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一单元测试题

2024-07-05

人教版第一单元测试题(共6篇)

1.人教版第一单元测试题 篇一

课程纲要

一、课程名称: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二、总课时:70课时左右

三、课程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背诵名篇名段。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分析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3、通过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资料,大胆创新、展示成果、交流心得。

4、两周一次作文。通过作文指导课,让学生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

四、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共10课时)

1、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1课时)

2、芦花荡(2课时)

3、蜡烛(1课时)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课时)

5、亲爱的爸爸妈妈(1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3课时)

第二单元 :(共11课时)

6、阿长与《山海经》(2课时)

7、背影(2课时)

8、台阶(1课时)

9、老王(2课时)

10、信客(1课时)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3课时)

第三单元 :(共11课时)

11、中国石拱桥(2课时)

12、桥之美(1课时)

13、苏州园林(2课时)

14、故宫博物院(2课时)

15、说“屏”(1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说不尽的桥(3课时)

第四单元 :(共10课时)

16、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

17、奇妙的克隆(2课时)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1课时)

19、生物入侵者(1课时)

20、你一定会听见的(1课时)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3课时)

第五单元:(共11课时)

21、桃花源记(2课时)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2课时)

23、核舟记(1课时)

24、大道之行也(1课时)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2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莲文化的魅力(3课时)

第六单元 :(共11课时)

26、三峡(2课时)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2课时)

28、观潮(1课时)

29、湖心亭看雪(1课时)30、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2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怎样搜集资料(3课时)

五、课程实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0)、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1)、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六、课程评价:

(一)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对学生当堂进行评价,可通过提问次数,背书卡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2、在学校积极与班主任交流学生学习情况,利用校信通、驾校活动手册与家长交流学生在校学习状况。

3、认真组织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学生的知识储备。

4、利用学习小组长进行过程评比,与素质评定结合。

(二)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评价:

1、卷面检测,通过期中等阶段性抽测,以获得学生知识的储备。基础字词,诗词背诵,语段分析,写作训练等。

2、进行至少一次基本功展示,如我是小小书法家——硬笔书法比赛。

3、进行一次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笔记展评。

4、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即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1、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覆盖面广。

2、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3、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兴趣高。

4、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有风格。

第一课 新闻两则

一、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4、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剖析

(1)重点: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2)难点:

1、分析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2、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第1课时

一、创建情景导入

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

二、朗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对文章产生整体认知。

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2、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4、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三、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

1、自由朗读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必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

(1)、结合课后练习一,分析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2)、抽学生发言。

(3)、归纳总结,并板书。

五、板书设计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1~2句)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3~16句)中路军安庆一芜湖 西路军九江一安庆 东路军南京一江阴 时间 20日夜~21日夜 21日17时~22日22时 21日17时~22日22时 兵力 30万 35万 35万 渡过兵力 30万 2/3 大部 第二课时

一、新闻知识复习,自学《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新闻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阅读课文,概述文章主要内容,并找出文章的六要素。

3、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月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找出来。

1、相同处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不同处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

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板书设计

本文写作特点:依时叙事、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去粗取精、语言精炼

第三课时

一、疑难字词练习

1、听写字词,抽多名学生上台练习。

2、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方式,掌握字词。

二、课堂练习

1、解决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第一小题:②句好。“突破”表明敌军有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2、拓展练习,阅读一篇新闻,回答问题。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3日电 从今天上午10时开始,内蒙古出现大范围大风、扬沙、沙尘暴天气,其中呼和浩特市地区遭遇强沙尘暴,是今年以来最强的一次。

(1)这是消息的导语部分,根据它来填写消息的标题。

(2)这则消息的来源是哪里?

(3)根据导语部分,写出这则消息的下列几个要素。

时间: 地点: 事件:

三、作文

1、让学生针对自己所知的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写一篇短消息。

2、抽学生朗读。

3、作出评价。

第二课 芦花荡

一、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

2、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三、重点难点剖析(1)重点

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2)难点

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第一课时

一、突出主人公神秘感,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

1、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2、介绍作者情况和故事背景。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4月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代表作品为《白洋淀纪事》。这部作品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以他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文章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并划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2、抽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3、分组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4、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三、分析文中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1、学生踊跃发言,读出自己觉得较好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出好在哪里。

如:第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

第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第38段“月亮落了,„„有些飒飒的风响”

第59段“水镜子一样的平„„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第62段“鲜嫩的芦花„„正在迎风飘撒”

2、分析修辞用法在景物描写句中的作用。

四、板书设计

起止段 内容 作用

1-8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 为情节展开做铺垫 9-19 老头子要送两个女孩找队伍 开端 20-54 一个女孩受伤,老头子愧疚,决定报仇 发展

55-63 老头子诱使敌人进入圈套,讨回血债 高潮和结局

第2课时

一、整体感知主人公的英雄性格

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组织学生讨论。

3、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二、人物性格难点研究

1、作者是如何表现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的性格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2、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具体表现:

过于自信: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过于自尊:第38、39段: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第51-54段: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具体性格特征:

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自尊自信,固执任性;爱憎分明,有勇有谋。

三、指导完成练习

1、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疑难字词的掌握情况。

2、解决课后习题。

3、指导完成课堂练习。

四、板书设计

高涨的爱国抗日热情爱憎分明的强列感情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品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2.疑难字词:

退却 编算 挂花 飒飒 丢人现眼 张皇失措 第三课 蜡烛

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用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把握作者感人致深的写作手法。

3、通过揣摩语句,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体会主人公对同志深厚的爱,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重点难点剖析

(1)重点:

1、分析作者写作手法感人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2)难点:文中的外貌及动作描写是如何揭示人物心理的。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蜡烛是一样很普通的东西,同学们说一说蜡烛有何作用?

