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支教的网络资料

2024-11-18

短期支教的网络资料(8篇)

1.短期支教的网络资料 篇一

短期支教意义何在?

我们也许怀着美好的心愿,想着带给孩子们光明和希望,我们带着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感来到了乡村,但我们却做到了哪些?试问在这么短的时间我们能做到什么?我们最多能做到哪些?也许你会说,我们早起晚睡不都是为了孩子们吗?可是我们是否做到静下心来反思:大量的劳作不等于丰富的收获,也许往往是劳而无功。短期的支教就真的可以理解成支援教育吗?那岂不是夜郎自大,班门弄斧,自欺欺人。做到真正的是以传授只是以思想为主,其他的一切为辅,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即使我们二十四小时讲授书本知识,甚至于测验考试,又能讲多少呢?孩子们又能接受多少呢?短时间要改变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可能,但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认知,却并非不可能。注重思想上的引导才是至关重要的,引导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端正他们学习的态度,是他们产生对外部世界的憧憬,产生改变现状的想法,否则短期的支教留下的只是短暂而快乐的时光,若如此,支教的初衷又是什么呢?难道是我们开开心心离开,留下无所适从学生吗?

是的,毋庸置疑,支教的确带给孩子们知识、快乐。但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我们大学生所具备的丰富的知识阅历,对他们探求知识的引领,以及他们想摆脱贫穷,想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孩子们的渴求眼神,泪水透视着什么?那是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啊!我们不需要林花谢了春红,曲尽人散;让思想的余温恒久,让孩子们求知的态度如影相随。

附:张静,这只是我的一些浅谈,希望给你的支教画上圆满的句号。

2.短期支教的网络资料 篇二

关键词:师范生,短期支教,动机

一、问题提出

短期支教[1]是指社会机构、学校机构、学生社团所组织的在一段时间内 (一周到一个月) 进行有组织性的支教活动, 其时间、次数、地点一般是固定的。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 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对研究人们行为活动有重要作用。师范生对短期支教行为所持有的不同价值观是其人生观的外化, 探查其动机结构, 可及时对其思想动态进行引导, 也为支教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可借鉴的解决对策。在楼俊君[2]、代训锋[3]、沈艨[4]等人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目的研究的成果上, 将师范生短期支教的动机整合六个维度的动机水平。

二、研究对象

以浙江省在校本科大学生为被试, 进行随机问卷发放, 共发放440份, 有效问卷共402份, 占91.36%。有效问卷中男生59人, 女生343人。

三、研究结果

(一)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下同。

表1结果表明, 师范生参与短期支教的动机中, 体验生活, 增加经历, 磨炼意志>提升师范技能, 积累教学经验>践行社会责任, 树立正确人生观>促进资源配置, 弥补教学缺陷>完成社会实践任务, 获取课程学分>评优评奖的制度倾斜和优惠政策。

(二) 各变量在是否参与过短期支教动机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

表2结果表明, 在“促进资源配置, 弥补教学缺陷”和“完成社会实践任务, 获取课程学分”两个动机上, 参与过短期支教>没有参与过短期支教。

(三) 各变量在性别差异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

同样, 通过表3发现, 在这四个动机上, 男女差异显著, 且女性>男性。

四、讨论

(一) 师范生短期支教以“体验生活, 增加经历, 磨炼意志”为首要动机

支教存在一定的跨域性、挑战性和新鲜感, 可以丰满人生, 成长锻炼, 完善自我, 是师范生参与短期支教的首要动机;其次, 作为师范生, 在支教过程中可以学以致用, 促进师德师能的提高。

(二) 是否参与过短期支教对于师范生短期支教动机存在影响

参与过短期支教的同学更能体会教育的不平衡性, 希望以己所能促进资源配置, 弥补教学缺陷, 改善当地教育, 也更能体会参与支教后在评优评奖方面的回馈。

(三) 师范生短期支教动机存在性别差异

女生相对于男生更遵循社会价值观, 渴望社会认可;上进心足, 更注重学习和荣誉;也更有爱心, 利他性更强;同时, 师范生中女性比例远大于男性, 特征性更明显。

参考文献

[1]耿希峰.从动机角度看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的关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2]楼俊君.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的思考.科技信息, 2010 (27) .

3.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一辩稿 篇三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尽管短期支教目前确实不成熟,但我方仍然认为短期支教利大于弊。短期支教指大学生社团或公益性组织发起的寒暑假支教志愿活动,活动一般不超过一年。我方衡量利弊的标准是能否通过其利端解决其弊端,我方认为短期支教利大于弊理由如下:

第一,短期支教对支教者本身利大于弊。开展短期支教活动是加强养成教育,引导大学生或社会团体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短期支教的利端是可以解决其弊端的,要保证团队的领导者的目的是纯粹的,并对支教者的支教行为加以严格的规范,无论支教者的顾虑如何,只要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就能在支教活动中收获经验,传播正能量。而且由于体制和方向的问题,大学生在国内接收高等教育有缺失的环节,而公益和志愿者精神,是让大学生得以完整的一剂“良药”。公益和志愿者精神,只能通过实践去获得。

第二,短期支教对受众利大于弊。开展短期支教,支援贫困地区教育对提高该地区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短期支教确实在时间上较短,但是其利端仍然可以解决其弊端,因为短期支教作为辅助性教育手段,它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人才,而在于发现被支教地的教育问题并反馈,带去外面世界的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引导更多的人投身到支教行列,支教行列越来越壮大,越来越规范,问题和弊端就会被源源不断的被解决,当地教育才可均衡发展。

4.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篇四

一.定义

1.支教: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支教本来是某些个人或团体出于某种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自发进行的公益行为。

2.“支教活动”是针对教学环境差、又缺少老师的山区小学、福利院、聋哑学校以及农民工子女所在学校而开展的教育支援活动

它最早是一种单纯的个人或集体活动,其动机主要是出于一种理想的追求、道义上的责任感或是瞬间的震撼。3.大学生支教: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毕业前的实习时间,或者应届毕业大学生毕业直接参加国家支持西部教育计划,到贫困地区的支援教育的行为。

4.利与弊:这个社会或者某个群体很需要大学生短期支教带来的好处,并且由大学生短期支教带来的坏处是可以避免的。

短期支教的时间:3年

二.角度

支教者,被支教者,当地的教育(当地的老师),社会效应

弊:

就是支教时间短,支教人员不固定,更甚是支教地点都不固定

1.孩子:孩子在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落差感;给孩子们带去了自卑,打搅了孩子们本来简单纯朴(无知)的生活;当满怀希望的孩子走进城市看到的却是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利益关系(大学的价值)时,大多数孩子面对的将是是希望的崩溃;少数孩子的成功并不能挽回大多数孩子的命运;(学习的意义,从本质上改变学生及其家长对学习的认识,要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听进去,短期支教就有意义)

短期支教队员缺乏必要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影响到当地老师的教学完整性。

2.支教人:短期支教队员的目的不纯(大学生短期支教都是需要自己分担部分生活费车费的,有的甚至需要承担全部的相关费用)人员的更替以及支教时间短暂;毫无经验的新队员从老队员的经验里得到的恐怕少得可怜,于是一批批新老队员不断地留有遗憾;支教队员的安全也存在问题。

2.当地的教育(当地的老师):短期支教队员的前往给当地学校老师及孩子家长带来了太多的压力,支教员教课内容新颖(内容,可以教基础内容);孩子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容忽视,其家庭收入根本无法支付更高学历的求学费用有可能教育出糟糕的学生; 4,短期支教的功利化发展趋势:

(留守儿童得以托管,给当前社会解决了一个难题,同时对于输出支教队员的相关学校或机构,短期支教给其带来了不可预估的名声和资源)有物质上的帮助,力量有限,但微薄之力也是一份力量。

实例1:2009年实施了两年的北京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计划不再坚持,改为长期支教(当时“我们未来还是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赵凤桐表示)实例2:网上一份调研结果表明,有78%的受教学生为大学生哥哥姐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感到遗憾和苦恼。→回乡支教,是可以改进的。

实例3:

2003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在财政部、人事部的支持下联合发起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一计划的开展为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正式化及规模化拉开了序幕。2005年教育部进一步提出了“继续把农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鼓励大学生到经济落后地区开展教育支援活动,7年间约有7万余名大学毕业生被动员到西部基层进行服务。实例4:据《中国青年报》所登载的一篇调查报道数据显示,虽然95%的受教学校认同大学 1

生短期支教,并表示支教有效果,但同时有9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校方教学困难,8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受教学生上课会不专心,9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未受教学生会跟不上正常课程或有心理负担,这些都给学校接下去的教学造成压力,100%的学校担心受教学生的安全问题„„当课堂恢复到老样子,孩子们心理落差很大。实例5:卢安克,德国汉堡人,从1997年至今,他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已经待了十年,辗转多处山村,过着城市中人难以忍受的简陋生活,支教十余年,持续关注中国留守儿童的的教育问题。

实例6:徐本禹,2003年延迟华中农业大学公费读研,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与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支教,因天涯社区的文章《两所山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而被中国人所熟知,后获选中国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人物”。

实例7:《 中国青年报 》(2011年11月10日)董亚宁当时在是同济大学机械学院的研三学生,来自全国闻名的高考状元县——甘肃省会宁县,读大学时接受过浙江一位企业家的资助,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他在学习之余经常参与一些公益助学活动,后来专门成立了一个公益助学组织——“千里草助学计划”。董亚宁没有停留在调研阶段上,而是考虑如何能够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事实上,他所发起的“千里草助学计划”就一直在探索一种科学合理的短期支教模式。

“传统的短期支教选择地点往往是离家乡很远的贫困地区或是学校附近,而千里草助学计划模式选择了在回乡支教的理念下开展大学生短期支教。回乡支教就是大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甚至回到自己的母校开展支教活动。”董亚宁自己这几年都是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短期支教。“大学生支教的经费往往有限,而寒暑假回家的同时可以开展支教项目,一举两得;而且回乡支教的大学生都是当地人,可以用家乡话与孩子们沟通,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一种亲切感,很容易与孩子们交流,也容易得到家乡乡亲们和教师们的认可。”

而针对短期支教大学生志愿者缺乏培训和管理困难的问题,千里草助学计划模式运用了“太阳币计划”管理和培训大学生志愿者,设置各种任务,大学生志愿者完成任务后,将获得相应的“太阳币”积分,达到一定积分后方可申请参加短期支教或申请组队开展短期支教。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过滤”掉那些凭一时冲动加入的人——“农村的孩子伤不起,很多城市大学生不明白这一点,有些人还真是不去为好。”

董亚宁的团队还通过大量调研并请教专家,根据山区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特点,编写了一套《微笑成才五部曲》教材,分为自我认知、道德养成、智力培养、人生导引和探索实践五个板块,而且课时也符合短期支教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支教大学生还会把教材、教案以及教学理念留给学校的老师,并聘请骨干教师担任项目点负责人继续推广《微笑成才五部曲》,“原本作为服务对象的老师,将转换成提供服务者,将‘支教’继续延续下去。”2010年8月,董亚宁带队首次在陇南灾区土蒿小学、苇子沟小学、宋坪学校及南康学校开展《微笑成才五部曲》项目,又于2011年2月在甘肃会宁八里中庄小学、土门乡中心小学及八里陈去小学3所学校开展,项目期间邀请当地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老师、家长及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来,不论项目前期筹备、实施过程,还是后期保障机制,都相当顺利。“我们是设想把千里草助学计划短期支教模式打造成为一个连锁体系,从模式到内涵,构建统一的、标准化的模板,这样才可被更多的大学生短期支教团队复制。”董亚宁信心满满。

突破点:“大学生支教”是必要的,而其存在的问题是可以在不改变其“短期”及“支教”的性质下,通过制度规范解决的,因而大学生短期支教是利大于弊的。

依然有68%的受教学生在支教后认为学到了知识,并且有95%的受教学生表示喜欢大学生教学,以上问题都属于客观问题,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更加科学的支教模式来得到改善,这里主要是指规范在支教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关于心里落差:我们可以改进:“入乡随俗”,我们可以尊重山区平时的传统教学模式,总之就是可以避免的。

农村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虽然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呈现出“鸡肋”乱象,但在中国乡村教育整体趋于衰落的情势下,这种支援方式无疑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治标难治本,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需要国家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改善乡村教育条件,使大学生“短期支教”自发地变成“长期支教”,扩充乡村教育资源,遏止其衰落的势头。只要安排的足够科学,考虑的足够充分,绝对是利大于弊,不管是对志愿者本身还是当地受教学生。

