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2024-09-07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选10篇)

1.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篇一

第17课

1.宗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原地区。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东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法,建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道教:东汉后期兴起,创始人之一张陵。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2.王充写了《论衡》批判迷信鬼神思想。

3.史学: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写了《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从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2.人教版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二

1.《散步》莫怀戚(qī)

嫩芽分歧(qí)取决诀别熬

拆散折断(zhé)折(shé)本折(zhē)腾

粼粼一霎(shà)时刹(chà)那间刹(shā)车

各得其所:每个人都得到好的结果。

例句:妈妈在跳舞,爸爸看电视,爷爷听广播,大家各得其所。

2.《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瘫痪暴怒饶恕捶打烂漫暴躁干燥憎(zēng)恨

憔悴荟萃萃取纯粹纳粹鞠躬尽瘁心力交瘁

宿(sù)舍星宿(xiù)一宿(xiǔ)絮叨(dāo)叨(dáo)咕

喜出望外: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例句:听了春游去游乐场的消息,我喜出望外。

3.《羚羊木雕》张之路

攥脸颊反馈犄(jī)角逮(dǎi)着玩羚羊

抹(mǒ)泪抹(mā)布拐弯抹(mò)角

自作主(zuò)张作(zuō)坊

4.《金色花》泰戈尔、《荷叶?母亲》冰心

隐匿(nì)繁衍(yǎn)菡萏(hàndàn)攲(qī)斜

祷告祈祷(qídǎo)

销声匿迹姊妹繁杂徘徊覆盖

阴影荫(yīn)蔽荫庇(yìnbì):庇护

3.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篇三

一、48个国际音标及26个英文字母的正确书写

要熟练掌握元音和辅音,5个元音字母(a, e, i, o, u),字母的正确占格及单词间距。

二、be动词的用法

be动词有三种变形,分别是:am, is, are。记忆口诀:

“我”用am, “你”用are, is用于“他、她、它”;单数全都用is,复数全部都用are。

三、人称及人称代词的不同形式(主格和宾格)

1、三种人称:第一人称(I, we),第二人称(you, you),第三人称(he, she, it, Maria)。

2、人称代词的主格,即人称代词位于句子主语位置时的形态:I, We, You, You, He, She, It, Maria。

3、人称代词的宾格,即人称代词位于句子宾语位置时的形态:me, us, you, you, him, her, it。

4、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 our, your, your, his, her, its, their。

5、名词性物主代词:mine, ours, yours, yours, his, hers, its, theirs。

6、反身代词:myself, ourselves, yourself, yourselves, himself, herself, itself, themselves。

四、基数词(表示数量多少的词,大致相当于代数里的自然数)

zero,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eleven, twelve,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sixteen, seventeen, eighteen, nineteen, twenty, twenty-one, twenty-two, twenty-three,twenty-four, twenty-five, twenty-six, twenty-seven, twenty-eight, twenty-nine, thirty, forty, fifty, sixty,seventy, eighty, ninety, one hundred,one hundred and one。

五、一般疑问句及特殊疑问句

1、一般疑问句: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句。一般疑问句句尾读升调。

2、特殊疑问句:不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句。特殊疑问句句尾读降调。

六、可数名词变复数

可数名词变复数时,有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两种。

1、规则变化:

(1)一般情况直接在词尾加“-s ”,如:cake-cakes, bag-bags, day-days, face-faces, orange-oranges等;

(2)以s, x, sh, ch结尾的词,要在词尾加“-es ”,如:bus-buses, watch-watches, box-boxes等;

(3)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词,变y为i再加“-es ”,如:baby-babies, country-countries, family-families等;

(4)部分以f (e)结尾的词,变f (e)为“ves ”,如:knife-knives, half-halves等;

(5)以o结尾的词,加“-s ”或“-es ”,如:zoo-zoos, photo-photos, tomato-tomatoes, potato-potatoes等。记忆口诀:除了“英雄”hero外,凡是能吃的,加“-es ”,不能吃的加“-s ”。

