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美国教育有感

2024-06-28

遭遇美国教育有感(共14篇)

1.遭遇美国教育有感 篇一

读<<遭遇美国教育>>后的感想

2009122132郑燕珍

看完这篇文章后,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太震撼人心了,我们已经多少人多少时间花在那些死记硬背的公式和定理上,多少人曾经背过多久沉甸甸的书包,每天晚上在台灯下埋头苦读,多少小学生的父母的耳边叮咛,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考上好的初中,多少初中生的父母在眼前语重心长地说,努力点,将来才能考上好的高中,又有多少高中生的家长在我们面前忧心忡忡地说过,好好努力,将来才能有出息地考上大学……我们中国的学生就是从一个又接一个的包袱里扛过来的,我们即使有想要往外面的世界里跑的憧憬,但最终还是没有勇气离开圈养我们的圈,我们害怕失去中国人生存的基准路线,害怕被生活中的游戏规则淘汰出局。

所以我们在一直拼命地往前跑,即使背着那个沉甸甸的包袱,也不能松懈,渐渐地我们忘了童年那时候的梦想,更多的是现实的身影,我们背向我们心中的指明灯,越走越远,渐渐的我们看不到了那盏灯的光芒了,看到的是生活中的指路灯,我们就站在十字路口,大家都在忙着找方向,找自己的出路……

而美国的孩子们大概在我们埋头苦读的时候在课堂上大家自由地、无拘无束地畅谈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想法要往哪里走,大家都是自己的主人,没有什么门槛阻止他们跨出去看外面的世界,探索世界,更甚者,他们还得到了更多的鼓励与赞许······

所以到了今天,我们的理论知识能力遥遥领先于美国的同龄孩子们,但是我们大家中很大部分却成了高分低能儿,美国的学生们却是在各种实践那么灵活地,精彩地做出一个个令人佩服的发明,一个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而我们依旧固守在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窖坛里自得其乐,忘却了外面正改变着的世界······我们就

是在起跑线上选择了与众不同的方向上驰骋,美国的孩子们选择了漫步向前走,一路上自己去寻找路上的各色东西,而我们连欣赏路边风景都觉得浪费时间。

梅克教授说:“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我觉得她说的这句话很有道理,教育应该是要从适应于人类,而不是人类要适应于教育,一个教育水平的高低与质量好坏就要看给人类的学习带来了什么和影响了什么。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这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弊端和挑战是什么?无疑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强。虽然我们在中小学的教育问题上比美国的知识要难,但是为什么美国这种知识难度不高的教育却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呢?我想这与美国教育重视生活教育,重视实践教育分不开的。

我们的教育呢,除了课堂知识的传授和题目训练以外,哪有什么实践性的教育。君不见,在我们的现实中,家庭劳动被家长包办,劳动技术教育徒有虚名,社会考察几乎被禁止,研究性学习走形式,即使是职业技术学校,也多数停留在理论上面,很少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的地方。在家庭里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所有的家务家长全都包了,甚至学生上了大学连洗衣服、剥鸡蛋、叠被子都不会。美国的教

育是一种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双线并行的教育,虽然知识难度不高,但是下午2:00以后全都是实践活动的时间,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我们的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忽视了能力教育,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放弃那些片面的应付升学教育需要而进行的大量的无用的知识训练,这是中国教育必须做出的艰难选择!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我们的教育体制,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大部分时间放在课堂外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让孩子放松心情,放飞理想!

不少美国人都赞美一条中国古谚:“Give me a fish and I will eat today. Teach me to fish and I will eat for a lifetime.(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哲话,连美国人都深深被震住,我们岂能忘记这个道理呢!

但是仔细回想一下中国的教育也非一无是处,中国的教育模式里面还是有着比较优秀的文化传承的底蕴的。中国的文化教育里面很注重了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教育,这点跟美国比起来还是值得自豪的事情。在美国这个国家里整个社会充斥的是满满的金钱与利益的味道,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是很淡薄的和冷漠的。我曾听一朋友说过,他家的亲戚在美国留学,一次病得不轻,是同宿舍的一个美国同学帮他叫了救护车的。在出院后,我们这中国的留学生满怀着感激去给这美国同学致谢的时候,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美国的这学生他觉得没什么好感谢的,这让中国留学生觉得这太惊讶了,觉得这人不错,但是美国学生随后附上了一句话,如果是在中国是绝对会让人觉得很不齿的。他说,你得付我XX钱,我帮你叫了救护车,这是我应得的酬劳······当时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觉得很气愤,给冷颤。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在美国被视为了一种有薪劳动,这是一件比较令人心寒的事情,这同时也折射出了资本主义化下的美国社会非常缺陷的一面。

也许是这种不同的社会准则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同,不单单是教育上有如此天壤之别,在社会明主化道路上,中国应该向美国学习,人民的明主意识和法律意识才能向美国的人民看齐,同时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在教育上如果向前迈出一步,我相信我们会更加受益不浅。让更多的孩子们轻装上路,多一点笑容与快乐在成长与学习的路上。

2.在美国遭遇“上帝” 篇二

刚到美国,最难耐的是周末的寂寥。邻里之间互不往来,大多留学生都在忙着打工,更 无暇串门。倒是有工作和有全额奖学金的留学生日子好过点,无太大的生活压力,一到周末 就想找朋友聚聚,或到周边景点走走、看看。

与我同一层楼的张先生是来自台湾的留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士。他是一名基督徒 ,每周都要到教堂去两次。他告诉我,讲圣经的女牧师是曾在台湾非常走红的一位歌星,后 因一次爱情的挫折,从此笃信宗教,入了基督教。“听说,这位漂亮的女牧师,迷倒了来自 大陆河南省的一名青年男导演,两人情意绵绵,已公开同居。”

