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美文

2024-08-23

自然的美文(共9篇)

1.自然的美文 篇一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美文的概念已经不限定于某种文体,或某类内容。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关于雪的美文吧。

雪的自然现象的美文范文一: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寻常的时光,酝一杯清茶,揽一册古卷,浅品生活。

依恋着这样闲适的冬天,心也渐渐地变得不是那么浮躁了。好像此刻,只需要这片片轻薄的雪花相伴,就已经觉得很满足了。端坐着,遐想着,那清水煮茶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那寻常时光里的一枕闲又是怎样的情怀呢?

岁月的轮回交错,季节的辗转更迭,仿佛就是特定的过程。这一丝丝的冰冷之意,难道也是我曾几何时许下的愿?这纷飞的柔雪抑或许是岁月寄予我的一季缠绵?万籁无声,安详沉寂。采撷一抹温婉,留住一缕心安。

我们的计划始终还是赶不上期间的变化。情感也要经历很多的磨合,才可能会越来越浓。料想,是我们渐渐习惯了淡视云卷云舒,静享花开花谢的恬淡感觉,才会去愿意接受过去和现在的不如意。对于一个喜爱文字的人来说,时间或许也是最好的证明吧。时间可以让感情沉淀,就像过了这么久,我还是痴痴地恋着文字。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子守着一份悠闲淡泊,却终成集文学之大成东坡居士。虽然并不是很喜欢读他的词,但自己却很喜欢他对于生活的那一份豁达,与他性情中的那一份朴素。

闲暇的日子里,我也喜欢穿朴素的衣服,喜欢听一首首朴素的歌曲,喜欢读着一阙阙朴素的诗词。浅淡里,或许有相陪伴的,便是最好的,哪怕相伴的是一本书。看雪听风的日子里,用这样的方法打发时间,也是比较安逸的。渐渐褪去了世俗的浮华,淡化了物质的欲望,求得一份淡然平和的心境。

喜欢朴素的朋友,有空来我简陋的小屋坐坐,用一个普普通通的杯子,喝着不太名贵的茶。生活平淡,却不粗陋,带着几分诗意,几分满足,几分感激,迎接每天的阳光雨露。不需要羡慕别人的生活,也不用夸耀自己,平平凡凡,心安就好。

人活着总是在不断成长的,只是活的心境不同。

就像文友春暖花开在她的文章中写道:“也许人的心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淡,淡到一定程度,便会喜欢一些纯净的温暖”。不管生活里有多少的不堪,我们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少一些无奈与感慨,多一份从容和淡然。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观天上云卷云舒。把心放平,生活就是一泓平静的水;把心放轻,人生就是一朵自在的云。

浅浅的冬,淡淡的雪,仿佛季节更迭真的会影响到人的情怀,尤其是文人。我也总是会被一些微小的感动,不经意地打湿双眼。透过字句所传达出的意象,我总是想去寻觅那个写文之人,挥笔时的情景。

围炉看雪,品茗读文,墨染丹心,淡淡的心境,浓浓的暖。或许这样的景,这样的情,也可以算作是岁月对人们的一种恩泽吧。生活也应该像冬日一样,有冷也有暖,有繁也有简。心韵悠悠,诗情盎然,这样的美,没得让人心碎,让人神伤。

人生的路,走走停停也是一种闲适,边走边看也是一种雅兴,边走边忘也可算作是一种豁达。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无法卜算自己的命运,参透宿命的玄机。于是,伤情叹流年,感慨颇多。

“风不定,人初静”或许这也只是表面。一切事物看似那般平静,却时时刻刻都在运动中,转眼间已到了慵懒的中午,简单的用过餐之后,便习惯性地静坐,与家人谈谈家常。冬日的人儿,也微微显得几分慵懒。毕竟,繁重的事儿,已经卸了一大堆,不算太忙。转眼,一年又快到头了,觉得生活有些匆匆了,匆匆里又有几分闲。或许是心性变了,变得沉稳,淡定了。

一直呆呆地处在小屋中,轻轻数落着一片片雪花,以清丽纯纯的小楷诗行为意,就这般无意地闯进年尾的末班车,又是一年飘雪迎新春。

随着新年的到来,渐渐的,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或许,对于自然规律,我们无法做出改变,但是清浅生活里我们可以,择一份闲适,随清风来信,悟一段美眷年华。

一怀柔情,一句心语,一卷诗,一阙词,一杯茗,我愿这样静静的度过冬日,感受冬季那缓缓的,闲闲的节奏。

茶醉不需酒,书香不需花,平凡时光处处闲。我也只愿在这样的季节里沉醉,轻叹……

雪的自然现象的美文范文二:

喜欢雪天的人,必定有颗其表圣洁,其质宁静的心。大自然造就了这季节的精灵,造就了雪。没有雪,你怎会感觉得村庄银妆玉砌,天地一片苍茫,生命博大精深? 最美的雪,只有在严冬到来之后才有,只有在春季来临之前才有。我喜欢雪天。

在这个城市生活几年了,虽然生活得孤单,但并不自卑,虽然生活得疲惫,但并不自怨,许多时候,都想远离城市的喧嚣,在大地的某个角落,在冰封的小河旁,在如幕的原野里,在凛冽的寒气中,让思想静静地沉默。这么多年来,是什么让一颗洁白的心灵远离岁月的尘埃? 是雪。雪飘来的时候,大地的万物静立不动,雪地里的人们和远处的树木构成一幅清纯的淡水墨画,不用太多的渲染也是一种少见的纯美。雪无声地飘着,象轻柔的小手,掠过宁静的眼眸,滑入如水的心境。曾经的无耐与浮躁,曾经的烦燥与苦闷,这时被纷纷的雪花轻轻拂去。在雪中,生命原来可以如此单纯,心情原来可以如此宁静。

