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外教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

2024-08-30

高职院校外教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精选7篇)

1.高职院校外教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 篇一

【摘要】着重分析了高职生源生源质量现状及其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生源质量;现状;管理对策

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人才。”可见高职高专的发展在我国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努力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现代化人才成为高职高专院校育人的根本。

虽然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为高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机遇,但也使高等职业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个新课题,特别是生源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大发展的一大难题,给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学生日常管理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保证生源质量,认清当前新的形势,找出其存在的问题,确定科学的招生目标,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2.高职院校外教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 篇二

关键词:档案管理,高职院校,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 高职教学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但很多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却仍旧十分落后。高职院校档案是指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标等, 是重要的信息资源,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在档案管理方面还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几点对策。

1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档案管理基础薄弱, 管理方法落后

很多高职院校建校时间较短, 基础设施落后, 为满足办学需要, 各校加大了在软、硬件方面的投资, 兴建了高档的图书馆、教学楼, 但在档案室的建设上却投资有限,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档案室没有扫描仪、密集架等设施, 在档案管理上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重教学、轻档案管理是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的职能部门还没有成立档案管理工作室, 不能完整的保存资料, 各类文件乱丢乱放, 或保存在个人手中。

1.2 资料收集不全, 档案质量不高

由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很多高职院校的档案收集难度较大, 很多重要的资料得不到及时归档, 没有统一收集并保存, 时间一长就逐渐丢失了。再加上档案管理知识的欠缺, 不少高职院校的各类文件产生于各种部门的不同人员手中, 不规范现象多, 随意性大。随着计算机的逐渐使用, 很多文件并没有手工拟稿, 只有打印稿, 也给档案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1.3 档案管理队伍素质偏低, 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由于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起步较晚, 部分院校的领导不重视档案管理, 在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上也较随意, 再加上很多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缺乏主动服务, 不能做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导致档案利用率偏低, 难以实施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2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改善措施

2.1 强化档案管理意识, 明确档案管理责任

《档案法》、《普通高校档案管理办法》是国家制定并颁布的法规, 高职院校的领导及档案管理人员首先应增强档案意识。学校领导要经常检查、指导档案管理工作, 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广泛宣传《档案法》, 增强各级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 做好各部门的协调, 做到领导重视、部门协调、群众参与。

2.2 更新档案管理框架, 统一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科学规范的档案利用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首先, 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使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档案法》及《普通高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修正档案管理规范, 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机制, 最终使全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能有章可循, 走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其次, 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要着眼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对于高校教学管理以及科研工作的特点和本校的特色, 搜集本校的档案资料, 从全面发展的角度, 认真做到精中求细、全而不烂;并且也要搜集一些必要的校外档案管理信息, 形成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的一手材料, 及时与本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对比研究, 吸取经验以促进本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本校教学和科研等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从而避免工作中少走弯路, 提高本校的各项工作水平。

2.3 建设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 积极开展业务培训

档案管理是一项知识面广、科学性强的工作, 且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质。高职院校应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学校情况成立综合档案馆, 配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队伍在知识层次、年龄结构、专业素质等方面要科学搭配, 以发挥整体效应, 还应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 在评优评先、奖金分配、职称评选等方面适当倾斜, 以调动档案管理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同时, 还应建立档案管理工作网, 由各系部处领导分管档案管理, 各部门档案人员负责本部门档案的搜集、整理、移交、归档工作。最后, 还应定期开展业务培训, 鼓励档案管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更新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 使其跟上档案改革的步伐, 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

2.4 加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完善档案存取方式

随着时代的日益发展, 办学规模的扩大, 高等院校各项活动产生的各类档案越来越多, 单一的传统档案管理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日益增多的档案也不利于查找和利用, 且纸质档案在保存期限等问题上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弊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需求越来越高。一方面, 高职院校要利用信息化设备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使档案管理工作由落后的手工操作转变为手工操作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将利用率较高的档案、重要性较高的档案优先进行电子备份, 以便于查阅。另一方面, 要避免陷入过分依赖信息化设备的误区, 对于重要文件、档案, 依旧要保留纸质备份, 确保档案管理的安全与使用的方便。

3 结语

综上所述, 档案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做好各类档案的整理、归档之余, 还要逐步完善档案管理网络, 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实现档案管理的高效化、科学化、信息化, 使档案管理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推动学校教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海英.浅议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J].才智, 2010 (35) .

