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化

2024-10-04

中小学信息化(共8篇)

1.中小学信息化 篇一

(学校名称)教育在线信息化解决方案

中国电信江西公司 2010年8月

目 录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现状...........................4

(一)缺乏整体的方案规划.....................4

(二)缺乏有效的系统集成.....................4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4

(四)缺乏统一的身份认证.....................4

(五)原始的手工管理问题.....................5

(六)管理成本很高...........................5

二、建设必要性分析...............................5

(一)参与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5

(二)统一教育信息化标准.....................5

(三)降低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本..................6

(四)解决学校管理和信息沟通需求..............6

(五)解决学校的信息共享需求..................6

(六)享受专业的业务咨询及技术服务............6

三、解决方案.....................................7

(一)概述...................................7

(二)网络拓扑...............................7

(三)系统特点...............................7

(四)系统架构...............................8

(五)运行环境..............................10

(六)系统功能..............................10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现状

(一)缺乏整体的方案规划

各学校没有整体的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网络建设完成后没有很好的应用和内容徒具空壳,大量的投资不能发挥作用,资源浪费非常严重,故急需整体规划。

(二)缺乏有效的系统集成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部分学校都分期购买或者定做了一些应用系统,但是因为缺少必要的规划,这些系统通常处于分散、独立、凌乱的状态,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缺乏有效的集成。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

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起各种分散的系统,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获取教育资源困难。

(四)缺乏统一的身份认证

在系统分散的情况下,同一个用户进入这些系统,都要分别进行不同的身份认证,每个系统重复记录每个用户的信息,造成信息沉余严重,用户要牢记很多系统的账号、密码,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五)原始的手工管理问题

对于学校的各种报表、排课等均采用手工的方式进行,当主管科室进行数据汇总统计时就出现各部门数据不统一问题,对于数据的挖掘没有其他渠道去实现。

(六)管理成本很高

首先反映在纸张等耗材的浪费上,其次人力资源成本很高,校内相互交流、沟通、共享成本很高。

二、建设必要性分析

(一)参与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

江西电信推出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平台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结合江西省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从学校的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进行整体的规划,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统一教育信息化标准

在各个业务应用系统之间形成统一标准,使用统一接口、统一规范,形成有效通讯、协作运行及日后的系统升级、拓展。

(三)降低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本

通过学校交付一定数量月使用费的方式,解决教育信息化硬件、软件投入问题,并享受教育信息化长期的升级服务,减少学校的信息化投资建设成本。

(四)解决学校管理和信息沟通需求

针对学校提高办公效率、提高管理水平、规范教学流程。针对老师可改进办公手段。加强学校的信息共享,提高教学水平。

(五)解决学校的信息共享需求

方便老师、学生及家长获取教育信息。加强老师、学生及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来巩固教育效果,并方便获取教育资源。

(六)享受专业的业务咨询及技术服务

教育行业缺乏专业信息技术人才,通过和电信合作可以充分享受电信级的专业咨询和技术服务。

应用平台终身免费升级、电信负责平台的日常维护。客户服务7*24小时响应服务。

三、解决方案

(一)概述

数字校园之教育在线是针对教育行业的全省集中式B/S架构的网络版信息应用平台,实现教育主管部门内部、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学校内部、学校之间协同办公及教学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满足学校与学生及学生家长之间,教师与学生及教师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信息共享、教育资源共享的需求。

(二)网络拓扑

(三)系统特点

1、遵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实施相关文件 严格执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操作规范》、《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等标准。

2、层层互联互通及跨区域信息交互共享

系统基于互联网,实现全省教育局与学校之间信息交互及资源共享。

3、功能强大且实用性强

集成教育行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公文流转、即时信息交流、教务管理、课程/排课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教学资源库、资产管理、计划财务、招生会考等子模块为一体,数据批量导入,报表输入灵活。

4、实现业务流程、信息、人的高度结合,人机操作简明

高度整合各类业务应用及信息流,大大减轻员工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四)系统架构

教育管理系统采用三层结构,数据层、应用层和表示层。其中数据层分为数据库和数据访问中间层,应用层又分为2个中间层外加一个Core API中间层,中间层的设计则采用WEB服务与dot NET类封装结合的方式实现。

1、数据层

包括数据库和数据访问中间层。所有数据表统一放到数据库中。而不同的数据表可按不同应用系统来拆分组成分布式数据库。

数据访问中间层,该层是纯技术层,不会设计到业务知识。是单纯的与数据库交流的接口。

2、应用层

应用层又由以下三层组成:

(1)业务组件中间层,将业务细分成不同的最小功能模块,每个最小功能模块为一个组件,通过与数据访问层的数据交换,实现各个细分业务功能。

(2)业务组合中间层,该层是纯业务层,组合业务中间层的组件形成各个独立的业务功能模块,成为对外的应用系统。(3)CORE API 中间层:该层是实现所有共用方法的API接口。

3、表示层

通过IE等浏览器向用户呈现应用。

(五)运行环境

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2000Server,其他环境IIS6.0 dotNET Framework1.1+SP IE6.0及以上。

客户端:操作系统:Windows98/2000全系列/XP professional,其他环境:IE6.0/IE7.0 Office全系列。

(六)系统功能

系统功能包括:协同办公、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资产管理、计划财务、教育资源、招生考试及系统管理九大功能。

系统存在的用户包括:系统管理员、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又可依据权限分为教务人员与和普通教师两类。

1、协同办公

办公自动化OA(Office Automation)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主要包含“网上填单”,“内部邮件”,“工资安排”,“短信中心”,“公文流转”,“个人助理”,“电子公告”等。

(1)网上填单:请假、考勤更正、会议预定等功能都是办公自动化的基础功能。对于不同的单位机构,这些功能的流程可能各不相同,例如请假,不同单位的请假流程各有不同,同一单位中,不同职务的员工请假流程各有不同。本系统能够支持这些流程的可配置,实现无纸化办公,节省开支,提高办公效率。

(2)内部邮件:利用快捷的Email服务实现高效交流,实现内部人员之间的沟通需要。

(3)工作安排:部门和领导一周工作安排计划表。(4)短信中心:通过短信接口,实现网上书写发送接收短信服务。体现信息的快速交流。

(5)公文流转:实现单位内的内文流转,跨单位上下级间的外文流转,公文流程的自定义,公文印章管理,公文模板管理。

(6)文档中心:内外公文集中归档之处,便于管理整理。(7)个人助理:常用个性服务,包含:个人信息设置、问题故障网上报修、个人通讯录、个人桌面个性化设置、ftp资源服务。

(8)通知公告:单位或部门发出的公告。(9)讨论版:内部交流论坛。

2、人事管理

给学校的师资管理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本模块集成了系统中与教师管理相关的模块,集中管理,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主要包含“员工管理”,“教师评估”,“教师信息查询”,“人事管理”。

(1)人事管理:教师职工基本信息,学籍学历录入管理;对教师进行职务任命、调整;教师异动处理,包括离职、病休、离退休、返聘;考勤请假统计,日常请假统计,考勤更正查询。

(2)教师评估管理:以统计学为基础提供全面的评估管理,包括设置评估题目、开设评估试卷、学生网上评教、依照统计学原理以及学校实际操作经验进行误差消除得到合理的教师评估结果,作为学校教师评估的一个重要参考。

(3)教师信息查询:教师人事信息搜索查询;教师每学期教学工作量统计。

(4)人事上报:将本校人事信息上报给上级供其统计审核,便于上级决策,同时省去通常繁复的上报流程。

3、学生管理

本模块汇集了学校应用中与学生相关的管理模块,让学校能集中的对学生综合管理。实时反馈学生的在校状况,为校方的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主要包含“学籍管理”,“学生考勤”,“综合素质”,“德育管理”,“信息查询”。(1)提供对学生在校的全面综合管理:从新生入学、每学期的报到注册到各种异动(转入、转出、休学、退学、复学)、奖惩情况、考勤情况、任职情况、所获得的技术等级证书、班主任评语、一直到毕业等的学生管理工作,都可以通过本系统方便地完成,并直接生成学籍卡、学生学籍变动表。

(2)学籍上报:通过网络直接上报本单位学生学籍信息,便于上级教育局审核统计,免去常规上报的繁琐。

4、教务管理

教务管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安排、成绩处理及分析报表等重要模块。

基础数据:全面维护学校的各种课程,并且可以设置课程的前导课程,等同课程;提供灵活的机构设置,满足不同类型学校的机构设置;管理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授课排课信息;设置学校的教学场地资源,作为进行排课的参照。

课程管理:学校可以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计划,并且可以对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科组进行设置可授课程以及教师授课安排。

5、资产管理

给学校的资产管理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本模块集成了系统众多与资产管理相关的模块,集中管理,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地产管理”,“房产管理”,“资产管理”,“资产报表”,“资产报废”等。

(1)地产管理:学校通过此模块管理维护本单位的学校用地,查询指定的土地使用情况。

(2)房产管理:学校通过此模块管理维护本单位的学校建筑物、设施信息,查询指定的房屋使用情况。

(3)仪器电教管理:教育局通过此模块设置仪器基础信息,管理下级仪器总账,定期发布订货计划,根据下级订单集中采购教学仪器;学校通过此模块在上级下发的基础数据之上建立仪器库存总账,根据需要向上级提交订货计划,增添补充教学仪器。整个订货采购过程完全通过网络实现,免去路途辛苦。

(4)仪器电教报废:仪器教学使用过程中,难免有损耗,通过网上报废审批,简化繁琐流程。

6、计划财务

计划财务模块不仅向学校本身提供工资、财务等的管理和信息发布功能,而且提供学校向教育局上报,教育局统计汇总各学校财务信息等功能。计划财务模块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各级财务部门的工作强度,也提高了财务的透明度,有利于教育局、学校及其财务部门社会形象的建设。本模块主要包括:“基本资料”,“工资管理”,“经费管理”,“统计报表”等。(1)基本资料:设置岗位类别,薪级工资、岗位工资、工资项别、帐套包含、经费款项、预算科目等基础数据,供本单位使用或者下发给下属单位,下级单位继承此基础数据。实现教育局对下级学校的数据口径的统一。

(2)工资管理:由管理人员设定薪级,薪级工资、岗位工资、提高工资从系统取数,其他的字段可以手动进行输入,实现字段的自定义;设置员工对应的帐套,以便系统根据薪级自动计算出工资额,自定义工资帐套,员工可以分不同帐套进行工资登记;对套改工资可以批量对员工进行操作;上级可以汇总下级经费支出情况,上报数据包括工资花名册,教育经费支出明细表,补发工资花名册,工资变动情况。