2、不规则变化:

(1)改变单数名词中的元音字母:man-men, woman-women, foot-feet, tooth-teeth等;

(2)单、复同形:sheep-sheep, Chinese-Chinese, Japanese-Japanese等;

4.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篇四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上马车夫——荷兰:

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基本情况

亚洲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战争结果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英法七年战争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5.人教版初中历史核心知识点总结 篇五

【时代特征】

1949年10月至195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时期。

1.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巩固:

(1)政治上:西藏和平解放;

(2)军事上:抗美援朝;

(3)经济上:土地改革。

【核心考点】

1.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站”的含义:人民当家做主。

3.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采取的措施有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

5.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6.1950—1953年,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作战,涌现出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人物,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7.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8.抗美援朝的意义: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9.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0.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3)巩固了人民政权。

(4)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恢复和发展。

6.人教版初中历史重点知识新总结 篇六

【时代特征】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1.决策“特色”: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2.实践“特色”:

(1)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国有企业改革(城市)。

(2)对外开放理论“特色”: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核心考点】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思想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组织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

4.改革首先从农村

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大发展。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它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7.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引进外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就业率,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8.我国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9.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10.-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1.-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阶段。

12.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

1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分别在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4.-提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5.“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6.“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7.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篇七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2、鸦片走私带来的危害:白银大量外流,影响清政府财政,加重农民负担;大批官僚、地主、军管、士兵吸食鸦片,事情政府更加腐败,军对战斗力进一步削弱。

3、林则徐虎门硝烟:时间:1839年6月地点:广州虎门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4、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打开中国大门和维护鸦片贸易。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道光帝忽战忽和。

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南京条约》的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

附件的内容: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6、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的影响: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原因:英、法两国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经过:1856年10月,英国首先挑起战争,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再次出兵,攻占天津,进逼北京,10月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五个勘界议定书。

4、太平军大败洋枪队: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1860年8月,李秀成在青浦大败华尔的洋枪队,1862年,在慈溪击毙华尔,1864年在金坛大败洋枪队头目戈登。

第3课收复新疆 1、19世纪60至70年代,控制印度的英国和与新疆接壤的俄国,都想争夺新疆,新疆面临危机。2、1865年,中亚浩罕国派陆军司令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英俄支持阿古柏伪政权,俄国还直接出兵占领伊犁。3、1876年左宗棠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痛歼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除伊犁外。19世纪80年代,中俄签约,中国收复伊犁。4、1884年,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5、意义:①历史意义:粉碎了英俄分裂我国西北领土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新疆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防。②现实意义: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

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敌舰同归于尽,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失败后,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马关条约的内容:割辽东半岛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

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华民族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性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下,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2、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内容: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加上利息共9.8亿两;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拆回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危害: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中央以奕 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为代表。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主张: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2、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3、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采用西方科学技术,兴办筋近代工矿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第7课戊戌变法

1、维新变法运动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后来他们将《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2、百日维新: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1898年是旧历戊戍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戍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为中国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是:谭嗣同。

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

军队等。

结果:被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而失败。

意义: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深刻影响。

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第8课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酝酿: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当总理,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运动。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在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取得武汉三镇的胜利。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史称“辛亥革命”。3、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功绩: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不可能充分依靠发动广大群众,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第9课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封建思想并未得到清除,在思想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久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四个代表人物以及主要阵地: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3、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4、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的概况: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在陈独秀、李大钊的领导下,在北京举行示威游行,他们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之后各地学生纷纷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1919年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参加罢市,支持学生

斗争,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了巨大的作用。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时间:1919年5月4日 中心地点:前期-北京、后期-上海主力:前期-学生、后期-工人;口号:外争主权,内出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

