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考试试卷

2024-10-02

中医适宜技术考试试卷(精选7篇)

1.中医适宜技术考试试卷 篇一

中医适宜技术

主讲人:毛明

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年龄在18~70岁之间,属于高血压2级低、中、高危险层,并且有中医肝阳上亢症状的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尤其适用于眩晕,头痛,面红目赤或面部烘热、烦躁易怒,口苦而渴,脉弦等肝阳上亢症状明显的高血压患者。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方法简单,疗效显著,患者愿意接受,易于推广使用。

三、治疗方法

1.取穴

取患者单侧耳轮顶端的耳尖穴。

2.操作方法

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经严格的碘酊和酒精消毒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施术部位迅速刺入约1~2mm,随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廓,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酒精棉球吸取血滴。

杨氏钩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符合肱骨外上髁炎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医气滞血淤型,临床表现为肘关节外侧区域胀痛或掣痛,但以肱骨外上髁为中心,触之有锐痛或钝痛剧烈,拒按,前臂内外旋转均困难,持物乏力(疼痛),影响患臂功能。脉象多弦或弦紧,舌苔薄白或舌边有瘀点或紫暗色。患处局部有时可触及条索状物或结节状或有不同程度的肿胀。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具有针具特殊、手法新颖、见效迅速、疗效显著、适用病种多、范围广、使用简便、安全稳妥等特点。

三、治疗方法

1.器具

钩针:特制。

测力握力器:中国中学生比赛专用,上海金甸实业有限公司生产。

NL-90人体肘部扭力侧力仪:特制。

2.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患臂90度屈曲,暴露患处,手掌贴靠胸前部。术者靠近患臂一侧取坐位,距离适度,便于操作为宜,确定痛点部位,并做出记号,局部常规消毒,左手拇指或示指作指切压手,右手持经已消毒的钩针,呈执笔式,针尖朝下,用速刺法将针进入皮下组织后,进行提插法,得气后不出针,改行“一穴多向”刺,进行“钩拉”、“弹拨”手法,随即作“震 1

颤”手法10次。

运用针头的光圆部分,对骨膜作轻柔的“按摩”手法,操作手法较重,出针摇大其孔,以泻其实,操作完毕时,按进针方向倒退出针,然后用创可贴覆盖固定。

3.疗程

每次操作总时间约8分钟,每隔2天治疗1次,每2次间隔2~3天。6次为一个疗程,治疗需要两个疗程。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粘连前期和粘连期。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二、技术特色

本疗法无创伤,可避免感染或疾病的传播,易操作,且较经济。

三、治疗方法

1.器具

LH202H型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

2.取穴

肩周炎患侧穴位一一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隔次交替使用),外关与合谷。

3.操作方法

刺激仪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cm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肩部二穴和合谷、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l0±2mA。隔日治疗一次。头皮针抽气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符合脑血栓形成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并结合CT或MRI诊断为脑血栓形成的偏瘫病人。

2.中医辨证为中风中经络的实证或本虚标实证者。

3.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偏瘫侧肢体中上肢瘫、指瘫、下肢瘫、趾瘫肢体功能评分或综合功能评分有一项>3分者。

4.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在2至3个月以内(即发病后第31天至第90天)者。

5.无神志昏迷,血压基本稳定者。

二、技术特色

本疗法有较大的刺激量,同时有利于配合肢体运动,通过边行针、边运动、长留针、常运动,从而产生较强的改善肌力的效应,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治疗方法

1.器具

一次性不锈钢毫针,型号为30~34号(直径0.23~0.30mm)、1寸~1.5寸(25~40mm)。

2.取穴

病灶侧(即偏瘫肢体的对侧)头部。采用《中国头皮针施术部位标准化方案》: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中线在头顶部前后正中线,自百会向前至前顶。顶颞前斜线在头部侧面,即前顶穴起,止于悬厘穴。2.操作方法

3.操作方法

取坐位,确不能坐者可采用仰卧位。采用2%的碘酒拭擦施术部位,再用7 5%的酒精棉球将碘酒拭净,或单用75%酒精棉球拭擦针刺部位的皮肤。用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切按在治疗线旁边,右手持针,紧靠指甲快速将针刺入,针尖至帽状腱膜下层。

在针尖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使毫针与头皮呈15度~30度角,在腱膜下层进入皮肤1寸(25mm)左右,指下有不紧不松的感觉和一种吸针感。然后进行行针操作,即用爆发力向外速提3次(约5秒钟),每次至多提出1分(2.5mm)许,又缓插至1寸,如此反复运针10遍,共计约5分钟。间歇动留针2个小时,每隔30分钟运针5遍(约2分30秒)。行针和留针期间,可结合患肢的运动。出针时,应先以左手拇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慢慢提至皮下。然而,将针迅速拔出。出针后若有出血。应迅速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

4.疗程

每日针1次,每周针刺3次,共12次为1个观察疗程。特定针法治疗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症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症。前列腺增生诊断标准:5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有排尿踌躇、夜尿增加等现象;直肠指检可摸到两侧叶或中叶有增大,表面光滑,可向直肠内膨出,质地中等,韧度有弹性感,两侧叶之间的中央沟变浅或消失;残余尿量在60ml以内,否则为手术摘除前列腺指征;膀胱镜检查可直接看到膀胱颈部前列腺增生的部位和程度,最多是两侧叶增生;超声波断层显像可见前列腺腺体明显增大;尿流率每秒在10ml以下者。

