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1.教育改革的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
为了筹备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创新会议,组成了联合调研组,就我市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
在办学体制中公众关心的热点集中于办学责任难落实。①村级办小学,镇级基本无办学资助,但村级又无财政,要靠违规集资才有钱办学。②私人出资办学在我市已经出现,以学前教育为主,正在向小学、初中教育延伸。由于宏观方面有政策,民办教育已出现下述几个问题:一是无“证”办学,不依法接受管理;二是低水平办学,难以保证教育质量;三是随意择点办学,严重干扰当地的义务教育统筹发展;四是以盈利为目的。
在管理体制中,干部、教师最为关心的是宏观管理体制中的工资保障体制,还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中的按劳分配制度;前者影响队伍人心的安定,后者制约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调动。一是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不容忽视。广大教师一致认为,市委、市政府对教师是十分关心的,但因财政切块后,由于地域之间的财力不平衡,导致有少数乡镇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出现。据调查,98-99上半年,涉及3560名教师新增工资累计拖欠达350万元,因此,教师要求恢复由市财政统筹工资的呼声很强烈。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干部的职能。财政体制改革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本系统的职能未改变,但在运行过程中,不自觉地出现了干部、教师管理权限不明确的情况。少数乡镇有的随意将教育第一线的骨干抽调到非教育部门工作,既削弱了骨干教师队伍,又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有的干扰教育内部的人事管理,导致在部分地方衍生出了系列复杂的矛盾。如个别地方一学期换了3个校长,两年不到欠下近200万元债务,教委什么都不清楚,严重暴露出了人事管理权限不明的弊端。
建议:应由市委、市政府统筹划分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中的权责,规范各级各类教育的宏观管理。具体内容建议如下:①制定全市统一的市、镇、村三级办学责任目标,明确村级办学责任制度,为加强村小建设,拉动联村办学进程扫清障碍;②对教师工资实行市统筹调剂、镇管理发放、年终由市统一结算;③重申全市教育系统的学校、干部、教师管理权限。根据教育的客观要求,全市教育系统人事权仍应统一归口市教委管理。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与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本次调查表明,我市的“普九”工作,因达标验收活动较早,因此标准比之近年来达标的县市相对较低,加之后来的巩固力度不大,当前仍然存在下述几个问题:①普及程度低,尤其以初中生辍学率较为严重;②教室及教育配套设施设备建设标准低、质量差、不完善,且设施建设欠账多,负面影响大,直接影响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③“普九”的意识有所淡化,发展后劲不足,尤其以农村地区“普九”的法制观念淡薄最为突出。目前,全市高中、初中、小学的在校学生数,年段比为1.8:7:13,初中三年的学生在校巩固率只能达到50%多一点。高中教育规模过小,也影响了初中教育的发展。
1998年,应城接受了全国扫盲工作的达标验收,但整体水平不高,基层反映突出的问题是:实效性有待提高,社会参与体系还没有形成。
建议:①继续把“普九”作为应城教育的“重中之重”来对待,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为提高应城人口的整体素质打好基础。②以内部挖潜为主,实施标准化建设。同时,硬件建设的投资重点,要转向教学配套设施设备上来,要增加为提高教育质量直接服务的项目投资,以改变落后于周边县市的教学技术装备水平。③应建立“普九”工作的投入与管理目标责任制,强化政府行为的落实,同时规范办学行为,改革教育教学。学生要进得了学校,学校要留得住学生。④出台地方性的教育法规,为落实依法治教提供保障体系。⑤应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高考“升学率”,以此拉动初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同时,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探索,为农村学生多渠道就业以及多途径升学提供教育服务。
3教育布局与调整方向
当前,应城的教育布局在结构类别上,表现为各类教育的发展失调,在布点上表现为城区“挤”,农村“散”,在各类资源的配置上存在轻、重、优、劣等问题。
(1)、学前(幼儿)教育的主阵地被社会力量办学所占领,实验幼儿园难以满足城区的需求。幼儿的身心发展与早期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包括认为办得较好的艺术幼儿园在内,社会反响大、意见多。当前幼儿园最突出的问题是饮食质量难以保证,办园方向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过多地宣扬早期知识教育和特长教育,忽视养成教育和身心平衡发展,对小学教育已造成不良影响。农村学前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集镇所在地幼儿园建设,多数未纳入规划,乡镇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幼儿园,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率不到20%。
(2)、小学教育:普及程度有所达标,但教育质量不能保证,以一般农村村小及边远乡镇最为突出。制约因素主要有:①小学教育的管理思路不清晰,对其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比较模糊,要么是等同于高中教育看待抓“升学率”,要么是安于现状,无压力和动力;②学校布局散、乱,缺乏强有力的管理与引导,内部管理的制度化水平低,在少数地方呈无政府主义状态;③师资与办学条件的校际间差距大,发展很不平衡,薄弱学校多,约占小学总数的一半。
(3)、初中教育:现有在校学生数量仅⒉5万人,实际学龄人口近4万,发展潜力巨大。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内部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与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工作积极性调动难,校长队伍的素质,不能适应初中教育发展形势与要求。初中教师队伍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人员分布上存在一系列问题。初中学校布点应考虑提高初中入学率、巩固率的需要,稳中求变,相对集中实施规模化办学。全市初中教育应按20所学校的格局,完成布点和实施标准化建设。
(4)、高中教育:“扩招”是高中教育发展的关键。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及高校扩招的发展趋势,全市高中将是教育布局调整,尤其是城区教育布局调整的龙头,同时,高中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应城教育的发展全局,举足轻重。
(5)、成职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用人机制的转变,以前那种依靠挂靠外地学校办校外委培自费的模式已不复存在了,加上内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使我市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走入低谷。调整专业设置结构,走普教、成教、职教三教统筹发展的路子,是振兴成职教的必由之路。
建议:①突出不同类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实施阶段性主题突破。学前教育:突出发展农村、规范城区、公办为主、提高质量;小学教育:突出农村联办、合理布局、城区集约、平衡发展;初中教育:突出规范管理、增添动力、加强素质、提高效率;高中教育:突出建设重点、扩大招生、挖掘潜力、提高质量;成职教育:突出调整思路、联合重组、进入市场、落实“512”工程;②我市现有小学238所,教学点56个。根据我们对94年至98人口出生情况调查,逐年以17.2%的速度递减,至XX年,全市小学一年级约有学生5007人,有三分之二的村适龄儿童数不足10名,根据这一现实,现有学校布局必须大幅度调整,因此,要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重组力度,大力实施联村办学;③大力发展城区学校建设,加速启动搬迁一中,加速实小、蒲阳初中综合楼及教学楼竣工进程。根据城区发展实际,在月园小区再建一所高规格小学。走社会捐资的道路,建设特校,把特校办成全市的慈善中心。配套建设好一所中等职业(专业)技术学校。
4、教育投资与筹资
我市经常性财政支出与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比起周边县市是大的,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但是,近几年我市的教育投入在总体上存在下述几个问题:
1)、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占教育总投入的比重,距“三个增长”还有一定差距,教育的筹资渠道还不畅通(见表1-4)。
