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高三议论文: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2024-07-26

700字高三议论文: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精选10篇)

1.700字高三议论文: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篇一

我身边总有那么一两个形影不离,勾肩搭背的“狐朋狗友”,包括在课外兴趣班这些朋友,却都是我向前的动力源。

小陈皮肤黝黑发亮。因为我俩从小学就参加共同的课外奥数班,比起同班其他同学,我们相识相知更早。班里要选数学科代表,我和小陈都成了候选人。谁谁下,要通过比赛决出胜负。比赛按照我俩学号的先后顺序安排。所以我是第一个。我站上讲台后,心中不住的哆嗦,手心冒着汗,说话结结巴巴的,平时口齿伶俐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我抬头看了一下大家,发现小陈举着一张A4纸,上面写着加油,我便不知哪来的勇气,一口气介绍完了自己的优势。虽然后来让位小陈,但是我仍然很开心。

2.700字高三议论文: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篇二

学校领导班子在思想意识上始终要有一种危机感, 要时时审视自己, 经常反思学校管理的优缺点, 如反思哪些方面落伍了, 哪些方面需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如果在思想上不能正确审视学校的发展, 特别是对不足和亟待改进的方面意识不到, 一味地盲目自满, 那就是很危险的事情。所以, 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居安思危, 时刻有一种忧患意识。首先在思想上对学校的各个方面要认真进行梳理和思考, 分析学校在哪些方面需要立即改进, 哪些方面需要渐次改进。用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思考和安排学校的各项工作, 这样才能使学校和谐、健康的发展。校长如果没有超前的意识和战略的眼光, 其他人也跟着故步自封, 那学校的进步和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

学校的社会职责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 怎样做才能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 这是学校管理者应经常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培养一支具有高尚师德和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如何搞好教师队伍建设呢?笔者认为, 第一,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有较远大的目光,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择一些重点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和有较高学历的教师, 而且必须是具有一定发展潜能的教师, 入口关把不好, 后续的培养就相当费事了。第二, 青年教师进校以后, 要放手大胆使用, 要给任务、压担子, 适度的压力是动力, 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 在锻炼中成长。通过“亮相”、“结对”、“竞赛”等一系列活动, 要求他们在特定的时段内具备什么能力, 达到什么水平, 要让他们有成才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通过发挥他们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采取适当的培养培训措施使青年教师在较短的周期内尽快地成为能挑重担的生力军。一个学校要发展, 而且要创新性的发展,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决定性因素。当然, 对中老年教师而言, 学校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要求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理念。鼓励他们在思想观念上、业务水平上通过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和发展。

在学生培养模式上, 学校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的理论, 正确的理念应该是民本教育, 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校的一切教育资源应该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而不是只盯着一部分所谓的尖子生、精英生, 如果我们的教育少数化、贵族化了, 那将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根本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基本规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立志成才的观念。学校要争取让全体学生健康成长、全面进步, 鼓励有特长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某些方面取得突出的进步和发展。千万不能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尖子生教育和精英教育, 而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这既不符合教育规律, 也不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规章制度建设的创新发展

学校管理离不开一定的规章制度, 但是,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再好的规章制度都是有很强的时效性的。学校在发展过程中,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面临不同的实际情况, 就是同一个方面的工作, 也会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在某一阶段, 某一项规章制度可能很符合学校管理的实际需要, 但在另一阶段, 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 这项规章制度可能就不那么符合实际情况了, 有时还显得异常僵化, 很难具体操作, 有时甚至会与学校的发展大相径庭。这时候, 如果不能根据新的情况对原有的制度和规定及时地进行创新性的修订, 就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因此, 学校管理者要用发展的眼光和不断创新的理念, 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时代和学校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修改和变通, 以适应学校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要求, 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励和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 以舒畅、和谐的精神风貌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尽最大能力取得最佳的成绩。举个简单的例子, 就拿学校的量化奖罚条例来说, 同一条例, 对大多数学生和老师来说基本上是适合的, 但对一少部分人而言, 可能就不太适合, 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根据不同的师生情况, 对原有的条例进行适时的补充和修订, 以便更符合实际情况。笔者认为, 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在多少, 而在于是否适应学校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需要, 是否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壮大。因此, 学校要不断进步就必须用创新的思维去判断、分析, 针对学校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 对原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合理的调整、补充、修订, 以增强其在学校管理中的可操作性和引导性, 从而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使学校的发展更好地进入快车道, 办出特色, 办出成绩, 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3.李秀玲: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篇三

