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经济常识复习提纲(共9篇)
1.高中经济常识复习提纲 篇一
三级秘书——《职业道德常识》复习提纲
一、道德常识
(一)、道德概念
道德是处理人和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二)、道德性质
1、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2、道德是灵魂的力量、精神的支柱、事业成功的基础。
3、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学做人,一是学做事;
(三)道德的作用
道德是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四)、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区别与联系
1、道德规范是做人的准则,法律规范是社会的准则
2、道德规范比法律规范产生早,最终也将代替法律成为惟一的行为规范。
3、道德规范由社会舆论形成。法律规范由国家制定。
4、两者作用范围不同,道德规范对道德行为,产生作用,法律只对违法行为产生作用。
(五)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1、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德治与法治有相互重叠的成分。
3、德治与法治有相互转换与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5项内容
1、爱国守法
2、明礼诚信
3、团结友爱
4、勤俭自强
5、敬业奉献
三、现代社会需要增强的5种意识
1、自主意识
2、竞争意识
3、效率意识
4、民主法律意识
5、开拓创新意识
四、公民道德5项基本要求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五、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重点、着力点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道德的重点是诚实守信;
社会主义道德的着力点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六、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1、职业道德在企业文化中占有重要作用(或职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2、职业道德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
3、职业道德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
七、企业文化的性质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经营之道、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作风、企业礼俗、员工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企业环境、企业规章制度以及企业形象的总和。
八、职业道德与个人的关系
1、职业道德是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2、每一个成功者都有职业道德。
3、职业道德是人格的一面镜子。
4、职业道德反映个人整体道德素质。
5、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是人格升华最重要的途径。
九、个人道德素质的内容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十、道德的内容
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俭节约、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开拓创新、道德修养。
十一、文明礼貌四项标准
仪表端庄、语言规范、举止得体、待人热情。
十二、爱岗敬业的要求
1、树立职业理想
2、强化职业责任
3、提高职业技能
十三、诚实守信的要求
1、忠诚所属企业
2、维护企业信誉
3、保守企业秘密
十四、办事公道的要求
1、坚持真理
2、公私分明
3、公平公正
4、光明磊落
十五、勤劳节俭的作用
1、有利于防止腐败
2、有利于促进效率提高
3、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4、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十六、团结互助的要求
1、平等尊重
2、顾全大局
3、互相学习
4、加强协作
十七、开拓创新的有关表述
1、开拓创新是时代的需要
2、要有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
3、要有坚定信心和意志。
十八、开拓创新的作用
1、促进优质高效;
2、促进服务争先;
3、促进效率看好;
4、促进事业发展;
5、促进竞争取胜;
6、促进个人成功。来源:考试大-秘书资格考试
2.经济法复习提纲 篇二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三、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五、计算题(共题,50分)
一、各章复习内容
第一章
1、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相关人物)和统计的三个涵义
2、统计学研究对象及统计的5个特点
3、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4、标志与指标及各自的分类
5、区分标志和标志表现
6、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
7、流量与存量
第二章
1、统计调查的含义及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2、统计调查方案的有关内容
3、各种调查方式的特点、目的等
4、统计分组的含义、作用及分组要求
5、组距与组数及全距的关系
6、向上累计
7、向下累计
8、统计表的构成及种类
第三章
1、总量指标的含义
2、时期指标、时点指标的内涵及特点
3、各种相对指标的判别
4、计划完成程度的计算(尤其是计划指标用提高或降低百分数表示时)
5、受极端数值影响的是哪些平均指标,不受极端数值影响的是哪些平均指标,算术平均数的两个数学性质
6、变异指标的内涵及作用
7、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包括对平均数代表性大小的判别)
第四章
1、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概念及特点
2、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增长量、发展速度各自的两层数量关系
3、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几何平均法的计算公式
4、长期趋势的测定方法,各种趋势方程拟合的条件
5、直线趋势方程参数a、b的求解方法
6、季节指数的相关问题
第五章
1、统计指数的含义、作用及主要分类
2、同度量因素的含义及如何确定同度量因素,根据指数体系如何进行指数推算
3、指数因素分析(相对数形式及绝对数形式)
第六章
1、抽样调查的含义及特点
2、抽样的基本原则
3、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下抽样误差的比较
4、抽样平均误差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5、抽样的组织形式
第七章
1、相关关系现函数关系的联系、区别
2、相关的种类
3、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各自的特点
4、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及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
5、回归方程与相关系数之间的关系
二、计算题方面的要求:
1、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的计算;
2、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及有关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3、综合指数或平均指标指数的计算及因素分析;
4、置信区间估计包括样本平均数估计推算总体平均数,样本成数估计推算总体成数;样本必要单位数目的确定;
5、相关系数计算,回归方程的建立并估计因变量的数值,同时说明回归系数的经济含义。
三、简答题要求:
1、什么是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如何认识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
答: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2分)
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个体单位,它是总体的基本单位。(2分)
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可以变为总体单位,总体单位可以变为总体。(1分)
2、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答: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确定调查目的。(1分)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1分)
(3)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1分)
(4)确定调查时间和时限。(1分)
(5)确定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1分)
3、什么是变异指标?其作用是什么?
