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招聘广告的差异

2024-08-18

中美两国招聘广告的差异(精选5篇)

1.中美两国招聘广告的差异 篇一

对比中美两国社会福利的巨大差异

按:中国人讲“孝道”,讲究“尊老爱幼”,年年讲月月讲,学校讲,社会讲,然而却做不到,能对自己父母好已经很不错了,根本不可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美国人从来没有这种口号,却真正地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靠,整个社会帮助弱势群体,孝道没在口口声称孝顺的中国落实,反在“不讲孝道”的美国得到了实现,这难道不值得中国人去深思吗?

在美国,凡是穷人都可以申领白卡,称为medicaid。享有全额免费医保,年满65岁的公民或永久居留人士,无论贫富,可再申领medicare,享有更高的医疗保险,不去申领算犯法。一般来说,所谓穷人,是指自己银行账户内存款少于2000美元,或者月收入少于767美元者。而在中国,有“红卡”可以享受全额免费医疗的,只有高干,工人农民则没有。

除此以外,美国穷人还可以申请SSI,称为“社会安全补助金”,每人或者每对夫妻可以领到三百到七百多元的现金补助,如果还有孩子,补助更多,基本上还是就算国家给你养了。孩子越多,补助金越高。

还有一项给穷人的福利,加粮食券,和SSI一样,需经社安局审核后,根据个人情况,比如你是否和子女合住呀,是否有子女补贴呀,来决定分发数额,也有三五百元不等,这样下来,实际穷人吃饭是不要钱了。等小孩上了学,学费全免,学校负责小孩的伙食,也是不要钱的。

在美国是不可能饿死人的。实际上,美国满街随时都有各种各样分发救济食品的慈善组织,有的每周三有的每周四,反正走哪都能遇见,不拘你是谁,不管你贫富,只要你愿意要就给你,你爱领不领,分发的食物,低等的有土豆白菜番茄大米,好点的有牛奶果汁罐头火腿午餐肉,这些一般是慈善组织或者教会等举办,大家习以为常,基本没什么人领,难得看见有人排队,唯独某些华人喜欢占便宜,周三刚在法拉盛领过,周六又去杰美加领,每天都要找一个地方去占点便宜,弄得家里食物堆成了山,而一般美国人,根本连看都不想看,大有宁可饿死也不吃的味道。我曾看报道,要是在中国大陆,哪家商场说今天鸡蛋便宜一毛钱,会引来上万人抢购,为此插队打架的比比皆是,要是在大陆也兴这项“仁政”,不知道每天要出现多少践踏伤人的事故。

政府还给老年穷人分发房屋,只要你递交申请,政府就给你安排一套一或一套二的老年房,如果你觉得位置不好,或者嫌其太旧,都可以拒绝领取,政府再给你换,直到你满意为止,前些时候,我知道有个人领到一套在杰美卡崭新的新房,十分满意。据她说,所需的代价,就是每月将领到的SSI的三分之一作为房钱,比如她一月能领六百的,现在只能领四百了,而水电煤等国家全包。

对于年满六十五岁的老年穷人,或者有慢性病的年轻穷人,政府还在各社区设立大量的老年人服务中心,任他们在里面白吃白喝。这项工作由不同部门执行,都是由一些私人组织先成立老年活动中心,国家委托保险公司上门给每位申请的老年人健康状况认真地打分,只要有资料显示该老年人评分标准在五分以上,即可享受,老年人可以一周去老年活动中心五六天,不仅白吃白喝,还可以学英语玩电脑,打牌搓麻将,跳舞唱歌聊天,很快一天就打发过去了。

国家按每人每天200美元的标准,通过保险公司划给老年活动中心。所以这伙食一定是老年人吃不完的,菜肴丰盛,基本都是大鱼大虾。常常还派发各种商场得购物券,大家想想,按这个计算,国家每月在每个老年人身上平均要花掉五六千美元。反观我们在大陆的那个单位,“退休职工协会”简称“退协”,每月安排一次退休职工的活动,一次十五块人民币,一年才一百八十元。后来经费紧张,缩减到一年才100元,十二个月只能开十次,每次每人才十元人民币,十块钱能吃什么呢?大家只好蹲在地下跟叫花子样每个人捧一低劣的盒饭充饥,剩下的钱顶多可以在茶铺冲杯茶,几个人搓一圈麻将走人。我们老年职工,为党奉献了一辈子,到老落这么个下场,着实寒心哪!在美国,国家光在老年活动中心上面,每人每天就要花费200美元,相当于1300人民币,而中国退休职工,每人每年才100人民币,一年都才人家一天的13分之一,真是一个天一个地。

如果老年人觉得自己腿脚不方便了,想去活动中心玩,又去不了,怎么办?只要你说一声,国家还派专车到你家来接送,请注意,这里说的是“专车”。是指国家安排辆车,安排个司机,就为你这么一个穷人服务,而不是说来一趟要接十七八个老头老太挤一辆车子里,要专人专车专送。如果你连去老年中心玩的力气都没有了,国家专就门派一个护士或护士助理到你家来伺候你,帮你买东西帮你打扫卫生帮你擦屎尿,你要不愿住家里,国家就送你去养老院,直到为你送完葬,一切由国家全包,不需子女或者自己再出钱。

