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偶得

2024-09-04

数学课堂教学偶得(精选9篇)

1.数学课堂教学偶得 篇一

教学偶得

纸版画创作教学偶得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

周萍新

在呼唤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当下语境中,纸版画以其取材方便、易于操作、效果独特等优势,走进了中、小学美术教学领域。在它给师生带来欣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纸屑多、油墨不宜洗净、学生用纸浪费较大等突出的问题。这样容易引起班主任的不满、家长的埋怨而影响纸版

画的教学。

为了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带领一批学生做了这样的实验:将剪(刻)下来的纸屑,用重新组合的方法,细心地摆在另外一张稿纸上,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用水粉色代替油墨进行印制,结果发现这样做不仅能得到不同效果的纸版画作品,还能有效地控制纸屑落地的程度。因此每逢纸版画教学,我便首先要求学生在做制版的过程中,不要轻易的将剪(刻)出的纸屑随便扔到地上,应认真思考怎样巧妙地利用它们,使之成为有另一种美感的版画作品。在教学中,我除了耐心地启发一般学生外,还充分发挥美术小人才的作用,和他们一起进行辅导,对习惯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用手把手的方法进行传授,直到学生普片掌握刻与摆的方法为止。经过这样的努力,教室里以往的纸屑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创作的、风格各异的纸版画作品,上述问题不仅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学生也在这种也在训练和实践中萌发了创新的意识,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建立环境保护的意识。现以镂印版画教学为例,介绍学生们在制版创作和印制过程中的一些方法:1.制版。(1).剪、刻与拼、摆相结合;(2).剪刻、拼摆与粘贴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同时得到凹版和凸版。前者的版面没有固定、便于随时调整;后者版面固定,有稳定感。2.印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方法比较多一些,也比较灵活。如单色法、混色法(一般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印刷)、喷绘法等,凡是以前学过的美术知识和基本方法,他们都能加以应用。3.选择稿纸。一般有单色纸(包括白色)、报纸、有底纹的色纸(包括自制底纹)等,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废弃纸张的利用,丰富了纸版画的表现手法。

(详情见附图及说明)

附:图例及说明

例1.母鸡 例1 方法说明

例1.剪刻与拼摆相结合 左图:凹版,用单色(水粉)直

接喷印。右图:先利用刻下的外轮

廓喷印作底,再把刻下的部分按左图相应位置

摆好后,喷印。

例2.荷

例2.方法说明

例2.剪刻、拼摆与粘贴相结合

左上图:单色凹版拓印。

左下图: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将 刻下的部分粘贴、固定后,进行双色拓印。

右上图:凹版双色漏印。

右上图:凹版双色喷印。

例3.葡萄与花

例3.剪刻、打散重新组合相结合 右图:将刻下的部分任意组合、贴

左图:凹版复色压印。中图:凹版双色漏印。牢,选色进行拓印。

例4.植物窗

例4方法说明

例4.凹凸结合、一版多用。

左上图:用版直接漏印。

右上图:单色喷印。

左中图:在有色纸上,作混色 喷印。

右中图:借用底版留下的喷色

效果,进行拓印。

左下图:将揉过的废作业纸细

心展开,作混色压印。

右下图:把被颜色弄脏的纸做

成底蚊后,进行混色喷印。

从这个问题的发生到解决,使我想到全面的素质教育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喊口号、做形式文章上,必须深入细致地、扎扎实实的做好日常教学的每一项工作,因为素质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创新的题材就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里,只要我们美术教师善于学习和观察、善于思考和实践、善于启发和引导、善于分析和总结,我们将会改变人们对美术教育现状的认识,我们美术教育才能起到传递和继承文化的作用,我们教育和培养的学生才能成为受世人瞩目和尊敬的、有创新能力的中国人。

TOP

2.数学课堂教学偶得 篇二

适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启发, 是让学生自主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运用恰当的反例从另一个侧面抓住数学概念或规则的本质, 弥补正面教学的不足, 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朱乐平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法练习”:

……

出示 (要求学生轻声读) :有人猜想, 任意的两个两位数相乘, 从左往右读和从右往左读, 得到的两个算式的积相等.

你认为这个猜想对不对? 为什么? 每一名同学先安静思考, 做一做, 再说出自己的结论与理由.

师:有谁知道, 你们接下来该做什么吗?

生:举一组数, 看看有没有不相等的.

21 × 11 = 231 11 × 12 = 132 21 × 11 ≠ 11 × 12

31 × 11 = 341 11 × 13 = 143 31 × 11 ≠ 11 × 13

由此可见这句话是错误的.

教师出示得出:在数学上, 我们要否定一个说法是不对的, 只要举一个反例就可以了.

师:读一读, 你能明白什么意思吗?

出示: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中, 有些算式从左往右读与从右往左读得到的两个式子的积相等, 而有些不相等.

师:每名同学独立思考, 安静地找一找相等的算式.

生:63 × 12 = 21 × 36 = 756 24 × 21 = 42 × 12 = 504

36 × 42 = 63 × 24 = 1512 46 × 96 = 64 × 69 = 4416

……

师:会不会算错了?

学生重新进行计算并且验证是对的.

师:那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生得出规律:个位乘积与十位乘积相等.

二、归纳性质, 验证猜想

小学数学中数的特性和运算的性质多能通过归纳猜想, 由学生自己获取. 比如:加法交换率、结合率, 乘法交换率、结合率、分配率, 减法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 比例的基本性质, 能被2, 5整除的数的特征, 质数、合数的特征, 等等. 学生通过归纳进行猜想, 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研究对象或问题一定数量的个例和特例, 使学生能对例子进行观察分析比较, 归纳出一定的规律和性质.

比如教学“加法交换率”, 教师出示三组算式, 学生计算出得数:

27 + 73 = 100 73 + 27 = 100

58 + 123 = 181 123 + 58 = 181

544 + 2456 = 30002456 + 544 = 3000

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说说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都是一样的, 但是加数的位置不一样 (两个加数位置交换) , 最后的得数也一样.

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得到猜想:两个数相加, 交换加数的位置, 它们的和不变.

