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实践报告

2024-10-12

大学生就业实践报告(精选8篇)

1.大学生就业实践报告 篇一

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报告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就业一直是社会热点之一,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就是以大学生创业就业为服务平台,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机遇。

多数大学生依然希望选择体制内就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垄断行业。因为总体而言,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收入相对稳定,也有较好的个人发展空间,所以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当前我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大学生大多依然趋向于选择发达地区的城市作为就业选择地,而这些地区的人才相对饱和,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同时,当前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企业总体上对知识和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很多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普通劳动力就能应对,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外在因素也有着不小影响。一边是更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另一边是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的现状。目前,也有很多人把目光放到了工作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上,对此国家政策也作出了积极地调整,公务员和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人数也创下了历年来的新高,但仍不能够满足广大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也有许多大学生放下身段、转变就业观念,视线从“白领”转移到“蓝领”,重新回到校园,参加技校学习提高技能以谋出路,作出了符合实际的选择。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就业观念正日趋理性成熟。并且金融危机是危机的同时,也是机遇的暗示。但仅有创业打算不等于能实现创业,只有为创业的毕业生营造好的创业培训和创业环境、才能使他们真正实现创业。当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也是没有错,无论学的是什么专业,从事的是什么行业;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只要充分的发挥出聪明才智,就更接近成功。

但创业就业的前提是你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此凸显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在其中你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惰性。心理学家声称:人都有惰性,希望舒适的生活,希望得到的更多而忽略付出。在社会实践中不同于在大学生活中的放松,更多的有纪律、原则、职业道德、生活习惯等等的体现。在社会实践中,会接触到很多你以往嫌少接触的,甚至会让你认识到你人格中黑暗面。当然,这黑暗面不是指暴力等等,而是你的耐心挑战,品格挑战等等,你在大学生活中没有被发现的。在大学生活中,你多数是被发现,而人的眼光总是带有主观色彩,不易让你发现真正的自己。

在社会实践中,你的搭档也许是你陌生的,甚至只有你一个人,你有足够的时间和度够的空间来思考和发现真实的自己,考虑未来的路,知道怎样改善自己。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同时会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这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大学生普遍存在问题之一,心不够静。实践可以磨练人,让人浮躁的心平静,得到安宁,提高自己的素养。现代的我们,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仅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则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口。大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亲身体验生活,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地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使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

在实践期间,我看了不少报刊杂志,了解当前局势;接触了不少大学生,一起讨论大家的问题,互相交流,体会不同的生活;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梦想。

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许多问题单靠某一方面的知识是难以解决的,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运用多方面的知识的技能才能解决得了。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业就业依然是社会的热点,但无论你想创业还是就业,你自己必须有一定的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各种人才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变化,竞争已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因此,专业面窄、社会适应性差、综合能力不强的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社会实践使我们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大学生就业实践报告 篇二

英国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源头, 是世界上教育十分发达的国家之一, 其高等教育水平名列世界前茅。英国的国家教育体制十分完善, 公立学校免收学费, 私立学校的各方面条件更好, 收费也比较高, 很多富家子弟都会去私立学校读书。据2014年的统计, 英国共有大学138所, 包括世界著名的顶尖大学联盟“罗素大学集团”, 其中包括闻名于世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二、政府机构与大学生就业

英国政府为了帮助本国大学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 实施了一整套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支持计划。其公共部门与私有单位都要为大学毕业生设立实习岗位, 在高等学校校内设置大学毕业生志愿者工作岗位, 鼓励大学毕业生继续考研等等。

英国政府还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实施自主创业, 并基于很多优惠政策, 包括放宽市场管制, 降低风险成本、行政成本、税收成本, 建立创业融资体系和创业信息系统等等。

为改善青年人的就业机会, 英国政府建立了质量较高的职业技能鉴定评估制度, 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并将证书作为就业的保障和条件。1986年英国成立了国家级职业资格委员会, 其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便捷、合理的全国评估鉴定体系和职业资格体系, 实现学历与职业资格的统一, 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英国政府要求高校要进行就业率统计, 并整合本校毕业生的最后就业去向, 由高等教育统计局汇总, 并发布在《泰晤士报》等杂志。