有人会说:“我比较有钱,这项福利恐怕我就享受不了了吧?”其实你也可以顺利地变成穷人的,你可以拥有一套别墅一辆汽车,无论有多么地豪华,都不算在你资产之内。你把你的存款都买了这些,你的帐户里不就没钱了吗?那么就可以申请白卡,享受这些福利。还有个办法,美国允许财产的转让,你可以把财产转让给子女,你自己成为穷光蛋,也可以申请白卡,但法律规定需在转让后三年才能申请,也就是说政府明知你会这么耍赖,也睁眼闭眼。

本来美国大可不必这么优待“穷鬼”,把这些钱省下来让领导“三公消费”不好吗?这就是美国的气量,现在的美国,经济形势并不那么乐观,巨额的赤字,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奥巴马政府去年两次面临破产的窘境,可为什么美国还是这样对穷人这么“铺张浪费”,不怕这样把美国给吃垮呢?为什么还要花大价钱当“世界警察”去“干涉别国内政”,为霍尔木兹海峡派那么多航空母舰去呢?要知道军舰动一动就是多少亿的呀。因为这是理念问题,是人的尊严问题,要是动摇了这些理念,首先在法律上就通不过,美国就是再背多少债,也要维护这些理念,宁可亡了国,也要对穷人负责到底,也要维护世界和平。这才是政府该做的。否则要这政府干什么?尽为公务员牟利,党员干部老想着与民争利的政府不叫政府,而是“某某”。

相反,中国一直吹嘘自己是什么“盛世”,什么“大国崛起”,多么“河蟹”,储备了多少万亿的美元,世界第一,可是又有几个落实到穷人头上的呢?穷人只感觉退休金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还要应付房价、医疗费、孩子学费等填不完的窟窿,国进民退。官员会说:“中国人口太多,没有办法实行美国那样对待穷人的政策,国家暂时有困难,大家克服克服,胜利的曙光就在前面。主权高于人权,你们总不想学美国那样为了善待穷人,为了维护穷人的尊严而把国家给搞垮吧?亡了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就断了吗?”

你看,刚吹嘘完天朝盛世,这里马上又要找客观因素开始哭穷了,反正一说为穷人办点实事,他头一个反应就是推诿。一说要维护穷人的人权生存权,他马上拿“主权”来压制。既然全国不能搞,可以不可以先选几个城市搞试点呢?我看他们也是不愿意的。

那么是不是说中国这种社会就一点“仁政”都没有,全部都是批评呢?还不是的,中国不仅每年有多少公职人员花费多少公款喝了多少瓶酒无人知晓,而且据报载,广州公布了2012年的财政预算,8所 “特供” 机关幼儿园要拨款5754.44万元,让条件本已优厚的机关幼儿园锦上添花,人民质问:凭什么用财政公款供养公务员“老少三代” ? “你有儿子有孙子要养,我们也有儿子有孙子要养,我凭什么养你,还要代你养儿子,还要代你养孙子?”大家在大陆,没少看见那些“市委机关幼儿园”“空军蓝天机关幼儿园”的吧?那里条件之优厚,恐怕连美国幼儿园都相形见拙,可肥水只流“特供”幼儿园,公务员的子女能进,体制外的孩子得送礼交赞助费走后门才能进,纳税人的钱养了官爹还得养官儿。人民敢怒不敢言。这就是中国式的“仁政”,其实质是只对体制内“兴仁政”,这个时候他们就不怕亡国了。

但是话反过来说,即使当权者愿意,即使财政充裕,中国实际也是不可能实行美国这套福利政策的。大家知道,中国百姓最怕的是“改革”二字,而官员最喜欢的也正是“改革”二字。因为这改革二字才使无数官员有了立地成为亿万富翁转而成为资本家的机会。中国的社会即使轻轻地动一下,都会造就无数的亿万富翁,历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最开始那些到死不活的国企领导,整天愁眉苦脸的样子,整天别有用心“非实行厂长责任制”不可,要给他们不受监督的权力,否则他就治不好这厂,蛊惑国家搞什么“国有企业机制转换”,实际这些厂长摇身一变就成了股东,低价收买了国有资产,空手套白狼,顿时成了亿万富翁,而广大工农却成了他们的奴隶。改革的一大举措是开放股市,然而三十年下来,得利的都是那些有门路有渠道探听内部消息的,不知道造就了多少亿万富翁,而垫背的是广大痴迷百姓。

据说,当年温眼见国库里有那么多钱,本想造福百姓让大家得点实惠,却担心四万亿钱一发下来,一经各级官员的手,会平白无故让这些官员都成亿万富翁,只好投资刘志军搞高铁,结果依然这笔钱大部门被刘志军、丁书苗、张曙光等贪污掉。在中国简直就不能大兴土木,任何一个工程,无论大小,都会有贪污的机会造就几个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就算一个最小的官,哪怕只有一点点权力,比如一个普通的中学校长后勤处长,都整天盼望翻修教学楼,因为一翻修,他们就又有钱可以贪污,再小的县医院,院长和药房主任都希望进一步“改革”,因为越改,他们权力越大,越有利于回扣望自己口袋送。即便没有任何权力的工人,也会学着偷厂里的东西变卖,就算食堂里的厨子,也会把食堂里的肉揣怀里带回去,街上最没文化的卖菜小贩也会缺斤短两,玩起秤来像玩魔术。