[2]王述刚.简析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1) .

3.高职院校外教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外体育;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5

引言

体育教学管理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管理效果会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产生极大影响,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责任感有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各领域输送技能型人才的场所,必须体育教学来培养社会适应型的新型人才。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意识到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没有明确体育教学管理在院校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没有理清体育教学管理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之间的关系,导致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中存在很多弊端与不足,进而影响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整体成效。

一、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体育教学软硬件的缺失和管理的落后

进入到21世纪,随着诸多高校新校区的建设,高职院校的体育软硬件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体育场馆及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大学生的参与意愿及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则在不断降低。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软硬件的缺失以及管理的落后。一方面高校扩招后,有限的体育场地及体育设施与快速增加的学生群体形成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供需矛盾,使得广大学生的运动需求难以得到有效地满足;一方面部分场馆建成后并不对广大学生开放,开放的也会设置诸多的限制条件,许多体育器材日常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损坏后亦难以得到及时的修理,导致体育教学以及学生课后体育运动的无法进行;此外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固化,难以跟上新时期体育教学的要求。此外,使用的教材内容呆板,不符合体育教学更侧重现场教学的需要,使得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得不到使用,对于体育教学的管理还是按照传统的计划指令式,很少考虑教师及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对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

课外体育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有利于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然而,现阶段多数学生甚至于学校本身还缺乏对于课外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足够认识。一方面,一些学生为了学习其他科目往往自动放弃参与课外体育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在考试的安排上随意占用课外体育教学时间,甚至将课外体育教学的场馆、设施移作他用。

(三)教学硬件与师资力量缺乏

随着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在校人数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在笔者所在的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近几年来无论是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生人数等都出现了较快的增长。然而,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等的建设速度却难以跟上招生规模的发展,满足不了学校课外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而在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学校也缺少发展的眼光和系统的规划。上述问题使得学生的课外体育教学缺乏硬件保障及专业指导,一定情况下影响了课外体育教学的发展。

(四)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执行力度薄弱

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体育教学工作的相关制度规章不健全,甚至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没有遵循相关规定。所以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体育教学制度的执行力度普遍较差,虽然很多院校根据教育厅要求制订了管理制度,很少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遵循这些规章制度,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质量普遍偏低的主要因素。

二、加强体育教学管理方法策略

(一)合理制定体育教学管理制度

本文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上过于薄弱,鉴于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对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意义,要求高职院校要予以该项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不仅要将各类體育教学管理信息及时的储存和传递,并要进一步提高各类体育教学管理信息的流通及利用效率。本文认为加强体育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促进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同时也有助于体育教师教学经验的累积,例如,教师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过程中可以参考以往的教案,通过该种渠道加深对教材内容的了解与认识,这样可以使教学计划编制的水平有很大提升,对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再者,通过计算机网络、报纸、期刊等可以让管理人员掌握更多的体育教学资料,将这些资料通过整合与提炼后应用到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及知识面。

(二)培养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很难配备足够的专职体育教师,来进行体育教学的工作。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各院校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广开渠道和途径,解决教师师资短缺的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调配和充实教师队伍,科学整合师资结构,为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做好规划。在吸收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要鼓励本校的青年教师深造,支持青年教师参加短期培训、在职研究生班、学位课程班等,为他们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且对于骨干教师和学术梯队的建设,应有目的地积极加强培养,并以培养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为目标,为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师资基础。

(三)共享体育教学信息,合作开展体育教学研究

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的崛起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共享搭建了良好的网络交流平台。尤其是部分发达城市和地区又新开通了光纤通信以及多媒体宽带等业务,进一步提升了网络信息查询速度,使网上视频影像也不再是天方夜谭,这些技术的革新进步,为信息储存和交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持。计算机的产生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进一步拓宽了体育教学研究领域,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能够实现跨区域、跨时空的教学资源共享。

结束语

随着高职院校体育的不断改革,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项目的过程中,会考虑到自身的兴趣爱好。对此,作为教师就应该意识到,只有调动起每一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够一直持续下去,并且也会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曹虎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模式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12:262-263.

[2]陈诚.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变革与发展[J].安徽体育科技,2014,06:92-94.

[3]郝胜利.浅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12:208.

