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

2024-09-09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共11篇)

1.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 篇一

谈机械工程专业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论文

现代社会对机械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注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开放式人才教学培养与以互连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和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传统教学灵活性缺乏、专业技能深化不足、自主学习不足等缺点,结合当前卓越工程师培养规划,探索更具开放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赢得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灵活的学习方式,激发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是极大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培养新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是武汉理工大学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专业之一,是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本文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对象,分析开放式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提出卓越背景下的机械工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策略。

一、开放式人才培养目标

“综合性、开放式、研究型”是当前中国高校定位发展的三要素。开放式应立足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面向社会、面向行业、面向教学过程和面向未来实施开放,即强调时间与空间的开放,更要注重教学体制、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手段与观念的开放,体现出以人为本、重在培养的核心内容。其结果在于能为师生提供一个优良的教学、科研环境,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潜能建立一个平台,使其变成思维、探求、感悟的实践过程。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内容

机械工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集资源、平台、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既要多方参与、集思广益和共同谋划,也要遵循系统论方法,融文秘站:合信息科学技术应用。

(1)双链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改革

结合专业特色,提出“双链式”教学体系改革框架,即由“课程理论教学——基础性实验——综合型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构成的基本工程能力形成教学链,旨在通过教学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使学生形成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等基本工程能力;以及由“基础训练——工程训练——能力拓展训练——创新设计训练”构成的工程能力训练拓展教学链,旨在通过教学拓展学生的现代工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基于此,机械工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应从“自主性、研究性和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在对各教学环节整体优化与提高的基础上,建立以设计、制造、控制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网络结构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该体系强调学生的基础理论教学、专业理论教学以及因材施教的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将自主性、研究性和创新性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性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课程融合的创新教学体系。

(2)开放式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

按照“双链式”教学体系框架改革要求,发挥机械学科群的软硬件配置优势,结合学科建设及专业建设规划,按照分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综合性的教学改革思路,开展了开放式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

整合了课程内容,优化了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上,对传统的课程进行了合并;对多门课程重复的内容进行删减;根据现代专业技术增加了新的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构上,增加了人文科学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增加了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素质的课程;新增了与现代机械技术相关的课程;增加了实践性教学内容,特别是培养学生综合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内容;使课程结构更加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课程体系建设以专业技术课程即机械设计-机械工艺-机械加工等为主线,优化整合课程内容体系;完善以设计、制造和控制为主线的立体化、多模块和开放式的实践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形成了以CAD/CAM及数控加工综合性实验、机械性能测试设计性实验、机电系统基础技术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组合夹具综合设计性实验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实践创新平台,有机的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融为一体。

● 公共基础性理论

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利用数学手段去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掌握物理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机械原理及其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C++与数据结构等。

● 学科基础理论

通过这一课程系列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机械工程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系统掌握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能对机械结构进行力学抽象和分析。属于这一课程系列的课程如下:专业导论、工程图学、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测试技术等。

● 专业知识与技术

通过这一课程系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结构和常用结构的设计、加工方法,具有选择结构方案的基本能力,了解机械加工的方法和基本理论,具备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属于这一课程系列的课程如下:金属工艺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控制工程、数控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电传动控制、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机械CAD/CAM技术等。

● 实践与技能

为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所学知识,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获得实践技能的训练,增设了基础能力强化训练教学环节、能力拓展训练教学环节,增加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体系。

(3)“立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实践环节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大学教学应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三元一体,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实验实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遵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进一步整体优化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计划,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四大实训平台、三个层次”的开放式人才培养实训教学体系,构建CAD/CAM及数控加工综合设计性实验、机械性能测试设计性实验、机电系统基础技术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组合夹具综合设计性实验,形成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性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工程实践创新平台。

层次化实验教学形式以演示型、验证型等基础实验为基石,搭建综合性设计性拓展实验层,在此基础上,开发自主设计、自主研究的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并形成形式各异的科研实践应用层,促进师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如图2所示。

在实践过程中,不拘泥于单一的实验实践形式,既能进行仿真模拟实验如MasterCAM的模拟加工,也能进行实物的搭试与拆装实验如减速箱的拆装实验,更能进行自主设计与研究探索型的实验,形成多样化实验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仪器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实物操作与虚拟仿真相结合、现场授课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图3:层次化的实验教学形式

(4)基于Web形式的组件开放式教学支持平台建设

开放式人才培养教学支持平台是基于Web的B/S结构解决方案,面向学生、学校教师、企业指导教师三类角色实施管理,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时间空间安排进行开放式学习,包括在线答疑、分组讨论、网上测试、问题发布等;教师可以方便地发布教学信息、发布创新训练计划、建设维护课程内容、对学生开放学习进行测评,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互通沟通;企业指导教师,通过平台与学校教师、学生以问题驱动方式进行沟通、测评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的效果。目前该项目已经申请国家计算机软件着作权证书(R11L069834),系统的功能架构如图3所示, 系统主界面如图4所示。

