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讲弟子规读后感

2024-08-24

细讲弟子规读后感(精选6篇)

1.细讲弟子规读后感 篇一

《细讲弟子规》观后感

先想说一句:活在当下,活着就是幸福。

百善孝为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由始而终。要细细品味,慢慢品尝,这其中的辛酸苦辣唯有自己去体味才会更加地使人去明白。

“孝是德行根本,教育首重孝道”。就这一句,可以明确的看出,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没有从孝道入手,一个人的德行是成长不起来的,所以教育首重孝道。《弟子规》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尤其蔡礼旭老师把儒家文化的精髓注入了弟子规的讲解中,深入发挥了弟子规的精要,让不同年龄层次的朋友都能够得到足够的人生智慧,成就阳光幸福人生。

我们都是在父母的照顾关爱下一点一点的长大的,父母看着成长的我们不仅仅希望我们能长大同时也希望我们能都成人,但是在更多的时间我们被眼前纷繁迷乱,纸醉金迷的社会所迷惑渐渐的忘了家里还有两个人在挂念着自己,还在时刻的注视着自己,还在想着今天天凉了孩子是否穿足了衣服。也许我们都不是一个大孝子,但是我们要做到为人儿女最基本的义务,尽量孝敬父母,他们的要求一点也不高,平时多往家打两通电话,过节或者父母生日的时候还可以还个小惊奇,仅仅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很幸福了。

老人有语:不养儿不知父母心呀!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父母,到那个时候我们会更能体会我们的父母的心情。有父母的孩子是幸福的,想想在父母的爱包裹下的我们虽然现在还没有踏入社会还没有自己挣钱但是我们能做的还是很多的不是吗?

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而父母的爱有是最无私最长久的,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久越纯,当都一天你擦掉柜子上满是的灰尘打开风尘已久的那扇么,拿出那瓶酒细细的品一品你就会发现是那么的回味无穷深入人心,顿时泪如雨下,是感动还是悔恨?为了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现在的你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吧!

2.《弟子规》“总叙”赏析 篇二

原文: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译文: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是依据孔子的教诲编成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并且与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其次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讲求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还有余力,更应努力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

赏析:

《弟子规》是儒家经典学说的具体引申。“圣人训”所指的圣人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孔夫子教育我们,做人应该从家庭、从自身做起。

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孝”。我们的身体来自父母,应该知恩感恩。孝,是“老”字的上半部,再加一个“子”字,也就是指儿子背负着父母。我们能孝顺父母,才能禀承父母的志节、父母的志向。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也应该好好去落实。竖心旁的“悌”由一个“心”,再加一个弟弟的“弟”组成,意思是做哥哥的心里有弟弟的存在,懂得照顾好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哥哥,尊敬哥哥。在家庭里头,父母之外,就是兄弟姊妹最亲。圣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就是要行孝,要行悌。

如果这两样你做到了,接下来要学习如何修身养性。修身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不对的言行举止。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语,所有这一切都要谨慎,要遵循礼节。如果谁都不服谁,就会造成家庭不和,家里的成员往往没有办法和睦共处。可见,懂得约束自己,懂得礼貌,懂得对一切都要有恭敬心是多么重要!《三字经》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善”。人,刚出生时都有善良的本性。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之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去帮助、去爱别人。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财物,要及时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不但自己得到快乐,同时还让更多人得到快乐。

有这样开阔的胸襟之后,我们还要再接再厉,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有道德有修养之人,他的言语、行为都足以成为后人的典范。所以当我们碰到良师益友,一定要好好珍惜,向他们学习。在当今,我们如果找不到良师益友,圣贤的典籍可以说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了!“学文”有多种含义,学艺文也是学文的一种。生活的品质提升了,人生才过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更美满。如果有多余的时间,不是放在学习上面,而是放在玩具上,或者看无益的电视节目,只会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这样,我们就很难获得古圣先贤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宝贵的经验,或者宝贵的智慧。人应当活到老学到老,能学习的人,是最快乐的。

3.细讲弟子规第五集 篇三

第五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5年02月

诸位朋友,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提到家庭有两个很重要的主轴,一个是经济,就是物质生活;另外一个是精神生活,孩子的教育这方面。刚刚也提到现在的家庭情况都是夫妻一起赚钱,孩子大部分是留给安亲班,或者留给佣人,留给爷爷奶奶来带。人生的智慧在哪里看到?在取舍当中看到,有舍才有得。少赚些钱,多教育孩子;还是你要多赚钱,忽略孩子教育,得到的结果一定会不一样。

我们看看上一代,现在五、六十岁的人,跟我们现在二、三十岁的人,这两代我们来比较一下。上一代的人很有责任心,很孝顺父母。我们这一代?诸位朋友,您不要客气直接讲,有没有上一代的这些人生态度?是进步了还是退步?退步。上一代有钱还是我们这一代有钱?这一代。对!为什么有钱了反而人生的态度退步了?所以有钱不一定解决问题。

我父亲那一代,基本上都很穷,因为很穷,所以特别节俭。记得小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剩菜都是谁捡?都是爸爸妈妈,因为他们已经很习惯不能糟蹋食物。所以生活比较拮据,第一个养成了勤俭的习惯,第二个,生活愈困难人愈懂得感恩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所以我父亲那一代,他们在念书都不是父母催他们的,都是自己很积极主动,因为希望透过自己在学问上有所成就,能够往后让父母过好一点的日子。你看生活的贫穷、生活的拮据,让一个人更有志气,更有孝心。所以贫穷,我们要感谢它。

这一代因为从小生活就很优厚,要什么有什么,所以习惯挥霍,习惯花钱,又不懂孝道,又没有生活的历练、承担。所以现在我们这一代,不只自己赚的钱花掉了,还要去花谁的钱?父母的钱。你们怎么知道?很多年轻人已经喜欢消费、享受到什么程度?一个月的薪水一拿到,马上怎么样?走,我们去好好的shopping一下!可能把整个月的薪水在前面十五天就花光了,后面的日子怎么熬?后面的日子买泡面一包一包慢慢吃。然后后来撑不下去了,回去找他老爸,说:爸,我没钱了。他的爸爸很生气:「告诉你不要乱花,你都讲不听,来!要多少?」还是拿给他。所以生活的优厚,不见得能够带给你孩子正确的人生态度。

古代很多读书人看清楚这一点,在汉朝开国,刘邦打下天下分封了一百多个功臣,都有封地,给他们很多田宅。这一百多个功臣经过了一百年,汉朝的史学家突然想说:我去了解看看,这一百个功臣的后代,经过一百年后是什么样的情况?结果这个史学家非常惊讶,这一百多个功臣的后代,基本上都已经没落了,很多已经流落街头在讨饭。其中只有几个人的后代还很好,其中有一个人叫萧何,当初在分封土地的时候,萧何要了一块很贫瘠的土地。因为贫瘠的土地,你只要不耕作就没饭吃,他深谋远虑,希望他的孩子以后懂得勤劳节俭。其它分封很好的地,好吃就懒做,而且好的地你喜欢,别人也喜欢,就会引来很多人觊觎,很多人的设计陷害。所以萧何看得到,不要留钱给子孙,更重要的是要留智慧传给子孙,还有留榜样给子孙。

司马光先生曾经提过,「留钱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得住;留书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之中留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易经》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阴德一定可以庇荫后代。阴德不只在往后可以庇荫后代,当我们在行善,当我们在立身行道的过程,已经给下一代最好的身教。所以,这是有智慧的父母会这样去抉择。

好,我父亲那一代因为生活比较拮据,有五个兄弟姐妹,他们念书都不用父母推,兄弟姐妹感情都很和睦。所以只要生活过得去,好好的提升孩子的智慧、孩子的精神生活,还是可以把家庭经营好。

我们再来看,是不是一个人赚就会赚得比较少?是不是两个人赚就会赚得比较多?很多夫妻一起赚钱,但是也没剩多少钱;那边又被朋友倒了,这边又买了哪些东西又被骗了。我们要理解到财富的真正因在哪里?怎么样的人生才能得到财富?要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不然你可能一辈子都在赚钱,但是一辈子也没剩多少钱。

