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2024-08-02

第三产业发展调查报告(8篇)

1.第三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安排,由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财工委、法工委、代工委组织五人调查组,于6月28日至7月8日,就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对相关部门及企业进行了认真调查。总的来看,我县第三产业的情况是好的,正在朝着有利的轨道向前发展。

一、我县第三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1、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近年来,我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渐加快,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GDP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截止到2007年6月,我县实现生产总值64545万元,同比增长12.5%,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048万元,同比增长5.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365万元,同比增长24.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132万元,同比增长11.2%,三次产业之比为31:25:44,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三产业上升的良好势头。

2、第三产业机构网络数量增加,但仍以传统行业为主。数据资料表明,截止到2007年6月,我县从事第三产业的机构网络(含法人、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达5976个,其中:私营企业203个,吸纳就业人员1894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659人;个体经营户5773户,就业人员13811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8270人。从第三产业行业内部结构看,个体户中从事批发零售贸易业3184个,从业人员6677人;餐饮业558个,从业人员1732人;交通运输邮政业345个,从业人员582人;居民和其他服务568个,从业人员1954人;依靠国家财政运行的卫生社会福利业、教育、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三大产业机构数80个,占三产机构总数的1.4%,从业人员100人,占三产从业人数的0.6%。

3、新兴行业不断涌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广大居民对服务项目需求的扩大,在传统的第三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旅游、房地产、咨询与中介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科技服务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服务空间扩大,功能逐步完善。到2007年6月止,含有上

述新兴产业的各行业机构数量为82个,占三产机构总数的1.4%,从业人员840人,占三产从业人数的5.4%。

4、从业人员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涉及行业范围广,加之部分行业具有资本有机构成不高,技术含量低等特点,降低了劳动者在这些行业就业的门槛,扩大了劳动者就业的渠道。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国企改革力度的加大,一、二产业的富余劳动力已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资料表明,2007年6月止全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5705人,占全部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94%,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非农行业劳动力就业的渠道,为顺利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

5、个体、私营占据主导地位,所有制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近几年,个体、私营经济在党的政策指引下迅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壮大,在第三产业中已经基本完全取代了国有集体企业的职能作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商品和优质服务,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

二、职能管理部门服务意识逐步加强

1、县各职能管理部门能够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政策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各行业进行规范管理,工作正在逐步规范,并建立和完善了各种管理制度,大多数部门都进行了公示。

2、相关税费的征收,也能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基本上都是取下限征收。按国家政策规定该减免的税费都进行了减免,并办理了相关手续。2004年后,国家又陆续取消了有关收费项目共103项,各职能管理部门都能按规定执行,乱收费的现象有了明显的好转,真正公开乱收费的现象没有发现。

3、职能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逐步加强。树立了管理与服务兼顾意识,在管理中搞好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各部门基本都实行了电脑网络管理,改变了原来暗箱操作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到了相对的公正、公开、公平。国、地税部门都设立了定调税委员会,实行集体定调税制度,解决了内外客商税赋不公现象及人情税现象。

三、存在的问题

1、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一是规模小。从事个体经营的城镇3447户,就业人员8270人,户平2.4人。二是经营效益较低。从占第三产业主导地位的个体经营户看,2006年户均实现营业收入14.5万元,雇员年人均劳动报酬0.55万元。三是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2007年6月止,我县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共计5976户,从业人员为15705人,每个单位的平均从业人员仅有2.62人,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流动资金,无法做大规模。

2、内部结构不优。从发展现状看,我县第三产业是以批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业等传统行业为主的结构体系,信息、咨询、科技服务、旅游业、社区服务等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小。旅游业尚未显示出对餐饮、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科技、信息咨询服务远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向高科技产品调整升级的需要,都只是简单的进货后再销售,没有多大的利润空间。

3、经济发展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近几年县里发展经济的决心很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给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环境。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乱收费的问题,虽有所好转,但依然少数存在。二是有变相的增加企业负担情况。据部分企业老板反映,有的执法人员甚至个别领导经常打电话给企业主,要求为其个人消费买单,有的经常向企业主借车,有的借正常检查工作之名变相增加经营者负担。三是整个治安环境不是很好,经营者的安全感不强,担心盗、抢、诈等现象的发生。四是个别单位协商赞助钱、物,经营者有苦难言。五是外地车辆在来凤境内受处罚的现象存在。外地车辆给来凤送货、送人有的车辆证照不齐,曾受过处罚。据工商部门统计,每年此项罚款总额也只在2万元左右,虽数额不大但的确影响来凤形象。

4、税收增长幅度不大。从个体经营税收看,2005年国地两税共985万元,2006年国地两税共1050万元,年增6.6%,2007年1—6月国地两税共613万元,预计年增长10%左右。户平年均税收:国税2005年1.57万元,2006年1.73万元,2007年1—6月0.62万元。地税2005年0.25万元,2006年0.48万元,2007年1—6月0.28万元。

从个体经营税收看,年增长幅度较少。究其原因一是起征点上调。国税部门上级规定,月营业额5000元以上经营者起征。地税部门上级规定月营业额3000元以上经营者起征。二是持下岗证人员免征。三是对营业额的核定有难度。由于个体经营者都没有做帐,征税部门很难认定。四是消费者的发票意识不强,个人购物及消费都不要发票,致使税收流失。

5、车辆管理税费流失较大。一是车辆管理税难以征收,税务部门不能直接上路征收,车主又不自觉缴纳,因此流失较大。二是来凤与龙山一河相隔,两县对农用车辆的办证交费政策悬殊较大,一台农用车价值一般2—3万元,按2万元计算,在来凤办证交费20000元×10%附加费+200元办证费+1200元强险=4800元,而在龙山办证800元+1200元=2000元。对比之下,购车人要少交2800元。据几个管理部门巡查时估计,来凤农用车在龙山县上户的约在600—1000辆,按800辆算帐,税费流失情况如下:

四、几点建议

根据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第三产业的发展应立足于增加经济总量,调整内部结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

1、以工业和农业经济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为一、二产业提供各种服务的行业,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必要补充,是人类更高层次的消费。发达的工业和农业经济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只有通过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才能向市场提供越来越多的物质商品,形成各类市场,激活居民消费,构建“一、二、三产业比翼齐飞”的协调发展格局,同时要本着“既要放水养鱼,又要依率计征”的原则,逐步提高企业的应缴税额。

2、积极发展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提升全县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增加景点的文化含量,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鼓励并组织农户开办观光旅游、农家乐、休闲避暑等旅游项目,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使其上规模上档次。通过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带动商业、餐饮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3、增强市场辐射力,全面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继续发展交通、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行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依托我县水果、蔬菜、药材、林产品等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产品优势的区域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最大程度地通过市场来扩大我县地方产品的辐射面,提高市场占有率,使资源和产品优势转变为商品和市场优势,并由此推动我县交通、餐饮和居民服务业等传统三产的发展。