月色淡淡,穿过轻盈的云层,柔柔洒向人间,恰似一片逝水年华中的追忆。这个时候,有雪轻轻飘零,穿过枯树,斜过瓦菲,落在童年里的村庄,象时光一样悄无声息。屏住呼吸,用心聆听,这时会隐约听到雪有节奏的心跳,那是音乐的节拍,是激情的驿动,是岁月的歌声,如清风淡淡,如炊烟绵绵,如钟声悠悠,如花枝颤颤。一颗心紧缩着,本能地抵御着袭入的寒气,诵颂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放飞着“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的畅想,遥忆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美好时光。然后,雪又剥开我紧锁的灵魂,轻轻地擦拭玷着斑斑锈迹,呈现出初春时村庄一样的颜色。每一次落雪,都是一次生命的冼礼,都让我找回了最初的感动,都让我不堪重负的灵魂变得轻松,变得无所顾忌。

雪天是严冬盛情的邀约,是一种诗意的象征,雪天在每个人心中铺开一种驿动的情怀,分开过去和未来;雪天,预示着冬天的结束,也预示着新一年的来临。雪天不仅是劳苦的人们歇息的日子,也是善思的人们观察人生的驿站。在雪中,细细欣赏和品味那一幕幕精彩的人生片断,一段段令人肃然的人生故事。雪天寂静的故乡,那熟悉而遥远的儿时记忆,显然被现在的喧闹所替代。你或许会为远去的岁月而感到失落,但你更会为明天未知的生活而变得激奋不已。我喜欢雪,是因为我喜欢生活。喜欢过去的岁月,也盼望将来的岁月,回味所有的日子其实都是一种由衷的幸福。其表宁静、其质圣洁的人,喜欢雪的颜色,喜欢雪的深层意义。在万籁俱寂、无所事事的夜晚,雪随意地飘过额头、脸颊,那种磅礴的气势,使人立即有种宁静、空灵、旷远的感觉。站在苍茫的大地上,用心聆听,会觉得对生活透彻心灵的热爱,油然而升上心头,然后所有的不快、所有的难堪都不重要了…… 迎面扑来了冰凉的雪。在雪中,我想起了家乡的小桥流水,纯朴乡情,想起了绿色的山峦,想起独自一人生活着的母亲,想起那嘻笑着奔跑的岁月……

愿我的生命也是这样的,没有太多绚丽的春花、没有太多飘浮夏云、没有喧哗、没有旋转的五彩,只有一片安静纯朴的白色,只有生命里的深沉与严肃,只有梦,像雪那样寂静淡然的梦。

雪的自然现象的美文范文三:

飘飘洒洒漫天遍野,又如因风起舞一般的柳絮,那样柔美的雪,我至今仍未见过。

南方的冬日,清晨还能见到些许白霜,在草尖上、菜叶上,其余的时候便只有凛凛的风和缠绵的雨。尤其是这雨,似乎真的与冬日痴缠在一起,两三日必会有一场绵绵的细雨,自清晨下到晚间——偶尔见到这样的雨,空气也会清澈明净许多,但若是是不是便被淋湿一通,莫说是土地草木了,便是人也会觉得不胜其烦。

十数年前,来过一场稀罕的雪,那时候我恰巧发了高烧而告病在家休息。在家养病的次日,与往日稍有不同的清晨,一股寒意自窗角袭入房间里来,即便是盖上了两床八斤厚的棉被也未能阻拦住这寒冷的气息——兴许这是病人所特有的敏感才能察觉到的。我披着厚实的棉衣将身体探出门去,只见地上铺着一层白色的灰。由于好奇,我将身体的不适感暂时的抛掷于脑后。靠近一看,便发觉它是一层被尘土染得微黄的晶状物——那时我还并不知道它便是雪,只觉得它稍有些与众不同罢了。而当伸手触摸的时候,一股彻骨的冰冷便顺着血管钻到心头,几乎要把心脏冻僵!那是初次遇见雪,已经落到地面凝成冰的并不温柔的雪,或者将其成为冰渣更确切些。

时隔多年,又一次听到雪的消息,就在春节前不久。

23日,数日前天气预报工作处就发来了“罕见强降温”的通告,我寻思着兴许有幸能够再见一回雪,见一回完整的雪。然而,23日,也是车票上的发车日期——车票是一个多月之前预定的——表示着这场擦肩而过的会面的注定的。那日早晨,我怀着侥幸的期待等待着雪的降临,可直至十点钟我到达火车站时,除了周围空气传来的阵阵寒意没有多余的天气附属品。偶尔会刮来一阵风。在火车厢的床铺上用手机翻找一些关于雪的样貌的图片,心底隐隐有些失落感。我竭力地回想起初次见到雪的情景,希望能够抑制内心的躁动——不想心却更加颤抖。

下午两点多的时候,午睡刚醒,习惯性的翻阅手机,朋友圈里突然冒出了“雪的图片”!一反常例(事实上只有一例,由于先入为主的观念我将之认定为早上才会下雪),午后雪花纷飞,虽然并不密集却也十分显眼。一场不浪漫的错过成了心间的一个遗憾。

我时常幻想着,在心里模拟着下一次与真正的雪的邂逅以及触及那落到掌心便融化的雪花带来的温柔。

高山上便能见到雪,回到家我念叨着这次与雪的错过时兄长给了我这样的惊喜。次日清晨,兄长便带着我去看雪。

随着兄长一同前往山的高处,路途中我能感觉到道路两侧的树木飞速向后移动着;彻骨的寒风由袖口、颈口钻进身子去。渐渐的,眼前的景色由绿褪成了白。

在被压弯了树枝的树下,我终于见到了雪:一粒一粒地从天上掉下来,落在草堆上、树叶上、头发上和手里。落在手心的开始融化。

但是,少了些什么,有不对劲的地方。这雪,并不同于我在书中、电视里所见的那样温柔动人!它并不像柳絮那般翩翩飞舞,而是僵硬的如同被洒向水田里的谷种,凌乱不堪。我感到十分失望,隐隐有些厌倦。

那时候,还未见到雪的时候,为什么我会认定其就是美的呢?大概是因为我还没有见过,并对其怀有期待吧!而当我见到它,真正将其放入手心的时候,它又不如心中所向往所期待的那样美,它便有些微不足道了吧。或许是印证了那句话——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但是南方的雪能与北方的雪比肩吗?于是我又开始期待北方的雪,即便当我真正遇见时它又显得糟糕。而到那时,我或许会期待另外一番景象的雪。我总会树立一份期待,以破除生活所带来的失意。

所以,最重要的,便是那一份名为期待的心情!

