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的桂花的作文

2024-10-18

芬芳的桂花的作文(15篇)

1.芬芳的桂花的作文 篇一

[PK赛]关于秋天的作文:芬芳的桂花

桂花开了,秋天到了。

奶奶说,金黄色花朵的桂花叫金桂,乳白色花朵的桂花叫银桂,桔红色的呢,就叫丹桂。花朵像米粒般大小,因为太小的缘故,所以不引人注目。八月,家乡洪恩寺公园内,淡淡的清香从哪儿飘出来了呢?原来是小小的桂花散发出来的,引来成千上万的客人陶醉

下雨了,桂花娃娃们在雨水中打着滚儿,欢快得如同在池中嬉戏的小朋友呢;风一吹,桂花娃娃们又念念不舍地告别树妈妈,轻盈地飞去当蝴蝶了,她们在半空中上下舞着,让人眼花缭乱

这就是八月的桂花,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桂花,啊!她们就是秋天里最美丽、最芬芳的花。

三年级:廖星淇

2.芬芳的桂花的作文 篇二

举起最爱的那朵——推荐阅读

胜日寻芳, 满目万紫千红, 不计其数的花卉各绽其美。如争妍的花丛一般, 主题丛书选编的诸多美文, 也各有可取之处。以五年级的丛书为例, 7本共有282篇选文, 合计70万字。如此似锦繁花, 该如何欣赏?

课文《最佳路径》给了我启示。主人公格罗培斯巧借葡萄园主人的做法, 将选择的权利交给游客, 由此诞生了世界最佳的路径设计。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是不是也该把选择的权利交给我们的学生?

回味着“给其自由, 任其选择”的真谛, 在进行丛书教学时, 我们尝试着上了“荐读课”。先让学生自主阅读一个单元的文章, 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推荐给大家。学生们可从内容概述、精彩语段回放、人物品析、表达方法等方面撰写推荐稿, 陈述自己推荐的理由, 如果能说服本组或班级的同学, 则有不同分值的奖励。第一次“荐读课”选择的是丛书《静听花开》中的第七单元“和谐家园”, 在小组交流时, 学生们的发言异乎寻常的热烈。有的说, 《大森林的主人》中, 作者用“我”的手足无措来衬托猎人的妙计层出, 写作方法值得借鉴;有的说, 《下雨了》以时间为序, 段落的排列极为相似, 有回环反复的韵律;还有的说, 《给地球村村民的一封信》用第一人称来写, 这样使文章更真实感人……每个同学都竭力倾吐自己的见解, 力推自己喜爱的篇目。我在热闹的教室里欣赏着学生们积极的表现, 倏忽明白:课文, 只有交给学生, 文本的价值才会融入他们的生命。

小组交流后, 我建议他们整组合举一篇, 如果意见不一, 也可百花齐放。为争取本组博弈的机会, 学生们自然群策群力, 通力合作。课文的闪光点越找越多, 陈述的语言也越来越规范流畅。小组汇报单上罗列的若干喜欢的理由全是文章的精妙所在。因为各尽其美, 所以美人之美;因为开始赏美, 所以懂得荐美。

当我在讲台前站定, 问学生们推荐给大家品读哪篇课文时, 全班50只小手一同举起。那一刻, 他们认真的小脸告诉我, 他们推荐的都是自己最爱的那篇。而我也在窃喜, 任其选择竟是最佳之路径。

端详不同的美丽——比较阅读

我班除使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和主题丛书外, 还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这些不同版本的教材也正如百花园里的群花, 各有各的特点。苏教版教材意识新、选材新、体例新;人教版教材大气、平易而经典;北师大版注重整体推进、文化积累。每个版本教材虽然风格各异, 却都是从浩瀚书海中精挑细选的, 当然不免有经典之作被几套教材同时收集。如琦君的《桂花雨》, 出现在人教版五上册与苏教版四上册里;人教版五上册《钓鱼的启示》与苏教版三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同出一文。因为编者的立足点不同, 所编教材选文的改动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趋向。同属一种花朵, 为什么在不同的枝头姿态不一?

我携着学生们一同端详美文到教材的华丽转身, 一起探寻异曲同工的奥秘。在阅读时, 我们将两篇同出一辙的选文进行比较, 先圈画出异同之处, 然后进行比较, 说说自己的收获。学生在比较了两篇《桂花雨》后, 发现苏教版的选文除对“摇花乐”的描写外, 还记录了父亲为桂花“口占一绝”的镜头, 意在表达家人对桂花的喜爱之情。人教版的除描写“乐摇花”的场景外, 还补充了母亲给乡邻们送桂花的内容, 意在帮助读者理解母亲的思乡之情, 也与单元“月是故乡明”的主题紧紧吻合。苏教版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以第三人称的口吻, 叙述了汤姆的父亲阻止汤姆在捕捞时间前的举止, 父亲严厉的话语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人教版《钓鱼的启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叙述, 对领悟的道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在比较阅读中, 我们发现:不同的着眼点有不同的用笔, 就有枝头繁花的姿态不一。

