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使用心得体会

2024-08-03

导学案使用心得体会(共10篇)

1.导学案使用心得体会 篇一

使用导学案教学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校的导学案教学工作全面铺开。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我经过半年的取经和探究,终于小有收获。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导学案内容决不可以随意设计

应该来说导学案的内容是决定这份导学案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决不能出现设计随意、粗糙的情况。

首先,导学案中创设的问题不应是对教材现有知识点的简单分解,更不是依据教材内容布设的问题阵,而应当层层推进,前后呼应,形成有效的问题链。现今历史学科的教学特别注重史料的运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真选取跟主题相关的史料,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认知史料、分析史料、解读史料、提炼史料、整合史料,从而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其次,导学案中创设的问题要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停留在让学生读教材、学教材,从教材中来,回教材中去的肤浅层面。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打通历史与现实的关节点,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的发展脉络,获得丰厚而深沉的人生启迪。第三,导学案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有情感,有意义,能激活学生的反省精神和探求渴望。我想这些是很多历史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都会体会到的,但是真要做起来却真的非常困难。我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去了解我们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历史学科的新动向,了解国内基础教育的新气象,以使我们的课堂真正与时代同步,与学生呼应。

二、导学案决不可以取代教学设计

如果只忙于做导学案,而忽视教学设计,那么整个教学反而被导学案所束缚,非常的沉闷、枯燥、乏味,课堂也缺少生成性,根本谈不上高效。反思之后,认识到一定要加强二次备课。只有把二次备课做到位了,将导学案自觉融入到教学设计的整个流程中去,使其服从于、服务于教学的目标设计。所以导学案的精彩决定于教学设计的精彩,良好的设计能够确保教学流程的完整运作,能够确保课堂生成的有效调控,能够确保教师个性的充分发挥。

三、导学案决不能代替教师的指导

导学案重在“导”,引导学生去自学、去合作、去探究。同时,是不是还要强调一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同样可以是“导”,是科学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材料、如何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如何理解重难点、如何分类整理、如何构建体系。

还有一点体会就是实施导学案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轻松了,相反其幕后的准备是更加繁复了。要想使导学案在打造高效课堂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要做太多的事情。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还需不断的尝试、探索,不断的创新,希望能取得的更好的效果。

2.导学案使用心得体会 篇二

首先, 要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下工夫。我所使用的导学案包括这样十个部分:主题名称、课题名称、预习目标、预习重点、预习难点、预习方法、知识网络、探究讨论、自我测评以及拓展视野。后四个部分是由学生来完成的, 是导学案设计的重点。“知识网络”意在让学生形成对本课知识体系的初步认识, 根据初中学生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和每一课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 教师要搭建一定的平台作为支柱。这个平台既不能太难, 要让学生通过仔细、认真地阅读就可以完成大部分;又不能太简单, 要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和归纳, 来完成剩余部分,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有时,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 打破教材原有的框架。如七年级上册的《南方的初步开发》, 教材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初步发展。课前学生并不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 所以设计学案时要先帮助学生理清这个时期朝代更替的脉络, 然后再学习了解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

设计如下:

“探究讨论”往往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课前预习时, 未必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但这些问题往往能让学生换个新角度去思考问题。上课时, 在知识网络构建的基础上, 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 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戊戌变法》时, 为了让学生弄清楚维新变法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区别, 我特别设计了一道“数学”题:维新变法运动______戊戌变法 (填>、<或=) , 有些学生一直以为这两者是同一回事, 看到这个题目, 立刻开始新的思考。经过仔细阅读课文, 大部分学生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是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变法而掀起的整场运动, 从19世纪90年代初直至戊戌变法全过程, 其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如上书、办报、组织团体等。戊戌变法仅指1898年光绪帝主持的变法, 不包括其他内容。所以, 此处应填写“>”。

“自我测评”是对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总结检查, 具有查漏补缺和反思的作用。我在导学案设计时遵循适度和适量的原则。适度是指练习紧扣教材, 符合学生的能力和认知水平, 并且按照中考要求, 在难度上设置易、中、难三个梯度的题目, 在题型上设置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的题目。适量是指题量要适当, 要能突出重点、难点, 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全面地掌握知识要点, 提高学习能力。题目的选择不一定是针对某一课的内容, 往往要注意将其横向、纵向的联系渗透其中。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然, 也会有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如讲“三民主义”时, 我联系现实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福建厦门和台湾的金门隔海相望, 人们发现海峡两岸各竖立一块巨大的标语牌, 厦门这边写着“一国两制, 统一中国”, 金门那边写着“三民主义, 统一中国”, 请问这两条口号与哪两位历史人物有关?它们有何异同之处?

