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短跑直道途中跑

2024-10-25

小学短跑直道途中跑(精选5篇)

1.小学短跑直道途中跑 篇一

第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实施田径必修教学的,从学生对发展体能能力的需求,从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要出发,在教学中,力求营造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学练、合作学练等的良好氛围,并通过场地的布置,标志点、物的运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能动性。在学习中体验跑的乐趣,体验锻炼的价值,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体现田径运动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层面上的教育功能。

第二、教材分析

田径运动是一项非常普及的体育运动。现代人的生活相对安逸、舒适,人们适应自然界和社会的能力自觉或不自觉地下降。学生从事田径运动,无论年龄、性别,他们都需要以特有的勇气去完成某一个项目,从中获得意志的锤炼和精神的升华。

本课选自《体育与健康》人教版高中教材(水平五)田径课,课型为新授课。途中跑是全程跑的主要部分,也是全程跑中距离最长、速度最快的一部分。快速跑的途中跑的特点是步幅开阔,步频快;技术要求是以髋带腿的充分送摆,过程中小腿以最近的距离和大腿进行了充分的折叠,使得既摆的幅度大,又摆的阻力小,速度快;充分前摆后摆动腿通过以髋带腿的积极下压着地支撑的方式减少腾空时间,促进重心的快速过渡。如此的技术要求从而达到既步幅大,又步频快的目标。

第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田径必修,这些学生处在身心发育高峰期。这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自主学习能力很强,有着较强的合作意识。高一学生力量相对薄弱,也缺少对途中跑技术的认知。因此,教学中应以技术介绍为主,安排的练习也应能够促进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练习的速度应以中速,中速偏快为主,有利于学生学习技术,提高学生的重复练习次数,最终达到跑的轻松,步幅开阔。

第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知道快速跑途中跑的躯干及摆臂的要求,能理解形成轻松大步幅的跑是提高快速跑成绩的关键,并知道提高步幅的技术方法;

2、技能目标:90%学生能够在途中跑的练习中做到躯干正直,屈肘约90度前后摆,80%做到以髋带腿的大小腿折叠前摆,和扒地支撑动作,形成轻松大步幅的技术要求;

3、情感目标:通过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优良品质。

重点:自然、放松和富有弹性的大步幅跑

难点:髋带腿的折叠充分前摆、下压鞭打扒地支撑

五、教法

讲解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法。

第六、学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

第七、教学流程

一、开始部分

第一、课堂常规 第二、本课的内容目标及要求

二、准备部分

第一、音乐声中在小骨干的带领下学生成两路纵队绕指定场地做慢跑2分钟。第二、跟随教师做行进间后踢腿跑、直腿扒地、大步幅跑的练习。第三、跟随教师做行进间8节专项徒手操。

三基本部分

第一、提问:途中跑应该怎样跑?归纳答案。

第二、四路纵队,组织学生依次自主体验.10+30米跑(2次)要求通过前10米的提速后,在后30米内将自己认为的途中跑技术方法跑出来。

第三、1、介绍跑的方法,提出跑的要求,2、针对学生跑的情况和问题解答情况归纳学生对途中跑认识

展示优秀运动员和猎豹奔跑图片,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认识到:3、要跑的快,步幅一定要大,步频一定要快;4、步频是相对固定的,但步幅能靠技术的训练和专门性的力量训练去提高5、跑姿上身体要正直,前后摆臂要有力。

第四、1、示范讲解原地高摆腿练习。2、示范讲解原地高摆腿后的鞭打扒地集体练习。组织:四列散开队形。要求上体正直,膝高过腰,大小腿收紧。口令指挥(4*8拍)集体练习。口令指挥分排练习,1对1观察

第五、1行进间高摆腿(30米*2—3组)2.行进间高摆腿后的鞭打扒地(30米*2—3组)3折叠跑(30米*2—3组)4、10+30米跑(4---6组)组织:四路纵队依次练习。讲解练习方法和要求,指挥练习,观察、指导。学生自主体验、合作探究。集体纠正和个别辅导组织优秀学生展示。在练习中强调在高摆腿和鞭打腿的基础上体验折叠技术、同时强调躯干和摆臂要求。

