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研究》小课题研究方案

2024-09-11

《小学一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研究》小课题研究方案(精选6篇)

1.《小学一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研究》小课题研究方案 篇一

运用注意规律培养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西充县双凤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主研 李昭焰 冯静红 贾秋萍 任 丽 陈春艳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即所谓的上课不专心,这是在小学生课堂上十分普遍的现象,也是导致教师上课实效性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分析认为,目前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注意力存在的问题有如下种种表现。

1、学生注意力不够稳定。表现为:活泼好动、坐不住、安静不下来。比如许多小学生在课堂上“很忙”,一会玩橡皮,一会削铅笔,一会看看窗外的小鸟和天空,要不就去招惹周围的同学,一刻也不清闲。课堂上稍有风吹草动,就很容易分神。在家做作业时,一会上厕所,一会看看那里、看看这里,一会拉拉衣服,一会玩笔等等,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有的孩子坐住了,你仔细观察原来在打瞌睡。

2、学生注意力的紧张性欠缺。表现为:心不在焉、老走神。尤其是思考问题、较安静时,他们往往会想入非非,心神不定。而厌倦、疲劳则会大大削弱注意的紧张性。例如,学生前一晚睡眠不好,虽然责任感迫使他专心听讲,但这时他的思维不灵活了,疏漏了老师的一些讲课内容,说明这个学生的注意力紧张性减弱了。

3、注意力的分配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一个同学同时从事的两种活动都需要认真思考,也就是说,做数学作业需要专心思考,跟读英语单词也需要认真听记,这两项活动对于一个同学来说都是生疏的。因此,老师批评他“一心二用,什么也干不好”是对的。事实上,英语单词他虽然在跟读,可没听仔细,没听全,作业虽然做了,可质量也不会高。

4、学生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表现为:有些学生学习专心致志,从不受任何干扰。然而有些学生常随便说话、做小动作;有的上课看似认真,实际上心已飞出教室。以致老师叫他回答问题,他才如梦初醒;有的学生做作业、看书总是静不下心来;还有的学生做功课时,总要弄一些“玩”的小插曲,作业漫不经心,边做边玩,结果作业时间长,差错不少。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所谓指向性,是指在某一瞬间,人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的对象。所谓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指向和集中是同一注意状态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例如,学生上课听讲,他的心理活动不是指向教室里的一切事物,而是有选择地指向教师的讲课内容,并且比较长久地保持在听课活动上,同时离开一切与听课无关的事物,并且对妨碍听课的活动加以抑制,这样才能对教师的讲课有清晰、完善的反映。注意包括有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具有注意的能力称为注意力。注意力是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之一,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准备状态。注意力包括五大品质:注意力的稳定性、注意力的紧张性、注意力的范围、注意力的分配、注意力的转移。

小学生课堂注意力是指小学生在课堂上一定时间内集中地关注、反映某事物的能力,也是小学生在课堂上有目的、有意识地自觉主动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条件保障。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当人对某一事物高度注意时,他就对这一事物反应更迅速,更准确,更深刻,记忆更持久。”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指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目不见,雷鼓在侧耳不闻。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在儿童的意识里事先没有一些跟教材挂起钩来的思想,那么你就无论如何也无法控制他的注意力。”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指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由此可见: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获得知识和智慧的门户。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好坏,固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注意力的集中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对于小学教师而言,要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研究其成因及矫治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更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尤其对正处于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关键期的小学生。如果小学生在课堂上精力不能集中,不能注意听讲、观察、思考,那就什么也听不懂学不到。所以小学生课堂的注意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培养小学生课堂注意力,我们需要探讨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并研究、探寻、实践相应的培养策略。

二、小学生注意力问题的理论分析

心理学研究认为,注意力包括五个方面的品质: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我们针对小学生的注意力问题进行了如下分析。

1、注意的范围(注意广度)不够。注意的范围(注意广度)指在同一时间里能注意到对象的数量。它是学生学习速度的保证。注意范围越广,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就越强,学习效率就越高,不丢、不拉、观察与理解更为全面。所谓一目十行就是只注意的广度大。平时聪明伶俐,但在作业、考试时容易做错、遗漏、理解有误,造成学习成绩不高,常被家长认为是粗心大意。其实不然,这主要是注意范围不够造成的。

2、注意的紧张性缺乏。注意力的紧张性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更多集中程度,是注意强度特征。人在紧张注意的情况下会沉浸他注意的对象,而注意不到周围发生的事情。高度的责任心、浓厚的兴趣和爱好都能引起一个人高度紧张的注意,而厌倦、疲劳则会大大削弱注意的紧张性。很多学生对学习问题的专注力不够,容易分心,就是注意的紧张性缺乏的表现。

3、注意的稳定性不高。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它是注意力最重要的品质,学生诸如眼望东、口说西,小动作多等不良行为,都是注意稳定性不够造成的。加强注意的稳定性训练,可以让学生当堂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4、不懂得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就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力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一心是否能够二用,是与所从事的活动性质和从事活动的人具备的条件有关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一心二用,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一心二用呢?弄清了这个问题,就能对他们的争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论。能一手画圆一手画方的人注意力的分配能力极强。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应用的注意分配现象是:听、写、想。注意分配能力弱的儿童、无法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听、想、写的过程。读、写能力较差,表现为情绪急噪、手忙脚乱等现象。

5、不善于注意的及时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 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中去。注意的转移性强的学生,从精神到行为,都可以很快地从一种目的进入另一种目的;注意主动转移性弱的学生,就因不能及时转移注意而导致从精神到行为总是慢“半拍”。做作业慢,边做边玩,让家长不停的督促,10分钟能完成的作业,他能磨1个小时,总是被其他无关的事分心,或者是注意的中心转移不到作业上来。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上一个问题没听懂,就无法关注其他内容;上课半天了,还在想着课间的事,多被斥责为贪玩。

孩子不能专心致志有始有终的做一件事,课堂上东张西望说话走神儿小动作多,做作业磨蹭拖沓错误多效率低下,情绪不稳定自控力差无法安静爱插话,凡此种种,均是注意力缺损之罪过.注意力缺损是一种心理行为缺陷,不是儿童主观能控制的.这就是为什么有此缺陷的孩子任凭你批评,斥责甚至打骂却屡教不改依。

我们分析认为,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的品质缺陷形成有以下的一些原因:

1、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刺激物”,如教学内容、教师语言、教具及其使用、学习环境、教师板书、学习方式等等这些刺激物没有很好或有效的引发和吸引学生的注意。

2、学生的内部状态,如学习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对学习的已有知识经验等等,导致学生不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力。

3、教学中忽视引起和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主要条件,如对学习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不够,学习活动的组织缺少合理性,教学过程中忽视激发对学习的间接兴趣,没有培养学生抗干扰与分心的注意力等。