(3)经费管理:教育经费基本数字表:(教育经费支出、职业教育支出、中学经费、幼儿教育、普通业教、师训经费、高中教育、其他教育)分不同单位类型罗列。

(4)统计报表:包含上述本单位所有报表的相关统计,如果是教育局,可以收集下级上报信息便于集中统计管理。

7、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模块将提供一个教师交换教学经验、共享教学成果的分布式交流平台。本系统不仅可以使普通用户方便的上传下载资源,更可以实现资源的分类管理、资源审核,资源的搜索统计等强大便捷的管理和搜索功能,真正实现资源共建,资源共享。本模块主要包括: “本单位资源库”,“我的资源专辑”,“资源检索”等。

资源平台是一套独立的系统,当用户首次使用,必须先激活资源管理平台。

(1)外单位资源库:跨单位间共享教学资源。(2)本单位资源库:本单位内的资源浏览、发布、下载、管理,审核,主要供本单位管理员使用;个人发布的资源必须经过审核才能汇入本单位公共资源库

(4)我的资源专辑:个人资源上传,公共资源的收藏、收藏分类。

(5)资源检索:资源的高级全文检索功能。

8、招生会考

本模块主要包括:教育局方面的“招生管理”和“会考管理”,学校部分的“招生”和“会考”。

招生功能主要是为教育局提供一个平台,实现网上录取。会考管理功能则是提供由教育局组织,下属学校参加的会考工作的管理。两者之间有相互联系的地方,又可以分开进行。其中会考不在本流程内,属于流程外独立部分,考前和考后工作则可在此管理。

(1)招生管理:上级教育局在此设置招生计划,批次学校代码等招生基础信息。下级在此上报学校招生计划供上级教育局审核复查,填写学生志愿。会考结束后,上级可以据此在网上实现直接录入(考前),普通录取(考后),补录取(生源不足)工作。

(2)会考管理:上级在此设置学校代码类别,考试科目。下级将整理好的参考学生信息上报,上级在此导入考生信息,给考生分配准考证号。准考证号可以根据规则自动生成,也可以单独调整。会考结束后可以在此录入考试成绩并提供查询功能,下级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查询考生成绩。

9、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为整个系统提供基础维护,包括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类别设置、权限管理等基础模块。

(1)基础设置:设置学期、入学级/年制。设置学校机构,科室、学段、年级、班级、专业部、专业、教研组等。设置会考时上报教育局数据IP地址。

(2)流程管理:网上填写请假、会议申请单的自定义流程设置,对正在进行中的表单的跟踪管理。

(3)工作安排:部门领导工作安排设置。

(4)教学资源管理:教学楼、办公楼、教室的设置安排。(5)权限管理:对用户权限进行分配,提供用户组、角色的管理,在相应用户组上勾选不同菜单,可以使不同用户看到不同子菜单,从而达到分配用户不同的使用权限。

(6)系统导入:提供批量导入教师学生信息,使用系统提供的导入模板即可。(7)系统类别库管理:系统使用的一些代码类别管理。

十、学生和家长应用功能

(1)个人资料管理

修改学生登录名及密码,查看学生在校表现情况,惩奖记录等。

(2)课程查询

开课查询、课程查询、排课查询,按周对课程进行安排,查询全部课程计划,开课情况。

(3)成绩查询

历史成绩查询、各科成绩查询,数据与管理平台数据同步,针对中小学家长方便的查询功能。

(4)网上评教

提供学生以及家长在线评教的功能,如班主任、代课老师等相关人员,信息提交由校管理员统一提取。

(5)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下载、我的教育资源管理、全省教育资源共享。

2.中小学信息化 篇二

一、中小学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中小学档案管理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 也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档案管理必须与时俱进, 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 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步伐。

首先, 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表明, 中小学档案管理是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对于促进和完善教育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化以及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等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 档案管理是学校各项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 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学校其他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因此, 中小学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能够有力促进中小学各项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有效促进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办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再次, 中小学档案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中小学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对教育资源的丰富、开采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方便、快捷、准确地实现对学校所有师生员工、基础设施等全部内容的日常动态管理, 还可以与国内外名校名师建立合作关系, 发展、改进、创新自身工作, 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中小学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巨大优势

从目前情况看, 中小学档案管理多停留在传统的人工管理阶段, 不但给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等带来诸多不便, 而且由于检索手段落后, 更是给档案的存放保管、提供利用、更新达标以及日常维护带来很多困难。因此, 为了跟上科技发展脚步, 充分发挥档案作用, 必须建立与社会前进步伐相适应的、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体系。

第一, 中小学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广泛应用计算机处理图文声像等原始档案信息, 并以硬盘、光盘、录音带、录像带等介质贮存, 具有处理迅速、存储量大、查阅方便、保存期限长等纸质档案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可以更方便地为档案查阅、交流、使用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第二, 中小学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可以为学校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专职档案工作人员, 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中小学档案管理人员知识面较窄、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等具体问题。

第三, 中小学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以地区或学校建立网页、网站、局域网或电子文件数据管理中心的特殊优势。一个学校或地区建立自己的档案网站、网页, 可以更加方便地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提供网上服务, 如在学校自己的网站上向全社会提供有限性或非保密性的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 实现学校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同时, 中小学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 还可以促进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公开化, 可以通过网络征集社会各界对学校发展的意见或建议, 更便于学校各项工作得以不断地改进。

三、中小学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本途径

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统筹考虑, 有序运作, 多方面共同努力, 方能达到预期目的。

一是确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标准。要以超前的战略眼光, 制订本地区、本部门、本学校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标准, 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更新提高。认真遵照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 进行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 使组成系统的各个节点都达到要求的水平, 并通过网络加以连通, 以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 发挥出整体优势。此外, 应严格要求学校各职能处室以信息化建设标准形成各种档案资料, 档案管理人员要明确建档标准, 及时进行归档立卷, 为档案数字化处理及数字档案管理奠定基础。这样一来, 就能逐步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协作、分工明确、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是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学校应创造良好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条件, 配备相应的信息设备和配套设施, 满足信息化建设的启动及后续发展需要。目前, 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 正在由传统的手写文字或打印件向信息管理系统过渡。此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应为档案数据库建设和档案网页或网站建设。

三是稳步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做好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结合农村远程教育工作的实施, 将档案信息化管理纳入学校发展计划, 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注重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和软硬件设施的开发配置, 切实加强电子文档的管理和开发利用, 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朱继荣.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思考.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报, 2009.6

3.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现状研究 篇三

【关键词】中小学 信息化教学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07-02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合理化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2]。为了顺应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势在必行。

一、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信息化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校领导的支持及相关政策的完善是推动中小学信息化进程的关键,然而,传统教学思想和观念仍然制约着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和发展,此外,学校在推进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重视硬件设施的投入,却忽略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软硬件设施后期的维护力度也不够,影响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

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引入信息化教学,但对这些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却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闲置。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教学资源陈旧,难以满足教学需求,需要教师进行深度更改,但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改耗时耗力,反而拉低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中小学师生在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利用上面仍然存在思想认识问题,教师仍然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书后自带的光盘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形同虚设,教师们缺乏创新精神,不愿尝试新技术,不能与时俱进,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使用存在困难

即使有些中小学教师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但是部分中小学的信息化设施建设力度还不够,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另一方面,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有限,只能够进行初步的图文检索与制作,比如ppt等,但对音频、视频、网页等的制作便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的信息化教学,便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善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对策方法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具备长远目光,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广阔前景。只有提高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在未来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竞争中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教师应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教育也不仅仅局限在成绩方面,现代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勇于向信息化教学迈进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工作。

(二)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要想提高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质量,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相关培训。首先,应针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加以培训,提高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的思想认识,认识到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其次,要加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理论的学习,通过这方面的培训,教师可以掌握相关学科在信息化教学应用上的方法,只有学好理论之后,才能更好地把信息化教学应用于实践之中。最后,要对信息技术使用方法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得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资源,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与闲置,同时,还可以使教师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三)建立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

信息化教学进程的推进离不开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要建立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要予以足够重视,不能流于形式。针对信息化教学的考核,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应建立不同的考核标准,此外,校方应加大检查力度。如在检查信息化教学活动时,不能只考虑教学课件等的美观和形式,还应注重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三、小结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不平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方式面临着巨大挑战,信息化教学登上了历史舞台。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目前中小学信息化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受篇幅所限,本文的研究不够深入,希望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够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以提高我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2011-12-1.

4.中小学信息化 篇四

为了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工程的作用,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提高资源运用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1、正确使用设备。学校专任教师必须掌握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操作方法,正确使用计算机、投影机、电子白板、音响和实物展示台等设备,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确保安全,并及时填写《东宝区中小学远程教育设备故障维修记载表》,报告学校管理人员处置。

2、管理好教学秩序。教师要组织安排好学生座位,管理好课堂纪律,督导学生正确操作使用,确保设备整洁完好。

3、填写好应用记录。任课教师利用“班班通”设备上课后,要督促值日学生干部及时填写《东宝区中小学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应用记录表》,班主任一天一审核。教导处对各班级任课教师利用“班班通”设备上课情况进行统计,填写《东宝区中小学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情况月统计表》,一月一通报。

4、加强电子备课室管理。教师在电子备课室时,不得随意挪动、拆装设备和安装任何软件,不得随意更改或删除电脑内已有软件和文件。

5、教学应用达标。各科教师应用“班班通”开展教学活动,应达到“应用必用”、“有用必用”。教学评价参考《东宝区中小学“班班通”工程应用教学评价表(试行)》。

6、认真开展教研活动。各学科教研组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集体备课、说课和课题研究等活动,做到每月不少于1次,并认真填写《东宝区中小学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教研活动记录表》。

7、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开齐信息技术课,加强信息技术技能训练,组织师生积极参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竞赛结果填入《东宝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工程建设与应用获奖登记表》。

5.中小学信息化 篇五

关键词:城乡差距教育

城市地区生机比达到20∶1的中小学占80%,而农村地区仅为37%;

城市地区已有89%的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而农村地区仅为35%;城市地区99%的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而农村地区只有59%。

如何缩小城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之间存在的差距,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何?信息资源做得怎样?经费投入状况又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不久前,中央电化教育馆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组织、英特尔(中国)公司支持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分析,结果是喜忧参半。

此次调查是通过网络调查形式进行的,共回收样本12925份,其中有效样本12444份。

基础设施建设1.超过一半的学校生机比达到20∶1,但区域性差异明显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拥有计算机的数量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59%的中小学的生机比达到了20∶1的水平,但城市、县镇、农村地区学校生机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城市地区生机比达到20∶1的学校的占80%,县镇地区为54%,而农村地区仅为37%,低于被调查学校的平均水平;而且有40%的农村中小学没有计算机。

同样,东、中、西部地区学校生机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东部地区生机比达到20∶1的学校的比例占74%,中部地区为61%,而西部地区为41%,与东部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西部地区还有34%的中小学没有计算机。

2.教师配备计算机的情况仍不理想调查显示,59%的中小学的师机比达到了5∶1,其中15%的学校的师机比达到了1∶1的水平。

调查显示,城市和东部地区的绝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能够使用计算机,分别达到了93%和95%,但是在农村和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计算机普及率还相当低,分别有36%和32%的信息技术教师办公室没有配备计算机。

