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母亲的爱情杂文随笔(通用11篇)
1.父亲母亲的爱情杂文随笔 篇一
母亲喜欢菜园里的`花,在她看来,菜本身就是花,葱是花,蒜是花,萝卜缨子也是花。不过,最让母亲动心的,是在不经意间,墙头地角,这里冒出几株蒲公英,那里拽出几朵牵牛花。我知道,这些花草有的是不请自来,有的则是父亲特意引进的。父亲知道母亲爱花草,在种菜时就用上了心思,这里撒点草籽,那里留棵花苗,随手点染,寄托下美人香草的梦。母亲在收菜的时候,睥睨之间,一定欣喜。
记忆中的母亲就那样走在父亲的菜园里,就像走在她自己的花园里。母亲的衣衫是破旧的,而且是淡淡的灰颜色,能让人想起淡淡的炊烟和淡淡的干菜。
父亲的菜园本来没有灰色,而母亲却为之增添了,那是母亲的灰色,一种很美很美的颜色。而正因为这种颜色,父亲的菜园才真正变成了母亲的花园。在那个方圆不过半亩的菜绿花红的世界,母亲开作了一朵迎风含笑的灰色花。
有这样的花在记忆里,我就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有时还习惯用手背抹出春天般的眼泪。
2.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故事 篇二
父亲和母亲就这样在长达四年之久的时间里,通过互寄书信和照片定下了终身。对于他们所上演的这一经典的具有极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恋爱故事,我曾通过母亲的描述做过无数次的揣想:在那个没有电话联络闭塞的年代,书信要一个月才能抵达,那些书信要怎样的详尽才能互诉生活细节达到相互了解。要怎样的海誓山盟才能维系思念,抵制彼此身边的诱惑而不变心呢?当然了,他们也一定相互勉励过: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将革命进行到底!总之,四年之后,他们的爱情瓜熟蒂落,已经提升为少尉艇长的父亲用旅行结婚的形式迎娶了母亲。并在婚后一年半左右,将母亲和几个月大的大哥接到了威海。
据说,途经大连港住宿的时候,旅店服务员要求父母出示结婚证才可以入住双人间。父亲止住了正要翻包儿寻找结婚证的母亲,将襁褓中的大哥往旅店服务台上一放,说:“看吧,这就是结婚证!”那服务员看了看坐在服务台上的大哥,再看看军人打扮的父亲,再也沒提结婚证的事。
不论在母亲还是在父亲的回忆里,住在威海的那段日子,都是父母亲一生中最快乐并无忧无虑的时光。经过长久的分隔终于相守,那份浓情蜜意自是不言而喻。再加上生活的优裕和二哥的适时降生,都使这一家庭随时随地都充满了幸福的味道。如果没有父亲家乡的一纸公文,父母丝毫不会怀疑这样的日子将伴随他们的一生。在父亲六岁时就扛枪干革命的爷爷,不知为什么成了反革命。在那个讲究牵连的年代,有了这样背景的父亲只能转业了,否则有一天他指挥着炮艇叛逃去台湾怎么办。
根据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的原则, 父亲的工作安排在家乡县城的派出所,家安在母亲生长的那个小山村。村里的人看见母亲又回来了,嗤笑:落水的凤凰不如鸡,这两口子一个玩笔杆子一个玩枪杆子,这日子怎么过。这时候,父母再一次上演了一个最经典的励志故事,从无到有白手起家。虽然父亲因为工作的关系,只有星期天才能回到家里,农活几乎都是母亲用她瘦削的肩头承担。但是在母亲的回忆里,并没有对于父亲的抱怨,经常提到的是对父亲大年三十还要上山打柴的怜惜。这让我有这种感觉,父母在我记事以前,他们好像从不吵架,是甘苦与共、相敬如宾的模范夫妻。