2.自然的美文 篇二

《山中访友》

自然的人化

这一课, 作者用诗一般奇特美妙的联想和想象把“自然人化”。在作者笔下, 山中的一切, 都是他的朋友。“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每一棵树”是“我的知己”, “山泉、溪流、悬崖、白云、云雀”都在和“我”交流……作者采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读来显得非常亲切。

人化的自然

课文第4段写“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 它们给我送来“青翠”, 在“望着我”, “我”靠在树上, 也变成了一棵树, 人树相融。“我脚下长出的根须, 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 胳膊变成树枝, 血液变成树的汁液, 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我变成了物, 物变成了我, 物我相融。

作者在“自然人化”的同时, 把自己也给“自然化”了。这种“自然化”的背后, 我们所要挖掘的是他和树融为一体时的那份“欢喜和快乐”!

另外, 看全文, 作者的这次山中行程, 始终是“满怀的好心情”, 哪怕是突如其来的雨, 竟然也让他觉得:“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可见, 这是一份多么自然的心境、自然的感动、自然的喜悦, 这就是一种人化的自然。

《草虫的村落》

自然的人化

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感受到:

如从课题中可感受到:一个我们平时常看到的杂草丛, 竟然被想象成了“村落”。从作者赋予小虫子不同的身份中感受到:一只孤独的小甲虫, 作者称之为“游侠”, 那里有它的“妻子”。村落里还有美丽的“南国少女”, 有一个劲儿演奏的“音乐家”等等。从甲虫生活的一个个片段中可感受到:游侠和伙伴在“寒暄”, 和妻子在“意味深长地对视”, 甲虫对着“南国的少女”在“驻足痴望”, 真是活灵活现, 可爱至极。

所以, 笔者觉得课文“自然的人化”这一点, 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 对于课后习题2:“作者想象丰富, 感受独特, 说一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

人化的自然

对于“人化后的自然”, 对于作者神游在这个想象世界中的那份自然心境, 学生容易理解, 因为我们的学生平时也会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 会坐在大树下玩毛毛虫。

针对这两篇课文的特点, 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山中访友》第4段:写“树”部分的教学

师:作者花了许多笔墨在写树, 自由读一读, 你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怎样的感情?

(1) 展开想象, 丰富“自然的人化”。围绕“知己”一词想象:怎么样可以称为“知己”?既然树是我的“知己”, 那树了解我什么, 为我做了什么?

(2) 进行品读, 还原“人的自然化”。读最后一句, 思考:“作者真的变成树了吗?你怎么认为?”

(3) 引导交流, 顿悟“人化的自然”。“透过文字, 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作者与人树相融后的“欢喜和快乐”等等。)

笔者的设计大体是以读代讲, 在品读、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我”和树之间的那份“知己”情谊, 从而进行人文熏陶。

2.《草虫的村落》的设计思路

方法一: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品读。

课文倒数第2段有一句话:我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这句话可统领全文, “快乐天地”概括了草虫村落的特点;“我多么得意啊!”概括了作者的心境。可以用“快乐天地”一词串起全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

初读交流:作者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些什么了?他是怎么发现这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的?

第二课时:

围绕“你从哪些地方读懂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这一问题展开, 学生能从许多地方体会到, 如:

勇敢的游侠归来了, 朋友们欢迎它, 妻子和它意味深长地对视, 这真是个幸福快乐的小天地。

大树下甲虫音乐家们在演奏, 那声音如此的美妙, 这真是个有声有色的甲虫的“快乐天地”……

方法二:抓住文章中的标点符号来品读。

第3段的感叹号:“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第7、8段的问号:“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等等。

第8、9段的省略号:“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

通过读悟感叹号、问号等, 感受作者的兴奋、惊叹, 体会那份人化后的自然心境。

方法三:和原文的比照中进行品读。

《草虫的村落》入选教材后有了删减。看看入选前的文章, 我们和原文比照着可尝试一下。

原文的最后3段:

我多么得意呵!得意我竟然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也许, 还有人会笑我仍然像孩子一样幼稚。我不愿加以辩白, 我愿意牵着你的手, 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别说这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吧!

你懂不懂得?一只小黑甲虫的翅膀上, 也闪耀着生命的光彩。

别笑我傻, 我爱在草虫的村落里散步。

3.收获的游戏:自然物产与自然偷盗 篇三

这其中,自然环境的恶化是其中一个原由,但更重要的是,农村自生的人文美学,在功利十足的城市化浪潮里,不断地衰弱和自卑。

大院子弟回忆童年,总是要讲一些逼格很高的事情。比如说王朔,“你知道我们那时候看什么吗?总参作训地图!”普通市民回忆童年,则免不了老城区,大杂院……像我这样的农村子弟回忆童年,勉强能提一提的便是那些年,在山河麦田里玩过的种种游戏。

这种游戏不是学校里规规矩矩的小把戏,而是发生在旷野里的胡作非为。

游戏是分季节的。因为每种游戏都需要季节里的物产和风景相配合。

对孩子而言,春天不是特别好玩的季节,尤其是早春,大地一无所有,只有阵阵黄风掠过孤寂的村庄。

这种平静的萧索需要一种特别的游戏来打破,那就是“放火”。

那时,冬雪早已消融,小河里的水量降到了最低点,岸边全是大片大片枯黄的野草。带上一盒火柴,你能看着火烧到很远的地方。

如果放火是在夜晚,那简直会产生一种打渔杀家、火烧连营的历史幻觉:星星之火映衬漫天星辰,而水面又像镜子一样将这一切截取下来……

当然,即便是在农村,这种行为也是不被鼓励的。老人们这样谆谆教导:小孩子不能玩火,玩火会尿炕……

一场春雨过后,大地开始渐渐温柔。或许记忆总是选取一些美好的东西存储,在我印象中,每年春雨到来的时刻,总是会在夜晚听到植物生长的声音。

极风雅的时刻到来了。一夜之间,柳条舒展,桃花开遍了河岸。在春天的暖阳下,半大的孩子便会去河里摸鱼。也没有什么钓具,只用一个罐头瓶子泡上几粒馒头渣,扔到水草茂盛的地方,不一会儿,便会有一些小鱼钻进来。