2)、农村教育费附加标准过低,严重削弱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基础。
3)、社会对学校乱罚款、乱收费现象日益严重,巧立名目向教育、向学生、向家长伸手,加重了教育的经济负担,扭曲了教育部门的形象,师生反响强烈。
建议:①提高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的标准,从目前的19元提高到30元(按⒈5%要到36元);②开征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教育费附加;③按上级精神,落实教育的校办产业“税费”减免政策或征收后返还教育使用,以支持和鼓励教育依托事业办产业。(校办产业上缴税费参见表)。④规范行政行为及学校办学行为,减少社会对学校的干扰。
5、队伍建设与管理
(1)、教师分布不合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教师教师分布呈“中心”学校多、基层边远学校缺的状态,因此,导致中心中小学教师人浮于事,而基层边远小学大量请代课教师。
(2)、教师业务素质亟待提高。教师的学历达标率高,但业务素质尤其是教学实践能力不够高,初、高中师资整体水平,不能满足教
2.教育改革的调查报告 篇二
1、调查的目的: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 缺少那一个环节, 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 我们想通过调查, 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 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 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
2、调查的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本校课题研究实验班级三年级的全体家长, 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 回收有效问卷240份。被调查的家庭成员中, 从事个体经营、务农、务工及工人的占多数。
3、调查的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
家长问卷以封闭式问答为主, 在关于对学校教育有的意见建议方面, 采用开放式征询。
4、调查时间:
2009年9月13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家庭的一般情况
从家长的学历来看:
由于我校地处秦皇岛市北戴河区, 是一座旅游城市, 属于“城乡结合”地带.我校的学生家长多是农民和个体经营者人员.。学生的来源和组成状况异常与多变。至于这种特殊情况下, 所以家长的文化学历普遍不高, 大多从事体力劳动的职业。
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父母亲的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调查表明, 我班学生父母亲的学历情况是:父母亲是大专文化以上学历的约占其总数5%;父母亲是初中以下文化学历的约占其总数82%。
2、家庭教育观念:
从现状调查中发现:
(1) 文化素质低, 没有正确引导方式
在农村, 许多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没能把家庭教育摆在恰当的位置上。其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 缺乏科学的教育经验, 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家长受教育少,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82%。因此, 对子女学业上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很理智地看待家长们“教育以学习成绩为重”的观念。一方面, 农村孩子不像城市孩子课余生活丰富, 几乎没有兴趣班, 补习班什么的, 也就是说家长无法理智地发展孩子的特长。另一方面, 在农村, 教育开销在家庭总开销的比例中占到80%以上, 甚至有的家庭为了支付教育费用而负债累累。因此, 农村家长供孩子上学已是家庭最大的经济负担, 家长迫切希望自己的投资是有回报的。城镇里一般家庭的经济条件还算富足, 家长们赚钱除了供孩子上学还追求一定的物质享受。通过孩子学业有成改变命运并不是多数家长的紧迫需要。
多数城镇里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情, 必须由学校来完成, 往往忽视了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孩子产生的重要作用。同农村情况相似的是城镇的家长大多文化程度也较低。在问到这些家长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时, 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我的孩子很笨的, 教育不好, 他们家教育比较好, 孩子成绩很好, 还是问他们吧。”一句话却让我们反思, 家长眼中的教育完完全全是文化知识的教育, 育人育德的家庭教育却浑然不知。比较农村家庭, 在城镇里家长们通常能够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名牌鞋子不算什么, 参加辅导班的费用也不在话下。在调查中很多家长认为已经给孩子这么好的物质条件, 家长该尽的责任也尽到了, 其他的事情孩子不争气他们也没有办法。
(2) 生活模式不合理, 影响孩子心理成长
在城镇里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店主凑在一起搓麻将、打牌。与农村家长相比, 县城里的家长态度十分冷淡, 谈到其家庭教育问题并不在意, 直接回绝的也不在少数。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却没有文化素质为依托, 91.3%的父亲在工作之余是与朋友一起打牌、喝酒而不是与自己的孩子呆在一起。问到是否有陪孩子去公园玩, 答案竟然是:“哪来这么多时间陪他们, 何况他们自己还要学习。”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纯真目光的注视之下, 不妨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学生家长在家里和朋友搓麻将, 却厉声要求在一旁玩游戏的孩子去学习, 暂且不论孩子是否会受到威慑听从, 叛逆的种子也从此埋下。多数家长忽略了自己的风向标作用, 在调查中甚至有不少家长戏称自己没有文化肯定做得不好, 把孩子放学校受教育当然要学会好的方面。在孩子面前无法以身作则却要求孩子去糟粕, 取精华, 从心理上得不到孩子的肯定又怎能要求孩子听从自己。
三、对家庭教育的建议
1、问清缘由, 对症下药
对于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来说真正完全理性、正确地对待孩子不太现实。但是在动手之前, 父母必须听孩子解释清楚, 帮助孩子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源, 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选择一定的惩罚方式而不是一味的肉体惩罚。今后的社会承认的是孩子的能力和素质, 而不是学习成绩。如果孩子学科学习不好, 万万不要放弃, 只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有道德、有爱心、有公德心的人, 将来一定会对社会有用的。
2、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
很多家长对孩子苛责、要求却从不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城镇的家长自身生活模式不合理, 潜移默化之中对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从自己身上抓问题才能真正让孩子走向健康的成长之路。21世纪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型家庭是健康的家庭形态和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而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关键是父母首先应带头学习。具体表现在父母应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具有自主的学习动机, 向书本学习, 向社会学习, 向现代科技学习, 与孩子共同学习, 开拓与孩子沟通的渠道。可以这么说:家庭教育是一个教育过程, 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3、与学校做好沟通工作, 不以成绩论成败
农村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沟通是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在必要的情况下家长应向学校提出可行的建议, 积极地参与到学生、家长、学校三个方向的沟通互助之中。
只有做好了沟通工作, 才能更好地理解到孩子在学习上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 也会发现学习压力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更因注意正确的引导, 不要因此否定了孩子的一切努力。在挫败中得不到鼓励并不能使孩子真正地站起来。
四、后记
3.教育改革的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数学课程标准;基础教育;学习方法;评价测量
