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理念

2024-07-19

蒙氏教育理念(精选8篇)

1.蒙氏教育理念 篇一

蒙氏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品格养成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蒙台梭利教育(简称蒙氏教育)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将儿童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优良品格。通过有准备的教学环境发挥教师启发和引导作用协助孩子的自我发展,发挥儿童自身的巨大潜能和创造力,形成和培养孩子的健全品格,蒙氏教育的教学法精髓在于培养幼儿探索精神和自觉主动的学习精神,培养幼儿喜欢上学、热爱学习的态度。孩子在不断的自我重复操作蒙氏教具和参与运用蒙氏教学内容,懂得尊重别人、学会接受别人、学习如何分享自己从中得到了多方面的能力训练,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从而创新和建构完善的品格。从小培养和养成良好的品格习惯,不仅是儿童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因此在幼儿园实施品格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蒙氏教育;幼儿教育;品格;思考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3岁看小,7岁看老”,也就是说幼儿时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最佳阶段,3岁--7岁这个阶段养成的品格会影响和跟随人的一生。《狼孩》的故事人尽皆知,当狼孩刚刚被人们发现的时候,不喜欢与人接触,喜欢用牙撕开吃生肉,走路和跑步时手脚并用,不会语言,只会像狼一样嚎叫,就是因为在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与狼生活养成了狼的生活习惯。为了帮助狼孩适应了人类生活,用了两年学会简单会话,用五、六年的时间学会走路,但跑的时候还会手脚并用,直到死也没像健全人一样说话,《狼孩》的故事告诉我们,幼儿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全心理及品格教育的重要。蒙氏教育以其以幼儿为中心利用预设教育环境教育为特色,培养孩子健全品格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值得让我们借鉴和思考。

1.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念

1.1蒙台梭利幼儿教育内容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玛丽亚蒙台梭利女士(MariaMontessori)所提倡的教学方法,着重于培养孩子专注度、秩序感、独立能力和手眼协调等多方面能力。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数学教育、感官教育、语文教育、文化教育五个方面内容。通过日常生活教育对幼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加以训练,以培养其良好习性和独立自主的人格;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味觉、听觉等感官教育结合感官教具培养孩子对感官的敏锐;数学教育通过由少至多量的比较然后引入加、减、乘、除等简单运算操作,从而介入四则的运算的数学基础;语文教学方面强调拼音、笔顺语言表达等母语教学,同时培养英语入门教育;文化教育方面在蒙氏教室配备了植物、动物、天文、地理、历史、地质等玩教具教孩子学习怎样照顾动植物、认识自然、了解环境和宇宙万物的奥秘。

1.2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的特点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的特点是以儿童为主、注重完全人格的培养、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提供充分的教具、不“教”的教育、把握敏感期的`学习、教师居于协助启导的地位等特点。蒙台梭利幼儿教育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专门为孩子打造一个可以让他们“独立自主”的“儿童世界”。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注重教师的启发式引导教学。在教学中提供充分的教具进行教室分区的环境情景教学,蒙氏教室是缩小版社会的雏形,孩子通过学习如何分享和学会知识技巧并懂得尊重别人、接受别人和如何领导别人。通过学习动作、感觉、语言、技能和道德发展等,使儿童形成一个身心统一、品行自律、心智平衡的独立人格。认为儿童具有无限的潜能,其生命的最终发展是走向独立,应着重培养孩子健全独立的品格。教学中通过具体的练习如五官感觉练习、生活基本能力练习、智能练习等方式来形成健全的人格基础。

2.对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念培养幼儿人格的思考

2.1幼儿园和教师对幼儿形成健全品格的思考

幼儿园是是幼儿通过班级形式组成的“儿童之家”,幼儿园内教学布置按日常生活区、感官区、美术区、语言区、数学区、自然区、情景游戏区等不同功能组成的“区角教育”又仿佛儿童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儿童社会”通过创设了温馨舒适和优美和谐的“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在自主、宽松的氛围中敢做、敢说、敢想,表现出较强的独立自理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让幼儿通过自我校正和自我学习,体验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孩子是老师的影子,要塑造幼儿的品格意识首先要塑造教师的品格意识和提高教师的品格素质,这样才能让儿童通过对良好品格教育的模仿最终形成内化。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仅有高尚的品格和广博的知识,还要善于去发现和创造,要不断的根据孩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去发现和寻找适合孩子的教学设施和活动材料。积极为幼儿的成长创设良好教学环境,促进幼儿的优秀品格塑造和身心和谐优化发展。

2.2家庭教育和家园同步教育对幼儿健全品格的思考

幼儿不好的习惯和毛病往往是因为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溺爱和宠爱造成,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一些孩子在引起争执时经常会说“妈妈就是这样说的”、“爸爸也是这样做的”或者“老师告诉这样的做的”充分说明家长和老师行为、语言的导向作用。作为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举止做到言传身教,对待孩子不要过度保护、溺爱娇纵和包办代替等行为。幼儿园在课上要求的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的优秀品格教育,幼儿会通过学校的蒙氏教育学习和体验回到家庭就会自觉地实践、模仿和情景再现。作为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还要大胆而耐心地给孩子机会“自己做”,并成功地引导孩子“如何去做”。做到家园同步相得益彰,并鼓励幼儿让幼儿懂得沟通、交流、分享培养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格。

参考文献:

[1]袁梅.蒙台梭利幼儿教育体系理论精髓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03:135-140.

[2]李云秋,王园齐.幼儿音乐活动中渗透蒙氏生活教育内容的策略探究[J].黄河之声,2014,07:82-84.

2.蒙氏教育理念 篇二

一、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中应该像蒙台梭利那样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 挖掘教材中的可发展因素, 以活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 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自主选择,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如教学《秋游景山》1~6自然段时, 让学生边读边想, 把认为充满情趣的地方画出来, 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来, 或把这种景象画出来。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进行读、品、评、赏、画, 学习劲头很高。书读得绘声绘色, 品评得头头是道, 画得栩栩如生。

二、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给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 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 而教师本人则退至后台, 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如《新型玻璃》一文的教学, 让学生采用给自己做广告的方式自我介绍,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学《西门豹》, 采取了拍电视连续剧的方式, 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再如学习《秋游景山》一课, 让学生当一当小导游。

三、给学生创设专注学习的环境

1援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形成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心理条件。当学生一旦看到自己的探索成果, 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 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潜在的智慧力量, 往往是出乎教师意料的。