其次, 要想让导学案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最重要的是要在导学案的批改上下工夫。为了保障每节课的效果, 教师必须认真地全批全改导学案, 才能知道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对本课的认知程度。这样, 上课有了针对性, 既节省了时间, 又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批改后, 最好在班级中公开导学案完成的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奖惩。有了奖惩制度, 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就被调动起来了, 每位学生都想为小组争光, 完成学案时自然会认真专注、精益求精。随着导学案质量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习惯越来越好, 课堂的效果自然就很有保障了。

此外, 导学案的使用要注重系统性与长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更新其内容, 以提高其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使用导学案的体会 篇三

为什么要使用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与接收式的班级教学到底有什么优势?小组合作学习和导学案的使用,首先是一个观念的改变,是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观的改变。小组合作学习和导学案的使用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旧的教学大纲制定的依据是杜威的行为理论,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接收式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刺激——反射,再刺激——再反射。新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建构的过程。所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注重探索、归纳,也就是要有一个建构的过程。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而这些能力的获得,甚至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小组合作学习和导学案的使用,能让更多的学生,特别是很多学困生更多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导学案的使用能够更好地体现这些理念。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对于那些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的学生或者不能坚持集中注意力上课的学生和班级效果明显好一些。这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会有部分时间在参与,如果引导得当,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会越来越多,参与问题的层次性也会越来越高。原来一个教师要关注全班的学生,往往不能面面俱到,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同伴的敦促和帮助,使得每个学生被关注的程度增加,被重视的感受增加,上课表现的机会也增多。这些感受有利于学生树立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总还是有学生游离于数学课堂之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总有学生不能达到升学的要求,甚至不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但我想说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太缺乏成功的体验,不能让学生在义务教育整个学段的数学学习中,仅仅只收获挫败感,不能让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觉到一事无成。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两次也是好的。尽管学业有成的学生只占少数,我们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只要我努力,我想干的事还是能够干成的。

理想总是很丰满,而现实总是很骨感的。在实施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

问题一:对课堂纪律的管理

学生自学的时间增加了,交流的时间延长了,学生的展示大量占据原本学生在讨论和属于教师的时空。大家在讨论,七嘴八舌,你不知道学生是在讨论还是在讲闲话;大家都兴高采烈,而你搞不清是弄懂了知识后的喜悦还是某某学生讲了一件好笑的事情。这对教师课堂的掌控能力是一个挑战。我开始和学生立规矩:小组交流时不能讲与学习无关的问题,谁违反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小组要收到牵连;上课表现好的学生和小组加分,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小组间的相互监督;在导学案的设计时注意层次:分为识记要求的为第一层次,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完成,理解层次的要求在小组合作下也必须达到要求;应用层次的才能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拓展性问题课堂内外相结合。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学习任务,有可以动手动脑的事情可做,减少讲闲话的时间,延迟空闲时间。同时小组选举纪检委员(让那些对自己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担任),每周进行一次小结。同时班主任最大限度地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师生共同努力,加之学生慢慢习惯了分组讨论的形式,课堂纪律基本上恢复到使用导学案以前的状况。

问题二:上课时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我反思了一下,觉得有师生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使用导学案的时间还很短,学生还不能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迅速进入角色。多年以来,学生只习惯于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一下子要先自学,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从而无所事事。另外学生还不大会看书,只会将课本中的定理和黑体字抄在导学案上。同伴交流抓不住中心,说不到点子上,展示的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完整,补充的学生和修正的学生依然不能用数学语言较准确地表达,教师依然要修正;学生提出的问题经常会偏离正常的轨道,或者没有偏离轨道但没有什么数学价值,而教师要解释也要耽误时间。教师的原因是不放心,不管学生回答得多么完美,教师总担心有人没有听到,有人没有听懂,总觉得只有自己讲过才放心。总记得一个问题我讲过几遍学生都没有听懂,学生讲一遍学生怎么会听懂呢?这样短短的四十分钟当然不够用。

我做了如下的调整:(1)对学生进行集体培训。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带领学生看书,细细品味教材中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学生抓重点。(2)导学案的设计时,将课本中反映出来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用数学符号、图形语言改变成学生较为熟悉的小题目。(3)学生回答问题时,对学生的表达进行点评,教会学生数学问题应该如何正确的表达。(4)每节课小组讨论时,教师参加一个小组的讨论,教学生如何根据教材和导学案,抓住问题的实质,围绕问题的中心,让学生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5)利用课余时间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教小组长如何控制小组的讨论和对小组进行有效的管理。(6)对学生回答完美的问题,只报以掌声,不再重复。当怀疑学生是否听懂的时候,用一个小的应用来检验。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虽然还是觉得时间不太够,但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来。

问题三:导学案的使用会不会使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发展受到阻碍?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会不会受到影响?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对小组的贡献显而易见,那么学困生对小组有什么贡献endprint

我是这样思考和处理这个问题的:(1)优等生在辅导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一个提高。对一个问题,自己会做和能够讲出来,对问题理解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它是将你的知识从临时记忆库转移到永久记忆库中。(2)学困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千奇百怪,要回答他们的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要说服他们锻炼表达能力。(3)在导学案的设计时,保持问题的层次性,专门为优等生设计一些需要跳一跳才能摸得到的问题,引发他们的思想冲突。(4)利用例题课和习题课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5)对他们为小组和班级所做的贡献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和实质上的补偿——定期给他们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并抽时间给他们讲解,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问题四:是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适合使用导学案?是否每一节课都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通过几个月的实践和反思,我觉得:(1)当学生对新学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小学或七年级接触过相关知识点的,使用起来就很顺畅。(如,等式的性质、方程等小学有基础的知识点)(2)比较直观的知识点也很方便学生自学和进行小组讨论(如,全等三角形,虽然没有基础,但有具体的图形)。(3)可以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类比或正迁移的知识点用导学案效果很好(如,九年级学习二次函数时有一次函数可以类比,相似形的学习有全等形的迁移)。(4)复习课较之于新课的使用效果更好,例题可和习题课的效果更好些。(5)法则课比概念课的效果好得多。(6)全新的概念课(例如平方根)不大适合使用导学案和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直接讲解效果更好。(7)数学思想太过集中的概念课(如,函数的概念)不大适合使用导学案。(8)当然检测课显然不能使用小组合作讨论了。