数学课程改革在全国开展以来,其实践效力一直是数学教育界持续和高度关注的。笔者于2014年3月4日在重庆市第一中学实习,在实习期间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访谈教师(主要)以及深入课堂听课等获得了许多数学教学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也获得了一些成果。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教育改革尤其如此。数学新课标不可否认有非常多成功的地方,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一、数学新课程标准存在的问题
1.数学课堂的情境化与去情境化问题
在之前的学习和这次实习过程中,笔者发现新课标似乎很倡导把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比如教材中设置了斐波拉契的兔子问题等,就是一些很好的情境问题。但也应看到,强调数学来源于现实并服务于现实,这种想法和做法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有些教师把情境仅仅理解成现实或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就构成了一种偏见。实际上,情境还应包括数学内部的问题,即在数学知识与逻辑线索中的层次构成和顺序结构所呈现的因果关系和铺垫性。
与设置现实情境相比,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去情境化”。这是学生数学思维从具体走向抽象、从低级迈向高级的重要步骤。但数学教学实践中,这一步却常常被忽略。
2.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数学知识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必须具有大众性和实用性”这种提法具有相当的片面性
必须指出的是,所谓的“学生需要”,其实更多的是教育或者说是社会所赋予的。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有很强烈的成才欲望和成功欲望,因此就不能把大众性和实用性等同于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单纯强调面向大众、面向生活,并相应减低教学要求,这种课程意图总体上是不可取的,也是不会实现的。
3.虽然已有所涉及,但整体上没有较好体现信息时代、高技术时代数学知识的特点
表现为与计算机科学的关系不够密切,初步的离散数学的知识偏少,与算法等计算机语言相关的知识要求过于简略。算法一章通常只要两节课就讲完,教师与学生都不会重视,算法的设计又不在考纲中,不能体现算法所要让学生达到的要求,反而成了浪费教师和学生时间的课程。
4.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以及高中课程(如选修课)的实施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新课改对某些能力要求降低,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不适应,影响到高中阶段的思维发展。二是高中教材同初中段教材衔接不好。许多初中未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高中模块教材中也未有体现,但在练习题中出现了。在“体系创新论”的时髦理论下,模块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代数、几何、三角的分科,破坏了千百年形成的科学体系,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作为结构性的缺陷,关键是主管部门是否有决心和魄力进行适度的微调和渐进式的修改。数学课程标准在各地已经实施了8~10个年头不等,虽然反映出来的问题重重,但是,课改制定者却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动。所幸的是,数学教学实践自身具有对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的修正功能,这是调研中发现的一个实践性极强的法则。当然,这个法则并不是完全属于教学规律内部的运作机制,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由社会需求决定。每一位校长、每一位教师都十分清楚,如果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不对课程标准的载体——教材加以有效地改造,而是完全按照课程与教材的意图去教,教学后果会不堪设想。
二、数学新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的异化
应试教育的格局已经成为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一种主流文化并有日益强化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课改的基本意图在实践中被大面积地异化了。
从知识内容上讲,新课标的意图很简单,如果教材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负担就轻了。然而,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就数学教学的规律来看,教材习题内容配置相对简单,量也较少,很难达到练习巩固的目的。因此,93%的数学教学的现实是,教师在完成课本基本内容的教学之后,还要补充大量的“同步训练”内容,为了升学,校外辅导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如果考查新课改的效果,极有可能得到的是新课改很有成效的虚假结果。教材编写得相对简单,表面上好像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支撑学生成绩的补充材料、课外辅导课占了很大的比例。
这就应该引起课程设计者的警觉。如果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无视或远离社会价值目标,那么在实践中,必然会出现一种朝着社会“主导”价值的回归。研究者陷入了痛斥应试教育却离不开应试教育的怪圈里面。这一深刻的教育矛盾仍将会持续。
三、学习方式与评价测量:变革与矛盾
4.教育调查报告的写法 篇四
(1)题目。应以简练、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引人注目。
(2)导言。(亦即引言、总提、序言、前言)。简短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任务、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要注意将调查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必要性交待清楚,使读者了解概况,初步掌握报告主旨,引起关注;调查方法要详细说明,要写明是普通调查还是非普通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是随机取样、机械取样、还是分层取样,调查方式是开调查会、还是访问或问卷„„,以使人相信调查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体现调查报告的价值。
(3)主体。这是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这部分要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条分缕细地叙述,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数据如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可以增加说服力,一目了然。
写作安排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大致有如下几种写法:①按调查顺序逐点来写;②按被调查单位的人和事的产生,发展的变化的过程来写,以体现其规律性;③将两种事物加以对比,以显示其是非、优劣,找出其差异性;④按内容的特点分门别类逐一叙述。这种安排较为常见。最后,要写清楚调查的结果。
(4)讨论或建议。依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可以对结果作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结论。利用逻辑推理、归纳出结论。即交待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6)列出参考资料。即在写调查研究报告过程中,参考、引用了哪些资料(篇目名称、作者、出版单位、日期),目的在于对所写报告负责,并对读者提出信息,也是表示尊重资料作者的劳动。
[教育调查报告的写法(共2篇)]篇一:教育调查报告撰写规范及要求 教育(专业)实习调查报告的撰写规范及要求
一、内容要求
师范类专业撰写教育实习调查报告,非师范类专业撰写专业实习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写作一般包含选题的目的及意义(前言)、调查经过与内容(主体)、结语三个部分。
边距为2.5 cm,上下页边距为2.2 cm,行距为1.5倍行距,左侧装订。
2.严格按照文本格式规定(见附件)要求选择字体、字号、行距和页边距。
三、评分要求
实习调查报告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并评分。
教 务 处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十五日
附:教育(专业)实习调查报告格式样板 教育(专业)实习调查报告题目
(题目自拟,黑体,小二号,居中,加黑;如有副标题,字体为宋体,四号)
系(院): [教育调查报告的写法(共2篇)] 年级:200×级 专业:××
姓名:×× 学号:××
宋体,小四号,居中,加黑)
加黑)
_gb2312,小四号,首行空两格)
宋_gb2312,小四号,首行空两格;如有标题层次,请按以下格式)仿宋_gb2312,小四号,加黑,首行空两格)
_gb2312,小四号,首行空两格)
1仿宋_gb2312,小四号,空两格)
_gb2312,小四号,首行空两格)
