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说新语导学案及答案(共7篇)
1.8.世说新语导学案及答案 篇一
5《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内集,儿女,俄而,欣然”等词义。2.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了解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教学重点: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有何评价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拨 课时:2课时
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兖(yan)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第一课时 《咏雪》 【自学】
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
俄()而 骤()无奕()谢道韫()差可拟()3.看注释,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儿女()俄而()欣然()何所似()差可拟()未若()内集()讲论文义()4.结合注视翻译短文。
【自疑】 【自探】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2.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吗?
【自测】 翻译下列句子: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自结】
第二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 【自学】
一、我是急先锋
1、给加点字注音
太丘舍()去
尊君在不()
非人..哉()
友人惭()..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与友期行
.去后乃至 .门外戏
.尊君在不 .相委而去
.下车引之
.入门不顾 .
3、重点句子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尊君在不?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古今异义:
陈太丘与友期 期
古:
今:
太丘舍去
舍
古:
今:
下车引之
引
古:
今:
入门不顾
顾
古:
5、翻译短文。
【自疑】
【自探】
一、比较“君”、“家君”与“尊君”的不同:
(1)君:(2)家君:
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自测】
发挥想象,续故事
我来当作家。
如果有一天,友人见到太丘,他将会对太丘说些什么呢?【自结】
【练习】
一、给加粗字注音。
谢太傅.()雪骤.()柳絮.()无奕.(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期.日中: 今:
3)尊君:()5.尊君在不: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待君久不至,已去:
四、填空。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章都选自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朝人________________组织人编写的。这两篇讲述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
五、阅读。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无信: 无礼: 引: 2.翻译下列句子。(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2.《海燕》 导学案及答案 篇二
一 海 燕
一、目标导学
1.理解象征意义,体会对比作用。2.把握海燕形象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或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苍茫()飞沫()胆怯()困乏().....翡()翠 呻吟()掠起()飞cuàn()....chǔn()笨 蜿yán()寂mò()zhân()怒 2.二读课文,思考本文以大海为背景,描写了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几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四)理解象征意义。
1.本文采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指出海燕、海鸥、海鸭、企鹅、乌云、狂风、雷声、闪电、大海、暴风雨的象征意义。
2.作者写海燕,当然有他的时代性。就我们现在来说,仍然觉得他有较大的意义,想一想,他对我们现在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五)总结全文。
1.中心意思:《海燕》这首散文诗,热情地歌颂了,揭露 了,抨击了 的丑恶嘴脸。
2.写作特点:寓情于景,借景抒怀,运用 手法,兼用对比、反复、烘托、、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胆怯()蜿()蜒 号()叫 呻吟().....掠起()甩()到悬崖上 摔()成尘雾和碎末 ...2.《海燕》作者是,他是(国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 》、《 》、《 》。本文体裁是,它兼有 和 的特点。
3.在暴风雨将要来临的画面中,其他海鸟和海燕形成鲜明对比。请发挥想像,深入体味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说一段话,充分展示海燕的心理活动(不少于50字)。提示:海燕的心理活动应包括以下几点:(1)欢乐之情;(2)对暴风雨的热情和渴望;(3)无畏和战胜暴风雨的信心。
(二)课内阅读
①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②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③海燕叫喊着,飞翔着,象黑色的闪电,箭一般的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④看吧,他飞舞着,象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⑤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文内容大意。
2.又温暖,又滋润!”蛇对那自由的鸟这样的回答,可是它却在心里暗笑鹰的这些梦话。而且,它这样想着:“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战斗是多么幸福啊!„„”
1.高尔基《鹰之歌》中的“鹰”、“蛇”象征什么?
2.本文运用类比方法主要体现在()A.借鹰和蛇来寄托自己的情志。
B.用鹰和蛇的习性来体现社会上某类人的行为。C.赋予鹰、蛇以及其他自然景物以人的灵性。D.用鹰和蛇的言行来体现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3.“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这句景物描写对刻画“那勇敢的鹰”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文末“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这一句,着重从什么角度刻画“鹰”的英雄品格的?联系生活,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失败的英雄”?
5.读了本文,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自我解剖从前什么时候扮演了“蛇”的角色,什么时候像“鹰”学习的?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导学案拓展阅读。
2.熟读课文,选择最喜欢的语段加以背诵。
《海燕》导学案参考答案
二、自主预学
1.cāngmáng mò qiâ fá fěi shēnyín lǜe 窜 蠢 蜒 寞 震
2.本文以大海为背景,注意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画面。
变现实了么?你们以为逃避就可以无忧无虑了么?你们错了!你们大错特错!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逃避只会让你们变得更加虚弱!你们将会不堪一击!你们要勇敢地站起来啊!站起来呀!站起来吧!