2援精心布置教室环境。

除了创设课堂气氛, 还必须精心设计教室的环境, 形成专注学习的物质条件。“蒙台梭利教学”中教室布置别具一格, 教室分成了好几个区域:生活区、学习区、活动区。又把学习区分成相关的“工作”区域。小学的教室虽然不必如此, 但应该具备四个特点:立体化、个性化、实用化、亲情化。立体化的格局布置就是从教室的顶部、四周墙壁到地面、窗户都会“说话”, 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空间;个性化要求在设计时不拘一格, 布置出个性, 布置出童真童趣;实用性是说教室的布置应以实用为主, 它的另一层意思是说要有教育性, 如开辟图书角, 设置生物角, 布置艺术角等;亲情化指的是教室布置要轻松活泼。我们布置教室时能将以上几点综合考虑, 必将有所裨益。

四、培养学生专注学习的品质

3.蒙氏教育理念 篇三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第二语言教学;外籍儿童;课程设计

1.蒙氏汉语教学课程的价值取向

蒙台梭利的语言教学课程是建立在其基本的教育思想和原理之上的。

“自由”是其实施教育的核心理念,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法”。这里所谓的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让孩子在自由的氛围中获得语言知识的经验是整个教学中的首要保证。[1]

在教学中,纪律是蒙氏教育中特别强调的一点。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状态。积极的纪律是种高尚的教育原则,关键是教育者如何使儿童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理解纪律转而接受和遵守集体规则,正确区分对错。

环境教学是蒙氏教育中另一个强调的教育要素,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环境,她说:“在我们的学校中,环境教育儿童。”她认为环境是儿童在幼儿园需要接受的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儿童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中才可能正常发展,完善人格。

因此,在蒙氏语言教育的过程中,语言学习的环境被放到了重要地位上,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环境布置的重视要高于其他的教学模式,在适宜的环境中学习语言,也是始终需要遵循的蒙氏教学特点。

自由、纪律和环境三者要做到有机统一,相得益彰。其理念在于:教育不是单方面的、纯学科的,在对语言或第二语言学习中,应当同时促进儿童认知、表达、情感、交际等全方位的发展。

2.蒙氏教育理念下汉语教学课程的目标设置与措施实施

2.1课程目标

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总体课程目标是:在对儿童天性、发展和环境的信念下,帮助儿童发展完善人格和养成一种独立、自信、自律、自足和自我管理的生活学习模式。

第二语言教学的实施要以帮助学生“习得双语能力,开发智力潜能,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全球意识”为目标。[2]

在蒙氏教学总体目标和第二语言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针对外籍儿童汉语教学课程的目标应该是:统筹安排汉语学习活动,使之有效地融入到幼儿园的整体课程中去,在发展幼儿汉语语言能力、知识认知能力、丰富幼儿生活经验的同时,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汉语认知环境,让外籍儿童在学习时将第二语言和母语的概念联系对应起来,逐步扩展幼儿的第二语言即汉语经验。

2.2实施措施

为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在对3-6岁的外籍儿童实施汉语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肌肉练习:蒙台梭利认为肌肉练习有利于灵活儿童的肢体动作,培养其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蒙氏教育认为文字的书写关键在于握笔,应该通过触觉和肌肉的训练循序渐进地过渡到书写练习。具体到汉语,就是要外籍儿童练习握笔画图的能力,从而为文字书写奠定基础。

教具制作:儿童听、读、写等语言教学以感觉训练为基础,教具的使用有利于增加汉语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活动生动、活跃起来,同时也可以很好地解决一些针对外籍儿童来说的汉语教学难点,如拼音的认读、汉字的书写等,可以更加贴合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的特点。

环境设置: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有机体和“有准备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汉语教学环境的创设必须符合教学内容,保证是有秩序的、对外籍儿童是有吸引力的,并随外籍儿童汉语语言能力的拓展随时更换,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教师角色:在蒙氏教育中,教师是指导者(directress)。“指导者”是指:首先,教师在儿童学习活动时不能作壁上观,应该是一个积极的观察者。汉语教师在面对外籍儿童时,不应单纯的把外籍儿童汉语知识获得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教学成绩大小的标准,同时要担当起对3-6岁这一特殊年龄阶段儿童的教育和指导的重要使命,为外籍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2.3蒙氏教育理念下的汉语教学课程的教学组织原则

蒙台梭利的课程组织是以儿童的内在需要作为出发点的。具体到汉语教学课程,既要贯穿蒙氏基本的课程组织原则,又要结合汉语教学和外籍儿童语言学习的实际加以制定,总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汉语语言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外籍儿童发展以充分的自由。

在设计汉语语言教学课程时,要给儿童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充分的自由。在设计教学课程时,既要有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等形式。

(2)在选择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既要全面考虑,又要有所侧重。

汉语课程所包含的方面丰富多样,进行教学时,要全面考虑,以利于外籍儿童的发展。要注意从蒙氏儿童语言发展敏感期的要求出发,结合语言能力发展的特定阶段,制定阶段性的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

(3)将环境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来把握。

在进行汉语语言课程设计时,要努力创设一个以外籍儿童为本位的“有准备的环境”。创设有规律、有秩序的学习环境,提供有吸引力、实用的设备和用具,在一系列“有准备的环境”中,外籍儿童就会按照自己内在需要、汉语发展速度和节奏来参与汉语学习。

(4)汉语课程学习中教师因素和儿童因素不可忽视。

蒙台梭利认为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角色是观察者、示范者、支持者、资源提供者和环境维护者。

首先,教师要为外籍儿童提供充分的实物环境,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利用这些资源,从而帮助他们积累经验。

在每个活动案例的最后,还可以组织延伸活动,既可以是园内延伸,又可以是家庭延伸即“生活中的语言”。如上述的这个活动,园内可延伸玩“娃娃家”、“开商店”等游戏,家庭可延伸带孩子逛超市,从而进一步促进外籍儿童汉语语言的丰富性,在实践和实用中锻炼汉语语言能力。

其次,通过实际生活的操作活动,鼓励幼儿探索。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如今天我当小医生、小小美食家、勤劳的小园丁等,将学到的汉语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帮助外籍儿童感受汉语应用的乐趣,间接地复习和强化所学的汉语知识。

蒙台梭利语言教学中也提到“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3]本课程重视外籍儿童的操作,每个活动有集体演示操作、分组操作和个别操作,不是被动进行指定操作,而是有自主选择的余地,能自主选择操作材料,能自主选择操作方式。

