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教学体会之诗歌中的意境(教学论文)

2024-06-17

古代诗歌教学体会之诗歌中的意境(教学论文)(精选5篇)

1.古代诗歌教学体会之诗歌中的意境(教学论文) 篇一

同学们,我们从小到大学了哪些诗歌?

那么这些诗歌从内容层面来划分,都分为哪些类型呢?今天小芳老师就跟大家来梳理下。首先请同学们想一下,中国古代的这些诗歌啊,都是谁写的?

诗人,我们也称作文人,文人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矫情,文人墨客,饱读诗书,多愁善感,有时候就爱吟诗一首,对不对?

那举个例子,他们早上起来,到公园散散步,看到湖边的柳树了,就咏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那夏天去公园看到荷花了,他会咏什么呢?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看到了菊花就咏菊,看到雪就咏雪,看到鹅就咏鹅,看到竹子就咏竹子,他看到了什么,就咏什么,这一类诗,我们叫它咏物诗。咏物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他抓住某一个事物的某一个特点来进行书写,从中来表达诗人的一种情感,或者一种品格,或者一种气节,在写作上我们叫它托物言志。

除了写物之外他们也写人,比如在座的两位同学,同窗好友,其中一个学习不错,考上公务员了,要去京城做官,那你得送他吧,摆上一桌欢送席,用现在怎么说啊“朋友你今天要远走,干了这杯酒”,古代就不这么说了,古代会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诗叫送别诗。

实际上送别诗产生的根源啊,很大程度上因为古代交通的不便利,这样物理距离拉远了之后呢,需要有一个情感的寄托,现在就不需要了,手机、QQ啥的通讯非常方便,你要送人,你要写诗,就写成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只要处处有wifi”。所以说我们看到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了,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但在某种程度上,他实际是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所以小芳老师经常说,离现代科技越远,离自己的内心越近。

那回来说,这哥们到了京城以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他看到的,他经历的,跟他在书本上学到的不一样,他很努力地工作,但是他的大BOSS皇帝也不重用他,他又想起他学过的《史记》、《汉书》里的前朝明君有多好多好,突然发现自己怀才不遇了,这时候该吟一句什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哥们就开始怀古了,这叫怀古诗。

那你不能总怀古吧,你晚上回去怀古,你第二天干嘛啊?有三种选择,第一种就是晚上继续怀古,第二天照旧五点起来挤地铁上早朝;第二种就是我不干了行吗?爷不伺候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代表人物李白,但是李白做这种抉择他有两个前提,第一,李白是富二代,据说人家家里是做外贸生意的,很有钱,第二个就是个性,个性到什么程度,我可以让杨贵妃给我倒酒,让高力士给我脱靴,我喝醉了,连天子呼来都不上船,说白了就是爷不屌你。那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呢?原因很简单,有钱,任性。那你们有这任性的资本吗?既然没有,那就只能选择第三种了,回乡下,找个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小地去归隐田居吧,这一种叫山水田园诗。写得很漂亮,但是有个问题,你在古代写山水田园诗,写得很漂亮很美丽,但你放到现代就不一定行了,现在这个环境污染简直太严重了,空气、水简直没法说,前两天我下班去桂花公园溜溜,我就看见那池子里的小鱼啊都受不了了,那水污染得就是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都快给憋死了吧小鱼,那小鱼心想“我上来喘口气吧”,这猛一上来,一吸一口空气,哎妈呀,差点没把他呛死,这鱼说还是下去吧,这底下比上面还好点。所以你在这种环境下你怎么样能写出山水田园诗来?所以我们说诗歌的产生、艺术的产生是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的。如果你很幸运,你找到了一个世外桃源,漫山遍野的菊花,你“采菊东篱下”,你觉得很好,悠然、乐哉,但是你发现一到五一、十一,一大堆人拿着单反到你那一通“咔嚓咔嚓”的乱拍,那根本也不行。所以我们说山水田园诗呢,是古代一个很美好的记忆了。

