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读书笔记2000字

2024-10-14

货币战争读书笔记2000字(精选4篇)

1.货币战争读书笔记2000字 篇一

课题:《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第一次让我略微领略到金融魅力的,是电影《窃听风云》,但真正引领我逐步走向金融世界,让我建立起对金融世界的框架与对金融世界产生向往的,是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这本书为我描写了一个从未见过的金融领域,可以说看了这本书使我从另一个方面观察了世界金融秩序和经济运行的方式方法,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一个从未接触过的角度,让我对全球经济又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对于此书,于我可谓爱不惜手,我曾在数年前以及现如今分别再读此书,不同的年代不同年龄的我,亦可谓感受大为不同,但细细总结,《货币战争》带给我的领悟有以下三点。

一、国外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货币发行的源头。英国,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都是私有的中央银行发行货币,而这些中央银行就操作在金融寡头手。这些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是国债或人民的税收作抵押的,而国家永远都不能偿还这些债务并且只会越积越多。银行

寡头每年都能收获高额的利息。人们每天忙忙碌碌,都在为这些银行家打工,这不公平——纳税,利息,通货膨胀„„美国人早就认识到私有银行发行货币的弊端,早就在开国之初就开始抵制这些私有银行,甚至尝试由国家自己发行货币,而林肯的“绿币”就是一个强而有力的证明。罗斯柴尔德的一句名言:“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所以逐利的银行家们不惜一切都要拿到国家货币发行权,因此制定了多起总统刺杀案,“1837年恐慌”“1857恐慌”“1907恐慌”“南北战争”等,最后,以巧妙地名目成立了美联储,掩盖了私人中央银行的本质。

二、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1、以债务为货币发行的抵押,而非实物,这样就让有些机构有机会做一些不负责任的滥发货币行为;

2、现在银行的部分储备金机制。美联储就有凭借美元是世界货币的优势而滥发货币的嫌疑。以前美国凭借国债发行美元导致本国的通货膨胀,现在很多国家都有美国的国债,就相当于美国通过国债将通货膨胀转嫁到其它国家。中国也是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国家。因此中国的通货膨胀也是跟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持有美国国债的增加)有很大关系的。

三、金本位货币制度的历史与意义。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包含三种形式:金币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作者主张金本位的货币制度,认为金本位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方便进行国际交易和结算。这样,国家才不会被迫增大货

币供应,引发流动性过剩,导致金融泡沫。这样的货币体系会导致货币具有更强的购买力,而对经济危机免疫,最终受益的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辛苦积攒的财富也不会被外国财团以低价轻易的掠夺。

但同时,在不久前我再次重新阅读时,我带着个人的思考批判性的重温,我也不禁有了自己以下的疑问与观点。

一、金融系统在不断的改变和进化,人们对经济体系的认识也在演变,历史上的争论与可能的威胁也许在现在根本没有意义。书中引用的材料,大多来自美国金融阴谋主义作品,经济资料非常有限,所以我对观点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有怀疑。在书中,作者宋鸿兵先生讲述了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操纵世界300年工业化历史的故事。这些故事听起来让人震惊,但是在世界近代金融史上,罗斯切尔德家族的确曾有过很大的影响力。他们一度呼风唤雨,左右逢源,这些都是有案可查的。不过这个家族目前的情况如何,则不太好说。如果仅按照每年6%的收益率来计算其家族资产,到今天大约有50万亿美元之巨。如此庞大的资产以什么形式存在呢?应该主要是金融资产。可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截止到2006年底包括各种衍生品在内的全球金融资产总值为 350万亿美元左右。这样算来,仅罗家族就拥有世界全部金融财富的七分之一,那么数字是与事实有出入的。