如果中国也像美国一样办这样的老年活动中心,每人每天享受200美元,那么具体掌控的人只会批准那些体制内有背景的,他的亲戚朋友,或者给他个人送过礼的人开办的中心,这些中心又会伙同保险公司作假,让许多根本不达标的人审核通过来白吃白喝。中心的员工不仅偷工减料,私自投藏鱼肉蛋回家,还卖人情请自己的亲朋好友进来随便揩油,中心本身也会大肆侵吞这笔善款,可能落实到每个老年人身上的不到2元,这样下来,反正最后得便宜的还是官员的亲属,不几年这个中心负责人就成亿万富翁,拿去养郭美美了,连带下面掌勺的小伙计都发了一笔。

所以在中国,领袖不信任干部,干部看不起群众,群众又仇恨官员,官员又欺上瞒下,各怀鬼胎,这就是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上到下,每个人都那么自私、油滑、贪婪、虚伪、毫无诚信,每个人的这样邪念使任何一种善举都举步维艰,让任何一样善心都无法持续,结果什么事都办不成,即便是“仁政”最后肯定演变成“暴政”,使整个社会处于一个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他们伤害的是他们自己,这就叫愚蠢。举个例子,那些贪污教学楼修建款的校长,即使获得了百万贪污款而未被察觉,可是人有不测风云,退休后生活在这样没有保障的社会,要是得了重病,百万贪污款根本不顶用,最后医又医不起,死又死不了,还得连累子女。他可能想象不到,之所以这个社会缺乏基本的保障,是千千万万象他一样没有基本诚信,见钱眼开,喜欢偷奸耍滑的人造成的,使他们自己最后享受不到温暖,生活在这种没有基本尊严的社会里,他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承担的是他自己给自己带来的一份后果而已。

生在中国当穷人实在是悲哀!

2.中美两国招聘广告的差异 篇二

广告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Lin, 118) 。广告和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关系一直来都是文化研究的重点。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 在文化维度理论视域下对中美汽车广告进行了对比分析, 以发现两国广告在文化价值观上的相似与不同, 以促进中美两国的跨文化交流与跨国广告制作进程。

二、霍氏理论与文化诉求理论

1. 霍夫斯塔德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塔德 (Hofstede) 的文化价值理论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 是目前跨文化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跨学科理论框架之一 (Peng, 2004) 。托福斯塔德对美国IBM公司在全球工作的十万多员工进行了总量为160000份的问卷调查 (Hofstede, 1991: 251) . 该问卷涉及四个层面, 分别是: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层面;社会的男性化程度层面;权力距离层面;以及不确定性回避层面。霍氏用数值表示调查结果。 该数值介于0到100之间, 分数越高表示该程度越高;反之, 表示该程度越低。

2. 文化诉求理论

广告中, 文化诉求的目的是吸引消费者对其价值观产生共鸣 (Chan& Chen. 2002 ) 。Burner和Moriat (1995) 在Advertis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一书中把文化诉求描述为“广告的劝说功能依赖于消费者的心理诉求。诉求的目的是吸引消费者。”Pollay (1993) 把人们常用的文化诉求分成了42类, 分别是:冒险、起因、廉价等。

三、诉求在广告中的体现

通过对内容分析法的应用, 作者对在中英文广告中出现的诉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在英文广告中常应用的诉求从高到底的排序为:科技、自然、冒险、现代、有效、特别、装饰、家庭、安全 ( 外在) 、放松、集体、流行和魔法。而在中文广告中常用的诉求从高到低为:现代、享受、得体、科技、装饰、家庭、冒险、有效、特别和智慧。 分析显示, 中英文广告中应用的重点诉求明显不同, 中文广告最重视的是现代、享受和得体;而英文广告最重视的是科技、自然和冒险。原因在于,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面子理论, 而现代化, 享受生活和得体三诉求满足了中国人这一需求 (Zhang, 2005) 。享乐主义在儒家和道家学说中也有阐释 (Chen, 1999) 。另一方面, 在英文广告中, 科技诉求出现频率最高, 该现象可用美国人的实用主义解释, 相比中国人的面子追求, 美国人更加注重商品的性能和实用性 (Hu, 2009) 。

四、诉求与文化维度的关系

根据Alber和Gelb (1996) 的研究, 诉求可归类于维度下。他们认为, 如果诉求与维度分数成比例, 则霍氏理论能预测诉求频率;反之则不可。作者对该架设进行了验证。 在个人—集体主义维度中, 美中分数比为4:1 ;在诉求框架中, 该比率为1:4, 维度分数与诉求频率成反比。在男性化程度、不确定性回避及权力距离维度中, 比例关系分别为: 无关系、无关系和正比。综上所述, 霍氏理论不能用于预测诉求频率。

五、汽车广告的语言特点

作者在词汇, 句法和修辞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首先, 广告中大量使用形容词;其次, 大量使用与大脑相关词汇;再者, 创造使用新词;同时, 多用短语和主动语态; 最后, 常用拟人手法。

六、结语

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广告语言进行分析, 不仅有利于文化理论的发展, 更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结合, 促进实证研究。但是, 在理论框架层面仍有问题待研究。在文化维度层面的问题包括:如何克服受访者文化层次上的局限性、如何克服受访地区的非代表性等。在诉求理论上存在的问题包括对分类标准的科学性研究和分类的合理性研究等。

摘要:广告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广告和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关系一直来都是文化研究的重点。本文选择了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的30个汽车视频广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内容分析法, 对两个国家汽车视频广告进行了分析。发现了文化诉求的使用频率, 诉求与文化维度的关系和中美两国广告语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汽车视频广告,文化诉求,文化维度,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Albers-Miller, N.D., &Gelb, B.D.Business advertising appeals as a mirror of cultural dimensions:A study of eleven countries[J].Journal Of Advertising, 1996, 25, 57-70.

