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2024-08-14

2016(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精选4篇)

1.2016(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篇一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翻译 长 歌 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翻译:园中青青的葵菜上,布满朝霞;子上颗颗露珠在阳光下闪烁,等待着阳光把自己晒干。春天的太阳四处洒下恩泽,使万物都生机勃勃焕发出生命的光彩。面对美景,自己却时常担心秋天的降临,那时候花和叶子就会变黄,然后衰败凋谢了。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茫茫大海中,什么时候这一去不复返的水流,才能再向西方流回来呢?一个人在少壮年华不勤奋努力,那么等到岁数大了,老年将至时,就只能白白后悔和悲哀了。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2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翻译: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内心觉得空荡荡的。山野一眼望去尽是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骑着马带着猎物满载而归。他们相互望去并不相识,但是彼此各得其乐,不禁让诗人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3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翻译: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翻译:八月的洞庭湖湖水高涨,与堤岸齐平,天空反照在水中,水天浑然一体。水气弥漫云梦泽,波涛澎湃震动岳阳城。欲渡洞庭没有船和桨,闲居在家有负朝廷恩德。坐着观看湖上垂钓的人,我只能白白羡慕别人钓鱼成功。

这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干谒,顾名思义,古人为求显声扬名或经世致用而求见达官显贵,希望他们能够赏识自己,荐举自己或重用自己。反映这类题材的诗谓之干谒诗。

前面两联写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壮景造势,势涉情思。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涵”字点明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度,颇似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平”字横向着眼,极见湖水浩渺,视野开阔。“太清”纵向描绘,给人以天高地阔,宇玉澄清之感。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千溪万河。

三、四两句实写洞庭。水汽蒸腾,如烟似雾,仿佛江边湖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水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湖水翻江倒海一般澎湃汹涌,稳固如山的岳阳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显得异常渺小。“蒸”字渲染一种湿漉漉,水淋淋的气氛,给人以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几近坍塌;极显湖水喧嚣动荡,桀傲不驯的自然伟力。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四句写景,看似不涉干谒,不关情思,其实不然。才情卓异,奇思妙想如孟浩然者泼墨如水,浓描洞庭,决不是等闲之笔。孟浩然的高明就在于表达心意,旁敲侧击而不显山露水。这天地之间的浩荡汪洋的一湖秋水,既烘托出作者经世致用的凌云壮志和积极进取的勃勃雄心,又暗示张九龄宽宏大度,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壮景奇观,惊天动地,隐喻风流俊杰即将横空出世。此为借景传情,托水言志!

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在野之身,满腹经纶,满面怀壮志,却无人接引,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就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本该一展宏图,大有可为;现在却是闲居无聊,浪费光阴。诗人心有不甘,气有不平而倍感愧疚,甚至羞于见人。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最后两句诗人向张丞相发出呼吁。“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这两句的意思是:德高望重,权倾朝野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造福万民,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您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谦卑遗憾的字句之下暗含隐忍待发,将以有为的心机。

纵观全诗,写景过半,干谒心明。浩浩湖水,垂垂而钓,气定神闲,雍容大度,称颂对方,极有分寸而又不失身份;波澜动远空,“欲渡无舟楫”,阐述心声,不卑不亢,露壮志才情,隐寒伧卑微,委婉含蓄而又大气磅礴,才气纵横而又开合有度。如此干谒,实为天地之间第一等文字!

5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黄鹤楼》赏析】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诗作的前两句民歌风味浓郁,景到言到,语如联珠;后两句则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特别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无穷之感。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最高峰巅。诗人的风采与秉性亦随诗篇的展开跃然纸上:他才华横溢,如晴川东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节,似芳草萋萋,峥嵘不已。没有自恋自迷之颓废,也无自私自利之狭隘,乡愁情怀的抒发也同样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不愧为是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

6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翻译: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这首五律虽然不是送别,但是李白还真有一首用五律写成的非常有名的送别诗,即《赠友人》。全诗充满了诗情画意,在一开头先写明送别之地,“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郭是外城,朋友远行,李白远送,两个人骑着马,并辔出城来到郊外,放眼望去,外城的北面有青翠的山峦,如画的景色使得即将远行的朋友忘记了征程;而近处,有波光粼粼的流水缓缓地向城东淌去,似在代替李白诉说着悠悠的别情。首联不但对偶工稳,用无言的“青山”对有声的“白水”,而且色彩明丽,远“横山”近“绕水”,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情有义的郭外送行图。

