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反思范文

2024-08-28

政策法规反思范文(共8篇)

1.政策法规反思范文 篇一

物业管理、服务、政策法规摘要

一、物业的维修范围:

物业公司只负责保修期过后公共部位的维修,不负责自用部位和自用设施的维修。

1.公共部位是指:共同使用的土建、动力、电气、公共设施、设备等。

(1).土建:如房屋的梁、柱、楼板、外墙、基础、地沟、屋面、单元门、楼梯间、排烟排气通道、落水管等。

(2).动力:如上下水主管、阀门、立管至支管第一个分解部位(水表前归物业水表后归个人)、化粪池、下水井等。

(3).电气:如照明灯、路灯以及用户墙体外接户线与进户线的接头为分界点的线路及设施、供电线路(进户线以外归物业进户线以内归个人)等。

(4).公共设备、设施:如自行车棚、小区护栏、大门、道路、步道砖、绿地、垃圾箱、活动场地、凉亭、工艺品、石桌、石凳、健身器材等。

2.自用部位是指:分户门以内(含分户门)、方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仓库、阳台等。

自用设施是指:门窗、墙皮、棚皮、卫生洁具、上下水支管、水表、水嘴、洗涤盆、分户电表、刀闸、开关、接线合、软线、灯头、插座等设施。

二、保修期限(正常使用情况下):

1.2.基础设施工程、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等,终身保修。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的防渗漏

(包括地下室)保修五年。

3.4.5.6.供热系统为两个采暖期。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为两年。塑窗、防盗门为两年。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有线电视等单位,应当依

法承担物业管理区域内相关管线和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的责任。

建设工程在保修范围内和保修期限内发生质量问题,施工单位应履行保修义务,并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三、住宅装饰、装修禁止下列行为:

业主要装饰、装修房屋的,应当事先告知物业服务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将房屋装饰、装修中禁止行为和注意事项告知业主。

1.未经原设计单位或者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提出设

计方案、变动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的(建筑主体是指建筑实体的结构构造,包括屋盖、楼盖、梁、柱、支撑、墙体、连接接点和基础。承重结构是指直接将本身自重与各种外加作用力系统地传递给基础地基的主要结构构件和其连接接点,包括承重墙体、立杆、柱、框架柱、支墩、楼板、梁、屋架、悬索等)。

2.将没有防水要求的房间或阳台改为卫生间、厨房间的(特别

是商服)。

3.扩大承重墙上原有的门窗尺寸、拆除连接阳台的砖、混凝土

墙体的(如阳台洞口、刀把门等)。

4.损坏房屋原有节能设施、降低节能效果的(如拆除保温苯板、暖气移至阳台或卧墙体内等)。

5.上下水立管、暖气立管埋墙体内或改变垂直走向、管道检修

口封死等行为。

6.其它影响建筑结构和使用安全的行为。

四、几个需要说明和界定的问题:

1.产权房(包括房改房、集资房、商品房)自用部位、自用设

施属于产权人(业主)所有,产权人既有居住权,也同样有养护、维修和安全检查的责任,也可以委托物业管理企业对自用部位和自用设施实行有偿服务。

2.凡是产权人私自改变楼房原始状态的(如蹲便改座便、原地

面瓷砖凿除防水层破坏导致漏水等),出现一切问题都由个人负责,物业不负责维修和承担任何责任。

3.阳台渗漏雨问题的界定:

(1).阳台顶层屋面漏雨归物业维修。

(2).凡是楼房交工入户时,阳台没封闭或用钢窗封闭的,都不属于封闭阳台,物业不负责维修。

(3).凡是封闭阳台(也就是交工入户时是塑窗阳台算权属面积的),物业负责维修。

2.政策法规反思范文 篇二

2007年,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教育部6所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使得一度中断的免费师范生教育制度得以正式恢复。政策所宣扬的“三个要”一如预期获得社会各界的一片赞好之声:“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 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1]据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 6所部属师范大学共招收免费师范生7.2万人, 考生报考踊跃, 生源质量良好;3届3.4万名毕业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 91%以上到中西部任教[2]。从具体数据来看, 政策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方面所作的努力也得到了印证。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 随着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深入开展, 越来越多享受着国家得天独厚的政策优惠的免费师范生开始出现违约的倾向。从以免费师范生为对象的调查研究来看, 有相当比例的免费师范生表现出“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信念不坚定且对前途感到迷茫、对农村任教尚有顾虑[3], 及对应该承担的义务并不赞同, 且这一比例在毕业前夕较之入学之初相比上升得非常快[4]。截至目前, 已有几届免费师范生走向中西部学校, 但如果他们当中存在大量打算违约者, 那么其教学效果、教育质量也就难以得到保障, 中西部基础教育师资的提高不免堪忧。然而对此, 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仅仅概要地规定了违约后必须履行的罚则, 除此之外, 政策缺乏细则性、操作性条款的说明, 进一步导致免费师范生“违约”持续升温。

针对这样的背景, 本文以免费师范生政策中6所部属院校之一的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希望了解该校学生群体对于免费师范生违约的态度与看法, 并借由违约热的讨论对免费师范生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与反思。