古代中国的财神是范蠡,俗名陶朱公,他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他跟文种辅佐越王勾践,然后恢复越国。后来范蠡他就跟文种说,越王勾践可以共患难,但是不可以同富贵。范蠡很会看人,所以会看人很重要,不会看人可能一辈子都会受到很不好的影响。你看,文种不会看人,他看到眼前荣华富贵就要来了,怎么可以让我现在把它放下,不愿意!后来越王勾践就赐文种自杀。范蠡带着西施就离开,到了江南一带开始做生意,从小生意开始做起。做了没多久,发了大财,范蠡马上把这些财富统统捐出去;过没有多久,过了几年他又发财了,他又把钱统统捐给这些贫穷困苦的人,之后再从小生意做起。历史上记载「三聚财,三散财」。

所以,人为什么能够有财富?真正的原因在他懂得财布施出去。范蠡这样的做法也是谨遵圣贤教诲,《大学》里面有提到「财散则人聚」,当我们把财散出去的时候,什么聚过来?所有人对你的爱戴,人心都向着你。不管你做什么生意,他们都要来给你买,要来支持你,因为你赢得的是人心。财散出去不是没有了,不能看不到就是没有,它无形当中的影响力只要遇到缘就会起现行。所以我们分析,财富有因、有缘才会结果,「因」在财布施,「缘」加上你的努力、加上贵人相助、加上机会来了,自然而然就会结财富的「果」。所以,经营家庭的财富,一定要如理如法去经营,不然你一辈子的努力到头来可能是枉然。

我的姐姐她怀孕以后,就把她的公职工作辞掉,很多的亲戚朋友都觉得怎么样?很可惜。连她的婆婆也常常跟她说:你去工作,我来帮你带孩子。但是人生有舍有得,她辞掉公职就在我们家待产,之后做月子,到之后小孩都是自己带。我姐姐辞掉工作以后,就是我姐夫一个人赚钱,但是我的姐夫愈赚愈多。为什么愈赚愈多?因为我姐夫拿给我姐姐的钱,我姐姐说,我一个人在家带孩子也没什么用,常常都会拿给我,她说你帮我拿去印印经书,做些善事。我姐姐懂得帮先生布施财,所以她的先生愈赚愈多。有一次他们夫妻一起出去买东西,刚好遇到大卖场开幕,可以抽奖,第一特奖是一台轿车,我姐姐也写了一下就把它放进去。过没多久,大卖场打电话来,他说蔡女士,你抽到了一台轿车。所以懂得布施,「命里有时终须有」,不是你很多人去赚就赚得比较多,你要懂得要种财布施的因下去。

很多朋友说:我又没钱,怎么种财布施的因?这个财绝对不是只有钱而已,财布施包含「内财」跟「外财」。我们工作很努力,这是内财,劳力,还有你的经验、你的智慧,这都属于内财布施;外财才是金钱跟财物、跟物品,这些都可以修财布施。在钱财的布施是不是捐愈多福报就愈大?不见得!我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报导,有一对农夫他们已经年纪很大了,一辈子攒了一些钱,刚好他们附近盖医院,是个很好的医院,他们夫妻两个就把一生的积蓄捐出来买了一台救护车。跟大企业家捐几十万,他们也捐几十万,哪一个福报大?农夫是把一生的积蓄都布施了,他那一分爱心可以造福多少人的生命?而企业家那几十万对他来讲只是什么?零头而已。所以福田靠心耕,福分也是由心生,当我们能够尽心尽力去布施,不管钱多少都可以种无量的福分。

古代有一位女士,刚好经过一个佛寺,她就进门很虔诚的礼佛,刚好身上只有两文钱,她就完全把它奉献出来。方丈看了很感动,亲自出来帮她念佛祈福,帮她回向。后来真的嫁到宫中去,也富贵了,拿着几千两到这个佛寺来,也是要把它布施出来。结果方丈没出来,找了他一个徒弟出来帮她念经回向。这位女士就很好奇,之前我才捐两文钱,这次拿了几千两,两文钱是方丈亲自帮我忏悔回向,可是现在捐几千两,居然只叫徒弟出来。这位女士也很有智慧,她懂得去请教,把问题搞清楚。她就主动去找方丈,询问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方丈告诉她:你这两文钱是发自你的真心,所以我不出来帮你回向,对不起你;这一次你虽然拿了几千两,但是你的心已经没有像那一次这么真切,请我的徒弟就可以了。

所以一个人的福田,根源还在他的存心。我们只要有这一分心常常懂得舍财来救济他人,我们的福报点点滴滴都在积累。好,财富的问题我们有了正确的认知,就不会患得患失,看到别人赚很多钱,你的心就怎么样?就忐忑不安,不需要!我们扎扎实实修我们的财布施,自然果报就会现前。

经济面解决了,接下来教育孩子这个问题,夫妻要取得好的共识。当然教育首重以身作则,古代说的「三从四德」、「夫义妇听」,就是当丈夫的人要有恩义、要有情义、要有道义;要做到恩义、情义、道义,就能给孩子当好榜样。对自己的父母有「恩义」,孩子就懂得也要孝顺父母;对太太要有「情义」,太太跟我们一起胼手胝足,一起经营这个家庭都很不容易,要时时念着太太这个恩情。太太有一个恩情是我们这一辈子都报答不了,就是帮我们怎么样?传宗接代。这个使命很重大,不然我们自己做行不行?不行!无人可以代替,我们要感恩。所以当先生的,每次想到就是我有这个太太帮我传宗接代,当我们时时把这个恩德放在心上,夫妻会相处不好吗?不可能!然后对孩子要有「道义」,一定要把孩子教好,这是为人父母的责任跟本分。

太太要「四德」:妇德、妇言、妇功、妇容。太太要有德行,假如太太没有德行,可能嫁到人家的家里会搞得人家怎么样?鸡犬不宁。你们怎么知道?鸡犬不宁,本来家里还没事,嫁过去就搞得乱七八糟,所以「德」很重要。所以,儿子孝比不上媳妇孝,古代有说到,娶个好媳妇,家族可以旺三代;那娶一个不好的媳妇,家庭会怎么样?会败三代。所以娶妻第一个标准是什么?德行,娶妻要娶德。现在有这种认知的男士多不多?不多了。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以后要找对象要首重德行,要有「妇德」。

而这个妇德,自然而然妈妈的言语、行为给孩子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的母亲常常在说我爸爸的时候,说「你就是心肠太软」,讲了以后就说「你们全部都一样」。本来是在说我爸爸,到最后全部都被她说了,我还要补一句:那你不是也一样。我记得小时候刚好回外婆家,坐计程车回去,计程车司机技术不大好,在开一条小路的时候,一个轮胎跑到水沟里面去了。掉下去的时候因为排气管撞到了水泥就松掉,所以后半路程是这个排气管这样叩叩叩叩这样到了我外婆家。结果我母亲就把车费拿给他,额外又拿了五百块给他。

那时候我还小,当我母亲拿钱出来的这个动作,请问我妈妈有没有告诉我她在干什么?她没有,她甚至于不知道她儿子在看。但是我的大脑里面出现几排文字,就是妈妈觉得他们是劳力赚钱的人,很不容易,这个修车的费用一定会造成他家庭的负担,我们生活比较充裕,给他一些帮忙。我母亲那个动作我很感动,所以母亲一言一行给孩子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后,因为我是后来在讲课当中突然回想到这一幕,我打电话给我妈妈讲这件事,她怎么样?她早就忘记这件事情,甚至于根本不知道孩子都在学习,都在感动。所以「妇德」确确实实在一言一行当中都在影响小孩。

再来,「妇言」。母亲的言语什么时候开始影响小孩?在胎教的时候。母亲的言语假如很柔和,孩子在胎中感受就很舒服;母亲假如大嗓门,假如讲话很刻薄,这个孩子从胎里面就学习。所以我们常常到一些朋友家里面去,就觉得他们家在讲话好像怎么样?好像在吵架一样,都很大声,那就是一种习惯。所以讲话太大声,讲话刻薄,你的孩子都在学习。假如我们的言语很温和,言语很能包容他人,孩子就会学到好的。我回想到,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在我们小孩的面前讲过他哪个朋友的不是。这个很重要!当为人父母在孩子面前讲这个人很不好,那个人很不好,请问你的孩子学到什么?学到处处看别人不好,处处批评,会很傲慢。所以,我们言语也要谨慎。