第六、体能练习——平板练习

1、教师讲解示范体能练习动作。2、组织学生集体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结束部分

第一、在音乐声中、跟随教师做5节放松徒手操。第二、引导学生自主自评互评。第三、组织学生回收器材。

第八、场地器材

场地:1、田径场2、标志杆若干3、录音机一台4、展板一面

2.小学短跑直道途中跑 篇二

关键词:短跑途中跑训练,下肢技术,摆动,伸髋,着地

短跑是田径运动中的重点项目,途中跑是短跑的重要阶段,途中跑下肢技术是途中跑技术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着跑的技术效果。现代短跑技术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快速跑中髋部伸展的意识、速度、幅度和摆动腿下扒着地的积极性。在支撑阶段摆动腿的摆动和腾空阶段的摆动效果是影响短跑技术的关键之一。本文就短跑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途中跑下肢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旨在为短跑途中跑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法

1.2 比较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现代短跑下肢技术特点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以卡尔·刘易斯和格里菲斯·乔伊娜等为代表的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与其他运动员的差异主要集中表现在两点:伸髋(跑进中髋部的伸展速度快到几乎看不出参与缓冲)与着地技术(着地积极性、方式、距离与效果等)。此外,1991年在东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国际田联和日本田协生物力学研究小组对世界短跑名将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短跑名将有以下的特点:不强调上抬大腿,而是更加注重大腿的后摆速度;不强调蹬地伸直膝关节,而是保持有一定夹角等。除此之外,其它技术环节均无明显差异。现代短跑途中跑最高速度已超过12m/s,着地支撑时间仅80ms左右,在整个跑的过程中,运动员是以前脚掌着地,足踵基本不接触地面,这就意味着短跑不需要大负荷的伸膝力量,而脚的掌趾和踝关节肌群快速离心、向心、收缩力是现代短跑运动员必须重视的专项力量,因此,我们认为,就现代短跑运动员的技术而言,其本质特征应视为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其技术发展特点是伸髋和摆动式积极着地。

2.2 从传统的“后蹬型”技术转变为快速“摆动型”技术

2.2.1 传统的“后蹬型”技术特点分析

传统理论认为后蹬是动力的唯一来源,但由于途中跑时,身体正直,身体重心较高,速度最快,因此,新的观点认为摆动———大腿在空中快速“剪绞”,随之小腿积极扒地成为动力的重要来源。传统后蹬技术要求通过后蹬充分来增大后蹬力量,从而增大步长,提高速度。而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表明,肌电图显示后蹬过程中膝关节角度超过155°,肌肉活动强度明显不如膝关节角度小于155°的肌肉活动强度,同时运动生物学研究表明,由于后蹬时力的变化由大到小,超过155°以后的后蹬力量所产生的支撑的作用力明显小于人体前进中的阻力,从而使人体做减速运动[1]。

另外,我国学者李诚志等人将美国优秀短跑运动员与我国当时最优秀的短跑运动员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美国运动员在支撑阶段,支撑腿膝关节有明显的屈曲动作,他们的膝角明显比中国运动员小,膝角在蹬伸过程中的变化明显比中国运动员大。美国运动员着地时膝角平均为149.4°,中国运动员平均为152.1°;蹬伸开始时,美国运动员平均为134.2°,其间膝角变化为10.2°,中国运动员平均为149.1°,膝角变化为3°;蹬地角美国平均为56.6°,中国为67.7°[2]。所以后蹬充分不仅对增加后蹬力量没有意义,而且由于充分的后蹬增加了后蹬时间,加大了摆动半径,影响了摆动速度。因此,应改充分后蹬为屈蹬,这样就能缩短后蹬时间,并缩短摆动半径,缩小后蹬角度。这对提高摆动速度,减少腾空时间,增大水平速度,增大步长,保持重心的平衡均有积极意义。