张先生的介绍颇令我新奇,一是想去看看这位漂亮的女牧师,二是也想多结识一些朋友 。

第二个周末的晚上,我随张先生一同来到位于缅街的一个小教堂里。教堂修得很别致, 远看像一座音乐厅。不大的教堂里已坐满了信徒,大约有二、三十人。十字架下,一架黑色 的小钢琴正发出悦耳的琴音,一位金发女郎在弹奏着圣经歌曲。几位女士手捧歌谱立在一旁 轻轻合唱。

这时一位年约三十五、六岁、面容俊秀、身材窈窕的青年妇女微笑着向我们走来。

张先生给我们做了相互介绍、原来她就是那位女牧师。

在当天的聚会上,我也见到了河南省那位青年男导演,三十挂零,英俊、潇洒,很有男 子汉气概。据说他是来学习的,时间早已过期。在邂逅了女牧师后,便不准备回去了。如今 ,他已加入了基督教。

当晚,我第一次聆听女牧师讲圣经,更多的是听她讲她如何接受圣经的故事。其间,也有 一两位基督徒上台传授如何接受基督教的。整个气氛很融洽,大约进行了两个小时。

免费晚餐免费英语

从此以后,我几乎每周都要随张先生去教堂。有时周六,有时是周日。但我更多的是周 六晚上去。

因为周六6点钟之前赶到,准有免费晚餐。晚餐很随便,像国内的快餐,两个荤菜,三 四个素菜。而遇到每月一次的“福音聚会”时,菜品就极其丰富,几十种菜肴令你目不暇接 。

其中大部分是大家自备的。

教堂里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一到福音聚会日,凡有家庭的都要亲手做一份好吃的菜献 上,供大家分享。单身者可免交,也可自愿送菜。大家只是希望更多的朋友一齐来与他们分 享品菜的快乐。而“分享”一词在教堂里使用率极高,即每个基督徒受教的经历和所行的善 事,以及自己的快乐、幸福等,他们都希望大家能与他一齐分享,其乐融融,确乎有一种大 家庭之感。这对初到美国的单身留学生来说,确有一种诱惑力。不少留学生受到此感染,时 间一久,自然会加入基督教,成为一名虔诚的教徒。

“我们这里还免费办英语班,分初级,中、高级班。每周六下午2点至4点,是初级班; 周日下午2点至4点,是中、高级班。如果你想学英语,可到我们这里来免费听课。”向我介 绍的是来自北京某歌舞团的女演员,她是随夫来美定居的,半年前已加入基督教。她英语很 好,自愿承担教学义务,主要负责初级班。

纽约法拉盛有一所语言学院,三个月下来,要近300美金。因此教会英语班吸引了不少 初来美国的留学生。他们在这里补习一段英语后,再跳级到语言学院进修。但惟一代价是必 须亲耳聆听牧师讲圣经。有些留学生起初只抱着来学英语的,但时间一长,耳濡目染,便不 知不觉钻进了圣经里。

其实,教堂圣诞前后举行的各种音乐会、庆祝活动也全是免费的,有的还提供交通。不 过,“醉翁之意不在酒”,教堂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以这种亲情、感情笼络你,让你不知不 觉受其感染,自觉加入教会。

3.遭遇美国教育有感 篇三

——读《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有感田艳文 寒假里捧起《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中西方的教育理念在这本书中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这本书给了我许多思考和感触。李希贵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独特的教育视角向我们诉说了教育的现状。美国课堂教学的种种做法都震撼了作者和我们的心灵。

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我们一直高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小心翼翼地做着每件事。回答了问题要得到老师的允许才能坐下,一件小事却折射着学生的真正地位。课程改革的热潮掀起层层浪花,学生始终畏惧老师,在老师的威严下畏首畏脚。如果学生真的是主人,作为主人,为什么在自己的领土上如此畏惧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事实上,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理念,而且我们的专家对教育教学都有深入的研究,常常目标宏大,立意深远,拉开很大的场面和架势。似乎要以这个研究去解决教育中所有的问题。然而,我们似乎忽略了某些细节,那些细节往往在无形中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有效进行。在美国,有的教授则专门研究如何记住学生的名字。认为记住学生的名字是一门艺术而且值得为之而付出努力。教授们研究出了“借助座次表”、“标签记忆法”等一系列的办法。调查表明,学生欣赏的是把他们当作独立个体,而不是当作一个群体的人,而这一切都必须从记住学生的名字开始。方法不可或缺,但最重要的还是靠教师的心,对学生付出爱心是最奏效的方法。

这些细致的研究中,渗透着学生的主人地位,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了专家的研究内容,说明孩子的一切都得到了关注。相信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一定是快乐和幸福的。他们的幸福使教育的最终目标和追求。

我们的教育是把人培养成工具,还是关注人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层给了我们忠告: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人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在他看来理想的教育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的度过一生。这也许是教育应该追求的终极性价值,是教育最理想的效果。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们理想的教育效果也许无法实现,但从这些美好的教育效果憧憬中,我们的学生的地位在逐渐转变,逐渐转化为具有鲜活生命的独立个体的人。如此种种都在说明一个事实,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要从尊重学生开始。

二、只有说,才能想

“只有想,才能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戴维先生却有独到的见解,他觉得“只有说,才能想”。在美国的一所乡村学校,也正践行着这种观念。老师每个周末都会布置一个特殊的作业。让孩子带一份材料回家,请家长问孩子一

些问题。如一位一年级小朋友就带了这样一份材料回家:

1、今天在学校吃到了什么蔬菜?它们有什么营养?

2、今天学校里刚学过了“小鸡的生存条件”,你能将给爸爸妈妈听吗?

3、班上的“数字格子”游戏是怎么回事?