例二
海鸥啊!你这海面翱翔的精灵,你总是借着阳光的庇护,偷得片刻的休闲,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飞翔。此时,残烈的暴风雨即将吞噬阳光,海浪也倚仗着烈风的嚣张气焰怒号着,就在这天地被黑暗笼罩的刹那,无论你是怎样地飞窜,也挣脱不出黑暗的囚笼,与其不断地挣扎,还不如和我比翼翱翔,带着必胜的信念,与暴风雨搏击!
海鸭啊,平时悠闲自在的你此时怎么这般措手不及?难道就是这轰轰烈烈的雷声将你吓成这番模样?被动是没有任何取胜的余地的,让我们一起,带着大海的愤怒向乌云挑战吧!
还有你,你这笨拙的企鹅,你躲藏起来就能逃避被黑暗吞噬的厄运吗?与其提心吊胆地为自己担忧,不如慷慨激昂地与暴风雨鏖战!让我们一起和狂风争鸣,吹响战斗的号角吧!
海鸥、海鸭、企鹅,你们听到我的心声了吗?让我们一起来享受战斗带来的拼搏的乐趣吧!
(二)课内阅读: 1.答案:暴风雨到来时海燕搏击风浪,积极战斗,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2.答案:形象地表现了风、云、雷、电的嚣张气焰。3.答案: “飞舞”一词写出了海燕的欢乐;“精灵”一词展示海燕的战斗形象;“大笑”“号叫”,显示了海燕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气概。
4.解析:不行,改动以后句式变化了,突出的对象就成了浪,而不是象征反动势力的狂风,也不能表现反动派势力对人民群众的迫害之深。
五、拓展阅读:
1.鹰”象征革命勇士;“蛇”象征满脑袋市侩哲学的庸俗小市民。2.D 3.通过对蛇生活的阴暗、腐臭的山谷的环境描写来反衬鹰对重返广阔自由的美好天空战斗的渴望之情。
4.文末着重从在蓝天中搏击、不幸负伤的“失败的英雄”,其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渴望战斗的激情和念念不忘再一次翱翔天空重新战斗的精神却屹立不倒这一内外对比的角度来刻画“鹰”的英雄品格。联系生活略。
3.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篇三
编号9 编写时间2014/3/20
编写者
邓俊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一、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学习方法
一、朗读法
二、探究法
三、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四、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学习课时
二课时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阅读文章第5段)
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木”“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这些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含义,从而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002年全国卷17题选择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为:“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柳”,留,二字同音,有“留客”的含义。因此古人有折柳赠送的习俗,也寓示着朋友、亲人将要远离。“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由此启发在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二、诗歌意象 “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作家作品”
三、作家作品
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
人物评价: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 ;天堂,多了一位诗人。――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
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
四、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认真研读,按意象分类积累诗词名句。文章第二段开篇就明确在概念上“木叶”就是“树叶”,但在文学语言上却又给人不同的感受,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文章相关语段提供的信息加以概括?
问题导学
一、基础知识(1)注音:
征戍()橘颂()招徕()
落木萧萧()
涔阳()无妨()陇首()
得鱼忘筌()
寒砧()桅杆()漂泊()秋风袅袅()
疏朗()窸窣()迢远()
灼灼其华()
亭皋()冉冉()门栓()翩翩起舞()(2)解释下列成语
得鱼忘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意忘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预习检查导入新课:
诗词填空
1、(),不尽长江滚滚来。
2、(),化作春泥更护花。
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引1:与树有关的诗句
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诗句叶有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
引2:和木有关的诗句:
木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明确: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木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三、探究案
1、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请同学们厘清材料和观点关系,留意指示代词“这里”)
2、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留意段末指示代词“这里”)
3、“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请同学们关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结合4、6段相关信息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结合文章第五段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明确:。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
5、“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明确:
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补充:比较“疏朗”与“疏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
6、概括各段的段意(1)(2)(3)
(4)
(5)(6)(7)课文小结
(1)体察诗歌艺术的精微之处(语言的暗示性)(2)提高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拓展探究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
王诗:
陆词:
毛词: 课后反思: 《说“木叶”》导学案答案
(1)注音: 征戍(shù)橘颂(jú)
招徕(lái)落木萧萧(xiāo)
涔阳(cén)无妨(fáng)陇首(lǒng)得鱼忘筌(quán)
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bó)秋风袅袅(niǎo)
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
亭皋(gāo)冉冉(rǎn)门栓(shuān)翩翩起舞(piān)(2)解释下列成语
得鱼忘筌quán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得意忘言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二、预习检查导
1、(无边落木萧萧下),2、(落红不是无情物。
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和诗句叶有关的: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和木有关的诗句: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思考,: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三、探究案
1、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木叶”突出的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古代诗人在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3、“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1)含有落叶的因素。(2)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4、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5、“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6、概括各段的段意(1)“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2)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3)区别关键字在“木”字,用“落木”舍“木叶
(4)“木得第一个艺术特征:“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诗歌语言的暗示性(6)“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7)艺术形象领域,几乎一字千里
4.创造宣言导学案及答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掌握反驳论点的驳论方式,把握运用事实论据进行反驳的论证方法。2.理解演讲稿富有号召力、鼓动性的语言风格。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反驳论点的驳论方式,把握运用事实论据进行反驳的论证方法。2.理解演讲稿富有号召力、鼓动性的语言风格。【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
一、自主学习案
(一)走近作者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又名知行,后改为行知,安徽省歙县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革》《行之书信》《行之诗歌集》《斋夫自由谈》《古庙敲钟录》等,并有合编《陶行知全集》(六卷)。
(二)文化常识
《易经》即《周易》,春秋之后儒家主要经典之一。它与《诗》《书》《礼》《春秋》合称“五经”。《易经》里每一个卦都有一个卦辞,这些卦辞里的“图形线”叫爻辞。每一个卦辞和爻辞都有它一定的意义。
《正气歌》:南宋文天祥抗金失败被俘后在狱中所作,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文体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
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
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 4.议论文有哪几类?
