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2024-07-08

“平行线的认识”教学设计(共15篇)

1.“平行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一

《认识平行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能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绘画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

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三、教学难点:

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对“同一平面”的理解和延伸。

四、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信纸一张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前面认识了直线,你们对直线有哪些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事物都是由直线组合而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好吗?请看大屏幕。(出示ppt2)

师:你熟悉这三幅图片吗?

师:你能从这里面找到直的线吗?(生:活动找直线。)师:老师也从这三幅图中各找到两条直的线,老师分别用直线来表示它们,你们看。(ppt出示)

(二)引导探索

1、认识相交与平行的教学

(1)对以上三组图形根据位置关系分类。

(2)提问:第三幅图片的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为什么?(ppt3展示图三延长后样子)

(3)师:图2中的这两条直线真的不会相交吗?(课件演示ppt3:直线无限延长)

(4)小结:像图二这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就被称为互相平行。

(板书: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5)师:这两条直线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平行线。(6)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条平行线间还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呢(出示ppt4)如果用A和B分别表示两条平行线,那么直线A和直线B的关系可以说成是A是B的平行线,B是A的平行线。

(7)谁能用手势比划出两条直线的相交或平行。

2、同一平面的教学。

(1)动手摆一摆。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两支铅笔,摆出不同位置的平行线,好吗?

(2)学生活动,师巡视。

(3)同桌交流摆法。

(4)师提问:同学们刚才你们是在哪儿摆的平行线?

(5)质疑:如果把一支小棒放在桌面上,另一支小棒放在地面上也不相交,能说它们是一组平行线吗?

(6)小结:看来两条直线要互相平行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在同一平面内(板书:在同一平面内)

(7)提问:你是怎样理解同一平面的呢?

(8)师:这么看来要使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必须具备几个条件呢?(指名回答

板书

齐读 明确认知: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联系生活找实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可以看作是互相平行的例子,你们能举例说一说吗?

(1)学生举例说明。(2)出示搜集的事例。

4、巩固练习⑴ P40 想想做做1 师:接下来,做两道题考考大家。请同学们打开书40页,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请用手势来表示平行或相交)⑵ P41 想想做做3 师:在我们学过的图形中,有没有互相平行的线段呢?我们来看,(ppt7出示)

⑶判断(ppt8)出示

①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 ③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④直线A是平行线,直线B是平行线,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

三、平行线画法的教学

1、学生尝试画

师:现在同学们对平行线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能用课前准备的材料,做出一组平行线吗?(尝试的做一做,然后交流做法。)

2、教学平行线的画法。

同学们的画法很不错,书上也给我们介绍了一种画平行线的方法,想学吗?请打开书40页自学中间的内容,看看是怎样画平行线的。

(1)学生自学。

(2)汇报交流步骤。(ppt9--11演示)(板书:一画、二靠、三平移、死画)

(3)完成“试一试”。(4)拓展题:(ppt13)

五、课堂小结,感受平行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题)你有哪些收获?

2、出示阅兵的图片,一同感受平行之美。

六、布置作业:(略)

七、板书:

认识平行线

同一平面内

互相平行

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一画

二靠

三平移

四画

平行线

2.“平行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讨论、交流,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2.动手操作并演示,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3.经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过程, 体验观察、比较、分类、实践操作的思想和方法, 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卡纸框架、CAI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发兴趣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这是同学们最熟悉的碧城小学, 瞧!这是哪个班的同学们在出黑板报呢? (我们班) 对!你们在出黑板报时, 老师悄悄把你们的“杰作”拍了下来, 现在考考你的观察力, 在这期黑板报中你能找到哪些几何图形的影子?

生 (讨论) :长方形黑板、正方形垃圾桶、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大门、平行四边形栏杆装饰……

(教师一一点击, 图形放大, 学生说出图形名称)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比较, 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1:都由4条边组成。

生2:这几个图形都围得严严的。

(课件出示:由4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四边形) 师:小组内说说教室里有哪些四边形物体。

生:教室的3个面、门窗、桌子等等。 (课件出示不同的四边形)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图形及特征)

生 (齐读) :长方形对边平行, 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对边平行, 四条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角。

(师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动手探索感知特征

师 (引导探究) :观察长方形框架有哪些特征? (有4条边, 对边相等, 有4个直角)

师:拉动长方形框架, 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直角变了, 有的角比直角大, 有的角比直角小;有一组对边变成斜的了;形状变了, 不再是长方形。

师:这个拉长的图形叫什么名字吗?生:叫平行四边形。

师 (看一看、拉一拉) :通过平行四边形框架, 发现了什么? (生小组内说一说, 再汇报)

师 (板书) :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 对边相等;有4个角, 但没有直角;可以拉动, 既能变大也能变小。

师: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有这样的特征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桌面上的平行四边形卡纸, 小组合作探索。

(生汇报探索方法)

师 (小结) :平行四边形框架可以拉动、变形, 平行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的特性。

(播放课件:电动伸缩门、折叠伞的伞骨、灯笼、拉花……)

师: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每个同学用4根长短不一的吸管和图钉, 做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

(学生做完后展示, 说制作过程)

师: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并说说画出的图形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

三、动脑思考巩固特征

师: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请把它找出来。

师:一个平行四边形, 可以看见一条长边是5厘米, 一条短边是3厘米, 你能猜出另外一条长边和短边分别是几厘米吗?为什么?

师:一个四边形对边相等, 没有直角, 请问它是什么图形?

四、回归情境启发美感

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特性?

