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管理风险防范

2024-10-08

资金管理风险防范(共8篇)

1.资金管理风险防范 篇一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论企业资金管理与资金支付风险控制与防范

作者:符群力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在资金管理与支付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与支付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措施。要建立完善的资金支付授权体系;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资金收支计划的预算管理,提高资金调控能力;严格资金支付管理,创新资金支付手段;保持科学合理的现金持有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健全与资金支付相关的法律审核制度。

【关键词】 企业;资金管理;资金支付;风险防范;措施

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其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快速转换为其他任何类型的资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不断加强企业资金的内部控制,防范资金支付风险,确保企业资金支付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我国企业在资金管理与支付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资金支付授权体系

在当前国内许多企业中,特别是中小企业都是实行“一支笔”模式,没有明确的权限与相互制约,财务人员对资金的管理缺乏主动性,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增加了领导随意支配的机会,且部分企业股东会、董事会和经营层等机构都可以授权支付资金,缺乏明确的职责范围与资金支付授权批准层次。

2、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

由于公司股东结构、董事会构成、经理职责不同,财务功能不同,所以其财务管理制度不同。因此,一些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没有与公司的治理结构及其他制度相辅相成,过于粗糙,缺乏可操作性;其次,公司各个机构,特别是财务部门责任范围不明确,出现发生问题无人承担责任的情况或责任不清;第三,对公司具体业务缺乏详细分析,没有进行细致的梳理,付款流程过于粗糙,程序不明确,存在越级审批与违规审批现象。

3、资金收支计划管理不严格,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资金调控风险大首先,在当前许多企业中,其资金收支计划的编制较为粗放或者编制不科学,与企业实际业务经营严重脱节,执行困难;其次,资金收支计划的编制缺乏弹性,在编制方法的选择上,多数企业仍旧选择传统的固定预算,定期预算等方法编制,这种静态编制方法适用于业务量波动不大的企业。当企业销售量、价格和成本等因素变化较大时,企业资金收入与资金支付不匹配,加大了资金调控与支付风险。加之,多数企业缺乏对资金计划与支付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监督及考核不严,可能导致其流于形式。

4、存在资金支付的依据不充分及大额现金支付现象

一些企业在发生资金支付业务时,仅仅依据资金支付申请,而支付申请后缺乏必要的原始凭证,或支付申请后附有原始凭证,但原始凭证不能够准确、清楚、详细、完整地反映经济事项的来龙去脉,使得资金支付的依据不充分;其次,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结算手段落后,结算方式不灵活,造成一些企业违反《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银行结算支付办法》等相关规定,采用大额现金支付货款与工程款。如支票只能在同城使用,而且使用支票采购时,供货方一般会在资金收妥后才会发货,这必将影响到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占用了企业的资金,因此,有些企业宁愿使用现金支付。

5、很多企业现金持有量不够科学、合理,持有量大

多数企业由于现金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监督不到位或帐务处理不及时,金融机构结算方式不灵活,服务不到位,使得企业现金持有量大,甚至出现“白条抵库”的现象,这些都加大了企业资金管理风险。

6、缺乏与资金支付相关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一些企业及财务人员由于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对有关资金支付业务,疏于证据的收集与保存,以及法律风险防范岗位缺失,使得一些资金支付依据没有通过法律方面审查,直接进行支付,加大了企业的资金支付风险。

二、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与支付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资金支付授权体系

企业应当依据公司的治理结构与经营管理流程,明确各机构与不同级别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权限,特别是根据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金额大小确定不同的授权批准层次。同时,明确各个机构、特别是财务部门的责任范围,责任范围要清晰、具体、有可操作性,避免有权无责,出现问题无人承担责任的情况。

2、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

企业应当依据公司股东结构、董事会构成等具体的治理机构,结合其他管理制度,认真梳理业务程序,对每一项业务或事项设计明确的、单一线条流程,按照程序办理,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等情况的发生。同时,不仅要考虑正常情况下应当采取的流程,而且应当考虑某些特殊情况出现时应当采取的措施。特别是当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处理原已审批事项明显导致企业发生损失,有关人员有权也应当重新报批。

3、加强资金收支计划的预算管理,提高资金调控能力

首先,企业应在对其经营业务进行充分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状况,科学编制企业资金收支计划。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对资金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充分发挥资金计划的引导作用,防范资金风险。其次,企业应树立“考核与奖惩是资金计划与支付预算执行生命线”的理念,加强资金计划执行与支付过程的监督与考核,强化资金计划的刚性,提升计划的执行力,使计划落到实处,以防范资金支付风险。

4、严格资金支付管理,创新资金支付手段

首先,企业在发生资金支付业务时,应按照相关财经法规及会计制度要求,完善资金支付的依据,要求资金支付依据应合法、合理、合规,能够清楚完整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且符合内部管理的要求。其次,企业应严格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银行结算支付办法》等相关规定,创新资金支付手段,灵活采用支付方式,在加强资金管理及风险防范的前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保持科学合理的现金持有量,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企业应在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活动实际状况,建立和完善企业资金管理和监督制度,强化对现金的监督和管理,防范现金管理风险。同时,分析建立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模型,使企业保持合理的现金持有量,提升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6、建立健全与资金支付相关的法律审核制度

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必须依法进行,这就不可避免使企业的所有重要决策和经营管理都离不开法律。因此,企业应当设置专门的法律事务部门或聘请专职律师事务所作为顾问,对企业的重大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法律审核,从而避免和减少风险。

总之,资金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流动性强,易于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资产,控制风险高。因此,应加强对其的管理和控制,防范资金支付风险,以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企业内部控制编审委员会编著.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4.[2] 刘明.企业财务通则学习与运用.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4.[3] 成凤艳,孙伟.财务管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7.[4] 王红云,赵永宁.会计法规.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

2.资金管理风险防范 篇二

企业管理主要针对人、财、物, 其中物资资源管理多从价值形态进行, 人力资源管理和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在管理实务中, 企业资金管理重在对资金安全、资金配置、资金使用效率实施管理措施。

(一) 资金安全

企业资金管理其他任何方面的正常运行均建立于资金安全基础之上, 资金安全保障机制是促使资金管理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构建企业资金安全保障机制, 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是首要条件, 对资金使用全过程进行严格控制, 以完善的审批授权制度、授信制度、复核制度、结算制度、盘点制度等密切监管企业资金进出、调动、内部周转等情况, 以合理性资金保障制度保证企业资金安全使用。