二、“违约”之争:从良性讨论到恶性攻击

免费师范生违约现象逐渐成为当前社会探讨的热点之一, 在学生群体中的探讨尤为热烈。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蛋蛋网”这一颇具人气和影响力的学生论坛中能够检索到大量关于免费师范生是否应该违约的讨论贴子。其中既有明确反对违约的态度, 也不乏支持违约的观点, 还有大量表示理解的“折中派”, 可见在大学生群体甚至是免费师范生群体当中, 对此的态度也千差万别, 很难运用统计手法得出“是否应该违约”的结论。

事实上, 无论最终结论为何, 身处其中的免费师范生群体已经不可避免地承受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而这些影响大多是消极的:免费师范生被标签化为贫困生, 农村生源的免费师范生自卑情绪愈加浓重, 良性自我评价难以确立, 很可能导致今后正常的人际交往出现障碍;在各方有关免费师范生政策权衡利弊的讨论中, 免费师范生原有的功利心态被放大化, 成为教师、服务农村的志愿被动摇, 因而学习动力与积极性不足;因违约而起的来自诚信与道德的拷问和质疑更是将免费师范生群体推至舆论中央, 导致免费师范生自我身份认同出现危机, 原本脆弱的群体认同感更显得不堪一击。并且在论坛中, 几乎任何关于免费师范生的讨论都会从最开始的理性商讨演变为攻击谩骂, 很难有例外。类似“因为他们的某方面的人格或者心智还不成熟, 所以当了老师反而危害下一代, 相比他们违约所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来说, 这样的危害可谓影响深远。”这样的充满攻击、挑衅意味的回应显然并不关心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 反而使整个讨论呈现出良性互动缺失的局面。

在这些伴随正常探讨始终的攻击谩骂中, 免费师范生明显感到身心俱疲, 甚至无奈、绝望。从“身为免费师范生, 我想说不要这样歧视我们!”“违约师范生需要你们的支持”, 演变为“免费师范生很无奈”、“有一种悲哀叫‘免费师范生’”……这样普遍的表达让人不禁为免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感到担忧。正如一位学生在该论坛中所说:“零违约率的光环背后是一个群体学生处境的艰难。”在这样一个经济契约不断被强调的舆论与现实环境中, 免费师范生心理契约的发展明显是迟滞的。免费师范生从签订协议到踏上教师工作岗位, 经历了一个从静态、稳定的经济契约向动态、变化的心理契约转变的过程:免费师范生或者形成一个稳定的契约内容, 实现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或者对契约关系出现不满, 产生破裂[5]。当理性价值判断退居其次, 因违约讨论而生发或明晰, 或有形, 或无形的压力与消极影响走上前台的时候, 在某种程度上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就成了免费师范生群体的“不可承受之重”。在内心建设不足、群体认同感较弱且得不到同伴群体认同的尴尬境遇中, 免费师范生们在诉说的同时实际上也体验着某种程度上的“失语”, 他们实则更希望融入到整个师范群体之中, 受到平等的对待。

三、“违约”背后的免费师范生政策:目的与措施的错位

关于违约的讨论之所以无解, 并且很容易导致学生群体的相互谩骂和攻击, 根源并不在于学生, 而在于免费师范生政策本身就存在着缺陷, 当学生们站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这一政策的时候, 就很容易在强化某些优点的同时掩盖了一些缺陷, 从而导致观点之间难以兼容。

1.免费师范生教育:用一种公平代替另一种公平

在人们心目中, 免费师范生政策往往与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等价值追求联系在一起。其中, 尤以政策为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而备受关注和推崇, 诸如“从2007年到2010年, 6所教育部部属师范大学共招录的4.6万名免费师范生中, 中西部生源占90%, 农村生源占60%”[6]这样的报道也为其提供了数据上的佐证。但是, 政策本身的目的并不在于为农村生源提供免除学费等优惠进而促进教育公平, 而是在于为中西部农村地区补充优质教师资源。因而, “补充师资”的目的和“免费”的措施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错位。

对农村学生而言, 在家庭经济困难的背景下通过接受免费师范生教育, 提高了个体的知识、能力、素质和人格, 增加个体职业地位获得、社会地位变更、社会阶层流动的机会和可能, 可以改变自己与家庭的处境[7]。如果像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 教育事业为受教育者打造着独立于起点地位的终点地位, 并正在越来越大地发挥为很多人提供流动机会的作用[8], 那么来自农村的免费师范生们想必也接受和体验着这样一种教育的公平。但是, 这种公平是以牺牲今后的自由升学权和就业选择权威为代价的, 政策限制了免费师范生通过高等教育实现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和范围, 而中西部和农村的现实状况制约了免费师范生就业后的社会流动及其后代的社会流动[9]。

这样, 免费师范生在享受“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 必须放弃“公平的自由升学和自由择业”的权利, 当前者被极力标榜的时候, 后者容易被忽视, 甚至认为“放弃公平的自由升学和自由择业”是他们享受到“免费”政策之后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却忘记了当免费师范生选择“违约”的时候, 当他们支付了违约金, 那就理应换回自己本该享有的“公平的自由升学和自由择业权”。之所以在讨论中很多人对此持反对态度, 是因为他们往往站在道德高地的位置指责免费师范生不愿为西部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但却没有意识到, 中西部的教育和教师问题不是仅仅靠一批免费师范生就能解决的, 提高教师待遇才是问题的关键[10]。因而, 免费师范生政策本质上就是用一种不公平代替了另一种不公平, 将免费师范生的“出身弱势”置换成了“权利弱势”。