3.中小学校园网发展迅速,但仍存在区域性差异调查结果显示,63%的中小学已经建设了校园网,另外23%的中小学计划在未来2-3年内建设校园网,也就是说,未来2-3年内,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比例可望达到86%。

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差距仍然比较明显,城市地区已经有89%的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而农村地区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比例仅为35%,而且有29%的农村中小学没有建设校园网的计划。

西部地区的校园网建设步伐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已有95%的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而西部地区的中小学校园网普及率仅达到26%。

信息资源建设⒈学校网站(网页)普及率较高,但主要用于宣传在已建设校园网的中小学中,67%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对校园网所提供的20个信息和服务项目进行排序的结果为,学校情况及校领导简介、学校新闻、学校政策和规章制度名列三甲;网络教学资源、常用软件下载、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课程、在线课程这四项与教学关系密切的项目分别排在第五、第十、第十六和第十九位;校长信箱、电子邮箱服务两项分别排第四位和第十一位。

2.学校拥有的光盘出版物较丰富据抽样调查显示,85%的中小学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光盘出版物,其中有17%的学校光盘出版物达到了200套,而15%的中小学没有任何光盘出版物。

3.教学资源库受到中小学欢迎据抽样调查显示,73%的学校开始使用各大品牌的教学资源库,K12、清华同方和中教育星的教学资源库受到了中小学欢迎。信息技术素养1.中小学已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据对抽样调查收回的8788份学生有效问卷统计显示,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日渐普及,91%的中小学生所在学校已经开设了该课程。不过城市和农村的差距非常大,城市地区99%的中小学生所在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农村地区高达41%的中小学生所在学校没有开设;东西部地区也还有一定的差距,西部地区有24%的中小学生反映学校没有为他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据调查,仅有10%的学校每学期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达到50学时以上。

2.有60%的教师每天用机时间不超过1小时据对抽样调查收回的1951份有效问卷统计显示,有6%的学科教师反映未用过计算机,平均每天使用计算机时间不超过1小时的学科教师达到了60%。

城市、县镇、农村地区学科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情况表现出明显差异。调查显示,城市地区只有1%的学科教师没有用过计算机,而在农村地区这个比例为18%;城市地区平均每天使用计算机不超过1小时的学科教师为54%,农村地区高达

74%。

3.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来查找学习资料调查显示,城市地区家庭中拥有计算机的中小学生有50%会经常使用计算机,而农村地区经常使用的只有23%。

中小学生在家里使用计算机时,娱乐(玩电脑游戏、听音乐、聊天等)占据了主要部分。不过,从比例来看,仍然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来查找各种学习资料,这是值得鼓励的。

中小学生很少光顾网吧。69%的中小学生从来没去过网吧;24%的中小学生只去过几次;7%的中小学生经常去网吧,这些学生中63%在网吧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1小时。

信息技术应用1.计算机备课使用率较低从统计中可看出,使用计算机进行备课的教师达到了很大的比例。57%的教师一直使用和经常使用,仅11%的教师从不使用计算机备课。

2.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不足当谈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被调查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从统计中可看出,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较少。其中,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清楚而在教学中实践不多的教师最多,占37%,在教学中基本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相对少些,占25%,对于理论有所了解,却不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师为数不少,占28%。不过也很少存在从未听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

3.教师大多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利用互联网来检索各种教学、科研信息(如使用教学资源库、搜索引擎等)、利用互联网与校外的老师进行教学、科研交流(如使用BBS、聊天室和E-mail等)、利用互联网进行调查研究(如在线调查)、利用互联网来参加各种科研培训学习(如在线课程、在线培训等)。调查对象为学科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9%的学科教师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业和研究,仅11%的老师从未使用过上述任何一种方法。

调查对象为信息技术课老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5%的信息技术教学老师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业和研究,仅5%的老师从未使用过上述任何一种方法。管理信息化1.校园信息化经费投资不容乐观绝大多数学校信息化建设经费

不足。从统计中看出,许多学校反映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甚至是非常短缺。经费充足和非常充足的学校很少,仅占8%,经费短缺和非常短缺占很大一个比例,占67%。

城市地区经费短缺(包括非常短缺)的学校比例为58%,县镇地区为74%,农村地区高达78%。东部地区经费短缺(包括非常短缺)的学校比例为58%,中部地区为74%,西部地区高达78%。

信息化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的比例很小。大多数学校的经费比例集中在6%-10%。

学校“重硬轻软”现象较普遍。投入硬件方面的经费远远超出软件、资源的经费,投入硬件的经费是软件经费的44倍多。

2.大部分学校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中等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处于中等水平。有44%的学校处于中等水平,基本能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而处于较高水平的学校是处于中等水平学校的一半,“较高水平”是指管理信息化已达到完全能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有21%的学校正处于建设之中,但是还无法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需要。有10%的学校认为建设步伐太慢,已无法满足学校改革与发展需要。仅3%的学校尚未开展管理信息化建设,仍然沿续传统模式。

3.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日益完善70%的学校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正式计划,64%的学校有鼓励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专门政策,58%的学校有鼓励课件开发的政策。

4.信息技术培训日益受到重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把信息技术培训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有95%的学校会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信息技能培训,仅5%的学校从不组织培训。

调查显示,有51%的学校为学科教师提供了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几乎有一半的学校很少甚至是从不提供培训机会。

中小学学科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与其所在学校的其他部门有关系,比如学校是否建立了专门部门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有了这样一个专门部门,对于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有很大的好处。调查结果显示,建立这种部门的学校已经超过一半,达到了63%。仅37%的学校未建

立这种专门部门,在未建立专门部门的学校中,有22%的学校目前正计划筹建,仅15%的学校目前尚无建设计划。

对策与建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的有效性。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仍需增加对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投资,扩大投资的覆盖面,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地区间存在的数字鸿沟,使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应进一步提高投资的有效性。提高投资有效性可以通过投资来源及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及比例合理化、科学的评估等办法实现。

解决优质资源开发及资源共享问题。在资源建设工作中应进一步解决优质资源的开发及共享问题,要建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同时,制定教育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并推广教育资源标准的应用。另外,要建立国家教育资源建设基金,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建立优质资源国家收藏、收购和信息发布制度。

促进信息技术的多角度和多模式应用。虽然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现代远程教育以及中小学网校等发展迅速,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还未能有效应用。因此,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质量,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拓展校外信息技术应用空间,根据不同应用环境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教师信息化知识的掌握与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决定教育信息化推广与应用的关键。为此应加大培训的力度,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使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师手里用起来。

继续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根据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情况,一些重大且亟待研究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包括宏观决策研究、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有效应用策略研究等。

6.中小学信息化 篇六

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

为加快普陀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进一步规范全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普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需求,结合我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应用的现状,特制定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

一、指导思想

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以“办普陀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基本实现普陀区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为主线,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国家教育部、市教委制订的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及意见为依据。通过制定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全区校园信息化设备配备、环境和应用平台的建设,为二期课改提供有效支持,提高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形成一套软硬结合,以应用为核心的普陀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机制,实现投入资金与提高效益的有效统一。

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信息化,为中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正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必由之路。它为我们提供了通过校园信息化的建设及其发展与应用来改善师生教与学的素质的机遇。由此决定了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建设信息化的校园,尽可能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帮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最大的裨益。

1、在信息化的校园环境中,充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与教逐渐转向较有创意及互动性的模式,争取三年内在30%

—1— 的课程上采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与教的活动。

2、以信息化的校园为“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与经验,帮助他们具有创意的思维”构建数字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为学生奠定广阔的知识基础,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有效应变的能力,以及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能力。

3、通过信息化校园环境的信息技术应用,加强学生的交流、沟通和合作;帮助学生按其本身的程度学习,养成自学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4、实现校园资源数字化、机构扁平化、管理信息化,充分体现信息校园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和效益。

三、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等技术和校园计算机网、广播网、闭路电视网等网络,将学校主要教育资源数字化,建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学校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信息管理、教学方式、生活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的信息化,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科学、高效的管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四、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为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服务原则

校园信息化建设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关注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与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优质的资源和环境、有效的技术和服务,着重推进教育管理创新、教学模式创新,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原则

信息化校园的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等诸方面,应从中小学教育的整体利益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2— 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分步实施。正确把握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方向,确保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形成整体效益和整体优势,防止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坚持远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相结合;坚持信息化校园建设与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同步协调发展。

3、系统开放、可持续发展原则

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应坚持系统开放性标准,采用先进、成熟、具有开放性标准的主流产品与技术,注重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系统互联性、互操作性和应用软件可移植性的体系建构,提高整个系统的扩充和升级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建用结合,实用性、适度性原则

要把建设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信息化校园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和效益。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实用性,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度推进信息环境、技术应用、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有效建设。同时,信息化校园建设的经费使用要科学、合理。

5、建培结合、以人为本原则

信息化校园的作用和效益,最终将由“人”这一关键要素来实现。在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同时,要抓好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这一重要环节,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发挥市、区、校三级培训体系的优势,努力提高中小学干部、师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

五、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通用标准

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系统是在学校范围内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Internet),以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教育平台、信息化学习的平台,将现行的以手工作业为主的管理、教育和学习活动,转移到这个信息化平台上,实现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

校园信息化建设包括校园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校园信息化应用管理平台建设、校园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和校园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

—3—

(一)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指学校信息化环境中各种硬件的配置和建设,是校园信息化的基础,它包括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广播电视网络建设、计算机网络中心建设、校园视频中心建设、多媒体多功能报告厅建设、计算机房及电子阅览室建设、数字化语音室建设、计算机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等方面。

1、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标准

校园计算机网络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Internet技术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保证学校每个教室、教师办公室、实验室、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学生活动室之间互连互通,并实现对外沟通交流,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信息交流和通讯等提供综合服务的网络应用环境。

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涉及城域网接入、校园网络布线、网络交换设备、服务器等方面的建设和配置。

2、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标准

校园广播系统应用于学校各种公共场合,为学校上下课电子铃声、英语听力考试、通知、升国旗、课间操、播送课间音乐、表扬先进、召开全校大会等活动提供服务的语音系统。

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是学校教育教学、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主要安装在教室、会议室、餐厅、图书馆等场所,以视频形式为学校提供文化、艺术、美育等方面服务。

3、计算机网络中心建设标准

计算机网络中心是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核心部分,配置有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网络安全设备等,为学校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育教学、管理、科研、沟通交流等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保障。

4、校园视频中心建设标准

校园视频中心是校园闭路电视系统的核心部分,具有系统控制、视频采集、视频演播、视频编辑等功能,为校园闭路电视系统的正常运作提供保障。

—4—

5、多媒体、多功能报告厅建设标准

多媒体、多功能报告厅具备会议厅,视频会议厅,报告厅,学术讨论厅,培训厅的多种功能,承担着学校重大会议、专题报告、学术讲座等任务,是学校重要的学术活动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场所。

