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地理高效课堂

2024-10-25

构建地理高效课堂(精选8篇)

1.构建地理高效课堂 篇一

浅谈如何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摘要: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学应当突破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教学方式。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效率较高地达到教学目标、效果较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地理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提出了几点认识。

关键词:地理教学;高效课堂;自主学习;有效引导 随着全国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地理课程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如初中地理会考、高考中的文科综合考试,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说明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并确保学生在学习时的时间投入。同时,还需要教师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学情,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地理思维能力。因此,针对初中地理教师而言,就必须在教学课堂利用有效时间来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跨度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才能确保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有效自主学习;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本人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和对实际课堂教学的经验总结,认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引导环节

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和相关参考资料,确保上课内容的充实、完整。在具体的备课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个课堂的引导环节将抽象的、逻辑性强的教学知识融入课堂的导入中,做到从上课的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教师做到:(1)吃透教材,将教材、教参和参考资料融为一体,结合学生学情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2)结合教学内容的性质将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次设置,如一级识记、二级理解、三级应用、四级拓展;(3)结合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课堂引导环节,要求教师要顾及学习程度、等级不同的学生。

例如,在《中国地理》中要讲的中国的人口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在调查自己家族(3~4代)、社区人口的增长变化状况,初步了解其变化的特点,并尝试分析引起变化的具体原因。这样可以分层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有效的补充和点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如,在《世界地理》中,地形的形成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短片展示,通过壮观的火山喷发、剧烈的地震以及模拟板块的运动过程等景象来吸引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导入,增强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全神贯注的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有了探索奥秘的勇气和毅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会充满热情,因此,应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兴趣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该有的放矢,抛砖引玉,讲好每一节课,增强课堂魅力。讲好每一节课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导入。可采用歌词、谜语、动漫图画、创设情境、寓言故事等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通过观察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努力寻求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在高效的课堂气氛中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并且合理记住重难点。这对于教师来说,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使整个课堂实现了双赢。教师还可以应用简洁、风趣、恰当、幽默生动的导语,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形成教学高潮。比如,我在讲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中的第二节《中国的省级行政区》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些省区的轮廓,然后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进入课堂情境中。形象记忆一些容易记住的省份,如黑龙江省像只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只展翅飞翔的老鹰、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陕西省像一把钥匙或者跪着的兵马俑、山东省像攥起右手伸开拇指的拳头、青海省像只兔子、海南省像个菠萝、湖南省和江西省像兄妹的头像、辽宁省像个大问号等等。在本课小结时采用七字歌让学生记住省份。如: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内蒙台海福吉安,还有港澳好河山。(“五江”指江苏、新疆、江西、黑龙江、浙江;“二宁”指宁夏和辽宁。)对于这些轮廓“四不像”的省区,记忆时不能“心急”,经常看看就可以记住。还可以找一张彩色的中国地图,贴在家里或者宿舍床的墙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网络化发展。所以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以现代化的手段来展现地理课程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直观地展现抽象的地理课程。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不仅能够表现静态下的地理图片,还能够演示出复杂的地理动态画面,并且结合声音,生动地再现地理中事物的场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比如,在讲到地震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找到有关地震的画面以及地震后的景象,这样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不仅如此,还能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吸引学生的眼球。

四、开放式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开放式课堂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但不利于基础知识的传授,也不利于基本技能的训练。怎样将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与新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有机结合呢?我在“地势西高东低”的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先用讲授法给学生介绍了中国地势的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并布置学生巩固好识记的重点;最后布置学生思考讨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为什么?学生在这节课前面一阶段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过程中,前面的快速识记、快速思考知识密度较大,已经有点疲惫,大脑正要进入抑制状态。这时突然接受了不同的刺激,再次找到了兴奋点,于是,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有说有利的,也有说不利的,师生一起进行了辨析,最后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主要为有利方面:1.有利于海洋水汽深入内地,形成降水;2.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3.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在前面铺垫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水到渠成,完美收工。

五、分散学生识记或理解的难点

初中地理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和识记量大的知识高度集中,因此,很多学生感到地理这门课程非常难学,甚至出现不喜欢这门课的现象。所以,一个优秀的初中地理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分散教学中的难点,在某些地方降低教学难度,再在别的合适的地方弥补上来。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中国的主要地形区分布”涉及到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名称、位置、特征等方面,如果按照常规逻辑,将这么多内容集中讲述,一节课都讲不完,而且味同嚼蜡,学生不感兴趣。吸取了以往的教训,我在“地势西高东低”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候,就提前插入了“地形复杂多样”中的部分内容,将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分别对应到不同的地势阶梯上,在“地势西高东低”这个以理解为主的内容中,加入一部分识记的内容。学生很乐于接受,教学效果很好。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一节地理课,如果要达成学生在三维目标方面有更大的收获,其课堂是高效的,背后必定是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反思、更新和实效运用。总之没有所谓最好的教师,而只有最适合特定课堂的老师;没有最好的课堂,只有最有效实现特定目标的课堂。地理教学改革是逐步积累的,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个地理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地理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2.构建地理高效课堂 篇二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 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而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效。具体到高中地理教学而言, 由于其综合性强、涉及面大, 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 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 学生学习难度大。因此, 广大地理教师绝不能再局限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 必须根据学生的要求改变教学手段, 为学生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最终实现高效的地理课堂。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构建高效课堂

针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弊端, 我们应彻底解放思想, 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 构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课堂, 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变为自身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这样就会逐渐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有了信心, 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 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构建高效课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地理、融入地理、感悟地理, 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制订出一套让学生易学、爱学的课堂教学设计,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同时, 教师还要让学生在每一节课当中尽量做到身动、心动, 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又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 拓宽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进而使学生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提供动力支持。