2.衡量标准:无人违约不等于政策成功

反对违约的观点暗含着这样一个假设:不违约的免费师范生就是免费师范生政策所需要的支援农村教育的那一群人, 没有人违约, 就意味着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成功。但这似乎有些一厢情愿的味道。根据2011年2月人民网所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在181名受调查的首届免费师范生中, 63.5%的受调查者来自农村, 89.2%的受调查者家庭月收入不足4 000元;6.6%的人选择了“北上广深”作为意向就业地点, 58.0%的人选择了“省会级城市”, 没有人选择“农村”作为意向工作地点[11]。尽管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提供了不少优厚待遇, 但很多学生还是选择了留在城市[12]。与他们的就业意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当这批免费师范生就业之后, 实际违约的免费师范生比例并没有这么高, 按协议返回生源地执教的比例保持在90%以上的水平[13]。因此可以推论出, 在很多表面上并未违约的免费师范生当中, 依然有不少人在内心深处存在着违约意愿。

在免费师范生的衡量标准上, 当长远的且带有计划经济烙印的措施遇上了眼前的且充满行政命令的要求时, 相比难以量化的诸如爱教、乐教及善教的师范素质, 操作性更强、更简易的“不违约”成为各部分利益相关者默认的共同诉求。但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不高、发展空间小, 因而可以预见免费师范生下基层、留农村的意愿必然不会强烈, 即便很多免费师范生没有违约, 但难以否认他们身上存在着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心态, 在这种心态下, 其教学效果自然不容乐观。提高农村教师的文化程度不能说是一项政策的最终目的, 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提高其文化水平来促进其教学质量的进步。因此, 当免费师范生无意留在农村时, 他们身体上的“不违约”, 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心也在农村扎根, 因此也难以说这一政策取得了成功。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尴尬局面, 是因为这一政策将培养优秀教师的高要求与援助中西部贫困地区缺乏师资的低要求捆绑在一起[14], 用落后的待遇来挽留重点大学毕业的师范生, 其结果自然是两败俱伤, “一举”无法“多得”。如果国家只是培养出优秀的师范生, 但不考虑提高其工作环境的质量, 而是试图通过“免学费”的政策让他们能够在农村安心工作, 这只能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 很难在现实当中实现。

四、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可能转向:重在“以师范吸引人”而非“以免费强迫人”

有学者指出, 如此本身充满变数与信息不对称的政策 (免费师范生政策) 预示了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之间的长久博弈, 并为政策相关者种种行为的发生预留了空间[15]。基于前述分析, 政策本身就存在着逻辑上的错误:因为免费师范生获得了“免费”的权利, 所以必须履行服务中西部农村教育的义务。由于逻辑的误导, “师范”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而“免费”又透露出了利诱、捆绑, 甚至是要挟的意味, 免费师范生们须为免费付出代价, 同时师范生的培养却又不尽如人意。由此, 本文着重关注政策调整的一种可能性, 从培养免费师范生最关键的场域——学校出发, 坚定“师范”导向, 突出“师范”要义, 促使“师范”本身而非“免费”成为吸引有志于从教并愿意献身西部农村教育人才的最终原因, 真正做到“以师范吸引人”。

首先, 明确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规定了培养的方向与培养规格的要求, 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具有导向的作用, 是课程设置和选择培养方式的依据[16]。与普通师范生不同, 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 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 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 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 因此免费师范生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更多的意义。师范生免费教育有着更为明确的培养目标, 即具备师范素质且愿意投身农村教育事业的师范人才, 国家还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当前, 由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没有得到一致的、全面的认识, 无论是生源的选拔、培养还是最后的输出都存在着一定的短视行为, 实际出现了欲速则不达的局面。因此, 对于免费师范生知识、能力、素质与从教信念的综合考量势必成为今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重中之重。

其次, 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课程设置。目前, 师范生免费教育主要包含以下三种类型的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以及教师教育课程。其中以后两者为重, 后两类课程旨在提高免费师范生所修习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教学实践能力。在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设置纲要基础上, 6所部属师范院校根据学校自身特色进行了改革与完善, 如北京师范大学突出了教师教育课程;西南大学构建了一个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自主创新学习六类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17]。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在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课程表中却鲜有发现与农村教育相关的课程, 免费师范生的“趋农”特点被忽视了。政策一方面要求免费师范生投身农村教育, 另一方面却没有提供对口的、带有指向性的教育, 这不仅会影响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还可能会引发免费师范生的违约行为。因此, 增加与农村教育相适应的课程, 完善课程设置, 提高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指向性, 才能使免费师范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3.清朝财政政策之反思 篇三

阅古知今 对于解决一个国家的财政危机,实际上就主要是加税还有借债。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加税是最差决策,因为资金留在民间的收益更大,借债要优于加税。本素材适用于金融危机、财税政策等话题。

清朝末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甲午赔款,二是庚子赔款。两次大的战争赔款使得清政府陷入巨大的财政危机。为了解决巨大的战争赔款问题,英、德、法、俄银行以5%左右的利息提供给清政府贷款。