立论: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驳论: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
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四)预习课文 1.字音
遁辞()玄奘()()懦夫()苏彝士().....供奉()供给()()..2.词语
遁辞:。鲁钝:。众叛亲离:。
二、合作探究案
(一)阅读课文,理清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 段),提出中心论题。
第二部分(第 — 段)。
第三部分(第 段)。
(二)互动探讨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2.本文属于驳论文,第二部分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来进行反驳?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3.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后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5.本文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三)方法探讨
1.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地提出?
2.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3.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三、反馈训练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塑像(sù)遁词(xún)玄奘(zàng)... B.曾参(shēn)鲁钝(dūn)崇拜(chóng).... C.监牢(jiān)遭遇(zhāo)喑哑(yā)... D.懒惰(duò)雷赛布(sài)创伤(chuāng)...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经历这次劫难后,让一度辉煌无比的他竟然一时间走头无路。B.须放开时,挥亳泼墨,写意人生,激扬文字,随意天然,不拘小节 C.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D.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钢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全村致富,村干部整天上蹿下跳,忙得不亦乐乎。....B.通过模拟考试,他发现了语文学习的蛛丝马迹。....C.小张同学匠心独运,勤学苦练,很快学会了骑自行车。....D.大家都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切不可袖手旁观。....4.本文在反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谁的事例()A.米开朗基罗 B.爱迪生 C.玄奘 D.哥伦布
5.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举例论证)B.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 弃呢!(引用论证)C.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对比论证)D.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类比论证)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B.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采用了反驳论点的方法。C.课文列举了大量详实的论据,构成富有气势的排比句,使文章激情澎湃。D.课文采用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方式,极富感召力。
(二)课内阅读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1.作者反驳了哪几种错误观点?
2.文中画线的语句应如何理解?
3.如何理解“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句话?
4.“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这是什么意思?
(三)拓展阅读
善待挫折
①漫漫岁月,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坎坷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转干不成,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借贷无门,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天灾人祸。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翩翩而来。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怯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1.第①段所列举的事例,证明了什么?
2.第②段是一个设问句,说说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第③段的两个事例直接证明了什么观点?取消一个事例可以吗?为什么?
4.第④段中,科学家贝佛里奇的话直接证明了什么观点?