颔联紧承首联,出句“此地一为别”,点明题目,对句“孤蓬万里征”,交待了这位朋友是孤身在外,如今又要远行它乡。孤蓬,是一种无根而随风飘转的荒草。这里借喻远行的朋友此地一别之后,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逝,万里漂泊,踪迹难寻了。如果按严格的格律要求,律诗的二、三两联是必须对仗的,可是这一联中的“一为”对“万里”却并不工整,因为“为”是虚字,而“里”是实词,这种词性不尽相同的对仗,在后来,特别是晚唐的律诗中都是尽量避免的,而在此处,这种不拘泥于对仗的写法,却好似诗人为情所困,急不择言,更能体现出作者对朋友远行的深切关怀,在语气上更加自然流畅,合乎情理。

颈联写得十分工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这联诗的寓意也十分丰富,用飘忽不定的“浮云”和无限感伤的“落日”分别表达双方此时那复杂而又无奈的心思,天空的一片白云,随风变幻,就像友人的行踪,从此山南水北,已是任意西东了;而天边那一轮如火的残阳正在徐徐落下,似乎对即将告别的大地恋恋不舍,正好贴切地传达了李白对朋友的惜别之情。结合前文,在这山青水丽、落日衔山的背景下,与朋友分手,怎不令人愁肠百结、难以为情呀。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千里送君,终有一别,友人已经挥手告别,这是全诗中唯一涉及行人的具体动作,而这一动作无疑再一次打开了作者内心感情的闸门,但是李白没有直接描写自己此时的感受,或许他觉得这时候说什么都是多余的,都是辞不达意的,所以,干脆荡开一步,用“萧萧班马鸣”这一场景来结束全篇,这一句是有出处的,《诗经·小雅·车攻》中有“萧萧马鸣”之句,班,是离别的意思,班马就是离君之马。诗人和朋友在马上连连挥手告别,而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意,临别时忍不住同时仰天长啸,这不期而至的“萧萧马鸣”更加使得全诗笼罩在一种不失苍劲而又有几分悲凉的气氛中。

这首送别诗写得非常动人,青山流水、落日白云,景物错落有致,色彩绚丽鲜明,特别是在结尾处挥手告别之际,几声班马长鸣,读起来更是有声有色,朗朗上口,又出人意表,过目难忘,不愧是李白送别诗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作之一。7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翻译:自古以来每逢到了秋天人们总是在悲叹秋天的凄凉寂寞,我却认为秋天要比春天更胜一筹。在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推开云雾冲上九霄,这就将我的诗情引到蓝天之上。

刘禹锡《秋词》诗意: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8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处?云外一声鸡.。

翻译:众山有高有低,恰恰与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美好的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独行无伴,幽深的小路让人迷路。秋霜洒落,山熊爬上了树;树林空旷,鹿儿喝着溪水,仿佛从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不知道有住人家的地方在哪里。

本诗鉴赏: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第二联写山行,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从前半首看,我们还不知他是在什么时候登山的,是春天还是秋天?读到第三联的“霜落”、“林空”,我们才知道他是在秋天登山的,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棵都光秃秃的,好象空荡荡的。这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9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翻译:山下兰草碧绿的嫩芽浅浅地浸入清澈的小溪中,松林间的沙石小路干干净净的没有一点烂泥,暮色苍茫,细雨蒙蒙,这里传来了杜鹃鸟一声声哀鸣。谁说人老了不能重回青春年少?门前流淌的河水还能从东往西倒流呢!根本不用为自己满头白发而叹气,说什么岁月无情,仅听见黄鸡的鸣叫就可以了。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探索人生哲理的小词,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向上。上阕写暮春三月清泉寺所见到的幽雅景致:

“山下兰芽短浸溪”,山下小溪流水潺潺,溪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蔓延浸泡在水中。

不染,异常洁净。

“萧萧暮雨子规啼”,时值日暮,细雨潇潇,杜鹃在寺外的松林中啼叫着。

上阕作者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描绘出一幅自然明丽、清新,雅淡凄美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引出下阕对人生的哲思。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词人面对眼前西流的兰溪水,产生奇妙的遐想: “谁道人生无再少?”谁说人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 “门前流水尚能西”,门前的兰溪水尚可以西流!

“休将白发唱黄鸡”,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该有“黄鸡催晓”的颓废心态。

下阕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表现出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催人奋进。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翻译: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 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这首诗是陆游晚年赋闲在家时写的,当时他已68岁高龄,犹日夜不忘恢复国土,报效国家。

明明是风雨大作触动了诗人,但诗的前两句却不提风雨。而是直接写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原来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所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既然“思”不出一个结果来,只好去“想”。深夜的暴雨,也许会成为别人梦中的催眠曲,而对陆游来说,却给他带来了奇妙的幻景:风雨作响,好像是披着铁甲的战马在飞踏北方的的冰河。这空间是梦还是现实呢?恐怕连诗人自己一时也说不清楚。但愿诗人就此入梦,真的梦见驰骋沙场,杀敌立功。这不是毫无根据的祝愿,在陆游的诗集中,梦赴战场、山河复归的记载比比皆是。