一路劳顿一程香——实践阅读

喜欢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因为我想, 雨巷里那衣袖盈香的卖花人能带着花香一路蹁跹, 虽然奔波劳顿, 却有幸福悄然蔓延。在主题学习的花园里集得百花香的孩子, 如何在积淀运用的过程中, 享受到传递馨香的愉悦?我们, 又开始了实践阅读的探索之旅。

探索途径一:剧作家起步

语文若不落实在运用上, 就难以焕发生命的光泽。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 促使学生将积累的文本语言转换为自己的所思所言?我带着学生们根据记叙文编写剧本。

剧本创作的尝试从班里的“金小小”文学社和戏剧社开始。戏剧社的学生已表演过苏教版教材中已有的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我们以课文为典范, 根据张籍的《秋思》编写了剧本。在学生们的笔下, 简单的“见秋风”三字, 生发了意蕴丰富的一连串画面, 他们用“见秋风”串联起整个剧本, 诗意得如同张艺谋的大片, 我自然也毫不悭吝地冠之以“剧作家”的美誉。

目睹先行者的满载而归, 学生们纷纷踏上了这条蹊径。在学习《三顾茅庐》时, 我没有对文本进行任何解读, 就将课文原封不动地交给学生, 建议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课文合作编写剧本, 对文中人物的语言、环境的渲染、必要的旁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整理, 加入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在剧本创作时, 大多数学生阅读了《三国演义》的原文, 有些甚至翻阅了《三国志》《品三国》等书籍。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 他们深入理解了文意, 认识了人物形象, 其后进行的表演同样是揣摩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形诸于外”的过程, 学生们通过课文学语文的目的水到渠成。虽然一路劳顿, 但却收获了别样的精彩。

探索途径二:讲师团出征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其实, 给予者并不在意手里是否留着些许香气, 在乎的是送出的那束玫瑰是否堪称完美, 能否让收花人欣喜。

整班图书的每月漂流是深受学生们喜欢的活动, 对于这些图书, 光靠教师按“导读—品读精彩片段—总结交流”的三部曲走, 学生们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于是, 我班启用了“讲师团授课制”。还记得在阅读漂流图书《时代广场的蟋蟀》时, 我张贴了首张招募讲师团的海报, 六个学生来应征, 我让他们选举了一名团长, 然后自行商议分工, 我列席旁听, 却不轻易发表意见。虽是第一次当“讲师”, 但学生们却丝毫不慌乱, 从主讲到导演, 一切井井有条。他们甚至还向我索取了教学其他漂流书目的教案与幻灯片, 在周末的班级qq群上, 也常见到他们切磋的话语。

第一讲开播前, 我请这几个学生到办公室预讲一遍, 看着他们熟练地操作自制的幻灯片, 知识要点不比我提炼得差;听他们流畅的讲述, 居然比我背教案时自如许多, 我不禁暗自汗颜。一课结束, 听讲的学生纷纷送上盛誉。小讲师汤苏悦说, 课堂是“学生”从我这儿汲取知识, 也是我从“学生”的身上获取快乐的时间。看着他们积极倾吐的样子, 我哪还分得清台上台下, 哪还分得出谁在给予、谁在收获!

教完《时代广场的蟋蟀》后, 我们在五次实践的基础上整合了流程, 规范了操作方法。卓越的讲师团成员还能代表班级到其他班授课。自此, “讲师团授课制”开始模式化运营。每本漂流图书来临时, 都会有一群学生来主动请缨, 然后开始憧憬着“深巷明朝卖杏花”的乐趣, 且行且歌。

其实, 美丽的艺术是相通的, 花卉是如此, 文字也是如此。熏陶于花海, 赏花、荐花、卖花、赠花, 一举一动都有爱花的意蕴。阅读又何尝不是这样, 浸泡于文字中, “赏”“荐”“创”“授”, 在文字的香径中不断走着来回, 悟得真味。

3.生命的芬芳作文 篇三

医院里,我见到了躺在洁白的病床上的老姥爷。他瘦骨嶙峋,瘦削的脸庞勉强露出一丝憔悴的笑容。老姥爷说话很吃力,一句话就能把他累得气喘吁吁。我惊呆了,原来那个身体微胖、和蔼可亲、爱笑的老姥爷呢?

