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设计和反思

2024-06-23

公开课设计和反思(共11篇)

1.公开课设计和反思 篇一

一节全校青年教师公开课的设计、总结和反思

摘要:全校公开课是许多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老师不可或缺的经历,不同学科的资深老教师和青年教师都会一同参与听课、评课,因此对备课准备及教学设计的要求不同于学科组内部的公开课。笔者作为一名新老师,从自身的经历出发,以一节备受好评的全校公开课(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乙醇》)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及评课记录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并对此提出了经验性的建议。

关键词:全校公开课;教学设计;多学科融合;乙醇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66-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6.000

全校性的公开课或全市、全省青年教师授课比赛是许多新老师不可或缺的成长经历。与常规的学科组内部公开课不同,听课教师往往是各个学科的资深老教师、学校行政领导以及青年教师群体。因此,新老师在课题的选择、教学设计、教学思路以及教学风格的确定上必须合理得当,既要保证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同时又要避免让其他学科评课教师有讳莫如深的感觉。笔者观摩了不同学科许多成功的公开课实例,并进行方法上的提炼与总结,最后试图应用在自己的教学上,得到了不错的效果与评价。下面笔者以自己的公开展示课“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乙醇》”为例,分别从选题、教学设计、教学亮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

一、选题――“知识联系生活及多学科融合”

由于听课评课教师涉及各个学科,还包括信息技术、艺术、体育、心理等非高考科目,因此在课题的选择上,尤其是理科学科,应该着重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是,选择的课题尽可能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试图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二是,选择的课题是与多个学科交叉的,能够将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总的来说,就是努力做到“知识联系生活与多学科融合”。

以人教版化学必修2为例,作者就是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考虑,选择了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作为展示课课题。乙醇是日常生活中酒的主要成分,为大家所熟悉,便于新课的引入。同时酒的许多知识又恰好与其他学科(语文、生物)有所联系,能够适当地拓展。表一便是作者具体的教学设计及意图:

二、教学设计――“创设教学主线”

公开课不同于常规的课堂,不仅仅要求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同时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展示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功底。因此,在教学的设计上需要别具心裁,让听课评课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大多数成功的展示课都会注意一点,那就是“创设情境,构筑教学主线”。课堂中明晰的教学主线好比一条精品旅游线路,把学生带进一处处风光秀丽的景点。[1]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围绕着一条主线来开展课堂教学,能够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了知识的散乱零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记忆。

以《乙醇》这节课为例,笔者巧妙地将经典的诗歌与乙醇的知识相结合,通过一句句诗歌牵出一条外部的教学主线,同时又将重要的知识点与生活相联系,创设了一条内部的教学主线,具体教学情境设计如图1所示。

在以上清晰的教学脉络下,以诗歌和生活知识为主线,有效地应用了化学知识学习中“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策略[2],同时也做到了多重感官协同记忆,将具体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构建联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得到不断加强。而关于如何在教学中创设主线,已经有许多教师报道了他们的教学实践与研究[3-5]。针对化学学科,笔者总结大致有以下几种思路:1.“某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与剖析”――例如以氯气泄漏及处理为主线探究氯气与氯水的性质;2.“以化学史出发重温科学探究历程”――例如有关苯的结构及性质的探究;3.“设疑引入,逐步解疑”――例如将教学的过程以某种载体(如揭秘某个魔术,揭晓某个谜语等)串成线索,让学习的知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三、教学亮点――预先设定,努力突出

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往往会有不少的教学闪光点,让听课评课者眼前一亮并印象深刻。课堂中出彩的地方可以有很多:“学生较高的活跃度和参与度”、“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的趣味性”以及“创新的实验设计”等等。而作为展示课,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该预先设定好自己课堂的教学亮点,并在试讲中,在磨课中去努力营造和突出。

在《乙醇》这节课的设计上,笔者通过检索发现,不少教师[6-8]已经在学习方式、实验探究以及实验改进上花了许多心思和功夫,很难再有所创新,于是改为将亮点放在“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上。在课堂里,笔者充分联系并融合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在每个知识点的讲解之前,其过渡与引入都是从学生熟悉的情景与体验出发,不断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正因为此,课堂上学生很活跃,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轻松愉悦,这也是评课者最为赞赏的地方。此外,在教学内容上还设置了学生探究活动和学生实验的环节,同样保证了学科的专业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四、结语

