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机场)

2024-11-17

创新思维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机场)(8篇)

1.创新思维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机场) 篇一

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党中央召开十七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问题,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东风公司作为中国特大型国有骨干企业,承担着重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公司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是推进公司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以党建新成效推动公司新发展。

一、抓住精髓,把握重点,深刻领会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实质

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关键是要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抓住了这一点,就是抓住了根本。

深刻领会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实质,必须准确把握十七届四中全会总结出的我党执政六十年的“六条基本经验”。这“六条基本经验”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深刻领会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实质,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四个考验”。这“四个考验”是: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由于当前国际环境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再加上执政党自身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就使得中国共产党面临这“四个考验”。这也就是为什么“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成为十七届四中全会的主基调。

深刻领会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实质,必须重点把握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的“六大部署”。这“六大部署”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强调了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使命;发展党内民主,把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有机结合起来,既充分激发活力和创造力,又高调强调政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四大要求,与时俱进地反映了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拓宽党管干部原则的实现途径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夯实党执政的基层组织基础,各项举措鲜明地体现了活力在基层组织、创造在基层组织、突破也在基层组织的创新理念;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作风建设着眼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更强调“倡廉”预防,把遏制腐败的关口前移,让党员干部不想去腐败,不愿去腐败。把“反腐倡廉”结合起来,体现了极大的创新性。这六大部署中,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始终,在制度安排、体制设计,包括理念培育等方面都有很多创新性的探索。

我们要充分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把握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实质,特别是要重点把握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的“六大部署”,认真研究具体措施,扎实抓好贯彻落实,确保把各项党建工作落到实处、落到基层。

二、立足实践,注重实效,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公司各级党委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不称职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找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本单位党建工作的着力点,立足实践,注重实效,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巩固和扩大本单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长期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政治信仰去追求,作为实践真理去坚持,作为行动指南去运用。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上水平”这一核心目标和“重在取得实效”这一根本目的,认真按照中央要求开展“回头看”,切实把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当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建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

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学习贯彻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今年8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确立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加快培养造就优秀社会主义企业家,创新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作出了全面具体的部署。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既体现了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一贯要求,又突出了党的十七大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新思想,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针对性。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与贯彻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分析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建立完善适应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要求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公司党的建设,为公司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谋划好明年工作结合起来。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是公司实现“三个跨越”目标的一次重大机遇。我们要加强对明年宏观经济环境的研究,科学、缜密地制定明年的事业计划,推动事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和务求实效的要求,认真研究解决公司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为完成明年的工作任务,为实现“三个跨越、一方和谐”的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探索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新课题结合起来。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探索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在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如何深化党内民主建设;如何开展“四强”党组织、“四优”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深化“四好班子”创建活动;如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如何以完善企业监督机制为保证,有效发挥监督机制的保证作用;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解决员工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如何引导广大干部员工践行“讲究诚信,崇尚业绩,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形成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等。

三、积极探索在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东风公司按照“统一设置、集中领导、区域管理、自主创新”的原则,确立和完善了党组织分层管理模式,成功进行了具有开创性的“两公开,两纳入”实践,按照“党委决定,程序表达,体现主张,依法决策”的原则,明确了合资公司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途径和机制。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积极探索在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非常重要的工作。

要把企业党组织进一步纳入公司治理结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是,确立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政治核心地位,构建确保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公司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因此,公司所属全资、控股、合资公司要把党组织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工作任务纳入企业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之中,成为完善公司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绝不能因为强调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而将党组织游离于公司治理结构权力运行机制之外。

要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把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公司治理结构有效运行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是实现公司治理结构与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有机结合的有效办法和体制保证。要按照有关规定,把企业党委成员依法推荐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工会组织中的党员负责人可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进入党委会。

要坚持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坚持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是公司在合资条件下促进企业重大问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重要保证,是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坚持把党委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决策机制相结合,把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与董事会、总经理依法用人相结合,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流程,使党组织对企业战略规划、投资决策、经营目标和产品战略制定、高管人员任免、员工合法权益维护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充分表达意见和建议,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方向。公司各级党组织还要充分发挥保障监督作用,确保公司所属全资、控股、合资公司依照《公司法》,结合企业实际,将“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的要求融入党委会、行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办公会等重要决策机构的议事规则之中。

四、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探索实现党内民主的方式方法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加强和改进公司党建工作,必须增强民主意识,树立民主精神,切实推进党内民主,营造生动活泼、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为构建和谐东风提供政治保障。

落实和完善党代表任期制。我们要循序渐进地扩大党代表任期制试点范围,积极探索发挥党代表职能作用的有效形式。认真总结推广公司内部试点单位的经验,尽早形成可以在全公司基层党委推广实行的制度和办法,务求抓出成效。改进和完善党代表提名、选举的办法,建立健全组织推荐、自我举荐、党员直选、党委审查的代表选举制度。明确党代表任期内的职责任务和权利,为党代表履行职责创造必要的条件。开展党代表培训工作,提高党代表参会履职、实行民主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完善党委民主决策机制。公司各级党委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坚持和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和完善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和规范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进一步发挥全委会的作用。班子决策要注意听取不同意见,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避免盲目决策、草率决策。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员工代表以及党代表等人才资源的智慧,确保党委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大力推行党务公开。推行党务公开,畅通党内信息,敞开沟通渠道,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的环境,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党代表和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要以《东风汽车公司党委关于在各级党组织推进党务公开的意见》为指导,抓好贯彻落实工作,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或办法,分解相关流程,对本单位党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时间以及形式等进行细化,切实增强可操作性与实效性,从而把十七大提出的“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落到实处。

五、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东风公司作为我们党执政经济基础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必须紧密结合企业科学发展的实际,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培养学习型员工,把创建学习型企业落到实处。营造学习氛围。

营造浓厚的学习环境,主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使党组织成为广大党员共同学习的课堂、交流思想的精神家园和团结奋进的战斗堡垒。近年来,我们少数党员干部学习力、尤其是持续学习的能力有所下降,与公司日益加速的国际化进程不相适应。我们要进一步确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把学习融入党员干部自身的工作和各级党组织的工作中,使学习成为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成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丰富学习内容。公司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理论作为终身任务,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运用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解决企业科学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广大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完善学习制度。要建立有效的学习考评机制,把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统一起来,把“我要学”的自觉性同“要我学”的规定动作统一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学与不学、学好学差一个样的难题,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要进一步加强学习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推进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

六、积极探索如何开展“四强”党组织、“四优”党员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强东风”党建工程