老姥爷有些耳背,一只眼睛看不见,另一只眼睛视力很弱,所以和我们交流起来很难。我们一大家子围着病床,坐成一个圈,听老姥爷讲话。老姥爷说一句休息一下,有时候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们都劝老姥爷休息一下,可倔脾气的他硬是不睡。和老姥爷告别后,我跟随妈妈回了家。路上,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命运为何如此折磨人?后来我仿佛找到了答案:因为生命本来就很脆弱。可能这一秒我们还是好好的,下一秒的命运却是未知的。那些意外伤亡的人,永远不会知道下一秒自己会受伤或死亡。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在一切都未知的情况下,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生命就是如此的变幻莫测。

在生生不息的生命长河中,人的一生如同昙花绽放般短暂。珍惜每分每秒,才能笑得灿烂,活出美丽。老姥爷的病情家人都知道,唯独他本人不知。但老姥爷明白自己在世的时间不多了,他很珍惜我们每一次去看望他。有一次,我们去病房看望老姥爷,他正在床上躺着,见到我们,他立即要人把他扶起来。他瘦得皮包骨头,仅仅坐起来这个简单的动作,就用了5分钟时间。他打起精神和我们聊天儿,虽然吃力,却很高兴。当我们走时,他一脸的不舍。我走出门,悄悄回头,却发现老姥爷在擦眼泪。从小到大,我从没见他哭过。

4.生命的芬芳作文 篇四

屋前的橘子树,正是秀她美丽的身姿之时,姿态妖娆,好似一个正在跳古典舞的姑娘。正在她蓦然回首之时,身上的花朵仿佛正点缀她那一身翠绿的 石榴裙 。 裙 以绿为主,手袖与裙身相接处泛着青的绿,其余多处是翠绿的。其实这捧翠绿是往年叶子没有掉,和现在长出许多的新叶子,交错着,有交错般的美!

屋旁的柿子树,看上去像是一个全新的婴儿,因为他 身上 只有刚长出的新叶,若在远处看是假树一般,与旁之相比,却又要嫩得多,嫩得让人心碎!

屋后的竹林,常年青绿,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到了夏天,在竹林里乘凉,伴着夏季一丝的凉风,加上蝉鸣叫,简直如世外桃源般美丽!

前几天,我漫步在屋子周围,突然看到了 一时三季 的奇景。

一棵体态矮小的黄桷树出现在我眼前,它像一只刚生下来的兔子,看见的树叶,零零星星,这一片,那一片, 绒毛 都没有长全,果真像小兔子,也像块块清透净色的翡翠,如果一阵风微微的拂过,像是要掉下了一般,赶快用手去接是你的第一反应

旁近的一棵叫大的黄桷树,树叶比较小的那棵茂盛得多,连颜色也比那棵 正宗 。这种绿让人舒服,问起来让人感到清新,让人沉醉于其中,它给人的感觉就像个青年,精力充沛,却不时急躁,像夏天给人的焦躁

再转过目光,一棵参天大树映入眼帘,它的叶子一片黄,几乎看不见绿色,一阵风把几片已枯萎的叶子吹落,再定眼一看树底,到处是落叶,像早秋的情景

这不禁让我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个季节黄桷树会产生三种不同的季节状态呢,其他树有吗?这应该是生命的奥秘吧!生命的奥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我们每日踏着生命的归宿,闻着生命的气息,感受生命的美好,散发生命的芬芳!

5.芬芳记忆的作文 篇五

我待在书房里,静静等待着,忽然从门缝里传来了一阵香味,我轻轻一闻,便知这是花香,难道是有人买花回来了,我边想边往外走。我走出门外,便有一股淡淡的香味向我扑来,我感受到这股花香的来源一玖瑰花。

我想着想着,不知不觉便来到了客厅,只见一个纸盒子站在桌子上,如同一个秘密藏在里面,让纸盒子来保护它,我悄悄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块蛋糕,不过花香是哪儿来呢?我使劲一吸,闻到了一阵从厨房里传出的玫瑰花味,我来到了厨房。

只见妈妈身上有一瓣玖瑰在若隐若现,花瓣跟随着妈妈在厨房里转来转去,一会儿到冰箱,一会儿到烤箱,一会儿到橱柜,一会儿整个厨房都沐浴在花香之中。

我问:妈妈,你没闻到什么香味吗?有啊,我煮的饭香,妈妈笑着说。不是的,是花香,你身上有一片花瓣‘”。我说着就将花瓣摘下给她看,她瞟了一眼,什么也没说,继续做饭。

我拿着花瓣,走出厨房,走过餐桌,走过客厅,走上楼梯,走进房间,而我的身后留下的是一阵芬芳……

夜幕降临,爸爸带着童童回来了,外婆外公也散步回来了,我们六人围坐餐桌开吃,看着这美味的菜肴,我不禁口水直流三千尺,和童童一起大呼:"太香了!‘妈妈这才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吃过饭后,我将玫瑰花瓣拿了出来,发现它的花瓣已经蔫了,香味也减少了许多,我感到了悲哀。

6.从乡野飘向世界的芬芳 篇六

关键词:茉莉花,鲜花调,何仿

1957年, 经何仿加工整理的这首江苏民歌《茉莉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首演, 之后《茉莉花》被迅速流传, 受到当时很多人们的关注, 流传广泛。两年之后, 在维也纳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 这首歌曲不仅被各国人民所熟知, 并且得到了一致认可和欢迎。