这个猜想正确吗? 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我们可以举更多不同的例子, 例子越多, 猜想就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 + 76 96 + 237

男生完成:76 + 3024 237 + 96

学生汇报答案. 总结:加数相同, 调换位置, 得数也相同, 符合猜想.

四人小组合作设计一组式题进行再一次的验证, 小组交流, 汇报结论.

三、将错就错, 弥补失误

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 在上课前, 老师经过认真备课对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虽然做了估计,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自身失误, 比如, 可能会写错字、说错话, 甚至遗漏掉一些内容……作为一名教师就应当具备处理自身失误的机智.

如:有位老师在上整十数乘一位数复习巩固时, “20×3 =60”却误写为“20×3 = 600”. 有名学生举手报告:“老师, 你那儿多写了一个零. ”因为板书有误, 导致答案不合理, 这位教师已经意识到出了差错, 且不慌不忙地问学生们:“同学们, 这个答案合理吗? ”有一名学生回答:“不合理. ”教师追问:“那么错在哪里呢?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接下来教师在黑板的另一侧写下“正解”两字, 学生还以为老师在进行错解分析呢. 有时候, 有的教师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随机应变能力, 一时转不过弯, 明知自己写错, 却错误地认为承认失误会丢面子, 反而颠倒黑白地说:“零就不算数. ”知错不改, 一错再错, 给学生造成知识上的迷惑, 不知道这位老师后面的课还怎么上.

四、顺势延伸, 乘胜追思

要使课堂教学始终在学生情绪的最佳状态中进行, 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就应使学生兴趣盎然, 有启迪学生思维的魅力. 通过利用学生的质疑问难来推进教学, 使其认识逐步深化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

如, 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出示题目:两个采煤小组去采煤, 第一组有10人, 平均每人采煤6吨;第二组有10人, 平均每人采煤8吨, 这两组平均每人采煤多少吨? 学生列式为: (6×10 + 8×10) ÷ (10 + 10) = 7 (吨) . 这时有名学生提出疑问:能不能用“ (6 + 8) ÷2”来计算? 教师抓住这一契机, 及时引导大家讨论“能不能”“为什么能”, 然后将题中“第二组有10人”改为“第二组有9人”, 问学生还能不能用第二种方法来解答. 通过讨论, 并借助线段图, 学生发现如果按第二种方法来做, 不能正确求出两个组平均每人采煤多少吨. 从而明白只有两个份数相同时, 才可以用两个数相加除以2, 进而引申为当三个份数相同时, 才可以用三个数相加除以3……通过这样步步追思, 学生才不会将第二种方法滥用, 才能对“总数量÷总份数 = 平均数”的含义有深刻的认识.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教师要做到适时择机地应用反例, 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归纳数学性质, 验证数学猜想;将错就错, 弥补教师自身的失误;顺势延伸, 鼓励学生乘胜追思.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效益.

3.数学实验偶得 篇三

数学实验是为了探索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思维活动。数学实验教学是指教师不是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再加以说明,而是恰当运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

本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着数学实验课的教学,深感它的作用巨大。

一、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认识不够,似懂非懂,有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学生在学习中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同伴交流、反思活动等过程,明确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对概念有个正确、清晰的理解。

例如在“圆的定义”教学中,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取一根绳子,把它的一端用图钉固定在画板上,另一端缚一支笔,然后拉紧绳子,并使它绕固定的一端旋转一周,那么这支笔在画板上就会画出一个圆。通过实验,学生明白了数学中的圆指的是一条封闭曲线,而不是生活中的一个圆面,从而加深了对圆的定义的理解。

二、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原理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数学原理的教学大都是直接展示给学生,而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与发生过程;学生对于教师所授的知识是属于被动的接受,没有经过自己的思维去主动地建构知识,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模糊不清,容易发生错误。

新课程提倡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放在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去发现数学原理,这样得出的结论就会理解深刻,容易记牢、记对。

例如在教“完全平方公式”时,我事先让学生剪好边长分别为a、b(a≠b)的两个正方形,两个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上课时,让学生把剪好的四个图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学生一会儿就拼好了。然后问:拼出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和同伴交流你的想法,能否发现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到两种答案:从整体上考虑,可得到答案(a+b)2;从部分考虑可得到答案a2+2ab+b2。再运用多项式的乘法进行验证,他们就能大胆猜测(a+b)2=a2+2ab+b2。经历合作讨论,学生在头脑中将图形以及公式的产生过程建立了联系,因而对公式掌握得比较深刻,在应用中很少会出现(a+b)2=a2+b2这样的错误。

从上例可以看出,在一定的问题背景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使得完全平方公式很自然地纳入到了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而且在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抱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行着愉快的学习。

三、学实验有助于学生找到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碰到学生解题时因为找不到突破口而困惑,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来发现规律,从而获得解题方法。

例如:客车和货车分别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行驶,客车长150米,货车长250米。如果两车相向而行,那么从两车车头相遇到车尾离开共需10秒钟;如果客车从后面追货车,那么从客车车头追上货车车尾到客车车尾离开货车车头共需1分40秒。求两车的速度。

学生看完题目后,紧皱眉头,一脸的迷茫,被两车的两种运动方式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这时我就让学生就地取材,拿出计算器和文具盒,模拟两车的行驶方向进行实验。然后问:两种行驶方法,两车行驶的路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专心实验,都想尽早发现规律,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活跃起来,都主动参与到了探求规律的过程中。(在两车同向行驶时,学生犯难了,我就适时引导:假设货车不动。)

经过一番实验讨论,得到了规律:相向行驶时,客车行驶的路程与货车行驶的路程之和等于两车车身长之和;同向行驶时,客车行驶的路程减去货车行驶的路程等于两车车身长之和。这时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数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有用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创设实验环境,把数学引向生活,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时,可带学生到操场去测量旗杆的高度(寻找多种方法,有些方法在理论上可以说明,但实际操作中会遇到障碍,行不通,这就需要实验来检验);或进入生活小区,实地测量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根据冬天太阳光的入射角度,计算前面一幢楼的影子会不会影响到后面一幢楼的采光。

通过实地实践,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知识,从而形成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4.实验教材汉语拼音教学听课偶得 篇四