三、高等学校与大学生就业

英国高等学校把就业率作为高等学校社会声誉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了解大学毕业生, 帮助大学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从而顺利找到工作。英国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 校内大多设有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实力雄厚, 在就业工作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其服务对象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生, 还包括家长、用人单位、学校教师。1892年牛津大学成立职业指导中心, 距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 英国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大力培养大学毕业生职业管理能力, 全力帮助大学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在英国高等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从事职业指导的工作人员数量较多, 素质较高。英国已经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确保了大学毕业生职业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

英国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内部分工科学、机构健全、经费充足、设施完备。主要从业人员须持有心理学博士或职业咨询师的证书, 并在相关的行业协会进行过培训或学习。这样的工作队伍专业、稳定,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有着持续的研究。

英国大学生职业指导老师会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分析、职业生涯设计、择业辅导等个性化辅导。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主要工作包括组织招聘会、建设就业资料图书室、收集需求信息、面试心理辅导测试、择业决策咨询、创业计划指导、就业实习联系、职业生涯规划、雇主联系、职业管理技能培训、跟踪调查等等。其服务形式包括一对一就业咨询、讲座报告、免费资料发送、心理测试、职业测评、校园招聘会、导师推荐就业、网络指导等等。

英国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职业指导中心大多设有洽谈室、咨询室、接待厅, 以及职业指导图书、用人单位资料库等等。其职业指导自助服务区覆盖面较广, 职业服务与指导网络体系健全, 可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细致、更贴心、更人性化的服务。

英国高等学校大多会与就业指导协会等社会行业协会合作, 丰富职业指导的手段和内容。就业指导协会不仅负责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训, 还会集中全国研究机构的专家力量, 搜集、编撰就业信息、择业指南手册、职业辅导手册等资料, 并发布具有权威性的就业率统计和质量评估等等。

英国法令规定“社会相关部门要对大学毕业生熟悉各行各业提供帮助, 各用人单位要与高等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并提供大学毕业生就地实习、参观的机会”。英国高等学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帮助大学毕业生联系实习单位, 使得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前就拥有实践经验。由于在校期间能获得相应的工作经验, 有效解决了大学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这一问题, 提高了他们的竞争力。

英国高等学校会与用人单位合作实行“三明治年计划”, 允许在校大学生到用人单位带薪工作, 并将工作计入学分, 待实习结束后, 重返学校继续修完学位。在实践中, 大学生可以获得实践经验、职业态度, 并且了解自身的性格、能力, 以及就业潜能, 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在毕业时作出更科学的职业选择。高等学校还会通过导师推荐、毕业校友等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 并邀请相关教授、导师、专家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作出科学的评价。

在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的过程中, 英国高等学校的老师不仅限于直接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 还侧重于途径指导、方法指导。更重要的是, 几乎所有高等学校教师都会参与到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活动中, 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全员关心就业的良好氛围。同时, 所有的老师对工作的开展都保持着一种自觉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根本不需要利用额外的奖励和报酬来进行推动。

英国的职业管理技能课, 旨在帮助大学毕业生了解职业、了解自我, 以及掌握职位申请、简历制作、择业面试等通用技巧、社交礼仪, 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力。英国高等学校大多把职业管理技能课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并邀请雇主或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设计, 聘请专业人员作为客座教师。

摘要:英国高等教育在全世界是历史比较悠久的, 英国有“绅士文化”传统, 反映在教育上, 就体现为培养具备绅士风度的精英化教育。20世纪80年代末, 英国撒切尔政府受美国影响, 认为需要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取代精英教育体系, 如今, 英国已经完成了从精英高等教育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高等学校,政府机构

参考文献

[1]梅欣.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较分析及启示[J].价值工程, 2015, 1

[2]祝金旭.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初探[J].中国职工教育, 2013, 8

[3]董亮.张学良爱国主义思想与奉系军阀时期的东北大学教育[J].兰台世界, 2013, 4

[4]董亮等.日本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 2012, 9

[5]曹瑞明, 邵妍.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 2011, 5

[6]陆小玲.国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 2011, 3

[7]邹满玲, 安锦.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公益性岗位开发现状与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2

3.西部大学生就业报告 篇三

而对大学生清水来说,求职路上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似乎更让她心寒。眼看着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难道真的要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命运吗?