对于解决一个国家的财政危机,实际上就主要是加税还有借债。加税的本质就是不断存钱,如同老百姓喜欢储蓄一样,而借债意味着通过融资来解决目前的困境,通过融资的未来的利润来支付利息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清政府的财政政策实际上就是前者,不断采取存钱的策略充实国库。据史载,到鸦片战争后的1847年,财政结余为380万两。甲午战争前的1893年,国家财政结余高达760万两。

依照詹姆斯·麦克唐纳德《一个自由的国家债台高筑:金融基层民主》一书中提供的资料,如果我们按1600年时能借到大量公债与没借公债的国家分成两组,那么你会发现,400年前国库里金银万贯的国家今天基本贫穷落后,而当年靠发国债发展的国家今天基本都经济发达。像那时的明朝国库藏银约1300万两,朝廷甚至储存了足够吃9年的谷粮!不久明朝被改朝换代。1697年英国政府一年的短期债务支付是它财政收入的3倍,1710年时是财政收入的近4倍,但那并没迫使英国灭亡,实际上英国从那以后反而日益强盛。

那么借债策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够解决财政危机并且促进经济发展呢?我们可以把国家看成一个公司,从公司财务的角度来看待国家理财问题。由于中国历史上民间借贷利率都在20%、30%以上,同时投资项目因抑商而很少,回报率也低,所以各朝代的理性国策是多往国库存钱,少花钱,也少征税。相反,如果国债利息只有5%,而国家投资项目超过7%甚至更高,那么无疑应该通过国债来进行政府投资。这样,不仅能缓解财政危机,甚至会长期促进经济增长。清朝的财政危机一方面是由于其财政政策错误,但另一方面也是其投资项目收益太低,又缺乏有效的低利息融资渠道,迫使其采取消极的财政政策,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加税是最差决策,因为资金留在民间的收益更大,借债要优于加税。但借债需要一个前提,就是确保政府投资应用到收益高于国债利息的项目上去,不能不顾成本和收益地胡乱投资,而这依赖于财政民主和财政公开。应将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投资都纳入到预算中去,由纳税人实行有效监督,实行绩效考核,确保政府投资的高收益率。在此前提下通过发行国债来发展经济,应该是更优选择。

4.旧房改造政策(范文) 篇四

旧房改造政策

大家知道什么是旧房改造吗?什么是旧房呢?这里说的旧房一般是指危房,这些房子一般是在农村地带存在的,农村有很多房子因为经济问题无法打造的非常完美。大部分的农村局方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国家为了解决这种安全隐患,会实施危房改造。旧房改造政策主要是为了帮助一些经济比

成都装修cd.oceano.com.cn 较困难的农村户口解决住房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旧房改造政策。

一、补

(一)补助对象范围

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其他贫困

成都装修cd.oceano.com.cn 户。

(二)补助对象住房情况

1.凡列为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的,其居住的房屋,必须是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鉴定为C级或D级危房;不是C、D级危房的,不能列为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

2.确定无房户为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的,必须是经济上最困难的农户,即属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或其他贫困户,且没有自己的住房、长期借住村集体房屋或私房。五保户、低保户、因灾倒房户且属于贫困农户的,必须经县级民政部门认定,贫困残疾人家庭、其他贫困户必须经县扶贫办认定。

(三)各地在确定危房改造补助对象过程中,应优先将自筹资金能力特别弱的贫困农户确定为危房改造补助对象,并在政府帮助下改造建成最基本的安全住房。

二、补助对象申请条件

(一)农村危房改造以户为单位,由农户提出申请,申请人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拥有当地农业户籍并在当地居住,且是房屋产权所有人;2.属于农村危房摸底调查统计在册的危房户;

成都装修cd.oceano.com.cn 3.属于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其他贫困户任意一种类型。

三、补助标准

按东、中、西部每户补助6500元、7500元、9000元的标准;同时按人均1200元补助标准,支持建设危房改造供热等配套基础设施。各省(区、市)危房改造任务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确定。

5.形势政策[范文] 篇五

基本路线

全面把握群众路线与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联系:群众路线体现了党的性质与宗旨,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工作方法和宝贵经验总结。中国梦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梦的精神实质,要求我们深化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一座丰碑,也是我党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一大创举。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群众路线的内涵不断丰富,党对群众路线的认识不断深化。[9]

必经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指向,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是一致的、吻合的,只有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强军之梦

“中国梦”首先是一个“强军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近代中国的灾难,是从西方列强在军事上比中国强大并欺负中国开始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人民解放军已由昔日的“小米加步枪”,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并开始向信息化迈进的强大军队。

真抓实干成就“中国梦”

“中国梦”凝聚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民族复兴的希望。全国两会将把党的十八大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景、路径,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人民的期待需要转化为一项项具体措施,落实到一件件好事实事。唯有真抓,才能直面问题攻坚克难;唯有实干,才能托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弘扬中华文化 实现中国梦

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表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基本要求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辛向阳指出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五个有”:有路、有魂、有底、有人、有备。

有路是指中国梦的实现有着中国道路的支撑。

有魂是指中国梦的实现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三大能量:能够把握趋势、抓住机遇、化解风险。