师:你在哪些地方可以见到平行四边形呢?请你找出身边的平行四边形。

3.“认识平行”的教学改进与思考 篇三

[关键词]教学实践 数学思考 平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31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思考,思考是数学教学的“根”,离开了思考谈数学教学,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下面我结合“认识平行”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思考一:情境设计——“原始呈现”还是“有序引导”?

[尝试]

师:你们玩过撒小棒的游戏吗?今天老师给每一桌同学都准备了两根小棒,要求:同桌合作,一人撒小棒,另一人画下小棒的位置关系。(撒小棒的学生兴致高昂,画图的学生却愁眉苦脸,无从下手或者来不及画)

师:你能把这些位置关系分分类吗?(学生撒小棒)(大多数没有出现平行的情况,最后有两个学生救了场)

师: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互相平行。

[改进]

师:今天,我们重温儿时的游戏——撒小棒。(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撒小棒)仔细观察这两根小棒的位置关系,我们用两条直线来表示。

师:想一想,撒下来的两根小棒还可能是什么样子的?你也能像这样把它们的位置关系画下来吗?(学生静静思考,有条理地画出不同的位置关系)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那能给它们分分类吗?(生思考操作)

师:刚才我们借助小棒,了解了画在一张纸上的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一种是相交,另一种是不相交。我们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

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低,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以及动画的过程感到新奇。所以,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为此,本课伊始,我就让学生自由地撒小棒,并记录下两根小棒的位置关系。学生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到游戏中,课堂气氛、热闹且活跃,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在热闹的游戏中重复着机械的动作,他们自顾自玩得不亦乐乎,思维得到了多少锻炼呢?学生在这样的动手操作中,只是对“撒小棒”这个游戏本身感到亲切,并没有真正触及数学问题的本质。再者,学生通过撒小棒得出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几乎都是相交,出现平行的概率极低,在宝贵的课堂上花较多时间还不一定能得出需要的结论,值得吗?改进后的教学,依然借助小棒,只是在出现相交后以“撒下来的两根小棒还可能是什么样子”的问题,调动起学生所有的经验储备。

思考二:操作设计——“传承”还是“探究”?

[尝试]

师:我们借助直尺、方格纸等工具画出了平行线,但这些平行线之间的宽度是固定不变的,怎样才能任意地画出平行线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尝试后总结:第一步,沿着三角尺画一条直线;第二步,把长尺紧紧地靠着三角尺,向上或向下平移三角尺;第三步,沿着三角尺再画一条直线。

师:用他的方法试一试。

[改进]

师(出示一支铅笔):怎样移这支铅笔,才能使它和移动前互相平行呢?

生1:要很小心地平移,不能晃。

师:很小心就能保证三角尺不会左右晃动吗?

生2:要让它沿着一个物体移动。

师(课件演示火车在铁轨上移动的画面):因为有了轨道,火车才能平稳地行驶。找一找,身边什么物体适合做铅笔的轨道?

生3:再拿一支铅笔或者直尺。

师:试一试,用直尺做轨道,平移铅笔。移动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4:直尺不能动。

生5:要把铅笔紧紧地靠着直尺移动。

师(总结):一画(画一条直线),二移(靠着直尺平移三角尺),三再画(再画一条直线)。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沟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大多数教师把画平行线作为一种技能来教授,强化的是方法。学生认为只要小心地移动三角尺,画出来的两条直线看起来跟平行线一样,因此不少学生嫌麻烦,只凭借一把三角尺,画出来的平行线也有模有样。怎样才能激起学生沿轨道平移画平行线的欲望呢?我陷入了沉思,偶然看到火车运行的图片,心里一动:“何不从火车必须沿轨道行驶入手进行教学呢?”通过平移铅笔的操作,学生自发感受到需要轨道帮助平移,从中不仅了解了怎么画,还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画。这样教学,使画平行线技能的习得不再是单纯的模仿和机械的训练,而是变得富有理解的乐趣,从而有效地把教师心中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了学生的探究目标,让学生的探究也就有了方向和动力。

4.“平行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四

玉田镇太平小学 陈玉巧

今天我执教的是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我这节课依据“以学定教”的课改理念,设计了导入新课、探索新知、实践应用、课堂小结、课下作业等五个环节。其中导入新课部分,我采取了谜语导入的做法,既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新课的兴趣,又复习了前面所学知识。在探索新知一环节,主要是小组合作,动手分类,动手操作, 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由于课后练习中安排了两个画平行四边行的练习题,虽然孩子们在方格纸上有了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 画平行四边形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后,安排了画平行四边形的这一环节,这样大大降低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难度。在课堂小结环节,孩子们谈自己收获。最后是课下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下节上课时订正。

课堂的整体效果不错,下面我结合本节课的具体情况,谈谈自己的得与失。

一、成功之处。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深刻揭示数学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理念。

本节课通过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平行四边形,教师展示的生活中有平行四边形的图片等,让学生初步充分感

知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它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感受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为后面研究其特征、体会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等做好铺垫。

2、本节课将书上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

课上主要组织了小组给8个图形分类、用手势比划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亲自动手做长方形、拉动长方形等一系列的活动,既把书上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互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基本达到了课程标准的“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要求,同时也符合二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把课堂还给学生,强化自主探究。

本节课多个环节注意留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评价和反思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激情洋溢,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成功体验,使课堂焕发出新鲜的活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研究明白了所学内容,学生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各方面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不足之处及改进。

1、我觉得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虽然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在引导、启发学生学习做得不够,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激励。

2、在学生的学习习惯上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意识不强,缺乏举手发言的勇气。所以在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训练。

3、由于自己教学经验不足,课上还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学生的回答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有时不是引导转化,而是生拉硬拽到自己的思路上来,这样就把课上的生成资源处理得过于简单。

5.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七册P92、9

3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2.使学生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3.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初步感知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找不同”游戏。请看屏幕,左右两幅图共有3个不同之处,你能找出来吗?