4、发展新兴行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对服务业更高层次的需求,在加快发展传统消费产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健身、休闲娱乐、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家政服务、职业教育等新兴行业,扩大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领域,提升服务档次。

5、进一步加大软环境整治力度,加强社会治安整治力度,使全社会都具有安全感,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6、建议县里设立税票奖励基金(每年20万元),以促进全民增强发票意识,避免企业偷逃税现象。

7、改进和完善接待费管理办法,促进餐饮行业公平竞争。

8、制定合理的优费政策,调动本地经营者的积极性,激活民间资本,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2.第三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篇二

1 发展现状与效益分析

1.1 生产规模

新余市现有新余蜜桔3000hm2,其中2007年春新植面积900hm2,2006年投产面积近400hm2,总产0.6万t,总产值1200余万元。2007年投产约667hm2,产量0.5万t左右(小年),预计2008年投产面积可达1000hm2,产量有望达到1万t。该市规划今后三年每年发展1000~1330hm2,到2010年总面积达6667hm2。

1.2 产业化水平

最先发展的江西珊娜、新余力上、蒙山果业和马洪果业等一批龙头企业,现已初具规模,他们有基地、厂房设备和销售市场。市成立了果业局,市区乡先后成立了果业协会。近两年通过政策鼓励、市场拉动,又有一大批外商、回乡创业青年及机关单位纷纷投资开发新余蜜桔,其中基地超过千亩的有惠民果业和万佳果业等。这些龙头企业的经营基本上都是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展开。公司负责生产过程的全部投资、技术和产后加工分级包装和销售;农户负责投劳(工),每户承包经营1~2hm2,农户按基本工资和产量产值提成计酬,农户年均增收达1.5万元以上。全市已统一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商标、统一开拓市场,大大提高了产业化经营水平。

1.3 效益分析

新余蜜桔是前期投资大、效益慢、收获期长的常绿果树,一般4年挂果,5年投产,6年进入丰产期,从建园到投产,667m2投入(含劳力报酬、生产场房等)约3000~3500元,道路、灌溉和仓库等条件好的在3500~4000元,第5年投产年内可以保本,第6年产量可达1500kg,第7年基本可收回全部投资。蒙山实业有限公司于1995年创办果园场,2006年已收回全部投资;2007年投产面积10hm2,总产约37.5万kg,平均销价2.30元/kg以上,总收入超86万元;当年投入667m2约1000元,收入5000元以上。珊娜果业1996年开始建园,1997年春种植新余蜜桔,至2005年已收回全部投资。2007年投产面积27hm2,产量达65万kg,总收入140万元,当年总投入50万元,纯收入约90万元;667m2平均投入1250元,产值3500元,纯收入约2250元。

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存在问题

2.1.1 新建果园起点不高。

首先是新建果园缺乏系统规划,建园标准低,基础不配套。其次是前期投入不足,管理粗放,“九五”以来育苗发放累计400余万株,高接换种面积近667hm2,但实际成园仅有5成。其三,管理机制不健全,投资者与生产管理者的效益与风险不对称,加上干旱和冻害影响,生产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2.1.2 标准规程操作不到位。

虽然已经制定了新余蜜桔果品标准及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但部分果农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生产上没有按标准化技术要求操作,有机肥投入不足。

2.1.3 品质不稳定。

新余蜜桔自开发至今已30年,其中有二次发生品质明显变化,第1次是2003年,第2次是2006年。2003年是由于干旱少雨,果品采收时味酸;2006年表现风味变淡,果实偏大,贮藏期枯水等。2007年部分果园也出现上部果、中下部顶果和单枝独果果大皮粗、柱心空及大果核偏多等现象。

2.2 原因分析

出现上述品质不稳定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综合作用。

2.2.1 生理作用。

首先,柑桔是耐阴植物,这也是栽培上推行合理密植和在修剪时尽量保留下垂枝与内膛枝的依据。其二,钾对果实的品质有直接影响,当含量低于3.5%时,随着钾量增加,会使果实增大,果皮加厚,表面粗糙,着色延迟,含酸量也增加。据生产实践调查,一方面新余蜜桔在保花保果及防病虫过程中常常施用或添加磷酸二氢钾,使其含钾量增加;另一方面,上部和顶部本身有生长优势,尤其单枝独果。其三,激素使用可使果实数量超过正常的叶果比,人为造成大小年,甚至影响树势衰弱并降低抗性,在大年果实小,树势弱;小年果实大,味淡皮粗。

2.2.2 气候影响。

2003~2006年4年中果实生长期(6月1日~11月10日)平均降雨量667.5mm,2003年降雨量462.1mm,2006年却最高达896.8mm。其次是9~10月份日平均温度,2006年表现温度最高,尤其是果实成熟最关键的10月份,日平均温度超过历年最高年1℃;且昼夜温差最小。据此可以说降雨量多,温度高,温差小,既易使果大皮粗,又不利于固形物转化积累。

3.2.3管理不科学。

首先是有机肥施用不足。从已经投产的果园用肥分析,2002年投产以来,一般是春季施0.25~0.5kg尿素、1kg复合肥,6月底~7月初再施2~2.5kg复合肥作壮果肥,2006年是大年,有机肥的用量才2~3kg,折合枯饼1~1.5kg,还有相当一部分果园根本不施有机肥。由于偏施化肥,造成土壤板结,通气性差,土壤有机质量偏少,直接影响果品品质。其二是施肥深度不达标。几乎所有投产果园自2003年投产后冬季不再扩穴改土施农家肥,只在7月施壮果肥,而且基本上不按要求施,深度仅有10cm左右,有的开沟施肥后也不盖土,长期如此造成根系集中在表层,抗性差。对高温感应强,低温不耐寒;干旱不耐旱、降雨吸水多,有机肥及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吸收不到。其三是修剪不到位。大部分密植果园规格为4m×2.5m,早已封行郁闭,光照不足,内膛枯枝。

3 发展前景及主要对策

3.1 发展前景

我国是世界第三柑桔生产大国,主要生产宽皮桔,2004年宽皮桔总产1056万t,占世界总量46%,而宽皮桔中60%仍为温州蜜桔,只有15%是地方特色的蜜桔或细皮小红桔。本地早原产浙江黄岩,现有面积1333hm2左右,主供江浙地区和出口。其次是我省新余蜜桔,现有面积3000hm2。全国本地早同类选育品种仅有湖北武穴少量发展,黄岩地区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而逐年减少,新余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本地早品种基地,约占全国现有面积的70%,该市规划“十一五”发展到6667hm2。国家农业部已将新余蜜桔列为《全国地方特色品种2008~2015年柑桔优势产区》,规划在我省浙赣沿线县市推广,建成新余蜜桔产业带。

3.2 主要对策

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工业化理念,按照产业化发展思路,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拓市场,创优品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2.1 加大扶持力度。