请那些对短期支教有偏见的人到大山里看看,看看他们需不需要我们的帮助,需不需要我们的关怀,需不需要我们的支教。就算我们的支教活动的确不该开展,那也请你关注一下山区,给他们捐点书,捐点衣服,捐点爱心。这次我觉得唯一的遗憾就是送给孩子们的东西太少太简陋了。(长期支教:可操纵性不强)

现状是:要建长效机制,面临着资金匮乏、难以和当地长期合作等诸多机制限制 每年全国有数以千计的大学生利用长假进行支教工作,他们的活动大都集中在10天至20天内。

大学生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偏远地区,把五彩缤纷的梦想种进孩子们的心里,获得了当地师生的赞誉。

实例:林芸生是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的大二学生。他说:“回去之后,我们计划联络其他院校的法律院系,由他们每年来完成‘接力’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努力将学生们支教过的学校发展为实习基地。今年7月,在学校的支持下,该校生命科学学院与湖北省麻城市教育局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北师大将在麻城县建立暑期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暑假,学校都会派出一定数量的学生到麻城参加教学实践活动,麻城当地则将为大学生们的支教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成立于今年3月的中国大学生志愿支教基金,是本次新疆支教活动的组织者,立志要在大学生支教活动中取得突破。仅对新疆支教,基金就提出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计划:在未来5年内,选派1000名大学生,志教100所新疆中小学,资助2万名新疆中小学师生等。“尽管这次支教新疆还有些不足,但是这毕竟只是开始,我们最终要建立的是‘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长效化’的志愿支教活动。”基金秘书长傅道迅说。

而在该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齐维京看来,每年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去各地支教,还能起到一个信息中介平台的作用。

齐维京认为,每年为数众多的大学生支教队伍,深入老少边穷地区,如果仅仅从事短时间的支教活动,将不利于最大化地发挥支教队的作用。“这么多学生花了那么多精力、那么多钱,舟车劳顿地下到最基层,我们是否可以更充分地挖掘他们这一趟的价值?”齐维京说。

志教基金依此提出了“整合”的概念。齐维京介绍说,该基金将致力于改变“各自为战”的状态,不仅整合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支教资源,也要整合被支教地区的资源,使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效益最大化。“总而言之,我们一方面资助和帮助全国各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一方面要通过资助、授课、长期联络等多种方式,照顾和关爱当地师生。”

1.出发点不能定性全部。短期支教对志愿者也是有一些好处,只要团队的领导者或者说倡议者的目的是纯粹的,并且可以对团队成员的支教行为加以严格的规范,不管支教队员的目的是否纯粹,只要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并能在约束下做好一个支教老师该做的事,带去正面的能量,那我们又有什么好强求和质疑的呢?因此这就要求团队具备一定识人的能力,能够在选拔过程中尽可能的把机会让给那些真正热心公益同时又有能力的同学。不管你目的如何,至少你去了。如果你肯全力以赴去完成这个任务,去认真做调研、备课、与学生交流相处、上好每一堂课,你就完成一次好的支教。

2.没有人会否认保持长期教育关系的好处,但是对于支教来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些人借此来抨击支教无用,媒体也经常报导一些长期支教的大学生来树立榜样。

支教活动:以在校大学生为志愿者、农村中小学生为受助对象的短期互动型公益项目,以大学生短期支教为代表,也包括乡村冬夏令营、乡村学校或社区寒暑假读书会等其他形式。这项目一直以来,“旁观者”的批评声和“行动者”的反省声都不绝于耳,但却始终顽强生存乃至蓬勃发展。

此类项目的更重要的受益者,是大学生志愿者,而不是乡村的孩子们。由于体制和方向的问题,大学生在现有框架下的任何努力和坚持,都不能弥补他们在国内接收高等教育缺失掉的环节。而公益和志愿者精神,我以为乃是让大学生涯得以完整的一剂“良药”。公益和志愿者精神,只能通过实践去习得。在公

益行动中,大学生将更加懂得爱与被爱、懂得现实与理想、懂得纯真与感动、懂得责任与坚守、懂得团队与宽容。

1899年时,美国的高中以上学历者仅有10%,正是通过积极参与慈善公益和各类志愿活动,成长起大量的管理和领导人才,为美国这个超级强国百年来的发展和成就提供了骨干力量。无论大学生们参加何种形式和内容的公益项目,不管这个项目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不论这个项目的时间是长是短,只要他们是自愿和志愿的,都值得大声赞扬,都应当尽力呵护。大家都知道美国最成功的支教类公益组织,很可能也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支教组织是为美国而教。虽然独立调查明确显示,“为美国而教”的志愿教师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但诸多媒体最常用(可能也是“为美国而教”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评价却是:“为美国而教”的最大影响不仅仅在于它为美国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输送了一两万教师,更重要的是它为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有社会责任心和有领导能力的骨干。连“为美国而教”这样系统化的长期支教项目,更重要的价值都在志愿者自身,更何况寒暑假支教、夏冬令营这种短期项目!

人对了,世界就对了。这是企业乃至各类面向成人的培训中,培训师常常喜欢引用的一个故事,如下:有个牧师苦苦思索隔天的讲道内容,5岁的小儿子在旁边不断要求爸爸陪他玩。于是,牧师拿出一张印有世界地图的报纸,撕碎并嘱咐孩子拼好粘起来。10分钟后,孩子兴高采烈地跑来说拼好了。牧师十分惊讶,一个5岁的孩子怎么有认识世界地图的能力呢?只见孩子分得意地说:“很简单啊,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像,所以我就把纸翻过来。人对了,世界就对了。”牧师顿觉豁然开朗,第二天他讲道的题目就是“人对了,世界就对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哲理故事,因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总是会遇到这种一体两面的问题。大学生短期支教类公益项目,大学生的成长和农村孩子的成长(以及学习和教育等更系统性的问题),就是一体两面。有一个远比大学生短期支教有名的多的一体两面问题。亚当斯密在自己的经济学开山之作《国富论》中,最著名的论断是:

在自由市场中,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就是经济学的一体两面问题。马克思倡导优先解决公共利益,并试图以此带动个人的幸福。而亚当·斯密,在理性洞察了“人性”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法,并以此奠定了现代资本主义繁荣和富强的基础。(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我以为与斯密的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老子、斯