新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赋予了汉语拼音教学全新的理念。汉语拼音与识字、写字,与阅读,与口语交际各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人教版实验教材在汉语拼音教学的编排上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相应有一些词语,句子或儿歌,学生可以根据插图发挥想象,编故事,讲故事,把学习拼音和识字,积累语言,发展语言结合起来。这样初入学的儿童能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

这样先进的理念与教师在课堂上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之间还有一段艰难的路,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下面是我听的一些拼音课的思考,这些实践中的例子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好拼音教学的特点,拓展汉语拼音教学的新视野。

第一节语文课

听了2节一年级的拼音课,执教者都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上的内容都是a o e。先不说老师上课怎样,只说学生的表现。这是学生上的第一节语文课,从上课的情况来看是老师讲老师的,学生玩自己的,认真听讲的没几个。老师也想了很多方法组织教学,但收获不大。其中有一个班学生有几分钟的时间都很专注,那是老师拿着小汽车带他们玩声调游戏,这时,每个孩子的眼睛都盯着黑板,闪着一丝光亮。仅此而已。

a o e可以说是孩子们上的第一节语文课,这一节课也许在他今后十几年的学生生活中的无数语文课中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认为这第一节语文课至关重要。如果第一节语文课我们的老师就能用语文的魅力深深吸引孩子,让孩子觉得语文很好玩,很有趣,那么对他今后对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有积极的影响。孩子是怀着美好的向往和憧憬来到学校的。如果第一节语文课就让孩子觉得枯燥乏味,不想学,以后花几倍的努力都很难弥补。

孩子们对这一课不感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刚入学还不适应学校生活;有的孩子早已学过,会了,再听,觉得没意思;没有拼音基础的孩子又觉得跟不上等等。面对这样复杂的状况,怎样想办法让这第一节语文课有趣一点,能吸引学生呢?

孩子们的第一节语文课,教师在心理上应该重视,把它作为孩子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的起点。在这一节课上,要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的语文课有趣,语文有用,语文老师可亲。让他听得津津有味,学得兴趣盎然。盼着下一节语文课快快到来。要做到这一点是有难度的,我想能否从下面几方面做点努力。

1、开学前了解全班孩子拼音掌握情况。学前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拼音知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也有的孩子没有接触过拼音。如果教师不做到心中有数,改变教学方法,针对性开展教学,必将使新入学孩子对学习的的兴趣断送在萌芽状态。因此教师要给学过的孩子以展示的机会,让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成功的感受可以更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而对没有基础的孩子多一份耐心,给他信心,让他觉得经过努力自己也能学好。

2、教师语言要有儿童情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往往会像磁石一样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

3、教学形式要多样活泼。在活动中,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会了,让学生始终不知下一步老师会安排什么好玩的活动等着他,让他始终有美好的期待。

由两节课想到的几个问题

今天听了两节拼音课,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大家注意:

1、对一年级学生要求过高。如,一位老师贴出wu yu的四声,一口气提了三个要求:先按顺序读;再跳者读;然后组词。结果学生茫然了,教师只好又重复第一个要要求,学生才开始读,但后面2个要求都落空了。又如,另一位教师复习时问:“上周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太抽象了。孩子们想了好一会,终于有孩子说“学会拼音了,会用拼音认字了。”其实最后老师的用意是问学了哪些单韵母,复习学过的单韵母。绕了一个圈子,回到最基本的上来了。

2、要顾及每一个孩子。老师在抽卡片读书时喜欢走到孩子跟前,这样读卡片的孩子感到了受重视,但是其他的孩子被忽略了,个别学生可以偶尔走到跟前读,一般应在前面大家都看的见的地方,别人读,其他孩子要养成认真听的习惯。

3、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情景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有利于对 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学时,可借助图画学拼音,先看图认识事物,用自己的话把图画的内容说出来,再学字母和音节,即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更有助于学好字母和音节。

4、开课和表扬语用英语,听着真别扭,要纯洁我们的.语文课。

5、yu是难点,老师想了一个好办法,用讲故事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没有强化最主要的脱帽敬礼,学生只是觉得好玩,如果故事讲完编个儿歌强化难点就好了。

少一点限制 多一点发现

汉语拼音第2课的编排很有创意,把声母y w和整体认读音节yu wu跟韵母iuú一起学。可以让孩子们利用迁移和规律学好这2个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及早拼读。书上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个方块,把这些字母按颜色分类排列。

老师们教学时也都领会编者的意图,在黑板上画出 3块地方,写上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孩子们也都很乖巧,几个班都准确无误地按老师的要求区分开来。有一个班的老师没有画方块,拿来三个篮子,让学生把这些字母分别送回家。没有明确说按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分类,但老师是希望孩子们按书上的颜色提示分类的,让老师意想不到的是有个孩子按读音把这些字母放到了三个篮子里。机灵的老师马上肯定这个孩子的放法也是对的。再引导孩子们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放法。幸亏是个有经验的老师,否则会扼杀了孩子多么可贵的独特的思维啊,这个孩子没有受书上颜色的影响,有 自己独特的发现,这是很可贵的。

这种现象在其他班却没有出现。为什么?因为老师和编者都用自己大眼光和思维给孩子们过多的限制。抛去这些限制,给孩子思维的空间,孩子们会有许多令我们欣喜的发现。这些都是动态的,可贵的课程资源。

9.12

让我们的课堂吸引孩子

开学以来,听了十几节拼音课,总的感觉我们的课堂没有吸引孩子们,孩子们学得比较枯燥。我们的语文课堂没有吸引住孩子。确实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有很多事情要处理,班级建设也很麻烦。老师们都感觉忙的不行。一个六年级下来的老师说,以前带毕业班还有时间翻 翻当天的报纸,现在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了。我相信她说的一点也不夸张。两个六年级下来的老师上班一周后嗓子已经哑了。语文老师很多精力花在教学以外的事务性上去了,真正用到教学上的时间不多,没有时间一起研讨,没有时间准备教具。但是这些都是客观原因。我 们如果意识到我们的语文课在孩子今后的语文以及其他学习中的重要性,我想改变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可以的。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不能吸引孩子,让孩子留恋忘返。怎能让孩子在今后语文这片浩瀚的大海中自由、愉快地遨游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做些努力:

5.数学课堂教学偶得 篇五

一、选契机, 绽放情感

如讲授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时, 正值五月初, 据母亲节只有几天的时间。考虑到现在有不少学生只知道以自我为中心, 而不知道感恩与尽孝, 于是我就想以此为契机, 引导学生感受母亲的平凡与伟大, 并对母亲进行赞歌。有了这种想法后, 我精心设计, 推出了一堂很有特色的情感教育与作文训练相合的语文活动课。

在教学过程中, 我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体悟人生, 把生活引入课堂, 又把作文引向生活。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

首先是请学生交流、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反映母爱的相关文学作品。这样能让学生从古今中外诗人、作家笔下非常理性, 也非常概念化地了解了母亲, 了解了人们对母亲的赞美。这一环节, 学生准备都很充分, 朗读的积极性也很高。学生在朗读作品时, 不但激起了朗读者内心的感情波澜, 读出了感悟, 读出了情境, 而且也激荡起其他学生的情感, 并产生了共鸣。应该说这一环节的设计, 学生把对母亲浓厚的感情通过诗朗诵的形式提升了一个高度。

其次让学生走进生活, 体悟人生。在这一环节中, 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阎维文演唱的《母亲》这首歌曲, 以此来创设情境, 之后引导学生回首自己的成长历程, 讲述有关自己母亲的故事, 尤其要讲述生活中那些感人的细节。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纷纷讲述了自己母亲的故事, 而此时我也不失时机地讲述了自己母亲的故事, 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愧疚之情。这样就使学生深深地感悟到了母亲为他们的成长付出太多的心血。之后, 我又安排学生共同欣赏和朗诵了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中的几段话, 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来报答母恩。

最后我请学生拿起笔描绘自己的母亲, 表达出他们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一环节, 我设计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我先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的母亲的性格, 并写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激。从学生的反馈中, 我总结出了:善良、慈祥、奉献是母亲的代名词;崇高、伟大、无私是母亲的象征。第二部分, 我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 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体裁, 对自己的母亲进行一次全景式的扫描, 找准发散思维的切入口, 特别要撷取母亲身上感人的细节, 多角度、多侧面把自己的妈妈真实地再现出来。

果然, 学生不但轻松愉快地完成了作文, 而且较以前的作文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 这节课教师真正做到了以学生活动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这节活动训练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整节课教学节奏明快、流畅, 高潮不断迭起, 既对学生思想感情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又将学生的写作训练恰到好处地落到了实处。

二、求新奇, 激发兴趣

可以肯定地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从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来安排自己的课程, 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阿Q正传》一文的教学中, 我借助于每一个学生都很熟悉的《户籍表》的形式, 让每一个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仔细填写《阿Q情况调查表》, 内容涉及姓名、籍贯、家庭住址、婚否、兴趣爱好、有何特长、受过何种奖励和处分、生活简历等诸项内容。待表格填好之后, 再组织学生逐项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姓名一项使学生明确了阿Q连拥有自己姓氏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从而发掘出他在政治上的地位之低;通过对阿Q的籍贯、家庭住址的探讨, 使学生明确了他在社会上不受重视及其生活的没有保障;通过阿Q的爱情故事、恋爱观及其对小尼姑的态度, 使学生明确他精神上所受的毒害;通过阿Q的兴趣爱好 (唱戏) , 使学生了解了他的精神无所寄托;通过对阿Q特长的挖掘, 得出精神胜利法;通过阿Q所受到的奖励和处分, 了解了阿Q生活的大的社会环境, 进而深刻把握了文章的主题;通过对阿Q生活简历的整理, 则使学生对阿Q有了整体上的把握。这样处理之后, 不但把文章中所需学生分析理解的内容全部贯穿了起来, 而且也激起了学生对本文的兴趣。这节课的课堂讨论非常激烈, 最后的学习效果很好, 阿Q也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巧切入, 统一课堂

教师在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 往往是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 依据文中描写逐步展开的。在很多情况之下, 这种做法也能收到预先设想的效果, 但是, 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 把课堂的前后内容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呢?实际上, 很多的作品完全可以打乱课文的局限和约束, 采用一种别样的方式来进行。比如, 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 在引导学生把握刘兰芝这一形象时, 我就突破了课文的先后顺序, 由文章的结尾切入, 引发学生思考。刘兰芝投河自尽了, 这是作品的高潮, 也是让学生最动情的一部分, 学生对这一内容的把握也是最容易的。借着这一契机, 我引发学生, 刘兰芝既然早就打定主意要自尽, 为什么早不自尽, 晚不自尽, 一定要选择在新婚之夜投河自尽呢?难道她不害怕像《祝福》中祥林嫂那样再也找不到自杀的机会吗?她就没有想到自己在那时自尽会给自己的母兄带来什么后果吗?她是有意为之, 还是无意为之?通过分析讨论后, 学生得出了一个结论, 即刘兰芝的死, 固然反映了她对那个社会的反抗, 但刘兰芝之所以选择在新婚之夜自尽, 是不想让自己的哥哥在答应了府君的婚事之后却没有新娘子给府君, 因而招致府君的迫害, 而自己嫁到了府君家再死, 就是府君家的人, 死活与娘家没有任何关系。归根结蒂, 刘兰芝这样做所体现的是她的善解人意、知书识礼、温柔善良, 而对于这一点, 前文有着很多描写。由此我们又引发了对前文的思考与讨论。这样, 整个这一堂课便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生对刘兰芝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也更容易了。

6.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偶得 篇六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用节拍、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和声、调性等各种音乐要素来塑造音乐艺术形象,抒发作者内心喜、怒、哀、乐的真挚情感。它影响着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也影响着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将音乐要素的表现视为音乐活动的一个环节和组成部分,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倾听音乐,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体验音乐,使他们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受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自觉地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把握主题“情”,从主题背景下理解音乐要素

每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有各自不同的主题特点,在欣赏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并能在鲜明主题的引导下,去感受音乐的特点,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音乐作品的主题是乐曲的核心,是音乐发展的种子,它表达着一定的思想、性格和风格特征,是乐曲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欣赏教学中,如果我们在完整聆听作品的前提下,有效地选择作品中代表性的主题,通过深入地精听、细听,就会很容易把握作品主要的音乐特征,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案例1:《单簧管波尔卡》一课中抓住乐曲第一部分主题的节奏特点,设计了00|XXX|00|XXX|的节奏来为其伴奏,通过感知分析音响效果,又为其加入了二声部的伴奏练习。然后,根据这四个乐句的节奏特点,设计了开火车的律动。小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乐曲节奏的特点,而且很快判断出四个乐句。