5.第⑤段中,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所说的“绊脚石”、“垫脚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七课 创造宣言
一、自主学习案
(四)预习课文 1.字音
遁辞(dùn)玄奘(xuán)(zàng)懦夫(nuò)苏彝士(yí)......供奉(gòng)供给(gōng)(jǐ)..2.词语
遁辞:因理屈词穷而避开正题所说的推托应付的话。鲁钝:不敏锐,笨拙。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十分孤立。
二、合作探究案
(一)阅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第l—3段),提出中心论题。
第二部分(第4—10段),作者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第三部分(第11段),呼唤创造,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
(二)互动探讨
1.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2.第二部分,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 ①环境太平凡;
②生活太单调; ③年纪太小; ④太无能;
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作者以古今中外典型事例为事实论据,以名人名言为理论论据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3.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4.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5.作者针对“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有力的反驳,是为了大大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
(三)方法探讨
1.本文是驳论文,驳论的一般写法是“先破后立”,作者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也渗透了自己的观点,当读者已被充分的例证折服后自然也接受了文章的论点,增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和说服力。
2.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3.排比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总结: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总结: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总结: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总结: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总结: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总结: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森林。
总结: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比喻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总结: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三、反馈训练案
(一)基础知识
1.D 2.C 3.D 4.A 5.D 6.D
(二)课内阅读
1.一是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另一个是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2.被我们认为“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的终归获得了成功。3.只要用勇气,我们即使身陷绝境也能创造出一片天地。4.引用古语说明要走出绝境,获得成功,就要“变”,这里的“变”知道就是“创造”,而创造则需要智慧、勇敢和坚定的信念。
(三)拓展阅读
1.生活道路上充满坎坷。2.引出下文,提醒读者注意。3.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取消一个不可以。因为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写《史记》的事例,是从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角度来证明的;贝多芬遭受挫折成为世界音乐大师的事例,是从外国近代仁人志士的角度来证明的,如果去掉一个,证明角度少了,就不全面了。4.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5.前进路上的障碍;前进的基础。
5.06琵琶行导学案及答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理解本诗描绘音乐的语言技巧,学习通感、衬托等表现手法。2.体会由琵琶女的遭遇引出的诗人对身世的感慨。3.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2.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术。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 1
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4.司马青衫:
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
司马青衫,作为典故,出自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古代诗人常用此典故来表示由于内心痛苦而伤心流泪。后来高中语文课文王实甫《长亭送别》“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林觉民《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都用到这个典故。
5.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学法指导
学习本诗,要善于想象,在想象中体会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魅力。本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最难用语言描摹的音乐描绘得有声有色,作为欣赏者,要想真正体味出其中的奥妙,就必须进入情境当中,用心、用情来感受。
预习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湓浦口()()
铮铮()
悯然()....贾人()
转徙()
恬然()...迁谪()
浔阳()
荻 花()
...管弦()
捻()
霓裳()()....衣裳()
嘈嘈()
六幺()...幽咽()
西舫()
红绡()...呕哑()()
嘲哳()()
钿头()......银篦()
虾蟆陵()
春江花朝()....二.重点词语
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
2.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色:()委身:()
贾人:()
3.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命酒:()命,()
酒,()快:()
4.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出官:()恬然:()
斯:()是:()
5.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6.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凡:()言:()7.寻声暗问弹者谁 暗:()
8.弦弦掩抑声声思
思:()
9.低眉信手续续弹
信手:()续续:()10.间关莺语花底滑
间关:()命:()
11.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乍:(迸:(12.整顿衣裳起敛容
整顿:(13.妆成每被秋娘妒
每:(14.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15.暮去朝来颜色故
颜色故;(16.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17.梦啼妆泪红阑干
阑干:(18.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19.莫辞更坐弹一曲
更:(20.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良久:(却坐:(三.一词多义
言
①感斯人言
()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
③自言本是京城女
()命
①遂命酒
()
②命曰《琵琶行》
()是
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②自言本是京城女。
()为
①因为长句
()
②初为《霓裳》后《六幺》
()
③为君翻作《琵琶行》
()语
①琵琶声停欲语迟
()②今夜闻君琵琶语()暂
①凝绝不通声暂歇
()
②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音乐耳暂明()3))铁骑:())))))))))转:())
泣
①满座重闻皆掩泣
()
②座中泣下谁最多
()四.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 古义:()
今义:()
2.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
今义:()3.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
今义:()4.暮来朝去颜色故 古义:()
今义:()5.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
今义:()6.梦啼妆泪红阑干 古义:()今义:()7.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
今义:()8.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
今义:()
五.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回答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3.写出具体描写乐声的句子,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教学案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二.基础积累 三.导入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四.文本解读
(一)简析诗前小序 思考:这段小序有何作用?
(二)整理文章结构
1.初步了解故事梗概
2.整理文章思路
3.诗歌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有什么共同点?(用课文原话作答)
(三)诵读并分析①段
思考:诗的开篇关于秋天月夜送别情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诵读并分析②段
思考: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
(五)诵读并分析③-④段
思考1: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思考
2、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
(六)诵读并分析⑤段
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小结: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分组讨论: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三.师生共同品读、分析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2.叠词和联绵词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4.曲中带情: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 6 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师: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四.小结:
描写特色: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学后感悟
欣赏《十面埋伏》这首古曲,然后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语段来描摹这首古曲。
巩固案
1.下列词语中加粗体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湓浦口(pãn)
憔悴(jiāo)
六玄(yāo)、B.铮铮然(zhēng)贾人(jiǎ)
荻花(dí)
C.虾蟆陵(há)
嘈杂(cáo)
钿头(diàn)D.江浸月(jīn)
呕哑(yā)
嘲哳(zhā)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B.歌以赠之
歌:歌唱。
C.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句。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眼泪。3.下列句子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5.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闻舟中夜弹琵琶者()遂命酒
()商人重利轻离别
()拓展阅读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雨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1.《琵琶行》描写音乐的语句“小弦切切如私语”与本诗哪一句描写的意境、意思相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与本诗哪一句的意境、意思相近?