6、数字化语音室建设标准

数字化语音室具有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双重功能,整个系统将声音、数据、文字、图形、影像及学习成绩的评判有机地熔于一体,大大提高了语言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使得语言教学更为生动和形象,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7、计算机配置标准

计算机配置包括学校教师用计算机、学生用计算机、计算机教室和电子阅览室,分便携式计算机和台式计算机两种类型。其中教师用计算机分为办公用机和专业用机两大类。

办公用机指配置给教职员工个人或组室集体用于完成常规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计算机。

专业用机指专用于学校软件开发、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等技术专业或财务、校产、图书资料、学籍、卫生、人事等管理专业工作的单一用途的台式计算机。前者称技术专用计算机,后者称管理专用计算机。

学生用计算机指专门供学生在课内外参与课堂教学、拓展性学习、电子阅览查询等活动所用的台式计算机。

8、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

多媒体教学设备指安装或配置于中小学教室专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施。一般由投影仪、视频展台、投影屏幕和计算机等设备组成。

(二)校园信息化应用管理平台建设

普陀区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及管理系统,应是一个基于Web的网络平台系列。信息化应用管理体系由学校教学资源、学籍管理、教务管

—5— 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行政办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家校信息等信息资源组成。形成教学应用、学习辅导、决策支持和管理信息等四大资源系统,通过网络互联实现资源共享。

1、学校管理平台

学校管理平台是一套基于校园网环境下的校园信息管理系统,针对学校基本信息、教务信息、学生信息等方面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包括教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财产管理和后勤管理等模块。

2、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是一套基于校园网环境下的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为教师个人发展档案,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研究、德育活动等提供数字化、个性化的、共享式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教师负担。

3、学生学习成长平台

学生学习成长平台是一套以学生为本,基于校园网环境下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平台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成长经历、学习档案、班级活动等记录,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调控,协作互动,健康成长。

4、网上教学教研平台

网上教学教研平台是一套基于校园网环境下,开展教育教学、教学研究活动的教育管理系统,为教师进行网络备课与授课、网上答疑、网上听课评课、课件点播等教学研究活动提供服务。

5、家校信息平台

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实现家长与学校、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构建一个家校信息互动平台。家长方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学校教育工作献计献策,教师通过网上辅导、留言、短信互动、作业讨论与学生家校互动,方便了解学生在校外的学习生活情况。

(三)校园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

—6—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网络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等制度,是基于校园网络的教育教学管理、行政办公等管理体系安全、稳定、有序运行的保障。学校应按照这一标准,制订一系列保障本校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管理条例和有效的培训计划和科研计划。

1、领导机构

领导机构是指学校设立的专门的信息技术领导小组或工作机构,由分管信息技术的校长负责,由学校负责信息技术工作的相关人员组成,全面负责学校的信息化工作。

2、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指学校针对校园信息化方面制订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和条例等,包括信息技术人员岗位职责、信息技术设备台帐、信息技术设备的维护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3、建设规划

建设规划是指学校制订的信息化建设长期和近期规划,分年度达成的目标等。

4、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是指学校计算机网络中心、计算机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报告厅等信息技术环境和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5、网络和信息安全

网络和信息安全是指学校的网络管理应该由专人负责,各种安全措施有效,能保证学校信息化环境的正常有效运行。

(四)校园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

校园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是指校园信息化文化建设,体现学校的信息化素养,包括管理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等方面。

1、管理队伍的建立

要建立一支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的—7— 干部队伍,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应该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育教学理念、熟练的信息技术能力、勇于开拓的精神、灵活的教学策略、丰富的实践能力、科学的评价与评估策略、有效的保障与管理机制、创新能力等信息素养。

2、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建设一支教育教学理念先进、信息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分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和计算机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指非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指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提高;计算机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是指学校负责设备维护、网络管理等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人员的培养。

3、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对信息进行识别、利用、加工、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意愿等基本品质的总和,强调的是学生个人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时的身心发展总水平,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应该分别学习完成教育部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教学,并达到不同程度的信息意识和技术能力。

附件:

1、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功能细则

2、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技术指标

普陀区教育局 二○○七年五月十四日

—8— 附件1

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功能细则

校园信息化建设包括校园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校园信息化应用管理平台建设、校园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和校园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

一、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校园信息化环境,为IT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学习、管理、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是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目标。它包括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广播电视网络建设、计算机网络中心建设、校园视频中心建设、多媒体多功能报告厅建设、计算机房及电子阅览室建设、数字化语音室建设、计算机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等。

基础设施建设中各项设备的详细技术标准,均在附录中作出说明。

1、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标准 1.1、城域网接入

1.1.1、普陀区中小学教育城域网为一个基于宽带网络架构,以10M光纤为校际互联的VPN专网。对于全区中小学在大容量信息共享、高速数据交换、视频会议、VOD点播、IP电话等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有中小学应以10M光纤接入普陀区VPN教育城域专网,从而经由区教育信息中心实现区内校际互联互通,并互联因特网。

1.1.2、为保证学校网络状况及网络信息流量的可控性、可监察性,学校校园网与区VPN专网连接端应配置一台路由器。路由器的规格由学校校园网的规模确定,其标准应支持802.1X认证。

1.2、校园网络布线

网络带宽应该能够保证教学应用的需要,百兆交换到桌面。网络布线到学校所有室内活动场所,并保证每个教室、教师办公室、实验室、学生活动专用室都装有至少一个网络节点端口。学校的计算机

—9— 房、电子阅览室内的所有计算机均应实现百兆桌面的网络连接。

1.3、网络交换设备(采用以太网标准)

1.3.1、最低配置(适用于校园面积较小、师生数量较少的学校)网络中心配置1台或以上具有二层交换功能、可堆叠的交换机作为中心交换机。

1.3.2、标准配置(适用于一般中小学)

 网络中心配置1台具有三层交换功能的交换机作为中心交换机。 根据学校楼宇和楼层分布情况,在相应楼宇或楼层配置1台以上接入交换机。

1.4、服务器设备

1.4.1、最低配置(任何学校至少应达到的最低要求)

配置至少1台专用服务器,用于学校网站、资源、管理等,支持网站发布、文件共享、校内IP的分配管理。

1.4.2、标准配置(适于一般中小学)

配置3台专用服务器,分别用于WEB(含DNS)、文件(含资源)、应用(含教学支持系统及各管理平台),支持网站发布(包括域名服务)、文件共享(包括资源库、数据库)、各类教学系统应用、校内IP的分配管理。

根据学校应用情况,必要时可配置NAS或FAN存储系统。

2、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标准 2.1、广播、电视节目接入

 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均应就近接入本地区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办的有线电视台网,以丰富学校的有线电视节目源。

 校园广播系统应装有广播接收系统,以丰富学校的广播节目源。2.2、校园广播系统 2.2.1、配置标准

 基本配置设备为调谐器、录音卡座、DVD机、话筒、功率放大器(定压式)等。

—10—  各教室、楼道、专用教室、体育场馆、办公室、报告厅、会议室和食堂都应设有广播终端,所有室内喇叭均应安装音量控制器。

2.2.2、功能标准

支持分区广播功能,按照不同功能、不同楼层原则划分校园广播区域;采用电脑播音音乐铃声系统,实现上下课自动打铃;可自编或收录广播节目;机房可监听播出情况。

2.3、校园闭路电视系统 2.3.1、配置标准

 按照862MHZ宽带邻频闭路电视网建设。550MHZ至862MHZ频段内用于传输数据、通讯及教学自办节目。

 各教室、报告厅、会议室和食堂都设有闭路电视终端。 在学校报告厅(会场)、会议室、室内体育场馆、听课教室等主要活动场所安装3~6个A/V返送端口,进行教学实况、重大活动摄录,用于教学、评估等资料的记录或向全校实时转播。

2.3.2、功能标准

 自办教学节目频道4~8个。

 系统应与校园网相联,做到节目资源共享。

3、计算机网络中心建设标准

3.1、中心机房防静电地板铺设。所有路由器、交换机及服务器等设备均应安置于专用机柜内,机柜及防静电地板的接地必须良好,接地电阻不能大于1欧姆。

3.2、中心机房电源不能就近借用房间照明系统,应专线接入。电源可以多相供电、也可以单相供电。

3.3、采用标准配置或高于标准配置网络设备的中心机房,应安装UPS不间断电源系统,保证所有路由器、交换机及服务器等设备(空调设备除外)的不间断供电。UPS的供电时间不低于30分钟。

3.4、中心机房应配置空调设备。空调电源要与机房路由器、交换机及服务器等专用设备电源分开,应单独铺设。

—11—

4、校园视频中心建设标准 4.1、控制中心

 控制中心用防静电地板铺设。配置专用控制桌和电视墙。控制桌、电视墙及防静电地板的接地必须良好。

 控制中心基本设备为:邻频调制器1台、多路混合器1台、录像机1~2台、DVD机1~2台、音/视频矩阵切换主机1台、放大器1台、收监两用机4~6台、播放电脑1台等。

 调制器、混合器、放大器、录像机、DVD机、切换机、播放电脑等设备均应安置于专用控制桌,收监两用机安置于电视墙上。

 控制中心电源应专线接入,不能就近借用房间照明系统。电源可以多相供电、也可以单相供电。

 控制中心应配置空调设备。空调电源要与视频中心其他各专用设备电源分开,应单独铺设。

4.2、演播系统

视频中心的演播系统应配有校园电视台的小型演播室和数字摄录编系统,以自行制作电视节目或视频资料。

 小型演播室1个:配有演播桌、有校园电视台标识的背景幕布、演播话筒;配有正面光和背侧光的简易演播灯光系统。

 专业级数码摄像机2台。 非线性编辑机1台。 数码录像机1台。

5、多媒体、多功能报告厅建设标准

5.1、全区中小学均应配置一个多媒体、多功能报告厅。

5.2、多媒体、多功能报告厅应安装必要的基础设施,为多媒体、多功能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技术保证(本标准不涉及报告厅的内部装修、装饰、空调系统及普通照明灯光)。

 3000ANSI流明或以上液晶或数字式投影仪1台(含电动投影屏幕)、数字式视频展台1台;

—12—  功率放大器1~2台、多路调音台1个、双卡座(含调谐器)1个、录像机1台、DVD机1台、会议话筒1~2支、领夹式无线话筒1套、音箱1~2对;

 反抑控制器1个、电源时序器1个、专用控制台一个。

6、数字化语音室建设标准

6.1、初中及以上学校每校至少配置1个48座以上的数字化语音实验室。

6.2、外国语学校及语言类特色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配置2~4个24座以上的数字化语音实验室。

6.3、数字化语音教室可以采用数字终端的硬件系统,也可以采用基于计算机教室局域网的软件系统。不论采用哪种系统,语音系统必须是全数字化的,且至少具备下列功能:

数字化音频资料存贮、数字化音频播放、教师音频或学生音频向全班广播、分组、讨论、对话、录音、点播、跟读等。

6.4、每个语音教室均应配置1台2500ANSI流明或以上的液晶或数字式投影仪(含电动投影屏幕)、1台数字式视频展台。

7、计算机配置标准 7.1、教师用计算机配置

教师用机分为办公用机和专业用机两大类。7.1.1、办公用机

办公用机指配置给教职员工个人或组室集体用于完成常规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计算机。办公用机包括便携式计算机和台式计算机。

7.1.1.1、便携式计算机

 最低配置(所有中小学必须达到):按学校专任教师数的15%配置;  标准配置(适用于公办普通中小学):按学校专任教师数的40%配置。

7.1.1.2、台式计算机

 最低配置(所有中小学必须达到):按学校办公室数量配置。1~

5—13— 人办公室,1台/室;6~10人办公室,2台/室;11人及以上办公室,3台/室。

 标准配置(所有中小学应该逐步达到):台式机加上便携式机,达到按100%专任教师数量配置。

7.1.2、专业用机

专业用机指专用于学校软件开发、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等技术专业或财务、校产、图书资料、学籍、卫生、人事等管理专业工作的单一用途的台式计算机。前者称技术专用计算机,后者称管理专用计算机。

学校网络中心的网管用计算机,教室和各专用室多媒体设备配套用计算机均随整套设备另行配置,不作数量规定。

7.1.2.1、管理专用计算机

 最低配置(任何学校必须达到):校长办公室、财务、人事各1台。 标准配置(所有中小学应该逐步达到):校长办公室、人事、学籍、财务、校产、卫生、图书管理至少各1台。

7.1.2.2、技术专用计算机

 最低配置(任何学校必须达到):专用于技术制作或软件开发,至少1台。

 标准配置(所有中小学应该逐步达到):课件制作、网站制作、软件开发各1台。

7.2、学生用计算机配置及计算机教室、电子阅览室建设

学生机指专门供学生在课内外参与课堂教学、拓展性学习、电子阅览查询等活动所用的台式计算机。

7.2.1、最低配置(所有中小学必须达到)7.2.1.1、小学

按学校学生人数和学生用机总数之比,不少于15:1。

若按照学校生机比15:1的数量配置,学生机总数少于40台的,至少应配置到40台,以保证完整建立一个30座的计算机房和一个10座的电子阅览室。

—14— 7.2.1.2、初中(含九年一贯制)

按学校学生人数和学生用机总数之比,不少于10:1。

若按照学校生机比10:1的数量配置,学生机总数少于60台的,至少应配置到60台,以保证完整建立一个50座的计算机房和一个10座的电子阅览室。

7.2.1.3、高中(含完中)

按学校学生人数和学生用机总数之比,不少于8:1。

若按照学校生机比8:1的数量配置,学生机总数少于70台的,至少应配置到70台。以保证完整建立一个50座的计算机房和一个20座的电子阅览室。

7.2.2、标准配置(所有中小学应逐步达到)7.2.2.1、小学

学生人数≤600人:1个标准计算机房,40台学生机;1个电子阅览室,10台学生机。

学生人数≤1200人:2个标准计算机房,共80台学生机;1个电子阅览室,20台学生机。

学生人数 >1200人:3个标准计算机房,共120台学生机;1~2个电子阅览室,共30台学生机。

7.2.2.2、初中

学生人数≤600人:1个标准计算机房,50台学生机;1个电子阅览室,15台学生机。

学生人数≤1200人:2个标准计算机房,共100台学生机;1个电子阅览室,25台学生机。

学生人数 >1200人:3个标准计算机房,共150台学生机;1~2个电子阅览室,共35台学生机。

7.2.2.3、高中

学生人数≤600人:1个标准计算机房,50台学生机;1个电子阅览室,20台学生机。

—15— 学生人数≤1200人:2个标准计算机房,共100台学生机;1~2个电子阅览室,共50台学生机。

学生人数 >1200人:3个标准计算机房,共150台学生机;1~2个电子阅览室,共50台学生机。

8、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

多媒体教学设备指安装或配置于中小学教室专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施。

8.1、设施标准

8.1.1、最低配置(满足课堂教学需求的最简单的配置)1台液晶或数字式投影仪、1台视频展台、1块投影屏幕。8.1.2、标准配置

标准配置分为固定吊装式和移动小车式两种。固定吊装式指整套设备固定吊装于教室内;移动小车式指全套设备安装于一台可移动的小推车内。

8.1.2.1、固定吊装式

选择1:一台液晶(或数字式)投影仪、1台视频展台、1台台式计算机、1块电子书写屏、1对有源音箱、1块电动式投影屏幕。

选择2:一台液晶(或数字式)投影仪、1台视频展台、1台台式计算机、1对有源音箱、1块电子白板。

注:根据普陀区的实际情况,目前全区中小学固定吊装的标准配置为选择1。

8.1.2.2、移动小车式

选择1:一台液晶(或数字式)投影仪、1台视频展台、1台台式计算机、1块电子书写屏、1对有源音箱、1块支架式投影屏幕、1辆可移动小车。

选择2:一台液晶(或数字式)投影仪、1台视频展台、1台台式计算机、1对有源音箱、1块可移动式电子白板、1辆可移动小车。

注:根据普陀区的实际情况,目前全区中小学现有移动小车的标准

—16— 配置为选择1。

8.2、数量标准

8.2.1、最低配置(任何学校必须达到)

每个年级按照设施标准中的标准配置至少配置1个固定吊装教室或1辆移动小车。

8.2.2、标准配置(全区中小学应逐步达到)

采用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的年级,每个班级配置一套固定吊装式多媒体教学设备;其他年级,每个年级各配置50% 的班级。以后随着采用新教材的年级的逐步增加,固定吊装式配置逐步增添,直至所有班级均配置固定吊装式多媒体设备。

二、校园信息化应用管理平台建设

选用最合适的技术,营造信息技术应用及管理体系,是中小学校园信息化的核心。建立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传统管理模式无可匹敌的巨大优势。

1、学校管理平台 1.1、教务管理

1.1.1、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课表安排、补课调课选课系统等。1.1.2、学籍管理:包括班级管理、学籍管理、奖惩管理、分班管理、升留级管理、统计查询、报表打印等。

1.1.3、招生管理:包括招生计划、新生录取、入学报到等。1.1.4、考试管理:包括考试安排、补考安排、成绩管理与分析等。1.2、办公自动化

包括会议管理、单位日程管理、通知发布、公共信息发布、政务信息发布、政策法规查询、文件发送与接受、在线工作讨论、BBS留言交流等。

1.3、科研管理

实现对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管理,可以包括:科研的申报

—17— 立项管理、交流管理、中期评估及结题管理、成果管理、信息共享、辅助决策分析以及网上信息发布等功能。

1.4、人事管理

管理和维护单位的人事信息等。1.5、财务管理

对于学校的财务工作实现数字化管理。1.6、资产管理

对通用公用设备的购置、入帐、借用、调度和报废进行管理。1.7、后勤管理

包括对食堂、宿舍、卫生、绿化、车辆等的管理。

2、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2.1、发展档案:教师发展信息、教育教学反思、进修培训记录、个人获奖记录、教研科研论文等。

2.2、专业手册:成绩记录、作业布置、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备课计划、备课小结、活动记录、教学设计、例题集锦等。

3、学生学习成长平台

3.1、基本信息:个人资料、家庭情况、学习评价、能力评价、活动评价、综合评价、发展评价、体质状况描述、个人成果记载等。

3.2、个性特质发展:科学人文、创新能力、兴趣爱好、个人特长、团队合作、课外阅读、校班工作、社团活动等。

3.3、学业发展:学科课程成绩分析、学习发展折线图、平时学习表现记录、选修成果、学习档案管理等。

3.4、发展性诚信档案:诚信品行自鉴、实践活动情况表、个人信用发展记录、为他人服务情况、特别记录、平时成绩与表现、教师建议记录、兴趣特长发展图、科学素养发展图、人文素养发展图、体质状况发展图、体锻达标情况表、创新能力发展评价、个性特长发展描述等。

4、网上教学教研平台

4.1、备课与授课:建立以学校教学软件和课件素材等构成的本地化

—18— 特色资源库,为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备课提供便利条件,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4.2、课件制作:提供网络化平台,让教师能利用网络的优势,在网络上制作多媒体课件。

4.3、教学资源:在学校资源库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积累、优化机制,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平台基础。

4.4、网上答疑:基于网络的实时或非实时师生交互、答疑平台。4.5、听课评课:建立教学反馈与评价信息库。4.6、课件点播:基于学生学习的课件点播系统。

5、家校信息平台

建立与学生、家长、社区沟通的平台。构建虚拟学校,通过Internet实现与学生、家长和社区的语音及图象信息沟通,使学校的资源真正服务于社会。

这一平台包括家长信息、学情查询、评语建议等。

三、校园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

1、领导机构

设置由校长或副校长承担的信息主管岗位,负责信息化工作的决策、责任落实。设置由信息技术人员参加的工作机构,具体操作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建设工作。

分工明确,能保持正常运作,定期专题研究工作,有会议记录。

2、管理制度

2.1、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规范,工作制度、岗位职责、管理规范完备,相关管理文档齐全,并有相应的激励机制。

2.2、做到制度上墙,执行制度有具体措施,各项制度执行情况有记录、有检查、有评价,反映成果的相关管理文档完备。

3、建设规划

3.1、学校应该按项目管理的规律来建设校园的信息化,任务要具体、清晰。

—19— 3.1、有学校信息化建设长期和近期规划,分年度达成的目标明确。3.1、学校推进信息化建设近期规划的措施落实、操作性强。

4、设备管理

4.1、计算机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报告厅等专用教室管理人员落实,制度健全,责任到人。

4.2、所有设备使用有记录、有维护,完好率保证在 90% 以上。

5、网络和信息安全

5.1、有校园信息网络设备安全使用规章,防火防盗等设施齐备。5.2、网络管理责任落实到人,网络安全和防病毒等软件能有效运行,更新及时。

5.3、制订了校园网络信息过滤措施,不良信息的隔离措施安全有效。5.4、学校各设备的密码管理规范,管理人员能定期修改各管理密码并上报变更信息,学校信息技术分管领导掌握了各管理密码并存档保管。

5.5、学校有严格的上报制度,信息技术故障或事故能在规定时间上报学校领导。

5.6、为保证普陀区教育城域专网的安全,所有中小学必须以10M光纤接入普陀区VPN教育城域专网,从而经由区教育信息中心实现区内校际互联互通,并互联因特网,各学校均不允许采用其它的Internet接入。

5.7、学校计算机必须慎重使用还原卡,使用了还原卡的计算机同样要加强网络安全和防病毒等维护,保证普陀区教育城域专网的安全。

四、校园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

努力提高学校领导和师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培养对信息的敏感度,将教育观念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结合起来,使广大教育管理者、师生员工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使信息意识自然地融入教师、干部和学生的思想。