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后,中组部和国资委将在全国国有企业中部署开展以争创“四强”党组织、争做“四优”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四强”就是政治引领力强、推动发展力强、改革创新力强、凝聚保障力强,“四优”就是政治素质优、岗位技能优、工作业绩优、群众评价优。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研究制定公司争创“四强四优”活动的具体方案,明确活动的内容、方法与载体,明确活动的评价标准与操作流程,明确活动的领导体制与机制。

我们要以争创“四强”党组织、争做“四优”党员为载体,进一步深化“强东风”党建工程,提升党建工作对公司改革与生产经营的贡献度。

在“核心工程”建设方面,我们要善于总结“四好班子”创建工作的经验,紧密结合即将开展的“四强”党组织创建活动,深入探讨其中的内在联系,创造性地把两者结合起来,深入开展班子建设工作,为建设一支充满激情与梦想的职业化、国际化管理团队而不懈努力。

在“堡垒工程”建设方面,我们要善于总结开展党支部“争先创优”主题竞赛活动经验,紧密结合“四强”党组织创建活动,进一步夯实基层党支部建设基础,强化基层党支部书记岗位培训,明确基层党支部活动内容和方式,规范基层党支部进行的各类创优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先锋工程”建设方面,我们要善于总结落实科学发展观及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经验,紧密结合“四优”党员创争活动,进一步丰富党员活动的内容和载体,推动党员创新活动、党员岗位竞赛活动、党员优质服务活动、党员承诺制活动、党员联系群众等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党员主题实践活动成为党员主动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改善的过程,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东风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徐平)

2.创新思维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机场) 篇二

1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

1.1 实行与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健全服务网络, 是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在网络建设中, 我们按照区域卫生规划, 立足于现有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 实施镇村医疗卫生一体管理, 统筹规划, 精心布局。

实施一体化管理前, 全镇有12个村卫生站, 几乎是一个村一个站, 表面看起来, 农民告别了缺医少药, 但背后却是农村医药市场无序的竞争。而且这些卫生站大多建于上世纪60年代, 工作用房陈旧, 有的已成危房, 医疗器械、装备简陋, 财务制度不完善, 服务行为不规范, 重医轻防, 滞后的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我东凤镇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从1998年开始, 东凤镇全面推行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 在镇医院设立了一体化管理办公室, 配备4名专职人员负责对卫生所的日常管理工作。在实施一体化管理过程中, 按照“三制八统一” (即聘任制、工资制、退休制;统一建设、统一政务、统一业务、统一财务、统一药品、统一价格、统一调配、统一考核) 的方式, 对12个卫生站进行统一管理, 改名为卫生所, 并投入30多万元资金进行房屋更新和添置设备30多台 (件) , 改善服务环境及条件, 增加服务项目。在布局时, 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 以条件成熟为基础, 成熟一处, 合并一处, 逐步过渡。从1998年至2001年, 根据群众需求, 先后对同安、小沥、东罟、穗成4个卫生所进行重建, 由镇医院直接进行人、财、物统一管理, 统一建设, 统一规范, 与医院形成直接隶属关系, 将功能定位于社区卫生服务, 镇医院下派医务人员入村, 卫生所作为镇医院的派出机构, 为村民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和应急疾病的处理。卫生所的材料、药品由医院统一采购, 统一供应, 统一管理。乡医经过市卫生局统一考试、考核, 颁发执业证, 镇医院对乡村医生统一调配, 择优录用, 并实行工资制和退休制, 确保乡医的合理报酬和老有所养。一体化管理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通过一体化管理, 医务人员可以直接进入农民家中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工作, 为农村社区卫生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在实施一体化过程中, 通过对医疗机构的整顿和监管, 结束了医疗机构间的无序竞争状态, 规范了医疗行为, 净化了农村医疗市场, 达到了资源共享, 优化了资源配置。通过每月一次乡医例会, 进行业务培训, 逐步提高了村医服务技能。

1.2 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建设

1999年底, 东凤镇从实际出发, 循序渐进, 稳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一是深入调研, 明确思想。在2000年前, 集中精力对东凤镇人口分布、医疗网点布局等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摸底调查, 在摸清了农村卫生需求状况后, 初步确定了在东凤镇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思路, 并获得市卫生局领导的大力支持, 并给予政策上的指导。同时, 为争取镇政府和村委会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2000年初, 镇政府组织了由分管镇长带队, 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卫生支委、妇女主任和医院相关人员60多人组成的队伍, 先后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先进的地区参观, 开阔了视野, 看到了差距, 汲取了经验。回来后, 召开了乡镇领导、居委会、乡医、农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 学习上级有关农村卫生工作精神和先进地区经验, 并就东凤镇农村卫生服务体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统一了思想, 明确了方向, 形成了只有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才是解决农村卫生事业深层次矛盾的现实选择, 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推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共识。同时, 转发了市卫生局有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方案, 制定出台了《东凤镇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方案》。

在社区卫生服务的网络建设中,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并适度超前。筹资500多万元, 先后对同安分院、小沥卫生所、东罟卫生所、穗成卫生所进行重建、改造和装修。2002年又投资300万元对横沥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扩建, 并于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 同时在镇医院门诊大楼三楼调整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医疗和工作用房, 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网点选址上, 首先考虑的是群众就近就医, 如东罟村, 属东凤镇僻远村, 距镇区13公里, 全村有人口6 050人, 没有一个像样的卫生所, 群众看病十分不方便。为了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 在镇村两级政府的支持下, 我们投资70多万元在该村组建了一个占地2.5亩、建筑面积900平方米的东罟社区卫生服务站, 彻底改善了当地农民的就医条件, 受到群众欢迎。同时, 按照《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标准, 对各服务站进行统一布局, 站内设有诊疗室、药房、处置室、候诊室, 并实行“四室”分开。按社区卫生服务六大功能的要求, 在服务中心和各服务站分别安装和添置了程控电话、电脑、电视机、DVD放像机、体重磅、婴儿磅、康复器材、档案柜、办公台、椅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必需用品, 制作了宣传教育栏69个, 健康处方镜框112个。同安、横沥卫生服务站还配置了检验、B超、X光、心电图等检查设备和10张观察床位。目前, 各站已具备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大服务功能, 服务形式多种多样, 除常规服务外, 还有全科门诊、上门服务、电话咨询、健康查体等, 满足了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

通过对医疗机构网点的结构和功能的双重改造, 最终形成了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龙头, 以社区服务站为网络, 打造了一个为农民健康服务的平台。

为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正常有序运转, 从完善管理制度入手。先后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制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职责》及服务站长、全科医生、防疫医生、妇幼医生、社区护士等各类工作人员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和考核制度, 健全了各项医疗制度、操作规范。规范了《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对健康档案的建档范围、服务对象、记录内容、填写标准作了统一规定。