问题五:绕不开的教师情结“教学评价问题”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不惜使用行政手段大力宣传和促进导学案的使用,推行小组自主合作式模式的运行,以此来促使教师改变教学行为方式,强行规定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但是,社会评价学校和教师,学校评价教师,几乎只关注一个指标: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会有人去追究第一名的成绩是怎么得来的,只会有人追查倒数第一名的成绩是怎样造成的。

我无意说使用导学案和进行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会降低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数学教师都知道,武汉市的中考命题并不能完全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还有一定的模式化。在这种模式化的指导之下,大部分教师采取相应的模式化的魔鬼训练,由教师将自己的解题经验强行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解题的机器,成为解题生产线上的熟练工人,考试时没有数学思维,照样能考出骄人的成绩。并且比在和谐课堂、生态课堂里里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好得多。绿色产品的产量要低一些,但价格要高出很多,所以生产者还不乏其人,而初中出产的是半成品。

令人欣喜的是,2012年的中考数学试题,开始了艰难的破冰之旅,真正在考察学生的数学素养,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考查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的活动经验。让解题机器在考试中占不到便宜。这是否给我们数学教师在使用导学案进行小组自主学习的活动开展时增加一点信心呢?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诚然,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万能的,小组自主合作式学习模式也是这样。影响学生成绩的有1646个因子,而学校和教师可控制的只占7%和15%。导学案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硬性规定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的转变,目的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中一定要心中装着学生。只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才是生命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当我们带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拼命努力,而成绩还差强人意时,我们何不把它作为一个突破口;当我们还在为“这个问题我已经讲过无数回,学生怎么还没有掌握”焦虑和困惑时,为何不试试把导学案当作一个抓手,也许能一飞冲天。

(作者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十五中学)

4.使用导学案的体会 篇四

我和大家一样,是被夹裹着参加了导学案的使用和小组合作性学习的实验中来的。当八年级年级组长和数学教师告诉我,本学期必须全部使用导学案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导学案是个什么东西。当学校领导为了加大导学案的推进力度,将教室里学生的座位进行了调整的时候,我才了解,导学案是和小组合作学习一脉相承的。我不知道语文课堂教学要完成什么任务,我不清楚英语教学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最好,我只就我作为一名八年级的数学教师在使用导学案和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向各位教师做一个汇报。

为什么要使用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与接收式的班级教学到底有什么优势?小组合作学习和导学案的使用,首先是一个观念的改变,是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观的改变。小组合作学习和导学案的使用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旧的教学大纲制定的依据是杜威的行为理论,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接收式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刺激――反射,再刺激――再反射。新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建构的过程。所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注重探索、归纳,也就是要有一个建构的过程。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而这些能力的获得,甚至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小组合作学习和导学案的使用,能让更多的学生,特别是很多学困生更多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导学案的使用能够更好地体现这些理念。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对于那些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的学生或者不能坚持集中注意力上课的学生和班级效果明显好一些。这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会有部分时间在参与,如果引导得当,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会越来越多,参与问题的层次性也会越来越高。原来一个教师要关注全班的学生,往往不能面面俱到,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同伴的敦促和帮助,使得每个学生被关注的程度增加,被重视的感受增加,上课表现的机会也增多。这些感受有利于学生树立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总还是有学生游离于数学课堂之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总有学生不能达到升学的要求,甚至不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但我想说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太缺乏成功的体验,不能让学生在义务教育整个学段的数学学习中,仅仅只收获挫败感,不能让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觉到一事无成。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两次也是好的。尽管学业有成的学生只占少数,我们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只要我努力,我想干的事还是能够干成的。

理想总是很丰满,而现实总是很骨感的。在实施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

问题一:对课堂纪律的管理

学生自学的时间增加了,交流的时间延长了,学生的展示大量占据原本学生在讨论和属于教师的时空。大家在讨论,七嘴八舌,你不知道学生是在讨论还是在讲闲话;大家都兴高采烈,而你搞不清是弄懂了知识后的喜悦还是某某学生讲了一件好笑的事情。这对教师课堂的掌控能力是一个挑战。我开始和学生立规矩:小组交流时不能讲与学习无关的问题,谁违反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小组要收到牵连;上课表现好的学生和小组加分,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小组间的相互监督;在导学案的设计时注意层次:分为识记要求的为第一层次,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完成,理解层次的要求在小组合作下也必须达到要求;应用层次的才能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拓展性问题课堂内外相结合。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学习任务,有可以动手动脑的事情可做,减少讲闲话的时间,延迟空闲时间。同时小组选举纪检委员(让那些对自己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担任),每周进行一次小结。同时班主任最大限度地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师生共同努力,加之学生慢慢习惯了分组讨论的形式,课堂纪律基本上恢复到使用导学案以前的状况。