再次,重视外籍儿童汉语学习体验和汉语教育过程。学习的过程远比得出一个学习结果更重要。在活动过程中,要保证儿童有快乐的体验,有深刻的思维活动。

3.蒙氏教育理念下的外籍儿童汉语教学课程的评价标准

对蒙氏教育理念下的汉语教学课程的评价,既要关注外籍儿童汉语知识、技能的感知与理解,更要关注其情感与态度、体验与发展;既要关注汉语语言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教师也应自觉地运用评价手段,了解教育的适宜性,调整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3.1评价的五个原则

切合蒙氏教学精神,结合外籍儿童语言学习特点,笔者认为汉语教学课程的评价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具体原则:

3.1.1教学辅助原则

明确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建立在了解外籍儿童发展需要之上,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为外籍儿童汉语学习提供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3.1.2全面发展原则

深入了解外籍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状况,避免只重汉语知识技能,忽略在情感态度、社会属性和应用能力方面的评价。

3.1.3实践应用原则

日常活动与汉语教学相结合,融合贯通。教师在平时观察中获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儿童的汉语行为表现,是评价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

3.1.4评价多样化原则

承认和认真对待外籍儿童学习汉语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儿童。

3.1.5动态发展原则

注重外籍儿童汉语发展的动态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外籍儿童的汉语学习,既要了解现有的汉语水平,更要关注其今后汉语学习发展的速度、特点等。

3.2评价的注意事项

汉语教学课程评价除了要遵循以上的五个原则,还应特别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反思和观察评价的准确性。

(1)汉语教育活动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实施方式以及语言学习环境能否满足外籍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

(2)汉语教育是否适合外籍儿童的兴趣和学习能力,能否保证学习效果。

(3)汉语活动内容、方式是否既适合大多数外籍儿童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同时要兼顾个体差异。

(4)教师的评价与指导是否有利于外籍儿童思考、扩展、整理和提升汉语经验。

(5)汉语活动过程是否保证是儿童主动学习过程,是否有充足交流过程。

(7)汉语活动中,外籍儿童对汉语学习是否持续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活动中是否有获得成功的体验。

4.蒙氏教育 篇四

爱必管教——家规的建立与执行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管教孩子则必须学习。若能在爱与管教中寻得平衡,就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行为。

当我刚从美国回来时,参加朋友的聚餐,很惊讶的看到孩子们吃完饭,在餐厅里追逐嬉戏,而服务生端着热菜穿梭其中真是险象环生,但只见父母毫不担心地忙于交谈。有时坐公车,看到年轻的妈妈放纵小孩,在座位上跳上跳下且大声吵闹,却不加以劝阻。

虽然,餐厅和公车里都是公共场所,也不需要特别安静的地方,但是否想到孩子的行为会干扰他人呢?

相信天下父母都深爱孩子,也关心他们,可是仅有“爱”是不够的。两、三岁的孩子还不能自我约束、辨别是非,一定需要父母的管教况且每位父母都拥有天赋的管教权,有管教才能让孩子有规可循,也才能帮助他建立正确的行为,发展健全的人格。

寻找爱与管教的平衡点 在倡导民主教育的今日,与昔日长辈权威式的管教的极端差异中,现在父母对自己的管教方式产生了困惑与冲击,而有种逐渐管不住孩子的乏力感,失去“做父母“的信心与能力。

“爱”与“管教”在孩子人格的建立与成长中是并重的,缺一不可,两者需保持平衡。因为如果偏重权威而缺乏爱的管教,会使孩子心中充满畏惧,没有主见,对父母的服从也只是因为害怕。如此,父母与孩子之间将树立隔阂,使亲子关系不佳,沟通也就愈发困难。

倘若只有爱,却没有适当的管教,孩子会因缺乏行为规范,而自制力低落易以闹情绪控制父母,与同伴的人际关系也不好。

父母要在“爱”与“管教”中找到平衡点,确实需要多费心。首先,要用心去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能力和特质,然后夫妇俩共同沟通协商,具体讨论在哪方面的管教需加强?哪方面的情绪没有被顾及?最后在与孩子一起制定家规,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不可以做”。

在说明理由后,应赋予孩子责任。当孩子一定要选择做“不可以做”或不去做“必须做”的事情,他就得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父母一定要与孩子一起遵守,如此才能帮助孩子从内心产生自律。

家规的制定

每个家庭的管教模式都不一样,您不能将别人成功的管教模式套在您的孩子身上。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质,我们先要了解自己的管教目的及孩子的需要,再决定如何协助孩子。一般常见的家规包括: 教导孩子料理自己的事,培养良好习惯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让孩子去做,切勿凡事代劳。父母宜从小鼓励孩子料理自己的事,并依孩子的能力要求孩子分担家务。如此,孩子不仅能学习独立,也能从中肯定自己的能力,增进自信心。

所以,父母应衣自家生活习惯及孩子的需求,制定一些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习惯的常规。比如:就寝、起床的时间,吃饭时不看电视,饭后帮助收拾碗筷,饭后必须刷牙……等。此外,父母应避免设定太多的非必要的规矩,使孩子因做不到而放弃。父母也要依家中不同年龄的孩子修改常规,例如:3岁与15岁孩子的就寝时间不可能相同。

教导孩子有公德心、有礼貌

在蒙氏幼儿园里,老师教导孩子应该爱惜教具,使用后完整归回,好方便下一位小朋友使用;想介入别人的工作时,也会事先询问可否一起玩或工作;得到别人帮忙时也不忘说“谢谢”等有礼貌的表现。

虽然公德心是由大人教导给孩子的,但父母一定要先“以身作则”。例如:教导孩子不可随地丢垃圾,父母也要随时遵守。记得我孩子小时候,出外玩时如果找不到垃圾桶丢手旁的垃圾时,一定会放到我的手提袋或口袋中,带回家丢,而因养成了他们今天不会乱丢垃圾的好习惯。

教导孩子尊重别人,不要打扰别人

在蒙氏教室内的孩子不会大声喧哗,惊扰其他小朋友的工作,因为老师轻声的教导他用室内音量说话。

父母在教导孩子如何尊重别人时,应先尊重自己的小孩,以“同理心”去了解孩子的感受。例如:当孩子专注做一件事情时,不去打扰他,这便是一种尊重。如此,孩子也会学习等待,当妈妈和别人说话时,知道不去打断。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更应随机教育,让孩子也以“同理心”去体谅别人的感受,进而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

教导孩子正确道德观念、学习自律

父母应教导孩子学习以无愧于心的态度行事,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不做坏事或违规的事,不是因为怕受处罚,而是本来就不应该做,如果做了会心里不安的。孩子在父母守法的态度感染下,逐渐学习如何判断是非,并从内心产生自律。