为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管理, 中心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构, 在管理体制上, 打破原来的村管站的形式, 由中心医院对下属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全面管理。在人事管理上, 结合中心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 并根据专业特长和业务需要, 工作人员在中心与服务站、服务站与服务站之间合理流动。自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以来, 先后有80多名中心医务人员到服务站工作, 有12名乡医在站与站之间流动。

建立考核和奖惩机制。为保证社区服务质量, 中心每月对服务站的技术质量、传染病报告制度、药品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卫生清洁制度、医疗事故差错登记制度等进行考核。

医疗收费按市物价局规定, 统一标准, 并设立投诉电话。财务管理实行院科两级核算, 收入按月上报中心, 帐目由中心统一管理。

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中心与各站建立业务联系和双向转诊协作关系, 病人在服务站、所无法诊治时, 及时转送到中心, 病情稳定后, 转至社区康复治疗。实行双向转诊, 使患者真正享受到优质、价廉、连续的服务, 实现了“小病在社区, 大病进医院, 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新格局。在实施双向转诊过程中, 无论是会诊, 还是派车接送, 或是检查, 都能得到中心各科室的积极支持, 这种协同合作作战的方式, 增强了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

开展社区护理工作。针对居家患者、住院患者及身心残疾者提供连续性的护理及治疗服务。实施健康教育, 预防疾病、并发症及临终患者的人道主义关怀。对重症病人、社区护士当天进行探访;对普通病人, 出院3天内, 社区护士进行第一次探访, 根据病情确定探访次数, 访视过程中出现特殊病情及时与医生联系, 必要时建立家庭病床, 并做好访视记录及相关材料的填写, 使他们得到优质低廉连续的服务。

慢病管理开展3年来, 结合科研课题, 主要针对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建立了使用个体化阶梯式非药物治疗处方进行生活方式疾病的防治工作。针对本社区特点, 使用能量监测与创新的个体化阶梯式治疗处方相结合进行非药物治疗, 既规范了非药物治疗又简化了科研流程。规范院内疾病管理流程, 使社区初步形成对生活方式疾病管理的规范模式。

搞好社区科研。在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以及广州医学院老师的辅导下, 开展《镇村社区高血压病、糖尿病的综合规范防治管理模式研究》。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把科研工作和慢病规范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主动积极地跟踪随访, 发现问题, 提出整改方案, 解决疑难问题, 使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现已经结题并获得中山市科技进步奖。

在社区中心全面使用电子处方的基础上, 一是体检中心引进体检软件, 从登记体检到报告的生成、报告的分析、健康建议、结果的统计全部由电脑化完成, 提高了效率, 提升了档次。二是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启动电脑化管理, 包括全科诊疗、电子处方、电子病历、财务管理、健康档案、专案管理、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等模块。

2 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

2.1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社区卫生队伍整体素质

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力军, 也是衡量社区卫生服务运行质量的重要标志。为此, 中心突出抓好全科医师的培训, 以在职培训为主要的形式, 进行以全科医学、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教育。为提高服务站整体服务能力使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结构趋于合理, 中心在各服务站配备了至少1名以上主治医师和1~2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医生、正规护校毕业的具有临床护理经验的护士和药剂人员, 这样的人员涵盖了从婚检、围产期、到预防保健、康复、临终关怀的从生到死的生命全过程。

2.2 完善培训、管理、考核制度

乡村医生是社区卫生队伍中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的和条件的制约, 绝大多乡医都未接受过系统化、正规化业务培训学习, 乡医素质参差不齐, 影响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为此, 中心每年选派送乡医到市卫校进行周期性的培训, 每年选派1~2名乡医在中心进修学习。抓好医学继续教育, 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 以加快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制定了《东凤医院外出学习管理制度》。建立继续教育电脑档案管理制度, 认真执行每年最低学分的规定。各科室每周组织1次业务学习, 以讲小课、病历分析、技术操作示教为主。坚持每季一次“三基三严”业务考试及技术操作比赛, 参与率98%。

3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成效

3.1 社区六位一体功能有效发挥, 使农民就近就医, 突出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功能, 为患者开展了输液、康复等治疗, 使农民大部分小病在社区得到解决, 体现了“小病在社区, 大病去医院”的社区卫生工作要求。让农民享有医疗保障, 为东凤镇近14万居民 (包括农民和进城务工居民) 的健康提供一个稳态结构。

3.2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促使了新型医患关系的形成。社区医生走村串户, 逐步建立起浓厚的友情, 成为居民的贴身保健医生和家庭健康顾问, 形成了一种新型医患关系。

3.创新思维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机场) 篇三

一、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党建工作缺乏创新

企业的党建工作一直存在缺乏创新能力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党建工作模式影响

一直以来党建工作都是进行优秀党员评选、组织党内活动,召开党内会议等。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使得党建工作缺乏创新,绝大多数党支部的活动只是按照党委的工作安排应付性的开展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和手段,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够,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再加上党员流动性大,部分党员长期出差不能参加组织活动,党支部又没有充分发挥思想导向的作用,致使一些党员党性观念逐渐淡化,职工对党组织的信任感和依赖性逐渐弱化,党组织感召力下降。

2.创新管理的形式过于单一化

在企业内部虽然长期倡导创新党建管理工作,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经常出现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情況。例如,比较常见的就是“建立健全制度”,每年全国各地就关于党建工作制度可谓是名目繁多、花样百出、数不胜数。但是这些制度却不能长期坚持。又如:有的企业会设计“几大行动”“几大工程”“几大计划”,又或编些数字名称,诸如什么“123工程”“235计划”之类的,虽然名称变化了,但是实际的创新管理内容仍然不变,使得创新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总之,没有创新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的行动,企业的党建管理人员必须要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思维模式,打破思维定式和思维惯性的束缚,大胆尝试,勇于作为,大视野、全方位、新角度地谋划机关党建工作。

(二)改革发展任务艰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以及由信息技术推动的经济变革的迅猛发 展,使企业面临着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这种经济时代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 播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它是以不断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为主要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企业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虽然是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但是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改革发展任务使得经济发展成为企业发展的首要发展目标,而忽视了党建工作,使得企业内部的腐败情况严重。在现实工作中“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党建工作的态度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总认为党建工作是务虚的,抓也可不抓也可,对业务工作起不到多大作用。使得党组织成了“虚职”,有组织无活动,有形式无实质;党员成了“虚牌”,混同于普通员工,甚至工作还不如员工;员工对入党的态度“冷漠”,认为入不入党无所谓,对党的认识比较淡化。这些情况必须尽快转变,因为实践证明,要使企业适应当前改革开放的需求就必须要重视党建工作发展。

