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民俗文化

2024-06-17

民间信仰民俗文化(共8篇)

1.民间信仰民俗文化 篇一

大力开发回族民间民俗文化

银川市实施“153243”工程

晚报讯(记者 王莉萍 通讯员 李小艳)作为自治区五十大庆献礼的重点工程,今年,银川市开始实施“153243”工程,展示展演我市回族民间民俗文化开发成果,整个工程预计在8月份完成。这是记者昨日从银川市文广局了解到的。

去年以来,银川市采取积极措施开发回族民间民俗文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回族民间乐器、乐舞方面,抢救挖掘出羊头弦子、回族口弦、哇呜等一批回族民间乐器。在回族传统婚礼习俗搜集整理方面,已搜集了宴席曲和“表针线”等回族传统婚礼习俗说段。

今年,我市回族民间民俗文化开发成果展示展演工作将实施“153243”工程,即:要开发15种回族民俗乐器、3种组合演奏乐器,创作2部回族民俗乐舞、4个回族婚俗宴席脚本,编辑回族婚俗图片册、回族服饰图册、地毯家具民族工艺品图册等3本反映回族民俗文化艺术的图册。“153243”工程将于今年8月份完成。

据悉,为确保并促进回族民俗及乐器挖掘开发的艺术水准,负责该项工作的银川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将各项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目前,负责组织回族民间民俗文化开发成果排演等相关工作的银川市文广局及银川艺术剧院的创作人员已深入生活,即将进入创作阶段。

2.民间信仰民俗文化 篇二

闽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台文化区是我国最小、最富有特色、继承古中原文化的特殊文化区[1],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是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基础。民间信仰是指广泛传播于劳动人民之中(某些特定历史时期在上层统治阶级也相当流行)的,无一定规范的教义、仪式、布道场所,并无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森严的约束力的民间宗教[2]。民间信仰是“泛布性”的宗教。闽台民间信仰就是福建、台湾人民崇拜的,融汇儒家伦理、释家哲学、道家思想和当地习俗为一体的一种具有独特性和区域性的民间信仰。闽台民间信仰,同根同源,历史上福建民间信仰随着福建先民入台开发逐步移植、承传,1818—1981年在台湾著名列位20位的主神中,有16位是从福建传入的。

闽台民间信仰广泛,其繁荣程度为我国其它地区所罕见。主要民间信仰有妈祖信仰、保生大帝信仰、关圣帝君信仰、临水夫人信仰和一些祖师、王爷、尊王的信仰,其中以妈祖信仰最为繁盛。虽然民间信仰是一种自发的、松散的活动,没有教义,但是它具有一定的认同习惯,如崇拜对象及其主题、信仰习俗活动、宫庙建筑风格等,这些认同习惯作为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3]。一些庙宇不仅是重要的朝圣之地,也是旅游观光胜地、文化交流集会之地。在国家“十一五”旅游规划中,海峡两岸旅游区被列入我国十二大重点规划旅游区之首,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理应成为海峡两岸旅游区的规划建设之重。

2 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2.1 优势分析

市场优势:闽台民间信仰的神祗大多相同且信徒众多。仅就台湾地区而言,据台湾1994 年的统计报告,台湾总人口2100 万人,其中1/2有宗教信仰。但有学者认为,这一统计未包括台湾的民间信仰。若将台湾的民间信仰也计算在内,台湾宗教信徒几乎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中民间信仰的人数高达750万人[3]。信仰人数众多表明,开发闽台民间信仰文化专项旅游的潜在旅游市场大,开发易成功。此外,境外市场开发优势也很明显。海峡两岸的迅速繁荣,闽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陆同胞访问台湾的兴趣与日俱增,经由福建前往台湾的大陆游客数量会呈超常增长趋势。在“小三通”时期,到福建看金门、看马祖的台胞也会与日俱增。台湾民间信仰文化是内地游客文化探秘的重要内容,数千万以闽台为祖地的海外华人是闽台稳定的旅游客源,也是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持久的欣赏者和交流者。东亚、东南亚、南亚、北亚等儒释道文化影响地区的游客也是闽台民间信仰文化的客源拓展市场[4]。

区位优势:从宏观方面来看,海峡两岸一衣带水,闽台相距不足250海里,闽台同属一个文化区。闽台经济发展超过全国年均水平,已形成海峡两岸经济繁荣带,经济区位良好。从微观方面来看,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资源一般都位于历史上和现代交通要道、经济较发达区域,旅游开发比较便利。仅以福建而言,闽东的陈靖姑信仰、闽中的妈祖信仰、闽南的吴undefined信仰、泉州的清水祖师信仰、漳州的陈元光信仰等旅游资源都位于福建沿海一带,无论是在点上还是线和面上都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优势。

政治优势:“两岸统一,旅游先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促进祖国统一的作用以文化旅游的贡献率最大。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更是在全国独具特色的特别具有亲和力的旅游文化,其促进祖国统一的作用独特而重大,主要体现在民族国家统一文化的维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共同精华的传承、多层次多方面共同文化的认同等方面[5]。以往只是民间的信仰崇拜活动,现在朝着越来越浓重的官民共祀方向发展,每逢庙宇落成,纪念庆典、神诞、神忌之日从党政要人均出面主持或参加活动。这些趋势和活动都具有“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祖籍、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祖国”的内涵。闽台民间信仰文化的旅游开发,可大大强化各层次各方面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认同感和依恋感。基于政治因素和社会效益考虑,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会被列入重要议程。

2.2 存在问题

目前,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未受到重视,开发还未成规模,开发层次低。主要表现在:①资源分布散。一是在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上,闽、台以各自开发为主,闽台统筹规划、联合开发的格局尚未形成。二是省内民间信仰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呈“大分布、小集中”特点,造成旅游开发时各地各自为政,闽东的陈靖姑、闽中的妈祖、闽南的吴undefined、开漳圣王、关帝等信仰文化旅游资源孤立、片面开发,多停留在点状开发层面上,还未串成线和扩成面,旅游开发呈星散格局。②资源体量小。“小”主要体现在产品规模小、活动空间小、客流量小、市场规模小。由于旅游开发零星孤散,无统一的合作开发规划,闽台民间信仰文化的旅游开发就难以有高水平、大规模、大市场,海峡两岸旅游区也难有实质性的整合发展。另一方面,民间信仰文化载体主要是庙宇,而一般庙宇空间小,容量有限,造成过度拥挤,缺乏虔诚安静的信仰文化氛围。此外,产品单一、旅游空间容量小、旅游活动少、游客停留时间短暂,很难留住游客,很多旅游产品都是“一日游”或“半日游”,可参与性的活动少,急需扩大产品规模。③开发力度弱。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把民间信仰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仍处于粗放的初级阶段。开发形式单一,多为寺庙修缮或重建,活动多为进香朝觐,其中迷信色彩较浓,信仰文化受众的文化素质较低,信仰场所等物质载体的文化层次偏低,不利于信仰文化多层次、高质量的旅游开发;配套产品如节庆活动少,这对非信徒和年轻人的旅游吸引力不大。此外,两岸尚未形成联合促销、联合开辟对外市场的局面[6]。④开发方式差。一是建设性破坏。宫庙建筑的现代化改造和装饰,以及其过度城市化、商业化、娱乐化等使民间信仰文化面目全非,给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带来很大不利。二是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影响旅游整体吸引力。任何一种宗教信仰、神祗崇拜都有其丰富而又深刻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充分挖掘闽台民间信仰文化的内涵才能保持长久的吸引力。三是民间信仰文化的旅游开发与周边景点的协同开发、合作少,这样就难以产生规模效益,无法做到资源共享与相互促进。

3 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3.1 指导思想与目标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一种相当强大的习惯和社会力量,因此应充分认识到两岸民间信仰的长期性。闽台民间信仰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已具备一定的条件、优势和机遇,政府要宏观指导,统一思路,制定相关的管理法规条文,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要抓住中国即将成为世界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重点建设海峡两岸旅游区的机遇,深入挖掘闽台民间信仰文化内涵,丰富民间信仰文化旅游产品类型,重点建设一批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地和两岸联动的民间信仰文化旅游路线,使之成为海峡两岸旅游区的精品和我国甚至亚太地区的国际知名品牌。

3.2 闽台合作策略

一是合作开发。闽台合作统一规划民间信仰文化旅游,防止片面、重复、低水平建设。台湾旅游界可投入资金和技术,参与福建民间信仰源地的旅游开发;福建旅游界也应争取参与台湾民间信仰文化的开发和再开发,发挥文化深层次开发的优势[7]。二是合作经营。两岸旅游界可合作经营旅游点、旅游区和相关的旅行社和饭店,共同举办相关旅游节庆、商务洽谈活动。三是联合促销。两岸联合促销民间信仰文化旅游产品,为妈祖、关帝神像游台等活动开通“绿色通道”,创造便利条件。四是加强民间信仰学术交流和共同研讨。闽台历史学界、民俗学界、宗教学界和旅游学界应当携起手来,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关心民间信仰文化旅游问题,加大学术交流和共同研讨的频率,特别是首先要抢救濒临灭绝的民间信仰文化,既包括民间信仰方面,又包括相关民俗方面[7]。