答: 变异指标又称标志变动度,是综合反映现象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程度的指标。
作用
⑴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分布的离中趋势。(2分)
⑵说明平均指标的代表性程度。(2分)
⑶说明现象变动的均匀性或稳定性程度(1分)
4、什么是综合指数?编制综合指数的原则是什么?
5、简述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
答: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2分)
样本单位数;(1分)
抽样方法;(1分)
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1分)
6、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有何区别?
答:相关分析不必确定两变量中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而回归分析则必须明确变量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2.5分)
3.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篇三
一、中国古代经济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
(1)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A.夏商周时期以青铜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B.特点:
a.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
b.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
c.中国官营手工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C.发展:
a.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
b.商周时期,青铜鼎盛繁荣,烧制出原始瓷器,能织出多种丝织品,有铁器
c.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瓷。景德镇为瓷都。
d.宋朝丝织吸收“写实”风格,明清设立制造局,“缎”成为丝织品代表e.两汉高炉炼铁、炒钢,东汉水力鼓风冶铁,南北朝灌钢法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1)宋朝以前:城市定点设“市”,官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坊市分开
(2)宋朝: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早市和夜市昼夜相连;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3)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原因:
A.丝绸之路开通
B.大运河的开凿
C.经济重心南移(扬州、成都)
D.政治中心
二、世界近代经济
(一)新航路的开辟
(1)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87)
(2)达〃伽马沿迪亚士路线到达印度(1497)
(3)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92)
(4)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在西班牙支持下,完成环球航行(1519~1522)
(5)影响: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回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海上马车夫
(1)17世纪:荷兰摆脱西班牙统治,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荷兰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积极参与殖民掠夺。(好望角,马六甲,锡兰,台湾,美洲新阿姆斯特丹)
三、中国近现代经济
(一)洋务运动
(1)目标: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2)意义:刺激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出现;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作用。
(3)具体:“自强”——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求富”——近代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煤矿)筹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培养人才(京师同文馆)
(二)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A.条件:
a.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b.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
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概括: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
C.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衰退下去。
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一)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A.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B.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主要内容:
a.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八大是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探索,但没有坚持下来。
(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3)“大跃进”:反映了人民对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忽视了客观规律。
(4)人民公社化运动: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三)经济特区创办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0年国家把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正式确定为“经济特区”。
B.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设立为经济特区。
C.内容:基于特区较大经济管理权限,用以吸收利用外资
D.结果:深圳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特区改革,为全国提供宝贵经验。
五、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
(一)铁路运输
(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2)建国后,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沟通,更投入巨额加快铁路建设。
(3)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几次大提速
(二)公路运输
(1)民国修建一些公路,但公路交通发展仍受到很大限制。
(2)建国后,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江河上架起一座座公路大桥
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实施“新政”
A.罗斯福新政内容——加强国家干预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生产过剩,并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c.国家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稳定农产品的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d.社会福利方面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e.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保障工人基本权利
(二)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最低收入
(3)弊端&改变: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便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斯大林模式
A.特点: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因为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八、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背景: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国际贸易萎缩。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
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应。
(二)欧盟
A.历程:
1951年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7年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1992年欧共体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想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4.《中国经济史》复习提纲 篇四
第一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1、锄耕农业时代的特征。
2、犁耕农业时代的种植格局。
3、中国原始农业起源的基本特征。
4、奴隶社会中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表现。
5、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的原因。
6、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
7、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8、封建时代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进步的核心要素和成因是什么?