5.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分析(共) 篇五

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小组方案

调查报告题目——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分析—基

于“光明行”江苏支教团暑期支教的调查

一、调查背景

目前,我国仍然存在明显的教育不公现象,由于地域、经济条件、民俗观念等限制,许多身处教育落后地区的孩子并不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这一现状正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较为活跃的一个群体,就是当代大学生。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团体正投入到支教这一公益事业之中去。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短期支教成为大学生支教的主要形式之一,即主要利用寒暑假等相对集中的一两个月开展支教活动。

支教本身是对社会和支教者都有益的一项活动,它让青年学生在支援了当地教育的同时,对中国国情,尤其是农村教育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然而,我国目前的支教事业还不是很成熟,尤其是大学生短期支教行为的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目前对这一活动的调研也比较少。社会上也存在对其支教动机、支教意义、支教效果、后续影响等的质疑声。同时,大学生支教团体本身也可能存在组织成熟度、成员素质等问题。只有对这些客观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认清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才能推动我国支教事业的蓬勃发展。

“光明行”江苏支教团是由南京多所高校学生志愿者组成的一支暑期支教队伍,于今年在江苏省展开了支教活动。该团队的志愿者均是来自南京各高校的优秀大学生,团队的组织和运行由学生完全独立承担,是一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短期支教团队。我实践小组成员作为其中一名志愿者,跟随支教团来到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大兴中心小学,进行了为期20天的支教活动,我们小组部分成员也跟随支教团进行了一天的支教体验活动,并在当地开展了我们的实践活动。

二、调查意义

我实践小组开展本次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支教过程,深入接触大学生支教团队,全面了解支教方与被支教方,以及社会大众的看法,希望能加深对目前我国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了解。我们会总结出目前存在问题,给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以期给大学生支教团队一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支教活动。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的调查能给大学生朋友,乃至整个社会一些思考,思考一下什么样的支教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怎样才能不断提高支教水平等问题。只有在实践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我国支教事业才能不断发展。

三、调查计划(详见小组实践方案)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分为南京高校大学生支教团队、支教地学校、学生及家长、社会大众三个方向,对每个方向都会有对应的问卷与访谈。

调查方式:本次调查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相结合,具体方式包括实地体验、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访谈三种,其中,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要方式。

人员分工:

四、调查过程与结果

(一)相关资料

(二)支教体验

(三)问卷调查

为了确保本次实践调查活动中所收集数据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得出更为真实的结论,我们小组从支教团队、被支教方(包括当地学校的学生与家长)、社会大众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得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对于支教团队的问卷,我们主要通过网络发放的形式开展(事先已获得联系方式),共发放问卷 份,收回,回收率100%。对于被支教方的问卷则主要是在“光明行”支教地完成,共发放问卷 份,收回 份,回收率。对于社会大众的问卷则是以上两种形式皆有,并将范围扩大至调查小组成员家乡,共发放问卷 份,收回,回收率。下面是问卷(详见附录)调查的结果整理和分析。

1、支教团体问卷

2、被支教方问卷

3、社会大众问卷

(四)实地采访

与问卷调查相配合,我们小组还分别对本次调查中的三个对象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其中,为了更好地采访大学生支教团体,我们小组特地参加了今年6月在南京召开的“2011首届南京公益展示会”,对参展本次的南京各高校支教团队,包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手拉小手”支教团、南京审计学院“印象西部”社团、南京师范大学“健康中国”协会、南京大学“光明行”江苏支教团进行了采访,并记录了联系方式,为接下来的问卷调查提供方便。对于被支教对象和社会大众的访谈则集中于跟随“光明行”支教团队体验支教期间完成。下面是访谈部分的总结。

1、支教团体采访

在对各学生支教团体进行采访后,我们发现采用寒暑假短期支教这一模式还是比较普遍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学生平时忙于学业和校园活动,没有精力开展支教活动,另一方面学生组织能力有限,还不能够很好地策划长期的支教活动。各支教团体在支教动机的回答支教动机这一问题时,都将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放在了第一位,同时也强调了锻炼自身能力,提升自我的重要性。在团队成员选择上,支教团队普遍更倾向于外向开朗的学生,并强调支教者的多才多艺和个人魅力。大多数社团对于以往支教效果感到满意,认为自己的努力对被支教者有较大的帮助,也表示会继续支教事业。但是,一些社团也反映支教活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支教的效果和自我预期存在差距,受支教当地对支教团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个别支教者动机不纯、责任心不强等问题。

2、被支教方采访

在跟随“光明行”江苏支教团进行支教体验期间,我小组成员对支教地的校方、学生以及家长进行了采访,了解了他们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看法与意见。首先是校方对支教团体的到来表示欢迎,接受采访的老师说,虽然他们小学条件不算太差,师资力量也足够,但是学生的暑期生活比较单调,学校也没有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光明行”支教团体的到来,丰富了该校学生的暑期生活,帮助学生们开阔视野。学生们对于支教团的到来也感到十分新鲜,许多孩子自愿报名来学校上课,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暑假“上课”存在抵触。当问及孩子们对于支教课程的感受时,很多表示所上的课和以往的课“不一样”、“更有意思” “开拓了视野”。孩子们还说,大哥哥大姐姐都很友善和蔼,很关心他们,觉得他们多才多艺,很崇拜他们。此外,在走访3位学生家庭过程中,我们也听到了来自学生家长的声音。家长们对于大学生的到来表示欢迎,认为孩子能接触到大学生对孩子成长有利。但有些家长觉得当地教育已足够,不需要“支教”。对于支教时间,家长们表示理解,但也指出,时间短,效果的持久性就会差。

3、社会大众采访

我们小组5人分工,共随机采访了10位社会大众。首先,所有人都对大学生支教表示支持,认为这体现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当问及是否担心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存在不良动机时,大多数民众表示出对大学生们的信任,认为大学生的素质较高,思想觉悟较高,对他们表示理解。但也有人认为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浓厚,不排除某些大学生以支教为自己牟利。关于短期支教这一形式,很多人表示理解,理由是大学生还是应以自身学业为重。而关于支教效果方面,大多数人认为肯定有效果,“对孩子有好处”,“能激发孩子学习动力”,但是对于这些良好影响的持久性存在一定质疑。有人还提出建议,希望大学生们能利用课余时间到高校附近的学校与在校学生展开互动。

总的来说,在对以上三方面对象的实地采访中,我们获得的积极信息多于消极信息,这表明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益处还是很大的,各方面对于支教抱有积极的支持态度。但其中反映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值得我们深思。