家规的执行

常见许多家庭定了家规,孩子仍学不了规矩,这是因为执行不当所致。父母的管教方式、态度、用词语气,甚至自身行为和情绪反应,都会影响到家规执行的成效,所以父母应注意: 多用鼓励代替赞美。

父母应该了解“赞美”和“鼓励”是不同的。“赞美”是当孩子表现好时才给予的,但过多的赞美,使孩子得之乏味;不实的赞美,则让孩子怀疑父母的诚意。唯有“鼓励”则不论孩子表现好或坏都可以给予支持和关怀,特别在孩子遭受挫折时,更需要鼓励,孩子才会感受来自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与肯定。

避免在别人面前教训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千万不可在别人面前批评他或教训他,如有不当行为需要及时管教时,也要尽量带离,单独与他沟通。

避免体罚

父母要认清,“管教非惩罚”“惩罚亦非体罚”。体罚只是对犯措者施加暴力,以达惩戒的目的。父母若以体罚为武器,将会使亲子双方陷入权利斗争,引起情绪战争。

坚定自己的立场

当孩子出现不良或负面行为时,父母在教导孩子时不可被孩子的情绪所控或被孩子的泪水软化,而被迫妥协,如此反而增强其不良行为。比如:对吵闹不休的孩子,可将其暂时隔离,但运用时要注意其适当性,且态度和蔼,语气要平和、坚定,告诉他:“我们都喜欢和你在一起,如果你也喜欢和我们在一起,你必须先学会安静,才能在加入我们。”不要恐吓他,而是让他学习纪律,并做决定。

看住我们的口舌

言语的伤害往往重于体罚的肉体伤害,在我们提醒或规劝孩子时,应运用“正向肯定”而非“否定式的语句”,比如要劝止孩子不要在沙发上跳时,与其说“告诉你几百次了不可以在沙发上跳,你就是听不懂。”不如说:“我好担心你会受伤,请你不要在沙发上跳。”

父母应避免相互指责

当父母管教上有差异时,应多沟通,以相互支持鼓励代替指责与批评。

今日的父母常感叹父母的难为,但是实上,如果我们肯投注时间,愿意用心感受和学习,以“尊重”为管教的基础,用“爱”为管教的活水源头,那么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您的爱心、耐心与信心,将会源源不断地如泉水涌出。您也会拥有许多别人无法体会的成就和乐趣,爸爸妈妈们,加油!

aiwujean的回复:(写于10/23/00 1:26:54 AM)

谢谢虎子妈带来的文章,看后对我有不少启发和提醒。

心痕的回复:(写于10/21/00 10:56:21 PM)

谢谢虎子妈为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文章,在你面前我都有点惭愧了,向你学习:)

记得XKD好象提过需要这方面的文章,不知道她能否及时看到。

xkd的回复:(写于10/22/00 8:12:26 PM)

5.蒙氏教育建构力 篇五

逻辑思维能力是内在空间感,建构力是外在空间感。哲学家是内在空间感很强的人,建筑师是外在空间感很强的人。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是立体思维模式,建构力强的人是立体设计者,由此可见建构力的重要性。建构力也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广而言之,凡是需要动手去做的事都是在训练建构力。蒙氏教育五大领域中,数学教育的数棒操作最有助于建构力培养,而且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建构力的最佳结合,内在空间感和外在空间感都得到了充分训练。

在一次自由选择工作中,蒙氏班的蛋蛋用科学文化领域的“筑形积木”拼摆出一幅非常对称的图形。他拼摆好后,轻轻地走到老师身边,拉拉老师的衣角,压低自己兴奋的声音,请老师去欣赏他的作品。老师看到如此对称的图形后,非常惊讶,并好奇这个杰作是什么?老师问:“请问,这个漂亮的图形是什么呀?”“是一个酒店。”蛋蛋认真地回答。老师更好奇了:“这为什么是一个酒店呢?它的各个部分都代表什么呢?”看到老师的眼里充满好奇,蛋蛋便开始介绍:“这是酒店大门。大门的两边是豪华的服务台。进入大门后,两边是直行车道。车子从大门进入后,沿着车道可以直接开到后门。两个后门都是漂亮的圆形出口。前门和后门都有两个尖尖的标志,是酒店的logo。继续往里面走,我们看到的是两个橘色的缺口圆(可以使圆立起来),是餐厅的位置。两个缺口圆中间有一个大的黄色的三角形,是住宿的地方。第一个缺口圆的两边有两个小三角形,是供电设备。两只小眼睛是供电开关设备。”

听完蛋蛋的介绍,老师惊讶地合不拢嘴。小小年纪的他,竟然有如此发散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极强的创造力。老师又问:“请问这个酒店叫什么名字呢?”“凯尔菲斯。”蛋蛋脱口而出。“真的是一个漂亮的酒店!你打算把它建在什么地方呢?”“建在澳洲图书馆旁边。”“为什么选择建在图书馆旁边呢?因为很多外国人来图书馆看书,没有住的地方。”

蛋蛋的这一创意拼摆及系统的讲解,让老师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及儿童潜能有了更新的认识。首先,孩子具有无限的潜能。这也是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基础理论之一。其次,蒙特梭利认为0-6岁是儿童潜能开发的黄金时期。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与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和学习环境呈正相关。因此,蒙特梭利博士为儿童设计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教具(蒙特梭利称之为“工作”)。

跨世纪幼儿园采用蒙特梭利教育,吸收其精髓,并与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优势资源相融合,进行本土化教学。蒙氏班级中有丰富的教具,供儿童动手操作、探索、建构,进而升华成内在的能力,最终达到能够自我创新的结果。这也是生命生长、发展的自然规律。所以说蒙特梭利教育是最符合儿童生命本能发展规律的综合素质教育。

6.蒙氏教育实施特点 篇六

(一)让幼儿自己做,也就是所谓的“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自已建构完善的人格。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pmetodoitbymyself”(幼儿在呐喊: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的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在学习走路时,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

让我们来听听幼儿说:

“我听到了,但随后就忘了;

我看到,也就记得了;

我做了,我就理解了。

(二)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蒙台梭利的发现敏感期对早年学习的重要性的理论已被近代研究所证实的观察。对幼儿来说,若在某种特性的敏感期学习该特性,要比他在生命中的其他时期学习该特性来得容易。蒙台梭利环境运用了这些事实,让孩子在各阶段的敏感期,自由选择活动。何时开始?