9、封建精耕细作农业的成效问题。
10、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思想和农业政策。
第二章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中国商业起源的学术争鸣。
2、春秋时期弃儒从商、弃政从商、从商入仕的社会现象的成因
3、秦汉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
4、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
5、封建社会有利与不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
第三章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与变化
1、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2、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制度的经济属性与利弊影响。
4、秦汉时期私营手工业呈现曲折发展的原因
5、唐代中期南方手工业生产为什么能超越北方,成为全国的手工业中心
6、如何看待传统社会中的私营手工业
第四章 中国近代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1、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2、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和意义。
3、近代农业商品化的表现、原因、特点、影响。
4、近代农业商品化没有将中国农业引到现代农业阶段的原因。
5、近代中国的地租形态。
6、分成租与定额租的优劣。
7、近代地主经营形式的变化。
8、近代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体现。
第五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企的产生与发展
1、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的经济特权。
2、晚清政府自开商埠的原因。
4、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投资的性质、特点与作用。
5、洋务企业是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它有什么弊端?
6、南京国民政府官办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评价问题。
7、近代私人资本企业产生的途径和特点。
8、如何评述近代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历史作用?
9、中国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快速发展(1914年—1927年)的原因与不足。
第六章 中国近代商业的发展变化
1、近代新式商业行业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2、旧式商业经营方式的近代改变。
3、近代中国形成统一市场的表现和原因。
4、近代出现的新式商业机构和新式交易方式。
5、什么原因导致近代中国贸易主导权沦丧?
6、近代买办的作用。
7、中国近代外贸由顺差转逆差的原因。
8、为什么19世纪70年代后印度、锡兰、日本茶叶能挑战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传统垄断地位?
9、近代中国外贸地理格局的变化。
10、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外贸发展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1、1927-1936年中国外贸大幅下滑的原因分析。
第七章中国近代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1、清代官府军火手工业衰落的根本原因。
2、传统官府纺织业变化的总趋势。
3、官府新办工艺局、工艺传习所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4、甲午战争后到抗日战争前手工业出现的新变革。
5、近代中国仿制进口商品手工业的技术状况、经济效益、社会影响。
6、1895-1937年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及其成因。
第八章 中国近代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1、中国古代财政管理机构演变的基本趋向。
2、有中国特色的古代财政管理制度。
3、中国古代国家财政收支的主要项目及其不足。
4、财政收支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5、晚清财政权由中央向地方下移的原因。
6、清末财政改革的成败。
7、清末开征厘金税的危害
8、财政状况对晚清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9、北洋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
10、南京国民政府财政体制改革的进步性。
11、评述南京国民政府划分国、地财政改革。
第九章中国近代主要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
1、近代求富思想的内涵与评价。
2、商战论提出的动因与影响。
3、实业救国论兴起的原因、内容、影响。
4、民生主义的内容。
5、北京政府的工商业和农业政策。
6、南京政府关税自主运动的举措与效果。
8、南京政府经济统制政策的内容。
5.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篇五
无论是生物成绩好坏的高三学生,都一定要研究生物课本,你会发现也许一轮复习的时候你还处于生物练习题的轰炸中,但是到了二轮复习的时候班里的同学就都捧着一本生物必修书了。
怎么合理运用生物课本呢?每当你看见一道题的时候,在做完后将四个选项中的关键词都找出来,有的时候只会考一个知识点,不管是否正确,都要翻开书,找到这一页,仔细看看这个知识点,和题目相对照。坚持这个习惯会让你在高三后期的读书中,占到绝对优势。在别的同学熬夜看生物课本时,你能复习你自己薄弱的其他科目。
二、练习册
建议高三学生买一个专门记录知识点的小本子,可以把数理化生的知识点放在一起,不需要特别大的那种。这是为了你查找知识点方便,也是为了方便你被基础重要的知识点。大的练习册建议还是根据学校或是老师的建议购买即可。
三、错题本
6.西方经济学的复习提纲 篇六
第一章导言
一、学习、研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意义(导言P1—4,五个方面,见教学大纲)
二、西方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一)重商主义阶段(导言P7—9)
(二)古典经济学阶段及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学的贡献(导言P7—9)
(三)新古典经济学阶段(P9—10)
(四)当代西方经济学阶段及四个小的发展时期(P10—14)
(五)从西方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脉络中可以得到的重要启示(导言P14)
三、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理论研究前提和分析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导言P14—16)
(二)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前提(导言P16)
(三)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导言P16—18)
四、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内容和框架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导言P18—21)
7.高中英语必修四复习提纲 篇七
1 devote…to (doing) sth.把…奉献给devoteoneself to致力于,献身于 be devoted to专心致志于
2 human beings 人类
3 move off 离开,启程,出发
4 lead a…life 过着……的生活
5 crowd in 涌上心头,涌入脑海
6 look down on/ upon 蔑视,瞧不起
7 refer to 查阅,参考,谈到 (其中,to为介词)
8 by chance 碰巧,凑巧
9. come across 偶遇,碰见
10. carry on 继续,坚持 carry out 实行,执行,完成
11. be dressed in 穿着…dress as 打扮成…
12.fight for 为….而战 fight against 与…战斗
13.put to death判死刑
14. concern oneself with…关注… 注意…
15.intend to do sth./ doing sth. 打算做某事
16. in the shade of 在…的树荫下,在…的庇护下
17.gain doctor’s degree 获得博士学位
18. be considered as 被看做….