结果:北洋政府被迫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8月,在中国共产国际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最早的共产党组织,不久,北京、武汉、长沙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日本和法国的留学生的先进分子也组成了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些早期组织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5、中共一大的内容:“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6、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11课:北伐战争

1、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建立者:孙中山,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作用: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2、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从广州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3、北伐军,尤其是第四军叶挺领导的独立团,奋勇杀敌,取得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战役的胜利。

4、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5、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随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国家运动。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1927年,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并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工农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注: ①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影响最深远的举措: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②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和湘南农民武装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

4、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井冈山会师后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1、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指挥失误,使得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2、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1934年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四到封锁线→突破湘江(红军人员损失过半→强渡乌江→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到达陕北的吴起镇。3、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长征精神:大无谓的革命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精神,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1、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共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掌握

2、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就沦陷了。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3、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4、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派出周恩来到西安调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5、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所以日军悍然进攻卢沟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守军奋起反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了。(佟麟阁、赵登禹为国捐躯

2、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战取胜的关键,即全民族抗战 3、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对南京人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血腥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4、影响:七七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爆发,在民族危机空前危机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1、平型关大捷: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时期的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1938年,国民党第五战区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

2、百团大战: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发起百团大战。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 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3、中共七大的召开:1945 年 4 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七大”,大会中心任务: 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大会主要内容:⑴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⑵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大会意义: 这次大会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的空前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4、1945 年 8 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

5、抗战胜利的标志: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日战争(1937 年 7 月 7 日~1945 年 8 月 15 日),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台湾被日本割占 50 年后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6、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抗击法西斯侵 略斗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 17 课: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⑴背景:①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②国际:美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积极扶蒋反共。

⑵目的:①蒋介石:为准备内战进一步赢得时间,欺骗人民。②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⑶过程:1945 年 8 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达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⑷结果:国共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⑸影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2、1946 年 6 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7 年 3 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等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略防御)3、1947 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翼鲁豫解放军主力,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从而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战略进攻)

第 18 课:战略大决战

1、三大战役:1948 年 9 月到 1949 年 1 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 全国的胜利。

2、辽沈战役:由林彪、罗荣桓指挥。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其中首先攻占、起到关门打狗作用的地方是锦州。淮海战役: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以徐州为中心。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 战役。平津战役:1949 年初,北平和平解放。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是傅作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3、三大战役的意义: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渡江战役:1949 年 4 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渡江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23 日解放南京。作用:标志着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胜利原因:中共中央正确的战略部署;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第六单元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 19 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状元实业家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洋务运动后,我国出现了民族工业的萌芽,但受到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华民族工业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战” 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官僚资本主义。

发展特点:①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②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③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④发展短暂而且艰难曲折。

第 20 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交通的出现:19 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19 世纪晚期,轮船、火车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2、近代通讯的出现: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电话。

3、报纸出现: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份中文报纸。

4、印刷出版机构出现:1897 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第 21 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一)一、科技:

1、詹天佑: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京张铁路。总工程师和设计者是詹天佑,设计的路轨: “人”字形。

2、侯德榜:侯德榜撰写《制碱》一书,打破欧美各国对碱业的垄断,为表彰他的贡献,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二、思想:

1、魏源: 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家,魏源编写《海国图志》,写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自夷”。

2、严复: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译注《天演论》一书,书中进步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国图存。

第 22 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二)1、新式教育的开端: ⑴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⑵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后改名为北京大 学),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

2、新试学堂形成的标志: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兴办新式学堂,1905 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8.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篇八

梭伦改革

1、“解负令”:

内容:废除债务奴隶制,限制贵族兼并土地;

作用:限制了贵族势力的发展,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扩大了公民基础,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2、雅典民主中公民获得哪些权利?