那么接下来说另外一个哥们,这个哥们发现同窗走仕途不顺利啊,我别走这条路了,从军戍敌,建功立业,也是比较好的去处,这个事在唐朝比较普遍,因为唐朝重武轻文嘛,这也是很好的一个途径,他怀揣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远大志向当兵打仗去了,这种我们叫边塞诗。

但是不管你出去打仗,还是出去做官,对于男人来说在外面都是很辛苦的,对吧,你背井离乡,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你总是有一种羁旅之思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种诗歌叫行旅诗。

那么男人的一半就是女人,你男人在外面打拼,如何的艰辛,那么女人在家也不好过,她也怀念远方的丈夫啊,她有思念啊、有离愁啊、有别恨啊、有怨恨啊,等等,这些诗歌又出了一个新的诗歌类型,我们叫它闺怨诗。

接下来,我们来讲一下这个闺怨诗,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重点,那么闺怨诗主要分为哪几种类型呢?第一种是宫怨,什么意思?就是描写深宫里的那些宫女,高高的宫墙,冷冷的宫殿,本来他们想凭借自己的美貌来获得皇帝的宠爱,但是发现君恩无常,见异思迁,根本得不到皇上的宠爱,因此,她们有一种哀怨要表达。第二种就是觉得我自己的自由被剥夺了,因为“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这也是一种痛苦,你看《甄嬛传》后宫佳丽三千,个个勾心斗角,得宠失宠,这些人,的确有很多怨恨要表达。

再一种是闺怨,她是写民间女子的,那民间女子有很多啦,比如说少女闺怨,少女嘛,我们说,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所以很多的少女闺怨写的是一种怀春的思想感情,还有种就是关于婚姻的,因为古代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是没法自己做主,尤其是女孩子,针对这个现实,很多女孩都会有很多怨恨要表达,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就是征妇怨,征妇怨在某种程度上是边塞诗的一种,因为他的男人出去,充军戍边,打仗,两地分居,很难见面,朝思暮想。因此他有很多思念丈夫的感情要表达,他不光要思念,还要担心自己丈夫在外面的生死安危“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同时也表达了对边疆将领无能的一种痛恨,这是征妇怨。

再一个就是商妇怨,随着经济的繁荣,尤其是在唐朝,很多人都去做生意了,那么男人在外面做生意,很多年不回家,对于在家里的女人来说,就会有很多的思念,很多的寂寞。很多的孤单,这是商妇怨主要的思想感情。

我们说闺怨诗有少女闺怨、有征妇怨、商妇怨,各种各样的类型,那么问题就来了!闺怨诗歌哪家强?今天小芳老师就和大家分享王昌龄的《闺怨》,首先大家看题目《闺怨》,因为一般闺怨诗啊,他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的题目总是出现闺怨啊、宫怨啊、伤春啊,另外我们知道,王昌龄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但是这首闺怨诗也是他写的,我刚才说过,闺怨诗和边塞诗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很密切的关系的,那我们来看这首诗“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那这首诗什么意思呢?小芳老师给大家解释下,首先,闺中的这个少妇啊不知愁,不知道什么是愁,也不曾愁,很乐观的一个女孩,很嗨皮,很开心,很幸福,“不知愁”具体表现在哪里呢?春天来了外面风景很好,打扮打扮,“凝妆”就是盛装的意思,敷完面膜以后,抹抹唇彩,扑点胭脂,画画眉,换套衣裳,穿上丝袜,我就上翠楼去。上翠楼干嘛呢?我刚说了,看风景,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呢?“忽见陌头杨柳色”忽然看见路边杨柳依依,很漂亮,这时候“悔”来了,悔什么?后悔让夫君去追寻这些功名利禄,为什么会后悔呢?“教”我们看出,因该是她让丈夫去的,或者是在其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之所以后悔,是看到美丽的景色,可是没有丈夫的陪伴,如今孤身一人,独守空房,形单影只,面对美景,无人相依相伴,这是她的一种心理变化。

