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2024-09-21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通用11篇)

1.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篇一

原生家庭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1.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在各个方面交叉渗透。随着家庭生活的变化和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家庭教育也不断地变换着内容和形式,从各个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

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

家庭的血缘关系使任何教育动机和措施都带上浓厚的情感色彩,这种情感性可以加强家长的责任心和影响力,但也容易让情感蒙蔽家长和子女的理智,导致家长的溺爱、子女的任性。

3.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家庭教育的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同以及子女年龄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在家庭教育中经常采用如下一些方法:

(1)解答疑难。家长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解答要具有启发性,二是要考虑子女的可接受性。

(2)指导读书。家长要根据子女的思想状况和学习需求,介绍和购买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并有针对性地与他们讨论书中的有关问题。

(3)树立榜样。家长自身的知识、品德修养、兴趣爱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4)游戏。在游戏活动中能借助于游戏规则来调整和约束孩子的行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一,和谐的家庭环境;

第二,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

第三,理解和尊重孩子;

第四,家长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通过言传身教或其他教育形式、方法对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施行的各种积极影响。

观点一,家庭教育的特点是:启蒙性、个别性、终身性。

观点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先导性

一个人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第一个教育者是父母。儿童在家庭接受的初步教育,对后来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具有先导性质。

2.感染性

感染性是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指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能引起别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家长的好恶取舍,常常决定着子女的行为举止。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有时是说服力很强的言语说教都难以代替的。

3.权威性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权威性,是家长有效地教育和影响子女的重要前提,而且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更大的权威性。

4.针对性

鲜明的针对性,是家庭教育的又一大特色。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只有父母能够地、细致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家庭教育比较容易地做到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人而宜,因材施教,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5.终身性

在人的一生中,享受最长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父母永远是子女的“老师”,家庭教育的这种终身性特点,有利于家长对孩子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和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格特征。

2.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篇二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重要性,对策

家庭是孩子的寄居所和人生第一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也是一生的老师。家庭环境是否健康良好,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以后是否成长成才, 因而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处于最基础、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 在孩子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仅影响孩子的前途和家庭的幸福, 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家庭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 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增大, 同时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影响, 使孩子形成多重不健康人格, 表现出如:自私、抑郁、冷漠、自卑、虚荣、任性、人际关系紧张、过分依赖、性格古怪等不良个性特征。此外, 随着社会发展, 农村中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也存在诸多忧虑, 家长未能发挥有效抚养与严格监督的作用,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空缺。再者, 由于家长自身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的限制, 导致了家长型和溺爱型等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在教育内容上, 忽视孩子的个性培养和孩子的全面发展, 重智轻德、重养轻教, 导致孩子教育偏颇, 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与独立自主意识, 未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人生第一课堂

古语云“父母耕读子孙贤”“上梁不正下梁歪”等, 说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孩子最先是在家庭中获得教育的熏陶和启迪。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因而父母应该自觉做好家长的角色, 用自身的优良品行感染孩子,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二) 良好的家庭教育提高孩子的知识学习素养

具备高文化、高素养的父母经常与孩子探讨学习问题、天文地理和文学作品, 或者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及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 不仅能够丰富孩子的知识, 扩宽视野, 提高学习兴趣, 无形中也能够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陶冶情操。自然孩子的学习效率、效果及知识素养得到相应提高。

(三) 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健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只是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更为关键。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 应该体察孩子的内心, 关注孩子的日常表现, 不断对孩子灌输正能量, 积极引导孩子用健康的思想规范自己和评价他人。父母也不能一味的让孩子处在温室中, 应适时地让孩子经历挫折, 从而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思想品性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推动作用。

三、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 以身作则, 用良好的品行感染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 首先是父母自身的教育, 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自身的言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因而, 父母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以身作则, 为孩子树立先锋模范, 影响和感染孩子, 为孩子成长创造文化氛围浓厚、文明水准较高的家庭生活。

(二) 改善方法, 用全面的眼光教育孩子

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 进行不同的家庭教育内容, 但不管何种方式, 家庭教育都应该涵盖广泛的内容, 不仅应重视孩子的智力因素和知识学习, 同时更应该注重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健全人格, 努力把孩子培养成综合型、全面发展型人才。

(三) 立足现实, 用合理的期望要求孩子

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望。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更希望孩子今后成才、大有作为。这无可厚非, 但父母也一定要立足于现实, 不能有过高甚至给孩子造成负担、成为孩子沉重包袱的期望值, 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 制定合理的、孩子量力而行的期望值, 进而循序渐进, 以追求教育的最优效果和最高价值。

总而言之, 教育乃树人之本。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中最关键的一环, 是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因此, 作为父母, 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更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创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实施恰当适宜的家庭教育方式, 从而与学校一同培养一个个身心健康、个性完善、乐观积极、人格高尚的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 推动社会和谐、稳固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阿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江南大学, 2008.

3.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 客体关系理论;投射性认同;原生家庭;亲密关系

分类号 C913.11引言

人的一生中会有两个家庭,一个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另一个是自己长大后进入婚姻生活所建立的家庭。通常意义上,长大后所组建的家庭被称为新生家庭,而自己从小成长的那个家庭就被称为原生家庭(卢婧,曹莉莉,2011)。亲密关系是伴侣之间建立的有较多情感卷入的关系。伯温(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认为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关系模式和亲子关系模式将会持续影响其未来的重要人际关系,尤其在亲密关系中,人们倾向于复制早期原生家庭中所建立的关系模式(卢婧,曹莉莉,2011)。由此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对个体亲密关系的影响非常大。

投射性认同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行动或做出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谢尔登·卡什丹,2006)。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内化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中。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在亲密关系里更是如此。所以,本文将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从投射性认同的角度来探讨原生家庭对个体亲密关系的影响。