1、管理队伍的建立

建立一支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的干部队伍,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

—20— 1.1、先进的理念

学校领导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育教学理念,善于通过营造具有特色的的环境和文化以实现校园信息化。

1.2、熟练的信息技术能力

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应用以获取网络信息、处理文字、制作表格、收发邮件;能利用基于网络的学校管理系统完成学校管理工作;能够独立制作信息化演讲材料。

1.3、勇于开拓的精神

1.3.1、具备负责任的、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不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创新。

1.3.2、积极推动以研究为基础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讲求效率的实践。

1.3.3、在学校的政策、资金上大力支持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1.4、灵活的教学策略

1.4.1、建设和管理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合作的学习环境,以促进教育创新。

1.4.2、提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的、各种不同的需求。

1.4.3、推动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支持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5、丰富的实践能力

1.5.1、规范应用信息技术的常规性、目的性,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效率。

1.5.2、运用信息技术与师生员工、家长、学生进行交流与协作。1.5.3、激励、培养和支持教职员工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1.5.4、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参加持之以恒的、与工作相关的专业学习。

1.5.5、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力,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组织机构建

—21— 设的改进。

1.6、科学的评价与评估

1.6.1、采用有效的评估与评价手段,评估教职员工运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成绩,并依据结果来促进高质量的教师专业发展。

1.6.2、运用信息技术来搜集分析数据,以改善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1.6.3、运用信息技术来评估、评价、管理行政体制和运作机制。1.7、有效的保障与管理

1.7.1、贯彻政策与指导方针,制定以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监督实施情况,以确保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协调。

1.7.2、调配资金,安排人力,确保教育信息化计划的完成,采取有序的步骤来推动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并确保所有的学习者与教育者都能平等享用各种教育信息资源。

1.7.3、将学校发展的战略计划、校园信息化设计和其他改革计划与政策结合起来,调整学校的投入、资源的安排,使各个部分得到协调发展。

1.7.4、通过鉴别、交流、规范,并加强社会、法制和道德的实践,促使师生负责任地使用教育信息技术。

1.7.5、促进和加强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环境安全和健康习惯,注重隐私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1.8创新和亲和力

学校领导应该在具有负责任的、勇于承担风险的创新精神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与亲和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对学校员工投入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努力给予积极支持。

2、师资队伍的建设 2.1、学科教师队伍

完善具备较强的网络信息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能力、能有效自如地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学习的学科教师队伍建

—22— 设。

2.1.1、师资培训

2.1.1.1、学校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和档案,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纳入个人专业化发展计划。

2.1.1.2、鼓励教师参加市、区各级培训,学校有推动机制和奖励方案。

2.1.1.3、学校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有计划、有措施、能落实。2.1.2、信息素养

2.1.2.1、100%的教师接受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培训,达到“新四个模块“的技术要求,并在教研、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熟练运用。

2.1.2.2、掌握信息化手段的教师(能独立完成较复杂的动态多媒体课件制作、拥有较强的网络运用技术)占全体教师的比率三年内应达到不低于40%。

2.1.2.3、能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教师(能制作电子教案,简单的课件、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三年内应达到95%。

2.1.3、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2.1.3.1、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三年内应达到每周超过30%的课时,以优化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1.3.2、配有计算机的教师应该有完整的电子教案,学校有教案资源库。

2.1.3.3、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运用技术来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1.3.4、学校开设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拓展性教学活动。

2.1.3.5、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校、区、市(全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展示课和优秀课评选活动。

2.1.3.6、倡导在各年级开设信息科技课程。2.2、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23— 完善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专业课程教学能力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

2.2.1、专职教师配备

全区中小学均应根据学校规模及班级数量,配备一定的专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保证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的专业性。

2.2.2、技术能力

2.2.2.1、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能讲明介绍性的知识,具备示范操作技能,能很好的完成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

2.2.2.2、能够开展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计算机活动课或组织社团,培养信息技术特长学生。

2.2.2.3、能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市、区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活动,并努力争取较好的成绩。

2.2.2、教学研究

学校设立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并有配套管理措施,信息技术应用能落实到教研和备课活动。

2.2.2、课堂教学

学生全员参加市信息技术等级考试,高中合格率达到 98%,优良率达到60%、初中合格率达到90%、小学合格率达到90%。

2.3、专业技术队伍

形成一支理论功底深厚、技术水平高超、实际经验丰富的计算机和网络的专业技术队伍。

2.3.1、学校至少有1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

2.3.2、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能保证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维护,解决病毒防范、黑客攻击等问题,保障校园网络的高速、稳定、安全运行。

2.3.3、具有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管理、维护、维修的基本能力,保证设备的完好率。

2.3.4、具备对校园管理系统等应用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的技术能力。

—24—

3、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现代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它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加强信息技术对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信息鉴别能力及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是学生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四个方面的综合过程,不同年段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发展要求。

3.1、小学学生 3.1.1、信息意识

3.1.1.1、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对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及其优缺点有一定认识。

3.1.1.2、具有利用网络和文字处理软件等基本的信息工具完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交流自己的成果。

3.1.1.3、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补充课堂学习。

3.1.1.4、具有利用电子邮件、在线讨论等技术,完成独立学习、集体学习和参与远程协作学习活动。

3.1.1.5、适时地选择恰当的工具和资源信息来分析、解决学习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完成任务。

3.1.1.6、具有一定鉴别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

3.1.1.7、养成合法使用技术和资源的习惯,培养自觉尊重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产权的意识。

3.1.2、技术能力

3.1.2.1、能使用键盘和其它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具备一定的汉字输入能力。

3.1.2.2、能应用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工具等办公软件。

3.1.2.3、能使用网络技术、打印机、数字照相机、扫描仪等技术或

—25— 设备。

3.1.2.4、能应用Email、bbs等通信技术进行沟通交流。3.2、初中学生 3.2.1、信息意识

3.2.1.1、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以及其对学习、生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2.1.2、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拓展自己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3.2.1.3、具有利用电子邮件、在线讨论等技术与同学、专家及其他人合作,研究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观点和信息,共同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并完成独立学习、集体学习和参与远程协作学习活动。

3.2.1.4、能使用指定内容的工具、软件和仿真设备(如:环境探测、图表计算、探险、Web工具等)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2.1.5、选择合适的工具和信息技术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

3.2.1.6、具有较强鉴别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提取到有价值的信息。3.2.1.7、使用技术时能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规范,自觉尊守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产权。

3.2.2、技术能力

3.2.2.1、能熟练地使用键盘和其它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具备较强的汉字输入能力。

3.2.2.2、能熟练应用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等办公软件进行作品创作。

3.2.2.3、能利用Email、在线讨论等通信技术进行沟通交流。3.2.2.4、能使用Web工具、打印机、数字照相机、扫描仪等技术或设备。

3.2.2.5、能找出并解决常见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问题。3.3、高中学生

—26— 3.3.1、信息意识

3.3.1.1、能分析现有和将要出现的新技术资源的性能和局限性,并评价这些系统和设备对终身学习和工作的潜力。

3.3.1.2、能择优组合信息技术系统、资源和服务。

3.3.1.3、能从整体上分析在社会中大规模使用和依赖信息技术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3.3.1.4、为了终身学习,有能力评价基于技术的选择,包括远程教育和分布式教育。

3.3.1.5、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很强的鉴别能力,能经常地有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满足各种合作、研究、出版、通讯和工作的需要。

3.3.1.6、在学习中能选择和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研究、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

3.3.1.7、与同学、专家和其他人合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编辑、综合、创作和分析各类信息、模型和其它有意的作品,以构建基于实际内容的知识平台,完成独立学习、集体学习和参与远程协作学习活动。

3.3.1.8、能自觉遵守并倡导他人合法使用技术和资源,严格尊重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产权。

3.3.2、技术能力

3.3.2.1、能熟练地使用键盘和其它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具备较强的汉字输入能力。

3.3.2.2、能熟练应用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等工具进行作品创作。

3.3.2.3、有一定的图形处理、动画制作等技术能力。

3.3.2.4、初步形成数据结构的概念,具有一定程序设计的能力。3.3.2.5、具有熟练应用Email、在线讨论等通信技术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3.3.2.6、能熟练使用Web工具、打印机、数字照相机、扫描仪、摄象机等技术或设备。

—27— 3.3.2.7、能找出并解决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等技术故障。3.4、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3.4.1、学生能够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场所使用计算机和为了校园网,并上因特网。

3.4.2、学生使用信息化校园的基础设施每周不少于4课时。3.4.3、有学生自己建设的虚拟数字化的社区(团)。

3.4.4、有信息技术特长学生活动的计划、场所和时间,并在各级竞赛和展示活动中有较好表现。

—28— 附件2

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技术指标

1、网络交换设备(采用以太网标准)

 具有二层交换功能、可堆叠的交换机作为中心交换机

交换机要求符合IEEE 802.3局域网标准,支持802.1X论证;要求背板交换能力在2G以上,转发速率在2M以上;至少有1个千兆上联端口;百兆端口数量取决于学校网络节点总数;单机不能满足学校网络节点数量时,可用2台或以上同类交换机级联。

 具有三层交换功能的交换机作为中心交换机

交换机要求符合IEEE 802.3局域网标准和VLAN划分,支持802.1X论证;背板交换能力要求在24G以上,转发速率在22M以上;应配有千兆端口,千兆端口数取决于下联接入交换机数量,一般应留有至少1个冗余端口;百兆端口数量取决于直接接入中心交换机的桌面计算机和服务器的数量。

 楼宇或楼层配置的接入交换机

接入交换机要求符合IEEE 802.3局域网标准,支持802.1X论证;背板交换能力要在在2G以上,转发速率在2M以上;至少有1个千兆上联端口,用于上联中心交换机;百兆端口数取决于直接接入该交换机的桌面计算机的数量。

2、服务器设备

2.1、最低配置(任何学校至少应达到的最低要求)

服务器采用P3以上CPU,内存1G或以上,硬盘144G或以上。2.2、标准配置(适于一般中小学)

服务器采用P4或以上CPU,内存1G或以上,硬盘分别为72G、144G、144G或以上。

3、演播系统

—29—  专业级数码摄像机:3CCD成像系统,组合电动变焦镜头、滤光镜直径不小于55mm、F2.4 以下,PAL彩色、CCIR标准,100万以上像素,530线以上水平解像度,12倍以上光学变焦,MiniDV格式,12/16比特PCM数码立体声录音系统,红外夜摄功能,IEEE 1394接口类型,S视频输入/输出。

 非线性编辑机:内置32位PCI非线性编辑卡,能提供iLink数字接口,复合、Y/C模拟输入输出接口。提供实时压缩硬件模块。支持二维三维实时特技。至少四轨图文实时,至少10层运动字幕实时。可支持AVI与MPEG1, MPEG2的多格式素材实时混合编辑。输出格式至少包括MPEG-