4、教师缺乏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来引起并保持有意后注意发生的条件与各注意间的转换。

三、运用注意规律的课堂实践操作策略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一个唯一的门户,外在世界的印象,或者较为挨近的神经机体的状况,通过他才能在心里引起感觉来。”作为教师如果不能把学生心灵的门户打开,不管他讲授何等丰富的内容,采取何等优良的教学方法,结果都是徒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始终,我们必须着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注意力。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们认真探寻和实践注意规律的运用。

(一)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的策略

所谓“无意注意”是指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没有预期目的,是人们不由自主的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小学生年龄小,情绪易兴奋,而小学生情绪一激动,注意力就会偏离教学轨道而影响教学质量,这时候无意注意起主要作用,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保持学生的无意注意。

1、直观形象化策略

直观形象化教学即利用教具、多媒体作为感官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以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它通过运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并设法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的教学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

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自己会学、愿学和乐学。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课件或一些教学软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等特点,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变难为易,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如:在教学《少年王冕》一文中“晶莹剔透”这个词语时,我出示了一幅图画,上面是放大的一片草叶上的一颗清澈的露珠,我请学生描述一下自己所看到的露珠,学生立即说出了“清澈”“透明”“闪光”等字眼,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理解了这个词语。类似的词还有“树木葱茏”“春光明媚”等。

2、教学语言调控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技巧对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讲课时要注意语音、语调应有抑扬顿挫的变化,需避免平淡、呆板;其次,教师讲话时音量要保持适中,过强的声音容易造成学生听觉的疲劳,过弱则无法使所有学生听到;再次,对重点的内容要在音量、音调上予以突出,并给与必要的重复;最后,讲课时应伴以适当的手势、表情,避免单调枯燥的讲述。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教学课堂调控用语,并通过反复操练,慢慢形成条件反射,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以唤起学生注意。小学生本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到他们,都会改变他们注意的对象。周围同学交头接耳说些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来自教室外的噪音;抽屉里的一张小纸条或者美术课、科学动手课等科目留下的学习用品以及桌面上的学具;新奇的铅笔盒等,都会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排除无关的干扰。

如:让学生课前准备时桌面只需课本和文具,其他一律放进书桌里。而在上课时当有学生讲小话、交头接耳说些与课堂无关的话时,可以采用降低声音的方法,先停下不讲课,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专注地看他一眼,以此来引起他的警觉,暗示他尽快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3、教学形式多样化策略

多样化的活动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保持对教学活动的注意稳定性。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采用角色扮演、动手实验、集体讨论、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喜欢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的孩子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或应付了事。而在他做令他感兴趣的事情时,却能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对小学生来说,游戏是小学生很喜爱的活动。它能激发孩子兴趣,使孩子心情愉快,在游戏中还可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活动中求知。

例如:音乐课时,拍手或弹指的节奏,教师做,学生学。每隔15-20秒变换节奏,以让他们紧跟你的变化。对于包括小学高年级在内的所有年级,可以让他们做“交叉爬行”,让学生都站起来,排队向前进,高抬左膝,伸出右手摸左膝,然后交换,持续一分多钟,也可以有很多交换,在每次摸膝动作之前让小朋友在头顶上拍手等。

例如、在一年级的“识字4”和二年级的阅读课文《画风》这两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都采用了富有趣味性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地识字。具体方法有:

如、图示法。即发挥课本插图、教学挂图直观作用,使学生认识和感爱这个字所代表的具体事物。如在“画风”一文中教师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说说他们的名字。学生读课文找答案,教师在头像旁写上他们的名字。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就会认识“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让孩子们通过图片将实物与篆文、楷书对比,通过观察发现汉字与实物是一脉相通的。引导学生将实物与汉字联系起来,提高识字的效率。

如、提问法。“你发现了什么?” 这一导向性提问诱发学生主动探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识字4“的教学中,教师出示“蜻、蚂”两个字,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学生这样回答,我发现“蜻、蚂”它们右边字的读音和这个字读音相同。教师随机指导到“你真会发现问题,这种一边表形,一边表意的字叫形声字,这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在不经意中孩子掌握了新的识字方法。

如、为汉字做加减法。学了加减法后,根据合体字的构成,教师让孩子们做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得出要学的生字。这让孩子们很兴奋。如“虫加义是什么?”、“虫加引是什么?”、“代加衣是什么?”。

如.创造记字。让孩子们自己来动脑、动口、动手想办法识字。孩子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了许多新内容。例如“运”孩子们自编的字谜是“云在天上走”。又如“网”字,先让孩子观察球拍的网子,再喊学生画一画网状物,最后写出“网”字对比记忆。孩子在这种有趣生动的识字形式中,识字的效率高了,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也得到了开发。

(二)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的策略

上课仅靠无意注意是不够的,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用一定的意志努力去注意,这种注意叫做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则是有预期目的,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服从与当前目地任务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人类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发展形式。

1、问题引导调控策略

“问题引导”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标及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提出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导学习,通过提问,引起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认识上的矛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疑,以抓住学生注意力。例如:在上“圆的认识”-课时,为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思考力,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你们见到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们齐答:“圆形的。”

“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呢?”师问。

这个问题真够新鲜的,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一下子就激发了出来。

学生们互相议论着,争辩着:“老师,如果车轮不是圆形的,那就有可能走不快。”“车轮不是圆形的,是正方形或是三角形的就会走起来上下颠簸不停的,车子就会走不稳的。”

师问:“圆形车轮为什么会转的很稳呢?”

学生们面面相觑。对他们来讲,这个问题确实有些难。

我抓住这个机会,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你们能不能根据实际的车轮想一想它的奥秘呢?”

听到老师的话,学生们马上动起手来。有的拿起小车轮(提前准备好的)左右观察,用尺子和手比划着、思考着,有的拿着绳或尺子量起来,有的则在翻课本,企图从教材中找到答案„„

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深思,使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学生为了在一瞬间准确地了解信息,必须集中注意力,加快思维活动,迅速处理信息并作出判断。因此,在新课开始时,不失时机地运用质疑,可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并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2、竞争激励导引策略

教学竞争激励机制就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激发鼓励学生的方式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使用竞争激励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一般都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很容易激动,特别是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他们觉得反正没轮到自己回答,就开始做小动作,注意力开始分散,这样会影响听的效果,而良好的听的习惯,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入竞争机制,以唤起学生注意.在课堂上,搞纪律竞赛.我把全班分成四大组,哪一组认真听,积极回答问题,就加分,但如果纪律不好就要扣分.下课前抽出几分钟时间加以总结,奖励好的一组.学生为其集体荣誉必然会增强自控能力,并自觉监督提醒同组同学,遵守纪律,学生也必然会集中注意力听,用心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为本组争取更多的加分机会.