二、“国际银行家们非常清楚,黄金决不是普通的贵金属,从本质上看,黄金是唯一的、高度敏感的、深负历史传承的“政治金属”,处理不好黄金问题,是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金融风暴的。在正常的社会状况下,废除金本位势必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甚至是暴力革命,只有在极端特殊的情形下,人民被逼无奈才会被迫暂时放弃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力,这就是为什么银行家需要严重的危机和衰退。”根据作者观点,他是对金本位抱以支持的态度。而我的观点是金本位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复辟,信用货币将会严格限制下继续发展。第一黄金(或白银)的储量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黄金和白银作为贵金属,其已探表明储量可以看作一定值,而人类社会所创造和积累的财富数量和价格总量却在不断的扩张,金银总量难以与社会总体财富量相适应。第二是经济制度本身。假设黄金储量无限,但短期内无法实现大量开采,而且成本极高。这样的话,如果实行金本位,在一定时期内,势必造成金银的高度升值,作为货币的金银一旦升值,那么还有什么人愿意放弃这种既可储备,又可流通的“绝对财富”,来冒极大的风险,从事回报率并不一定能够超过金银升值幅度的投资呢?在如此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它对经济的冲击不会亚于通货膨胀。如果说通货膨胀可以造成潜在的财富分配,那通货紧缩将会造成社会大众的普遍贫困,因为人们手中持有的黄金固然在一定时期内可作为绝对财富的象征,具有不断升高的购买力,但是如果这些购买力不能迅速实现购买行为,那么所有生产将会停止。当有限的财富无法跟上快速增加的社会财富总值的脚步,许多的劳动生产产品自身应有的价值将无法对应相应的财富。当用黄金白银青铜作为绝对货币,废除法定货币制度,并对货物天然最基本的食品做出定值,黄金白银

青铜等贵金属硬通货财富总值将被占用,这些天然少量的财富总值注定无法让剩余的大量货物服务诸如电子产品、服务业等体现出相应的价值,意味着压榨了劳动成果,极大程度的阻碍社会的发展。

《货币战争》是一本难得的伟大的金融书籍,它引领着许许多多的人初步了解了金融世界,但同时,我认为它自身也具有着一定的缺陷,当我们通过阅读《货币战争》作为启蒙书走进了金融世界后,再回头,我们也需要批判性的回首,金融不是一言堂,对金融世界的定义,需要有自己的看法。以上,为我对《货币战争》的阅读感受。

2.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篇二

话说这本书实是在是太能扯了,说的内容这这那那,无所不包,但可以看出来没有什么接近深层的东西(当然,我也不是追求什么深层的东西,但起码也是本书嘛,就要有些思想才是),不知是作者想把问题写的通俗易懂,让读者自己领悟个中道理,还是作者的真实水平也就如此。总之,这本书读起来趣味性十足,春秋战国,老子孔子,五行之说都出来了,而且这本书写的金线的规律:无价值、稀缺、普遍、稳定、易于分割(说它们是金钱的性质或许更好一些),总觉得说的是纸币,而又在易于分割那体现了金属,所以感觉不对。

书中还说到了金钱的价格曲线,总结出来就是个倒U型,这是历史的曲线,放在金钱这是在过于牵强,而后又扯到了才符合近前的关系,前者是封闭的概念,后者是开放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财富是存量,储蓄是流量,好像没啥差别。

不过后面的一句话不错“德不语无德之人,财不传不富之徒”有一定的道理,但解释的马马虎虎,后面的五行学说情理上说得过去,但是古人是否真的用的明白就不得而知了。

这里所说的金钱的脸谱:侠客、政客、隐士、世族、富民五张,这不都是有钱人么,或者说有能力取得金钱的人,我觉得还有一张脸谱,那就是它本身,我们都被它的脸谱给骗了。

“赚钱定律:双成本定律——只有两倍的成本投入,才能够完成一次经营周期的运转;业内人士定律——收信息所限,非业内资深人士不可以进行投资;优秀生定律——经常做生意的人才是生意人,喜欢做生意的人才能赚大钱;意外定律——任何生意都会有意外发生,生意就是处理意外;擅长定律——最赚钱的生意,就是你最擅长的生意。

弄钱有两个原则:一是不弄大钱,二是不惹是生非(和珅就是这么干的)

金钱的五大明训:

1)越是简单的事情就越是容易赚钱

2)比简单的事情更容易赚钱的,就是那些虽然简单单相对别人却未必容易的事情

3)社会身份的识别是比任何买卖更要赚钱的生意

4)最有效的永远是最直观的,最直观的永远是针对于人的最基本的低层次欲望的

5)永远别指望着用智慧赚钱,这是一条你必须要铭记的训诫”(我就不怎么相信)