作为国企的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对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有体会。国药中生是中国第一家以生物制品研究、生产与销售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疫苗供应商。在 93年的发展史中,为中国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国药中生无论在科技创新还是科技体制创新上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但是,我们在生物技术创新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的差别,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美欧日分别占59%、19%、1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以疫苗为例,目前,在世界疫苗市场,葛兰素史克、赛诺菲、辉瑞、默克、诺华五大疫苗公司的销售额占据了全球疫苗市场总销售额的85%,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不足1%。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通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疫苗研发所属的生物产业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疫苗研发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科技创新需要科技人才来实现,希望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型人才尤其是应用型科技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培育适合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创建科技人才上升通道,促进年轻科技人才的成长,实现快出成果、多出成果以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加大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民生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4.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篇四

——参观海尔集团有感

生产管理部一车间 姜英姿 几年前,公司曾组织我们全体员工观看了《首席执行官》这部电影,当时海尔总裁下令将所有存在质量隐患的冰箱全部销毁的举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需要更换家用电器的时候,我相继选择了海尔的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当听说公司要组织参观海尔集团时,我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感,遗憾的是这次我们没能亲临海尔的生产现场,只是参观了海尔的几个展示厅,整个过程中给我震撼最大的是海尔人“创新领先,永续发展”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海尔文化的灵魂,海尔用创新精神创造了世界品牌。本着“用户的心是最珍贵的资源 ”的原则,以“走进去,走出去,走上去”的发展方式,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海尔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一个全球知名的跨国集团,海尔发展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创新突破,伴随着对自我的不断否定和超越。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说道:“海尔精神就是创业、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就是每天从零开始,创新精神就是每天比昨天有提高!”。是啊,我们每天都在自己的岗位工作着,我们最了解自己操作的设备,最了解自己所在的生产线,有没有可以改进,可以创新的地方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究竟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海尔人的创新还体现在实现由制造商到服务商的转变,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海尔人真真正正落实到了实处:针对不同身高人的需求,他们设计了可升降的灶台;针对不同年龄的人,他们设计了智能卧室;针对不同风俗习惯的人,他们设计了防臭冰箱。还有

专为农村地区设计的安全节能家电;能洗12件阿拉伯大袍的洗衣机;适合存放榴莲的防臭冰箱;可遥控的温馨家装等等。耳目一新的同时,我更被海尔人追求卓越,永不自满,永远进取,永远创新的精神感染着。被他们居安思危、居危思进、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震撼着;被他们”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模式激励着。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将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迅速。面对世界范围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创新对于我们尤为重要。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工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反之,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就必然落后于时代变迁的脚步,甚至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我们每一个新时代人都应该立刻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工作中追求创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中学课本里说创新即是指一种精神,也泛指创造任何一种新的事物,同时也专指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发明创造。现在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是奥地利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1921年提出的创新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等五种情况。虽然创新的几种不同涵义各有其应用的领域和范围,但他们的共性都是创造性。作为生产车间的一名普通员工,这些创新大计可能离我们很遥远,我们多数人都在从事着简单的,平凡的、琐碎的工作。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许多人有了倦怠之心,百无聊赖之感。但是“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曾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还有人

5.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篇五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其中观念创新为社会发展创造舆论环境,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制度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和体制保证.

作 者:刘永生 杨文圣  作者单位:承德民族师专,马列教学部,河北,承德,067000 刊 名: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E TEACHERS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年,卷(期): 23(1) 分类号:A8 关键词:创新   社会发展   动力  

6.700字高三议论文: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篇六

当今社会是变革与创新的社会。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竞争的关键,是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变革与创新的社会里,创新就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是一个企业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离开创新,企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基,就会丧失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贵州航空工业的发展史是一部自我创新、不断超越的历史。从建设大三线的创业初期,到“保军转民”的战略变革期,从广泛参与竞争实现集团整体扭亏,到“十五”末期产品结构与产业布局的全面调整,贵航的发展进程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回顾贵航的发展史,充斥其间并不断激励和推动贵航人在困难与挑战的道路上昂扬进取、奋发有为的,是贵航人身处逆境不低头、面对挫折不言败的拼搏精神,是贵航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逐步培养和造就的勇于创新、敢于竞争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胆魄。