因此,这种竞赛表面上是一个或几个学生在回答问题,实际上是全班同学在参与,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及时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中采用星卡激励法。星卡激励能将某个方面或者某个时段的激励,以卡片张贴的形式记录下来,公布于众,做长时间的保留,达到将激励延长、扩大、深入的效果。鼓励学生不断进取,不间断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满足学生健康的心理需求。

星卡的设计可分为红星卡、绿星卡、黄星卡三类。红卡代表最高荣誉,绿星卡代表进步,黄星卡代表警高。星卡可以通过努力换色。代表进步的绿星卡获得五次可以换成代表最高荣誉的红星卡。红星卡获得三次可以得到教师发给学生的奖品。黄星卡获得三次,该生要主动到组长处接受学习任务的督促与检查。

为了避免星卡发放混乱,应根据学科特点设计相关的量规评价细则,并由课代表及时作好登记。具体发卡量规细则如下:

①、课堂表现

近一周来,课前准备充分,上课认真,发言积极,合作能力特别强又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的可颁发绿星卡1张。②作业表现

近一周来,能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楚工整,质量较高,可颁发绿星卡1张。③课外表现

近一周来,经常阅读课外书,周记写作获得优秀评价的,可颁发绿星卡1张。

星卡要以当众发放的形式发给学生,并让其自动走到教室的张贴栏位置,将所获得的星卡贴在自己姓名栏下,全班要以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平常要多激励学生得绿星卡,激励他们将绿星卡换成象征最高荣誉的红星卡。黄星卡要慎发,尽量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叫到办公室,单独交流学习态度和方法,鼓励组员热情帮助其进步。对于主动帮助同学,效果明显的学生也可发放绿星卡表示激励。

又如“棒棒糖”激励法。“棒棒糖”激励是实物激励法。这种激励方法属于将精神激励转化为物质激励。而物质激励的“棒棒糖”其实是精神激励的具化形式。将抽象的精神激励化为可触可感可品尝可分享的形式,其效果更实在。

奖品是什么并不是特别重要,但在颁发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这种激励方法运用得当,争取让其达到最大效果的激励目的。我采取了以下方式:

①、神秘礼物

事先告诉学生本学期表现优秀的课代表、组长、组员均会得到老师的礼物,但不告诉他们具体是什么。保持一定神秘性,让学生心存悬念和憧憬,努力坚持好一学期的努力过程。学生会满怀期待地努力着,渴望在期末得到老师的神秘礼物。教师要准备好符合学生心愿,又具有特别意义的小礼物。比如一张歌碟、一张自制卡片、一个手工物品、一个棒棒糖等之类的。既能达到激励的目的,又能给学生一份惊喜,还得具有特别的意义。

② 祝福相送

颁发礼物的方式不能过于传统,可以采用后进生向优秀生一对一颁发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异性互相颁发的方式,还可以采用竞争班级或者竞争小组互相颁发的方式„„但无论怎么颁发,都应该在送达获奖者手里的时候表达自己的祝贺和心愿,获奖者要发表简短的获奖感言。

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成功的快乐传递,将成功的心得体会交流,激励更多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进取。

③ 分享幸福

幸福是需要分享的,获奖者可以将快乐传递,幸福分享。比如将自己获得的小卡片上祝福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将自己手中的棒棒糖换成几块小方糖,让身边的同学与自己一起品尝甜蜜„„在传递和分享奖品的过程中,不仅大面积激励了学生团体,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与交际能力。

3、创设情景吸引策略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材料,不同的教授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情境创设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趣和充满知识美的享受。让学生长时保持有意注意的同时而不感疲惫。

刚上课时老师不直接进行上课,而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注意力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情境设得好,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换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提高老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是这样创设生活情境的。课始,我利用媒体演示“笑笑当家”的故事:妈妈生病了,笑笑当家。她先到超市买食品,付钱;又去 药店给妈妈买药,付钱;然后乘公共汽车回家,当然,在这个环节中,笑笑也付了钱;最后回到家,把剩下的零钱放进了储钱罐。“笑笑”是新课程下所有小学生所熟悉的人物形象,我把日常生活中买食品、买药、乘车等经常用钱的事情用一定的故事情节串连起来,并且把“笑笑”作为主角制作成课件,一上课就使学生的情绪进入了一种兴奋的状态。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我提问:“看完刚才的故事,你想到了什么?”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中要用人民币”已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因此,纷纷抢答:“买东西要花钱。”“乘公共汽车要花钱。”“要懂得关心妈妈,妈妈生病了,要给妈妈买药。”“不能乱花钱,要把零用钱存起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及时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呀,生活中用钱的地方可真多呀!我们从小就要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钱吗?”由于课始我积极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对于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已经直观而形象地感知到了,该情景教学积极调动了学生们的有意注意,因此,学生兴奋、积极地交流着„„课堂气氛显得非常热烈。

例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内容时,出示课件:在小小玻璃店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丽丽和方方去请小熊店长给自己心爱的相框加上玻璃,便于保存。于是小熊店长为两个长宽分别为6分米和2分米、3分米和4分米的长方形相框安装了玻璃。安装好了,店长让他们付同样的钱,可两人认为:两块大小不一样的玻璃收同样的钱不合理,属于乱收费。店长却说两块玻璃大小一样。于是双方之间争执起来。最后,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来评评理。这下轮到同学之间互相争执了。我说:“其实小熊店长说的是对的,为什么大小一样呢?同学们学了今天这节课就全明白了。”于是,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整堂课的注意力都很集中,学习效率非常高。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面积教学蕴涵在生动的情境中作为一个问题提出,这样设置悬念,一方面使学生体验了学习面积的实际意义,同时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间接兴趣策略

间接兴趣主要指对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的兴趣。为了引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教师在一门课开始时应阐明本课的学习意义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确认识到本课知识对他们所具有的价值,以引起他们对学习结果的兴趣,从而积极调动他们对随后教学的有意注意。

学习兴趣形成过程的关键,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把直接学习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结合起来,善于把间接学习兴趣转化为直接学习兴趣。如果做到了这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就会把学习变成满足心理需要的极大乐趣。要达到这一目的,则需要学校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无定法,教学有方”的方针,结合小学各年级学生的具体特点,在课堂上采用形象、生动,容易引起好奇心的授课方式,持续激发和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的方式有:

(1)、以情激趣

以情激趣。是以激情为铺垫,引趣入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教学中的情要系于教材,系于教学目的,系于学生心理。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将文情、师情、同学情融为一体,按照课文内容要求倾注进情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

(2)、以奇激趣

以奇激趣。巧妙设计启发式问题,或运用电视投影仪等教学媒介,使平淡的教学内容变得新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发学习兴趣。