(三)市场经济落差影响

随着企业市场化改制工作的不断推进,职工与外界的联系、交往日益频繁,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增多,使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盲点”和“空白点”。例如:目前职工对于网络信息获取更多,而目前网络针对党建工作的正面信息较少,多数员工对党建活动缺乏信心。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企业进一步走向市场,融入市场经济的大循环中,造成部分人的期望值与现实生活有较大落差,心理失衡,影响职工队伍稳定。例如:企业职工的心理平衡与不平衡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也受其相对报酬的影响。每个职工会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同其他行业的人作比较,也同个人的历史收入作比较,出现经济落差后就会出现抵触情绪,甚至党员也有这种心理影响,为企业奉献,带来非党员员工进行积极工作的情况越来越少。

二、改革创新精神为企业党建工作带来的影响

1.“融合”转变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国有企业党的工作要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这个理论的指引下,企业要将党建工作的全面融合做为出发点。因为党建工作必须要融合在生产活动之中,将党建工作融合到企业的日常生产制度之中,使得党建工作不是口头上的,而应该是从制度方面融合加强党建工作的随意性,确保制度管理的完善和长期性。例如:多数党建工作人员也会担任相关的生产管理工作,使得党建工作更贴近群众。另外,党建工作的融合要联合企业内部的各个组织,例如人力资源管理、工会组织等都是党建工作融合的主要群体。

2.“实功”转变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和党的自身建设,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实际发展的前提下,党建工作必须追求“实功”,实现从虚到实的转变。本着党建离不开生产经营,生产经营也离不开党建指导的思想,随着矿区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和调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协助行政负责人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主动参与经营管理,改变了就党建抓党建的“务虚”局面。

3.“责任”转变

改革创新精神要求党建工作要保证实现全面的群众影响,因为任何脱离群众的党建工作都是不成功的,也是无实效的。在改革创新理论的影响下,党建工作要结合群众团体,就必须要实现“责任”转变。在工作重点上要突出影响群众的责任;在工作方法上要重视对职工工作责任态度的影响和效果评估;在工作范围上要尽可能扩大空间,保证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在工作管理方面要交叉管理,保证工作对职工影响的辐射能够有实效作用。

nlc202309040440

三、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的措施

(一)创新管理,实现多角度融合

为了转变党建工作缺乏创新形式的现状,在改革创新精神的影响下企业要推行创新管理,实现党建工作的多角度融合,确保党建工作有新的局面。具体的融合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观念创新

企业的领导组织必须要建立“企业要发展,党建必先行”的大局意识,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党组织的主体是党员,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由此决定了机关党的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努力做好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工作;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2.多角度融合

党建工作要融合多方面的管理内容,例如,班组文化建设,推动班组管理、强化安全培训、联合工会、联合人力资源培养等都是有效的融合。为了确保融合的实效作用,必须要保证实际效用。例如,通过班组文化建设发现了优秀的班组工作人员,就要对这些职工开设“绿色通道”,以党组织为基础培养他们进行培训,确保企业发展有更多的人才,而这种发展也是与人力资源发展的完美融合。

(二)功绩承诺,实现创新服务

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党建工作也要配合发展任务,推行功绩承诺的党建管理,实现创新服务。具他来讲,要转变党建工作就是组织一下学习、征订一下报刊、收缴一下党费、发展几个党员、帮扶一下贫困的传统模式,要樹立“坚持高标准、创造性开展机关党建工作”的思想。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主动思考工作,不坐等上级指示;主动提供服务,不坐等别人上门;主动开展工作,不事事按部就班,要开展主动服务。例如:在企业生产任务重的情况下,党建工作要适当组织娱乐活动,让职工有放松的心情,以便更好地工作。同时,要在党组织中广泛开展党员承诺制活动,让“党员身份亮出来,党组织形象树起来”,积极推行“服务群众联系卡”“党员挂牌制”,“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服务活动,使党员有岗有责、有事可干,增强党员群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总之,在改革任务下要完善党建工作的制度化和实效工作,积极探索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思路,使党建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就必须要立足改革创新的精神主旨,转变当前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推行创新管理,实现多角度融合;实效功绩承诺,实现创新服务,全面确保党建工作的新局面更实用当前改革开放的要求。

(作者单位:福建省天湖山能源实业有限公司)

4.创新思维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机场) 篇四

时 间:2008年12月05日

作者:中国机构网

来 源:中国机构网

芜湖市地处安徽长江经济带的中段,素有“皖之中坚、长江巨埠”的美誉,是皖江开发开放的龙头。近年来,该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科学发展,谱写了“中部崛起、乘势而上、跨越发展”的新篇章。芜湖市机构编制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坚持“在大局中行动,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从2001年以来,连续5年被省人事厅、省编办评为“全省人事编制系统先进集体”。

一、强化管理,勇于创新,以制度建设立长效机制

长期以来,芜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机构编制工作,坚持把机构编制管理作为“四用”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即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管钱,强化机构编制的“龙头”作用,建立“严格控制、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

建章立制,完善管理手段。坚持机构编制管理“三个一”、“五不准”、“七个不得”等制度和要求,形成了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原则上不讨论机构编制事项,由编委会一家研究决定的良好工作氛围。1986年起,该市就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把编制管理卡作为机关、事业单位调配人员、任免职务、核定工资基金的凭证和检查编制执行情况的依据。1990年,又以人事计划为调控手段统一管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进口,人员调动实行“三把关”制度,即人事部门一把人员身份关,编制部门二把机构编制关,编委会三把最终决定关,防止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2000年市委出台了《芜湖市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将机构编制的审批权限和办事程序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规范开展事业法人登记年检工作,事业单位登记率、年检率均达到100%。

创新制度,提高管理效率。一是实行事业单位进人计划审批制度。自2002年起,该市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一直实行计划管理和结构控制相结合的办法,市编委会根据编制空缺及单位申报情况,在每年第三季度审批下一事业单位进人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可通过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二是首创机构编制预报审核制度。2006年市编委制定了《芜湖市机构编制管理预报审核制度》,规定凡属机构编制管理的审批事项,一律应先向编制部门进行预报,阐明依据,经审核同意后,方可正式行文报市编委会研究。该制度充分发挥了编制部门的指导、协调、把关和监督作用,各类申报事项比以往减少70%以上,从源头上有效抑制了机构编制的膨胀。三是建立党政群机关工勤人员聘用制度。芜湖在全国较早进行了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体制改革,工勤人员一律采取不入编制,占编聘用,合同制管理的方式,彻底打破工勤岗位“终身制”。

严格督查,确保改革成果。坚持每年对市、县(区)机关、事业单位职能履行、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制定了“12310”举报电话和群众来信来访的受理工作规程,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人员进行通报,限期整改,切实维护了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

