此受到人民的喜爱。

粥一般以五谷杂粮为原料,合水熬制而成。谷类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和矿物盐等营养物质,经慢火久熬之后,质地变得糜烂稀软,甘淡适口,很容易被消化吸收,是一种理想而方便的营养食品,如果在粥中再加入一些药物,则治疗作用更强,效果也更为明显。因此药粥的作用既不同于单纯的药物祛病,又不同于纯服米谷所扶正,药物与米谷同煮为粥,可收到治疗与营养的双重作用,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更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药食其实是同源,食物也是药物,药物也可供食用。常以食物入药者甚多,在常吃的食物中有赤小豆、绿豆、桂圆、大枣等等,既能食用,又可入药,二者难以严格区分。夏天吃些白扁豆,对肠胃颇有益处,因为白扁豆可健脾益气,解暑化温,如配合梗米煮粥,则更增加健脾养胃的功能。另外以瓜果、蔬菜为主的粥方亦很多,如胡萝卜粥健脾养胃;芹菜粥清肝降血压;梨粥润肺止咳;山楂粥消食化积等。祖国医学的一大特点,是寓治疗于饮食之中,亦食亦养,亦养亦治,真可谓是一举数得。

历代医学家均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因此,对脾胃功能十分重视,特别是老年人。上了年纪的人,疾病容易缠身,其中一个明显的指标是脾胃转向虚弱。年龄越高,表现愈为明显。要维护老年人的脾胃,不仅要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饥过饱,还要做得温热、熟软、清淡、营养丰富。因此,选择一些健胃补脾的粥方,如山药粥、扁豆粥等,可以加强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功能,使脾胃强健,抵挡疾病的入侵。

明辨药粥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等,用性味来说明药物的功能,是中药运用的特点。

气,是指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这四种不同的药性,都可以用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映中表现出来。如能治疗热证的药物,则知其具有寒凉的性质;能治疗寒证的药物,则知其具有温热的性质。

五味,是指辛、酸、甘、苦、咸五种味道。它是可以通过人的味觉直接尝出来的。由于每个味的不同,都有不同的治疗规律。

四味和五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每种药物都有性、味两方面。因此,药物的气味是错综复杂的,例如温性的药有辛温、甘温、咸温、酸温、苦温;甘味药则有甘温、甘寒、甘凉、甘热和甘辛。药物性味的差异,也使药物的效用复杂起来。此外,一种药物还往往有两种以上的味,如当归甘辛、芍药酸苦,因此,其作用范围亦相应地扩大。这些都体现了药物具有多种作用,以及药物之间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

归经,是中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识到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疾病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例如生石膏能清热,石斛能养阴,因二者主要作用于胃,所以都归胃经。由于各个脏腑经络的病变会相互影响,因此,不要拘泥于单纯使用归某一经络腑脏的药。要根据脏腑经络的整体关系,客观而灵活地掌握好药物归经的原则。

药物的搭配也非常重要,用功能相类或不相类的药物互相搭配,使之产生协同作用,以提高疗效,如黄芪加薏仁米,可以加强渗湿利水的作用;赤小豆配鲤鱼,则利水作用更好。

此外还有用一种药物抑制或制约另一种药物的性能,使之产生拮抗作用,以改变其性能,或减少其副作用与毒性。如水产动物一般多属寒性,煮粥时,如适当加入葱、姜,不仅能解除水产动物的腥味,而且,还可以以葱、姜的辛温之性味来减轻水产动物之寒性。

辨证用粥之术

根据不同的疾病及疾病的性质,结合病人的体质,而选用相应的粥,这就叫辨证用粥。煮粥的食物和药物各有自己的性能,而疾病的性质也有表里、寒热和虚实的不同。因此,药粥的选择,要与疾病的性质相适应,带有针对性,才能达到调治疾病的目的。如表证的感冒,征j状可表现为恶风、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四肢疼痛、鼻塞,有汗或无汗,脉浮,舌苔薄白,但又有风寒、风热的不同。若以恶寒重、发热轻、脉浮紧为主证者,为风寒感冒,治以祛风散寒,可选用荆芥粥等辛温之品;若以恶寒轻,发热重、咽干口渴,脉浮数,舌尖红为主证者,为风热感冒,治以疏风清热,可选用薄荷粥、银花蓝根粥等辛凉之品。

证见潮热心烦,口干咽燥、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证。如还见咳呛无痰,咽干声哑,为肺阴虚,可用麦门冬粥、沙参粥之类滋养肺阴;如阴虚证兼见舌尖红或口舌生疮为心阴虚,可用生地粥滋养心阴;如阴虚证兼见惊惕头晕,易怒,为肝阴虚,可与山萸肉粥滋养肝阴;如阴虚证兼见腰疼,下肢酸软,耳鸣耳聋,发脱齿摇,梦寐遗精,眩晕健忘等证,为肾阴虚,可用熟地粥、枸杞子粥等滋养肾阴;如果是不思饮食,大便燥结或干呕呃逆,为脾阴虚,可用麻仁粥等滋养脾阴。