3.3 联合开发策略

考虑到信仰文化专项旅游活动单调性及市场狭窄性等特征,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应与其它类型旅游资源、旅游景点的开发相结合,增强参与性和体验因素,扩大市场范围。如保生大帝文化的旅游开发,要与中药健身祛病旅游相结合,发掘《吴undefined本草》的医学价值, 推出医疗保健旅游精品,并与“片仔癀”等名药旅游商品的开发结合起来,将中华医药医德文化发扬光大;泉州天后宫妈祖的文化旅游开发,要与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开发紧密互动,将妈祖祭祀礼仪与海上丝路祈风礼仪相配套,宏扬中华民族海洋文化[6]。联合开发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联合宗教、文化、旅游、经贸等相关部门联动开发,按不同地区开辟闽东南、闽南宗教信仰名胜古迹专线游;或按不同的信仰开辟专项游,以适应不同宗教神祗信仰者和一般游客的需求;或增设综合性的名胜古迹之旅[8]。策划开发教徒与非教徒、青年与中老年、文化水平高与低的游客的兼容性信仰文化旅游产品。

3.4 重点开发策略

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经费、示范作用等原因不能“一刀切”,只能进行重点开发。关于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重点建设区、示范区的选取,已有很多学者论述过,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关文献,从信仰人数、影响力、区位条件、旅游状况以及发展潜力等因子考虑,作者认为福建民间信仰文化旅游重点建设区、示范区可概括为“一心、两点”。“一心”指湄洲湾妈祖文化旅游区,“两点”指东山关帝文化旅游区和古田临水文化旅游区,三个重点建设区分别位于闽中、闽南、闽东。从区位条件来讲,点线面都易带动,增长极和示范作用易发挥。妈祖信仰、关帝信仰以及陈靖姑信仰在闽台较普遍,影响较大,三地旅游氛围良好,旅游发展在省内处于较高水平,且已分别成功举办过“妈祖文化旅游节”、“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旅游节”以及“福建古田陈靖姑文化旅游节”,三大旅游节庆在海峡两岸影响都很大。基于此,福建民间信仰文化重点建设旅游区是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区(“一心”)和山关帝文化旅游区、古田临水文化旅游区(“两点”),起着增长极和示范区作用。

3.5 突出女神文化牌策略

从性别的组成上看,闽台民间信仰多女神。世界上女神不多,而闽台地区却有诸如妈祖、临水夫人、太姥等女神,且其信仰的人数众多,海内外影响巨大。尤其是妈祖文化的传播,远至东南亚、欧美等世界各地。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要大打女神文化牌,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特色,同时还可结合福建闻名的惠安女,共同塑造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产品特色。

3.6 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对规划、管理、导游等方面的人才要求很高,必须充分认识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与特殊性。要培养一批兼有民间信文化与旅游开发双重素质的旅游规划、策划人才;培育一批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规划、策划事务机构、市场化运作人才;造就一支民间信仰文化旅游中信息咨询、医疗健身、餐饮、艺术表演、工艺制作、商品销售等服务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秦宝华,翁之光.加强闽台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措施[J].两岸交流,2000,(3)∶44-45.

[2]徐心希.闽台民间信仰的功利主义特点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112-118.

[3]李爽.浅谈闽台民间信仰文化与旅游开发[J].亚太经济,2003,(4)∶84-85.

[4]余美珠,等.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2-75.

[5]袁书琪,郑耀星,等.论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对促进祖国统一的作用[J].亚太经济,2003,(3)∶73-74.

[6]石奕龙.闽台民间信仰的表层差别及其原因[J].台湾研究集刊,1999,(3)∶13-15.

[7]袁书琪.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亚太经济,2003,(3)∶69-72.

3.泰山平安文化:民间信仰的力量 篇三

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泰山是原始人类的天然避难所

人类历史上,“恋山”的文化和情结并不少见,这是世界性的。然而,能在数千年持续不断始终维系着一个民族对平安的的企盼,还真的只有泰山。这座起于25亿年前地壳运动的大山,经历过沧海桑田之后,展露给世人的不但有自然地造化神工,更成为人类灵魂世界的一片心灵净土。

早在新时期时代,大汶口原始人类便在泰山脚下耕种、狩猎。原始农业完全靠天吃饭,阳光和雨水对于植物的生长最为重要,泰山高接云天,每天沐浴第一缕阳光,而兴云布雨也是在泰山上进行的,还有在黄河泛滥的时候,泰山便成为天然的避难所。正是泰山的重要作用,使它在早期人类的心目中逐渐具有了某种神力,并且声名远播,于是,原始部落的重要活动,如部落间的会盟便越来越多地选择在泰山上进行,传说炎黄二帝也曾在此结盟。二帝先到泰山顶上祭天,然后分别到婷婷和云云两座小山上祭地。

大汶口出图的陶器上日月山的符号,上面的圆形是太阳,中间是火焰,最下面是泰山。泰山之巅,冲天的火焰腾空而起,熊熊的火焰舔向初升的太阳,这个符号,蕴含了古人多么凝重的泰山情结。

历代帝王纷纷登临封禅,目的就是保佑社稷平安

古人认为泰山为“峻极之地”,是人与天相通的神地所在,泰山神为天帝之孙,正是“泰山”与“天”关系的形象化。泰山神的职司之一,即更替王朝、稳固江山。几千年来,“泰山安则四海皆安”的观念深入人心。

泰山不仅通天,还可“辖地”。 古人认为,“人死为鬼,魂归泰山”,是说泰山有阴曹地府,泰山治鬼,主人生死贵贱。历史上泰城“三重空间”是指阴司、人间、天庭。泰城奈河以西、以南,以奈河桥和蒿里山为标志,属于阴曹地府。泰安城(包括原奉高)东半部至岱麓,以原南城门、通天街、岱庙、岱宗坊为中轴,左右对称,布局严整的区域属于繁华热闹的“人间”。自岱宗坊至一天门,便由“人间”开始“登天”,攀登六千余级台阶,经中天门(二天门),至南天门(三天门)便到了“天庭”。

老百姓登泰山,为的是求得东岳大帝和泰山奶奶的庇佑

每年,不仅许许多多的国人登上泰山,祈求平安,也有很多外国朋友受平安文化的影响专程到中国攀登泰山。

泰山有三位主神。指原生于泰山,后来其信仰又遍及全国乃至海外的东岳大帝、碧霞元君以及泰山石敢当。

东岳大帝是即泰山神。他能兴云致雨,主阴阳交泰,万物发生。

碧霞元君,民间称作“泰山老奶奶”、“泰山娘娘”,其封号“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职责是使妇女多子,保护妇女儿童,有求必应。其实,碧霞元君的神职功能不止于此,她还有“统岳府神兵”之威,具“掌人间善恶”之明,有“护国庇民”之职,担“普济保生”之任,小至护民大至护国,无所不佑。

泰山石敢当是镇妖祛邪的灵石神。将写有“泰山石敢当”的石碑或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以禁压不祥。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一个平安的符号,遍布大江南北。

平安文化无处不在,让游客把平安带回家

平安文化影响了世世代代的泰安人,它承载了一种文化信仰,也成全了无数个平安文化创意。在泰安,“平安”真的是无处不在,与古老厚重的泰安、泰山文化的无限融合中,泰安旅游商品产业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平安”可以品味。以前,老百姓在登山过程中,喝上一杯钟灵毓秀、产自泰山的女儿茶,会身康体健、精神百倍,而今,饮泰山茶成为一项游客登泰山求平安的重要内容了。有关部门开发编排出敬神祈福的茶艺茶道,重新还原唐代的茶宴祭礼,将泰山茶文化与茶书茶画茶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相结合,泰山茶因此成了有卖点的平安文化产品。

“平安”可以收藏。一套骨瓷茶具,几只小茶杯,“装”下了泰山孔子登临处、五岳独尊、十八盘等泰山绝佳的风景,细腻而不失层次。茶壶的一面,是杜甫《望岳》里的经典诗句。如果想送给友人,还可以提前定制,根据友人的姓名与职业特点即兴创作诗句,刻在泰山麦饭石和紫砂烧制的茶壶上。

“平安”还可以很卡通。结合泰山平安文化开发了像石敢当、泰山童子、灵芝仙子、赤鳞鱼等一批以平安文化为代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卡通形象纪念品。这些来自泰山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变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卡通人物衍生产品。

4.卓新平-信仰文化 篇四

如何重建公共信仰并处理各种不同性质信仰之间的冲突,在当代中国重建道德体系的过程中信仰能够扮演何种角色,都是困扰当前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卓新平的演讲聚焦的就是这些问题。他是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同时也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委员,还参与了国家重大宗教政策的研究和制定。

信仰是人类求知的产物

在演讲开始,卓新平即指出,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之中,仍旧不能搁置信仰的作用。因为“敬畏感是一种宗教情怀,体现出信仰的超越性,而且指引、支配着人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法治、秩序等社会规范的重要补充。因为法作为社会表层规范,它是被动、强制的,有了这种敬畏感,就得到了人心深层的思考,就会使人有一种主动、能动的呼应和支撑”。

卓新平说,没有信仰,“老人跌倒该不该救”、“幼儿被车碾压路人视而不见”这些问题就出现了,而这种道德困境和价值缺失正在考验、煎熬着中国人的良心。他举例说,正是在这种道德及意义危机中,中国人重新开始呼唤道德价值和信仰意义的回归,找寻失落的精神家园,比如在“离开雷锋的日子”很久以后又重提“雷锋精神”、重塑“公民雷锋”形象;广州和武汉也联手上演《信仰》之剧,以文艺形式让信仰重新登上当代公民社会的舞台;关公崇拜也在被有识之士以“申遗”的方式来谋求其返璞归真。