密切协作,形成管理合力。市编办与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以编制管理为龙头,实行干部配备,录用调动、工资核定、核拨经费一条龙管理,充分发挥合力作用。

二、锐意改革,积极进取,以体制优势促发展优势

市编办充分发挥职能,积极组织实施各项改革工作,着力推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转变,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不断释放体制、机制活力,集聚发展优势。

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党政机构改革不断深化。1998年,以理顺工业管理体制为目标,对八个工业管理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是整合为三局一办,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又撤销三局一办,职能收归政府相关部门。2002年,围绕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全面进行党政机构改革,市级党政机构由65个减少到46个,精简29%,市级行政编制由2167名减少到1517名,精简30%,分流人员1160人。2005年,以强化政府宏观指导、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为主要内容,在国有资产管理,宏观调控体系,安全生产监管等重点领域进行了改革,市政府机构进一步缩减为32个。通过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政府执政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以新农村建设为动力,乡镇机构改革成效显著。继圆满完成2000年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后,该市在2004年结合乡镇区划调整,又率先启动了第二轮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在领导体制上采取“主官合一、交叉任职”的办法,乡镇领导职数由122名精简到68名。镇政府统一设置4个综合性办公室和2个事业单位,乡镇行政编制由改革前的1998名减少为1331名,精简33.3%,全市乡镇事业站所由367个精简为46个,精简87%,乡镇事业编制由1650名精简为1036名,精简37%,连续七年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实现负增长,中央编办、省编办调研后对芜湖的做法给予了肯定。今年,该市又全面启动了第三轮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在乡镇机关运作中推进“效能建设”,在为民服务上推进“全程代理制”,在事业单位运作管理模式上推行“花钱买服务”,在转变乡镇政府经济管理方式上,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新农村建设不断增添新的动力。

以事业发展为目标,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2007年,芜湖市全面启动了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市、县、区1千余家事业单位,3万多名职工同步进行改革,按照行政执行类、社会公益类、产业化类三种类型分类进行改革,重点抓好以转企改制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以全员聘用、竞争上岗、绩效考核、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和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为主要内容的财政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以区划调整为突破口,探索新区管理新模式。2006年,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在三山区着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一是统筹党委、政府机构设置,合理调配职能,加大机构整合力度,综合设置党政工作部门,成立了党政办公室、社会事业局等11个党政工作部门,数量比其他各区少近三分之一;二是改革党政领导体制,减少领导职数,实行交叉任职,区委试行常委负责制,不再设专职副书记职数;三是精简人员编制,全区行政编制共96名,比其他区少一半以上,各部门人员实行“一人多岗,一人多职”。新的管理体制使执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运行效率显著提高。

三、优化环境,提高效能,以卓越工作创新体制机制

芜湖市编办以打造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加大机构编制整合力度,优化政务环境,促进效能建设,在体制机制上不断推陈出新。

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亲民政府。2000年,芜湖市率先在省内成立行政服务中心,成为政府提供便民服务的窗口。为进一步提升中心“一站式”服务水平,2007年,又创新开展了行政审批 “两个集中”工作,将部门行政审批职能整合集中到一个科室,再成建制进入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公。“两个集中”工作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限,中心45个部门490个审批项目的平均办结时限由原来的36天压缩到现在的3.2个工作日,极大程度方便了群众办事。

规范招标采购管理,打造阳光政府。为加强对政府招标采购活动的监管,树立政府公信力,芜湖市于2004年创建了市政府招标采购交易中心,按照“管用分离”的原则,将政府公共物品采购、工程建设招标全部纳入统一的、透明的、竞争性的招标采购体系中运行。管委会办公室采取“机构常设、人不常任”的新机制,由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派驻人员,定期轮换,从体制、机制上保证了政府招标采购活动的公正、透明,优化了市场竞争环境。

理顺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打造法治政府。按照“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区为主”的模式,分级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将涉及城建、公安、环保、工商等部门城管领域的10多项行政执法职能整合后,授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统一行使,变多头执法为一个部门集中执法,降低了执法成本,提高了行政执法水平和效率。

5.创新思维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机场) 篇五

一、群众信访表现出新的特点

1、信访数量一升二降。去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到县信访共4500件次,比以往同期上升8%,其中来信1950件,增长6%,来访2550人次,增长10%。但信访中的集访、重复访和越级访数量下降,集访仅35批1100余人次,批次和人次分别较前年同期下降25%、18%,越级访和重复访较过去同期下降20%。

2、信访方式多元化。一是采用联名信访方式反映问题。今年以来共80件,占来信总数的4%。二是采用发电报、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方式反映问题和联络群众集体上访。去年来我县收到反馈电报和电子邮件4件,受理电话信访199件。三是出现拉标语、发传单、贴大字报现象。四是信访人情绪激昂,采取堵党委、政府办公室,拦截领导等方式要求解决问题。来访群众往往期望值高,求决心切。

3、信访内容多领域。一是关、停、并、转企业职工要求解决养老保险、兑现风险金和生活困难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丝绸公司、医药公司、交通等系统。二是机构改革后被清退的临时人员纷纷要求进入养老保险,兑现清退补偿金和原欠发的工资、借款等信访突出。目前表现在治安室人员、成人学校教师、乡企业办人员和计生、林业、国土、民政等行业的清退对象。三是农村部分退休教师要求将超64元福利纳入工资直发,并兑现1993年工资改革时欠发的增加工资,并出现两次规模集访。四是一些被撤乡镇的场镇居民,要求加强被撤乡镇的服务和建设五是一些债权人要求督促乡镇村兑现借欠款,唐巴公路债券持有者,要求兑现债券的信访有所增多。六是一些困难群众、下岗职工、待业人员要求解决生活困难问题的信访有增无减。

4、信访对象多层次。近两年来,信访的群众集中到了干部、企业职工、清退的临时人员、城镇居民,农民信访仅占10%;少数激躁分子也无事生非。

二、形成的原因

6.创新思维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机场) 篇六

2004-6-27 9:49:37 已有1372人次阅读

近几年来,我市各级组织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目标,适应实践的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开创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一、推进思想观念的创新,不断拓展基层党建工作领域

思想观念的创新是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先导。顺应时势的发展,我们努力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束缚,不断拓展创新的领域,切实提高创新的实效。

1.准确把握创新的方向。始终坚持把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以有利于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工作新机制为努力方向,坚持以思想观念的创新推进工作方法和制度的创新。一是坚持创新工作方法与继承优良传统相结合。在继承和发扬党建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要求,坚持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二是坚持吃透“上情”与把握“下情”相结合。根据中央、省、市委以及上级组织部门的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在“上下结合”上做文章,在创新特色上求突破。三是坚持重点突破与统筹配套相结合。以农村、企业和社区党建工作为重点,找准影响工作落实的重要环节和突出问题,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同时坚持通盘考虑、统筹安排,注重工作的统筹协调。并以上述原则贯穿基层党建工作实践,牢牢把握创新的方向。