照明 本文赋予一种崇高的意义。

2、简单介绍作者、文章体裁和文章的背景资料。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3、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令自己感动的片段。

4、抽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二、完成课后习题一

1、抽学生朗读自己划出的语句,指导其读出感情。

2、结合课后习题一,让学生说说这些片段感人的原因。

3、提问: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分析她的形象。

4、抽多名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三、自主研读,品味反复描写的作用。

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 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五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归纳总结。

作用: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四、课堂练习

1、指导完成课堂练习。

2、揣摩文中语句,完成课后习题二。

五、板书设计

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细节的描写---蜡烛

感情的基调---敬爱和哀痛

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第四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三、重点难点剖析

(1)重点

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2)难点

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展示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及作者,导入课文。

1、展示图片,让同学介绍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2、补充介绍:圆明园的价值、背景资料。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北部。它是清朝五代皇帝倾心营造的皇家营苑,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

圆明园是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他们野蛮地洗劫了北京城的同时,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并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

3、介绍作者雨果的情况。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中相关知识。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作者的声望,为他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2、再读课文,划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三、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从中分析作者的感情和品质。

1、请几个同学朗读划出的语句,小组讨论品味语言。

2、设置问题帮助品味语言。

(1)这些语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

(2)文中运用大量的反语来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这些反语起到怎样的效果?

分为两个方面: 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等反语,有委婉的讽刺意味。

“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我要抗议”等句子直接抨击英法联军的行为。

(3)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板书)

四、板书设计

圆明园总评:“世界奇迹”

分述:

1、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2、具体描述园中之景

3、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之作

文章主旨: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第五课 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课时安排:l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体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理解力。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加以引导。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了解法西斯的罪行和战争的残酷,珍惜今天的和平。

三、重点难点剖析

(1)重点

1、体会文章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

2、体味语言的深层含义。

(2)难点:感悟文章所体现的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思想。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有关纳粹暴行的资料。

二、导入新课,把握文章内容,分析引文的作用。

1、作者介绍

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

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

2、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思考:正文前面引文的作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

(引文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萨特的话是很精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回味起来,又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

三、梳理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研讨文中重点语句。

1、正文的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段,请概括出来。

2、学生回答,归纳总结。(板书)

3、“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关键词为“沉重”“美丽”。沉重的记忆“指什么?“美丽的记忆”又指什么。

“沉重的记忆”指纳粹党在克拉库耶伐次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

“美丽的记忆”指克拉库耶伐次的人民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

四、设置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讨文章内容。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有何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写天气吗? 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让读者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一句中“全是”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的,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3、你是如何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一句的?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五、板书设计

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四个片断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课堂小结: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六、拓展延伸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

2、你对这两位作家的行为是如何评价的?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2.人教版第一单元测试题 篇二

本单元是“中外童话”专题, 选取的课文有《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这些童话故事来自不同国度, 风格也不尽相同。《巨人的花园》描写了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 便筑起围墙, 从此花园里没有了欢声笑语, 花园里也不再有鸟语花香, 最后在一个小男孩的启发下, 巨人终于明白春天为什么不光临自己的花园的原因。于是, 他拆除了围墙, 很快花园里的一切又恢复了生机。编者大概是想通过这个童话, 让孩子们知道快乐是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幸福是什么》讲了三个牧童挖了一口井后, 智慧的女儿出现在他们面前, 感谢他们做了一件好事, 祝他们幸福, 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弄明白什么是幸福, 让学生懂得幸福是要靠劳动, 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去年的树》通过写鸟和树是好朋友, 鸟儿飞回南方, 答应了树的要求, 第二年春天小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让学生体会到童话的世界里也是有情有义的。《小木偶的故事》讲述了“小木偶”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丰富曲折。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 把学生带入奇妙的童话王国, 让他们在童话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的力量。

另外, 本单元的“资料袋”里还介绍了童话的分类, “综合性学习”栏里又安排了“读童话、编童话、演童话”的综合性学习。可见, 编者对童话这一体裁的重视。

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都是出自大师之手。《巨人的花园》这篇文章改编自英国作家王尔德的《自私的巨人》, 《去年的树》是选自日本新美南吉的故事集《小狐狸阿权》。我们的学生在教材中有机会与文学大师相遇, 本是庆幸的事情, 但遗憾的是, 编者在选这两篇文章的时候, 人为地对原作进行了增删。我们细读《巨人的花园》时就发现, 大量细节的删减和改动, 破坏了作品的整体性, 内在的线索也断了, 给这篇文章增加了几分说教味。因此, 教师在教学前, 有必要把故事的真相讲述给学生, 给学生多一份阅读材料, 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设计理念】