题,仿宋_gb2312,小四号,空两格)
_gb2312,小四号,首行空两格)
加黑)
_gb2312,小四号,首行空两格)
仿宋_gb2312,小四号)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调查研究报告
(学生信息分两行,前 言(黑体,四号,居中,(前言内容,仿宋(主体正文内容,仿
一、„„(一级标题,(正文内容,仿宋、„„(二级标题,(正文内容,仿宋(1)„„(三级标(正文内容,仿宋结 语(黑体,四号,居中,(结语内容,仿宋年 月 日(署上时间,右下角,指导教师评语: 评分: 篇二:怎样撰写教育
怎样撰写教育调查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调查报告是反映教育调查过程和结果的一种研究报告,它着重把教育调查研究取得的结果,观点或某种理论,用形式表达出来。它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对教育调查材料的整理,分析而写成的有事实,有分析,有理论观点的文章。
教育调查研究报告的特点
教育调查研究报告具有真实性,针对性,新颖性,时效性等特征。
真实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调查报告中所反映的全部材料都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二是用事实说话,忠实于事实,以事实为依据,用客观事实说明观点,讲清问题。
针对性
针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调查报告必须明确解决什么问题,究竟是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应交代清楚;二是要明确调查报告的读者对象,具有针对性。针对性越强,指导意义就越大。新颖性
教育研究调查报告应注意引用一些新颖的事实,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形成一些新的理论。时效性
时效性强调写调查报告的及时,讲究时间效果。
教育调查报告的种类
教育调查报告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常见的有
1。概括调查报告
概括调查报告是围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撰写的,要求在全面掌握的基本情况基础上,系统深入的剖析一些教育的基本情况。撰写这种调查报告要注意的问题是对调查对象的情况——特征要比较完整的报告;对调查事实的发展变化,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作比较详细的交代;要以一条主线把文章的全部内容串连起来,避免杂而散。
2。专题调查报告
专题调查报告是围绕着某个具体的教育问题而撰写的。专题调查报告的特点是研究的对象范围小,针对性强。3。典型经验调查报告
典型经验调查报告的思想性,政策性比较强,撰写时,要以一定的方针政策作为依据,抓住典型事例进行深入分析。这种调查报告着重谈具体做法,效果和体会,不强调叙述过程的原因。
4。新事物调查报告
新事物调查报告主要反映教育界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新发明,新创造等情况。撰写这类调查报告,时间性很强,应着重着重说明新事物新在何处,说明它的意义和作用。
5。揭露问题调查报告
揭露问题调查报告主要是揭露教育中存在问题,以引起社会或有关部门的重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类调查报告在行文上应特别慎重,分析问题不要上纲上线,下定义不要带帽子,打棍子。
[教育调查报告的写法(共2篇)] 6。历史考察调查报告
历史调查考察报告主要是通过对教育文献资料的调查,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撰写这类调查报告关键是从历史事实出发,探索教育现象的内在规律。
7。政策研究调查报告
政策研究调查报告主要是为制定教育政策可正确执行教育政策服务的。撰写时,不仅要叙述必要的调查材料,而且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阐释利弊,权衡得失,并对今后的工作提
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三,教育调查报告的结构
上述各种教育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前言,主题,结尾四部分构成。
标题
标题就是题目。通常有三种写法一是用设想对象和主要问题作标题。二是用一定的判断或评价用标题。三是用提问作标题。
前言
前言部分虽然在整个调查报告中分量不大,但位置重要,对整篇文章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紧扣主题,既要突出中心,又要考虑适合正文的需要,为展开正文而提供基础和方便。调查报告的前言,一般有如下几种写法⑴目的直述法,即在前言中着重说明调查的主要目的和宗旨。这种写法有利于读者具体把握调查报告的主要宗旨和基本精神。(2)情况交代法,即在前言中着重说明调查工作的具体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读者了解设想工作的历史条件。(3)结论先行法,即开门见山单刀直人,直接把调查结论写在开头处,令人一目了然。(4)提问设悬法。这种写法,一开头就提出问题,给人设下悬念,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主体
主体是调查报告的主干,是充分表达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写得如何,直接决定调查报告质量的高低和作用的大小。调查报告主体部分的结构,常见的有纵式结构,模式结构,纵横交错工结构。纵式结构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脉络和历史来叙述事实,阐明观点。这种结构有利于说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便于读者了解问题的全过程,阐明观点。这种结构有利于说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便于读者了解问题的全过程。横式结构就是把设想的事实和形成的观点,按照其性质或类别分成几个部分,并列排放,分别叙述,从不同的方面共同说明主题。这种结构的优点是,问题展得开,论述较集中,而且条理清楚,观点突出。纵横交错式结构就是纵式结构和结合使用。这种结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以纵为主,纵中有横;二是以横为主,横中有纵。纵横交错结构的优点在于,既有有利于按照历史脉络讲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又有利于按问题的性质,类别展开深入的论述。
4。结尾
调查报告的结尾有几种写法,其一,概括主题,深化主题,即概括地说明全篇研究报告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其二,总经验,形成理论,即根据调查实况,总结出工作的经验,得出理论。其三,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即根据调查实况,指出改进工作的具体意见。其四,展望未来,说明意义,即由此及扩展开去,指出调查问题的重要意义。
四,撰写教育调查报告要注意的问题
恰当使用资料
撰写调查报告必须大量使用调查资料,让调查的事实说话。使用调查资料是以注意一要点,面结合,即有典型事例,又有反映总体情况的综合资料。二要文字,数字,图表三种形势结合使用。文字表达具有叙述性,分析性和概括性;数字表达具有数量精确性和意义抽象性;图表表达具有直观性和示意性。三者结合,发挥各自表达功能的优势,可使调查报告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三是统计资料与座谈,访问,观察资料当配合,这样可以提高调查资料的信度。
恰当使用文字语言
调查报告的语言要准确,简练,朴实和生动。准确,要求概念明确,陈述事实真实可靠,引用数字或语句正确无误,评价问题把握分寸。简练,行文言简意赅,不能拖泥带水;对调查事件的叙述,不作过多的描述;对观点的阐释,不作烦琐的论证。朴实,行文通俗易懂,要朴素,明白,平易近人的文字语言,不宜采用冷僻术语和华而不实的词藻;应以叙述和议论
5.教育改革的调查报告 篇五
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对商业银行教育贷款影响的调查报告
去年,国家叫停教育“产业化”,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这既是我国教育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性变革,也是一项惠民、利民的大政策。
这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讲这无疑是一件大喜事。教育行业政策变化,始终围绕“百姓”利益这一主题,那么,一方获利,另一方利益必定减少。这种利益上的流动,究竟给银行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某商业银行与其有信贷关系的部分学校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教育行业贷款现状及形成的原因
我地现有学校176所,其中高校5所,中专19所,普通高中19所,初中40所,小学75所,幼儿园6所,九年制义务学校6所,其他学校6所。属我地教委管理的学校有157所,现有教职员工11,265人,学生183,394人。其中,高中12,318人,初中48,706人,小学122,370人。从现有学校的类型看,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几年来,该行累计发放2.1亿元贷款积极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先后支持了20余所学校,截止2005年底,该行对教育行业贷款余额15,482万元,占全行贷款的6.6(详细情况见下表)。
教育领域贷款情况调查表
单位:万元
学校
类别
贷款余额
占比()
贷款用途