再来,「妇功」,古代女人会织衣服,会做很多家事,这个叫「妇功」。换作现代的状况,女子还要不要去织毛衣干什么?比较不需要,因为现在纺织业比较发达了。古代跟现代整个家庭状况不一样,但是一个母亲要把家庭维系好,还是要有很多好的能力。比方说要把家里怎么样?整理干净。孩子在整齐清洁的环境当中成长,他无形当中就会觉得东西就要擦干净,东西就要摆整齐。他假如看到东西乱,他会不由自主自己动手去摆好。

除了整理家庭,还要能煮一些拿手的好菜,因为假如孩子跟先生都在外面吃,会有什么结果?都在外面吃,家庭气氛不融洽,很少聚在一起。然后常常去吃外面,外面的食物怎么样?又油又咸,所以现在什么疾病最多?心血管疾病。这个心血管疾病一位难求,你要一个病床位都要排半天。所以现在中风、心肌梗塞的人特别多。家里面假如常常煮些清淡的菜,让家里的人都很欢喜回到家里来吃。我记得小时候,还有一句很好的口号叫「爸爸回家吃晚饭」,就有很好的家庭气氛。

再来,「妇容」,女子的容貌,当然不是要涂的跟结婚当天一样。是,妇容代表很端庄、很朴素,不能生完孩子以后就自暴自弃。很多女人生完孩子,觉得我注定要像老妈子一样,所以不修边幅。很可能先生走进门吓了一跳,然后又赶快跑出去,这样就不好;要让先生看起来赏心悦目。而且你仪容端庄给谁好榜样?孩子。对,我们要看得远。所以,妇容也是很重要。

好,当先生太太都能够端正自己的品行、言行,那一定会把孩子教育好。现在说要男女平等,所以这个「四德」,女人要,男人也要!夫也要有德,夫的言也要懂得轻声细语,言语也要常常都是口吐莲花,给孩子好榜样。「夫功」,男人没本事还得了,怎么维系家庭!再来「夫容」,你当爸爸的在家里面都乱穿,那都给孩子不好影响;还有爸爸坐的时候都把脚翘到桌子上面去,这也是夫容!孩子学到什么?所以,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给孩子好榜样,以身作则很重要。

再来教孩子要恩威并济,恩威并施,再换白话一点,就是有人要演黑脸,有人要演白脸。恩威并济,刚柔并济,中国人讲中庸之道,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假如今天只有恩,对孩子好得不得了,他会怎么样?他不怕父母,会骑到父母头上去。假如只有威,对孩子都很凶,孩子跟我们就有距离感。所以,恩威要掌握好。

刚好我的小外甥,他做月子,还有很多时间都在我们家,我的姐夫工作比较忙。在我们家的时候,我也身负教育这个外甥的责任。你看我适合演黑脸还是白脸?你们觉得呢?黑脸!怎么一眼就把我看穿了。我记得我第一年教书,有一次学生不守规矩,我训斥了他们一顿。从二楼走到一楼进办公室,全校的同仁都看着我,说:你还会发脾气?他们都很惊讶。其实该发的时候假如不发,就不能把学生教好,我们发脾气是要让孩子警觉到,以后不能再犯这个过失。人生如戏,该怎么演就要演得像样。所以,我对我这个外甥我就是黑脸,他妈妈是白脸,黑脸跟白脸一定要配合得好。

我记得也是在前几年,刚好也是过年前夕,在我们家吃饭,这个小朋友他刚好拿筷子就拿在下面夹菜的地方。我就跟他讲,说:伟伟,这样拿会有细菌,你拿筷子一定要拿在上面。他看着我,又往下一抓,我很有耐心,我说:这样拿会有细菌,所以你应该拿上来。他又看看我,他虽然没有讲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他说我看看你的底限到哪里?很多小孩会看父母的底限,当他超越你的底限,他就对你可以予取予求,你就会节节败退,他就可以用情绪来威胁你。我看他劝了三次没有用,我马上把他抱起来,往我的房间走。为什么要往房间走?要把他所有的援兵都截断,他才会知道大事不妙。我就把他抱起来,我妈妈马上说:都快过年了,就别打了!要不要打?哪有过年犯错就不用处罚,那孩子他根本就不知道规则在哪儿!

现在很多的家长,逢礼拜

六、礼拜天就可以睡到中午,有没有这种情况?他五天正常,礼拜

六、礼拜天不正常,他的生活就乱了、就没规律了。所以现在礼拜一上学的时候,学生的表情都怎么样?懒洋洋的。所以,规定的规则不能因为任何情况而改变,不然孩子一定会好逸恶劳,一定会往玩乐的方向去走,而不遵守规则。我都跟我姐姐交代,你纵使带他出去爬山,出去玩几天,每天一定要固定把该背的经典怎么样?要背好。所以孩子的心中会了解到,不管在家或在外,自己学习的作业都要怎么样?做到。当你的原则愈明确,他就觉得这是他的本分,他就不会侥幸,他就不会在那里:妈,今天就算了!在那里讲好话给你听。这个原理原则一定要抓稳。

当我把他抱进房间里面,其实那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让他知道自己错了,是不是我们喜欢处罚小孩?不是!我就告诉他:你再哭没关系,你哭得得愈大声,舅舅就处罚的愈重。结果你这么一讲,他会怎么样?他会哭愈大声,你就马上打他一下。其实他那时候还包尿布,根本不会痛,只是你那种气势把他怎么样?震住了。你就告诉他,情绪绝对不可能达到你的目的,今天你再怎么哭都没有用。当你很坚定的时候,他一听,他这样的方法绝对不能够达到他的目的,他就不哭了。当他不哭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告诉他,把道理跟他讲清楚,「舅舅这样教你是为你好,你应该接受长辈的教诲」。就开始从很凶变怎么样?变得很慈祥。跟他讲完以后,我就出来了。

黑脸演完了,谁要上演?白脸要上演,所以我姐姐就走过来。一走进来,那个孩子马上到她前面来,就抱着她撒娇。我姐姐马上把他抓起来,说:你刚刚犯了什么错?自己讲!孩子不讲,又抱过来,她还是很坚持,对着她儿子说:刚刚犯了什么错?自己讲!要让他记忆当中不是停留在舅舅处罚他,而是要停留在哪?自己犯了什么过失。讲完以后,我姐姐就跟外甥讲:去跟舅舅道歉。还要他来跟我道歉,这就是把机会教育做了很好的结束。很多父母教孩子只是处罚完,情绪发泄完,都没有做收尾的动作,所以孩子的记忆当中就觉得我爸爸的脾气很不好,我妈妈的脾气很不好。所以恩威并济,黑白脸的搭配要谨慎。

现在黑脸有没有人在演?现在的父亲愿不愿意演黑脸?不愿意!为什么现在父亲不愿意演黑脸?因为他们工作很忙,觉得对孩子怎么样?愧疚。难得跟孩子相处,都希望看到孩子的笑脸,所以他们每次回家就拿着什么?礼物、玩具。不只没有演黑脸,都演白脸,然后孩子一跑过来:爸爸你真好!赶快把玩具拿走。一而再,再而三都是这样子拿礼物给孩子,过了两三个月,这个孩子冲过来,「爸爸」,他不是看着你,都看什么?看礼物,拿了就走了。突然有一天你回来没有拿礼物,他说爸爸,你怎么这样就回来了。所以不能用物质去建立父子关系,这样很不好,应该用你的爱心跟关怀去建立父子关系。

父亲不演黑脸,谁来演?母亲演。女人天性就比较有爱心,对孩子都很关怀,所以她们演白脸是最自然的。现在不只要演白脸又要演什么?黑脸,很多女性跟孩子扮完黑脸,自己心里面会觉得很难受。这一头要演黑脸,可能一下子又要变成白脸,好不好演?不好演。脾气刚发完,又要对孩子很慈爱,所以现在女人最严重的病是什么?叫内分泌失调,是不是?常常要演黑脸,一下子又要转成白脸,对她的身心负担很大。所以还是先生,因为男属刚,女属柔,还是先生演黑脸,这样子孩子才不容易造次。我们记得小时候,只要父亲的眼睛瞪我们一下,我们马上就会懂得收敛。