2.赏析“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两句诗的意境。
答案
预习案
一.湓浦口(pãn)(pǔ)铮铮(zhēng)悯然(mǐn)贾人.....(gǔ)转徙(xǐ)恬然(tián)迁谪(zhã)浔阳(xún)荻 花...(dí)管弦(xián)捻(niǎn)霓裳(ní cháng)衣裳....(cháng)嘈嘈(cáo)六幺(yāo)幽咽(yâ)...西舫(fǎng)红绡(xiāo)呕哑(ōu yā)嘲哳(zhāo zhā)钿头(di.......àn)银篦(bì)虾蟆陵(há ma)春江花朝(zhāo)....二.重点词语
1.左迁:贬官。2.色:容貌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贾人:商人 3.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快:畅快 4.出官:(京官)外调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斯:这 是:这
5.因:于是; 为:创作。6.凡:总共 言:字 命:命名,取名。7.暗:悄悄 8.思:悲,伤 9..信手:随手
续续:连续10.间关:形容鸟声婉转11.乍:突然
迸:溅射
铁骑:带甲的骑
12.整顿:整理
13.每:常14.等闲:随随便便15.颜色故;容貌衰老 16.老大:年纪大了 17.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18.暂:忽然,一下子
19.更:再 20.良久:很久
却坐:退回(原处)坐下
转:更,越 三.一词多义
言:感斯人言。(话,名词。)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命:遂命酒。(叫,吩咐,命令,动词。)
命曰《琵琶行》。(取名,动词。)
是: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动词。)
为:因为长句。(写,做,动词。)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
语: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暂:凝绝不通歌暂歇。(短暂,副词。)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
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四.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 古义:因,因此;为,作;今义:表原因连词。
2.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刚才;今义: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3.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年龄大;今义:兄弟排序第一。4.暮来朝去颜色故 古义:指面貌、容貌;今义:色彩。5.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第二年
6.梦啼妆泪红阑干 古义:纵横散乱、参差错杂 今义:用竹、石、金属专
制成的拦挡物
7.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突然出现
今义:超出一般,冲出 8.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整理,理一理 今义:使不健全的健全起 五.
1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2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3.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借助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教学案
(一)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二)整理文章结构
1.初步了解故事梗概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2.整理文章结构
⒈)江头送客闻琵琶 ⒉)江上聆听琵琶曲 ⒊)歌女倾诉身世苦 ⒋)同病相怜伤迁谪 ⒌)重闻琵琶青衫湿
3.诗歌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有什么共同点?(用课文原话作答)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诵读并分析①段
思考:诗的开篇关于秋天月夜送别情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②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③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诗一开始用景物烘托环境气氛,红枫、芦花,秋意萧索,使人油然而生悲凉;加上正是送客离别之际,越发让人伤怀;更何况送客连助酒的音乐都找不到,扫兴到了极点。惨白的月光孤照茫茫江水,诗人一开始就把萧索悲凉的氛围渲染得非常强烈,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四)诵读并分析②段
思考: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
明确:①为了突出音乐效果。“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②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 11
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五)诵读并分析③-④段
思考1: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明确: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恨。
思考2: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
明确:1.都来自京都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2.皆有出色才华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3.如今都落泊失意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所以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鸣。
(六)诵读并分析⑤段
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明确: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前者是明线,后者为暗线。两条线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第二课时
四.师生共同品读、分析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4.曲中带情:
师: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琵琶女以情演曲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5.小结:
描写特色: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巩固案
1.C(A.“憔”应读为“qiáo”。B.“贾”应读为“gǔ”。D.“浸”应读为“jìn”。)2.D(A.畅快。B.作歌。C.字。)
3.A(B.老大:年纪大了。C.去来:去了以后。D.掩泣:掩面哭泣。)4.B(A.突出:突然爆发出。C.整理。D.以前。)拓展阅读
1.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2.“浮云”两句写道:天朗气请,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他们漂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却又逗人情思。这两句给人的高远阔大,婉转悠扬之境界。简析: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由刚转柔起伏回荡,如浮云柳絮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 14
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以上是正面描写,多用比喻,且带感情。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难怪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6.报任安书导学案及答案 篇六
高二语文组 主备人王飞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曩
蝼蚁
箠楚
诎体
槛阱
圜墙
强颜
暴肌肤
占卜
缧绁
愠色
倜傥
羑里
髡刑
劓刑
刖刑
绛色
魏其
赭衣
贪生恶死
没世
孙膑
剌谬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含义。
(1)及以至是
(2)被箠楚辱
(3)其次剔毛发
(4)幽于圜墙之中
(5)见狱吏则头枪地
(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8)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9)则仆偿前辱之责
(10)及罪至罔加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
今义:
②下流多谤议
古义:
今义:
③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
今义:
④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
今义:
⑤恨私心有所不尽
古义:
今义:
⑥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
今义:
⑦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①虽 仆虽怯懦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②而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退而论书策
③以 思垂空文以自见
欲以究天人之际
仆以口语遭此祸
④就 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草创未就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卒就死耳
⑤道 不得通其道
然此可为智者道
伐无道,诛暴秦
⑥用 而用流俗人之言
用之所趋异也
⑦重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重为乡党所笑
⑧通 通邑大都
通古今之变
通其狂惑
5.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句子。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戳,岂有悔哉?