2.积极拓展创新的领域。切实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等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和开展党的工作的力度。全市3374家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全部单独建立了党组织,6844家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了联合支部;向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经济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7129名,25人以上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选派率达到100%,具备条件的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普遍建立了党组织。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形势,将共驻共建的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成功做法移植到村居混合型社区党建,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路子。在抓好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的同时,不断改进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在省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在吴江市开展了县级市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还在太仓、昆山市一些乡镇进行了乡镇党代会常任制的探索。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比较广泛地运用于基层党建,建立了《苏州党建》网站,张家港、昆山等一些县级市也都建立了党建网站,有效拓展了党建工作的网络渠道;在《苏州日报》开辟了每月一期的《今日党建》专栏;改版了组织部门在广电媒体上的电教阵地《七月阳光》,加强了对基层党建工作的宣传。

3.努力提高创新的实效。一是增强前瞻性。创办了《组工综合信息》,注意收集了解各地组织工作的动态情况,注意把现代管理科学、人力资源等学科的理念运用于基层党建工作,举办了组织系统工作创新方面的业务讲座,注重提高党务干部的创新能力。二是增强主动性。把基层组织建设主动置于全市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与市委酝酿出台“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同步,开展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调研,提出了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具体意见。三是增强实效性。通过制定工作规划、目标、月度计划等方式,坚持循序渐进,推进工作的创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一些与实际不相适应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将原来基层填报的《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发展对象考察表》和《预备党员考察表》三表合并为一份《发展党员考察表》,有效提高了工作实效。

二、推进工作方法的创新,不断拓展基层党建工作载体

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坚持以工作方法的创新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并注意拓宽工作载体,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1.创新开展活动方式。一是在农村实施“先锋工程”。在全市农村党组织中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实现“两个率先”为主题的先锋村、先锋镇、先锋市(区)的“三级联创”活动,引导农村党员在“两个率先”中积极发挥作用。一些县级市在农村党员中开展了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活动。二是在非公企业开展各种争创活动及文化活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通过开展“提合理化建议”、“争当操作能手”评比等活动,要求党员立足岗位,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带头作用。如昆山市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三有三无”主题教育,要求关键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突击攻关有党员,党员身边无事故、无次品、无违章,有效提高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三是在社区开展分类教育活动。对社区内的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结合他们的实际,提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具体要求,要求党员做好表率、带好家庭、帮好邻居,切实发挥作用。

2.创新指导工作方式。一是宏观指导。把主要工作精力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通过调查研究,制定有关意见,加强宏观指导。仅去年以来,我市就制定出台了加强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区等方面党建工作的文件10多个,使基层创新有方向,工作有目标。二是领导联系。建立健全市和县级市、区委领导班子成员、政府党员领导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联系点制度,市委常委和党员副市长根据工作需要和分工情况,确定了38个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三是部门挂钩。会同市级机关党工委在全市开展了机关部门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的调研,进一步加大机关部门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的力度,充分发挥机关部门党组织在指导社区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中的政治优势。吴江市、金阊区把机关部门与薄弱村结对共建的方法嫁接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上,实行机关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结对挂钩。帮助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提高党建工作实效。

3.创新党员管理方法。一是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一些乡镇开展了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的试点,采用管理集约化、教育人文化、服务社会化、形式多样化的运行方式,为基层党员提供咨询、指导、协调、帮困和培训等服务,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强化对党员的管理工作。经过试点,这项工作目前正在全市各乡镇和街道普遍推开。二是试行双重管理。对单位和在职党员的党内评先征求所在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对在职党员和流动党员试行所属党组织与居住地党组织的双重管理。目前,全市到居委会报到的在职党员已达25530名。社区党支部通过建立在职党员联系卡,将在职党员在社区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单位党组织。三是改进党员发展和民主评议方式。对吸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普遍推行了公示制,并作了“表决票决制”、“民主测评制”等探索。太仓市在民主评议党员中,探索了“双重评议、票决定格”的办法,不仅党内评议党员,还吸收部分党外群众代表参加评议,并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组织党员及党外群众代表对参评党员进行投票定格,进一步加大了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力度。

三、推进工作制度的创新,不断拓展基层党建工作机制

把工作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及时将基层在工作实践中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总结上升为制度,以制度建设的创新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

1.创新领导体系。适应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形势,市委建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党工委,与市委组织部合署办公,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建立健全了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和党员教育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城区普遍建立了区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工委,各街道普遍建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总支。结合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大批改制,坚持同步调整党组织隶属关系,有97个改制企业党组织隶属关系由原主管局调整至属地党组织。

2.创新组织构架。适应农村发展的形势,在农村逐步建立起村党总支(党委)为主体,专业党支部为骨干、分类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村级党组织构架。结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特点,在实行属地管理为主的基础上,对一些有一定行业特点、情况比较特殊的经济社会组织,探索了由行业部门或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党组织管理的模式,在市民营企业协会、人才服务中心建立了党委,加强对新经济社会组织中流动党员的管理。在一些个体私营企业相对集中的电脑、餐饮、旅游等特色街区,探索了把党组织建在“街”上的做法。针对社区党员不断增多和社区党建工作的现实需要,我市对社区党组织的组织设置适时进行了调整,目前,全市已建立了28个社区党委。

3.创新保障机制。一是广开党务人才培养选拔渠道。探索了从大中专毕业生选拔村干部、从致富能人和经营能手中选拔村干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村干部等做法,近两年各地面向社会招聘村干部387名;不断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务人才队伍,昆山市公开招聘了102名外商投资企业的党务干部;各县级市、区公开招聘社区干部,仅沧浪区近4年来就先后招聘了200多名居委会干部;金阊区今年招聘了20名社区专职党务干事,进一步充实了社区党务工作力量。二是着力解决后顾之忧。制定了《关于在全市实行村主要干部基本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统筹的意见》,同时还提高了城市社区专职人员的工作补贴标准,解决了他们的社会保险费问题。三是提供物质保障。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交纳的党费可视情大部分或全部返还给党员所在的党组织;活动经费确有困难的,由上级党组织从留成的党费中适当拨补。苏州高新区针对部分外商投资企业的党员活动缺少场所的实际,建立了统一的党员活动中心,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和党员开展活动提供支持。近两年来,市委组织部还从留成党费中拨款近30万元为社区党组织购置电脑、彩电、VCD机等设备,今年“七一”前夕,各城区组织部门也从留成党费中拨款近27万元支持社区党建工作。