童话一直是学生的最爱, 所以本单元的课文一定是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其实, 孩子在妈妈怀抱里的时候就听妈妈讲过很多的童话故事, 现在把这些故事正式地选进教材, 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不能只定位在了解故事内容或者仅仅为了完成识字任务上, 而是要真正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 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 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因此, 在教学前, 有必要设计一份预习单, 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 把真正的经典放到学生的视线中, 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 去发现, 真正的经典童话是什么味的。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了解童话的结构特点, 语言特色, 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热情, 让每个学生都能随心所欲地去书写自己的童话故事。

【预习流程】

一、大声读一读

孩子们, 你一定读过《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和很多有意思的童话吧?你一定很愿意跟着“爱丽丝”去漫游, 跟着“洋葱头”去历险吧?今天起, 老师将和你们一起走进更广阔的童话世界, 认识那些住在童话中的树啊, 鸟啊, 小猪啊, 巨人啊, 还有跟我们一样的小孩子, 好吗?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平平常常的角色, 生活在童话里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 是不是有着让我们喜欢、向往和感叹的生活经历呢?下面就让我们搭乘通往童话王国的列车出发吧!

同学们, 童话王国的旅行开始了, 第一站, 让我们走进《巨人的花园》, 那里风景秀丽、奇异, 接待我们的花园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邀请你的家长或同学跟你一起欣赏英国才子王尔德的《自私的巨人》这篇童话吧, 读完之后, 相信你的大脑一定会抓拍住几个镜头, 让你品味出这个童话的味儿的。 (附王尔德的原作《自私的巨人》)

第二站, 我们去一片森林, 这里住着一只爱唱歌给树听的小鸟, 和一棵爱听鸟唱歌的大树。大声读一读《去年的树》这个小故事吧, 你听出小鸟对树的深情了吗?

第三站, 我们来到“故事万花筒”面前, 小猪和小灰狼将呈现一台精彩的变脸戏法。你可要睁大你的“火眼金睛”, 小心被它们拉进童话的森林, 走不出来哦。 (附格林童话中《三只小猪》的故事, 希腊尤金·崔维查的《三只小狼和大坏猪》和美国乔恩·谢斯卡的《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

同学们, 终点站——“永无岛”到了, 这是个自由、安静的天地。让我们静下来边回味, 边思考:我们理想中的童话“长”什么样呢?

【设计意图】如果我们语文教师想在学生心田播下一粒童话的种子, 就需要领着他们真正走到童话故事中, 让学生直接感受童话的魅力, 才有可能被童话吸引, 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童话, 尊重童话, 爱上童话。因此, 在预习单的第一板块, 我就把风格不同的原版的童话故事带到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直接面对经典, 让经典唤醒学生阅读童话的热情。

二、仔细辨一辨

1.读完《自私的巨人》和《巨人的花园》, 我更欣赏 () 这个故事。我特别喜欢故事中的 () 这个片段。因为从这个片段中, 我能感受到 () 。

2.读了《巨人的花园》和《去年的树》两篇课文, 我发现, 由于它们表现的是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内容, 所以作者所采用的结构表达方式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巨人的花园》采用的是__________结构, 而《去年的树》采用的是__________结构, 这正是童话故事中最常见最经典的结构。这样表现的结果就是让我深深地记住了巨人和小鸟这两个特别的角色。老师, 我还发现, 在我的身边就有像巨人和小鸟这样的伙伴呢, 下次, 我在日记里写给你看。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感性阅读的铺垫, 我们有必要做一点理性的思考。选编后的文章所缺失的魅力即使是四年级的学生也是有感觉的, 他们能不能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 就需要教师给他们一个表达的出口。在此设计比较阅读, 联系生活表达, 都是为学生能多一个视角来看童话的内涵, 从而感受到童话故事中的情感、哲学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中是存在的, 我们的童年是需要童话来润泽陪伴的。

三、用心记一记

浏览“读读写写”板块中的生词, () 、 () 、 () 这些词我已经很熟悉了!不过, 我发现有几个词 () 、 () 特别难写, 小伙伴们, 你们注意到了吗?通过读课文, 我还知道一些词的意思, 我甚至可以用 () 、 () 、 () 这几个词连在一起说一段有趣的话呢。不信, 瞧:__________。不过, 还是有些词我不是很理解。比如 () 、 () 。

【设计意图】对生字词的学习, 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学习。四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已经有很大的差异, 有的学生因为有了阅读积累的底子, 可能都没有生字词了, 有的学生的困难也许还很大。因此, 有必要在预习的时候, 就让他们先检验这些“生面孔”, 然后归归类, 重点难点的词语集中到课堂上讨论解决。

四、放胆练一练

1.孩子们, 在“永无岛”上, 你想象出理想中的童话“长”什么样了吗?请和家长、小伙伴们分享一下你的发现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尝试编一个你认为最棒的童话故事, 讲给小伙伴听听。

3.邀请你的读书好搭档, 和你一起演一演你们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吧。

3.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导读 篇三

单元解读

本单元学习叙事性作品。选编的五篇课文均是大家、名家之作。它们或是追述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大家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五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各有特色,人文内涵非常丰富。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课文在写人叙事方面很有特色。在写人方面,作者善于抓住外貌、性格特征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叙事方面,主线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理历程的写真,通篇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活乐趣。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用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并受其熏陶。