这首诗,被认为是唐代七言绝句写闺怨诗写得最好的,为什么呢?首先在题目和内容上他用了一个叫反衬,题目是,《闺怨》,但他说“不知愁”,这就是反衬,第二个他用了一个转折,“凝妆”上了“翠楼”后,有一个心理变化是“悔”教夫婿觅封侯,有一个转折,这首诗实际上是有故事、有情节、有转折、有反衬,所以其在艺术水平上是极高的。通过这首诗,我觉得对女孩子谈男朋友是有一定指导作用的,会让你更有品格,更有格调一些。因为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封官授爵,这些和两个人能够在一起幸福的看一场美景比起来,后者可能更重要一些。这些需要同学们自己品味一下。

2.古代诗歌教学体会之诗歌中的意境(教学论文) 篇二

现在我已经成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再回过头来想想, 当年父母亲和小学老师侧重于古诗词的读和写的教法, 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那时候年龄比较小, 学习古代诗歌有认字识字的目的, 有很多的词语意思不能理解, 所以老师讲得再多, 我也不一定能明白, 还不如让我死记硬背, 积累一些诗歌素材。但是把它作为唯一的方法, 就不科学了。当然罚抄更是不可取的。

那么我又该怎样去教我的学生呢?高中生有一定的文言词汇储备, 能够看懂简易的古文。加上工具书, 经过老师的点拨, 学生自己能够疏通古代诗歌中的字面意思。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体会诗人诗歌中的情感, 从知人论世的角度, 介绍诗人生活的时代以及诗人的成长经历等。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加以深化展开。也即:1、培养情感体验。利用一切有利条件, 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同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2、构建知识框架。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进行整体的介绍, 并且在具体学习某一首诗歌时, 可以从诗人所生活的时代, 以及个人成长经历等进行全方位地剖析。

一、培养情感体验

屈原在《楚辞·惜颂》中说:“惜诵以致愍兮, 发愤以抒情。”意思是说诗歌具有“发愤抒情”的艺术功能, 陆机在《文赋》中写到:“诗缘情而绮靡。”这句话的意思是诗歌因情而生, 所以要求文词美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歌是一种来源于情感并且可以抒发情感的文学样式, 所以要充分理解诗歌, 就必须去揣摩、体会诗人的情感, 从情感入手。具体做法如下:

1、巧借佳节, 创设情境

有很多学生都是离开家乡来求学, 都非常想家, 特别是在高一的中秋节这天, 学生们都在学校里过, 按惯例这天晚上是不上课的, 由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两个月饼, 在教室里自习。同学们都特别感伤, 这个时候我就会和大家一起学习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黄鹤楼闻笛》, 在诗人淡淡的乡愁中去回味、感悟, 从而和李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有的学生还想起了《静夜思》等古诗, 学生从内心萌生出对古诗的喜爱之情。记得当时有一位女同学在反复吟诵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后, 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苏轼的《水调歌头》告诉了我相聚的可贵。今年的中秋, 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离开爸爸妈妈的孤独。原来分离的味道是苦涩的, 口中的月饼也不像以前那样甜美可口。我要对爸爸妈妈说, 爸爸妈妈, 我爱你们。

看到同学们好象有很多感触, 我就提出让大家写一篇《中秋随笔》, 没有固定的要求,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让同学们在诗歌的启发下, 展开想象的翅膀, 任意驰骋。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

在七夕节, 我又带着学生去品读秦观的《鹊桥仙》, 和牛郎织女一起因相聚而喜悦, 因分离而痛苦。感动那种美好的坚定不移的爱情, 学习“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正确的爱情观。同时联系以前学过的《迢迢牵牛星》, 进行比较阅读, 来比较不同时代人们的爱情观, 学会辨别、分析。

2、参观古迹, 创设情境

我们黄梅有许多名胜古迹。放假的时候我经常和学生们去游览, 到过佛教胜地———老祖寺、四祖寺和五祖寺, 游览了水库, 到挪步园茶厂去采茶。每到之处我都事先教给大家一两首古诗, 让他们结合所见之景去感受、体会诗人的那份感情。于是我们学习了王维的《山居秋暝》, 杜甫的《登高》、《登岳阳楼》, 刘禹锡的《石头城》等诗。通过这种学习、理解、感悟的方式进行诗歌教学, 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了收获, 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了怎样去感悟、怎样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我记得有一部讲述中学生生活的电视剧, 著名演员鲍国安饰演的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就带着同学们参观滕王阁, 并在阁顶之上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 他朗诵道:“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星分翼轸, 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 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 徐孺下陈蕃之榻。……”在天地之间, 大江顺流而下, 景象开阔雄奇, 让人仿佛看到了王勃当年的意气风发, 在滕王阁之上面对着众多文人墨客, 慷慨激昂地朗诵着《滕王阁序》, 天地、大江、万物都为之震动。