(3)、以疑激趣

以疑激趣。即运用设疑、持疑、释疑的教学艺术手段引起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满脑子都充满了对知识、世界的疑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这个特点,有意设疑,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解疑冲动,然后再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剖析,逐渐解除疑惑。以疑激趣的教学法,不仅能持续刺激学生的好 奇心,不断强化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以新激趣

以新激趣。以新鲜的富有启发性的事理或故事替代枯燥无味的教材内容和单调的讲述,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以新为主线,在形式上、讲课上、表达上、动作上甚至声调上避免墨守陈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保持新鲜感,这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牵动学生的思维紧张地运转,让枯燥无味,硬涩难懂的知识,轻松进入到学生们求知的思维中。

(5)、以趣激趣

以趣激趣。运用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趣味化的故事和事例激发学习兴趣。以趣激趣的方式,要求教师配合学习内容选择的讲课材料要幽默,富有趣味,起到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作用。同时要考虑到小学生阅历不多,思维严谨程度不够的特点,选材要限定在学生能懂能理解的范围,最好能选用他们生活、学习、游戏中的事例和现象作为材料。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乐趣,并通过有趣的学习获得课本和课本以外的社会、科技等方面知识,促进学生形成对学习的间接兴趣。

有的学生业余喜欢绘画,每当完成一幅画,他都会对自己取得的成果表现极大兴趣。又比如在进行书法课教学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老师的书法作品或者古代历代书法家的作品,让学生认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魅力,同时还让学生意识到优美的书法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无所不在:书法展厅、黑板报、宣传标语、商店招牌........使学生体会学习书法的使用价值。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使教学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运用有意后注意规律的策略

有意后注意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注意。这种注意既不同于一般的无意注意,即它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又不同于一般的有意注意,即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或不需要明显的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是一种理想的注意状态。当学生进入有意后注意,学习变不再是压力和束缚,而是成了一种享受。在现实生活中,单一运用无意注意或有意注意来完成任务是不存在的。随意注意时间过长,会引起大脑疲劳,而每项工作,都会遇到困难,同样也不能单靠不随意注意来完成每项工作,二者必须交替使用。

1、引发直接兴趣策略

培养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源动力。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唤起并组织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寓教于趣,趣于教中。

(1)、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引起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感。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发挥电化教学特有的"鲜明色彩"、"生动形象"、"声像同步"等优势,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电教手段,把静止的东西变成活动的东西,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刺激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新奇的快感,唤起求知欲,引起对所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战胜疲劳的新的力量。

(2)、通过游戏性活动增强兴趣。

游戏是活跃学生学习活动本身的兴奋剂。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要把"找朋友"、"送信"、"夺红旗"等游戏活动引进课堂,寓知识于游戏之中,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开展饶有兴味的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之中,进一步学习掌握数学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主动,玩得开心。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喜欢数学。

(3)、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发展兴趣。

课堂教学的传统习惯是"师讲生听"、"师写生抄"。学生在教师唱独角戏这样的课堂上,一般都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学习兴趣都被压抑着。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条重要的途径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利用图示、教具、学具等材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拼一拼、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实践操作的意义,学会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新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像,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

(5)、通过上好每堂课保持兴趣。

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 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课。这样,才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另外,"给学生劳动的快乐,学习成绩的快乐,激发他们内心的自豪和个人荣誉感",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忽视

2、培养学习技能策略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营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解放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核心,是知识的拥有者、道德的裁判者。现代的师生观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主体”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自觉主动获取知识的活生生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内因;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发布者,去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双向的交流和合作,教师必须学会尊重学生,学会真心倾听学生说,要“蹲下来与学生交流”,努力为学生学习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是对知识的好奇和需要。满足这种需要的过程是有目的的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需要”在情绪上的表现是兴趣,而兴趣则表现在学生不断探索客观规律的自我要求。我认为,培养持久学习兴趣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在学期初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应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充分的了解,以教材本身的丰富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不断地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②、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问、质疑、释疑、不停顿的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和集中。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进行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认为?你的看法?还有不同的 想法吗?等”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③、改革评价手段。除传统的笔试外,还应该采用口试、竞赛、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评价方法。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创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赞扬学生的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④、对学生的训练要严格,规定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按时按质,保量完成。⑤、课堂教学突出一个“新”字,努力采取多样化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例如:创设情境、巧妙设疑、艺术语言、课前演讲辩论等等。

(2)、注意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

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是事半功倍的前提。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这里“所剩下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指的科学素质中的学习能力。“人们在细节被淡忘之后仍然应该记忆的知识洞察力和技巧”。这种主动学习的求知能力才是我们教师孜孜以求的让学生受用一辈子的东西。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中最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

(3)、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实现多元互动是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构成整个课堂教学系统,只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形成有机、和谐的统一整体。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越来越来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只有合作,才能生存。课堂教学必须充分注意利用多种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材与社会之间、课堂与课外之间的多元互动。

如,结合教材内容,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电视、录像、图片、课件、网络等等多种媒体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形象感和动感,增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培养面对众多信息,准确判定、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4)、在重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决不可忽视教师“教的主体地位” 针对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不少教师忽视了教师自身“教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空间过多的还给学生,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无从适从,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大量时间被浪费。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教师“教的主体地位”,19 我认为,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学生实际以及教学内容而定,对于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上有较大难度的知识,该讲的一定要讲,并且要讲透彻;教师应注重讲解知识的重点、难点,对于知识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原理,教师要更清楚地归纳总结。

例如:教学第五册《赵州桥》时,在学完第二自然段后,总结学法:先找出重点词,再围绕这个词语提出几个问题;最后解决这几个问题,即一找、二提、三解决。然后运用学法,自学第三段。当学生找出重点词——美观后,我让学生根据重点词提出问题,总结出示:赵州桥什么地方美观?怎样美观?学生兴趣骤浓,找出相关语句(引起随意注意)。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三种龙,让学生直观感受图案中龙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引起不随意注意),并结合学生表演理解“缠绕、前爪、抵着、回首遥望”的意思。再引导发现写法特点,实施迁移训练。用课件让学生欣赏各种造型的桥通过刚才的学习和欣赏谁能围绕“桥”这个词,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句式说一段话?由于我在讲课时既借助课件又进行学法迁移。这样让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交替使用,整堂课学生注意力都很集中,教学效果很好。

在教学中,仅仅利用无意注意,小学生是不可能系统学好知识的。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语言技能,还需要学生去记忆,去实践,去运用。要达到这些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有意注意。但反过来说,如果教学中,仅仅利用有意注意,用填鸭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小学生很容易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而小学生的特点又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有二十分钟左右,时间长了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将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减弱或消失,课堂上表现为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们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地转换两种注意,使教学节奏有张有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运用注意规律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实验进行了总 结。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已取得可喜的成效。