那信仰到底是什么?卓新平引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作答,“信仰是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他说,这是因为信仰是朝向未来的,是让人们往前争取的。他认为对信仰的理解应持一种开放态度,信仰涵括神圣与世俗两大层面,而且也应看到信仰之中及信仰之间都有着很大的商讨、探究的空间。“因为信仰是人类求知的产物,是对‘未知’的一种具有模糊性、神秘性、神圣性、整体性的把握,显然这其中也有对尚无法获得答复之问的‘自答’、‘自解’。已知是有限,未知乃无限。信仰的言述有其平等性,无论是哪一个层面的信仰,在关涉理性和确知的方面则都是相似或相近的,很难说此高彼低、此真彼伪。”

靠信仰分层解决信仰冲突

卓新平强调指出,尽管信仰有着最为典型鲜明的排他性,但人类的信仰不可能是单一的。他认为,信仰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同一层面的信仰也可分为多种,比如信仰一般可分为世俗信仰和宗教信仰两大层面,宗教信仰相信其目的只能在未来的彼岸(来世)得以实现,而世俗信仰则从“此岸”、“今世”的角度关注人类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世俗信仰从涉及的领域及范围又可分为政治信仰、社会信仰、文化信仰、民族信仰、大众信仰、民俗信仰等层面。

“这样,信仰的存在就有了各自不同的空间或领域,它们彼此有关联却不能完全等同。这些不同层面的信仰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并行不悖,一个人可以有其文化信仰、民族信仰,甚至宗教信仰,并可努力使其在社会政治层面上相协调、达一致。”卓新平说。

在卓新平看来,之所以有必要对信仰进行分层,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同性质的信仰常常被误会、混淆,从而造出了不必要的信仰纷争。“由于不同的信仰相混淆,及其被放在同一层面来对待,使许多原本十分简单的事情变得极为复杂,本来不应敏感的问题变得极为敏感。如果将两种信仰放在同一个层面来理解,信仰的忠贞性和唯一性所导致的排他性会使两者处于尴尬处境,而且不少问题由此会被打上死结,永远无法得到解决。”

卓新平说,如果让信仰回到其各自不同的固有层面,则可能柳暗花明,使两种信仰并行不悖、和平共处。“目前中国的信仰理解实际上已经走到了这一临界点,其同一层面的认知使宗教问题陷入僵局。若能将之还原到其本属层面,问题则迎刃而解,宗教的社会作用与功能也就能得到最好的运用和发挥。”

文化发展先重树文化信仰

谈及文化信仰,卓新平也从信仰与文化的关系视角,就当前的文化重建和文化繁荣给出了相当有力量和意义的评论。他认为,文化的产业化不能割舍价值的内核,没有价值层面的文化信仰,一味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就可能误入歧途。

“在今天的中华文化重建中,我们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奋斗目标。由此出现的时髦话语‘文化产业’也应引起我们的反思。‘文化产业’不能因产业化而导致文化物化、物质化、俗化、商业化的趋势。过去‘教育产业’、‘体育产业’在其‘化’的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应是‘文化产业’的前车之鉴,决不可因文‘化’‘钱显’而走向文化浅显、文化流俗的嬗变。”他强调,文化发展繁荣首先应是文化精神的回归与弘扬,使我们重树文化信仰、重有文化敬畏,从而让我们的文化之魂留在我们的精神家园;其次则应关注文化事业,以更大的投入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功能建设,以此为前提,文化产业才可能健康发展,取得积极回报。

信仰共在需体现包容精神

在演讲的最后部分,卓新平首先从学理上阐述了为什么信仰包容显得如此重要。他认为信仰在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等层面本身的多样性,说明信仰在其共在上必须体现包容精神。“信仰所要求的单一和专一使之具有信仰的排斥性,在同一层面的不同信仰认知很难达到共识或认同。但不同信仰必须面对其共同存在,因此在社会层面形成或构建其信仰的存在共同体是可能的,这也就需要信仰之间的宽容和包容。在其多元社会生存中,信仰的绝对性诉求也有其相对性,不可能畅通无阻,而且其强行也不会走得太远。”

卓新平结合20世纪以来的中国政治与社会现实,特别强调了信仰包容的意义。他认为,中国有着久远深厚、富有特色的信仰文化,由于现实关切容易成为其关切的焦点,中国各层面的信仰有着特别的趋同性、共构性,人们不太强调此岸、彼岸的截然区分,神人之间也不像在“亚伯拉罕传统宗教”中那样有着无限分离的距离,这容易造成其挤在同一层面而彼此不容的悲剧,同时也使这种信仰理解有着对我们的直接贴近感和亲切感。“在中国宗教信仰的神明体系中,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会被‘神化’、成为真神;同理,中国政治信仰中的人物及其思想、学说、理想,也可以高达宗教崇敬的程度。”

卓新平说,中国信仰的核心,无论在其政治信仰、文化信仰、民族信仰,还是宗教信仰之中,都体现出其追求“大一统”即整体共在的这一奥秘。从政治信仰、文化信仰、民族信仰和宗教信仰对中华民族的维系上来看,都可以发现其对中国社会独特、持久的整体性和一统性传统及其发展惯性的注重和神圣化。“当中国突出并实践‘斗争’哲学时,社会则基本处于混乱、动荡的状况之中,结果是人人自危、信仰丢失,就连它的倡导、实践者本身也不例外。而‘大一统’政治及文化理念的持守,既需要求同存异,也允许和而不同。”

他认为,在当前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中国已进入多元社会的氛围中,人们希望一种多元并存的局面,却没有丢掉这种“大一统”共在的共识。他说,这种维系与坚持正是中国信仰文化的力量,而这也是一些中国当代知识精英倡导“信仰共同体”的中华文化基础。“为了这一‘大一统’和‘共同体’,信仰不可相混,却必须对话沟通。所以,正如宗教对话之‘宗教内’、‘宗教间’、‘宗教外’三层次那样,信仰的对话也应该是在同一层面内的信仰对话、不同层面间的信仰对话、以及信仰与其之外的其他范畴的对话,这种信仰对话、信仰包容,则可使中华更美好、世界更和谐。”

卓新平教授

著名宗教学家,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办哲学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宗教学评审组组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5.民间信仰民俗文化 篇五

摘要:剪纸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文章围绕民间剪纸艺术的吉祥观及其民俗文化价值展开研究,试图进一步剖析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观念。

关键词:民间;剪纸;象征;谐音;寓意;吉祥

一、民间剪纸与吉祥观

剪纸是民间传统艺术,历史悠久。早在纸出现之前,镂花工艺便孕育了剪纸的雏形,至南北朝时,已有了剪纸实物,到唐宋时期,剪纸的发展精熟而繁盛。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剪纸已从包含信仰、传说、原始巫术等的形式,向民俗、艺术等更为深层的方向演进,工艺技法也从最初的单色剪纸向套色剪纸、分色剪纸转变。在此过程中,剪纸逐步实现了从装饰到情感、审美等功能的过渡,并广泛运用于张贴、点缀、刺绣、印染等生活事项。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剪纸不仅仅传递着民间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更承载着一种“美之所依”的精神旨意,表达了剪纸艺人对幸福、祥瑞、美好的向往,体现了民间工艺对社会哲学的思考、对未来生活的预兆、对福禄寿喜的象征。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人日即事》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可见其对剪纸的赞美和热爱。如今,作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剪纸已经融入百姓人家,成为一种美化生活的艺术瑰宝、陶冶情操的精神食粮,作为民间艺术序列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它犹如一股潺潺清泉滋养着民间文艺的生命。中国古代民间“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民间剪纸亦然。民间剪纸的吉祥观传递着民间艺人的美好构想,是剪纸技艺的必然属性和内在要求。吉祥观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精神祈祷和一种情感化的心理体验。不管是哪种解读,可以肯定的是吉祥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社会历史文化浸染,经过不断融合和发展,逐渐形成涵盖福、禄、寿、喜、运等具有民俗意味的祝吉方式,它与民间剪纸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紧密相连,使剪纸蕴含的人文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二、吉祥观在民间剪纸中的表现

1、象征表现

象征,以物喻事,是以感性为基础,显现事物形态的抽象性表达和某种特殊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民间剪纸中,象征表现作为剪纸的隐喻和内涵,有利于欣赏者提升审美水平,解读剪纸艺人的丰富思想,并为欣赏者提供了莫大的心理慰藉和满足。以吉彩琴的剪纸作品《石榴》为例,创作者在大红的纸上镌刻出镂空花样,以满枝的石榴花果象征美好、红火的生活,画面中跳跃的红色、速写式的形态和直观的表达,无不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同时,石榴自古就有“榴开百子”的意思,象征多子多福与福禄安康。从另一方面说,吉祥观念与象征表现既有具体的联系又有抽象的互补,在表现过程中,吉祥观念的表达虽然往往并不那么直接,但隐含着某种浪漫主义构想,激发了一种自由精神,深刻地揭示了剪纸艺术对美好生活的承载和期盼。

2、谐音表现

谐音是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利用汉语中某些音同义不同的字,假借此字暗指彼字,通过语义双关表达吉祥主题。剪纸艺人常借助谐音的方法把动植物化为吉祥语,把美好的愿望通过图案暗喻出来。如,花生、柿子与“生”“世”谐音,两者拼组,谐音“一生一世”;又如,梅与“眉”谐音,剪纸艺人即以喜鹊站在梅树梢上的图案表示“喜上眉梢”;再如,鸡与“吉”谐音,鸡与鱼在一起,意为“吉庆有余”;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借文字谐音指物表意的吉祥文化观,为民间剪纸的发展增添了魅力。如,《松鹤延年》《福寿双全》等剪纸作品即是这种谐音表现的经典呈现。