五、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亲身体验支教活动和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虽然十分活跃,益处明显,但是也存在问题不少。下面是对其中较为集中的几个问题的总结与分析。

1、支教者动机问题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大多数大学生支教者都将奉献爱心,为支教地儿童带去希望作为自己参与支教活动的首要目的,其次才是为了丰富自身的阅历,完善自我。但是,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的功利性正在不断加强,这一问题在短期支教中尤为突出。许多学校社团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些缺乏责任心的大学生参与支教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能够在简历上多添一笔。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使得社会对当前大学生短期支教开始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

2、支教时间问题

支教时间短、选取时间段尴尬是大学生短期支教中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短期支教多将时间安排在寒暑假,周期多为10至20天。在时间点上,被支教地学校已处在放假状态,如若要求学生继续接受教育显然是不合理也不现实的,所以说能接受到教育的孩子其实数量有限且不固定。另一方面,支教周期过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被支教者可以得到的知识以及技能上的提升微乎其微,支教者所能做的最多的也就是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输入新的观念,但其影响毕竟有限。

3、支教活动延续性问题。

大多数短期支教活动在结束后即与被支教地失去了联系,不再有后续的交流,这使得活动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因为大学生对支教地孩子的影响有限,如果不能使之保持长时间的交流与接触,譬如简单的书信往来,那么那些曾经接受过支教帮助的孩子很难在今后的成长中接受良好的引导。

4、支教者的素质及技能问题

大学生支教者在知识储备上已完全胜任教学任务,但是,在教学技能上,大多数的支教者都缺乏经验,所以极易出现课堂混乱,学生难以管理的问题,使得教学质量的得不到保证。同时,支教组织者在课程安排上的不科学与不合理也会导致支教效果的不佳。另一方面则是个别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低下,在支教当地留下不好的印象,使得被支教地产生反感情绪。

5、支教资源分配问题

由于资金、地域等限制,许多大学生支教团队在选择支教地时并不是将最需要支教的地点放在第一位,而是选择愿意接受支教,又便于自身开展支教活动的地点开展活动。这样一来,就极易造成支教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往往是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得不到支教帮助,一些并不需要支教的地方却成为支教团组织者积极联系的对象。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与上面所提到的支教功利性目的也存在一定关系。

6、支教必要性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受支教地对于支教团体的到来都表示欢迎,尤其是有些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根本没有必要接受大学生支教,对大学生支教的态度比较淡漠。

六、建议小结 对于上述大学生支教过程中产生问题进行总结后,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还不够完好,许多方面需要改进,为此,我们小组在参考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1、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摈弃功利心,真正将支教当做公益事业来看待。

2、大学生支教者要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在支教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形象,为学生做榜样。

3、支教组织者注重对大学生教学技能的培训,实施支教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以确保支教效果。

4、支教组织者更为科学合理地选择支教地点,提高支教的有效性。

5、增加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的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出有效的支教模式与方法。

6、增强短期支教的后续工作,支教团体与被支教地保持长期联系。

7、探索大学生参与支教的新模式,以克服短期支教弊端。

8、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法规,使大学生支教规范化,保障支教大学生权益。

大学生支教作为我国支教事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正在为改善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状况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对于大学生支教的探索,能够帮助其更好地完善自身建设,使这一群体不断走向成熟,最终达到支教的制度化、规范化。希望我们小组的本次调查,能够对改善当前大学生短期支教状况有所帮助。

七、附录

附录一:针对大学生支教团队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朋友:

您好!我们是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09级的学生,现在正开展关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的社会调查。以下的问卷时我们专门为大学生支教团体设计的,希望您能接受我们的调查,如实完成问卷。谢谢!.你们组织支教的目的是什么?(多选题)A.锻炼自己,丰富社会经验

B.帮助贫困儿童

C.给那些想帮助贫困儿童提供机会 D.其他----------------------2.你们觉得同学支教的目的有哪些?(多选题)A.帮助贫困儿童

B.锻炼自己,丰富社会经验 C.跟风

D.其他----------------------3.一般支教的效果如何?(单选题)

A.很好,同学们的学习都有很大提高,师生感情也很好 B.一般,提高不多,但师生感情不错 C.没有效果,师生感情不错 D.没效果,师生间也没什么感情

4.除了支教,你们还做过其他帮助贫困儿童的事没?(多选题)A.为贫困儿童筹集捐赠财物 B.向社会呼吁帮助贫困儿童

C.建立联系,为他们解决各种问题

D.其他------------------------

E.没有做过 5.对于支教同学,你们有什么要求?

6.对于支教,社会有没有给你们提供什么便利?如果有,是哪些?

7.在支教过程中,学校、家长和学生是怎么看待支教的?

8.组织支教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9.您觉得大学支教现状有哪些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附录二:针对被支教方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朋友:

您好!我们是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09级的学生,现在正开展关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的社会调查。以下的问卷时我们专门为接受支教服务的学生和家长设计的,希望您能接受我们的调查,如实完成问卷。谢谢!1.您的孩子曾经接受过类似的支教吗? A.有

B没有

2.您 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这次暑期培训吗?

A 愿意

B不太愿意

C非常不愿意

D无所谓 3.您认为大学生假期支教的安排合理吗? A 合理

B、不合理

C、无所谓 4.您认为被支教多长时间合适?

A.半个月左右

B.半个月到一个月

C.一个月到两个月

D.长期支教 5.您的孩子最需要哪方面的辅导?

A.语数外文化课程

B.美术音乐舞方面

C.思想方面 6.您觉得支教团体及志愿者负责任吗?

A.很负责

B.一般

C.不负责 7.您觉得自己的孩子在支教中有所收获吗?

A.有,收获大

B.有,但不明显

C、收获不大 8.您的孩子经过支教辅导,在什么方面有最显著的变化? A.学业成绩

B.性格

C.生活常识 9.您对支教团体的态度是什么? A.感谢

B.排斥

C.无所谓

10.您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也成为支教团队的一员吗? A.希望

B.不希望

11、请您简略谈谈对大学生支教团体的印象

12、请您为大学生支教提一点建议,谢谢!