《再塑生命》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盲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这篇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它出自一个盲聋哑人之手则尤为难能可贵。面对这样的奇人美文,我们不能不感动。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的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因而,容易激发大家的情感,引发大家对自己的人生、生活进行对照。同学们学习本单元时,要注意尽量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字词。②理解课文的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③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倾注的思想感情。④了解随笔、传记等叙事类文体的特点。

2.方法与过程

①在朗读中揣摩、品味作品独特的风格、人物塑造的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②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文章的文化内涵,进而引发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③推进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聆听名家讲述人生历程,了解课文深厚而丰富的人文内涵。②感悟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培养健康的伦理亲情。③感悟只有奋斗过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只要你付出爱,你一定能得到爱。

单元导读示例

《藤野先生》课文导读

(一)文题理解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遇到的一位医学导师,他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给了鲁迅很大的帮助和鼓励,作者因此很尊重他、怀念他。题目交代了要记述的主要人物。

(二)作家作品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鲁迅先生一生留下很多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摩罗诗力说》等。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和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

(三)识记基础知识

1.生字字音

红(fēi)如(wǎn)

驿站(yì)解(pōu)

油光可(jiàn)

形(jī) 不(xùn)

名(nì)无消息(yǎo)

责(jié)

然(qī) 教(huì)

见(piē)抑扬顿(cuò)

痛疾(wù)

2.词语详解

【绯红】鲜红。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诘责】质问并责备。

【匿名】不具名或隐匿真名。匿,隐藏。

【杳无消息】形容一点消息也没有。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疾,痛恨。

【油光可鉴】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照。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或停顿转折。多形容诗文的音调优美,吟咏起来,和谐悦耳。

3.词语辨析

[熟悉熟识]

课文例句:①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②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

辨析:这两个词都兼属动词和形容词,都含有“知道、了解”的意思。主要区别是:“熟悉”是指“知道得比较清楚”,可用于人(如“熟悉学生”)和事物(如例①,指抽象事物;又如“熟悉山路”,指具体事物)。“熟识”是指“了解得比较透彻”,一般常用以表示与人认识得比较久,相处得比较熟(如例②),很少用于事物,即运用范围比“熟悉”小。

[斥责诘责]

课文例句:①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②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辨析: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责备”的意思,主要区别是:“斥责”是“用严厉的言语指斥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诘责”是“用盘问(或追问、反问)的口气来责备对方”的意思。在强硬的程度上,“斥责”深于“诘责”。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本文作者通过对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断的回忆,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切的怀念。作者还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文章结构:本文共有38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的情景和“我”离开东京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医专学习时受到藤野先生的关照和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的惜别情景。

这部分又可分为四层:第1层(第4—5段):写“我”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2层(第6—10段):记述了“我”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第3层(第11—23段):写“我”弃医从文的原因。第4层(第24—35段):写“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和行动。

(五)写作技法归纳

1.巧妙运用烘托手法。

文章以“藤野先生”为题,但在开头,鲁迅先生却并不急于让这位在仙台医专遇到的良师出场,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场面和细节。然后,又写了“我”从东京到仙台途中,经过日暮里和水户时的观感,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等。即便是文章中写到藤野先生的时候,也仍然穿插了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的事件,以及看电影时的情形。那么,这些内容对突出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呢?

鲁迅先生写留学生的醉生梦死,写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弱国子民的辛酸,写日本“爱国青年”的狭隘冷酷,写课堂上所看电影中中国围观者的麻木……都是为了更有力地烘托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正像池内莲花,唯其身处泥中,更显高洁。这些相关情况的交待,为藤野先生的活动铺设了一个色调灰暗的背景。这一背景,与藤野先生光明的人格互相映衬,取得了出色的表达效果。

同学们在作文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烘托的写法,也一定会取得不同寻常的表达效果。

2.抓住典型事例和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本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关心解剖实习,表现了藤野先生待人的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表现了藤野先生对科学的求实问理的态度。作者正是借助这些典型的事例,让我们对藤野先生有了全面、立体的了解的。

作者写人物善于抓特征,用白描手法,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缓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很能反映他们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

在“写人”的文章中“抓住典型事例和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品质”,这一写作方法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同学们千万要记得哟!

(六)难点解析

1.《藤野先生》一文主要表现藤野先生的伟大精神与品格,为什么文章开头要描写东京中国留学生的生活?

要解答这一疑问,可以按这样的思路:作者是怎样描写清国留学生的?表现出他们什么特点?作者对他们是什么态度?他们与藤野对比有什么不同?