出示图片:

三处不同:①墙上的木条左边相交,右边平行;②相框左边正的,左边斜了;③桌上杯子左边满的,右边空的。

二、层层剥笋,认识平行

1、认识 “相交”和“不相交”

其实,图片里还蕴藏着重要的数学知识呢!同学们请看,如果我们把这根木条看成一条直线,这根也看成一条直线,同样右边的的两根木条我们也可以看成是两条直线,这样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两组直线,每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样吗?哪些地方不一样?

从图片中抽象出:

指出:左边两条直线这样的一种位置关系称为“相交”。这一点称为它们的

“交点”。右边的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

提问:如果是这样的两条直线,它们是相交还是不相交呢?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交流。

电脑呈现:

在学生产生争论时,借助电脑延长,使学生认识到表面上看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会相交。

追问:刚才的两根直线,它们延长后会相交吗?(电脑演示两条平行线延长后也不会相交)

2、认识“同一平面内”的不相交

生活中,像这样相交和不相交的情况还有很多。看看下面的四组直线,哪几组直线是相交的呢?(课件出示组场景图)

3、揭示“平行”

指出:像上面这样这样两条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称为“互相平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行”。

举例:说起平行,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生活中虽然没有无限长的直线,但是互相平行的例子却是随处可见的。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明晰:从若干组实物中抽象出平行线,围绕其中一组: a b 直线a和直线b 互相平行,我们也可以说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同样直线a也是直线b的平行线。

4、找“平行线”

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指名回答,重点强调有“几组”。

三、探索画法,深化理解

引问:我们已经认识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如果让我们来画一画,你认为画一组相交线和画一组平行线相比,哪一个更难一些?为什么? 1.对比画线

1)画一组相交的直线 2)画一组平行的直线

3)画一组既不相交又不平行的直线

学生一一展示,在画第3组学生有疑惑时及时出示立交桥上的两条异面直线,并向学生说明我们小学阶段只研究在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追问:(出示方格纸和白纸)如果要画一组平行线的话,你认为在哪一种作业纸上画要简单一些呢?为什么?

在一张白纸上画一组平行线,你会画吗?先想一想,再试一试,画好已后把你的画法跟同桌说一说。(学生尝试画平行线)

学生的画法可能有:A:沿直尺的两边画 B:先折后画 C:用一个直尺平移画

„„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不同画法。

2、反馈画法

指名演示,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各种画法的局限性。将问题集中到用平移的画法上。

引导思考:怎样才能保证三角尺做平移运动呢? 多媒体动画演示画平行线的整体过程。

3、总结画法

总结:画平行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一合,二靠,三平移,四画)

4、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1)刚才你们是任意画一组平行线,如果给你一条直线,你能画出它的平行线吗?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

(2)指名在黑板画,能再画一条吗?还能再画吗?能画多少条?

5、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如果是过A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你会画吗?能画几条?

6、画一条已知的直线的平行线有多少条?

四、总结延伸

6.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六

1、运用生活实例和实践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学会用不同方法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猜想验证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高。教学难点:理解高与底互相垂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方框、平行四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出示长方形方框)它是谁? 师操作“拉”,问:“这个图形大家认识吗?”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在下面的这些物体中有平行四边形吗?”(指名找)最后把这些平行四边形抽象成几何图形。

揭示课题:这些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

二、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操作体验 学生操作,师:“注意观察,在拉动的过程中你有哪些发现?”

2、观察发现,指导认识。师:“谁来说说你有哪些发现?”(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发现依次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1)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易变性)

观察认识(2)有4条边,4个角。(它是四边形)

观察认识

(3)有2个锐角,2个钝角

师引导:你觉得这两个锐角的大小会怎样?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吗?(根据学生提供的方法进行验证,再进行课件直观演示)(4)当学生说到“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时教师引导学生验证。(方法一:推平行线的方法,指名演示——集体验证;方法二:两组对边分别向两边无限延伸永不相交,课件演示)板书此特征并强调:这是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

3、揭示概念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找到了平行四边形这么多的特征,那到底什么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呢?谁能概括地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4、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师: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有关平行四边形的知识,那老师给你们一些图形,你能判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不是平行四边形吗?(课件出示)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1、设疑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底与高,那平行四边形有底和高吗?请拿出平行四边形纸片借助找三角形底与高的方法折一折平行四边形的高。

2、操作认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结果,引导认识 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

问:折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哪里是高?这条高是哪条底边上的高? 问:观察底与高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和底边垂直的线段。

师:还有不同的吗?(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同一条底边上可以有无数条高,还可以以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作为底边作高)

师:想一想,一个平行四边形有几条高?