3、播放影片资料, 创设情境

有些诗歌涉及到的景物描写,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我们无法亲自去参观。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 播放影片资料。让学生从感观上去揣摩、体会。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蜀相》时, 就可以放一段关于成都诸葛武侯祠的资料, 伴随着解说员的富有磁性的声音, “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之景鲜明地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 让大家从感观上多了一层认识, 对理解诗人表现的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 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之情, 有很大的帮助。

播放影片资料, 还可以播放配乐朗诵的诗歌。在轻松优美的乐曲中, 静静地聆听朗诵者的声音, 我们可以掌握诗句间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起伏, 还可以学着去模仿。古代诗歌的读和写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就证明了读的重要性, 从应试的角度来说能够默写诗句也是必须的。有时我们在公园里看到一位白发老叟吟诵曹操的《短歌行》, 那种如痴如醉的神态, 那种幽闲淡定, 给人一种享受, 一种心灵的熏染。所以能够把一首诗歌的韵味“读”出来, 这也需要很强的功底。

培养情感体验, 让同学们从感性上去体会诗句中的情感, 感情这条线理清了, 就能让同学们对诗歌产生兴趣以及情感的共鸣, 我认为这是古代诗歌教学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构建知识框架

构建知识框架, 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俗话说:“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我在学校实习时, 曾听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讲古代诗歌, 他就首先把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给同学们梳理了一遍。他告诉我, 其实课本中古代诗歌的编排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来编的。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 可以借鉴大学文学史教材的介绍。只不过我们在高中阶段, 不能讲得过于烦琐, 只需要搭起一个架子。具体可以做以下介绍:

《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传统, 四言体的确立。《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传统, 屈原及楚辞体。

汉代乐府诗:“乐府双璧”———《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实现了四言体向五言体的过渡。

汉魏晋时期:建安风骨 (“三曹”及“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现实主义代表诗人陶潜及他开创的“田园诗”。

南北朝时期:谢灵运和他开创的“山水诗”, 沈约和谢朓的“永明体”。

唐朝: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开创了新体诗———律诗。

出现了不同的诗歌流派: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等。

李白:浪漫主义代表诗人。诗歌风格:豪放飘逸。他以其绝世才华, 豪放飘逸的气质, 把诗写得行云流水又变幻莫测。

杜甫:现实主义代表诗人。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慷慨悲凉。《三吏》、《三别》把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 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大转变, 标志着诗歌从盛唐诗风转向中唐诗风。

中唐元稹、白居易现实主义代表诗人, 诗歌创作遵循“缘事而发”的原则;韩愈、孟郊、李贺、苦吟诗派讲究文字奇崛。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朦胧诗深入心灵世界, 幽深窈渺, 形成凄艳浑融的风格。

宋词:

婉约派代表词人:南唐后主李煜、李清照、柳永、秦观、姜夔等。

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岳飞等。

元明清散曲 (小令和套曲) 。

当然在讲到某个特定的阶段和诗人时, 还需要进行补充。特别是像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 可以拿出来单独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详细介绍。在学习具体的诗歌时, 对诗人创作背景和动机也要作必要的介绍。总之, 对同学们作尽可能多的介绍, 让大家对诗歌能从理性上有整体、全面的掌握。此外还可以带同学们观看古代诗歌大型记录片《唐之韵》, 通过影片资料进行巩固加深。

以上就是我在日常教学中教授古代诗歌时的一些设想和尝试, 希望能改变一下传统教学中的“轻文学, 重读写”的弊病。教育学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还要教会他们感动, 思考, 生活。在汪洋恣肆的历史洪流中用情感和理智这两只浆划好古代诗歌之舟, 领略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 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3.诗歌意境教学教案 篇三