首先,作者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特征描写“清国留学生”,勾勒他们的形象。辫子是清朝统治的标志,鲁迅和一些有革命抱负的青年,到日本后就剪掉辫子,表示对清政府的反抗和同旧的封建习俗彻底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完全是追求个人名利,准备回国凭着辫子表示对清王朝的忠心未变,以便升官发财。可是在日本又想赶时髦,只有把辫子盘起来。作者接着写了“清国留学生”的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赏樱花,晚上学跳舞,“满房烟尘斗乱”。作者对此十分厌恶,用反语无情地进行讽刺。因为作者怀着救国救民的目的来日本留学,看到这些“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自然深恶痛疾,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对弱国的帮助,一个外国人尚且那样关心中国的进步,可作为“清国留学生”对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却漠不关心,二者对比之下,更见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所以,描写“清国留学生”,是与文章的中心意思一致的。

2.《藤野先生》一文描述作者初到仙台,受到许多“优待”,可作者为什么说这“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作者到达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从生活上表现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关心和照顾,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可作者把这些推断为“物以稀为贵”之故。因为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是受歧视的。所以,他不认为自己受到“优待”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于是,他以北京的白菜到浙江被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到“龙舌兰”的美名作比,推断自己所受到的“优待”仅仅由于在仙台他是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受到“优待”不过是“物以稀为贵”罢了。

这种“优待”与关心,和后文藤野先生对于作者真诚的关怀、教诲是截然不同的。藤野先生丝毫没有民族偏见,他对作者的关怀完全是真心的,希望中国进步。作者对藤野先生也是十分崇敬、感激的。因此,写这些“优待”不过是出于礼貌,从正面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关怀是无私的、高尚的。

3.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深怀敬意地概述了藤野先生对自己深厚情谊的意义:“有时我常常想:他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里前一句所说的“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和后一句所说的“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的“希望”,如果能在中国实现的话,其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作者所说的“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应该怎样理解呢?我觉得,“大”与“小”的区别关键在于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来说。“为中国”有新的医学,这在新的医学传播范围上就比较“小”,但其意义却不小;“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希望鲁迅把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在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上就比较“大”。藤野先生教鲁迅医学时,既有“为中国”有新医术的思想,也有“为学术”能广为传播的思想,前者表示他没有民族偏见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后者表示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因此作者用“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这两个方面很好地概括了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

类文欣赏

我的老师 冰心

我永远忘不掉的,是T女士,我的老师。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有机会进小学,所以只在家塾里读书,国文读得很多,历史地理也还将就得过,吟诗作文都学会了,且还能写一两千字的文章。只是算术很落后,翻来覆去,只做到加减乘除,因为塾师自己的算学程度,也只到此为止。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因为考试的时候,校长只出一个“学而后知不足”的论说题目。这题目是我在家里做过的,当时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校长先生大为惊奇赞赏,一下子便让我和中学一年级学生同班上课。上课两星期以后,别的功课我都能应付自如,作文还升了一班,只是算术把我难坏了。中学的算术是从代数做起的,我的算学底子太坏,脚跟站不牢,昏头眩脑,踏着云雾似的上课,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她是我们的代数和历史教员,那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罢。“螓首蛾眉,齿如编贝”这八个字,就恰恰可以形容她。她是北方人,皮肤很白嫩,身体很窈窕,又很容易红脸,难为情或是生气,就立刻连耳带颈都红了起来。我最怕是她红脸的时候。

同学中敬爱她的,当然不止我一人,因为她是我们的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和平、最善诱导的一位。她的态度,严肃而又和蔼,讲述时简单又清晰。她善用譬喻,我们每每因着譬喻的有趣,而连带地牢记了原理。

第一个月考,我的历史得了九十九分,而代数却只得了五十二分,不及格!当我下课自己躲在屋角流泪的时候,觉得有只温暖的手,抚着我的肩膀,抬头却见T女士挟着课本,站在我的身旁。我赶紧擦了眼泪,站了起来。她温和地问我道:“你为什么哭?难道是我的分打错了?”我说:“不是的,我是气我自己的数学底子太差。你出的十道题目,我只明白一半。”她就款款温柔地坐下,仔细问我的过去。知道了我的家塾教育以后,她就恳切地对我说:“这不能怪你。你中间跳过了一大段!我看你还聪明,补习一定不难,以后你每天晚一点回家,我替你补习算术罢。”

这当然是她对我格外的爱护,因为算术不合格,很有留级的可能;而且她很忙,每天抽出一个钟头给我,是额外的恩惠。我当时连忙答允,又再三地道谢。回家去同母亲一说,母亲尤其感激,又仔细地询问T女士的一切,她觉得T女士是一位很好的老师。

从此我每天下课后,就到她的办公室,补习一个钟头的算术,把高小三年的课本,在半年以内赶完了。T女士逢人便称道我的神速聪明。但她不知道我每天回家后,用功直到半夜,因着习题的烦难,我曾流过许多焦急的眼泪,在眼泪模糊之中,灯影下往往涌现着T女士美丽慈和的脸,我就仿佛得了灵感似的。擦去眼泪,又赶紧往下做。那时我住在母亲的套间里,冬天的夜里,烧热了砖炕,点起一盏煤油灯,盘着两腿坐在炕桌边上,读书习算。到了夜深,母亲往往叫人送冰糖葫芦或是赛梨的萝卜,来给我消夜。直到现在,每逢看见孩子做算术,我就会看见T女士的笑脸,脚下觉得热烘烘的,嘴里也充满了萝卜的清甜气味!