(二) 资金配置

资源合理配置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其效率, 对企业而言, 如何合理、最优地配置资金资源是筹资、投资的关键所在。首先, 在会计报表中分项列明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分配比例;其次, 以比较法评价资金占用合理性;最后, 正确分析评价企业资金配置状况, 尤其要抓住关键环节, 将资金配置和企业目标、增值链、发展薄弱环节相结合, 以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为导向, 把有限的资金置于最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项目上。

(三) 资金使用效率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企业资金管理的真正目的, 其要求企业降低资金用量、强化资金流动性管理、提高资金获利能力。

二、企业资金管理现状及风险分析

(一) 资金分配失衡

现代资金管理意识的薄弱, 导致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缺少对资金时间价值的认知, 在对资金进行筹集、运用、分配时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计划性。比如有些企业一味地追求产量和产值, 对高成本的产量风险投入过多甚至不惜负债经营, 使资金分配比例失衡, 长期项目投资过多给企业资金运转带来困难, 财务风险增加。

(二) 资金调度不合理

不少企业只根据国家规定对资金实行制度化管理, 对资金效益性管理的缺失致使资金调度不合理, 资金流向过于分散, 使用效率低下。企业多头开户现象较为常见, 每个帐户上都有资金, 沉淀的资金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 预算管理缺失

现金流量是企业筹资、投资的关键。有些企业缺少对现金流量的认识, 不讲资金预算管理, 盲目采购、超定额储备、不考虑市场因素随意生产, 使企业库存物资不断积压、资金长时间得不到周转, 一些项目投产后因缺乏流动资金而无法启动生产。预算管理的缺失, 直接导致企业贷款利息和管理费用支出的增加, 最终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

(四) 内部监管不力

当前, 企业之间经济纠纷不断, 货款相互拖欠有增无减,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导致资金管理严重失控, 资金流量不明, 流动资金不足, 生产产品因不合市场需求而大量积压。久而久之, 企业只能利用银行贷款或拖欠货款的方式维持日常经营运作。企业资金内部控制的无效状态, 加剧了资金管理的混乱和资金紧缺局面。

(五) 管理手段落后

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及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形成, 使企业面临日益复杂的生产经营活动, 跨国化经营、规模化大生产要求企业具备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模式。此种模式须以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和信息作支撑, 在对这些复杂的资金流集成管理时, 现代化管理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手工统计、核算、传递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资金信息的传统方式已显得十分落后, 其速度慢、效率低, 难以跨越地域分布、交通通讯等诸多限制, 为企业资金全面管理带来极大不便。

(六) 资金信息失真

现代企业制度重视信息管理, 及时掌握真实、准确的资金信息对企业资金管理尤为重要。但在资金管理上, 相当多的企业存在资金信息不透明、不集成、不对称的问题, 这使企业管理者无法获取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尤其是会计核算不准确、会计报表不实等失真信息直接影响了企业经营者做出科学决策, 甚至使政府进行宏观管理时产生偏差。

三、企业资金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防范资金风险、加强资金管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要求企业不仅对外部环境具备良好的认知和控制, 更要有较大的内控力, 最大程度上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一) 强化资金集中管理

从现代经济发展对企业运营的要求来看, 财务资金统一集中管理是一种必然。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主要有现金集合库模式、集中监控模式和预算驱动拨款模式, 不同的管理模式适用于不同的行业。在管理实践中, 无论采取哪种模式, 企业均应做到资金有效平衡和资本结构优化、资金占用目标和过程管理、资金信息化管理和业务流程的相互结合, 其具体包括:

1. 资金管理信息化。

通过统一计算机平台、统一信息编码实现资金的统一管理和监督, 以及财务系统和销售、生产等其他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 并且以资金管理为中心, 建立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 推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以及企业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发展。

2. 建立资金结算中心。

建立资金结算中心, 完善结算中心制度, 将企业出入的资金置于严密监管之下, 保证资金管理的集中统一, 积极规避企业遭遇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和经营困境。

3. 统一资金过程控制。

对企业资金运行全过程实行统一控制, 以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资金目标设置上, 必须将年度资金占用预算指标和经济责任制考核指标相连;在资金流转过程中, 对资金预算跟踪考核, 从物资采购、存货盘点、产成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入手, 对资金进行过程控制和管理;引进外资时, 重视外资风险防范和管理, 积极采取各种形式化解外债风险。

(二)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即所有以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出的关于企业未来一段时期内全部经营活动各项目标的行动计划和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具体应做好三个方面:

1. 融资活动资金预算。

融资预算指的是企业选定最优投资方案后, 除去自有资金额, 选取较低融资方案融通资金的预算。融资政策的有效性表现为其要求企业从负债资本的内部期限结构角度入手, 强化企业资金的管理水平。融资预算管理强调形成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间的结构对应性与相关性的融资策略。

2. 投资活动资金预算。

企业进行长期投资时, 须首先以净现值等因素判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 并按照企业年度自有资金量和较低的融资成本, 计算出年度投资资金支出预算。短期投资牵涉到长期规模既定状态下的短期资产存量收益问题, 即在未选定有效的长期投资计划情况下, 企业选取风险低、收益高的投资方案, 盘活存量资金, 获取较好收益。

3. 经营活动资金预算。

经营活动资金预算主要是对经营收入和经营支出做出的预算。经营收入常见为企业进行产品、劳务交易及出租资产时取得的资金流入。经营支出是指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所有的资金支出, 它和经营收入间的差额反映出企业选择投资项目时所能提供的自有资金规模, 月度经营支出与月度经营收入间的差额则便于企业制定、调整投融资计划, 以提高资金运营效益、降低成本费用支出。

(三) 加强资金内部控制

防范资金风险, 强化资金管理, 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从组织形式、制度安排上保证资金内控的有效性和资金经营效率, 同时实施动态管理, 提高会计信息准确性, 使资金信息更加有效地服务于资金管理体系。

1. 重视现金管理。

控制现金流量是实施资金内控的重要手段。为避免资金体外循环, 企业应加强现金管理, 采取相应措施统一调配、管理现有资金, 比如严格预算管理, 收支两条线, 对各部门实行备用金制等。