2.中医诊断标准:癃证、闭证。(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二、技术特色

本疗法取穴精练,能减少针刺之痛苦,且疗效较好,具有很好的依从性。

三、治疗方法

1.器具

28号5寸毫针和28号2.5寸毫针;艾条。

2.取穴

秩边穴,中极穴。

3.操作方法

患者俯卧,对进行针刺点作局部常规消毒皮肤,取用28号5寸毫针,作60度刺入秩边穴,针尖向内侧会阴部进针,针进深度3~3.5寸,以针感向会阴部生殖器放射为佳,小幅度提插捻转1分钟,留针2O分钟,期间每隔4分钟,作小幅度提插捻转1分钟,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起针。然后改为仰卧,常规消毒进针点,取28号2.5寸毫针直刺中极穴,以针感向会阴部放射为佳。取艾条2cm长一个,点燃插入针柄上,灸2壮。

4.疗程

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

仰卧拔伸手法治疗颈椎病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8~70岁,男女不限,早中期的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轻度)颈椎病。

颈型:主诉颈项、头、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Χ线平片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失稳。

神经根型: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伴有颈椎活动受限、肌力减弱或肌萎缩;头部叩击试验、压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至少有一项阳性;影像学显示相应颈椎关节退行性变。

椎动脉型与交感型:表现头痛、眩晕、耳鸣、眼花等交感神经症状,且与颈椎活动有关,曾有体位性猝倒;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失稳、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

脊髓型:临床表现下肢发紧、行走不稳、甚或肢体瘫痪、二便失禁等颈脊髓损害的症状;伴有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影像学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或脊髓受压。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着眼于恢复患者颈椎的生理弧度,运用柔和而又具有渗透力的手法松解颈椎周围的软组织、调整颈椎不良的位臵关系,使之恢复正常,具有见效快、复发率低、适应面广、痛苦小、安全可靠等优点。

三、治疗方法

1.器械准备

普通治疗床。

2.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以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按揉法在颈项、肩及上背部常规操作,10分钟。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其头端,双手重叠自第3、4颈椎下将颈部稍微托起,与水平方向呈15度~20度角拔伸,着力点位于棘突之间,持续时间不少于1分钟,反复5遍。

以示、中、环三指指腹着力,由下而上沿直线平推,两手协同,交替进行,包括督脉和两侧膀胱经的颈段,每条线各6遍,共12遍。

以中指指腹着力,以中等强度力量沿项韧带及其两旁自下而上弹拨,两手交替进行,反复5遍。

以中等强度力量勾揉风池、风府穴、阿是穴,按揉肩井穴各2分钟。

在拔伸状态下左右旋转颈椎至极限位(约45度左右),不做扳法,反复5遍。

自颈根部将颈椎微微托起,然后边拔伸,两手边向头部滑移至发际,反复5遍。

3.疗程

每次治疗总时间约20分钟,隔天1次,6次为1个疗程。

推广联系人: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施仁潮 0571-88911628

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患者性别不限,年龄在10~80岁之间的瘀血型偏头痛急性发作。

二、技术特色

手法操作简单、易学,对于治疗瘀血型偏头痛急性发作疗效迅速而确切,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三、技术操作方法

1、器械准备

采用0.30mm直径,长40mm的不锈钢毫针(一次性管针)

2、详细操作步骤

(1)腧穴定位

阿是穴

(2)针刺方法

①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以龙胆紫标出阿是穴。

② 使用0.30mm直径,长40mm的不锈钢毫针。

③ 若痛点在颞部,以10~15度的角度,进针后,缓慢边捻转边从丝竹空穴向阿是穴透刺;若痛点在眉棱部,以相同角度从拈竹穴横透至阿是穴。毫针针尖必须在阿是穴这一点上得气。若未得气,应耐心仔细在周围搜寻,切忌大幅度提插捻转以求得气,以免出血。

④ 得气后,向右轻轻捻转针柄180~360度,使软组织轻轻缠绕针尖,此时,患者针感会增强,然后行250~500次/分的震颤法1分钟,轻轻回转针柄180~360度,留针5分钟;如此反复操作5次后出针。出针时应在针下空松时缓慢出针,然后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

3、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头痛严重者可延长至60分钟。

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3个月~5岁患儿,性别不限。

2.糊状便,蛋花样便,黄色水样便,每日不超过10次。

3.或伴有呕吐,食欲不振。

4.病程不超过2周。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投资少、安全、疗效好、见效快、取穴精、手法简、耗时少、患儿乐于接受。

三、治疗方法

1.揉腹

患儿仰卧。医者中指放于神阙、天枢穴,示指放于中脘穴,力度以皮肤凹陷3~5mm为宜,顺时针方向揉腹5~6分钟。

2.揉足三里

患儿仰卧,双下肢微屈。医者以两拇指指腹放于患儿两侧足三里穴,力度以皮肤凹陷2~

3mm为宜,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方向旋揉2~3分钟,频率80~100次/分钟。

3.揉背俞穴

患儿俯卧。医者示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分别放于脾俞、胃俞、三焦俞,力度以皮肤凹陷1~2mm为宜,点揉2~3分钟,先左侧,后右侧。

4.捏脊

患儿俯卧。医者两指桡侧缘顶住患儿背部皮肤,余四指放于拇指前方,十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沿两侧膀胱经,先从大杼穴开始向下至下髎穴重复捏提6~9遍,再从下髎穴向上至大杼穴处重复捏提3~6遍。

5.疗程

以上方法,根据年龄、体质强弱不同,调节用力的大小。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7天为1疗程。

手法整复杉树皮外固定结合皮牵引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年龄3~14岁,性别不限。

2.一周内的新鲜股骨干骨折。

3.X线表现骨折移位明显。

二、技术特色

1.独特的手法、整复方法在复位骨折时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2.皮牵引可持续保持整复后骨折的对位对线,有利于骨痂生长,缩短治疗时间。