梭伦:雅典公民按照财产多少划分为四个等级;

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前三等级入选四百人议事会(执掌最高统治权);

组成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为雅典民主奠定基础。

克里斯提尼:以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进行选举;

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扩大为五百人议事会;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伯利克里: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几乎担任一切官职,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30岁以上男性公民中产生;

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领取工资。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3、评价雅典民主

主要特点:直接民主、有限民主 本质特征:公民权利平等

作用:作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是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 狭隘的城邦体制,雅典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4、苏格拉底看待雅典民主:

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首先沦丧的现象,苏格拉底提出:(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2)“美德即知识”

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

(3)教育使人认识自身的美德

主张“认识你自己”,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主张“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己有的美德

作用:(1)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崇尚真、善、美。鼓励人们追求真理和知识,对西方哲学和科学教育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5、柏拉图看待雅典民主: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反对雅典的平民政

体,主张建立理想国 “理想国”有三个阶级:

第一等级是哲学家,他们有“智慧”的天性,应该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第二等级是武士,他们有“勇敢”的天性,应该保卫国家 第三等级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有“书制”的天性,应专门供养以上两个等级;

柏拉图的实践:办阿卡德米学园,培养哲学士。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1、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1)经济:铁犁牛耕逐步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2)政治:①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候势力逐渐强大;

②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要求废除奴隶主贵州政治制度,强化封建专制统治(3)军事:争霸战争

——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4)文化:百家争鸣,法家的“法治思想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

需求”

——变法的理论武器

2、泰国强大的原因(1)国君权力比较集中(2)法家学说得到认同(3)民风质朴,尚武精神

(4)客观机遇,晋国分裂,力量大大削弱(5)秦孝公要求变法,重用商鞅

根本原因——生产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1)指导思想:法家思想(2)内容:

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胡,允许土地买卖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了中国此后两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

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

政治:①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

③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

文化:①焚烧诗书——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实质是文化专制。

(2)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进一步发展了小农生产,有利于国家的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得民族的融合。(3)历史作用: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变法运动”

A、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上推行县制等措施,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B、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C、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能上能下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第三单元

此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1)386年,鲜卑族拓跋硅建北魏,迁都平城,采用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北方的分裂局面(2)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根本原因(3)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宗主督护制、赋税制混乱 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岐视和民族压迫 人民起义不断

(4)冯太后和孝文帝注重汉化,积极推动

2、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前期)(1)整顿吏治

措施:实行俸禄制,惩治贪污

作用:缓和阶级、民族矛盾,巩固北魏政权(2)推行均田制:

措施:国家把控制的土地(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调,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作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3)推行租调制

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纳票、帛或布 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增加了政府收入

(4)设立三长制

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作用:健全县以下基层政权,有利于国家控制人民,有利于征收赋税和徭役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理财:富国之法 青苗法——稳定社会生产;

限制高利贷剥削,缓和阶级矛盾;

增加了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方田均税法——增加政府田赋收入,使官僚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税 免役法(募役法)——限制官僚地主特权;

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促进农业

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市易法——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稳定物价,增加政府收入

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和对民众的盘剥,增加政府收

入。

(2)军事:强兵之法 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增强国家军事力量,抵御辽、西夏的进攻;

减少军费开支,减轻国家负担。

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的养马费用; 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3)教育:取士之法 ①改革科举制度; ②整顿大学; ③惟才用人

——以上措施有得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充法制造舆论,以推 进改革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中世纪天主教确立了对西欧大一统的神权统治 经济: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政治:教权高于王权,卡诺莎之辱 思想文化:垄断文化、教育 社会生活:影响无处不在

2、欧洲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我的信仰我做主(1)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2)简化宗教仪式

(3)《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4)国家权利应当高于教权(5)民族教会

4、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思想核心和特点

我奋斗,我成功(1)思想核心:“先定论”

选民或主弃民(2)建立民主教会

①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②简化教仪

③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

(3)严厉排斥异己——日内瓦被称为“新教的罗马”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改革的背景

(1)农奴制激化阶级矛盾——17世纪中期农奴制正式确立

政治上“受压迫,没有人身自由”;