3、寓意表现

寓意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托物寄意的,它主要借物之性、借物之意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反映物的内在特征。在民间剪纸中,寓意表现作为一种常用的表现形式,将吉祥文化观蕴藏于文字、物象的组合之中,借以表现剪纸的吉祥性。民谚俚语中有“鼠鱼多子”之说,所以民间剪纸中常用鼠、鱼喻示多子多孙。民间剪纸亦与民俗文化相关联,从而丰富自身的人文内涵。剪纸艺人常喜欢用富含寓意的寿山、蟠桃、梅、兰等物象进行创作,表达祈愿、福瑞、长寿等吉祥观。可以说,这种蕴含吉祥观的寓意表现方式,为民间剪纸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民间剪纸在民俗生活中的作用

民间剪纸在民俗生活中有着较为深厚的基础。它将祈福求祥的社会心理和精神文化追求融入民俗生活,并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多个哲学层面的内容。论及剪纸在民俗生活中的作用,可具体归纳为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两个方面。

1、岁时节令

岁时节令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活动,包括巫俗、图腾崇拜等早期民俗习惯,也包括除夕、中元、白露、夏至等岁时节令活动,但无论是岁时还是节令,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烙印着民间剪纸所蕴含的图腾色彩。在民间,百姓非常重视岁时节令,因中国自古有重农传统,岁时节令的地位非常重要。审读剪纸历史不难发现剪纸与岁时节令的密切关系。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即反映出了剪纸用于岁时节令活动。在民间,岁时节令中自古有“吉纸祥事”之说。在春节,百姓喜欢贴“福”迎春、张“花”纳祥,以此辞旧岁、迎新年。正月十五更是有“莲花灯上贴剪纸,花灯节上闹灯花”的民俗。不仅如此,古时剪纸亦有招魂复魄、驱鬼辟邪的象征意义,唐代诗人杜甫在《彭衙行》中就写道:“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这些从侧面揭示了剪纸文化与民俗生活互补相承的特征,又深刻地反映出了剪纸与岁时节令相伴而生的渊源。

2、人生礼仪

民俗学中将人生礼仪划分为诞生、婚嫁、庆寿、丧葬四个主要部分,这四部分形象地构成了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在这四块内容中,剪纸均与之紧密相连且传播着某种重要的礼俗文化。以诞生礼仪为例,在以农业文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结构中,“传宗接代”“香火永传”等思想盛行,造就了诞生仪式剪纸的出现。如,新儿降生后,农家要烧香祈祷,家里要贴上门福、送子窗花,准备附有大红剪纸的礼物,等待家中来人贺喜。《麒麟送子》《百子葫芦》等作品就体现出了这种仪式剪纸的朴素认知和深刻含义。又如婚嫁礼仪,新人结婚时,在门里门外都会张灯结彩,贴上清一色的“红双喜”装饰婚房,烘托喜庆气氛。在整场婚嫁仪式中,新娘的头饰、鞋服以及生活所需的被褥、蚊帐、妆台等上面出现的“鸳鸯戏水”绣花或纹样,它们的母本都源于剪纸。再如,庆寿、丧葬等仪式也与剪纸不无关系,如,《八仙祝寿》《鹿鹤同春》等作品就是孝寿文化的产物。

四、民间剪纸的文化价值

民间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为基础的环节,而剪纸艺术在民间文化发展中承担着引领作用,它引导着大众文化的审美取向和视觉情趣,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给予民间文化这棵参天大树生长所需的养料和精髓。曾有人说“文化价值根源于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剪纸的文化价值也基于此。可以说,剪纸作为中国民间文化中具有独特价值与内涵的艺术形式,不仅表达着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淳朴民风,也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朴素价值观和伦理批判。作为民间文化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剪纸将哲学、美学等内容加工并融合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精神文化内核的智慧结晶。从一定程度看,剪纸的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文人美术和学院美术,它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回归于民间文化中最为单纯的真、善、美的起点,并引导着社会大众文化从视觉经验向审美体验过渡和演变。综上所述,剪纸艺术为人们理解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俗精神架设了一道审美桥梁,为全面推动民俗文艺的繁荣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万炜、透视民间剪纸中的吉祥观念、大众文艺,(3)、

[2]刘延山、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大众文艺(理论),(6)、

[3]沈琰、民间剪纸艺术内容初探、艺术研究,2009(3)、

[4]刘世军、中国民间美术、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6.民间文化调查提纲 篇六

一、村(乡、镇、县)情概述

二、生产民俗

(一)农业生产民俗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农业沿革和作物种类

2.各种作物的生产过程、技术和仪礼 3.农具的制造和使用、保存 4.节气与农业的关系 5.农谚 6.土地制度

7、农耕信仰 说明:

1.农业生产种类繁多,稻作文化和麦黍文化有很大的差别,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加以叙述。

2.农业生产习俗包括农作物的种类,从种到收的各个环节及其习俗。当地的农耕经验、技术,农具的种类、使用与制作、维修情况,土地承包、劳动组织、分工协作,变工、雇工、换工与承包,社神、农神、水神、虫神信仰、祭祀、禁忌等民俗,土地和农产品的计量方法,除草、除虫和灌溉方式,肥料的种类、来源与加工、使用方式,农业劳动的方式与休息方式(时间安排,饮食、歌唱等如何安排),土地占有与分配方式等。

3.水利灌溉(水源、水渠、水库、水井的修建和使用情况),用水习俗和信仰、禁忌。

4.农产品的收获和储存(最高、最低与一般产量的情况)。5.农业经验的总结、传授与推广(如新年评比、老人介绍经验等)。6.农产品的销售与加工(舂、磨、碾、晒以及预售、流动收购等习俗)。

(二)狩猎民俗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狩猎沿革及禽兽种类 2.狩猎过程 3.狩猎工具、技术 4.狩猎组织

5.狩猎规约、禁忌 6.猎场处置及利用 7.狩猎信仰及仪式

说明:狩猎习俗种类繁多,包括狩猎生态环境、猎物种类、猎物活动特点,狩猎的时间、地点与方式(用弓箭、弩机、陷阱或猎枪、猎犬、围猎的经验与技巧),工具的制作,猎犬的培驯。狩猎的组织分工与分配习俗。好猎手的地位与荣誉。狩猎技术的传授与新猎手的培养。狩猎的信仰、禁忌民俗与仪式(猎神的名称、来由及其祭祀)。猎物的处理、加工与保存(如皮毛、肉、骨、角、蹄等的用途和保管)。

(三)畜牧民俗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畜牧沿革和种类 2.畜牧方式 3.禽畜养殖

4.禽畜驯化 5.畜牧信仰与禁忌

说明:畜牧习俗包括适于畜牧的生态环境,牲畜的种类及其比例。牧场的自然条件及冬夏季节的变换情况。如何转场?是否定居?牧民组织分工。放牧的技巧和经验。禽、畜神崇拜。牲口的繁殖与医疗。产品的处理民俗(如奶油、奶渣、奶酪、奶酒的制作,皮毛的剪用规律)。

家禽、家畜的喂养方法与经验。产品的处理和销售习俗。

畜牧业的信仰、禁忌。

(四)蚕桑民俗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蚕桑沿革 2.种桑采桑过程 3.养蚕缫丝过程 4.蚕桑生产工具、技术

5.蚕桑信仰 6.丝织品加工利用 说明:蚕桑民俗包括种桑、采桑民俗及养蚕民俗,涉及桑田保养、桑种选择、桑树育种、桑叶采摘及其工具、技术、信仰以及蚕种培育、养蚕过程与工具技术、养蚕禁忌、蚕神信仰、煮蚕、缫丝、丝织、丝绣、有关蚕桑的神话传说等多个方面。

(五)渔业民俗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渔业沿革及种类 2.渔业组织与技术 3.鱼具制作与仪式 4.渔业信仰、禁忌

5.渔业生产方式(商贸、交换、加工等)

说明:当地渔业的生态环境,主要的鱼种,捕捞方法(网、钩、叉、鱼鹰等的种类),养殖鱼、虾、莲藕、茨菇、海带等水产品的方式与经验。渔船的种类、大小、样式、制作和使用管理习俗。渔具的种类与维修、使用的习俗。

渔民的劳动方式,劳动组织、分工、分配习俗。如何探知鱼群、鱼汛,如何在海上辨别方向和天气变化。渔民的信仰与禁忌习俗。鱼行、鱼贩与渔民的关系。渔产品的加工、利用。

(六)矿业民俗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矿业沿革及种类 2.矿业生产方式、加工 3.矿业生产工具 4.矿工组织 5.矿产品运输、贸易 6.矿业信仰、禁忌

说明:矿业民俗包括民间探矿、采矿、矿产运输与加工、贸易等一系列民俗,涉及五行地脉、矿工组织、生产工具、运输工具、安全防护、行业神崇拜、行会、规约、禁忌、自然神崇拜等诸多内容。

(七)林业民俗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林业沿革及种类 2.林木种植、采伐 3.木材运输加工 4.林业信仰、禁忌 5.护林规约

说明:林业民俗包括林业生态环境,山林的利用,树木的栽培、采伐。每年绿化的日程、经验。山神、树神信仰。木材的砍伐与运输。烧柴、打柴与烧炭。封山护林习俗。有关村规民约。木材加工利用。