果业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生产周期长、风险比较大的产业,近2年新余市渝水区开发力度比较大,这与各级政府引导、扶持分不开。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开发中遇到的困难,各级政府应制定扶持政策,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引导鼓励各方力量共同开发。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同时,统一山地征用,搞好开发用地协调,在通水、通电、通路上给予资金扶持,在企业注册、信贷上给予支持,在技术指导培训和市场销售上搞好服务。

3.2.2 组织科研攻关。

新余蜜桔是江西又一新兴果业,前景广阔,将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为确保这一产业稳步发展,要大力组织并支持科研人员分专题完善栽培操作规程、无公害生产、病虫防治等配套技术,要加强品种提纯和母本资源保护,尤其要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掌握新技术新成果,解决新问题,要进一步开展少核无核的选育和保鲜贮藏技术的科研攻关,提高品质和延长销售时间。

3.2.3建立繁育体系。

新余蜜桔具有几十年的经济寿命,苗木质量是关键。早期由于高接换种从外地带来了病毒,正威胁着新余蜜桔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当前对现有病树要坚决根除。要强化苗木繁育,尽快建立脱毒苗繁育体系,由于繁育体系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大,建议政府列专项资金支持脱毒苗繁育体系建设。

3.2.4 推行标准化生产。

随着新余蜜桔规模扩大,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迫切,要加强生产技术、果园经营管理和营销人员的培养培训,要不断强化质量、市场和诚信意识。要大力推广猪—沼—果,果园套种绿肥,普及标准化生产,强化标准化操作,推行果园质量认证和无公害水果检测认证制度等。

3.2.5 努力开拓市场。

目前由于投产面积不大,总产量不多,销售形势一直比较好。但必须看到,近几年来新余蜜桔在国内销售市场非常小,主要以南京为主,全国广大地区还没有销售网点,尤其是目前还没有一家专门从事新余蜜桔的营销企业,也没有一支销售队伍,基本上靠外来客户。新余蜜桔的知名度不高,在果业界或消费者中印象不深,随着其规模壮大,加上与各地特色柑桔品种竞争,这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一要在抓好果品质量和产后服务的同时,切实加强其品牌的宣传推介。要充分利用产品交易会、博览会和网络媒体展示宣传,利用专业学术会或举办蜜桔节进行推介。二要充分发挥协会自身作用,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开拓大中城市市场。三要培育流通企业和营销队伍,稳步创建销售网络,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全力做大做强新余蜜桔产业。

3.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篇三

天津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

(一)天津创意产业的总体空间布局

根据“天津发展创意产业战略研究”成果显示,从天津市的现状和发展格局看,该市创意产业应建构“一带、两团、多园”的空间布局,主要抓好一条文化展示带、两大功能组团的规划建设,同时培育一批对创意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集聚园区。

1.一条文化展示带

“一带”是指“海河创意文化展示带”,在已有的海河文化带建设规划基础上,依托母亲河的丰厚文化积淀,强化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并与海河经济带、文化带、景观带等建设规划紧密结合,展示天津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和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趋向,同时以此作为连接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两大创意产业组团的强力纽带。

2.两大功能组团

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优势各异,在创意产业的空间布局上应各自有所侧重,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格局,两大特色鲜明的功能组团正在形成。

滨海新区科技创意产业功能组团——利用滨海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吸引和集聚各类专业人才和创意企业,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工业设计、软件服务和会议展览类创意产业,同时与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创意产业进行主动对接,在不断探索中开拓科技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中心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功能组团——借鉴国内外特大型城市都市产业转型和升级的经验,结合天津都市工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工业遗存建筑资源,大力发展时尚消费、咨询策划、国粹艺术、工艺设计等创意产业。

3.多个集聚区

由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集聚区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集聚区通过吸引大量相同或相近行业的创意企业集中入驻,可以为同业者创造一个观点交汇、创意萌发的空间;通过园区公用平台的建设与共享,可以节约创意企业的投入成本和运行成本;通过在政府与创意企业间进行政策传导,可以帮助创意产业政策的实施和落实。

2007年天津创意产业提速发展的一大重要标志就是多个创意产业集聚区投入运营或开始建设,天津市政界、业界等各方面力量开始逐步加大对“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一全新业态的扶持和投入力度。目前天津市正在运作和筹备运作的创意产业集聚园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以园区载体为标准划分的类型利用历史工业遗存建筑包装转型(以意库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代表),以都市工业园为载体形成创意产业集聚(以凌奥创意产业园为代表),将城市历史建筑与时尚消费相结合(以意式风情时尚消费区为代表),通过新开发商业地产形成创意产业集聚(以万通上游国际为代表)。

以运营主体为标准划分的类型:艺术家自发集聚型(以6号院为代表),企业整体包装运作型(以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为代表),政府规划引导型(以光荣道创意产业园为代表)。

以商业模式为标准划分的类型:研发设计型(以泰达软件园为代表),开发转化型(以凌奥创意产业园为代表),展示交易型(以6号院为代表),时尚消费型(以八里台新文化广场为代表)。

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天津尚未有由政府部门或权威机构正式认定、挂牌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不过可喜的是,在天津市发改委发布的2007年天津市1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名单中,已经可以看到凌奥创意产业园等数个创意产业集聚区或具有鲜明创意产业色彩的建设项目。

(二)2007年天津代表性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动态

1.6号院

6号院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天津市海河西岸台儿庄路6号,既是天津中心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功能组团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海河创意文化展示带”不可或缺的一大亮点。6号院前身为英国怡合洋行仓库,是由5座独栋四层小楼构成的建筑群落,面积1万余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成为天津文化用品采购供应站(现天津文化用品商贸有限公司)的仓库。

这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仓库院落,古朴的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怀旧的风格和闹中取静的优势,自20世纪末就引起了天津一些艺术家的关注。早在1999年,天津美术学院著名画家邓国源入驻园区,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画家工作室。随后几年间,原有的一间间库房被错落有致地分割为画家工作室、画廊、服装设计、摄影、广告设计等不同的空间。台儿庄路6号,这个曾经不起眼的旧库房,成为天津创意产业悄然起步的地方。

目前,6号院已吸引了众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公司和艺术家,业态规模和档次不断提高,范围不断扩大,动漫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等企业纷纷入驻园区,成为天津创意人才聚集、创意佳作辈出的产业和人才培养基地。截至2007年,入驻园区的已有知名艺术家13位、设计公司3家、策展公司2家、画廊1家、动漫制作公司1家,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势头。

2007年天津市九次党代会及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了天津市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的决心,天津创意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6号院运营商天津一商集团以此为契机,加速制定打造高端创意产业园战略,使6号院进一步提升了经营理念和软硬件服务档次。

首先,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聘请知名专家举办创意产业专题培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理论素养。同时,对北京、上海等地创意产业园进行调研,学习成熟园区的发展模式,准确把握经营定位和方向。