算术补习完毕,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代数同几何,我全是不费工夫地做着;我成了同学们崇拜的中心,有什么难题,他们都来请教我。因着T女士的关系,我对于算学真是心神贯注,竟有几个困难的习题,是在夜中苦想,梦里做出来的。我补完数学以后,母亲觉得对于T女士应有一点表示,她自己跑到福隆公司,买了一件很贵重的衣料,叫我送去。T女士却把礼物退了回来,她对我母亲说:“我不是常替学生补习的,我不能要报酬。我因为觉得令郎别样功课都很好,只有数学差些,退一班未免太委屈他。他这样的赶,没有赶出毛病来,我已经是很高兴的了。”母亲不敢勉强她,只得作罢。有一天我在东安市场,碰见T女士也在那里买东西。看见摊上挂着的挖空的红萝卜里面种着新麦秧,她不住地夸赞那东西的巧雅,颜色的鲜明,可是因为手里东西太多,不能再拿,割爱了。等她走后,我不曾还价,赶紧买了一只萝卜,挑在手里回家。第二天一早又挑着那只红萝卜,按着狂跳的心,到她办公室去叩门。她正预备上课,开门看见我和我的礼物,不觉嫣然地笑了,立刻接了过去,挂在灯上,一面说:“谢谢你,你真是细心。”我红着脸出来,三步两跳跑到教室里,嘴角不自觉地唱着歌,那一整天我颇觉得有些飘飘然之感。

因为补习算术,我和她对面坐的时候很多,我做着算题,她也低头改卷子。在我抬头凝思的时候,往往注意到她的如云的头发,雪白的脖子,很长的低垂的睫毛,和穿在她身上匀称大方的灰布衫,青裙子,心里渐渐生了说不出的敬慕和爱恋。在我偷看她的时候,有时她的眼光正和我的相接,出神地露着润白的牙齿向我一笑,我就要红起脸,低下头,心里乱半天,又喜欢,又难过,自己莫名其妙。

我从中学毕业的那一年,T女士也离开了那学校,到别的地方做事去了,但我们仍常有见面的机会。每次看见我,她总有勉励安慰的话,也常有些事要我帮忙,如翻译些短篇文字之类,我总是谨慎从事,宁可将大学里功课挪后,不肯耽误她的事情。

她做着很好的事业,很大的事业,至死未结婚。六年以前,以牙疾死于上海,追悼哀殓她的,有几万人。我是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得到了这个消息,车窗外飞掠过去的一大片的枫林秋叶,尽消失了艳红的颜色。我忽然流下泪来,这是母亲死后第一次的流泪。

阅读赏析

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除了父母,给予我们最大影响的恐怕就是老师了。冰心笔下的T女士,美丽善良、和蔼可亲,对学生关爱有加,对工作一丝不苟。她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还有做人的态度,同时她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无数学生的爱戴。文章对老师采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等多角度的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温暖”“温和”“温柔”等词语的使用,更把对老师的爱与“我”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阅读训练

1.本文写的是“我的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二段中交代自己各科学习的情况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说说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母亲买的礼物——贵重衣料被T女士退了回来,而“我”送的礼物——红萝卜,她却欣然接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习过程中,当老师的眼光正和“我”的相接并冲“我”一笑时,“我”为什么会心里又喜欢,又难过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疑,我的老师——T女士是美丽的。结合全文请你总结她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人教版第一单元测试题 篇四

脱掉 解放 摇头 躲雨 探望 小溪 棉花 解冻 田野 未来 油菜 发烧 追赶 宿舍 光荣 干枯 徐州 商店 世界 笋芽 呼唤 呼喊 山冈 轰动 喊叫 竹笋 兄弟 哥哥 微笑 安静 拐弯 浇水 骨头 终于 感谢 逐渐 抽空躺椅

四、比较组词:

羞(害羞)俺(俺的) 鹊(喜鹊) 杜(杜鹃) 容(容易) 徐(徐徐) 蔬(蔬菜)未(未来)差(差别)掩(掩护) 鹃(杜鹃) 牡(牡丹) 荣(光荣) 除(除法) 疏(疏远)末(末尾)仍(仍然)冈(山冈) 拐(拐弯) 烧(烧火) 冒(冒险) 渡(渡过) 列(列车)绵(绵羊)扔(扔掉)岗(岗位) 别(别人) 浇(浇花) 帽(帽子) 度(温度) 烈(热烈)棉(棉花)探(探听)摇(摇头) 躲(躲开) 店(商店) 枯(干枯) 芽(发芽) 菜(白菜)换(交换)深(深浅)遥(遥远) 射(照射) 站(车站) 苦(苦难) 讶(惊讶) 彩(彩色)唤(呼唤)第(第一)歌(唱歌) 抽(抽水) 净(干净) 微(微笑) 才(刚才) 西(西瓜)大(大家)弟(弟弟)哥(哥哥) 油(石油) 静(安静) 薇(蔷薇) 材(木材) 牺(牺牲)达(到达)安(平安)本(本来) 呼(呼吸)

按(按时)笨(笨重) 乎(胖乎乎)

五、多音字:

解jiě (解放) xiè (解数)

奔bēn (奔跑) bèn (投奔)

冲chōnɡ(冲浪) chònɡ(冲床)

几jī (茶几) jǐ(几个)

落luò (落叶) là(落下)

撒sā(撒娇) sǎ(撒种)

钻zuān (钻研) zuàn (钻石)