终于爷爷的事平反昭雪,我们全家又随着父亲有了城镇户口,这时我和妹妹也已闪亮登场。从我开始记事起,父母经常为一些讲不清道不明的大事小事发生天摇地动的争吵,母亲总是常有理,父亲总是在沉默中爆发。已经开始懂事的我,即使怀疑母亲对于我记事之前的模范夫妻的讲述是否真实,也不敢去检举揭发,只能暗自腹诽。因为他们吵过之后,父亲照常承担家里的重担,母亲照常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都留给父亲。
日子在他们争吵和平静的交替演绎中流淌,渐渐的父亲的额头爬满皱纹,母亲的鬓间霜染了白发,他们终于磨平了各自的棱角,开始了人们经常称颂的黄昏恋。已经结婚生子的我,即使怀疑母亲对于我记事之前的模范夫妻的讲述是否真实,也不会去检举揭发他们曾经发生的一次次我记忆犹新的家庭战争。
他们一起钓鱼,也许归来时鱼篓里只躺着一条小鲫鱼,他们依旧乐此不疲。他们一起去采山野菜,采回来分包装好,用客车捎给我们兄妹,致使我的冰箱冷冻层里山野菜泛滥成灾。委婉的打电话告诉他们:不要去采了,太疲劳会伤身体的。他们兴致勃勃的说:我们就是在锻炼身体呢。见他们这样自在满足,我悄悄的在心里庆幸:还有什么比父母的健康更让人欣慰的呢。
变故发生在一个深夜,刺耳的电话铃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母亲突发脑溢血。当我赶去医院的时候,母亲已陷入昏迷。父亲坐在病床边,握住母亲的手,对我们说:“医生说是大面积脑出血,已经下了病危通知单,但是还有希望。”他忧伤而镇静的目光掠过我们惊慌失措的脸上。“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决不放弃。”
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和我们的精心护理,母亲奇迹般从死神手里挣脱出来。但是留下了后遗症,她不再手脚麻利,走路开始歪歪斜斜;她也不再伶牙俐齿了,总是笑眯眯的。父亲拒绝了哥哥接他们同住的建议,以最快的速度调整了自己的生活习惯,母亲健康时父亲连大米粥都不会煮,现在他要求我们教他炒菜,做母亲爱吃的鱼。他还为母亲洗衣服,将母亲收拾的清清爽爽。他对我说:“你妈妈最爱干净。”一向在我们眼里高大威严的父亲俯下身来帮母亲每天用热水烫脚。尽管后来因为母亲再次发病生活不能自理,我们为她请了保姆,但为母亲烫脚父亲仍旧坚持自己做,并亲自照料母亲吃饭,他将鱼刺一点一点剃掉,将鱼肉一匙一匙送进母亲微张的口中。他说:母亲其实爱吃美食,但年轻的时候生活困难,她把好吃的东西都留给了丈夫和孩子们,现在他要让母亲尝尽他力所能及的美味。
听了父亲一句一句诉说母亲的好,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在父母的口中听到的都是幸福的版本。原来他们将那些不快的往事都当做沙石沉在记忆的湖底,而那些点点滴滴的甜蜜就浮出水面,盛开成一朵朵莲花。
3.亲爱的母亲杂文随笔 篇三
我是个任性的孩子,我想让岁月为你停留,让你见证我的幸福快乐,让你与我共享成功的喜悦。我是个任性的孩子,我想纵容你所有的任性。我是个任性的孩子,我想让你永远陪伴我。
4.还好父亲杂文随笔(推荐) 篇四
父亲啊,父亲。你和母亲是世界上最傻的俩个人。一辈子省吃穿疼爱我这个丫头片子做什么!舍不得花一分冤枉钱,却在我身上倒贴不少!一身的病痛也不见上心去大医院看,还避重就轻说无碍,而我的头疼脑热能让你们忧心忡忡,牵肠挂肚!还记得那一年上中学,不顾生病非执意送我上学,顶着大风小雨。其实我说我可以,你只说这几字“我不放心”。父亲,现在的我是不是让你放心?就像当年那样雨水打湿你的脸颊、头发。而我眼角湿润无法目送你的身影,我想你,我的父亲!我想拥抱你!我后悔当初没有紧紧抓住你的手,哀求上天多给我几年让父亲在我身边陪伴着。
父亲,知道吗?我曾怨恨过自己存在!埋怨自己做人这么自私,明知家里经济困难,还想着继续上学。为了我,父亲和母亲都吃了不少苦受了很多的累。女儿不孝在你倒下那一刻,没能在你身边,平日也没做过什么暖心窝的事。父亲啊!我感慨时间,我感谢生命,赠给我喜怒伤悲。不然;我怎么成长去珍惜。可是,这代价太大,我不愿让你离开我。