1965年,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指定前线歌舞团到印度尼西亚参加亚非万隆会议10周年纪念活动表演民歌《茉莉花》, 使其又一次在世界上扩大了影响。1982年, 这首清新的歌曲《茉莉花》作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 成为很多国家都喜欢并广泛传播的民歌, 在世界上的影响十分广泛。

随后, 这首享誉中外的《茉莉花》也被选为作为港澳回归祖国交接仪式上的其中一首歌曲, 由此可见《茉莉花》在我国的民歌中地位, 它的作用不仅仅是普通民歌的传承经典,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民族和谐的作用。

扎根金牛山下, 香飘四海五洲!由《鲜花调》到《茉莉花》, 从乡间田野到世界舞台, 芬芳四溢的《茉莉花》又一次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这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歌曲, 不仅在中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在国外的名声也非常响亮, 可以说《茉莉花》成为了中国在世界上的一张名片。

前线歌舞团原团长、《茉莉花》的整理、收集、改编者何仿因病去世时, 其中一副挽联上“何须虎势雄姿扫六合, 仿佛茉莉花香醉五洲”, 将“何仿”二字嵌在其中, 也正好解释了何仿这一生与《茉莉花》的不解之缘。

和何仿的接触最早还是通过何仿的夫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何仿的夫人是南京市文化馆的一个官员。从2002年开始, 六合举办茉莉花节, 何仿受邀参加, 何仿是一个典型的德艺双馨的老一辈革命者, 不计报酬。“参加茉莉花节, 他从不提要出场费, 而且不提倡铺张浪费。”六合成就了何仿, 何仿也让更多的世人知道了六合。由于《茉莉花》是在六合一带发掘的, 何仿把六合看成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何仿曾经出席中国南京首届以及第二届的“茉莉花”文化艺术节开幕仪式并发表演讲, 但是对于两届活动所引来的资金, 何仿未曾拿过分毫。对于何仿而言, 无论是六合还是《茉莉花》, 在他的心中都占有与众不同的地位, 用金钱是无法衡量的, 对六合的爱以及对老区人民的尊重是何仿出席“茉莉花”文化艺术节的最主要原因。

何仿与《茉莉花》结缘于六合的民歌《鲜花调》, 那是在1942年, 何仿只有14岁, 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在六合演出的时候表演了这首《鲜花调》, 何仿对此歌曲印象深刻, 经过他的整理和改编后, 就有了这首著名的《茉莉花》。虽然何仿是《茉莉花》的整理、收集、改编者, 却长年没有稿费。何仿不愿靠《茉莉花》赚取任何收益, 直到2002年, 何仿通过《茉莉花》收到的稿费仅仅151元, 一共是三笔稿费。

后来, 随着人们版权意识的不断加强, 何仿开始收到一些稿费。何仿对此很是欣慰, 体现了对其劳动的尊重。在何仿生前, 记者曾在其家中采访过他。据介绍, 何仿曾经对《茉莉花》做过修改。《茉莉花》的前身《鲜花调》并不是单独歌颂一种花, 而是对茉莉花、金银花以及玫瑰花三个品种的花朵分别进行歌唱, 而何仿认为对茉莉花强化歌颂能够更好的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方式。因此在1957年何仿将原《鲜花调》里的其余两种花名都改为茉莉花, 歌曲名字改为《茉莉花》。除此之外, 何仿将曲调、歌词等也都做了修改, 使《茉莉花》不仅曲调婉转动听、内涵丰富有意义, 同时带有中国主流特色。何仿对这首《茉莉花》的修改持续到1959年, 将歌词中第一句“满园花草”改成了“满园花开”, 更加生动形象, 将“看花的人要将我骂”改成“我有心采摘它, 又怕看花人骂”, 表现出了少女想要摘花但却娇羞的心理。随着南京军区歌舞团在各地的演出和传唱, 这首《茉莉花》最后红遍大江南北, 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周丽娜.《茉莉花》演绎风格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 2011.

[2]卢静.风格各异的《茉莉花》[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

[3]丁睿旖.《茉莉花》音乐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 2013.

[4]伍洁.地方民歌的成功流传及其启示[D].南京农业大学, 2007.

[5]何钰浩.《茉莉花》在不同体裁作品中旋律的应用及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6]张逸筠.茉莉盛开遍地芬芳[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7]严萌.钢琴改编曲《茉莉花》的音乐与演奏研究[D].西南大学, 2014.