四、适当地进行课堂提问, 构建高效课堂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教学应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提问在学生心灵中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 广大地理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时, 要善于利用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提问, 并通过提问创设地理情境, 让学生把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究。同时,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能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 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解决自己所提出的地理问题。这样的有效提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还可以促进高效地理课堂的进一步实现。

五、注重实验教学, 构建高效课堂

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实验设计得出结论, 从而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这样一种探究性的学习, 给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如在观察实验——月相的观赏中, 教师可以事先要求学生连续观测一个月的月相 (一般选择9、10月份) , 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东东”。通过这样的观察实验,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另外, 诸如热力环流的实验演示、背斜向斜的观察等, 这些都可以反复试验、论证, 进一步推敲实验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然后再确定实验场地、器材和步骤等, 进而顺利完成实验。通过这些学生亲自参与实验,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

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构建高效课堂

地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 板书、板图能力, 创造思维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 应变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等。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 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因此, 广大地理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才能胜任当前的教育工作, 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进一步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七、结语

地理来之于生活, 用之于生活, 与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地理教师, 我们必须要有一颗炙热的心,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创新教学方法, 并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励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推动地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新课程改革为高中的教学课堂带来了全新的气象, 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普遍有了一定的提升, 高中地理教学自然也不例外。然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一些阻扰课程改革的问题依然存在, 使得地理学科的课程改革无法顺利进行。在这一情况下, 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构建高效课堂成为了广大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 主要从以下六方面对构建高效课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以期为广大同仁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推动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尽快实现。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曹娟.彰显新课程理念全面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成效[J].文理导航 (中旬) , 2011 (02) .

[2].谈福成.谈新课程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J].考试 (教研) , 2011 (02) .

[3].景春华.浅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J].新课程 (教师) , 2010 (10) .

[4] .莫涛.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1 (03) .

[5].刘荣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考试周刊, 2009 (22) .

[6].王范文.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改变[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1 (06) .

3.如何构建地理高效课堂 篇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地理课

高效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构建的课堂。著名教育家斯卡纳金曾说过:“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没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可见,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我们要努力缩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地理课。因此,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意识占领学生的大脑。如每学期开始,我都对学生宣传口号:“爱学习,爱地理,我爱地理;爱生活,爱地理,爱的就是你!”学生感觉这个老师有点意思,由此对地理课产生兴趣。在教学中,每当遇到课本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我都尽量用地理原理去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是有用的。我还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他们的思维与想象力。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并掌握技能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在互动中学习,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师生互动应该做到“七动”,即动情、动脑、动耳、动眼、动手、动口、动身,师生围绕着教学目标,一起动脑思考。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设置悬念,刺激学生的大脑,为学生提供多种材料,让学生动耳倾听、动手演示、动眼观察、动口讨论、动情地思考。并动身到野外去调查、观察、实践,以培养学生应用各种资料联系生活、生产,获得知识的能力。“七动”中第一要素是动情,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要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目光、慈爱的表情,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认真对待学生所提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加以讨论;要与学生交换位置进行换位教学;要让学生的思想如脱缰的野马从课内奔到课外,从书本奔到实践,从现在奔到未来,从而在快乐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如在教学“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内容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由于目标定位在“合作交流”上,课堂教学因此从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变成了师生的互动式学习,课堂教学因而显得富有生气和活力。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就地图的种类和怎样从地图上有效地获取信息,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在互动中丰富了自己,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学会”有被动的成分,“会学”往往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其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其地理学习的能力,鼓励其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要使学生会学,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利用各种教学形式让他们自主学习。

如我在教学“我们需要纯净的空气”的内容时,设计的活动是“绿色法庭”:原告——大气;被告——人类。通过模拟法庭辩论,使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学习到了地理知识,进而达到通过体验形成自觉保护大自然的行为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广泛搜集资料-查阅书籍、调查访问的基础上去探究问题的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利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强调体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地理教学中,有丰富的现实教育内容,如爱国主义、国情教育、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等。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师生多交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中去体验、感悟,从而将这些思想观点化为自觉的行动。

在“国际合作”内容的学习中,我让学生模拟举行联合国会议,全班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扮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代表、发展中国家代表、发达国家代表、世界一些重要国际组织代表,在实际模拟的联合国会议上,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角色,就“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出现的流血冲突”、“全球石油价格”两个话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他们认识到了联合国的重要作用,体验到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全球观无疑有着重要作用,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是自然而成的,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和追求的精髓。

4.构建地理高效课堂 篇四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组负责人、撰稿人:张维桂

临沂兰山高考补习学校

2012年12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国家推行素质教育,我省强力规范办学行为,对各科的周课时数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和以往相比较,我们地理学科的课时量每周比原来减少了二分之一。课时减少了,还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模块教学任务,很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原来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合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大力构建地理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好地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新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要想打造高效课堂,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山东省已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第四年,如何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开展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重点与热点。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主渠道,高中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理念,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决不是某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辞旧迎新,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实施。

伴随山东省素质教育的推进,课时量在减少,内容不变,如何在 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内容,是摆在每个地理教师面前的难题。特别是长期以来养成的“地理是小科”的现状,加之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教材编写又把整个高中地理的难点放在第一单元,有些学生一下被打晕了,全然对地理失去信心,更谈不上提高成绩,培养能力了,所以如何打开这个瓶颈,就是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是教育实践问题的挑战,也是国际教育比较的启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高效性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效性教学成为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热点。地理教师是高效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关键,如何做到“教、研、训”一体化,让教师在教学中搞研究,在教研中做研究,真正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激发教师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实践新课程的能力,是当前地理教师培训的必然要求。

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实施高效教学是新课程最终能够成功落实的重要保证之一,教学设计是高效教学的关键词,科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是教学的关键。