4.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及对策 篇四

摘要: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管理模式守旧、思想教育政治工作不到位、学生后勤缺乏保障等问题,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几点意见,以期能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性化管理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分迅猛,但随着高职院校持续扩招,学生人数激增,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成效果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妥善化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业已成为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影响因素

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各类高职院校办学的首要目标。如何培养和造就具有高素质、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也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缺乏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性。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基本上沿用传统模式, 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对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这种管理还没有摆脱传统管理把学生只当作管理对象的缺陷, 尤其是没有真正把握高职学生工作的特殊性。长期以来, 学生管理实施方法缺乏主动性和科学性, 学生管理仍然是处于金字塔管理系统的行政命令式管理。工作方式基本上是向下传达精神、向上汇报工作。可以说, 基本上是进行外部控制, 而不是主动地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或经验指导和帮助学生成才, 更不能唤醒学生内在的创新之魂。这种管理只是告诉学生“不准做什么”, 而不是指导学生“如何做, 如何才能更快更好更有效地成为人才”, 从而使学生产生茫然、抵触甚至逆反心理。现有的管理模式忽视了高职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除了少数学生干部有机会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外, 绝大多数学生几乎被剥夺了培养和锻炼这种能力的机会。在这样 的管理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缺乏创新精神, 依赖性强, 这样的管理理念已经与时代的发展特征不相符, 也是学生对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认可的重要原因。

2.缺乏专业课教师担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职院校中的班主任(辅导员)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是把班级管好、管活的关键, 也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现实中, 许多高校虽然按学生比例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辅导员(班主任)来管理学生, 但效果不佳, 作用不明显。实践证明, 与学生接触时间较长, 又融于课堂教学的专业课教师担任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效果比较理想。但目前, 由于学生数量猛增, 专业课教师数量有限, 即便所有的专业课教师都担任班主任工作, 仍不能满足辅导员(班主任)由专业课教师担任的需要。

3.缺乏院校与社会之间的协调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最突出的矛盾是后勤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 是为了减轻院校建设成本负担, 相对解脱后勤对教学的冲击。然而, 目前多数学校尚未解决一系列权、责、利等有关问题, 有时问题还表现得相当严重。由于后勤供应商的过分逐利, 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后勤服务质量低下, 由此发生学生对学校的“住宿条件太差”、“食堂饭菜差, 服务质量低”等诸多投诉现象。这说明高职院校在抢抓机遇, 迅速发展的同时, 没能很好地做到在校生人数与学院基础设施、服务质量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学院的基础设施不足、服务质量不高, 也是学生管理工作中问题不断的外因。

(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现代科技突飞猛进, 引起了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社会经济成分、分配方式以及利益关系多样化, 导致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同时也冲击着高校, 特别是影响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由于高职院校与市场关系十分紧密, 受社会的影响程度很大, 尤其是高职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他们有较为广阔的空间去选择和接受各种思想文化, 其社交、娱乐, 甚至学习、社会工作都呈现出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的趋势。他们会主动或被动地踏足社会, 以打工、实习等方式去体验社会, 不断增强与社会的联系, 从而使许多学生问题开始 2

与社会问题连在一起, 并导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另外, 网络给广大青年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许多黄色的、反动的网站冲击着青年学生。据调查, 相当多的大学生上网是在闲聊、玩游戏或浏览黄色、反动的网页。有关青年学生不遵守网络规则在 BBS 上留下色情或反动言论、会见网友上当受骗甚至受害、上网成瘾不可自拔导致学业荒废等事件, 频频见诸于媒体报端。这些无疑都给高校学生工作特别是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严峻的考验, 影响甚至改变着大学生成长的氛围。

2.高等教育转型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受转型期社会经济、文化、意识等的作用和影响, 当今大学生的角色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学生与校方的关系已步入由身份到契约的转轨时期, 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入学成绩、家庭背景、民族状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 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特困生、心理障碍生、学习困难生等特殊群体, 各类学生的学习目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等思想认识问题自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学费由以前国家统包到现在按教育成本收费, 增加了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 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转化。学生就业, 也由以前国家统一分配转向面向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因此,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高等教育的转型中正发生着急剧变化。另外, 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国家取消了高考年龄的限制, 不仅已婚的成年人可以走进校园, 那些大龄的青年人更是将成批地涌入校园,有 20 岁左右的青年人, 有 30 岁左右的成年人, 也会有 50 甚至 60 岁左右的准老年人。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将变得多样化, 无疑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创新