意象是解读诗歌的密码,感悟意象丰富的内涵,是学习诗歌的关键。古典诗歌常常借助景物形象来传情达意,所以说诗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学习时必须静下心来在想象中还原彼时彼景,去感受诗人无我之境的超然或有我之境的浓烈。诗歌的代表意象有很多,但每一种都承载着比较固定的情感。诗歌的意象分以下几类:

1.自然意象

如月,月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如杨柳,“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如猿,猿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郦道元的《三峡》中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人或事意象

如舟,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如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如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李白的《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语文教师对以上这些意象要深讲,并通过诗句加深理解,抓住了这些意象,诗歌的精髓就不难理解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走进诗歌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精髓。

二、再现主体背景

作为基本文学体裁之一的古典诗歌,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重要而又富有文化含量和艺术魅力的所在。春花秋月、风霜雨雪、沧海桑田、生离死别、王侯将相、市井歌楼….... .无不可入诗,或含蓄、或隽永、或深沉、或明快、或端庄、或潇洒….....诗已俨然成为文化历史辉煌的象征,是民族情感温馨的表露。这种内涵上的特点,就决定了古典诗歌教学重在传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和人文血脉。同时,阅读诗歌对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就像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的:“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1、注重意境,感受情感美

意境“是指诗歌中心灵化了的生活场景。它是由意象与意象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胡山林《文学欣赏引论》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意境即为“第二自然”,因此,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富于生命、韵味无穷等特点。意象与意象的组合所形成的时空形态(也叫“场”),使诗歌形成了“空框结构”,也成形成了“召唤结构”。这样的结构,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中间之美召唤着读者去想象,去思考,让读者徜徉其中,感受着诗歌所蕴含那无尽的审美意蕴和审美情韵。如,柳宗元的《江雪》,可以说,诗歌描绘的生活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这种“寒雪独钓”的画面,是诗人的心灵幻化出的“第二自然”。它召唤着读者去思考,去想象。一个清高孤傲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出现在脑海,而且从这个形象中,更感受到它所蕴含的一种精神境界――追求心灵自由和行动自由。可以说,这首诗的意境是深远的,意蕴更是深刻的。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诗歌的意境,不但感受到诗歌完美和谐的艺术美,而且在含蓄蕴藉中,获得余味无穷的情感美。

2、活用教学手段“诗中有画”、以乐配诗

4.古代诗歌教学体会之诗歌中的意境(教学论文) 篇四

一、教学简析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是高考考题中常见的内容,其核心就是通过品景(即抓住诗歌主要景物来描绘画面,并分析这些画面的特点)来悟情的。本节课的内容是选择“课时练”上的一首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为例来分析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该内容建立在鉴赏诗歌的形象的一个基础的延伸即通过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为切入点分析景与情的关系来把握意境。意在指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鉴赏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二、学情分析

高考考题中经常考查诗歌意境题型,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答题情况来看,题目的难度都不算太大,但学生答题屡屡失误,原因是学生很难把握诗歌景物、意境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而且答题不规范,不能用术语作答,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指导学生探究分析,理解诗歌中景、境、情的关系理顺答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三、教学设想

本堂课通过以《山居秋暝》为例,引导学生通过品景、悟情、析法来概括分析诗歌意境鉴赏的方法。通过诵读体味和对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准确、科学深入理解意境的概念并学以致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关于意境这一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揣摩与问题创设来学会分析意境的方法并借此鉴赏古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评价与鉴赏技能培养学生对诗歌审美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描绘的景物来感悟诗人情感,以此学会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诵读法

提问法

七、教学媒体:

本堂课运用多媒体(PPT)辅助教学。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文学作品的形象而言,高考之中,命题者往往考查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说是考查对意境特点的概括能力。

我国古代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往往追求意境的创设,在品读古代诗歌时,从理解意境入手是一条捷径。今天,我们选择课时练中一首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来揣摩它所营造的意境,去感受他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内蕴丰富的情感,并且学会鉴赏古代诗歌意境的方法。

(二)例析诗歌意境方法:

1、同学们整体诵读这首诗。(初读未能深入体会这些文字下面流淌的心,没关系,今天我们就通过“品景、悟情、析法”来跨越时空的距离,来走进作者的心灵。)

2、再读,学生自由诵读,在诵读中思考:

(投影)这首诗描绘了那些景物?运用想象构建画面,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板书)品景

景物:山、雨、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

3、请同学们通过想象,在脑子里构建下,你喜欢那个画面?