2. 注重产存量管理。

产存量管理目的在于加速资金周转, 包括对企业存货、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实行的管理。存货管理主要是确定材料储备, 以合理的存货计价方法解决产品和产成品资金存量问题, 尽量减少存货资金占用量;银行存款管理重在处理现金余额与银行存款的分配, 既要保证资金投放安全, 又要防止银行存款长期闲置, 最大限度地发挥流动资金与银行存款的作用;应收账款管理须及时催收应收账款, 加快现金回流, 减少和控制坏账比例, 合理计提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金;固定资产管理首先要确定固定资产需要量, 对其合理配置, 并以最佳的折旧方法及时处理多余固定资产。

3. 实施利润分配管理。

资金内部控制还须对企业利润进行合理性分配。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企业利润分配应依法执行, 利润分配应兼顾各方利益。在分配净利润时, 企业应统筹兼顾, 确保投资者、职工及企业自身等全面的合法权益, 坚持分配与积累并重、投资与收益对等的原则。

4. 完善内控制度体系。

一套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应包括对资金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事前防范即应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控制体系和相应的规章制度, 尤其要做到资金统一核算、财务人员集中管理、财务分析评价体系科学完善。事中控制是为了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性、合法性、完整性和效益性,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通过账实盘点控制、库存限额控制、实物隔离控制、岗位分离控制等方式, 实现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应收及应付票据等企业资金的安全;事后监督主要是企业内部审计监督部门, 在每个会计期间或每项重大经济活动完成后, 对涉及到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审计, 以及时发现内控漏洞并予以调整, 更好地实施资金管理措施。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资金是企业从事各项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 更是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运转状况直接反映出企业资源配置的数量和质量, 以及企业自身的资本构成和产权关系。这决定了企业在经营活动全过程中, 从最初的筹资投资, 到日常生产经营, 再到利润分配, 始终以资金为纽带, 资金流量指标也随之成为衡量企业信誉、价值和发展潜力的重要砝码。基于此, 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致力于构建科学、有效的资金管理秩序, 增强现金流量意识, 合理进行筹资和投资活动, 善于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 为企业防范资金风险、强化资金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芝华.加强会计内控风险排查防范资金风险[J].青海金融, 2008 (12) .

[2]杨进.资金集中管理趋势与模式分析[J].华北电力财务与审计[J].2007 (2) .

[3]董平.中小企业资金管理初探[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 (9) .

[4]刘雪君.谈现代企业的资金管理[J].财税与会计, 2003 (10) .

[5]杜杰.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新理念[J].煤炭经济研究, 2005 (2) .

3.加强资金管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篇三

关键词:加强;资金;管理;防范;风险

资金是企业赖以经营的血液,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推动力,缺少它企业将难以正常运转。一直以来保证充裕的资金流,是广大企业高度关注的核心问题。尤其是随着宏观经济放缓,市场低迷、供需矛盾突出、产品价格下滑等严峻形势,资金问题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大困境,资金链断裂是导致很多企业破产倒闭的主要原因。如何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链安全,提高资金运营效益,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成了广大企业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

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事件或状况,一旦发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风险源自于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企业面对的风险无处不在,且不可识别穷尽,但却可以应对,因人们自身的地位、阅历、学识、行业等不同,对待风险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可能发生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营运风险、法律风险、质量风险、财务风险、安全风险等各种风险,归根结底,最终都体现在资金风险上。

二、资金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资金风险是企业其他风险的集中体现。首先,政策风险 ,包括国际环境、国内宏观经济政策、本行业及相关行业的政策无疑都是影响企业经营的主要因素。如果对各种政策预判不足,对产生风险防范不够,企业可能导致决策失误、业务萎缩、重大资产损失等,最终导致现金流短缺甚至资金链断裂,从而导致资金风险的爆发。其次,市场风险以及由其带来运营风险的恶化,也最终表现为资金风险的发生。目前国际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国家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抑制房地产投资,影响钢铁、建材、能源需求增长,导致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市价波动对于企业营运或投资可能产生亏损风险。此外,法律风险的恶化也最终导致资金风险的发生。法律风险,是指因我方或对方违法、违约、侵权,或生产经营管理漏洞等因素,导致企业承担行政、民事、刑事法律责任及经济损失。其广泛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与其他风险共生,融通或潜存于企业各项业务中。以上这些不同的法律风险,最终都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现金流减少,资金风险增加、经营困难。

(二)资金风险是导致企业其他各种风险发生的主要诱因。由于资金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一旦资金发生风险,企业即无力开展正常生产运营;也无力加强市场调研,及时调整营销策略;针对其他风险,更无力提供资金支持;如果资金风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疏解,更会阻碍企业整体战略的顺利实现。从企业外部来讲,资金的短缺将造成应付帐款的大量发生,直接影响到债权人的利益,加大了法律风险发生的机率。

因此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始终把防控资金风险放在第一要务。

三、化解资金风险措施

(一)提高资金风险防范意识,确保企业经济安全稳健运

行。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往往是同时存在的,经营风险是财务风险的诱因,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货币表现。当前,市场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经营工作中各种风险随之增加。强化风险管理,要突出控制好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同时要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因此要强化风险意识,善于发现、识别经营活动中的各种风险,提高处置应变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是防范资金风险的有力保

障。一是规范制度,强化执行。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积极作用,将制度建设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要及时调整、修订相关管理制度,使其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现状。二是要明确责任,抓好落实。根据分工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责任到人并抓好落实工作;总结涉法涉诉案件经验教训,防范风险,全力保全企业资产不受损失。

(三)加强资金预算管理,有效防范资金风险。一是企业通过编制资金预算,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有的资金收支纳入严格的预算管理之中。同时,严格预算外支出、坚持授权批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确保资金链安全,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发挥资金预算对经营预算的综合平衡作用。经营预算最终都要反映为现金收支预算,在资金预算的编制、执行过程中,必然会平衡、修正经营预算,从而保证总体资金平衡,防止产生财务风险。

(四)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是有效防范资金风险的前提。规范业务流程,从客户准入、合同签订、用户选择、流程审批、收付款制度的执行等入手,全面清理,对不符合流程规范要求的,停止业务往来,限期收回资金,从源头规避财务风险。

(五) 加强应收款项管理。制定应收款指标与岗位责任人收入挂钩办法,从紧确定应收款项预算指标,压缩应收款项总规模,加大考核奖罚力度,定期分析应收款项的变动情况.