(八)采集民俗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采集沿革及种类 2.采集方式

3.采集物加工、利用 4.采集工具 5.采集信仰、禁忌 6.人工养(种)殖

说明:采集在有些地区有特殊的传承习俗,采集对象包括人参、虫草、蜂、野菜、蘑菇、竹虫、燕窝等动物、植物、昆虫、腐殖物等,涉及对它们的辨识、采集、加工、利用、驯化等知识、技术、习惯、规约、信仰、禁忌等民俗。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种类由野生变为养殖,考察时应用心记录。

三、经济民俗

(一)商业民俗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商业沿革 2.主要商品 3.集市 4.店铺 5.商旅 6.帮会、商会 7.叫卖 8.幌子 9.主要商道 10.主要商号 11.著名富商 12.交换信贷 13.钱庄 14.典当

15.商业规约、禁约 16.商业崇拜

说明:城乡商店、商场,农村集镇商贩的各种习俗。集市与庙会的日期与特色,影响的范围。行商如何活动,叫卖方式。商店的招牌、幌子与标志、广告。商业道德、信仰(商业谚语、口诀与财神信仰、禁忌)。主要商品的种类和交易情况。批发、零售、经纪人的活动情况,商人与手工业者、农民的关系。借贷、赊欠、分期付款、现款交易、以货易货、讨价还价的习俗。如何维持信誉。商业手语、行话。本地商人活动的范围多大?外地商人的来路及活动习俗。

(二)交通民俗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交通沿革 2.道路桥梁 3.运载工具及其制作 4.驿站码头

5.路桥管理保护 6.邮传 7.旅店货栈

8.路桥及出行的信仰 说明:交通是构成村落、城乡、社区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在民俗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常常受到该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制约。如运输的方式(水、陆运输工具及其使用情况,牲口的驼或拉,人力运输的挑、抬、顶、背、提、扛、挂、搭、推车或拉车、滚、流等运输物件的方式工具与技巧,其适应的对象)。号子等劳动歌如何配合,记录其歌词。船民、纤夫、脚夫、车夫的特殊民俗。道路桥梁、船舶码头、车辆的种类、名称及其修建、保养的民俗。运输业的经营与组织民俗。

旅行、运输时的信仰、禁忌及有关谚语。告别、饯行、接风、馈赠等民俗。与旅行、运输有关的各种设施与行业习俗(如客店、茶馆、饭店、驿站、娱乐场所等等习俗)。

通讯联络的各种形式(如敲钟、点火、狼烟、信物、书信、口信、唱歌、呼叫、手势、土字、密语、黑话等等)及其经验、禁忌等。

四、生活民俗

(一)服饰民俗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服饰沿革

2.服饰质地、色彩和款式 3.服饰制作

4.服饰类型 5.服饰功能 6.服饰信仰 7.服饰穿戴仪礼

说明: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四季晴雨的外衣、内衣、礼服、工作服的式样、质料和缝制者、做法、洗涤。最喜爱什么色彩和图形?有无纹身、束胸、缠足、凿齿等风俗?鞋、袜、帽、巾的质料、式样和做法。材质是皮、毛或丝、缎、棉。头、耳、鼻、眼、唇、手、腰、胸、脚、颈等处的装饰品、化妆品名称与样式如何使用?发型的样式和梳结的方法(如梳辫子、髻、披发、剪发、剃头„„)男人如何处理胡须?需调查服饰与信仰、禁忌等深层民俗的关系,注意其象征意义。重点服饰最好有形象资料。

(二)饮食民俗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饮食沿革

2.饮食种类、制作方法 3.日常饮食 4.节日饮食

5.宴客饮食 6.特色食品及其制作 7.饮食仪礼 8.饮食器皿 9.饮食信仰和禁忌

说明:主副食的品种、做法。每天吃几餐?作息时间如何安排?每餐吃些什么?如何做法?食具的名称和形状。本地的口味、爱好(喜酸、甜、咸、辣)及其原因。本地特产和风味食品、菜肴、佐料的品种与烹调方法。燃料种类。食品的储存方法(如咸菜、火腿、酸鱼、腊肉、果酱、笋干等品种及制作过程)。点心和干粮有哪些品种及其制作方法?饮料(茶、酒、果汁、开水或生水等等)的品种和制作、饮用习俗(如何时饮用,有何礼节、禁忌等)、节日和请客时的饮食。座次的安排,食具的摆放有何讲究?宴会的礼仪与禁忌。生吃哪些食品(如各种水果及蔬菜、鱼片、生肉等)。饮食卫生习俗与当地地方病的关系(如喜喝滚烫的食品与食道癌的关系),槟榔、烟草等嗜好品的习俗。长寿老人的饮食习俗等等。对习俗应分别主次及各阶层的差异。各种食品的象征意义。

(三)居住民俗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居住沿革

2.房屋结构及建造仪式 3.院落格局与功能 4.居室配置 5.室内陈设 6.家居信仰与禁忌

说明:居住民俗即家居民俗,大都和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传统相结合。如各种家居的式样、规模,都与村落、宗族习俗相联系。住宅的结构安排,公共建筑设施的种类,必要时画平面图标出房屋结构,用途分工以及园地、厕所、厨房、火塘、畜禽窝棚、经堂与佛龛、神像的位置等。家具的种类、用途和制作、摆放位置,灯烛的种类和摆放位置,家庭防护设施(如防火、防震、防盗、防风、防水、防寒设备等等)。房屋选址是否看风水或占卜?房屋的建筑材料、建造仪式与维修(如有无奠基、上梁或竣工仪式、唱词和集体帮工)情况。盖房中的仪礼与禁忌。居室的不同功用。节日和特殊情况下的布置,如张贴楹联、符咒、窗花、年画(壁画)等习俗。房屋迁徙和租赁民俗。

五、社会民俗

(一)家族、宗族民俗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家族、亲属制度沿革 2.家族、亲属结构 3.亲属称谓

4.家神、家庙、宗祠信仰 5.家训、家教、家风 6.家谱、族谱、宗谱传承 7.家长、族长、长老

8.家族、宗族、禁忌、规约、仪礼

说明:家族民俗是社会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包括:

家庭类型是几辈同堂的大家庭,还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家族的对内对外功能,宗族与宗祠有何活动?族规、家法、家谱、族谱和宗谱怎样传承?家长、族长的选定及他们的权力义务?有无家名、家族名?是夫权、母权、妻权还是平权?与子女是什么关系?如何对待老人与小孩?如何继承(是长子还是幼子继承,何时交权)?父子、婆媳、姑嫂、兄弟之间的关系。禁忌与信仰。家族财产的经营、分配情况如何?

同族血亲称谓。有何特别之处?外族姻亲如何称呼,如何交往?“舅舅为大”在分家时与丧葬中的表现。亲戚名称有多少?如何计算?近亲和远亲如何区分?走动时间和方式。干亲如何确定?有何仪式与活动、义务?

对长辈如何请安、服侍?如何拜年、拜节。夫妻、兄弟、姐妹之间的礼仪,如何互相尊重、体谅、密切关系?分家的礼仪。

妇女在生产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歧视妇女的说法和做法。

参与邻家事务的性质和程度。如何对待邻家的老人与小孩?积怨与和好的方式。

家神包括祖先神、灶神、佛、宅院神等家中所供奉一切神灵。

(二)村落民俗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村落沿革 2.村落形态

3.村落结构和功能 4.村民组织 5.村规民约及其实施 6.村落公共建筑及其利用 7.村落公共活动

8.村落信仰(包括风水观念)

说明:村落分自然村和行政村,自然村是其原始状态,它在民俗的产生和传承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村落的生态环境,历史沿革,村落结构,是同姓村落还是杂姓村落,村落的对内和对外功能,村落内部的协力组织、功能,村落的乡规民约,不成文法(习惯法)的制定和实施,村落的公共设施(道路、井泉、寺庙、墓地、戏台等公共活动场所)及用途,村落的文化设施及用途,村落的选址和风水观念的运用,村落的保护神及其相关的信仰习俗。民众的村落意识等。

村落之间,人与人之间有哪些重要的人际交往?如何招待客人?熟人见面如何打招呼问好?生人见面如何介绍,有何见面礼(如握手、合十、叉手胸前、伸舌头、碰头、接吻、拥抱、叩首、鞠躬等)、迎客的仪式、礼节、敬称,主客的座次安排。客套礼貌的习惯语言和动作。待客的饮料、糕点与宴会。礼物的种类与包装,各种交往中的礼物或礼金的名称、品种、数量及其作用。如何送礼和受礼?有关送礼的民间语谚与传说。致歉与警告的礼仪。

通讯联络的方式,在通信中如何尊称和谦称(如阁下、令尊、鄙人、家父等),如何问候,如何开头和结尾,有何礼仪规矩?家信的频率。

(三)教育民俗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教育沿革 2.教育场所 3.教育机构及组织 4.教育经费 5.教育仪礼、形式 6.教育科目、教材 7.教育信仰

说明:教育民俗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寺院教堂教育、学校教育中约定俗成的民俗,涉及到教育形式、内容、组织、仪礼、经费、教材、科目、信仰等诸多方面。

(四)岁时节庆民俗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岁时节庆沿革 2.岁时节庆种类 3.岁时节庆信仰 4.岁时节庆仪式

5.岁时节庆活动

说明:分述每年岁时节庆(如年节、元宵节、清明节、三月

三、泼水节、端阳节、火把节、七月

七、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等等),对大小节日作全面调查:各种节日的来历、沿革、活动的时间、庆祝的方式;参加者的年龄、性别和职业;有什么特别的仪式,食品、娱乐、禁忌活动?节日的准备工作如何?包括准备节日礼物、服装、物品等等。节日活动是以家庭还是以社会团体为单位进行?有何庙会、集会、竞技?节日性质和目的、功能是什么?对人民生活、思想有何影响?