总之,对于药粥的服用,必须紧密配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来辨证用粥,除了掌握中医的脏象、经络、诊法以及药食的性味、归经及搭配原则外,还要熟谙中医学的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特别是八纲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扶正祛邪,补虚泻实,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治疗原则,以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具体治疗法则,才能全面掌握身体状况,再结合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季节的不同,地理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做出客观的,整体的分析,选择合适的药粥,达到强身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药粥的制作方法

1、选米——粥通常以小米、大米、糯米、豆类等作为主要原料。因此米质的好坏,对粥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若用梗米煮粥,以香稻为上品,晚稻性软,亦可取。

2、辨水——医家认为水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粥的质量。古书中说用长流水(活水)煮粥远比池沼上水(死水)为香。若用雨水,则初春之雨水较梅雨季节之雨、夏秋季之露雨为好;雪水以腊月为佳,春雪则不堪用;井水则应于平旦(早晨3~5时左右)时汲取为佳。

3、用火——火候的掌握是烹饪技艺中的关键问题,做粥也不例外,清代曹庭栋在《粥谱》中的“火候”一节中说:“煮粥以成糜为度,火候未到,气味不足,火候太过,气味逐减,所以应先煮水,然后下米,并要煮不停沸。”也就是说煮粥的整个过程要一气呵成,中途不能间断,否则粥味不浓,所以煮粥最忌中途停火,或中途加水,煮药粥的方法一般在以下几种:

1、把中药直接与米谷同煮为粥。凡可供食用的中药,大部分均可采用这种煮制方法。如龙眼、桑椹、山药、薏苡仁、柏子仁、扁豆、百合、大枣、羊肉和鸡肉等,均可直接或切碎或捣成粗末与米一起煮粥。

2、先将中药研为细粉,再与米谷同煮。如菱粉粥、芡实粥、莲子粉粥、白茯苓粥、天花粉粥、贝母粉粥等。

3、以原汁同米煮粥,如牛乳粥、甜浆粥、鸭粥、鸡汁粥、猪蹄粥、安胎鲤鱼粥等。

4、先将中药制成药汁,待米粥煮成后,兑入煎服。如竹沥粥、蔗浆粥等。

5、把中药煎取浓汁后去渣,再与米谷同煮成粥。这种方法较为常用,如补虚正气粥、黄芪粥、参苓粥、麦门冬粥、酸枣仁粥、菟丝子粥等。

此外,煮粥时还要注意容器的选择,最好是用砂锅煮熬。因为砂锅煎熬中药可使砂锅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并可避免因用铁锅煎熬所引起的一些不良化学反应。如果没砂锅,可用搪瓷容器代替。

服用药粥的窍门

1、喝粥不宜太烫——经常喝太烫的粥,对食管有很大的刺激性,不仅会损伤食管粘膜,引起食道发炎,造成粘膜坏死。久而久之,还会诱发食管癌。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口腔、食管和胃的粘膜,耐热温度为50~60℃。长期受滚烫食物的刺激,可能触发癌变。据调查,在食管癌集中发作的地区,多数患者有吃滚烫食物的习惯。

2、胃肠功能不好者不宜常喝稀粥——有些胃肠功能不大健全者经常喝稀粥,以为稀粥容易消化,殊不知效果适得其反。这是因为稀粥中的水分太多,进入胃肠后,容易把消化液、唾液和胃液稀释,从而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同时,胃肠一下子容纳了这么多的稀粥,使人感到腹部有膨胀感而难受。因此,胃肠功能不好的人不宜常吃稀粥。

3、食药粥要因季节时令而异——我国从南到北,粥的品种丰富多采,风味独特,功效各异。这么多的粥品是由于地区和气候时令的不同而设的。如北方人春季常吃菜粥,夏季常吃绿豆粥,秋季常吃莲藕粥、菊粥,冬季常吃羊肉粥等。南方人吃粥同样也有冬夏之不同。

虽然药粥任何时间都可食用,但最佳时间是在早晨。在寒冽的冬晨,人们如能喝上一碗热乎乎的芋头粥、糯米粥、南瓜粥、红枣粥、鸡肉粥、狗肉粥、牛肉粥或神仙粥,那么立刻会觉得精力充沛。