虽然入学的年龄在每个学校都不一样,通常,小孩是在两岁半到四岁之间入蒙台梭利教室,这完全依他在教室的环境中,是否感到快乐和舒适而定。他将从所有的小孩都喜欢且最简单的活动开始;而他在三、四岁所使用的教材,将帮助他发展集中力、协调力,以及他在五、六岁时,将从事的一些较难的活动中所需的工作习惯。这整个的学习计划是很有系统的,因此,若一个小孩错过了整个计划的头几年,或在他尚未完成这里所提的一些基本课程之前,就已退出这个计划,那么他就无法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蒙台梭利教室并非托儿所,也不是提供给孩子的一个玩耍的地方。这一个独特的学习环境,是利用孩童在两岁半至六岁这段敏感年龄,能从丰富的环境中吸收讯息的特性而设计出来的。在此环境中,是让孩子已自然的方式,获得阅读和算术等基本技巧,因此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觉得单调、乏味、辛苦或受到挫折。在蒙台梭利环境中,因为可按照个人的兴趣发展,孩子很早便产生了对学习的热爱,这是使他真正能自发性学习的关键。

(三)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在蒙台梭利的课程当中,教师称之为导师,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在儿童操作教具,即儿童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了解现实水平的目标,制订每个儿童通过活动可能达到的目标,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示范者和观察者,而应该是儿童发展的积极支持者和指导者。因为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具有有吸收力的心智,因此,教师不应当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反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当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引导和帮助幼儿进行各种感知觉的训练,从而达到发展幼儿的心智的目的。同时如果缺乏教学目标,完全依赖儿童自己操作,儿童的自动发展是不可能的。

(四)完全人格的培养

完全人格的培养是蒙台梭利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教育者头脑中应该具有的关于儿童发展的理想形象——具有完全人格的儿童。

蒙台梭利的课程当中试图通过一个一个孤立的感觉训练达到儿童的完全人格的培养。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五)混龄教育

所谓混龄教育,就是把3—6岁不同年龄的孩子放在同一个班内游戏、生活和学习。开设的目的就是扩大幼儿的接触面,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同年龄儿童相互交往,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学会关心、分享、轮流合作等社会行为,为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奠定基础。

混龄教育更强调尊重儿童成长步调,最大限度的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蒙台梭利说:”适度的教育只有一种,那就是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速度的教育“.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主要特色,就是真正地实践了以孩子生命力为活动中心的教育目标。混龄教育形式,因不同年龄段幼儿心理和生理发展明显的差异性,更加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全面细致的了解每个幼儿的情况,组织各项活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简言之,蒙氏教学方法的根本精神就是依照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孩子各阶段的心理(生理)成长变化情形及其需要,而给予适当的帮助,以启发或诱导其心智体能的有效活动,让他们发展成未来最有用、最有效率和最幸福的人

(六)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这是蒙台梭利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所谓蒙台梭利的课程就是幼儿操作教具的过程,因此教具的丰富是进行蒙台梭利课程的必要条件之一,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儿,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蒙台梭利强调感官训练必须由儿童自己控制某些教具来进行。为此,蒙台梭利特别设计和制作了一整套进行各种感官训练的教具。例如,蒙台梭利为专门训练儿童视感知能力制作的一套教具是:一块木板上有十个大小不等的孔,每个孔相对于一个圆柱体,每个圆柱体的直径只相差一毫米。在利用这套教具进行训练时,要求儿童能正确地把混杂在一起的各个圆柱体放入相应的孔中。儿童如果把一个圆柱体放入一个比它小的孔时,则放不进;如果把它放入一个比它大的孔中,最终至少会留下一个圆柱体放不进某一个孔里。儿童通过反复运用这套教具进行练习,不断比较判断,不断纠正视感知控制的错误,其视感知能力的精确性和敏锐性就会得到训练和提高。蒙台梭利要求对儿童进行每一种感官训练,都要有与之相适合的一套教具,且要由一套循序渐进的练习组成。因此,根据每个幼儿的特征,蒙台梭利都设计了相对应的教具,可见教具的丰富性。

评述

蒙台梭利教育方案重视幼儿的内在需要,强调借助于能满足此内在需要的环境与活动,来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毕竟是脱胎于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再加上时代的局限,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一)孤立的感官训练> 蒙台梭利强调孤立地训练各种感官。她设计的每一感官教具均是针对一个特定感官的,她要求儿童在接受不同的感官刺激时,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感官上,通过对各种感官的”困难度孤立“的训练,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这是一种严重脱离现实生活也脱离实际的做法。世界上仅具一种特征的事物几乎是不存在的,人在认知事物时,也总是把它当作一个整体而不是部分来反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立的感官训练也许适合那些有智力障碍的儿童,却不适合广大发展正常的儿童。

(二)对创造力的忽视

首先,蒙台梭利虽然强调在操作教具时给儿童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选择教具和选择操作时间上的自由,儿童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上则没有自由。因为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是固定的,儿童不能改变。她要求的只是让儿童按照某种固定的步骤和方式不断地进行重复练习,这十分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其次,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缺乏最能发展儿童创造力的自由的艺术教育。在蒙式教室中,虽然孩子也使用艺术教具,但已被指定在既定的目标上创作,只强调技巧及实体复制的做法,这也反映出蒙式教育对创造力的忽视。

(三)过于强调读,写,算

关于这一点,我们通过蒙式的课程组织结构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四)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

蒙式方案中强调个人特色,强调每个孩子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具,材料,自己进行操作,自我发展,因而缺乏与同伴协商和合作的机会。这对于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总之,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是建立在对儿童内在的发展潜能和能够通过自发,自动的活动来进行自我教育的信念之上的,因而主张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反对成人的强制性干预。但多年的实践并未能真正实现蒙台梭利的教育理想。关键问题可能在于:蒙台梭利一方面主张儿童的自由教育和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却为儿童创设了一个过于刻板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以至于限制了儿童潜能的实现。这固然是蒙台梭利自身的矛盾,但部分后来者机械地搬用蒙台梭利的形式,而未能真正领会其精神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将蒙台梭利教育由原先的面向贫苦家庭的儿童变为面向社会上层的高收费教育,恐怕也是创始者本人始料未及的。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局限,一些新一代的蒙式教育思想的追随者对原有的方案进行了改进和发展。主要表现为:

1、扩展了课程内容。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的原有的五大领域扩展为十大领域,分别为:日常生活训练,感觉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文化教育,体能(大肌肉活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角色扮演),社会教育(包括社会交往技能的练习)。

2、强调课程的实质,而非形式。现代的一些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使用者强调把握蒙式课程的实质,即回应学习者,支持他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要过于拘泥于形式。