附录三:针对社会大众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朋友:

您好!我们是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09级的学生,现在正开展关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的社会调查。以下的问卷是我们专门为社会大众设计的,希望您能接受我们的调查,如实完成问卷。谢谢!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 您的职业:

A农民

B.工人

C.学生 D.个体户

E.企业管理者

F.其他-------3.您对支教的了解程度:

A.仅仅是听说过,没有注意过此方面的的新闻、政策、文献等

B.未参加过,但周围有参加过的亲戚或朋友

C.参加过,并且切身体会过 4.您支持支教吗?

A.非常支持

B.支持

C.无所谓

D.不支持 5.您认为哪些地方适合支教(可多选):

A.我国西北部

B.东部地区较落后的农村

C.灾后恢复生产的地方

D.离家较近的、相对落后的地方

E.哪里都行,只要当地接收

6.当代大学生在您心目中的形象(可多选):

A.热情阳光 B.充满爱心 C.吃苦耐劳 D.功利心强E.自私F.不能吃苦G.自负,好高骛远 H.死板 I.其他

7.您认为大学生支教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A.奉献爱心,服务社会

B.丰富个人阅历,增加社会经验

C.充实履历,为升学求职增加砝码

D.感觉有趣,顺便旅游

E.社会需求,结交朋友

F.其他--------8.您认为,大学生应选择什么时间支教? A.周末,这样更具连续性

B.节假日,充分利用时间

C.寒暑期,帮助渴望求知的孩子们

D.长期支教

9.在您看来,那种形式最适合给孩子们授课?

A.课堂上借助课本,给孩子们讲述一些基础知识

B.以引人入胜的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讲讲授

C.通过游戏和孩子们交流以及知识讲解

D.结合孩子们所熟悉的身边生活与孩子们互动讲解如何教,与自己专业对口 10.您认为短期支教对大学生的影响或作用:

A.非常不适合大学生,浪费时间精力,应该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

B.不适合,对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提高没有较大帮助

C.无所谓,短期支教对大学生可有可无

D.有益的,但在实际活动中效用有所折扣,为其以后找工作服务

E.非常有益,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1.您认为短期支教对受援学生的影响或作用

A.由于文化、年龄等差异,部分志愿者动机不纯,受援学生可能被大学生的某些行为误导

B.支教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教学技巧,浪费受援学生的假期时间,使他们没时间备考或享受童年或帮助家务

C.可有可无,受援学生得不到实质性的帮助,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

D.非常有益的,对他们以后的理想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12.您认为短期支教对农村教育的影响或作用:

A.浪费资源。扰乱农村教育自身的发展进程

B.微乎其微,由于短期支教时间段、人员更换频繁,只能简单的解决受援方一时的困难,无法解决其根本问题

C.为农村提供了优良的教育,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对改善农村教育有很大帮助 13.您认为支教中谁才是真正的受益者以及原因:

A.大学生本人

B.被支教学生

C.两者都有

原因:

14.您认为支教存在的问题:

A.大学生与孩子们的交流不深,仅限于课堂

B.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经验

C.孩子们不配合

D.支教地教学设施不完善

15.您认为该下列那条建议最能完善短期支教政策?

A.完善对支教大学生的管理措施,加强对支教大学生的相关培训

B.高校、受援学校及相关部门重视短期支教,积极配合支教大学生

C.完善对支教大学生的激励措施,激励更多大学生前去支教

D.加大支教的宣传力度,号召更多的大学生进入支教的行列 16.您对大学生支教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6.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 一辩稿 篇六

谢谢主席,大家好!

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特点在于其无偿性,公益性。大学生短期支教则指大学生利用寒假或暑假进行的公益性支教活动,一般不超过一个月(中华支教网定义)。我方判断的标准是:短期支教是否能够真正改善支教地区的教育水平,是否能将当地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我方理由如下:

第一,短期支教相比较长期支教弊大于利。短期支教时间短,缺乏连贯性,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志愿者都是一次支教,并且大多数志愿者对贫困地区的课程设置,学情都不太了解,通过几天的体验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习惯稍微了解,支教就结束了,缺乏连贯,受益甚微。并且短期支教相较于长期支教缺少当地教育部门这一纽带,导致缺少监管和长效机制,以至于每次新的志愿者来就要开启新的教学活动。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并没有实质性帮助。

7.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一辩稿 篇七

首先,支教,是指支持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大学生短期支教,则是大学生社团或公益性组织发起的寒暑假支教志愿活动。

然而,如今的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有以下几个弊端!

一、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出发点偏离了支教的真正宗旨,形式主义严重,缺乏实际意

义。据调查分析,如今近73%的大学生把支教当作一堂必修课来看待。导致大学生过多考虑其在支教过程中的锻炼和提升,主客体颠倒,利己性较高,而忽略对小孩子的影响。

二、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教学效果不佳。据调查,支教大学生团队以在校的本科生为

主体,90%则是以大

一、大二的学生为主。所以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教学经验,不利于教学。更何况大学生短期支教时间短,大学生和孩子们的磨合时间有限。其中80%的团队每年更换支教地点,队员更换也很频繁。其教学内容不完善又缺乏创新,常是边备课边教学,导致教学质量差。

三、大学生短期支教后期工作存在不足。首先大学生短期支教会使教学主体产生心

灵创伤。据调查78%的受教学生为大学生哥哥姐姐的匆匆离去感到遗憾和苦恼。而且,大学生对于更加需要关爱的儿童缺少耐心,不利于这些儿童的心理成长。其次,大学生短期支教结束后会导致支教后新学期校方教学困难。据调查,60%的孩子在支教后感觉到自己学校的老师教学水平不高,78%的孩子认为相比支教期间,平时上课刻板无趣,所以排斥课堂。最终导致了新学期校方教学困难。

四、大学生短期支教增加双方经济负担。大学生短期支教所需的经费一般由高校提

供,而多数情况下,超出预算的支出是要大学生自掏腰包的。而大部分大学生又没有经济来源,所以他们会有经济负担。再者,大学生支教的地方多为贫困地区,学校自身条件较差,在为支教大学生提供教学设施、解决食宿问题时也增加了学校的经济负担。

8.小学支教资料 篇八

这次班会很成功,大家通过从身边搜集到的很多不同方面的小事,认识到习惯虽小,造成的影响却很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正是同学们行动的指南,希望大家按照一规一则中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文明事,当文明人,共建文明、美好的幸福家园。

《陶陶迟到》

主持人:跨进学校的大门,我们就要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但是陶陶却做了些什么呢?请大家仔细看小品《陶陶迟到》。