[2]Hofstede, G.Culture's Consequences (Second edition) [M]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 Inc, 2001.

[3]Pollay, R.W. (1983) .Measuring the cultural values manifest in advertising.Current Issues and Research in Advertising, Ann Arbor.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Division of Research.1:71-92.

[4]陈斌.论古代诗歌中的“及时行乐”主题[J].宁夏社会科学, 1999, 1, 95-98.

[5]张梦霞.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中西价值观动因比较[J].管理学前沿, 2005, 4 (8) , 4-11.

[6]胡军良.哈贝马斯的对话伦理学与美国实用主义传统[A]见: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华全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 2009.

[7]张玉环.美国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项目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 2010, 1, 83-92.

3.中美教育招聘广告的异同及其背后 篇三

——由一则美国招聘校长的广告想到的

吴淑爱

(西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

重庆

北碚

400715)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美教育招聘广告异同的分析,既而深入探讨其内在的差异性,并对中美教育中学校管理的特殊性、教育人事制度的规范化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教育招聘广告 中国与美国 比较 思考 文献标识码:C

在现代教育人事管理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进行人才招聘,其中恰当的招聘广告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这不仅是说,一则教育招聘广告所承载与传递的显性信息提供了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初步接触、了解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它所透露的隐性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在一则教育招聘广告的背后,蕴藏着关于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追求、人才标准的价值观等深层次的问题。那么,在不同国家,不同的教育招聘广告则不可避免地反映着一国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异同。这是笔者看到一则美国招聘校长的广告后所想到的(附类似的中美招聘广告各一则)。

中美教育招聘广告的异同分析

由于同为教育招聘广告,那么从教育和招聘广告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出发,可以肯定,中美教育招聘广告必有其相同的地方。概括而言,主要有二点:

首先,作为一则教育招聘广告,它们都符合一定的或一般意义上的广告要求,也即都包括关于学校本身的介绍、所要招聘的职位及对象的要求、工资待遇和联系方式等基本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招聘广告传递的基本信息和主体部分。

其次,作为一种人事管理手段,所有的招聘广告都透露出这样的目的——招聘到合适的人才。那么在学校中,合格的教师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培养学生的必要条件。这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这两则教育招聘广告中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以上的相同可以说只是“形同”,因为在一定意义上,一则教育招聘广告是一所学校、一个国家在教育、政治、文化等方面相异的一个缩影。而这种“神异”在中美教育招聘广告的设计形式、语言风格、主体内容方面都有所体现。以下结合两则广告具体分析:

第一、从招聘广告的格式来看,由于崇尚实用主义的哲学观吧,美国人注重内容而非形式的风格在广告上显露无疑——广告的格式较为灵活、自由而散漫。而不像中国那样拘泥于一定的形式,以使广告

作者简介:吴淑爱(1979-),男,研究实习员,法学学士,西南师大社会科学研究处,研究方向:社科管理、教育管理。看起来严肃、慎重而完整。

第二、从招聘广告的语言来看,美国人天生的幽默与风趣随处可现。轻快、简洁的语言表达在广告上所起的作用亦同样:这是一件有趣而快乐的事,快来试一试,说不定你会享受于其中呢!相比之下,中国的招聘广告语言则大多严肃、正规、标准,其要告诉你的是:这是一个重要的事,你要慎重。这些正如一个人说话所用的语言,不同的广告语言会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

第三、从学校自我介绍来看,招聘是一种自愿而平等的双向选择过程,如何介绍自己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不仅是求职者关注的,也是用人单位不能忽视的——“没有梧桐树,何来金凤凰”?在看到美国的教育招聘广告时,首先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的开头那句话——“每个孩子都是非常宝贵的,都有权利发挥他/她的潜力”。这是学校及其管理者的办学宗旨与理念的宣言,无疑给人一种震撼——就职于此学校,那么我的责任和功绩是重要的;其次才是学校概况(位置、人数等方面)的简介。在中国,你则很少能看到这种明确的宗旨性宣言,而更多的是关于学校硬件的优越——地理位置、办学设施、悠久历史、优美环境和升学率等等。这与美国学校注重的“软件”较为不同。

第四、从对招聘对象的要求来看,中美两国的差异更大。首先,美国对于招聘对象的要求更注重于其能力、人品、热情、责任心、兴趣与潜力等方面,这些恰恰是从教育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从一个校长所应具备的素质的角度出发的。正如广告上所列出的:学生拥护、感情投入、善于合作等等。毕竟学校不同于企业,校长不同于经理,招聘校长不同于招聘企业经理,也不同于招聘一个教师。因为作为一个现代校长,他应能够立足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要懂得激发师生的积极性,要善于利用周围的社区资源,要同家长、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有关人士打交道(合作与竞争)。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招聘校长时应突出其特殊的要求。中国的招聘广告则更多地强调招聘对象所应具备的学历、职称、年龄和相关资历证明,却有些忽视作为一个校长所应具备的特殊素质。这种要求不仅过于宽泛,也有些过高。其次,美国招聘广告对于年龄限制较少,中国的则无一例外都有一定限制以及对招聘对象所要求的相关学历、职称和资历证明等条件,可以看出,美国对于人才所注重的是他的将来、是他发展的潜力。而中国更看重一个人的过去。可以这样设想,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或一般人而言,他更敢于和愿意到美国那所学校试一试,恐怕不敢也不愿到中国的那所学校作一尝试,因为两者被录用的可能性似乎相差甚远。