19.take turns to do sth 采取步骤做某事
20.do research on… 做…方面的研究
21.mean to do 打算做某事 mean doing 意味着
8.经济学原理(微观)复习提纲小结 篇八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原理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原理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原理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原理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经济相互交易的三个原理: 原理5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原理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原理7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三个原理: 原理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原理9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原理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循环流量图、生产可能性曲线
第三章:相互依存与贸易的好处 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需求曲线移动的影响因素: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嗜好、预期、买者的数量 供给曲线移动的影响因素:投入品价格、技术、预期、卖者的数量
均衡分析的步骤:①确定该事件使何种曲线移动;②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③比较新均衡与原均衡。
第五章:弹性及其应用
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①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②必需品与奢侈品③市场的定义④时间框架
收益与弹性关系:对于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其总收益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对于富有弹性的价格曲线,其总收益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 弹性应用:分析小麦市场、石油市场和非法毒品市场
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价格限制如何影响市场均衡:(价格上限、价格下限)
①限制价格高于均衡时,则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由此引起的过剩,必然要以某种方式在卖者中配给买者的物品或劳务。
②限制价格低于均衡时,则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由此引起的短缺,必然要以某种方式在买者中配给卖者的物品或劳务。税收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抑制了市场活动,销售量减少。买者与卖者分担税收负担,对卖者或是买者征税,均衡效果一样
弹性与税收归宿: ①供给富有弹性,需求缺乏弹性的时候,买者承担更多的税收。②需求富有弹性,供给缺乏弹性的时候,卖者承担更多的税收。
第七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①需求曲线——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价格降低增加消费者剩余
②供给曲线——成本——销售意愿——生产者剩余:价格上升增加生产者剩余 市场均衡(完全竞争)的福利结果: ①自由市场把物品的公平分配给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这种评价由卖者的支付意愿来表示。
②自由市场将需求分配给可以以最低的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③自由市场生产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的产量。结论:市场上的供求平衡可以使买者和卖者得到的总利益最大化。社会计划者通过增加或减少物品的生产量并不能增加经济福利。
第八章:赋税的代价
税收对参与者的影响:税收带来无谓损失,使市场规模缩小到总剩余最大化的水平之下。它减少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福利,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减少超过政府筹集到的收入。决定无谓损失的因素: 供给和需求弹性衡量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状况变动的反应程度,所以弹性越大,意味着无谓损失越大。
第九章:应用国际贸易
两种情况下贸易的好处都大于损失: ①出口国的得失:生产者状况变好、消费者状况变差 ②进口国的得失:消费者状况变好、生产者状况变差
关税的影响:使市场向没有贸易时的均衡移动,减少了贸易的好处。虽然国内生产者的状况变好了,政府增加了收入,但消费者的损失大于这些收入。限制贸易的各种观点:
保护工作岗位,保卫国家安全,有助于幼稚产业,防止不公平竞争、讨价还价筹码。
第十三章:生产成本
第十四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竞争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决策: ①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增加产量②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减少产量 ③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十五章:垄断
垄断形成的原因:垄断资源、政府垄断、自然垄断 垄断边际收益特点: ①产量效应:销售数量的增加可能增加总收益②价格效应:价格的下降可能减少总收益 利润最大化决策:P>MR=MC(竞争企业:P=MR=MC)垄断者的利润:(P-ATC)*Q 对垄断的公共政策:反托拉斯、管制、公有制、不作为 价格歧视三个结论: ①价格歧视是利益最大化垄断者的一种理性策略
②价格歧视要求能根据支付意愿划分顾客(推论:某些市场势力会阻止企业实行价格歧视)③价格歧视可以增加经济福利
第十六章:寡头
市场结构的四种类型:垄断、寡头、垄断竞争、完全竞争
第二十一章:消费者选择理论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①消费者对于较高无差异曲线的偏好大于较低无差异曲线
②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③无差异曲线不相交④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稀缺性:资源的有限性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些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激励: 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市场经济: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和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来配置资源的经济
绝对优势: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
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 市场:有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低档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正常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增加的两种物品 互补物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减少的两种物品 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均衡:市场价格达到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时的状态
过剩: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状态 短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状态
供求定理: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 弹性: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某种决定因素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需求收入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税收归宿:税收负担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 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效率:资源配置是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平等: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地分配经济成果的特性 无谓损失:市场扭曲(如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
总收益:企业出售其产品所得到的货币量 总成本: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品的市场价值 利润:总收益减去总成本
显性成本: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隐性成本: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会计利润:总收益减去总显性成本 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 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 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征 规模收益不变:长期平均总成本在产量变动时保持不变的特征