经济上:受剥削,生活贫困不堪

(2)农奴制造成工业发展落后,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本原因

(3)思想上出现了“反对沙皇专制,废除农奴”奴的新思潮

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

19世纪40、50年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4)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国内社会矛 盾

——直接原因

2、改革的主要内容:“二一九法令”

(1)统治上:废除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2)经济上: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高价赎买(3)组织上:建立“村社”加强对农民管理

3、评价

(1)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进步性:重要转折

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促进俄国近

代化

经济现代化——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得到增长;

19世纪未完成工业革命

政治近代化——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废除等级法院,建立统一的各级法院,公开诉讼程序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改革军事管理,更新装备,培养人才

教育思想的近代化——鼓励办学,扩大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3)局限性:妥协产物

不彻底性:农民仍然受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还被束

缚土地上,这说明改革仍然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同时

改革是沙皇进行主持的,因此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掠 夺 性: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民支付的赎金总数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因此是对农民的一次“合法”掠夺

欺 骗 性: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比改革前还少,不得不租种地主土地,重新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1、黑船事件:1853年,美国人佩里以武力打开日本大门,签订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

——日本国门被打开,陷入半殖民地危机

2、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1)废除旧体制

①废藩置县——即加强了中央集权,又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四民平等——为发展资本主义构建了一种公平的社会体制(2)发展新经济 ①改革体制,日元通行

②土地私有、自由买卖、征收地税

——土地私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提高了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③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A、政府引进本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以供私人企业效仿

B、政府投资发展交通通信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C、政府大力扶持私人企业(3)文明开化

①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 ②生活习俗西化(4)军事

①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 ②武士道教育,效忠天皇 3、1889年日本宪法

(1)背景: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明治维新完成,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农业发动暴动

中小资产阶级掀起“自由民权运动” 伊藤博文出任内阁首相

(2)内容

实行君主立宪,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臣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一些自由权利;

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权力有限,选举权、被选举权受年龄、财产限制内阁只对感光度皇负责,枢密院实际是国家最高决策机关。(3)评价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积极:承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政体,是历史的进步

局限: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形式君主立宪,实质天皇专制

————标志着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确立,巩固了明日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1.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

有识之士掀起“实业救国”高潮;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

(2)时间:甲午战争后(19世纪90年代)

(3)作用: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19世纪60,70年代

19世纪末

一战前后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2)思想:

①“托古改制”的理论

②“大同”思想

③“公羊三世说“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

“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3、特点:借用传统的儒学,来阐发维新思想,以瓦解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

4、评价: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变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另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三、百日维新的内容:1898年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9.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 篇九

知识与能力:了解罗马的兴起、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罗马帝国衰落的基本脉络;描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对外扩张和版图范围;概述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化,分析罗马共和制崩溃、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认识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制作年代尺,进一步梳理罗马的兴衰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意义,认识战争的本质,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

教学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过一个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哪一个国家???

生:亚历山大帝国。

古罗马帝国就是地域辽阔的庞大帝国,而帝国的维系主要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德国的法学家耶林曾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耶林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

今天我就一起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起领略古罗马法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罗马城邦

(一)罗马的兴起、征服与扩张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罗马兴衰时间,理清本课脉络。

提示:公元前5——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成文法;

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战胜迦太基;

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奴隶起义;

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

公元前31年——屋大维掌握统治实权;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2世纪——罗马帝国进去黄金时期;

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

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2.教师讲述:自公元前10,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不断对外扩张,迅速统一意大利半岛,并最终称霸于地中海。?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重点了解三次布匿战争。

提示:

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迦太基败?

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迦太基丧失了独立地位?

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

4.教师讲述:布匿战争是罗马对外扩张中发生的重大战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隶制国家,它垄断了地中海西部的运输贸易,逐渐富裕强大起来。当罗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一场与迦太基的残酷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争称“布匿战争”

5.问题思考:布匿战争有何影响?你如何看待古罗马的对外扩张?(第一问由学生生看书回答,第二问可联系今天的中东局势引导学生讨论)?