3.货币战争读书笔记2000字 篇三

书中提到由罗斯柴尔德家族所领导的国际银行家,即一群世界精英在背后操控着世界金融。他们透过策划和资助暗杀、战争、经济萧条而获得巨大利润,并进一步掌握货币发行权,控制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命脉。但实际书中有较多的选择性陈述,如书中所属的罗斯柴尔德家族,长达200年的时间里在世界金融市场呼风唤雨、登峰造极,若以6%的回报率计算,到15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家族资产将至少在30万亿美元之上。但通过其他有关信息,得出的事实是,罗斯切尔德家族目前的规模很小,罗斯切尔德家族银行集团一年的营业额不到100亿美元,利润不到30亿美元,估计其资本总额不会超过300亿美元,不到欧美大银行的一个零头。

首先,这是因为罗斯切尔德家族在1865年出现战略判断失误,认为美国经济不会大幅度发展,于是把它在美国的分行都撤销了。这是一个致命失误,直接导致了摩根家族的兴起。

其次,罗斯切尔德家族在一战和二战中损失惨重。它的许多位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资产被摧毁了,其中位于法国的办公室甚至于二战结束后被国有化了。作为犹太人家族,罗斯切尔德家族在纳粹统治下受到的打击是惨重的,虽然英国总部基本没有损失,但欧洲大陆的家族势力基本被消灭了。冷战期间,罗斯切尔德家族在东欧的许多资产又被苏联接管了,结果可想而知,这些资产是不会退回来的。

第三,罗斯切尔德坚持家族产业,也阻碍了它的继续发展。从1960年代开始,欧美的大银行纷纷上市,筹集了大量资金。罗斯切尔德则还是用自有资金发展,速度缓慢,逐渐落伍。罗斯切尔德家族兴盛的历史,早已在20世纪结束了,今天的罗斯切尔德只是一家在全球排名十几到二十名的投资银行,规模不大,也没有什么呼风唤雨的能力。

作者对罗斯切尔德家族历史上的辉煌大肆铺张,却以一个没有人曾经实现过的“如果”掩盖了他们今天的没落。即便罗斯切尔德家族仍然掌握大量资产,现代社会中也不能将“家族”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了——世界上唯一能永远保持意见一致的,只有你自己的左右手。所以我认为作者的想法是旨在表明国际银行家的力量,但有些过分夸大。

另外,作者把南北战争的原因也归咎于国际银行家的阴谋,还有美国各总统的刺杀和莫名死亡,作者都有意无意把矛头指向于国际银行家为大发横财,所实施的阴谋。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南方的三十万奴隶主,在新移民区扩张奴隶制度,威胁了自由州的存在和发展,侵犯了包括南方自由人民在内的联邦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南方州的战争目的不是从联邦中退出,而是要同北方州争夺边境州和其他未开垦地区的土地,要把奴隶制扩展到整个北美大陆。南方奴隶主的生存和发展驱使南方州对北方开战。换而言之,倘若南北战争是银行家的阴谋,那么美国社会的第三次革命——民权运动,是不是也有银行家背后谋划呢?

我们把历史倒退到美国19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那时的美国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西进运动”。大量的白人离开他们东北部原来的家乡,来到了西部这块他们蒙昧欲求的“处女地”。但是,白人的开发史同时也是那里印第安人的“血泪史”。那些土著人不得不离开他们生活很久的家园,被那些白人赶到了不毛之地。从很多西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印第安人是如何和白人战斗的。而在当时,美国的一位将军——哈里逊就是屠杀印第安人的领袖。后来这位领袖的弟弟带领了一批巫师下了诅咒:“哈里逊不久将要死去,而从现在开始,每20年就有一位美国总统不能或者离开白宫。”虽然不能说美国总统的死是因为诅咒,但也无法把他们的不断被刺杀归咎为是国际银行家们的蓄意谋划。