4.中国诗歌源远流长 篇四

或在堆满报表的办公桌上,或在昼夜工作的电脑台前,一杯咖啡发挥着它的作用。开水冲入,泡沫泛起,一股浓香袭来,让人倍感精神,端起杯,倾斜,滑过喉咙的香醇浓厚使人从疲备中解脱。但在这短暂的享受之后,办公桌上又响起了笔尖快速掠过纸面的唰唰声,电脑台前又传出清脆的敲击键盘的声音,忙碌的身影再一次展现。

都市的生活亦如咖啡一般浓,虽繁华,却也让人繁忙不已;有节奏,节奏却如密集的鼓点般紧凑。生活的紧张与沉重让人疲备不堪,就连咖啡也是让人在短暂的精神抖擞之后去承受更多。

咖啡是都市人的依赖品,它代表了都市生活,而茶却带给人以天壤之别的感受。

一座宽敞的庭院,一簇茂密的竹丛,明媚的阳光洒入院中。倒影,映出竹子随风摇摆的姿态,搬一把竹椅于竹荫下,让自己毫无保留地投入它的怀抱。

如此的闲适,让人不得不想到加一杯清茶。茶盖微微掀起,一阵清香就飘入鼻中,茶色甘爽,透出一丝凉意。几片茶叶沉于杯底,不时随茶水波动而游动,好似几只鱼畅快地穿梭在溪水中,迫不及待地啜一小口,顿觉有些苦涩,但仔细酝酿一小会儿,就会品到一丝甘甜便遍及全身,凉风掠过,品茶的乐趣也肆意地蔓延开去。

一杯清茶,或许不能像咖啡一样令人注意,但却静静地展示着自己的高洁,放松着人的身心,感染着的人的灵魂。

5.用源远流长造句 篇五

2、我这种移花接木的手段是利用一种非常源远流长的智慧--我小时候的智慧。

3、它一源远流长ethnographic技术。

4、摘要我国历史,源远流长。

5、黄岩蜜桔文化源远流长

6、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国酒文化源远流长

7、中马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8、惠尔,十年磨一剑,源远流长。

9、中国的文化真是源远流长。

10、她的历史看似源远流长,其实不过一百六十多年历史。

11、杰夫:我觉得这是因为它的历史源远流长的缘故。

12、俚语是一条源远流长的诗河。G.K.切斯特顿

13、美国与香港之间的历史、文化和民间往来,源远流长。

14、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

15、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更是对后世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1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记录了多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故事。

17、摘要中国译论与美学的关系是密切而持久的,并拥有源远流长的哲学渊源。

18、请细赏琳琅满目的展品,探索香港源远流长而饶富趣味的邮递历史。

19、中国的饮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宋两代,饮茶品茗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20、由于美国的诞生,第一次使一个国家不是来自源远流长的历史,而是诞生在在世界众目睽睽之下。

21、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语言文字学,源远流长。

22、中国珠算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3、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24、追溯人类社会的历史,儿童游戏源远流长,儿童生活于游戏之中。

25、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26、中国历史闻名中外、源远流长,英国历史怎能与之相媲美?

27、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一直以来都深深吸引国内外人士的青睐。

28、施工项目历史悠久,相应的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也源远流长。

29、这种热爱文学工作的精神,是促成中华文学源远流长,络绎不绝的重要因素。

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2 篇六

随着学派的形成,这些学派的政治思想也开始形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儒家政治思想、道家政治思想、墨家政治思想、法家政治思想等等,同时也形成了流传百世的中华文化典籍,如《尚书》、《周礼》、《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等。这些典籍记载了各学派丰富的政治思想。这些学派的思想迥异却又不乏相同之处,下面就儒、法、道三家思想中的几点进行简要的分析比较。

一、社会治理主张

(一)孔子的德治主张p48(231字)

(二)老子的无为而治p72、330字

(三)尚法明刑,主张君主专制的法家(法家面面观2页)400字

二、对人性的假设儒家善300字与之相反,法家96叶300字

三相通之处

虽然百家在思想界互攻如水火不能相容.但是他们都处于同一时代背景下,都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某些方面有相通之处也是必然的。我认为,最为相通的一点是三家都主张身教。身教就是不言之教,《老子》里说:“是

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言之

教,顾名思义就是少说多干.要求领导者起

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心

悦诚服地追随你。孔子也强调为政要从自

身做起。《论语·颜渊》说“季康子问政于孔

子。孔子对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

不正?”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讽刺季氏

窃国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

令不从⋯8943.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

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这条文化定律的影响下.思想家们

都强调君子的自律修身.主要表现在节俭朴素方面。针对当时社会上层铺

张浪费.各派纷纷提出崇尚节俭、少私寡欲的主张。老子对节俭的认识最为深刻。老子把节俭当作自己的一大法宝。孔子也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在修身与欲望的关系上他指出:“名与