2009年,大学生就业将遭遇30年来最严重的一场“寒流”。有关资料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但截至2月底,毕业生就业签约率的平均水平只有18%。

专家指出,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复杂,与当前经济衰退造成的需求下降有关,与供给持续超过需求有关。但是,作为高端人力资源的大学生,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仍然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这种现象说明目前我国大学就业服务工作还比较薄弱。

这段时间,有关方面相继推出大学生见习制度、扩招5万名研究生、鼓励自主创业等举措,力图化解这场就业危机,然而,与数百万规模的大学生毕业人群相比,这些举措显然难以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不过,面对就业难的现实,后退一步或者另辟蹊径,或许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早在10年前,大学生燕君芳放弃留校执教的机会回乡创业,从一个小小的饲料销售部起步,经过养猪、贩猪等艰难历程,如今已是一个拥有1.1亿元总资产的农業产业集团的董事长。燕君芳认为,“想创业成功并不难,最重要的是要清楚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一旦认定了就不要轻易放弃,坚持到底。”

2008年10月,25名大学毕业生来到陕西省宜川县,开始了为期3年的村官生涯。“回想从毕业之初的茫然,到最后决定来当村官开始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我庆幸自己的选择。”大学生村官潘峰如是说。

从基层做起,从熟悉的领域做起,从喜欢的事情做起——对无可选择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不就是最好的选择吗?

4.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报告 篇四

一、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可想而知,是什么造成了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毕业生严重供过于求,随着大学的扩招,考上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企业招收的员工又是有限的,所以演功德是毕业生供过于求,从而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

2.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能力培养和社会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信息不对其位,导致“位不得其人,人不知其位”。3.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用人单位招聘时更加强调工作经验,下岗企业白领进入市场,冲击着毕业生的就业。一部分毕业生涌向一些非主流渠道,竞争激烈,例如考研,公务员,出国等。4.毕业生就业观念尚未改变:很多人认为毕业后作为大学生就应该有很好的工作,很多人大学期间不努力进修,从而使自己在求职的大潮中败下阵来。

二、就业的主要难点

1.基层就业“非主流”:在近日举办的一些就业双选会、招聘会上,城市就业岗位竞争激烈,但是一旦涉及“基层锻炼”“基层服务”等字眼的岗位都少人问津,尽管各方面待遇和优惠条件与城市基本无异,但急需人才的基层医疗单位、基层事业单位等常常出现招不到人的情况。尽管我国近年来逐步加强基层就业引导,但鼓励政策、待遇保障等对于求职者来说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并且还存在着发展机会受限、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导致基层就业“看上去很美”,实际并非求职者的主流选择,基层就业未能起到缓解一线、二线城市就业压力的作用。

2.“专业”冰火两重天:近日,“最赚钱的十大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十大专业”“薪资最低的十大专业”等榜单引发了一场关于就读专业与就业之间的讨论,一些就业率低、竞争力不强、缺乏特色的专业让毕业生直呼“坑爹”。某研究机构发布的“2013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本科专业”中,动画、生物工程等曾经令人趋之若鹜的“好专业”赫然在列。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就业率等指标统计对一些专业亮出了“黄牌”甚至“红牌”,然而高校受到利益制约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思想影响,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做出富有预见性的调整,导致部分专业人才供过于求,陷入“滞涨”。就今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高校专业建设跟不上市场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忽视市场需求闭门造车,只能加剧专业发展的危险性,“热门”变“冷门”,导致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

三、根据大学生的就业,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帮助我们,主要政策如下: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

2.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3.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4.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5.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

6.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7.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等职业学校(大专)毕业生,使大批动手能力较强、适应性较好的高职(大专)毕业生有用武之地。