提示:影响——罗马共和国争得了地中海的霸权,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6.教师过渡:在罗马共和国中,谁掌握着国家的权力呢?我们再来看看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二)罗马的共和制度

1.图片展示:《罗马的元老院》

2.教师提问:罗马共和国的机构设置情况是怎样的?举出相关史实,认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提示:执政官、元老院;共和制法律;公民享有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元老院是最重要的机构等即可。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十二铜表法》的内容。

提示: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内容,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

4.教师补充:指十二铜表法(LawoftheTwelveTables),公元前452—451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板上,公布于罗马广场。但他主要由贵族编制并为贵族利益服务,引起平民不满。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这就是的《十二铜表法》

【实质】

“十二铜表法”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基本上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奴隶制国家的本质特点。

“十二铜表法”就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

5.教师提问:罗马实行共和制,为什么又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呢?在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里,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提示:在罗马共和国里,奴隶数量多,使用广,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罗马,但是处境悲惨,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在罗马城,每天有多奴隶成交,爱琴海上的提洛岛是的奴隶交易中心。?

6.教师讲述:如此多的奴隶,大多数来源于战争或者被征服的居民。如此悲惨的处境让奴隶们苦不堪言。终于,一场声势浩大的奴隶大起义爆发了,它震撼了罗马的统治,加速了共和国的衰亡。(揭示出罗马共和国衰亡的根本原因)?

7.教师过渡:声势浩大的奴隶起义,震撼了罗马的统治。罗马共和国的一些手握军权的将领开始争权夺利。在公元前45年,恺撒以“祖国之父”的名义实行独裁统治,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元老院权利日渐衰弱,原来的共和制还能继续维持吗?(必须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帝制)?

目标导学二:罗马帝国

1.建立背景:罗马奴隶主统治遭到沉重打击,军事实力人物为建立军事独裁进行争夺

恺撒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的措施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激起贵族共和派的强烈反对,最终招来杀身之祸。继恺撒之后,各派又经过长期斗争,到公元前30年,屋大维逐渐独揽大权,公元前27年,他开始实行元首制。?

2.帝国建立

什么是元首制呢?元首制的实质是什么?(君主制)?

你认为元首制的建立意味着什么?(罗马共和国由共和国变成了帝国)?

3.版图扩张与帝国前期的繁荣?

罗马帝国建立后,不断对外侵略扩张,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罗马帝国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中国的汉帝国也日渐强盛。古代罗马不但同中国有交往,而且同印度、北欧也有贸易往来。西方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正说明了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繁荣情况。?

这一时期的罗马帝国社会安定,交通安全、税收增加,是罗马的经济繁荣起来,这在历是罗马的“黄金时代”,称为“罗马和平”时期。?

请同学们回忆中国历史内容,说说中国对古代罗马的称呼和两国的交往。

4.教师过渡:繁盛的罗马帝国,统治阶级日益奢侈腐化,享乐成风。最终走向了衰落与灭亡。

目标导学三:罗马帝国的衰亡

1.教师讲述:公元3世纪,罗马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农业衰落,隶农起义,日耳曼人也开始入侵,终于导致罗马帝国走向衰落。4世纪末,帝国最终一分为二。?????????????????????

2.教师提问:庞大的罗马帝国为什么会分裂呢?

提示: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内因);日耳曼人的入侵(外因)。?

3.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消灭,西欧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有人说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步形成。为什么?(提供资料,日尔曼人实行的氏族制度)????????????????????????????????

日耳曼人为了站稳脚跟,不能实施落后的氏族制度,也不能继续实施落后的奴隶制度,只能选择先进的封建制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后被迫实施中原的封建制度加以比较说明)?