三、结论

卓越背景下的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其研究成果能为师生的民主交流、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的时空扩展、教学与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的融合提供一个开放性环境;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现代化学习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潜能建立一个平台;使教学过程变成思维、探求、感悟的实践过程。项目的研究对适应现代素质教育、创新意识教育的改革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2.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 篇二

为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国从2006年开始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 旨在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 促进我国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 为国际间相互承认通过认证的专业及所授学历、学位开辟道路。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采用与美国ABET实质等效的原则, 即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考查学生毕业时是否达到了标准中的10项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针对机械类专业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对实践性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实践性教学过程及其重要性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指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设置的、本专业学生必修的教学环节,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亲身体验, 自己动手完成的教学过程, 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 它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数在校学生当中, 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设计轻工艺的错误思想, 学生认为只要修完相关课程拿到学分能正常毕业就行。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 很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 由于缺乏工程意识, 欠缺工程实践能力, 在其毕业后从事工艺设计工作中笑话百出, 犯一些低级错误。据有关部门统计, 在深圳地区, 大学毕业生占到失业人口的20%, 也就是5个失业人口中就有1个是大学毕业生;而与此同时技术工人却无一人失业。这说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用人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只有专业知识而没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 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把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丰富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工业领域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 对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产生强大的冲击, 因此,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体现当前技术的发展,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同时, 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 由于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新实践性教学内容, 减少相关课程基础理论的课堂讲解, 通过工程实例的方式将其增加到实践性教学内容中。例如, 《机床》课中的典型机械结构, 可在课程设计环节让学生进行方案设计, 以4~5个人为一小组, 进行设计的合理性对比, 改灌输式教学方式为过程性教学方式;《机械制造工艺学》中典型零件工艺规程编制方法内容, 可在工艺课程设计中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中的热冷加工方法等内容, 移植到实践性教学过程中, 现场教学方式的进行, 将空洞的理论教学转化为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对整个制造工艺过程有个较完整的认识。长期以来, 实践性教学方式缺乏“三新” (新技术, 新工艺, 新材料) 内容, 不能给学生建立起现代化机械制造系统的完整概念。因此在实践性教学内容上, 应结合机械工程学科当前的发展现状, 增加一些新的现代制造技术, 比如将数控加工技术、复合加工技术、新型陶瓷材料加工等新工艺、新材料加入教学内容中,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所培养的人才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 应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结构为以“学”为主的结构模式, 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过多夸大“教”的作用, 应重视“学”的质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 高分低能现象是高等教育的通病, 究其原因, 主要是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结果。实践性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实践性教学中, 除了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的掌握外, 还应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在发现问题时, 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少讲, 增加学生讨论的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生产实习过程中, 根据功能的要求提出某典型零件的结构和技术要求, 结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思考重要表面的加工方法, 同时让学生考虑定位、夹紧方法和刀具量具的合理选择, 并试着编制该零件的工艺规程, 最后和工厂正在使用的工艺规程比较, 从中发现不足, 这样的教学过程会让学生明白自己哪些方面考虑不周到, 自己还欠缺哪些知识, 自然会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的动力, 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适应工程教育的需要

1. 引入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践教学。

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环节的兼职教师, 全程参与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突破学校老师在工程项目设计、制造等环节的局限性, 让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更加贴近一线生产实际情况, 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使在校老师得到培训, 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成长。

2.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进修。

将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派往相关企业, 参与企业的生产组织全过程, 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训, 并取得相应的技术职称。

3.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 结合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结合生产实习教学环节, 将年轻的专业教师派往实习基地, 与企业工程师一起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不仅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更培养了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五、总结

探索机械类专业实践性教学过程的模式和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 为国家培养出杰出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探索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理念, 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 才能发挥实践性教学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优势, 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摘要:本文针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工程能力培养, 详细分析了实践性教学过程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优化、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提出了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探讨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以促进我国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工程能力,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时铭显.美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2.

[2]李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 2012.

[3]张凯, 刘旭“.工程师负责制项目教学”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4]张鹏.基于国际航空专业认证标准的工程教育改革初探[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2012.