3、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与经验。针对蒙式方案脱离生活的做法,一些课程设计者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与单元主题方案有机结合起来,称为”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在”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课程中,单元主题活动的主题往往是来自于幼儿实际的生活,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蒙式方案在这方面的饿不足。在作息安排上,基本上沿用了蒙式教室的作息安排,只不过对其原有的时间段的活动安排进行了一些改动,如蒙式上午团体时间成了单元主题活动的时间,下午仍保留原有的活动,如讲故事等,当然故事也可以结合当时进行的主题加以选择,或进行一些唱歌律动活动。另外,在工作时间幼儿可以选择蒙式教具,也可以选择与单元主题有关的工作,这主要看其内在兴趣与敏感度而定。

蒙式方案中强调个人特色,强调每个孩子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具,材料,自己进行操作,自我发展,因而缺乏与同伴协商和合作的机会。这对于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7.蒙氏教育理念 篇七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蒙氏教育法是由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蒙台梭利开创的推广了百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其教育理论及教育书籍不断完善和发展, 得到了世界各地幼教界的普遍推崇和认同, 许多国家纷纷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及各类培训机构, 促进了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中国, 以她的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许多早教机构如红黄蓝亲子园、新爱婴早教中心、 华夏爱婴早教中心等都引进了蒙氏教育课程, 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从2010年8月以来, 徐州幼师进行课程改革, 增添了选修课形式, 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两个课时理论教学;并投入大量资金开辟蒙氏实训室, 配有日常生活、感官、数学、语言、科学文化教具1000余件。每周安排学生进行两次实训操作, 通过实训活动帮助学生熟悉蒙氏教具的价值及特点, 深入理解蒙氏教育的内涵, 掌握指导幼儿操作蒙氏教具的教育教学技巧等。我因在求学期间接触和系统学习过蒙氏教育相关内容, 并获得了亲子教育资格证, 有幸担任了蒙氏公选课教学任务, 借此机会进行理论与实践探讨。

2.研究目的

(1) 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蒙氏教育的相关知识, 其一是将蒙氏教育中强烈的逻辑性、灵活地操作性和创造性的工作融入到未来日常的幼儿园教学中; 其二是帮助学前教育学生和幼儿教师形成一种蕴含爱与责任, 拥有独特与创新性教育思想和理想的精神, 即不教的教育思想;以此适应现今亲子教育中对于蒙氏理论的应用。

(2) 通过9张教学讲义的设计 , 平日的课堂教学实录和实训操作的课例分析等有效形式, 系统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弊端, 运用行动研究法, 不断实践和反思、改进的循环方式, 强化蒙氏公选课的教学效果。

(二) 核心概念的界定

蒙台梭利教育法简称蒙氏教育, 由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玛利亚·蒙台梭利创办, 她是世界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 并在实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有吸收力的心理》等著作, 创设了一整套蒙台梭利教具。在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 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 其独特魅力源于对儿童的充分观察、实验研究与了解, 遵守儿童的敏感期, 开发儿童潜能, 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孩子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性格和能力, 为将来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她的教育理念被誉为“20世纪西方最卓越、最科学、最完美的育儿经典”。

(三) 研究内容与范围限定

本研究主要将蒙氏教育公选课本身和每个参加蒙氏公选课学习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教学教案的书写、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的方式, 不断强化教学效果;通过调查和观察每个学生的实践操作, 既帮助学生有效掌握一门技能, 又通过这种教学反馈形式解除理论教学的弊端。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 我的研究还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如仅以幼师课堂为例, 因此有区域限制, 不能推广至其他地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完成, 简述如下:

(一) 文献法

我系统地阅读过蒙台梭利的经典著作, 又大量阅读了相关书籍《图解蒙特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标准教具与制作》、《蒙台梭利育儿全书》、《儿童之家———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方法与训练指南》等;查阅中外有关文献资料37个, 梳理结果为多数研究都是围绕蒙氏教育思想的分析为主, 少数研究有针对性地指向蒙氏数学教育的幼儿园实践探索, 这些都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 观察法

每周在两次课堂活动中进行系统的事件取样观察, 完整记录学生的蒙氏教具的实践操作情况, 进行案例及课例分析, 将有利于弥补课堂讲授的弊端, 强化教学效果。

(三)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系统了解学生掌握蒙氏理论知识的情况。

(四)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以提高行动质量, 改进实际工作, 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方法, 适合理论和实践研究, 这点很符合蒙氏教育公选课的特征。研究环境适用于课堂, 教师可以边教学边研究, 通过自我反思的形式, 不断强化教学效果, 本研究通过课堂教学教案的书写、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的方式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教学讲义的设计与分析

1.蒙氏公选课的宣传资料 , 旨在帮助学生在每个学期未能够直接、简洁地了解下学期公选课的基本内容, 快速做出选择。讲义内容包括蒙氏教育的目的与意义、蒙氏教育的现状及就业前景、蒙氏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 通过此讲义每学期都有150名左右的学生选择该课程, 可见所列内容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兴趣点, 无须做大的修改。

2.蒙氏实训室管理条例 , 此内容适用于平日的教学管理。在不断实践中发现问题, 并修改如下:分为登记制度、管理制度及借还制度, 其中明确规定蒙氏教具操作的内容, 并新增了借还要求, 比原本的条例更规范和明确, 可操作性更强。

3.教学讲义 , 即一个学期需要学生掌握的蒙氏教育的基本内容。讲义分为六大部分:蒙台梭利教育概述、日常生活教育、感观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人文自然教育。结合实践教学发现, 在讲义的设计中, 因我的教学特长所限, 前四部分讲义内容充实丰富, 结合教具实操练习, 学生的兴趣点非常多。相对薄弱的语言教育和人文自然教育因教具有限、内容冗杂, 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兴趣。因此, 在第二学期的教学中, 我调整了思路, 进行课程的动静搭配, 并对语言教育和人文自然教育的内容做了修改, 让其与幼儿园的日常教学相关, 让学生主动收集资料, 变课堂为游戏化教学。如语言教育中与学生一起利用蒙氏语言教具———泥偶娃娃, 创编故事, 大家一起探索学习, 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二) 实训室实操案例分析

1.学生实操分析

除课堂的正常教学外, 每周二、四还分批对学生进行蒙氏实训操作练习。因学校条件便利, 设有专门的蒙氏实训室, 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先决条件。在观察记录和指导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日常生活教具、感官教具的操作得心应手, 对数学教具的操作较差。分析如下: (1) 日常生活教具, 为衣饰架、两只捏、三只捏、倒铃铛、拧螺丝、清扫豆子、穿线板等, 内容贴近生活, 学生容易接受, 并能很好地进行教学延伸设计。 (2) 感官教具, 形式多样、新鲜有趣, 教具变化组合性较丰富, 学生兴趣点浓厚。如在操作粉红塔时, 既可以学习大小等差概念, 又可以进行造型组合, 学生练习时创新不断。 (3) 数学教具类型多样, 对于幼儿学习早期数学基本概念, 具有良好的启蒙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不能举一反三, 操作技巧差。究其原因发现, 多数学生的基础数学概念差, 不知道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幼儿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操作。