4.资金管理风险防范 篇四

一、国库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

确保资金安全是国库的最终目标,也是国库的中心工作。因此,强化内控制度,防范资金风险,对国库、财政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1.防范国库资金风险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库作为国家经济中心的一个特殊部门,在国家预算收入与支出中发挥着执行、监督、促进等重要作用,而财政资金是国家集中再分配的主要渠道,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极大的影响力。国库资金与财政资金息息相关,财政资金一个小小的失误会造成很大的社会、经济影响,更何况是资金风险。国库资金的风险不仅给经济发展带来损失,还将直接降低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甚至危害社会安定团结。

2.防范国库资金风险是银行内部管理的需要

人民银行作为政府银行,担负着经理国库和代理国家组织发行、兑付国家债券的职能。同时,人民银行是国家预算收入结算的惟一渠道。因此,国库资金风险不仅存在于国库部门,还存在于银行结算的每个环节,一旦发生资金风险,可能会直接影响银行部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可能涉及多家银行部门,产生金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3.防范国库资金风险是国库内在职能的需要

以往人们提到国库,常把国库理解为是政府的出纳机关,这种看法较为片面。实践证明,国库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不再是单纯的出纳机关,开始在国家预算收支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执行、监督、促进作用,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特别是国库会计工作,是国库最为重要的、最基本的职能。正如保证企业的资金完整、安全是企业出纳的责任,国库作为政府的出纳机关,保护国家库存的安全无损是它的“天职”,是国库的生命线。

4.防范国库资金风险是国库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国库要改革,国库要发展,这是当今经济社会和金融形势对国库事业提出的要求。近年来,国库改革正朝着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方向迈进,国库单账户改革已正式启动,国库会计核算统一系统也已建立,国库资金汇划即将自成体系。然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国库会计基础工作,只有国库资金安全了,国库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国库事业才会不断壮大。

二、国库风险的表现形式

国库风险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国库风险内在原因的外在表现。笔者认为,在目前整个国库业务过程中,规章制度、内部管理、操作流程、干部职工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1.制度风险

制度是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行为规范。制度风险主要体现在现有的制度及规定不能涵盖国库业务的全过程,还存有漏洞和业务“真空”,或者不同时间、不同部门颁布的规定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自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并经理国库以来,国库制度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然而,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金融电子化、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使得电子信息、电子票据的大量出现,让现有制度无法对这些业务进行比较有效、准确、全面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库业务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前国库业务的发展。

2.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就是国库人员在从事国库业务过程中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不规范操作而使国库资金可能出现的风险。

3.管理风险

国库管理人员因管理手段不到位、管理能力不强而使国库业务出现风险。它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对业务不熟悉而难于管理或因风险意识不强而疏于管理两方面。

4.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国库业务人员因道德因素可能形成的潜在危害。因此,道德风险是整个国库风险中最为隐蔽的风险。

5.其他风险

主要是指网络安全风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国库业务中被广泛运用,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风险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三、国库风险存在的原因

1.部门自身利益的驱动所致

从银行部门看,金融领域的问题是多年积累起来的,也是国民经济层次的矛盾在金融领域的综合反映。商业银行的一些员工在存款任务难以完成的情况下,将目标转移到国库资金上。这样,就难免出现通过调整科目挪用、延压、挤占国库资金的现象,更有甚者把国库资金作为盗取的对象,将税款先存入个人账户中,之后将资金从该账户中取出,挪用数日后再归还。

从财税角度看,地方财政体制因地而异,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地方财政收入任务执行情况如何与政府主管者的考核业绩相结合。正由于这一点,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培育本地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在难以完成财政收入任务的情况下,便会出现“拉税”、“空转”等违规现象,进而虚增财政收入。有的部门为了小团体利益,把国库资金挪用外并转于“小金库”,还有私设“税收过渡户”现象,这些行为加重了国库资金风险度。

2.国库人员敬业观念不强

从我国近几年发生的国库资金案件分析可以看出,从事国库工作的人员素质难以摆脱国库风险隐患

。缺乏敬业精神占主导。所有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出现问题或产生偏差。因为没有把全部精力投放到实际工作中,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腐朽思想严重。同时,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风险防范意识。这些不良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加剧了国库资金风险的存在。

3.内控制度执行不严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的基础上,先后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国库会计核算管理与操作的规定》、《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国库业务管理办法》,这一系列法规、制度都已明确了国库各项内控制度。各地国库也结合本地实际和财政体制特点,补充和完善了各种内控制度,并编印成册。但从目前实际执行情况看,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落实。因此,规范操作是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的基础。

4.风险管理机制滞后

一方面,目前国库监管特点是重检查轻处理,检查的内容面面俱到,但对容易产生风险隐患的根本性问题没有深究,而是一晃而过。另一方面,难于在实际工作中监管财政支出。

四、国库风险的防范措施

1.建立完善的国库法规体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国库会计核算管理与操作的规定》、《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国库业务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应建设一套全面系统的国库法规,使国库资金的风险防范有法可依。要深入基层国库,结合财政、税务、银行、国库各自体制多去调查研究,确保法规具有可操作性。进一步细化国库权限、职责,树立国库监管职能的权威性。要增加对国库风险防范的管理内容,避免银行、财政、税务等部门乘机违规,力争在税款收纳、划分、报解、入库及库款支拨、退库等每一个环节中,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加强对国库风险的防范,使其真正具有一定的约束性。

2.提高国库人员的素质,增强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意识

无论是管理风险还是操作风险,都与国库人员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万事与人为本”,所以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种业务培训,学习财政、金融、税务等有关知识,掌握政策法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国库人员的政治素质。经常进行理想信念、遵纪守法教育,弘扬爱岗敬业精神,提高拒腐防变、明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培养出既懂核算,又能胜任监管、调研、统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增强整体风险防范能力。定期分析人员思想动态,克服麻痹思想,增强风险意识。

3.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操作程序

坚持和执行内控制度是内部管理的核心问题,根据内控制度有必要对国库工作实施目标化管理模式,明确岗位责任制,确定目标任务,开展业绩考评活动。发现违规问题,就按《目标管理方案》来处理,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内控意识。