2.2.2 快速“摆动型”技术特点分析

由于塑胶跑道的出现,现代短跑技术更强调“蹬摆结合,以摆促蹬”的摆动动作。摆动腿的动作是单腿在摆动时期的整个动作,包括折叠后摆、前上摆起、前下摆落3个动作阶段。途中跑摆动动作的实质是以髋为轴的大腿摆动,而不是以膝为轴的小腿摆动,没有大腿的摆动,人体是不能向前运动的。另外,后蹬结束后,以髋关节为轴的大腿前摆是主动过程,小腿仅是随大腿积极向前摆动的惯性回摆,是被动过程,不是动作的主流,只是大腿前摆的一个附属动作。所以我们应强调小腿放松,大腿加速前摆,而不应强调小腿积极后摆来加大大、小腿折叠幅度。此时髋关节屈肌群的快速收缩是大腿加速前摆的唯一动力。进入后蹬阶段时,摆动腿应屈膝迅速有力地向前上方摆出,并带动同侧骨盆前送,支撑腿在摆动腿积极前摆的配合下,迅速有力地伸展髋、膝、踝三关节。随着人们对短跑认识的不断提高,后蹬时膝角并不必完全伸直,以缩短支撑无效的蹬伸阶段的时间,这有利于支持腿快速蹬离地面,同时亦有利于摆动腿的快速前摆,这样可增大途中跑的向前性,减少途中跑身体重心的上、下波动性。支撑腿后蹬结束,进入腾空时期,开始了身后摆动腿的折叠后摆动作;体前摆动腿结束了前上摆起阶段,也开始了前下摆落阶段。两腿在空中相对骨盆做相同运动,迅速完成“剪绞”并腿动作。由于人体在腾空时期不受外力矩的作用,两腿在空中的相向运动,服从动量矩守恒原理,即身后摆动腿的加速向前后摆动,必然引起体前摆动腿的加速向后摆动;体前摆动腿的加速向后摆动也必然引起身后摆动腿的加速向前摆动,两腿的相互加速摆动形成了空中的互动耦合,提高了两腿摆动的共济效果。这些效果主要有:(1)加速体前摆动腿“鞭打式”摆落速度,缩短腾空时间,提高步频。(2)摆落着地积极有利于减少着地缓冲时间和着地时的阻力。(3)身后摆动腿折叠加速摆动,不仅加快了两腿的空中“剪绞”动作,而且促进了支撑腿着地缓冲并积极展髋,有利于减少前支撑的时间和阻力,加快身体重心前移。此外,由于强调了摆动动作,腿在屈蹬的过程中小腿的前倾夹角从41°减少到31°,小腿蹬地角从60°减少到53°,同时也使蹬力的水平失量增大,因而增大了向前的推动力,屈蹬技术由于缩短了大腿的摆动半径,因而使大腿的前摆速度从8弧度/秒提高到9弧度/秒,腿的后蹬转换为前摆时间也从0.03秒减少到0.024秒。由于后蹬力的水平分力的提高和摆动半径的缩小,使前摆速度加快,后蹬———前摆转换时间减少,使得短跑的步长和步频都得到了提高,进而提高了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3]。

2.3 强调“快速伸髋”和“积极着地”技术

短跑技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只强调后蹬到“蹬摆结合”发展到今天,大量的研究材料证明,快速伸髋对跑速的影响远远超过快速伸腿。在短跑运动实践中强调的“伸髋”技术的好坏,指的是运动员途中跑过程中骨盆转动幅度的大小,腾空过程中人体进行主动、快速的伸髋动作,有利于减少身体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提高跑动过程中的直线性和稳定性,增强向前的运动效果,并增加步幅,从而提高跑速。另外,前脚掌积极地、富有弹性地“扒地式”着地,对缩短腾空时间,缓冲脚着地时产生的制动力,从而对减少水平速度的损耗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对缩短人体进入支撑的减速运动时间起着重要作用。

2.4 强调跑进中的下肢间的协调和放松能力

人体是一个生物活性体,跑进中下肢间良好的协调配合,能提高人体高速跑动中各种运动环节用力的系统性、衔接性与和谐性,从而提高速度。此外,快速使肌肉收缩与放松交替是短跑的本质要求。运动员在快跑中跑得放松,能够使神经肌肉的恢复更加容易,加快运动中的中枢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有利于加速频率,促进血循环,以增加步幅,另外对减轻疲劳防止肌肉拉伤都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要提高速度,一定要注意高速中的放松技术。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放松跑技术,特别是提高全速跑中的放松能力,能够提高动作的经济性和实效性,对短跑有着重要的意义。