2.学生指导幼儿实操分析

蒙氏教育公选课开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蒙台梭利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 熟练掌握蒙氏教具的操作, 更好地实施幼儿园教学。在平日的实训操作中, 我要求学生独立设计蒙氏教案, 利用幼儿实训室操作时间, 模拟教学, 以便学生学以致用。可是在探讨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易出现以下问题:教学语言成人化、教学控制力度大、教学形式单一, 这些恰恰与蒙氏教育中不教的教育、探索式的学习相违背。分析原因得知, 模拟教学实践时间安排较少、教学辅导力度不够、学生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相违背 等。因此, 加强学生自身的蒙氏教具操作练习是首要要求, 而后尽量多提供模拟机会, 这样才能实践出真知。

(三) 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1.选择题结果与分析

(1) 蒙氏教育初知

问卷的第1题, 即了解学生在选择该门课题时, 是否已经听过或者多少了解一些有关蒙氏教育的知识。其中95.7%的学生听说过蒙氏教育, 可见选择该课程的学生是有目的性的学习。

问卷中的第2题 (多选题) , 旨在了解学生获知蒙氏教育的途径, 统计数据见表格。由此可见, 大多数学生通过学前教育的专业课了解蒙氏教育的相关内容;其次是幼儿园实践、书籍、亲子教育机构, 这些说明蒙氏教育理念被广为推崇、就业市场前景好;再次宣传、培训, 这些说明蒙氏教育的传播途径是多样的。

(2) 蒙氏教育学知

问卷中的第3题, 旨在了解通过学习蒙氏教育学生掌握蒙氏理论的基本情况。其中了解一点的选项35个, 占52.2%, 非常了解的选项32个, 占47.8%。问卷中的第4题, 考量学生对蒙氏教育是否是创新性的认同感, 其中 (是) 选项67个, 占95.7%, (不是) 选项1个, 占1.4%, (不知道) 选项2个, 占2.9%。由以上两个题目可知, 大多数学生通过选修课还是很认同蒙氏教育这种教育理念的, 同时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大多数同学基本上掌握了蒙氏教育的理论及实操要求。

(3) 蒙氏教育教学效果分析

问卷中的第五题, (满意) 选项55个, 占78.6%, (一般) 选项15个, 占21.4%。由此可见, 大多数学生认同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少数学生认为一般, 个别访谈了解得知, 课程中基本理论太多, 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实训室实践操作的实践太少, 无法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些数据都为以后的教学效果分析提供了真实数据, 也为下学期的备课提供了改进方向。

2.问答题结果与分析

问卷中唯一的问答题是:“你认为蒙氏教育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旨在了解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分析如下:

(1) 不教的教育

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习惯于灌输式教育, 出示教具或材料时总反复强调, 一遍又一遍地进行语言提示, 生怕幼儿不明白, 掌握不好;教学想法多, 操作材料多, 不敢大胆实施, 怕幼儿接受不了, 低估幼儿的能力。这样, 无形中使幼儿失去了更多操作、发现、探索和思考空间及机会, 同时失去了通过交流、尝试、体验, 自己克服困难, 发现问题———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提高的学习愿望, 孩子们机械地、被动地完成教师指定的内容, 体会不到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 无法与同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与快乐。蒙氏教育法的独特魅力源于对儿童的充分观察, 实验研究与了解, 遵守儿童的敏感期, 开发儿童潜能, 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孩子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性格和能力。

(2) 蒙氏教具

蒙氏教具兼有玩具和教学材料的特点, 而且教具具有组合性、延伸性。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

(3) 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 “有准备的环境”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和节奏; 能够使儿童自由操作各种活动材料;活动材料的多寡适度;与成人环境有关联;能够保护儿童并让儿童有安全感;对儿童具有吸引力。在有准备的环境中, 幼儿可以自主学习获得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①这是我们需要借鉴的地方。

(4) 教师的作用

蒙台梭利通过教师守则对蒙氏教师进行规范, 针对现代蒙氏教学, 是否有“蒙氏教师初级资格证”应该是合格的蒙氏教师的先决条件;其次, 应该结合新《纲要》中的要求, 做幼儿学习的指导者、观察者、参与者, 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用平等、谦逊的态度协助儿童的成长, 使儿童在环境中自我学习、自我建构、自我完善;再次, 运用蒙氏教育的先进理念, 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 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 探索开拓新的教育天地。

综上所述, 蒙氏教育公选课的开设具有必要性, 它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理论和掌握实践的机会。然而教学相长, 通过这三年的教学, 我不断修正教学方案, 希望更符合学生兴趣、更贴近市场需求, 通过不懈努力, 提高教学效率, 做一名优秀的蒙氏教师。

摘要:蒙氏教育法推广百年, 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及潜能开发的优秀教育模式, 得到世界各地幼教界的普遍推崇和认同。我国于20世纪初引入蒙氏教育, 现今21世纪中国各大城市的各类培训机构和早教机构等都不断宣传和发展氏教育课程, 因此日益受学员和家长的推崇。我校于2010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 设立蒙氏公选课, 并且开展蒙氏教师资格证培训等工作, 这些都为开展蒙氏教育研究提供了契机。文章通过分析调查问卷, 研讨和反馈课程教学实践, 不断修正教学方案, 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探讨如何有效地将蒙氏教育理念运用于幼儿教育之中。

关键词:蒙氏教育,蒙氏实操,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方法与训练指南[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7) .

[2]吴金岭.图解蒙特梭利教育法[M].海潮出版社, 2008 (1) .

[3]林丽, 曲小溪, 王玉廷, 宋茂蕾.蒙台梭利标准教具与制作[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7 (3) .

[4]曹冬.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中国的实践与改革[D].山东师范大学, 2006.

[5]陈萍.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D].山西大学, 2008.

[6]鲍亚.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7]童媛华.关于幼儿蒙氏教育的几点思考[J].传奇·传记, 2010 (10) .