2.2016(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篇二

语文教学计划

贝伟雄

为了使本学期的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顺利完成我年承担的教学任务,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学简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活动、探究共安排三项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第二单元是阅读回忆性散文、传记类文章,本单元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和事;或怀敬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第三单元是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语期中的情怀。第四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领会作品的情思,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第五单元是学习说明方法,揣摩说明语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第六单元是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还要多读书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六个单元都安排了写作,分别安排了新闻写作、学写传记、学习描写景物、语言要连贯、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表达要得体。在第一、五单元安排了口语交际,在第三、五单元安排了名著导读。另外,在第三、六单元后安排了八首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学习锤炼,八年级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语文积累较少,阅读面狭 窄。学生语文成绩两极分化严重,个别学生连文章都读不成句,这是本学期语文教学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学期教学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几点:

1、知识积累与运用:

(1)掌握八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2)能默写教材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2、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阅读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不同体材新闻作品, 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自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养成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

第二单元: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比如内容真实、事例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从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单元: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语期中的情怀。注重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第四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第五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第六单元: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还要多读书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另外, 阅读课外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

3、写作教学:结合六个单元写作要求,引导学生了解写作的基 2 本技巧,掌握写作方法。

三、教学措施:

我年教学的班级学生有53人。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本学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与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3、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4、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5、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实效。

6、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教师内涵的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

7、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8、实行培优辅困,面向全体学生。让优生帮学困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9、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开阔视野,积累好词好句。结合教材单元主题,进行作文写作专题训练。坚持写周记。作文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四、教学进度:

第一周(8月29日—9月1日)开学第一课。语文学习习惯教育。第二周(9月04日—9月10日)

1、新闻两则 2课时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课时

3、“飞天”凌空

1课时

4、一着惊海天

1课时

第三周(9月11日—9月17日)

任务二 新闻采访

2课时

任务三 新闻写作 2课时 口语交际

讲述

1课时 第一单元测试

第四周(9月18日—9月24日)

5、藤野先生 2课时

6、回忆我的母亲 2课时

7、列夫•托尔斯泰 2课时

第五周(9月25日—10月1日)

8、美丽的颜色

2课时 写作 学写传记

2课时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

1课时 第二单元复习

1课时

第六周(10月2日—10月8日)国庆放假

第七周(10月9日—10月15日)

第二单元测试、讲评 2课时

9、三峡

2课时

10、短文两篇

2课时

第八周(10月16日—10月22日)

11、与朱元思书/吴均

2课时

12、唐诗五首

2课时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2课时

第九周(10月23日—10月29日)名著导读 2课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

2课时 第三单元测试、讲评

2课时 第十周(10月30日—11月5日)期中复习

第十一周(11月6日—11月12日)期中考试、讲评

第十二周(11月13日—11月19日)

13、背影

2课时

14、白杨礼赞

2课时

15、散文两篇

2课时

第十三周(11月20日—11月26日)

16、昆明的雨

2课时 写作 语言要连贯

2课时 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2课时

第十四周(11月27日—12月3日)

第四单元测试、讲评 2课时

17、中国石拱桥

2课时

18、苏州园林

2课时

第十五周(12月4日—12月10日)

19、蝉

2课时 20、梦回繁华

2课时 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2课时

第十六周(12月11日—12月17日)

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 2课时 名著导读——《昆虫记》第五单元测试、讲评 2课时

第十七周(12月18日—12月24日)

21、《孟子》二章

2课时

22、.愚公移山

2课时

23、.周亚夫军细柳

2课时

第十八周(12月25日—12月31日)

24、诗词五首

2课时 写作 表达要得体 2课时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1课时

2课时 5

第十九周(1月1日—1月7日)

课外古诗词诵读

2课时 第五单元测试、讲评 2课时 期末复习

第二十周(1月8日—1月14日)期末复习

第二十周(1月15日—1月21日)期末复习考试

3.2016(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篇三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体悟作者清新的语言风格。

3.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4.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

1.体悟作者清新的语言风格。

2.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教学难点】

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授课类型】 讲授课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当中有谁能说出一些描写雨的古代诗句?(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知道得真多啊,那么你们谁能说出一些关于雨的著名散文?(学生自由发言)真不错,看来同学们平时都非常喜欢读书、喜欢积累。

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雨的散文——汪曾祺的《昆明的雨》,看一看在汪曾祺眼中昆明的雨是什么样子的,去体会一下,他为什么会想念昆明的雨。(板书课题《昆明的雨》)

二、预习检测(活动一)

检测预习情况,小组互相听写生字词。

三、讲授新课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本文通过对昆明雨季的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卖杨梅小姑娘、缅桂花、房东和她的养女等人和事物以及在昆明生活时的一段往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那段生活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1~2):开篇点题,“我想念昆明的雨”。

第二部分(3~10):具体写昆明雨季给作者的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及雨季中的景、物和人,表达自己对昆明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第三部分(11):照应开头“我想念昆明的雨”,深化主题。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段落进行赏析,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活动二)

示例: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句中“张目结舌”用得很好。“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这里写出了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表现出昆明的雨季对植物的滋养,表达了作者的惊叹之情。

3.细读课文,从内容和写法角度,对文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小组提问,班级内解答)(活动三)

①文章第十段写“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你从中读出作者的哪些情味?