(一)注意力的培养形成了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一堂课的成效和学生的注意力是分不开的。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了,我们所预期的课堂目标就能按时完成。上课就会有的放矢,以有意识、有目的上课代替无意识、无目的上课。所学知识也会牢牢掌握。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我注意了学生的注意品质--注意力的培养,因而,我的教学效果一跃居先。过去学生的注意力只能维持两三分钟,现在可以维持十几分钟。过去学生从一个知识点转向另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反映很迟钝。现在学生能紧跟老师的讲解了。

学生注意力集中了,直呼音节的能力提高了,一分钟内顺利读完一百七十字的短文,比其他班级多呼四十个音节。识字能力提高了,在听写五十个生字比赛中,我班正确率96%,其它最好一班正确率为92%。理解能力提高了,同一篇课文,我班二十五分钟能完成理解课文、回答问题的任务,而其它班都在三十分钟以上。通过几次观摩课,校领导及兄弟学校的教师一致认为,我班学生说话能力、观察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

学生注意力集中了,朗读能力提高了,由原来的一字一顿、添字漏字,变为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了。识字能力提高了,写生字时,音节和生字的书写更规范、正确了,在听写每课生字词时,正确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96%。理解能力提高了,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了。学生说话能力、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习成绩也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这次第五单元考试及格率达91.3%,优秀率达56.5%。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确实能提高学习效率。今后在实践中,我还会不断根据学习规律和有关心理活动规律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注意力的培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一堂课的成效和学生的注意力是分不开的。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了,我们所预期的课堂目标就能按时完成。上课就会有的放矢,以有意识、有目的上课代替无意识、无目的上课。所学知识也会牢牢掌握。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我注意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注意力的培养,因而,我的教学效果一跃居先。学生注意力集中了,直呼音节的能力提高了,一分钟内顺利读完一百七十字的短文,比其他班级多呼四十个音节。识字能力提高了,在听写五十个生字比赛中,我班正确率96%,其它最好一班正确率为92%。理解能力提高了,同一篇课文,我班二十五分钟能完成理解课文、回答问题的任务,而其它班都在三十分钟以上。通过几次观摩课,校领导及兄弟学校的教师一致认为,我班学生说话能力、观察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

学生注意力集中了,朗读能力提高了,由原来的一字一顿、添字漏字,变为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了。识字能力提高了,写生字时,音节和生字的书写更规范、正确了,在听写每课生字词时,正确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96%。理解能力提高了,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了。学生说话能力、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习成绩也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这次第五单元考试及格率达91.3%,优秀率达56.5%。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确实能提高学习效率。今后在实践中,我还会不断根据学习规律和有关心理活动规律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注意力的培养形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人终身受益。我们运用注意规律对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进行训练,使他们得到良好的熏陶,培养他们上课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身到。

案例:在观察中发现我班的学生张明他兴趣广泛。在找他谈心过程中了解到:课 堂中他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干扰如窗外的花草树林,飞鸟而不能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回家又有一边看电视一边做功课的习惯。

在上课时他总是向窗外看,看到一点新鲜的事情就跟同桌讲话。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基本都回答不出来,甚至都不知道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内容。检查他的语文书,上面乱涂乱画较多,而真正的学习内容却记录很少。作业不规范,常常遗漏作业或作业应该做第一题而他却做了第三题,其作业字迹大大小小极为潦草。故他作业重做、订正的次数比其他学生多。

通过老师用关心鼓励的方式,信任期望的态度与他多次交谈,接触,建立师生信任关系,提高他的学习认识,明确目的意义。并鼓励他适当参加一些课外小组活动,并让其担任课代表工作等,培养其学习兴趣和责任感。从而使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1、从他的语文看,乱涂乱画少了。

2、从他的课堂纪律来看,东张西望,同边上同学讲废话次数减少,对老师提出问题的回答,准确率有所提高,且有时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3、从作业情况看,首先字迹较端正,其次重做次数减少了。

4、他的成绩有提高,特别是语文成绩。

(四)注意力的训练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注意力的训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能积极思考问题,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学生的学思就会敏捷起来。同样上课,实验前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立即作出反映的只有十几人,占班级20%左右。经老师反复说作出反映的有三四十人,占班级80%左右,而实验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就能及时准确作出反映的就有四十几人,占班级90%左右,因此说注意力的训练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通过运用注意规律,培养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的实践研究所产生的效果表明,我们探寻实践的运用注意规律的九个操作策略:直观形象好策略、教学语言调控策略、教 学形式多样化策略、问题导引调控策略、竞争激烈引导策略、创设情境吸引策略、培养间接兴趣策略、引发直接兴趣策略、培养学习技能策略是可行的、有效的,这就是我们课题的研究成果。

五、有关问题的思考

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过程,它涉及师生的多种多样的心理活动,学生注意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本课题研究只是在如何运用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注意规律,来培养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探寻实践总结了九个可行有效的操作策略。但在复杂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因学生、因教学内容、因教学条件等的不断变化,适时适宜,灵活机动地操作运用这些策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教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主编 李昌宝 曹承勋

2.《小学一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研究》小课题研究方案 篇二

一、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征

在课堂上学生能百分之百地认真听课, 是教师的主观美好愿望。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讲的“某某学生上课分心”“某某学生上课走神”“某某学生上课开小差”等说法, 都是指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差或很差, 在一个目标上停留的时间短或很短, 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它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注意力的缺损。注意力缺损严重的甚至会发展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也称为活跃型的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有所缺损也称为非活跃型的注意力不集中。活跃型的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的特征为:冲动、不安, 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 容易走神, 好动, 长时间无目的地活动, 判断力差, 过分地活跃、捣乱, 这类学生擅长逃避学习任务, 不愿为其行为负责, 对奖励和处罚不够敏感, 最多只能同时进行一项或两项有效活动, 再增加其他活动内容只会使其受挫、失败, 处罚过于明显又会让其产生焦虑, 从而犯更多的错误。非活跃型的注意力不集中的特征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不专心, 常东张西望、发呆, 做小动作;不遵守课堂纪律, 不听从教师指令;时常与同桌或前后桌说话, 不能专心做作业, 影响其他同学;做作业拖拉, 边做边玩, 作业质量不稳定;进入学习状态缓慢, 易受干扰, 做事难以持久;学习容易分心, 听见任何外界的声音都要探望;不能遵守集体活动的规则;与人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 似听非听。