目前国内不少高职院校都是从中等专科学校升级而来,因此各校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工作过程中既不能因循守旧,承袭以往中专的管理模式;也不能生搬硬套,简单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而应当不断摸索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作为高职管理者,要培养出“以学生为本”的这种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得问题是什么。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 3

识,变管理为“服务”。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服,一切为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全面的去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高职的学生管理者,不可能时刻与每一位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这时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中坚力量,为学生管理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

调动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学生干部主要是通过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的,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在学生和学生之间,比较容易把广大学生团结在自己周围,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由于现在高职的扩招,大多是来自不同的地方,思想素质高低不一,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仅仅只靠辅导员、任课老师及学生工作者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只有通过学生干部掌握信息,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暴露出来的矛盾及时进行分解和沟通。发挥好这种带头的作用与老师做好协调管理,提高学生管理效果。

2.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逐步改变管理模式

首先,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规范学生行为的依据,也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绝对不能成为束缚学生全面发展的桎梏。换句话说,建立学生管理制度的立足点不应是控制、约束,而是对学生的引导和尊重。其次,真正落实院系二级管理模式,逐步由原来的集中、封闭、单一的管理模式过渡到和普通高校接轨的系、部自主管理模式。各系部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并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学生管理方法和措施。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活动的开展以及各种考评工作都以系、部为单位进行,充分调动系、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理顺工作关系,形成合力,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管理上几乎都推行校院级的“二级管理”体制, 学生工作职责分布于系、部、院、学生处、团委等几个部门, 部分职责还分布于党委的组织部、宣传部等相关部门, 虽然要求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但实际上, 由于职能重叠, 职责不清, 责任不明, 权力交叉, 在一些具体工作中相互扯皮、推诿, 办事效率低下, 不能很好地发挥齐抓共管的优势和形成合力, 这些都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学生工作干部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工作水平的提高。高校应该建立一个统一专门的学生工作机构,统一行使学生管理工作职能, 形成点面结合的学生工作网络系统, 负责对高校各年级学生的专业工作进 4

行统一领导, 组织协调, 指导检查, 考核评估。建立这样的机构, 可以使高校学生工作精简统一, 职责明确, 运转协调, 达到有效管理, 也可以为高校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

随着高校的扩招, 学生人数大量增加, 现有的班主任、辅导员严重短缺, 学生教育和管理队伍普遍存在着不齐、不力、不稳的现象。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 就必须从源头抓起,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教育和管理队伍, 把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是做好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所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整体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学生工作队伍结构要合理。本着/专兼结合、新老搭配、层次交错的 原则建设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专兼结合就是要求各院校根据本校学生工作 实际情况设置一定比例的专职和兼职人员,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协调开展学生工作。新老搭配就是要注意学生工作队伍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比例构成,有利于在实践中保证学生工作的传承,保证学生工作队伍的延续;也有利于满足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需要。层次交错,则要求现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队伍要以多样知识结构、多样学历层次的人员组成。其次,学生工作队伍的素质要提高。高素质学生工作队伍是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选拔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较高个人素质的人才加入学生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系统、科学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聘请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工作,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

5.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 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在校园 文化建设中注重用世界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来熏陶青年学生, 把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与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相结合, 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例如举办专门的“科技节”、“艺术节”、“专家论坛”、“学者讲座”, 组建大学生艺术团等社团, 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使青年学生尊重文化、欣赏文化和创造文化;要通过抓好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治安和整顿校园周边环境, 建设良好的校风、教 5

风和学风, 切实形成一个有正确的舆论, 良好的教育机制, 奋发向上的育人环境, 真正做到用先进的文化陶冶人, 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正确的理论武装人。

三、结束语

5.高职院校外教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 篇五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现实的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的、市场的需求,动态地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这样,原来一直被压抑的个性、自我价值如雨后春笋,迅速地被人们所接受。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正式并积极追求其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需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成就欲望和自我责任明显增长。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样化,集中表现在对个人事业的追求上,除以满足社会客观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价值取向外,多数大学生还将自身需求是否满意以及满意的程度作为其价值取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里,他们都选择更能满足自身需求的奋斗目标。他们已不崇尚“螺丝钉”精神,而更加注重从自身需要出发,寻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他们注重个人与社会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愿意为他人服务,但又注重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回报。这些现象在近些年来的许多调查中都明显地表现出来。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偏差