明确:雨引起的淡淡乡愁;雨中美景令人陶醉的闲适、幽静、恬淡之感。

②第二段和第十一段,作者都只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明确:第二段在内容上,点明了文章中心,奠定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基调;在结构上,独立成段的句子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起下文对“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第十一段在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在结构上,照应第二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完整。

③课文描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物和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零散”的内容连缀成篇的?

明确:作者以“想念昆明的雨”为线索,为我们描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卖杨梅小姑娘、缅桂花、房东和她的养女等人和事物以及在昆明生活的一段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怀念与热爱之情。

4.归纳总结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明确:撷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字里行间蕴藏着深情。5.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

明确: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四、总结

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班级展示)(活动四)

五、布置作业

阅读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翠湖心影》等文章,然后交流阅读感受。【板书设计】

 点题,引出下文。

条理清晰第二部分(3~10):具体描写昆明雨季线索分明昆明的雨 带给作者的感受 雨季中的人、事、景、物语言清晰 第三部分(11):照应开头,深化文章主旨感情充沛(“我想念昆明的雨”)

4.2016(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篇四

单元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语音和语义,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单元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单元教学难点: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教材简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和志趣,阅读这些作品,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同时要注重积累与背诵,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生现状: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文言基础知识薄弱,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低。教学措施

(1).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注重知识及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3).重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4).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教学过程

21.《孟子二章》

第一课时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教学重点: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理解本文意思。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过程:

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 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 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 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

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 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结束语: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 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达标练习: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妾妇之道()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③居天下之广居()④无违夫子()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2、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4、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教学重点: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教学难点:分析结构,把握主旨。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按要求认真预习,把不理解的词句通过查工具书尽快解决,同时,反复朗读,找出认为有用的信息;课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培养语感,在质疑中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章中心;课后,背诵课文,归纳文言词句。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2月2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振中宣布:“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奔月飞行约需5天,将于12月6日飞行至月球附近,于12月中旬在月球虹湾软着陆。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期。要知早在我国研制原子弹的时候,中苏交恶,苏联撤走了专家,我们国家那时还是一清二白,有人就劝说道,我们还是暂停了原子弹项目吧,陈毅元帅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的话很具有代表性:“中国人就是要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张爱萍向国防部长林彪汇报自己对原子弹项目调查结果的时候,林彪的态度同其他几位老帅的意见完全一致,同样很坚决。他说:“原子弹一定要搞下去,一定要响,就是用柴火烧也要把它烧响了。”当然,正是有了原子弹方面技术的成熟才有了今天我们的嫦娥三号。

二、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动笔在课本上标出节奏,圈出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朗读,发现朗读问题。

三、疏通文意:

1、明确学习要求:

(1)理解课文字词,把疑难问题记下来。(2)理解课文结构思路和中心。

2、小组自主学习、讨论:

(1)结合工具书和课文注解疏通文意。

(2)小组讨论解答疑难问题,组长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3、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教师补充。

4、引导学生归纳课文重点词语。通假字:曾=增

衡=横

拂=弼

词类活用:苦:使„„受苦;

劳:使„„劳累; 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动:使„„惊动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使„„坚韧

古今义: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

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征:古义:征验;

今义:出征;

喻:古义:了解;

今义:比喻。虚词:于:①在;②从;③给;④由于

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四、文章探究: 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章第一段例举的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1)他们出身卑微,(2)他们历经了苦难的磨练,(3)他们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成就。

2、文章举的这几个例子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引出下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起过渡作用

4、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要经历那些磨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些?