我常常会建议现在的父亲,因为工作比较忙,建议他们其实陪孩子的时间并不是一定要很长。不是要很长孩子才会觉得你很关怀他,最重要是你有没有这一颗心。假如你每天拿出十分钟,这十分钟,大哥大要怎么样?要关掉。这一段时间就是你跟你的孩子相处的时间,你就把圣贤书拿出来,把《德育故事》拿出来,每天给他讲两则。你持续不断这样做,孩子会觉得你很在乎他,他听完故事,到学校去他会跟同学讲:我爸爸每天都给我讲两个故事。那同学会怎么样?投以羡慕的眼光,然后他会说「来,我告诉你们这两个故事」,同时训练他如何把这些圣贤的故事跟人家分享。所以,最重要的是你有这颗心。好,这是能把孩子教育好。

刚刚我们提到五伦关系,就是夫妇关系最重要,夫妇正,五伦就正。所以「一门深入」,这一门掌握了道德的纲领,而《弟子规》就掌握了道德的纲领,所以我们学习先从《弟子规》这一门去深入。如何深入?深入要做到「解行相应」,理解之后,一定要去落实。你去力行就会帮你更体会到圣贤道理,体会得愈深解得就愈深,解得愈深你行得就愈扎实;解帮助行,行又帮助解。所以,我们学一句一定要懂得赶快去力行。「长时熏修」,长时是指时时刻刻。我常常会跟很多朋友讲,只要你持续不断,每天早晚把《弟子规》念一遍,保证三个月以后,你会觉得道德、学问有很大的进步,三个月。这一帖药目前吃的人效果都很好,你们要不要吃吃看?

我在海口的时候,有一个老师真正做到了,这个老师第一次来上课的时候,我印象很深,是去年的元宵节。他听课的时候目不转睛,我在讲很多圣哲的故事,他都会振笔疾书把它记下来。他学了三个多月,就走向前来跟我说,他说:蔡老师,这么好的圣贤教诲,不能只有我的家庭得利益,我希望回到我自己的故乡去教《弟子规》。他因为有立志,他因为长时不间断,早晚念一遍,所以提升得特别快。早上念的时候,提醒自己,今天要做到《弟子规》当中的这些教诲;晚上念的时候,我们反省一下,今天哪些做到了,给自己一些鼓励;哪些没做到,要更加警惕,后不再造,后不再犯。这样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长期熏修。

而修是修正。在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当中时时提醒自己去修正。修正往往都是在你面对与人相交往当中就要去修正,不能错了时候再来修正。有一位朋友他就跟我分享,他说他最难修正的就是「人有短,切莫揭」,因为几十年来说长道短习惯了,所以他也是很用功,早晚念一遍。结果每次当他要说长道短的时候,突然《弟子规》这句经文就怎么样?就出现了。这一句「人有短,切莫揭」就进了他的大脑,他的嘴巴马上怎么样?盖住了。这叫历事 炼心,经历这些事情,不断的在自己的想法、看法修正,在说法、做法当中去修正。

我们提到了整个学习的态度,包含第一个要立志;第二个要力行;第三个学习的次序很重要,一定要先长道德的根基,再来读其它的经典;第四个,学习的方法要能一门深入,长时熏习。

我们有了正确的态度,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弟子规》的学习。学《弟子规》,一般的人听到「弟子」,他会有错误的认知,觉得是谁学的?小孩学的。其实这个「弟子」不是指小孩,弟子是指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叫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弟子规》我们来学才能把孩子教好,「教儿教女先教己」,要把儿女教好,首先要提升自己,自己先学好,这样才能够当好身教的工作。

我们翻到六十页,我们先把「总叙」一起念一遍: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诸位朋友,假如你回去坐在书桌上读得这么有精神,一定会让你的孩子对你怎么样?肃然起敬。你的好学会感动孩子。我们这一节课先上到这边。谢谢。细讲弟子规 第五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5年02月

诸位朋友,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提到家庭有两个很重要的主轴,一个是经济,就是物质生活;另外一个是精神生活,孩子的教育这方面。刚刚也提到现在的家庭情况都是夫妻一起赚钱,孩子大部分是留给安亲班,或者留给佣人,留给爷爷奶奶来带。人生的智慧在哪里看到?在取舍当中看到,有舍才有得。少赚些钱,多教育孩子;还是你要多赚钱,忽略孩子教育,得到的结果一定会不一样。

我们看看上一代,现在五、六十岁的人,跟我们现在二、三十岁的人,这两代我们来比较一下。上一代的人很有责任心,很孝顺父母。我们这一代?诸位朋友,您不要客气直接讲,有没有上一代的这些人生态度?是进步了还是退步?退步。上一代有钱还是我们这一代有钱?这一代。对!为什么有钱了反而人生的态度退步了?所以有钱不一定解决问题。

我父亲那一代,基本上都很穷,因为很穷,所以特别节俭。记得小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剩菜都是谁捡?都是爸爸妈妈,因为他们已经很习惯不能糟蹋食物。所以生活比较拮据,第一个养成了勤俭的习惯,第二个,生活愈困难人愈懂得感恩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所以我父亲那一代,他们在念书都不是父母催他们的,都是自己很积极主动,因为希望透过自己在学问上有所成就,能够往后让父母过好一点的日子。你看生活的贫穷、生活的拮据,让一个人更有志气,更有孝心。所以贫穷,我们要感谢它。

这一代因为从小生活就很优厚,要什么有什么,所以习惯挥霍,习惯花钱,又不懂孝道,又没有生活的历练、承担。所以现在我们这一代,不只自己赚的钱花掉了,还要去花谁的钱?父母的钱。你们怎么知道?很多年轻人已经喜欢消费、享受到什么程度?一个月的薪水一拿到,马上怎么样?走,我们去好好的shopping一下!可能把整个月的薪水在前面十五天就花光了,后面的日子怎么熬?后面的日子买泡面一包一包慢慢吃。然后后来撑不下去了,回去找他老爸,说:爸,我没钱了。他的爸爸很生气:「告诉你不要乱花,你都讲不听,来!要多少?」还是拿给他。所以生活的优厚,不见得能够带给你孩子正确的人生态度。

古代很多读书人看清楚这一点,在汉朝开国,刘邦打下天下分封了一百多个功臣,都有封地,给他们很多田宅。这一百多个功臣经过了一百年,汉朝的史学家突然想说:我去了解看看,这一百个功臣的后代,经过一百年后是什么样的情况?结果这个史学家非常惊讶,这一百多个功臣的后代,基本上都已经没落了,很多已经流落街头在讨饭。其中只有几个人的后代还很好,其中有一个人叫萧何,当初在分封土地的时候,萧何要了一块很贫瘠的土地。因为贫瘠的土地,你只要不耕作就没饭吃,他深谋远虑,希望他的孩子以后懂得勤劳节俭。其它分封很好的地,好吃就懒做,而且好的地你喜欢,别人也喜欢,就会引来很多人觊觎,很多人的设计陷害。所以萧何看得到,不要留钱给子孙,更重要的是要留智慧传给子孙,还有留榜样给子孙。

司马光先生曾经提过,「留钱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得住;留书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之中留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易经》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阴德一定可以庇荫后代。阴德不只在往后可以庇荫后代,当我们在行善,当我们在立身行道的过程,已经给下一代最好的身教。所以,这是有智慧的父母会这样去抉择。

好,我父亲那一代因为生活比较拮据,有五个兄弟姐妹,他们念书都不用父母推,兄弟姐妹感情都很和睦。所以只要生活过得去,好好的提升孩子的智慧、孩子的精神生活,还是可以把家庭经营好。

我们再来看,是不是一个人赚就会赚得比较少?是不是两个人赚就会赚得比较多?很多夫妻一起赚钱,但是也没剩多少钱;那边又被朋友倒了,这边又买了哪些东西又被骗了。我们要理解到财富的真正因在哪里?怎么样的人生才能得到财富?要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不然你可能一辈子都在赚钱,但是一辈子也没剩多少钱。