二、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很多, 教师要认真分析。有的原因是学生先天的身体缺陷。听觉统合失调的学生听力不好, 和别人沟通困难, 记忆力差, 语言发展受影响, 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多, 注意力容易不集中。思维加工系统不完整的学生无法执行意志行为, 学习时没有正确的程序, 思维运行受阻, 自信心受打击, 直接影响其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建构, 由注意力不集中到逃避学习, 错误的程序一直运行。有的原因是学生年龄小, 自制力差。有的原因来自学生身体内部的病理刺激, 学习时出现头疼、胃肠道不适等。有的原因是学生听不懂教师讲授的内容, 对学习缺乏信心, 学习兴趣下降, 学习成绩较差。有的原因是教材陈旧, 内容的难度过深或过浅。学生“嚼不烂”或“吃不饱”的现象都会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原因是教师不能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课堂难以吸引学生, 对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很好地调控, 对后进生不太重视。有的原因是学习环境不够理想。一年四季中, 春夏季时学生中午休息不好, 下午上课容易犯困、打瞌睡;教室内部的情况混乱, 布置不当, 教室外的嘈杂声过大等等, 都会让学生难以集中精神学习。有的原因是父母、教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学生的积极情绪下降, 消极情绪加重, 有的甚至发展成一种“习得性无助” (塞里格曼1975年提出) , 也称为“习得性无力感”或“失助感”, 这样的学生在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后, 感觉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 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学生会认为自己注意力不集中没法改变, 便任其发展。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很多, 情况也很复杂, 教师耐心分析, 采取适当的措施,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 才能达到理想的转化效果。

三、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策略

对于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障碍的学生, 我们可以召开班上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障碍学生的所有任课教师、家长及学校心理咨询教师、校长会议, 建立一套行动方案。请教前任教师和其他现任教师, 制订对该生有用的治疗计划。为其安排一个靠近教师的座位。教师花很少的时间就能关注到他们的表现, 督促他们集中注意力。对于该类学生, 说话的语气要平静、缓慢、轻柔。因人而异, 尝试握手、轻拍学生背部等动作。从该生身上选出一项最让教师头疼的行为, 替换成期望行为。可以通过写留言条的方式告诉学生怎么做, 也可以私下赞赏其进步的行为。为该生制订一份纪律图表, 总结表扬学生头一天的良好表现, 每天填写。当该生违规时不要立即指责他, 先给予友好的提醒, 然后帮助学生三思而后行。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 让其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和家长沟通好的前提下, 适当布置学生可以完成的任务, 帮助其树立信心。关注他们的积极表现和良好行为、品质, 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 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勤于记录, 根据良好行为出现的次数, 分析环境差异对学生行为表现的影响, 并努力改善那些具有消极影响的环境因素, 反复强化对学生良好行为起促进作用的因素。当学生出现教师所期望的行为时, 要趁机点拨, 并私下用简短的话语询问他是怎么做到自我控制的, 促进学生内省。

对于非活跃型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我们可采用以下方法培养其注意力:利用班周会、晨会等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对读书的严谨态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排除干扰因素, 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班级纪律严格, 环境布置简朴, 空气新鲜, 光线充足, 不与干扰刺激接触。注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 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差异教学, 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对学困生, 教师要尽可能地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提高学习兴趣, 上课时保持注意力集中。对于学优生, 教师要让课堂更自由, 知识更有趣, 让他们注意力集中。

养成集中注意力的良好习惯。用好教科书, 培养学生习惯。苏教版小学语文每册教科书在课文前都安排了五页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内容, 有的就是培养注意力的习惯培养, 一至六年级均有安排,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安排不同内容, 每个内容都配有插图。如, 一年级下册的“乐于倾听”“勇于发言”“认真写铅笔字”;三年级下册的“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四年级上册的“读书做记号”;五年级上册的“读书做笔记”等, 教师要重视这些内容的教学, 指导学生认真看图, 结合平时教学实际, 反复训练, 逐步养成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习惯。教科书里适当安排了培养学生注意力的课文, 如,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全神贯注》, 五年级上册的《滴水穿石的启示》, 教师在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中, 让学生感悟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很有必要。另外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在学习一开始, 就立即集中注意力;在学习过程中, 多重感官并用, 做到眼、心、手三到, 看、读、写、作、思结合, 交替进行, 培养自己能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力分配到两种或更多的课题活动上, 学会“一心两用”, 既能高度保持注意力, 又使注意力迅速转移;遇到困难或干扰, 能马上动员自己的注意力, 强迫自己去注意学习;学习结束时, 仍能使注意保持紧张状态, 有始有终。

通过心理辅导,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学习一些心理辅导知识或请心理教师辅导学生, 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做到劳逸结合, 张弛有道。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教给学生自我减压的方法, 不把分数的高低看得太重, 不让忧虑占据心头自寻烦恼。排除内心的干扰, 调节自己, 放松身体。进行放松训练, 如舒适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 然后向身体的各个部位传递休息的信息, 让身体完全放松, 反复练习, 让身体在几分钟内达到轻松、平静的状态。不要老在难点上停留, 对自己缺乏理解和兴趣的事物不纠结, 及时向他人请教。

3.浅谈一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 篇三

经过一年的实践,我想以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一、巧编故事 ,引起注意

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喜欢听故事,在故事里他们是快乐的、幸福的。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真理:童话故事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方式,更是他们喜欢的讲课方式。这样既能抓住了他们的心里特征,激活思维,还能让他们伴着想象的翅膀飞翔。

因此在讲《aoe》时,借助插图,我编了这样一个故事: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绿草如茵,小溪清澈。有一天,太阳公公还没爬上山坡,一位小姑娘就站在小溪边唱起了ɑ字歌,大公鸡听到了歌声也跟着唱起来,它们的歌声引来了大白鹅,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大白鹅在水中翩翩起舞。它跳着跳着,发现了自己在溪水中的美丽的倒影,便不由自主地哼起歌来。几只刚学会游水的小鸭子听到歌声也都往这边赶过来,它们也来参加这场清晨音乐会呢!听着这样美妙动听的故事,哪个小朋友都会乖乖地坐好的。

再如在学习《一去二三里》一课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儿,牵着妈妈的衣服去外婆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中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一歇脚;亭子外边,花儿开得正艳,小孩子越看越喜欢,伸出小手数了起来:“……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一枝,戴在耳朵上,把自己打扮得更加漂亮。他刚要动手,被妈妈看见了,妈妈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面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小孩子听了妈妈的话,把手缩了回去。后来,花儿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成了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学生听得入迷,恍若身临其境,课堂自然就好多了。

二、巧做游戏,引起注意

游戏是深受儿童喜爱的活动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针对教材本身特点和儿童的年龄特征,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来带动每个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到各种竞赛游戏中去,就会使课堂生动有趣,从而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我们来看一个课例——《bpmf》,游戏的名字叫《找朋友》。

师:同学们,我这有六封信,今天我想请一位小朋友来帮我送信。把这六封信送到六个小朋友的手中。谁愿意来当这个小小邮递员?