有底是指中国梦的实现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基础和可靠保障。

有人是指中国梦的实现有着广大人民群众这一历史主体。中国人的梦想正是在国家梦、民族梦的实现中不断得以实现的。

有备是指中国梦的实现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须时刻准备迎接挑战。

继承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我们的复兴之路、追梦之旅。我们要朝着“中国梦”曙光初绽的方向奋勇前进,开创祖国更为光明的复兴前景。

一要勇于冲破陈旧观念的障碍。

二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三要勇于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我的理解

中国梦承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内容,同时又赋予其新的内涵,我理解,至少包括五层含义。[3]

第一,“中国梦”是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国家、民族和自己个人未来前景的美好梦想,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的梦想。

第二,“中国梦”靠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来实现,也需要两岸同胞共同来圆,是包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梦想。

第三,“中国梦”是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合作共赢、参与全球治理的梦想,是推动建设公正、民主、和谐的世界秩序的梦想。

第四,“中国梦”是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不同文明、不同价值观相互交融和包容的梦想

中国梦,是中国人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梦想。

第五,“中国梦”与世界和平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世界好,中国同样会更好。

城镇化

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最新政策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作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中称,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各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

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后,《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有望对外公布,该规划将涉及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未来受益城镇化的地区会在中西部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周边的三线城市。

核心特征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对进一步理解其本质特征是有益无害的。

以人为本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要加强住房建设,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提升居住品质,使“居者有其屋”。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对“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的改造,降低中心城区过高的人口密度,增加公共绿地。积极发展大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改善路网布局,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指导思想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紧紧围绕重点地区、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推进,加强法治,严格监管,坚决打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保护和改善自然恢复能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实现祖国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基本原则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恶化的主要原因

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历史长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过分强调工程措施,而忽视了生物措施。[1]

部分生态建设项目忽视了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保护目标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是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

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之一,是党的科学的领导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这是由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我们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党,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指导思想 主要内容:为民、务实、清廉

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总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照镜子】主要是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

【正衣冠】主要是在照镜子的基础上,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

【洗洗澡】主要是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既要解决实际问题,更要解决思想问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治治病】主要是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人的身体有了毛病,就要看医生,就要打针吃药,重了还要动手术。

主要任务:中央反复研究,决定把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总体要求: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要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要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要牢牢把握基本原则。

要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为民,就是要坚持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务实,就是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发扬理论联系实际之风。

清廉,就是要自觉遵守党章,严格执行廉政准则,主动接受监督。

要牢牢把握基本原则:正面教育为主、批评和自我批评、讲求实效、分类指导和领导带头。

要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坚决反对奢靡之风。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或美中关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国家关系。一些媒体将中美关系称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2011年的《中美联合声明》确认中美双方将共同努力,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中美双方对中美关系的最新的定位和表述。两国关系的复杂之处主要在于两国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对彼此的不同看法,总体讲,是合作多于冲突,共同利益远大于彼此分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目标是发展成为一个富裕、强大、统一的中国。美国的目标则致力于将自由与民主的理想散播到全世界,同时保持国家安全。因此,中国大陆目前的政治系统、意识形态直接与美国的设想和利益冲突。因此不少人戏称为“美中不足”。

2012年10月14日,中国驻美国大使张业遂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过去10年里,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中国经济总量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

一。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共有2000多名维和人员在境外执行任务,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一是中美两国的利益联系日益紧密。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4466亿美元,是两国建交时的182倍。建交之初,中美之间人员往来每年约1万人。而现在每天有近1万人、每26分钟有一架航班往来于两国之间。中国在美留学生超过16万人,美国在华留学生已达2.4万人。[2]

二是中美高层往来和对话磋商频繁、深入。2003年至今,中美两国元首共举行26次会晤。双方新建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战略安全对话、亚太事务磋商、中东事务磋商、省州长论坛等多个重要对话机制。双方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日常交流与沟通更是不计其数。通过这些交往,双方就广泛议题保持着深入、坦诚沟通,对加深了解、增进互信、深化合作、管控分歧发挥了重要作用。[2]

6.建设法规(范文模版) 篇六

答:(1)依据《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可以分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规划和乡(村庄)规划三大类。其中城市(镇)规划包括城市(镇)总体规划和城市(镇)细规划。(2)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建设部编制,国务院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级政府,经省级人大审议后交由国务院建设部审批。城市(镇)总体规划由本级政府编制,由本级人大审议后报给上级政府审批。城市(镇)详细规划由本级政府编制后,本级人大和上级政府备案。乡(村庄)规划由本级政府编制,由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报给上级政府审批。

2、对于划拨和出让两种获取土地使用权的情况,建设单位获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程序有何不同?

答:对于划拨获取土地使用权的情况,建设单位获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程序是:申请选址意见书-政府核准项目-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政府审批用地-土地部门办理划拨手续。对于出让获取土地使用权的情况,建设单位获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程序是把土地的规划条件写入出让合同-获取土地、签订合同-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3、申请城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需要提交什么文件?无证施工将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申请城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需要提交的文件有:土地使用权的有关证明文件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如果规划部门要求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还要提供修建性详细规划。无证施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可以改正的限期改正,处以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违法收入,可以并处罚款。

4、城乡规划的编制原则有哪些?