鱼都不大,一上午最多也就只能钓一小碗,裹上面糊炸了吃,很香。

一天的时间,只有这点收获自然是浪费大好春光,所以我们在岸边搜寻茅草芽,它类似于一个极小号的带皮青玉米,里面是白白的芯,吃起来略带清甜,诸城土话叫它为“扎银”。

当然,一些摸鱼高手是不屑这些小打小闹的。他们赤脚下河,空手便能掐出近半尺长的“大鱼”来,用柳条一串,举在半空中,晃晃悠悠,在天光下过街穿巷,骄傲地如同战胜归乡的将军。

他们是孩子中的英雄,能下河摸鱼,能从很高的树上折下挂满榆钱的树枝,能从看似一无所有的土地中寻出地瓜和胡萝卜,还能在冬日的雪地里,带上黄狗撵野兔。

他们的骄傲源于收获。收获是一种最古老的人类仪式,从中生发的笑容则是最古老的人类表情。如今,我们已很少看到这种表情,因为我们失去了某种来自远古的技能,这种技能拒绝投机,是我们肢体最初的荣誉和骄傲。

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收获,那就是偷。我相信,几乎所有的农村少年,都有着偷瓜摸枣的经历,在讲起这些行为的时候,心中也不会有太多的愧疚感。

盗亦有道,孩子们的偷只限于土地上的物产,它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不过是在游玩的时候,看到田里翠绿的西瓜,便去偷一个来解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更像是一场学习生存的自然偷盗,是在未知土地上的一场冒险。

当然,有时候也会被看瓜人抓住,狠一点儿的,便扒光这些七八岁孩子的衣服,然后通知家长来领这些“光腚猴子”。家长到了后,通常都是怒不可遏,劈头盖脸一顿打,看瓜的人便会劝住家长,如此这般地讲一番,最后又硬让孩子带上几个西瓜走,当然,家长一定会满面羞愧地放下钱,看瓜人又一定会追出来把钱再塞回去……

这是一种乡邻式的惩治程序,有一点儿滑稽,但程序完备,仪式十足。

作死的游戏:英雄荣誉以及孩子群中的角色选择

除了这些关于收获的游戏,我们还会玩一些“作死感”十足的游戏。

比如夏天去河里洗澡,从很高的拦河坝上一跃而下,跳进下面十几米深的水中。姿势掌握好的话,水花较小,自然会迎来一阵掌声,反之,肚皮或者脊背就会平拍在水上,甚至会有被拍晕的可能。

那时,我们还玩过一种更“作死”的跳水游戏:十几米深的大机井,抱着分量很重的石头跳下去,为的就是能够潜到最低处,然后抓一把井泥上来。

这些行径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跳烟筒的行为有些相似,有一种歇斯底里的情绪,把叛逆视为英雄壮举,把“作死”当成荣誉勋章,可惜并没有女孩旁观。

几乎是每一年,我都会听到有小孩淹死在河里的消息,学校和家长对下河洗澡一事严防死守。每次游玩回家,爸妈都会用指甲在我手臂上划一下,如果显出白色印记,那肯定是又去洗澡了,于是便免不了一顿打。

每个游戏都会聚集起一大帮孩子。这其中,必然有一个孩子王,他精通所有的技艺,除了念书,学什么都是一点就通,每一天都能想出一个新的玩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圈子中,学习好并不是一件让人自豪的事情,它无助于增长你在圈子里的威信,只意味着一种柔弱胆怯和面对自然的无能。

那时候,我学习成绩还不错,于是便在伙伴中有些自卑,这让我不得不去做一些更危险的事情来证明自己。

有一年夏天,我们正在潍河里洗澡(我一直不用游泳这个词,游泳是在池子里,是城市孩子们戴着救生圈玩的把戏。),忽然听到远处传来轰隆隆的声音,抬眼一看,黄色的水浪连着天际,席卷而来。河堤上的人大呼:墙夼水库放水了,大家快跑啊!

我跟着队伍跑了几步,不知怎地就觉得有些羞愧,于是便停了下来,双手叉腰,看着即将到来的水浪。

水声越来越大,伙伴们已经跑上了堤坝,他们在喊什么已听不太清,但我向他们大喊一句:操!你们不行!

为了这种“作死”式的装逼,我还背诵了一段高尔基的《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些都做完后,才装作不紧不慢的样子向岸边走去。

nlc202309030910

那时候,我怕的要死,感觉整个世界只剩下铺天盖地的水。上了堤坝之后,大家看我的眼神完全不一样了,带我出来玩的堂哥先是揍了我一顿,然后又把此事告诉了我爸妈。结果可想而知,又是一通胖揍之后,我还迎来了将近半年的禁足期。

作死之后,我也迎来了一个对孩子而言极其重要的收获:从那以后,我不再是堂哥的小跟班,而是孩子群中名副其实的“三巨头”之一。

他们像姑娘一样安静

狭义上的童年游戏有很多,比如撞拐、弹玻璃球、“打元宝”、过家家,这些游戏至今仍在延续着,但我所讲述的那些关于收获、关于“作死”的游戏却几乎消失不见了。

即便是我们这些生于八五前的一代,在十六七岁的时候,也开始不自觉的淡化身上的野性。

从那时起,孩子们开始分流。街机、网吧的兴起让一帮孩子沉迷其中,升学的压力又让另一帮孩子足不出户。而我的堂哥,彼时名震乡村的孩子王,在这种潮流面前,孤独寂寞,无人诉说。

从初三开始,他就辍学了,而我则不得不去实现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这是我父亲的梦想,起码在最初时候,它不属于我。

我们之间开始变得陌生。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到他在一棵榆树上摘榆钱,树下围着一群小他很多岁的孩子。他向我打招呼:哎!上来玩啊!