古代中国的财神是范蠡,俗名陶朱公,他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他跟文种辅佐越王勾践,然后恢复越国。后来范蠡他就跟文种说,越王勾践可以共患难,但是不可以同富贵。范蠡很会看人,所以会看人很重要,不会看人可能一辈子都会受到很不好的影响。你看,文种不会看人,他看到眼前荣华富贵就要来了,怎么可以让我现在把它放下,不愿意!后来越王勾践就赐文种自杀。范蠡带着西施就离开,到了江南一带开始做生意,从小生意开始做起。做了没多久,发了大财,范蠡马上把这些财富统统捐出去;过没有多久,过了几年他又发财了,他又把钱统统捐给这些贫穷困苦的人,之后再从小生意做起。历史上记载「三聚财,三散财」。

所以,人为什么能够有财富?真正的原因在他懂得财布施出去。范蠡这样的做法也是谨遵圣贤教诲,《大学》里面有提到「财散则人聚」,当我们把财散出去的时候,什么聚过来?所有人对你的爱戴,人心都向着你。不管你做什么生意,他们都要来给你买,要来支持你,因为你赢得的是人心。财散出去不是没有了,不能看不到就是没有,它无形当中的影响力只要遇到缘就会起现行。所以我们分析,财富有因、有缘才会结果,「因」在财布施,「缘」加上你的努力、加上贵人相助、加上机会来了,自然而然就会结财富的「果」。所以,经营家庭的财富,一定要如理如法去经营,不然你一辈子的努力到头来可能是枉然。

我的姐姐她怀孕以后,就把她的公职工作辞掉,很多的亲戚朋友都觉得怎么样?很可惜。连她的婆婆也常常跟她说:你去工作,我来帮你带孩子。但是人生有舍有得,她辞掉公职就在我们家待产,之后做月子,到之后小孩都是自己带。我姐姐辞掉工作以后,就是我姐夫一个人赚钱,但是我的姐夫愈赚愈多。为什么愈赚愈多?因为我姐夫拿给我姐姐的钱,我姐姐说,我一个人在家带孩子也没什么用,常常都会拿给我,她说你帮我拿去印印经书,做些善事。我姐姐懂得帮先生布施财,所以她的先生愈赚愈多。有一次他们夫妻一起出去买东西,刚好遇到大卖场开幕,可以抽奖,第一特奖是一台轿车,我姐姐也写了一下就把它放进去。过没多久,大卖场打电话来,他说蔡女士,你抽到了一台轿车。所以懂得布施,「命里有时终须有」,不是你很多人去赚就赚得比较多,你要懂得要种财布施的因下去。

很多朋友说:我又没钱,怎么种财布施的因?这个财绝对不是只有钱而已,财布施包含「内财」跟「外财」。我们工作很努力,这是内财,劳力,还有你的经验、你的智慧,这都属于内财布施;外财才是金钱跟财物、跟物品,这些都可以修财布施。在钱财的布施是不是捐愈多福报就愈大?不见得!我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报导,有一对农夫他们已经年纪很大了,一辈子攒了一些钱,刚好他们附近盖医院,是个很好的医院,他们夫妻两个就把一生的积蓄捐出来买了一台救护车。跟大企业家捐几十万,他们也捐几十万,哪一个福报大?农夫是把一生的积蓄都布施了,他那一分爱心可以造福多少人的生命?而企业家那几十万对他来讲只是什么?零头而已。所以福田靠心耕,福分也是由心生,当我们能够尽心尽力去布施,不管钱多少都可以种无量的福分。

古代有一位女士,刚好经过一个佛寺,她就进门很虔诚的礼佛,刚好身上只有两文钱,她就完全把它奉献出来。方丈看了很感动,亲自出来帮她念佛祈福,帮她回向。后来真的嫁到宫中去,也富贵了,拿着几千两到这个佛寺来,也是要把它布施出来。结果方丈没出来,找了他一个徒弟出来帮她念经回向。这位女士就很好奇,之前我才捐两文钱,这次拿了几千两,两文钱是方丈亲自帮我忏悔回向,可是现在捐几千两,居然只叫徒弟出来。这位女士也很有智慧,她懂得去请教,把问题搞清楚。她就主动去找方丈,询问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方丈告诉她:你这两文钱是发自你的真心,所以我不出来帮你回向,对不起你;这一次你虽然拿了几千两,但是你的心已经没有像那一次这么真切,请我的徒弟就可以了。

所以一个人的福田,根源还在他的存心。我们只要有这一分心常常懂得舍财来救济他人,我们的福报点点滴滴都在积累。好,财富的问题我们有了正确的认知,就不会患得患失,看到别人赚很多钱,你的心就怎么样?就忐忑不安,不需要!我们扎扎实实修我们的财布施,自然果报就会现前。

经济面解决了,接下来教育孩子这个问题,夫妻要取得好的共识。当然教育首重以身作则,古代说的「三从四德」、「夫义妇听」,就是当丈夫的人要有恩义、要有情义、要有道义;要做到恩义、情义、道义,就能给孩子当好榜样。对自己的父母有「恩义」,孩子就懂得也要孝顺父母;对太太要有「情义」,太太跟我们一起胼手胝足,一起经营这个家庭都很不容易,要时时念着太太这个恩情。太太有一个恩情是我们这一辈子都报答不了,就是帮我们怎么样?传宗接代。这个使命很重大,不然我们自己做行不行?不行!无人可以代替,我们要感恩。所以当先生的,每次想到就是我有这个太太帮我传宗接代,当我们时时把这个恩德放在心上,夫妻会相处不好吗?不可能!然后对孩子要有「道义」,一定要把孩子教好,这是为人父母的责任跟本分。

太太要「四德」:妇德、妇言、妇功、妇容。太太要有德行,假如太太没有德行,可能嫁到人家的家里会搞得人家怎么样?鸡犬不宁。你们怎么知道?鸡犬不宁,本来家里还没事,嫁过去就搞得乱七八糟,所以「德」很重要。所以,儿子孝比不上媳妇孝,古代有说到,娶个好媳妇,家族可以旺三代;那娶一个不好的媳妇,家庭会怎么样?会败三代。所以娶妻第一个标准是什么?德行,娶妻要娶德。现在有这种认知的男士多不多?不多了。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以后要找对象要首重德行,要有「妇德」。

而这个妇德,自然而然妈妈的言语、行为给孩子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的母亲常常在说我爸爸的时候,说「你就是心肠太软」,讲了以后就说「你们全部都一样」。本来是在说我爸爸,到最后全部都被她说了,我还要补一句:那你不是也一样。我记得小时候刚好回外婆家,坐计程车回去,计程车司机技术不大好,在开一条小路的时候,一个轮胎跑到水沟里面去了。掉下去的时候因为排气管撞到了水泥就松掉,所以后半路程是这个排气管这样叩叩叩叩这样到了我外婆家。结果我母亲就把车费拿给他,额外又拿了五百块给他。

那时候我还小,当我母亲拿钱出来的这个动作,请问我妈妈有没有告诉我她在干什么?她没有,她甚至于不知道她儿子在看。但是我的大脑里面出现几排文字,就是妈妈觉得他们是劳力赚钱的人,很不容易,这个修车的费用一定会造成他家庭的负担,我们生活比较充裕,给他一些帮忙。我母亲那个动作我很感动,所以母亲一言一行给孩子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后,因为我是后来在讲课当中突然回想到这一幕,我打电话给我妈妈讲这件事,她怎么样?她早就忘记这件事情,甚至于根本不知道孩子都在学习,都在感动。所以「妇德」确确实实在一言一行当中都在影响小孩。

再来,「妇言」。母亲的言语什么时候开始影响小孩?在胎教的时候。母亲的言语假如很柔和,孩子在胎中感受就很舒服;母亲假如大嗓门,假如讲话很刻薄,这个孩子从胎里面就学习。所以我们常常到一些朋友家里面去,就觉得他们家在讲话好像怎么样?好像在吵架一样,都很大声,那就是一种习惯。所以讲话太大声,讲话刻薄,你的孩子都在学习。假如我们的言语很温和,言语很能包容他人,孩子就会学到好的。我回想到,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在我们小孩的面前讲过他哪个朋友的不是。这个很重要!当为人父母在孩子面前讲这个人很不好,那个人很不好,请问你的孩子学到什么?学到处处看别人不好,处处批评,会很傲慢。所以,我们言语也要谨慎。