[8]顾云雁.论民歌传播中的变异性[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7.芬芳记忆的作文 篇七

姥姥捏起一根针,拿起身旁那床还未缝好的被子,极其认真地将线从针孔中穿过,她眯着眼,借着那微弱的光。可那线并不听话,一直在针孔前摇头晃脑。姥姥摸了摸头,有些不知所措。

终于,姥姥将线穿过针孔,开始起线、缝制,姥姥任由那柔软的棉被从她粗糙的大手中摩擦,一个动作重复几百遍。那双大手,曾经是纤细的,曾经为我洗衣做饭,曾经牵着我的手。可如今,那双手如树皮般粗糙,指间干裂,裂纹中有细细的血丝,就连曾经最拿手的缝制棉被也变得力不从心。头一回,我开始凝视姥姥,开始凝视时间的流逝。姥姥从被头缝制到了被尾,天也已经大亮,阳光射过窗帘,照在姥姥姥身上。那雪白的双鬓被光照亮,宛若千万根针刺在我心中,姥姥脖子上爬满了粗细交错、密密麻麻的细纹,眼角的鱼尾纹延伸到了太阳穴,我却“目不转睛”入了神。

“哎呦呦,怎么醒了,妮妮。是不是姥姥吵到你了?”姥姥突然抬起头,像一个认错的孩子。

一时间,泪水肆意爬上了我的眼。“做噩梦了。”我找了借口掩过去,捏紧身上的棉被,细细感受着棉被中她的温度,棉被是那样温和柔软,可我心中却是这般不是滋味。

8.芬芳的记忆作文 篇八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繁盛的栀子花,从未闻到过这么芳香的花香。我伫立凝望……

那天,我来到这个班级,对新环境的恐惧没收了以往对小学的渴望。望着周围陌生的同学,望着从未见过的多媒体黑板……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极不适应。

“小朋友们好,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也可以叫我王老师,”只见面前这位亭亭玉立的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小学的漫长生活正式开始了,我也渐渐融入了班集体。

王老师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在她的课堂上,我们是最轻松的。王老师讲课的时候,眉毛总是一挑一挑的,同学们也亲切地叫她“挑眉”老师。

“怎么回事?你这道题怎么还不会!”王老师把我喊到后边,指着我的作业本,严厉地说。

同学们也被批评声吸引了,也都不约而同地扭过头来,看我的笑话。

放学后,我垂头丧气往门外走,这时王老师叫住了我,我的心不禁一怔:她不会要在她的办公室,趁着没人,打我一顿吧!

可是,我想错了——她把我的错题本上所有不会的错题又给我讲了一遍,看来,我误会王老师了。

内心的感动肆无忌惮地涌上了心头。

可惜,王老师只教了我们一年。

望着那栀子花,王老师也正如那栀子花一样洁白,她的美好的品行也正如栀子花的芳香,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9.芬芳的桂花的作文 篇九

曾前后两次教学《少年王冕》一课中“七泖湖雨后美景”的内容,使我意识到教师对文本把握的深度及调控能力决定了课堂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效率。

初次教《少年王冕》时,我抓住王冕“孝敬母亲”“自强不息”两方面特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有五六处写王冕孝敬母亲的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有三四处体现王冕自强不息的内容,需要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交流中,学生都没有注意七泖湖雨后美景这段文字,也许他们认为这段文字既不属于王冕孝敬母亲,也不属于王冕自强不息,而实际上这段文字在课文中非常重要,它是激发王冕学画欲望的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引导理解王冕的性格特点,不能弃之不管。于是,我强行引入:“我们来欣赏一下七泖湖的雨后美景,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出示文字:

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雾气缭绕,岩石掩映;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感受一下雨后七泖湖的美丽景色。(生齐读)

师:老师还给大家收集了几幅图片。(出示荷花以及荷叶上滚动的水珠的图片)

师:看着这些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啊?

生:我想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我想到了“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

师:多么美的画面啊,谁愿意通过朗读为我们展示这样的画面呢?(指名读)

师:这么美的景色又有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再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七泖湖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好多人都看到过这美景,可只有王冕把它画了下来,从这段描写中你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人?(指名说)

生:王冕很聪明。

师:谁能用这样的句子概括一下?(出示:这是一个______的王冕。)

生:这是一个细心的王冕。

生:这是一个勤奋好学的王冕。

生:这是一个善于观察、酷爱绘画的王冕。

……

教学后我总有种“贴补丁”的感觉,觉得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游离于课文整体之外,与体现王冕性格特点的那些文字貌合神离。课堂气氛平淡,学生学习时缺乏激情。

第二轮再教的时候,我重新对教材进行了一番审视,决定把这段文字同感悟王冕的人物形象融合起来。教学中,我相机出示了这段文字(略),指名学生朗读。

师:说说对于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认识。

(学生纷纷谈到这段文字很美)

师:大家想不想看一看这雨后七泖湖的美景?