3.杉树皮夹板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可塑形又能防止骨折侧方移位,能保持复位后良好的固定。

4.杉树皮夹板轻便透气,各夹板间有一定间隙,可减少因固定而引起的循环障碍,较对照组石膏固定肿胀消退快,疼痛缓解早。

5.与石膏固定相比,采用杉树皮夹板固定便于观察患肢肿胀情况,对固定松紧度可及时调整,有利于维持骨折复位后的对位对线,减少断端移位。

6.治疗中并发症较少。

7.杉树皮夹板取材方便,简单经济,治疗费用较低。

8.便于临床护理、拍片观察,适用于各级医院。

三、治疗方法

1.器械准备

杉树皮夹板采用本地产,选用清明后取下的大块杉树皮,压平整凉干后备用。制作时削除粗糙外皮,厚度一般3mm左右,修剪光滑后备用。

普通医用绑带(大号)、橡皮胶布、脱脂棉及牵引架、牵引绳。

透气柔软的本地产桃花纸。

2.操作方法

手法整复(以左侧为例)患儿仰卧,近端助手双手按住患儿骨盆两侧髂嵴,远端助手以右手扶住患侧腘窝膝外侧,左手握住患侧内后踝,术者立于患侧,左手由内侧握住骨折远端,右手由外侧握住骨折近端,与远侧助手一起屈膝外展,同时嘱远侧助手拨伸牵引,当重

叠纠正后折顶、反折;同时回旋触顶手法使断端吻合,使下肢中立位,远端助手维持牵引,使骨折复位。屈膝屈髋外展角度:上中段骨折屈髋大,屈膝小,下段骨折反之。3天内达到功能对位(断端重叠小于2.0cm,前后成角小于15度,无侧方成角及旋转移位)以上,必要时在X线透视下进行复位。

皮牵引 选用两条橡皮布胶,宽约4.0cm,长5.0cm,正中断开贴于下肢内外侧上下缘皮肤,其顶端低于骨折断面下1.0cm,胶布长出足跟部下7.0cm左右以利于贴住牵引板,牵引重量按体重设臵为2~3kg。膝内外侧及双踝部等骨突部位放臵少许脱脂棉花垫,牵引皮肤区有软组织挫伤者以无菌纱布覆盖后行牵引,胶布粘贴皮肤后用绷带包扎固定以防脱落。胶布远侧3~5cm处附牵引托板、牵引绳和滑轮。根据X线片复查,有中等量骨痂生长时,予拆除皮牵引,而仅用杉树皮夹板固定。

杉树皮夹板的制作和固定 治疗时用杉树皮夹板前、后、内、外侧共四块,后侧、外侧块,长度为患肢臀部或粗隆顶点至踝上2.0cm,上宽下窄,内侧块自腹股沟至踝上2.0cm,上宽下窄,上边斜形,形状与腹股沟走向相似,前侧块长度腹股沟至膝上2.0cm,四块夹板宽度为肢体周径的1/5~1/6,并将各夹板边角压软变钝,放臵少量脱脂棉花衬垫。按加垫原则,在相应处加垫,以纠正成角移位,各骨突处加棉垫保护。下段骨折,在相当于骨折断端处加垫,每块杉树皮夹板均在腘窝处塑形,并在腘窝处加棉垫,使膝关节略屈约15度左右,以对抗腓肠肌牵拉而致的股骨远端的向后成角。夹板放臵完成后,助手手持夹板临时固定,术者用1.0cm宽胶布条至上而下螺旋形环扎固定后,外以绷带螺旋型重叠环扎固定,绷带外再用胶布环扎固定。臵患肢于外展位,下肢内外二侧用沙包固定,根据体重情况,安臵2~3kg重的牵引锤。

杉树皮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外伤后影像学证实为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发病在2周之内就诊者。

二、技术特色

本疗法由于杉树皮的特性,在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病人痛苦少,消肿止痛快,透气性好,压迫感少,并发症少,夹板松紧便于调整,疗程短,功能恢复快。杉树皮夹板作为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的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技术,方法简便,易于学习,适宜于推广应用。

三、治疗方法

1.器械准备

每当清明至立秋季节,取树龄在10年以上,树干直径超过15cm,杆挺拨直,生长在阳光充足山上的刺杉树,将树干截成若干段,除去树枝分叉的以上部分,在1周内剥去外表绒毛状的表皮,用铲刀将皮纵向剖开,然后小心地用力将树皮整块的剥下来,将剥下来的树皮晒干,压平待用。挑选出无虫蛀,无桩节、无霉变、干燥、平整、厚度10mm,清洁的树皮,根据肢体长短,粗细、剪取4块并剪成:背、掌、尺侧的上宽下狭呈楔形,桡侧块上宽下狭并呈刺刀形。然后除去夹板外表的皮层,使其厚度为5mm。夹板的长度和宽度:根据患臂的长短,粗细的不同,制作不同的长度和宽度的夹板。

2.操作方法

复位后患者坐或立于医者对面,患侧手心朝上,医者左手食指扣住骨折远端背侧与第3、4、5指同时使患者掌屈于30度,手向上向尺侧牵拉。左手拇指在骨折近端掌侧向背侧尺侧按压,助手立于患臂外侧准备包扎,医者用棉纸将前臂包裹好,保护皮肤,防止擦伤,然后先将掌背侧块夹板放好,远端齐掌指关节,掌侧块远端齐腕横纹,尺侧块远端齐尺骨茎突,桡侧块远端齐第一掌指关节,固定于腕屈曲30度尺偏位,夹板之间间距1cm,保持良好的透气性。助手用胶布由近端到远端作螺旋形固定,然后用绷带包扎,外面再用胶布固定。然后前臂屈肘90度旋后位悬挂,掌心向上。