(五)人生仪礼民俗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人生仪礼沿革 2.诞生仪礼 3.成年仪礼 4.婚姻仪礼 5.丧葬仪礼 6.祝寿仪礼

说明:诞生仪礼包括求子习俗及方法。节育、避孕、胎教和保胎习惯、妊娠禁忌,对孕妇和怀孕的叫法。产妇如何生产?在何处生产?生产的姿势(坐卧或蹲式),对助产人的称呼、召唤和谢礼。难产和催生的处理,是否把生产看成不洁之事?有何禁忌?对新生儿的称呼、处理,男女的不同对待,对双胞胎或怪胎的称呼和处理。脐带、胎盘(衣胞)的处理与存放地点。如何报喜、庆祝?有无洗礼、割礼?如何命名、喜

三、满月、百日、抓周?如何使婴儿健康、长命?如何哺乳、下奶?对产妇如何处理?如何沐浴或坐月子?产妇的衣食与活动,门外的标志,丈夫的活动(如产翁制等)。弃婴与养子过继的风习。育儿方法如何?幼儿教育何时开始,如何进行?婴儿说话、走路、上学的礼仪,婴儿的发型和衣饰,摇篮的式样与使用情况,如何计算岁数(虚岁、实岁、生肖的计算等)。婴儿如何命名,按什么原则由谁命名,有何仪式?有无拜干爹干娘的民俗?如何称呼和交往?

成年礼。多大岁数为成年,有何礼仪与标志(如割礼、纹身、穿裙子、加冠、留须发等发型与衣饰的变化)。成年礼的时间、主持人与参加人。成年后的权利与义务。成年礼的考验活动及其社会意义。

寿礼。如何祝寿,小生日与大生日的异同,祝寿食品、仪式与礼节,寿堂的布置,拜寿的方式,闹寿的庆典、娱乐活动,寿礼及其象征意义。

婚礼包括恋爱、订婚和结婚、回门。有无指腹为婚、近亲婚配,婚姻禁忌(如同姓不婚、生肖相克等)?择偶的条件与恋爱的方式(如对唱情歌、约会、情书等习俗)。家长、媒人在婚姻中的作用。怎样订婚(订婚前的活动如相亲、看八字、送礼等,订婚的仪式)。婚前准备(财礼、嫁妆、礼服、性教育等)。结婚程序、礼仪(日期如何确定,从迎娶到入洞房时男女家的活动),女方哭嫁和离家的礼仪,拜天地、挑盖头、闹洞房及歌舞戏剧活动情况,傧相、伴娘、陪房妈妈、司仪的确定及职责,听房习俗。婚礼歌谣、祝辞与传说。结婚纪念物(如录像、照片、结婚树)。婚期游乐、婚嫁蜜月、回门习俗。

婚制是否为一夫一妻、多妻或多夫、买卖婚、抢婚、交换婚、童养婚、等郎婚、再婚、离婚、典妻、招婿入赘、不落夫家、冥婚(为已死去的子女结婚)、娶殇婚(女死男娶)、嫁殇婚(男死女嫁)?有无守节、转房婚(夫死转嫁其兄或侄)及其他男女关系旧俗?冥婚的仪式、动机、用何物代表死者(如鸡、木人、纸人、草人等等)?俗称什么?婚礼场面及物品的照片。

丧葬仪礼。对亡人的处理(洗擦、换衣、理发、整容),停尸何处、方向,死者周围及口中、手中安放何物,停灵的时间,报丧、吊丧与宗教念经超度、守灵的礼仪。何时入殓?棺材的质料、型式与做法。葬式(土葬、水葬、火葬、天葬、树葬、腹葬、悬棺葬、洞葬、干尸葬等)与礼仪,墓地的选择(风水、占卜及其他方式),骨灰的处理。二次葬的做法和礼仪。坟墓的结构和陪葬品的放置、坟堆的形状与墓碑写法。

亲属丧服的种类与制作。有无特别的发型、面料、哭丧歌?孝子的活动。出殡的场面和礼仪,丧礼宴会、音乐、舞蹈习俗,邻里如何进行帮助?丧礼禁忌。男女老幼的丧礼有何不同?守灵、戴孝服丧和守墓的时间。对亡灵祭祀的礼仪(牌位的写法、形式,遗像的绘制与保存,祭祀的周期,是否有逢七即祭之俗)。对死者灵魂的信仰(何时还魂、投胎轮回,如何入冥、再生转世)与丧葬礼仪的影响。招魂与送魂的礼仪与活动。关于阴间天堂、地狱与鬼魂的传说。各种鬼的名称。

(六)信仰民俗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信仰沿革 2.各种崇拜 3.各种宗教 4.宗教人员 5.宗教组织 6.信仰活动 7.宗教禁忌 8.宗教艺术 9.宗教场所 10.宗教经典

说明:当地人崇信哪些神(佛道神仙,动植物精怪,日、月、云、雷、山川、天地之神,各种人神如关帝、岳飞、紫姑等)。如何祭祀,祭神祭祖的时间、地点及各种礼仪活动。有哪些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民间宗教等)及寺庙、庙会、游神走会?有哪些图腾?如何祭祀、如何祭祖、祭灶、祭社神(土地神)、求雨?祭祀的规模、主持人、参加人、祭坛、祭器、供品、香烛、音乐与经典的念唱情况。如何行礼?有无神像,如何制作(泥塑、木雕、绘画、印刷、牌位写法等等)?僧侣、道士、神甫、牧师、祭司、阴阳先生、巫师等宗教职业者的活动与生活习俗,其社会作用如何?有何特权,如何产生和培训?他们的组织、戒律、社会地位和经济来源。

他们如何穿戴、动作、下神、占卜、治病、求雨等?其社会地位、获取的报酬如何?他们的性别、歌舞、念经、符咒、做法情况怎样?

有关生活、生产及社会活动中的各种禁忌、预兆、算命、相面、求签、扶乩、许愿还愿、占卜、神秘数字信仰。

民间无神论及破除迷信的情况。

分述宗教场所(庙、观、坛、教堂)、仪式、艺术、经典情况。

(七)科技民俗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独特的地方技术发明 2.民间算术 3.民间测试 4.民间制造

说明:人民群众对天文、气象和历法的传承知识。如,以天干地支或十二生肖纪年、纪月、纪日的习惯。民间历书。日月星辰的名称与传说。民间的气象预报、环保、地震预测方法、关于动物、植物、矿物、冶炼、铸造、酿造、建造知识和民间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经验与口诀。民间速算法、计量法,重量、长度、工时、丈量等计量单位名称与数量,民间的计算工具(如尺、秤、天平、升斗斛或用手指、结绳、筹码及秤盘、计算尺等)最常用的有哪些?

(八)医药民俗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医药沿革

2.医疗机构(中医药、少数民族医药,土医药„„)3.常见病、地方病及其治疗 4.医药种类

5.医药种植、采集、提取、加工、保存 6.医疗方法 7.医疗器具 8.疫病预防 9.巫医巫药 10.医术药书

11.医药传说、信仰 12.主要医师

说明:民间卫生习惯。如关于洗脸、洗脚、洗澡的习惯、用具,澡堂的设施。洗澡的方式是盆浴、河塘、淋浴或男女的区别。洗衣、换衣的习惯,洗衣的工具,去污的材料如土肥皂、草木灰等。家庭打扫环境卫生的习惯,如何除尘、扫地、拖地、大扫除?扫帚、簸箕、抹布、掸子、拖把等的样式及其制作。饮食卫生、起居作息卫生、性卫生风俗等等防病的措施和陋俗。灭鼠、灭蚊蝇、灭蟑螂的方法。

民间医术、药材。有哪些具有特效的民间治病方法(如气功、推拿、手术、针灸、火疗、水疗、蜡疗、沙疗、泥疗、医疗体育与秘方及其适应症、疗效),当地特产的草药、药石及其疗效与民间使用情况。民间药膳。对健康长寿有益的食品、衣物。长寿老人的养生经验、口诀。长寿老人的最高年龄、地理分布与生活习惯。

民间医生。医生的称谓、活动方式与治病的办法。巫师治病是否用药?有无符咒?如何求神?如何叫魂?郎中、接生婆等人的技术培训与传承情况。

(九)游乐民俗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游乐沿革 2.游戏竞技种类及类型 3.游戏竞技传承方式 4.游戏竞技组织 5.游戏竞技器具 6.游戏竞技活动 7.游戏竞技传说、信仰 8.游戏竞技禁忌

说明:民间体育与竞技的种类、名称。如武术、游泳、赛马、摔跤、气功、划船、拔河等。如何训练,如何比赛,如何奖励,与劳动、生活、节日的关系如何?动物的竞技(如斗牛、斗鸡、斗蛐蛐、斗狗、斗草、斗禽等),民间体育的组织与领导。

民间杂技与马戏的种类与技艺。演员艺人的培训与组织情况,其活动范围与影响。演出的方式,演出幕后的台词与收费方式。动物的驯养习俗(猴、狗、兔、鸟等)。

儿童游戏的种类与各种玩法。包括口头游戏、文字游戏、棋类与用具游戏如跳皮筋、踢毽子、放风筝、打陀螺、滚铁圈、抖空竹、扔羊拐等等。包括室内室外及个人、集体等游戏。对常见的有特色的活动进行具体描述。民间玩具的品种、名称、玩法及其图片。

成人娱乐休息的主要方式。如下棋、打牌等活动。

棋、牌的种类与玩法。棋牌的材质、图案、数量、结构及购买情况,活动场所,有何禁忌与习俗、游戏规则?有无赌博?