答:城乡规划的编制原则包括:城乡统筹、合理布局,优化配置、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先规划后建设、保护环境,防灾减灾、保持特色和传统风貌、符合人口发展、国防建设、公共卫生与公共安全的需要、依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其他专业规划相协调。

5、城乡规划的实施应遵循什么原则?、答:城乡规划的实施应遵循的原则是:(1)城镇建设:优先安排基础设施;(2)乡村建设:因地制宜;(3)城市新区建设:尽量利用现有条件;(4)旧城改造:保护历史遗产和文化风貌 ;(5)风景名胜:保护与合理开发(6)地下空间: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6、与城市规划相比,村庄规划存在哪些特点?

7.政策法规反思范文 篇七

一、转型时期我国教师管理政策的反思

1. 教师资格制度亟待完善

在总结教师资格过渡和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教育部于2000年9月23日发布了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的操作性规定——《〈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1994年1月1日以后进入教师队伍的人员和符合教师资格认定条件的中国公民, 将可以根据法定的教师资格认定程序获得教师资格, 这标志着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使教师的任用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根据规定, 我国对教师的聘任、考核、奖惩、培训等进行自主管理。不具备条件的中小学, 教师的管理工作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但是, 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 (1) 教师资格证书具有终身性。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等对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没有作出规定, 可以理解为终身有效, 这表明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具有终身性质。按照《教师资格条例》规定, 通过教师资格条件的认定者, 只要不违反“弄虚作假, 骗取教师资格”和“品行不良, 侮辱学生, 影响恶劣的”这两条, 他们获得的教师资格证就具有终身的合法性, 永远有效。 (2) 教师资格条件的标准偏低。我国教师资格制度中规定的对非师范大学专业人士的教师资格条件的认定标准偏低。《教师资格条例》和《实施办法》都没有规定持有非师范院校专业学历的教师资格申请者所应修习的课程门类, 更未规定考前应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类课程的培训。教师资格标准主要是指教师资格的学历标准、课程标准。我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对于教师资格的学历标准和课程标准特别是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的规定偏低。我国教师培养的教育专业理论课程仍限于“老三门”, 即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材教法;同时, 实践训练的时间也偏少, 一般只有6至8周。 (3) 教师资格认证实行双重标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第16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可以持毕业证书, 向任教学校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这表明我国获得师范专业文凭的人员可直接取得教师任职资格, 这实际上告诉我们, 现行的教师资格制度的主要实施对象为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入职者和还不具备一定学历的在职教师。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定向型的教师培养体系, 目前, 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实际上就相应地取得任教资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 随着我国教师培养体系逐步走向开放, 以及师范院校扩招后带来的生源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多样性等因素的影响, 如果仍然坚持搞双重标准, 这必然不利于维护教师资格制度的权威性和公平性。 (4) 教师资格的类别没有细化。根据规定, 我国的教师资格有七种, 没有明确规定申请教师资格的学科要求, 这会对教育质量的提高产生不良影响。从实际需要来看, 初中以上的学校分学科教学明显, 故对初中以上的教师资格有学科要求比较恰当。而且从长远看, 教师资格的种类分得细一些、多一些更为合理。我国1995年颁布实施的《教师资格条例》第5条规定, 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 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等级的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这种完全自上而下的教师资格覆盖制度, 意味着获得了高校的教师资格就可以在任何学校任教。但是大学教师的要求和中小学教师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 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并不一定是合格的小学教师。

2. 教师任用制度不科学

我国从建国后一直到80年代初, 管理和使用教师的主要形式就是派任制。“所谓派任制是指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 直接分配师范专业或者非师范专业应届毕业生到学校任教。教师分配到中小学后, 其待遇、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调动、奖惩直至退休都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1]由于教师分配到学校后, 其待遇、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调动、奖惩直至退休都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因而学校对教师管理的权力十分有限, 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学校“急需的教师调进困难, 不适合在本校工作的教师不能及时调出。还有就是补充毕业生时, 难以对其全面考察, 只能被动接受。”[1]后来, 我国开始实行教师聘任制, 但问题依然存在:对教师的任用比较随意, 没有执行严格的标准。按照我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规定, 虽然强调“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 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但由于政策规定不配套, 缺乏具体的规定, 因此在实际执行中, 只要符合了所规定的学历标准就可以在相应学校承担教学工作, 而对其是否学习过作为教师职业所必需的相应教育专业课程则未作出具体的硬性要求。因此, 实际实行的是以“学历证书制”替代“资格证书制”。

3. 没有形成规范的教师考核制度

教师考核是教师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 在教师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 应该重视教师考核问题, 形成规范的教师考核制度。不仅应该以先进的理念作为建构教师考核制度的指导思想, 更为重要的是, 应该在政策中, 对教师考核的内容、原则、方法、程序以及考核机关等方面作出详细的规定, 从而形成规范的教师考核制度。由于没有形成规范的教师考核制度, 导致在考核教师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不利于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教师管理的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 需要我们提高对教师考核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不断完善教师考核制度。

4. 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师奖惩制度

尽管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不断健全教师奖惩制度, 但仍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教师奖惩制度。到目前为止, 我国关于教师奖惩方面的规定并不少, 在某些方面规定得还比较具体、全面, 不过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建构起系统的教师奖惩制度, 很多方面显得比较零散, 缺乏系统性, 甚至有些方面还存在相互矛盾之处。