其次,改善服务硬件。2007年11月15日,6号院重新装修完毕,并于22日隆重举行正式落成仪式。经过重新装修,园区物业配套设施得到提升,自有的近600平方米多功能展厅成为园区内提供产品展示、学术论坛、新闻发布和文化交流的平台。院内的咖啡厅、简餐厅、书店、屋顶花园等功能性休闲场所,也正在建设之中,将逐步开放,为园区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

其三,实行外包式的物业管理模式。由国际一流的世邦魏理仕物业管理公司,根据园区的特点建立系统的物业管理制度,全面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未来的6号院一定会加速发展,创新文化生产方式,成为海河创意文化展示带上开放式、休闲式的集艺术创作、交易展示、观光旅游、餐饮休闲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2.凌奥创意产业园

4.橡胶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篇四

一、基本情况

我县橡胶机带业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后,初步实现了产业集聚、规模扩张、龙头壮大。近几年,作为支柱产业,我县橡胶机带业抓住有利时机,不断加强高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整个行业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截至20xx年,橡胶行业有主营及配套企业104家,从业人员9300余人,固定资产总值达22.5亿元。实现总产值45亿元,同比增长27%;增加值12.1亿元,同比增长18.2%;利税3.98亿元,同比增长9.9%。

其主导产品为输送带,包括普通输送带、强力(尼龙)输送带、耐热输送带、阻燃输送带、耐酸碱输送带、耐油输送带、传动带及环型输送带、花纹输送带、食品输送带、止水带、提升带、波纹“裙边”挡边输送带等近百种规格。另有托辊、铁托辊、缓冲托辊、槽型支架、滚筒及其它输送机械及其配件等产品。

在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部分企业为提高产量与质量,淘汰了一批落后、高耗能设备,新上了一批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和生产力上都有所提升,产量不断增加,发展后劲强大。其中,xxxx这五家企业的年产量占全国会员企业生产总量的20%,较之20xx年的18%提高了2个百分点;xxx的年产值逾亿元。

与此同时,我县橡胶行业正在逐步走向品牌化。其中,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xx、xxxx)、省著名商标1个(xxxx),河北名牌2个(xxx、xxx),省优质产品3个(xxx、xxx、xxx)。

二、存在问题

1、成本不断增加,利润空间逐渐缩小

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升,工人工资不断上调,产成品价格上调幅度受限,致使利润空间不断缩减。受国际市场橡胶、石油价格的影响,天然胶、合成胶、助剂等价格大幅度上升,据了解,近期丁苯胶价格上涨40%,天然胶价格上涨35%,原辅材料价格总体上扬20%左右。与此同时,因橡胶行业工作环境较差、企业间存在恶性竞争,工人流动频率很快。为遏制工人流动,各企业均采用提高工酬的方法,以致用工成本不断增加。以xxxx胶带为例,20xx年上半年用于支付工人工资的费用比20xx年增加140万元。

据调查,我县橡胶机带行业的产成品价格上涨幅度约为15%,远远低于成本价格的涨幅,各企业利润空间大幅度缩小。

2、低水平重复生产企业群体大,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较差以普通输送带为代表的低端产品依然有较大的市场需求量,

因此在经济利益的带动下,一些企业为节约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依然使用陈旧、落后的设备,生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不利于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产品质量、档次的提升。

与此同时,因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企业多愿意雇佣低素质的职工。很多职工缺乏一定的职业道德,习惯随着工资变化而不断跳槽,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稳定,更不利于产品质量、产量的保证。

3、同行竞争激烈,影响企业发展

产品的过度接近,导致橡胶机带企业在市场份额、用工等方面均有重叠。为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恶性竞争,比如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以求低价销售,由此导致产品质量不高、档次无法提升,企业仅能在低档次上苦苦挣扎、勉强维持、后劲不足等问题。为遏制工人流动,留住高级技术职工,各企业纷纷提高工资,增加了用工成本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的稳定、产品的质量,不利于企业科学、合理、有序发展。

4、企业融资困难,技术创新需加强

据调查,我县橡胶机带产业的企业因技改更换设备消耗了大量资金,多数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为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xxxx等企业多数采用民间借贷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融资渠道单一,不能有效地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与此同时,各企业虽更换了设备,在节能、工艺、技术创新方面都有所提升,但相比山东、浙江等地企业在技术上仍相对落后。在自主产权方面,各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仍在零的边缘上徘徊。

5、土地制约项目落地

土地依然是制约企业项目落地的瓶颈。橡胶行业拥有104家主营及配套企业,一些企业新上项目的土地指标少,影响项目开工。仅今年xxxx特级再生胶循环经济、金岳输送机带2个项目就需土地800亩,而目前仅落实征地220亩,落实土地指标120亩。还有3个项目无法落地。

三、发展方向

1、加强技术革新,促推产品高档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技术改造,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寻求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促推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结构的优化。

2、企业规模化发展,销售网络化、国际化

我县橡胶产业企业存在规模小、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情况,需要进行有效地企业兼并,以实现行业规模化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资源优化利用。

社会化营销网络正在逐步完善和扩展。通过网络销售不仅可以扩大国内销售渠道、拓宽信息渠道,还可以与国外企业直接联系,开拓海外市场。在这方面,xxxx、xxxx先人一步,现已有多张国外订单。

3、品牌化是方向,争取上市是途径

强化品牌意识、树立企业品牌。以品牌促销售、带生产,用品牌争取客户信任、稳定客户流,实现产品档次提升,企业长远发展。与此同时,因企业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争取上市,实现快速融资便成为橡胶行业企业应考虑的首选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1、力促企业转变运营模式,推动企业加速规模化

我县橡胶机带产业的运营模式较为落后,与现今先进的运营模式脱节。为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应该搞好企业规划,配套优秀的管理人才,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整合、优化管理层次,学习、运用与市场相适应的运营模式。与此同时,政府需要通过宏观调控,兼并重复建设的小企业,关闭严重浪费资源、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促推企业朝向集群、规模化发展。

2、充分发挥橡胶协会的作用

着力提升行业前景与效益充分发挥协会的杠杆作用,积极联系原材料供应商,实现企业集中、低价、高质购买原辅材料;在各企业间建立职工资料公开表,争取通过与企业沟通、协议以降低各企业对跳槽工人的接受率,从而帮扶企业控制工人工资的上涨幅度、控制职工流动频率;组织专业人员,建立综合各企业信息的网站平台,为企业宣传、销售提供更宽阔的渠道;进行行业人才培训,加强技术推广,培养、扶持重点企业。

3、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重点企业上市

企业上市有利于打造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推企业繁荣发展。

5.中国动漫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篇五

荆丽丽

一.中国动漫产业的现状

1. 动漫教化,教条严重。

中国的许多漫画的内容太过教条,主要都以科普知识为主,儒家文化等主流是想贯穿其中。并且动漫内容太过教条。一部分动漫中没有什么内容,都在用如课上老师教书般平铺直叙。还有一些动漫中,专业语言太多,特别是其中一些专业词许多大人都不太清楚,更何况是中国动漫主要以幼龄为主。