当然,除了从上述三个方面去做好一节展示课的准备以外,需要考虑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板书设计、提问设计、时间控制等等。但作为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在课堂控制、板书技能、教学功底等方面都比较薄弱、缺乏经验时,我们不妨在选题、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争取让听课评课者有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最后,成功的展示离不开反复的演练与打磨,“磨课”已经成为造就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必不可少的过程。而经历过全校公开课的准备及展示,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也会成长许多,再从中总结与反思,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或许,一名优秀的教师也像是一名雕塑家,因为每一节课最后都会成为他精雕细琢的作品,我想这也是教育之所以可以称之为艺术的地方所在。

参考文献

[1] 黄新亮.小学教学参考.2007,(Z3):14-15

[2] 毕华林,黄婕,亓英丽.化学学习中“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5,(5):51-54

[3] 缪徐.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主线的创设路径[J].化学教学,2014,(10):27-30

[4] 马红健.应用社会热点新闻创设化学教学情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08):53-54

[5] 俞桂飞,王国峥.例谈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主线”与“暗线”[J].化学教与学,2014,(4):20-22

[6] 陈静.让探究走入课堂让探究激活课堂――以“乙醇”的教学设计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3,(10):60-62

[7] 于琛.“乙醇”教学设计―学习洋思教学模式案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6):34-34

[8] 王芳.基于合作学习的“乙醇”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1X):39-40

2.公开课设计和反思 篇二

一、盲目学习别人的教学设计

在新教材进行一轮甚至是几轮的教学实践后,几乎每种课型都进行过探讨型的公开教学活动,并且还有一些优质课的示范教学,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材料,所以之后会把公开课、优秀示范课的教学设计、课件拷贝过来,运用在自己的课堂上,以为这样既能省去自己备课制作课件的麻烦,又能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都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教学环节进行不下去、学生反应不佳等。

同样的教学设计,别人操作起来,得心应手,换了一个地方却变了味道呢?追根究底,关键问题是我们忽略了我们的教学对象, 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变得“目中无人”。

在上课之前,备课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必须研究授课的对象。本次公开课的对象为三星级中学高一艺术班的学生, 他们的特点是:英语基础薄弱,底子差,听力口语能力低。面对这样基础的学生,执教老师把评优课的优秀课件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 也想上出一节优秀的示范课。可实际操作下来,一方面课件上的教学内容没有“播放”结束,显然,教学要求高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费时较多,最终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另一方面,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教师把M1 Unit 2 Project Growing pains这篇文章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得太高,完全忘了自己面对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地“拿来主义”,完全忽视自己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最终导致了这节课的失败。

二、为“活动”而活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在M1 Unit 2 Project Growing pains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用英语积极思维和解决问题,授课教师设计了一些小组活动,如,让学生work in pairs讨论段落大意,后面又有work in groups讨论如何写一篇关于growing pains的报告。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是为了体现“以人为本”,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学习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可是,在操作过程中效果并没有预期的好。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教学活动也是脱离学情及学生需求的,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导致活动流于形式,给人的感觉是这些活动只是为了追求表面效应,造成了为 “活动”而活动的嫌疑,这必须引起关注并予以纠正。

教师在选择活动时目标要明确,定位要准确,应依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确定相应的活动难度和要求。活动过难或过易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容易引起学生的焦虑情绪甚至厌烦心理。因此,我们要注意使语言活动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层次性,缺乏层次的活动安排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教师只有关注学生,关注课堂,才能有精彩课堂的呈现。

三、公开教学成为教师口语水平的表演

教师流利的口语是上好一节英语课的前提。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简洁准确的语言, 并用不同的语调和语速来控制教学节奏。但是在这节公开课中我注意到整个授课过程教师用英语组织教学的理念始终贯穿整个课堂,而且在上课过程中可能也是为了能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语速、节奏都较快。但是刚才我们已经提到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偏低,这么快的英语口头表达学生是否有能力接受呢?在这一点上,授课老师再一次忽略了学生上课的反应,一味地进行“填鸭式”“越俎代庖式”的教学,整节课就变成了教师的口语秀,教师完全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好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也要学会做学生心声的倾听者,贯彻“以生为本”,既要注意整体学生的水平、喜好等情况,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脱离教学对象的施教,教师的表演再精彩没有学生的共鸣,那都是徒劳的。