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

大费;多藏必厚亡。”他要求人们寡欲清心、知足常乐、适可而止。《韩非·亡征》也说如果统治者喜

欢宫室、台榭、池塘.追求车马、服饰、器皿

等供玩赏的东西。喜欢过度疲劳人民.消耗

挥霍财物,国家就会灭亡。由此看出,节俭是三家思想共同的主张,这正是主张身教的直接体现。

7.古诗词如何源远流长 篇七

一、歌谣传唱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某先民有感而发,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这就是“发表”一首诗。大家觉得表达了心中的情感,于是辗转传唱。周王朝派出的采诗官到民间搜集歌谣,就把这首歌辑录了下来。到秦代,正式成立“乐府”机构,汉承秦制,并把乐府配乐称之为“歌诗”,因此流传了下来。

二、卿士献诗

士大夫对艰危时事极端忧虑,出于关心统治秩序的安定,于是写成诗向最高统治者进献,以引起注意,如《大雅》、《小雅》中的诗歌。当然也有人歌功颂德,统治者认为可以用来示后人,也就留了下来。

三、墙壁题诗

诗人兴之所至,援笔疾书于墙壁,诗于是被广为传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骆宾王《在狱咏蝉》、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等。

四、寄赠即诗

亲友将远行,涛人设宴饯行,临别赠诗寄情。如曹植《赠白马王彪》、崔颢《赠王威古》、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陈子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等。

五、示才呈诗

诗人干谒求仕,向当权者呈上诗作,显露自己的才华,渴望被重用。如孟浩然《送丁大风进士赴举呈张九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希望政治抱负得以施展,但苦于“欲济无舟楫”,所以先后呈上两首诗以求得到张丞相的援引。骆宾王《咏怀古意上裴侍郎》、李白《玉真公主馆苦雨》等都有这种目的。

六、即席赋诗

诗人落拓使气,稍作思索,出口成章,文采斐然,仿若天成,令在场的人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感,如曹植的《七步诗》、王勃的《滕王阁诗》,郑谷的《席上赠歌者》等。据闻孟浩然在皇帝面前口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曾使皇帝恼怒,孟浩然也因此与仕途无缘。

七、题画之诗

诗人在绘画作品上题诗,画旁有诗,诗旁有画,诗画相映相趣,是以画以诗名,诗以画传。如黄庭坚的《题王居士所藏王友画桃杏花二首》、苏轼的《书王主薄所画折技》、杨万里的《题刘高士看云图》等。

八、分题赋诗

古人聚会,分得什么题目,就以规定的题目写一首诗,即所谓的“赋得”。韦应物在一次聚会上分得了“暮雨”,于是写了《赋得暮雨送李曹》。又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还有“分韵赋诗”,例如若抽得“咸”韵,就一定以此为韵脚写诗,才符合规则。

九、朝官应酬

杜甫、岑参、王维都写过同题诗《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贾至时任中书舍人,写了《早朝大明宫》,记述自己见皇帝李亨一事,得意之余便以此示同列,同列不得不敷衍应酬。此类诗大多歌功颂德,委蛇恭维,虚情假意,不过用典繁丽,对仗工稳,声律和谐,艺术形式颇有可取之处,这正好为官僚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文字游戏。宋初杨亿等十几人的《西昆酬唱集》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十、唱和之诗

虽说也可算作应酬诗,但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如杜审言的《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等。

十一、应命作诗

如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圣制,天子所作的诗。应制,应天子之命作诗。又如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兴庆池东沉香亭前赏牡丹,特命李白制作新曲,李白就写了《清平乐三首》。

十二、书信之作

书信的内容用诗体去表达,这种古典的浪漫于今恐怕已经成了绝唱,但古人却是常事。如王维《同崔傅答贤弟》,陈子昂《答洛阳主人》。李商隐的《寄令狐郎中》,抒情委婉,态度不亢不卑;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问的却是自己“高考”考得怎么样,比喻别致;自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当然,以上的途径并不能囊括所有的诗歌创作,也不能使诗作不朽,于是有人搜集诗人们的已发表和未发表的作品,将它们分类整理,或按个人专集,或按朝代、风格、题材、体载等结集出版发行,因此古代的诗歌得以流传至今。

欣赏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之五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千磨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漫谈源远流长的赏石文化 篇八

安阳

周水滨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石文化史。人类的祖先从旧石器时代利用天然石块为工具和武器,到新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从营巢穴居时期简单的利用石头为建筑材料,到现代化豪宅中大量应用的花岗岩、大理石装饰材料;从出土墓葬中死者的石制饰物,到后来的精美石雕和宝玉石工艺品。各种石头始终伴随着人类从蛮荒时代逐步走向现代文明。赏石文化的发展在我国更是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当前我国的赏石文化活动此起彼伏,方兴未艾,还要伴随着我们走向久远的未来,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赏石文化这朵石文化史中的奇葩,无疑将进一步推动赏石文化发展前进的步伐。