3.治疗时间及疗程

整复固定后3天摄片复查,调整夹板,如肿胀严重则放松固定,肿胀消退后重新扎紧,此后每周复查1次,第3周X摄片复查,第5周结束时X摄片检查,骨折线模糊,有骨痂形成,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即可解除固定,嘱患者加强功能锻练。

2.中医适宜技术考试试卷 篇二

一、判断题

1. 上巨虚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寸

①3;②5;③6;④7

2. 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方剂为()

①甘姜苓术汤或独活寄生汤加减;②加味二妙散;③右归丸;④活络效灵丹化裁

3. 主诉颈项,头、肩疼痛等异常感觉,伴有相应压痛点;X线平片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失稳,诊断为()

①神经型;②颈型;③脊髓型;④椎动脉型与交感神经

4. 颈椎病属中医()范畴

①“眩晕”;②“痹证”;③“中风”;④“头痛”

5. 在行全麻气管插管过程中,常并发血压急剧升高,收缩压平均升高()

①2 5 m m H g;②3 5 m m H g;③4 5 m m H g;④55mm Hg

6.开音1号穴位于颈部,甲状软骨切迹向外侧旁开()

①0.5寸;②1寸;③1.5寸;④2寸

二、多选题

7. 急性创伤性喉炎属中医()范畴

①“急喉喑”;②“暴喑”;③“白喉”④“喉肿”

8. 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针灸治疗选穴包括()

①夹脊穴;②肾俞穴;③次髎穴;④委中穴

9. 分期治疗颈椎病的理论指()

①急性期颈椎制动;②缓解期被动整复;③康复期主动锻炼;④急性期主动锻炼

1 0.非手术疗法主要对()型颈椎病的疗效较好

①颈型;②神经根型;③交感型;④椎动脉型

1 1. 电针调节全麻气管插管应激反应技术适应证有()

①适用于需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手术种类和性别不限;②年龄19~64岁;③心肺功能良好,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④血压、心电图大致正常,心率60~90次/min

1 2. 关于晕针处理措施,包括()

①立即停针、迅速起出;②患者平卧、松开衣领、注意保暖,给予热敷、温开水或糖水;③重者可选取水沟、内关、涌泉等穴指压;④若仍无效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3.中医适宜技术考试试卷 篇三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中医适宜技术;阳虚体质

【中图分类号】R68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143-01

膝骨性关节炎属于骨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治疗该疾病的方案较多。近年来,临床根据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不同体质,选择不同的方案治疗,而经多次临床试验表明,中医适宜技术在该疾病治疗中的疗效显著,为了进一步证实此观点,笔者对阳虚体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给予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阳虚体质膝骨性关节炎200例患者作为研究,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其中男88例,女112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9.6±2.3)岁,病程0.3年至2年,平均病程(1.1±0.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观察组采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①刮痧,刮委中穴;②艾灸,灸膝眼、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丰隆等穴;③拔罐,拔双膝眼、血海、梁丘、委中等穴位;④按摩、擦膝盖,以膝关节局部皮肤肤温升高为佳。4种技术项目均每周2次,一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2个疗程。均由护理人员指导并教会患者,使患者自己操作。医护人员再定期培训患者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方法,及时纠正不规范操作。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不采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3月后,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再次进行转化分和疗效评定。

1.3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①多见于中老年;②多累及负重关节,如膝、髋、踝、脊柱等;③受累关节隐痛,活动或劳累后加重,休息能减轻,进而持续疼痛伴关节僵硬,后期关节肿胀增大,活动受限,有畸形但无强直;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或以上标准者可初步判定为骨性关节炎。

1.4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以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者;经X线证实为退行性关节;可积极协助治疗,并完成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对本次临床研究存怀疑态度者。

1.5 体质分型 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2]标准中体质量表进行辨识,该表由9个亚量表构成,每个亚量表包含7~9个条目,每个条目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和转化分,原始分=亚量表各条目分值相加,转化分=[(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即阳虚转化分=(原始分数-9)/36×100。

1.6 疗效评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对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拟定。①优:受累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等症状消失,活动时偶有沉重感,活动后消失;②良:受累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等症状减轻,开始活动时有酸胀不适感,对日常生活无影响;③中:受累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等症状有所改善,活动时常有疼痛,休息后疼痛消失;④差:干预后体征无明显改善。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转化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干预前转化分为(50.32±12.05),干预后转化分为(39.22±12.81),对照组患者干预前转化分为(51.05±12.02),干预后转化分为(45.15±12.65),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转化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转化分数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优良率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优良率为9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人之体质既取决于先天禀赋,又受后天因素影响,虽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也具有可调性。本研究采用中医适宜技术对阳虚体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可在家中操作,对膝骨性关节炎之阳虚体质进行干预调整,改变其趋向性,降低患病机率[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转化分下降明显,优良率较高表明中医适宜技术治疗阳虚体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3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

[2]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5-7.

[3] 倪家骧,樊碧发,薛富善.临床疼痛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70.