众生:想!(师播放雨后美景)

师:看到如此美妙的景色,你有一种什么感觉?用些好词好句来形容一下。(江山似锦、风景如画、美不胜收、美妙绝伦……)

师: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描写七泖湖,仅仅想说它很美吗?有时候文中的风景描写不只是为了赞美风景,它可能有很多用意呢!再读一读,想一想。(生读书,思考,相互交流)

生:是美景使王冕产生了强烈的愿望——学画。

生:这美景使王冕有了学画的机会。

师:应该说这美景是王冕学画的契机。

生:这美景成了王冕人生中重要的时刻。

师:可以说是王冕人生的转折点。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觉得作者写景美还想暗示王冕有发现美的能力。

师:有新意!

生:我赞同他的说法。我觉得作者写景美是想说明王冕随着读书的渐渐增多,他学会了欣赏别人欣赏不到的美景。

师:有道理!你们看前文中对七泖湖的景点也作了描写,是出自秦家人之口,在秦家人眼里那里十分阴凉,水量充沛,只是个适合放牛的地方。而同样的景物,在王冕的眼里却是有“色”、有情的,雨后天空、湖水、青山、绿树、荷花等景物都如诗如画,清新美丽,令人陶醉。这说明什么?

生:王冕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师:这句话很有哲理味道!作者写七泖湖美景的用意——

生:想说王冕读书后提高了欣赏美的能力,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了。

师:原来读书还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呀!我们也要好好读书噢。还有发现吗?

生:这景物还象征了王冕的精神!

师(惊喜,追问):什么精神?

生:像荷花一样的精神……坚强……纯洁。

生:出淤泥而不染!

师:能理解到这种程度真不简单,你们太了不起了!

教师把多位学生的发言整理推广以达成共识,然后屏幕出示:这一池雨后的荷花,激发了王冕学画的欲望;是王冕人生的转折点;是王冕人格的写照——生机勃勃,玉洁冰清,自强不息。

……

10.母爱的芬芳作文 篇十

母爱像花一样把芳香给了别人,却毫不留给自己;母爱像迷路时的指南针把光明给你,带你走出黑暗;母爱像一场及时雨,大旱时给了你活的希望。

母爱也在无时无刻陪随着我,呵护我成长。一个天气晴朗的中午,我做完作业,准备走出家门时,一个声音把我“勾”了回去。原来是妈妈告诉我下午下大雨,所以叫我回去拿伞。“天气那么好,不可能会下雨的,气象局也有不准的时候。”我漫不经心地说道。终于放学了,可真要闷死我了,我不经意地往外看,竟然下了一点毛毛雨。“切,这点雨,还说要下大雨,气象局可真牛。”这点雨算什么,我气愤地走回家,今天我倒要看看,到底是不是吓人的。可是就在我刚走出校门,雨却从天而降打在身上有一点疼,好像是故意要惩罚我一样。哎,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看到许多同学都带着伞和大人快乐地回了家。我躲在屋檐下,这样就不会被雨淋成“落汤鸡,”但也要走快点才行。我刚刚走到了转角,突然我撞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的背影十分是眼熟,她被撞倒了,衣服和裤子都湿了。今天这运气简直背到家,本想快点,又撞到人,这明显今天是要成为落汤鸡了,哎,真是倒霉死了。可她却马上起来,这背影有点眼熟,她快速把我拉了起来,心疼地说:“有没有淋湿,有没有摔痛?”自己都快淋成落汤鸡了,还问我,这人这么好啊。我抬头一看竟然是妈妈,我心里暖暖的,妈妈赶紧把伞给了我,当时我的热泪夺眶而出。

母爱充满了迷人的芬芳,让你沉浸其中,无比美好,无比幸福。每当我想起这件事都想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次我体会到了。

11.记忆的芬芳作文 篇十一

乒乓球大家都熟悉,是一项拼基础、讲技术、用智慧的体育竟技运动。最初接触乒乓球还是在小学,当时认为只要按照教练的要求练习就可以了,然而开始训练后才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通常儿童都是五岁左右开始进行乒乓球练习,我在九岁才开始接触乒乓球。由于自己起步晚,我刚刚接触基本动作训练时,其他很多孩子已经开始进行比赛训练了。此外,由于自己长时间不锻炼身体素质也很差,当时连最基本的移动训练都比较吃力。看到每天别人尽情挥酒的开水,自己真的很不甘心,干是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要像熔岩一样点燃自己,释放自己的无限激情。

为此,每周休息日的早晨六点到九点就成了我的训练时间,体能训练、基本功训练、预判训练每一项都按照教练的要求认认真真地把它们完成。最终,风雨无阻的三年坚持,伴我从最初的别人冷眼旁观到逐渐被大家认可,再到参加大赛并最终获得好成绩,每一点记忆,都如同花儿绽放,每一次绽放,都是一个小梦想的成真