2009-12-16 16:36 上传下载(214.78 KB)

一:考古证明了赏石文化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考古发现:距今2.8万年的前峙峪人制作的石墨装饰品;距今1.3万年至2万年的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赤铁矿碎块、玩赏用的玛瑙、滑石、绿松石、碧玉、软玉、蛋白石;距今1.1至2.2万年的安阳小南海遗址发现带孔石珠;距今5至6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度文化层中发现陪葬用的石子;距今5千年的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发现石头陪葬品、石头装饰品和76枚雨花石。这些发现反映出了我国远古时期石文化的萌芽。

二:历代文献记录见证了我国赏石文化发展的历程

早在殷商时代,石玩市场已具一定规模,据记载,周武王灭商时“得宝石一万四千、佩玉有八万”。春秋战国时代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录了当时各地名山所产观赏石,有珉石、婴石、采石、文石、硌石、怪石、磐石等,其中关于矿物的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赏石文献资料。另外,当时还有一部著作《尚书》中的‘禹贡’篇中记载了泰山谷中盛产怪石,并已作为地方向中央上缴的贡品。如青州的“铅松怪石”、徐州的“泗滨浮磬”等。

作为真正意义的奇石收藏赏玩起始于魏晋时代。据《阔子》记载:“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现焉”。这一段文字就很具体的描述了这一点。魏晋时代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博学善文,喜爱雅石。他自家后院有一块山石,名曰“醉石”。每逢微醉朦胧时,便下榻石上。这块醉石是历史记载最早的被名人雅士命名的观赏石,现放于庐山南麓虎爪崖下。后来清朝一个赏石家写诗赞曰:“先生容易醉,偶而石上眠,谁知一拳石,绝传千万年。金床玉几世恒有,眠者一过人知否?不如此石占桑,胜似穹碑万丈长”。南北朝梁代的“建康同泰寺”(现南京鸡鸣寺)前有五块那个时期的奇石,其中有四块曾被赐封为“三品”,俗称“三品石”,另一块叫“奇礓石”,长一丈六尺。是梁武帝与大臣在溉下下棋赢的,又叫“到公石”。一千年后,清朝袁枚诗曰:“到公有奇石,曾向华林朴。千年幽人得,风丹一起古。当作石交看,摩挲日三五”。

观赏石赏玩及观赏石文化的发展成熟于唐宋时期。唐代由于经济繁荣,建筑业特别是庭院建筑的发展,相应促进了石艺事业的发展。文人雅士在民间开始广泛收集、赏玩奇花异石,同时流入宫廷府邸,成为宫苑装饰和赏玩珍品。当时,士大夫以玩奇石为时尚,许多文人雅士爱石成癖,四处搜罗奇峰异石,大者放置庭院,小者置几案作供石,以领略自然之趣。唐代有三位曾任宰相的赏石家,一是李员卿,藏有名石“罗浮山、海门山”。二是曾为太子之师的牛僧孺,对太湖石偏爱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他在洛阳的府邸中收藏了很多太湖石,还把太湖石按大小分为甲、乙、丙、丁四类,每类又评出上、中、下三等。据记载,牛僧孺痴石到了“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的地步,赏石进入了“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的境界。三是李德裕,在洛阳城他的平泉山庄中,聚各地奇花异木、珍松怪石于一园,成为当时的一大景观,来自各地的奇石在他的园中被精心布置成名山大川模样,而且都有命题,如:礼星石、狮子石、华岳掌、仙人迹等,其中最有名和最为他珍爱的是“醒酒石”,比东晋时代的陶渊明的“醉石”还要出名。据说此石有醒酒之效,所以李德裕喝醉了酒就要睡在上面。据记载这块石头奇妙的地方还在于“以手摩之,皆隐现云霞、龙风、草树之形”。古人推测其为云南大理石,今人考证其为洛阳黄河石。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赏石大家,他十分喜欢太湖石,曾赋写《天竺记》、《太湖石记》等著名诗篇,指出:“石有聚族,太湖为甲”;“太湖石奥妙就在于三山五岳、万洞千谷尽收在一块石头上”。白居易是最早从“形、质、姿、势、怪、丑、老、灵、气、色和纹”诸多方面提出赏石之美理论观点的赏石家。白居易在洛阳履道坊宅园中点缀了数块奇石,有五块是从苏州离任时带回的,有两块天竺石是从杭州带回的,有白居易的诗作为证:“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到了宋代,观赏石已成为知识阶层和上流社会的普遍审美对象,观赏石收藏赏玩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全新的面貌,观赏石的赏玩标准开始了最初的系统的研究,出现了许多赏石专著,最早最突出的就是杜绾编撰的《云林石谱》。这本书收录了各地产的观赏石116种,介绍了每种观赏石的产地、特征、质量、评价、开采方法,其中还涉及到矿物晶体和化石观赏石。另外还有范成大编撰的《太湖石志》、常懋的《宣和石谱》、渔阳公的《渔阳石谱》等。