2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是一个关于人类人格的理论,是从对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得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婴儿对其与母亲之间关系的体验是人格形成的原始决定因素,而婴儿对母亲的依恋需要也是婴儿期自体发展的激发因素(吉尔·萨夫,大卫·萨夫,2009)。客体关系指“自我—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形成于前语言时期,这一关系的模型形成于养育者和婴儿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不良的关系容易被婴儿内射为人生固定的经验,而一旦定型后就直接影响此后的整个人格。因为0~3岁发展起来的客体关系将形成一个人格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在以后的成长中,这一关系结构将投射在所有人际关系中,一个早期失败的亲子关系几乎可以注定一个儿童将来会遭遇严重的生活后果(郗浩丽,2008)。

客体关系理论中的一个中心主题是成长过程中由焦虑引起的不良关系,这种有缺陷的关系模式通常可以通过投射性认同这一概念加以解释(Clair,2002)。投射性认同是客体关系理论的创立者克莱因(Clair)晚年引入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后来的客体关系学派中成为一个核心主题。但在克莱因之前,弗洛伊德早在1895年就详细阐述了投射问题。然而,由于认识论的局限,弗洛伊德没有准确地提出这个概念,而是分别使用了投射和认同两个术语,但是其内涵已经包括了投射性认同的主要内容。

3投射性认同

克莱因以独特的方式扩展了弗洛伊德的投射概念,于1946年明确提出了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这一术语,并对其过程进行了描述,之后由Hanna Segal进行了澄清,由Joseph Sandler和Jill Scharff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投射性认同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星期就已经存在了,这时婴儿正在与担心生存而引起的巨大焦虑作斗争。他们担心自己的焦虑感受过强会让他们完全依赖的照顾者感到不安。在投射性认同中,婴儿幻想将自体中危险的部分放到母亲身上来控制攻击,通过这种方式将焦虑输出体外。之后母亲便被认同为这一投射出来的或被置换了的自体部分。这是投射性认同过程的第一阶段。之后婴儿害怕那种使人不安的自体的感受现在会以一个无法摆脱的母亲形象再次回来,此时的母亲形象充满了令人恐惧的感觉,母亲被视为报复对象。这是投射性认同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婴儿通过内射性认同将母亲的这一形象吸收进来,这是投射性认同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此时,婴儿变得更像恐怖的母亲,甚至有更多可怕的感受要去摆脱。

然而,一个足够好的母亲能够对这些可怕的感受加以变形,对之进行处理,使得返回给婴儿的形象不会过于毁灭或危险。婴儿也会把自体当中有价值的方面投射给母亲,来保持好的感受。母亲也充满了婴儿投射给她的好的感受,并将自己对孩子的爱和满足感返回给孩子。将自己喜欢的优良品质投射出去,再纳入回来,并化解不好的部分,这是婴儿建立关系和形成持续人格的方法(吉尔·萨夫,大卫·萨夫,2009)。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7期 (总第23期)王文娟从投射性认同角度谈原生家庭对个体亲密关系的影响简而言之,投射性认同的过程是:(1)将自体中的一部分投射出去或除掉;(2)在客体中找到这一部分,即将其他人体验为自体当中这一部分的具体化,不论这个人是否是这样;(3)吸收,并且变得像被投射的客体,即内射性认同阶段。投射性认同和内射性认同在自体内部是交互的过程,在自体和外在客体之间也是如此,所以本文所指的投射性认同过程包括内射性认同阶段。

4案例分析

阿飞和阿静结婚四年,阿飞经常因为很小的事情指责、挑剔阿静,数落阿静无能,甚至对阿静大发脾气。阿静非常小心翼翼地做事,尽量不让自己出错,但阿飞总是能找到阿静做得不好的地方,挑剔、指责阿静。阿静于是觉得可能自己做得不好,不断要求自己做得更好,阿静变得越来越优秀,各种事情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并在这个过程中习得了阿飞的方式,开始挑剔、指责阿飞做得不好的地方,于是阿飞开始觉得受不了,用各种方式对抗阿静,说阿静强势、要求高、两人不合适,自己想找个温顺的伴侣,甚至提出了离婚,阿静没有争辩,离开了他。

阿飞有个强势的妈妈,从小他的妈妈就用各种方式数落他、批评他、羞辱他,在他的记忆中街边的陌生人都比妈妈让他觉得温和亲切。他恨妈妈,十二岁的时候就离开家,宁愿一个人生活也不回家。现在,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完美主义者,做每件事情都会思虑很多,尽量不出一丝一毫的差错。在大学期间他遇到了让他心仪的女子——阿静。阿静出生在一个普通但幸福的家庭,性格温顺,自由随性,品学兼优。在大学情窦初开的年龄里,她遇到了阿飞,一个严于律己、勤劳务实的男孩,在他的苦苦追求下,她同意做他的女朋友。毕业后,他们沉浸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里,很快结婚了。结婚后不久,问题就出现了,一直持续了四年。

nlc202309042329

在这个案例中,阿飞有个强势的妈妈,他的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对他的批评、羞辱,让他埋下了“惧怕自己无能”的心理情结。阿飞无法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无能感,便将他的无能感投射到阿静身上,即使阿静很能干、很优秀,他还是会挑剔、指责她,数落她没本事,甚至大发雷霆。因为阿静的无能让他想起自己人格中最不能面对的部分,而阿飞数落阿静的无能恰恰是因为自己“惧怕自己无能”,所以阿飞做任何事都会思虑再三,对自己要求苛刻,极尽完美,以免别人指责自己做得不好,让自己感受到自己的无能感。

阿飞恨妈妈采用指责挑剔、批评羞辱的方式激励他上进,他不接受妈妈的这一部分,而实际上他却内化并习得了这一部分,并采用妈妈曾经对待他的方式对待阿静,他自己并不敢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指责挑剔、批评羞辱的方式,于是将这一部分投射到阿静身上,让阿静学会用这种方式对自己,并继续指责挑剔阿静,继而让自己不能接受的这部分合理化,而这部分恰恰是阿飞自己身上的问题。