宿sù(宿舍) xiǔ(一宿)

骨ɡǔ (骨干) ɡū (骨朵儿)

散sàn (散步) sǎn (散文)

5.人教版第一单元测试题 篇五

Warming up

1. make a difference 有影响,起重要的作用

2. have/ hold a debate 举行辩论

3. be known for… 因…而闻名

●be famous as…作为…而闻名 be famous to…为…所知

Listening & Speaking

4. be on fire for… 对…充满激情/ 有热情

5. be similar to… 某物与另一物相似 ** be similar in… 在某方面相似

●be familiar with… 为某人熟悉…

6.. There is no doubt that… 毫无疑问的是…

Reading

7. a promising graduate student 一位很有发展前途的研究生

● promise sb. sth. = promise to give sb. sth. 承诺某人某事

● promise (sb.) to do sth. 答应(某人)去…

● promise (sb.) + 从句 答应(某人)…

8. more than = over 超过 ** more than 不仅仅是 / 非常 = very

9. There’s no point in doing sth. 做某事已经毫无意义了

10. go by (时间)流逝 / 走过,经过

11. get/ be engaged to… 与…订婚

● be engaged in doing sth.= engage sb. in doing sth. 忙于…;从事于…

12. give up 放弃 ** give in 屈服 ** give away 捐赠

13. go on with sth. 继续做某事

● go on doing sth. 继续做同一件事情 ** go on to do sth.继续做另一件事情

14. dream of /about + (名词、代词或动名词 ) 向往…,渴望…

15. stop sb. (from) doing sth.

= prevent sb. (from) doing sth.= keep sb. from doing sth. 阻止某人做某事

16. in the early 1970s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

17. seek answers to questions 寻求问题的答案

●seek sth. from sb. 从某人那儿寻求某物

18 according to… 根据…

19. turn out 结果(是),证明(是)

● turn out = turn off 关灯

20. the way in which/ that / … 做… 的方式

● in this way 用这种方法 ** by the way 顺便说一句 ** in the way 挡道

● No way 没门

21. in fact 实际上

22. be happy with sth. 对…感到开心、满意

23. search for = seek 找寻,搜寻

Integrating skills

24. be satisfied with… 对…满意 ** be satisfied of… 相信…

25. take a closer look at… 更仔细地看…

26. 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27. all the time 一直

28. believe in sb. 信任某人 ** believe in sth. 信仰/信奉…

29. the other way around 而恰恰相反, 转向相反方向

30. be allowed to … 被允许去…

● allow sb. to do …允许某人去… ** allow doing … 允许去…

佳句必背

1. (Warming up/Page1)You can’t teach a man everything; you can only help him find it

within himself. 翻译:你不可能教会一个人一切,你只能帮助他自己去发现

2. (Reading/ Page3) There did not seem much point in working on my PhD

翻译:取得博士学位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了。

3. (Reading/ Page3) Yet two years had gone by and I was not that much worse.

翻译:可是,两年过去了,我的病情并没有那么恶化。

4. (Reading/ Page3) Instead of giving up, Hawking went on with his research , got his PhD and married Jane.

翻译:没有放弃,霍金继续他的研究,取得了博士学位并和Jane 结了婚。

5. (Reading/ Page3) Nor did he let the disease stop him from living the kind of life he had always dreamt of. 翻译:他没有让病痛妨碍自己过梦寐以求的那种生活。

6. (Integrating skills/ Page7) They are never satisfied with a simple answer and are always looking for new questions.

翻译:他们从不满足于简单的答案,始终在寻求新的问题。

7. (Integrating skills/ Page7) We must believe in what we do, even when others do not.

翻译:我们必须对自己做的事情有信心,哪怕别人不相信也罢。

8. (Integrating skills/ Page7)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f we 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 is to find something that we like to do and we are good at.

6.人教版九年级政治第一单元测试题 篇六

试卷共70分,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不关爱集体的人不用”,这是一家科研机构招聘人才时的首项要求。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A、关爱集体,有团队精神应成为衡量现代人才的标准之一 B、人才招聘应主要看学历,这家单位有些小题大做 C、人人关爱集体,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D、关爱集体,才可能为集体贡献才智

2、小磊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体弱多病,还有一个年迈的奶奶。他和九岁的弟弟都要上学,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学校知道后为他减免了一些费用,老师和同学们也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作为小磊应该怎样做()①努力学习,用行动回报大家 ②主动帮助其它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 ③大家帮我是应该的 ④培养坚强的意志,不怕困难 ⑤在学习之余,照顾好家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3.张思德1933年10月参加红军,生前是中央警卫团的战士。他当过班长,又从班长当回战士。1944年的9月5日,在一次烧炭中,两米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张思德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毛主席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今天我们学习张思德就要()

①一旦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就应该义无返顾地担当起应负的责任

②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进行正确的评估 ③凭借经验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

④自觉承担责任,并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④ D.②

4.我国体育界有一句名言:“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无名也有名;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有名也无名。”这表明()A.集体和个人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B.集体和个人是并列的,不能片面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C.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D.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二、多项选择(至少有两项是正确的,每小题3分,共12分)