北宋时期四大书画家:米芾、苏轼、蔡襄、黄庭坚同时又是四大赏石家。其中米芾号称“石癫”。米芾最早提出赏石“瘦、皱、透、漏”的赏石标准。米芾“爱石成癖”,每见奇石必纳头便拜。曾有一次一连三天抱着一块奇石入眠。传说他有一块柿形雨花石,随身携带,随时把玩。一次在南京燕子矶舟把玩,不慎掉入水中,直至第二年才从水中打捞出来。米芾嘱其家人待其死后与此石同葬。爱石至死,可谓一往情深。从古到今,“米芾拜石”一直是传统国画的绘画题材。苏轼、苏东坡是众人皆知的文墨大家,也是一个赏石大家,不少关于他的爱石佳话流传至今。如:苏轼在河北定州为官时,在其住所附近发现一块奇石,黑底白纹,遂取名为“雪浪石”,并称自己的住所为“雪浪斋”,还作有一首诗和一篇铭文流传至今。“雪浪石”也由于苏东坡的喜爱成为历史上的北方名石。

元代流传下来的赏石记载资料不多,只有少数上层人物:官吏、画家、佛道参与奇石收藏赏玩和石谱编写。

从明清两代开始,我国赏石文化的发展逐渐进入鼎盛时期。明清时期赏石文化全面向文人雅士的庭园、书斋亭阁和文化领域渗透,与丝竹之声相配,融入文章、书法、美学、绘画。玩石队伍中增加了“学者”,这些学者成了玩石队伍的带头人,从此“雅”与“俗”分野,明代的徐霞客就是比较突出的代表。他曾考察了北起津、冀,南抵粤、桂、黔、滇的广大地区,研究了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和成因。徐霞客特别钟爱大理石,对大理石评价很高。听一听他说的一句话就可知评价有多高了。他曰:“故知造物之愈出愈奇,从此丹青一家,皆为俗笔,而画苑可废矣”。有一次徐霞客到当时的一个藏石家叫张顺宁的家中观赏其收藏的大理石后写道:“新石之妙,莫如张顺宁所寄大空山楼间诸石,中有极其神妙更逾旧者------张石大径二尺,约50块,块块皆奇,俱绝妙着色山水,危峰断壑,飞瀑随云,雪崖映水,层叠远近,笔笔灵异,云皆能活,水如有声,不特五色烂然而已”。

明代还有三位赏石家不能不了解。一位是明朝大司马.芦若腾,赴台湾因病滞流于澎湖,每日浸滩拣拾“五彩夜光文石”,并与宝剑供一处,十分喜爱。还写有“澎湖文石歌”。一位是明朝名士米万钟。当时在京城的三座别墅里安放的奇峰怪石是最有名的。为玩奇石,他还有一个不惜倾家荡产的真实的故事:米氏在房山县相中一块巨大的园林石,就倾其所有雇人运往京城,因那时的路不好走,修桥铺路,非常艰难,终因家财耗尽弃于良乡郊野。该石被人称为“败家石”。清乾隆皇帝后来听说后,由皇家出钱运回安放于颐和园,并取名为“青芝岫”。现在仍存放于颐和园中。乾隆皇帝还有一个故事,北京颐和园长廊西端北侧有个“石丈亭”,里边有一快太湖石,高4米,宽1.5米,是京华传世名石中独峰最高的,原在扬州的九峰园内,乾隆南巡见到九块太湖石爱不释手,选了两块运往京城。一块置于园明园,一块置于清漪园(颐和园前身)。乾隆亲自命名放奇石的院子为“石丈亭”。既表达了爱石之情,又反映了对米芾的推崇。(米芾曾称无为县衙门口的一块奇石为“石丈”,并跪而拜之)。明代还有一位叫钱惟善,曾在南京附近的栖霞山得到一方奇石,将其供石室内,并模仿东坡居士,将其住所命为“栖霞山房”。栖霞山的造型石,兼太湖、灵壁之美,至今仍有人去栖霞山捡石。