阿飞恨妈妈强势,却通过将自己惧怕无能的感觉传递给阿静,挑剔指责阿静,逼迫阿静变得越来越优秀,然后把阿静当成自己妈妈的角色指责阿静强势,要求高,并采用各种方式对抗阿静,就像曾经对抗自己的妈妈一样。当阿静习得以指责挑剔的方式对他时,他又感受到了他的妈妈曾经对他的指责挑剔,感受到深深的无能感,于是采取曾经逃离妈妈的方式逃离阿静,提出离婚,并声称自己讨厌强势的人,想重新找一个温顺的伴侣,而自己却忘记了阿静原本就是一个温和安静的女子。当阿飞找到一个新的温顺的伴侣后,还会继续投射,重复儿时与妈妈的关系,在没有办法处理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的时候,继续逃离并结束这段关系,开始下一个循环,直到阿飞能够认识并承认自己惧怕无能的情结和自己力求完美、指责挑剔的方式时,这些破坏性的模式才会改变,他与伴侣的关系才能得以改善。

投射性认同使自体那些“坏的”或者可怕的、不被承认的方面能以一种“安全”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式,个体常常可以更为安全地批评或攻击这些方面,而个体批评和攻击的这些方面恰恰是个体自己的。当某人不断地抱怨或攻击某位重要他人时,探索这个人是如何体验以及承认或否认所抱怨的属性常常是非常有益的。因此,阿飞对阿静的挑剔指责,数落阿静无能,恰恰是阿飞自己“惧怕自己无能”的部分;阿飞对阿静指责挑剔他时的对抗,恰恰是阿飞不能接受的自己对待别人的指责挑剔的方式;阿飞对于阿静强势、要求高的抱怨,恰恰是阿飞自己强势、对别人要求高的表现。阿飞对自己母亲的强势、挑剔等方面指责抱怨了二十几年,但这部分也恰恰是阿飞自己身上具有的。阿飞一方面恨母亲身上的这些部分,一方面又习得了这一方式并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阿飞那么恨自己的妈妈身上的这部分,他不敢承认这一部分,他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竟然跟母亲一样,他甚至连想都不敢想。

阿飞“惧怕自己无能”的心理情结源自于自己的原生家庭,与母亲对自己的指责挑剔、批评羞辱有关,阿飞无法承认和接受自己惧怕无能的感觉,便将他的惧怕无能感投射到阿静身上。阿飞挑剔指责别人的方式和强势的性格也源自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在儿时与母亲的对抗和斗争中内化习得的母亲对待自己的方式及强势的性格,自己不敢承认和接受,于是就投射在阿静身上,并进一步内化到自己身上,采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从阿飞的妈妈对待阿飞的方式及阿飞妈妈的性格特点,我们也可以推测出阿飞妈妈的父母也是这样对待阿飞妈妈的,也许阿飞的妈妈曾经也很讨厌自己的父母如此对自己,但她仍然习得了这一方式并将其内化。阿飞恨自己的妈妈这样对自己,但他也习得并内化了妈妈的方式,他不敢承认和接受这一部分,于是在亲密关系中投射给阿静,在亲密关系里阿静就莫名其妙地接受了阿飞的这一部分,成为阿飞的被投射者。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原生家庭形成的“原生情结”,会在个体长大后在夫妻相处中不受意识控制地重复出现。夫妻很容易把自己人格中所不能接受的“坏客体”部分,投射到对方身上。结果,他们常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无法忍受的缺点。

5小结

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在亲密关系里更是如此。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是被这个人“教会”的,就像阿飞教会阿静采用挑剔指责的方式对自己,并变得强势,越来越像自己的妈妈,阿飞通过这种方式建立早年与母亲的联结,重复早年与母亲的关系,弥合童年的创伤。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出了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是成熟的、强大的,也可以是不成熟的、脆弱的。男人和女人建立亲密关系,习惯了幸福的人,会在这个关系中制造爱,而习惯了不幸的人,会在这个关系中制造恨。所以,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更应该不断觉察自己,觉察自己过度强烈的情绪反应,分清好的投射和不好的投射,清理各自的原生家庭,分清此刻和过去的界限,不断寻找新的应对模式,在婚姻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郗浩丽. (2008). 客体关系的转向: 温尼科特研究.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Clair, M. S. (2002). 现代精神分析“圣经”(贾晓明, 苏晓波 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吉尔·萨夫, 大卫·萨夫. (2009). 客体关系入门(邬晓艳, 余萍 译 ).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卢婧, 曹莉莉. (2011). 混沌理论视角下原生家庭影响力探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 1(47), 71-74.谢尔登·卡什丹. (2006).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鲁小华 译).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How Original Family Affects Individual Intimate Relation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WANG Wenjuan(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China)Abstract: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is a core subject of object relations school, as well a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circulated theoretical concept of contemporary psychoanalytic.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concept of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of the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and adopts case analysis form to explore how original family affects individual intimate relation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provides a way for reference for people to perceive and impro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Key words: the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original family; intimate relationship

4.原生态家庭: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篇四

原生态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培养管理情绪的能力,为个人成长后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人在原生态家庭里形成的情感习惯和思维模式叫做“原生情结” 。

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态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的。例如:家中排行、成长背景、内在誓言,也可以说是成长经验中的“座右铭”,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种理念,成为我们人生的最高指导原则。

成长背景无形中灌输我们很多信念,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断影响着我们。可以说,原生态家庭也是影响我们最早,持续力也最久的环境及系统。

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人际关系、管理情绪的能力,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绪互动的了解,甚至谈恋爱时,总是不自觉看上某种特定类型的对象,也受到原生态家庭不同背景的影响。所以,所谓原生态家庭就是子女还没有走进婚姻的家庭。