签订国库风险责任状。针对每个风险岗位、每个环节的风险易发部位,签订岗位责任状,确定风险责任,如对拨款、退库等实行双人控制、分级审核、定期检查,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严格手续、严格制度,按责任制的规定来执行。实行严格监督,防止风险隐患。结合不同岗位的性质,形成相互监督的制约机制,不仅事前、事中有监督,而且事后也有监督,彻底把国库各项工作控制在所允许的范围内。

4.实行有效监督,化解国库资金风险

国库监管不能仅局限于账平表等基础环节上,而且要把核心内容放在防范国库资金风险上。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①严格国库业务的市场准入、退出的监管,对一些不愿代理、不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可以撤消其代理资格;

②收纳税款是否做到应收尽收,商业银行“税款过渡户”上的资金入库是否还存在被挤占、挪用等问题,国库资金是否有虚增因素,该项工作要依靠有效的监管手段和灵活的监管措施来运作;

③要对大额专项国库资金进行监管,如国债资金的使用、基建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等是否存在与拨款用途不相符的问题,同时加强国库资金管理。

综上所述,国库资金风险防范是金融风险防范的组成部分,是建立金融安全区不可忽视的阵地,也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完善国库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内控机制,提高国库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国库的职能作用,才能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国库风险。 [,感谢原作者]

5.资金管理风险案例分析介绍 篇五

随着整车企业竞争压力的加剧,竞争压力也随之传递到零部件企业,要想治理好零部件行业的散、乱和经济效益差的问题,使零部件企业降低成本、做大规模则必须借助市场经济的力量,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效应。所以人们开始强调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核心竞争能力、强调集团化管理,通过兼并重组组建企业集团一直以来是汽车零部件企业管理者关注的焦点,未来将是汽车零部件行业在宏观政策引导下,实行同行业联合重组或者不同行业之间进行并购,尽可能地实现市场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从而达到做大规模与外资企业抗衡的目的。总而言之,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要实现跨越性的飞跃,只有通过组织创新寻求发展、通过管理创新迎合市场、通过国际合作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得到更快的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的零部件供应基地。

中信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诞生于1988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是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全资子公司中信兴业投资控股的合资企业,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专业汽车铝合金轮毂生产企业。公司成立以来,不断开拓创新,以技术为核心、视质量为生命、奉客户为上帝,凭借大量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在铝合金轮毂领域迅速崛起,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竞争优势。年以来,随着戴卡集团公司的组建,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翻了几倍,一跃成为一个年产1500万只轮毂的世界级铝合金轮毂制造基地,目前公司总销量位居国内同行业首位、全球前三位。

企业集团是企业间以各种形式的资源有机结合为统一战略整体的组织行为,它促使产业中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的关系发生改变。因而,企业资源配置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本文充分分析了戴卡集团所处的国内、外大环境,深入研究了戴卡公司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自身的五大竞争优势,以少量资金及品牌资产先后入股了十几家轮毂生产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战略,并探索出了特有的集团公司经营模式--“本部核心+制造基地”。集团公司本部作为同步开发商(WSD),是该模式的核心部分,承担了产品设计、模具开发、样品试制等同步开发功能和25%产品的生产制造,各制造基地作为公司的OEM制造商,则承担了75%的产品生产制造。各制造基地严格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进行生产制造,向集团本部供货。集团本部承担制造检验、质量保证,以及市场服务职责,并将制造基地和自身生产的产品一起向整车厂进行品牌销售,提供系统供货服务。在集团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戴卡集团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集团管理原则--“五个统一原则”,即:

统一产品开发:集团公司本部负责产品开发阶段的全部工作,包括产品质量的前期策划、工程图纸的设计、模具的制造,各制造基地仅负责按照集团本部分配的订单计划进行生产。统一品牌:各制造基地生产的产品都必须统一使用“戴卡”商标,并在每件产品上永久标注“Dicastal”标识。统一技术质量管理:各制造基地需要按照集团的要求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集团的《产品质量管理办法》的管理,方能进行批量生产,各制造基地全面接受集团技术质量部的管理。在产品技术标准上必须要满足集团的全部技术标准要求。统一销售:各制造基地所生产的产品全部由集团统一销售及进行售后服务,各制造基地不得自行销售产品。统一生产计划指挥安排:制造基地按照集团下发的生产计划安排生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保证计划的按时完成。在产品的包装方式、发运等物流系统上,制造基地要按照集团的统一要求进行。

通过“本部核心+制造基地”的集团经营模式,戴卡集团有效解决了资金不足带来的风险,整合了国内汽车铝合金轮毂资源、接管了市场、加快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并最终达到迅速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同时我们看到,在企业集团组建、运营背后实际上是一整套管理思路与方式的运作。对于组建企业集团来说,培养管理能力比培养资本实力更重要,具备组建整合水平比具备企业规模更重要,企业集团组建的意义就在于:优势企业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扩大资本规模,增强自己的实力和竞争力。因而这种方式被公认为是企业发展的一条捷径。但是在集团组建、运营过程中,必须加强集团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人力资本、战略、财务等建设。对于一个有实力的企业来说,规模扩张是较容易的,但管理水平的培养是相对困难的,因此,在集团组建过程中培养出色的管理能力是戴卡公司管理创新的一大亮点。

6.解析资金运作的风险管理论文 篇六

无独有偶,20xx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中,一批如雷曼兄弟等老牌银行和巨型国际企业集团在瞬间轰然倒塌;金融风暴也同样蔓延到中国:资讯

一、中信泰富因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进行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已引致亏损共8.08亿港元;而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更高达147亿港元。资讯

二、中国平安因为参股富通集团1.21亿股投资283亿元而计提了157亿元的巨额损失准备,针对富通集团的救助计划使市场对中国平安的投资产生了担忧,此传言影响,中国平安H股在一日内(20xx.9.26周五)下挫9.7%。①在这些事件发生的同时,目前市场上也频频传出一些大型企业集团董事长辞职或被监控调查的消息。

在金融风暴的惊涛骇浪中,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镇定;在面对不期而至的风险和危机中,人们痛定思痛,需要寻找和总结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有人说,都是衍生金融工具惹的祸;也有人说,这是公司治理出的错;还有人说,这是信息传递延误造成的后果。