贷款方式
贷款形态
总
资
产
总
负
债
净
资
产
建
设
流资
抵押质押
信
用
保证
正
常
关
注
次级
可疑
高校
5838
37.7
5838
5838
5838
42877
17447
25430
中专
1230
7.9
5980
250
980
250
1230
1515
4604
29112
中学
7999
51.7
7739
260
7349
640
6340
1649
25316
12610
12706
小学
0.48
600
525
幼儿园
0.19
120
31其他
310
2310
225
285
合计
15482
14972
510
14357
1115
13798
1649
84067
36263
47804
从上表可以看出,该行教育行业贷款主要用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其占教育行业贷款总额的比重为96.7。贷款正常率为99.8,形成的不良贷款主要是该行组建前信用社时期发放的存量贷款。
该行对教育行业贷款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形成的。
(一)积极主动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众所周知,我国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2005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只占gdp的2.4,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就西部贫困地区而言,地方更无财力对学校进行扶持。这种情况下,对有较强发展前景的学校,该行积极介入,支持学校进行设备更新等软、硬件建设,使众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生源不断增加。
6.美术教育的调查报告 篇六
摘 要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推进,教师在改革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直接关系到新课改的发展进程。所以要真正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高等师范教育也一定要随之相应的进行改革。但是,现有的美术师范教育却与中学实际教学出现了脱节,许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在踏入讲台后出现了如文化素质修养不足、教学能力不能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等诸多问题,为了研究这些问题的源头所在,笔者针对现有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进行调查,抽调了20所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计划进行排列。同时,以湖南地区湘版初中美术教材为研究对象,搜集统计初中阶段的美术课程内容,将两者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从数据中发现现有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初中美术课程设置在对接上出现的诸多弊端。
关键词: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调查
Abstract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teachers in the reform process is also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of teacher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new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cess.So to really meet the needs of basic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also must follow the appropriate reforms.However, the existing middle school art teacher education and actual teaching has emerged out of line, and many students out of college into the podium after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training, such as lack of teaching ability can not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students and many other issues, in order to study The source of the problem lies, the author of College of Fine Arts, for the existing(Teacher Education)Curriculum to investigate, deployed by 20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Fine Arts(Teacher Education)program to program data.Meanwhile, a middle school in Hunan Fine Arts textbooks for the study, collect statistics junior secondary art curriculum, to compare the two data analysis.From the data found in the existing College of Fine Arts(Teacher Education)Curriculum and junior high school art curriculum appeared in the butt of many drawbacks.Key words:College;of Fine Arts(teacher education);curriculum;survey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一、前言 1
二、调查背景 1 1.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现状 1 2.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革 2
三、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 2 1.调查路径 2 1.1 以中学美术教材为参照 2 1.2 以教育部指导方案为准则 4 2.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调查 5 2.1 美术技能课程 5 2.2 美术理论课程 6 2.3 教育理论课程 6 2.4 人文素质课程 7 2.5 实践课程 8
三、现行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弊端 8 1.专业技能课程过于强调方向性 8 2.忽视美术理论课程的学习9 3.课程内容设置的师范性不足 9 4.人文素质课程缺乏延展性 9 5.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10
四、结论 10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一、前言
2009年10月,笔者在参加完为期一个半月的教育实习后,总结发现,在实习期间,大部分实习教师都遇到了诸多问题,如知识面较窄难以解答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课本涉及边缘学科的问题;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课堂纪律混乱;理论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等。此类问题的产生,让笔者对当今的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模式产生思考。
当今,随着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而更加多元,特别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基础美术教育也引发更多的关注。这其中对于美术师资的培养一直是近年来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究竟培养什么样的美术老师,怎么培养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诸如此类的疑问已经引起了众多的对当今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育的关注与研究。我们的“大学所学”是否能完全的符合将来的“中学所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汲取经验?针对此类问题,笔者对现有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相关调查,从客观数据中发现当今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症结所在。
二、调查背景