给刚出生的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抚摸

上帝创造天地万物时蕴含了物理定律,人的心里也有一些定律,认识这些心理定律后,在婚姻、家庭中,比较能理性地满足自己或别人的内心需求,也更懂得如何教导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以下我们来了解内心的两个基本需要。

1、安全感:

人出生后就需要安全的环境,知道下一餐有没有得吃、关爱的人是否在身边,如果这种安全感不能得到满足,将来对爱情、婚姻、子女的关系都会产生问题。不同成长背景的人,对不同情境会有不同的诠释,也许是正面的,也许是负面的:从小受伤的人,常把别人的善意当成恶意;没有安全感的人,对别人的笑意会解释成嘲笑或别人有居心,却不能想象那可能是一种友善的表示。

2、身体的抚触:

第二个需要是身体的接触和抚摸;很多临终的病人,即使已失去语言沟通的能力,但被抚摸时,仍有感觉、反应。所以有句英谚说:

“We need three hugs to survive, another three hugs to thrive.”我们每天有三个拥抱就可以活得很好,再多三个拥抱会更神采焕发。但若从前的创伤未愈合,长大后恐怕也很难用拥抱来弥补。

作为父母怎样给孩子安全感呢?有以下几件事情我们要做到。

1、长时间、高质量的陪伴,尤其是孩子入睡之前的陪伴。

2、不批评、责备、惩罚孩子,而是欣赏、鼓励、支持孩子。

3、不要挟、威胁孩子,不从身体和感情上抛弃孩子。(不说“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或者“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话。)

4、鼓励孩子独立,接纳孩子个性。

5、给孩子树立恰当的规则。

6、修炼自己,以身作则。

5.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作文 篇五

小时候的我出了名的懒惰,与同龄人比起来,干活很少,因为我是老小,一直是被娇惯和宠爱着的,家里面可以让孩子干的活基本都让哥哥完成了,即便到现在回到老家,我也是马上回到了什么都不会做的状态,好像回到老家就回到了小时候一样。

可是我现在的同事们朋友们看不到我懒惰的样子,没准儿还以为我很勤奋呢!所以我的两面性很突出。说我好逸恶劳,我是承认的;说我勤奋扎实,我也不觉得错。

为什么小时候出了名的懒惰的我长大后也能勤奋的一塌糊涂呢?这不是装出来的,这要归功于我的家庭,我的爷爷,爸爸,妈妈都非常的勤劳。爷爷讲给我他年轻时自学中医时每每读书到深夜,他宠着我给我家里最好吃的可以不干体力活但在学习上却一直激励我,给我讲学习的重要性,教导我学习上绝不可以懒惰。家里的重活爸爸和哥哥干的最多,我充其量是个旁观者,爸爸对我的学习也很重视,小学时好长一段时间用他的大手拿着我的小手一笔一划的写字,有些过于苛刻。妈妈是我最佩服的`了,她在姥姥的子女里排行老大,上学很少,她凭着自己的聪慧从舅舅的书里面自学珠算比我用计算器都快的多,后来自学考取了医师资格证,想当年周围方圆十里的孩子出生都是妈妈给接生,开药方那也是一手的好字,就连现在眼睛一点都不花,输液时一扎一个准。

说实话,虽然我很懒惰,但是爷爷,爸爸,妈妈,哥哥的勤奋我是看在眼里的,他们对我的影响是任何说教都比不了的,以至于当我远离家乡走上工作岗位时,家庭的影响战胜了我本来的面貌,现在的我俨然是我小时候家庭的影像,我像爷爷,爸爸,妈妈,哥哥一样勤奋的工作着,懒惰在我身上几乎不见踪影了。

所以回顾星云法师的话:“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我想把它稍作更改:“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家庭更是孩子的未来。”。

让我们把关注的焦点从孩子本身转移到家庭上来,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健康向上的家庭,就一定可以培养出一位和谐积极健康向上的孩子。

6.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六

1、爸妈恩爱:孩子性格健康开朗

爸妈恩爱、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这类孩子的性格也会更加平和、开朗、不轻易动粗,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能有健康的异性恋。

2、爸妈情感淡薄:孩子任性自私

爸妈感情淡薄,两个人常常靠通过孩子来交流或维系家庭,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关系的作用下,孩子被过多关注或干涉,性格会变得任性和自私。

3、虎妈猫爸:男孩子胆小、懦弱

由于爸爸软弱,大权旁落给母亲,在这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之后,母亲就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孩子总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女儿会向强悍的母亲认同,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强悍的女儿,儿子就会变成没有担当的懦弱、自卑的儿子。

4、爸妈过早离异:孩子冷漠没安全感

很多从不幸婚姻中解脱的夫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点,永远无法从中解脱的是孩子。他们内心的创伤往往终生难以平复,他们的担忧感、不安全感、恐惧感也许永远无法医治。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更易发生犯罪和焦虑、抑郁、敌对、报复、冷漠等心理障碍问题。

5、爸妈相互指责:孩子敏感、执拗

爸妈喜欢相互指责,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处世方式。特别是当夫妻双方有争论时,更容易对着孩子说另一方的不是。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以后对爸妈都不会尊重。一方攻击另一方,想借此让孩子对另一方不满,最后带给孩子的只是伤害。

6、爸妈打架:孩子暴力、暴躁

7.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篇七

一、家庭环境对于儿童来说具有发展趋势重塑的作用

儿童的成长主要受遗传和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 遗传因素对于宝宝来讲已经无法改变, 能改变的主要是后天的成长环境。 后天环境主要是人的影响, 尤其孩子成长环境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父母角色, 父母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嗜好等等会给孩子先天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展、 社会交往能力、 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等。 而人的一生中, 学龄前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尤其是0~3 岁的时期。 所以, 家庭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孩子一生的成长。