第一次创业时仿制加改进的创新模式

贵航集团公司总经理谭卫东曾经指出,“80%的模仿+20%的改进就是创新”。这句话可说是对创业初期的贵州航空工业创新模式的真 实写照。1964年,按照党中央、毛主席“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全国16个省、市,35个航空工业老厂组织“好人好马”、好设备奔赴贵州山区,在跨越贵州省3个地区、3个市、8个县,绵延400余公里、方圆27000多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间,创建起了贵州航空工业的雏形。1970年,当时的贵州航空工业管理局与一线老厂协作,大部件及核心零部件以成熟技术为基础仿制,辅以部分改进,成功研制出第一架歼-6Ⅲ飞机和第一台涡喷-7航空发动机,划破了云贵高原上空千年的寂静,结束了云贵高原不能生产飞机的历史,为年轻的中国航空工业增添了新的风采。以此为标志,贵航迅速走上了“以我为主,自主创新,自行研制”的道路,生产出多种型号的飞机和航空发动机,并开始向系列化发展。

第二次创业时科技、体制的创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国防战略建设方针的调整,贵航承担的军品任务量陡然下降,七万职工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集团发展压力剧增。在这种情况下,贵航艰难而坚定地迈出了第二次创业的步伐,提出了“保军转民”的战略目标,并在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科技创新首先成为了贵航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贵航在产品及技术研发上,采取了厂自为战、集团协调的模式,对企业航空产品科研生产体制进行了调整,加快了与国际市场和各大主机厂的战略接轨,以低姿态主动出击,积极研发高新技术产品,广泛参与军民品竞争。军品相继研制开发出涡喷-13发动机、歼-7Ⅱ飞机、歼教-7飞机、歼教7-P型飞机,其中歼教7型飞机填补了我国高空高速歼击教练机的空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第37届巴黎航展上被誉为“亚洲明星”。民品坚持走专业化、大协作、大联合的开发道路,经历了“找米下锅”、“饥不择食”的探索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发展过程,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陆续研制开发出汽车与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液压基础件、农业机械、环保设备、烟草机械、医疗器械等民用产品,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逐步发展成为集团主要的支柱产品。

体制创新成为了贵航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的同时,贵航积极争取国家三线调迁政策,适时调整企业布局,对当初本着“备战”原则,靠山、分散、隐蔽建设于大山中的部分企业实施搬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1.6亿元,将17个企事业单位调迁至贵阳市区和安顺市区附近,形成了沿贵阳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三点一线”的布局,2000年又将集团公司本部决策中心“阵地前移” 至贵阳。至此,集团的生产布局趋向合理,飞机板块、发动机板块、航空电器电机板块集群,管理与协作的难度大大降低,新研产品的技术状态控制与过程质量控制有效加强,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和科研、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企业形象和竞争力稳步提高。与此同时,集团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完善岗位测评和考核体系,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加快养老、失业、医疗社会保险体系 实现社会统筹的步伐,营造了一个鼓励竞争、考核激励的机制与氛围,成功实现了“保军转民”的战略转移,完成了由单一计划经济模式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变,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高级教练机生产基地。发动机、辅机、专业化产品不仅为集团内部配套,而且为整个航空系统配套,有的辅机产品还为航天配套,在万众瞩目的神舟五号飞船上就配装有贵航的产品。

“十五”期间的全面创新打造激情贵航

“十五”期间,贵航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在机制和体制的转型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力度,以一大批高新技术成功研发为先导,以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成熟制造技术为支撑,以资金密集型企业全面发展为带动,逐步实现了集团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的转变,从而使集团效益稳步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极大增强,集团发展开始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快车道。

产权制度改革实质性进展。军工行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行业,影响和制约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企业产权制度。为此,集团公司强力推进企业改制工作,通过实施改革脱困、下岗分流等国家战略性决策,贵航股份、力源液压成功上市,7家企业整体债转股,4家企业实施国家政策性破产,12家企业依法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了由行政管理职能向企 4 业化、集团化运作的核心企业功能的过渡,实现了组织架构由单纯的行政隶属关系向以资本和产品经营为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的过渡,主辅分离、军民分立、辅业改制、三产分业经营等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历史遗留问题和包袱得到基本解决,经营品质大幅提高。这一变革使集团所属企业行政管理权限得以放宽,所有权和经营权有效分离,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并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实质性地融入市场。到“十五”末期,集团所属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数为108.5,高于航空工业平均值和贵州省“十一五”目标。