3.一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三

关键词:高一英语;教学设计;反思

一、教材分析

Using Language是本单元ReadingⅠ的延续,教学任务既要完成Reading又得完成Speaking and Writing,达到Using Language的最终目的。那么,要在45分钟内要完成原本近2课时的内容,既不能简单地合并、取舍,又要有创新,那必须对教材和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科学、灵活地设计,才能真正体现公开课“原生态”“研究性”和“鲜明个性”的特点。

二、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

(一)三维目标

1.能力目标

Get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use language and improve their speaking and writing ability.

2.情感目标

(1)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Canada “The True North” further and stimulate students’ love of Canada.

(2)Develop students’ sense of group cooperation and teamwork.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Let students to learn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in order to develop their reading ability.

2.Get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use language and write in a short time.

(三)教学方法

1.Task—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2.Cooperative learning.

3.Discussion.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反思

Step 1:Greetings

Step 2:Duty Report

反思:这些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师生配合默契、气氛较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Step 3:Presentation Free talking (ask and answer)——Watch. Power points.(Four pictures).(5分钟)

反思:这一环节主要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有关加拿大的一些趣事,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Step 4:Sca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text (Watch PPS)(题目略)

反思:这个教学环节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让学生在课前把Reading充分预习好。因此,教师所布置的预习作业很关键,我主要是让他们充分利用手中参考书的译文、词汇表以及课文注释等,对课文进行充分理解,把不理解的单词、词组、句型找出来,在课前进行检查,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

Step 5: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5分钟)

Read the passage for a second tim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详见课本P39)

Q1-4 共四个问题(略)

这一教学环节,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突出重点及突破难点。因为是公开课,很多学生事先把答案写出来了,其实有一部分同学生,对题目或所抄答案完全看不懂,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Reading目标。因此我就采用:Translate into Chinese and point out where they are.(这些倒不是在预习作业要求内)当然,我们可以提问较优秀的学生,以免影响上课时间,达到预期的效果。

Step 6:Practice (Watch PPS制作课件 again)(题目略)

反思:这些短语、句子主要针对一些生词、难词,还有语法知识点较难的重点短语和句型,也是为突破writing这一教学难点而设计的。

Step 7:Writing(10分钟)

假设我们学校是加拿大的一所学校,今天所有的听课教师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学者,听完课后,今天下午学校安排他们到Toronto参观,请你给他们当一名导游,根据Using Language——Reading所学内容,详细介绍一下有关Toronto的情况,字数50个词。

反思:考虑到时间问题,如果采用课文(P39 EX2)中Writing的写作训练包括讲评,在10分钟内应该是做不完的。因此我就改用Reading所学过的、以上环节多次训练过的 useful words,expressions and drills 又能体现Toronto特点的语句等编制而成的。让学生自己当“导游”,让他们设身处地地介绍Toronto,这样一来有趣而新颖,二来又能在短时间内当场训练(5分钟),达成了学生最棘手的writing这一能力目标,最终达到本次公开课目标Using Language.

教学方法:5分钟以后,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一篇习作,然后大家一起来评析、总结。

Step 8:Homework

Finish off(speaking and writing);(Ex2 in P39)

因时间关系,把作业打印在所发的练习卷上面。

总之,整堂课本人能用英语组织教学,在规定的时间内较好地达成预期的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这一教学理念,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较高,达到了开课的预期目标,得到了教研室听课领导和同仁的一致认可。当然,这节公开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扬长避短,力争当一名合格的高中英语教师。

4.纸船和风筝公开课反思 篇四

欧老师:语速快,自然段和段说混淆,没有注意。板书上画了房子和小河,老师

却没有做任何解说。小组讨论交流怎样交朋友做朋友看开的不充分。谭:语速过快,听不清楚。口头选词填空比较好。

李希:感觉很急,学生回答稍微停顿就打断他。结尾收得太快,过于仓促。

自评:这节课其实准备了比较久的时间,但是上出来还是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很遗憾。