4、本周的“魔术校车”活动你参加了吗?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能够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了能够更好的表达,他会调动自己所有的相关知识,从公开行动中产生有价值的想法。公开表达无形中会有一种压力,迫使人们努力去做好某件事,对于孩子而言,能够公开行动,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尤为重要的,他们的思维将在反复的表达中日渐发展成熟。所以这种一反常态的观念其存在本身就具有合理性,值得推崇。

每每在上课时,看到那些不开口回答问题的学生,真是担忧。部分学生只知道听别人回答,自己就是不动脑筋,结果是学习越来越差。因为老师有教学任务,所以也不可能静心等待那些不举手的同学,因此只有举手的同学一次次得到锻炼。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大大折扣。好的越好,差的越差,两极分化明显。日常生活中,“只有想好了,才能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导致了部分学生的懒惰思想。他们以为“我不想老师也就不叫我了。”现在我要真正地反过来。事实上,当我叫起那些不举手的同学时,他们的总结能力的确差了不少,但是我会慢慢培养。今天的课堂上,原来不举手的学生突然活跃了起来,当我叫他们时,已和昨日不一样。进步就是一百分!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学会了梳理自己的思绪,也等于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的学生则常常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每每机会来临,在头脑中深思熟虑的想法却不翼而飞,我们常常不能说,只能想。更不用说公开行动了。这方面,值得我们深思

三、让学生自主发展,在错误中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这样的情形:老师在学生犯错时情绪急躁粗暴,大声呵斥。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样的话我们说了几千年,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一种惧怕错误的观念在我们心中生了根。《纲要》中指出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品质是学校教育的价值所在。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才能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许多老师以为学生的大脑就像电脑一样,出现的错误不及时处理就会越积越多,所以当孩子一旦犯了错误,老师总是想让他们刻骨铭心,永不再犯,甚至在孩子出错之前加以提醒。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害怕犯错误,也失去了认识错误和纠正错误的成长机会。

学校应该是一个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学生只有在失败、错误当中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那么如何把“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这一理念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并得到自由而充分肯定的发展,就需要我们老师能有一颗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心,以及考虑以下几点:

一、宽容学生的错误:这种宽容教育比惩罚教育更胜一筹。一位哲人说: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丑美,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对于学生的错误,不管是大不是小,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不能太苛刻,都要有一点雅量,有一颗宽容之心,最大限度地宽容学生。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的教育力量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对老师而言,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

二、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失败的时候。如果我们是明智的,我们就会把这些失败当作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来接受。但是,作为老师,我们经常会剥夺孩子们的这种权利。我们或者是通过语言,或者是通过行动,向我们的孩子传达一种信息,那就是失败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除了取得最好的成绩之外,什么也不能赢得我们的赞扬,这致使我们的学生都害怕犯错误。但是,圣人都会有错误的时候,何况是天真无邪、心智、思想都不成熟的孩子呢?

学生犯错是无可避免的。要知道,学生正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学生的教育重要的不是得出正确的结果,而在于走向正确的那个过程,这个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

三、发掘错误的价值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是古人对待错误和改正错误的一种正确认识,无可非议。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没有所谓的“犯错”,只有“经验”。成长是一个“错了再试”的过程,“失败”的经验和“成功”的经验一样可贵。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当学生不慎出错时,一定要让错误体现出价值。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和解惑,才会有研究、创新和超越。让我们善待“错误”,让“错误”也有价值,让“错误”也美丽起来。

西方有句俗语:孩子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对待孩子的错,我们要宽容,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有一双慧眼,理智地提取其中的积极因素。我们不要以成人的要求去衡量孩子,让我们铭记“错误”是孩子的特权,孩子需要一个多姿多彩的成长历程,孩子需要一方属于自己的天空,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地成长在快乐之中吧!

当然,我们并不是崇洋媚外,并不是凡是美国的教育,我们不假思索,全盘吸收。只是他们在教育方面的见解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深厚,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然而,我们的教育仍然不可能十全十美。作为新兴的美国,其教育思想和行动,发人深思。只有开阔了视野,我们的教育才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4.读一只猎雕的遭遇有感 篇四

大家肯定都知道沈石溪吧!也肯定看过他的动物小说吧!不管是看那一本,只要是他得动物小说,看过之后你都会回味无穷,虽然他有很多书都很好看,不过我最欣赏的还是他写的《一只猎雕的遭遇》。

主人公是一只猎雕,它的名字叫巴萨查,它和主人的感情很深,对主人也是忠心耿耿的。直到有一次去狩猎时,它看到了一只香獐,而那只香獐一不小心掉进了陷阱 里,主人达鲁鲁叫它去把那只香獐抓上来,而它却无动于衷,觉得这是违反了狩猎道德的。结果设陷阱的主人来了,达鲁鲁也没有得到那只香獐,它和主人的关系也 越来越差,进入了冷战状态。最后主人把它卖给了马拐子,他要它去引诱其它野雕,它经过千辛万苦终于逃了出来。本来以为它逃出来了,又重获了自由,过着幸福 快乐的生活,但是,没想到它最后却死 了。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由达鲁鲁联想到了现在的人类。人类跟达鲁鲁一样的贪婪,自私,一心只为自己着想。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而巴萨查代表着心底善 良有爱心的人们。这本书,再次告诉了我们,我们不能成为贪婪的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不能为了利益而伤害别人的利益。

5.阅读一只猎雕的遭遇有感 篇五

读了这本书,我就想起了我自作文有一次我要学骑自行车,妈妈于是就帮我买了一辆,我和我朋友一直在学,一直学到晚上,我的朋友已经快学会了,而我却仍然不会骑,我就灰心了,到了第二天,我和我朋友又一起学骑自行车,不到两个小时我的朋友却已经学会了,而我还在起跑线上不停的徘徊,我回到家里,唉声叹气地坐到了床上。妈妈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思,一边炒菜一边说:“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地向一个目标不断冲刺和努力,这样才会取得成功,不要在最难的地方说放弃,如果这样的话那个人就永远也不会成功。”当时我知道妈妈在说谁,我知道妈妈一定是不想让我放弃。于是,一有空,我就推起自行车来到无人的路上,经过了几十次的摔倒,几十次的爬起,手摔破了,膝盖摔肿了……我的经验累积得越来越多了,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学会了骑车,我高兴得大声叫了起来。我没有辜负妈妈对我的期望,妈妈是想让我懂得,就像巴萨查那样,只有坚持不懈,无论什么样的困难和过不去的坎都可以过去。