4、巩固练习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几个平行四边形,你能找到它的底与高吗?(课件出示)在下图中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图略)学生用练习纸练习,展示学生作业

四、巩固提高

1、判断: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画对了吗?(课件出示)

2、将一个底长8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沿高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为28厘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为()。课件演示变化过程。

3、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对边到底边垂直的线段。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也应用于生活实际,平行四边形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一是让学生指出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二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以前对平行四边形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练习运用等形式,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究。本次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如何引导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去认识和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与高。首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图,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表象,然后通过拉、比、量等多层面的操作活动以及结合课件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上对平行四边形有较深刻的认识。本课在设计上还注重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提炼与总结。由于手年龄与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对操作中反映出来的数学现象不一定都能理解,所以教师要加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有:

1、注意要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2、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懂得灵活处理;

3、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生成性的闪光点。

7.“平行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七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了两节“认识平行”的异构课, 两节课在对“平行”的认识上都费尽心思, 但实际的效果却都不是太好, 一腔心血付东流, 其中的缘故着实让人深思。

A教师是先出示路灯、跑道、电线杆等图片, 让学生说说在图中哪里看到了直线,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出以下三组直线:

继而介绍这三组直线的共同特点:都在同一平面上, 并借助纸盒演示, 费了很大的劲才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在同一平面, 什么是不在同一平面”。然后让学生根据位置关系把三组直线分类, 结合分类结果说明: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B教师是从画直线引入, 说明所画的直线在黑板这个平面上, 让学生猜猜在这个平面上画的两条直线会有什么样的关系, 继而画两条直线进行验证探究, 让学生明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出: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互相平行。

然后课件出示几组真实的照片, 并抽象出照片中的直线让学生判断是相交还是平行, 结果很多学生将两条铁轨、立交桥上两个栏杆等都判断为不是互相平行, 原因在于它们不在同一平面。

课后评议中, 很多教师指出, A教师可以先对三组直线进行分类, 结合分类认识平行与相交, 然后再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同一平面, “先上车再买票”, 而不必要在没认识概念之前就在“同一平面”上纠结, 影响了整个教学的流畅性, 人为地在学生建立平行概念的过程中打了个“结”。而B教师可以先从具体情境入手, 逐步抽象, 在抽象直线的基础上认识平行与相交, 然后再次根据具体情境判断平行与相交, 这样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不会出现对实际情境中平行与相交的误判。的确, 如果按照评议中的先、后顺序, 两位教师的课堂可能是另一番风景, 也难怪很多教师说是“先、后”顺序左右了课堂的效果, 但如果对两节课进行细致对比, 在求同求异中所折射出的深层原因绝不仅仅是“先、后”, 而是教学中的诸多认识误区所致。

【思考】

一、就“实”不唯“实”

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来, 很多教师都形成这样的观点:数学要从生活中来, 还要到生活中去。特别是在公开课这样的场合, 这种“生活实际”的味道要更浓些, 这两节课也不例外, 分别在学生的生活现实上做足了文章:A教师先是通过实际情境抽象出三组直线, 然后又添加了盒子的情境, 让学生借助盒子这个实际模型认识“同一平面”;而B教师在认识平行和相交后把学生带回实际生活情境中去判断。可以看出两位教师都想到了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来实现对平行与相交的有效认识, 但恰恰就是这两个“结合实际”为两节课带来不切“实际”的结果。

不可否认, 学生生活实际在其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但教师也应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生活实际并非“灵丹妙药”, 不经“数学化”的有效处理, 不经“程序化”的反复打磨, 盲目添加只能适得其反。A教师在已经抽象出三组直线后添加了盒子的情境, 显然是让学生在认识发展之路上走“回头路”, 在学生思维该提升时“急转直下”, 改变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 冲淡了本该顺理成章出现的对比、分类, 使得学生的“认识之舟”在此打转, 即便后来好不容易冲出了“漩涡”, 却已迷失原来的方向, 给平行概念的概括增添了很多意外的“插曲”, 打乱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路径。而B教师在学生认识平行和相交后添加实际情境, 让学生去判断平行与相交, 一方面这样的判断情境是完全有悖学生思维发展流程的, 学生在认识抽象后的直线的位置关系后, 可以通过变式判断几组直线的位置关系, 并结合实际情境去再现一些现实中互相平行的例子, 而不是到现实情境中去判断互相平行, 再现与判断还是有认识层次上的差异的;另一方面这些现实情境没有经过“数学化”的处理, 极易给学生造成一些错觉, 学生看到的是物体, 而非直线, 谈何同一平面。

二、求“联”不求“全”

长期以来, 数学教学一直强调严谨性, 数学知识的呈现更是严格, 不能随意变更其外延或内涵。对于本节课认识平行教材上给出的概念是:同一平面上, 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互相平行。因此教学中两位教师为了呈现概念的“全部面目”, 先让学生理解“平面”, 再认识概念, 但就平行的概念而言,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本已抽象, 学生结合观察对比活动后尚可接受, 而对于“同一平面”则更为抽象, 呈现上很难一步到位。对比两节课在“同一平面”上都着力开发, A教师借助盒子, B教师借助黑板, 目的也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为平行概念“全景呈现”做充分准备, 但由于学生欣赏不了抽象的“全部”, 对概念的认识自然大打折扣。

8.“平行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八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两条平行线)

师:前面我们学过了平行与垂直,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说一说下面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

师:如果在这两条直线中再添加两条直线,与它们相交,想象一下,可能会围成什么封闭图形?

生1:长方形;生2:正方形;生3:梯形;生4:平行四边形。

师:三年级我们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平行四边形。

2.读了课题,你认为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哪些知识?

3.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平行四边形的世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奥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多媒体图片及提问导入新课,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及对四边形的回忆,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愿望。

二、探究验证,揭示本质

1.认识平行四边形及特征

(1)猜想

师:(指着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认真思考,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可能有什么特征呢?