四.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应对措施

1.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2.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3.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4.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是市场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

5.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五.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1.政府方面: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社会方面: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

3.大学生方面: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古语云,天助自助者。通过此次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我认识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本质是没能更好的去理解就业,理解社会,片面的理解自己是大学生,这种错误的本位思想,以及社会上的不良就业风气,就业工作者的工作精神影响了就业,这同时影响的是一个社会,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未来,有位教育家教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未来决定在那些年轻的母亲身上!我想无论世上的事情怎么变化无偿,作为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要时刻以勤劳的为社会主义做出贡献,以为人民服务,以建设社会、回报社会为己任,在未来的路上我们任重道远,但是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我们要积极的面对就业,积极的面对社会,积极的面对生活!

抓住机遇,铸就美好未来

----大学生就业

5.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报告 篇五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刚刚实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高校毕业生资源相对较少。大学生一时成了大众的香饽饽,有时会出现多个就业岗位争抢一个大学生的现象。近些年由于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大学增多等诸多原因,使得大学生人数激增。常言道:物以稀为贵。过多的大学生成了剩余资源,所以就业问题便愈发明显了。毕业生人数达到406万人,20增加了20%,高校毕业毕业人数达413万人。年毕业生人数突破500万人。20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559人。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突破600万人将达到610万人。通过这样的一组数据,我们可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且增加幅度也明显提高。由此我们自然会联想到,毕业生人数得以增加,毕业生的质量是否也能得以保障。我们先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企业及单位选择的空间大大提高了,机会也增多了,所以大部分的企业就提高了择人标准,

当两个人都符合一家企业的标准且这家企业只需一人,那好,谁通过英语六级就用谁,谁通过普通话二级甲等就用谁,谁通过英语口译中级就用谁。那些都通过的人的能力不见得比没通过的人强多少。但是,事实是残酷的。企业单位凭证择才早已不是什么罕见现象了。这是企业择才的方式之一。也许,大学生的质量依旧,不过企业的标准已非昔日了。从大学的角度来讲,现代高等教育有时出现一种现象,平常不认真刻苦的学生到最后临时抱佛脚,突击学习课程,最后考取了不错的`成绩,可最后还是忘记了这些知识。好多大学的这种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所以大学生得质量也值得推敲。这便是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在就业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广东发布了就业形势分析评估。其中有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人才就业失衡。总体趋势呈现出研究生供不应求,本、专科生供过于求。研究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之比为1:50,也就是说平均50个就业岗位来争抢一个研究生。而本、专科生人数与岗位数之比还不到1:1。可以想见,人才就业失衡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涌现了一些新问题。大学生违约、跳槽的现象开始跃然于水面。违约不仅给企业带来不便,同样也给大学生的信誉蒙上一层阴影。由此,社会上也曾讨论过我们的高等教育方法是否有误。有些大学生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或者想自己创业,所以选择跳槽,这种行为还有待商榷,无法一言而定它是否正确。还有一些大学生不知晓相关政策,从而对企业及单位有一定的误解。大学生表达能力差,无法向企业展示自己的优点。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人生过于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些什么。所以在对待工作上缺乏上进心,缺乏创新能力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些都是现行高校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问题。

6.关于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实践报告 篇六

报告名称:马克思作业实践报告 报告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1)班 实践小组:第二组 实践时间:2014.10-2014.11月 指导教师:邹继伶 报告时间:2014年11月

小组组长:赵玮琦

小组成员:刘蕊、陈丽、李丹、詹雅倩

小组分工: 李丹:资料采集

刘蕊:调查问卷发放及后期整理 陈丽:调查问卷发放及后期整理 詹雅倩:调查问卷发放及后期整理 赵玮琦:摄影以及后期整理

关于大学生就业方向的调查

“90后”的大学生如何让将自身所学充分运用于实践,以便更好的就业,充分展现自我价值已引起充分关注。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希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的就业指导,对就业的形势的看法,只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形象,通过对其调查,更好的调节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供需的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做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的职业,为同学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毕业后的相关选择,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将来,对决定自己的将来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激烈的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展开了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一、实践目的