1.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现状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实验推广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各方面人才。同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美术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性质和价值作出了定义,“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其价值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注1]这一标准的提出,明确了美术教育的方向,同时也间接的指出了美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经过九年的实践,美术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推进,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也有了进一步的革新和发展,这样的变革,最大受益者便是广大中小学生,而要让学生真正从中受益,教师起到关键作用。2005年6月,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2005年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国家级研修班”开班典礼上提出:“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广大教师是直接的实践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改革的成败,除外在因素之外,主要取决于教材和教师两个方面,取决于教材的科学性和教师的先进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可以说,没有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全面理解和全力支持,新课程的实验推广是难以进行下去的。因此,在教材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加强对广大教师的新课程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关系到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能否顺利推进,是新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的„重中之重‟”。[注2]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要真正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那么现有的师范教育也一定要随之相应地进行变革。
2.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革
2003年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在《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个观点》一文中提出“……要认识到教师教育是大学的使命,强调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对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责任。坚持教师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促进大学与中小学的结合,这是国际趋势。现在的问题是低水平培训不再适应发展要求,而许多具有学科优势的大学因为不了解中小学还承担不了教师尤其是新课程师资培训。因此,师范院校一定要与中小学校密切结合,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密切结合,否则,教育学科就得不到创新、加强和发展。”[注3]这一观点,很好地概括了师范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与时俱进,配合基础教育的需要。现有的教师培养和当前的基础教育需要紧密结合,两者和谐同步地发展。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指导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以下简称美教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注4]也就是说,作为美教专业的学生,在具备基本美术技能的同时,还需具备初步的美术教育能力。换言之,美教专业的学生最终的角色便是美术教师,而非纯粹的艺术家。
三、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 1.调查路径
1.1 以中学美术教材为参照
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最终的服务目的是满足中学美术教学的需要,那么中学美术究竟有怎样的教学需要?为此,笔者以湘版初中美术教材为调查对象,对初中美术课程内容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如下,见表1: 表1 初中阶段美术课程内容统计 设置课程 绘画基础 设计 手工制作 欣赏
课程内容 素描 漫画 构图 色彩 版画 中国画 绘画创作 材质肌理 室内设计平面设计 产品设计 电脑设计 景观设计 服装设计平面构成 雕塑 雕刻 模型制作 面具制作 中国结 卡片制作 西方绘画 中国美术 民间美术 课数 3 2 1 4 1 3 1 3 2 5 1 1 2 1 3 2 1 2 1 1 1 4 2 1 占总课数% 6.3 4.2 2.1 8.3 2.1 6.3 2.1 6.3 4.2 10.4 2.1 2.1 4.2 2.1 6.3 4.2 2.1 4.2 2.1 2.1 2.1 8.3 4.2 2.1 合计 课数 17 15 9 7 比例 35.4 31.2 18.8 14.6 注:总课数是指初中阶段美术课程总共48课
从表1中可以发现,初中阶段的美术课程内容是十分多样的,经过笔者大致分类,在初中阶段美术课程48课中,课程内容分为4大门类,涵盖15个单项学科。比重最大的门类是“绘画基础”,共10课,占总课数的35.4%;与此相当的是“设计”课程,包含7个项目,占31.2%;其次是手工制作类,共9课,占总课数的18.8%。最后是“欣赏”课程,占总课数的14.6%。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综合·探索”是其中的一个学习领域之一,该模块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阶段目标是“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因此,现阶段的中学美术课程不仅仅局限于美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课需要更多地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为此,笔者还对中学阶段美术课程内容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 课程内容涉及边缘学科情况 边缘学科 人文学科 其他学科
哲学 文学 社会学 民族民俗文化 历史 摄影 收藏鉴赏 戏剧 音乐 美术馆教育 舞蹈 统计学 计算机基础 自然科学 网页设计 活动策划 材料学 建筑 心理学 涉及次数 1 10 9 5 5 2 1 1 2 1 1 2 1 6 1 1 1 4 5 合计 38 21 64.4% 35.6% 注:“涉及次数”即该边缘学科在初中阶段所有美术课程内容里出现的次数。
从表2中可以发现,初中阶段的美术课程内容是十分多样的,涉及的边缘学科达到19门,涉及次数共59次,其中涉及频率最高的为文学,涉及10次,其次是社会学,涉及9次。在这些边缘学科中,大部分具有人文性质,如“文学”、“社会学”、“民族民俗文化”、“历史”、“收藏鉴赏”等11门学科,在初中阶段,人文学科在美术课程内容中涉及次数共38次,占总数的64.4%,占据涉及边缘学科一半以上的比例。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主要是通过欣赏和表现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意识,丰富审美情境。美术理论知识与教学理论地结合运用是能否完成这一教学模块的关键。为此,笔者对初中美术课程中涉及美术理论知识以及教育理论知识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
表3 初中阶段美术课程内容涉及教师理论知识传播的情况
美术理论与历史 教育学科
涉及知识 艺术概论 中外美术史 民间美术 美学 中国画论 西方美术理论 设计概论 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 教学论 中外美术教育史 美术教育资源开发 博物馆教育 美术馆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涉及
次数 4 17 8 15 7 2 10 48 48 48 48 26 1 1 48 合计 63 316 从表3中可以发现,美术与教育理论的知识在初中教学中涉及次数非常多,其中美术史论与教育基础理论的涉及次数达到最高,分别为17次和48次,特别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中外美术教育史、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六个方面的学科知识是在整个初中阶段每一节美术课堂教学中都会运用的理论知识。1.2 以教育部指导方案为准则