(6)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三、思考探究
1.在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列举了许多“名人”,意在说明什么?
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四、课后巩固 填空。
①《史记》又称
它是我国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的作品,体例分,,总共
篇,52万余字,鲁迅对他的评价为。
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
五、课外拓展
1.请以司马迁的事迹为例来阐述下面的这句话。
有志之士,必先有心。确定心之所向,志向也将势如破竹地冲破一切阻碍,成就一番事业。
2.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机遇”为话题,写几个比喻句,并形成排比。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道万丈深渊。
《报任安书》学案参考答案
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曩nǎng 蝼蚁lïu
箠楚chuí诎体qū 槛阱jiàn圜墙yuán强颜
qiǎng暴肌肤pù
占卜bǔ缧绁lãixiâ 愠色yùn倜傥tìtǎng羑里yǒu髡刑kūn 劓刑yì刖刑yuâ
绛色jiàng魏其jī 赭衣zhě
贪生恶死wù
没世mî
孙膑bìn 剌谬là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含义。(1)及以至是(通“已”,已经)
(2)被箠楚受辱(通“棰”,木杖)
(3)其次剔毛发(通“剃”,剃光)
(4)幽于圜墙之中(通“圆”)
(5)见狱吏则头枪地(通“抢”,碰撞)
(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通“磨”,磨灭)
(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通“佚”,散失)
(8)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通“抵”)
(9)则仆偿前辱之责(通“债”,债务,指下狱受腐刑)(10)及罪至罔加(同“网”,法网)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配偶
②下流多谤议
古义:负罪受辱的处境
今义:下游;卑鄙龌龊
③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诚恳,恳切
今义:勤劳而踏实
④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不一般
今义: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⑤恨私心有所不尽
古义:自己的心愿
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⑥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意气:心意,情意
今义:意志和气概)
⑦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古义:发愤:发泄愤懑
今义:决心努力)4.一词多义 ①虽 仆虽怯懦(虽然)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即使)
②而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表转折)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表转折)退而论书策(表承接)
③以 思垂空文以自见(表目的连词,来)欲以究天人之际(介词,用来)仆以口语遭此祸(介词,因为)
④就 亦颇识去就之分矣(动词,就义)草创未就(动词,完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动词,承受)
卒就死耳(动词,接近,趋向)⑤道 不得通其道(名词,主张,思想)然此可为智者道(动词,说)伐无道,诛暴秦(名词,道义,道理)
⑥用 而用流俗人之言(动词,采用,引申为“附和”)用之所趋异也(介词,因为)
⑦重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形容词,慎重)
重为乡党所笑(副词,更加)
⑧通 通邑大都(动词,畅通,没有阻碍)
通古今之变(动词,通晓,精通)
通其狂惑(动词,达,这里指抒发)
俯仰,应付,周旋
思考探究
1.在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列举了许多“名人”,意在说明什么? 司马迁列举了文王等人的事迹,并且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先贤们,他们也是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他们才德杰出,命运坎坷,但他们并没有消沉,而是发愤有所作为,给后世留下了有价值的甚至不朽的东西。作者正是通过“述往事,思来者”,从这一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也流露出作者顽强的战斗精神。
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人活着要追求生命的意义
②“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节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填空。
①《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它是我国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作品,体例分
本,表,书,世家,列传
总共 130 篇,52万余字,鲁迅对他的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②③略 课外拓展
1.请以司马迁的事迹为例来阐述下面的这句话。
有志之士,必先有心。确定心之所向,志向也将势如破竹地冲破一切阻碍,成就一番事业。司马迁一心为完成《史记》而隐忍苟活,令后人敬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是他“就极刑而无愠色”的支柱。司马迁把心思放在了事业上,最终完成巨著《史记》。她的精神将被后人永远铭记。2.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机遇”为话题,写几个比喻句,并形成排比。
7.8.世说新语导学案及答案 篇七
一、目标导学
1.体会文章结构严谨的特点。
2.学习以举例论证为主、结合引用论证的说理方法。
3.深刻理解“灵魂”的内涵,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字词的字形、字音或成语比较重要,写在下面并在文章圈画
出来。(不少于10个)
(2)理解词义。
平庸:卑鄙:赫赫:无足轻重:显赫:贤哲:缅怀:
(3)了解作者。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二十多种,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杂记》《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当代具有号召力的学者、作家。
2.二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揭示中心论点的语句。
3.三读课文,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交流你认为重要且应该积累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整体感知。思考作者是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三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请你说说文中举出下面人物的事例各是证明了什么观点?