读了这《一只猎雕的遭遇》,我深深感到:只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6.遭遇美国同性恋 篇六

旧金山是我在美国访问的最后一站。但其实从首站华盛顿开始,我就在经意不经意间触碰到了美国的同性恋现象,并惊讶地发现,在美国,所谓的“粉红经济”正被无孔不入的商人挖掘出来。

华盛顿的杜邦环岛是当地一个著名的同性恋社区,离我所住的酒店不远。环岛事实上是个小小的街心公园,来环岛内的长椅上小坐的人或许就是有所寻觅的同性恋者。我在华盛顿访问时,曾数次穿越这里,只是当时根本不知就里,也不觉有何异样。

有一天晚上,我到附近的商业街闲逛。当我步入一家书店时,发觉店员是清一色的男子,有个别人的妆扮行止显得有点另类。而光顾此店的大多是单身男子,也有两人结伴而来的。当我身处其中时,下意识觉得气氛有点异样,搀杂着一丝暧昧。及后我发现这里有许多有关同性恋的书籍和音像制品, 以及一些性用具商品,这才醒悟过来,原来这是一家专门针对同性恋者开设的书店。后来有知情人道破,环岛附近的餐馆、咖啡屋和书店才是当地同性恋者聚会的核心地带,如果外头挂着彩虹旗(据称是全球同性恋者的文化象征,其意义是包容一切种族、国度、政治、性别和性取向。)那就不必多问了。

华盛顿是同性恋文化发达的地方。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证实了这一说法。调查发现华盛顿是全美同性家庭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性恋人口在全美仅次于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据悉,华盛顿地区有一份周刊《华盛顿布雷得》,放在高档书店的门口,免费供人取阅。报纸上刊登的是同性恋人群关心的政府和社会新闻、艾滋病研究进展、健康常识和各类服务信息。而报纸的收入来源,是律师、医生、房地产经纪人在上面刊登的广告。由于华盛顿的高收入者多,这个地方同性恋的层次也就更高。跟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一样,医生、律师和演艺界人士在华盛顿的这个群体中占有很大比例。

当年的人口普查还发现一个现象。城市化程度高、技术先进、信息发达的地方,同性恋者就多。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这些地方就业机会多,对同性恋也最宽容。甚至有美国城市学者认为“同性恋人口决定城市兴衰”,“同性恋指数与区域吸引优势以及发展高科技的能力成正比”。这些说法听起来似平不可思议,但想深一层亦不无几分道理,因为文化价值多元的城市最能吸引天下英才,而能够包容同性恋的城市也就往往成了开放的象征。除政府部门外,更多的美国大企业也对同性恋者采取了温和宽容的态度,95%的企业已明文规定禁止歧视同性恋员工,70%的企业还为同性恋员工的伙伴提供医疗保险。波音、IBM、福特等许多公司现已自订规定,让雇员的同性恋家庭伴侣享有与异性恋配偶同等的福利待遇。据最近美国的一项普查结果显示,全美的同性恋家庭已接近60万。“粉红政治”的效用

在美国,几乎每个中等以上的城市都有同性恋的酒吧、报纸,甚至还有颇具规模的社区。比如在休斯敦,就有一个同性恋者居住区, 当地也有一些愿意帮助老年同性恋者的团体。但很少有地方像旧金山的同性恋社区拥有如此规模和影响力。旧金山号称同性恋者的天堂, 当我来到这座城市时才发觉所言不虚。旧金山人口约70万人,据称同性恋者达10万~15万人,所占比例相当高。同性恋者社区内也混居着异性恋人士,比例大约各占一半。据说不光是那条几成同性恋社区标志的卡斯特罗街,就连汤·亚米艾诺竞选市长总部与之交错的旧金山主商业街市场也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同性恋社区内,社区内富人云集,当地的地价因此居高不下。

很巧,我到的那天,旧金山正在举行的如火如荼的市长大选已接近尾声。两位候选人当中,一位是在任黑人市长威廉 布朗,一位是白人市议员汤·亚米艾诺,是一名同性恋者,背后支持他的当然是为数众多的同性恋者。

这个同性恋组织的办公地点地处旧金山同性恋社区,这个社区的外观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就是悬挂在一排排路灯上的彩虹旗。进入办公室,有几个人正在忙碌着,桌上摆满了花花绿绿的宣传单,而屋内也有一面很大的彩虹旗布幔。接待我们的是竞选负责人之一的汉克·威尔逊先生。我与他作了番简短的交谈。他介绍说汤·亚米艾诺曾于旧金山公校任教23年,曾任旧金山教育局委员,并被推举为主席,现为旧金山参事会主席。交谈中这位负责人还透露自己是一名艾滋病患者,前几年因病重差点不治,是汤亚米艾诺及许多同性恋朋友给了他莫大的支持,令他重燃生活的希望。如今他的身体状况好了许多,所以也希望能助汤‘亚米艾诺一臂之力。

虽然财力实力远不及现任市长, 比如现任市长的竞选经费高达300多万美元,而汤·亚米艾诺因决定参选的时间太过仓促,只筹得30多万美元。但汤·亚米艾诺也有优势在旧金山有10多万同性恋者;11名市议会议员中有3名同性恋者,而汤 亚米艾诺本身的廉洁形象也深得人心。总之,无论竞选的结果如何,他们都认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的同性恋者敢于站出来挑战社会偏见,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临走前汉克送了几份同性恋报纸给我,上面有关于汤·亚米艾诺竞选的新闻和大幅广告。这位负责人说报纸每期的发行量达5万份左右,两周出一期,免费发送,赚钱的渠道自然也是广告。在送我和顾问离去的路上,他指着街头的一些店铺说,当年一些同性恋酒吧都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的,哪可能像现在这样光明正大打开门来做生意,时代毕竟不同了。