第五、从工资待遇上看,美国是个注重能力与实绩的国家,在工资上也是以职务工资(反映能力和责任)和奖金(反映绩效)为主。在中国除了职务工资外,其他方面的如住房、津贴、安排家属等一些优惠则可以作为吸引人条件。

中美教育招聘广告异同的原因分析及思考

看似一则简单的教育招聘广告,实则是在此背后更为重要的因素使它们在风格与效果方面迥异。比较其异同后,我们不妨深究其背后的差异。

首先,中美两国的教育传统不同。美国教育深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使得学校教育设施、办学宗旨和师资素质等方面无一不关注于此。在招聘校长时,突出其候选人(应聘者)对教育的热情、对孩子的兴趣与热爱也就在情理之中。因为“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 有什么样的学校”。而中国历来是“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师生关系不仅带有一定阶层的烙印,也带有家庭内部父与子关系的烙印,于是乎,对于孩子个体的关注并不重要。因而在招聘校长时,注重的是他的学历、职称和年龄以望能够寻到一位威严的、有学识的管理者。他有无对教育、对孩子的热情和兴趣、对职业的热爱和忠诚则考虑不多。

其次,两国当前国情的差异。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此相适应的教育水准也高——较高的教育普及程度和充足教育经费投入;另外,社会有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机制。这样在招聘中,学校对于应聘者的要求就更多、甚至是仅限于他对这份工作的兴趣、热情、能力及绩效,其他的方面如年龄、住房等不予提及,其他的福利待遇是社会的事,而非学校的事。但是在中国,由于“学校办社会”的影响以及“穷国办大教育”的事实,作为招聘广告,其吸引人的重点也就放在了与美国不同的地方。那么对应聘者条件的要求与教育的发展和孩子成长的偏离度增大也就在所难免。

再者,管理的差异。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影响下,管理的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差异,例如,美国的管理是典型的西方式——讲究效率、注重能力、看重实绩,而对于工作任职之外的因素管的不多,它是以“工作”为中心的。而中国作为东方传统的国家,却较多地以“人”为中心,人的各个方面作为管理者不能不关注。这些管理上的差异在教育人事管理上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

尽管有客观上的原因造成以上的差异,但是,在比较之中,有一些问题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 其一: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学校是一个育人组织,对其进行协调和控制离不开管理的一般原理与做法,但是却不能忽视其特殊性,简单地照搬和移植企业管理的一套做法。在教育人事管理中,对于教师劳动性质、特点,对于学校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的考虑就应从这种特殊性出发才是实事求是的。在我国,无论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实践运作的角度讲,关于校长任职条件的规定和探讨过于停留在法律和一般意义上,缺乏针对性和特殊性的考虑。

其二,教育人事制度的规范化。合理的制度可以规范人的行为,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节约人的行为“成本”。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人事制度处于交替阶段——虽然随着各个方面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招聘制、校长负责制逐步确立和完善,但是原有的校长任用制度仍然存在。事实上,招聘制是根据自由平等的原则,根据学校所需招聘具有不同特点和能力的校长,也只有这样,每个学校才会有特色的发展。从规范化的要求出发,我国的校长任用制度改革的力度需要加大。

[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西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400715,联系电话:68253034(0)68339509]

4.中美两国协调C2评析 篇四

黄仁国

 2012-10-22 17:00:01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京)2012年5期第35~40页

【作者简介】黄仁国,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关系、文化社会史、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与科研。

【内容提要】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中国政府高官提出“中美协调”(C2)概念,这顺应了中美关系发展的客观需要,反映了中国处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导原则,是对中美G2构想的积极回应与修正。与中美G2等级式大国关系不同,中美C2强调在平等的基础上,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发展大国关系,培植战略互信,减少战略误判,这有利于发展“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关 键 词】大国关系/中美关系/两国协调/共同管理

2012年5月3-4日,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同时进行的还有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以及第二轮中美战略安全对话。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5月3日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战略对话开幕式上,以《推进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为题发表致辞,呼吁中美双方“抓住机遇,排除干扰,共同努力,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他说:“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中美两国国内情况如何发展,双方都应该坚定推进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努力发展让两国人民放心、让各国人民安心的新型大国关系。”他还提出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五个“需要”,即“创新思维、相互信任、平等互谅、积极行动、厚植友谊”。①同日,国务委员戴秉国在对话中就如何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出了C2概念。他指出:“中美不搞‘两国集团’(G2),不搞中美主宰世界,也不搞中美冲突对抗,但可以搞‘两国协调’(C2),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努力摸索出和平相处、密切合作、共同发展的崭新模式。”②次日,戴秉国在对话中就“进一步加强中美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合作”再次指出,过去3年多,中美协调合作“为完善全球治理作出重要贡献”,当前国际形势要求中美加强合作,他并提出未来加强合作的五个设想:一是切实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这是双方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二是遵守《联合国宪章》精神和不干涉内政原则;三是在危机面前保持必要耐心;四是重信守诺;五是客观认识彼此能力和责任。③对此,人们不禁要问:中方为什么要提出C2概念?C2与G2有何不同?C2有生命力吗?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C2概念的提出,多少有些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首先,C2概念是对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不断拓展的现实的一种归纳与升华。近几年来,中美对话机制不断拓展,2009年中美开启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并将此前存在的一些对话与磋商机制纳入统筹,且不断开启新的机制:2010年,启动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2011年,启动中美战略安全对话机制;2012年,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决定支持中国海事局与美国海岸警卫队建立“中美海事安全对话机制”,并决定就商务、旅游、留学和其他商定类别签证人员颁发5年多次签证举行专门会谈。