1、MPEG-

2、DVD、VCD、流媒体、MOV和AVI。可实时硬件压缩MPEG。具有实时快慢动作、滤镜、画中画及抠像功能。

 数码录像机:具备i.LINK接口NTSC/PAL兼容性、DVCAM/DV记录和重放、双重走带机构、自动反复重放功能等。

4、数字化语音室建设标准

4.1、核心技术应为数字电路,核心设备应为嵌入式芯片或DSP数字芯片。

4.2、连接方式应为以太网络,采用的应为标准计算机网络协议;接口方式用RJ45(同计算机网络);连接设备为标准网络交换机,通讯速率不低于100M bps。

4.3、主控部分应为计算机网络形式,通过网络接口可直接取材于校园网上数据库,存储信息应为计算机标准文件格式。

4.4、终端部分的主要结构应为数字电路,画面显示应为高分辨率计算机画面,操作方式简单灵活;学习方式可表现为点播、阅读、跟读、录音、测试等;终端可直接接入校园网。

4.5、音质应为立体声,可欣赏高质量的音频、视频节目。

5、计算机配置标准 5.1、教师用计算机配置 5.1.1、办公用机

—30— 5.1.1.1、便携式计算机的技术标准

 最低配置:能正常运行windows2000操作系统,office2000、WPS2002,能流畅播放VCD光盘,能使用软盘,能够上网,能连接投影仪。PIII/450 CPU,128M内存,20G硬盘,10M/100M自适应网卡,CD-ROM光驱,软驱,VGA输出接口。

 标准配置:能正常运行windows XP操作系统,流畅运行windows2000操作系统,能正常运行office 2003、WPS2005,能流畅运行office2000、WPS2002,能正常运行photoshop、flash等软件,能够无线上网,能播放DVD光盘,能使用软盘,能连接USB设备,能连接投影仪。迅驰1G CPU,256M内存,20G硬盘,10/100M自适应网卡,CD-ROM光驱,软驱,VGA输出口,2.0 USB接口,802.11b/g无线网卡,Windows XP专业版操作系统。

 较高配置:能流畅运行windows XP,流畅运行office 2003、WPS2005能无线上网,能流畅运行photoshop、flash、金山词霸等软件,能同时连接2个或2个以上USB设备,能播放DVD光盘,能刻录CD盘片,能连接投影仪。迅驰1.3 CPU,512M内存,40G硬盘,10/100M自适应网卡,软驱,CDW-DVDR光驱,802.11b/g无线网卡,VGA输出端口,2.0 USB接口×2,WindowsXP专业版操作系统。

5.1.1.2、台式计算机的技术标准

 最低配备:能正常运行windows2000操作系统,office2000、WPS2002,能流畅播放VCD光盘,能使用软盘,能够上网,能连接投影仪,能连接USB设备,有耳麦能用于播放或录音。P4/1.0G CPU,128M内存,CRT显示器,20G硬盘,CD-ROM光驱,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耳麦,USB接口,Windows2000专业版操作系统。

 标准配备:能正常运行windows XP操作系统,流畅运行windows2000操作系统,能正常运行office 2003、WPS2005,能流畅运行office2000、WPS2002,能正常运行photoshop、flash等软件,能够无线上网,能播放DVD光盘,能使用软盘,能同时连接2个USB设备,—31— 有耳麦能用于播放或录音。P4/2.0G CPU,256M内存,CRT显示器,40G硬盘,CD-ROM光驱,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耳麦,2.0USB接口×2,WindowsXP专业版操作系统。

 较高配备:能流畅运行windows XP,流畅运行office 2003、WPS2005能无线上网,能流畅运行photoshop、flash、金山词霸等软件,能同时连接4个USB设备,能播放DVD光盘,能刻录CD盘片,有耳麦能用于播放或录音。P4/3.0G CPU,512M内存,液晶显示器,80G硬盘,CDW-DVDR光驱,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2.0USB接口×4,耳麦,WindowsXP专业版操作系统。

5.1.2、专业用机

5.1.2.1、管理专用计算机的技术标准

 最低配置:能正常运行windows2000操作系统,office2000、WPS2002,能流畅播放VCD光盘,能使用软盘,能够上网,能连接投影仪,能连接USB设备,有耳麦能用于播放或录音。P4/1.0G CPU,128M内存,CRT显示器,40G硬盘,CD-ROM光驱,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耳麦,USB接口,Windows2000专业版操作系统。

 标准配置:能正常运行windows XP操作系统,流畅运行windows2000操作系统,能正常运行office 2003、WPS2005,能流畅运行office2000、WPS2002,能正常运行photoshop、flash等软件,能够上网,能播放DVD光盘,能使用软盘,能同时连接2个USB设备,有耳麦能用于播放或录音。P4/2.0G CPU,256M内存,CRT显示器,80G硬盘,CD-ROM光驱,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耳麦,2.0USB接口×2,WindowsXP专业版操作系统。

 较高配置:能流畅运行windows XP,流畅运行office 2003、WPS2005,能流畅运行photoshop、flash、金山词霸等软件,能读取软盘,能同时连接4个USB设备,能够上网,能播放DVD光盘,能刻录CD盘片,有耳麦能用于播放或录音。P4/3.0G CPU,512M内存,液晶显示器,80G硬盘,CDW-DVDR光驱,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2.0USB接口×4,耳

—32— 麦,WindowsXP专业版操作系统。

5.1.2.2、技术专用计算机的技术标准  最低配置

能流畅运行windows XP,流畅运行office 2003、WPS2005,能流畅运行photoshop、flash、金山词霸等软件,能读取软盘,能同时连接2个USB设备,能够上网,能播放VCD光盘,有音箱能用于播音。P4/2.0G CPU,512M内存,CRT显示器,80G硬盘,CD-ROM光驱,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有源音箱,2.0USB接口×2,WindowsXP专业版操作系统。

 标准配置

能流畅运行windows XP,流畅运行office 2003、WPS2005,能流畅运行photoshop、flash、金山词霸等软件,能读取软盘,能同时连接4个USB设备,能够上网,能流畅播放HDTV,能播放DVD光盘,能刻录CD盘片,有音箱能用于播音。P4/3.0G CPU,512M内存,液晶显示器,120G硬盘,CDW-DVDR光驱,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2.0USB接口×4,有源音箱,WindowsXP专业版操作系统。

 较高配置

能流畅运行windows XP,流畅运行office 2003、WPS2005,能流畅运行photoshop、flash、金山词霸等软件,能运行3dsMAX等大型软件,能读取软盘,能同时连接4个USB设备,能够上网,能播放DVD光盘,能流畅播放HDTV,能刻录DVD盘片,有音箱能用于播音。P4/3.0G CPU,1G内存,液晶显示器,120G硬盘,CD-DVD-RW光驱,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2.0USB接口×4,有源音箱,WindowsXP专业版操作系统。

5.2、学生用计算机配置的技术标准  最低配置

能流畅运行Windows2000、office97/WPS2000,正常运行windows2000操作系统,office2000、WPS2002,能使用软盘,能够上网,能连接USB设备,有耳麦能用于播放或录音。P4/1.0G(或赛扬Ⅱ/1.0G)CPU,128M内存,CRT显示器,20G硬盘,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耳麦,USB

—33— 接口。

 标准配置

能正常运行windows XP操作系统,流畅运行windows2000操作系统,能正常运行office 2003、WPS2005,能流畅运行office2000、WPS2002,能正常运行photoshop、flash等软件,能够上网,能使用软盘,能同时连接2个USB设备,有耳麦能用于播放或录音。P4/2.0G CPU,256M内存,CRT显示器,40G硬盘,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耳麦,2.0USB接口×2。

 较高配置

能流畅运行windows XP,流畅运行office 2003、WPS2005,能流畅运行photoshop、flash、金山词霸等软件,能运行3dsMAX等大型软件,能读取软盘,能同时连接4个USB设备,能够上网,能播放VCD光盘,有耳麦能用于播放或录音。P4/3.0G CPU,512M内存,CRT显示器(逐步可配液晶显示器),80G硬盘,CD-ROM光驱,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2.0USB接口×4,耳麦,WindowsXP专业版操作系统。

7.中小学信息化 篇七

一、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媒体、新思想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与研究

台湾非常注重科技创新, 科技发展已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 台湾已成为一个名符其实“信息岛”。台湾自身拥有先进的信息与通讯技术 (ICT) 、高度智能化的信息化设备设施、完整成熟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使得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具有“起步较早、普及面广、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等特点。此外, 台湾各级教育机构和中小学校十分注重引入最前沿先进的新技术 (如云计算技术、移动无线网技术等) 、新媒体 (如IPAD、平台电脑、电子书包) 、新思想 (如虚拟学习、混合学习、云服务) 在中小学教学、学习、管理、科研、社区学习、家校互通等方面应用与研究, 以引领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和发展。本届学术论坛的主题“云端科技与虚拟学习”就是当前国际教育信息化领域最前沿和最热点的技术和理念, 能够在台南大学举行, 这与台湾前几年就开始关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云计算平台的开发、教育云理论的研究、云服务体系的建设等方面打下的基础密不可分。

例如, 台北市政府非常注重校园无线网络的建设, 全市中小学的无线覆盖率全岛最高。该市于2001年开始实施校园无线网络的规划, 经试验成功后全面推广, 到2006年4月, 全市所属各级学校校园无线网络已全部构建完成, 并经台北市网络中心认证。目前, 全市239所学校的校园内共建置10070个无线网络接收盒 (AP) 。校园无线网络建成后, 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 学校的花园绿地、操场走廊等都是学习场地;师生不仅可在自己学校使用外, 还可以跨校使用。无线网络打破了学校空间局限, 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学习得以全面实现, 这是台湾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大亮点。

又如, 近年来台北市教育局推出“未来e教室行动式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方案) 。该方案的科技设备包括教室设备和学生使用的行动学习板两个方面。教室设备有无线资源网络、教学电脑、72英寸以上电子白板、教学资源服务器、互动服务器等;具有无线网络功能的行动学习板可呈现多媒体教材, 使用时学生以手写为主要输入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克服了传统黑板和投影屏幕的缺陷, 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可以充分互动, 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工作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投资大、周期长、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发展变化快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对硬件、网络、资源、人 (包括师生、校长、家长等相关人员的应用培训研究) 、环境等各种要素通盘考虑和整体规划, 否则就容易出现木桶原理的“短板效应”, 教育信息化的规模效益得不到体现。台湾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非常重视“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工作, 从“源头”上确保了台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技术标准化”, 避免了各地各校许多重复和低水平建设, 有效减少了教育信息化的“信息孤岛、资源孤岛、应用孤岛”现象。以台北为例, 台北市教育局成立了专门的教育科技咨询决策和服务研究机构, 全面规划、整体构想, 早在上世纪末就制定了第一个《台北市资讯教育白皮书》[1], 确立的目标为:建立优良便捷的信息教学学习环境, 提升并强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现代信息素养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开设资讯课程, 开发各学科的教学软件, 提供积极有力的行政配合, 充分运用社区资源。《白皮书》明确了台北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蓝图, 规划了各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 成为台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业务范本。