生1:对边平行。

生2:对边相等。

生3:对角相等。

师:一个伟人说过每个大胆猜测的背后都有可能是重大发现的开始,平行四边形是否具有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这样的特征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探究、去验证。

(2)探究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在前面学习了平行的知识,掌握了长方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有了这些基础及知识储备,让学生大胆猜测,犹如有鱼得水,如虎添翼,给学生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3)汇报

组1:我们验证的是1号平行四边形,我们用尺子量对边的长度,由此得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我们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由此发现对角相等。我们在上下两条边之间做了垂线段得出了对边平行。

师: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人帮,团结就是力量,掌声欢送他们小组。

师:其他测量1号图形的也有这个特征吗?向老师招招手。

师:1号平行四边形有这样的特征,其他几号平行四边形也有这样的特征呢?

组2:我们这个小组验证的是2号图形,我们验证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方法跟他们是一样的。验证平行是不一样的。(师:哦,那就介绍不一样的,我们拭目以待。)

生:我们验证对边平行的时候与他们不一样,我们小组是延长两条直线的方法,永不相交得出了对边平行。

师:这个小组真是单刀直入,直奔主题演示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掌声送给他们。)

师:2号图形与1号图形虽然形状不一样,但验证的结论是一样的,3号平行四边形也有这样的特征吗?

生:有。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敢于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点;既实现了探究过程的方法,也突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项交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师:通过验证,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生:平行四边形具有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特征。

(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师:怎样理解“两组对边”“四边形”“分别平行”?

生:(上边和下边,左边和右边叫对边,四边形是四条边。)

(课件演示对边平行。)

(4)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判断

(课件出示,1号,3号平行四边形、2号五边形,4号梯形、5号6号长方形和正方形。)

下面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用手势表示)

师:刚才我看到判断5号、6号图形时有的同学用对的手势,有的同学用错的手势,长方形和正方形到底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静心想一想,同桌轻轻说一说。

生1:是平行四边形,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生2:它们的对角相等。

生3:长方形和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老师手拿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片)说他们是平行四边形,但他们与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1: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正正的,平行四边形是斜的。

生2:四个角是直角。

师: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知识的铺垫,学生能利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判断一般平行四边形和多边形,但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还有犹豫,引发冲突,在辨析中突破难点,正确处理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5)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平行四边形呢?

生1:桌面。

生2:黑板的表面。

生3:窗户的表面。

生4:数学书的表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蕴含了“猜想—验证—发现—应用”这样一个科学的探究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先猜测特点,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验证和交流,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中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在交流与倾听把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想法进行了比较。

2.学习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师:老师用板条做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示意)漂亮吗?睁大眼睛,要变魔术了。(拉着对角向相反的方向拉)你发现了什么?

生1:变大。

生2:变小。

生3:无论怎样变,都是平行四边形。

生4:易变形。

师:是的,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形的特性,那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这种特性?生说。

(图片欣赏)电动推拉门、衣架、放缩尺、保护网。

【设计意图】承前启后,展示老师的劳动成果,自然过渡,然后在拉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这一特点,列举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例子,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世界观教育,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阅读课文,课堂小结

9.《认识平行》教学反思 篇九

第一环节直接导入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其研究对象是直线,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呈现方式的局限性,“直线”往往只能以“线段”的形式来呈现,所以在出示场景图后,我指出:我们可以把电线塔架的两根竖着的钢筋、铁路的两条铁轨、双杆的两根横杆无限延长后看成两条直线,这样就能把直线可以无限延长的特性表示出来,避免了因呈现方式的局限性而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亲身经历“实际操作——观察分类——理解建构”的过程,并在对正例与反例的辨析中充分感知平行线的特征,在交流时教师充分抓住学生宝贵的“错误资源”,从而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相交和平行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建立正确而清晰的表象,加深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画平行线这个环节,我们的教材中对画平行线的方法没有作具体的规定和指导。经过我自己本班的教学后,发现学生在做“练一练”的第3题时,错误很多,因为这里用直尺的两边画,太宽,学生画不来。翻阅其他版本的教材,发现只有苏教版的教材没有指定的画法。通过和叶主任商量后,我还是增加了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自己利用手中的材料画出一组平行线,使学生在画、描等操作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了平行线,接着运用微课的形式介绍直尺、三角尺画平行线的一般画法,再让学生独立动手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练一练”的第2题由于比较简单,所以我把它删除了。这样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也由操作活动的被动执行者变成了主动探究者,在探究过程了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探究能力和空间观念地也在此活动中得到有效发展。

10.“平行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十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归纳总结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在实际操作、想象验证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前准备:自制课件1个。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图形。

1.想象。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的知识,知道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具有平行或相交的关系。同学们还学会了画平行线。老师今天特意从你们画的平行线中选取了几位同学的作品,大家想不想看看?(电脑出示不同的多组直线)。你有什么想说的?(判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不是?电脑将它们分开成两部分。)

老师有一个想法:如果把第一组平行线和第二组平行线相交,能围成什么图形呢?(演示)生: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第一个内容:平行四边形。还有哪些也能围成平行四边形呢?

2、交流。

谁来说说你的想法?(生:长方形或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黑板上 贴出各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果拿一组平行线与一组不平行的线相交,能围成平行四边形吗?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围平行四边形,必须取两组什么样的直线?(两组平行线围成的平行四边形的边具有什么关系?)(师:我们把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板书)

(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组对边平行吗?那他们也是平行四边形对吗? 说明,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探究

师:刚才我们用两组平行线围成了多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想想看,如果拿一组平行线与一组不平行的线组合,能围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师贴出不同的梯形。)这些梯形和前面的三种图形的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提示:这些梯形是由两组什么样的线围成的?)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吗?(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板书)它和前三种图形有没有共同点呢?