12.芬芳的桂花的作文 篇十二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别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一直很喜爱这首小诗, 它激励着我怀着一份泥土情怀对待我的工作、我的学生……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深体会到:“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所以, 作为一名班主任, 我愿把自己化为泥土, 为学生铺就一条充满爱和阳光的成长大道! 就在去年九月份, 我又接手了一个一年级新生班。 开学第一天, 我就领教了胡某的厉害。 胡某患有先天性脑瘫, 性格和行为都很怪异。看到我班上有这样一个孩子, 其他老师都向我投来了同情的目光。可是, 面对她, 虽然心里也打起退堂鼓, 但我决心知难而进, 在孩子身上贯彻我的“ 爱心工程”, 使她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成长。因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 他们是人类无限多样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嫩的花朵。 ”这一年, 我和她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共同谱写出一首温暖的师生爱歌。 这首歌是这样唱的……

起———只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许多愁

起初, 她经常对老师发脾气, 一有不顺心就在班里摔摔打打, 扰乱课堂秩序。 我付出了超常的耐心去关心她, 像帮助自己孩子那样, 帮她穿衣服、收拾书包、擦鼻涕, 领着她上体育课。 但我的关心和付出却不见任何效果, 她不但没有进步, 反而变本加厉, 什么“ 我烦你”“ 我讨厌你”“ 我就这样, 怎么着! ”这样的话, 一次次刺痛着我的心。 一次, 因为家长没有给她穿新校服, 她就不愿意来上学, 家长把她带到学校, 推进校门就走了, 她又拉扯着要回家。 保安没办法, 把她抱进教室, 她就挣扎着狠狠地掐保安, 还大声咋呼:“ 我烦你们, 我要去拿棍子……”我们哄了好半天, 才让她的情绪稳定下来。她就这样三天一小闹, 五天一大闹, 就像我们班的一颗定时炸弹, 给我的工作带来了许多烦恼。

承———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的热情被泼了冷水, 我有点绝望了, 我不想再理会她。 但家长的一封信让我改变了想法。 孩子妈妈说:因为先天性脑瘫, 这个孩子两岁还不会爬, 三岁还不会走, 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 但他们从没想过放弃对孩子的治疗, 这些年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开学那天他们看着孩子高兴地走进学校, 能像正常孩子那样上学, 他们打心底里感激学校, 也为孩子有这样的勇气而自豪。

这封信深深地震撼了我, 我知道了其实胡某比别的小朋友更需要鼓励、关爱和正确的引导! 接着, 我查找有关资料, 了解了脑瘫患者的一些心理问题, 如过度依赖、敏感、自尊心强。 由于身上有毛病, 往往过多地注意自己, 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尤为敏感。 找到了孩子表现异常的根源, 我就能更好地走近她、了解她、帮助她了。

转———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我更加用心地帮助、教导她, 首先教她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当她流着鼻涕, 腆着小脸, 走到我面前时, 我不再伸手去帮她擦鼻涕, 而是递给她一张面巾纸, 温柔地对她说:“ 孩子, 自己把鼻涕擦干净, 老师相信你能做好! ”当她把外套递到我手里, 想让我帮她穿上时, 我轻轻地把衣服披在她身上, 亲切地对她说:“ 孩子, 自己把衣服穿好, 老师相信你会穿得很整齐! ”胡某的手不灵便, 握笔总是握不住, 我就每天握着她的小手, 耐心地帮她练习, 一天、两天……不久, 她终于能握住笔了。 胡某很难集中精力学习, 我就每节课至少提问她一次, 让她也能积极思考。 当她回答正确时, 我会高兴地和她击掌庆祝。 胡某的腿落下了残疾, 上楼梯不方便, 我就牵着她的小手送她去操场上体育课。 我的行动也带动了班里其他小朋友, 看, 课间, 有的同学教她读生字, 有的和她做游戏……就连我四岁的儿子有一天也突然对我说:“ 妈妈, 我也想教那个受伤的小姐姐唱儿歌!让她高兴!”不知不觉, 我竟然把爱心传给了身边那么多人, 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合———春播桃李三千圃, 秋来硕果满神州

半年后, 胡某渐渐地开朗了许多。 一次, 她拉着我的手对我说:“ 刘老师, 我告诉你个秘密! ”她凑到我耳边, 用她并不流利的话告诉我说:“ 老师, 我爱你! ”然后, 她在我脸上亲了一下。 我眼里含满了泪水, 我想这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她的家长也感受到了孩子的进步, 对学校、对老师充满了感激。 他们还专门为我送来一面锦旗, “ 幼苗茁壮成长, 真情雨露润泽。 ”

13.教养的芬芳作文 篇十三

有了教养,才会有更宽广的胸怀。才高八斗的李白被赐金放还,仍髙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潦倒一生的杜甫身居漏雨草堂,仍呐喊“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心向民的范仲淹谪居岳阳,仍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有教养,李白不减其锐;因为有教养,杜甫不移其志;因为有教养,范仲淹不灭其义。历史的长河早已淹没了盛唐的繁华、晚唐的衰败、北宋的贫弱,而他们教养的芬芳,穿越历史,不朽人间。