首先就是紧张,其实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了,从刚毕业到现在并没有逐渐好转。说起来应该是个人心里素质不行吧;一紧张就着急,一急说话就很赶,语速相应就很快。之前在洞井小学上课时就有老师指出来过,李庄老师也曾对我讲过,可没想到今天上课又犯了这样的错误,真是不可饶恕。而且一着急,精心准备的纸船和风筝也忘了及时贴上去,让板书效果差了很多。整体感觉:风风火火,毛毛躁躁。

再有,这堂课在时间上也没有把握得很好,可能是因为没有试过较的原因吧。之前试讲一直是自己一个人讲的,然后就感觉时间太充裕了,所以今天上课的时候生怕时间有多,因此在课文第一部分纠缠得比较久。可到了后面发现时间不够,又开始赶。这就直接导致教案原有的一些环节被pass掉。例如讲完两个piao后还设计了:能否删除两个“漂呀漂”?为什么?以此引发学生自由说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自己读出感情来。可因为怕没有时间,就没有上了。还有后面拓展交流的部分也进行的比较快,如同蜻蜓点水,走了一下过场。最后结合动画、板书,复述故事的环节也没有做,直接由自己总结了几句就下课了,因此有评课老师谈到:结尾好像还没听得太清楚,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突然下课了。收尾仓促。这一点也是最让自己耿耿于怀的。

5.对一堂公开课的分析和反思 篇五

我的存在是一个永恒的惊奇,这就是人生!公开课是对教育教学进行探讨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对一堂公开课的分析和反思。在大力提倡“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形势下,如何设计好一堂课,如何更有效的上好每堂课,是每个老师面临的挑战。下面是笔者对一堂公开课对下列几方面的剖析。

一、优化教学结构,科学处理教材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优化训练结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方面。教师要有很强的训练意识。备课时不仅要考虑讲的内容,还要考虑练习的内容和方式,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练习,另外,还要精心选择训练方式,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Book 2 Unit 3 Computer)进行修改和重新组织,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一)悉心安排环节,灵活设计流程

教学环节层次清楚,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流程,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不拘泥于固定不变的流程,随时灵活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把握好各环节的侧重点,课堂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以通过wanttocry这首歌曲引出if条件句为例:If you want to be happy, listen to music.→ If you want to listen to music, use a computer.进入本课的中心任务—computer。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便于教师调控课堂,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适应新情境、接受新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的系统化。

(二)精心设计练习

课堂练习精心设计。首先,课堂练习设计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如if句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mobile phone and the CD recorder 分别应用讲学,听录音,阅读等方法设计的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其次,课堂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如听、讲、说,设计等内容具有层次性拓展性与针对性,密度、广度适当,能够很好地突破难点。

词汇教学形象生动,变抽象为形象,变死板为灵活,本文有以下词汇: advantage, button, mind, connect …to, deal with, go back press,教学反思《对一堂公开课的分析和反思》。教师利用自己的手机一边示范一边展示turn on 打开;press(按)“on” button;play back 回放,press playback button等词组,让学生对词组有个具体的认识。

语法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首先导入的句型是If you want to be happy every day,.教师问:What would you do?

轻松自然的导入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会了在条件句中主句用动词原形开头的祈使句。紧接着用不同的提问部分充分练习if 条件句,如: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weather of tomorrow, use the mobile phone.If you want to listen to music, use the computer.What would I do if I want to relax myself?

总结“if从句 + 祈使句 = 祈使句 + if从句”,学生在扎实的练习中,掌握了以上句型。

三、科学合理利用教学评价手段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会使其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成就感,随之便是外语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相反,负面评价过多,学生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学生实际,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便是错了,教师也不应加以指责,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轻松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

教师根据高一新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开口,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各层次学生均学有所得,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的教学效果。

6.《陋室铭》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六

《陋室铭》教案设计(修订稿)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 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 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3分钟)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五)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问: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志趣。

(七)当堂背诵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深情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板书 陋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环境清幽安贫乐道 室不陋交往之雅 铭情趣之雅高洁傲岸 反问引用 托物言志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朗读环节,每一次朗读都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重点较突出——翻译课文。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进。首先,课堂整体气氛不活跃,尤其是在翻译环节的发言,形式过于单调,没有充分发动大部分同学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本课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译,有疑问时看课后注释,若不能及时解决,可提出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若还是没有结果,老师再进行点拨指导;再次,本课采取小组逐句翻译的形式,这不适用于简单的文言翻译,不妨大胆让学生自行翻译;最后,本堂课最大的弊病是教学时间掌握不当,内容不够精当,故导致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今后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大进步。