它们的共同点是:都由四条边围成。(板书:四边形。)强调:只要有四条边的都是四边形。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机动)如果两组都不平行的直线能围成什么图形?(电脑)

三、理清关系。(机动)

(1)我们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出示集合圈)如果长方形都在这个圈中集合,正方形应该在圈中占一部分。现在请观察图形,(指黑板)说一说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所以可以看做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课件出示集合圈,教师引导学生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描述这个图所表示的意思。)

(2)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都是四边形,它们又有什么关系?四边形包括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还有其它四边形。(3)完成四边形关系集合图。

11.对话录:认识平行志愿 篇十一

泉泉母亲:老师您好,我儿子明年就要参加高考,我想提前了解一下志愿填报尤其是平行志愿的填报技巧和要领,您能给我介绍一下吗?

教你填志愿老师:很高兴你能提前关注高考志愿填报,做一个有心的家长。

平行志愿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考生所填报的若干个院校志愿,无论考生哪一个志愿被录取,对考生本人和录取院校而言均为第一志愿。一般而言,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一般在各个批次会设置三到六个院校志愿,但是无论如何,录取的原理、规则和填报要求都是一样的。我们以四个院校志愿为例。

平行志愿的规则概括起来就十六个字: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依次检索,一次投档。

分数优先意思是说相同报考科类,分数高的考生比分数低的考生优先被检索投档。

同为理工类考生的甲和乙,甲考生高考成绩为600分,乙考生高考成绩为599分。那么,根据平行志愿的录取规则,甲考生成绩高于乙考生成绩,在实际检索投档中甲考生就先于乙考生被投档。如果分数符合要求,那么就进入专业志愿的检索。这就是分数优先。平行志愿模式下一分之差就有可能是两种结局。考生要特别注意,要用好自己的考分,掌握志愿填报规则,让每一分的效益都最大化。

遵循志愿,依次检索是指平行志愿各个批次所填的A、B、C、D四个平行志愿项中,在实际检索录取时有先后之分,填在前面的院校志愿比填在后面的院校志愿优先被检索,即先检索A志愿,如果达不到投档分数线继续检索B志愿项,以此类推,直到检索到符合院校投档分数线的院校。

一次投档即考生被A、B、C、D任何一所院校提档,该考生该批次的投档宣告结束。如果该考生投档后因其他原因被退档,即使考生达到后面其他几个志愿院校的投档线,也不会再有机会被录取。因为与此同时,其他院校也完成了投档。这是平行志愿最大的风险!

泉泉母亲:听老师介绍,我对平行志愿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实行平行志愿对考生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教你填志愿老师:简单说有两大优势。

第一大优势,保护了高分考生的利益,增加了中高分数段考生冲刺名牌院校的机会。比如说,有一位广西理科考生在一本批次A类A、B、C、D四个院校志愿中,分别填报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四所名牌院校。录取时就先检索A志愿,如果A志愿在院校和专业上都不能满足要求而被退档,还可以有机会检索其余三所院校,直到有一所院校符合该考生的考分。假如该考生的分数都达不到剩余三所院校要求,该考生才会被退档,参加征集志愿或进入下一批次的投档。

第二大优势,对中低分数段的考生大有好处。一般而言,处于某个批次中低分数段的考生,由于自己分数不具有优势,所以在志愿的选择上谨小慎微。在非平行志愿模式下,处于这个分数段的考生,只能在第一志愿选择自己如愿的院校,为了避免落榜,在剩下的志愿中,只能选择有“大小年”波动的农、林、地、矿、师范类院校,或者自己并不情愿选择的地处中小城市的院校。但是在平行志愿模式下,这类考生就可以填报两三所自己喜欢的院校,然后在后面的志愿项中填报一两所农、林、地、矿、师范类院校保底。因此,平行志愿也增大了中低分数段考生的选择余地。

泉泉母亲:平行志愿和传统志愿相比的确有很多优势,但我又听到几位同事说,平行志愿虽然有很多优势,但每年失误的也不少,我想再问一下平行志愿填报有哪些风险?

教你填志愿老师:虽然平行志愿有优势但并不代表你可以高枕无忧,它同样存在着很多风险。

风险一:把平行志愿理解为平等志愿和平等录取,导致自己和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

警示案例:考生王甜梦想有一天能走进华尔街,成为一名金融家。因此她首选上海一所知名财经类院校M大学。但是从另一所著名院校F大学毕业的父亲,希望她报考自己的母校。望着父亲充满期盼的眼神,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王甜把父亲的母校F大学填在了A志愿,B志愿填上了自己最向往的M大学。王甜心想:反正是平行志愿,四个志愿应该都是平行的,只要我考分够高,选哪一所大学都行!结果,王甜的成绩既达到了M大学的最低投档线,也超过了F大学的最低投档线,但是此时的选择权已不在王甜手上。“F大学化工类专业”,看着录取通知书上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王甜陷入了迷茫:为什么我不能选择M大学,我的分数不是够了吗?