案例分析:这首乐曲的第一部分主题,节奏相同,但仅仅从单纯的节奏分析着手,孩子们肯定不感兴趣,但是通过聆听——找出乐曲的节奏特点——再为其伴奏,这样一来,就马上调动了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并且通过模拟小火车的律动,更加深了对乐曲的印象。整个曲子欣赏中还可以通过图谱,让他们能更形象的了解乐曲主题。

案例2:《龟兔赛跑》一课中老师首先就让孩子们听两段音乐,分辨一下是谁的音乐?然后介绍单簧管、大管这两件乐器的音色及外形。并出示:快慢高低灵活迟缓,供小朋友们选择。这样一来,孩子们就牢牢记住了兔子和乌龟的音乐形象,非常生动,适合低段小朋友的认知水平。

案例分析:低段的小孩子对乐器的认识本来就比较薄弱,是接触乐器的初期。因此,通过有特点的音乐形象来感知乐器的音色,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比如,单簧管那种明亮、清晰的音色,加上乐曲所表现出的中速、轻巧的特点;大管的低沉而饱满的音色,乐曲中慢速、沉重的体现,形象的表现出兔子和乌龟的形象。而且,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对于小孩子来说,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非常熟悉,这时候,加入音乐的描绘,小孩子们心目中的印象更为深刻。当要求孩子们根据音乐来表演情景剧时,小孩子们都表现得特别的生动,演绎得非常到位。

二、抓住风格“情”,从风格特点中理解音乐要素

学习并体验不同的音乐流派和音乐风格,提升对不同文化的接纳意识,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心理,以开拓学生音乐视野,提高人文素养。风格、流派的感受、判断主要靠大量的比较聆听来积累,因为每一个音乐基本要素都可能成为一种风格的重要特征,如音乐体系、音阶、调式、旋法、节奏型、乐器表演方式等等。所以,在具体教学中,要结合作品,有机地创设能符合教学内容风格的情景,以便加深学生对作品风格流派的理解、认识。

案例:《单簧管波尔卡》课中,教师给学生们观看了一段波尔卡视频,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老师换上了一条色彩鲜艳的大摆裙,随着《单簧管波尔卡》音乐表演了一段舞蹈,孩子们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于是,老师让孩子们围成一圈,并示范了动作要领,最后带领孩子们在《单簧管波尔卡》的音乐下感受了波尔卡舞蹈的特点。同时也对这首乐曲加深了印象。《回家》一课中,教师关注了音乐中爵士风格。从动画《倒霉熊》片段的欣赏,引入对爵士乐的认识。然后带孩子们玩了一把爵士乐:

小鼓:0X00X

大鼓:X0XX0

练习了上面节奏后,再为乐曲作伴奏。这时学生显得特别的新奇,牢牢记住了旋律。

案例分析:乐曲《单簧管波尔卡》音乐体裁是波尔卡,教师通过直观的视频感受,一下子让孩子们理解了波尔卡这种作品的风格特点。而《回家》中带有的爵士乐风格,则通过听、玩来充分体验其风格特点。

三、挖掘细节“情”,从细节变化中理解音乐要素

音乐是人们以音响为媒介的艺术创造,作为精神性的艺术创造,它一定会反映出艺术地认识世界的审美意识的普遍规律,这些普遍规律是通过一定的音乐表现形式入手的。但是,往往通过作品中关键句或是高潮句来表现其情感。因此要充分挖掘其作品中最能体现情感的细节。

案例:《回家》一课中,聆听乐曲第三部分时,教师有意识地提示:仔细听结尾部分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表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回答:减弱了。教师小结道,是啊,这样的变化可谓“曲终情未散”。虽然音乐渐弱了,但是对家的这份眷恋始终不断,声断情不断。

分析:并《回家》有很多种版本,老师在选择这个作品的音响资料时,细心地留意到了作品结尾的变化,且抓住这一细节变化来升华作品的主题。往往很多作品当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关键句,需要教师的引导来让孩子们感知。

四、创设背景“情”,从背景内涵中理解音乐要素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要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根据不同年级的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态,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过程。所以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和方法来诱发和引导学生对音乐活动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情”与“感”,创设富有音乐性和情感化的美好情境,渲染欣赏的意境,增进对音乐要素的理解。

案例:《回家》的内容设计中,一开始加入了歌手旭日阳刚的《回家》视频,让孩子们交流听后的感想,引出了本课的课题。介绍复杂的爵士乐时,巧妙地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动画《倒霉熊》感受爵士乐的特点。《雨滴》一课,教师在唯美的现代的《雨的印记》音乐中,用委婉的语言创造了一个优雅宁静的课堂环境。接下来对比欣赏了肖邦深沉而饱含作者内心忧郁的《雨滴前奏曲》。之后,又回到了《雨巷》:这又是一场怎样的雨?教师紧紧抓住“雨”这条主线展开,牵引着不同的雨带来的情感变化。

案例分析:《回家》相对我们现在的孩子来说,社会阅历还不足,平时都生活在温馨的家中,对那些远离家乡的游子对家的渴望,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教师通过正流行的旭日阳刚的深情演绎,让孩子们了解背井离乡的打工者回家的急切心情。而《雨滴》这一课,若不是对当时背景的介绍怎能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呢。而且,在这一课的设计中既有现代唯美的雨,又有近代深沉的雨,还有小镇那柔美的雨,都是雨,唯有了解了背景,才能深深感受其大不相同。

总之,欣赏教学中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领悟,升华学生的情感。拓展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课堂内容和本课教学目标来考虑和设计,决不能为拓展而拓展,更不能舍本逐末。欣赏课并不是坐着听,也可以让欣赏课动起来、活起来。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运用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渗透在音乐要素的表现中,如主旋律演唱、画旋律线、节奏跟进、节拍变化、律动表演等等,也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7.《坛经》偶得 篇七