3. 结论与建议

3.1 更新观念,改进现有后蹬过直的技术,采用“屈蹬式”跑法。

3.2 短跑途中跑的技术关键是在摆动折叠前摆配合下快速有力地伸展髋关节,两大腿以髋为轴的剪绞—制动是短跑的关键。

3.3 快速主动的“扒地式”下压着地技术,可以缩短腾空时间,缓冲脚着地时产生的制动力,从而减小了水平速度的损耗,同时对缩短人体进入前支撑的减速运动时间起着主要作用。

3.4 下肢间动作的协调放松,能够节省运动时的能量消耗,可提高动作的经济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辉.百米途中跑腾空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 2002, 24, (4) :58-61.

[2]张华新.田坤.现代短跑技术新议[J].湖北体育科技, 2001, 20, (1) :36-37.

[3]卢宇刚.本院短跑运动员途中跑下肢摆动技术训练效果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0, 20, (3) :112-115.

[4]骆建.试论100m途中跑后蹬阶段技术[J].体育科学, 1997, 17, (6) :52-55.

3.改进途中跑技术 提高短跑速度 篇三

关键词:途中跑;协调;放松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93-1

前言

我们知道“步频”和“步幅”是决定跑速的两大因素,而途中跑的协调放松又是影响步频与步幅的主要技术因素。要想取得好的成绩,除要求运动员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身体素质等条件外,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技术,特别是能较好地掌握和运用途中跑中的协调放松能力,以便在保持较快步频的基础上再适当提高步幅,达到最大速度。但在实际运动训练中,队员有时就很难做到此点。有的教练要求不到位,只是一味地加强力量训练,而忽视了协调放松能力的培养。当然动作的放松是建立在正确的基本姿势和合理的技术之上的。我们在训练中经常遇到许多同学跑起来不放松、不自然,动作不协调,全身肌肉紧张、僵硬、步幅小,后程速度上不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下。

一、运动原理

1.生理机理。

协调放松能力在跑的过程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理论研究知:协调放松能力是指运动员在高速奔跑中,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协调配合,使肌肉收缩与放松能按照短跑技术动作进行,从而增加跑的步频与步幅。它能增加肌肉收缩前的肌纤维长度,有助于提高肌肉收缩速度,增加肌张力,增大步幅。例如:跑步抬大腿时,小腿肌肉完全放松才能随着大腿下压迅速向前抛伸,增大步幅,而且着地动作柔和,缓冲自然,减少前蹬反作用力,缩短着地时间,有助于提高步频,若是大腿提膝摆动时,小腿腓肠肌紧张,甚至绷脚尖,则步子必然迈不开,步幅小,步频也会受到影响。只有善于放松不用力的肌肉,才能提高用力肌肉的收缩速度,动作才能轻松自然、协调,减少力量的消耗,维持较长时间的高速度运动。

2.变形技术动作表现。

训练中大部分考生与运动员由于途中跑不善于放松,导致全身肌肉紧张,动作变形,特别是腿、臂摆动时肌肉紧张,身体重心上下起伏较大,上体左右摇晃,大腿下压积极性不够,脚落地动作不自然,影响了蹬摆效果,身体不能沿直线运动,左右晃动幅度大,分散了力量,妨碍了速度的发挥,一切不应该用力的部位也盲目用力。如:面部、颈部肌肉紧张,拳头紧握,耸起双肩,伸长脖子,咬住下巴,左顾右盼等等。不知道如何放松,更不懂得把不用力的肌肉放松,力量不能集中于动作的技术要点上,从而影响了技术动作的质量。本人在平时的带队训练中经常看到以上的情况,也有一部分同学在平时慢跑时,动作轻松、协调、自然舒展,一旦全力以赴时尤其在运动会上比赛就会出现上述的情况。这就说明,由于没掌握放松的技巧与方法,一比赛就会出现技术变形,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自己的体能,故在平时跑的训练中对运动员协调放松能力的训练是很重要的。