再来,「妇功」,古代女人会织衣服,会做很多家事,这个叫「妇功」。换作现代的状况,女子还要不要去织毛衣干什么?比较不需要,因为现在纺织业比较发达了。古代跟现代整个家庭状况不一样,但是一个母亲要把家庭维系好,还是要有很多好的能力。比方说要把家里怎么样?整理干净。孩子在整齐清洁的环境当中成长,他无形当中就会觉得东西就要擦干净,东西就要摆整齐。他假如看到东西乱,他会不由自主自己动手去摆好。

除了整理家庭,还要能煮一些拿手的好菜,因为假如孩子跟先生都在外面吃,会有什么结果?都在外面吃,家庭气氛不融洽,很少聚在一起。然后常常去吃外面,外面的食物怎么样?又油又咸,所以现在什么疾病最多?心血管疾病。这个心血管疾病一位难求,你要一个病床位都要排半天。所以现在中风、心肌梗塞的人特别多。家里面假如常常煮些清淡的菜,让家里的人都很欢喜回到家里来吃。我记得小时候,还有一句很好的口号叫「爸爸回家吃晚饭」,就有很好的家庭气氛。

再来,「妇容」,女子的容貌,当然不是要涂的跟结婚当天一样。是,妇容代表很端庄、很朴素,不能生完孩子以后就自暴自弃。很多女人生完孩子,觉得我注定要像老妈子一样,所以不修边幅。很可能先生走进门吓了一跳,然后又赶快跑出去,这样就不好;要让先生看起来赏心悦目。而且你仪容端庄给谁好榜样?孩子。对,我们要看得远。所以,妇容也是很重要。

好,当先生太太都能够端正自己的品行、言行,那一定会把孩子教育好。现在说要男女平等,所以这个「四德」,女人要,男人也要!夫也要有德,夫的言也要懂得轻声细语,言语也要常常都是口吐莲花,给孩子好榜样。「夫功」,男人没本事还得了,怎么维系家庭!再来「夫容」,你当爸爸的在家里面都乱穿,那都给孩子不好影响;还有爸爸坐的时候都把脚翘到桌子上面去,这也是夫容!孩子学到什么?所以,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给孩子好榜样,以身作则很重要。

再来教孩子要恩威并济,恩威并施,再换白话一点,就是有人要演黑脸,有人要演白脸。恩威并济,刚柔并济,中国人讲中庸之道,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假如今天只有恩,对孩子好得不得了,他会怎么样?他不怕父母,会骑到父母头上去。假如只有威,对孩子都很凶,孩子跟我们就有距离感。所以,恩威要掌握好。

刚好我的小外甥,他做月子,还有很多时间都在我们家,我的姐夫工作比较忙。在我们家的时候,我也身负教育这个外甥的责任。你看我适合演黑脸还是白脸?你们觉得呢?黑脸!怎么一眼就把我看穿了。我记得我第一年教书,有一次学生不守规矩,我训斥了他们一顿。从二楼走到一楼进办公室,全校的同仁都看着我,说:你还会发脾气?他们都很惊讶。其实该发的时候假如不发,就不能把学生教好,我们发脾气是要让孩子警觉到,以后不能再犯这个过失。人生如戏,该怎么演就要演得像样。所以,我对我这个外甥我就是黑脸,他妈妈是白脸,黑脸跟白脸一定要配合得好。

我记得也是在前几年,刚好也是过年前夕,在我们家吃饭,这个小朋友他刚好拿筷子就拿在下面夹菜的地方。我就跟他讲,说:伟伟,这样拿会有细菌,你拿筷子一定要拿在上面。他看着我,又往下一抓,我很有耐心,我说:这样拿会有细菌,所以你应该拿上来。他又看看我,他虽然没有讲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他说我看看你的底限到哪里?很多小孩会看父母的底限,当他超越你的底限,他就对你可以予取予求,你就会节节败退,他就可以用情绪来威胁你。我看他劝了三次没有用,我马上把他抱起来,往我的房间走。为什么要往房间走?要把他所有的援兵都截断,他才会知道大事不妙。我就把他抱起来,我妈妈马上说:都快过年了,就别打了!要不要打?哪有过年犯错就不用处罚,那孩子他根本就不知道规则在哪儿!

现在很多的家长,逢礼拜

六、礼拜天就可以睡到中午,有没有这种情况?他五天正常,礼拜

六、礼拜天不正常,他的生活就乱了、就没规律了。所以现在礼拜一上学的时候,学生的表情都怎么样?懒洋洋的。所以,规定的规则不能因为任何情况而改变,不然孩子一定会好逸恶劳,一定会往玩乐的方向去走,而不遵守规则。我都跟我姐姐交代,你纵使带他出去爬山,出去玩几天,每天一定要固定把该背的经典怎么样?要背好。所以孩子的心中会了解到,不管在家或在外,自己学习的作业都要怎么样?做到。当你的原则愈明确,他就觉得这是他的本分,他就不会侥幸,他就不会在那里:妈,今天就算了!在那里讲好话给你听。这个原理原则一定要抓稳。

当我把他抱进房间里面,其实那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让他知道自己错了,是不是我们喜欢处罚小孩?不是!我就告诉他:你再哭没关系,你哭得得愈大声,舅舅就处罚的愈重。结果你这么一讲,他会怎么样?他会哭愈大声,你就马上打他一下。其实他那时候还包尿布,根本不会痛,只是你那种气势把他怎么样?震住了。你就告诉他,情绪绝对不可能达到你的目的,今天你再怎么哭都没有用。当你很坚定的时候,他一听,他这样的方法绝对不能够达到他的目的,他就不哭了。当他不哭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告诉他,把道理跟他讲清楚,「舅舅这样教你是为你好,你应该接受长辈的教诲」。就开始从很凶变怎么样?变得很慈祥。跟他讲完以后,我就出来了。

黑脸演完了,谁要上演?白脸要上演,所以我姐姐就走过来。一走进来,那个孩子马上到她前面来,就抱着她撒娇。我姐姐马上把他抓起来,说:你刚刚犯了什么错?自己讲!孩子不讲,又抱过来,她还是很坚持,对着她儿子说:刚刚犯了什么错?自己讲!要让他记忆当中不是停留在舅舅处罚他,而是要停留在哪?自己犯了什么过失。讲完以后,我姐姐就跟外甥讲:去跟舅舅道歉。还要他来跟我道歉,这就是把机会教育做了很好的结束。很多父母教孩子只是处罚完,情绪发泄完,都没有做收尾的动作,所以孩子的记忆当中就觉得我爸爸的脾气很不好,我妈妈的脾气很不好。所以恩威并济,黑白脸的搭配要谨慎。

现在黑脸有没有人在演?现在的父亲愿不愿意演黑脸?不愿意!为什么现在父亲不愿意演黑脸?因为他们工作很忙,觉得对孩子怎么样?愧疚。难得跟孩子相处,都希望看到孩子的笑脸,所以他们每次回家就拿着什么?礼物、玩具。不只没有演黑脸,都演白脸,然后孩子一跑过来:爸爸你真好!赶快把玩具拿走。一而再,再而三都是这样子拿礼物给孩子,过了两三个月,这个孩子冲过来,「爸爸」,他不是看着你,都看什么?看礼物,拿了就走了。突然有一天你回来没有拿礼物,他说爸爸,你怎么这样就回来了。所以不能用物质去建立父子关系,这样很不好,应该用你的爱心跟关怀去建立父子关系。

父亲不演黑脸,谁来演?母亲演。女人天性就比较有爱心,对孩子都很关怀,所以她们演白脸是最自然的。现在不只要演白脸又要演什么?黑脸,很多女性跟孩子扮完黑脸,自己心里面会觉得很难受。这一头要演黑脸,可能一下子又要变成白脸,好不好演?不好演。脾气刚发完,又要对孩子很慈爱,所以现在女人最严重的病是什么?叫内分泌失调,是不是?常常要演黑脸,一下子又要转成白脸,对她的身心负担很大。所以还是先生,因为男属刚,女属柔,还是先生演黑脸,这样子孩子才不容易造次。我们记得小时候,只要父亲的眼睛瞪我们一下,我们马上就会懂得收敛。