草草地学完了《六祖法宝坛经》——唯一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由中国人自己造的经典。掩卷沉思,感慨颇多,不知不觉心里也就有了一些对《坛经》的个人想法。现在把这些想法和盘托出,也算是对学习《坛经》的一个小小总结吧。

为《坛经》正名

大凡稍稍有一些佛学知识的人都知道,“经”本为佛说,而且只有佛陀的说法纪录才可以称之为经,以供后世佛弟子如法奉持、流通。六祖当年在大梵寺开坛说法,因其所开创的禅宗“顿悟”之教一时盛行天下,门众甚多,以至于门徒中有人最终视六祖为“佛”了,他的讲经纪录也就被其法嗣以“经”的方式保存了下来,并作为南宗禅的宗经。这样看来,其说法内容被尊奉为“经”,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唯一的一部被中国佛教徒尊为“经”的祖师说法纪录,虽然其中没有佛教经典里用贯了的“如是我闻”这一固定句型,但是《坛经》仍具足佛教经典通序中的几种主要的内容,即:主成就——慧能大师;处成就——大梵寺讲堂;时成就——适时弘布正教;众成就——僧尼道俗、官僚儒士。并由此可想而知当年六祖开堂讲法时场面的隆重、庄严了。

直到今天,《坛经》仍以其朴素的内容、深隧的思想和从当下入手、从小事入手的实用自然的修证方式,引导中国佛教徒们一步步地迈进“见性成佛”的无上境地。

“无念为宗”——南宗禅之基石

南宗禅之根本理论及修证特色,我认为应该是《六祖法宝坛经.定慧品》里六祖大师所说的“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一句。“无念”就是要人们放下分别心,不要有任何好坏、是非等世俗观念,面对客观世界,不要有一丝主观上的追求和执著,而要作到“于诸境上,心不染”。因为现象界本空无有,一切皆由人心的分别而造,如果心有所念,就是以万物为实有而有所执着了。

但六祖同时又指出,“无念”并不是“百物不思”,而是要“于自念上,常离诸境”,所以说“无念”应是“正念”的别名;只有具足正念,才能真正达到究竟涅槃的佛地。

六祖在开示以“无念为宗”同时,又提出要以“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就是指要切实明白一切事物之相皆是由心而造,只有摆脱这一凡夫之有相认识,才能真正洞察宇宙本体之相——真如实相。但心中完全没有了世俗之相,才能彻悟真如。所心说“无相”既是世界本来之相,又是佛弟子修行所要达到的境界,也就是要“于相而离相”,也只有做到“无相”,才能真正做到“法体清净”。

再说“无住”。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无不处于变化之中,世界上不存在永远稳定不变的东西,事物时时刻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那么我们就不能把概念当作事物的根本属性。既然“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语),我们只有做到了“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愁害”(《六祖法宝坛经。定慧品》),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地做到了“无住”。

“无念”、“无相”、“无住”三者中,“无念”首当其冲,“(无念为宗)可以说是《坛经》对于自神会以来南宗全部理论和实践的最精炼的抽象。”[《中国禅宗通史》,P185]不过就修证实践而言,三者虽名相不同,但内容是统一的,修证佛法的弟子们只要不起妄念,不起分别,也就是说在做到“无念”的同时,也才能真正地不障真如自性,这也就是“离相”、“离住”了。

小根与大智

六祖初谒五祖忍大师时,对于五祖的问话,六祖的回答颇具机锋,可以说是慧水溢流,“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葛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坛经.行由品》)这一回答既印证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论思想,同时也说明般若智慧人人具足,并无大小顿渐之别。

可是为什么佛性本自具足的芸芸众生在世间差别相上,仍会表现出小根与大智的不同呢?《坛经》中指出,这种差别关键在于众生对于佛法信仰的深浅不同,所以就会表现出迷悟程度的不同。小根人的般若智与大智人的般若智“更无差别”,但由于小根人“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迷心外见,修行笕佛”之故,这种执着于内外境之分、于心外笕佛求法,是徒劳无功的。大智之人不假外修,而是“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能够“于自心常起正见”、“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坛经.般若品》),所以大智之人弃外修而求内证,并且于内心悟见自性三身佛,从而证得圆满菩提。

在《坛经.般若品》里,六祖还提出对待经典的态度问题,指出一切经典本无大小二乘之别,都是出自于佛,而且一切经“皆因人置”,是佛陀针对众生不同的烦恼尘劳而开宣的不同的.对治法门,进而提出了弘扬佛法的应机设教原则。

关于无相忏悔

在佛教教义里,“忏悔”是一种专门以去罪消业为目的的宗教仪式。“忏”是梵文Ksama(忏摩)的音译;“悔”是它的意译。有罪方可忏,有过才可悔。不过相对于有相的罪业和过错,《坛经》里的“无相忏悔”可以说是六祖开创的一种“教外别传”,同时又是南宗禅修证实践的又一个侧重点。

忏悔作为佛教度化众生的重要法门之一,《坛经》里更是将这种“无相忏悔”法门当作一种固定的宗教形式而确定下来,也就是说,“《坛经》......是将宗教信仰道德化,将世俗道德宗教信仰化,它总结的是一种标准的道德化佛教。” [《中国禅宗通史》,P188-P189]

并非结语

《坛经》自问世以来,受持者众多,流传地域也极广,虽然在流通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增删,版本也有好几个,但其核心内容并无改变,可以说在《坛经》流传于世的一千多年以来,这部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经典对中国的教界、学界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及凝聚力也起了巨大的作用。人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有很多人把《坛经》看作佛教中国化最终完成的标志并不过分。毕竟,这部中国人根据自己的修证体验总结出来的经典,以其所蕴含的巨大的思想价值和切实可行的宗教实践,鼓舞着人们向着佛地而跨出更为坚实的步伐。

[参考书目]《坛经》

1、新修《大正藏》T48《六祖大师法定坛经》。

2、杜继文、魏道儒著《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洪修平著《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开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8.耕砚堂偶得 篇八