问题二:上课时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我反思了一下,觉得有师生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使用导学案的时间还很短,学生还不能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迅速进入角色。多年以来,学生只习惯于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一下子要先自学,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从而无所事事。另外学生还不大会看书,只会将课本中的定理和黑体字抄在导学案上。同伴交流抓不住中心,说不到点子上,展示的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完整,补充的学生和修正的学生依然不能用数学语言较准确地表达,教师依然要修正;学生提出的问题经常会偏离正常的轨道,或者没有偏离轨道但没有什么数学价值,而教师要解释也要耽误时间。教师的原因是不放心,不管学生回答得多么完美,教师总担心有人没有听到,有人没有听懂,总觉得只有自己讲过才放心。总记得一个问题我讲过几遍学生都没有听懂,学生讲一遍学生怎么会听懂呢?这样短短的四十分钟当然不够用。

我做了如下的调整:(1)对学生进行集体培训。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带领学生看书,细细品味教材中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学生抓重点。(2)导学案的设计时,将课本中反映出来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用数学符号、图形语言改变成学生较为熟悉的小题目。(3)学生回答问题时,对学生的表达进行点评,教会学生数学问题应该如何正确的表达。(4)每节课小组讨论时,教师参加一个小组的讨论,教学生如何根据教材和导学案,抓住问题的实质,围绕问题的中心,让学生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5)利用课余时间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教小组长如何控制小组的讨论和对小组进行有效的管理。(6)对学生回答完美的问题,只报以掌声,不再重复。当怀疑学生是否听懂的时候,用一个小的应用来检验。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虽然还是觉得时间不太够,但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来。

问题三:导学案的使用会不会使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发展受到阻碍?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会不会受到影响?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对小组的贡献显而易见,那么学困生对小组有什么贡献

我是这样思考和处理这个问题的:(1)优等生在辅导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一个提高。对一个问题,自己会做和能够讲出来,对问题理解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它是将你的知识从临时记忆库转移到永久记忆库中。(2)学困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千奇百怪,要回答他们的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要说服他们锻炼表达能力。(3)在导学案的设计时,保持问题的层次性,专门为优等生设计一些需要跳一跳才能摸得到的问题,引发他们的思想冲突。(4)利用例题课和习题课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5)对他们为小组和班级所做的贡献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和实质上的补偿――定期给他们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并抽时间给他们讲解,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问题四:是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适合使用导学案?是否每一节课都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通过几个月的实践和反思,我觉得:(1)当学生对新学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小学或七年级接触过相关知识点的,使用起来就很顺畅。(如,等式的性质、方程等小学有基础的知识点)(2)比较直观的知识点也很方便学生自学和进行小组讨论(如,全等三角形,虽然没有基础,但有具体的图形)。(3)可以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类比或正迁移的知识点用导学案效果很好(如,九年级学习二次函数时有一次函数可以类比,相似形的学习有全等形的迁移)。(4)复习课较之于新课的使用效果更好,例题可和习题课的效果更好些。(5)法则课比概念课的效果好得多。(6)全新的概念课(例如平方根)不大适合使用导学案和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直接讲解效果更好。(7)数学思想太过集中的概念课(如,函数的概念)不大适合使用导学案。(8)当然检测课显然不能使用小组合作讨论了。

问题五:绕不开的教师情结“教学评价问题”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不惜使用行政手段大力宣传和促进导学案的使用,推行小组自主合作式模式的运行,以此来促使教师改变教学行为方式,强行规定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但是,社会评价学校和教师,学校评价教师,几乎只关注一个指标: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会有人去追究第一名的成绩是怎么得来的,只会有人追查倒数第一名的成绩是怎样造成的。

我无意说使用导学案和进行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会降低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数学教师都知道,武汉市的中考命题并不能完全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还有一定的模式化。在这种模式化的指导之下,大部分教师采取相应的模式化的魔鬼训练,由教师将自己的解题经验强行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解题的机器,成为解题生产线上的熟练工人,考试时没有数学思维,照样能考出骄人的成绩。并且比在和谐课堂、生态课堂里里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好得多。绿色产品的产量要低一些,但价格要高出很多,所以生产者还不乏其人,而初中出产的是半成品。

令人欣喜的是,2012年的中考数学试题,开始了艰难的破冰之旅,真正在考察学生的数学素养,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考查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的活动经验。让解题机器在考试中占不到便宜。这是否给我们数学教师在使用导学案进行小组自主学习的活动开展时增加一点信心呢?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诚然,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万能的,小组自主合作式学习模式也是这样。影响学生成绩的有1646个因子,而学校和教师可控制的只占7%和15%。导学案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硬性规定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的转变,目的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中一定要心中装着学生。只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才是生命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当我们带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拼命努力,而成绩还差强人意时,我们何不把它作为一个突破口;当我们还在为“这个问题我已经讲过无数回,学生怎么还没有掌握”焦虑和困惑时,为何不试试把导学案当作一个抓手,也许能一飞冲天。

(作者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十五中学)