2. 中国动漫产业的定位

中国的动漫作品主要是幼龄儿童(近期有改变)。忽视了主要的消费群体青年与成年人。

目前,我国的动漫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相对单一和孱弱,“低幼化”是其的主要的特点。

但是做唯一的娱乐媒介-漫画我国漫画没有将有购买力的青年与成年作为主要目标消费者,创作适合的动漫作品,因此制约了动漫购买力的上升。

3. 中国动漫产品抄袭国外作品现象严重。

中国现在的动漫作品缺乏原创性,因此,现在许多国产动漫机构为了产出产品,从人物,情节,音效等都有抄袭国外的一些动漫作品,但是,又在情节的丰满度,音效的配置,画面的精致度的方面差距较大。无法与国外作品比较。

4. 中国动漫的急功近利思想严重

就如中国这几年经济的发展一样,中国的动漫产业也有很明显的急功近利想象。各家动漫公司为了尽快发展,获得利益,都不愿静静的坐下来创作。总是以一些画面差,无内容或一些照抄作品滥竽充数。这样做不仅使中国动漫无法发展还会是一些原本看好中国动漫的人失去信心。

5. 原创作品与原创人才的缺失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有关动漫的专业,就读这些专业的人也相继增加。尽管如此,相对于市场的需求量来看,这些还远远不足以满足。况且这其中真正的拥有原创精神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许多人一味的模仿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作品,而忽视了中国本土的优秀文化。就如曾今美国的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功夫与大熊猫作为中国最为人知的认识,为什麽却没有一个中国动漫创作者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发挥想象进行创作。

6. 政策

自1996年,中宣部和新闻部出版总署联合启动“中国儿童动画出版工程,建立了五个动漫出版基地。后又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但这些政策虽已出台,国家虽已开始对动漫产业多家扶持,但中国动漫似乎仍然停滞不前。也许这就可以反映出政策的一定缺失。制定政策的人并没有真实的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或者其根本不了解动漫应如何,才可以发展。这样到头来,那些政策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毫无用处。

不过造就这样现状的原因也不是很难理解。现在中国政策制定得人大都年龄都在五十以上,这些人应该在平常是不会看有关动漫的东西,当然对动漫的兴趣也不会很高,当然也不太会了解动漫产业都需要什麽政策。而作为对动漫熟知的青年一代又无法真正的参加动漫产业的制定中去。

并且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对动漫产业的保护,知识产权,形象授权的对原创作品的保护法律都无法保证。而这样的政策确实就造成现在许多动漫企业的利益无法得到维护。

7.完备的产业链

与动漫产业完备的日本比较可以看出。作为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动漫产业已在日本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动漫出版——动画制作播出——版权授权——衍生品生产及销售——部分动漫作品外销授权——成功动漫的深度开发及新动漫产品开发——良性循环。因此,之所以说日本动漫产业模式完整,实际上是因为其有上述产业链的完备,这样良好的产业链,有助于日本形成效益良好的良性循环模式。

而相对于日本完备的产业链中国动漫的产业链还有许多的缺失与不足。着这些不住与缺失上我们应该再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日本的优秀经验,以此来完备我国的动漫产业链的建设。

二.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改革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创新则是改革的灵魂 随着经济,文化体制的改革,我国加入wto,动漫市场已经由计划

经济时代逐步向已买方为主的市场经济转变。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中,如何以自己的实力来分的市场的一杯羹,如何提高自己在未来更加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步,如何获得广大国内观众的支持,与国际人士的认可。都是现今中国动漫产业机构,企业,人,观众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打造出属于有中国特色的,原创的动漫作品,人物;如何制定适应中国动漫国情的政策,如何完备中国动漫的产业链,如何尽快赶上国际动漫的发展步伐,都将是近几年或近十几年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1树立属于自己的品牌

不论在现在的任何行业,任何方面,树立自主品牌度变得愈发重要。因为每一个产品的如果由一个良好的品牌,都将对其在物质产品的销售,竞争,在国内与国外人们的口碑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位置。对于动漫产业而言,品牌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外国动漫产业发展来看。美国的迪士尼为世界民说熟知,其每年以其衍生品为美国带来的利益以亿来计数。Holle kitty,机器猫等日本漫画形象更是深入80,90等的人的心中。而作为动漫产业发展最好的日本,动漫为其带来的国民收入更是占了国家收入的10%之多(2008)。因此,为了让中国动漫作品可以在日后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值得,想在就需考虑如何树立属于自己的品牌。

2.注重原创人才的培养与原创作品

原创进年来愈发的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中凸显出来。要有原创作品就要有原创的人才,而如何培养原创人才,国家,社会,学

校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不应再以教条的框架来约束,固定其想象力的发展。可能有人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我认为,中国的动漫人就是太守规矩的约束,这不能作那不能做,最后导致了什么都没做出来。或者量多而没质量。这样就更不利于中国市场的发展。

3.制定适合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

6.-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篇六

根据县委办的安排,最近,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教育、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对全县文化体制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现有国办文化事业单位18个,在职职工105人。即:我县文化馆、我县图书馆、我县电影管理站、我县广播电视局和14个乡(镇)的文化广电工作站。有文艺表演单位1个,有表演职员50人,即: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职工艺术团。有文化企业2个,有职工36人。即:我县新华书店、我县电影公司。国营、集体、股份制和民营个私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232个,从业人员达800多人。其中:国营、集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4个。即:我县福利公司创办的“云福楼歌厅”(茶室),我县澜沧江大酒店创办的“水乐宫歌厅”(茶室),我县畜牧局、县农行创办的“云中云歌厅”(茶室),云南糖业集团幸福分公司创办的“我县印刷厂”。民营个私企业创办的综合游乐场所、歌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电玩室有70个,印刷厂2个,打字复印室16个,音像制品出租、零售65个,书报刊出租、零售12个,艺术摄影15个,艺术培训3个,工艺美术装璜16个,电影放映9个,互联网上网服务20个。这些文化经营项目为丰富和活跃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广开财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

我县文化市场的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也无法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媲美,更无法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我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数量多,但由于起步晚,经济相对滞后,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很多文化经营单位没有形成产业化运作,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战略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对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不清,对文化的产业化存在错误的认识,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过分强调。因此,没有把文化真正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这种观念导致文化产业的政策长期处于摇摆之中,而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受政策影响很大的产业,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支持,很难获得长远发展。同时,文化市场管理婆婆多,有利益多头管理,无利益没人管理,文化法规侧重于规范、控制,强调“禁止性”、“惩罚性”,缺乏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条款。

(二)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不合理。到目前为止,我县还没有正式规划的娱乐区域或文化产业区域,市场相对分散零乱,文化产业发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上规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绝大部分经营项目规模小,市场整体档次不高,许多经营者因管理不善、方法不多,经营项目单一,消费者光顾少,导致经营情况差,时开时停,造成了文化资源极大的浪费。