基于此,本课题组以全新的角度及独特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和发展趋势,符合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及地理教学改革形势。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国内外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我国教学改革与研究中不断拓展。在经历翻译、介绍和引进国外教学设计研究成果的阶段后,已逐步进入了理论研究和实验阶段。教学设计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一是依附于“教育心理学”的思路,这种思路以加涅的教学设计思想为代表。二是依附于建构主义教育哲学的道路,这种以杜威为代表。三是依附于某种人才观,这种思路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代表。这些教学设计的新思路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在地理教学设计实践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出版了许多地理教学设计方面的案例或著作。特别是率先走入高中新课程的四个省区,成功的地理教学设计及教学课例,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四、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化科研为教学,做到在地理课堂中实践新课程的科学性,使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能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总结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规律,使所取得的成果具有示范性、典型性、指导性,为全市开展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提供借鉴。积极构建基于学校的校本培训及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挖掘最大的效益,短期目标是高考成绩提升,中长期目标是整个高中阶段地理成绩有一个飞跃。具体包括: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高中新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进行研究,包括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学习任务和学生者的有效分析、教学策略有效设计、教学媒体有效设计、教学评价有效设计的研究等方面。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要求、重点及难点,并结合课题研究内容,确定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即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策略有效设计的研究,构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方案的研究。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赋予了地理教学设计更多的内涵,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对每个地理教师均是严峻的挑战,归纳总结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规律,由个案的研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进行分析、整理、总结,不断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以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行动研究法(实践法,实验法等);立足于行动研究,如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课例等,强化教师的教学反思,不断优化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途径与方法。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一些成功教学课例的研究,吸收高中地理新 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总结有效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规律。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从2009年12月开始到2010年1月,这个阶段为准备阶段,在此阶段,学习领会新课改的有关精神及内容,准备实践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阶段,从2010年2月到2010年6月,收集材料阶段,在此阶段,搜集材料及课堂来进行实践。

第三阶段,从2010年7月到9月,为整理阶段,对搜集到的材料及实践得到的结论进行整理。

第四阶段, 2012年10月,对整理完的材料 进行研究,找出其中规律性东西,得出结论。

通过这四个阶段,找出能够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使我们的课堂变成“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师生发展”的高效的课堂。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高效课堂首先要改变的是课堂“流失率”,让学生乐于听课,让学生动起来,课堂就会火起来,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巧用小故事

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些趣味性小故事,高三学生时间紧,但仅仅是教学内容复习传授,有时会视觉听觉疲劳,提不起精神,在教学中根据讲授内容导入、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对基 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除了大家熟悉的经典故事“德军潜艇与密度流”外,我还用到大家可能相对陌生的小故事穿插、导入,效果不错,例如: 气旋雨救了司马懿

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中,学完锋面系统后,学生感到和生活距离较远,注意力已有所转移,此时引入《三国演义》火烧葫芦谷的故事,效果不错。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谷。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认为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什么原因呢?设置为悬念,让学生看书归纳出原因。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思考,学习效果更好。学生总结为: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谷里下了一场气旋雨。我接着调侃道,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化解难点提高兴趣

利用计算机网络化地理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一单元时将学生难于理解的地球运动规律职称动画加以演示,不仅有效化解难点,而且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学模式。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的课程改革越来越强有力的支撑之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说给我们的课程实施带来一种“解放”。这种解放不仅仅是突破“三一主义”(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樊篱,而是使课程实施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创造过程。就地理学科的特性而言,有许多内容是非常吸引人、极适合以计算机技术来表现及传递给学生的。地理学科内容极为多样且复杂,“空间”常是其着力的重点所在。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地整合文字、图形、声音、视频、远距离,即互动传输等等,而这些特性可以有效地被引入到认识空间、认识地理及改善地理教学上。通过计算机技术可结合多媒体的图文及影像来表现地理情景及教学内容,以达到丰富教材内容、吸引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成效的目的。现在的中学生最爱干的事儿就是上网,信息的搜集和处理最能实现师生互动,培养了能力,激活了课堂。

3、调侃名句名诗

我国古代的名诗名句,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推敲,并不一定准确。如果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恰当的选择典型诗句穿插进去,给这些名诗名句找找错误,“恶搞”一下,进行新解、演绎。学生兴趣盎然,学生对地理原理、规律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效果更好。

﹙1﹚.“井水可犯河水”

“井水不犯河水”,本意是井水、河水互不相关、互不相犯。在学习河流的补给类型时,加深理解地下水和河水相互补给的关系时,我问学生,所谓“井水不犯河水”,用地理学知识解释是否正确?学生马上用刚学的知识否定,井水是地下水,地下水补给是河流水最稳定的的补给形式。地下水和河水可以相互补给,也就意味着”井水可犯河水”。我又接着设问,在哪些河流的什么河段,“井水不犯河水”?学生们动脑思考,不难答出黄河下游的地上河、长江的荆江河段。我最后说道,“井水可犯河水”是普遍规律,“井水不犯河水”反而是特例。颠覆了学生的传统常规观念,学生印象深刻。﹙2﹚.“高处不胜热”

“高处不胜寒” 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在学习大气圈的结构与组成时,我即时设问,什么是“高处不胜寒”?学生马上答出,海拔越高的地方会越冷。我接着问,为什么“高处不胜寒”,这部分知识涉及大气的受热状况中,并未学到。我把后面的知识提前,让学生看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可探究得出,太阳虽然是地球能量的根本来源,但地面却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距离地面越近,得到的地面辐射越多,温度就越高,距离地面越远,接受的地面辐射越少,温度越低。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这就是“高处不胜寒”。我接着设问,一定“高处不胜寒”吗?提示学生回过来看大气圈的结构图,学生根据气温变化曲线图可讨论得出,“高处不胜寒”也是有条件的,在对流层和高层大气的部分海拔高度可以这样说,若在平流层就反而是“高处不胜热”了。