高新技术发展取得重大突破。随着国家研保和技改投入的不断增加,航空机载设备和专业化生产企业设计、检测、制造、研发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经济规模和效益大幅提高,占集团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超过六分之一,航空科研生产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民品方面,以密封件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零部件、空调压缩机滑片、新型特种合金锻件、环保机械、医疗机械等新产品正朝着系列化、规模化发展。

在国家没有正式立项,也没有国外合作伙伴和采购承诺意向的情况下,贵航集集团之力,仅用了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山鹰”高级教练机从中国一航立项到首飞成功的跨越,标志着我国教练机仿制的终结和自行设计制造的开始,创造了新机研制史上的奇迹,创造了自主决策、自筹资金、研制周期最短、风险伙伴最多、最能体 5 现“四个机制”思想、最能发挥大集团整体优势的“六个第一”。某重点型号的研制成功,使贵航拥有国家重点武器采购项目,成为国内航空制造工业企业首家成功研制单位,标志着我国航空遥感系统技术及应用已取得重大突破,在空对地观测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自走式采棉机的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生产这种大型机械设备的国家,同时也为贵航进入农用机械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今后一个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五”期间,贵航与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40余所大学、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合作项目近240项,一批高水平的产品和科研成果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集团技术中心也紧紧围绕发展战略、工作重点和技术创新目标,大力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努力加快新品开发步伐,2005年在国家发改委全国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贵航技术中心以81.8分列32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第64位。

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十五”期间,集团所属企业开始推行精益制造模式,导入六西格玛管理,加强一流环境建设,本着精简、高效、柔性、扁平和数字化、专业化原则,实施航空产品、非航空产品设计制造流程再造和管理部门业务流程再造。在基础管理方面,全面实施项目化管理,推行财务全面预算管理和内控审计管理,逐步完善矩阵式、网络化管理体系,建立信息畅通、反应迅捷的信息网,加强产品发展和战略决策研究,建立起以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 分配制度,探索并推进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模式,推动了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转变,由层级制管理体制向扁平化管理体制转变,由纵向型管理向横向型管理转变,由“纺锤型”向“哑铃型”转变,强化了集团公司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监控能力,促进了管理科学化。

文化创新引领企业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贵航经历了建设初期的艰苦创业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阵痛,经历了“十五”自主创新与全面竞争的磨砺,不但取得了科研生产等物质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而且在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培育上作出了不懈努力,塑造了自强不息、不等不靠、勇于进取、敢担风险的企业精神,锻炼出一支能打硬仗、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干部职工队伍,培育出三线企业特有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一一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歼教-7飞机研制创造了国内航空工业史上的“六个一次”,歼教7-P型飞机的研制创造了“○一一”速度;在这种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机载和专业化企业逐步做大做强,民品由仿制走上自行研制、规模生产、系列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涌现出云马大客、红阳密封件、红湖消音器、万江雨刮器、平水烟机等一大批名牌产品,机电产品出口交付额由“九五”末期的1664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2696万美元,增长663%,平均每年增长50.1%。

进入新世纪,贵航精神在“两机”研制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升华,创造性地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集团文化体系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丰富、发展和完善。“两机”研制和首飞的艰辛历程,凝聚着贵航人深厚的航空情结,充分展现出新时期贵航人敢于拼搏、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和气概。“信心是长城,团结是脊梁,创新是动力,科技是保障”的“山鹰”研制经验和“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敢于胜利的拼搏精神”的“山鹰”研制精神在实践中得以总结提炼。至此,以“山鹰”为核心的贵航精神和贵航文化价值观开始形成,并作为贵航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与精神动力,凝聚和激励着广大干部职工为实现集团的跨越式发展而共同奋斗。