7.从一堂公开课反思教师的课堂机智 篇七

由于是全县公开课, 面对的是其他学校的学生, 我们彼此是第一次见面。那么他们已经习惯了的本班语文老师的教法是怎样的, 还有他们的古文底子如何, 这些在我备课的时候都忽视了。此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完全是按照自己所带班级学生学习习惯及知识水平来设计的。

这个教学过程从朗读到疏通文意到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最后还要求当堂背诵, 容量大, 目标要求高, 需要学生充分预习课文, 且语文基础知识较扎实方可以较顺利实施, 否则, 一个课时无论如何也完不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可事实上, 我上此节公开课的学生, 在朗读时, 我就发现他们没有预习且字词基础薄弱, 比如, “一食或尽粟一石”, “粟”字绝大多数学生读不出来, “石”发的是“shí”音等等。到了“结合注释, 自由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 找出理解困难的地方”环节时, 学生显然不习惯这种自主学习方法, 他们就等着老师给他们一句句讲解而他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做笔记。几经启发和要求后, 学生开始自已去疏通文意了, 可让他们提出理解困难的地方时, 只有一二个学生提问, 其他的人低着头不说话。难道是真的全懂了吗?其实是真的不知该如何提问或不敢提问吧。想到这堂课还有很多事要做, 我就把他们的不提问, 默认为全懂了, 按既定教学方案, 继续进行下一环节。因为在前面的朗读和疏通文意环节耽误了时间, 超出了计划的时间, 所以下面的感知课文, 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等内容进行得很快, 这时就感觉是拖着他们在走;最后总算还剩一些时间, 让他们开始背课文, 可眼看就要下课, 却没有一个人背出来。也是, 无论是谁, 对于一篇刚接触的文章且文章内容不是很理解的情况下, 迅速记忆确实是不太容易。

回顾这堂公开课, 在一开始发现他们没有预习且字词基础薄弱时, 如果我迅速调整教学方案, 将此课教学任务减少, 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和指导自主疏通文意的学法指导和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把握上, 进而要求背诵全文, 而将感知全文, 提炼主旨放在下节课上, 效果一定大不一样。如果进行这样的调整, 教学活动应该更切合学生实际, 就不会为了赶时间而压缩学生的思维过程, 师生双方将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而不至于让学生学得被动。

遗憾的是我为什么没有进行这样的调整?是急于求成, 贪功冒进, 还是其他的什么呢?“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中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课堂生成也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 随着2011版课程标准的面世, 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为什么不能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已的教学行为。几经反思, 我认为, 是自身缺乏一种教学机智, 一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机智, 表现在人们的各项工作和各种活动之中。没有机智, 人们就难以处理和应付各种意外的突发事件。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摆的“空城计”, 就是他巧妙运用战争机智的一个典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由于学生思想、智力、知识、情感等因素的差异性以及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的变化, 随时会出现教师事前未预料或难以预料的特殊情况。《教育大辞典》是这样定义教学机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 迅速、准确、敏捷、灵活地做出判断、处理, 并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布卢姆语) 。教师既要精心设计教学, 对教学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 又要充分考虑学生, 在施教过程中根据课堂具体情形科学把握教学方案的生成和调整。

这堂课由于我自身教学机智的缺乏, 导致了课堂效果的不理想。发挥课堂教学机智, 需要勇气和信心。回想当时我心里也曾有调整教学内容的念头, 但由于胆怯和不自信, 担心失败, 担心我上课程序与听课教师们手中拿着的教案不一致可能引起非议, 等等, 而打消了念头, 继续按既定方案实施, 而置学生实际于不顾, 事后想想真是不应该。

8.《秋声赋》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八

构思的导入内容如下:大家学过朱自清的《春》,里面把春天比作娃娃、姑娘、小伙子,如果说春天朝气蓬勃,那么比较而言,写秋该用什么词呢?我们学过了哪些关于秋的诗词呢?