在后面谈到中国时,作者强调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合并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成立国家金融安全委员会,直属最高决策层。但是维护中国的金融安全不应该被动地依靠作者所提出的所谓“高筑墙”的策略,而是要让更多的中国金融机构通过在竞争中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逐步加强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中国未来的金融安全,不应该建立在把罗斯柴尔德以及花旗和大通银行屏蔽在我们的国门之外,而是要逐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培养出我们自己的罗斯柴尔德、花旗和大通。同时,作者在后记中极度推崇金本位,我认为当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并非出于什么国际银行家的阴谋而是由于金本位的货币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已经制约到国际经济的发展。任何经济组织都是追逐更大利益的,国际银行家们也不例外,他们废除金本位是由于一方面该体系也限制了他们获取更大利益的步伐,但是更加主要的原因是在国际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该体系已经无法维持。因此他们不过是顺市而为。如果按照金本位的模式,经济的增长完全受国际金银产量的限制,这与二战后经济的发展和恢复的大环境是相违背的。同时金本位也将经济处于通货紧缩的枷锁之下,也就是新产生的商品价值要低于以前生产的商品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将会有一种食息倾向,社会将会失去前进的动力,金融稳定却以牺牲经济发展的速度为代价,这不是一种本末倒置么?我们所寻求的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的金融稳定,如果经济不发展了,金融当然稳定了,但是这种稳定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恢复金本位不是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如果中国恢复金本位,必然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那随之带来的社会稳定问题恐怕比金融稳定更加头痛。

4.聊斋读书笔记2000字 篇四

聊斋读书笔记2000字

但是面对黑暗的现实,作家在书中提出的改革社会的方案确实不现实的。他在《促织》中提出了请天子关心民命,在《席方平》中请二郎神主持公道,在《红玉》中请侠客义士救困扶弱,另外再一些公案故事中,想靠清官来除暴安良。这些又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还存在着幻想。

《聊斋志异》广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批判了科举制度。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考弊司》《叶生》《王子安》等等。这些作品对考场的黑暗、考官的混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考生的变态心理作了入木三分的刻划。《考弊司》写阴间主管考试的靠弊司司主虚肚鬼颁下定例,凡考生初次谒见,要先割脾肉一块孝敬司主,但贿赂丰者可以免割。可是他在堂上悬挂的楹联却是“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正是对人间黑暗的考场和寡廉鲜耻的考官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作者不仅写了科举制度的黑暗,而且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副食和精神摧残。王子安因对功名利禄的渴望而失去理智,自以为中了进士翰林,大摆进士翰林的架子,闹出了许多悲剧性的笑话。叶生因屡试不第竟一病不起。

在《王子安》中作家对考生们的心理和神态,作了穷形尽相的描绘,他们入场考试,似丐、似囚、似秋末之冷蜂、似出笼之病鸟;他们盼望喜报,坐立不安,如痴如狂,对秀才士子灵魂的这些刻画细致入微。作品通过对知识分子变态心理的描写,告诉人们科举制度是怎样侵蚀人们的灵魂的。所以《聊斋志异》的更深刻之处,是它揭示了腐败制度对民族精神之摧残。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也是《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著名作品有《阿宝》、《连城》、《莲香》等等。《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小说有它鲜明的特点:作家多通过非现实的幻想的世界的人与事来表现强烈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来表现他的爱情理想。再作家笔下,那些花妖狐魅所幻化的少女,尽管性情各异,但大多美丽聪明,善良无私,不图富贵,不慕权势,以才德取人,爱的忠诚,爱的坚贞,历经祸患而不渝。她们来去自如,离合随心,不受封建戒律拘束;不矫情,不虚伪,生气勃勃,一往无前。她们再没有恋爱自由的封建社会,获得了幸福的爱情。