二、家庭环境是一个人一生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影响孩子成长的三大因素众所周知,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三大因素, 其中社会环境相当广泛, 不定性因素大, 而相比之下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是比较容易去完善的。而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这两者相比, 家庭环境比学校环境影响更早、更持久与更深远, 所以家庭环境因素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儿童成长有潜移默化、熏陶感化的潜在教育因素

它可以表现在人们相互的言谈行为、表情、要求中。 家庭氛围的融洽与否决定孩子在性格上有很大的差别。 愉快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 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气氛紧张中的孩子则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和焦虑、长期忧心忡忡, 对人不信任, 容易发生情绪与行为问题。 所以, 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是相当重要的。

四、适宜的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需要的家庭物质环境的创设对他们来说则更为重要

8.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氛围;家庭环境;孩子成长;影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可见,父母和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得重要。身为人父人母,肩上的担子的确不轻。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千差万别的孩子。有些孩子会成为促进和改变社会的精英;有的孩子会成为社会上平凡的普通人;有的孩子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孩子从出生之日起,他的身心就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漫长而潜移默化的过程。孩子们的身上都留下了父母的身影,也都在发生着不同于父母的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变成了一个让父母觉得熟悉而又陌生的人。那么,家庭环境究竟会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自己的家庭氛围是和谐的、温暖的。这种和谐和温暖,如同春天的阳光,让人快乐让人焕发出盎然生机。它能使人的精神状态处于一个最佳境界,使人愿意去尝试任何美好而积极的东西,也愿意接受他人的好的建议和意见。反之,如果家庭氛围是压抑的、剑拔弩张的,孩子的心里就会受到冲击和煎熬,他们就无法维持好一个平和的、积极的心态,这不但对他们的身心带来严重损伤,也会使他们说出或做出一些有悖常理的话和事,严重者会给自己或家庭带来麻烦或灾难。很多家庭悲剧都是由于当事人长期心理压抑和失衡造成的。所以,父母们不能将家庭当作自己随意发泄愤怒与不满、以及彼此对峙和博弈的场所,请控制好你们的情绪和言行,还孩子一个健康的生活空间。

二、父母的智商和情商对孩子的影响

一些人认为,父母的智商和情商会传承给孩子,我认为这种传承是后天的传承,而非先天。因为孩子继承父母的东西大多是通过平时的观察和模仿得来的,所以,在早期父母就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价值观、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就是孩子效仿的榜样。美国银行家摩根很小就受到身为大银行家的父亲的经营理财观念的熏陶和锤炼,长大后成为了一个能力强大且完全超越父亲的伟大银行家和实业家。毛泽东的母亲很和蔼,她对他人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毛泽东对人民大众的关爱之心。

三、家庭经济条件对孩子的影响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通常会提供给孩子更多的物质和机会方面的满足,这使他们有着更多的自信和优越感,也使得他们更容易获得某方面的成功。但如果凭借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只是沉溺于享受、浮于炫耀、不思进取的话,优越的条件就会成为毁坏一个人的罪魁祸首。而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提供给孩子的物质和机会就会很匮乏,这种家庭的孩子通常会有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有的孩子会为改变这个现状而发奋图强,直至成功,也有些孩子会顺应现状,并维持着现状。但无论经济条件好坏,积极上进,追求梦想应该成为每个孩子的人生目标,父母们必须正确引导他们,使他们摒弃自满或自卑,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四、家庭的亲朋好友对孩子的影响

那些围绕在父亲和母亲周围的亲戚和朋友们,他们的社会身份、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兴趣和爱好,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以做官为主的大环境里,你的脑袋就会装满为官之道,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大环境里,你就对怎样赚钱有了基本的了解,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的大环境里,你就会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如果你生活在一个耽于享乐和赌博的大环境里,你就会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投机取巧。每一个人都无法抗拒最亲近的人对自己的影响。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父母们应该慎重选择交往的亲朋好友,为孩子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人际环境。

五、家长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一门精深的艺术,绝不是顺其自然的随意。它就像是一项复杂而浩大的工程,需要父母们倾注心血和智慧,为这项“工程”做好规划和设计。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责任有担当,那就让他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去经历风雨的洗礼,去接受困难的挑战。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聪明而知识渊博,那就让他以智者和伟人为榜样,涉猎人生精髓,滋养自身血脉。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凡而快乐的话,那就让他懂得满足,学会感恩。如果,你想毁掉自己的孩子的话,那就让他变得疯狂吧。父母的言行和教诲,就像无尽的海浪,反反复复地拍打着孩子的心田,塑造和改变着孩子们的思想和个性。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谨言慎行、睿智灵活就显得尤为重要。

9.浅谈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篇九

据大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目前单亲家庭有1600多万个,因离异导致单亲的占85%以上。离婚率的上升,冲击着社会,冲击着家庭,也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

一、单亲孩子现状。

1、多。我们班一共43名学生,其中19名学生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这个比例让人惊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样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立意识不断加强,他们不用再依靠家庭共同维持生存,因此也不愿意为了维护家庭完整而牺牲自己的个性追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往往牺牲掉了孩子对一个完整家庭的需求。

2、单亲家庭中有超过一半的孩子是跟随老人生活的,有的是爷爷奶奶,有的是姥姥姥爷,这些老人们对孩子的爱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教育孩子上就不敢恭维了,他们仍然用老一套的方法教育新时代的孩子,认为孩子吃好穿好就可以了,其实那只停留在养活的阶段,完全没有涉及到教育的层面。

3、还有一少半的单亲家庭中孩子是跟随父母其中一方生活的,在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既要工作赚钱,又要辅导教育孩子,确实是非常辛苦的,借用网上的一句话“我抱起砖就没法抱你,放下砖就没法养你”,这样的生存状态很难想象会带给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