5.《导学案编写和使用》学习心得 篇五

上午,丁亚凤组长主持大家参加《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的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分成了三部分,首先由陈珠老师组织一节利用导学案的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紧接着王芸老师分享自己对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的理解,最后大家进行交流想法。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我对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的理解,也让我发现自己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借助陈珠老师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课,了解到导学案的教学流程可以概括为:创设情境――预习反馈――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展示提升――教师点拨――小结巩固。在这节课中,陈珠老师的导入接近实际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课中充分的`利用了导学案,教学过程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辅助作用。课后,将陈珠老师的课与自己利用导学案上过的课做比较,通过反思,发现自己的课上并没有体现出导学案的作用,而且课堂把握不够好,不太敢放手让学生去研讨。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利用导学案进行到导学式的教学,就应该允许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允许不同答案的存在,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研讨的能力。

6.导学案使用中的体会和困惑 篇六

本期以来,我区大力推行“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导学案体现了“导”与“学”的结合:

一方面可以对课本知识制定出明确的要求,哪些知识是我们应该记住的,哪些知识是我们难以理解的。要记住的知识直接指出来,难以理解的给学生指示方法,理解它与以前哪个地方内容相似,引领学生找到出口;

另一方面导学案为了方便学生学习而设计的,制定导学案的时候,给学生设置了一些梯子,本来坡度非常大,我们把坡度变小。大的问题化成小的问题来做。导学案还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方案,知道学生有策略的学习。

导学案的使用提高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空间。导学案改变了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既落实了知识,又提升了能力。下面,使我们组对导学案使用中的感受和困惑:

第一、导学案是体智慧的体现。

每一份导学案都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也最大化的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使之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第二、导学案的设计体现了导向性。

导学案设计突出一个“导”字。导学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方法导引”、“活动·探究”、交流·研讨”等栏目,将问题设置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从而体现出学习内容和重点。

第三、导学案活动版块中的问题设计有梯度和有效性。导学案活动版块的问题设计能引起学生的回应,可以让全体学生更积极地参与预习和活动的过程。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不是简单的填空型,而是“理解型”和“应用型”问题,利于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导学案当堂检测版块的检测题有层次性。

检测题分三层次。第一个层次是 “自学检测”紧扣基础知识,用以检验学生的课堂效果,第二个层次是“达标检测”合作讨论后在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第三个层次是“拓展延伸”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完成。顺利完成分层教学。

但是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更多的是困惑。

一、因模式的固定而困惑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导学案的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在刚刚开始使用导学案有些迷惑,怎样才能利用好眼前的导学案呢?课型不一样,能都用同一模式吗?这一模式能适应所有的知识特点吗?

二、因空间、时间的分配而困惑

当自己采用了灵活的导学案以后,没有了条条框框的约束,可也失去了空间分配的指导、时间的分配,这些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我有些迷惑,怎么办?

三、因内容的设置而困惑

导学案上都是些什么内容呢?怎样编写才能真正的起到导学的作用呢?看了自己的导学案以后学生能学到知识吗?他们愿意去看自己编写的导学案吗?

7.导学案使用的针对性 篇七

一、导学案设计要有针对性

《锦瑟》一课导学案的设计, 是根据学生平时在诗歌鉴赏中常见的问题来设计, 一是学习目标, 就是“借助用典的分析, 了解诗歌的旨意”。《锦瑟》一诗的主旨一向是大家探讨的热门话题, 从古到今, 莫衷一是, 既然这样, 我们也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大做文章, 学生各人有自己的理解并能自圆其说就行;二是知识链接, 对李商隐其人进行简单介绍, 这个介绍也是有选择性的, 对诗歌理解帮助不大的, 暂时不需要学生去了解, 否则可能会干扰学生的思考方向;三是旧知回顾, 把曾经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关于周瑜和廉颇的典故拿出来让学生对典故的分 析有一点知识储备;四是新知感知, 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锦瑟》中的四个典故, 没有任何限制, 学生可以大胆发挥;五是质疑问难, 让同学们把平时分析用典这一表现手法的过程中的疑难之处写出来, 方便老师二次备课;最后是课堂延伸。

在“旧知回顾”和“新知感知”这两块中我还是有心理准备的, 知道学生对典故的理解和分析上会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在“质疑问难”一栏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让我咋舌。首先是对典故内容本身不能够理解。《锦瑟》一课书下的注释非常详细, 典故的解释也很全面, 但学生还是看不懂这些典故到底什么意思, 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第二个疑问, 那就是如何把典故和诗歌的内容及情感联系上, 从而分析出用典的作用。针对这样的现状, 我重新理了一下思路, 这节课上我不仅要和同学们一起研究用典的分析, 还要帮助他们根据诗歌内容和情感的需要来学会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典故内容。