3.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 篇三

一、金融工程在实际中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末,金融工程学逐渐兴起,成为一门新兴的综合类学科。它涵盖了工程理念,以工程理念为基础融合了开发金融产品的新技术和新思想,在金融领域实现新的跨越,通过对金融工程技术的合理运用,使得金融产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随着金融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金融业的关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开始更加关注金融产品的服务种类和质量。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金融产业的产品化已经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金融产品化也成为金融企业运营的有利条件。金融企业要抓住市场的实时变化为客户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并且企业的金融产品要具有企业的自身特色,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在传统的工程理念基础之上,全方位的融入现代金融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思维,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财方案。所以说,金融企业的运营,包括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金融工程的设计思想和新技术,金融工程将被应用到更多的领域里。

根据金融行业的发展,金融工程主要被应用于财务管理的研究、商业银行和风险投资管理、金融创新技术研究、资产评估、仿真学等大量运用金融技术的研究领域。金融业在国内外发展迅速,对金融工程方向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金融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有很多,比如基金证券公司、投资理财管理公司、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企业等。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工程的相关工作也可以作为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之一,金融部门和非金融企业的金融信息管理对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有同样的需求。

二、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析

金融人才的培养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各高校积极设立金融工程专业,尤其是财经类院校,努力培养金融方面的人才,设定培养金融方面人才的目标,结合各高校的特点和理念,定位培养金融方向的专业性人才,根据市场经济的多样化发展注重人才的多样化培养。应根据各高校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设定不同的专业课程。对于层次较高的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应设定相对有深度的金融课程;对于本科生而言,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整合,并培养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的能力;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他们已经接受了本科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对金融行业的了解更加深刻,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更强,所以,各高校应该注重他们对金融知识理解的深度,着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对金融领域的研究能力,以培养更加专业化的金融人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财经类院校的教学中,对金融工程人才进行有效培养时,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培养:第一,要求学生能够对包括经济和金融学科等在内的金融工程基础在理论和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并对其进行透彻理解,能够灵活应用于实践当中。第二,学生应该具备对金融工具进行设计、分析以及定价的能力,并能够有效胜任金融工程咨询工作,对进攻工程开发中所存在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全面分析,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专业性。第三,学生要对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以及政策法规等进行有效了解,并能够从相关方针以及政策法规的变动中预判行业发展动态,对金融行业发展动态进行有效掌握。第四,金融工程开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单靠个人的知识掌握能力是很难满足工程开发需求的,因此,财经类院校在对金融工程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其熟练掌握文献检索和相关资料查询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第五,作为金融工程人才,要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平。第六,在信息化时代,作为金融工程人才,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三、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结合,确保金融人才培养的全面性

一直以来,在我国本科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都存在这样一个弊端,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的方式对知识进行传授和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及学生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问题。因此,在我国传统大学教学过程中,其强调的是垂直思考,鼓励学生进行抽象学习,追求简化分解和个人独立能力等。而这些,在实际过程中,都已经偏离了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轨道,不利于对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在实际当中,金融工程开发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非常重视团队协作的科学,因此,在对金融工程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确保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必须对工程试验和实践引起足够重视,要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试验和实践过程中,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融合,以此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在对金融工程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对教学案例的有效应用,要通过应用案例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和接受理解能力。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提升财经类院校对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效率,其在学生进行实验和实践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教学案例的应用,并不断加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实践教学的力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通过实践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金融工程问题拥有一个透彻而全面的认识,为日后的金融工程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对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金融工程的开发并不是一个人所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多个人的通力合作才能够有效完成,因此,在财经类院校对金融工程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这是确保学生日后能够胜任金融工程开发的基础保障。当前,在财经类院校中,在对学生团结协作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最主要方法就是合作学习法和小组工作实践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实际项目或者是金融工程实验,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由各个学科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联合指导。在教师们的联合指导下,要求学生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项目或者是金融工程实验。如此一来,在做项目或者是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从实践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并学会团结协作,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不仅如此,通过该种教学方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横向思考能力以及应急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金融工程开发过程中,能够从容地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从而从根本上确保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高效性。

(三)对阶梯次序引起足够重视,做好不同层次的高效衔接

与其他专业不同,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都是高级复合型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其不论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是对专业技术的掌握都是非常娴熟的。因此,在对金融工程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财经类院校一定要注重阶梯次序培养,并对其培养方式和内容引起足够重视,做好不同层次的高效衔接,这样,才能够确保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高效化。财经类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常会按照本科、硕士以及博士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对学生进行阶梯次序培养。在本科阶段,对金融工程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总体素质进行培养,以此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该阶段,院校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通过结合实践来对学生的节点识别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这个阶段,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高效性,财经类院校要确保学生能够对金融工程方法、感觉以及意识等进行有效识别和掌握,如若不然,就很难确保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成功性。在硕士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对学生金融理论以及金融工程技术的掌握进行有效培养,该阶段是本科阶段的有效延伸,因此,除了提升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以及金融工程技术的掌握,还应该通过进一步加强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全面性人才。在博士阶段,则应注重对学生更深层次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对学生从事金融工程课题研究以及金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培养高端人才为主要目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充分体现出学生的高端性和全面性。通过这样的培养方法,不仅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全面培养,还能够有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直接的有效衔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金融工程需求的全能型人才。

四、结语

金融工程人才缺乏,无法有效胜任金融工程开发和管理工作,一直是我国金融行业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而导致该问题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财经类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在财经类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自身就应该积极、主动做出改变,树立起正确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结合,确保金融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对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以及对阶梯次序引起足够重视,对不同层次进行高效衔接等方式确保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为社会培养出能够胜任金融工程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端金融工程人才。

4.农业机械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篇四

农业机械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根据农业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业界需求分析,本文确定了农业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并通过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工程实践培养体系、实现学校与业界深度关联,构建农业机械类专业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模式.