我常常会建议现在的父亲,因为工作比较忙,建议他们其实陪孩子的时间并不是一定要很长。不是要很长孩子才会觉得你很关怀他,最重要是你有没有这一颗心。假如你每天拿出十分钟,这十分钟,大哥大要怎么样?要关掉。这一段时间就是你跟你的孩子相处的时间,你就把圣贤书拿出来,把《德育故事》拿出来,每天给他讲两则。你持续不断这样做,孩子会觉得你很在乎他,他听完故事,到学校去他会跟同学讲:我爸爸每天都给我讲两个故事。那同学会怎么样?投以羡慕的眼光,然后他会说「来,我告诉你们这两个故事」,同时训练他如何把这些圣贤的故事跟人家分享。所以,最重要的是你有这颗心。好,这是能把孩子教育好。

刚刚我们提到五伦关系,就是夫妇关系最重要,夫妇正,五伦就正。所以「一门深入」,这一门掌握了道德的纲领,而《弟子规》就掌握了道德的纲领,所以我们学习先从《弟子规》这一门去深入。如何深入?深入要做到「解行相应」,理解之后,一定要去落实。你去力行就会帮你更体会到圣贤道理,体会得愈深解得就愈深,解得愈深你行得就愈扎实;解帮助行,行又帮助解。所以,我们学一句一定要懂得赶快去力行。「长时熏修」,长时是指时时刻刻。我常常会跟很多朋友讲,只要你持续不断,每天早晚把《弟子规》念一遍,保证三个月以后,你会觉得道德、学问有很大的进步,三个月。这一帖药目前吃的人效果都很好,你们要不要吃吃看?

我在海口的时候,有一个老师真正做到了,这个老师第一次来上课的时候,我印象很深,是去年的元宵节。他听课的时候目不转睛,我在讲很多圣哲的故事,他都会振笔疾书把它记下来。他学了三个多月,就走向前来跟我说,他说:蔡老师,这么好的圣贤教诲,不能只有我的家庭得利益,我希望回到我自己的故乡去教《弟子规》。他因为有立志,他因为长时不间断,早晚念一遍,所以提升得特别快。早上念的时候,提醒自己,今天要做到《弟子规》当中的这些教诲;晚上念的时候,我们反省一下,今天哪些做到了,给自己一些鼓励;哪些没做到,要更加警惕,后不再造,后不再犯。这样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长期熏修。

而修是修正。在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当中时时提醒自己去修正。修正往往都是在你面对与人相交往当中就要去修正,不能错了时候再来修正。有一位朋友他就跟我分享,他说他最难修正的就是「人有短,切莫揭」,因为几十年来说长道短习惯了,所以他也是很用功,早晚念一遍。结果每次当他要说长道短的时候,突然《弟子规》这句经文就怎么样?就出现了。这一句「人有短,切莫揭」就进了他的大脑,他的嘴巴马上怎么样?盖住了。这叫历事 炼心,经历这些事情,不断的在自己的想法、看法修正,在说法、做法当中去修正。

我们提到了整个学习的态度,包含第一个要立志;第二个要力行;第三个学习的次序很重要,一定要先长道德的根基,再来读其它的经典;第四个,学习的方法要能一门深入,长时熏习。

我们有了正确的态度,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弟子规》的学习。学《弟子规》,一般的人听到「弟子」,他会有错误的认知,觉得是谁学的?小孩学的。其实这个「弟子」不是指小孩,弟子是指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叫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弟子规》我们来学才能把孩子教好,「教儿教女先教己」,要把儿女教好,首先要提升自己,自己先学好,这样才能够当好身教的工作。

我们翻到六十页,我们先把「总叙」一起念一遍: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4.细讲弟子规读后感 篇四

急事缓办。对别人的请求要听清楚,判断自己的能力,对方的能力,不要听片面之词。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讲话要利益他人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因为来说是非者,即是是非人。都为拉拢、诋毁。要保持中立。

攻人之恶勿太严,当思其堪受。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到善的事情,主动去学习,甚至主动去帮忙。利益大众。心念。善的标准:《弟子规》,《了凡四训》对善的道理讲得也很清楚。有真有假,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有端有曲。(存心,影响)

《了凡四训》将善归纳为十件事:爱敬存心。敬重尊长。与人为善。劝人为善。成人之美。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爱惜物命。

第三十二集

教人以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

立德,立功,立言。

兴建大利:桥、路,有石头移开,有洞给相关部门打电话。随缘随份做善事。

舍财作福:内财——义工。劳力、经验、智慧。

护持正法:认真听。带朋友来听。

爱惜物命:爱惜东西。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爱惜生命。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当仁不让于师,不让古人是谓有志。

李炳南老师说,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

净空法师开示:以后看到别人的错,就说都是我的错。这样才能不见人恶。

改过要发三种心:

1、耻心

2、畏心

3、勇心从心上改过

演天地之德。

大地之德,地为母:长养万物,心胸非常宽广、非常平等。

举头三尺有神明

弥天罪恶,也当不得一个悔字。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成长的喜悦,行善的快乐才持久。物质的享受不要太在意。

第三十三集

青天白日的气节,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恭敬谨慎 小事小地方都能恭敬谨慎的人才能办大事。

德是做事的根基,德也是万福的根基。德才兼备,德在才之前。

有德有才会爱才,无德有才会嫉才,有德无才会用才,无德又无才会毁才。

广厦千万间,夜眠也仅六尺。欲望是深渊。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君子知道劝谏是本分,当不被接受时为了让对方欢喜会先暂时躲开。而小人会甜言蜜语趁虚而入。

八风:利(顺畅)、衰(衰败)、苦(受苦)、乐(欢喜)、称(称赞)、讥(讥毁)、毁(诋毁)、誉(名誉)。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竹子:谦虚纳雅言;正直的团队环境;遇到困境要勇敢突破的坚忍态度。全心全意服务。当被称赞时要知道一个人的成就来源于很多人的努力,要更努力尽好自己的本分。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谏,就相当于有很多双眼睛在看路,而人与人互相劝谏就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第三十四集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不知者无过,要原谅。错能改,善莫大焉。

注意走路不要并行。对于禁止抽烟禁止喝酒等社会公德这样的事情为什么有人明知道错的地方还要去为恶呢?一是觉得别人也这样做。所以我们要在孝顺、礼貌、廉洁这些地方都做好,做这些人的榜样。尤其用公物会欠很多债,切戒。二是有些人脾气控制不住,明知道错还是忍不住做,这样就会造成伤害。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明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改过的动力:孝心、亲情、爱心。

知道悟道行道做到知过——悔过——改过

赚钱靠机会,花钱靠智慧。

泛爱众:广泛爱护众人、众物。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动物、植物、矿物)。

爱敬自己的父母才会爱护别人,进而扩展到别人的父母、别人的孩子,天下的人,到动植物。《礼运大同篇》,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相观而善之谓摩(观摩法)

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恭敬各行各业的人,各行业人都对社会有贡献。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关爱弱势群体

第三十五集

爱心、仁厚之心从孝顺父母、友悌兄长;推衍到敬一切人的父母、亲属;再延伸到对各行各业的尊重,尊重他们的付出、他们的辛劳;也要爱护鳏寡孤独废疾者(鳏:没有妻子。寡:没有丈夫。孤:没有父母。独:没有孩子。废:身体有伤害。疾:生病)等属于社会比较弱势的团体。恶人也要关爱,因为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还要爱护动物生命和地球环境。

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爱护动物 一真一切真。一 = 一个人的存心

一万年前,每一百年有一种物种消失;一千年前,每十年有一种物种消失;一百年前,每一年有一种物种消失;二十年前,每一年有五百种物种消失;五年前,每一年有一万种物种消失。爱护地球和环境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爱护万物就是实行孝悌。天地是父母,万物都是兄弟姐妹

《论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的德行必能感化众人 《论语》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己有能,勿自私。法布施三种布施具足。用自己的才能为别人尽心尽力的服务。

人所能,勿轻訾。不可轻视、不可诋毁。不可嫉妒,要随喜别人的才华和功德,和睦。勿谄富,勿骄贫。贫而乐,富而好礼。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做骄态者贱莫甚。不可傲慢无礼,要帮助别人富裕。