生:我来,我来当,老师……

(在同学们的争先恐后下,老师挑了一个小朋友来当邮递员。两分钟过后,有六个小朋友收到了六封不一样的信。)

师:首先恭喜收到信的六位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在这六位小朋友当中,找自己的好朋友,找到了,请你们站在一起读一读,其余小朋友一起唱《找朋友》这首歌,好吗?

生:(齐答)好!

(在小朋友们的歌声中,六个小朋友组成了三组,站在了讲台上。)

师:同学们找得可真快!现在请我们的三组小朋友分别来读自己组成的音节。如果他们找的对,又读得对,请同学们给他们鼓掌,嘴里边说:“对,对,对,并读出这个音节。如果错了,我们帮他们读,好吗?”

生(齐答):好!

(三组小朋友分别拼读音节,对的得到掌声,错的得到别人的帮助。在快乐中第一轮游戏结束了。在同学们的一再要求下,老师又组织了两轮。很快,同学们掌握了两拼音的拼读方法。)

在《静夜思》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谁是“小李白”的游戲。课件播放与古诗《静夜思》相配的音乐,背景是十五夜晚明月当头照。游戏开始,播放音乐,由学生模仿着李白的样子,对着美丽的夜景,吟诵《静夜思》。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评选出班里的“小李白”。

这样寓教于乐,孩子们在多实践,多合作的游戏活动中,在新教材的实验中,在课堂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我想哪一个同学都会喜欢这样的课堂的,这样注意力自然就提高了,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巧编儿歌,唤起注意

儿歌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我们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材根据儿童的这一认识特点,在汉语拼音里就安排了儿歌,因此,在课堂上,我借儿歌,巧编儿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m时,我编一句儿歌:“两个门洞mmm。”在学生跟读之后,一个学生站起来编了一句:“两个桥洞mmm。”另一个学生编的是:“盲人摸瞎mmm。”在他们两个的引导下,学生对编儿歌来了兴趣。课堂上时常出现一个个小脑袋歪着,他们正在想儿歌。在学习“bdpqg”时,有学生这样编:“正6‘b’,反6‘d’,正9 ‘q’,反9‘p’,9字拐弯就是g。”在学生动脑筋时,是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

四、“夸张”表演,引起注意

实际工作中,我们教师既是一名知识传授者,又是一名演员。因此说教师从踏入教室那一刻起,双重角色都要扮演好,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学会“夸张”表演。教师不仅要动口,还要大胆运用肢体动作、眼神等手段来吸引学生。

比如在教学《jqx》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记住jqx与小ü相拼时,两点去掉,我就让学生分别戴上头饰,开始表演一个小短剧,j qx三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小ü来了要和他们一起玩,jqx说:“你戴有帽子,和我们不一样,我们不和你玩。”小ü听后很伤心,就摘掉帽子,jqx就和小ü玩了起来。

其实在我们的课本里,有许多课文都可以让学生去表演,在表演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巧用课件,引起注意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一线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它给新课程带来了全新的革命。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优势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教学《数小鸡》时,教师用课件出示这样一幅画面: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走向青青的草地,其中一只小黑鸡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跳到了鸡妈妈的背上,鸡妈妈数小鸡时把头转来转去,左数右数,缺一只小鸡,急得直跺脚,一副着急的样子。这样教师在讲故事时,配上美丽的动画,吸引了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孩子们不光观看了动画片,还能从动画里观察到什么叫小淘气,什么叫着急,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4.《小学一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研究》小课题研究方案 篇四

二年级数学组

一、课题的提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小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它在人的生活中和学生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然而近年来,学生厌学情绪趋于严重,而数学本身又具有抽象性,因而大多数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非常不感兴趣,相对其它学科而言不愿学的学生多一些,因而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数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应用的广泛性,给数学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研究发展空间。

为此,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的研究》子课题。

二、研究目标、内容与对象

1、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数学、爱学数学、学好数学。

2、内容:

(1)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情况调查分析。

(2)学校、社会、家庭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影响分析。

(3)小学生年龄阶段,性格差异与学习数学兴趣的研究分析。

(4)教师素质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的影响分析。

3、对象:二年级学生

三、具体措施:

1、增强学习快乐感,培养直接兴趣。

快乐的事,大家都愿去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是这个道理。只有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他才有可能被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1)正确引导。让孩子认识到通过学习可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明白许多自己现在不懂的东西,可以在学习中、探索中发现许多乐趣。

(2)正确评价,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孩子一旦在学习中有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获得一种被人承认、被人接受的感觉。水滴石穿,量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样,鼓励这个助推剂,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对某一问题、某一学科的兴趣也就在这一次次的鼓励中得以形成,得以发展。要全面客观的看待孩子的成长,不把书本知识、考试成绩作为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通过正确合理的评价,帮助孩子摆脱学习上的狭隘性。

(3)使孩子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尽可能使孩子掌握好知识,一开始就让孩子学懂,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3、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孩子具有好奇、好动、好问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喜欢拆东西,有的孩子愿问为什么,教师和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就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对孩子的提问

要回答,如果不会则可告诉他如何查询。或者弄明白后再告诉他。教师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4、创立有利于学习兴趣培养的外部环境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才可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

首先作为老师,即要做学生学习上的老师,又要做学生生活中的益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安静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多接触好学生,受其影响,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其次,要让家长以身作则,热爱学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饭后捧一本书,伴一杯茶,端坐书桌前,伏案写作,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经常看书、学习。

最后要让孩子们多看一些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书。

四、研究时间

2016年3月——4月

确立小课题并制定方案

2016年5月——6月

研究阶段

2016年7月——9月

总结阶段

五、预期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由原来的不愿学数学变成积极、主动、爱学数学。

5.《小学一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研究》小课题研究方案 篇五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倾听,早就存在于日常教育教学中,今天已成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词,并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班大多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不尽人意,主要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做小动作,师提问题不举手;有些学生不懂得认真去听别人的讲话,小组讨论,不会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而《新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当今的时代,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社会的发展变化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教学生学会学习将使学生受益终身。而会不会学习往往取决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好坏,学习习惯不好,则学生自觉性差,并随之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指导,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现实中,小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是在此背景下,我抓住其中的一个环节,确立了此课题。

2.课题要达到的研究目的:

⑴通过研究使所代班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培养学生在学习(课堂或课外)时的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

⑵通过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研究,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师生、生生交流,“听”的习惯一旦养成,浮躁的课堂气氛也就不复存在了,而且会倾听的学生“说”起来就容易了,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强烈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总结出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4)带动学生课堂常规的整体提高,使学生在严而有序的教学氛围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在各科学习中得以综合和贯穿,多向受益。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题理论。使学生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在变化的环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高度适应能力,具有创造意识,并能不断获得新知,而且有能力克服自身的局限。