竞争市场: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市场
平均收益:总收益除以销售量 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变动 沉没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垄断企业: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唯一卖者的企业
自然垄断: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产品或劳务而产生的垄断
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 寡头:只有几个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卖者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存在许多出售相似但不相同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
勾结: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生产的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的协议 卡特尔:联合起来行事的企业集团
囚徒困境:两个被捕的囚犯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预算约束:对消费者可以支付得起的消费组合的限制
9.高中政治二轮复习提纲(范文) 篇九
构建知识体系、提纲挈领,逐级落实。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思维规律化、答题规范化
—由现象到本质、由微观到宏观、由教材到时政、由问题到对策 不能忽视零散小知识点的落实
专题一生活与消费
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含义、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p5 2.货币的职能。P6-7
3.纸币的发行量、购买力问题、发行量公式。P7-8 4.纸币的发行与通货膨胀。《对话》P2 5.外汇和汇率。P10 6.人民币升值的影响。P10 7.影响价格的因素。《对话》P3
8.价格变动的影响。(对生产、生活)p14-16 9.为什么及怎样平抑物价? 导练 p12
10.个率、社率、个时、社时、单价、数量、价值总量,各变量间的关系。P13 11.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P14 12.影响消费的因素。P17
13.消费的类型、消费心理、消费原则。P18-22 14.为什么提高消费水平,怎样提高? 导练p13
专题二 生产、劳动和经营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P292、为什么及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P30
3、公有制的地位。P314、怎样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P32
5、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P336、为什么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怎样坚持?P35
7、为什么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导与练》P178、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应该怎样做?(补充在公司的经营问题上)P37段一
9、公司经营成败的因素。提纲或 P39+《导与练》P2710、就业的意义。P4211、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以及怎样解决当前的就业形势P42(结合经济常识提纲)
12、劳动者的权利有哪些,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经济常识提纲)或《对话》P17
13、各种投资方式的比较。《对话》P1814、投资理财应注意的问题。提纲或《对话》P18
15、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地位比较。《对话》P16
16、中小企业的融资。《对话》P18
17、启动民间投资的意义。《对话》P18
专题三收入与分配
1.为什么实行实行按劳分配?p59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P60
3.区分合法的劳动收入、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福利性分配。导练p30 4.为什么重视收入分配公平?《对话》p27(去掉⑤)
5.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提纲(补充《对话》p27 ⑤)6.效率公平的关系及怎样处理?p62-63 7.财政的作用。P65
8.如何运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运行。P66 9.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怎样影响?p67
10.如何理解税收?p69(含义、特征、作用--《对话》p29)11.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p72 12.纳税人意识。P73
专题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为什么把市场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①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P79 ②市场的局限性。P81 ③宏观调控的必要性。P83 ④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P84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一轮经济常识复习提纲13页)
3、全面小康的目标和新要求。P86-87
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P885、怎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后的教材)P88
6、怎么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新教材)P89
7、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影响。P91-94
8、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纲)
9、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意义。《导与练》P52
10、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措施。《导与练》P51
专题五 公民和政府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P8-9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P10 3.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P124.各种选举方式的优缺点。《对话》p63 5.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和意义。P20、22
6.如何理解村民自治。P247.基层民主的意义。P26 8.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意义应注意的问题。P28-29 9.有序政治参与的特点。p31
10.政府的职能。(掌握具体内容)教材+《对话》p64
11.区分政府和非政府的主体以及政府系统内外监督。《对话》P65
12政府是怎样对人民负责的。P3913.政府为什么坚持依法行政。P43-44 14.政府怎样做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P44 15.政府为什么以及怎样接受监督。P46
16.政务公开的意义。P4817怎样树立政府权威。P50 18.公民为什么及怎样参与政治生活。导练p67 19.政府为什么及怎样做某事。P75
怎样做?补充:(3).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提高行政效率。
(6.)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专题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P55
③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P56④人大代表的职责P56 ⑤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和活动特点及表现P59 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P60、基本内容P61
⑦为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P61 ⑧人大代表为什么做某事《导与练》P91
2、我国的政党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P63
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地位、作用、本质(执政理念)、③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P64 ④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内容P70
⑤党为什么做某事以及怎样做某事《导与练》P91⑥怎样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P68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①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P73 ②为什么实行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77 ③我国的宗教政策p80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p82(教材调整内容)