5、学习了课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朗读、背诵。

六、板书

第1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举例论证)-----引出问题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第2段: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提出问题

第3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对比论证)-----分析问题(正面)和(反面)

第4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独成一段,鲜明突出。------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22、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检查复习:

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

二、简析课文

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a、解决以下问题

1、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2、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

4、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板书:难 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 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三、分析人物 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 学法指导:“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区别: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b、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 智叟: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

“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c、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 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轻视、看不起

2、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智叟讥笑、责难愚公,你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

学生试读

3、分析智叟的形象

愚公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智叟“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困难时,智叟是怎样的态度?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畏难而止 自作聪明 板书

3、分析愚公的形象

a、智叟自作聪明地反对愚公移山,愚公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我们一起读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齐读

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移山很有信心,使人感受到移山的可能性。追问:“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 “加增”就是“更增高”。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平?”

b、面对那么大的困难,愚公对智叟说的这段话表现了愚公什么样的性格?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知难而进 大智若愚 板书 c、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残年余力”,却要带领老老小小五个人,移走两座“高万仞” 的大山,这到底是“愚”还是“不愚”?请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看法。

学生自由分析

讨论后明确:愚公移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明确。有数移山之利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

另外,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做“大智若愚”。

d、既然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出入之迂”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还要安排愚公去移山?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我们不需要以今天的眼光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关键是掌握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理解寓意

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思路:① 敢于迎接挑战;②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

③志当存高远; ④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躬 ⑤团结就是力量;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

2、补充资料:

◆夸父逐日: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他喝干黄河和渭河的水后,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

◆精卫填海:精卫她本来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儿,后来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大海给填平。

阅读以上材料,比较他们与愚公移山之间的异同? 共同点:都经过不懈的努力,试图完成自己的梦想。

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同:(人数、外援、结局)

过渡: 文章告诉我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有坚强毅力的老者形象。

五、总结升华 也许,故事不足为信,但我们要传承故事中所包含的精神。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富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

愚公 知

而进

大智若愚

智叟 畏

而止

自作聪明

教学反思:

23、周亚夫军细柳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把握本文写人叙事的技巧。教学重点: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教学难点:分析结构,把握主旨。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按要求认真预习,把不理解的词句通过查工具书尽快解决,同时,反复朗读,找出认为有用的信息;课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培养语感,在质疑中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章中心;课后,背诵课文,归纳文言词句。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

2、请大家看屏幕: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 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3、请大家将书翻到167页,本文的作者是司马迁,谁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司马迁?

4、看大屏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将有疑问的字词画在语文书上,我们共同解决。

6、好,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我们来了解一下生字词,谁能够将屏幕上的字词准确的念出来?祝兹zī侯棘jí门彀goù弓弩nǔ按辔pèi徐行作揖yī介胄zhòu嗟jiē乎曩năng者谁还有读不准的字音?

7、下面,老师来给大家范读一下课文,请同学们注意断句,进一步了解课文。

8、好,让我们共同来齐读课文,打起精神,高声朗读《周亚夫军细柳》。

9、下面请同学们依照课文注释,合作完成课文翻译。如果遇到本组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当然这里的难题指的是字词翻译方面。就派一名代表将问题写在黑板上,我们共同来解决。老师将黑板分为三部分,将问题写在对应的位置上,重复的不要写了。

10、好,我们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1、(将实、虚词重点介绍)。为:动词wéi介词wèi军:驻军军营将军将以/下骑/送迎:将士们下马高接远送.以:连词,不译.可得而犯耶?:岂能被侵犯呢?

12、同学们现在还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地方不懂,请开诚布公的提出来,也许你的问题非常的有价值,可以帮助许多同学解决疑问。

13、同学们没有问题了,老师可有问题要问大家,检查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大屏幕)

14、译文:请3位同学讲课文简述出来.15、好,现在,我请同学将这个故事完整的讲给大家听,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使故事更好听,人物更丰满。

16、最后皇上对周亚夫有一句评价,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做阐述。

17、“嗟呼,此真将军矣!”说说从哪里能够看出来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18、(为什么称之为“真将军”?)―――治军严整,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

19、与此同时介绍正、侧面描写以及对比衬托的用法以及作用,总结周亚夫精神以及人格特点。---

1、<陌上桑>写罗敷的美,不从本身去写,而是从旁观者的眼中体现,我们说这种写法叫―――侧面描写;

2、课文标题是《周亚夫军细柳》,为什么还要写刘礼军霸上,徐历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20、总结:“君子直言直行,不婉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正是对周亚夫精神的充分概括。君子坦荡,有什么说什么,不阿谀奉承别人而取得富贵,不违反做人原则而取得地位。

21、同学们的分析非常的有见地,有思想,854的学生真是了不起啊!

22、周亚夫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使他管理的军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不因为权位比自己高的人的到来而改变军营规定。随时处于备战状态。现在,我们将思维的航班从2000年前回溯到现实生活中,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现在让你当咱们班的班长,请你借鉴周亚夫的做人原则以及管理方法,谈 谈你会怎样承担起班长的职责?怎样团结所有的同学、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呢?

23、总结:所以说,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此:我们学习古诗文,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古人优秀的品质来指导人生,让语文的精华为你人生画卷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教学反思:

24、《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积累古诗词,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3.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诗歌的朗读音频材料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陶渊明《〈饮酒〉(其五)》

1、导入: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理解诗意

1.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心远”有什么含义?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而觉爽,处涸泽以犹欢)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什么?有何深意?