在竞选中争取同性恋者支持,并不是汤·亚米艾诺首创,事实上,从克林顿到布什,在参与美国总统竞选时都曾对同性恋者竭力示好。据统计,在布什竞选总统时,约有25%的同性恋选民把自己宝贵的一票投给了布什。 商业动机推动粉红经济前进 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宽容,美国轰轰烈烈的同性恋解放运动已被商业活动所分解。如今,不仅仅是政客对同性恋者频频讨好,连商业巨头们亦对同性恋群体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开始了“粉红经济”模式的探索。

“粉红经济”即是指由同性恋口味和需求而带动的经济。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较好的同性恋者,这些人没有家庭负担,没有子女,可供支配的收入高,同时又爱好优质商品和休闲娱乐,因而在家具、时装、酒廊、旅游和艺术活动方面舍得消费,形成了极有潜力的市场。那么,同,,、生恋群体的消费能力到底有多少潜力,两年前欧美的一些专业人士对此已经做过分析,这取决于他们的所占人口比例和经济能力。较保守的统计资料显示,大约2%的人口是同性恋者,但也有数据是4%甚至10%的人口。不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都相信,实际数字应当更高。以柏林为例,早在20世纪20年代,柏林就是德国同性恋者蜂拥而至的著名同性恋首都,现在,据同性恋权利组织统计,她的340万人口中至少有25到34万的同性恋者。由澳大利亚《女同性恋自由报》委托进行的一项调查也发布,大洋洲估计仅女同性恋就有40万人,其中8 8万人以上已经是母亲。她们的消费能力较高,将近50%勺女同性恋每周上网10小时,她们的收入也比一般女性要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

20世纪80年代末期,10家美国最大的同性恋报刊联合出资邀请某市场调研公司做了第一个同性恋市场研究,调查显示同性恋者在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上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同性恋读者中60%具有大学学历,而一般大众仅为18%到了90年代初,芝加哥某同性恋营销公司在调查后更声称同性恋市场达5400亿美元。

在美国,零售、餐饮、旅游、娱乐、金融、房地产、汽车、法律、医疗保健等行业都有针对同性恋者的业务。还有许多书店、酒吧、5PA水疗中心、服装店等的服务对象就是专门面向同性恋者的。一些航空公司和旅游公司推出了专门的旅游线路,啤酒或音响公司不仅制作针对同性恋的广告,而且还出钱赞助同性恋狂欢活动,连美国一些大公司亦在一些同性恋网站上刊登广告。广告公司和代理商为争夺同性恋市场更是展开了“肉搏战”。

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劳拉博士”的谈话节目。劳拉博士在她的节目中称同性恋是“不正常的”和“生物错误”。在同性恋社群的强烈抗议后,施乐、盖科保险公司和天空通讯公司已经从节目中撇下了广告,宝洁公司也决定不在她的电视节目中做广告了,这足以说明今日美国的主流社会都不敢小觑同性恋这个巨大市场。

7.遭遇美国教育有感 篇七

前几天上午,我读了《“小豆子”遭遇记》这篇文章。事情讲的是苍耳小豆子必须要落在泥土里,可是小豆子的家被人类摧毁了。

一个小豆子,随着一个小女孩来到了一座大城市。小豆子睁大眼睛好奇的看着,“一咋没有土地呀”?它自言自语道的确,城市里几乎看不到土地,经过公园时,它发现花坛里还稀稀落落的能见到一点土地,便喜出望外地跳了下来,可是刚落在花坛里,“面黄肌瘦”的花儿们就立即冲着喊:“喂,小豆子,这落脚的地方也不大了。”小豆子知道它们是在下“逐客令”,便委屈的说:“你们放心我不会在下逐客令,”便委屈的说:“你们放心,我不会在这儿安家的。”那你怎么还不走?我自己不会走,只能等人类或动物把我带走。此时,小豆子好怀念妈妈。于是它决定回家。不知过了多久,它终于等到了机会,踏上了归乡的路。可是,小豆子还没到家门口,就呆住了:大草原轰鸣声。此时,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小豆子耳边响起。“您是谁呀?”“我是大地爷爷呀!”大地爷爷这怎么变成了建筑工地?妈妈哪?“妈一妈一”小豆子焦急的呼喊着,然而回答他的.,只有机器的是怎么回事呀?鸣一鸣一”小豆子再也控制不住了,像见到母亲一样,泪水像决堤的河水似的流了出来。“唉,现在人类滥用土地,大量建工厂,住房省略号,我都被压得喘不过起来了。这不,我的肺病又犯了!”大地爷爷说完,又重重的咳漱起来。

“天哪,这叫我们怎么生存呀?小豆子绝望的呼喊着:“人类啊!请给我们一寸立足之地!”

是呀!我想对人类说一声;请你们保护地球!”请别让小动物们失去自己的家。

8.8090后的教育遭遇 篇八

我是一个前80后,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是优秀生,记得在我印象中,我受到的绝大部分教育都是正统的、上进的、红色的、积极的,但是也有很少一部分相当令人作呕的学习的经历。而这些经历绝大部分来自于一些年轻教师,当时应该算是70后的教师吧。

大三那一年,我所有成绩都在92分以上,但是有一门只有60分,那是一门由一位文学院的刚硕士毕业的刘姓老师上的文化课程,课程内容完全没有系统性可言,而且很多硬伤,经常出现名词解释的错误。因为我们的大学是相当开放的大学,教学与科研氛围相当活跃的大学,如果上课时教授讲授,你有疑问,可以当时指出来的,以前也有一两次与我们自己学院的几位教授对一些问题在课堂上直接探讨,同样的他这样的错误我每次都指出的,但是因为考虑人家是新教师,所以都是在课后,同时这位教师还有几次上课迟到,但是因为我是班长总是主动替他圆场,没想到期末这门课没有考试的考核课程,我却只拿了60分,我电询这位老师,这位老师给我的答复我至今还记得“你很优秀,90分以上应该的,但是你太优秀了,却不会做人,这是给你的教训!”