蹉跎岁月,喜忧参半,务农,经商,又潜心丹青绘事,然三十年为逮真谛。每每夜不能寐,屡屡自谴。近年来状态稍好,茅塞顿开,画余常伴有小文问世,多蒙师友提携厚爱,竟一发不能收,思来不读,不悟,不思、不文,闭门操练,日久必蜕变画匠无疑,谁又能不后怕!画者,无一不求其艺精,文者,无一不求其神彩飞扬,常因画不精文无彩伤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插队的小村名日:悟思,小村虽穷且土,名却高雅,寓意深刻,想来必是先贤哲人所起。吾下乡三年,“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伤痕斑斑,然身心必受先贤之恩泽。思来又畅畅然。凤凰涅,面壁十年,饱受磨难,未必都是坏事。遂又有一打油诗愿与同道共勉受了“再教育”,忘了数理化,农村不觉苦,浑身满伤疤。

物欲横流必导致急功近利,歌舞升平又使人浮躁性懒。和古人相比,时下诸家多是心猿意马做学问,走马观花成“大家”。

中西文化,似郁金香与牡丹,不可替代,妄自菲薄,或捡起洋垃圾洋洋自得地重复一遍,即以为找到了新大陆;或学像古人的一笔一画,即认为距大师已不远,这都是鲁迅笔下的“洋阿Q”和“土阿Q”而已。书画是不能重复的艺术。艺术个性非追求而来,它是知识,经历,阅历,修养,消化,沉淀,反刍,发酵之后的喷发与流露。所谓追求个性实则是瞒天过海,无病呻吟——“为赋新诗强说愁”、招摇过市而已。那些艺术怪胎也终究会是无果之花。

中国画的创作过程,笔墨就好像是粮食和蔬菜,没有笔墨的中国画就等于无米之炊,尽管有些作品是依靠色彩去表现,但它们也还是按照中国画笔墨的表现方法去创作的。不由得使人想起那个寓言故事:狐狸在葡萄树下一筹莫展,红红的,在阳光下闪着亮光的葡萄,让它欲罢不能,垂涎欲滴,不甘心使它嘴边流出一句话这葡萄是酸的。多么形象!细细去品,一语道出了“笔墨等于零”的天机!

禅文化使许多画家的艺术得到了升华,出家者一心向佛,六根清静,杂念全无。八大山人在青云圃中潜心作画,一呆就是几十年,那时既没有飞机,火车,又没有电话手机,少去了许多干扰。时下人一页帖还没有临完,一个电话打进来:要评职称。刚临两个字,又有电话打进来,孩子入托要交赞助费……如果没有毅力,就很难进入状态。

现如今也有现代和尚,上班撞钟,下班手机、假发、歌厅、桑拿中出入,佛则成了他们谋生骗钱的手段。

京剧和中国画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画不允许重复。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言简意骇。京剧梅,尚,程,苟传人众多,能把梅兰芳学得惟妙惟肖,能把一招一式模仿得不走样,甚至连那些习气,那些缺点也照搬不误,照样赢得满堂彩,即可以以梅派或程派传人自居。中国画却不尽然,历史上那些大画家的门人食客随着历史的推移,早被人忘得干干净净。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借助恒星的光芒昙花一现,就是张大千把石涛画得真假难分也只落了个造假画的高手,赞叹之余后常常被嗤之以鼻。那些白石门下,白石弟子白石后人则越来越受到老年大学,初学画者,盲目的收藏家的青睐。中国画史论学家更重视的是画家对中国画的发展和推进做出的贡献,理所当然地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黄耿辛,1951年生,河北省南宫市人,1985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室。现为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画院副院长,《水墨经典》杂志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他在《美术》、《美术报》、《人民日报》、《中国画》、《中国画研究》、《江苏画刊》、《美术界》、香港《华侨日报》、《读书人》等报刊发表了大量绘画作品、论文、评介文章和文学作品。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大展并屡获大奖,大量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及收藏家收藏。人民美术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台湾美术出版社出版其个人专集多种。《黄耿卓黄耿辛画集》获河北省第三届文艺振兴奖。

9.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篇九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是掌握知识的着陆点, 是综合运用的结晶体, 是检验文学水平的试金石。六十年代初, 高考、中考, 语文教科书被冷落在一边, 衡量语文学习的尺度, 就是学生的一篇作文。现在,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大诗人陆游曾说过, 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文章, 文章, 称其为文, 必有其章。陆游的这两句诗道出了文章的真谛, 而作为语文教师, 就是要塑造学生的创作热情,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 给他们一双文学的“妙手”。结合平时作文教学的实践, 反思个人写作的章法, 总结辅导作文的得失, 我把一般作文的写作归纳为写景、叙事、抒情三部曲。这种指导方法, 在教学和教研中推广, 反响都还可以。

一、写景, 开启苦闷的心扉

学生作文, 见到题目, 往往不知如何落笔, 思绪如烟似云, 捉摸不定, 眼观六路, 手笔仍徘徊不前, 几分钟心里就蒙上了浓厚的阴影。一旦苦闷的情绪生出, 那这篇文章就泡汤了。为抓住看题第一眼的灵感, 我提倡学生学会落笔写景。景物开了头, 人和事便纷至沓来, 齐集笔端, 拥挤纸上。

《驿路梨花》是学生作文极好的样板, 文章起笔就绘出了一群暮色图, 多么壮阔, 多么茫远!景物描写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深山密林, 领上了羊肠小道。学生沉浸到作者设计的景物之中, 任由作者的笔触引导。当作者还在“疑无路”之际, 梨花成了报喜的使者, 朦胧的月光, 烘托着洁白的梨花, 那是希望, 那是喜悦。镜头推移, 景物由远而近, 一座小屋被推到读者面前, 那是“又一村”的欢乐。

仿照教科书, 采用写景的方法开篇, 是作文的轻骑, 一下子把文章引到写作的快车道, 顺手拈来, 为文之快感触景而生。学生写《上学路上》, “风不紧不慢地刮着, 雨不慌不忙地下着, 水悠然自得地流着, 老天爷啊, 你怎么还不开眼, 满天的乌云, 难道是你沉睡的憨态!”写《金鱼》:“风真的疯了, 它抛洒着沙粒似的霰弹, 唰唰唰地打在脸上, 疼疼的, 辣辣的, 冷冷的, 我们赶紧躲进教室。一堂课, 地上积了薄薄的白雪。放学了, 我裹紧羽绒服, 身子还直打啰嗦。这是今年首场雪, 虽说不大, 却冷彻筋骨, 掌车把的手失去了知觉。好容易到了家, 两只脚早已麻木了。没有暖气, 屋里也是一片寒冷。我突然想起, 心爱的金鱼, 它, 可怎么受得了。那是秋天爸爸花了二十八块钱专门为我买的。红红的皮肤, 圆圆的脑袋, 骨突的眼睛, 高扬的尾巴, 实在可爱。”