这两句属景物描写。描写了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此两句虽写景,实则抒怀,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真”。

(4).如何理解最后两句?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这两句诗,直抒胸臆,点明主旨: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返璞归真,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板书

饮酒(其五)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返璞归真

第二课时

一、学习杜甫《春望》

导入:出示幻灯片.猜猜他是谁?

明确: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被誉为 “诗史”,大家说他是谁?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反映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听音频朗读,老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2.对照注释,查阅资料,弄懂每一句诗的含义。

(1)诗的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国都、山河、草木。描绘出山河依旧、国都残破不堪、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愤。

(2)诗的颔联写到“花”“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鸟语花香的景象本是赏心悦目的,让人欣喜的,可诗人面对此情此景却“溅泪”“惊心”,可见诗人内心伤感的程度之深。此句诗,诗人以乐景衬哀情,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痛之情。

(3)诗的颈联以叙事为主,“连三月”“抵万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极言战争时间之长,家书之珍贵。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家思乡之情。

(4)尾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白头”的意象,“搔”的动作,刻画了一个因焦虑、伤感而频频搔头的诗人形象,突出诗人伤时、忧国、思家、悲己的心情。

这首诗描写了都城沦陷后春日远眺中见到的荒凉、冷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怀,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板书:

首联 写景 对比 忧国

颔联 写景 反衬 伤时

颈联 叙事 夸张 思家

尾联 描写 夸张 悲己

二、学习李贺《雁门太守行》

导入:今天,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请听题:①他是唐代著名诗人;②他年少早逝,一生只活了27年;③他被后人称为“诗鬼”;④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为国而死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请问他是谁?今天我们学习他写的一首诗《雁门太守行》。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作此诗李 贺仅17岁。

1.教师范读,同学自由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2.这首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描绘了边塞紧张的战斗气氛,叙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感受意境美。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

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

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

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4.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5.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军夜袭敌军阵地。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6.尾联用典寓意,有什么作用?

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板书: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形势危急(比喻、夸张)角声、凝夜紫——悲壮惨烈(视觉、听觉)临易水、黄金台——誓死报国(运用典故)第三课时

一、学习杜牧《赤壁》

1、导入:赤壁,是我们所熟知的地方,这里在三国时期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即赤壁之战。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借史咏怀,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2.这首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赤壁之战留下的一把折断的戟引发议论,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二、学习李清照《渔家傲》

1.指点学生背诵前四首古诗。

2.说说《雁门太守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李清照的《渔家傲》。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漱玉词》辑本。

1.读准字音

帆(fān)殷勤(yīn qín)嗟(jiē)谩(màn)2.读出节奏

3.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1.这首词,诗人叙写了一次梦境,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众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漂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梦到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慨叹社会**,文章无用。

2.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像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3.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

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三山中”是仙境,那里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这首词,全词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写进词中,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闪烁着浪漫主义的光辉。

板书:

李清照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教学反思:

写作《表达要得体》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表达得体,明白怎样做到表达得体。

2.锻炼学生在写作中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完成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学生写作实践,集体评议。

教学过程:

1、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现实生活中,我们免不了与人接触。有些人呢,我们喜欢和他说话,愿意与之深交,一部分原因可能是觉得他说话好听,我们听着舒服。所以说说话委婉得体就显得非常重要。其实写作也一样,表达得体,不仅可以显出我们写作能力强,而且还可以显出我们综合素养高。那么怎样做到语言表达得体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2、例文引路 感受技法

感谢信

尊敬的领导:

你们好!

你们的爱心与捐款我如数收到,衷心地感谢您们慷慨解囊和无私帮助,在我困难的时候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相信爱就是幸福的主宰,相信爱就是改变的力量,相信爱会有无限的希望。

××年5月2日,病魔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我被确诊为“肺癌骨转移IV期”,消息传给您们,您们对此十分关心,在此,我及其我家人,向关心和帮助我的徐总、楼总表示最真诚 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我本是不幸的,在这人生最灿烂时却要面对病魔折磨,除了精神上的压力,还有经济上的压力,每当我想到这些我的心情很低落,甚至想放弃。但我又是最幸运的,当风雨淋湿梦想的翅膀时,当生命发出求救时,有亲人和您们纯洁的爱为我加油,陪我一起面对,每一滴爱心甘露都汇入爱的海洋,真爱瞬间汇聚,您们就是我心灵上的支柱,让我重拾信心,是您们伸出援助之手,让我在困境中看到——生命的曙光、生命的希望。

感谢您们伸出仁爱之手,让我增添了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感谢您们伸出博爱之手,让我们全家感受到您们的真情与真爱!感谢您们伸出关爱之手,让我体验了天下一家亲的温暖与牵挂!