例如:《婴宁》婴宁是一个狐女,在坟墓里长大,他能摆脱人世间任何的束缚,不受封建礼教的规范,不受庸俗的世间人情污染,天真无邪,纯洁透明,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新人。王子服同样是一个思想单纯、感情真挚的男子,作家让着两个人自由的结合,曲折的表现了他对世俗婚姻的不满。《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人们都能寻着故事发展的线索,窥见其中包含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深刻的社会矛盾斗争。《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小说提出的新的爱情观。《阿宝》和《连城》是在爱情观上别开声面的作品。《阿宝》写的是一个迂讷的孙子楚,不顾门第悬殊,迷恋着富商大贾的女儿阿宝。女戏曰:“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他果真用斧头砍去枝指,虽“大痛彻心,血溢倾注,滨死”而不悔。后又魂托鹦鹉,飞达女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孙子楚与阿宝终于结成了美满婚姻。这个故事写的是痴情,全篇笔笔写痴,字字关情。它鼓励读者:在男女之间要的是真心,有至情,就可以冲破一切阻力,实现婚姻的理想。这种爱情观,突破了封建主义的樊篱,带有强烈的市民意识,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连城》写孝廉之女连城诗求偶,乔生的诗受到它的赏识,但他的父亲以乔生贫穷不许,女又赠金助乔生学,于是乔以女为知己,“倾城结想,如饥似啖”。

但史孝廉终于将女儿嫁给了盐商的儿子王化城。不久女病,需男胸肉一钱,捣合药屑,王化城不肯献肉,乔生竟“自出白刃”割肉做药引。后来女并负发而死,乔生进魂随地下。再阴间他们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复生,终成夫妻。《连城》给了人一个全新的观念,那就是要男女双方互相知心。乔生爱连城,是因为它赏识了自己的诗。连城爱乔生,是因为他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处境。这样他们的基础便十分牢固,可以冲破任何障碍,终成眷属。出上述的三类作品外,《聊斋志异》还队当代社会进行里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或讽刺事态的庸俗,和刻画人心得险恶,或描写统治者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心理,或歌颂劳动者的正直勇敢。总之,《聊斋志异》所战士的人生画图是十分广泛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十分丰富。

但是《聊斋志异》中也有相当多的篇幅宣扬了落后的甚至反动的思想,就是在那些优秀的篇章中,也常常夹杂着封建性的糟粕。例如:有些篇章敌视和丑化农民起义,有些篇章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有些篇章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还有些篇章美化了一夫多妻制或羡慕功名富贵。此外,猥亵的语言和淫秽的描写也不少。

聊斋读书笔记2000字

聊斋志异是清代小说作家蒲松龄的作品,全篇收录短篇小说491篇,内容多为鬼神精怪之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聊斋》的形成可以说是必然的。这一点从作者经历便可探知一二。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出生于清朝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蒲松龄的意志,同时也为他后期《聊斋》中描写下层民众生活打下了基础。家族的没落激励着蒲松龄更加勤奋的学习,家中丰厚的藏书也为他汲取知识提供了帮助。

像那个时期众多知识分子一样,蒲松龄也期盼着金榜题名时。但屡次科举的失败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在一次次名落孙山后,他逐渐认识到科举制度的腐败,懂得了“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的原因。科举失利后,蒲松龄几经转折,为谋生四处奔波。他曾钟情于科举又深受科举之害,中年生活的不如意也让他更能体会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聊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聊斋》可以说是蒲松龄的精神寄托,它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其中最值得人称赞的就是它对男女情爱的突破。自古男女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的一见钟情而后与子偕老的可谓是少之又少。正如《红玉》中红玉所说:“我们既无媒妁之言,又无父母之命,偷偷摸摸地来往,怎么可能白头偕老?”婚姻爱情的不自由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性的释放,而在《聊斋》中大部分男女主人公勇于突破封建礼教的限制,为自己的爱情而奋斗。

而且《聊斋》中大多是狐妖花妖,恋爱对象多是温文尔雅的书生秀才,更是为《聊斋》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例如《聊斋》中的《阿宝》就体现了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阿宝是某地一个富贵人家的女儿,长得美丽绝伦,不少达官显贵都想娶她为妻。孙子楚是当地的名士,家境虽贫寒但为人却憨厚老实。当二人突破重重困难终于确定对方心意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父母这一关。阿宝的母亲曾说:“孙子楚名声才学倒也不差,只是他家实在是太穷了,我们选择了那么多年,竟得了这么一个女婿,恐怕会被别人笑话啊。”后阿宝据理力争坚决不嫁给别人,父母才同意了他们的婚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封建势力的顽固强大,也更能体现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