4.中医适宜技术试题2 篇四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40分)

每小题下面有4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1个是正确答案,请选出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因素中哪一项不能直接影响推拿手法的补泻作用

()

A.病人的体质D.脏腑的生理功能

B.手法的强度c.解剖位置的异常

2.下列穴位中除了哪一个外都是郄穴()

A.跗阳B.天宗

C.外丘D.养老

3.推拿治疗肌腱滑脱的原理为()

A.纠正解剖位置异常C.调整信息

B.改变内能D.活血化瘀

4.床边试验阳性,提示()

A.腰椎病变B.腰骶关节病变

c.髋关节病变D.骶髂关节病变

5.骨盆分离试验阳性,提示()

A.骶髂关节病变B.腰骶病变

C.髋关节病变D.腰椎病变

6.肩外展过程中疼痛,上举时反而不痛,可能为()

A.肩关节粘连B.三角肌下滑囊炎

C.冈上肌肌腱炎D.肩关节周围炎

7.髋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后伸幅度()

A.25°~30°C.15°~20°

B.35°~45°D.10°~30°

8.腕下垂,应考虑是()

A.腕管综合征B.正中神经损伤

C.桡神经损伤D.尺神经损伤

9.屈腕试验阳性,提示()A.前臂屈肌损伤B.尺神经损伤

C.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D.腕管综合征

10.正常膝关节过伸幅度为()

A.3°B.5°

C.6°D.4°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每小题下面有5个备选答案,其中有2~5个正确答案,请选出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适合扁平髋的叙述有()()()()()

A.髋关节外展和屈曲畸形D.常选滚、按、揉、擦法

B.髋关节间隙变窄E.加强行走锻炼

c.治则为舒筋活血

2.牵引治疗扁平髓的作用有()()()()()

A.矫正畸形D.减轻疼痛

B.减除关节间的压力E.预防屈曲畸形

c.缓解肌痉挛

3.推拿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宜()()()()()

A.治则是活血祛瘀D.术后适当制动

B.常选滚、按、揉等手法E.积液严重,可穿刺抽出

c.配合膝关节伸屈及股四头肌锻炼

4.适合脂肪垫损伤的叙述是()()()()()

A.多见于60岁以上活动少的老年人

B.膝部疼痛D.以舒筋活血法治疗

C.伸屈活动严重受限,不能活动E.手法配合膝关节伸屈活动

5.半月板损伤初期的推拿治疗是()()()

()()

A.滚、揉膝关节周围B.擦膝内、外侧

C.术后外敷消肿化瘀药膏D.可穿刺抽液,包扎制动

E.强制直腿抬高

三.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

1.推拿的刺激量主要应根据()的感受而确定。

2.一指禅推拿的动作要领可归纳为()、()、()、掌虚、指实十字诀。

3.《圣济总录》说:“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者以之发散,抑遏则()者有所归宿”。

4.小儿推拿中,()指螺纹面代表脾经,无名指螺纹面代表()

5.扳法在操作时,一般要求先达到()位,再用力扳动。

四.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10分)

手法:

漏肩风:

颈椎病:

摇法:

五.判断分析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20分)

1.推拿适用于任何疾病

5.中医药适宜技术要点 篇五

(一)感冒刮痧:

1、冷水作润滑剂;右手持刮痧板,沾水刮动。

2、额部、颈部、胸部、脊柱两侧处;肘关节至腕关节处。

3、自上而下;先轻后重;至皮肤出现紫红色密集斑点即止。

(二)中暑刮痧:

1、采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后,均用涂布施术部位;

2、在背脊两侧自上而下刮,大椎至肩峰间由中向外刮;

3、在颈部、胸肋间隙、肩臂、肘窝、胭窝等处,视部位之宽窄每侧各刮2~3行,至皮肤出现紫红色密集斑点为度。二.掌握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的灸疗技术。隔姜敷药灸法:取神阙穴,用药粉适量填满穴位,上敷鲜姜一片(厚0.3cm,姜片上可用针扎数孔),用大艾炷置于姜上施灸,每次灸3~5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药物处方:白芥子、半夏各3克、丁香0.5克、麻黄5克,北细辛2克,麝香少许,研细为末,密封备用)。

三.寻找慢性胃炎,落枕的体表反应点。慢性胃炎体表反应点:胸椎膀胱经T9—T11左侧。落枕的体表反应点:

1、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的天宗穴。

2、小腿腓肠肌(腿肚)两侧肌腹下方的承山穴。

四.掌握慢性腹泻治疗中的温灸隔物灸法。粘贴在关元穴处,每天一次,连用7天。适用于慢性腹泻。

五.掌握高血压治疗中的耳尖放血技术。

1、取患者双耳尖穴,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后,经严格的碘酊和酒精消毒,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三棱针对准施术部位迅速刺入1~2mm深,随即出针;

2、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廓,使其自然出血,再用消毒过的干棉球吸取血滴;

3、出血量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而定。一般每侧穴位放血3~5滴,每滴如绿豆般大小。六.掌握眩晕治疗中的推拿技术。

1.开源增流法:取穴:颈臂穴(缺盆穴内1寸)。手法作用力方向:用拇指或示指罗纹面向内、向下方向作按揉法;手法操作时间:一侧纤细者,以纤细侧为主,对侧为辅;两侧纤细者,左右侧交替进行。操作时间10分钟。手法刺激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为限。手法作用频率:80~100次/分钟为宜。

2.补偿平衡法:取穴:两侧华佗夹脊(C1—C7)。手法作用方向:用一指禅屈拇指推法于后关节处操作。手法操作时间:一侧纤细者,以纤细侧为主,对侧为辅;两侧纤细者,左右侧交替进行。操作时间10分钟。对颈脊柱序列不整,在仰卧位行牵引状态下整复,左右各1次。手法刺激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为限;手法作用频率:100~120次/分钟为宜。

3.解痉通畅法:取穴:风池穴。手法作用方向:用拇指尺侧偏峰按于风池穴,手法作用力向沿寰枕关节向内侧(脊柱)方向推动,宜左拇指推右侧风池穴,右拇指推左侧风池穴。手法操作时间:左右侧交替操作,时间10分钟。手法刺激强度:以病人感至风池穴有明显酸胀感受为宜。手法作用频率:80~100次/分钟为宜。