4、用现场实物激活课堂

事例、教具并不只在教参里、网络上,而是学校内、教室里、学生中随处可见,因而引用事例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可就地取材,即兴取自室内、眼前、身边,活生生的实物、事例。在讲解“自然带“时,我指着窗外校园里的树木问:法国梧桐,叶子大,冬季又落叶,是什么自然带的植被呢(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植被)?那么,冬青叶子又宽又硬,冬季也不落叶,那又是什么自然带植被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同学们通过眼前的实物,不仅形象直观地认识了自然带,而且对自己家乡的自然事物有所了解。其次,外出旅游时,经常积累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照片,教学是拿来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兴趣,开阔了眼界,降低了学习难度。用现场实物激活了课堂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热播影视剧激活课堂

影视传媒对人的认识有巨大的辐射力,巧妙引用热播影视剧及剧中情景,极易引起师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实现了师生互动,激活课堂。

例如,学习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时,我问:哪位同学在电影、电视上看到过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请介绍给同学们。一位同学引用了今年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乔致庸带领他的马队出发到俄罗斯做茶叶生意,马队都是在沟壑里前进,并且那些村民们大都把房屋建在宽阔一点的沟壑里,大风从沟壑上空吹过,卷起一浪一浪的沙尘。同学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自己看到的画面。同时,还从剧情中了解到中国的茶叶大省在江浙(江南丘陵)地区。这就告诉同学们:只要我们时时留心,处处都能学到地理知识。﹙二﹚、要普遍关注每位学生。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赏识和支持。也可以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往往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器重我。要把他们每一点的积极性、每一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普遍关注每位学生更多的应关注每位学生的思维差异,如果能让思维层次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得,这才是真正的关注每位学生,这也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我孩子的话让我深受启发,“我数学老师批评你也让你觉着很舒服,我们都喜欢他。” ﹙三﹚、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恰当的评价是指能够给所有的学生以自信,洋溢生命活力,自我管理和有归属感的氛围。正面的评价可以催人奋进、鼓舞士气,而反面评价会搓伤锐气,使教学变得异常沉闷。因此,《课程标准》一改应试教育下仅关注终结性、单一的评价模式,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采用素质教育倡导的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的做法,强调形成性评价 11 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如果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应用得当,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激活了课堂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及时给予肯定,可以是一个眼神,一抹微笑,一个“很好,大家鼓掌”,“你们比上一次有所进步”,“在这方面你们比其他班做得好”,学生互评等。只要我们灵活应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学生一定会自主学习,我们的课堂会活起来。

课堂上自信的氛围,能让所有的学生对自己有自信心;洋溢生命活力的氛围,轻松、活跃;每个学生实施自我管理,能感到要对自己负责,如果总是觉得自己被控制着,自己对自己毫无责任,也是没有学习效率可言的;人人认同,彼此聆听,彼此尊重,不仅能提高其学习效果,亦可修养其人格品质。

九、课题研究成果

1、创设融洽师生关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束”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把这种和谐的融洽带进课堂,让学 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学习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及时给予肯定,可以是一个眼神,一抹微笑,一个“很好,大家鼓掌”,“你们比上一次有所进步",“在这方面你们比其他班做得好”,学生互评等。只要我们灵活应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学生一定会自主学习,我们的课堂也会活起来。

通过进一步改良师生关系,师生之间隔阂少了,交流多了,学生的开心与烦恼都与我交流,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了。

2、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地理课常用的一些直观教学方法、直观教具模型、课外实践活动外,要注意教学语言、教学行为的趣味性和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可以采用创悬念、编歌谣、变换角色、小组竞赛等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气旋雨救了司马懿

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中,学完锋面系统后,学生感到和生活距离较远,注意力已有所转移,此时引入《三国演义》火烧葫芦谷的故事,效果不错。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谷。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 死。司马父子认为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什么原因呢?设置为悬念,让学生看书归纳出原因。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思考,学习效果更好。学生总结为: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谷里下了一场气旋雨。我接着调侃道,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井水可犯河水”

“井水不犯河水”,本意是井水、河水互不相关、互不相犯。在学习河流的补给类型时,加深理解地下水和河水相互补给的关系时,我问学生,所谓“井水不犯河水”,用地理学知识解释是否正确?学生马上用刚学的知识否定,井水是地下水,地下水补给是河流水最稳定的的补给形式。地下水和河水可以相互补给,也就意味着”井水可犯河水”。我又接着设问,在哪些河流的什么河段,“井水不犯河水”?学生们动脑思考,不难答出黄河下游的地上河、长江的荆江河段。我最后说道,“井水可犯河水”是普遍规律,“井水不犯河水”反而是特例。颠覆了学生的传统常规观念,学生印象深刻。“高处不胜热”

“高处不胜寒” 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在学习大气圈的结 构与组成时,我即时设问,什么是“高处不胜寒”?学生马上答出,海拔越高的地方会越冷。我接着问,为什么“高处不胜寒”,这部分知识涉及大气的受热状况中,并未学到。我把后面的知识提前,让学生看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可探究得出,太阳虽然是地球能量的根本来源,但地面却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距离地面越近,得到的地面辐射越多,温度就越高,距离地面越远,接受的地面辐射越少,温度越低。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这就是“高处不胜寒”。我接着设问,一定“高处不胜寒”吗?提示学生回过来看大气圈的结构图,学生根据气温变化曲线图可讨论得出,“高处不胜寒”也是有条件的,在对流层和高层大气的部分海拔高度可以这样说,若在平流层就反而是“高处不胜热”了。