其次,《聊斋》流传百世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对封建社会科举制的批判,和对当时书生醉心功名的揭露讽刺。像《范进中举》中的范进,穷极一生只为考取功名,考中后的喜悦都能把人逼疯。《聊斋》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叶生》中的主人公叶生寒窗苦读十年,因时运不好次次名落孙山。后来遇到命中知己,在他的帮助下终于考中举人,从此大富大贵。在他功成身就回家探望离别之久的妻子时,却惊讶的发现自己早在四年前就死了。大惊之下叶生惨叫一声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何等执着才能在死后还念念不忘以至于不惜还魂也要完成遗愿,考取功名,进入仕途。功名利禄难道真的那么重要吗?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追求功名利禄已经不是个人的理想愿望,这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醉心功名不关心国家危亡的风气注定了清朝的科举制的腐败黑暗。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就充分表达了对科举制的绝望。

总之,《聊斋志异》是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小说集。说来也有趣,“聊斋”指在棚子下聊天,“志”是记载,“异”是指怪异的事。蒲松龄搭建了一个棚子,每天请一些人聊一聊他们的奇异见闻,晚上再熬夜把白天路人讲的故事记载下来,久而久之便有了《聊斋志异》。因是民间故事改编,《聊斋志异》所涉及的范围较广,简练的文笔细腻的描写和结构布局的巧妙严谨,以及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使《聊斋志异》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刻在脑海中,如聂小倩,婴宁,席方平等。《聊斋》的故事还在继续,其本身的价值也在历史的历练中愈加光彩动人。

聊斋读书笔记2000字

初读聊斋,是在三年级时。当时只记得这世界上有一本书里讲了许多鬼故事,仅此而已。后来在六年级的语文课中,老师就这本《聊斋志异》上过一段时间的赏析课,这时我才渐渐开始了解聊斋世界,了解《聊斋志异》里面的神神怪怪,还有他们的“头领”蒲松龄。再后来我偶然去了趟书店,买了本《聊斋志异》,回家慢慢“享用”。三读聊斋,让我领悟了一些与以前不同的东西,也更了解《聊斋》其人其事。

《聊斋》全书12卷491篇,篇幅有长有短。有的篇章长达数页,有的短至几行,却是各有兴味,让读者或是感动泪下,或是提心吊胆,或是会心一笑。我很喜欢《聊斋》中一篇十分短小精悍,却让读者拍手称奇的《红毛毡》,全文如下: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边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仅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数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此文仅一百零二字,却是没有一个废字。体现了那块毡子神奇的拉伸性能,读来得人一笑,最有意思的是“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一句话,看似“真实地”描写红毛国人能拉伸至一亩的毡子,实际上却是运用夸张手法,让人感到奇怪(也许这就是整部书取名《聊斋志异》中“志异”两字的意义)。

这样的夸张手法在全文中的运用还有很多。比如说文中对妇人的描写常用一些“才姿慧丽,举世无双”之类的言语,描写俊书生则常是“姿容俊美”。这无疑体现了他过人的才气。他对人物性情的刻画确实有其独到之处。称他为一代才子绝对不为过。

他的出色文笔对当时的读者群体具有吸引力(人们总是爱看爱情故事),同时也掺杂着作者自己的美好希望,毕竟只有来源于真情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虽然蒲松龄71岁才成贡生,是考场上的彻底失意者,却仍然坚持每次都去赶考,可见他对生活是满怀着希望的。他身上的坚强与不屈,其实成就了这本不朽的《聊斋志异》。

有人说聊斋是对官场的鞭挞讽刺,这正确,却又不全对。这本厚厚的,积累作者毕生心血的《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章(比如《席方平》),确实无情鞭挞了作威作福的贪官,但是我相信经历过人生风雨,磨去了人生棱角的的蒲松龄心中对这个世界怀有的不只是愤懑,更是在逆境中传递的希望,对正义的诠释。他是一个执着的人,但更是一个善良纯真的人。他希望这个世界会公平美好,更希望能化身为一篇篇小文的主人公,一个潇洒的书生在饱经世态炎凉之后,走向最终的美好。

上一篇:关于农民工幸福感的调查报告下一篇:致家长开学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