到底是什么原因?固然各有各的背景,各有各的具体情况,但对于独处海外的跨国集团子公司来说,外部环境复杂,东道国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税收政策和行业竞争环境的随时变化,给公司经营和财务危机的潜伏营造了突发的土壤,加之远离母公司,治理链条拉长,如果信息沟通不及时,内部监控不到位,风险和危机的突然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结合起来,基于这样两个基点和视觉,研究海外子公司在资金运作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与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外子公司资金运作风险管理理论与视角

如果说人们需要从前述一些案例中吸取一些经验教训的话,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和内部监控是首要的和必须的,其次就是信息及时的沟通、传递和披露。

(一)健全公司治理机制是完善母子公司委托代理链条的基点,也是强化母公司监管的首要条件

关于跨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历史并不长,大量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理论分析框架对跨国公司治理的概念、目标和内容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涉及契约经济学、金融学、组织行为学和信息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和学科。在这些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委托——代理理论”。长期以来,作为经典企业理论的委托——代理理论被视为跨国公司治理理论中的主流理论,一经引入跨国公司治理研究领域,便被广泛运用来解释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的母子公司行为均衡的产生与变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的机制设计来解决作为委托人的母公司与代理人子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盛颖敏,刘志永,20xx)。

在跨国公司中,母公司与子公司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委托代理结构。母公司股东通过授权董事会对海外进行投资并构建独立的法人机构,同时派出重要的子公司高层人选组建新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层班子,虽然子公司的董事会有独立行使出资者的职权,但按照出资者股权理论,占比例较大的控股股东仍然掌握着子公司的控制权,所以虽然通过直接或间接控制层层委托关系,重大投融资决策问题仍然要经过母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或者通过母公司授权。但是这样一来,这种层层委托的代理链条过长,如果监控不力或信息沟通不及时,容易出现“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所以,建立健全母公司的治理结构,设立若干对口的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战略委员会、薪酬委员会以对应检查子公司的各项工作是解决这种委托代理链条过长、监控难于过细等弊端的有力措施。其中,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海外子公司的内部控制,监督其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以便协调母子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是重要举措之一。

为了指导母公司加强对其子公司的管理,保证母公司投资的安全、完整,以及确保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财政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专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规范——对子公司的控制”。要求母公司在对子公司实施控制过程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以下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一是对子公司的组织及人员控制,通过选任董事、经理、总会计师(或者财务总监、分管财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等方式行使出资人权力;二是对子公司业务层面的控制,通过建立业绩目标、预算控制、重大投资、筹资、利润分配的控制、对外担保控制、对外捐赠控制、关联交易控制、考核与审计监督等政策和程序,对子公司有关财务事项和业务活动实施有效控制;三是对合并财务报表及其控制,明确合并财务报表编制与报送流程及审批制度,确保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从而从公司治理的制度层面保障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控制。

(二)强化内部控制是母公司行使监管职能、预防子公司出现风险和不测的必佩之剑

所谓监管职能,一是管理,二是监督。对于独立的子公司来说,监督职能应该更重要一些,因为作为独立法人的子公司身处海外,管理是其日常必行之举,母公司一般既不能过多干预具体业务,事实上也鞭长莫及。所以,加强监督是其主要的职责。无论是在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还是我国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都将“监督”置于重要地位,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财政部会计司李玉环将《内部控制框架》中的监督归纳为三点②:一是持续的监督活动,二是个别评价,三是缺陷报告。其中一、二的结合是监督活动得以实施和具体落实的必须举措,而《内部控制框架》对缺陷定义为内部控制体系值得注意的一种状态,缺陷的报告是及时将发现和评价中出现的问题上报,既包括直接的正常渠道,也可以越级上报。在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要求的内部监督,首先强调了建立内部监督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监督的持续执行;其次是开展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前者类似于《内部控制框架》中的持续监督,后者类似于个别评价。不过专项监督的起点可以更高一些,它可从公司发展战略出发,就公司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另外,我国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对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还做了规定,进一步区分了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并要求企业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

在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按照内部控制的五项要素,专门设章规范了对每一种要素的具体要求,从总体框架上和细致入微处深入论述了对内部控制的实施及执行要求。

从内部控制的目的来看,是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企业基本目标的实现。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是不确定的,企业家的基本职能是管理风险。无论从目的、目标,还是从要素来看,内部控制的根本功能是风险管理。不确定性意味着机会与风险并存。如果说机会代表盈利的可能,风险则代表亏损的可能,二者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对于企业集团海外子公司来说,面临的风险种类更多,除了国内一般企业所遭遇的市场、技术、金融、财务、法律等风险外,他们还随时要面对瞬息万变的不同币种间的汇率、利率、东道国税收政策、政治环境、资本市场,甚至战争、骚乱等各种外部风险和突发事件,要想保证盈利,就必须管理风险。内部控制就是一种风险管理机制。其中,通过风险评估识别、分析、评价风险,具体的控制措施是处理、防范、化解风险,而内部监督则是对整个过程进行的全面监控。

此外,建立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和相关资料的保管,也是对海外子公司内部控制的要求之一。

(三)加强信息的及时沟通、传递和及时披露是应对突发事件和解决应急问题的必须之举

世界著名风险评估机构标准普尔就中航油新家坡公司巨亏5.5亿美元事件曾发表评论③说:在危机显露之初,其实新加坡公司只需5000万美元即可解围。且不论这个判断是否准确,但是在一些细节上如果新加坡公司及其母公司变换一种处理方式,也许会出现不同的局面。这个细节就是信息的及时沟通和应急处理。

该事件中的核心人物——新加坡公司原总裁陈久霖在事件发生后不久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露了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详情,让人们了解到新加坡公司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处理危机的几个细节:“中航油集团2004年10月3日就开始了解到事件的严重性。当时的账面亏损为8000万美元,如果那时集团决定斩仓,整个盘位的实际亏损可能不会超过1亿美元。然而,集团领导大部分在休假。9日,新加坡公司正式向集团提出书面紧急请示。如果当时斩仓,实际亏损应为1.8亿美元。然而直到16日,集团才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进行研究。”陈还说,危机发生后,国内外多家大企业与中航油集团进行过多次接触,愿意支持新加坡公司解决期权问题,其中英国石油公司(BP)提出了两个可以把风险控制在2亿美元内的方案,但由于与母公司的沟通渠道不畅而未得到解决④。