三、形成了“政府—机构—学校—企业”“四位一体”的教育信息化有效推进机制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建设工程, 也是变革传统教育、引领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实践证明:仅仅靠教育行政部门或中小学校的力量是难以持续有效推进的。必须要得到政府的重视、科研机构的引领、中小学校的自身实践和教育信息化企业的支持才行。台湾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教育信息化的财政预算, 近年来虽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台湾经济下滑的影响, 但教育信息化的资金预算比例不降反升;台湾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基本都设有信息技术 (教育技术) 相关的专业, 有一批热衷于信息技术研发与学术研究的学术团队, 研究成果能有效解决中小学校问题并直接服务一线;台湾本土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教育信息化产品研发与支持服务型企业, 这些企业发展的目标愿景较高:不仅只生产和销售产品, 更多的是提供学校教育信息化服务, 他们一般都有自已的教育研究中心 (研究部) , 对学校教育教学现状、需求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致力于提供先进的、稳定的、智能化的教学产品, 如台湾康轩电子书包企业, 就是一个专门致力中小学校电子书包产品研发20多年的企业, 提供从硬件、资源、培训和售后服务完整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在全球有一定的知名度。

四、坚持“需求导向、应用为先、效益 (绩效) 为王”教育信息化建设原则

台湾各级政府虽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投入金额呈逐年增高趋势, 但其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和建设并不是盲目或无序的, 相反他们对项目的批准、经费的申请与管理、项目的推进与效益评估等方面有一套严格甚至是过于“繁琐”的制度。其目的就是要保证教育信息化的每一笔经费要“用得恰当、用得及时、用出效益”, 并要能经受不同党派、社会团体、民间机构的质疑与检查, 台湾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一般都要经过三个重要的阶段:需求调研、推进应用、绩效评估。任何一个教育信息化项目正式建设之前, 台湾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都要聘请第三方中立调查机构, 做好充分的前期需求调研, 对建设项目及设计方案广泛征求学校师生和社区民众的意见, 形成详细的调研报告 (各项数据、材料、需求和建议必须详尽) 并公之于众, 再次听取大家的意见以决定是否被通过 (立即通过、延期通过、取消通过) 。这样就能有效减少许多并不急需、或并实用或难以实现的信息化工程的盲目上马, 保证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在急需的、能见效的、可行性强的项目上;其次, 台湾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化的应用意识较强, 他们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来管理、促进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的应用;师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较高, 教育信息化在备课、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研究、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学校信息技术的应用较灵活, 并不局限于在课堂或网络教室的应用, 学校鼓励学生在课余、节假日来学校使用数字化探究实验室、电子图书馆及其它信息技术设备设施, 主张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式学习, 开展科学研究;第三, 效益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教育信息化的效果好坏不能由自己说了算, 台湾有专门的教育信息化评价研究机构。他们定期组织对中小学校和某个教育信息化项目以问卷调查、素养检测、学业统计、个案访谈等方式, 对绩效进行评价、分析, 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作为方案改进的依据和决策参考。如果某些项目绩效不明显, 则该项目有可能不再追加投资或被终止。

五、面向学生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成效显著

教育信息化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没有优质的教育教学软件资源支持, 再先进的设备也只是一堆没有灵魂的破铜烂铁, 教育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不同的是, 国内也非常注重教育教学数字化资源的建设, 数量众多、类型丰富, 但这些资源 (如各类课件、素材、教案、试题、论文、课例等) 基本是面向教师课堂的“教”的资源, 而面向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的“学习型”资源数量偏少。台湾在中小学数字化学习资源尤其是在虚拟现实 (VR) 与游戏化学习资源开发方面做得较好, 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种类和表现形式方面都已形成规模。这也是台湾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建设特色, 如台南大学数位学习科技学系的林奇贤教授就率领团队开发了“九宫格”、“花果山”等一系列面向学生的游戏化学习软件[2], 学生在网络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多学科知识点的学习任务, 这些游戏化、娱乐化的教育软件在许多中小学得到推广应用, 很受学生欢迎。此外, 在台北教育咨策会, 李进宝所长的研发团队专门致力于虚拟现实 (VR) 交互式学习软件的开发, 开发了许多自然、生物、科学、地理、物理等学科的专题化学习软件, 借助三维设计技术和3D显示设备, 学生可以反复观察、学习、探究某个主题的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注重城乡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台湾是一个多山的海岛, 山地面积占了全岛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台湾山脉贯穿南北, 平原主要集中在西部, 大部分的人口和城市分布于此, 岛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其中小学校教育的差距并不明显, 相对均衡。即使在偏远山岭的阿里山小学 (所处海拔最高, 有“最高学府”之称) , 我们看到每个教室都配置了5台电脑, 他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教师基本是人手一台电脑, 网络通畅, 学校信息化办公设备齐全, 山上的孩子基本和平原地区城市的孩子都能同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刘丙利, 郭峰.台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启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 (11)

8.英国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之路 篇八

笔者十分荣幸地参与了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优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境外(英国)培训项目”。期间,听了近10个专题的30场讲座,参观、考察了不同类型的中小学学校近20所,参与座谈、交流近30场,对英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中远期规划及建设、应用等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其许多做法对我国正在深入推进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以应用导向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在英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整体水平普遍较高,以应用为导向驱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色明显。笔者所到之处,各学校均以应用需求为导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教育信息化环境,突出务实应用和特色应用,但校际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有差距,应用有差异。在学习、考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校,追求的都是适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技术。这与我国当前推进教育中小学信息化的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是基本一致的。

英国学校类型和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规模大小不一,学校自主权较大。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政府出台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意见,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划拨教育经费。经费支配由校长及校委会和教师、学生家长代表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共同商讨并决定信息化环境项目建设。比如,Rugby High School是一所女子文法学校,教学质量较高,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较广。经费虽然比较充足,但是要满足学校信息化全面建设还是捉襟见肘。于是,学校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优先建设了支撑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云平台,满足了更多学生课程选择、学习的多元需求。

英国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常规化应用基本普及,部分学校正在深入探索更富有个性化的教学应用。比如,伯明翰的South & City College 是一所英语语言培训学校,为了掌握入学新生的语言水平层次差异,确定学生学习起点,学校建立了学习测试与学习行为过程跟踪管理网络平台。平台能够从收集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历次测试成绩、出勤率等方面有针对性地给授课教师、学生提出施教、学习建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笔者在深入感知、体验英国教育信息化成功做法的同时,也发现了其存在的一些不足:一是英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模式可能会拉大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带来校际间的不均衡;二是教育信息化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应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带来规模效应,同时还可能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应用驱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据了解,英国没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继续教育、教学研究的专门机构,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也没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项目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主要以校本培训、校本研修为主,通过应用驱动等方式来实现。当前,英国中小学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追求技术“高大上”的“发烧友”,也有得过且过的“南郭先生”,还有“谈技色变”的“小菜鸟”。

基于此,学校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上主要采取如下做法:一是部分学校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直接与薪资挂钩;二是营造比较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以氛围感染,以应用倒逼,逐步提升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是部分学校在假期集中安排时间,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英国在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主要依靠教师自身的主动发展和学校展开的专业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由学校考核认定。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培训、研修的有效性。

另外,学校开展以校为本的培训与研修方式,其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同时,教师在参与校本培训与研修的过程中,不同技术水平或不同研修方向的群体,会借助网络平台或社会性软件,产生更多的自组织,其研修组织更灵活,组织方式更便捷。但是,这种教师培训研修组织的课程方案、培训标准及培训研修过程、结果及其质量很难监控与评价,也给管理者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云技术成为课程建设实施的核心支撑

在英国,国家只颁布课程标准或考试标准,不统一编写学科教材,在学校组织实施课程的过程中,编写学生学习材料,设计与制作学生课内、课外学习资源也就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

随着信息与网络技术特别是云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云技术的课程建设、实施得到了各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应用。据了解,在英国并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或地区教育云平台,而是由学校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自主选择有利于师生开展协作学习、性能稳定、体验性较好的社会性云平台作为底层支撑,由任课教师和参与的学生共同完成教与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据所参观的中小学来看,多数学校选择应用Google Drive、Google Classroom、Frog等或者组合应用多个云平台作为课程建设、实施的支撑平台。

考文垂西部的Finham Park School是一所综合性中学。学校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课程选择和学习需求,开发了近300门课程,大部分课程都是通过利用Google Drive云平台的协同和分享功能,实现师生群体协同工作、互动交流、发布作业、分享资源、家校互动、学生反馈等课程建设和应用服务,提高了课程建设质量和效率。

从英国多所学校基于云技术的课程建设和应用中发现:云平台只是为学校课程建设和使用者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课程的具体内容需要根据课程性质、学生特征、评价标准和课程实施等多方面的要求由师生共同建设、实施并动态生成。同时,随着云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应用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层推进,云技术将成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核心支持。

学生自带设备学习成为发展趋势

英国的中小学学校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的需要,建立起了较好的学生课程学习平台,搭建了良好的网络环境,配备了供学生学习需要的终端设备。多所学校都已建成基于云平台的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系统,基本形成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据走访、考察的学校反映,学生终端设备仅靠学校配备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大部分学校鼓励学生自带设备。最近,欧洲某机构调查了包括英国在内的500所学校学生自带设备学习的结果:72%的学生使用自己的设备完成作业,52%的学生在课堂里使用自己的设备,89%的大学允许学生自带设备完成作业,95%的机构允许学生自带设备接入网络,仅有6%的学校没有实施学生自带设备的计划。

自带设备学习已经成为英国及欧洲大部分学校在信息化环境下解决学生学习终端不足的有效办法。部分学校校长、教师反映:虽然学校通过技术手段对接入校园网络的信息做了较好的过滤,但仍有部分家长对学生自带设备学习表现出担忧。即使如此,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没有人可以阻止学生使用移动学习终端,如果强力把学生与移动学习终端隔绝开来,将会使他们错过一个时代。

连通共享学习资源达成社会共识

在英国,教育资源较为丰富。市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科学馆等社会教育资源能够较好地为学校、学生、社区提供免费共享。在学校,图书馆是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的重要场所,图书资源是学生获取学习材料的有效媒介。因此,英国政府、中小学学校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

随着网络与数字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图书已经成为各大中小学图书馆新增图书的主流选择。同时,大多数大学、社会机构及其中小学的图书基本上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实现了在线网络图书检索、借阅、共享、校区调拨等功能。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特别是中小学图书馆与社区教育对接紧密,本社区的人员可以免费使用区域内学校图书馆的学习资源。

上一篇:沧月的经典语录下一篇:刘向说苑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