5.联合国在中国召开了主题为“21世纪挑战及教育改革”会议。来自24个国家的与会专家提出了一个共同的看法: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人真诚合作的,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这一看法说明()A.中国的青少年缺乏责任感 B.青少年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的重要性 C.承担责任就不应该讲代价与回报

D.青少年能不能承担责任,在承担责任中健康成长,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6.大连市公共汽车司机黄志全,在行车的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用最后的力气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路边,并拉下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将发动机熄灭,确保了车和乘客的安全。做完了这三件事,他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A.作为一个司机,黄志全认真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B.随着角色的变换,黄志全承担了不同的责任 C.黄志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责任来源于传统习俗、公民身份和法律规定

7.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誓词:“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精神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从誓词中,我们感受到()A.志愿者以“奉献、服务、友爱、互助、团结、进步”为宗旨 B.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每一个人付出努力

C.志愿者在向社会传播爱心的同时,也在传播一种理念:关心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 D.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8.一部感动得多少人热泪盈眶的电影《背起爸爸上学》,说的是一个16岁的农村少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师范学校,面对着瘫痪在床无人照顾的父亲,无奈之下卖掉了全部家产,背着父亲走进校门,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路。电影的寓意说明()A.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

B承担责任是自立自强的必须选择 C承担责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D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就会有什么样的回报

三、辨析题(10分)

同学甲说:热心公益事业是公民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因此承担责任都不应该得到任何回报;

同学乙说;承担责任,当然有获得回报的权利,但我们不要乐于奉献。

四、材料分析(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感动中国”2010人物王伟,27岁,武警甘肃总队藏南自治州支队舟曲副队长。2010年8月7日晚,舟曲发生泥石流灾害,王伟带领官兵冒着被泥石流吞没的危险,营救群众20多小时,让23条生命逃离了死神的魔掌。而自己的新婚3个月刚怀孕的妻子和岳母一家四口被泥石流无情吞噬。

(1)在危难时刻,作为军人,王伟需要承担重任;作为丈夫,他又需要照顾自己怀孕的妻子。这表明什么?

(2)结合王伟的感人事迹谈一谈,面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该如何做出选择。

2.2011年1月20日,《光明日报》报道,青年志愿者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也是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途径和舞台。在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上,志愿工作紧紧围绕“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办会理念和“国际化、有特色、高水平、全方位”的志愿服务目标,唱响了“一起来、更精彩”的志愿口号,为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亚残会做出了重大贡献。亚运会筹备期间,申请做志愿者的报名人数超过了150万人,创造了历次大型赛会志愿者报名人数之最。

(1)在志愿者的身上有哪些优良的品质?

(2)怎样用实际行动向志愿者学习?

五、探究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香港好人”阿福,一位香港货柜车运输公司老板,一位徒步走中国为“中华骨髓库“募捐的志愿者,一位在汶川地震灾区奋战3个月的志愿者,最后倒在了青海玉树的土地上。香港各大媒体高度评价了阿福的壮举,称赞他是“香港英雄”、“港人之光”。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联系所学的知识,评价他的行为。

(2)你参加过哪些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有什么意义?

2.请你从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把以下材料的后果写出来,并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进行评析。

材料一:小灵经常约同学出去玩,但她总是不遵守约定的时间,事后只轻描淡写地说“临时有事”。

材料二:演出时间到了,观众在热切盼望着。其他演员都已经准备好了,女主角却罢演了,因为她认为她演出得到的钱太少了。

材料三:一个小偷在公共汽车上偷东西时被发现,失主要求把车子开到派出所,但有些乘客表示要赶着上班,不同意失主的要求。

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测验答卷

一、单项选择题(8分)

BDCD

二、多项选择(12分)

5.BD 6.AC 7.ABCD

8.ABC

三、辨析题(10分)

(1)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互帮互助、相互关爱的社会,我们应该热心公益,服务社会。(2)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同时也是在履行自己的义务。回报更多的是无形的精神财富。(3)对个人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青少年应该敢于和勇于承担责任。(4)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是富有责任心的人共有的情感。他们的这种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青少年应该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四、分析说明(20)1.(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多重角色,承担着多种责任;我们有时会面临着责任的冲突,需要做出理性的选择。

(2)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主动放弃或牺牲一些个人利益。

2.(1)无私奉献精神;热心公益、服务社会;有爱心、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学习上刻苦努力,迎难而上;生活中有爱心,培养责任意识,主动承担责任;我们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

五、探究题(20分)

1.(1)阿福的行为体现了无私奉献精神,他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植树、捐款、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等。

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2.(1)材料一:小灵行为的后果是丧失了同学的信任,以后大家可能不愿意与小灵交往。从道德的角度看,小灵不约定守时,是缺乏诚信。从法律的角度看,小灵不约定守时、不讲信用,发展下去,可能造成他人、国家的损失,触犯法律,受到法律的处罚。

(2)材料二:女主角以钱太少了罢演,会导致观众的强烈不满,造成剧场秩序的混乱。从道德的角度看,女主角罢演的行为是不守信用,是对观众不负责任,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也对自己的名誉造成损失。从法律的角度看,女主角罢演的行为是违反合同法,要承担经济损失。

(3)材料

上一篇:公司企业元旦联欢晚会闭幕词下一篇:简短的同学聚会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