六、文艺民俗

(一)民间艺术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民间艺术沿革 2.民间艺术种类及传承 3.民间音乐 4.民间舞蹈 5.民间戏剧、曲艺 6.民间美术

说明:民间艺剧。戏剧名称、历史、流行地区及内容、演出时间、场合(舞台、剧院、广场、庙会、堂会等),其唱腔、对白语言、服装、布景、道具和乐器特点,化装与脸谱艺术,演员行当及其技艺的程式与传授,关于戏曲起源与祖师爷的传说与祭祀,剧团组成,戏剧禁忌。群众反映。

民间戏剧、曲艺。曲种名称、历史、特点、流传地域、艺人与演员的身份、文化程度,主要曲目及其来源、内容、演出的人数、时间、场所、乐器、道具与服装。如何收费?如何传授?曲艺团体。群众喜爱与参与情况。

民间音乐。主要民歌、器乐、法乐形式、代表作,乐器的品种、活动、表演时间、场合。民间歌节、歌会、歌圩。著名歌手与民间音乐家。音乐传承方式。

民间舞蹈。有关种类、名称、动作特点,如何伴唱、伴奏、化妆?如何用道具(如狮、龙、麒麟、舟船、高跷、抬阁等等)?跳舞的人数、场合、仪式,与劳动、与节目的关系。舞蹈技艺的学习和传授。著名艺人。

民间美术。如岩画、年画、农民画、花鸟字、吉祥图案、少数民族书法、人体刺画刺字、唐卡等的形式、品种、工具、技法、颜料、悬挂或张贴、涂布习俗,师承方式,有关信仰、传说故事、口诀、禁忌、规约等。

(二)民间工艺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民间工艺沿革 2.刺绣工艺 3.编织工艺 4.刻印工艺 5.雕塑工艺 6.剪贴工艺 7.铸造工艺 8.装潢工艺 9.建筑工艺 10.烧制工艺 11.印染工艺 12.园林工艺 13.装裱工艺

说明:指品种和名称及作坊(如剪纸、棉花画、麦秸画、木雕、泥塑、石刻、刺绣、染印、陶瓷、糖人、面人、绢画、根雕、牙雕、玉雕、景泰蓝、书法等),艺术特色、特殊技艺、传承方式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三)民间口头文学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民间口头文学沿革 2.民间叙事文学的讲述 3.民间韵文文学表演及活动 4.优秀传承人——故事讲述家和歌手

说明:各类民间文学的品种及代表作品。包括歌谣、故事(神话、传说、笑话、生活故事、寓言、童话、动物故事等等)、谚语、歇后语、俗语、史诗、民间长诗等等的演唱场合、社会功能与著名歌手、故事家、艺人的活动情况、技艺传承情况。补充:

本次调查以第五部分的社会民俗为主,其它为辅。广西的同学也可以考虑将福寿文化调查作为重点。相关的可以参考中华福寿网http:///fscs/Index.asp

7.民间信仰民俗文化 篇七

会宁县地处甘肃的中部要冲, 素有“秦陇锁钥”之称, 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从马家窑、牛门洞等处出土的陶器确证, 会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从汉武帝西巡经过会宁县境算起, 也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会宁自古以来民风淳厚, 耕读传家, 近年还被称作“状元县”。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民间信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展演场所:佛道合一的多神信仰和对祖先的敬畏

民间信仰主要体现在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等方面。

多神信仰是民间信仰的一个特色, 而其载体就是存在于民间的大大小小的庙宇及其供奉的神灵, 这在会宁也不例外。

在会宁的农村, 每个村子里都有方神庙, 有的供奉着龙王、有的供奉着佛爷、有的供奉着菩萨……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寺庙或寺庙群, 十里八乡的民众都可以前去敬神, 民众称之为十方山场。与方神庙不同的是, 这里不仅建筑规模宏大, 而且供奉的神灵众多。会宁县的桃花山、铁木山、草桥关、清凉山等都是属于这样的山场, 这些山场具有佛道合一的特点, 既有属于道教的神, 也有属于佛教的神。

对祖先崇拜和崇敬主要通过丧葬习俗和祖先祭祀来表现。

一般来说, 复杂的丧葬仪式即有对死者的崇敬又有生者祈福并得到保佑的性质。在会宁, 人逝后, 一般都要进行停尸、报丧、入殓、吊唁、下葬等仪式。在丧葬仪式中, 阴阳先生或称风水先生的一项主要任务是选择坟地, 人们认为坟地风水的好坏对生者和死者都有好处, 风水好, 则逝者能够入土为安, 生者还可以得到保佑, 要么升官发财, 要么人丁兴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逝者下葬三天后的凌晨, 亲人要再至墓地上坟添土, 称为“复三”或“复山”。据说能被望乡台上的亲人看到。民间认为人死后每七日死者要过一阎罗, 所以每七日都要到坟上祭奠, 直至“七七”。在百日祭奠后, 每年的祭日都要“烧纸”祭奠, 直至烧过九年。

二、展演方式:民间信仰已渗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民间信仰是“对被认为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和抚慰。”人们认为, 许多事情都可以通过人们的想象的“互渗”或“交感”关系彼此关联起来的。

此外, 在会宁, 每逢过年, 家中“坐纸”的祭奠仪式, 就是年三十早晨将逝去的祖先接进家门, 立神位、摆供品、烧纸钱, 然后当晚或者三天后将祖先送出门。

现实生活中, 人们建新房要安土神保平安、有病有灾求神禳解、遇到难以决定的事也要求诸神灵, 可以说, 民间信仰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1. 满足娱乐活跃市场

不管是方神庙的庙会, 还是十方山场的庙会, 都是一项重要仪式, 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除了传统节日之外还有庙会为人们提供了实现交流和娱乐的空间。会宁的桃花山、草桥关每逢庙会一般都要请剧团唱秦腔, 届时, 十里八乡的人都赶来敬神和看戏, 期间商贩也来赶场, 庙会中满足了人们娱乐需要和商品交易的需要。

2. 问病禳灾保平安

民众认为, 人的生老病死和旦夕祸福, 除了自然规律作用以外, 神鬼或祖先也起着一定的影响。在会宁, 人生病或遇难灾祸后, 一般还要到方神庙或十方山场求签或求神问卦, 看是神鬼原因, 还是祖坟或其他原因, 然后根据问题的“根源”进行禳解, 民众认为一般都很有效。

3. 求学求财求富贵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对生活水平的追求, 民众也想在求学求财求富贵反面, 借助于神灵的力量。一般来说, 人们先向神灵许愿求诸神灵保佑自己实现愿望。在民间, 求财求富贵, 一般找关圣帝许愿。求学, 一般找掌管考运的魁星爷。

三、展演的本质:民间信仰是文化创造活动

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里, 并非简单地把宗教信仰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 在文化语境下, 他们一般都是把原始宗教信仰看作是人类在满足其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 为了解决所面临的种种具体问题而开展的一种文化创造活动和结果。格尔兹就认为宗教文化就是从历史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 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 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知识和态度。布朗也认为, 社会是一个整体, 即“任何文化都是一个整合的统一体或系统, 在这个统一体或系统中, 每个元素都有与整体相联系的确定功能。”可以说, 民间信仰也是社会生活的缩影, 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展演。

在现代文化语境中, 虽然部分民间信仰面临的是消亡的境遇, 但是在世俗的生活中, 民间信仰约束着人们的思想言行和人生观, 人们往往通过民间信仰企图实现“自我”与“神灵”的联通, 以便提高神灵的“灵验度”来祈福驱灾。这种来自人们心灵深处的约束往往能遏制人性的劣根性, 促进人性的良知, 祈求人生福禄寿、美好幸福等生活目的相联系, 具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但是, 民间信仰也是双刃剑, 其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 过之则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摘要:民间信仰及活动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 为了解决生存和发展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而开展的一种文化创造活动。本文试图甘肃省会宁县存在的一些民间信仰, 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视角, 说明民间信仰及活动是一种人类特有社会文化现象的展演。

关键词:文化语境,民间信仰,展演

参考文献

[1]陈勤建, 衣晓龙.当代民间信仰研究的现状和走向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 2009, (2)

[2]会宁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1

[3]弗雷泽.金枝[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8

8.民间文化奇葩 篇八

一、起源、历史

海门山歌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优美的音乐旋律和生动的唱词语言,源于劳动,它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随口、即兴哼唱出来的声音。有什么样的劳动形式,就会有什么样的劳动节奏和音乐旋律,而且随着各地方言的不同而不同。海门人民是勤劳的,更是一群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群,其祖先主要来自江南一带,随着长江下游、黄海之滨的不断溢涨,而不断聚集,尤其是在清末民初大实业家张謇先生的带领下,海门人沿着它不断向北开拓开发,海门的山歌也随着流传到了如东、大丰、射阳、滨海等地。海门作为海门山歌的发祥地,有着全国唯一的海门山歌剧团,它的音乐母体就来源于海门山歌的各种音调,很有特色,正因为海门山歌源远流长的历史、独具风格的音乐旋律、形象生动的山歌语言及流传广泛的地域范围,所以海门山歌已经深入人心。