这样的教师啊,自己都不会做人,怎么能教人呢?

大学毕业后,我也曾在某学院从教两年,而且也取得了一些科研和教学成绩,可是总觉得自己的教学不过硬,怕误人子弟,最后选择了离开,去企业做了中层管理。

不过我的前妻是跟我一起走了八年的同学,她是一位政治教师,在我印象中,她为人谦和,品德高尚,教学虽然一般,但是和同事比起来是不错的,我当时觉得这样的老师很勤奋,是学生的福气。

然而一件事让我彻底对当下的教师道德和对现在学生出路产生了疑惑。2011年2月5日我们终于举行了婚礼(2009年8月18日法律婚姻开始),然而就在2个月还没到的时候,我发现了她的背叛,后来我开始调查,结果让我咂舌,她从2008年开始就与学校的一位中层有染,然后他们一直保持关系到我们婚礼后,其中的通信、短信记录根本不堪入目!即使在婚礼前后他们还频繁幽会,我本想度蜜月的,结果她回答说学校很忙,校长不让我请教度蜜月!

另外她还和当地的一位教育局兼职领导有关系。

其实,我前妻根本不是那样的人,这点我们经历了八年,我清楚的,但是她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里还有两件事情发生在他们学校,一是她们学校在两年有男孩子和女生发生关系,女生怀孕了;二是去年竟然发现有一对男女学生在教师办公室留宿,那天正好我前妻撞见他们在行事,才东窗事发!

可能这是这个学校的管理问题!但是我曾经将这一串事情向当地教育局反映,并提供了证据,教育局不了了之,推说这是个人隐私,不能行政干预,我们没有执法权之类,首先执法是司法权力,而教育局有对于教育工作的行政管理的权力。无奈之下,我又没有办法说服妻子辞职,我们只好分手。难关现在80后的离婚率居高不下,像我这样传统的人也会离婚!抛开我个人恩怨不提,我们来看看现在的中国教育,关于中国教师的新闻,关于教师们普通道德问题已经不用曝光了,比如说外遇、婚外情等,但是曝光的教师禽兽行为却也不少!这些是不是该引起我们教育当局的重视呢?还是说,这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或者“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其实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如果自己的灵魂都出了问题,那怎么办?

9.在美国停车的“遭遇” 篇九

在美国城市停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路边停车,二是去停车场停车。路边停车必须到允许停车的路段将车停入相应的车位,将硬币投入停车位旁的计费器内。我所在的城市路边停车费是每15分钟0.25美元,这个价位比起纽约曼哈顿市中心的每小时20美元的停车费要亲民得多。一次,我开车去一家建筑设计公司应聘,公司写字楼前没有停车场,我只好把车停在距离写字楼五分钟车程的路边停车点。应聘完我去取车却发现车窗上赫然一张50美元的罚单。当时我的头都大了,我投了币,又没有超时停车,怎么还让我吃罚单,这可冤枉人啊。我立马向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申述,对方在电脑上查了查资料,然后不紧不慢地说:“老兄,你没有留心停车位旁的标识牌吗?早晨上班高峰时段,这个路边停车点是不允许停车的。”听罢,我无话可说了,谁让自己不多留个心眼呢。

还有一次,我带着老婆开车去沃尔玛购物。美国是个车轮上的国家一点都不假,又逢周末,沃尔玛门前的停车场密密麻麻停了好多车。我正发愁汽车没地方停时,还是老婆眼尖,她发现在超市最靠近入口的地方有几个空着的停车位,我大喜过望连忙把车停在了那里。等我们拎着购物袋从沃尔玛出来时,很不幸,我的车窗前又被贴了罚单,这次是100美元。我心里那个疼啊,沮丧地把车从停车位上倒了出来。还是老婆眼尖,她指着停车位地上的轮椅标识说:“老公,刚才你把车停在了残疾人专用停车位上了,难怪我们又吃了罚单!”

哎,原来在美国停车也经常会遇到“地雷”,不过要想避免“踩雷”也容易,只需把眼睛放亮点。

10.读美国史有感 篇十

美国的历史由那艘载着一百多名清教徒的“五月花号”被风暴吹到马萨诸塞海湾开始。这些清教徒具有无比坚定和高涨的宗教热忱,他们一登陆,就全都在海滩上跪了下来,感谢上帝将他们带领到这里。他们相信就像当年的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一样,他们背井离乡,到这毫无人烟的荒原是为了在全人类面前做榜样,建立体现人类理想社会和上帝荣光的“山巅之城”。他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能按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受打扰地来建立一个体现了“真理”的理想社会。

这些清教徒登陆之后很快就以自愿订立契约的方式建立了法律、章程以建构社会。没有哪个民族、社会、国家像美国这样在其开端同时有这么多关于人类社会的形形色色的理想、主义、乌托邦或者改革方案在同一块土地上鼓吹、实行、实验:犹他州是摩门教徒的天堂,摩门教以严格的团体生活著称;北卡罗来纳是世界上一切逃亡者的避难所;南卡罗来纳是海盗的乐园;欧文、圣西门的共产主义信徒们也在北美大地上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共产主义的公社进行实验。

那些在马萨诸塞海湾登陆的英国清教徒,一开始就以自由自愿联合订立“契约”的方式构建了他们的社会,他们选举自己的领导人,规定他们的权限、任期、薪酬,议定纳税的额度,社区管理的规章,武装自卫抵御印地安人的方式等等。一句话,一切涉及到公众重大利益的事项都必须由全体成员大会来讨论,以多数的意见来决定。

当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庄严地说出:“美国的理想在于建立一个人民所拥有的,人民所治理的、人民所享用的国家(For people, by people ,to people)”时,他说的并不是一种飘渺的理想,而是说的是在美国土地上实实在在发生、发展的一种实情。