此时此刻,我唯一能用语言表达的就是感谢,在您们爱的庇护下,我一定坚强面对,我一定不会辜负您们的期望,争取早日康复。谢谢您们真切的问候与祝福!感谢您们慷慨与真爱!

祝:您们全家平安、开心、幸福、快乐!

此致

敬礼!

×××

×××年××月××日

【点评】这封感谢信写作目的非常明确,即向关心帮助自己的领导表达深深 的谢意。用语恭敬,言辞诚恳,感情真挚。如:称呼领导为“尊敬的领导

”“您们”。多次用“感谢”一词从多个方面表达谢意。还用“衷心”“最真诚”“最崇高”等词表达自己的心情。总之,是一封表达得体的感谢信。

3、文题展示

1.下面这段话是班长准备的班会发言稿中的一段,写得不够得体,请你试着修改一下。

我们班最近变化很大,卫生好了,纪律好了,学习成绩也好了,本月获得了年级“流动红旗”。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我认为主要归咎于班主任的管理。班主任管理很严格,很到位,很负责,我很欣赏,要充分肯定。

2.在“环境保护月”活动中,你所在的班级将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倡导节约、低碳、环保的理念。请以班级的名 义写一份倡议书。不少于500字。

提示:(1)应介绍发出倡议的 背景、目的,这样更让人们理解和信服。

(2)明确倡议书的主题,如“节约新风尚,环保小卫士”“低碳生活我行动”等主题,并提出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3)注意倡议书的使用场合、对象,做到表达得体。

4、【写法指导】

生活中难免会需要以书面形式与人交流,比如写感谢信呀,邀请函呀,倡议书呀等等,还有作文要想得高分,语言表达一定要得体。那么,怎样做到表达得体呢?

要做到表达得体,首先应考虑写作目的。不同的目的,需要不同的言语方式、言语态度。比如要表示感谢,用语就应该恭敬。若想求得原谅,表达要诚恳。若是反映问题,观点应鲜明,建议要合理。除了考虑写作目的外,还要注意读者对象的特

点和应用场合。比如对长辈,说话要尊敬;对平辈,用语可亲切;为隆重的场合发言而写的演讲稿应庄重等等。另外,还要注意恰当使用词语和句子。比如去别人家做客,应用“拜访”;邀请他人来做客,应用“光临”。又如在书面语中直呼人的姓名时,应在姓名后加上“先生”或“女士”。向人提意见和建议时,应 谦虚 地说 :“我的这些不成熟的看 法,请批评指正。”或者“是不是可以从另一方面思考一下?”以上三个方面考虑周全了,我们的语言表达应该说是比较得体了。

5、【学生写作实践,集体评议】 略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节完成活动指导,布置任务,学生开始准备,一周后,用一课时展示活动成果。

教学过程:

一、素材导入 图片展示

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万里长城 乐山大佛 秦兵马俑 布达拉宫

二、什么是文化遗产

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务院规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三、活动指导 活动内容 1.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

小组分工合作,寻找认同的“文化遗产”。先寻找,再通过回忆、访问等形式,找出身边的符合条件的项目,制作卡片,收集相关资料。2.实地考察,写出相关的报告。3.召开班级模拟答辨会

4.活动结束后,写出“我与文化遗产”为话题的作文。

四、活动示例

某班开展“走近剪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剪纸知识】 根据下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

答案:历史悠久取材广泛剪法多样 【剪纸欣赏】

请你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答案】画面内容:一个胖小孩怀抱一条肥大的鱼,小孩身后两侧是荷叶荷花。寓意:连年有鱼(年年有鱼或喜庆有鱼,“余”字亦可)。【我看剪纸】 班里有些同学认为剪纸艺术已经落伍了,没必要发扬光大。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

示例1: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可取。剪纸是民族艺术,是中华瑰宝。它经历漫长的岁月发展到今天就说明了这一点。

示例2:我认为这种说法可取。剪纸太古老了,已经跟不上当代社会的发展,也很难融入新时代审美的因素,没必要发扬光大。链接中考

【2016,山东省潍坊市】在潍坊国际风筝会志愿者活动中,你参与文字编辑工作。请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1 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在鲁山(潍坊境内)“斫木为鸢,三年而成”。到了清代,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已有30多年,商贾云集,生意兴隆。①1988年,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潍坊为世界风筝都。

②2006年,潍坊风筝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风筝成为了潍坊的城市名片和文化象征。

材料2 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先用竹精巧地扎成骨架,再把纸、绢、绸等细心地糊到骨架上,然后独具匠心地绘制出色彩艳丽的图案。潍坊风筝融入了潍县木板年画技法和宫廷风筝庄重典雅的风格后,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传承和创新使潍坊风筝既有娱乐、运动方面的实用性,又有造型、绘画方面的艺术性。