听到“平行志愿”一词,很多家长会简单地认为,既然各个志愿之间是平行关系,那各个院校之间自然是完全平等没有先后之分的。只要考生分数够高,就能被几个志愿中录取分数最高的院校录取,或者任选一所院校。这样的理解是不准确的,平行志愿不等于平等志愿。

风险二:在填报院校志愿时只挑热门学校。很多考生认为平行志愿选择机会多,所以便“狮子大张口”,恨不得把所有的名牌院校都揽在怀中,结果导致几个院校志愿都无法被投档检索。

警示案例:2010年某省理科考生任斌根据自己高考成绩,决定在二本批次做文章,将升学目标定在上海某金融学院上,但是在填报志愿时为了“冲一冲”,他将某海事大学填在了二本批次A志愿,之后的志愿依次为某金融学院、某财经学院、某商学院等几所热门院校。当年某海事大学二本批次最低投档分数线为557分,某金融学院为554分,某财经学院为550分,某商学院为549分。任斌的高考成绩为548分,由于所选的都是热门院校,因此达不到所填报院校的投档线,任斌只有参加二本征集志愿或者三本院校的投档。

在平行志愿的诸多风险中,院校定位不准,选择过于热门的院校,且院校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梯度,就会导致几所院校都无法被投档。

风险三:在填报专业志愿时热门专业扎堆。

警示案例:2010年某省文科考生李晨,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将一所知名院校X大学填在了一本批次A志愿位置,期望“冲一冲”,并将该院校的六个专业志愿都集中在该校较为热门的财经类、语言类等专业上,且各专业之间的分差极小。为体现自己的愿望,他不服从专业调剂。李晨的高考成绩560分,而X大学的投档线为556分,经过检索后李晨的档案被投到X大学。但在具体的专业录取过程中,X大学的财经类、语言类等专业报考人数众多,这两类专业的录取分数都高于570分,而李晨又不愿意服从专业调剂,因此李晨只能被X大学退档,进入“征集志愿”环节,无法投档至B、C、D三所院校志愿。

在选择专业志愿时,如果想降低风险提高录取几率,考生应让所选的若干个专业形成一定的梯度。如果今年考生想“冲一冲”某院校,就不妨在填报专业志愿时,既要选择录取分数较高的热门专业,也应填一些录取分数较低的冷门专业,按分数从高到低顺序排列。这样即使分数较低,也有可能因为达到了冷门专业的录取分数而被录取。

泉泉母亲:听了老师上面的介绍,我对平行志愿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也明白了平行志愿绝非万能,最后我还想请老师介绍一下如何规避平行志愿的风险。

教你填志愿老师:根据我的经验,巧用三个梯度谋划志愿布局,是规避平行志愿填报风险的核心。

所谓梯度即批次志愿、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与批次线所形成的分数差。梯度的总体要求是参考分数从高到低对各个批次的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进行合理的排序,按照录取分数由高到低排序。三个梯度即“批次梯度、院校志愿梯度、专业志愿梯度”。

首先是巧用批次梯度。通俗地说,批次梯度的形成必须要像下楼梯一样,由高到低。即提前批次要高过一本批次,一本批次要高过二本批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上一批次落空后,下一批次能够合理接应。在安排批次梯度时,一本中高分数段的考生要格外注意,一定要使提前批次的院校高过一本批次。

其次是巧用院校志愿梯度。院校志愿梯度原则也是由高到低。每个批次的平行志愿各个院校对考生均为第一志愿,但在实际的检索中是 “遵循志愿,依次检索”,因此在实际的填报过程中,A、B、C、D等几个院校志愿要像下楼梯一样,越填越低。

最后是巧用专业梯度。对专业的检索也是按先后顺序检索的,即先专业1,再专业2,再专业3……按照这样的检索规则,专业的填报也应由高到低形成梯度。谋划专业梯度一定要参考连续三年的专业平均分,用当年的专业录取平均分减去当年的批次线求出一个分差,按照分差由高到低填报,不能全部都填分数高的,这样有可能落选,也不能都填录取分数低的专业,那样又会高分低就。

总之,填报平行志愿仍然是一种博弈行为,风险依然存在,不要认为平行志愿万事大吉,可随便填报,一定要认真对待!

12.《认识平行》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和相交》的第一教时,是在学生认识直线的基础上,根据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的互相平行。“平行”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一环,因此教材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观察抽象出平行线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

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平行”是空间与图形领域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空间观念也不丰富,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困难。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了解了其特点。本节课的困难点主要体现在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在同一个平面内”及“互相平行”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培养创新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会画平行线。

(二)教学难点

理解“在同一个平面内”,建立平行线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过程 ㈠课前谈话.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

师:你们都喜欢玩些什么游戏? 生:„„

师:老师小时侯也喜欢玩游戏,你们看这是一跟绳,猜猜会是什么游戏呢? 生: „„

师:请一名学生共同游戏.师小结:在游戏中,我们还得到了一个漂亮的图案呢,看大屏幕, 你知道吗,如果我们具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就能找到这个游戏里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你是不是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上课!㈡观察导入

1、学习例题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用你数学的眼睛仔细观察,这是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生答。

师:从这些图中,老师分别找出了两条直线.,我们一起来看(课件演示)

师:观察这几组直线,你能根据这几组直线的位置关系把它们分分类吗?可以自己思考或者和身边的同伴讨论一下,该怎么分? 生:„„

第一种情况生:图①, 图④,图⑤,是一类,图②和图③是一类„„(发表自己的意见)师:为什么,有什么依据?(引出相交的概念)