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战略对话具体成果清单包括:促进高层交往,双边对话和磋商,应对地区和全球性挑战,加强在气候变化、能源、环境及科技方面的合作,以及对口磋商等,共6类50项。其中“双边对话和磋商”类下有15项内容(详见表1)。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其一,这些对话与磋商机制早的于1980年就已启动,晚的则新近才筹划,比较集中的是在2008-2011年间启动;其二,这些对话与磋商有的与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同时进行,有的先前已经完成,大多数是在此后,甚至没有确定具体时间;其三,从启动时间与次序/届序来看,一些对话明显有中断的痕迹;其四,中美双方派出的代表团级别多半是部级或副部级。将这类项目与其他5类项目综合起来回顾,可以窥见中美协调那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情况在近几年出现了稳步前进和爬升的态势。这表明,中美协调在处理中美双边关系乃至地区与国际问题中越来越重要。换言之,中美协调在两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早已超出单纯的国别外交范畴,而具有地区性乃至全球性意义。

其次,C2概念符合中国坚定而灵活的对美外交方针和政策。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相对稳定的“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国际关系原则比起来,处理中美关系的难度大得多,一味秉持僵硬的原则不合适,而违反核心原则也不可行。如何在复杂中寻求平衡,既是对国家意志的考验,也是对决策智慧的考验。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体现在对美外交上就必须坚守“以我为主,不搞对抗,不搞中美共治”。“以我为主”强调独立自主,“我的地盘我做主”。在这一核心原则下,如何具体操作则依据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的变化灵活变通。中国外交智慧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回顾过去,以史为鉴;二是立足现实,因时而变;三是面向未来,统筹兼顾。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大国关系中的“集团政治”、“大家庭模式”在中国大多数史学工作者看来是失败的,不可取的。从现实情况看,不仅中美关系在变,整个国际格局都在变,放弃全方位外交政策而与美国捆绑在一起无疑是愚蠢的。既然G2模式不是中美关系未来好的选项,也不符合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推进 C2模式就是一个明智而实际的选择。

第三,C2概念多少体现了中方对中美关系恶化的一种担忧。中美协调发展并非风和日丽,凯歌行进,而是历经风雨,有起有伏,而且越往后难度越大。正如国内有学者指出:“两国的共同利益不断增进,合作领域愈来愈宽广,但两国之间的互信却没有随之增进,甚至出现了巨额的‘互信赤字’。”“再加上在国际关系史上大国的崛起往往伴随着对抗、冲突甚至战争,因此在美国和中国都有人认为,中美两国也不能走出这种‘大国政治的悲剧’。”④奥巴马执政后,美国政府一改小布什政府时期的反恐优先战略,提出回归亚太的战略方向,并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一起发力,激化了中国周边国家与中国的利益冲突,刺激一些国家“合众制华”⑤的神经,搅得中国周边很不安宁,让中国人民很难淡定,国内要求对外强硬的各种呼声不断。如何通过加大中美协调力度,化解中美之间的战略矛盾,成为近几年来中国政府不得不优先考虑的重大战略问题。

第四,C2概念的提出尚处在试探阶段。国务委员戴秉国只提到“中美协调”(C2),并没有明确“C”是什么。国内学界认为,协调(coordination)、调解(conciliation)、合作(cooperation)、互补(complementary)、命运共同体(community)等词汇都有可能。⑤这种解读无疑给予“C2”一定的想象空间。至于最终如何界定C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国政府至今尚未给予正式阐述。

C2尚处在概念阶段,要成为处理中美关系的主导性模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间,既要考虑美方的回应、国际社会的反应,更要在具体的中美关系互动中探索有生命力的协调方式方法及适用范围等。此外,将这种模式理论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若完不成理论化,该模式就只能是其他模式的翻版或概念偷换,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

第五,C2概念是中国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一种探索。21世纪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在这种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影响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些变量在不断地占位、移位和退位。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新概念不断涌现,一些过去边缘性的概念向中心迈进,新概念潮涌潮退,旧理论卷土重来,重要词汇频频易位,新旧杂存,一些研究领域中心模糊、方向不明。如何拨开迷雾,洞察现实,构建新型的比较稳定的大国关系,各大国都在认真思考。

中国正处在由地区强国向世界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能否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大国关系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世界未来的走向也影响深远。C2概念的提出,表明中国政府在坚守和平、发展、合作的一贯道路的同时,也力图因时而变,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新型大国关系新模式。

C2与G2相互关联。二者的共性在于都认识到中美关系不是一对简单的双边关系,而是一对影响世界格局的复杂而重要的关系。因此,C2概念的提出,可以看作是对G2概念的一种回应。