又如:在讲解地球公转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果教师只是凭空讲理论,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总是认为很难很难,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简单的道具,就能让学生直观地分析出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用两根细铅丝绑成垂直状态,一根表示晨昏线,另一根用红线绕起来且可上下移动,表示直射光线。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晨昏线的相应移动。让所有学生随意拿两支笔就可做同样的演示。演示过程中学生就能看出:晨昏线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相应移动,而晨昏线的移动引起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此轻而易举就能让学生领悟地球公转的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手动嘴动脑,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中,一次性就能带动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在迎刃而解的基础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四十五分钟效率自然就会更理想。

3、学会倾听,多角度赏识学生

教师要从一个育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

4、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特别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究发现。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根 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满腔热情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帮助,摸着石头过河,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比如在教学《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课时,由石化厂在我校附近,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北海市石化厂异地搬迁问题的具体材料,分组让同学们讨论搬与不搬对市区和对铁山港的影响,并明确自己存在的缺点及解决办法,客观指出对方的不足。对于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热情高涨,积极的参与讨论。当然我事先提供了学生该思考的方向,这样可以避免讨论的范围太多太大,离题太远。

5、优化评价方式,师生有效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进行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应该闲着,也应有积极的活动,因为教师毕竟是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方式是讨论式教学,教师先布置好要讨论的主题,给学 生课后的准备时间,然后可分组讨论、辩论。另外,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主要应体现在组织、激励、关注等方面。在活动中,教师在活动策划、小组分工、组织应变等方面,必须充当一个“总导演”和“总调度”的角色;教师还应是“加油站”,不断地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思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和参与行为要予以特别的好评,这样才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

6、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

笔者一向主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⑴、生活实例融入地理

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如高一地理讲到锋面系统时总是冷空气来临的时候,我让学生用现实的现象来说明锋面的三个方面内容,形象又生动。

⑵、地理问题回归生活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安排了一组照片《家乡巨变》对比南坊新区的发展变化。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的课堂的活力,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7、巧妙的课堂收尾,意犹未尽的地理余香

新课的导人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巧妙的收尾将使整节课的活跃气氛推向高潮。“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学生伴随意犹未尽的地理余香步出教室,犹如禅钟被撞击,清晰、明朗,在大脑里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欲罢不能,联想翩翩。例如,讲到“两极地区”的收尾时,设计一个朗读比赛:把全班分成两大组,依次朗读最后的一个段落“保护极地环境”,并当堂给予评分,学生的学习情绪又一次被调动起来,全心投入、充满信心,整齐、高声地朗读。这样的课堂收尾,既让轻松、和 谐、人文的课堂氛围得到延续,更使得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思想得到了升华。

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张维桂分别获2010,2011,2012兰山教学成绩奖;2011年执教兰山地理公开课;2011区论文经验介绍;并于2011新课程远程研修获优秀学员称号。

咸桂芬2011年执教兰山地理公开课,发表论文多篇。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总之,作为地理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炙热的心,炙热的情,热爱地理专业,对教育改革十分积极,对学生十分挚爱,才能“热情”上课,“激情”上课,以“情”激“情”,才有可能成为地理教学艺术家。因此,地理教学的独特风格可以具体表现出教师的思想修养。一个厌恶地理教学的教师即使满腹经纶、技巧高超,也难以形成自己的地理教学风格。一个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地理教师,他不论是在不同年级上课,还是教学不同的教材。常常表现出他在教学思想、教学作风、教学技巧等方面的特色,给人以特殊的魅力,使自己的地理教学充满活力,充满激情,使自己的工作学习情趣盎然。

5.构建地理高效课堂 篇五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教学中的探索、学习以及自己的实践,谈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效地理复习课堂”的几点做法:

一、明确复习思路,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地理学科的复习内容广泛而复杂,因此,在复习中,我们认真研读教材,结合学科特点及课时安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4月下旬完成一轮复习,夯实基础;5月下旬完成二轮复习,实现专题突破;中考前两个星期完成三轮复习,进行强化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在这三个阶段的复习中,均注重学法指导、解题技巧和考试技巧的指导,使学生把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从容应对中考。

二、明确阶段复习重点,稳步提高

第一阶段:立足教材,重视基础。目标是全面系统复习,全面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指导并训练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达到精确记忆的程度,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地理基本观点。课本是积累知识、训练能力的根基和依据。用课内学过的知识和能力与中考试题相对照,就会发现中考试题取材课外,但答案在课内。因此,在复习的第一阶段,要立足教材,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逐章复习,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积累。在这一阶段,我抓住每一

章的“知识体系、主要图表和重要知识点及其应用”三方面内容进行系统、全面而又认真地梳理。哪些知识点需要梳理、每个图表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每一个知识点包含哪些内容等,都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我市中考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对于教材中的正文部分是复习的重点,而对于教材中的“活动”同样也是学习的重点,另外还包括阅读材料等。这一部分的复习是整个地理复习过程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平均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占用的时间也最多,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能让学生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对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这样就能够提高中考基础题的得分率,并为提高中难度题和较难题的得分率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专题突破、讲究实效。目标是专题(主干基础知识专题,重点能力专题,社会热点专题等)梳理,整合迁移;纵横联系,适度综合;优化训练,提高能力。通过切块专题复习,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对地理学科地域性特点的认识。将知识进一步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框架。排查热点,适当补充背景材料,拓展学生视野,尽力做到“热点问题试题化”,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阶段:题目引路,回扣教材;突出重点,堵漏补缺;模拟训练,规范提高。在这一阶段不仅做好考试技能的指导与训练还要制订