二、导学案指导下的课堂设 计更有针对性

在课堂上, 我先请同学们自己说说对典故的理解, 大部分学生都是照本宣科, 始终被书下注释圈住, 后来我索性让同学们合起课本, 跟他们一起再读导学案上的“知识链接”, 并让他们试着找几个词语来对李商隐进行评价。这个过程也是提炼信息的一个训练, 同学们完成得还不错, 用了才华横溢、多情善感、命运多舛等几个词语, 这就让学生对诗人的经历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再加上对诗中“惘然”一词的理解, 让学生对本诗的情感基调有了准确定位, 这样学生在概述典故内容时自然会从诗人的情感需要出发, 找到跟诗歌内容的一个结合点, 作出自己的理解, 从而正确分析出诗人用典的用意。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还发现一个问题, 那就是学生在分析作用时基本能够明确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而经常会忽略了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 比如说, 学生在分析“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一典故时认为诗歌借“望帝把自己的理想寄托给杜鹃并泣泪成血”的典故抒发了内 心的悲愤之情, 而“悲愤之情”的原因学生往往避而不谈, 这说明同学们在答题的规范性上还有待提高, 也是我们以后的诗歌鉴赏教学中要不断渗透的内容。

三、导学案模式下的评价测 试更具针对性

导学案的最后是课堂延伸, 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评价测试。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的仍然是李商隐的一首诗《风 雨》, 请同学们赏析诗中所用典故。因为我们刚对李商隐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 同学们发挥起来可能也会自如一些, 这会大大提高同学们的信心,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检测下来, 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全班51位同学, 有15位同学基本全对, 30位同学能按要求对典故的内容加以概述, 只是在对诗人借此所表达的情感表述上还不够到位, 另外还有6位同学答题思路是有了, 但在语言表达上有待提高。

8.使用导学案 提高教学效率 篇八

【关键词】数学 导学案 使用 重要性

导学案是以新课标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应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优化课堂、优化学生发展,由教师经过反复研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编写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达成三维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穿插教师的引导和评价,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强调自主发展作为教学目的。

1.数学导学案的正确使用。

数学导学案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案,由四阶段组成:知识准备阶段、知识探究阶段、知识应用阶段、知识测评阶段。正确使用导学案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知识准备阶段是指学生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在课前自学过程中,可以依据导学案中清晰的预习思路,找出本节课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导学案的经典分析来完成数学学习,形成知识框架。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凭借导学案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将不明白的或者认识模糊的地方划出来,带着问题进课堂,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还可以根据导学案中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的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仔细认真的分析研究,不但明确了学习目标,而且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识探究阶段是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主要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依据数学导学案提出的问题情境和研究主题,各小组做好人员分工,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小组内成员之间分工明确,成绩较好的学生负责问题的探究和讨论,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得出假设,进行推论证明;成绩居中的学做好讨论记录,依据导学案和教材,寻求依据,提供证明材料;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更主要的是及时求教,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学生们讨论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可以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探究;学生们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在讨论过程中,各小组负责及讨论和记录的学生,注意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讨论结束后,展示本小组的成果,注意吸收其他小组的精华,改正本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找到病根寻求教师帮助。数学教师在本环节中主要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知识应用阶段是指在经过预习和合作探究之后,让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上安排的练习题的阶段。在此过程中,除学生自主完成规定的练习之外,仍需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此阶段,重点是引导学生将做错的题目及时纠正过来,因为之所以出错是因为有些知识点掌握的不到位或者还存在含糊不清的现象,要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究过程中,真正将问题彻底弄清。需要将概念弄清,消除疑点的问题,要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再详细研读,还可以通过教师的深入解读来解决;需要加强练习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导学案中指定的范围内加强练习稳固,确保自主学习内容落实到位。

知识测评阶段是指随堂小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出错情况,掌握学生的个性问题和典型问题,个性问题个别处理,典型问题通过当堂讲解,使所有学生加深印象。对于出错的学生,要求其当堂纠正,将出错的问题整理到错题本上,课下再次进行巩固练习和思考,也作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以备日后进行复习和强化训练。

2.数学导学案的重要性。

2.1导学案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

数学导学案的内容设计丰富全面,知识点明确具体,教学重点和难点明显突出,导学案的使用过程彰显学生主体性的原则,真正能够做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导学案的例题设计精巧,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练习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无论是知识方面,还是学生的优差方面,都有深入的考虑和研究,真正做到学习具有针对性,教育学生能够因材施教。

2.2导学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转化后进生。

导学案的使用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的形式,使所有学生保持持续的注意力,踊跃参与到知识学习当中,减少了因教师的单方面讲解造成课堂气氛的单一沉闷,学生学习的疲惫等问题。尤其对于后进生而言,因为基础知识不牢固,思路偏窄,反应慢等原因,不愿意接近教师,而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了后进生与其他学生以相同身份共同学习的机会,点燃了他们学习的愿望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数学导学案还注重了因材施教和引入竞争机制,成绩优劣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在竞争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提高,有效的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

2.3导学案的使用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导学案中的知识探究阶段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针对导学案安排的讨论问题和设定的生活场景,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权利,发言的角度越广泛,认识问题越深刻,所以说,导学案的使用促使学生之间必须增强合作意识,相互取长补短,合作意识越强,看问题就会越深透,甚至有时会超出教师设计范围,对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使用导学案的重要意义所在。另外,课堂上时间有限,所有问题全靠教师来解决,费时费力,不一定效果好,学生之间能够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印象更深刻,课堂效率更高。