“不玩了,一会儿还得去上课。”

他笑了笑,挥手让我走。没走多远,一株挂满榆钱的树枝丢到我身前。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召唤还是一种告别,我只是捡起树枝,向他挥了挥手,继续走开。他吹了一句口哨,旋律大概是《真心英雄》。

或许从那时起,我们就走入了不同的世界。从此,我的世界逐渐通往城市,而他的世界在某种不可抗力之下,也变得面目全非。

如今再回到农村,我发现,不论是街道上,还是田野间,成群结队的孩子几乎不见了。他们大都规规矩矩,无论对人还是对田野,都带着一种不属于他们年龄的冷漠。

“其实孩子们聚到一块儿挺有好处的,这对他性格的发展,以及未来在团队中的角色选择都挺有好处的。”我对堂哥说。

“……现在住在村里的年轻人本来就少,都去县城买房子了,小孩自然就少,聚不成堆了。”堂哥这样跟我说,他的儿子坐在一旁玩着电脑,安静的像一个姑娘。

“就是想出去玩也没什么可玩的。小河早就断流了,苇子地也没了,大树也都被砍了,潍河全是挖沙炸鱼的,到处都是险窟窿,还有什么好玩的。”

那个世界已经消失了,所以,孩子们只能安安稳稳地呆在家里。此时,电脑已经普及到了农村,他们熟练地打开网页,但当你注意到他们时,他们又赶紧关掉,盯着XP系统那张经典的蓝天草地图片,那是他们父辈们曾肆意玩耍过的场景,而他们视若无睹,装作发呆。

(丁爱波,《齐鲁周刊》首席记者)

4.趣味美文:孩子眼中的大自然 篇四

早晨,我把蚕卵放在盒子里进行观察,然后就上学了。

中午,放学了我回到家,发现蚕宝宝的卵从米黄色变成紫色的了。我心里想:“肯定快出来了,于是我就摘了一些桑叶放在盒子里面,万一出来没有吃的,会饿死的。”

晚上,一群黑乎乎的蚕宝宝在蠕动,我称它们为蚁蚕,蚕宝宝在吃桑叶,一口一口的把桑叶吃完,让自己长的更胖,更大。

第二天,一大早,我起来去看蚕宝宝,发现蚕宝宝的房间里有些像黑芝麻大小的屎,于是我收拾了一下,好让蚕宝宝的房间变干净一点。

第三天

蚕宝宝经过一段时间后,慢慢的开始脱皮,脱皮时间大约是一天,脱皮时不吃也不动,身体发黄、发亮,经过一次脱皮后,就是二龄幼虫,它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一岁,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才开始吐丝结茧子,蚕宝宝结茧时,头一摆,身体左右摇摆,仿佛在找结茧地。隔天,当我去看蚕宝宝的时候,发现一只五龄的蚕宝宝不见了,我很着急,它会去哪儿呢?妹妹的眼睛非常亮,一下子就看见了,原来去我杯子里结茧了。

5.死海回归自然美文 篇五

“死海”是位于以色列与约旦间的一个内陆湖泊,低于海平面400米“死海”的名字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盐湖,死海也被称为世界的“肚脐”。死海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神奇之地,不仅能为旅客带来全身的放松,这里悠闲惬意的度假气氛,让身心与自然交融,最能促进情侣、夫妻、小伙伴儿之间的感情。

由于死海地区海拔低,含氧量相对偏高,据说泡在死海里休息1小时可以相当于深度睡眠5小时左右,非常适合长期生活在高压节奏的驴友们前往度假。来到死海的气氛感觉很奇妙,除了各国前来尝鲜的游客,您会发现有许多银发的老夫妻,不疾不徐地在死海中漂浮,静静相伴,享受着大自然的照拂。碧海蓝天清风徐来,牵着爱人的手,接受大海的拥抱,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浪漫?

6.日语美文《读给自然》 篇六

楽しそうに笑っている人を見ると

「いいなあ」と、思う

だから、自分もいい笑顔で笑える人でいよう

口を大きく開けて笑うとかっこ悪いとか

笑いすぎると皺になるとか

そんなことは、気にぜず

每每看到快乐的人微笑

都觉得真好

所以,我们自己也要做个快乐的人

什么大笑露齿有失风度

什么笑多了容易长皱纹

统统不去理会

不思議なことは

笑っている人のところには

笑えるいろんなことが集まってくる

どうも笑顔には

そういう力が、備わっているみたい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

开心的、有意思的事

总是喜欢垂青爱笑的.人

也许笑容里面

确实有一种那样的魔力

笑わない人が、渋くてカッコいい

うん、それも、一理

だけど、ずっとそうだと疲れるよ

それに、楽しくないしね

人生は、面白い方が断然いい

だから、そのためにも

素直に、楽しそうに、笑えるようになろう

不苟言笑的人,有一种冷峻的魅力

这话听起来似乎也有道理

但是总板着脸多累啊

而且也不快乐

人生,当然是越开心越好

所以,为了拥有一个美丽的人生

7.自然的美文 篇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指出:我国建筑用能已高达27%, 并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增加到1/3以上[1], 因此, 建筑节能就减少全国能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标准50%的节能率计算, 仅公共建筑我国每年就可节能900万吨标准煤[1]。在这种情况下, 结合某一地区的气象参数, 设计并组织合理的自然通风, 不仅能为室内引进新风, 改善室内空气环境, 同时也可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在建筑物正常使用条件下, 没有采取强化通风、采暖或空调等方式来改变室内的热湿状况, 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室内空气温度称为自然室温, 它反映了围护结构对外界气候和建筑使用条件的综合调节作用[2]。