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受这些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目标等方面出现空前的困惑与迷惘,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淡化、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偏差及影响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偏差的主要表现团中央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4年,联合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着偏差。海明威认为:“我们是迷惘的一代”。大学生价值观念是多元的,这种多元观念中所体现出来的主体性是不完善的,部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出现了畸形发展的现象。若任其发展,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很容易滑向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甚至走向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多元价值观并存现象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也表现得十分突出。有信奉“理想的追求高于金钱”、“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生活观念,如赞同“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的学生占51.8%。也有信奉“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价值观,如有49.3%的大学生同意“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点。有坚持“报效祖国”的人生信念,占34%,也有“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思想占47.2%,还有坚持“钱越多,人生价值越大”。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六个方面:

1.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折射和影响

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价值迷茫,产生了大量道德失范现象。

2.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西方腐朽思想通过大众传媒和文化产品,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了很大影响。

3.学校价值观教育机制的不健全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

4.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的作用和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已是一个信息激荡、传媒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困惑。

5.家庭教育的缺乏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

6.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

当前大学生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这样很容易在价值观的选择上产生偏差。

(四)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

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是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重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

1.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在一些大学生看来,提倡集体主义就是泯灭个性、否定自我,强调集体利益就是否认个人利益。要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集体主义、转变思想,首先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过去几十年对集体主义的宣传和解释上的偏颇之处,让大学生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

2.摆正金钱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

这是当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应该引导当代大学生从两个方面去把握:第一,金钱获得的再多,也不能等同于一个人的完全实现。第二,一个人如果把金钱的获取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就会失去理智,从而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3.有志者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当代大学生中的热门话题。大学生是希望将来能凭着自己的才干赢得社会的承认,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干一番事业。那么,一个不甘碌碌无为的有志者,要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做到,当现实由不得自己“自由选择”时,则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上,都应该认真地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情,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实现自我价值最基本的途径。参考文献:《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作者:李里;

《中国德育》

6.高职院校外教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 篇六

1.1对评价工作的意义、目的认识不清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要通过评价形成合理的、科学的激励机制,形成良性、公平的竞争环境,最终实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一般具有导向、诊断、激励、反馈和鉴定五种功能。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许多高职院校往往关注的是带有总结性的鉴定结果,以“评优”、“末位淘汰”为目的,忽视评价的“诊断”和“反馈”功能。评价结果在使用问题上,缺乏科学的处理方式,或把结果公开发布,或秘而不宣,或结果随意处理,或结果反馈不及时。未建立科学有效的反馈制度,教师从评价中得到的往往是一个评价分数和排队结果,并不知道自己教学的得与失。如此做法,不仅没有增强教师对教学质量评价的参与意识,反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甚至激化了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很难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

1.2评价标准主观单一

评价标准是解决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怎么评”的问题。课堂评价标准既是开展课堂教育质量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课堂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和建设的规范和标准。目前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大多是借鉴了普通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参照本校的特点,经过综合类比后产生的。评价标准反映高职“职业性”的指标不多,往往采用描述性、易于量化的单因素评价指标,并将它们简单相加,用程式化、固定化的指标来衡量本应充满差异和特色的教学活动。这种方式抹杀了被评价课程的专业性,不利于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也影响了教学质量评价的准确性和实际效果。

1.3评价主体未体现“多元化”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解决的是“谁评”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大多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包括直接参与教学的教师、领导和同行、督导评课的课堂教学评价系统。但这只是以校内为主,缺乏企业对实践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缺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反馈。很多学校往往存在将毕业生推向了社会就不再跟踪和调查的情况,被动地接受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并不主动去收集各类信息用于改进自身的实践教学质量。因此,高职学校也同样要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4评价目标重结果轻过程

7.高职院校外教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 篇七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现状分析 发展对策

校园文化保证了学校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方面包括图书馆、教室、实验室、餐厅、宿舍、篮球场、校园环境、基础设施等等,是保证校园文化的载体。精神方面包括校训、师生精神风貌、优良历史传统等在内,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展现。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目标是要通过创建具有校园特色的教学、管理及生活等方面的活动实现学校的最终培养目标,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长久以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家的高度重视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本文在此做了简单分析: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部分问题