父亲?如今女儿要嫁人啦!为我高兴好吧!在天堂会送我祝福对不对?虽然母亲找了个伴,但那天婚礼红毯我会自己走去我心爱的人面前,在我心里,我会想象着父亲你,是一直牵着女儿,并把她的手放在她认定可以托付终身的人手心里。其实,父亲啊,你仅仅只是从我的生活中消失,断了女儿依赖。其实,逐步见日,我会明白人都有一死。在人将死木将朽时,我们要做到心放下,看得开。
5.爱情的鸡汤杂文随笔 篇五
这原本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幸福之家,一家四口人,一双儿女,丈夫是工程师。妻子是医生。可惜这样的好日子持续不倒十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夫妻俩双双被批斗,丈夫被下放到车间劳动改造,妻子不堪侮辱疯了,原本一个幸福的家庭,瞬间就这样跌入了深渊。从此家里的一切全都有张总一个人承担,洗衣做饭自不必说,打毛线、裁衣服、蹬缝纫机,样样不落。这些对张总来说并不是难事,最难受的就是爱人经常犯病,一犯病就失去理智,每年都要住上半年的医院。那个年代,每个家庭的生活都非常困难,人们勉强温饱度日,张总一个人几十元的微薄工资,不仅要支撑一家人的生活,而且还要为爱人寻医问药,其窘迫状况可想而知。但是,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对爱人那种相知、相爱的情感始终没有改变。他知道,爱人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烧鸡。在文革之前,家庭的经济状况还可以,一年能够吃上几次,爱人虽然喜欢吃,但也只是吃些边角、碎块,把最好的部分留给了他和孩子。现在爱人犯病了,把家人忘了,也把她心爱的食物忘了,但是他对爱人的真情没有忘,对爱人的体贴没有忘,无论生活如何拮据,都要想办法让爱人吃上一点鸡肉。爱人入院了,第一次就带了烧鸡前去探望。在吃的时候,他看到爱人,一改往日的温柔与斯文,大口吞咽连骨头都给吃下去了,这可把他吓坏了,赶紧制止,硬是从她手中夺下烧鸡,连哄带吓,一点、一点像哄小孩一样慢慢的摘给她吃,生怕骨刺伤了她。有了这次教训,每次再给爱人带烧鸡的时候,他都要提前把骨头剔除,把最好的鸡肉带给爱人吃,剩下的鸡骨架熬汤,他和孩子们煮菜吃。孩子们虽然年幼但都非常懂事,从不向爸爸提出多吃一点,这样的吃法,他们一家坚持了近二十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每当参加婚礼的时候,总能听到这样美好的祝愿。祝愿虽然美好,细想一下,有多少人能够携手走过婚姻的风霜雪雨?答案,谁都不能确定,但是,张总走过去了,而且,走的是那样的坚定、走的是那样的从容、走的是那样让人敬佩。
张总退休后,关于他的消息知道的很少,只知道他受聘于一家公司当总工程师,两个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爱人在前几年才去世。屈指而算,张总从单位退休已经有二十余年了,尽管后来的员工与他从未谋面,但是关于他的故事在单位却从未间断,更有后人要拜访他,要为他写一篇专题报道,题目或许就叫爱情的鸡汤。
6.关于节日,关于母亲的杂文随笔 篇六
那草坪上还粘了几株立体的青草,一些粉色的花瓣。看得出来,她做的很用心。我望了望她稚嫩的小脸蛋,内心满满感动。
看着礼物,我想到曾几何时,年少的我也做过一件手工作品送给我的母亲,是在某一年的三八妇女节。那时的我好似就像女儿这般大。
记得我当时为了给母亲一个惊喜,独自悄悄做了好些天。节日那天还专程跑到附近山上去采了一大束野花一并当作礼物,然后早早的做好了晚餐等着下地干活的母亲回家。
那时,我在心里想象了许多次把礼物递给她时的场景,并且不断猜想着她收到礼物时的表情。是惊喜?抑或是欢欣?