(三)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严重滞后,财政投入力度不大,国办文化没有起到主导地位。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的办法不多,金融政策与资本市场的支持不够,文化企业形不成规模,文化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缺乏各类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文化产业是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文化生产的巨额投资以及文化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一般经营者很难把握。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等人才。目前我县文化市场经营从业人员主要来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个体经营人员,缺乏专业化人才,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还有待于规范。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展示城市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文化市场混乱的状况已有好转,但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一是演出市场发育不健全,低层次、低质量的演出多,扰乱了演出市场秩序;二是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不大,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冲击了正版书刊、正版音像制品、正版软件的经营秩序,扼杀了原创精神;三是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现象未得到彻底的治理;四是少数文化经营单位违法经营现象突出,娱乐场所超时经营现象严重存在,造成了不正当竞争。

(六)居民文化消费主导地位尚未确立,社会平均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拉动作用不大,也严重制约了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七)广播电视设备陈旧,网络混乱,有线电视覆盖率底,内部体制不合理。

三、对策建议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它与经济、政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反映着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并以巨大的作用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群众生活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我县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文化产业要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现实、顺应潮流,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生产自身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我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有效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以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业、美术装璜业、广告宣传、网络文化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文化为主题或核心行业,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重点扶持主导文化产业,构建国办文化为主导,多种结构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采取县办好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电影管理站、广播电视事业及乡(镇)办好文化站的同时,加大事业单位的投入,按现行编制、现行财政供给经费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自收自支编制,增编后扩大文化经营项目,实行自收自支,逐步实现全县每个文化事业单位创办1至2个文化项目。此外吸引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企业,把大量的文化经营项目交由社会承担。通过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实现我县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到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不断加强,逐步将我县建设成为文化创新能力强、文化传播范围广、文化产业程度高、文化消费市场活跃,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重要基地,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支持产业。要实现以上目标,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制订并落实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产业在我县是一个新兴产业,又是一个特殊产业,需要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来支持它的发展,要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政策,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股份制企业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要明确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

(二)加强总体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循序渐进。要在保证党委总揽全局和最后决策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管理、协调、引导等功能。计划部门要会同文化部门加强对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和领导,要在制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的专项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纲要和规划,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发展纲要和规划要具有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包括文化产业的保护以及如何与国际接轨等。

(三)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投资的总量和规模是决定文化增长的最基本因素,一个时期文化投入量的多少,不仅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机构,而且决定文化对经济作用的大小,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肯定包括文化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文化产业必然也在开发范围之中,要拓展投融资金渠道,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资金支持。资金投入不足,是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当前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式下,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吸收业外资金和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产业,采取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股份制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可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充分利用项目合作的形式,积极尝试在硬件设施建设、技术更新改造等领域引进外资,共同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实施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与任何产业一样,有一个逐步发展的渐进过程。文化产品也有一个从开发期到上升期到兴盛期,然后逐步衰弱的过程。既要研制高品位,高附加值,高文化含量,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也要培育、开发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由于文化消费者的经济状况、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发展文化产业也应该多样化、多层次,以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即要实施集团战略、名牌战略,又要实施多路出击,充分占领市场的战略,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乡(镇)文化生活贫乏,与县城反差极大,这也可以称为一种“文化二元结构”。农村的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没有文化娱乐设施等问题,说明农村有一个潜力极大的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所以,应该瞄准这一市场,用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赢得巨大的消费群体,把产业做强做大。

(五)造就一大批“文化商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筑人才高地。我县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归根到底是人才。分析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文化产业要发展,就必须造就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从目前我县情况看,当务之急是营造一个能使高水平的文化经纪人不断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队伍。

7.2012年度江西茶产业发展报告 篇七

1.1本区域茶产业发展的特点

1.1.1政府关注, 扶持力度加大。

2012年江西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赣府厅发[2012]51号) 文件, 明确了对茶产业的支持政策。为贯彻落实这一文件精神, 2012年省财政筹集安排资金专项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茶产业项目建设, 按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实施, 项目建成并经验收合格后按照完成情况给予补贴。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补助标准为500元/667m2, 其中:省级专项资金补助400元/667m2、县级财政补助100元/667m2。各主要产茶县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 各地用于支持茶产业发展的资金都有提高, 发展新茶园667m2补助资金在600元以上。婺源、遂川、上犹等县2012年对茶产业的扶持资金都超过1000万元。

1.1.2面积、产量稳步增长, 产值提高。

2012年江西省茶园面积约6.67万hm2, 较2011年增长8.5%, 其中开采面积5.13万hm2, 较2011年增长7.9%, 无性系茶园3.4万hm2, 较2011年增长19.9%。干茶总产量4.26万t, 较2011年增长12.7%, 其中绿茶产量3.49万t, 较2011年增长12.2%, 红茶产量0.63万t, 较2011年增长14.5%;茶叶农业 (一产) 产值约26亿元, 较2011年增长14%。婺源、浮梁、修水、遂川、上犹5个茶叶主产县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2年五县茶园总面积约3.93万hm2, 较2011年增加8.9%;产量2.27万t, 较2011年增加16%左右;产值13.2亿元, 较上年增长39%;平均单产37.9kg/667m2左右, 较2011年增长6.8%;开采茶园平均产值3144元/667m2, 较2011年增长25.7%。靖安和资溪2个特色白化茶产茶县统计, 开采茶园平均产值10000元/667m2。

1.1.3品牌宣传力度加大, 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省级品牌“江西绿茶”建设初建成效。“狗牯脑”、“宁红工夫茶”、“双井绿”、“浮梁茶”、“上犹绿茶”、“婺源绿茶”、“资溪白茶”、“靖安白茶”等区域品牌宣传力度加大。2012年, 遂川县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 “狗牯脑”获“江西省著名商标”称号, “浮梁茶”、“宁红工夫茶”、“双井绿”等品牌进入全国百强茶叶公用品牌行列。

1.1.4良种和特色品种仍受欢迎, 区域良种选育工作开始起步。

2012年各地发展新茶园在品种选择上仍是良种优先, 适当发展区域特色良种, 安吉白茶在少数县仍是发展重点, 黄金茶等品种也开始在我省小面积引种。另外针对我省传统产茶区群体品种产品品质特点突出, 而自主选育良种少的问题, 上犹和遂川县都开展了品种选育工作, 各有一个品种参加全国第五轮区试。

1.1.5茶产业投入增加, 投资方式呈多元化趋势。

2012年各地对茶产业的投入都有增加, 除加大开发新茶园外, 对加工机械给予了重点投资。修水县引进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兼并重组宁红集团, 兴建现代化红茶加工厂和“江南国际茶城”, 南洋、方成茶叶等企业也落户修水县。为扩大外贸出口, 鄣公山茶叶实业有限公司投资9000万元, 建设万吨婺绿标准化加工生产线。为延伸产业链, 提升产品附加值, 聚芳永茶业有限公司投资2.7亿元, 建设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