大概内容:“叮铃铃”、“叮铃铃”,随着两声清脆的上课铃声,同学们都静静地坐在位置上,老师站在讲台前,大家都准备上课了。“砰”,教室门被踢开了,陶陶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在自己的位置上重重地坐下,嘴里喘着粗气,一阵忙碌将自己学习用品放好,老师和同学们都看着他。

主持人提问:

a为什么老师和同学们都看着他?

b你觉得陶陶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队员们讨论交流。主持人:

陶陶上课迟到了,这样毫无顾忌地冲进教室是很不礼貌的,可惜陶陶没意识到,依然还弄出很多的响声,破坏了整个教室的安静气氛,这样做影响了大家的学习。

那么到同学家做客又要注意什么呢? 欣赏VCD(2)《做客》

大概内容:冬冬生病没来学校。下午放学后,他的两个好朋友小兔和小熊一起去她家探望,开门的是冬冬的爸爸,“冬冬爸爸好!”小熊很有礼貌地向冬冬爸爸打了一声招呼,然后,进了门,可性急的小兔已经走到了冬冬的床前„„,冬冬爸爸拿出水果招待他们,“苹果我喜欢吃!”转眼间,小兔咬了一口苹果。小熊摆摆手不要,推辞不掉,就说:“谢谢冬冬爸爸!”然后接过了苹果。

主持人问:

小兔和小熊,你们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2)小快板表演:

我们学校真正好,小刚天天到得早;见到老师行个礼,见到同学问声好。小刚走路没注意,他把小军鞋踩掉,小刚说:“对不起!”小军说:“没关系。”小刚来到小青家,轻轻敲门等回答,人家允许才进去,懂得礼貌人人夸。

(3)小队竞赛 ①必做题

a、请每个小组讨论讨论你心目中的“文明小学生”的形象,画一张画。b、各组选派代表上台向全班同学介绍讨论的结果与画画的内容,如:“文明小学生”应穿戴整齐、干净;见人有礼貌,举止要遵守行为规范。

②抢答题

a、礼仪用语: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您好、再见。b、礼仪表态用语:微笑、鞠躬、握手、鼓掌。

通过评选,把“雏鹰”达标章发放给优秀的小组。(4)齐唱《咱们从小讲礼貌》。1)中队辅导员讲话:

同学们,老师很高兴,因为今天的班会很成功,气氛很活跃,大家不仅学习了许多礼仪行为,而且人人争做“文明小学生”。我希望今后我们中队能成为文明、礼貌的中队。

2)呼号、退旗,中队和宣布活动结束。

4、活动的巩固与延伸

a、组织学习阅读《小学生守则》。

b、与家长亲切联系开展评选:“文明小标兵”活动,在教室内张贴照片。在校园里,我们是文明的学生; 甲:在家庭中,我们是文明的孩子; 甲:有了文明,我们的周围才会充满和谐。乙:有了文明,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欢乐。甲乙:在社会上,我们就是文明的使者、遵守社会公德的文明小使者。

男:播种好习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的小朋友却做不到这一点,你们瞧,这儿就有这么一位,请欣赏小品《小明的故事》。

(旁白)早晨,同学们早早地来到教室,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读课文。小明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还没坐下来,就一个劲儿地翻旁边同学桌上的本子。

同桌小华:唉,你又迟到了。嗨!海!嗨!你在翻什么呀!

小明:数学最后一题答案是多少?(翻到,露出惊喜之色)哦,我知道了。

(旁白)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在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认真记笔记,而小明又在干什么呢?

小华专心听讲,不时地记着笔记。

小明一会儿把书翻来翻去,一会儿玩手中的笔,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前仰后合,然后趴在桌上睡着了。

(旁白)下课时间到。

小华:喂,喂,下课了,你怎么啦? 小明:啊!昨晚看电视真过瘾!

播种好习惯

海湾小学

四年级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发现身上的坏习惯,明白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提高其改掉坏习惯的积极性,使其从点滴做起,养成好习惯,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文明学生。

活动重点:使学生明确要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改掉自身的坏习惯,成为一个文明上进的好学生。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男∶好习惯就像雏鹰的一双翅膀。女∶能让我们在蓝天上自由翱翔。男:好习惯就像海上的一艘航船。女:能让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合:“播种好习惯”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认识坏习惯

男:播种好习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的小朋友却做不到这一点,你们瞧,这儿就有这么一位,请欣赏小品《小明的故事》。

(旁白)早晨,同学们早早地来到教室,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读课文。小明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还没坐下来,就一个劲儿地翻旁边同学桌上的本子。

同桌小华:唉,你又迟到了。嗨!海!嗨!你在翻什么呀!

小明:数学最后一题答案是多少?(翻到,露出惊喜之色)哦,我知道了。

(旁白)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在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认真记笔记,而小明又在干什么呢?

小华专心听讲,不时地记着笔记。

小明一会儿把书翻来翻去,一会儿玩手中的笔,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前仰后合,然后趴在桌上睡着了。

(旁白)下课时间到。

小华:喂,喂,下课了,你怎么啦? 小明:啊!昨晚看电视真过瘾!

女:看了刚才的小品,大家说说看,在小明身上有哪些坏习惯? 学生自由回答。

1、迟到;

2、抄作业;

3、作业没有按时完成;

4、上课不专心听讲;

5、上课爱做小动作;

7、上课打瞌睡;

8、作息没规律,不按时睡觉;

9、看电视入迷。

男:除了不良的学习习惯,我们身边还出现了这些行为,想想看,他们身上有什么坏习惯,又应该怎么改?

①、A同学经常掉红领巾,学习用品也会莫名其妙地老失踪,回家作业本总是忘记带到学校来。

②、B同学下课喜欢和同学在走廊、楼梯上追来跑去。③、C同学午餐时喜欢大声说话,还经常剩下很多饭菜。

④、D同学的课桌里总是乱塞各种东西,桌下总能看到一些纸屑。⑤、E同学总因为一些小事跟同学闹矛盾,甚至大打出手。小组讨论交流。

生一:A同学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红领巾应该每天佩带好,晚上睡觉放在床边或书包里。作业做完应把铅笔橡皮放进笔盒里,特别是回家作业做完记得检查学习用品是否都放进书包里。每天做事有条有理,他的坏习惯就会改掉了。

生二:B同学一定要改掉坏习惯,提醒自己走路慢一点。老师一直在说的,不能在走廊跳和跑。我们一定要遵守。走廊很窄,走路的人又多,如果追来跑去的,很容易撞到别人。

生三:C同学这样吃饭可不文明,应养成文明就餐的好习惯。吃饭专心致志、细嚼慢咽,不要大声说话。同时,吃饭不能挑食,饭菜要珍惜,不要浪费。

三、习惯加油站

女:为了帮助小伙伴养成好习惯,我们班的一位同学还写了一封信,为小伙伴加油呢!一起来听听吧!