虽然陈的一面之词是否可信有待证实,他的说法与中航油集团领导的表态有诸多矛盾之处。然而,信息沟通的不及时和没有建立完善顺畅的危机处理机制,遭遇风险时或惊慌失措或束手无策或消极等待的现象是造成危机后果的巨额损失的最可怕的原因。所以,建立信息及时沟通、传递和披露制度是保障内部控制机制实施的重要渠道。

在财政部对“子公司控制”的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中,还详细规定了子公司的委派董事、经理、总会计师应当定期向母公司报告子公司经营管理、资产运行和财务状况等有关事项。对于重大风险事项或重大决策信息,委派人员应当及时上报母公司董事会。这些条款就是从制度上确保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无阻。

以上问题虽然也是国内企业在风险防范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但对于海外子公司来说,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其各种风险发生概率加剧,在资金运作中对风险管理和监控必须是其发展扩张中的首要问题。

三、海外子公司资金运作风险管理举措及建议

通过上述对企业集团海外子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内部监控以及信息沟通、传递和及时披露的论述,笔者提出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框架下的海外子公司资金运作举措如下:

第一,疏通信息及时沟通渠道,建立定期报告和重大事件随时报告制度。

第二,完善母子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定期进行这两方面的自我评价、自我检查,建立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缺陷报告制度。

第三,设立资金统一运作、分级监管制度,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岗位责任制和预算控制制度。

第四,设立担保和掉期等衍生金融工具保险机制。

7.论企业资金管理与风险防范 篇七

1 资金管理与风险防范

所谓资金管理, 就是指企业制定提出一整套可行性的对策措施, 并规划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目标, 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企业, 从而保证经济利益的获得。资金管理是企业经济与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财务管理工作的细化内容, 也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它能够平衡企业资金的收支, 并实现利润的合理分配, 保证资金的有效周转, 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风险防范, 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加强内部管理, 并通过一系列的计划、措施和手段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或尽可能的减少风险发生后的经济损失的策略。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是企业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它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资金外流, 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

资金管理与风险防范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良好的资金管理能够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而企业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又能够提高资金的收益数量。因此, 在经营过程中, 企业一定要对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 逐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从而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2 企业在资金管理与风险防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 我国在企业的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管理观念的落后, 这也是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根源。很多企业领导认为资金管理就等同于会计工作, 只要做好账目的记录就算达成了目标, 完全忽略了管理的重要性, 缺乏完善的战略管理理念。

2.2 缺乏健全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

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实行资金管理的基础, 没有一整套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保障, 就会造成工作人员在管理中的无序性, 使得工作人员和管理者都没有了工作依据, 无法落实岗位责任制, 导致工作混乱。例如, 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资金管理部门就没有健全完善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 造成大量资金外流, 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3 为扩大经济效益而导致盲目筹资, 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现如今,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资金, 在竞争逐渐加剧的市场经济形势下, 某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盲目筹资, 给企业造成了较大的风险。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债务筹资, 二是权益筹资, 很多企业认为债务筹资的方式相对比较安全, 筹资的成本比较低, 也不会使企业的所有权发生改变。其实,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一旦债务筹资的规模比较大, 缺乏对资本结构的科学分析, 就会导致企业的负债率上升, 增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从而影响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2.4 资金管理缺乏创新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现如今, 企业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进行发展, 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企业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 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创新是企业进步的源泉, 缺乏创新的企业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而目前的企业大多缺少创新意识, 还在延续以往的老旧管理办法, 没有坚持新形势下的创新管理, 导致了企业文化的匮乏, 也没有自身的独立特色。另外, 现如今的企业竞争日益加剧, 经济动荡不安, 企业在资金管理中一定要树立起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对市场变化的预测能力, 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 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与风险防范能力的对策

从上述内容中, 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 新形势下企业在实行资金管理模式以及风险防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想要保证我国企业的长足发展, 保证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就一定要提高对资金的管理能力, 并加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对策:

3.1 提高企业资金管理与风险防范的意识

想要从根本上保证企业资金管理的有效性, 降低企业出现风险的几率, 就一定要加强提高人员的资金管理意识, 并树立起有效防范风险的观念, 面对日益更新的时代, 做到与时俱进, 创新发展。对此, 企业要逐步改善传统的资金管理模式, 创新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实行精细化管理。在此基础上, 还要加大宣传力度, 让企业全体人员都认识到资金管理与风险防范与自身的重要关系, 从而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增强适应性, 从而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3.2 完善建立资金管理体系和风险防范措施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作基础, 企业的资金管理和风险预防工作也是如此。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 就会造成管理工作的混乱, 影响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提升, 阻碍其进一步发展。针对这样的现象, 企业一定要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执行, 细化内部工作细则, 明确权责, 确保岗位的有效落实。在此基础上, 制度的建立还要保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完善内部的框架体系, 体现出企业的特点, 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保证经济效益。

3.3 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能力

企业员工是资金管理和风险防范的主导者, 他们的技术能力和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水平, 因此, 加强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就势在必行。对此, 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人员选拔的时候, 要认真挑选, 仔细考察, 并对员工进行上岗培训, 定期进行管理宣传, 适时地举办大型讲座。此外, 企业还要加强培养后备力量, 坚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 不断引入具有较高管理能力的人才到企业中来, 并派遣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对外进行学习, 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 加强管理力度。

3.4 加强工作监管

提高资金监管力度是保证企业资金得以顺利应用的最后一个环节, 因此, 企业领导者要加大监管力度, 设立单独的监督部门, 并定期派人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盘查, 避免管理漏洞。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随着世界大市场的逐步形成以及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 企业所面临的困扰越来越多, 为了保证其在发展中站稳脚跟, 不被社会所淘汰, 就一定要坚持资金的有效管理, 并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经营过程中做到从实际出发, 创新内部管理形式, 优化资源配置, 完善工作流程。只有这样, 才能立足未来, 立足长远, 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促进企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陈航, 刘珂, 陈小林.加强县级部门资金管理风险防范机制建设[J].中国农业会计, 2011, (10) :22-23.