4.问题思考:日耳曼人统治下的西欧出现了新的阶级——大地主阶级和农奴阶级,封建生产关系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步形成,请同学们回忆中国历史的有关内容,说说中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并对比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间的早晚,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

提示:中国从公元前475年开始的战国时期已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早近一千年。

5.拓展延伸:古罗马经历了哪两个重要阶段?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实行了共和制,罗马的共和制和希腊的共和制是一样的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

提示: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

相同点:①都实行共和制;②奴隶都没有任何权利;不同点:雅典所有公民都能担任各级官职,能参政议政,而罗马的实权在元老院手里,雅典的公民比罗马公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

三、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欧洲的文明源头之一——古代罗马。古罗马继承了古代希腊的传统,“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恩格斯的论证了罗马文明、希腊文明和欧洲文明间密切的关系。?

板书设计

1.罗马的兴起、征服与与扩张

2.罗马共和国衰落、《十二铜表法》

10.人教版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篇十

第一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的时间为1949年9月,地点在北平。内容:(1)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4)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5)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6)以北平为首都后改名为北京;(7)采用公元纪年。

(8)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3.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4.意义:(1)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5、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6、54门礼炮象征新中国成立前54个独立的民族;纪念五四运动;齐鸣28响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28年。

第二课 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指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

2.抗美援朝战争起止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3.出兵原因:(1)朝鲜内战爆发。(2)美国侵略朝鲜。(3):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威胁中国边境安全。(4)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4.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5.英雄:黄继光

邱少云6.“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

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第三课 土地改革(1950-1952)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土地改革的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时人民政权更加巩固,(目的: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结社准备了条件。

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1953——1957年。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制定了“一五”计划,内容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超额完成各项任务。

2、一五计划成就:(1):重工业成就:三个第一、鞍钢。(2)交通运输成就: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3、一五计划的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3、毛泽东诗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

4、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4、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五课 三大改造(1953-1956)(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1.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3.三大改造的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六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1956年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3. 探索失误:

(1)表现: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使得“左”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失误原因:①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②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启示: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4.建设伟大成就:铁人 王进喜;两弹元勋 邓稼先;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及雷锋。第七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1976年)1.性质: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4.经过:林彪、江青、康生、张春桥等利用“文革小组”的名义,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5.刘少奇是文革最大的冤案——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典型事例。6.文革期间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的抗争:“二月逆流”和“四五运动”。

7.结束标志: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8.汲取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要逐步健全民主与法制制度;要防止个人崇拜与思想僵化。

第八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会。会议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他完成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

(1)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2)成就: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此后,全国人大又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

第九课 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1.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

2.国企改革: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生产责任制。(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对外开放:★

(1)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

(2)后来又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3)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实行对外开放的作用:为了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扩大对外贸易。

★★★第十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提出了“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1987年党的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4.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讲话,邓小平南巡讲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意义: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1992年党的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6.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实行改革开放后,他提出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十二大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

4、十三大上他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总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走进新时代》歌词(节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 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段歌词包含了从建国到现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及功绩.⑴这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各是谁?(3分)

⑵这三位领导人的核心领导地位分别是在哪三次会议确立的?(2分)⑶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开始事件各是什么?(4分)

⑷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报告是什么?(2分)⑸现在,我党的指导思想有哪些?(4分)

这个文艺作品艺术地表现历史,在《春天的故事》中的歌词讲述了“一位老人”的历史活动,也是历史事件。请回答:

⑴上面这首歌歌颂的是谁?人们怎样称誉他?人们这样称誉他的原因是什么?(6分)⑵“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春天”指当时的什么事?(2分)

⑶“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指什么?(2分)

⑷“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哪一事件?它有何重要意义?(4分)

第十一课 民族团结

1.民族团结: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2.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政策:(1)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筹建新中国时提出的,正式确立是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建有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以及许多自治州、自治县。(2)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方发张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与基本政治制度。(3)经济上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第十二课 香港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提出的,目的是实现祖国统一。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香港、澳门回归。(时间:1997.7.1 1999.12.20)3.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出台方针的变化)