从“九五”到“十五”,贵航在职工人数减少近两万的情况下,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将近翻了一番,对于贵航这样一个地处偏远、周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三线企业集团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每一位走近贵航或接触、了解贵航的上级领导、空海军领导、兄弟单位领导及客户,在认真审视和阅读贵航的发展史后,都会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贯穿贵航四十年发展轨迹的主题是创新;现在的贵航,有一种精神,有一种生机与活力,有一种永不言败、永不退却、永远进取的激情;现在的贵航,正逐步形成以航空报国、追求第一,激情进取、志在超越为核心,具有贵航特色,突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大无畏精神的竞争型企业文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继续调整改造和优化结构,健全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提高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增强平战转换能力。这些要求为贵航集团 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贵航集团必须明确思路,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不断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贵航将以航空工业战略后方基地和具有强劲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的形象,以“整合、凝聚、创新、卓越”的激情与果敢,出现于航空界,出现于世人面前,展现她独有的风姿与魅力。

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电话:0851-8317233 传真:0851-8317214 手机: *** 9

7.700字高三议论文: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篇七

学习和创新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创业和求索》读后感

以前也看过一些管理方面的书籍,其中不乏名家之作,但大多枯燥乏味,有鸡肋之感。今读《创业与求索》,掩卷而思,启益匪浅,犹获良师益友。刘董事长的学习和创新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体会。

2004年前,我在物资企业工作了21年,与1993年前九洲集团所从施的行业相同,所不同的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我所在的物资企业由于习惯了“大锅饭”,安于现状,不学习、墨守成规,最终犹如在大海上航行的“泰坦尼克号”,失去了方向,走向了消亡。而九洲集团在刘董事长的带领下,登上了“诺亚方舟”,乘风破浪、披荆斩棘,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成功实现了由物资经营向房产开发、资产经营、资本运作的转型。

回顾九洲集团的成长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创新的过程。从刘董事长对制度治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集团化经营管理模式等论述以及在今天已经取得骄人成就的时候仍坚持每天用2小时进行学习,可见其对学习的执着,董事长的这种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在创新上,集团公司在观念、制度、管理、经营、市场等方面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无处不在。经营上从服装城到大润发超市到创投公司再到九洲商务广场,创造了常州市的多个第一,如天女散花般在大江南北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蓬勃生长;管理上也从家族企业的粗放式管理发展为集团化运作管理模式。

集团把学习和“不断创新”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并贯穿于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使企业保持了生机和活力,获得了圆满成功。这一过程,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也获得了一点认识。

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才会富有成效。学习首先要克服四个心态:一要克服不沉心态。不沉心态是一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的浮躁心态。现实表现为不能沉下心来理性反思、寻找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研究。二要克服不进心态。不进心态是一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僵化保守的落后心态。其现实表现为按部就班甘居下游,对工作没有热情、对

1学习没有兴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颓废心态。三要克服不屑心态。不屑心态是一种不健康的排异排外心态。现实表现为傲慢狭隘偏执,妄自尊大唯我独尊,我不需要学。四要克服不诚心态。不诚心态是一种敷衍的心态。其现实表现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永远把学习停留在口头上。

其次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改变学习方法。刘董事长《在新进大学生员工培训班上讲话》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力,“创造财富、创造效益”。而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要“根据需要学、根据岗位学、根据企业学”。

创新必须具备敏锐、果敢的机会意识与独辟蹊径的创新精神,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决策为保证。

创新就是要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人们常说:“旱起的鸟儿有食吃”。在面对发展机遇的时候,见机早、行动快,就会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就能干成大事情。

创新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创新源于一种内在动力,源于一种对事业的强烈的责任心。有了这种责任心,就会主动而不是被动、积极而不是消极地开拓、去创新。一个人、一个企业,只有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有不可遏止的创新激情,才能在不断创新中跨越发展。有了强烈的责任心,就能始终拥有一种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永不停顿的奋进精神。

创新必须要有科学决策为保障。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决策。

8.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新动力 篇八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企业获得跨越式发展.实现持续成长的原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者.必须把握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新要求.认真分析激发组织创新力的影响因素.不断进行创新实践.才能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笔者认为.管理创新就是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配置与整合范式.达到资潦的有效利用和倍增.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否最终都取决于组织结构和管理活动的协调发展.所以.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新动力。

一、实施管理创新,是适应现代社会潮流的必然之举

广义的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管理的实施。目前.管理科学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门学科。由企业管理逐渐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管理理论的创新蕴含着思维整合的创造过程.它伴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管理实践的日益复杂而不断深化。