关于中美G2问题,国内早有学者对其构想的由来及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构想对于推进中美关系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认知结构、经济共生结构和国际权力结构等三方面的制约因素,决定该构想目前尚不可行。⑦此后,又有学者对“两国集团”构想进行了历史考察,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对外关系话语中出现的美德、美日、美欧和美中四个版本的“两国集团”论。⑧这四种版本的G2都与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德·伯格斯滕有关,他最先从经济领域提出,并在各个不同时期不遗余力地倡导 G2。与英国政治学家伊恩·克拉克认为的“(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极力支持现存秩序有着令人信服的一致”⑨的观点不同,伯格斯滕特别担心中国的崛起会挑战现有国际秩序,对中国曾“大胆地、公开地、严厉地批评美国管理世界经济的缺点”非常敏感,认为中国在对外经济互动的大量领域中企图制定全球经济秩序。⑩伯格斯滕的G2构想,即中美两个超级经济体通过“协调的(Coordinated)或至少合作的(cooperative)的方法”“共同管理”(co-managment)全球问题,让中国人感受到“国际经济秩序的合法的设计者和管理者的新角色”。(11)这种构想似乎与伊恩·克拉克所预计的未来中美可能的“复杂的集体霸权秩序”(12)殊途同归。

20世纪50年代,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也曾提出过“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G2构想。该构想尽管促进了苏美两国由对抗走向对话,推进了苏美对话与磋商机制的建立,但由于其立足于国际事务大国决定论,夸大了首脑外交的作用,“忽视了其他现实力量的存在”,并且蕴含着“苏美有权而且必须参与讨论和解决全球范围内的问题,而不论它是否与苏美直接有关,甚至可能完全没有关系”(13),因而其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赫鲁晓夫时期,美苏关系仅仅是实现了有限的缓和,其间还出现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这样高烈度的冲突和对抗,阻碍东西方交流的柏林墙建起来了,古巴导弹危机事件以赫鲁晓夫的妥协退让结束,并最终结束了其政治生涯。赫鲁晓夫之后,其继任者逐渐选择了与美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

伯格斯滕的中美G2与原苏联的“大国决定国际事务论”在夸大大国作用和追求大国特权方面是一致的,但二者在其他方面又有所不同。伯格斯滕的前三种G2模式所选择的对象德国、日本、欧盟都是美国的盟友,目标也多半限于经济领域,摆明是要盟友分担有限责任,帮助美国振兴经济。中国虽然不是美国的盟友,与美关系“非敌非友”,但美国认为中国有可能成为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14)。赫鲁晓夫提出的苏美G2是两个几乎没有交集的大国之间的合作,是由对抗转向合作的一百八十度大转折、大跳跃;而中美G2则是两个本来就有交集的大国之间,通过深化和拓宽经济领域的合作,逐渐共同管理更多的全球事务。苏美G2侧重于国际关系手段的激进变革和权力共享、扩张,中美G2则侧重于通过渐进的权力分享来实现责任的转移。当然,更重要的区别在于,苏美G2以大国之间的平等合作为基础,中美G2则貌似平等,实则以等级式的合作为基础。

尽管伯格斯滕声称其G2仅仅是个经济概念,与布热津斯基的政治G2不同,(15)但其经济等级制构想与美国其他学者和政客的政治等级制构想不谋而合。在他首次提出中美G2的次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莱克将其霸权等级概念运用到处理美中关系上来,建议美国通过建立权威和维护其对外政策的合法性来应对中国的崛起,使中国因为从美国的领导中获益而倾向于附属美国,或者甚至成功地将中国锁定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从而改变中美冲突的宿命。(16)这种观点与伯格斯滕以G2构想来处理中美关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007年奥巴马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我们在加强北约的同时,必须在其他极重要的地区创建新的联盟和伙伴关系。”“我将在亚洲争取锻造一个更加有效的机制,使之超出双边协议、偶尔的峰会和临时的安排。”“我也将鼓励中国扮演一个负责任的崛起中大国的角色——帮助解决21世纪共同的问题。我们将与中国既竞争又合作。我们非常重要的挑战是建设一种在拓展合作的同时又加强我们竞争能力的关系。”(17)显然,加强美国的竞争能力并促使中国从属于美国的领导就是G2构想的真正用意。这也是中美G2受到如布热津斯基、基辛格等美国老牌资深战略家的重视和推介的根本原因。

奥巴马执政的第一年,中美两国就启动了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两国的协调与合作上了一个新层次,一个貌似中美G2的时代似乎正在开启。但中国政府只对中美合作感兴趣,对中美G2并不感兴趣。2009年5月20日,在布拉格出席第十一次中欧峰会时,温家宝总理向欧盟领导人和中外记者指出:“一两个国家或大国集团不可能解决全球的问题。多极化和多边主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有人说,世界将形成中美共治,这是毫无根据的,也是错误的。”(18)同年11月18日,温家宝总理会见奥巴马总统时明确表态,不赞成“两国集团”提法,他分析说:“第一,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要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此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第二,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第三,中国主张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共同决定,不能由一两个国家说了算。”他同时指出:“中美合作可以发挥独特作用,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19)在具体决策上,中国政府自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以来就反复评估中美相互依存中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将会给中国国家利益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取了一定的规避风险措施。