举阿基米德和第欧根尼的事例是为了证明
举王尔德的事例是为了证明
举车厢中少女的事例是为了证明
(五)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如何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
2.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瞿秋白有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位思想家的名言的?试加以阐述。
3.学完课文,你觉得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哪里?你能说说具有哪些特点才能称得上高贵吗?假如把“高贵”改为“高尚”,好不好?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选择注音有错的一项()
A.蹲(dūn)踩坏(cǎi)列举(liâ)揣摩(chuǎi)
B.碌碡(liù)萎缩(wěi)羡慕(xiàn)嘈杂(cáo)
C.不妨(fáng)闹哄哄(hōng)混乱(hùn)手帕(pà)
D.卑鄙(bǐ)劈叉(pǐ)胚胎(pēi)泥坯(pēi)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
(2)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
(3)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揣摩她现在不知怎么样了。..
3.选词填空。
(1)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____________(软弱 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
(2)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____________(高贵 高尚)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3)我们不妨稍微留心____________(视察 观察)周围的现象。
(4)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____________(理想 幻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
实际。
4.仿照例句造句。
例句: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仿句:使他引以自豪的是,___________,但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 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
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揣摩她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
我暗暗祝愿她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作者说:“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读叙述少女故事的文字,概括下列内容
“平庸的背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灵魂生活的迹象”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动人的光彩”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作者的“羡慕”和“缅怀”,推测作者当时追求灵魂生活的情况。
3.作者根据多年的观察,认为“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变得越来越实际”。请你就这句话发表看法。
4.选择理解有错的一项()
A.“我”对“少女”的羡慕和对自己的青春岁月的缅怀,正反映了“我”对灵魂生活的崇尚。
B.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后来变得越来越实际,原因是年龄增长了。
C.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可悲的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
D.作者为列车上的“少女”的举动而感动,并希望“少女”依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热爱读书,求知若渴。
五、拓展阅读
人生如瓶
(1)“人不是可以注入任何液体的空瓶。”这是俄国文学批评家皮萨列夫的一句名言。细细品味,此话看似波澜不惊,却寓意深远,振聋发聩。
(2)人生就如一只空瓶,但不可随意向里面注入任何液体。
(3)如果它装满了卑劣和庸俗,就绝然装不进伟大和崇高;一旦被虚伪和凶残所占据,纯真和善良便无法容身;有了自私和冷酷,便失去了博爱和热情……
(4)今天,我们为自己的房子、票子、位子整日忙忙碌碌;我们的生活一天好过一天,但我们的神经依然绷得紧紧的,我们的心情依然沉重,没有一天感到轻松、感到欢乐。这是为什么?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一则故事。
(5)一个自以为对禅理很精通的和尚,一直没有开悟,便向一位大师诉说自己的苦恼。大师对他的讲述毫不在意,只是一个劲儿地为他沏茶。杯子已经满了,但大师还在不停地倒茶,水从杯子里流出来,淌到桌子上,淌到求教的和尚身上,大师好像没有看见,还是不停地为他倒着茶。
(6)“大师,茶水已经满了,杯子已经装不下了。”和尚说。
(7)大师面无表情地说:“哦,倒空你的杯子,不就能继续装了吗?”