清代画家林有麟,著有《素园石谱》,这一洋洋四卷的石书,记录了许多有关赏石的诗词文章。历史上许多名石能流传至今,林有麟潜心临摹奇峰异石并著书立说功不可没。清代官吏中有一位叫徐昆的,曾任金华太守,他在《豚斋偶笔》中对金华的硅化木作了精彩描述。他写道:“余守金华,见金华出此石,皮癣酷似枯松,几不能辩,举之不能动,方讶为石。然莫知其所由成也,大者及丈,小者数尺。置园中极可玩,土人亦贵重也”。“极可玩”三个字很生动,与当前玩石概念一脉相承。“亦贵重”三字反映出了作为观赏石的硅化木在当时当地的崇高地位。清朝的文人雅士赏石水平较高,如袁枚、黄元治、曹雪芹等。袁枚写过不少赏石的诗作,如前文介绍的诗句。黄元治十分喜爱大理石,曾写《点苍山石歌》,他在文中赞道:“石质石纹确奇绝,白如戴脂如积雪,绿青浓淡间微黄,山水草木尽天设。”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家曹雪芹,儿时常去雨花台玩,对拣雨花石和当时的村姑向游人兜售雨花石十分熟悉。所以有红学专家认为红楼梦中的“贾雨村”的名字可能就来源于雨花村;贾宝玉、林黛玉可以看作两快雨花石的化身。特别是《红楼梦》第八回对贾宝玉口里衔的宝玉的描写:“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恰是雨花石的四个特点,这充分显示了曹雪芹赏玩雨花石的水平。

2009-12-16 16:36 上传下载(167.3 KB)

清末到民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和社会动荡,观赏石文化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但由于科学的发展,对观赏石的科学性的研究却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另外新中国建国前后有几位赏石名人的赏石轶事值得了解。开国总理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在南京同国民党谈判期间,和邓颖超每次去雨花台凭吊烈士时,都要检些雨花石回来,特别是把那些白中夹红的,如鲜血凝聚的雨花石放在中共代表团会客室桌子上的大碗内,用清水供养,以石励志,对大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郭沫若曾为此题词:“雨花石的宁静、明郎、坚实、似乎象征着主人的精神”。解放后,郭沫若在《访南京》一诗中对总理收藏的雨花石这样描写:“雨花有石凝鲜血,养以清泉岂禅劳”。郭沫若也是一位赏石家,喜爱赋诗咏石。1961年在云南大理参观访问时,对大理石画称赞不已,遂赋诗两首。一首《大理石厂》“三塔矜高古,回思贞观年。苍山韵风月,奇石吐云烟。相在心胸外,凉生肘腋间。天功人力代,海外竟珍传”。一首《洱海月》“拾来洱海月,上有乌云玷。黑白两分明,月云不相染”叶剑英元帅也是一位赏石名人,曾赋诗赞美山东蓬莱庙岛列岛的北长山岛的“珠矶石球”,他诗曰:“内长三岛月牙湾,勤事渔民并石田。昂价石球生异彩,妇孺岂惜指头艰。”叶帅诗赞的石球是在海水冲刷溶蚀下的五彩卵石,十分漂亮,不过现在长山岛的砾石滩已建成公园,不在允许成千上万的人们随便拣拾,但如果去旅游,不妨进园一试。我国的著名文人、宗教界的领袖人物赵朴初也和总理一样,喜爱雨花石。他诗曰:“花非花,石非石,暮之霞,朝之光。千磨坚石见丹心,百拂园融昭素质。”诗句不多,却深刻揭示了雨花石的象征和品质。另外原中国民盟主席、著名社会活动家沈钧儒,非常钟爱特种石,他曾收藏过四块有意义的纪念石。一是到原苏联访问时,在列宁躲藏过的拉兹里夫草棚旁拾了一块长圆形的红石头,上面有灰色、黑色斑点,夹着金色星光;二是在鸭绿江旁国界桥附近拾的一块石头;三是在罗盛教烈士墓拾的一块石头;四是友人送的从原苏联伊塞克湖边拾的一块长圆形的白石头。伊塞克湖是唐僧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记载的大清池。还有一位赏石家,叫朱启钤,曾担任过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协委员。现北京中山公园内置放的四大名太湖石“青莲朵、青云片、绘月、搴芝”原在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毁坏圆明园中得以幸存,是朱启钤慷慨出钱,组织人力将这四块巨石运到中山公园加以保护,才使今天我们能一睹四大名石的风采。