二、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1、性格方面。这是单亲家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方面。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自卑、脆弱、易激动、孤僻、缺少安全感、与人沟通交往能力比较差,同时还有个别的孩子出现角色偏移情况,总之问题非常严重。以前听老人说“找对象千万不能找单亲家庭的孩子”,我觉得这是对单亲家庭极大的偏见,我是非常不认同的。可是,当我接触并研究了那么多的单亲孩子之后,我觉得老人的担心不无道理。我班的19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少有心态是非常积极健康阳光的,这就不能说是个别现象了。学生小A,从我认识他的第一天我就发现了他的与众不同,对我的问话经常是所问非所答,我问他“今天早上谁送你来的?”他说“我吃了一根大香肠”,体育课上,一群同学在兴高采烈地做游戏,只有他一个人靠着墙根看,要是你觉得他智商有问题可就错了,他学习成绩都在90分以上,于是我就调查了他的家庭背景。原来他父母离异,母亲再婚再育,父亲常年出海打工,他只能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说话办事也不太利索,所以有重要事情都得联系他姑姑,他姑姑有自己的家庭,不可能什么都管他。就这样的生活环境,让小A总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与外界正常沟通交流,我查了一些资料,这种症状属于自闭症的一种。学生小B,父母离异,他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父亲外出打工,他从小跟着有轻微精神病的爷爷一起长大,上学后父亲回到了他身边,可是却改变不了他从小养成的一些坏习惯,撒谎、偷东西、打人、撩闲、不学习、上课捣乱……他爸爸自己都愁死了,孩子的坏习惯很难纠正,这就是“养而不教”的牺牲品,想要改变孩子可能要付出几倍的努力,可是他爸爸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吗?以上两个孩子,如果生活在正常的家庭里,怎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种性格上的缺陷可能伴随孩子的一生,有可能一生也不能被治愈,我真的为这样的孩子感到可惜可悲。

2、学习方面。单亲家庭孩子在学习上普遍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情况不好,学习成绩较差。偶尔有成绩还可以的孩子也是属于不爱发言的类型。这些孩子中,跟老人一起生活的,老人基本不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培养,独自一人带娃的,每天为了生存都忙的不可开交,对孩子学习的关心肯定比较少。单亲家庭的孩子学习完全靠自觉,而孩子天性是玩耍,没有人督促辅导,孩子很少主动爱上学习的。学生小C,成绩在班级处于中上等水平,活泼开朗,办事干净利索,但是在新学期开学后,短短几个月时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班级垫底,而且也变得沉默寡言了,我联系家长后了解到,他父母刚刚离异,而且父亲留下了大笔债务,母亲边挣钱还债,边抚养孩子,非常辛苦,孩子觉得自己是母亲的累赘,心情十分低落,没有心思学习了。

3、性别角色错位。不断攀升的离婚率,导致愈来愈多的家庭中性别角色不完全,家中只有一种性别的家庭,导致女性过于阴柔,男性过于阳刚;家中两人性别相反的家庭,则会让女性变得阳刚,而男性却变得阴柔,这种性别角色的错位可能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10.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篇十

比如,家长脾气暴躁的时候,经常在家中发泄不满情绪。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个的家庭成员信念迷失,这样孩子往往有一种迷茫无助的感觉,不良的心理就此形成。如果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的态度,又能带动孩子们将这种心里影响到自己的交往中去。

二、对孩子习惯的影响。

孩子长时间的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久而久之也就在这种环境中生成自己的性格,家长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到孩子,比如家长每天养成整洁的习惯,孩子也会这样,而且脏一点家长也不会满意,这样无形中对孩子有一个每天的养成教育。

三、对孩子交往的影响。

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朋友,孩子因为受到家长的影响,也会把这种意识带到生活中去,所以也会决定自己的交往环境。

四、对孩子未来的影响。

孩子的性格生成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生成的,虽然在学校里能够受到老师的教育,但是如果家庭教育不是理想的,孩子在学校也会走弯路,比别人多走一些路,这样如果成功的话,还能慢慢调整自己的行为、性格,如果不成功,可能会失去很多,对于他们的将来也会有不小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建议方式

1、不要以孩子为中心

家庭教育是不可以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的,应该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地位去陪伴孩子成长。如果以孩子为中心,他就会在溺爱中成长,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我们这一代,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生,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有的孩子在读书阶段,什么都不做,只要你在学习,家里的电视开静音,一家人只看图片,或者戴耳机。本来读书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是试问,毕业后还会遇到工作,成家、生孩子等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去考虑你的感受吗?我们只能适应社会,越早适应,今后受的苦越少。

2、不要一手包办

孩子从有行为能力的那一刻开始,就必须鼓励和引导孩子学习独立性,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理自立的好习惯。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所以自己成了孩子的CEO,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补课,奥数,画画,大点了加上语文,后来又是英语,等等,一个周末,1天半补课,1个假期,1个半月补课,成天只学习,不用做家务,不和同龄孩子耍,孩子小,没有反抗,一旦到了青春期,有自己的意识加上荷尔蒙作祟,突然变得很暴躁,父母的任何话都可能成为激怒他的理由。

3、不要有求必应

孩子要求得到的东西,家长要有原则性地衡量是否可以买,是否有必要买,买了有什么作用。盲目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无疑是害了孩子。有的父母觉得只要孩子考得好,几百上千的条件都能够满足,殊不知,父母的钱也是风里来雨里去,用汗水换回来的。

4、培养孩子守时和诚信

在我上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总是迟到,也不是非要迟到很久,就是那么两三分钟。其实这个和父母的教育有关,比如有的父母给孩子在课外报培训班,马上上课了,心情一不好,不去了,家长马上给老师打电话说孩子不舒服,说把课程换到明天。孩子觉得原来所有事情可以靠父母一句话就够了,于是动不动就不去上课。久而久之,他就没有了纪律观念,学校的课也就不重视了。他认为父母会帮自己的,迟到,甚至逃课、旷课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了。