2.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学中,要求教师通过观察课堂交流过程中双方的以及学生的非言语行为获得许多重要的附加信息。教师要善于运用观察法得到学生倾听习惯的细节。

三、课题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所教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方法,听课习惯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的实验过程中,将针对这些学生作连续的追踪调查,进行听课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并把把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及对策运用到全班学生身上。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文献,收集材料,学习理论,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研究他们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

②行动研究法:通过访问调查、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查等方式,获得学生在实验前、中、后的各种差异数据,通过分析整理,对学生的倾听习惯养成进行研究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和开展培养活动,并对活动不断总结、反思、调整。

③个案研究法:实验中要对倾听习惯良好的学生和比较差的学生进行对比,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学生个案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为“培养目标”的达成积累有价值的案例,从而达到共同进步。

④经验总结法:首先,在研究实践中,教师要及时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纠正实验中的偏差,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其次,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总结出的经验条理化、系统化,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四、研究过程:

本课题将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09年2月——2009年3月)

提出课题研究申请,编写实验研究方案,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提高研究水准。对学生个体行为进行调研(形成数据),为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09年4月——2009年9月)

综合开展有效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倾听习惯素养

1.培养倾听习惯良好的的“文明使者”,让他们在全体学生中起示范作用,激发更多的学生加入这个行列。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交流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促进学生倾听素养的提高。

2.成立“倾听习惯培养小记者站”,组织学生收集各种学习资料,经过筛选,宣传,扩大影响。

3.教师研究制定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目标,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策略,全面启动本课题的研究,在这过程中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并不断总结,修正研究思路,推进典型倾听习惯培养经验交流,进行定性评价,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研究成果展示,含学生的习惯养成日记、学生作文、习惯养成活动汇报等,教师的书面汇报、论文总结、课堂教学展示等。

五、主要措施;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愿意倾听

1.把握心理,营造氛围

新教材中引入了许多情境图中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课题引入创设好的情境。

2.有效激励,鼓励倾听

①言语激励。

②荣誉激励。

(二)积极引导,使学生学会倾听

1.明确目标,引导倾听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事可做,认为这不关他的事,教师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这部分学生应该干什么,告诉他们“听”也是目标,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2.榜样示范,仿效倾听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最直接的镜子。要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学生口头交流的时候,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在充分得到尊重的气氛中交流,学生的思路会更加流畅,否则将挫伤学生再次交流的积极性。当有些学生的叙述显得拖沓和罗嗦时,教师也不应该粗暴地打断,而应耐心地听他讲完,再予以指正。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善于倾听

1.细化“倾听”要求

学会倾听,不单单是用双耳倾听,更要用心去倾听,边听边思考。课堂上教师可把学会倾听当作一项教学常规来抓,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做到“四心”:细心、耐心、虚心、用心。

2.提倡“注目”倾听

在全班学生交流发言时,要求其他的学生向发言者投去关注的目光,并用友善或欣赏的态度来关注,以鼓励发言者说得更好,也促使自己听得更专心。当发言的学生在前排时,就让其适当地侧转身子,如果发言的学生在教室的后排,则让前面的学生适当地转过身体。

(四)强化训练,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1.以小组合作为阵地,强化倾听的方法

6.《小学一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研究》小课题研究方案 篇六

【摘 要】在小学教学中语文学科具有很高的教育地位,其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等。而尤其是小学一年级,是语文教学的初始阶段,在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一年级;阅读能力;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能够使小学生对字面意思进行理解,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从而使其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了解。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加强,能够使其自身对于相关语言信息进行获取的能力增强,从而提高其语文综合能力。一年级为小学教学的开始时期,而初始阶段教学教育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一年级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尤为重要。本文就对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一、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小学一年级学生均是刚开始与文字、文章进行接触的,在这个阶段对其阅读习惯进行培养,能够指导其作出正确的读书选择,从而对小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形成进行促进。书籍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因素,而若想将书籍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教师的指导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中,教师不能够过度对学生的阅读量进行关注,而是需要对学生在阅读后的收获及感想等进行关注。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图书馆或书店等,让学生选取自己喜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从而对学生的阅读面进行扩展。但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要求不能够过高,主要是指导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坚持将书籍阅读完,并且阅读后将自己的感想进行分享,教师在对学生的感想进行分析,将其中的优缺点告知学生,使学生能够逐渐对书籍的好坏进行区分。并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特点,向其推荐一些基本科普书籍或童话故事类书籍等,使学生对于阅读书籍的兴趣逐渐提高,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从而使其阅读能力逐步提高。

二、阅读中结合思维训练

在文章的阅读中,其目的不是简单把文中的文字内容看完就行了的,而是要跟文章中文字互动,并思考其中的内容。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之间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相应的思维思考,能够使其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更加丰富,慢慢找到符合自身的阅读方法。而教师在教学中,可依据本堂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设计一些与之对应的思维训练活动,使学生在阅读中结合思维运动,从而将其阅读能力逐步提高。在教师进行故事文章的讲解时,可将阅读的主动权交出来,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在学生的阅读中对文章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没有讲解前的阅读中能够主动去进行思考,将其思维启发,从而将教学的流畅度与灵活性明显提高。如在《小松鼠找花生》的讲解中,教师可在课堂开始后让学生自己先对这篇课文进行朗读,而没有讲解在阅读中更易主动去思考,如花生在什么地方、松鼠有没有找到花生等,在朗读完成后,先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能将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能力更好的结合,不仅能够将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提高,还能够将提高教学质量。

三、阅读中结合看图训练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通常图片对其的吸引力远大于文字,并且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明显高于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图片,将其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出来,能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提高。且在阅读中结合看图训练,能够使阅读教学更加形象,将学生的学习及阅读的兴趣提高,而在阅读前,将图片放出,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图片内容,能够调动学生学习阅读的积极性。如在《夏夜多美》的讲解课程中,在阅读前教师可让学生看课文的相关插图,并让其描述看到些什么,促进学生的想象力,然后教师让学生对该课文进行阅读,能够让学生将阅读内容与图片相结合,使其理解能力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阅读中结合说话训练

通常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不能仅仅对学生进行阅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后对阅读感想进行更加形象生动的表达。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在教学阅读中可以结合语言训练,其在对阅读能力训练的同时能够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阅读过后,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再用自己语言对文章具体内容进行描述。其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在无形间也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五、总结

在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中,需依据学生的性格、心理等方面的特点,推荐相应的书籍,使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兴趣提高,才能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文字谜语下一篇:谈心交流座谈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