师:我就抛砖引玉一下,我喜欢的是这首诗中颔联的第二句:(投影)“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师:我相信你们会描述的更好。请同学试着描述画面„„(师点评鼓励)

4、请同学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简要概括出来。

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最后老师概括:(板书)描绘了秋雨后傍晚时分,山中的风光和山民的劳作景象。

5、接下来,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投影)这一幅生动的生活场景有什么特点呢?

请几个同同学做具体回答,然后老师整理概括(板书):幽静、温馨、清新、自然、纯朴„„

6、问:在这首诗里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并作分析。

老师简单补充把握诗歌内容可从看注释和了解作者生平入手。

最后老师整理学生所悟出的作者情感:(板书)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7、意境概念的把握。

大家看,这是一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画卷啊,这景、这情在诗人笔下是如此完美得融合,就正如宋代大文豪苏轼所赞美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这说的就是一种意境。

那什么是意境呢?(投影)

意境:

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那接下来,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此诗的意境。

请同学回答。然后看归纳的此诗的意境(投影)

《山居秋暝》的意境: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美丽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性情,营造了清幽、淡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8、请同学们再读此诗,读出意境和情感。

9、析法:

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把这首诗的意境分析出来的?

学生思考后请同学回答,老师整理学生的回答(投影并板书)析法:找景物,描画面,析特点,悟情感。

(三)拓展训练。

师:现在我们把分析意境的方法运用一下。

(投影)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四人小组,共同研讨,一人执笔,小组合作、展示。)

答:(步骤一)全诗描绘了一派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的初春景象。

(步骤二)营造了明净绚丽的意境。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是通过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五言律诗分析出来的,希望这种方法对我们今后的诗歌鉴赏阅读有帮助。

(五)作业

(投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09海南宁夏卷)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6分)

(六)板书

品景

悟情

析法

景物

画面

特点

山 雨

秋雨后,幽静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找景物

傍晚时分

温馨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描画面

光山村的 清新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析特点

浣女

风和山民

自然

悟情感

渔舟

的劳作

纯朴

(七)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为载体,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在设计思路上主要是先例析意境方法,然后选取两首诗作为检测练习,其中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作为课堂练习,而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作为作业来完成的。这样整个课堂的容量不大,教学的重点就易突出。

在教学中我主要是采取了讲授法、诵读法和提问法,这节课,我运用简明、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来明确意境这一文学概念的含义,让学生能在科学、规范的概念解释中加深对意境的理解,并在头脑里形成这首诗(《山居秋暝》)的意境,以帮助理解诗歌。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这节课因为是借《山居秋暝》来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因此在诵读方面,我没有重点强调突出,读的目的只为引导学生能读出诗味即可。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是问题的情境创设者,因此,在此课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对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

5.古代诗歌教学反思 篇五

《古代诗歌四首》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组古诗学习,小学诗歌学习与中学侧重点不同,所以,将这四首诗的学习目标设置为: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2。感悟诗歌中寄予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第一课时,学习《观沧海》。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知识,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品味意境,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

课堂学习,从了解诗歌体裁入手。引导学生说说初读之后对四首诗的感受,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体诗和格律诗(绝句与律诗),元曲。

学习《观沧海》时,从对曹操的认识切入,对背景做了补充。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强调难写易错字。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尝试疏通诗歌内容。

学生知道了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从写景抒情角度明确。使学生读懂作者笔下的大海有什么特点,同时对动静结合手法,虚实结合手法进行分析,最后明确作者的写作主旨。对曹操的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豪迈自信有所感知。同时,让学生明白诗歌从题材角度的分类。作业设置为,对文中所写画面进行描绘。