1、让我们大学生更加了解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形势

2、加强学生对自身素质的评价

3、旨在了解当前大学生的考研、出国、就业趋势

4、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将来选择的调查,更好指导大学生规

划自己的将来

5、为当代大学生道路选择做一个新的描述;

6、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使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对未来进行更好的规划

7、最真实的掌握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了解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就业趋势;最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以尝试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一次沟通对话的机会。从而能为大学毕业生、为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调查时间

2014年10月-2014年11月

二、实践方式

通过在校园内发放问卷并进行有关咨询对结果进行评估

三、实践详细内容

1、(1)问卷设计:每个组员设计题目,然后集合起来择优采纳,考虑逻辑性、合理性和有效性。(2)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3)问卷发放:组员分别到学校各处发放问卷,随机发放,采取不记名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者填完后当场回收。(4)问卷回收:所有都要回收

2、问卷内容:

(1)大学生的毕业后情况;

(2)大学生考研选择概况;(3)大学生就业选择;(4)大学生出国选择

3、调查结果的复核与统计分析(1)、统计采用小组合作分析问卷结果(2)、问卷调查的准确率为90%

4、调查进度安排

11月5日——11月7日 设计问卷、选择样本 11月7日——11月8日

调查前的准备(踩点、问卷式调查)11月9日——11月10日 调查实施

11月11日——11月12日 问卷的复核与审核 11月13日——11月16日 统计分析、编写调查报告 11月17日——11月20日 提交调查报告

四、时间对象 在校大学生

五、实践成果

选择考研的占46%;选择就业的占51%;选择出国的占3%。具体到各个年级,可以发现各年级的考研和就业占得比重都相当大。其中大三个方向相差最悬殊,以考研和就业为主、大一和大二个方向相差相对较小一些。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不同,对待未来的态度和意愿也有不小的差别,进而有针对各个毕业后走向的不同特点和原因进一步分析的必要。大学生对毕业之后各种选择的前景关注的比较少,只有很少的同学关注毕业去向,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毕业道路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发展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同学们大都表示对未来的前途有担心,但在实际生活中缺少这种基本的努力。

(一)对自我认识程度

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七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调查中发现,只有6.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52.3%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各面能力,兴趣等持含糊态度,41.0%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自己;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自我认识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较多的大学生未能很好地关注自身特点,发现自身问题,促

进自身发展。那么,这里便牵涉到了大学生就业生涯目标的问题。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对职业生涯目标是模糊的。

(二)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

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在调查中发现,只有14.5%的被调查者对当前的就业状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没显著性差异,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就有显著性差异,冷门专业的学生比热门专业的学生更加关注就业前景。在调查中了解,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表示一直关注就业信息,而大部分则都是偶尔关注一下,在看到是留

意一下而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所选职业所作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同学们大都表示对未来工作的担心实际生活中却缺少这种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现。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校园里,舒适、闲逸的生活和父母的绝对经济支持,使很多大学生忘却或暂时忘却了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很少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有些学生的确是每天都只是读书,缺乏对就业的准确和认识。另一方面,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够。调查中,发现有73.5%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够,需要更详细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三)职业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在调查中,被调查者将薪水高低、发展空间、城市位置、兴趣爱好、社会地位按自身在选择工作时所起作用从大到小排序。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见下图),发展空间、兴趣爱好成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首选,接下来依次才是薪水高低、城市位置、社会

地位,男女生没有显著的差异。在调查中还发现被调查者中有83.3%的被试认为“前途”比“钱途”更为重要,60.3%的被试愿意充当“鸡头”也不愿意当“凤尾”。以上结果表明,多数大学生更注重工作的内在价值。

从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表明广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呈现一下特点:

(一)多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较低;

(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还比较模糊,自我认识不够,绝大多数人没有明确目标;

(三)大学生对社会人才的需求了解甚少,另外,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不足,学生了解就业相关信息的渠道较少;

(四)大学生的职业期望更注重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因此,我们认为,根据上述特点,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大学生应该及早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总结造成这方面的原因:

1.因为学生现在仍然安逸,舒适的校园中生活,对激烈的社会生活没有足够的了解。在经济上仍然依赖父母,忘却了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对就业缺乏了准备的了解和认识。

2、学校提供的未来指导不到位

六、实践感想

大学生应该更加客观的看待自己,树立理性的发展观,把自己的人生道路规划好;应该考虑到自己的理想与未来;对未来的估计应该比较客观;把精力放在提高综合素质上;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还要特别注意人生规划,因为大学生要想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且有所作为,就必须在一入学时就自觉的把学习同今后的人生追求紧密的联系起来,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我们大学生不应该是市场上的弱势群体,不应该存在没有人生规划没有方向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努力成为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

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

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政策,这就需要建立职业指导机构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就业需求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位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互适应的,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应当给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素质,又要考虑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 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会使自己的人生更顺利。解决方法:(1)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政府要出台相关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如举办大型招聘会等。除了企业,各高校也应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2)大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要摆正就业心态,不要局限于某些岗位和区域问题,抓住政策优势,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大学生不能等待机会,而是要清楚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积极的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

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了解到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而且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虽然通过政府的努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得到了部分解决,但问题的根本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对就业来说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现在要努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去适应社会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希望我们大学生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己,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六、实践图片

附:调查问卷

关于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问卷调查

你好,我们是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的一个活动小组,本次我们活动调查的主题是“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活动是为了了解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一边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请您务必认真、坦率、真实的回答每一个问题,回答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本次调查活动会本着尊重个人隐私的原则,我们承诺会对填写人的所有信息进行保密,非常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祝您生活愉快!

1、您在系 班级

2、您的性别:

A、男 B、女

3、毕业后,您想

A、直接就业 B、考研深造 C、考公务员 D、出国深造

4、当您选择工作时,您最想进入的行业是:

A、IT与通讯业

B、金融、证券、保险业 C、商贸业 D、房地产业 E、电力、石化等能源业 F、医药食品业

5、您择业最看重的因素

A、收入及福利 B、工作地点 C、工作稳定程度 D、单位发展前景 E、个人发展机会 F、专业对口与否

6、对您的择业观念影响最大的人是

A、父母或其他亲人 B、学校老师

C、同学或朋友

7.加强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就业 篇七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成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个性品质等因素的综合。[1]而缺乏社会实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 正是社会实践的缺乏, 导致大学生自身素质偏低, 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 适应能力薄弱, 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2]

一、社会实践的内涵

1. 社会实践的含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高校按照高等教育目标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深化教学、服务社会,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并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广义上讲,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实践活动, 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往往被称为第二课堂。[4]

2. 社会实践的类型。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开展范围划分, 可分为校内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按组织形式与内容划分, 可分为主题类、专业类、创业类和服务奉献类实践活动。按照组织者划分, 可分为由教学部门主管的教学性社会实践, 由团组织主管的假期及平时的社会实践活动, 由学生处、勤工助学中心等主管的有偿性社会实践以及由学生自发的社会实践。[3]

3. 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社会实践通过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形式提升其就业能力, 是当代大学生积累就业经验的有效途径。在专业能力方面,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 把抽象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实践能力方面,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社会调研、参观考察、科技发明、劳动服务等, 把自己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从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适应能力方面, 社会实践能够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使得大学生尽快融入社会;在创新能力方面,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 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 形成新的看法或做法, 从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创新。此外, 社会实践还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和就业观, 培养职业精神。[2]

二、当下社会实践现状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涉及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及大学生自身等许多方面,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体现出的问题日益明显[6]: (1) 政府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投入从资金到政策支持向上均存在不足, 缺乏可操作性鼓励用人单位参与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政策。 (2) 用人单位和高校之间尚缺乏良好的合作培养机制, 表现出缺乏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高校重陈述性知识传授, 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依然严重。对社会实践的重视仅停留在表层, 实际重视不够。高校的评价制度中普遍存在重“研究”轻“教学”的现象, “实践教学”更易被忽视。 (4) 大学生自我培养意识淡薄, 普遍缺乏实践和动手能力, 对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 应付了事。