本文针对济南地区某一典型办公建筑, 就50%节能标准前后围护结构、换气次数、建筑朝向等方面来探讨自然室温的变化规律, 以寻求合理的通风模式组织自然通风或机械辅助式通风来改善室内热环境, 提高办公质量。

1 房间模型及数据

该模型为某栋办公建筑最高层一普通办公房间, 尺寸为5m×8m×3.6m, 如图1所示。

房间左右墙为内墙, 房间内部发热量35W/m2, 其具体尺寸及热绕通风参数如表1所示。

该模型围护结构按节能50%前及节能50%后两种情况进行模拟分析, 其具体建筑构件热特性如表2所示。

2 模拟结果分析

2.1 不同换气次数对自然室温的影响分析

在室外气象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为分析自然通风模式下不同换气次数对房间自然室温的影响, 文中采取了多种通风换气策略, 如表3所示。其中工况4与外界保持最大通风量, 按照DeST的定义为5h-1的通风量[3]。工况5中, 考虑窗户的渗漏作用, 在窗户全关下仍保持0.2h-1的通风量。取2009年6月1日~8月31日进行统计模拟, 各种工况下自然室温温度范围如表4所示。

由模拟结果看出, 工况1全天保持0.5h-1通风量, 室内热环境恶劣, 室温超过30℃的时间高达795h, 其中超过33℃的时间达46h。其他几种工况自然室温的分布情况大致接近, 工况5晚间通风白天关窗所形成的室温超过33℃的时间明显小于其他工况, 仅为21h。

为进一步比较不同工况下自然室温的变化情况, 取2009年7月2日进行逐时模拟, 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 工况4全天保持5h-1的通风量, 房间自然室温波动比较大, 温差可达4.33℃, 最高室温31.37℃。工况1、工况2、工况3房间自然室温变化趋势一致, 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工况5自然室温波动小, 室温较其他几种工况低, 白天外界温度某时段超过33℃, 最高达34℃, 但室温基本保持在27~30℃, 最高室温为30.07℃。考虑人对局部环境的适应性调节, 如室外温度过高时使用窗帘等, 工况5作用下的自然室温基本能满足办公人员舒适性要求。因此在对建筑物进行通风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昼夜空气温差, 利用晚间温度较低的室外空气进行蓄冷, 在减少白天室内空调负荷的同时, 也改善了室内空气质量。

2.2 不同围护结构对自然室温的影响分析

过渡季节室内外温度接近, 应利用工况4的通风模式充分进行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空气环境, 在夏季应采用工况5的通风模式, 既能改善热环境, 又可以节能。分析不同围护结构对自然室温的影响时, 应根据季节采用不同的通风模式。保温模式1即采用节能50%前的围护结构, 保温模式2即采用节能50%后的围护结构。

在过渡季节, 室内外温差不大, 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为室内提供新鲜的凉风。图3为两种围护结构下采用工况5的通风模式2009年4月2日和4月3日自然室温的分布情况。分析模拟结果, 过渡季节室外温度变化幅度大, 两种围护结构下自然室温的变化幅度较小, 且变化趋势一致。保温模式2采用了节能50%后的围护结构, 其自然室温明显高于保温模式1, 改善了室内热环境。

在夏季的7月2日和3日, 室外温度较高, 最低气温23.47℃, 最高气温可达36.57℃, 而两种保温模式下自然室温变化幅度较小, 基本在27~33℃。保温模式2的自然室温较保温模式1低, 因为保温模式2能很好地利用晚间通风对房间进行蓄冷, 白天关闭窗户和使用窗帘, 有效阻止了外界高温。即使采用空调系统, 保温模式2下白天的空调负荷也低于保温模式1, 实现节能效果。图4所示为不同保温模式下, 7月2日~7月3日自然室温的分布情况。

2.3 不同建筑朝向对自然通风工况下自然室温的影响分析

建筑的朝向应从采光、集热、通风三个因素来综合考虑[4], 本文就通风因素来考虑不同的建筑朝向对自然室温的影响。在考虑建筑自然通风时, 一般应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夏季与当地的主导风向一致, 使室内尽量形成穿堂风。由图5济南市全年及夏季的风玫瑰图知, 全年及夏季济南风玫瑰图相似, 主要为西南风。DeST中正南方向为270°, 本文研究250°、260°、270°、280°、290°时对自然室温的影响。

模拟结果如图6所示, 各朝向对建筑自然室温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 除250°外, 其他几个基本吻合, 说明朝向对自然室温的影响较小。250°基本与夏季主导风向一致, 较其他几个方向的自然室温低, 能有效地利用自然通风来降温。建筑朝向的最终确定应结合冬季主导风向、太阳辐射、采光、局部地形、建筑群布局等, 在南偏西偏东不大的角度范围内各朝向对建筑自然通风形成的自然室温差别很小。

3 结论

不同的通风换气次数对办公建筑自然室温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由办公建筑特定的作息方式和济南室外气象参数, 换气次数0.5h-1、1h-1、2h-1、5h-1下自然室温的波动较小, 其变化规律一致, 夜间通风白天关窗通风模式下的自然室温较低, 利用夜间蓄冷能有效降低室内温度, 减少白天空调负荷, 同时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围护结构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室温, 节能50%前和节能50%后的围护结构对自然室温影响趋势是一致的, 但节能50%后的围护结构在过渡季节有稍高的自然室温, 人员舒适性较好, 夏季的自然室温稍低, 降低了空调负荷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建筑朝向的选择应结合采光、采暖、通风和建筑布局等多种因素, 就通风来说, 南向偏东偏西的小角度范围内建筑朝向对自然室温的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1]GB50189-200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2]金招芬, 朱颖心.建筑环境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清华大学DeST开发组.DeST-C用户使用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 2004.