8.蒙氏教育理念 篇八

一、创设有序的环境,营造有序操作的良好氛围

蒙特梭利的秩序敏感期理论认为,人类的各种智慧与能力都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增长的。秩序是各种物品与环境的关系,即每一种物品在环境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幼儿天生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和追求(即敏感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特点创设有序的环境,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积极投入,形成有序活动的良好习惯。

1.布置有规律、有秩序、允许儿童自主活动的环境

蒙氏教育理论对教室的布置是比较讲究的,主张活动室中每一件物品的摆设都应有固定的位置。根据我园房间小、幼儿人数多的情况,我们运用蒙氏教育理论,将操作性、合作性强的热闹区域和安静区域分隔开,以便减少幼儿活动时的互相干扰。

在材料投放方面,我们重视投放游戏性、趣味性、开放性强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要自选。例如,生活区有喂小动物吃食物、夹乒乓球比赛、给娃娃穿鞋等所需的多种操作材料;语言区除了有幼儿看的图书,可供幼儿讲述故事的背景板和人物、动物指偶,故事拼图,还增加了一个有声玩具,可以让幼儿合作讲述、创编故事。

2.建立合理完善的活动区规则,使幼儿自觉形成有序的行为习惯

布置好活动区后,我们首先向幼儿介绍了各个区域,然后带领幼儿共同制定入区规则并张贴在区角明显的位置。如“商店”里的物品玩后要放回原处,图书看完后要放好……为了加强幼儿的自律意识,我们设计了各种进入区域的标志牌,让幼儿挂牌进区。为了让幼儿养成游戏后将物品放回原位的良好习惯,我们在柜子及活动材料上都贴上了相应的小图案,方便幼儿在活动结束时将材料有序地放回原位。同时,我们在区域内巧妙地根据地毯上的拼图做标志,提醒幼儿有序就座,避免了幼儿在活动中拥挤在一起、互相干扰。久而久之,幼儿不但在活动区中学会了遵守秩序,在日常生活中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通过自我控制游戏让幼儿养成有序安静的入区常规

成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我们专注地做某件事情之前,都会或多或少地做一些准备工作,既有生理上的准备,也有心理上的准备。例如,写论文之前会平心静气、排除干扰,以期达到写作思路的顺畅。蒙氏教育理论非常注意按幼儿的生理、心理曲线开展活动。走线活动和肃静练习就是蒙氏教育中让幼儿做好学习准备的铺垫活动,是蒙氏教育理论的特色之一。

为了让幼儿能以平静的心情进入活动区开展活动,在幼儿进区前,我们运用蒙氏教育理论的走线活动和肃静练习原理,设计了一些简短的小游戏,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走线游戏——这是蒙特梭利为训练幼儿的专注、平衡等能力而专门设计的。走线游戏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地运用各种感官调控自己,以进入聚精会神的状态。为增加走线游戏的趣味性、游戏性,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些辅助材料,如让幼儿头顶玩具、端着盘子、手持装着珠子的汤匙、平举的胳膊上放着沙包……使幼儿的专注力在走线游戏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为幼儿进入区域后专心活动做好准备。

听听猜猜游戏——让幼儿闭上眼睛玩“听一听、猜一猜”的游戏。我们有意设置了一些有趣的声音,如心跳声、小溪的流水声、刮风声,让幼儿静静聆听,然后猜猜是什么声音。听听猜猜的过程,培养了幼儿的倾听习惯,锻炼了幼儿排除干扰的意志。

吹气娃娃游戏——让幼儿在优美轻柔的音乐中,模仿为吹气娃娃吹气的动作,做呼吸调整练习。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快呼、快吸慢呼的腹式呼吸法,可以使幼儿通过对呼吸的调整达到对自己心境的控制。

实践表明,在做过各种自我控制的游戏后再进入活动区学习或玩游戏,幼儿往往比较能够集中注意力。

三、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巩固幼儿的良好常规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自觉性和自我认识是通过爱实现的。儿童自身具有发展的能力,有自我教育的方法。因此,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区活动,能够引导幼儿在自由与尊重中获得发展,形成良好的常规。在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幼儿、相信幼儿、深入地了解幼儿;要做一名幼儿学习的观察者,细心观察每个幼儿的活动意图,揣测他们的思维方式,即使幼儿做错也不急于干预,而是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自我教育。当然,由于幼儿年龄小、自制力差、缺乏经验,正处于获得感知印象的阶段,在幼儿常规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方法,适时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帮助。

1.语言提示

语言提示的方法因简捷、方便而经常被采用。教师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要注意提示语的艺术性。提示语有时可以是直观的,即用正向言语代替负向言语,如告诉幼儿“不要吵”,不如告诉幼儿玩玩具时要安静,如果有问题可以小声交谈,不要影响其他小朋友。有时可采取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如表演区的幼儿因为争抢角色而发生纠纷时,教师可以启发幼儿进行协商,引导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动作暗示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适当运用动作提醒幼儿,不仅可以减少幼儿的心理压力,也可以让幼儿在模仿中学习遵守常规。例如,当发现感官区的幼儿在操作粉红塔时经常将最小的积木乱扔,我悄悄来到了他们的身边,和他们一起操作,在拿取最小的积木时,我用双手将它捧在手心,然后再轻轻放下,显示了我对它的珍惜。我的举动影响了幼儿,在以后的操作中,再也没有出现幼儿乱扔积木的现象。

3.材料调整

当幼儿违反常规时,作为教师,我们都该首先想想,是什么原因让幼儿不去遵守规则,是幼儿忘记了,是幼儿的自制力不够,还是材料等其他因素干扰了幼儿?如结构区的幼儿在活动中持久性差,往往还没有拼出成型的作品就离开,玩具也被扔得乱七八糟。这时教师就要仔细考虑,是不是材料太小、太单调、操作性不强?继而对材料进行调整,增加一些性质不一、型号不一的材料,如易拉罐、纸盒等,并扩大结构区的场地。这样可以提高幼儿对结构区的兴趣,让他们改掉以往的不良操作习惯,形成良好的结构区活动常规。

4.行为评价

在幼儿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交流与评价,以促进幼儿巩固良好的常规。这时,教师的评价可以是表扬性的,如说“你把珠珠穿得真长”,表扬幼儿专心学习、有始有终地完成一项任务;可以是勉励性的,如说“你今天进步可真大,剪纸剪得太好了,下次剪纸如果记得把纸屑放进美工区的小纸篓里,那就更棒了”;可以是讨论性的,如通过讨论离开座位时为什么要把椅子推到桌子下面,让幼儿了解到,如果不这样做,很可能让别人走路时撞到椅子而受伤,而且教室里的活动空间会因此变得比较小……这样,幼儿除了有更强的参与感,还能真正了解常规的意义,自然而然地认同教室常规并自觉遵守。

上一篇:人大工作会议讲话:推动人大工作与时俱进下一篇:2015年县委宣传部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