海门山歌源远流长,其形式繁多,不拘一格,浑然天成。其中有短曲,也有长歌;有对唱,也有盘唱;有劳动号子,也有生活小调。其山歌内容也十分丰富,亦庄亦谐,雅俗共赏。其中有直抒胸臆的情绪宣泄,也有触景生情的即兴表白;有对真善美的褒扬和追求;也有对假恶丑的鞭挞和唾弃。千百年来,海门人在劳动生活中随口即兴编创了无数的山歌号子,口授相传,长盛不衰。在海门,无论是年逾九旬的老者,还是牙牙学语的稚童,人人都喜欢哼唱家乡的山歌,海门山歌成了海门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倘若劳动之时,喊喊号子,顿觉疲惫全消,劲添百倍;闲暇之余,哼哼小调,倍感心情怡悦,神清气爽。

二、艺术特点

山歌剧的表演艺术基本上是写实的,强调塑造人物的鲜明性格和特征,着力表演内心世界活动,同时也借鉴京剧等传统戏曲和歌剧的表演手法,融为一体。逐渐讲究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这种四功五法的表现程式,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一套比较自成体系的表演手法。初步具有生、旦、净、丑行当之分。依据不同角色,形成了各种行当的表演风格。

近几年来吸收歌剧的板式结构和歌曲的旋律行腔方法,使原来的曲调更优美动听,舒展流畅,形成了新的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新的板式结构。

三、唱词特色

本色语言,俗中见雅;乡土色彩,本地风光;比喻夸张,诙谐隽永;句式多样,平仄协调;插入对歌,更为增色。

海门山歌的唱词内容最为丰富生动,最为精彩感人。特别是那些来自生活的形象生动的唱词,真是叫人感叹称奇。短的山歌只有四句,长的山歌长达数百句,大多描写男女青年在劳动中的爱情故事,有的长山歌甚至多到上千句。有首长山歌叫做《撑船歌》(又叫《摇船郎》),后来改编成了山歌小戏《淘米记》。五十年代,一直唱到了北京中南海,演唱者受到了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四、音乐特点

海门山歌分两类,一类是即兴山歌,大多在田间劳动之时,随口编成。歌词有四句、六句、八句等。另一类是叙事山歌,歌词有十几句、几十句乃至几百句不等,叙事山歌中的系列山歌,在人物、情节上既互相连贯,又可独立成篇。海门山歌以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题材为最多,如《小阿姐看中摇船郎》等。也有的山歌反映农民生活的艰辛,有些插科逗趣或打情骂俏,纯属消遣而唱。

解放后,以叙事山歌《摇船郎》为基础,整理、创作了第一个海门山歌剧《淘米记》。1958年8月,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了专业的海门山歌剧团。从此,海门山歌剧作为一个崭新的剧种出现于舞台,活跃于江海之滨。剧团曾去上海、浙江、南京等地演出,深受当地观众的欢迎。1993年晋京演出,获得成功;年底参加江苏省第一届戏剧节,演出《青龙角》,获多个奖项。

海门山歌曲调优美朴实、清新流畅,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常用曲调60余首,其中以“山歌调”、“对花调”为基本调,以羽、微调式两种声腔形成对比;由板腔、联曲两种板式结构组织而成。已有板式:“山歌调”慢板、中板、清板、流水板、联板、紧板、叠字板、快拉慢唱等九种板式;“对花调”慢板、中板、清板、宽板、云水板、简板等六种板式。并吸收许多小调和说唱音乐。有的用于抒情,有的用于叙事。如“月月节”这首曲调,感情充沛,意境深远,用于载歌载舞最为适宜;《小郎依儿来》活跃有弹性;“香袋调”旋律优美,容易上口;“佛祈调”十分灵活,不受唱词字数限制,可长可短,可紧可松,善于表达愉快的心情;“打樱桃调”、“五更鼓儿调”、擅长男女对歌、抒发情爱;另有“牌经调”、“采仙桃调”等油腔滑调,适于反面人物的表现。

山歌剧的声腔,均是五声音阶,有时加进“清角”、“变微”、“变宫”音;旋法特点除级进外,最有特色四度、五度、小六度、小七度的跳进,如25、36、63、31、65等,由于羽音在调式中十分突出,使海门山歌剧音乐唱腔形成独特风格;其润腔方法紧密结合村词的运用,如:“嗨、唷、喷、呀、啊、咯、依呀呀得喂”等,使其富有色彩。

曲牌中,海门锣鼓很有特色,但只能与曲牌或曲子中同时运用。至于常用锣鼓经,根据京剧锣鼓稍加改动因地而用。

乐队编制是主奏乐器、基本乐器、色彩乐器。如主胡、笛子、琵琶为主奏组;以扬琴、大提琴、三弦、笙、中胡等为基本乐器;其余是唢呐、小提琴、西洋木管、电子琴为色彩乐器。主奏二胡音量与音比较高亢清脆。从以上诸方面形成了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并富有江海平原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从《淘米记》的演出到《青龙角》音乐唱腔的创作,并获得成功,历经了三十六年之久。《淘米记》作为开创了一个新剧种的小戏,它的唱腔主要是以“山歌调”、“对花调”为基础的。《山歌调》的原始曲调,名为四名头、六句头、八句头乃至几十句不等,但说到底只有上下两句旋律,中间有些说唱,近乎念白,且都是自由节奏,无板无眼,只能表演一些生活小戏或小演唱。在创作中,借鉴、学习其他剧种的成功经验,逐步地、有目的地以“山歌调”、“对花调”作为基础,通过节拍、节奏、速度、旋法、腔幅、调性调式及伴奏形式等变化,衍展出快、慢、整、散多种形式。因此,试演样板戏中的京剧音乐改革对海门山歌剧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八十年代,对海门山歌剧音乐发展进行了广泛探索。如《小阿姐看中摇船郎》、《两媳妇》等节目,都丰富了山歌剧音乐唱腔;许多板式如“山歌调”慢板、快板、叠字板以及反宫山歌调。反宫山歌调它运用游移调式,本调和旋宫调式交替进行,使得曲调抒情婉转,清新流畅,容易传唱。

1993年,现代山歌剧《青龙角》的创作演出,使山歌剧音乐又有了一个更新的发展。音乐创作得到了著名作曲家龙飞老师的亲自指导。这样,整场戏的音乐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使得人物内心活动得到充分的揭示,音乐给人以强有力的感受。这样使得整个音乐唱腔既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极具艺术感染力。

五、主要代表曲目

1959年9月,赴南通文化宫为刘少奇专场演出《淘米记》、《夫妻双回门》等。

1964年7月,《银花姑娘》参加江苏省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1978年10月,《看桃人》参加省会演,编剧陆行白,作曲汤炳书。

1980年1月,《两媳妇》赴上海电视台录像,编剧梁学平,音乐整理陈卫平。

1980年12月,《余丽娜之死》参加江苏现代戏观摩演出,获演出三等奖。编剧俞适,导演吴祥,作曲汤炳书。

1984年11月,大型历史故事剧《唐伯虎与沈九娘》参加南通市专业剧团新剧目调演。南通电台制作成广播剧播放。编剧俞适、陆行白,导演吴祥,作曲汤炳书。

1986年7月,《小阿姐看中摇船郎》随南通市民间艺术团赴北京中南海演出。

1993年,《青龙角》晋京演出,同年参加省戏剧节。编剧陆行白,导演杨观复,作曲汤炳书、陈卫平。

1994年8月,获中国戏曲音乐学会颁发的“新剧种音乐建设孔三传金牌奖”。

1998年,《情系法网》参加南通市专业剧团会演,获多项奖。剧本改编陈伟功,导演李青云,作曲汤炳书。

2001年,《花香风雨》编剧张东平,导演杨观复,作曲汤炳书、陈卫平。

2001年,《声声山歌颂家乡》获江苏省民歌民舞民乐大赛银奖。

2002年,《江风海韵东洲美》获江苏省五星工程银奖。

2003年,《献给妈妈的歌》晋京演出,并参加南通市专业剧团会演,获多项奖。编剧张东平,导演李青云,作曲汤炳书。

2005年,《采桃》参加由中国剧协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演出国际小戏艺术节》获银奖。编剧陆行白,导演李青云,作曲汤炳书,演员宋卫香、陆新娟、朱新华。

2007年,《采桃》选段获江苏省第三届戏剧“红梅奖”银奖。

2008年,《江波海浪歌连歌》参加全国农民会演,获丰收奖。作词李翔,作曲汤炳书,编排李青云,演员宋卫香等。

2009年,《小夫妻一配做人家》获江苏省第四届戏剧“红梅奖”铜奖。

海门山歌是楚文化与吴文化交界点上非常鲜活的山野小花,它具有吴侬软语这种阴柔之美,同时它又具备了大江大海奔涌向前的那股阳刚之气,集阳刚与阴柔于一体,这是它的艺术风格。如果说,把我们整个江海大地比作一个大的自然博物馆,它就是一个非常鲜活的非常珍贵的艺术珍品,它的存在为中国戏曲历史长廊,为世界戏曲历史长廊增加了非常亮丽的色彩,它属于历史,它属于现在,它也必将属于人类的未来,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录自南通教育博客,作者青竹)

上一篇:窗口单位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