等到母亲忙完农活回到家里时,已是点灯时分。我特意提前熄了灯,点上了几根小蜡烛,弄得好像是在过生日一般。
我不是一个善于用语言表达情感的人,所以当时并没有说过祝她“节日快乐”之类的话语,只是简单的将手工作品和野花递给了她。母亲先是一愣,以为是停了电,我才会点上蜡烛。
因为那时候物质比较匮乏,不像现在有许多各种用途的漂亮蜡烛。那天点上的是家里备着停电时照明用的蜡烛,也只有那种蜡烛。
母亲接过礼物,只是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才知道那样的场景是因为节日的缘故。
后来,我终究没有说出之前准备的祝福之类的话语,母亲也没有说出夸奖或是谢谢的话。接下来,沉默不语的我们便开始吃起了我那还算精心准备的晚餐。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母亲心里一定是感动的,只是我们都不善于表达罢了。
母亲今年53岁,不算太大的年纪,头发却因为终年操劳,已是满头花白,一年得染上好几次。有时候来不及补染,染黑的一截和新长出来的一截就形成一黑一白的鲜明对比。
多年的田间劳作,使她脸色有些黑黄,脸上爬满了皱纹。她的眼睛视力不太好了,眼皮已经下垂,眼角有好几条很明显的鱼尾纹。
她的双手拇指、食指和中指上全是采茶留下的黑色老茧。手背是晒得发黑的颜色,很粗糙,手心纹路很深。
由于年轻时体力活干得多,母亲的手臂和小腿都很粗壮。她的个子已没有年轻时那样高,身材也有些微微发福。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父亲不常在家。先是做村官时,总是在外忙碌,顾不上家里的活儿。不做村官了,又在外做了些小生意,也没能顾得上家里,再后来在邻村工厂上班直至到了成都工作。
家里地里田间的所有农活一直是母亲一个人在操持,但我从来没有听母亲说出过什么抱怨父亲的话语。
在村上,母亲是出了名的能干,一个人可以顶两三个人干活。她干活很快却做得细致,没有一样农活是她不会的。她总是每天起早贪黑,不知疲倦的干着这样那样的事情,在她眼里从来没有没活儿干的时候。
那时候一年四季种的农作物多,种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等等。什么时候应该种什么,什么时候应该收什么,母亲都自己安排的妥妥当当。那时家里还种桑养蚕,喂养着一头大水牛,养了几头猪,也有一点点茶园。
虽然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帮着母亲干活,但是也只是做些家务活和简单的采桑放牛之类的事。那样多的活儿,如今想起,都不知道母亲究竟是如何忙着过来的。
后来老家发展茶业,母亲将能产茶的田地都栽种上了茶苗。每年从2月开始采茶一直到10月初,她都在茶园里忙碌着。
去年五一回家,我帮着母亲采茶,只干了一天多,整个人便已是腰酸背痛的状态。
采茶都是清晨开始,天近暮色才歇。那天太阳刚刚出来,母亲便嘱咐我戴上遮阳帽,说我现在没怎么晒过太阳,怕晒了会不舒服。
采着茶唠家常时,她总问我累不累,说我现在没有怎么干过农活了,突然干干会很疲惫。我笑着说自己年轻着呢,没事儿,还打趣她嫁给我父亲真是值不得,一个人干了大半辈子的活儿。她很认真的说父亲也是不容易,虽是家里没有帮上什么忙,但是大半辈子也没有闲过,比较顾家了。
听着她的话,我总觉得很是辛酸,因为家里一直是她最劳累,她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自己早就已经习惯了。
当时站在母亲对面很仔细的看了看她,她一边埋着头用双手不停的采茶,一边和我搭着话,她真的好像又老了一些。
我少时离家以后,除了每次回家时能帮她做一些小事情而外,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她平日里自己在家时的辛苦劳累,我能想象得到。有个头疼脑热的也从不会主动告诉我,从来都是事后听她淡淡提起。但是只要知道家里谁哪里有些不舒服,她却会千叮万嘱对方该怎样照顾自己。
我生下女儿八个月后,由于上班,没有条件也没有办法将女儿带在身边,便由我母亲一个人把她带到了4岁多才送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女儿4岁前多病吵闹,母亲也跟着没有睡过什么好觉。有时女儿深更半夜突然生病,母亲就得独自背着她,走着乡村夜路送到医院。那几年母亲一边帮我带着孩子,一边还要忙着采茶操持家务,她愣是一个人熬了过来,期间的辛苦可想而知。
这点女儿的感受最为深刻,所以她和母亲的感情最为深厚,每次放假回家都会挨着母亲睡觉。问女儿最爱的是谁?母亲一直排名第一。
如今每年采茶季节过后,让母亲趁着好不容易闲下来的时间来成都休息一下,她都是百般推辞,说家里得养年猪,得种菜离不开人。其实到最后都是我们吃的最多,每次回家都是大包小包的带走,还总怕我们不够。她笑着说自己是后勤补给人员,得把工作干好。
虽然常常让她别再那样操劳,但她总说我们负担重,她得趁干得动时多干一些,那样以后我们的担子至少会轻巧一点点。
母亲一天天老去,身体也已经大不如前。我总想着有天能让她放下担子,没有后顾之忧地好好休息一下。
现在每年我都有说祝她“节日快乐”,“生日快乐”的话语。转眼又到了节日之时,今天打电话时,我说祝她“节日快乐”!她说什么节日额?还不是在茶田里采茶。我笑了,她也笑了。
想起那时候我没有说出的祝福语,心底总还是会觉得有一点点遗憾。
如今,年岁渐长的我慢慢的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了,最后我想对母亲说:“我爱您!母亲!”