第二种情况生:图①和图④是一类,图②和图③和图⑤是一类„„ 师:直线有什么特点? 生:可以无限延长。

师:如果我们把这三组直线中的每一条直线都无限延长,会发生什么情况? 生:图②和图③还不会相交,图⑤有可能相交。

师:真的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吗?拿出作业纸,动手延长,试试看。生作业。

师:通过动手你发现了什么? 生:确实相交。

师:那我们来看(课件演示图③无限延长),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交点,(课件演示交点).师:那图③应该分到哪里去? 生:„„

出示图②课件演示延长

师:我们来看看图②,两条直线向两边延长后,它们怎样(不相交)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图①,图③和图④两条直线相交, 图②和图⑤的

两条不相交,(课前在黑板上画好一组平行线)像这样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出示板书,我们一齐来读读„„谁能理解这里互相的是什么意思?(师举例,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你帮我,我帮你,是两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我们给它们取个名字,直线a直线b,直线a和直线b在同一个平面内,它们不相交,那么我们就说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出示板书)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也就是说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让学生答)

谁再来说说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生:说。

打开书到第39页,用笔把这句话画出来,再读一读。师实物演示,强调在同一平面内。

师:在这个平面内,也有两条直线,你能说说它们的关系吗? 生说。

师:转一下,看现在还是平行线吗? 生答理解同一平面内。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这种关系吗? 生演示。

2、即时训练。

① 想想做做①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线,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我们来比一比,赛一赛!(课件演示)判断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为什么?可以用手势表示。图⑥重点巩固在同一平面内的问题,(实物演示)。

强调不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它们既不相交也不平行。② 想想做做③

师: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否互相平行?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生到大屏幕前演示.㈢画平行线.1、师:刚刚我们已知认识了平行线,你能巧用身边的资源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吗?请大家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作业纸,试着画一画.画完展示学生的作业.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是怎么来画平行线的.(课件演示)讲解画法先画一条线一重合也就是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二紧靠也就是把直尺的一条边与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靠拢.三平移也就是沿着直角的这条边向下平移.四画线.完成试一试.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作业纸)展示作业.演示画法。

㈣想想做做④经过A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展示作业.演示画法。请一生到黑板上演示画法.㈤回到课前谈话。

出示解绳图。

师:同学们,利用今天学的知识,找一找图中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生找„„

㈤找生活中的例子。

师:同学们,像这样的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能找出像这样互相平行的两条直

线的例子吗? 生举例, 师:老师也从生活中找了一些这样的例子,我们共同来欣赏吧!师生共同欣赏课件.㈥课堂总结

13.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篇十三

贺明香

平寨小学

2013年4月

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的教学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和画平行四边的高。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的特征,认识了平行与相交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我是分为两步进行教学的:

一是认识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我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的特征,利用探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方法,让学生迁移到探索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上来,可惜誓与愿违,学生不给力,他们连长方形的特征和探索方法全忘干净,所以我违背了高效课堂的原则,让学生跟我一起操作怎样探索长方形的特征,然后通过判断题来进一步巩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遗憾的是我不应该给说明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这样会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产生混淆。再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还是很吃力,效果不是我预设中的。

二、是认识平行四边的高和底,并画出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我是用画两条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让学生画出平行四边上下两条边之间的垂直线段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的,接着让学生指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通过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高和底是相互依存的,高必须是底边上的高,再用垂直符号把高底紧紧地连在一起,更让学生明白高必须是底边上的高,克服了以往学生作的高要

么不是底边上的高,要么高和底不是垂直的这种情况,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的。效果非常好,基本上学生作的高都是对的,为探索平行四边的面积打下坚实基础。

总的来说,这节课有成功也有失败,最大的功就是长期面对几个学生,一下去组织调动这么多学生,竟然能勾住他们的灵魂,让他们跟我一路走来,而且教学难点还突破得不错,我觉得这点我是最棒的。

失败也不少啊,在评价学生方面,应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无意当中感受到语言的评价,也学着会用语言来评价自己。

14.《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篇十四

1、利用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内容较抽象,教学之前利用学生喜欢动手制作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了有趣的拼图活动,鼓励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来拼一个新的图形。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分别拼出了长方形,锐角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使新课很自然的过渡到了本节课主要内容,导入了新课。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欲望,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多的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

首先,我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分别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让学生展示和阐述制作的过程,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认识平行四边形。

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分别猜测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然后再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验证、交流自己的猜想,使学生在碰撞和交流中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在交流与倾听中把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想法进行了比较。从而得出了更好更准确的结论。

再次,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以及画高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我用在平行四边形上下两条边之间架一座桥怎样最省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动手画,很好的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也学会的画高。可以说学生的自主探究贯穿了整节课。

3、发挥信息技术的优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有关平行四边形的实例后,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便捷的特点呈现出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平行四边形。

正确画高和知道平行四边形高的数量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中,一边让学生自主探索,一边应用多媒体课件能够直观演示的特点,展现了画高的.过程以及演示了从平行四边形的一边向另一边可以画无数条高的过程,让全体学生都能了解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以及知道了平行四边形高有无数条的特征。

15.《认识平行》教学反思 篇十五

我执教的《认识平行》一课主要依据《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建议》第16条中“要善于筛选和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尤其重视典型错误资源的捕捉与利用”为重点来进行教学设计的。

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本册教材中是垂直与平行的概念教学在一节课进行,因为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实际上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即平行)两种关系,因此我想把第一种不相交(即平行)的关系及画法解决后,再进一步学习相交中的特殊情况——垂直。

基于以上考虑,我将画平行线的方法提至本课进行教学,垂直一部分内容放到下节课研究。这样的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有待于和老师们进一步共同探讨。

上一篇:三月兮阳春兮作文800字下一篇:中小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