⑴新中国成立后(武力解放)--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两岸关系的变化:

⑴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近三十八年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⑵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会长辜振甫。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会长汪道涵。⑶1992两会达成 “九二共识”,就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⑶1993年,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将“加强两岸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⑷2000年以来,台湾当局发生变化。第十四课 钢铁长城 一 海军

1.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建立|);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2.1971年,自行研制出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

3.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兵种: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

二 空军

1.战绩:空军建立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击落敌军战斗机多架。蒋道平碧落美国王牌飞行员的战斗机。2.1956年,仿制成功第一架歼5型歼机机。三 战略导弹部队

1.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

2.研制导弹核武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3.导弹核武器: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第十五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⑴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⑵国际形势:①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是苏联,第一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有17个。②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于我国采取外交孤立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1953年,由周恩来首次提出;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

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

参与者:亚非独立国家首脑 2.性质:第一次没有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3.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4.贡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成功。

同:都曾被侵略,都面临发展本国经济。

异:社会制度不同,建设道路不同。

5.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谊的精神。第十六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形势变化;两国共同需求。

2.过程:(1)1971年4月乒乓外交;(2)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3)1972年,尼克松正式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影响:中美两国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二、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意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中日建交 时间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四、中国承办亚太经合会议。(简称”APEC)

1.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2.时间:2001年10月21日 3.地点:上海

4.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5..意义: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过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间:2001年11月

第十七课 科学技术成就

(一)“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成功。

2.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3.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5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2011年,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无人和载人空间对接技术的国家。

4.2007年,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2010年,嫦娥二号,中国第二颗绕月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5.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江泽民主席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发给水稻专家袁隆平,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

6.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他本人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第十八课 科学技术成就

(二)1、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

2《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定为计划的领域。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提出来的。

7、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公约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青少年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

8、网络文明宣传语:健康上网,快乐成长;点击文明,演“e”精彩; 给网络一片蓝天,给心灵一片净土;网络沟通无限,文明健康相伴。

9、为什么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但同时,网络的不健康现象也会给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

第十九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略,明确提出“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 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 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3、20世纪90年代,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启动了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所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

4、高等教育的发展表现在: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学校数量增加,学科门类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学条件上也有明显提高。

5、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工作成绩显著。他们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占三分之一以上,获得国家发明奖,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

第二十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1982年设立茅盾文学奖,第一届获奖作品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冬天里的春天》。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是 《梁山伯与祝英台》。

2、毛泽东对学生提出 “健康第一” 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课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3、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北京申奥成功时间2001年7月13日;2008年成功地举办奥运会。

4、容国团是中国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了第一块奥运会金牌。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1.20世纪末,中国整体进入小康社会。

2.改革开放后,衣食住行出现很大变化。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人们在吃上讲究 “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等。

3.解决交通堵塞的根本措施:发展 铁路、公路、航线等硬件设施。

二.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医疗制度(最引人注目)、失业保险、城市低保。“铁饭碗”被打破后,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和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三.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

1.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质匮乏、单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2.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3.感悟: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继续支持改革开放。名人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哪些科技成果?

①1964年,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成功。

③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④ 1973年,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⑤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⑥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对民族复兴之路进行过哪些探索?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2、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

3、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

5、对外开放的地区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6、党的十二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7、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8、邓小平批示863计划 民族复兴伟大之路将如何继续?

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 2001年,我国外交领域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措施;

①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②完善就业制度;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

度 ④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医疗保险制度;⑤取消农业税;⑥对农村中小学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请举出20世纪50年代、7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事例 1、20世纪50年代:()2、20世纪70年代:()3、20世纪90年代:()4、21世纪初:()答案如下:

1、参加万隆会议;参加日内瓦会议;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2、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上一篇:小学生三年级春天的景色150字优秀日记下一篇:食堂联合经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