依次导入的话,下一个程序是什么呢?通常切入文本是依自然节的顺序,这种方法不免俗套。我曾经借公开课上过歌德的《最后一课》,把师生告别的最后一节放在前面上,采取倒叙的方式,效果也还不错,此文能否也顺序颠倒一下?况且,我的导入提问是秋天里该体现出什么“气”?而这一问直指课文第二节。这一节除了介绍秋天的形状,还写了秋的含义(兵象、刑官、五行、十二律)。于是决定就先从课文的第二节进入。然后再依次转入一节、三节。这样的安排打破常规,为的是不落俗套。

课堂的流程大体定了下来了,心里的疙瘩也解开不少,一片迷茫中,似乎也看到了些亮光。

关于第一节的教学安排如下:

首先一二节转换,用衔接语。师:我们学习秋气,最初是从秋什么写起的?(生:秋声),有必要一起来学习第一节。

1.朗读第一节,完成字词练习、句式学习。

2.写秋声的句子是什么?大家找出来。

3.“初、忽、其触余物也”这些词语能去掉吗?为何不可?(写出了秋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的顺序)

4.文章又采取那些修辞来描绘秋声的?(波涛夜惊?摇金铁皆鸣?摇衔枚疾走)

关于第三节的教学安排如下:

我们学习了秋声一节,又知秋状、秋义了,作者由秋产生了对人生的感慨,那么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

1.学生朗读第三节,学习该节的字词句式。

2.描写人生衰老的句子是什么?

3.人生为何衰老?(百事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4.面对岁月催老,作者的态度是什么?(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5.念谁为之戕贼,又何恨于秋声,“念”为何意,又如何读呢?(本来这个字未挖掘,原是打算让学生通读全节,直至背默,但是在完成备课后,心里总觉得本节朗读定位不准,把握不到位,若总是停留在泛泛朗读,未免肤浅,于是抓住此字,不及其余,反而有所收获。)

二、课文阅读理解的安排

读写能力是伴随学生一生的能力,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由此可见古诗词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比重逐渐增大,教学地位得到明显提高。引导学生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接触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欣赏品味,领略古诗词的无穷魅力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享“渔”而得“鱼”,在逐步提高鉴赏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阅读教学一直是当前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鉴赏。“阅读作为最为切要的技能技巧,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予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不能泛泛地处理,而是要有感情地读,深入地读,有重点地读,没有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朗读是不够的、肤浅的。对关键字词的停顿、音韵的处理、高低音的区别,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基于这样的理解,我觉得先前安排学生朗读还不到位,不着重点,于是决定将第一节描写《秋声赋》的几句话突出,第二节最后一句话突出,第三节抓住“念”字,这一处理,我感到较满意,全文朗读没必要,甚至会影响教学进程,“满把抓”是不必要的,这样做到全面和重点相结合,主要和次要相结合,教案特色也就彰显了。

三、公开课的体会与教学反思

其一,懂得一些阅读古诗词的技巧。课堂上,在古诗词赏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审美情趣。

其二,学会了一点古诗词的能力。在古诗词赏读教学中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整体感知——揣摩感悟——质疑探究——拓展创写”课堂模式。

本节语文课的活动,我认为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围绕“赏读、感悟”安排活动。这个“主体问题”就是就是如何突出活动重点,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赏读古诗词。

第二,注重“张弛有度”的环节设计,让学生从心里去思考问题,古诗词赏读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第三,抓住“诱导时机”启发思考。及时把握住教育时机,才能体现活动者的教学智慧,才能真正给学生以启迪。

9.公开课设计和反思 篇九

上课教师:况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我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有充分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在选择中主动体验学习,在生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的快乐。同时以识字为基点,引导学生发现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感受识字之乐的同时,观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教材分析:

本课有一幅图、一组词语和一篇短文。词语是图中事物的名称,多为家庭陈设和用品。图画内容是一个三口之家的夜晚,爸爸在看报纸,妈妈在看电视,“我”让爸爸妈妈吃水果,家庭充满温馨。本课时为第三课时,学习目标设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做尊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同时渗透思想情感的教育。

活动准备:

1、看看自己家里有哪些家具、家用电器和其它用品。说说它们的名称。

2、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课件显示图文:

shā fā

chá jī bào zhǐ

shū

jià

沙 发

茶 几 报

书 架 tái dēnɡ ɡuà zhōnɡ

diàn shì diàn huà 台 灯 挂 钟 电 视

电 话

2、复习词语

(1)图文结合指名读,齐读(2)去掉图片认读词语 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认读,再同桌互帮互读,比比谁认得多,最后请一生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拼音认读词语

(二)学习课文中难解字和词语读音。

1、出示:

wǎnshàng sòng

guò xiào

晚 上 送

过 笑 也(1)指名带拼音读,去拼音读,组词读

(2)出示课文,教会学生明白什么是“课文”

(三)看图学文,理解文意。

1、引导看课文插图,说说图上有哪些人?都在做做什么?