七.掌握痛经治疗中的指压技术。按压三阴交穴治疗痛经。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高点上4横指处,胫骨内侧面后缘。用拇指的指腹由轻及重地按压,产生酸胀痛感,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持续3~10分钟,直至疼痛缓解。八.了解婴幼儿腹泻治疗中的推拿技术。高氏揉捏法治小儿伤食泻技术:

揉腹:中指放于神阙、天枢穴,食指放于中脘穴,力度以皮肤凹陷3~4毫米为宜,顺时针方向揉腹5~6分钟。

揉足三里:两拇指指腹在患儿两侧足三里穴,下按力度以皮肤凹陷2~3毫米为宜,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方向旋揉2~3分钟,频度每分钟80~100次。

揉背俞穴: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分别放于脾俞、胃俞、三焦俞,力度以皮肤凹陷1~2毫米为宜。点揉2~3分钟,先左侧,后右侧。

捏脊:沿两侧膀胱经,先从大杼穴向下,至下穴重复提捏6~9遍。再从下穴向上至大杼穴处重复提捏3~6遍。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九.了解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头皮针疗法。选取患肢对侧(病灶侧)的运动区、感觉区,常规皮肤消毒,选用28号40 mm毫针,沿上述穴区分三段透刺,针体与皮肤呈15°角,遇阻力稍退针,调整针向重新刺入,达帽状腱膜下,针刺深度约30mm。针后快速捻针1~2分钟,然后留针4~5小时。留针期间,嘱患者主动活动或其家属协助其被动活动患侧肢体。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个观察疗程。

十.掌握颈椎病,肩周炎治疗中的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

(一)颈椎病:电极分别粘贴连接颈椎局部压痛点~曲池、压痛点~外关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l0±2mA,隔日治疗。

(二)肩周炎:取穴:肩周炎患侧穴位:肩前~外关、肩后~合谷。

操作: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cm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肩前~合谷、肩后~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l 0±2mA,隔日治疗。

十一.掌握踝关节扭伤治疗中的中药薰洗技术。组方:生山栀、连翘、乳香、没药、牛膝各15克,蒲公英、伸筋草各20克,独活、羌活各12克,白芷9克。

十二、耳穴在耳廓的分布规律:人体出现疾病时,常会在耳部的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反应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激点,又称耳穴。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来说其在耳廓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规律是: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分布早耳垂与耳垂附近,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舟,与下肢不相应的分布在耳轮上下脚,与躯干部相应的穴位分布在对耳轮体部,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甲腔,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甲艇,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呈环形排列。

耳穴选穴原则:

1、按相应部位眼病-眼,子宫肌瘤-子宫

2、按脏腑辨证 眼病-肝

3、按经络辨证 眼病-胆/胃/膀胱面瘫-胃经 腰痛-膀胱经

4、按现代医学 月经不调—内分泌 过敏性疾病-肾上腺

5、按临床经验

十三、了解中医药适宜技术具有的优势。中医药适宜技术具有实用、有效、安全、易掌握、费用低等优势,有很好的现实需求。十四.《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和扶植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1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2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是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3政府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包括财政补助。

国家把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到了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政策支持,给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十五、捏脊疗法的主要刺激部位。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华佗夹脊。

十六、掌握捏脊的做法。

站(或跪,或坐)在边侧,全身放松,活动一下手指,面带微笑,用手轻轻抚摸背部,使肌肉放松,然后进行捏脊。方法一

1、捏脊时,两手的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的指腹对应用力,捏住脊柱两侧肌肉,拇指在后,另三指在前,三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点。

2、可从尾骶骨处开始,和缓地向上推移,至项后枕部为止;也可反方向捏之。方法二

1、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相对,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点。

2、从尾骶骨处开始,逐渐向项后枕部推移;也可反方向捏之。

捏三提一与捏五提一在捏脊的过程中,捏住肌肉向上提,再稍稍放松,使肌肉自指间滑脱,这种做法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1次的,称为“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1次的,称为“捏五提一法”;也可单捏不提的。提起皮肤的高度应根据小儿的承受能力来决定。十七了解捏脊时不同介质的应用。

所谓介质,实际上是在捏脊时施用于体表的物质。如粉剂、油剂、膏剂等。应用介质不但可以加强手法的作用,提高疗效,而且还可以起到润滑和保护皮肤的作用,并且通过渗透到皮肤对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1)葱姜水:性味辛温,有通阳解表、温中行气作用。适用于风寒所致感冒、头痛及寒凝气滞所致的脘腹疼痛。

(2)酒精:性味辛甘温,有散寒通络、开窍通滞作用,发烧者可降温。适于寒证、瘀证及小儿退烧时用。

(3)薄荷水性味辛凉,有散风退热、解毒通表、清凉祛暑作用。适于治疗一切热证,尤其是夏天时使用,可解风热邪毒。

(4)鸡蛋清:性味甘咸平,有补益脾胃、润泽肌肤、除烦退热、豁痰开窍、消肿止痛之效。适于牙肿齿痛、腮腺炎、疳积等病。

(5)麻油:性味甘淡微温,有祛风清热、和血补虚、润燥健脾之效。多用于小儿疳积、脾胃虚弱、肌肤无华等症。

十八.顺时针方向摩腹与逆时针方向摩腹,其作用有何不同?