7.父亲母亲的爱情杂文随笔 篇七
“几点下课,我去接你”……没有过多的寒暄,只有公式公办的口吻。到了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弟弟还小,没必要跟他争宠的时候,我跟父亲的关系很僵。而父亲一直默默的站在我身后,小心翼翼的维系着我俩之间吹弹可破的关系。
早上父亲六点起床送我去学校我把当成理所当然,为了我中考,父亲睡了一个多月的沙发。高中时候成绩不太理想,父亲为了不给我压力,总是说顺其自然就好,但心里比谁都着急。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父亲笑的比谁都开心,脸上的骄傲藏都藏不住。想着要到外省读书的自己,很庆幸现在在昆明求学,其实离父母近点,很安心。现在与父亲关系很好,我俩都是不善言表的人。
8.嫁给爱情的样子杂文随笔 篇八
(1)
第一次听说小洁男朋友是从静静嘴里说的,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一致认为小洁不厚道,有了男朋友竟然私藏,但我们也都知道,小洁只是想稳定一些再告诉我们这群八卦女人。
我们先是在微信上一顿乱问,然后约好时间把小洁叫出来,准备看看她男朋友,不巧,那天她男友正好夜班。我们看不见真人,便央求小洁给我们看看照片。在我们眼里,小洁总是最好的,不管怎么看照片,我们都觉得小洁有点小亏。小洁瞥了我们一眼,一脸高深的说着我们不懂爱情的样子。我们三个被她那甜蜜样子喂了一嘴的狗粮。
八卦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的,吃完饭唱完歌,我们四个继续压着马路。
“喂,姐夫呀,我姐?我姐在旁边啊,哦哦,刚才可能没听见吧,我把电话给她。”静静说着便把手机给了小洁,挤眉弄眼的冲小洁说道“你家老头着急了。”静静和小洁是双胞胎,能让静静叫姐夫一定是今晚没出现的男主角。我们三个站在一边,看着小洁在那幸福的讲着电话。
“你们不知道,着这个姐夫对我姐真的是拿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恨不得把我姐装在口袋里,一天三个电话从来没断过。”
“那你姐就不烦吗??一天三个电话谁受的了。”
“你们俩知道啥,这才能感觉到自己被关心啊!”静静说的一脸理所当然。我和菜菜一致鄙视,就和你不是个单身狗一样,还教育我们两个。
后来我终于知道了这种关心,往后的每一次吃饭,只要小洁男朋友不在,就一定能接到两三个电话,和我们吃饭前一个,算着时间差不多吃完一个,大概到了家还有一个。每次的电话时间不长,绝对不会让小洁感到厌烦,但是又让小洁感觉的时时刻刻被关心的感觉。而我们三个总是在旁边默默地吃着狗粮。
(2)
因为工作原因某天下班我跑到了小洁和静静的工作地方,准备陪她们加班。冬天总是黑的很快,刚刚六点外面的路灯就已经照亮了。我在窗户旁边看了看,准备再过一会问问小洁和静静吃啥,准备点个外卖。小洁在楼道里接男朋友电话,我已经见怪不怪了。没一会,小洁打完电话会来,手里还抱着好多外卖。