三、如何发挥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综合分析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 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可视为内部因素, 政府和用人单位则为外部因素。育人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遵循教育的规律, 需要内部和外部因素协同作用。

1. 政府层面做好宏观调控, 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

政府应当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和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等方法进行宏观调控。明确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学生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的权利和职责, 要鼓励用人单位参与到学生社会实践中, 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经济利益, 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上向积极参与学生培养的用人单位有所倾斜, 调动用人单位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应该放眼长远, 自觉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2. 高校做好顶层设计。

高校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 应切实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落到实处, 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明确社会实践的最终目标, 将促进就业作为高校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目标[7]。

(1) 健全组织管理和考评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的一项任务, 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各自的特点。社会实践在组织上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努力做到全程化指导。针对一年级新生应当多安排有针对性、有意义的社会调研报告, 帮助新生通过调查分析, 了解社会、了解就业形势, 明确专业方向和社会需求, 树立稳定的专业思想。针二、三年级的学生, 应当把实践的重点落实到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上, 以“三下乡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活动为载体, 做到“学以致用”。而对于毕业班的学生, 应鼓励其认真参加专业实习, 培养科研能力, 撰写好学位论文。理论和实践结合, 掌握求职面试的技巧, 做好就业准备。[8]

在认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同时, 积极探索合理的监督和考评机制, 在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中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档案。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作为学生评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做到与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挂钩, 与奖学金评定挂钩, 与评选先进个人和集体等挂钩。[9]

(2) 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

高校应当通过工作量的计算及相关氛围的营造等方式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投入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中。对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境、疑惑等要及时给予指导, 及时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 作为学生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社会实践专职指导教师应当根据学校和学生的专业特色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并且定期督促和检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完成的质量和数量, 适时地开展社会实践动员大会、总结和经验交流大会, 营造社会实践育人的氛围。[4]

(3)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模式、合作教育模式, 打造品牌社会实践基地。

高校应当结合专业特点, 积极同企业联合建立长期有效的实践和就业基地, 将教学、科研、生产和育人融于一体。并通过规范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确保基地的长期运作。此外, 高校应按照互益互利原则, 积极为接受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 通过联合开发新产品, 优先、优惠转让科技成果, 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基地工作等形式, 使双方合作关系不断加强, 促进共同发展。[2]

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 多年来, 该校积极探索和创新大学生教育的实践育人模式, 以“学生行为量化考核”为抓手, 将“第二课堂”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载体和平台, 让每位学生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社会工作、文体活动、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创业活动、论文、专利等实践活动获得计划学分。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强化社会观察、深入认识社会, 中国计量学院根据学生的特长和需求, 构建起红色巡礼、社会调研、科技服务、专业实习、科研攻关、扶贫支教、文化下乡、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品牌项目。学校每年暑期平均组织500余支校院两级实践团队、万余名师生参加社会实践, 足迹遍布全国。

3. 学生自身增强主动性。

学生应当重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主动投身到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 努力锻炼和培养自己, 并积极总结经验教训, 从而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为就业做好准备。

总之, 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 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调动用人单位参与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人单位应响应政府的号召, 积极参与高校的合作培养, 努力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大舞台;高校要认真贯彻政府的方针政策, 充分发挥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主体和核心作用, 对内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对外全方位、多层次地为用人单位服务, 主动和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培养机制。大学生要强化自我培养意识, 优化自我培养策略, 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尊利, 刘朔, 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8) :24-28.

[2]虞晓东, 张绪忠.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关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3 (1) :47-51.

[3]李长松.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 2006.

[4]梅丽君.社会实践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2) :10-10.

[5]徐超, 罗艳.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0) :55-56.

[6]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7]李秀萍, 于海夫.对高校社会实践促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 2011 (5) :69-71.

[8]代玉.加强社会实践指导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J].中国成人教育.2012 (15) :47-50.