(一)顺时针摩腹顺序: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右下腹。

根据胃肠动力学原理,通过顺时针方向摩腹,促进胃肠蠕动,用于防治习惯性便秘,技术关键是操作的部位和摩腹方向的把握。逆时针方向摩腹

(二)逆时针摩腹顺序:左下腹→左上腹→右上腹→右下腹→左下腹。

根据胃肠动力学原理,通过逆时针方向摩腹,使肠内容物停留时间延长,促进水分吸收,起到治疗慢性腹泻的作用。技术关键是操作的部位和摩腹方向的把握。

十九.了解摩腹技术治疗便秘,腹泻的辅助按摩疗法。

(一)顺时针方向摩腹辅助方法:按揉支沟,按揉大肠俞,擦脾俞至大肠俞(1)按揉支沟

用拇指指腹在支沟穴进行按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均可。手法刺激量中等,使局部有酸胀感,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时间每穴2分钟。(2)按揉大肠俞

用拇指在大肠俞穴(双)进行按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均可。手法刺激量稍重,使局部有明显酸胀感,频率每分钟80~100次,时间2分钟(3)擦脾俞至大肠俞

用手掌面或小鱼际紧贴膀胱经两侧的脾俞穴至大肠俞段作上下摩擦。手法压力宜轻,频率宜稍快,约每分钟100~120次,使局部有明显温热感,至深部透热为宜。

(二)逆时针方向摩腹辅助方法:按揉足三里,按揉肾俞,擦八髎(1)按揉足三里

用拇指指腹在足三里穴(双)进行按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均可。手法刺激量中等,使局部有酸胀感,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时间每穴2分钟。(2)按揉肾俞

用拇指在肾俞穴进行按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均可。手法刺激量稍重,使局部有明显酸胀感,频率每分钟80~100次,时间每穴2分钟。(3)擦八髎

用手掌面或小鱼际紧贴八髎穴作上下摩擦。手法压力宜轻,频率宜稍快,约每分钟100~120次,使局部有明显温热感,至盆腔内透热为宜。二十.了解薰洗法的操作方法。1.全身熏洗法

将药物用量加倍,煎汤倒入浴盆里,进行全身沐浴。或把药汤倒入大木桶或大水缸内,桶内放一小木凳,高出水面3寸左右,患者坐在小木凳上,用布单或毯子从上面盖住(仅露头部在外面),勿使热气外泄,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患者再浸于药汤内沐浴,以出汗为度。熏洗完毕后,擦干全身用浴巾盖住,卧床休息,如能稍睡片刻更好,待消汗以后,再换穿衣服。全身熏洗法主要用于全身性皮肤病等疾患。

特别提示:高血压、心脏病重症患者慎用,如出现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后立即停用。2.局部熏洗法

手熏洗法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将患手架于盆上,进行熏蒸,外以布单将手连盆口盖严,不使热气外泄,等到药汤不烫人时,可把患手或腕部与前臂浸于药汤中进行洗浴。

足熏洗法把煎好的药汤倒入木桶内,桶内安置一小木凳,略高出水面,患者坐在椅子上,将患足放在小木凳上,用布单将腿及桶口盖严密,进行熏蒸,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把患足及小腿浸于药汤中泡洗。根据病情需要,药汤可浸至踝关节部或膝关节附近。

坐浴法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待药汤不烫人时,臀部浸于盆中泡洗。也可用坐浴椅,先把盆放在椅下进行熏蒸,后将盆移至椅上坐浴。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肛门及会阴部的疾病。

特别提示:老人及身体虚弱者应坐稳,以免跌倒摔伤;应用熏洗法如果无条件熏蒸时,可直接泡洗患处。

二十一、试述足癣的足薰洗方法。治则:祛风除湿,杀虫止痒。

应用足熏洗法。将中药加清水1500毫升,煎沸20分钟,过滤去渣后,将药液放入盆内使用。每次15~20分钟。每日早、晚各熏洗1次。10天左右为一疗程。

6.中医适宜技术的工作计划 篇六

一、工作计划

1、积极建立和健全中医药队伍,完善中医相关科室设置和基本设备的配备,为进一步全面开展中医药服务和推广适宜技术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中心现有中医药人员9人,其中副主任中医师2人,主治中医师3人,引进中医人才(中医学院应届毕业生)1人,主管中药剂师1人,推拿针灸专业人员有待引进和加强。

2、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推广和应用的力度,我们要根据中心实际技术力量和社区对中医药的需求制定适宜技术项目和具体推广办法,扩大应用面,提高受益面,在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和疑难杂症疗效差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

我中心已具备一定的中医技术力量和病员基础,但是基本上集中在解决专科疾病和疑难杂症方面,而相关中医康复科室没有集中设置,未形成浓厚中医康复氛围,更没有深入社区开展经常性、持续性的中医康复活动,尤其是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不多不规范,相关的健康教育跟不上,此外由于居民认知度不高,参与的积极性不大,结果没有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养生保健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工作与政府的要求,居民的希望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工作要注意和加强改进的重点。

3、我们要积极做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提高工作,对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实用,需要及时改进和总结,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同时我们要借助社区卫生培训基地有利平台,以及我们在构建社区卫生服务实践和理论体系方面具有的领先优势,认真做好对全科医生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使用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为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实施方案

1、根据《建设标准》的要求和中心的实际情况,高标准,严要求,克服困难,努力使中医药人员数量、科室设置、开展适宜技术项目和疗效评估方面达标。

2、为了使中医药适宜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要根据社区居民实际健康需求和中心自身中医药特色,制定可行性工作计划和实施项目如我中心在“痛点注射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满性气管炎”等方面具有明显技术和病员资源优势,在积极筹建“颈椎病、要椎间盘突出康复中心”等,规范适宜技术,以达到扩大康复受益面及提高康复效果的目的。