2.4导学案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导学案的使用促进了学生自觉的进行预习,主动的学习和探讨新知识,自主的针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和检测,对于出错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和整理,学生由被动的听老师讲解,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学习,不但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而且迅速提高了教学质量。

9.导学案使用心得体会 篇九

八年级江荣跃

导学案的作用主要在导,所以我们在编写导学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编写合适的导学案,导学案决不是练习题,也不完全是知识点的罗列.因此我们以为在编写的过程必须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若缺少这两点,一份学案就是一份试卷,一本学案,就是一本习题集。

首先、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备好课堂流程。备好学生是目标基础和关键。即教谁学、如何去学的引领;备好教材,是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课标,是正确把握对学习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的需要;备好课堂流程,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设想。

其次、知识体现在问题中

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最好是填空。使学生通过完全导学案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使学习内容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学生知道怎样借助外力,在何处寻求到帮助,完成每一个小问题,从而达到整体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必须知道怎样填、填什么。再次是问题的提出要循序渐进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是能动的,必须是一目了然的,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不能雾里看花。各层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即由此可以及彼,由此能够达彼。一般地讲,要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理,应用定理,完成典型例题,基本做好目标检测。这与教

学内容、教学流程、课标要求紧密相关。

关于导学案的使用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其一是让学生知道如何使用导学案

使学生知道导学案主要是指导他们在做中学,借助导学案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其以充分的自主,让他们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验知识的获得、探究知识的发生、获取能力的提高。对导学案的使用,课下自学的质量,是保证导学案有效实施的关键。必须课前学习阶段认真写,并按要求去自学。没有高度的自主就难以保证充分的互动。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其二是教师要知道如何使用学案

首先、教师在拿到学案以后,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将导学案个性化。导学案是针对大多数人和班编写的,教师在上课前要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再备课,以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是学案检查要及时到位。课堂学习使用过的学案,下课不能立即收交。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把学习方法和规律记录在学案的空白处。

四、关于导学案编写和使用的建议:

1.编写过程中要集思广益。导学案由某个老师写好之后应在教研组或备课组的相关的会上进行讨论,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2.对某一个学案,每个教师在使用之后,都应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并经过讨论后进行再次修改,力争一次比一次更完善。

10.导学案的编写及使用 篇十

第一部分

教师怎样编写好导学案

导学案又叫学习工具单或学习活动单,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内容、学习目标,重难点,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一、导学案的特点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学习能力。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一)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二)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四)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二、导学案的编写模式及编写原则

导学案的主要组成: 主要有(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板块构成)一是学生独学,教师导学;二是学生合作(对学、群学),教师参与,学生展示,教师激励;学生探究,教师引领;三是学生达标,教师测评包括: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明确,让学生能接受明白,读懂。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本节课我们要学什么。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目标的制定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切不可太高。

1、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 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成。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我能记住”、“能说出”、“我会运用﹡﹡我能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二)知识准备

即课前小测,有的老师命名为:前置测评、诊断检测、温故知新等。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课前检测要与本课的学习内容相连,要少而精。

(三)学习内容或探究部分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学生自己经过努力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同桌或对桌交流解决的问题,还包括学生在小组内需要讨论交流完成的问题等。在这里教师不能只设计一些问题由学生去完成,还要想好哪些问题学生可能解决不了,所以就要有一些学习方法的设计,比如有温馨提示,加油站等,帮助学生去理解完成学习内容。教师除了有文字上的帮助外,在学生自学讨论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他们的交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这也是非常关键的,所以这部分的作用是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等。

(四)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

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具体的知识点要尽可能留出空由学生来填。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他章节等知识的联系。同时还要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学生自己能够总结或归纳的知识点,教师一定让学生去总结,学生总结不了的或不完善的,教师一定要抓住本课的重难点清楚地表示出来。

(五)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要有层次性,应包括两部分,即一般检测和提高能力的检测,一般检测要求学生都能掌握,要紧贴学习内容,而提高能力的检测主要针对班上的优等生设计的,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的,这样就解决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的问题。比如语文一般问题可以设计成写一写本课学过的生字、词语,读或背课文的那一段等,数学一般问题可以设计概念、公式,一些简单的计算等,英语一般可以设计成抄写本课的英语单词或重点句子等,主要是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而能力提升就要提高难度,语文可以设计成对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的概括,对某一句话的理解,或者是你的看法等,数学问题就要在设计成一些中等的习题或考试易出的应用题,而英语就可以设计成默写单词,背诵等。

所以达标检测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2、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3、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可设置选做题也就是能力提升部分,促进优生成长。

4、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5.注重及时反馈矫正,教师要及时指导,点拨。

编写导学案时应注意的五个原则:

1.课时化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2.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思考:怎样设计问题?