“哇,小姐姐,你啥时候叫的外卖啊!”我一脸幸福的抱着从小洁手里拿过来的外卖,准备埋头苦吃。
“你小姐姐还用的着亲自给你点外卖啊,吃狗粮也堵不上你的嘴。”
得,是我自己理解错误,这狗粮真好吃。小洁和静静往后的几次加班我都有幸的赶上了,但凡小洁男朋友夜班,就一定给点好了外卖,但凡小洁男朋友休息,就一定是亲手做的爱心晚餐。听静静说,前两天还有爱心早餐来着,让小洁好说歹说的拦了下来。我和静静还有菜菜三个人终于是受到了一万点的暴击啊。
(3)
前两天小洁和他男朋友去拍了婚纱照,他男朋友在朋友圈一脸嘚瑟“都说拍婚纱照累,我咋一点感觉都没有!”末了还配了一张现场照片,一张表情包。对于这种撒狗粮的行为,我们都狠狠地给他点了个赞。他终于是能让小洁嫁给了爱情。
情人节、圣诞节、儿童节、每个月的交往纪念日,只要是喜庆的节日,小洁永远都是一样的动作抱着不一样的鲜花出现在朋友圈里。小洁休息的时候,不是精致的小甜点,就是画着爱心的可爱便当。虽然小洁不说,但我们三个都能感受的她在幸福的冒着泡泡。
9.闲话爱情杂文随笔 篇九
恰恰是那个你在外面看风景,他在家里一直等着你的人,值得你去爱。他也有自己喜爱的风景,他也向往看风景的乐趣,但是他却放弃了看风景的机会,等着你回家。在他眼里,你比风景重要的多,看够了风景,你终究要回家。有了这种醇美的爱情,何愁不能与之执手偕老?
正所谓发乎于情,止乎于礼。几乎所有的爱情,开始时都与理性无关,属于纯感性的,是一个人发自内心情感的自然表达,但是真正得到大家祝福的,美好的爱情,却都经过了当事人双方理性的思考和抉择。爱情如果失去了理性,完全听命于感觉,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一路充满变数,是不是场劫难也未尝可知。
所以爱情可以是一杯美酒,也可以是一剂毒药,那些信奉爱情至上,一味跟着感觉走的男女,一旦沉溺于爱河,就会变得“无私无畏”,为了自己的爱情,他们可以与生养他们的爹娘为敌,可以“切割”亲情友情,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这种离经叛道的扭曲爱情,反而会让相爱的双方狭隘和自私。
当然不排除青年男女为了反对父母的封建思想或者强加于自己的包办婚姻,而与家庭,与父母决裂,最后走上追求自由爱情的道路。这种事例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凄美爱情让我们动容。问题是那是戏剧人物。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为人父母大都不是什么恶人,即使是,也有“虎毒不食子”的古训,有的父母有些封建思想或者包办婚姻的倾向,也非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儿女的长远幸福着想,与儿女的分歧完全可以在儿女的长远幸福前提下,通过对话和调解解决,何苦要闹到鱼死网破的境地呢!