材料3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古代有很多表现儿童放风筝的画作,下面是其中两幅。

9.为使解说词句式协调,请你改写“材料1”画线句中的一句,使它与另一句句式一致。(1分)【答案】(1分)①1988年,潍坊被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为世界风筝都。或:②2006年,国务院批准把潍坊风筝制作工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分)

10.请结合“材料1”“材料2”简要概括潍坊风筝的三个特点。不超过20字。(3分)【答案】①历史悠久;②工艺精湛;③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3分,每点1分)11.请选择“材料3”中的一幅画,描述画面内容。要求:至少使用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中的两种,不超过100字。(4分)

【答案】(4分)示例:四个儿童在放风筝。其中两人小心翼翼地牵着线,一边小跑一边抬头望着已经升上天空的风筝,紧张二又充满希望。另外两个蹲在地上整理着风筝,显现出焦急而又期待的神色。或:一个儿童骑在牛背上放风筝。他一只手漫不经心地牵着缰绳,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牵着风筝线,抬头仰望风筝,目不转睛。老牛伸头向前,两眼望天,似乎也被风筝吸引了。(老牛伸头向前,两眼显出迷茫的神色:“你这是在放谁?”)(4分,画面内容2分,描写手法2分)

五、学生习作

我与文化遗产

说起文化遗产,首先想到的是举世文明的中国万里长城。书中讲到:两千多年前,一条土石身躯的巨龙在中华大地飞起。它跨崇山、穿草原、过沙漠、经绝壁,起伏盘旋、奔腾飞舞,纵横十万里,它就是长城。就是因为它历史悠久、工程宏伟,所以早在几百年前就被列入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才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

我从小出生在北方,到过长城,经常发现一些年轻人不讲文明,学着孙悟空样子在墙上写着“XXX,到此一游”......文字,而我却没有这样,只是把口香糖扔进一段路与另一段路中间的小窄沟里。可当我抬头正要走的时侯,外国朋友看见,连连摇头说:NO,NO!这时我惭愧的无地自容,也终于知道这样做是错的(以前还以为是对的)。这时刚才说:NO,NO!外国朋友再看到古老、雄伟、美丽的长城时,不由自主地竖起了大拇指,连声称赞道:very beautiful!在回去的路上,我既高兴又感到惭愧,高兴的是为我们拥有这世界七大奇迹之

一、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长城而感到无比自豪。惭愧的是古人和外国人都能做珍惜和爱护我们的遗产,而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却不知道珍惜和爱护我们祖先遗留的文化遗产,相反去破坏它们,使祖先遗留下来的遗产越来越少了。

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爱护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没有遭到破坏的世界文化遗。等到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召开时,外国朋友再看到我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和连声称道。这时,你的行为不仅是代表你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所以让现代的年轻人携起手来,做新社会的一名文明人。

无形的遗产——吆喝

回首上世纪的古老北京,当时盛行着一种不朽的街头文化——吆喝。它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吆喝声越来越多的被取而代之……

辉煌历史

吆喝即大声喊叫,卖东西吆喝着卖,则古已有之。最早的是姜太公在肆里做屠夫就“鼓刀扬声”;宋时开封街市上有“喝估衣”者、有“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明代的北京有吆喝着卖花的,阳春三月桃花初放,满街唱卖,其声艳羡;至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一段岁月,老北京的吆喝就更绘声绘色了。

悄然消逝

解放后,国家经济得以改善,农民也都安居乐业,真是“百废俱兴”啊!可随时而来的文化大革命疯狂般席卷社会各个领域,不仅刚兴办起来的工商业遭到了严重损失;还间接的破坏了许多无形的遗产——吆喝。

天灾人祸啊!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啊!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开始了伟大的“改革开放”,从此中国走上了科技时代,吆喝声 业越来越被各种形形色色的广告词所取而代之。

顿时,吆喝声“求救”,中国告急,世界文化遗产告急!刹那间人们才醒悟:无形的遗产的重要,吆喝声更是何等的珍贵啊!

引以为戒

面对已经失去的,不要伤心,要保存实力;面对现实存在的,不要高兴,要团结协作。

失去的已是不复存在,但也不意味着所有的都将失去,生活从此不再进行。不,不,我们不能这样消极处事。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面对现已存在的遗产。要想保护和永久的继承着无形的遗产则需我们勤奋刻苦,早日成才。

同学们行动起来,让我们引以为戒,让那无形的遗产——“吆喝”变成你永久的动力,催促以及提醒我们不要破坏第二个“无形的遗产——吆喝”。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1、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

2、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撰写申请报告;

3、班级召开模拟答辩会。

4、“我与文化遗产”作文

上一篇:图书捐赠仪式讲话稿下一篇:什么的游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