有了教养,才会有更热烈的爱国情怀。屈原,遭遇昏君,小人讽谏,却以死报国;苏武,痛被监留,去国怀乡,却不忘返志;文天祥,身逢乱世,身世飘浮,却誓死抗金。光阴似箭,逝者如斯,他们的面容已不再清晰,他们的身影已渐行渐远。屈原的教养使澎湃的汨罗江长流不息,苏武的教养使苍茫的草原羊群片片;文天祥的教养使汹涌的零丁洋叹息不退。他们的教养把他们的爱国热情镌刻在时间的墙壁上,后人观之,未敢遗忘。

有了教养,才会有更高的人生境界。孔子于动荡不安的春秋告诫人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陶渊明于黑暗的晋代仍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朱熹于人们思想僵化的明朝仍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有了教养,他们才能有如此高的人生境界。

14.芬芳记忆的作文 篇十四

大伯一开口,就说祖母骨折了。我不敢置信,问了句“怎么会”,大伯顿了顿,“孩子,你知道她一直身体不好的呀。”

可我确实不知。我不常去看她,电话也很少打。所以祖母的一切都好只是报喜不报忧罢了,而且,记忆中,祖母向来都是那么的慈祥而健康。

我幼时是祖母领大的。祖母是北方人,近五十年前嫁到江南,生了五个儿子。我是她孙辈中最小的,自然极其受宠。祖母喜槐,但槐树在南方很少见,母亲大费周章才弄到一棵二人高的,栽在祖母院中。

因为祖母喜欢,所以我也跟着喜欢槐树。那树几乎四季都绿着叶子,花期更是一树繁花掩在叶间,香气柔和却又飘得极广,溢在空气里,呼吸一下就是满鼻芬芳。

祖母差祖父去搬了梯子,自己踩着梯子,爬到树叶间,从浓碧中挑出一支饱满的槐花,采下来。五六岁的我便双手高举着一个晒豆用的筛子,接着她轻轻扔下的花。摘了大半筛子,她便下了树,捧起筛子细细地嗅,皱纹间尽是温柔与满足。

祖母将槐花浸在清水中,又找来了个石盆,挑出三枝最好看的放到石盆中,倒进清水,笑盈盈地递给我,让我放在房间里。之后几天,便是满室的芳香。

她就着水盆,将剩余的花从枝上掐下来,细细洗净,再收到一个灌着凉白开的瓶子里。此后几天,每天的各式菜肴中便隐约尝得出槐花的清甜,鼻间也似乎闻得到槐花的清香。我爱极那滋味,于是此后多年,都不曾遗忘。

“嗯……孩子,我挂了啊,有空回来看看啊”。猛然惊醒,鼻间芬芳不再。

槐花不再芬芳,祖母也不像以往那样健康。

15.芬芳的桂花的作文 篇十五

高中阶段是人生中性格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尤其是感恩教育, 对于学生未来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 充分利用教科书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 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提高学生品德修养, 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 我谈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 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作用。就教师来说, 应当意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在孩子的成长中的地位最为重要, 其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使他们自然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所以, 教师在孩子的感恩教育中应当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应认识到培养孩子感恩意识的紧迫性:感恩意识的缺乏, 将使我们的社会变得冷酷无情, 我们所有的人都将是受害者, 必须从现在开始教育孩子才能改变现状。其次, 教师应结合高中历史教学, 引导学生理解感恩教育的内容及其价值取向。“感恩”也是多姿多彩的, 有自然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培养学生知道感恩自然、感恩祖国、感恩社会。

1. 感恩自然。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 还用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壮丽的山河哺育了人类, 难道我们不该对自然怀有感恩之心吗?自然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体。我们的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息息相关,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2. 感恩祖国。

祖国不仅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土, 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还有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 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 丰富底蕴, 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为祖国英勇献身的先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教育主题。不论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 都强调“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 所以我们要感恩祖国。

3. 感恩社会。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 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 教育学生爱社会, 爱人类, 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真诚相待, 和谐共处。大而广之, 我们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 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共同实现“和谐世界”的伟大目标。当然也要领会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1) 感恩就是要学会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 对大自然、对父母, 对祖国、对社会, 都是感恩的表现。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珍惜生命, 是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2) 感恩就是要学会承担责任:感恩教育, 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 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 就要报效祖国, 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 (3) 感恩就是要学会和谐相处:感念自然之恩。要让学生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物、节约自然资源的的意识。感念社会之恩, 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 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 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再次, 要抓好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感恩教育。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历史知识, 培养健全人格, 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环境之一。因此, 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适当进行感恩教育。在教学中我尝试过: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感恩教育;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讲课过程中强调“和谐”语言及事件。最后, 合理利用课后及假期时间, 布置历史感恩教育作业, 把感恩教育充实到现实生活中去。

上一篇:美术调查报告下一篇: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