三: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观赏石文化的飞速发展 新中国的建立为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文革十年使石文化的兴起又受到了重创,在那一场可以被称为浩劫的运动中,几乎所有文化形态的收藏和鉴赏都被斥之为封资修的残渣余孽,被贬为没落阶级的“低级趣味”。但国人潜意识中永远没有也不会排斥观赏石文化这朵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观赏石文化的迅速兴起就是有力的证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民间对观赏石的爱好和赏玩活动一浪高过一浪,从开始的小型石展到现在的大型国际性石展,从个人赏玩到国家、省、市、区县、企业纷纷成立观赏石赏玩组织。各种级别的奇石展销会此起彼伏,各种石报、石刊、石书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版发行,当前的观赏石赏玩已渐入佳境,奇石收藏和石头装饰已成现代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专家教授、公务员、教师、公司白领,还是各级政府官员、将军、市民、农民、个体业者,观赏石爱好者几乎遍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观赏石还登上了互联网的高速信息平台,现在上网点击“奇石”二字,马上就能检索到国内外大量的观赏石信息。我国的台湾省观赏石文化活动非常活跃,有“中华雅石会、中华观赏石文化协会、春秋雅石会”等百余个群众性赏石组织,约有三十万爱好者。台湾称观赏石为“雅石”,提倡“素、雅、简朴”的赏石观和形意交融的“石人合一”观。台湾将赏玩水平分为“五道段次”,即:石道初段(趣味观)、石道二段(美术观)、石道三段(道德观)、石道四段(抽象观)、石道五段(哲学观)。我们河南近几年观赏石文化活动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在省观赏石协会大力支持下,市、县、区、企业的观赏石爱好者纷纷成立了民间组织,安阳也于2004年元月成立了“赏石根艺学会”,并举办了数次展览和展销活动。

四: 观赏石赏玩热正在向全球漫延

也许是由于文化底蕴的关系,亚州赏石热度较高。亚洲赏石活动较活跃的国家主要有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等。其中韩国和日本赏石文化比较兴盛。韩国早在公元七世纪就受到中国唐代赏石文化的影响,奠定了赏玩奇石的社会和文化基础,后几经兴衰中断,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又兴起现代赏石热。韩国称观赏石为“寿石”,民间的赏石组织称为“寿石会”和“爱石人总联合会”。韩国石友赏玩的观赏石的石质一般要求硬度在5左右,其奇石的种类有:山水景石、象形石(包括造型石和图纹石)、色彩石、抽象石、传来石(即外国的奇石)、珍奇石(化石、钟乳石等)。日本自十三世纪开始,在我国唐宋观赏石文化影响下,掀起了赏石热,此后时断时续。上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振兴,迅速普及。日本石友称观赏石为“水石”,全国大大小小的石协组织约有300多家,规模大的有“全日本爱石协会、全国爱石联合会、日本水石协会”。日本石刊办的较好的有“爱石之友、树石”。日本石友主要崇尚山水景观石为特色的水石文化,讲究将禅宗思想融入本土文化,营造寂静、空灵、内省反观的审美气氛,强调一种安定感和平衡感。

西方国家赏玩观赏石与我国有些区别,西方国家石

友赏玩的主体和东方国家相比较石种较少,主要局限于矿物(晶体)、化石、陨石。西方赏石活动的兴起实际上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延续或是科学家们工作之余的爱好,是探索矿物岩石的产状、用途过程的延伸。因此,西方观赏石文化关注科学和历史的内涵,有比较直观和明确的科学理念,是地球科学知识在石头中的展示和印证。比如,面对一方化石观赏石和一块陨石标本,东方人往往先从审美角度来欣赏,西方人则是先问——从哪里来?为什么?这样深层次的科学历史问题。另外西方国家如欧洲、美国、加拿大等有专门的矿物标本公司,专营矿物晶体和陨石的业务,在西方,陨石的经济价值比黄金贵重得多。目前观赏石的美好已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认识。国际性的观赏石文化交流活动十分活跃,我国举办的几次大型国际性石展,日本、韩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收藏家送展的外国观赏石的数量都占到了20%以上。巴西的紫水晶、日本的菊花石和神居古潭石、缅甸的翡翠和硅化木、印度的赤玉石等深受各国奇石爱好者青睐,各国间的石种交流大受欢迎。在国内外交往中,观赏石文化的味道也越来越浓。1988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将雨花石作为“幸运石”带到汉城奥运会上。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桂林受赠一方题名为“还珠洞”的彩

2009-12-16 16:36 上传下载(139.73 KB)陶石。澳门回归祖国,重庆赠澳门一方大型三峡石,题名为“三峡百年情思”。我国东北抚顺煤矿所产矿物晶体“煤晶”已作为国礼用于国际交往活动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市附近有一个“十二门徒公园”,把海边的十二块孤石演绎为耶稣的十二门徒的故事,其文化味已十分浓厚了。我们国家的广大赏石爱好者不光继承了源远流长的传统赏石文化,目前已把观赏石赏玩的范围扩大到了矿物晶体、化石和陨石,东西方的赏石文化正在日益交融,“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健身、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世人的共识。

2009-12-16 16:36 上传下载(196.73 KB)

上一篇:游春,游春邢巨,游春的意思,游春赏析下一篇:父亲节国旗下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