近几年来,我们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对照上级的要求,对照形势的发展,对照兄弟城市的经验,我们仍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拓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境界。

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

7.创新思维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机场) 篇七

关键词:改革创新,高校党校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 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作用, 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胡锦涛总书记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 深刻阐明了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和战略举措, 明确提出了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党校工作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党校是对高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知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 如何使高校党校工作适应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需要, 如何更好地准确定位, 把握高校党建工作规律, 强化和拓展党校职能, 有效提高党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是当前高校党校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和实践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准确把握党校定位, 坚持正确的高校党校办学方向, 切实担负起党校的使命。

党校的定位问题, 是做好党校工作的首要问题。中共中央《关于面向二十一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 明确指出党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对于党校的定位, 是我党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长期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确定的, 也是党校在民族解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确立的, 更是党的建设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所决定的。面对社会的转型、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们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的变化, 党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挑战, 但我们必须更准确地把握党校定位, 必须把党校姓“党”的原则落到工作实处, 坚持正确的高校党校办学方向, 把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作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 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校的中心工作。

当前,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校工作, 是加强高校党委执政能力建设, 实现高校教育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需要。在新形势下, 我们迫切需要一大批熟悉高等教育规律, 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领导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干部, 通过高校党校大力加强干部培训, 为高校的科学发展培育高素质干部队伍已成为高校党委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同时, 随着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 把党校培训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建立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党员的全程教育体系, 也成为高校党校必须切实承担的任务。

二、继续解放思想, 在党校工作中深入贯彻科学发展和改革创新的理念。

改革创新虽然是必须的, 但是同时也必须秉承科学发展的总方向。科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它既是改革创新的保障也是改革创新的目的,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改革创新, 也只有实行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科学发展。因此, 要把科学发展和改革创新的理念灌输到党校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意识中, 落实并实践到党校教育培训工作的内容与细节中, 继而更好地让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掌握和运用, 真正发挥推动实践的作用。

三、从细节入手确保党校教学质量, 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党校在干部培训、党员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等方面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在党校教育长效机制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现阶段, 我们在准确把握党校定位, 坚持正确的党校办学方向的基础上, 要进一步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党校工作的新局面, 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细节入手, 确保高校党校与二级学院党校的教学质量。

(一) 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工作。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当前, 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不懈地学习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要进一步加强党员理论学习的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 进一步加大党员教育培训的力度, 落实党员理论学习的监督和检查。

(二) 要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

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迫切需要我们继续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 全面启动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 并不断积极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改革, 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进一步创新干部培训方式, 通过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工学矛盾;要进一步完善培训的管理与考核体制, 有效督促干部参加学习;要进一步探讨论证干部培训有效运用;进一步加大干部培训“走出去”的力度。

(三) 要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

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创新工作具有一定的开拓空间, 为我们进一步创新党校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们要继续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设理论精品课程、拓展实践教育活动等方面尝试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工作。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要进一步适应高校党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 并结合党校师资结构以党务工作者和“两课”教师为主的情况, 逐步引入一些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具有较好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 以“老教师带新教师”的模式, 形成党校教学专题教研组, 共同研讨相关教学工作, 充实师资队伍, 拓展教育资源, 规范教学方式。在建设理论精品课程方面, 在与实践教学、示范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 绝对不能忽视理论课程的设置, 尤其是精品理论课程, 这直接关系到党校教学的质量, 关系到党校教学目标与宗旨的实现。党校教学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固定的理论课程, 可以通过学员的反馈意见、教研组的考评等方式进行理论精品课程的评选, 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党校理论教学环节。在拓展实践教学活动方面, 要把强化党员意识作为党课实践教学的宗旨, 立足于实际需要, 在“走出去”的同时, 将实践教学融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把接受理论、运用知识和培养能力统一起来, 并能坚持长效教育, 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四、切实加强高校党校研究团队的队伍建设, 提高党校工作研究水平。

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 高校的党校工作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战经验, 同时也凝聚了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精湛、作风正派、热情高涨的研究型人才, 这其中包括高校从事具体工作的党务工作者, 从事“两课”教学的专业教师, 更不乏一些热心于党建研究和党校工作的年轻同志们。这些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课题调研成果, 一方面代表了高校党校研究工作在几年来取得的理论成效, 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党建工作和高校中心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积累了卓有成效的实践经验, 是我们在一步步的探索中获得的宝贵成果。因此, 在今后的党校工作研究中, 我们要把加强党校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通过一系列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 为广大研究工作者搭建展示才华的广阔平台, 把更多的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善于在实践中探索理论研究的同志吸收到研究队伍中来, 更好地为高校党建研究事业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更好地提供坚实的、长效的人才队伍保障。

五、切实加强党校自身建设, 为党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8.开创四川省群众性创新工作新局面 篇八

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成效明显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四川省“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省科协党组书记吴凯在市(州)科协党组书记会上督促各市(州)县(区)科协一把手加快建立“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领导小组,为活动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目前全省17个市(州)和43个县(区、市)以及315家企业已成立了“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领导小组,完善了相关制度,积极开展工作。

德阳市“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发改委、国资委、经信委、科技局、财政局、工商局、组织部、工会、科协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并在全市六个县(市、区)都成立了“讲理想、比贡献”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制定了“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实施方案、管理办法,推动市委出台了《关于在企业深入开展 “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意见》。

凉山州2014年上半年调整成立了由中共凉山州委常委为组长,副州长为副组长的凉山州“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凉山州“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凉山州“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表彰奖励办法(试行)》。

2. 积极争取,开展表彰。2009年,在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中,全省省级“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未能保留。很多基层科协和企事业单位同志都反映目前能够激励科技工作者工作热情、培养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手段太少,而科技工作者也希望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攻坚克难、无私奉献、坚持自主创新的努力被社会所认可和尊重。

四川省“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向省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反映情况,2013年收集国家四部委、兄弟省市、部分市(州)“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评选表彰工作情况,编辑了200多页的评选表彰项目申报材料,经过多次沟通和争取,2014年第十届四川省委80次常委会议研究,同意省人社厅、省科协、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省经信委六部门开展四川省“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评选表彰,基本解决了“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省级表彰断层的突出问题。

2014年,省人社厅、省科协、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国资委联合开展了2013—2014年度四川省“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通过推荐、材料初审、评审、公示,评选出39个先进集体、20个创新团队、59名创新标兵和40名优秀组织者。表彰决定由省人社厅编文号,六部门联合印发并联合制作发放奖牌、荣誉证书,推动了“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在全省的深入开展。

3. 开展宣讲,营造氛围。根据《全国“讲理想、比贡献”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省“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四川省的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并下发各市(州)。部署了四川省“讲理想、比贡献”宣传教育活动的内容、重点和实施程序。