1.1.6产品向多元化发展, 资源利用率提高。

绿茶生产仍占主导地位, 但受“金骏眉”等红茶产品营销市场的带动, 传统红茶宁红、浮红呈恢复性增长, 产品向高品位发展, 遂川、婺源县等传统绿茶产区也开始试制高档红茶, 市场反映良好。资溪县等特色茶产区利用春季后期及夏秋季原料开始研制工夫红茶。全省红茶产量呈增长态势, 价格居高不下。受乌龙茶在江西销售量和价格的影响, 也带动了江西乌龙茶产业的发展, 目前乐安、南城、瑞金、新余、宜春、兴国、黎川、崇仁、金溪等县都有引种乌龙茶品种, 并开始试制乌龙茶。受湖南黑茶产业的带动, 修水县正在酝酿发展黑茶。

1.1.7市场向外拓展, 产品知名度提高。

产区内销售一直是江西名优茶主要销售形式, 但随着产量的增加, 产区市场拓展难度增大, 政府开始引导企业和茶农向外拓展市场。遂川县由政府支持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辽宁、陕西等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窗口。浮梁县在江苏常熟设立了“浮梁茶”代储代售联络处, 实现了产地市场与销区市场的有效联姻对接。

1.1.8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保持良好。

从2012年江西省茶叶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得到的数据表明, 该实验室2012年抽取本省婺源、浮梁、德兴、遂川、修水等县的企业和市场产品29个, 有20个样品19项农药残留均未检出, 其余样品虽然有少数农药被检出, 但指标均未超出国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2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企业规模不大, 发展不平衡

纵观江西茶产业发展现状, 凸显的问题仍是产业规模过小,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差, 市场拓展能力和品牌升级打造能力仍然不强, 缺少规模型的深加工企业。不同区域、不同经营模式, 发展极不平衡, 茶园单产高的超过千斤, 低的仅有十几斤, 667m2产值高的超万元, 低的只有几百元等等, 品牌龙头企业平均单位面积产值较一般规模企业高50%以上, 较茶农高1倍以上, 发展不平衡。

2.2劳力紧缺, 生产成本上涨过快

江西茶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名优茶产业的发展, 而劳力资源直接关系名优茶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对于仅生产春季名优茶的江西, 劳力对产业的影响更大, 春季采摘劳动力供应不足, 采摘工资大幅增长, 生产成本上涨过快, 已严重制约了江西名优茶的发展。

2.3高效绿色植保产品欠缺, 产品质量安全压力大

江西有机和绿色茶叶认证面积大, 受有机产品价格优势的影响, 企业和茶农都希望能生产达到有机和绿色食品要求的茶产品, 但除少数茶园病虫害可通过自然调控得到有效控制以外, 大部分茶园依然存在病虫害危害, 农药防治仍然是茶园管理必不可少的措施, 企业和茶农都希望能使用既有效又没有残留的植保产品, 但购买困难, 而且还存在农药产品本身的质量安全风险。

2.4产业链不完整, 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

十一·五以来, 政府对茶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 产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茶园面积在稳步增长, “产、供”环节已有较好的基础, 但市场营销环节薄弱, 市场拓展进展缓慢, 产能未能得到较好发挥。

2.5技术力量弱, 服务体系建立难

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产、学、研、社 (行业组织) 资源与能力有限且未能形成合力, 科技支撑能力、行业指导协调能力、从业人员素质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省、市、县、乡四级茶叶技术推广机构不健全, 信息服务设备和技术人员欠缺。

2.6政策支持资金分散, 缺乏大型企业

政策给力还不够, 茶企普遍小而弱, 尤其缺乏“规模总量大, 经济实力雄厚, 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

2.7茶产业链条中的利润分配不均

茶农是茶叶的主要生产者, 所得利润太少, 影响积极性。茶农合作社 (协会) 、农产品协会运作模式基本上由挂靠企业说了算, 茶农自主能力太弱。

3 2013年茶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3.1政策优惠, 支持加大, 面积增加

继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以后, 各地都在酝酿出台相关政策, 估计有条件的市县都会出台优惠政策, 支持茶产业发展, 面积增加, 由传统产区扶持向加工和开拓市场倾斜。

3.2红茶市场活跃, 名优绿茶仍是重点

2012年红茶市场活跃, 销售形势看好, 价格居高不下, 估计2013年江西红茶市场仍保持良好态势, 红茶产量继续增加, 但春季前期仍以生产名优绿茶为主, 名优绿茶生产仍是春季生产的重点。

3.3劳力紧缺, 成本上涨, 春季名优茶产量增长缓慢

从业人员老龄化, 劳力资源减少, 茶园采摘面积增加, 面积集中区域的春季鲜叶采摘工紧缺会进一步加剧, 春季名优茶产量增长小于面积增长, 采摘成本仍会上升。

3.4茶园管理机械需求迫切

机械化可节约劳力已被广大企业和茶农所认识, 为了解决劳力问题, 茶园管理机械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4 2013年茶产业发展建议

4.1强化部门配合, 明确重点, 加大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发改、财政、农业等部门要积极配合, 充分调研, 明确支持方向, 重点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方式, 给予信贷扶持;国土、商务、工商、质监、税务为茶产业建立绿色通道, 增强茶产业后劲。

4.2规范农药生产和销售, 确保质量安全

农资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农药生产企业的监管, 规范农药标识。茶叶主产区应制定茶园农药使用技术规程, 禁止禁用农药销售和使用。加大纯生物和植物源新农药的研制和推广, 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4.3完善培训体系, 服务企业和茶农

省级“产、学、研、社”资源整合, 加强与茶叶科研院所合作, 引进“才智”, 增强专家队伍。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 开展新技术研究, 为企业和茶农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 服务企业和茶农。集中资金让对口的部门和专业技术机构承担培训任务, 以培训基层和企业技术人员、茶叶专业户和茶农为重点, 实施对口培训, 提高培训效率。

4.4依托科技, 挖掘茶文化, 促进茶叶产业链延伸

充分利用江西“山川秀美、生态优越, 茶产业源远流长, 茶文化底蕴厚重”的独特优势, 开发茶文化资源, 拓展茶产业外延, 着力打造“茶文化”、“茶旅游”等新型复合型产业。依托省 (市) 茶叶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 加强茶叶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夏秋茶和中低档茶的综合利用产品研发, 拓展茶叶发展领域, 扩大茶叶深加工的产品应用范围。

4.5重视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拓展市场

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建立茶叶交易市场, 南昌以龙鼎和鹿鼎两个茶叶市场为基础, 政府为其搭建宣传平台, 做大做强茶叶交易市场, 扩大交易量,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扩大茶叶消费。支持在茶叶主产县 (市) 建设茶叶交易市场, 为企业和茶农进入市场提供方便, 鼓励茶叶企业跨区域开设连锁经营。支持茶叶中介组织发展, 进一步发挥茶叶中介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支持专业销售企业 (公司) 或其它投资主体在茶叶主产区的乡 (镇) 、村投资新建茶青交易市场和茶叶加工厂, 引导茶叶生产的社会化分工。