2、自由地借住拼音读读文中的句子。

3、指导学生断句。

4、读给同桌听,互帮互读。

5、指名读。

6、“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用句式突破难点

7、用一句话夸夸文中的“我”。

(四)拓展练习

(猜一猜,连一连)

老大天天演戏报纸

老二每日作文电灯

老三千里传声电视

老四送来光明电话

(五)布置作业

1、回到家里,看看你的家里有哪些东西,明天告诉老师。

2、回家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在家里》教学反思

《在家里》是学生学完拼音,开始识字的初始内容。本课要求识记14个生字,会写4个字。考虑到识字量大,而且学生刚接触识字学习,本课教学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并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一年级的学生喜欢游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我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游戏。让学生在动手又动脑的游戏中,轻松、快乐地识记所学的生字。又如,猜一猜,连一连,在这个游戏中,既巩固“报纸、电灯、电视、电话”这4组词语,又理解了词义,真是一举两得。再如,学习课文内容时既巩固了所学的字词,又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做个尊敬父母,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2、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多识字。喜欢得到别人的赞赏,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关注每一位学生,善于捕捉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赏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如“你真棒”、“你观察得很仔细”、“这个字你读得真好,请你再读一遍”等使学生愿意识字,体会到识字的乐趣。

3、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小学生有着非常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可以充分表现自己。如,在读准8种物品名称的环节,我让学生站起来,轮流当小老师,这样既复习巩固了拼音教学,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奋性。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活动必须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一切活动必须是为学生学习服务。本班学生由于情况比较特殊,4个孩子存在听力障碍,其余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接受能力不强,再加上拼音掌握得不够理想,因而实际课堂操作与预设相差甚远。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进行识字教学,在课余时间,检查学生所学情况,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好。我想这一切缘于我对学生的尊重,缘于我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理念。

三、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种下习惯,收获性格。种下性格,收获命运。”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开始养成的。这些入学不久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因而需要老师多个心眼,时刻关注,提醒。课堂上,我十分关注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爱动脑,积极发言等习惯的培养。如,我提醒“听,注意听,你很会听哦”“瞧,我又看到你举手了。”等激励性的语言提醒学生课堂上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当然,这节课不足之处比比皆是。

1、导入环节不够简单,虽然创设那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及学习新知的需求,但较费时,以至造成整堂课前松后紧。

2、关于词语的复习费时过长,变得本课时重点不突出。

3、识字教学与表达、说话结合的不够。本节课过分注重识字教学,说话表达的训练做得非常不够。

10.公开课设计和反思 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滁 壑 琅

琊 潺 酿 辄

fēi míng huì

lǚ liè yáo

暝 晦

伛 偻

洌 肴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

酣 弈

觥 筹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讲读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二、讲读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2、众宾宴饮之乐(……欢也。)

3、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第四课时 讲读第四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学生串译。

3、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第五课时

一、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二、总结全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何谓“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乐在赏山水

(二)乐在与众人醉

(三)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以乐掩其郁)“醉翁” 主旨——→与民同乐

(四)第六课时

一、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二、完成课后练习。

三、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11.一节公开课的反思 篇十一

上这节课之前,笔者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并通过查阅资料或是向有经验的长辈学习制作一些传统的发酵食品,如:甜酒的制作、酸奶的制作、泡菜的制作、馒头的制作等。其次,笔者也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如:我国的传统发酵食品制作方法、注意事项,我国酿酒历史等,并亲自制作了甜酒、发酵面粉、酸奶;我还尽可能多地收集不同包装的食品,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大量食品保存方法的感性认识,就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食品防腐剂的利与弊,我也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力求给学生全面了解事物真相的理论依据。

在上课之前到班上了解学生制作传统发酵食品的情况,发现班上有两位同学制作了甜酒,两位同学制作了酸奶,两位同学制作了泡菜,一位同学制作了馒头,笔者私下里与他们交换了一些意见和看法。