2014年9月1日,省“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成都市科协联合举办了四川省、成都市“讲理想、比贡献”宣讲报告会暨启动仪式,邀请了曾祥炜、范小平、隋少春等优秀科技工作者作宣讲报告,共100余人参加了宣讲报告会。这三位专家是全省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们的成长、成才经历使大家受到了鼓舞;他们的梦想、理想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会场内不时响起的阵阵掌声,表达着对优秀科技工作者奋力实现中国梦的赞誉和敬意。

泸州、德阳、阿坝等市(州)相继开展了本地区“讲理想、比贡献”宣讲活动,进一步营造企业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氛围。

4.深入基层,加强指导。省“讲理想、比贡献”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深入到全省19个市州45个县区和100余家企业进行广泛宣传和调研,大力促进企业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同时,每年举办了1~2次“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与企业科协领导及秘书长培训会,深化企事业科协领导及工作人员对企事业科协历史沿革和“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性质、任务、宗旨的认识。

5. 创新思路,成效显著。各地、各单位以“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为重点,不断创新“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形式,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强化活动激励机制,创新工作方式,统筹各种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蓬勃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据统计:2013-2014年,全省21个市州共有1510家企业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参赛人数达19.997万人,完成“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项目23176项,提合理化建议88697条,采纳实施合理化建议51267条,实现经济效益167.2亿元。

全省共有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3家企业荣获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先进集体称号,德阳市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推广应用专家组等8个团队荣获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创新团队称号,丁国江等12人荣获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创新标兵称号,马思美等6人荣获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优秀组织者称号。

稳步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省科协积极调研指导,切实帮助企业和指导各市(州)开展建站工作。全省已建省、市(州)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83个,其中,省级工作站30个。各级工作站共计引进院士83名,高层次专家761名,合作开展科技项目496项。

据不完全统计,30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014年投入研发经费15708.67万元,新增申请发明281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70项,获国家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4项,承担国家以及省部级项目38项。

全省各院士专家工作站围绕企业战略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难题、重点产品研发等问题,开展战略咨询、联合攻关,有效帮助企业围绕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确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方向,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

总结和挖掘创新方法成效,积极组织创新方法宣讲和培训

1.总结和挖掘创新方法成效。开展对“中国科协创新方法企业推广应用”项目服务的4个企业、德阳市自主开展的重点企业创新方法服务的7个企业的实际成效进行追踪调查,共收集整理了300名培训人员、24名地方师资、100项技术难题、5份应用典型案例报告、25项专利、6本教材等的详细资料。形成的《四川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情况调研报告》,将为创新方法在四川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总结经验、提供依据。

2.组建四川省科协创新方法培训基地。引进人才,深入开展创新方法宣讲和培训,成立了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专家组。全年在重点企业开展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培训9期,共培训企业科研一线技术人员1100余名,在帮助企业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转变创新方法、缩短研发周期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效。

此外,我们还推进了“创新方法(TRIZ理论)的CAI平台”建设,该项目获得了地方政府专项支持。

有序举办“企业科协科技信息服务”项目推广运用培训,有效提升企业研发能力

在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下,在各市(州)科协共同参与和大力协作支持下,“企业科协科技信息服务—信息推广应用平台建设、专利应用工程师培训、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调研”等项目得到了有效实施,达到了预期目标。

成都、德阳、自贡等6个市(州)相继组织开展了7次“企业科协科技信息服务”项目的推广应用和专利应用(知识产权)工程师集中培训,“点对点”上门为重点企业作项目推介培训服务20余次,共培训服务企业295个,专利应用工程师207人,推送专利信息全数据库载体300余套。

企业科技信息应用反馈表和应用典型案例表明,项目对提升企业自身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成效明显。2014年,在广元、绵竹等地区以及成飞、成都双新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了科技信息服务企业创新工作的实施,新增专利信息应用企业60余家。

扎实部署“金桥工程”登记备案,促进科协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

2014年,省科协及时把握住“金桥工程”纳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项目的有利时机,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提高金桥工程项目登记备案和评选表彰工作的规范性和工作效率,组织开发了“四川省金桥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创建了工作QQ群,提高了沟通效率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同时,积极动员各级科协组织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积极开展“架桥”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金桥工程”登记备案及年度统计工作的通知》,加强调研,深入市(州),区(市、县)和企业科协实地调研指导金桥工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48个优秀项目进行了经费补助,共计金额22.4万元。

全省各级科协组织共完成金桥工程项目登记备案482项。经省科协金桥办审核,被纳入成为省科协第23批金桥工程登记备案的项目有307项,预计实现年增产值2783224万元,年增利润482390万元,年增税收93266万元。2014年全省实施完成金桥工程项目424项,实现年增产值3114654万元,年增利润1056142万元,实现税收100031万元。

大力推进企事业科协组织建设,不断壮大企事业科协工作发展基础

根据中央书记处提出的“六个哪里”的指示精神,努力推进企事业科协组织建设,加大推动在工业园区、高等院校、非国有企业建立科协组织的力度。一是狠抓企事业科协组织数量提升。2013年制定印发了《关于在高等院校组建科协组织的指导意见》;2014年,中国科协出台《中国科协2014年推进企事业科协组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后,省科协立即参照制定印发了《四川省科协2014年推进企事业科协组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对各市州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细化,并对各地目的任务落实情况进行了督促检查,完善企事业科协组织建设的激励措施,大力促进企事业科协组织建设。截至2014年底,全省企事业科协总数已达667家,仅去年一年全省就新建企事业科协组织200余家。省科协对超额完成任务的5个市(州)给予了16万元的经费补助。全省企事业科协组织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约 16万余人,科协会员约 9万多人。二是认真组织开展了四川全省范围内的“中国科协服务企业创新网络平台”信息采集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已在该网络平台注册登录市(州)科协15家,县(区)科协146家,企事业科协313家,为全省科协组织融入全国交流大平台提出了基础。三是狠抓企事业科协服务能力提升。企事业科协部积极组织企事业科协参加各种交流活动,并努力搭建全省企事业科协交流平台。2014年5月,企事业科协部组织了成都印钞公司科协、绵竹市经开区科协参加了“中国科协年会·企业创新发展”论坛,通过聆听专家授课和同行交流,帮助企事业单位科协工作者开阔了眼界、创新了工作思路。四是加强对省企事业科协研究会的指导力度。2014年9月企事业科协研究会进行了换届选举,全省共有70家企事业科协(或从事企事业科协工作的单位)成为会员单位,企事业科协研究会已成为全省企事业科协促进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

积极开展创建科普示范企业,推进企业贯彻落实《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上一篇:六年级科学教案小帆船下一篇:诊所门诊登记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