为什么美国两百多年会发展得那么好呢?总结一下,应该有三大原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指美国没有强大的邻国,不必保持强大的常备军,人民也不像欧洲的人民那样地去崇拜能打胜仗的军事领袖,没有一个支配了一切权力的强大的首都,充裕的土地造成了人民普遍的富裕这些原因。

2.民情,即人民“心理习惯方面的东西,包括人们拥有的各种见解和社会上流行的不同观点,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所遵循的全部思想。”(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当年建立了新英格兰的那些英国清教徒他们所拥有的信念、信仰、思想、生活习惯和态度,是决定了美国历史发展道路重要的原因,就像即使是一片深厚的沃土,只有落下的是红杉的种子,才能长出一片高耸入云的巨林,如果落下的是灌木的种子,也只能长出一片低矮的随风摇摆的灌木丛而已。

3.法律制度因素,一是指采取的联邦制,能使一个大国的强大性、安全性和小国的自主性、灵活性、多样性结合起来。二是指公民的乡镇自治制度使人民养成了自己治理自己的政治艺术和爱好自由的习惯。三是指司法制度的设置使统治权的很大一部分直接在人民手中。人民通过陪审团自己掌握司法的判决权,广泛有效的法律设施使人民普遍拥有法律观念,能有效地制止、平衡多数的暴政,将民主政治的弊害减到最少等等。

11.看《美国达人秀》有感 篇十一

如火如荼的《中国达人秀第三季》已经结束了。几家欢喜几家愁。在我认为结果不怎样的中国达人秀之后,艺术人文频道又播出了美国达人秀。第一次看美国的达人秀是在崇明,我爸爸实在没有事情做,就乱在调电视频道。还真的让他调到一个好节目——就是美国达人秀。

美国达人秀的评委配置和中国的一样(应该说中国的和美国的一样)——都是两男一女。还有一个叫“尼克”的主持人。这是我觉得最好玩的一个人。在众多达人多才多艺的表演中,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很多达人的优秀表演中,一部分脱颖而出的达人就是因为请他一起表演。才有这么幽默的效果。

还有,我认为美国人比中国人更有趣。他们好像比我们中国人更开放。我们中国的大人在舞台上大多比较严肃;而美国达人在舞台上则非常的随便。但正因此他们才能更多为我们制造笑声。当然,美国也有令人惊叹他们高超技艺的达人。这些表演人才是整个达人节目的核心。

最后,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的达人,我都祝愿他们梦想成真!

初一(1)班

12.美国华人移民遭遇“枪文化” 篇十二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华埠治安败坏,抢案频传,民众成立射击技术研究会希望能合法拥枪,一直延续至今。四十多年来,该会已演变成枪友聚会的社团,定期举办射击比赛、打猎活动和讲座。该协会会员目前约300人,除了居民商家,许多是辅警、退伍军人,共同兴趣是玩枪。

只想买一个保障

32岁的黄先生目前是货车司机,过去因工作夜归曾两度在街头被抢,住处还曾遭入室偷窃。他曾经与歹徒面对面,报警后指认嫌犯,但至今未破案;他担心对方寻仇,虽然搬过家,仍觉得家里有枪较安心。两年前,他通过枪店协助申请手枪执照,申请时要交三封朋友推荐信和雇主证明。申请枪支执照不需精神医生诊断证明,但必须与警员面谈。气氛很轻松,他只说了被抢的经历,不满坏人有枪、好人没枪,警察就同意了。之后每三年更新一次,换工作也需通知警方,方便他们找人。申请时需背景调查,获得执照30天内必须买枪,可以延期30天,否则会被取消。若是因为酒驾、家暴被控罪需出庭,他也需通知警方,枪支会被扣押,定罪后取消执照。他认为这个规定合理,因明知可能伤人,酒驾与违法用枪很像。

申请时,家人要签同意书,如果有一人反对,就不发执照。妻子当时没有反对,但也不支持,要求他必须锁好。孩子三岁,他除上双道锁,也不让孩子知道家中有枪,担心他好奇偷拿。他表示,将来不会告诉孩子枪是不好的东西,会说“你可以拥有,但如果伤人必须承担后果”。

枪是私人秘密

50多岁的李先生17岁自香港来美,当时华埠治安不佳,帮派多。社区流行申请手枪执照,当时他认为有枪就有安全感,刚满21岁合法年龄他便拿到执照。年轻时从事机械相关工作,他喜欢枪的结构与金属感,拿着枪觉得兴奋,但也才发觉有了枪必须更守法,否则执照会被取消。申请执照时,连有停车罚单未付、离婚积欠赡养费、违反法官命令的行为都不行。他支持这种作法。有朋友问如何买枪,他总建议先申请执照。

警察局知道辖区内哪些人有枪牌。如果枪不超过五把,警察不会来检查,因为超过五把必须锁在保险箱里,不像一般锁在盒子里也行。家中有枪的人一般尽量低调,连邻居都不知道,担心引来窃贼偷枪。子女16岁前,也不知家里有枪。

过去可以跨州邮购子弹,但现在纽约已禁止。在外州买子弹,不需执照,店员观察顾客精神状态,决定是否卖。他也喜欢到外州靶场射击,因为纽约执照在外州无用,如果要跨州携带枪,必须先通知当地警方,因不愿麻烦,他一般到当地租枪射击。

有枪并不丢脸

梁达权是美国纽约华埠射击技术研究会枪械教练。他经营靶场、枪支买卖,连同个人收藏一起店内有约400把枪。他曾担任配枪执法人员10年,有各种认证,也是射击高手。

13.观美国发展史有感 篇十三

在观看过《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以后,我对美国的发展史特别记忆犹新。

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它的名字叫美利坚合众国,也被称作美国。这个国家的出现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的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将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这是《大国崛起》中关于美国的开场白。却也很好的将美国的崛起概况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个大国的崛起要有独立的主权,要有人才,要有法律,还有创新与名族精神。