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 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参与化原则。

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4.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在最初的导学案中可标明一些要求:如专心听人发言,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为保证别人思维的连贯性,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如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及时提出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好办法。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随时校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走向成熟。5.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编写、使用导学案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是一节课成败的基础,它能体现教师的“支架”作用。使用时要求教师语言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作为教师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

2.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导学案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

3.应根据不同的课型编制不同的学案,如新授课中的预习性学案、复习课中的检测性学案、专题性学案等。

4.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如:

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温馨提示: 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等 5.课后反思、不断完善 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就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单独解决,如果是大面上的问题,则下阶段要强化训练此知识点。

②反思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③知识点的训练程度与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是否匹配; ④某个教学环节失误的原因是重、难点把握力度不当,还是对学生的指导、点拨不到位; ⑤某个教学环节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等。

总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要在不断反思中完善自己。我们教师要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认真设计导学案,并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自学,同时通过讲解、点拨、示范、提醒、激励等形式引导学生解决疑难,授之以渔。使学生真正完成从“要我学——我要学——我学会——我会学”的过程的重大改变。

第二部分 学生怎样使用好导学案

高效课堂教学在我校实施已有两年了,自己作为一名亲历者,不再是从前的“一言堂”,“满堂灌”,“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老师,相反现在感觉轻松很多,学生整体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已经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了,在我的课堂上也充满了掌声、笑声和欢呼声,出现了你争我辩,争先恐后的发言场面,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高效课堂。所以我认为教学的关键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高效。导学案就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工具。而高效课堂教学主要分成三个环节“预习、展示、反馈”,预习是教学十分重要的一环。要实现教学的高效必须要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认真完成导学案中的预习单,否则,教师认真编写了导学案,而学生认真没有完成,没有落实。“高效课堂教学”就成了一句空话。那么,怎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完成预习单呢?

一、留给学生充分预习时间。

现在的孩子,课程多,练习作业也多,每天早晨,从跨进学校的那一刻起,学习时间就安排得紧紧的,有时下午放学还有练习,何时预习呢?我们的做法是,各科老师尽量少留家庭作业或不留作业,如果语数英品德科学都有练习的话,学生怎么完成导学案,怎么去充分预习?所以我们把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头一天下午就把导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并利用当天时间在学校引导他们预习,10-15分钟就可以了,也就是先教会学生预习,留好预习时间。所以,我们老师在放学前不能只简单的说一句“完成导学案”就完了。这样学生根本就不会认真地思考,他们会把导学案当成课外练习,要么胡乱去做,有的干脆不做,这是没有效果的。这在我们学校以前也存在这种情况,导学案发了之后,第二天有的学生说没有了,有的或一字不写,所以教师不要着急,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养成的,慢慢来,需要耐心。所以开始的时候要在在学校预留时间,学生都在完成预习单,教师在旁边指点、督促。这种大环境里学生才会专心的去完成预习单,教师必要的引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首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教给学生完成预习的方法

1、我们在教学生预习的时候,先完成简单的或学过的知识,也就是让他们自己完成导学案上的活动一“课前检测”内容。这些题是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做好铺垫,要求学生一定要做正确,并且记住一些必要的概念、公式等。

2、在导学案的第二个环节上设置了探究新知,就是自学课本内容,让学生尝试解决,要求要多用脑,勤动手。还设置了温馨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例题中的问题,可以请教家长、同学等,如果还解决不了的做好批注,待小组学习时,师生共同解决。

3、引导学生质疑,针对孩子的思维特点,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预习,可以教给他们一些方法,也就是“授之以渔”。这样,他们的预习有了方法,才可以在多次、反复训练中形成技能。如果教师只说让学生预习,小学生不知道怎么预习,这也是不行的,比如:读了学习题目,我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自己读学习目标,结合学习目标质疑,我要学习什么,这些问题为什么这样解决等,如果还有问题写在导学案中的我的问题方框中。还有,学生的预习应该持之以恒,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天天坚持。这样才可以为后期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

三、做好学生预习的检查和激励。

小学阶段的孩子,预习的坚持性和自觉性都比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通常表现在不能管住自己,学习不自觉,有效学习的时间很短,时不时还有学生不完成导学案也很正常的。要想让学生形成稳定的预习习惯,保持对预习的持久动力。教师就必须借助外力的因素,督促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其中之一就是借助家长的力量,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每天放学之前,我们会把今天的预习要求以校讯通的形式通知家长,要求学生每次做完导学案,家长针对校讯通的要求,逐一检查。如果学生没完成,家长就会提醒并督促孩子完成预习任务。其二,多种方式的检查。学生第二天来到学校,组长检查,做好记录,汇报给教师。教师可以抽查,对完成预习作业较好、预习认真负责的学生给以公众表扬,也表扬了孩子的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家长也加入了指导孩子学习的队伍中来了。没有反馈的预习是不完整的,每次上课前,我都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孩子们的预习加以检查:有时让孩子们打开课本,把导学案放在课桌上,然后,教师巡查,选出认真的学生并给以表扬或加分;有时还让预习出色的学生当小老师,检查其他组员的预习情况,或谈谈自己预习的经验;让学生把自己预习的结果在小组或全班展示出来,激发他们预习的自信心和动力。有时各小组交换检查。大多情况会针对某一次的预习要求让同桌相互检查、相互学习;通过不同的形式,不断地巩固和强化预习的效果。其三,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给预习较好的学生颁发奖状、小卡片,在全班大力表扬,激励自觉预习的正气,还可以这一月专门检查评比学生的预习情况,下一个月进行小组长的培养等,坚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的预习习惯养成了,高效课堂教学也就成功一半。通过一年多的训练,学生的预习效果很好,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上一篇:春节与圣诞节下一篇:618-《公共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