在中国政府接连明确拒绝G2构想后,中美关系中竞争性的一面凸显出来。2010年中美关系“低开低走”、“一波三折”,严重困扰中美关系的台湾、西藏、贸易等老问题不时被美方翻出来炒作,东北亚地区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令中美关系深陷困境,南海问题上中美两国的正面交锋更是让中美关系雪上加霜。为了舒缓中美在亚太地区日益紧张的关系,避免战略误判,2011年中美在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框架内新增了中美亚太事务磋商机制。中国官方媒体当即刊发学者文章,澄清“中美亚太事务磋商不是搞中美共治,更不是寻求中美主导亚太事务,而是通过加强沟通、协调战略、增进互信,推动中美在亚太地区的良性互动,保障安全大局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发展”。(20)

与中国政府和学界在反对中美G2态度上基本保持一致的情况不同,美国各界对中美G2的态度是媒体热议而官方低调,即“一些美国学者和前官员在大肆渲染,美国官方并未对此予以确认”(21)。随着2010年中美关系的冲突加剧,美国媒体对中美 G2的炒作也开始退潮。这似乎也在表明,中美G2构想在现实中并不现实。

如前所述,中美G2构想的出笼揭示了中美关系超出双边关系的现实,如何应对这一现实情况,创造性地构建新时期的中美大国关系,成为确保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中国政府明确反对中美G2,现在又由高官主动提出中美C2概念,这一新概念能否成为未来两国政府处理双边关系发展的共同的核心概念,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中美加强协调与合作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如果不发生特别重大的意外事件,这一方向在整体上不会动摇。因此,与中美G2的浪漫构想相比,中美C2概念是更为现实和富有生命力的一个选项。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具有较强的连贯性,特别是在处理大国关系上,国家的意志非常坚定,“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几乎贯穿在处理所有大国关系的政策思想和具体实践中。从现有能够观察到的结果看,中国30多年来的外交政策基本上是成功的,因此,短期内作大调整的可能性不大。今后中国即便是深度调整对外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仍会继续强化。因为,和平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其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着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具有长远指导意义,坚守和平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中国的世界观。(22)很难想象,一个快速崛起的大国,在民族自信和自觉迅速上升的时期会突然改变独立自主的外交方向,轻易放弃数十年来对和平的孜孜追求。

其次,美国外交政策受选举制度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钟摆效应,但加强中美协调合作的呼声和力量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交通通讯改善、两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高层交流机制健全、民间人文交流日趋频繁、两国民众对中美关系的重要性认知日益提高,为中美协调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信息化时代,普通民众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大,任何政府都不可能对民众的要求视而不见。中美关系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跌宕起伏后,21世纪初以来发展相对平稳,两国政府对于危机的处理能力逐步提升,任何开历史倒车的行为都难以持久。

此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使大国相互依存更加复杂化,既竞争又合作成为大国关系的常态,与其“同而不和”,不如“和而不同”。中美两国的相互依存早已超出双边范围而向区域乃至全球扩展,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若处理不善,也有可能导致两国的剧烈冲突,通过完善和创新协调机制,保持经常性的沟通,有利于减少战略误判,尊重各自核心利益,求同存异,在维护各自复杂的国家利益中寻求平衡,营造共赢局面。

当然,中美C2模式的创建还存有很多变数。中美两国历史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两国在区域乃至全球利益的竞争关系,两国力量对比在两国民众中引起的心理认知波动、猜疑和误解等,都有可能制约两国协调的发展。在各种变量中,近期最为重要的是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美国是否会持续衰落,美国维护霸权的决心和能力有多大,已成为国际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美国衰落”与“中国崛起”这两个不同的问题被很多人不自觉地串联在一起。2012年以来,布热津斯基的《战略愿景:美国和全球大国危机》以及罗伯特·卡根的《美国打造的世界》这两部新著都是围绕“美国是否衰落”以及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这些主题展开,并引起热议。世界权力中心由西方转向东方,(23)美国必须维护其全球责任,(24)是讨论的中心议题,而这些中心议题都与中国紧密相关。

不管怎么说,如何通过中美协调“创新思维”、“相互信任”、“平等互谅”、“积极行动”、“厚植友谊”,是今后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任务。

【注释】

①“胡锦涛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12年5月4日,http://.(上网时间:2012年5月11日)

(16)Lake A.David, “American Hegemony and the Future of East-West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rspectives, Issue 7, 2006, p.24.(17)Obama Barack, “Renewing American Leadership”,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2007, From Real Clear Politics, June 1, 2007, http://? pagewan-ted=all.(上网时间:2012年5月15日)

5.中美两国招聘广告的差异 篇五

中美两国汽车驾驶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汽车驾驶安全的各国道路交通系统以及驾驶员的驾驶行为等存在着差异性,许多差异可以通过统计数据的.分析,或者其他定量研究方法获取,但仍然有许多影响驾驶安全的因素难以发现.笔者通过焦点团体座谈会的方法,从驾驶者的角度,搜集并分析了中美两国驾驶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具有美国驾驶经历会对我国驾驶员有何影响.通过中美两国定性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了主要影响因素,与此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定量地分析了这些因素的严重程度.

作 者:韦华 张伟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刊 名: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年,卷(期):14(9)分类号:X912关键词:道路交通系统 驾驶安全 驾驶行为 焦点团体座谈会 问卷调查

上一篇:和谐社会从我做起主题下一篇:北大国际法考研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