第三十六集

勿厌故,勿喜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仁慈之心。即时刻处处为别人着想。失道:自私自利 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喜新厌旧的原因是忘本,解决不念旧和忘本的方法:孝恭敬

没有孝,就会忘本,就会没有情义,没有道义,没有恩义。情义、恩义没有建立,就会只有利害。

要通过做,来感化他人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什么都是自己的错。别人错也是对的,因为是没有学习的原因。自己对也是错的,这样才能不制造对立和高下,避免人缘差。理直气和

而且,若是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修正自己的错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光看别人错。

第三十七集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背后之议,受撼者,常若刻骨。

影响团体和社会风气。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先仔细分辨善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形成家庭的和气让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不愿意被批评、指责、侮辱、伤害

愿天下翁姑舍三分爱女之情而爱媳,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懂得爱和付出,幸福的根基在于爱和感恩。长:长长久久

时时念父母之恩,时时念师长之恩,时时念几千年来圣贤之恩。

《中华德语故事》

反省自己,包容别人。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原谅别人就是原谅自己。

一个人常常批评别人是因为内心不平。

怨亲平等转

感谢伤害我们的人,因为他们磨练了我们的心智。

感谢欺骗我们的人,因为他们增进了我们的见识。

感谢绊倒我们的人,因为他们强化了我们的能力。

感谢斥责我们的人,因为他们增加了我们的定慧。

感谢遗弃我们的人,因为他教导我们应该独立。

第三十八集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平等恭敬心

人敬者贵,贵背后有本分所在。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泛爱众就是现在的人际关系学,泛爱众也是从孝悌开始。让礼让忍让谦让

《乐经》说,礼者天地之序也。

礼的本质就是恭敬。而恭敬心就是我们的本善,我们的本心。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忍恕化干戈怒气于无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孝道师道

师承:注意

1、只能听老师一个人讲(教之道贵专)

2、所接触的书一定要老师同意(专注不杂乱,才能定,才能开智慧)

3、以前所学一概不承认(全部放下,虚心谦卑受教)要好学、恭敬地对待善知识

第三十九集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亲近有仁德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

判断一个仁德之人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1、存心仁厚

2、处处谦卑

3、以身作则 述而不作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5+2=0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敬畏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时时亲近

天、地、君、亲、师

君:以身作则,身教

亲:关怀、爱护

师:教导,言教

失诸正鹄

宠猪举灶,宠子不孝,宠某吵闹,宠夫半夜爬起来哭,宠查某子,难落人家的家教。

第四十集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朱子治家格言》说,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解行相应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专注,恭敬,滴水穿石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礼记学记》说,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不能贪多,不能贪快。要掌握纲领。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就人问,求确义。学问问一针见血的人

墨磨偏,心不端。任何外在的举止都会影响心境

字不敬,心先病。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至。

第四十一集

弟子规配合《德育故事》、《三字经》、《五种仪轨》、《四书》、《孝经》

5.细讲弟子规每一集心得体会 篇五

蔡礼旭老师:我们有了正确的态度,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弟子规》的学习。学《弟子规》,一般的人听到“弟子”,他会有错误的认知,觉得是谁学的?小孩学的。其实这个“弟子”不是指小孩,弟子是指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叫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弟子规》我们来学才能把孩子教好,“教儿教女先教己”,要把儿女教好,首先要提升自己,自己先学好,这样才能够当好身教的工作。

小心得:《弟子规》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弟子规,圣人训”,《弟子规》来源于《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将之作为本书的总纲要,列述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礼仪与规范,详细列出具体落实的条目。内中的句子都是从其他经典或传统家规、善书摘录以三字一句编撰而成的,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相对应,具有较强的实操性,能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是为人子弟尽人伦本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实用教材。

《弟子规》不只是童蒙所学,也是人人修身治家的好读本,只要与时俱进,应时权变,仍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

6.学不学《弟子规》 篇六

但是,需要加点小心的是,学国学得先知道,经典学了滋养人,糟粕学了束缚人。

很多家长问,《弟子规》,可不可以读呢?我们来分析分析。

初读《弟子规》,会真心感到不错。比如,“出必告,反必面”,多好,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哪,回家后,当面向爸妈报平安,如此一来,孩子被拐卖的都少了。

《弟子规》里全是这样的话。要孩子干这个,干那个;这么做,那么做;不许这么做,不许那么做……如果家长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那是真有价值。假如严格遵照《弟子规》的1080个字来做,绝对是乖宝宝。

但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有主见,能独立、有创造力,而不是听话的乖孩子,那读《弟子规》就要谨慎了。因为《弟子规》的创作者没往那方面想,它开头就说“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就是说,任何事,孩子都不能擅自做主、擅自行动,要和爸妈商量,求得他们的同意,否则你就犯错误——“子道亏”了。这就不光是管你怎么做了,还管你怎么想——别想东想西,老老实实按爸妈吩咐的做,就OK了。等孩子老大不小了,还跟家长说,“我要穿袜袜,我要戴帽帽,我要吃饺饺”,不好笑吧?

《弟子规》里这种话还很多,比如“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要求孩子做任何事,都要先看看家长脸色,爸妈喜欢,才能做,爸妈不喜欢,不——能——做!还记得复旦投毒案里的林森浩吗?他大学时的专业是医学,但在医学院学习半年后还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因为他对医学没半点兴趣,而报这个专业仅仅是因为他爹喜欢。悲催吧。更悲催的是,这种事儿还挺多。

因此,如果不加选择地读《弟子规》,结果会不太妙,它能扼杀人的创造性、自主性。

我女儿刘莐小时候,我很注重让她接触传统文化,典籍、书法、绘画、传统戏剧等都学过,但从来没让她读过《弟子规》。

为什么?我是这么想的,现代社会靠的是创新,保护、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很重要,而其前提是个性,所以我不能用《弟子规》来让我女儿成为千人一面中的一面。

而一些必要的行为习惯,孩子不背《弟子规》也能养成,大人做好榜样就成了。比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等等,用得着背吗?

而《弟子规》里有些内容,比如“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连我们家长都要喊:“臣妾做不到啊!”怎能强求孩子做到?做不到,还背,扯犊子吧?所以,也不用背了。

我一点不担心女儿在行为习惯上有瑕疵,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能做到普通人的标准——对人尊敬有礼,不让别人感到难受,就行了。在为人处事上偶然出一点儿问题,也不必太过担心,“树大自然直”。

我担心的是,孩子如果处处循规蹈矩,把自己天性里的东西,比如好奇、好动、奇思异想都泯灭掉了,等进入社会,就没创造力了。所以,我选择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个性。我跟女儿说:要用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来支撑自己的学习,一生都会有事情可做。

当然,已经读了,也不用太担心,《弟子规》又不是含笑半步癫,以后多注意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就好了。

最后,给您讲个故事吧,听完了你就明白经典好在哪里了。现在都提倡孝道,“二十四孝”的故事也被提溜出来说了又说,但很多时候都是迂腐的孝,跟孔子说的完全不一样。

孔子的学生曾参,在瓜田里锄草时,不小心铲断几棵瓜秧。他爸非常生气,抄起一根棍子,劈头盖脸打过去,当场把曾参打昏。曾参醒过来,看到老爸在自己身边流泪,忍着疼,安慰老爸:“刚才儿子不肖,惹得父亲大人生气。现在又让父亲大人伤心,儿子我更感到不安了。”回到家中,曾参拿出琴来弹奏,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这事让孔子知道后,孔子很生气,说:“曾参来的时候,别让他进来。我平时的教导,他压根儿就没听进去。”

曾参伤好了后,来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你可知道古人舜是怎么侍奉他父亲瞽叟的?瞽叟使唤舜时,舜随叫随到,但当瞽叟要杀舜时,舜早逃得无影无踪。小打可以受着,玩命地打就得逃了。像你这样,当你父亲暴怒时、都快被打死了还不逃,万一真被打死,不是陷你父亲于不义吗?这才是不孝!”

曾参听老师一席话,才知道自己学习得迂腐了。

上一篇:评价幼儿教师的评语下一篇:西方经济学选择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