在教育部2005年印发的《课程指导方案》中,针对基础美术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对现有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若干要求和建议,调整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专业设置等内容。教育部的诸项改革指导措施亦是本次调查的依据与参考。笔者抽调了20所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数据,根据课程指导方案中的“课程结构及学时分配”的要求,将收集数据按下表进行分类汇总。见表4: 表4 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划分 学习领域 课程内容
美术基础技能 方向性课程(水彩、油画、国画等);美术基础技能课程(素描、色彩、版画、雕塑、书法、设计基础、电脑美术设计等)美术基础理论 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解剖透视学、艺术美学等 美术教育理论 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学教材教法、普通话、教师口语等
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博物馆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原理等
实践环节 入学教育、军训教育、专业写生、专业考察、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创作、毕业教育等
备注: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不纳入统计数据,实践环节课时按周计算,不纳入总学时;方向性专业课程在技能课程门数中记一门 2.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调查
2.1 美术技能课程
表5 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课程统计 高
校 广东海洋大学 韩师范学院 淮阴师范学院 玉林师范学院 惠州学院 集美大学 嘉应学院 晋中学院 乐山师范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 咸宁学院 襄樊学院 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文理学院 上饶师范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 南阳师范学院 韶关学院 丽水学院 怀化学院平均数 总 课
7.教育改革的调查报告 篇七
一、课程设置
教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大多是按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分类设置的, 例如声乐、钢琴、舞蹈、乐理、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合唱指挥、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这些课程看似非常丰富, 学生们应学的知识都包含在内, 但是“这些独立设置的课程注重的是各门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形成严谨的学科内部逻辑联系, 但却忽略了专业和学科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及相互渗透, 使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 课程成为零散的学科与内容的拼盘, 整体性的知识变得比较破碎。这在一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理论体系, 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 社会适应能力差、学术水平低, 与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教育部对于课程的设置要求如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也就是说注重学习经验, 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 社会生活和学习经验的整合,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这表明当下教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还略有不足。在学术研究中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也就是学科“跨界”, 声乐、器乐相互渗透, 理论课程包含其中, 从而达到知识的贯通和融合, 使理论课程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有些课程设置时间太短, 比如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课, 在大学期间基本上只开设一年, 显然是不够的。就本人专业视唱练耳来说, 其本身就具有理论性与技术性兼具的学科特点, 其框架应在音乐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平台上构成。“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个基础学科, 涵盖视唱、练耳及音乐基本理论等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 是一个多学科结合交叉的、知识结构相互渗透的音乐基础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和声学知识、对位学的知识、曲式学的知识以及音乐史、作品鉴赏的知识。视唱练耳的学习有助于音乐鉴赏力的良好形成, 促使音乐表达能力的提高, 最终实现音乐总和素质全面提高。”仅视唱练耳专业就是一个多学科结合交叉的、知识结构相互渗透的音乐教育基础学科, 教授过程中, 甚至有心理学知识介入, 涵盖诸多方面。所以说专业独立性太强的课程设置方式不适合现今学生的全面发展, 需要不断探索。
二、学生对于理论课程的看法
关于学生们对于理论课程的看法, 本人专门对所在学校音乐学院本科大一到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68%的学生喜欢学习理论课程;83%的学生认为视唱练耳是其最感兴趣的课程;96%的学生认为理论课程的学习有助于自己专业的提高;75% 的学生希望老师运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93%的学生希望老师在教授课程时进行延展。根据调查结果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喜欢理论课程, 认为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自己的专业, 对于自身的音乐素养的提高都有帮助。如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对于弦乐专业的学生来说, 有助于音准方面的提高;和声曲式的学习对于音乐肢体的理解就会有进一步的看法, 对作品的处理能达到更高的层面, 结合自身对曲子的理解和曲子结构的分析进行演奏;音乐史的学习有助于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作曲家所处环境, 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作品。调查中发现喜欢学习视唱练耳课程的学生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是由于笔者所调查的学校有老师进行了翻转课堂式教学,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 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 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展现学习成果, 总结经验。) 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得大家对视唱练耳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 学生们对于理论课程中视唱练耳课程学习最感兴趣。这说明学生们比较喜欢这种授课方式, 可以自主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另外, 调查中发现学生们还希望老师在教授课程中能够进行课程的延展, 通过延展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另外本人还针对某些问题进行了调查,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学生们对于这些理论课程的困惑:17%的学生不清楚理论课程的用途;10%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无关紧要;42%的学生认为课程太难, 听不懂;30%的学生认为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太少;37%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开设时间太短。通过此问题调查可以看出:不少同学存在听不懂, 不清楚课程的用途, 开设时间短等困惑。