10.我的母亲杂文随笔 篇十
远嫁的女儿注定是欠了母亲一个温暖的晚年,即使未曾远嫁,也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常常陪她,但却能在想她时不至于要考虑路程的原因而却步。
有时候会想,当初母亲要是能够稍稍的坚持一下她的初心,阻止了我远嫁,那么现在又会是怎样的一个人生呢?母亲常说,她只有一个女儿,她的内心其实是不舍的,但是因为姑姑年轻时因为奶奶阻止了她的婚姻而发生了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所以母亲违心的应允了。她说,她只是希望我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而不因为她的原因,让我的人生有了遗憾。当然,我们谁都无法预见到人生,预见到未来。
刚才看了一则关于养老院的新闻,思念便如潮水般将我淹没,想到母亲一个人独居在小山村里,眼泪便不受控制地流淌……很难想像,年轻时候胆小的她是怎样练成了钢铁一样的胆子,这么多年一个人居住。她说她喜欢村子里的清静,她说她住不惯别的地方。但是我知道,那只是无奈的借口与安慰。“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句话在母亲身上体现的尤为淋漓尽致。还记得父亲去世后没多久,有一次爷爷去了远房亲戚家,家里就剩下我们母子五人,那段时间,家里每到夜半,对面空置的厨房便会有一阵阵像是动物的声音,叫得很是恐怖,我们都认为那是“鬼”,吓得不敢睡觉,母亲虽然也害怕,却依然勇敢地守护着我们。好在,爷爷回来后,那声音便没有再出现。她就是这样一步步的用她原本柔弱的肩膀,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
“养儿方知父母恩”,这段时间儿子到青春期,青春期特有叛逆,使得我们关系也时而紧张,这让我想起了当初的我,一般的年纪,一般的些许叛逆。但无论如何,我与母亲这些年虽天各一方,心里一有事还是会第一时间想向她倾诉,只因为电话那头的声音是我在这世间最深的牵挂啊!当然,会让母亲难过的事还是选择性地说,这么多年远离家乡,远离她,从一开始就养成了报喜不报忧的习惯。很多时候,我宁愿将委屈和着泪水往肚子里吞,也不舍得让母亲跟着我伤心难过。
年轻时候的母亲是村子里最漂亮的。至今脑海里还记得她烫着一头当时流行的头发,撑着一把小洋伞拍的一张照片,母亲也曾惊艳了时光。
她心灵手巧,是村里少有的`一位裁缝,我们兄妹四人自小穿的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衣裳。她还会制作斗笠,小时候看着一根根小小的竹子在她手里变成了一个个好看又实用的斗笠,我就觉得很神奇。那斗笠精致的犹如艺术品,但当时,她做的斗笠只是为了换取微薄的生活费。还记得年少时,她在房里挑灯做斗笠,我与两个年幼的弟弟就围在她身边捉迷藏,那时的日子过得清苦又简单……
11.父亲的修理铺倒闭了杂文随笔 篇十一
这是我父亲从小给我灌输的思想,那时候只有一脸懵懂,小脑袋想着:你现在不就在做嘛。
「壹」回乡开店的傻小伙
在我二十二岁的年纪,来写小时候的事情。很多事情已经模糊不清,而很多看法早已不同往昔。
如今的我想起往日,觉得自己家却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家庭。
在几年前爷爷去世之前,我一直认为他终生未娶,未有子嗣,所以才会抱养了我父亲。直到爷爷去世以后,我才知道爷爷以前结过婚,只是被长辈赶走了。再后来他有个亲儿子,但又不跟爷爷姓。知道这段往事秘辛的大抵没几人,不过那又是另外一段陈年故事,以后再说也罢。
回到20xx年的光景,猪肉还很便宜,房价也还很低,学校老师的工资连‘嘉陵’摩托都买不起。满6虚岁的我需要回家乡上学了,父母果断辞掉了外面的工作。
那时候别人都说他“傻子一样”,大城市好好的不干,回到穷乡僻壤的家乡能赚什么钱。孩子放着老人带着读书不就好了,回来开什么修理店,不用几个月就肯定倒闭了。
也是啊,满是泥泞的黄土路,弯弯曲曲的小山沟,连水泥路还没通的穷地方,开什么修理店呢。别说摩托车,有自行车的人也是很威风了。
他东拼西凑借了几千块,组了一间一房一厅一厨一卫的店面,买了一套工具,进了一些货就开业了,顶着长辈们漫天的唧唧呱呱。
俗话说“熟人生意熟人做”。熟人自然有熟人的好处,但是也有坏处,就是赊账。三十五十欠着,十块八块也欠着,最过分的三块五块也欠着,从年头到年尾不知道换了几本账本。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年大年三十,父亲都还开着一辆别人不要的、自己整修过的破烂‘嘉陵’摩托,带着账本,满世界的挨家挨户收债。能还清的都是财神爷,还不清的能还多少是多少也很感谢。以至于每年的年夜饭吃完天都接近黑了。