二、我国转型时期教师管理政策的建构

转型时期的教师管理政策, 在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调动教师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该时期教师政策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在对转型时期教师管理政策进行反思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新时期教师管理政策的建构需要解决如下四方面问题。

1. 明确教师职业的身份:教育公务员

教师身份的确定对于教师管理政策内容具有重大影响。因此, 国家教师管理政策制定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就是明确教师的身份。将教师赋予不同的身份, 对教师管理政策内容具有直接影响。有的国家将教师作为雇员进行管理, 是基于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 从而按照专业人员的特点进行管理;有的国家将教师定性为公务员, 更多地是考虑到了教师职业的“公益”性, 因此, 在保障教师职业稳定性的基础上, 也向教师提出遵循“公益”的要求。当今世界, 关于教师身份的归属, 主要有两种, 其一是国家公职人员;其二是自由职业者。不同的身份归属, 国家对教师的管理、要求、待遇是有所不同的, “如果是国家公职人员, 则适用国家机构法, 被包括在公众服务系统之中, 纳入国家行政管理等级制中进行管理。如果是自由职业者, 就可以建立自己的规范, 避免受国家的控制, 职业道德等也没有对国家公职人员那样高的要求。”[1]

建国以来, 我国的惯例做法是, 把教师作为相当于公务员的国家公职人员对待。我们认为这还不够, 应该明确教师就是公务员, 一种特殊的公务员———教育公务员。确立教师公务员的身份, 对于教师管理政策的制定具有特殊意义, 也是考虑到教师职业特殊性的结果。由于教育事业的特殊性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确立教师公务员身份, 使之成为政府雇员而非学校雇员, 这对教师管理非常重要。为什么我们建议要确立教师身份为教育公务员呢?我国1997年新修订的《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 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以国家工作人员论。”根据该法律, 国家工作人员涵盖的范围较广, 公务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无疑教师也是一类国家工作人员。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将教师仅仅定位于国家工作人员还不充分, 应该进一步确立为公务员身份, 这样不仅有助于保证教师待遇的落实, 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教师管理的规范化。

2. 确立科学的教师管理价值观

国家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 要达成的目的主要有:保持教师队伍整体数量的满足;维持教师队伍总体结构的平衡;保证教师队伍总体质量水平;帮助每个教师争取达到最高成就;激励每位教师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水平。因此, 国家制定的教师管理政策就需要履行如下两大功能, 一是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稳定, 使国家教育事业得到持续发展;二是有助于促进教师个体以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在对教师管理政策的功能定位上, 以往更多地强调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稳定, 因此, 制定教师管理政策的价值导向就主要着眼于建立和规范教育事业发展的正常秩序, 立足于对教师的控制, 对于维护教师的权益重视不够。不可否认, 教师管理政策的重要价值目标是追求一种有序管理, 以保证教育教学秩序。但如果教师管理政策仅仅着眼于“管”的角度, 把“控制教师”作为根本的价值诉求, 这最终将导致不良后果。我们认为, 教师管理政策的价值主体是人而不是物, 教师管理政策的核心应该定位为“教师的发展”, “以人为中心和归宿”是教师管理政策的终极价值。虽然教师管理政策应该加强对社会教育公共利益的维护, 促进教师管理效率的提高, 但更应该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尊严和维护自身权利, 促进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

3. 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发达国家在教师选用问题上都倾向于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使之越来越严密。总体上讲, 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建构, 要在借鉴西方国家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对教师证书的类型、等级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以表明什么人可以当教师, 可以在哪一级学校任教, 教哪些学科, 获得教师证书应该具备什么程度的学历, 接受什么样的训练, 必修哪些课程, 修完多少学分。具体来看, 尤其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 实行严格的国家统一考试

发达国家在教师资格认证方面, 规定要修习相关的教育课程, 从管理角度强调实行严格的国家考试。如德国的教师必须通过两次国家考试, 第一次是学业结束后的专业考试;第二次是实习结束后的教学实践考试。法国的教师证书则是国家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招考授予。只有在通过理论考试的基础上, 再由地区教育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教育职业培训, 结束后通过教育实践考试, 方能获得证书。

我国在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时也应该实行严格的国家考试, 把好教师“入口关”。坚决杜绝过去尤其是“文革”刚结束时的那种做法, 即层层拔骨干, 把水平较高的初中教师“拔高”去教高中, 水平较高的小学教师“拔高”来教初中, 大量吸收未经专门师范训练的人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作为“民办教师”, 以补充庞大的缺额。

(2) 提高教师资格制度的权威性

由于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性, 我国应该提高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权威性, 一方面应该从政策层面上升到教育法规的高度, 同时在有关法规里应该健全相关内容, 尤其应该对教师专业课程、教师资格有效期、教师资格社会考试制度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3) 实行多样化教师证书

目前我国的教师资格实际上是终身的。为了激励教师不断上进、终身学习, 教师资格不应该是终身的。应该实行教师证书的多样化, 设计一个教师证书体系。设计多样化的教师证书种类, 为建构激励教师终身学习机制奠定基础。为了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可以在政策中规定少发长期证书或不发永久证书, 而采用对短期证书的换证制度, 即拥有短期证书的教师在持证有效期内必须参加在职培训, 达到一定的水平到期满时才可换到新证, 继续从事教学工作。