通过上述调查得出:大部分学生对于理论课程是有认知的, 了解理论课程的重要性, 希望把理论课程学好。但是真正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 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不统一, 意识到理论课程难懂, 没有兴趣, 进而不愿学习理论课程。一方面, 老师在授课时应使学生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在上文中我提到的翻转课堂授课就是一个不错的授课方式, 使学生们在学生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 一些现代作品的完成也使他们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 不仅促进了他们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 而且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所以, 翻转课堂授课这种新颖的授课方式可以运用到其它理论课程中进行实践, 进而帮助学生们学习理论课程。另一方面, 学生们应该加强自主学习能力, 较难的知识点应及时解决, 课下查阅相关书籍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上方面是经过调查后, 分析得出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建议。
综上所述, 理论课程是我们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 是专业技术的基础, 对于专业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可以提升音乐综合能力。目前, 一些课程的设置还需要不断探索, 寻求更加适合音乐专业学生综合发展的教学相关方法。经过不断努力, 音乐教育的理论课程会受到大家的喜爱, 学习兴趣高涨, 进而推动学生的专业水平, 切实提升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余双慧.一项有继承、有摒弃、有创新的改革——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反思[J].艺术百家, 2011 (1) .
8.教育改革的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 小学体育 健康教育 体育氛围
健康是人类关心的话题,而体质健康教育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体育教育工作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小学体质健康教育将承担起培养少年儿童具有科学健康观的责任。近几年来,小学生的耐力、灵敏性、力量、肺活量等体质指标呈下降趋势,肥胖的学生明显增多,近视发病率不降反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学校体育工作的特点,我校开展了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问卷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我校3~6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⑴问卷调查法。2010年10月份,发放问卷403份,回收400份,回收率99.25%, 其中有效问卷383份,有效率95.03%;发放教师问卷30份,收回3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无效问卷0份,有效率100%。⑵座谈访问法。⑶数据统计法。⑷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此相关的文献资料4篇,为本文提供理论参考。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校是体质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很多时间在学校里度过,在校教育对学生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习惯的培养等。从问卷调查分析,教师和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比较统一,大多数学生对体质健康的认识上比以往有提高,能关注自己的体质健康。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质健康教育不重要,获得体质健康知识的渠道窄,认识不深刻,可见我们对健康教育的宣传尚未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2.教师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重要引路人。教师的引导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从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主要是在课堂上从教师那儿学来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的。小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培养的意识还没有形成,更没有具备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学生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有的学生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这是体育教师要反思的问题。
3.生活习惯和安全常识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和学生在这一点的认识和理解是一致的。从问卷调查分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个人卫生、饮食、体育锻炼等是构成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学生有着深远影响。安全常识的学习与掌握关系到学生是否具备应付安全事故的能力,对生活中突发事件发生有良好的预见,对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有一定心理基础,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4.学习负担重是学生体质健康的最大“绊脚石”。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分析:升学的压力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过重,作业量多,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大。多数学生想参加体育锻炼,但是有的是家长不支持,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占用了过多时间,影响孩子学习成绩,有的是任课教师为了保证学习时间也不支持。课外体育活动、业余训练都面临着很大阻力。
三、建议
1.提高意识,树立健康理念是前提。大多数家长“没有病就是健康”这种传统的健康观仍处于主导地位,这种对体质健康理念的片面理解与大多数家长未能接受系统的体育理念,忽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健康意识的培养不够有关。尽管参加运动的人群比例逐步升高,但往往缺乏对运动的正确认识,多数人达不到运动项目所要求的运动时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但实际行动中往往不到位;尽管有些人经常参加锻炼,但他们往往只注重身体的健康,而忽视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家校结合是体质健康的保障。实现“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这一目标仅靠每周几节体育课、每周一节的健康教育课、早操、课间操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而小学生在业余时间参加何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家长。如果家长自身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失去榜样作用,就很难保证孩子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很难用健康知识去指导孩子的行为。“一切围着高考转”“牺牲健康,换取高分”这些只顾眼前利益、没有把健康当回事的思想是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3.加强相关设施建设,营造氛围。学校要切实为学生着想,从学生健康成长出发,加强体育场地建设、器材配备。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肯动脑筋,根据本校的特点自制一些实用、简单的体育器材。调动学生的创造力,组织、发动学生参与新型体育项目和体育器材的开发,少花钱或不花钱,自己动手丰富学校的体育设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空间、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教育改革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来自浙江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报告09-01
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调研报告07-20
德国的教育改革07-01
济南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自评报告10-25
人本教育是学校德育改革的核心06-23
深化教育改革的心得体会900字09-29
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改革的思考09-04
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言稿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