8.自然的美文 篇八

关键词: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异化劳动;人的异化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5-0041-04

一 、“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人的自然化,是具備社会属性的“人”,也就是社会的人,回归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的自然属性。“自然的人化”,是不具备社会性的自然,开始接受“社会的人”的社会性,成为“为人的自然”。前者是人的“单纯”化,因为人是自然的一个物种,遵循自然的规律就是遵循自身的规律。后者是自然的“复杂化”,因为自然在自身本质属性之外还要受社会关系的制约,这种制约的后果是未知的。因为,人类在生物学维度上的变化以及社会化了的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在多大程度上被社会所调节和建构,都将对人类历史和自然界的历史产生影响[1]。

什么是自然?自然“是它原属的事物因本性而运动和静止的根源或原因”[2],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从属于自然,所以人的本质应与自然的本质相协调,而不是悖逆。那么“社会的人”也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够真正实现自由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人的社会性与自然的“自然性”应该是相容的。也就意味着自然接受人的社会性并不改变自身的本质的东西。那么,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应该是相同一的。可是,人类征服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破坏自然界,资源枯竭、物种灭绝、生态污染等又何以发生呢?实质在于“人同人相异化”。根据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观点,就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3]

二 、从异化的四个规定分析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冲突

(一)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创造资源,“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但是,有了自然界,有了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可以自由地创造了么?显然不是,劳动产品作为人类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的成果,由于异化的原因,和人产生了分离。“因此,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得到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3]269但是,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确保自身本质的区别在于“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3]273,那么,在人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之后,他的生产和收获应该是对应关系,这才是自然属性,是人类因“本性而运动或静止产生的结果”,正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所言:“我与所看到的一切密切交流,他们不是同我的无形的本质相分离的,而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4]。但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之后,劳动产品就成为了外在于自身的东西,与自身、自身的劳动发生了分离。这使得人和他的自然属性产生了分歧,从而背离了他所归属的自然界的属性,而进入一种封闭的、孤立的困境之中。在这种由异化而导致的“背离”下,“自然的人化”将不会同一于“人的自然化”。在大自然文学的作品中,更加清晰地表现了这种异化,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展现的“大多数人……被人为的生活忧虑和不必要的艰苦劳作所控制,而不能采摘生活的美果……一天又一天,没有一点闲下来使自己真正地完善,他没有一点时间使自己变得不像一架机器……人不是看管牧群而是牧群制约人了”[5]。从远古的人类遵循着人类的本质开始发明工具、利用工具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几十万年后,聪明的、被称为“有意识的存在物”的人类居然成为了他们所发明的工具的奴隶,最终被工具摧毁。在相关的文学文本中,我们看到了人同自己劳动产品相异化的精辟描写,例如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曾被称为“有关科技摧毁整个人类之可能性的第一次文学描写”[6]。小说讲得是一位科学家创造了一个怪物,这个怪物通过残杀科学家亲友的方式胁迫科学家满足他的要求。怪物最后对科学家说“你创造了我,可我才是你的主人!”[7]由此看出,当人的劳动产品控制了人,人已经沦为了产品的奴隶,而自然的人化就意味着自然将毁于他所繁衍的对象,这显然和人的自然化达不成同一。

(二)人同劳动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3]270既然劳动已经不再属于劳动的人的本质,那么,劳动将不再是一种自发自觉行为,而是一种异己的、满足人类“劳动以外的需要”的手段。所以,“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的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3]271在这种异化中,马克思预设的“前提”是,存在着一种劳动,而这种劳动就是人内在的本质,人是需要这种劳动的。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就是人的自然状态下非异化的劳动的标准,而当人同人的劳动发生异化时,这种标准坚决地排斥着外在于人的劳动。这种外在于人的劳动是由外力的压迫而产生的,人是“被迫”的,所以人才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逃避。回归到“自然的人化”这个命题上,人被压迫,产生了对劳动的异化。那么自然状态下的自然同样不会接受外力的压迫,而是坚守自然法则。所以自然就无法和被压迫的人的本质形成同一性。于是自然的人化演化成人与自然的冲突,自然失败就会出现生态危机,人失败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具体的表现如奥康纳所言:“经济危机是与过度竞争、效率迷恋以及成本削减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也是与对工人的经济上和生理上的压榨的增强、成本外化力度的加大以及由此而来的环境恶化程度而加剧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危机与成本削减还会在刺激那些先前已经被禁止的对环境具有危害性的技术的复活的同时,导致生态恶化的新的形式。”[1]293人与人之间的压迫,人与自然之间的压迫,导致了人化自然过程出现的巨大二元对立,人化自然不再是本质的同一,而是对抗和冲突,加里在《天根》里描写到:“目前威胁这群动物的不仅仅是猎人——还有树木被伐光、耕地的增多,一句话,人类的进步!”从十八世纪马克思看出人的劳动成为外在于人的东西,到今时今日我们把我们的本质的自然界变成外在于我们的东西,这种压迫产生的异化劳动,冲突产生的人与自然的对立,斗争产生的经济危机和生态破坏,已经让本应该同一的“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分离得越来越远了。

(三)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关于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是这样描述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至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3]273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更像是人的本质构成要素的缺损和不完整。人一方面具备着动物性,以满足生理需求为目标,另一方面,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知道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3]274。但是,当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时,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的本質就被异化劳动消解掉了,人的“万物之灵”就体现在利用比其他自然界物种高出来的智慧思考如何满足吃喝拉撒睡等生理需要从而维持生存,于是“美的规律”开始缺席。“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3]274值得注意的是,在人的“有意识存在物”本质缺位后,仅仅凭借“人的动物性”本质这一点并不能使“自然的人化”同一于“人的自然化”。因为,人的本质,是一个系统,是一个1+1>2的有机系统,只有同时具备动物性和有意识的存在物两点才能与自然的本质同一。缺少动物性,人就缺少自然化的普遍性,缺了“有意识的存在物”人就缺失了自然化的特殊性。当人不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而仅仅具备以维持生命为目标的动物性形式存在时,“自然的人化”将导致世界的灾难。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中有这样的描写:“一个人一旦见了血不再害怕,认为留点热气腾腾的鲜血是无所谓的事,那么这个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跨过了那条具有决定意义的不祥之线,不再是一个人了,而成了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的原始野人,伸出那张额角很低、獠牙戳出的丑脸,直勾勾地盯着我们的时代。”[8]当人不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自然的人化”将变得没有节制,缺乏目标,并且没有美的尺度。