具体的复习计划,至少具体到周的复习计划,师生均要明确计划,促使学生的复习与教师的教学同步。

三、整合教材,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学习地理不仅要掌握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综合应用。现行教材中,无论是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在专题与区域之间都有一些联系点、交叉点,这样复习中就可以打破教材的章节框框,把若干个联系紧密的章节重新组合,加以梳理比较,即可节约课堂时间又能让学生明了前后知识的联系,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应用能力。比如在《中国的自然环境》一章的复习中,我把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与第三节《河湖》中《众多的河湖》一框题组合为一个板块,因为我国的气候特点是“季风气候显著”,这一条与內外流区的划分,河流的水文特征联系密切;把《黄河的治理》一框题与下册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重新组合,因为前者(《黄河的治理》一框题)对水土流失的原因的分析与后者(《黄土高原》)一节)基本相同,不同点只是前者多“支流多”一条,后者多“人类活动”一条,而其它三个方面土层、植被、降水则如出一辙。这样对比分析后,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就有了更清晰也更完整的认识;在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中,前者与后者则可完全衔接。前者在50页阅读材料中说“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而后者则在73页《生态建设》一框题中说“一方面采取植被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如陡坡地退耕还林„„等,这样调整后我感觉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样地,我认为可以把《长江的开发》与下册第八章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作为一个板块,《土地资源》《水资源》两节可以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为一个板块;还可以把《地球和地图》与《极地地区》合为一个板块,《西北地区》和《新疆》合为一个板块等等。

四、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一味的复习课本,效果并不好;而一味的做练习,效果也不会很理想。在实际复习中,讲解与练习应有机结合。地理学科不像语数英等学科有大量的时间训练,习题训练与讲评主要在课上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要精编精讲精练,选择训练题要抓重点,有针对性,并要及时讲评。做题重要,讲评更重要,每一个练习做完后,老师都要趁热打铁,及时讲评,讲评越及时效果越好。讲评时要注意突出重点,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把握要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1、加强区域地理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之后的一个综合运用。因此,在九年级地理复习中,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区域地理的复习。学习区域地理时最关键的是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明确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区域地理运用比较法,总结国家和地区在自然、人文方面的地理差异,对区域地理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印象。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地理表述能力。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注重对规律、原理的实践应用。因此,我们注重知识点的纵横向联系,注重了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表述不准确也是历年中考失分较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尽量地使用地里术语,在平时的训练题、试题讲评时一定要给学生相对标准的答案。

3、指导学生“会记忆”。复习课最大的一个难点就是记忆,为此,在复习中我始终重视渗透学法指导,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记忆方法。如:浓缩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4、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①学习时做到图不离手,勤读图、多读图、爱读图;②勤学好问,善于探究;③善于总结,勤于对比。

5、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应试能力:①从图表资料中获取地理信息,得出答案;②地理术语严防错别字的出现;③注意审题,不会的题多读题目,弄懂出题的意图;④开放性问题要注意回答的层次性,写清序号,并尽量比要求的多答一至两条;⑤书写要认真规范、工整。

六、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突出热点

新课程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及时把电视上、报刊上、网络上与地理有关的重大事件,如全球气候变暖、东盟与湄公河的开发、巴以冲突、2010年上海世

博会、极地科考、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问题等信息有效地吸纳到地理学习中去,让学生用地理基本知识去分析其中蕴涵的地理信息,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拓宽学生思维,提高应试能力。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在热点复习时要把握一个“度”和“量”的问题,既不能过度关注,也不能一带而过。

七、加强考前心理辅导,调整学习状态

临近中考,学生容易产生烦躁心理。一方面,有的学生希望中考快点到来,快点离开学校,早日释放心理的压力;另一方面,希望中考慢一点到来,使自己掌握的知识更加巩固一些,以期考上理想的学校;这些心理都属于中考前的正常反映,但是这些心理如得不到合理引导,任其发展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考前的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采取谈话法,缓解学生的压力。

6.地理高效课堂总结 篇六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一种手段,即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即“高效教学”,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真正的高效率的教学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现将从事高校课堂教学以来的一点心得做一小结。

(一)有效备课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只有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才可能达到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一备学生。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唯有了解学生的学情,才可以取得有效的教学。“备学生”首先要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来设计课前的预习提纲、课堂中的探究题、课后的巩固题等,并且充分考虑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备教材。从宏观上看,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从微观上看,每堂课的教学又有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考动态、教科书及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既熟悉每堂课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和优势,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又熟悉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独创性地拟写教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剖析热点、攻克疑点,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进程,准确定位目标,加强教学的目的性。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如某些章节的教材中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则应有意识的充实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容易掌握。

第三备教法、备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考虑教学的思想性,基础性,启发性,活跃而又充实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二)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也就是明确在课堂教学中是“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因此,在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时,不是看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能否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课堂教学,以人为本,因学定教。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给学生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给学生一些活动实践的余地,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地理课堂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有效性的良好开端。

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课堂气氛是一种可以左右课堂教学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宽松的、愉快的、积极的课堂气氛对学习者的心理安全和知识的建构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并能最大限度的消除学习者对学习的焦虑,课堂教学效能也能随之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强大原动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激发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和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关键。

巧设新课导语,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地理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艺术,是优化地理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就像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设情境的作用。恰当、简洁、生动或风趣幽默的导语,会有效地吸引学生,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迅速形成教学高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新颖的导语,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以旧拓新式、承上启下式、设疑提问式、声像式、谜语式等多种形式。利用课本插图,增强直观性。“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形象生动的插图,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诚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发起热烈持久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有利于增强直观性、欣赏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能较好的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2、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我们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陈述性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授基础知识,不能满足于如何去整理、归纳、总结地理问题,而且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讲“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等等,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同样会给其他学生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我们提出要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既要注意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问题,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置疑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里的关键首先就是要有“科学的问题”;还要根据学生实际反应对教学设计的问题作有效调整,要体现课堂重心由“教”向“学”转移。同时,学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可探究性。

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自学指导贵在设疑。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养成的核心是“疑”。疑应设何处?一般说来,设在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衔接处、讲课的结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

加强联系比较,扩大自学的效果。联系比较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地理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地理发展的因果联系比较,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之间的联系比较,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地理演变和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把有关联的地理人物、地理事件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思维,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地理概念。如在学习“我国的铁路干线”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环节:学生8人一组在操场上画“我国的铁路干线”,用白、黑、红、蓝、黄五种不同的颜色表示“五纵三横”的铁路干线,用字母表示重要的交通枢纽及起止城市;接着就请学生们“乘火车,走铁路”;每组学生依次排列成火车车厢形状,分别走完所有的铁路干线,并依次报出沿途经过的干线名称及主要城市;最后请学生回答:“从西安到上海,走最近的铁路线,先后经过哪些干线和枢纽城市?”