二、解决方法与建议

1.放松弹性跑。

站立式起跑30~50米,中速跑动,动作协调放松,脚前掌着地,跑时富有弹性,步长适中不宜过大。协调放松大步幅跑:动作协调放松,尤其是面部表情、颈部、肩部等保持自然。跑时上下肢摆动幅度大,高重心。协调放松大步加速跑:动作协调放松,尤其是跑时髋、膝、踝、肩关节要放松、自然;匀加速的距离随着加速能力的提高逐渐缩短。前后摆臂,提腿直线跑:两脚落地尽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2.进行跑的各种专门性练习,体会协调放松的能力。

小步跑接加速跑:体会髋、膝、踝、肩关节自然协调放松和摆动腿积极下压着地技术,提高脚着地的作用力,加大跑的频率。

高抬腿跑接加速跑:体会改进和提高跑时摆动腿前摆与高抬技术,发展腰、髋肌群力量和腿部力量,提高高抬腿能力,改进臂与腿的协调配合。

车轮跑:体会提腿折叠技术和下压着地技术,发展膝关节的灵活性及腰、髋肌肉力量,要求膝关节完全放松。后蹬跑:体会腿的蹬摆技术和提高后蹬能力,发展步幅。摆臂练习:提高和完善跑时两臂摆动技术,发展摆臂肌群力量,要求大臂带动小臂,手腕要放松,不要握紧拳头,不要耸肩,前后摆动时向后的摆动幅度要大些。面部、颈部的肌肉不要紧张。立定、行进快慢相交替进行。注意心理放松调节:教练适当调节训练中的气氛,给他们营造宽松的环境,避免给队员造成心理和肌体上的紧张。

在快跑练习时,要求队员正确体会放腿技术。当摆动腿完成前摆动作时,要用积极下压的动作过渡到后蹬,这时要求膝关节要充分放松,否则不利于小腿快速前摆,给后面大小腿自然折叠造成阻碍,训练中只有让队员自己充分认识、理解并慢慢体会,才能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三、小结

协调放松在跑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各种跑的练习中,要强调放松,注意技术训练,把注意力集中在用力与放松的体会上。只有从最初的训练就开始重视与培养,才能避免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充分发挥肌肉的力量,肌肉在每一瞬间得到充分的休息,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这样就能使我们的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作生等.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张力为等.运动心理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4.小学短跑直道途中跑 篇四

浅谈中学教师100米短跑运动员途中跑的放松训练

通过运用教学实验方法和文献资料综合法对放松技术和肌肉放松的能力在100米训练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00米跑运动员掌握放松技术和肌肉放松能力是提高动作观赏性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

作 者:徐金文 作者单位:浙江云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浙江云和,310006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009“”(7)分类号:G4关键词:100米跑 放松训练 肌肉放松能力 训练

5.论短跑途中跑单步中的动作技术 篇五

跑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体育项目,途中技术也是研究的最多动作技术之一。然而,有资料表明,近五十年来,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最大压氧量变化不大,但水平却大幅度提高,由此我们不得不对传统的途中跑技术作一个新的认识。单步是途中跑的一个具体的重要的环节,一个单步动作的经济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途中跑技术。途中跑中的单步可分为三个阶段:着地后划,后蹬动作,腾空动作。

1着地后划

1.1维持细微的身体平衡

经过腾空后,摆动腿在身体重心投影前着地,在着地的即刻由于地面对脚的作用力和自身重力的惯性力,则会产生两个转动力量:顺时针转动力量和逆时针转动力量。在每个单步中应要求这两个力量基本平衡,即顺时针动量矩同重心竖直投影线前后重力冲量矩平衡。在途中跑中如果太苛刻要求步幅,而用力的甩小腿,造成着地脚过分前伸,这时的逆时针冲量矩就会大于顺时针动量矩,则需要用部分水平惯性力来与之平衡,造成水平速度的损失。相反的如果顺时针动量矩过大,就会妨碍下一个动作的合理进行,影响步伐的稳定性。

1.2在着地即刻应尽量减少身体重心的下落

传统理论认为:为了克服“制动”,着地腿应主动“退让”、“缓冲”,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从对视频图片的分析得知,着地时存在“制动”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例如运动员的脚跟在汇总新投影之前一定距离着地时,身体重心的水平位移仍有加速现象。