5、正确使用手机,远离网瘾

有手机的学生,根本不会去听老师讲的知识,很容易成绩下降或成绩较差。迷恋网络玄幻小说、打网络游戏……极易上瘾,根本无法控制,甚至肆无忌惮,完全陶醉在虚幻的世界里。上课昏昏沉沉,对枯燥的学习更是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凡是出现成绩突然下滑、厌学、逃学、辍学的,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几乎每节课,我都可以发现边听课边玩手机的人,讲的重点也被忽略。一定要帮助孩子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孩子学习才会有动力。情商、逆商比智商重要,要会化解自己的情绪,照顾别人的情绪,培养孩子的精、气、神,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能够为孩子解读孩子犯的错。

6、降低对孩子的期望

11.孙瑞雪: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篇十一

1962年出生,儿童教育专家。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创办了内地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现任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宁夏妇女联合会委员、《银川晚报》特约撰稿人、银川电台特约嘉宾主持、宁夏蒙特梭利幼儿园园长、北京心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应邀到许多城市做公益讲座,普及家庭教育新观念,获得好评。著作有《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和孩子终生分享数学逻辑的快乐》《观察与创造》《想象与创造》《心灵与创造》《捕捉儿童敏感期》等。

孙瑞雪女士是儿童教育专家,对家庭关系的研究尤为深入,其著作《爱和自由》揭示了家庭关系对儿童成长的重大影响,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肯定,更让很多家长受到启发。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关系是永恒主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在文章中一再说“生活即关系”,强调家庭教育要从建设和谐的家庭关系入手,而孩子出现问题大多是错位的家庭关系造成的。请问,家庭关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孙瑞雪(以下简称孙):对于一个人来说,关系包含三种:第一,与环境的关系;第二,与他人的关系;第三,与自己的关系。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三种关系是同时存在的,而且是纠缠在一起的,很难分开。初步建立这三种关系,是0~6岁幼儿的主要任务,是他们成长的主题。孩子刚出生时,首先与妈妈建立依恋关系,该依恋关系慢慢扩展到妈妈以外的人,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环境的认识,最后才是建立与自我的关系。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听不懂成人的话,没有最基本的智力,但是他具备非常敏锐和高级的感觉系统和灵性系统,他用他的灵性能量来感觉他人和环境跟他的关系。

记:怎样看出孩子与母亲建立了依恋关系?

孙:一旦与母亲建立了依恋关系,孩子会很放松,表情、肢体动作松弛,说明他很愉悦,有了安全感。相反,如果孩子紧张、不安、时常哭闹,如果没有病痛,那就表明他与母亲没有建立理想的依恋关系。

记:在案例分析文章中常常看到“童年心理创伤”这个词,指的究竟是什么?是否与您刚才说的关系有关?

孙:童年心理创伤有两种:遗弃性创伤和吞噬性创伤。所谓遗弃,指的是父母以某种借口与孩子分离。比如把孩子送到奶奶那里,比如恐吓孩子“我不要你了”“让警察把你抓走”等。所谓吞噬,指的是强迫孩子按照成人的意志行事。比如进孩子的房间不敲门,比如父母发脾气摔东西,再比如逼孩子吃东西。这两种创伤在成人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看来却无比重大。不难发现,无论哪种创伤,都是关系不和谐造成的。所以,我特别强调良好家庭关系的营造和维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甚至整个人生中,关系是永恒的主题。许多人与配偶、领导、同事、同学、邻里、朋友关系不睦,其实是童年心理创伤的外在表现。所以,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孩子意义重大。

记:有些孩子胆子小,在幼儿园、学校不敢争取自己的正当权利,有些孩子缺乏安全感,喜欢讨好别人,有些孩子不会交朋友,人际关系紧张,有些孩子不遵守规则,有些孩子学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孩子身上的这些问题,根源都能归结于家庭关系吗?

孙:是,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父母身上——准确地说,是在家庭关系上。刚才说过,孩子刚出生时,首先跟妈妈建立关系,母子关系亲密了,孩子就会有安全感,就会自信、快乐,才能放心大胆地探索与他人、与环境的关系。反之,孩子就会缺乏生命的力量,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记:夫妻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孙:父母的关系是孩子直接看到的最完整的关系,因而成为孩子认识关系、体验关系的参照物。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关系成为孩子发展与别人关系的模板。这一点很好理解,观察幼儿怎么过家家就知道了,全是在模仿父母。

记: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影响一定很坏吧?

孙:夫妻吵架在生活中是难免的,吵架也是一种交流,本身无所谓好或坏,关键是如何善后。如果吵完了处理得当,夫妻关系进一步发展,那吵架未尝不是好事。

记:怎样善后呢?

孙: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妥协,学会接纳,学会承诺,学会遵守规则……这样就能使矛盾得到化解,关系更加和谐。夫妻吵架不必论谁对谁错,而是要彼此支持。孩子看到父母吵架,一定会很害怕,但看到父母终于解决了问题,还是那么相爱,他就学会了如何处理矛盾和冲突。这样,夫妻吵架岂不是给孩子上了一课?

错位的家庭关系

记:父亲、母亲、孩子是家庭的主要成员,构成了夫妻关系、父子(女)关系、母子(女)三种关系。您认为这三种关系如何排序?