(8)是的,我们的人生之瓶里,装满着欲望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操劳,当然无法容纳安宁与祥和;塞满了无穷无尽的浮躁与烦恼,宁静与欢愉当然被驱逐得无影无踪。
(9)一个想献身于人类公益事业的人,他必将无暇顾及自己物质上的私利。
(10)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新婚燕尔,搬进了五层楼上的三间小屋,他们的会客室里,只摆着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椅子。
(11)后来,客人来了,看见只有两把椅子而没有他的坐处,只好快走。正如居里夫人后来所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宁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正因为他们远离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才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攀上了光辉的顶点。
(1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潜心学问,心无旁骛,矢志不渝。
(13)钱钟书是个“名副其实”的人,他一生只钟情于书,博闻强识,学贯中西,辛勤探索,著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但他一生深居简出,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他拒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重金聘请,并拒领法国政府授予的勋章,拒当“东方之子”。一次英国女王访问中国,国宴陪客名单上点名请钱钟书出席,他竟称病辞掉。事后,有人问及此事时,钱钟书道:“没有时间,也没有什么可说的。”真是大智若愚,大音若稀。
(14)人生之瓶,注入高尚与纯粹,人的一生将显得光明磊落,冰清玉洁。
1.本文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5)~(7)自然段援引大师开导和尚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为什么说“钱钟书是个‘名副其实’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的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答案
二、自主预学
1.(2)平庸:寻常而不突出;
卑鄙:(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无足轻重:无关紧要。
显赫:(权势、名声等)盛大。
贤哲:贤明的人。
缅怀:追想(以往的事迹)。
2.明确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三、互动探究
(三)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文章的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第二部分(第2、3段):列举事例证明——“一切贤哲”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第三部分(第4、5段):以普通少女为例,说明“平庸的”人也常常有着纯正的追求。第四部分(第6段):表达期望——祝愿人们保持着纯正的追求。
(四)三读课文,自主学习,完成下列任务。
(1)在这些有着丰富内在世界的伟人面前,无论是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亚力山大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不屑一顾;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
(2)侧重阐述献身于文选艺术的人,总是把它们看做寄托自己灵魂的所在。
(3)说明“平庸的”人也常常有着纯正的追求。
(五)合作学习
1.(1)第二段,举例阿基米德和第欧根尼进行说理。两个例子的角度又各有侧重,一是生命将被别人夺取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人物要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样就丰富地展示了贤哲们灵魂的内涵。精要的议论揭示了所举事例蕴涵的道理:在这些有着丰富内在世界的伟人面前,无论是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亚力山大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不屑一顾;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
(2)第三段举一位作家的例子进行论证。它不是单纯的举例,而是把举例和引用紧密相结合。既以王尔德本身的行为为例,又以他的名言为据。侧重阐述献身于文选艺术的人,总是把它们看做寄托自己灵魂的所在。
反思:“布鲁诺因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广场。”这例子同样能证明本文的论点,能否把第三段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例子换成布鲁诺的?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作者选取的三个事例,有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非常典型,有代表性。换成布鲁诺的就跟第欧根尼的例子重复。且第三段的事例即用来做事实论据,又引用他的名言作道理论据。论证很严密。
(3)第五段先叙说一个少女在车厢中专心读书的例子。
反思:有人说,第五段少女读书的例子鲜为人知,做事实论据不合适,你认为呢?
明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重点让学生明白运用事实论据应注意典型性、代表性。)
2.这两位思想家都强调了人最为宝贵的是有能思想的灵魂。与之相比,肉身是脆弱的。是不足道的。
3.(1)人的高贵主要体现在精神的高贵,即有思想,有丰富的精神财富,有一种纯正的追求。
(2)如:不为名利缠身,不惧权势,不畏强暴邪恶,关注自身修养,追求精神世界的崇高。
(3)不好。因为“高贵”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较趣味,而本文内容主要不是提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或较高的审美趣味,“高贵”虽然也指人的品质,但说“人的高贵”,又不限于品质这一个方面。本文的“高贵”主要强调的是人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D.
2.(1)地位高(2)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3)想像,推测
3.(1)脆弱(2)高贵(3)观察(4)理想
4.答案示例: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漂亮的长相,但他拥有温文尔雅的高贵气质。
(二)课内阅读
1.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书、记笔记 我觉得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我心中充满感动
2.读书不够积极主动,不够专心,不够人迷。
3.略提示答题要点,给出采分点
4.B
五、拓展阅读
1.引用名人名言(比喻)入题,使文章入题快捷、简练。
2.从反面说明人生如瓶,装满了欲望、浮躁和烦恼,就无法容纳安宁(宁静)与祥和、欢愉。(意思对即可)
3.所谓“名副其实”是围绕着钱钟书的“名”与“实”而言的。就“名”而言,“钟书”,即钟情于书;就“实”而言,钱钟书热心学问,学识渊博,淡泊名利,是饮誉中外的著名学者。
4.归纳全文的中心,与开头相呼应,与标题相照应。
【8.世说新语导学案及答案】推荐阅读:
最新《世说新语》二则学案-word文档10-27
世说新语课堂练习10-05
语文《世说新语》教学设计10-06
七年级《世说新语》两则教学反思08-08
世说新语《陶侃留客》原文及翻译09-11
高中生的《世说新语》优秀读书笔记08-12
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归纳考点概括08-19
新词新语的产生途径08-24
社会实践部招新语06-18
论韩军新语文教育观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