1. 重物质轻精神。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标志着整个校园的外在,通过校园环境和校园设施两种方式表现出来,诸如:校园绿化、教学场所、教学仪器、图书馆藏书等等。校园精神文化则标志着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通过学校的校训、校风及学风等方式表现。相对于物质文化,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应该倾向并突显精神文化的建设。高职校园的层次和品位不能简单地等价于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文化的本质要由校园环境、校园氛围、师生风貌等来展示,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灵魂,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展示才更完美。高职院校在长期不间断的资金投入下,校园设施越来越完善,校园环境越来越优美,相对于物质方面的大投入来说,精神层面的建设还需要加大投入,如此,才能够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2. 重数量轻质量。校园文化不能庸俗化,简单用数量叠加来表示该学校的文化建设成果。数量上去了,质量却下来了,其结果只能与我们的预期背道而驰。开展的活动数量过多,令学生疲于应付,只能让他们对学校展开的各项本来具有美好期望的活动越来越厌烦,最后慢慢的开始消极对抗,产生恶劣后果。例如:某高职学院在某一年组织的各项活动基本达成了最初制定的目标,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但是某些校园活动量化考核,导致了个别部门为了追求名次,组织学生活动过多,学生为了完成分配的任务疲于奔走,蕴含美好期望的活动草草结束,学生累的够呛,活动也并没有达成预期目标。

3. 重表面轻内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体现其品位和内涵,不能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一时的热闹和轰动。某些活动为了能够尽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味的追求形式,唱跳打闹,一番热闹之后,没有给参与者留下相应的思考空间和心理上的交流。活动从准备到展开,花费大量的精力甚至财力,精心准备,为了追求效果,引进外援,在活动上表演歌曲、舞蹈或小品相声之类能够最大限度吸引大家眼睛和耳朵的节目,往往会偏离原来的主题,一番热闹之后令人不知所云,导致活动效果大打折扣。还有部分检查评比,本来是督促学生积极向上创建和谐校园的一个很好的活动,结果因为表面的名次之争,致使活动一度陷入了极端化,助长了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与原本的活动目标背道而驰。

二、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提出的几点建议

1. 物质精神两手都要抓。实际上,在这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例如校园内或图书馆或教学楼或办公楼正面墙上大大的校训,让每一个走入校门的师生时刻牢记于心;校园草坪上拟人化的提示语让人看了感觉温馨温暖;食堂墙壁和柱子上的标语经常提醒就餐的师生节约粮食并且及时回送餐具保持用餐环境整洁;中午十二点钟站在通往宿舍方向的路口提醒车辆禁行保护学生安全的保卫人员辛劳的身影温暖着莘莘学子的心;校园影视吧海量的影视让师生在工作学习之余适当调节;课余时间播放的舒缓动听的音乐和实时动态新闻解说令人心情轻松愉悦。那么在此基础上,如果学校能在关怀师生的基础上,多办实事,例如:单独开辟健身房供全校师生在工作学习之余锻炼身体;将上下课单调刺耳的电铃调整为意义分明并且动听悦耳的音乐铃;盖上几间简易遮雨车棚供师生的车辆停放;简化学生组织活动申请场地的申请手续;加强网络建设使学生有问题的时候能够在网上也能寻求老师的帮助等等,那么我想我们的校园会更加的和谐。

2. 开展活动保数量更保质量。校园内的活动只有使尽量多的师生参与进去才能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本意,尽量多的开展群众活动,注意时刻加以正确引导,方可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并且达到预期目标,一定避免量化考核之后带来的为了分数达标仓促举办活动的事情发生。另外在各项评比活动中,完善规范评比制度,加以积极向上的引导,即可避免弄虚作假情况的发生。

3. 内外兼修。校园文化活动要在形式上吸引学生,更要在内容上影响学生,营造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形成人人思进取、个个争先进的精神文化品位,是我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追求。组织学生活动时,不时加以指导,提醒组织者时刻注意活动主题,一切的准备都要围绕主题进行,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大家,以积极向上的主题感染大家,切不可浮在表面,致使最终活动流于形式。热闹之后,能够给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留下文化积淀,是我们校园文化的根本目标。

总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不断地完善老的优良传统文化,并且不断开拓新的符合社会潮流并且为學生所接受的文化,时时以学生为本,以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己任,我们的校园文化必定会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 陈红.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元素的融入[J]. 教育与职业. 2011(29)

[2] 刘菁. 浅谈丰富多彩的高职校园文化生活[J]. 才智. 2011(05)

上一篇:公共安全教育总结下一篇:春节值班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