(四)人与人相异化

人与人的异化,字面上理解包含着两重意味。一是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也就是人同自身的对立,“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所以也就衍生出了第二种意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对立。这两种意味是相互关联的。马克思说“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都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3]274。在这种背景下,“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本质属性是冲突,后者是和谐。这就是二者不能统一的根本原因。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用他的作品形象地呈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以及这种关系之下人的卑微与恐惧。小说的主人公是推销员格里高尔,他本身的生活就处在多重的重压之下,他工资微薄(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常年奔波,饮食粗劣,面对着老板没完没了的发号施令(人与劳动的异化)。他为了“还债”而工作,心里充满积怨,恨不得辞职不干(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同时,格里高尔独来独往,似乎永远都没有朋友和知己(人与人的异化)。但是有一天他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从此再也不能养家糊口,连家人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迅速而巨大的变化,甚至想要把他遗弃,世界上再没有人对格里高尔施以关心,他在孤独和绝望中离开了“冷冰冰的世界”[9]。可以看出,人同人的异化,是多种原因造成,当人离开人的本质,人也就离开了自然的本质,这样,自然的人化就是一种背离原初本质的改变。这必将导致人和自然的两败俱伤。人与人的关系,同样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组成。同样,在我们急功近利想要从自然中索取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我们面对的不光是大自然的反击,还有人际关系的制约。回归本文的主题,“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也正是因为人的异化,无法实现真正的同一。

三、结语

人的异化使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不能实现真正的同一。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体现了人的异化的四个方面。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让人的生产活动成果成了人以外的存在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自然规律被彻底打破,人进入了一个封闭的、无法循环的困境之中。从此,人的劳动成果不再被人所占有,人也不能够体会到生产的快乐满足,这种异化,是人的本质的背离。人与劳动的异化,让人的劳动成为人以外的存在物,劳动不再是一种人的自然属性,不再是内在于人的存在,而是一种存在于人的本质之外的东西,劳动不再自觉,而是在一种压迫和生存的压力之下进行,劳动不是本质需要,而是生存需要,人们对劳动的态度也不是自然而然,而是避而远之,这种异化,是人的本质的被迫而扭曲。人与类本质的异化,因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所以人能够把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区分开来,使生活对象化。而人与类本质的异化,则把人的有意识的存在物这个属性从人的本质中抽离出来,从而使人把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等同起来,生活的对象化就此不复存在。生命变成了一个生存的过程,所谓美的尺度,也随之消失,这种异化,是人的本质的缺损。人与人的异化,是综合以上三点异化所推导出来。人既背离了人的本质,又背离了人际关系的本质,使人处在一种与自然属性和他人之间的对立之中,这种双重对立,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无法取得同一性的罪魁祸首。这种异化,是人的本质的冲突和瓦解。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把握了人的异化,在一定程度上也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难点,分析了人的异化的四个规定,也是梳理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无法同一的原因,对所谓的天人合一,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M].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3.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4.

[4]MoHoAbrams.“Structure and Style in the Great Romantic Lyric”, Ed.Harold Bloom, Romanticism and Consciousness:Essays in Criticism[M].New York:WoWoNorton, 1979:224.

[5] HenryoD. Thoreau, Walden, Princeton[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56.

[6]Karl Krouber.Romantic Fantasy and Science Fiction[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20.

[7]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M].刘新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205.

[8][苏]阿斯塔菲耶夫.鱼王[M].夏仲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251-252.

[9][奥]卡夫卡.变形记[M]//陈谆,刘建军.外国文学作品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493.

Abstract:“Human-Naturalization” and “Nature Humanization” are essentially identical. However, not only in terms of social reality, but also in literature, we have found the identity was in a huge dilemma. The reason is that human alienation. Through four aspects that Marx analyzed, we found out that alienation made the essence of human, departure, twisted, defects and collapse, which are the reasons for the non-identity.

Key words: nature humanized; human naturalization; alienated labor; human alienation

9.痛了自然就放下美文 篇九

事实上,我们很多时候放不下。我们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

是因为我们心中还有念想,比如对爱还存有希望,期许未来会改变,心中的贪欲还在作梗,对方的行为还没有触及自己的承受底线等。总之没有让自己痛到撒手。放下其实是一种顿悟。有时候特别优柔寡断的人常常思前想后,拿起来慢,放下也慢。倘若他经历过一次重大的变故,比如死亡的擦肩,那么这种重击会让他一下子像变了一个人,看开了、看淡了,自然就放下了。

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了深谷里。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地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赶快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佛陀慈祥地说。

“佛陀!我全都听你的。”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保得住性命?因此继续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其实那人离地面仅仅有一米。

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有欲望,天天背负着欲望和想法的人,自然很累。见物喜物,见人喜人。一如我们买了个新房,开始就想疯狂地购买东西嫌房间太空,等到多年以后,你会发现这个房间被你堆得像一个小胡同了。你觉得特别压抑,想扔些东西出来,结果呢,扔这个时,觉得太有纪念意义了,留下;扔那个时,觉得扔了以后就没有了,还是留住吧。最终,你哪个也舍不得,于是就只能忍受狭小的空间,忍受压抑的生活。倘若有一天,你的房间漏雨,把东西打湿了,或者你没有下脚的地方了,于是你扔的勇气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这就是真的痛了,就敢下手了。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秒表只有不断地清零,才能更好地测定你奔跑的速度。面对未来,人如果不及时清零,你背负的东西将模糊幸福的指数,继而让你在生活中失去自我。

上一篇:小学后进生转化工作计划下一篇:公司法(部分)翻译中英对照(便于打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