又如在讲初二《地理》“中国的行政区划”时,感到本节内容对学生以后学习中国地理非常关键,但记忆各省行政区的位置与轮廓难度很大,死记硬背的效果又很差。怎么办呢?可发动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发现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记忆方法——形象记忆法。

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湖北省的轮廓图形,然后说:“1911年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哪里打响呢?”其他学生回答说在:“武昌。”又问“武昌在我国的哪个省份呢?”其他学生想了想,回答说:“在湖北省”。指着黑板说:“这就是湖北省的轮廓图,你们看它像不像一支手枪?”同学们齐声回答说:“像”,说:“我们再看一个图形。”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黑龙江的图形,说:“黑龙江省有我国珍贵的小天鹅,它的轮廓像不像一只小天鹅在飞翔呢?”其他学生又大声地回答:“像”接下来,又启发其他学生说:“大家可以根据刚才我的方法进行记忆吗?”其他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拿出地图册,积极地思考和讨论。几分钟后,其他学生积极举手回答:“云南省在我国的西南边陲,那里是孔雀的故乡,它的轮廓图正像一只开屏的孔雀;陕西省有著名的秦兵马佣,它的轮廓图像一个跪着的兵马俑 „„”不知不觉中,学生们找到了十几个省区轮廓图的特点。让学生在游艺中充分体会学习的快乐,获取学习的自我成就感。

4、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恰当的激励性评价,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善师生关系,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教师应当“蹲下身子,听学生的声音,走到学生中去”这也是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有效的教学评价与高效地理课堂教学息息相关。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评价适时、有效的运用,是保证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及其他评价主体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地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在运用激励性评价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语言赞扬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态度要真诚、中肯,语言要新颖、独特、幽默、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要适时,要恰如其分,不过分夸张。地理课上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学生发表观点,如果老师善于引导,由浅入深,利用真诚、中肯、幽默的评价,学生的激情定会被激发出来。一组精心设计的讨论题配合以恰如其分的激励性评价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只要教师真正爱学生,对孩子们寄予期望,这些学生都会进步。一种信任鼓舞的眼神,一句关怀安慰的话语,一个会心满意的微笑,都会使被期望者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浪花,从心灵深处汇聚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勇气和力量。

(三)讲练结合,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再好的教学如果不落实到学生身上,都是无效教学。”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因材施教。在设计练习作业时要做到难易适度,既具有一定挑战性,又确保大多数学生能成功完成。同时,可设计课外探究活动题,引导学生课外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延伸地理课堂教学,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7.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分析 篇七

一、明确学习目标, 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纲要》针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和之前的教学内容相比较, 内容并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课时却减少了, 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就不能使用时间策略, 因为依靠课堂时间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 认真备课。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 为学生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掌握好教学节奏, 帮助学生找到重点内容, 从而提升地理教学课堂效率。

例如, 在学习有关“天气变化”的内容时, 其中包括天气的类型和天气带来的影响等。如果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准确, 可能会在课堂上只组织学生对天气进行充分了解, 而忽略了环保方面内容的教学。要想获得高效课堂, 就应当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其内容包括: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天气预报的重要作用;2.教会学生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相关载体了解天气;3.站在环保的角度引导学生重视环境保护。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将教学目标确定下来, 在教学过程中, 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等相关载体, 观看天气预报和天气的影响等。此外, 要重点讲解环保方面的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大气污染的纪录片, 在提升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使其充分了解大气污染等相关知识, 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

二、利用小组合作,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经过相关研究发现, 当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之下时, 其记忆以及能力均处于最佳状态。在传统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是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并没有对知识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探索, 导致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 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并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引导者, 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对知识进行探究。

例如, 在讲解关于“国土疆域”的内容时, 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较为复杂, 如果教师单纯地对知识点进行讲解, 学生很难掌握要点, 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在小组内对知识进行探讨,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知识的学习当中去。首先, 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填写事先准备好的表格, 填写完毕后, 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然后, 教师提出问题, 如我国地理位置具有哪些优越性?让学生从不同精度和维度分析中国, 这时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 让学生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最终每组派出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讨论结果。整个教学过程为“导学———自学———合作———展示讨论成果”,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而教师则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 这有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重视新课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课堂上, 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而关键在于新课的导入方式, 主要方式有通过课前复习对新课进行导入、采用直观挂图的方式导入新课, 此外还可以将生活实际导入课堂。例如, 对“极地地区”相关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放映“雪龙号驶向南极”的视频, 通过视频的播放, 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 然后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 明确此后的教学任务。接着, 教师为学生出示极地地区投影图, 引导学生对地图材料进行对照和分析。在这一教学环节当中, 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导入新课, 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学生对新课内容充满好奇, 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练习巩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科学组织课堂形式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去, 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地转变自身的学习方式, 以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同时, 教师要注重对知识的巩固和练习环节。为提升地理教学课堂效率,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自测题, 在课堂上进行检测, 检测完毕后及时评价。在这一过程中, 可以组织学生运用面批、互批的方式进行评价, 并让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

五、结语

构建高效初中地理课堂, 要求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初中地理学习。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高效课堂的构建问题进行了分析, 总结并阐述了几点提升课堂效率的策略。其内容分别为:明确学习目标, 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利用小组合作,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重视新课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练习巩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谭元滟.刍议新课改环境下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亚太教育, 2015 (06) :68.