专题七 当代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权利、义务p89 2.国际组织的作用p90
3.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作用p91 4.中国与联合国关系。P91 5.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p94 6.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p95
7.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P97 段一 8.时代的主题。P98
9.实现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P99 10.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容。P99
11.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p100 1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P102
13.国际竞争的实质及我国如何应对国际竞争。P102-10314.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和内容。p106
15.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内涵、原因、措施。导练p98 16.国际关系中中国为什么及怎样做某事。导练p100
专题八:文化的作用与创新
一、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P6、形式P8
2、文化的作用;①文化的社会作用p9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P10 ③文化与综合国力P11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P13 ⑤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P13 ⑥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P15
⑦文化塑造人生的表现P17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P17
5、《导与练》知识整合P1096、文化对人的影响给我们的启示《对话》P82特别提醒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
①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要具体尤其是各自的作用)P29—30 ②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P31 ③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p32第一段 ④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P32
2、文化传播
①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P34 ②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P37
③为什么推动文化交流、怎样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导练》P121
3、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①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作用或影响)P39---42 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P43 ③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P43 ④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P44 ⑤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P46
4、文化在创新中发展
①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意义P48--50 ②如何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P50
③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对话》P84左上从文化创造的主体看④创新与继承的关系P52-53第一段 ⑤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P53--
54专题九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
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特点。p64(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2)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P65(3)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P70(4)中华文化力量的表现。P70
(5)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72、76、78
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81(6)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72(7)为什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p74(8)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P75(9)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p76-77
(10)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关系。《对话》p92(11)文化多样性与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对话》p93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文化市场色彩斑斓的原因。P87(2)文化生活喜与忧的表现。P87
(3)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P89(4)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p90-91
(5)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93+含义p96(6)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113
(7)面对复杂的文化现象该怎样做?(提纲归纳的内容。)(8)建设文化强国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间的关系。P96-98(9)建设文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的确立背景。P96(10)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P97(9)怎样建设文化强国?(新教材补充内容。)(10)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p100-103
(1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途径。(展开)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为什么及怎样加强思德建设。P104—105
(2)为什么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105-106
(3)怎样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p107+ 遵守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
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4)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二者关系及怎样提高?p109—11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可以用“三个倡导”加以概括,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个内涵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
它的特性可以用“四句话”加以表述,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高中经济常识复习提纲】推荐阅读:
劳动经济学复习提纲08-05
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09-19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10-01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2014年修订08-27
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08-14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要点梳理 第14课时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新人教版06-25
上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讲话提纲08-03
经济运行分析会议上讲话稿提纲10-07
高中常用古代文学常识08-02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积累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