在课堂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我表扬了本班课前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制作了一些发酵食品的同学,并向其他同学展示他们的制作成果。接下来,我展示了两个发酵现象,一个是正在发酵的面粉团,我将一个个正在发酵的小面粉团分发给同学们,让他们感觉一下面粉团的手感,掰开看看面粉团里面有无孔,闻闻面粉团有无酒香味,班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学生们看完面粉团后,我又展示另外一个发酵现象,酵母菌在糖水里发酵使得套在矿泉水瓶上的气球充气变大。两个活动展示完后我打出一张PowerPoint,向同学们展示发酵的定义,并适时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菌、真菌能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产生人类所需要的产物,如:甜酒、酸奶、豆腐乳等,同时打出本节课的标题《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告诉同学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吃到的许多食品和饮料都是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发酵制作出来的,尤其值得我们骄傲的是中国的酿酒历史悠久,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从而激起学生的一种民族自豪感。接下来打出一张PowerPoint展示传统的发酵食品有哪些,并让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1页的文字,找出制作这些传统食品用到了哪些细菌和真菌来发酵。三分钟后打出一张PowerPoint,展示一道连连看习题,请同学们将不同的食品与应用到的细菌和真菌连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示意要回答此问题,很快同学们正确完成了这道习题,结束后,我对同学们说,这些我们都是纸上谈兵,要不我们现在学习一下怎样利用真菌来制作甜酒。同时打出PowerPoint展示甜酒制作所需材料,方法步骤,同时请两个已在课前制作过甜酒的两位同学谈谈制作甜酒应注意的问题。之后,我予以总结,并强调甜酒制作过程中几个关键问题,特别强调要给细菌和真菌发酵创造最适宜的环境,如:洁净、温度、空气、时间等条件。接下来打出一张PowerPoint,各种菌类在食品发酵工业中最适宜的发酵温度、需氧情况等。课进行到这应该说已过半,我用了这样一句过渡语引出本节课的另一个主题,再美味的食品都有保质期,如果我们保存不当很快食品都会腐败变质不能食用,甚至引起疾病。同时打出PowerPoint显示课题: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并讨论三个问题:1.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是什么?2.课本第73页图中有几种食品保存的方法?3.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什么?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中的文字并讨论。五分钟后在同学们的积极发言下这三个问题迎刃而解,接下来我趁热打铁,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中食品保存的方法,最后提问:除了刚刚我们已谈到的食品保存方法之外,你还能想到哪些方法?同学们热烈讨论,七嘴八舌说出了很多方法,当他们提到添加防腐剂保存食品时,我就问他们添加防腐剂保存食品这种方法可取吗?许多同学摇头。这时我打出一张PowerPoint显示有关防腐剂的许多知识。比如防腐剂的作用,种类、添加注意事项等等,最后指出我们应该辩证来看待任何一个事物,防腐剂在当今食品制造业上应该是一名功臣,但由于一些不法商人利欲熏心没有按国家标准正确使用防腐剂,从而让人们谈“腐”色变,同学们频频点头。课进行到这已接近尾声,最后我总结了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陈述“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只局限在我们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吗?其实不然,人类在发展,细菌和真菌也在发展,人类对细菌和真菌利用的脚步将永不停息,应用的领域将越来越广泛。”同时打出一张PowerPoint: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其他利用:1.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2.细菌、真菌与环境保护;3.细菌、真菌与生物农药等等。“这些将是我们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到此结束。”看看手表,离下课还有2分钟的时间,我布置了本节课的课后作业。

整个一节课下来,我总体感觉:课堂气氛活跃,结构严谨,过渡自然,引领学生自由翱翔在知识的海洋,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和加强。当然这节课不可能完美无缺!我感觉仍然有许多小遗憾。首先甜酒的制作这个知识点应该让已做过甜酒的同学详细说说制作过程,当时因为担心时间不够就没有给学生太多时间,其次课结束前应该有一张总结性的PowerPoint,小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再者就是在展示发酵的面粉团时应该同时给学生分发一个没有发酵的面粉团,这样对照,更能让学生明白微生物发酵的作用!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思考永无止境!

上一篇:农商银行业务发展部服务基层表态发言材料下一篇:环保,从身边开始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