[2]黄永坚.欧元危机下风险防范能力在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外资, 2011, (21) :16-17.

[3]黄发盛.对施工企业资金管理现状及其风险防范的思考[J].民营科技, 2012, (03) :201-202.

[4]陈利锋.强化内控外防注重落实执行努力构建安全高效的资金风险防范体系——中国石油华东销售公司资金风险防范体系初探[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04) :53-61.

[5]于川.关于大型特大型铁路运输企业资金风险防范问题的思考和探索[A].2005年度中国总会计师论文选[C], 2006:9.

8.资金管理风险防范 篇八

【关键词】 建筑企业 资金管理 财务风险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保证资金链条的正常周转循环,是维持企业生产经营秩序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出现企业资金流量不足、流通不畅甚至断链等问题,企业结算支付就会受到影响,出现财务危机甚至于面临停产、清算的危险。建筑企业项目分布星罗棋布、流动性高,这就决定了企业资金管理往往面临有资金分散、资金短缺等问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建筑工程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些资金管理的问题将会表现的越来越突出。因此,加强资金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是建筑企业管理当前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1. 建筑企业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增长了20多倍,建筑业的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2011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高达117734亿元,同比增长22.6%[1]。且随着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的到来,建筑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但随着建筑业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施工企业数量也逐年增多,行业过度竞争、无效竞争现象普遍,加之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有限,资金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体来说,当前建筑企业资金管理方面主要存在有以下两方面问题。

1.1垫资施工,项目资金短缺

随着近年来建筑市场施工队伍的急剧膨胀,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僧多粥少、市场主体地位不平等的形势进一步加剧,使得部分业主在工程发包时,常常提出种种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不平等合同条款。其中,垫资被作为一种普遍手段,成为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和考查施工队伍实力的重要条件,有的工程项目垫资资金甚至超过50%。而长时间的垫资施工必然会导致建筑企业丧失先期垫资应获取的收益并承担垫资损失,,影响到企业资金链,造成企业财务支付困难,且完工后垫资款还有转变成拖欠款的潜在风险。

1.2内部资金管理不完善,使用效益差

首先,分支结构账户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影响建筑企业资金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与其他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不同的是,建筑企业项目分布点多、面广、线长,分支机构众多,建筑企业针对每一个施工项目都有独立的账目,业主单位与工程项目部间的财务结算也需开立专用帐户,为方便结算还普遍存在有多头开户的现象,这就使得建筑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与内部分支机构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突出,资金管理分散。其次,资金使用、费用开支计划执行力度差,资金使用效益差。尽管建筑企业预算管理时都编制有资金使用计划和费用开支计划,但客观上受宏观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费用实际支出数往往难以控制;主观方面,管理层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认识模糊,忽视了计划控制这一关键环节,管理费等非生产性开支加大,对外投资缺少政策分析、发展前景预测、风险评价及可行性分析,盲目投资,造成资金浪费[2]。由此,便导致了建筑企业资金管理计划与实际的严重脱节,影响到企业资金链的正常运转。

2. 建筑企业资金管理及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2.1推行企业资金全面预算管理,重视项目资金预算管理

建筑企业要重视建立和完善从编制、审批、监督到考核的全面预算控制体系,将企业内部各独立核算单位均纳入预算管理范畴,自下而上逐级编制资金预算计划,从资金筹集、投放、运营等方面作好企业整体资金全面预算管理。生产经营资金应按照项目建设年度、月度计划进行统筹调配,不得以其他名义挤占或挪用,预算调整时应报企业预算管理办公室审核;非生产经营资金须本着节俭、必须、适度的原则,尽可能低减少额外开支。同时,在各地项目建设中要力行项目内部资金预算精细化管理,按预算中对应的分项成本要素,横向分解质项目部负责人及相关职能部门,纵向分解至施工队各工区、班组,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目标责任成本体系,确保预算管理的贯彻执行[3]。

2.2发挥资金集中管理优势,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建筑企业应立足工程项目高度分散的现实,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统一的资金结算管理机构,实施法人对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以保障资金活动的良性循环,规避财务风险。一是要建立、完善内部结算中心制度,严格控制多头开户、擅自对外提供商业信用或资金账外循环等行为,下属项目部除保留日常行政事务经费账户外,统一在结算中心开设结算账户,使结算中心成为汇集企业内部资金的“蓄水池”,发挥起调剂余缺的作用[4]。二是要对大宗建材物资的采购实施集中招标,减少因散购、赊购而额外增加的采购成本,提高施工项目的整体盈利水平。

2.3完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加速工程结算价款资金回笼

工程结算价款是建筑企业资金运营的主渠道,其回笼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建筑企业的正常运转。要有效规避建筑市场风险,完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就必须从建筑产品形成和交易的全过程着手解决。第一,健全市场区域管理和业主分级管理制度。投标前要详细掌握业主经济实力、项目规模、回款时间、计量检验方式等因素,优先合作经济发达区域信誉良好的业主。第二,完善合同管理。在签订项目合同时,应在文本中明确甲乙方权利义务,详细列入计量方式、结算付款时间及违约处理等内容,以清晰的合同条款规范项目管理,降低应收账款增加的可能性。三是缩短工程价款结算周期,健全应收账款风险预警体系。要以程序化的手段规范结算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施工管理、计量计价、申报审批、及时收款等,将应收账款的数额控制在合理、正常的水平线内,并对各业主应收账款的数额及持续时间进行监控,对持续时间超期、金额超标者应及时督促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联系回收工程价款。

结语

在当前建筑市场环境下,建筑企业在资金管理上一定要树立“现金为王”的观念,从机制上发挥最大潜能,盘活债务资金,回收债权资金,扩大资金存量,充分发挥好资金集中管理的作用,确保企业资金有充足流动性,以最大限度地规避资金风险。

参考文献:

[1]郭淑凡.企业财务管理中资金控制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 23(24):250-251.

[2]卡尔·W·斯特恩.价值链的解构-现代企业战略与观念的变迁、成长的理性[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66-69.

[3]彭家钧.营运资金管理在中国的实践与创新--基于海尔集团营运资金管理的案例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营运资金管理论坛论文集[C].2010:136-150.

[4]袁明俐.国有企业资金管理与内部控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6(1):14-16.

上一篇:精典生日祝福下一篇:翻译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