[2]王英春.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18) :91.

8.地理高效课堂构建例谈 篇八

[关键词]地理高效课堂解读教材因材施教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17

每学期每学年,笔者都会在自己的备课笔记扉页写上这么一句话:“说学生易懂的话,写学生易识的字,教授学生于生活有用的地理……”

大道至简。的确,非常高深的道理,它的呈现往往都是最朴素最简明的。在多年的中学地理教学生涯中,我不断总结和验证着这一点。一个老师,一个令学生喜爱的老师,除了应该具备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深厚的学科文化知识底蕴外,还必须拥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让学生学得轻松、听得明白、懂得深刻、记得牢靠!

熟悉高中地理教材的老师和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那就是必修Ⅰ的自然地理特别难学。很多学生刚刚进入高一就被这部分教材搞懵了,特别是一些女同学,由于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有限,对“地球的运动”、“天气系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知识很是头痛,考试成绩不太理想,甚至到选科分科的时候,谈“地理”色变。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明白?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把握教材,教学内容必须拓展延伸

各学科的教材资源都具有生成性的特点。新课程积极倡导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那就是补充教材、拓展教材,把教材变“厚”。要想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讲清讲透,讲得浅显易懂,教师就要认真钻研,剖析和挖掘文本。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名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很简单,而平庸的教师却会把简单的课越上越复杂,原因就在这里。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高效教学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我们必须在课下自我加压,静下心去钻研教材,努力做到对教材烂熟于心,方能让课堂教学内容丰满而不干瘪,贯通而不孤立。

比如,在学习“锋面与天气”这部分知识时,作为教

者就应该切实把握相关概念和原理,简明扼要地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弄清原理。

笔者在讲述“冷锋与天气”时,将冷锋的定义拓展为“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迫使暖气团抬升”,在这里,着重强调的是两个关键词——“主动”和“抬升”,并结合《冷锋天气图》进行讲解:

因为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所以图中冷气团前进的方向即代表了冷锋前进的方向,也决定了图中的风向和雨点的飘向。也因此,暖气团在锋前,冷气团在锋后,当然,降水出现在锋后冷气团一侧。

在一次测试中,恰好出现了这样一道题:

2010年12月,新疆等北方省区普降暴雪,有些地区积雪近2米。造成此次强降雪的天气系统属于图3中的:

答案:B

在讲评试卷时,我特意请学生来讲解他们自己对本题的解题思路,学生由“普降暴雪”很容易地分析得出是受冷锋影响而产生。随之,在判断冷锋天气图的过程中,精彩的一幕出现了:一个学生竟然总结出了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由冷暖气团移动的方向、雨点飘向和锋面倾角均可将冷锋和暖锋天气图准确地区分出来!

二、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必须灵活多变

高效课堂主张学生自主探究,但这并不是要摒弃教师的“讲”。不少难点的突破、重点的强调还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既然讲,那就必须想方设法讲得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明明白白、详略得当、举例恰当。绝不能蜻蜓点水、似是而非,让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也不能面面俱到、不得要领,或者平铺直叙、拖泥带水;更不可颠三倒四、语无伦次。知识的讲解要“透”、“简”、“准”、“实”。

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必须以学生学习的需要来决定教师讲什么、讲多少、何时讲和怎么讲。教师的讲解不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一定要表达完整,入心入耳;也不必字字珠玑、语惊四座,但一定要凝练准确,经得起推敲。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灵活多变地根据教材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新鲜知识。

比如在学习“锋面与天气”这部分知识时,笔者根据教材知识的特点,采用了比较法,将《冷锋图》、《冷锋天气图》和《冷锋示意图》分别和《暖锋图》、《暖锋天气图》和《暖锋示意图》进行对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冷锋天气”和“暖锋天气”是十分重要但又非常难懂的知识。如前所述,在这里,笔者首先认真研读教材,抓住基本概念不放,并适当进行拓展,即冷锋就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迫使暖气团抬升”,而暖锋则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迫使冷气团后退”,结合黑板板图和多媒体课件中动态的气团移动状况,使学生对冷暖锋的形成原因有深入的了解,再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来进行强化巩固,比较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特征,让学生烂熟于心,记得牢靠。

三、唤醒激情,探究活动必须巧妙设计

现在还有少数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为讨论而讨论,追求形式却毫无目的。一味地追求讨论合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什么?不该合作的也合作,不该讨论的也讨论,带给学生的是惰性!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被完全抛弃,这样的学生还有主见吗?还有创新的意识吗?

高效课堂应该遵循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当个体在解决问题确实有困难,需要有同伴的帮助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作为教者应当精心设置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思考讨论,从合作学习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在这个环节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必过分追求花样花式的翻新,而应看重实效。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新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去伪存真,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应该是我们每位教师的不懈追求。

还以“锋面与天气”的教学为例,笔者在探究活动中,不仅要求学生讨论冷、暖锋降水区域的不同,还要求大家认真思考讨论冷暖锋降水区域的相同之处。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经过认真研究和讨论,很快得出结论:不同之处是“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冷、暖锋降水都是出现在冷气团一侧”。这样的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走向“主动”,由“消极”走向“积极”,由“低效”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学研究,2002(10).

[3]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上)[J].课程·教材·教法,2003(1).

[4]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下)[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5]郭根富.让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成长[J].人民教育,2003(3-4).

上一篇:测量学实习报告格式下一篇:三月八日妇女节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