当今社会,知识资本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最重要的资源。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将这种由社会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知识的“赋值”称之为“符号财富”。他甚至深刻地提醒世人:没有人会因为苹果计算机公司或IBM公司的物质资产而购买其股份。起作用的并不是这些公司的建筑物或机器设备,而是其市场推销能力和社会关系、其公司管理的组织能力以及雇员们头脑中的那些突发奇想。托夫勒的话绝非一个未来学家的奇思妙想.更非要到遥不可及的将来才能在一般的企业中变成现实,在IT行业以外的一般制造业中也早已被富有有创造精神的企业家们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的耐克(Nike)鞋业公司.在市场上可谓独占鳌头.但它并不直接生产和制造鞋。它的资产是“耐克”商标、生产许可证、市场销售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可口可乐公司总裁敢夸下海口:“如果可口可乐公司总部被烧毁.它可以凭可口可乐的牌子重新起家”。传统企业本身的结构、内容和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知识日显重要意味着无形资本的净积累比有形资本的净积累增长的更快。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教授更是旱就明确指出,知识已经成为知识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并一语道破真谛:“知识是唯一的经济资源。”

二、管理模式创新,应量大限度地促进企业知识共享、促进企业知识流动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从物品生产转移到以智慧为基础的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占据经济学思想最长久的一个假设——报酬递减。实际上.在互联网极大普及的经营环境下,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作和传统的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在行为上有非常不同的特点。传统的物品生产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不可避免地会随着有形资产的消耗而逐步缩小。与之有别的是,知识在其自身作用下(生产、分配、使用)是在不断增长的。它可以创造以前从来不存在的市场,引起并产生更多的创新,因此.应该是“报酬递增”,即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特定市场中的企业,其获得的优势在竞争中也是不断增强的。这些企业在管理行为、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有另别于传绕企业的新特色,在管理模式上事实上正在进行知识管理 的新尝试。

从管理模式的角度看.面向知识管理的公司决策者面临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以交易过程、后勤统筹和.工作流为关注核心的管理转到建设一个有能力支持沟通、建立交际网络、在工作中学习等内容的系统上来,以行动和知识的创新更快地反馈循环来对全新的经济环境作出反应。”在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应该在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知识共享、促进企业知识流动。企业还应该充分利用外部知识网络。加强对网络中知识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知识资源。在新的管理模式中.企业管理者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是一种特殊资源,企业应该针对其在知识开发中的独特性,实施有效的管理。

三、管理组织创新,应从金宇塔型的等级化的垂直管理到网络型的扁平化的水平管理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在其颇有影响的著作《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中的经理革命》中写道:“美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成长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企业规模的扩张过程;二是资本所有权与瞥理的分离过程。”“由一组支薪的高、中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就可恰当地被称为现代企业”。这种被称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成了当今美国工商企业制度中的标准形式,也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参照系。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原料供应.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但在互联网广泛应用和普及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是靠不断找出市场需求以及解决办法之间的联系。成功的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大多来自有待解决的市场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研究、工程和设计服务,识别问题所需要的专门销售和咨询服务,以及把上述两个方面连接起来的专门化战略,加上金融和管理服务。只有这种价值才不易被模仿。所以,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创新和服务将代替控制和管理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正在改变传统企业管理的许多做法。这样的发展趋势,导致企业纷纷压缩纵向距离。造成了企业结构向水平化、横向化的构造运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管理层次必须减少。“而首当其冲的便是经理阶层。”中层经理的职责是协调下层部门的工作,从下级收集信息,转给其它的下级或向上级汇报。由于传统体制下等级森严,信息往往难以迅速反映到高层。正如国外有的研究者注意到的,最糟的情况是:报告被净化了,数字被修饰了.信息被隐藏和隐瞒,甚至被伪造。而在新的技术背景下.计算机可以代替中层经理的搜集、传递、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无创造性或低创造性的工作。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得一个普通程序员可以将有关信息直接传送给远隔千山万水的总部的CE0,一下手跨越了传统管理的许多层级和诸多需要汇报、请示的环节,加快了企业信息的反馈速度,更消除了金字塔型等级制的官僚作风.使得高层与基层直接对话成为现实可能,从而某种程度地使中层经理成为多余。在中层管理削弱的同时,新的企业形式,如网络型企业应运而生.某些虚拟企业的成功运作为人们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这样的企业结构象网而非金字塔。与传统企业根本不同的是,网络型企业中网络上的每一个结点都是创新的源泉,其成员既是项目的参与者,也是利润的分享者。这样的网络结构一方面极大地刺激了每一个结点的创新.另一方面又减少了中层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对解决传统管理体制的弊端也是一剂良药。