3、加强技术人员中医药适宜技术岗位培训和强化提高,发掘、整理、提高现已推广和应用的服务项目,学习和掌握其它适合在我社区开展新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为了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取得实践和理论双丰收,需要重点改变过去操作不规范,即使操作也少文字记录,更没有进行总结和完善的局面。

4、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完善服务流程,落实奖惩措施。

7.中医适宜技术考试试卷 篇七

失眠症在中医学中属“不寐”范围, 涉及“惊悸”、“健忘”、“虚劳”、“百合病”等疾病, 多因郁怒、思虑、悲哀、忧愁等情志因素所伤, 导致心、肝、脾、肺、肾等以五脏为主的脏腑功能失调, 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功能失于调养, 阴阳失于平衡, 令神不安于舍而成。

滚针, 系四川省已故著名针灸学家余仲权老教授根据针灸“经脉-皮部”理论, 结合传统“半刺”、“毛刺”等刺灸方法对传统针灸工具——皮肤针进行大胆创新改革的成果。无论虚实证型之失眠症, 皆可通过滚针调节“五脏俞穴”为主的“经脉”, 起到调整脏腑虚实、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平衡阴阳之作用。滚针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系数高、适应范围广和患者易于自行掌握操作等优点。

1 疾病诊断标准

1.1 西医标准

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非器质性失眠症国家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不寐”病的诊断标准。

2 适应证

年龄在16~75岁之间;失眠症表现为难以入睡, 易醒, 睡眠不深, 多梦, 早醒, 或醒后不易再入睡, 白天困倦, 疲乏, 注意力不集中, 记忆力减退, 有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睡眠潜伏期>30分钟, 3次/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评分>7分;病程大于3个月。

3 禁忌证

躯体疾病或各种精神疾患 (如抑郁、焦虑等) 导致的继发性失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酗酒和 (或) 精神药物滥用和依赖所致失眠;恶性或消耗性疾病、治疗部位皮肤有溃疡或疮疡。

4 技术操作方法

4.1 器械准备

(1) 传统滚针, 苏州医疗器械厂生产, 因针具制作成本较高, 已停止生产。特点:滚针用直径1.5~2.5cm、高2.0~3.0cm的橡皮塞作滚筒, 在上面均匀地插上不锈钢短针50~90根, 要求针尖圆活, 排列整齐, 运用时滚动灵活。 (2) 改进型滚针, 航天部四川所生产。特点:将古代九针中的圆针与现代的磁疗、电疗技术有机结合, 用直径2.5cm左右、高3.0cm的带恒磁圆柱作滚筒, 在上面均匀地插上圆针180根, 为非刺入型的针灸治疗仪。

4.2 详细操作步骤

4.2.1 体位

患者取舒适俯卧位。

4.2.2 操作方法

滚针刺激背足太阳经脉循行的一、二线及督脉。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线从肺俞穴至肾俞穴, 由上而下滚动 (循经方向滚动刺激) ;第二线从大杼穴至志室, 由上而下滚动 (循经方向滚动刺激) ;督脉从命门穴至大椎穴, 由下而上滚动 (循经方向滚动刺激) 。如患者病情按中医辨证偏实证型, 滚针滚动治疗开始时即可用力稍重, 刺激大一些;如偏虚证型, 滚针滚动治疗开始时可用力稍轻, 刺激小一些。每线滚动10次左右, 用力大小因人而异, 以患者感到舒适、皮肤红润为度 (皮肤红润是经络气血流通的表现) , 滚动15~20分钟。

4.2.3 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日1次, 每次尽量在患者临睡时操作, 以较慢速度循经滚动10次左右, 以皮肤潮红为度;每周5次, 中间休息2天, 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4个疗程。根据实际情况, 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可回家自行操作, 以巩固疗效, 节约医疗成本。

4.2.4 关键技术环节

按照经络循行方向, 循经反复滚动, 用力均匀平稳。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耐受力等情况, 运用适当力度。一般循经滚动10次左右, 以患者感觉舒适、治疗部位经脉皮肤红润为度。就治疗时间而言, 一般以临睡时使用为佳。

4.2.5 注意事项

恶性或消耗性疾病、背部治疗部位皮肤溃疡或疮疡患者均不适用于滚针治疗;注意滚针的消毒处理, 除传统消毒液浸泡消毒外, 每日治疗结束后还应给予高压、高温消毒处理;操作时用力大小, 根据患者承受程度调整, 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

4.2.6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由于滚针为皮肤非刺入性刺激, 安全性好, 未发现如晕针、针后血肿、断针、滞针等意外情况发生。

5 不良反应

个别患者首次操作时因看见滚针而自感畏惧, 经调整操作力度并加以心理安慰后适应, 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复习题

1.滚针疗法治疗神经衰弱病睡眠障碍症的作用机制 ( )

A调整脏腑虚实

B调和气血

C通经活络

D平衡阴阳

2.改进型滚针作为滚筒的带恒磁圆柱尺寸 ( )

A直径2.5 c m左右

B直径3.0 c m左右

C高2.5 c m

D高3.0 c m

3.实施滚针时患者所取体位 ( )

A仰卧位

B俯卧位

C侧卧位

D坐位

4.滚针刺激督脉的操作要领 ( )

A大杼穴至志室

B从命门穴至大椎穴

C由下而上滚动

D由上而下滚动

5. 每次循经滚动的次数约为 ( )

A 10次

B 15次

C 20次

D 25次

6. 滚针滚动伊始, 力度如何掌握 ( )

A偏实证型, 用力稍重

B偏实证型, 用力稍轻

C偏虚证型, 用力稍轻

D虚实证型, 用力均稍重

上期本栏目复习题答案

上一篇:2023年上学期民族舞蹈社团工作计划下一篇:学校领导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