朗读信《小伙伴,我想对你说》(背景音乐《秋日私语》)

信中的小伙伴谈感想:谢谢你对我的提醒!我今后一定会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增强体质,提高体育成绩。同时,我也会克服自己的弱点,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声音更响亮,更自信,把胆子练得大一点。

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请你写写自己有哪些好习惯,自己不足的地方应该怎么改?为自己加油吧!

学生写下自己的好习惯和应该改进的地方,并交流回答。

四、种下好习惯 播放美丽的校园图片。

男:看!我们的校园多么美丽!要保持校园的美丽整洁,需要同学们养成哪些好习惯? 学生自由回答。

1、讲卫生,不乱丢垃圾,看到垃圾马上捡起来;

2、学生遵守学校纪律,不打架说脏话,对人友好;

3、爱护花草树木,不乱踩草坪;4爱劳动,认真做好值日生工作等。

女:为了我们的校园更美丽,班级更进步,让我们种下一个好习惯吧!请听诗歌朗诵。

诗朗诵《种下一个好习惯》

A:世界汽车大王卡耐基曾说:“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个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个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幸福,那么,快快种下一个好习惯吧!

B:我做完作业就帮家长做事――这是爱劳动的好习惯。

C:我一有空闲就看课外书―――这是爱读书的好习惯

D:我每天早晨都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这是爱运动的好习惯

E:妈妈给我的零花钱我都攒起来――这是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F:课堂上我能严格要求自己――这是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齐:习惯和我们朝夕相处,良好的习惯帮我们打开成功的大门,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传统美德应该发扬,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学规范,用规范,争做文明好少年。

男:正因为我们养成了认真唱歌的好习惯,我们合唱的《劳动最光荣》在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今天再来展示一下吧!

合唱《劳动最光荣》,主题班会在歌声中接近尾声。

辅导员:同学们,让我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因为好习惯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伙伴,好习惯是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希望大家从今天起,播种更多的好习惯,改掉自身的坏习惯,争做文明好少年!能让好习惯伴随着我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教学反思∶

现在的三年级学生自觉、自律性还很差,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常常一知半解,行为习惯上还需要有更多的引导。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影响深远,正如一位教育家说的:“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孩子的习惯培养上下大功夫。开展这次以“播种好习惯”为主题的班会课,目的也在于此。

主题班会的设计、组织和实施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德育途径,开展得好,不仅可以培养人,也可巩固班集体良好的班风。为了让班会课更富于现实教育意义,我从学生的身上和他们的身边找典型,找活动内容,如小品《小明的故事》中有很多坏习惯的小明就能在我们身边的个别学生身上看到影子。《小伙伴,我想对你说》以朗诵书信的形式表达了我们班一个学生的心里话,真心想帮助小伙伴养成好习惯,为他加油。“写写自己的好习惯和不足”更引起了了同学们对自身的反思,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交流过程积极踊跃。结合《宁围四小文明歌》对学生进行习惯教育,不仅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特点,而且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和理解。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班会课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活动中的主体参与,合作交往,发现探究,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深切的体验。但是学生良好习惯并不是依靠一次班会课就能形成的,而应经过长时期的教育。因此除了班会课,我会在平时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培养和教育。

小花猫爱画画,先画一朵腊梅花,又画一个小喇叭,带着腊梅花,吹着小喇叭,回家去见妈妈,妈妈见了笑哈哈。3.第二节室内课

趣味数学及礼仪及一般性受伤急救知识讲解课程

授课人

程婉萍 陆姚安 黄炳轩由老师在黑板上画图及举列数字趣味题引入课堂,全员参与。题目如下:1、2、3、4、5、6、7、8、9 九个数字,每个括号填一个数字使算式成立(每个数字不能重复使用)(1)()()+()_()=(8)

()x()+()_()=(6)先让同学们自己在下面算出,然后分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写答案,给写得最多且正确的组以掌声鼓励,记录为获胜。如图: 先让小朋友在下面试着一笔画出且线路不能重复,然后分组派代表上讲台画出,并解释他们的画法,记录为获胜。在激烈的数字游戏之后,调整好课堂秩序

教授他们餐饮时应注意:(1)我们与长辈一起用餐时,应等长辈入座后才可入座。坐下后不要随意走动,安静地等待用餐。双腿自然平放,坐姿自然。如果桌上有小伙伴一起,在桌上不能嬉戏喧闹。等长辈先拿起碗筷之后,自己再拿碗筷。(2)就餐时细嚼慢咽,嘴里不能发出声响,餐具要轻拿轻放,摆放整齐。如果饭菜够不着,可以轻声告诉长辈。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3)按时就餐,不要让家长或长辈再三邀请,吃完后离桌要说“大家慢慢吃”。(4)不能专挑自己喜欢的菜吃,也不能在菜中乱翻乱拣,合理饮食,不偏食,不挑食。(5)不能倒饭菜,不乱扔食物,用餐时不将饭菜掉桌上。对长辈、看电视时应做到:(1)对父母长辈不能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的言辞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妈妈、奶奶、老师等。(2)为保护视力,电视机应与我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为3-4米左右,不边看电视边吃饭,这样会影响消化。不躺在被窝里侧身斜颈看电视或长时间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然后老师在课堂上指出同学们在家的一般习惯及其中的错误,给予正确的做法,使他们学会在家最基本的礼仪。最后给同学们教授礼仪之歌,加深其印象:同学们,听我讲,中华文明五千年,礼仪之邦美名扬。„„最后,在去室外运动之前,给同学们讲解一些安全注意事项,教给他们一些实用的受伤急救措施,以便在生活中运用。如:不随意爬树、爬围墙、走出校园,要与同学老师呆在一起。不小心受伤后要及时告诉老师,和老师一起处理。不小心流鼻血时要怎么止血,受伤时如何处理伤口,如何包扎等。第三节室外活动课

上一篇:拉萨,原来你是这样的杂文随笔下一篇:楼下的柿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