四、管理方式创新,应从消极地适应市场到积极求变创新

在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的前景充满着不确定因素。互联网正在覆盖管理空间。管理的范围已经从本土进入全球,管理文化从同质交流进入与异质共存。管理对象从现实世界进入虚拟世界,管理组织从垂直进入水平状态。管理指令从日常语言到网络语言,管理内容从主要对生产要素的管理到对知识要素的管理,这对企业管理方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的要求。在网络化时代,企业经营者必须破除安于现状的保守思想,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机遇存在于变革之中,其核心在于创新。所以,我们要适应变化的能力.迅速抓住新的行业方向。随着技术的进化,不断重塑了自己。

9.700字高三议论文: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篇九

盘县畜牧事业局 高级畜牧师 李仲佰

本文从国有农牧场生产和经营体制创新的角度,谈谈企业振兴的发展思路。

一、牧场基本概况

盘县坡上牧场是1959年12月创办的国有企业。它东连水城的鸡场哈青两乡,西面与四格、坪地相连,总面积28.5平方公里,是省政府批准的“坡上草原风景区”。

牧场东高西低,平均坡度8—15之间,具有连片宜牧地3.82万亩,平均海拔2300m,年平均气温11.6℃,降雨量1235mm,溪水常年不断,是一个尚未被工业污染的避暑理想之地。

牧场现有人员64人,其中,在职职工36人,现有管理人员中副场长1人,农艺师1人,助理农艺师1人,助理畜牧师1人,退休职工35人。

牧场现有牛326头,新西兰考力代半细毛羊390只,新建人工草场、草地2500亩,农业用地300亩。有办公楼600平方米,职工宿舍7栋,面积1000平方米,饲料青贮池3个1050立方米,耕地拖拉机一台,饲料粉碎机2台,高压线路4.8公里。办公用房、生产、生活设施初步得到改善,但条件依然十分简陋。

2006年,通过100头肉牛胚胎移植项目的实施,产胚胎移植种牛21头,其中公畜11头,母畜10头,按每头1万计,产值21万元,牛发展到298头,羊400余只,销售收入13.1万元,其它 1

收入0.67万元,到今年10月底止,盈利2.6万元。

二、牧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体制不清、班子不全。由于历史的原因,牧场现有在职职工待遇依靠自己解决,退休职工待遇依靠政府,形成企业不象企业,事业不象事业的一个单位。牧场没有生产、经营尤其人事方面的自主权。

班子不全。领导班子长期不健全,无法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唯我独尊的思想意识,制约了牧场发展。牧场现有职工,大部分是60年代来场工作的职工,有一小部分是中专毕业生,在牧场生活、工作均在10年以上。

牧场生产条件简陋,畜群品种单一,经营形势非常严峻,历届政府对牧场的发展都十分重视,先后从新疆引进细毛羊,新西兰考力代与罗姆尼羊杂交,改变了羊的体型和外貌,提高了羊毛产量,增加羊的体重;另外引进荷兰黑白花种牛与本地牛杂交,为生产优势杂交牛奠定了基础。85年以来大规模改良天然草场与建石墙围栏,进行划区轮牧,对提高牧场坑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度提高畜牧生产能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目前绵羊品种退化,市场前景暗淡,山羊受恶劣气候的影响,繁殖成活率低;黄牛由于长期野外放养,野外乱配。个体差异非常大,总体素质下降,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供给规模。2006年,牧场虽然销售收入盈余2.6万余元,是在国家财政补贴25万元,承担了部分业务经费和全部退休职工工资的前提下取得的,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多年的财政补贴将逐步成为历史,牧场靠自身力量生存,将面临极大的困难。