孙: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是排在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孩子和妈妈、孩子和爸爸的关系。在一个家庭中保持这样的关系次序,孩子才能有安全感,感受到被重视。形象地说,正常的家庭关系应该是夫妻手拉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间位置。孩子要受到爸爸妈妈的呵护才有安全感。妈妈是情感的代表,爸爸是理性的代表,孩子靠情感来滋养他内在的生命,靠理性来探索外在世界,两者必须是同步的。

记:您说的是理想状态,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的关系结构是错位的。

孙:是的。错位的家庭关系结构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错位是:爸爸跟女儿关系亲密,家庭关系就变成爸爸拉着女儿的手,妈妈站在父女的后面。在这种关系中,女儿代替妈妈成了爸爸的心灵伴侣,会有沉重而隐秘的心理压力。当女儿小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必须代替妈妈承受爸爸生命中的一部分,等她长大以后,没有办法来正常面对她的爸爸,因为她觉得自己有责任使爸爸幸福。

第二种错位是:妈妈跟儿子关系亲密,家庭关系就变成妈妈跟儿子手拉手,爸爸站在后面。在这种关系中,妈妈和儿子相依为命,儿子代替爸爸成了妈妈的心灵伴侣,同样会被心理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

nlc202309020200

记:这两种错位在现实生活中很普遍,尤其是第二种。

孙:是的。在错位的家庭关系中,孩子不会有安全感,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地位提高了,孩子可能会认为父母关系不睦是他的错,是他的存在导致父母关系疏远。在不和谐的家庭中,孩子通常习惯自责,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这是一种负能量。所以,如果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阳光快乐、积极进取,那就把家庭关系调整到正常状态,不要给孩子制造心理负担,而要给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心,让他一身轻松地成长,发展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记:完整的人?

孙:对,完整的人不只是一肚子知识的人,还包括身体健康、情绪稳定、感觉敏锐、心理强大、人格健全、精神积极、心地善良。要培养完整的人,父母要给孩子一个正常的家庭关系结构,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成长历程。这是家庭教育的本质要求。

记:与爱人、孩子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想来是所有家长的愿望,但现实生活中存在太多不好把握的因素,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孙:能否建立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根本上取决于你是否有梦想和愿望,取决于你是否对关系有足够的好奇。如果你有这个愿望,只要拿出真诚,付诸努力,就不会陷在以前的关系中拔不出来。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说,这也是每一对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平等是基本原则

记:下面,我们来探讨亲子关系。您认为中国传统的亲子关系是否存在弊端?最本质的弊端是什么?

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亲子关系是扭曲的,父母是严厉的家长,是不可冒犯的权威,而孩子是俯首听命的角色,中国的孝道更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这就是中国传统亲子关系的本质弊端。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不能形成自我意识,不能成为一个心理强大的人。孩子长大以后,他要么是权威,要么臣服于权威。这样的人格是不完整的,因为有思考能力的人变得不思考,成了被驯化的动物,甚至仅仅是一个工具。

记:如何革除这个弊端呢?

孙:平等是现代亲子关系的基本原则。我以母子关系为例来说明。母亲的自然属性是孕育孩子,爱孩子和抚育孩子;另外,母亲还有一个权力属性,即监护孩子,培养孩子。母亲的权力不能无限夸大。当孩子犯了错误,母亲可以告诉孩子不可以这样做,但是当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做不伤害别人的事,家长没有权力阻止他,因为孩子有权做出选择,母亲根据自己的意愿强制孩子,本质上就是侵权。

记:可是,这个“度”怎么把握呢?孩子做什么事不能阻止,做什么事必须阻止呢?

孙:凡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伤害环境的事,孩子想做就应该允许,反之就应该阻止。这是父母的权力界线,也是平等的规则。在平等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从小就有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因为他自己做主了,他就必须为自己做的主负责。这样才能培养出顶天立地的人。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有生存危机吗?当然不会,他一定会成为生活的强者。反之,在父母过多的限制中长大的孩子,心理并未成长,胆小怕事、唯唯诺诺,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知道哭爹喊娘,哪来的奋斗的快乐和成就感、幸福感?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就出在这里;换言之,教育中无处没有权力争夺,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亦如此。

记:权力争夺?您能举例说明吗?

孙:我手头正好有一个典型案例。一个高二男生在学校跟老师发生了冲突,学校扬言要开除他,一时闹得校园内沸沸扬扬。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某天上课,一名女老师走进教室,发现教室里光线很暗,于是要求坐在窗边的一名男生拉开窗帘。这名男生不同意,说拉开窗帘,阳光刺眼,他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老师说,哪来那么多废话,让你拉开你就拉开。男生死活不答应。一来二去,老师发火了,厉声呵斥男生。男生低声嘟囔了两句,老师以为在骂她,于是走过去要打他。男生也火了,腾地站起来,挺着胸脯迎了上去。男生又高又壮,情绪失控,很凶的样子。女老师害怕了,丢下学生回教研室,此后一周没有上课,扬言如果不开除这名男生,她就罢课。“开除”二字吓坏了男生的父母。他们向女老师赔礼道歉,苦苦哀求学校网开一面。女老师松口了,说不开除也可以,但那名男生以后只能站着听课。男生的父母妥协了,认为只要不开除就行,站着听课就站着听课吧。但他们说服不了孩子,于是问计于我。

我明确告诉这名男生的父母,坚决不能屈服那名老师的压力。这场师生冲突的责任是双方的,老师也有不对的地方,作为成年人,应该承担大半责任,现在让学生单方受罚,不公平。事情的经过清清楚楚,为什么大家不能一一分析清楚呢?因为这些都不重要了,老师不能忍受的是自己的权威被冒犯,她没面子走上讲台了,于是要求那名男生以罚站的形式受辱,以儆效尤,她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实际上已经不配做教育了,但是孩子的父母不能不考虑,否则也没有资格做父母。我对那位父亲说,你站在教室后面听一节课试试,就知道孩子的感受了,结果不外乎两个:第一,屈服,以后再不敢对抗权威;第二,用更加强烈的暴力对抗权威,以泄心中怒气。我对那位母亲说,保护孩子是母性本能,为什么要违心地屈服?要知道,屈服的代价不是自己忍下一口气,顾全大局,恰恰是毁了孩子健康成长的大局。

这个案例的核心意义是什么?是权力斗争,每个人都在扩张自己的权力。作为家长,这种扩张是很危险的,很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同时伤害亲子关系。所以,父母们要时时反省自己的权力界线,在界线之内,要尊重孩子,准许他成为他自己。

【编辑:陈彤】

上一篇:高三毕业班主任温馨寄语祝福语下一篇:放风筝为主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