4.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8.关于加快发展果品产业的调查 篇八

一、村里集镇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村里集镇现有果园面积9.2万亩,品种以苹果为主,此外还有梨5000亩、萄葡1万亩、大樱桃1000亩、干果2.1万亩、其它品种水果5000亩。年产果品2亿多公斤,其中苹果1.6亿公斤,优质果率85%以上。依托果品生产发展起来的相关企业100多家,其中果品冷藏保鲜企业80家、包装企业17家、化肥厂2家。全镇果品保鲜库库容量达13万吨,每年中转销售果品总量在20万吨以上。

依托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村里集产出的水果较其它地区味道更加鲜美,矿物质含量更高。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推广高接换头技术和栽植烟富1、3号,村里集以苹果为代表的果品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无论在栽培技术还是产量规模等各方面都走在了全市前列。但经过近20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渐显露了出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里集果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1、果品质量下降。现有果树平均树龄在20年以上,超过20%的果树超过25年,树龄逐渐老化,密闭郁闭现象日益严重,果树整体态势较差,果品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

2、没有形成品牌优势。村里集系列果品已在国家工商局注册“艾崮红”品牌,但近年来村里集围绕该品牌进行的品牌培植和市场开发力度不大,政府和果业协会的引导作用没有有效施展。在我国苹果市场中,蓬莱苹果包括村里集苹果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没有形成品牌效益,始终无法获得价格上的突破,市场份额的占有率与陕西、甘肃等地的苹果相比没有优势,假冒村里集苹果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3、产业化程度低。村里集果品种植面积大,但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现存果园多为5亩以下小果园,大型果品种植基地少,仅有王庄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和大刘家苹果种植基地,正在规划大赵家、英格庄两处苹果种植示范基地约500亩。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引导,现有果农大多年龄偏高,果园管理思想陈旧,易受商贩宣传的误导,在果袋、化肥的使用上随意性大,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低,导致病虫害统防统治难以实行,产业化进程进展缓慢。

4、产业链不完善。村里集近年来积极推动果品冷藏、保鲜企业的建设,当地果品产购销体系发展成熟,但距离建立完善的果品产业链条仍有很大的距离。

二、周边地区发展果蔬产业的成功经验

围绕破解限制果品产业发展中的难题,近期,对周边地区的著名果蔬产品进行剖析研究,挖掘他们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成功做法,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标准化生产,有效提高产品品质档次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是价值提升和市场开发的基础保证,凡是成功的品牌,首先都对产品质量有较高的要求,通过采取制定标准、加大科研、统一管理等各种手段提高产品品质。

2、依托产品特色优势,打好品牌战略

仅有好的产品而没有到位的宣传,仍然无法打开广阔的市场,“酒香不怕巷子深”已不适应当下市场经济。通过品牌推广,让消费者对产品认知、认可、认准,才能在保证质优的同时实现价优。

3、发展果品加工产业,提高果品附加值

果品除了以直接食用为目的进行销售外,针对果品的特点,通过进行加工和深加工,能够有效提高果品的附加值,增加果农收入。同时加工企业的入驻,又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税收收入。以莱阳梨品牌为例。

三、村里集镇果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制定完善果品行业各项标准,提高村里集果品质量

牢牢把握村里集特殊的土壤环境、气候条件优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化产业布局,努力实现果业由扩张种植规模向提高品质和效益转变,由分散的农户种植向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品种植园转变。

一是调整优化果业生产布局。为保持村里集果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高龄老树进行隔行去行,逐步实现对老旧低产劣质果园进行更新换代。把引进新品种和培育本地优良树种结合起来,在继续发展烟富1、3号的基础上,加大品种改良研究力度,争取在提前成熟期上实现突破,进一步扩大村里集苹果的优势。加快推广宽行密植、生草栽培等先进模式,使用矮化中间砧或矮化自根砧等脱毒苗木、免耕法、滴灌、微喷肥水一体化等先进技术,采用集约化管理方式,减少劳动力投入。由于果农受小农意识和从众思想的影响,在品种更新和新技术推广的前期阶段困难较大,可选取2-3个经济状况较好的村作为试点村,村和果农共同承担资金投入,政府给予一定补贴,以此推动更新加快进行。

二是推进种植园标准化生产。加快大赵家、英格庄两个示范基地的建设,在蓬丰路以西再规划2-3个示范基地,使基地的影响范围覆盖整个镇域,以示范基地的规模效益和产业效益吸引拉动果农走技术改良和基地化生产之路;立足现有果园布局特点,对小果园进行区片整合,采取“村镇指导、果农管理”的模式,统一生产行为,实现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产业化、劳动者知识化和专业化;根据村里集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标准,在果园管理模式、果树培育方法、市场营销行为等各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以提高果品内在品质、外观质量、食品安全水平和商品率;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充分发挥果业协会的引领作用,采取行政措施推动、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的办法,大规模、大范围开展实用、实效、通俗易懂的果业科技培训,增加培训班开办次数,提高果农采用新技术的意识和辨别优劣的能力。

2、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村里集果品知名度

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和引导的作用,优化环境,创造条件,以推动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努力构筑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塑造的体系,利用各种媒体和现代手段,加大对村里集果品的广告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是确定推广品牌,统一标识,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青岛市知识产权局局长杨成志对烟台苹果品牌现状如此评价:“烟台苹果全国著名,但烟台各苹果产区都用‘烟台苹果’这一个牌子,‘烟台苹果’谁都可以用。”烟台苹果的品牌在果品市场中的品牌效用已经无法得到有力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谁先打出自己的品牌,谁就能在未来的果品市场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二是借助多种媒介,拓宽渠道,提高产品市场开拓能力。发挥好乡镇政府组织协调引领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品牌塑造。要建设营销网络,在全国各大果品销售市场设立营销窗口,在蓬莱市内设立“艾崮红”苹果专卖点,与蓬莱本地景点合作,采取品牌推销点进景区、门票配苹果等方式,利用蓬莱阁、海底世界等景点的人气对村里集苹果进行宣传;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形式的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和推介会,费用由政府和企业均摊,每年10月底举办以果品展销和贸易洽谈为目的的文化节,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加;运用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改进交易手段,扩展销售渠道,利用好村里集政府网站在果品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开辟包含网上交易、产品推广、市场监督等内容的专栏,将村里集政府网站建设成“艾崮红”品牌推广的形象窗口。

参考文献:

[1].张廓玉,张利梅,张鹤.优质果品高产农谚问答[R].农村读物出版社,2009

上一篇: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演讲稿)下一篇:中国女排《夺冠》观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