那一本小小的本子,密密麻麻挤满了这一年的收获和汗水。而我至今也无法体会从年二十开始到年三
十、不论风雨挨家挨户上门收账的心情。至今不能,以后也不能。
小时候最‘气’不过的就是半夜的修车。那时候挨家挨户基本还是固定电话,贼响!总有一些刁民在三更半夜来电话,吵醒一家人,然后父亲就摸摸索索的离家出去了,再回来都不知夜有多深了,而我却会因为被扰了清梦而赌气很久。
「贰」这辈子只有这一张欠条
时间匆匆几年熬过去了,借人‘吉言’,父亲的修理铺没有倒闭,回头客越来越多,附近几个村落的人经过我家门口一定会来喝一杯茶水。
忙碌的时候大冬天每个月都要开十几个‘机箱’,从早到晚,一双手都是机油。甚至正月时候,聚餐午饭、晚饭也是急急忙忙吃几口又有人修车了。
今日我念你一份情,他日有困难一定会帮助你。正所谓,知世故而不世故。
年中,房东带来一条坏消息和一条好消息。
好消息是:房租可以晚点再交。
坏消息是:房子不租了。
突如其来的事情让大人承受了莫大的压力。在经过几天的密集家庭会议讨论,且抽掉了半条‘梅州烟’的情形之下,父亲和爷爷最终决定借钱自己建房子。
工人就爷爷出面叫房亲来自己动手了,工钱赊账,暂且不论。材料钱就父亲四处催债,外加亲朋好友相借,最后凑了几万元。
动工以后也就一天一个样,就像转眼之间就出来一样‘简单’。
记忆犹新的是那之后的事情,父亲让我亲手撕掉一张“今某某向某某借5000元人民币”的欠条。
“这是我这一辈子唯一一张欠条。”
或许是因为这件事情,父亲对于我的经济管控一直很独立,不富养,也不会没钱用。
而我,也从来不和人借钱。
如今想来,也是心酸。
多坚强的男人,为了家,也可以毫无尊严。
「叁」老师傅和小毛病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十多年光景眨眼就过去了。
当初的帅小伙变成了老大叔,当初的小屁孩也到了叛逆的青春期,而当初的独生子女家庭也增加了一名人员,我的弟弟。
打好的水泥路面,家家户户的都有了摩托车,靠山吃山的孩子只要努力去创造都能富裕起来。
小街道上开了几家修理铺,修理的生意渐渐惨淡了,生活水平提高后,买的车也是上了档次,不容易坏了。
父亲闲暇时候开始倒卖土特产补贴家用。绿茶、番薯、蜂蜜、山药、灵芝...只要山里有的爸爸都能找人收来卖。
每天来来往往的过客冲的茶水,一年就用了几百斤的茶叶。
“你不知道,凭心而论,师傅你这里是最不黑人的修理店了。上次也是车启动不了,推到那一家店铺里面,从头换到尾换了五六个零件花了两百多块。”
老师傅...老师傅...那种听一听声音就知道哪里坏了的老师傅...小毛病、小毛病。
那种对症下药的小毛病。
那本记账的小本子在那时候终于丢到了角落里。
欠债的人少了,父亲的头发也白了。
几年前,爷爷的身体突然暴瘦,被查出食道癌晚期。父亲和家族长辈商量后,没有去接受化疗,而我是最后知道消息的哪个。
父亲把全部积蓄买了一辆轿车,在爷爷精神好的时候带着他去了每一个亲戚家里。
家里的男人是那样的坚强。爷爷从没说过一声疼。
父亲说
“你爷爷这一辈子都那么硬气的人,怎么可以在病房度过余生。”
上天垂帘...中药的调理让老人多活了两年。
我现在还记得,父亲在平时练字的本子上的一句话:
你养育我长大,却来不及等我。
「肆」 人生需要一些改变
20xx年正月,这家修理了16年的修理铺毫无预兆“倒闭”了。
父亲像个20出头的“后生仔”一样,开着车,带上行囊,离开家乡。
我要去给人打工,出去走走。人生需要一些改变,现在还不是养老的时候。
去吧,去吧。不惑之年的人,或许也真的是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
家里就不用担心了。
我长大了。
【父亲母亲的爱情杂文随笔】推荐阅读: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06-29
我的父亲母亲修改10-31
《我的父亲母亲》电影配乐06-25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08-19
父亲的肩膀随笔06-30
杂文母亲节09-07
父亲的承诺 _随笔作文09-21
描写我的父亲的情感故事随笔11-07
我们的母亲们情感随笔07-10
那一夜的母亲随笔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