这节课,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实到位。班上有几个孩子朗读能力不错,声音洪亮,咬字清晰。但在学习过程中也发现存在问题,学生语文积淀及其薄弱。对古诗的基本常识几乎没有,连古诗的句数都不懂。曹操更是所知甚少,完全得依靠老师补充。听课时,对诗歌翻译很执着,而赏读的重点却不很在意。小学诗歌学习与初中诗歌学习,是两个概念。还得通过今后引导,让学生明白才好。

第二课时,原本打算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天净沙秋思》。但由于第一课时作业问题太多,只好先处理作业问题再学新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学习的重点确定为,通过情景交融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感知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从复习《观沧海》的主旨导入,引导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什么样的景,是因为要抒什么样的情。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中,学生渐渐感觉到,这首诗与《观沧海》的感情基调是不一样的。听到学生稚嫩的分析,心里有些安慰。

在学生自我朗读的基础上,对五言诗与七言诗的朗读节奏进行指导。再次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女生齐读,男生点评,学生兴趣很高。

随后的学习,也是从读懂诗意入手,再导入意象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最后,通过对“月亮”这个常常入诗的意象分析,引导学生读懂李白的浪漫。同时,进行拓展。作业设置为最后一句的赏析。

这节课,学生的表现很积极。朗读诗歌,分析情感都能积极参与。但在拓展写月的诗歌时,没想到学生除了《静夜思》《古朗月行》之外,居然再也想不出其他诗歌。有些震惊,有些无奈,最终也就只有结合课后第五题对学生进行了拓展。语文学习,从点滴做起吧!

第三课时,还剩两首诗,想着推进快一点,全都学了。结果,学校又要召开表彰大会,两个班的课都有影响。一个班估计能上三十分钟,一个班最后只上了二十多分钟。也就只好学了一首《天净沙秋思》。学习的重点确定为了解元曲基本常识,读懂诗人的羁旅情思。

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比较熟悉,朗读时,重点指导最后一句的节奏。学生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划分,就是读不好,练习多次终于读好。随后,将元曲文体常识做了简单介绍,使学生对中国的诗词文化认识有了新的认知。

在学习过程中,将这首曲分为两层进行引导。第一层,着重引导学生从对景物特征的用词中,让学生感受到凄冷冷清的氛围。其中“小桥流水人家”,以乐静写哀情的手法,也通过举例让学生有所体味。第二层,抓住“断肠人”三字,引导学生读懂作者的羁旅异乡的惆怅之情。作业是,根据这首诗展开想象,写一篇描述性的文字。

学习时,学生对于这首小令的兴趣较高。课堂参与表现的学生有所增多,有感情朗读,点评朗读,分析景物描写都有人积极主动表现。他们的语文积淀确实单薄,但有了这愿意学习的劲头,是不是,也可以稍稍有点期待?

第四课时,学习《次北固山下》。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读懂作者在诗歌中的丰富情思,会赏读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从对近体诗的分类复习导入,诗歌的学习遵循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节奏;三读,读出内容;四读,读懂情感的学习过程。在赏读过程中,对作者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颔联用字,和颈联生动形象的自然理趣,重点进行指导。紧接着,拓展学过的充满理趣意味的诗歌。最后,从表达方式对整首诗进行了小结。作业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情绪饱满,听得我也是情绪高昂。一节课,师生关系和谐。当然,最后拓展有理趣的诗句时,又一次出现尴尬。不过,当我起头后,还是有人可以接出下句的。没关系,他们不会积累,我来教。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从修辞手法赏读诗句,完成情况较好。对于抓住意象,发挥想象描绘画面不够形象,几乎都是诗句翻译。对名句赏读,缺乏方法,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仅在嘴上过了一遍,积累下的不多。

四首诗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朗读,扣词赏句,引导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感悟作者情感。而且,通过对意象的解读中,品味诗意。同时,试图通过课堂赏读,作业落实的方法,让学生对于初中诗歌赏析有个基本概念。不过,学完四首诗总有些遗憾。似乎大脑还在初三总复习的题海沉浮,看见作品总是会不自觉解剖。这是个问题,必须转换思路才好。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三级试题下一篇:病案管理科安全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