8.大学生就业实践报告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就业能力

在当前大学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要冲破激烈竞争,脱颖而出,必须具备足够的综合能力,其中就业能力是重要的一项。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高校的社会实践受限于组织来源,则会影响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效果,因此本文希望将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课程结合,思考如何完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

一、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提升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是学生就业前的“模拟”,能够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认识社会,在与广大人民群众交往的过程中,增强了获得个人社会角色的能力。

(二)提升就业心理适应能力

在校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容易理想化、简单化、片面化。对毕业后参加的工作往往会有不恰当的期望值。目标期望的理想化与现实就业中的复杂性会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恐惧、自卑、自负、依赖、从众等心理。

(三)提升自主学习与管理能力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是无法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的。需要学生从同事、同伴中学习具体的应用能力,实际的操作能力。另外,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会碰到除了同学、老师以外的各种人群,学生可以从各类人身上学到很多课堂上老师教学所涉及不到的东西。

二、影响就业能力培育的社会实践组织问题

(一)全面实践遭遇教师力量不足

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集中在寒暑假,多属于非传统教学环节,指导教师也常是实践队伍发起教师担任或上级领导个别指派,因此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力量是不足的。往往表现为一个教师多支队伍,如教学部门的教学计划内实践由相关专业指派1-2名教师负责带领指导学生,团委主管的社会实践团队则由团委书记或辅导员指导。此外,学生自主实习则是一般处于无教师指导状态。

(二)团队实践只注重单项能力培育

团队实践的组织方因为分属于教学部门或团委,从而带有鲜明的组织色彩,即教学部门组织的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团委组织的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会从实践规划、内容设计、过程指导、总结导向上淡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综合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各团队实践的组织方也就自然只突出培育了学生某个或某些单项就业能力。至于学生自主实践,因为没有指导,全凭学生自主能力与环境机缘,也就更谈不上科学规范的全面就业能力培育了。

(三)不同组织来源的实践未能形成合力

由于社会实践的组织方不同,各组织方根据自身的情况与需要对社会实践进行设计安排,没有了解其他组织方的情况,就容易导致各类社会实践的时间冲突,有些学生不得不面临两项及以上实践活动只能择其一而参加的情况。这既对实践活动的实际开展造成了人员变更流动的影响,也使得学生不能接受全面的实践培育。同时组织方之间也会遭遇抢夺优秀学生资源的摩擦。

三、结合就业指导,完善社会实践对就业能力的培育

(一)结合就业课程体系,促实践协调管理

就业课程作为教学内容一般要接受教学主管部门的领导。社会实践可以通过与就业课程体系加强与教学单位的联系。尤其是团属社会实践可以此为桥梁与教学实践一起得到教学单位的时间协调。在这方面主要要做好实践与一般教学的对接,如实践天数与教学课时量的折算,社会实践内容与就业课程理论模块的对接,以此使相关社会实践得到教学单位的认可,从而实现时间协调与教学学分认定。而学分的认定更有助于学生重视社会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二)就业教师指导实践,强实践师资力量

就业课程一般有一套自己的师资队伍。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结合,可以发挥就业课程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从而增强社会实践的指导师资力量。在具体落实上,为鼓励教师指导实践,要明确指导工作量与教学工作量换算办法,将社会实践指导作为教师必备的就业指导工作,对指导态度与效果实行考核并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奖惩。

(三)融入就业指导理念,育综合就业能力

就业指导课程因其明显的就业教育属性而使得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考虑到就业能力的培养,但就业能力更多是要在实践中去锻炼培育。因此,通过就业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将就业指导的理念或明或暗地融入其中,使得社会实践带有更强的就业能力综合培养效果。为做好此项工作,可以将各组织来源的社会实践的规划设计交由就业指导教师分析,寻找就业能力培养的切入点与着力点,或选聘合适的就业指导教师担任各实践团队的指导教师。另外针对学生自主实践的,可以参考导师制,在实践前开展就业指导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选择。

参考文献:

[1]梁庆周.就业引领型社会实践模式探析——基于增强高校团组织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思考[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

[2]廖曰文.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工作的调查与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作者简介:孟晓蕾(1981.6-),女,汉族,浙江宁波市人,宁波大红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糖醋排骨的味道作文下一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