“五月花”号的到达无疑改变了美洲大陆上这片神奇国度的命运,从此美国有了不一样的景象。太多的苛捐杂税让殖民地人命不堪忍受,最终决定反抗,真正的转变之路开始了,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签署了《独立宣言》,规定“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自由权生命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的签署无疑开启了美国独立的新篇章。从此美国又向崛起迈进了一大步,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才会有强大的希望。从此美国的独立战争就爆发了。在华盛顿的领导之下,经过八年的战争才最终赢得了独立。

无疑美国是一个有着各方面人才的国度,它拥有四个非常了不起的总统,分别是创建国家的领袖乔治·华盛顿、起草了《独立宣言》的托马斯·杰克逊、解放了黑奴的亚伯拉罕·林肯以及带给美国稳定的西奥多·罗斯福。这些杰出的政治家在美国的独立解放、稳定和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现在的美国还存在着种族歧视但是第一任黑人总统的诞生似乎又的一次证明了美国以其独特的名族魅力,正在向世人说:世界第一的位置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美国同样拥有出色的发明家和企业家,在欧洲掀起工业革命的时候,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它日后走进千家万户,开创了一个时代;福特发明了流水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塞缪尔·施莱特引进的纺织机拉开了美国早期工业革命的序幕。美国还拥有非常出色的作家,塔贝尔对掩藏在财富背后的社会黑幕的

美国同样拥有开创世纪先河的法律,联邦宪法制定者不惜笔墨,对立法权的组织、分配和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大书特书,甚至将在后来其他国家宪法制度中的似乎属于议会内部议事规则的规范,也不厌其烦加以精心构筑费城制宪者对国家权力的组织和运作程序的设计,真正是精雕细刻,用心良苦。表现在宪法文本上,与其说它用词简约,毋宁说它在实体规则上适可而止,而在程序规则上字斟句酌,绸缪唯恐不周。因此,才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占全文篇幅一半以上的精细而复杂的国会会议规则体系。在华盛顿的组织下召开了制宪会议,总统制共和国首开先例,并且让美国拥有了自己的宪法,界定了个人州政府以及联邦在经济运行之间的分工,使得各种分工都明晰化,且美国人第一次把专利权写入了宪法。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解放了黑奴,签署的《宅地法》让更多的人拥有土地,让更多的人拥有解决生计的机会。

西进运动为很多爱冒险的人提供了机会,为不爱冒险的人提供了创造新生活的可能,使得人们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地方安定下来。西进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繁荣提供了安全保障呢。西部大片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以及地底下储藏的巨大财富,吸引着成千上万人奔赴西部。再加上为了鼓励开发,政府宽松的土地政策也促进了西部的开发,使西部农业迅速发展。在西进运动中,人们根据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在俄亥俄州到密苏里中部平原地区,建立起以小麦为主要产品的农场主的边疆,使这里成为“世界的面包篮”。从密苏里河流域到西部落基山之间山丘起伏地带,成为美国的肉食供应基地。远西部加利福尼亚等太平洋沿岸发现金矿后,成为矿业边疆,进而这里的农业、工业、商业、银行业、交通运输业发展起来。南部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发,成为“棉花王国”。成千上万劳动群众征服自然的壮举构成了西进运动的主流。拓荒者生活异常艰苦,但艰难的生活培养了他们勤勉、坚韧不拔和无所畏惧的精神。西进运动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土地,还给人们提供了发财致富的机会,使人们有机会表现出勇气和坚强的意志。这种生活铸就了美国人鲜明的个性:粗狂、无拘无束,但富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们雄心勃勃、胸襟开阔,富有创造力;他们崇拜个人奋斗,乐于助人;他们追求民主,追求财富,放眼未来,时刻准备着出发去追求更美好的前景。西进运动彻底改变了美国的面貌: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大批资本主义农场建立起来,西部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原料、出口产品和国内市场;西部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满足了工业发展的需要,交通运输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西进运动还培育了美国人民的拓荒精神,特别是美国在西部大开发中所体现出的不畏艰苦、不断寻找新的土地、新的财富的牛仔精神、边疆精神,后来成为美国人乐观开朗、勇于开拓、探索不止的民族精神。

14.遭遇美国教育有感 篇十四

这本书主要讲了猎雕巴萨查因为和主人发生矛盾,被主人达鲁鲁赶走,在野外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来又遇到主人,被主人带回家,过上了幸福生活,成为了一名家庭成员。有一天达鲁鲁打猎遭遇暴风雪,猎雕为主人献出了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

这本书全文都用第二人称来称呼猎雕巴萨查,让人感觉很亲切。巴萨查是一只金雕,离开父母没几天,遭遇花豹,被猎人达鲁鲁所救,成为了一只猎雕。后被主人卖给一个老头,当了诱雕。还被一位养雕场老板买去,做了种雕,过上了逍遥自在的几个月生活。但在看到一只雌雕宁死也要自由,巴萨查被触动了,决定逃走,先后逃了三次,即便在被抓回剪去了翅膀还是要追求自由。最后终于逃走,又成了一只野雕。后来为心爱的雌雕报仇,又遇到主人达鲁鲁,帮他杀死了一头野猪,成为了一只义雕。

猎雕巴萨查是一只非常伟大的金雕,它通人性,有丰富的捕猎经验,还不忘主人救命之恩,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要学习巴萨查,始终怀着感恩的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现在我才知道动物对人是多么的重要。回想起来,每当我回老家时都要拿着一根大棍子去捉弄后院的一条大狗,当然它是一直被家人拴了起来,否则我可不会这么嚣张。现在我才发觉自己的行为是多么愚蠢,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

上面提到,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是啊,同学之间:给他讲一道题,给她送几本作业。父母之间:帮爸爸发一个文件,帮妈妈刷一次碗。这些都是感恩,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关爱同学等等,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范例。为此我以后要努力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上一篇:河南事业单位考试医疗卫生专业知识:药剂学考前冲刺题三下一篇:煤田地质填图小结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