4. 建立科学的教师聘任制

教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 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同时, 教师具有较大的职业自主权, 业务难以规范化, 因此, 国家需要制定科学的教师聘任制度。由于教师的资格认定、聘任方面的管理是教师管理工作的基础, 所以, 教师聘任制度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教师管理政策中, 应该对教师聘任制涉及的重大问题作出严格的规定。首先, 要明确规定教师职务的档次, 具体涉及各级职务标准、职务工资标准、教师编制标准及职务结构限额等方面内容;其次, 要明确学校在教师聘任问题上的具体权限。一般来讲, 学校具有在国家规定的教师编制标准、职务工资标准和教学职务结构限额内聘任教师的权力。再次, 要确定聘任教师的推荐权。学校领导决定聘用教师职务之前, 都必须经过相应的资格审查机构进行推荐。因此, 国家需要对资格审查机构的种类、标准等方面作出规定。

教师聘任制要取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以教师考核制度、教师奖惩制度等作为前提条件。因此, 建立科学的教师聘任制, 我们还需要建构规范的教师考核制度和系统的教师奖惩制度。

参考文献

8.政策法规反思范文 篇八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说:“在我看到的人口问题的著作中,这本书资料最详尽、观点最客观、

该书的封底列出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推荐,但对该书关注更多的却是普通人。在微博上,已经有众多网友谈论这本书,有人认为,从这本书中他们看到了自己有可能到来的空巢生活。

《大国空巢》曾于2007年9月在香港出过一版,当时香港版的全名是《大国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国计划生育》,揭示中国将面临大国空巢的人口危机,书一出版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激烈争论。

时过四年,2012年2月,中国发展出版社与作者易富贤联系,准备在大陆出版新版《大国空巢》,“他们认为有信心拿到书号,果然顺利拿到了书号。”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初步结果出来后,易富贤应国家发改委主管的《改革内参-高层报告》的邀请,花半年多时间完成了一个10万多字的报告。在此基础上整理成大陆版《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这个报告和易富贤两年间在国内各大高校进行的几十场讲座内容成为这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个版本完成时间相差6年,比较而言,内地版《大国空巢》持论更温和,内容更精简,数据更扎实,观点更明确。易富贤在自序中言:“这次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发展出论据最扎实,而且通俗易懂。想要了解中国人口问题的真实情况,这是一本必读书。”

版社出版,说明官方不再排斥我的观点。”他介绍说,“几十年来,‘人口爆炸’、‘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就业压力’等理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紧急避险”的理论枷锁——很多人认为,‘实行计划生育是不得已的选择’。针对于此,本书以事实判断摧毁了这一枷锁,盼能有助于重建大众的价值判断以及生命人伦底线。”

在《大国空巢》一书中,易富贤结合世界人口的相关背景,介绍了文明兴衰的人口因素,对中国人口现状作了细致分析,并对中国的人口未来进行了合理展望。书中数据很多——这是易富贤作为学者的严谨治学态度,但正如茅于轼所说,书中内容通俗易懂、言之有物,即便有些读者可能会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持有异议,认为太过偏激,却仍掩盖不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态度。

易富贤的观点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知识界的主流观点有很大的不同。当时国内的知识界受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的极限”影响不小,担心“人口爆炸”。国内许多学者接受了这一观念,认为中国的人口太多,超过了环境容纳的限度,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大约2005年前后,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发出对国内人口问题的不同声音。

1980年,中国开始实行一胎化生育政策,当时声明30年后政策可以作相应改变。但是,到2010年,一胎化政策没有取消。这样的情况下,对现行人口政策的争议越来越大。对于《大国空巢》中的某些观点,有人怀疑易富贤是不是有些危言耸听,而学者丁东认为,这本书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完全成立。易富贤的某些预见,现在已经得到了证实。例如,官方数据一直认为中国的人口增长到2033年才会停止,易富贤则认为到2017年就会停止,之后的趋势是负增长。“易富贤的预测和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是一致的,他比官方的结论更接近事实本身。”丁东还特别提道,“这不是情绪性的书”。

目前国内关于人口学的图书很多,但是对人口政策直接提出问题和思考的图书凤毛麟角。易富贤说,他是用“局外人”的视野研究中国的人口问题。“我的童年生活与老一辈人没什么差别,后来到长沙读大学,到美国工作,人生经历算是数百年工业革命的缩影,既‘历史’又‘国际’,同时也见证了人类生育模式的转变。”

已经得到证实的易富贤预测数据

出生率并没有

国家计生委和主流人口学家在2000年、2005年、2006年分别预测中国2010年人口将达到14亿、13.7亿、13.6亿,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生育率一直稳定在1.8。而2005年2月,易富贤在假定国家统计局数据准确的前提下,预测2010年中国人口只会达13.309亿;在《大国空巢》一书中他又将这一预测修改为13.3285亿人。他在该书的第15章中,从三十多个角度质疑了1.8的生育率,认为2000年人口普查的1.22的生育率最多只有10%的漏报。

亿人口

上一篇:辞职报告理由大全下一篇:吸烟属于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