三、牧场发展的优势条件

1、牧场是具有28.5平方公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牧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据调查,全省共有野生饲用灌木和草本植物1400多种,而仅牧场4.27万亩的土地上,就有300多种,像小糖草、剪股颖、苔草、羊茅、马唐优质野生牧草广泛分布牧场全境,为牧场提供了大量的天然饲草。牧场地势开阔,平缓,水源丰富,是目前我县境内尚未被工业污染、夏季杜鹃花烂漫的优美场所。由于它具有北方草原的坦荡,南方大山的襟怀而被省政府命名为“坡上草原风景区”,每年春夏的牧场,具有休闲观光牧业开发价值。

2、具有一只吃苦耐劳,经验丰富的职工队伍。牧场职工经过几十年的大浪淘沙,风磨雨炼,留下的都是经验丰富,吃苦耐劳,扎得下根的队伍,他们虽然少了些锐气,多了些偏执,但却是牧场的宝贵财富。这支队伍若能激活其精神、调动其潜力,必将成为建设牧场的中坚力量。

3、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省政府“建畜牧大省”的方略,市政府制定“一山一河地区扶贫开发”的措施,县实施“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以及“坡上片优质牛肉产业带,走以场带村,场村结合”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尤其当前正在牧场区域内实施的“人畜饮水工程、风力发电前期工作、道路改造项目、长海子水库加固项目”等为牧场的大发展,提供了机遇。

四、牧场改革的思想

实行法人治理制度。根据国家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牧场向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为独立法人企业单位,牧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

牧场机构设置。保留牧场建制,体现牧场国有资产性质和管理经营的主体地位。按照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牧场成立经营性公司,对牧场资产进行管理和经营。公司实行经理或总经理负责制。经理或总经理通过招聘委任。经理或总经理依法和市场原则对牧场资产进行配置和生产经营,决定经营项目、员工聘用、工资分配等。

经营模式:根据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牧场生产经营中形成的模式和党的十七大对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要求,拟从个人承包制、家庭农牧场制向群体联合制、股份制发展。

牧场现行机制虽然能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但存在苦乐不均,难以适应社会化生产的需求,为使全体干部职工“劳有所得,苦有所获”,还应进一步全面推进生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真正的“家庭牧场”,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化生产的要求。

一是个人或分组承包生产经营:在现有各项生产指标量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牧场的牛、羊、畜圈、土地、草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分组或个人承包生产经营,彻底改变主要生产资料

依靠集体建设、维护而形成“重使用、滥放牧、轻投入”的惊夺式生产经营状况,使职工利益与生产资料的投入、使用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延长生产资料的使用寿命。

二是“家庭牧场”:对那些身强力壮、经验丰富、吃苦耐劳、品德良好的职工,可以再进一步将这些主要生产资料合理折价,按“保本繁殖、增殖分成、逐年还本、滚动发展”的思路,承包给职工,创办真正意义上的“家庭牧场”,充分发挥国有生产资料的生产潜力,牧场或公司与职工实行“定单式生产,合同化管理”,是完全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是群体联合制:各家庭农牧场、各经营实体为了扩大经营、市场细分、窥避风险在自愿基础上组成的联合实体。

四是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牧场以生产资料、集体资本,职工以劳动、技术、资金等参股组成股份制企业,公共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五是招商引资企业:牧场用某部分资源对外招商引资,投资人可独资或合资开办企业,与牧场签订合作协议。

10.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永恒的动力 篇十

变法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主动的政策调整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革,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和巩固统治。是国家、政府的行为,当政者自觉或被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

变法改革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类社会中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当时再合理的制度,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出现问题,变法改革也就成了时代的要求。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变法改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但改革势必涉及某些人(旧势力)的特权和私利,遇到他们的阻挠,因此,改革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我们要把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放在当时社会历史大背景下去分析、去认识,成功的找出其理由,失败的分析其原因,全方位的分析评价。

有关古代变法改革的理论依据:

“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

──荀况《荀子》

“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子〃五蠹》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更法》

有关变法内容及作用的论述:

1.商鞅变法中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实行县制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而集小乡邑聚为县,臵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2.说明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及秦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3.说明重大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要经过反复斗争才能胜利。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4.迁都洛阳,采用汉姓、改穿汉服,以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5.说明迁都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南朝将领刘庆之出使洛阳,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上一篇:武宁县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汇报材料下一篇:政风行风终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