鉴于这种情况,在着地瞬间为克服“制动”使膝、裸关节“退让”而弯曲造成身体重心下降是不必要的。为了克服由于裸体加速度带来惯性冲量,支撑腿要合理的“挺住”。这个力主要来自髋部,而髋部不只是“挺住”,它还要进行空中已经开始的大腿下压,加力进行下去,以不停顿的形成着地后的“后划动作”。这个动作是单步中的主要动力之一,当然,膝、裸关节“挺住”更有利于贮存弹性势能。

1.3着地阶段的发力

着地阶段的发力主要通过支撑腿后划和摆动腿的前摆来实现。支撑腿的后划是由臀后部的肌肉群的工作完成的,当支撑腿外子啊重心投影点之前时,上体则可保持微小的前倾,由于大腿下压动作同着动作在此时重合,而形成大腿下压动作的继续。这个状态使臀后部的肌肉群处于最佳的初长度的状态,有利于后划的发力。

上一后蹬动作一结束后蹬腿在空中转为前摆。空中前摆时水平加速没有实际功效,从支撑腿着地开始,摆动腿的摆动才开始成为增加水平速度的实际动力。

2.后蹬动作

由摆动腿的加速前摆和适时的制动以及髋关节的继续后划,膝、踝关节的蹬伸构成了后蹬动作。

2.1前摆

后蹬动作中把发力和主要因素看作“后蹬”是不合实际的,因为前摆是本动作中幅度最大、速度最快、作工最大的一个动作。在着地前前摆是逐渐加速的,为着地后的前摆作充分准备;着地后,前摆加快,参与“后划”的发力;着地结束后,摆动腿的质心稍摆过重心的投影线,便不停顿的进入的后蹬动作中。

从能量利用率来看从支撑脚着地开始(即有效支撑),摆动腿经体测的一段效率最高,越往上摆,效率越低。摆至大腿水平线(大腿质心同髋关节连线)以上,由没有什么效率了,甚至有负面影响。因此,当摆至适当部位,应适当制动,迅速进行大腿下压动作。

2.2 后蹬

后蹬可分为髋、膝、踝关节的动作。

2.2.1髋关节后划及送髋

后蹬中,髋关节是继后划动作的延续,也是后划动作后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要求不停顿的加速进行,因此,髋关节是连接和控制整个全身动作的枢纽。

送髋使摆动腿的前摆发力同支撑腿的后蹬支撑力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很好的结合。便整个后蹬动作表现出良好的发力效果。因为,对支撑腿来说,它是后划动作的最后部分,使后划做的较充分,对摆动腿来说,它又是前摆动作的组成,使摆动腿的基部送出去,让前摆做的较充分。

2.2.2膝、踝关节的作用

之支撑脚着地后,在前支撑阶段,膝关节的伸肌群被拉长,为在后划和前摆动作中给膝关节传送能量。在这个阶段,膝关节主要是起一种静力性的支撑作用。当进入后支撑(即后蹬)阶段后,由于克服落体惯性从而造成重心的下降。如果膝关节进入后支撑后没有“挺住”则损失后划和前摆的效益,延缓后蹬的爆发力,且浪费能量。

踝关节主要在后支撑阶段起发力作用(前支撑主要起缓冲稳定性作用),在主观的伸踝意识下,还应同髋、膝关节协调起来,尽量迅猛的同步蹬伸,使身体重心进入合适的抛物线轨迹中。由于踝关节同髋、踝关节相比,相对力量较小,如果过分追求踝关节的力量也是不切实际的。

3.腾空动作

腾空后身体的轨迹及滞空时间由地面决定。因此腾空动作在于处理好后蹬动作的余续及作好后划动作的准备,在合理的速度和节奏下,充分放松积极不停顿的在短时间内完成其余部分任务。

腾空过程中,两腿要作不停顿的摆动,前摆完成后立即下压大腿,后蹬完成后瞬即前摆,在前摆与后蹬的转折处尽快通过。后摆是后蹬的惯性被动动作,不作为主动动作,也应积极实现转折回摆。这些对于节省滞空时间,争取步频,提高跑速非常重要。

上一篇:神犬小七观后感600字下一篇:爱心捐款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