我布置给学生《泛舟》的题目, 让学生思考选材写作, 很多学生想到了去公园摇船, 西湖等景区泛舟的游玩经历, 他们写得既真实, 又道出了城里人生活的欢乐和旅游嬉水的乐趣。每个班级, 都有几个到过西湖的学生, 马上想到暑假去杭州西湖, 游玩西湖, 坐船嬉水的情景。船大, 湖面宽阔, 一船游人的欢笑随船飘荡在清澈浩荡泛着金光的湖面, 那心底自是无限的欢乐。看着学生这样的习作, 心里也莫名的开心, 谁说他们没有一双写作的妙手。

用景物开头, 省去了思考时间, 避免了脑细胞的死亡, 促进了作文思路的畅通。学生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作文, 景物写好了, 那写人、叙事便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语文教师往往有共同的心理, 读学生文章, 一旦读到景物描写生动细致的新篇, 总会从心底溢出欢喜, 似乎作家就在你的班里诞生, 文豪就在你的学生里。因为古今中外的小说名篇, 景物描写占着很大的篇幅, 电影电视剧的开头, 几乎都是景物先行。所谓诗情画意, 其根本就在于景物描写。学生在作文中把景物录制剪接得体, 就标志着他们很高的文学意识。开头写景, 可以打开了学生苦闷的心扉, 是引导学生正确写记叙文的速成之法。

二、叙事, 挖出生活的宽广

叙述, 就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出来, 也是文章的主体。而学生完全可以把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情完整地叙述出来, 所以叙事恰恰是学生的强项, 他们有这个能力, 更有讲述事情来龙去脉的偏好。现代散文家秦牧说, 好比一棵菜, 要摘取最嫩的菜芽来抄肉丝, 才上味, 尖端材料才能炒出佳肴。叙事要选择那些能够充实文章内容、突出中心的材料, 写作选材要真实、典型。物以稀为贵, 文以真为美。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体现, 写作文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但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 很多同学为选材而犯愁, 他们大多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单调, 没什么可写的, 所以, 不是编造, 就是借用作文书上的材料, 乔装打扮, 最终应付作文。譬如自己生病高烧的故事、乞丐遇好人、儿童落水逢英雄, 让人无可奈何。为什么写作文成了平时教学和考试的一道鸡肋, 让人提不起又放不下?究其根源, 是不能做生活的有心人, 忽视自我, 排斥自我, 排斥心灵的参与和情感的宣泄。

叙事, 不是生活的录像, 而是文学的创造。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 要尽量让学生去创造生活。在叙事中, 要让学生学会选择材料, 才能刻画出活灵活现的人物。那些老生常谈、不痛不痒的材料能不写就不要写, 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最能打动人心、真实感人的材料。

叙述一般分为顺序、倒叙、插叙。学生写人记事, 插叙是作文的关键环节。插叙是在叙事过程中, 为了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 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 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学生如果能够熟练的运用插叙, 那文章必定题材拓展的开阔, 主题挖掘得深刻。可学生都喜欢一成不变, 平铺直叙, 特别是考试作文, 学生都是为了赶时间和过于紧张, 所以作文中的插叙, 是记叙文中的一项难点, 必须经过强化训练和指导, 学生才能初步掌握。譬如运动会, 写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动作, 获胜时的欢呼, 领奖时的笑容, 可以想到他们在操场上艰苦的训练, 训练时的低吟, 辛苦练习时的汗水。平缓的过渡, 有机的穿插迂回, 构成了文章完美的叙述整体。从现今学生的作文实际着眼, 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 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可以在插叙上下功夫。从考试的作文实战出发, 一篇叙事散文, 学生能够自如运用插叙, 必得高分。

我指导学生作文, 不是就题论题, 而是给以广泛的表现手法, 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类型, 如果是写人, 一般来说要选择三件事, 如果是叙事, 那一定要让学生插叙。旁逸斜出的枝叶更美丽, 切插叙述的情节更生动。

三、抒情, 其实就是展开想象的翅膀

作文的结尾, 可以是灿烂的晚霞, 可以是优美的诗句。写景, 是文章的开端和衬托, 可厚可薄, 浓淡相宜。叙事, 是文章的骨架和肉体, 可高可矮, 详略互补。而结尾, 则是感情和灵魂, 深情厚谊才能撞响读者的心钟, 引起读者的共鸣。

结尾处的语言, 虽说仅有寥寥数行, 却是闪光的灵动。生龙活虎全在两眼, 而文章的活眼就在结尾的语言。请看《互助》的结束部分:“捧出一颗友爱的心灵, 献上一份真诚的友情, 伸出一双互助的手臂, 撒下一片灿烂的光明!”多么好的语言, 多么浓烈的真情!读着这样的文章, 似乎听到学生清亮的歌声, 仿佛看到了青少年灿烂的笑容。手握红笔的阅卷老师, 必定给个满意的作文分值。

请读这样的一段结束语, 你的心情还能平静下来吗?“只要有一份友善的奉献, 有一份诚心的互助, 这就是三月的春风, 这就是仲春的细雨。用我们的热情, 用我们的赤诚, 用我们的心灵, 在校园编织巨大的友善的中国结, 这个鲜红的中国结, 永远印在同学们的心中, 伴随着青春的光华, 永远与你同行, 永远与—你—同—行!”

结尾的抒情, 抒情的结尾, 不是苍茫的暮色, 而是朝阳的辉煌, 道出了心声, 同时也照亮了读者的心灵。

我指导学生写记叙文, 明确要求学生在结尾部分要有抒情, 展开合理的想象, 用排比、比喻等句式, 合盘托出赞美的情怀。点睛之笔, 刚劲有力, 龙眼点的月亮越好。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培训个人心得体会下一篇:幼儿园小班游戏教案《我和妈妈做游戏》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