作 者:申逊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机械学院,贵州,贵阳,550003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年,卷(期): “”(14) 分类号:S23-0 关键词:农业机械   人才培养   优化课程  

5.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 篇五

培养目标决定新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戴士弘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熟练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作在职业岗位第一线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的工作主要不是从事理论研究,也不是从事开发设计,而是把现有的规范、图纸和方案实现为产品、商品和财富。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模式与普通的理科院校、工科院校应有明显的差异。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时,把上述培养目标简单地概括为“以能力为中心”,以区别与普通高校的“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在把握高职教育特点时,特别要注意防止两个极端,就是“只重学科体系,忽视能力培养”与“只重操作实践,忽视知识、理论”的倾向。前一种倾向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普通理工科高校的“压缩饼干”;后一种倾向则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中专、中技。培养目标的差异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自己与传统的理科与工科教育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以及反映这种教学模式特点的新型教材。由此形成的新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在叙述思路上要突破原来理工科课程以“学科体系”为线索的指导思想,在掌握必要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培养、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在课程的叙述结构上,要突破原来以概念、定律、定理为线索的体系,采取从感性认识入手上升到理性定量认识的“双循环”结构和以实例贯串的结构;在课程培养目标上要纠正只重知识和理论的倾向,要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和技能并重;在考核与习题的安排上要纠正只重考核知识和理论的倾向,要增加操作考核与项目制作考核;在教材选材上,要有利于提高职业岗位(专业领域)的综合能力和学生未来的发展后劲。能力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训练出来,而不是仅由教师讲出来。课程内容选材不是以建立学科体系为目标而是要面向产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专业内容的选材要注意理论上的先进性和面向实际、面向今后的发展。要用精心设计的大量习题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此形成了反映高等职业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教材要求的鲜明特色。

6.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 篇六

1 经济发展与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发展的关系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各项建设事业得以高速度、高质量开展, 特别在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我国推出了“四万亿”工程, 希望以投资和拉动内需来应对经济压力和各方面挑战, 经过2009—2013年的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规模有了迅速地扩张, 很好地应对了国际经济下滑的风险, 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实现了建设质量和层次的同步提升。在建设事业大幅度提高的今天, 建设遇到了一个新问题, 即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不足而产生的瓶颈效应, 根据测算, 每年我国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缺口为25万人【1】, 并且这一缺口会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而逐步扩大, 没有足够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人才, 建设事业将会受到影响, 经济发展也将受到制约。现实的需求和长期的目标都要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加快培育人才的速度, 以更多、更高质量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人才来满足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

2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教育目标

2.1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学必须面对市场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师应该主动与市场进行联系, 争取学校、专业和市场进行良性互动, 让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师了解市场的需求, 通过建立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课程体系, 提高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的要求, 在促进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学生就业的基础上, 实现学校、学生、市场共赢的局面【2】。

2.2 变更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教学模式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学应该进行彻底的变革, 要建立任务和技能培养为目标体系的教学模式,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理论和知识, 以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掌握必要的技能, 养成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 在取得丰硕教学效果的同时, 促进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学生能力、技术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2.3 调整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课程体系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师应该与相关专家和学者进行沟通, 把握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未来发展的态势, 通过不断调整课程体系来提高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学的质量, 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

3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新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熟练掌握工程机械操作、维修、服务、管理等重点技术, 并具备较高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经济发展, 为建设市场培养出政治合格、职业道德高尚、专业技能水平高、文化素质强的人才。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所面临的需求是公路交通、市政工程、土木工程、矿石水电等人力市场。由此, 我们可以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教育要点进行如下分解:

3.1 坚持专业发展为导向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专业的综合能力培育为中心, 课程性质、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要符合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 因此, 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方法建议、评价标准等要以专业需要为切入点, 这样才能确保专业发展的方向【3】。

3.2 加速精品课程建设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应该将教育教学和校企合作联系起来, 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 重点将工程机械操作与维护、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排除等核心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

3.3 坚持特色教材建设

继续加强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校本教材的建设工作, 将其与工学结合相联系, 重点完成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学生未来发展有重要基础的《工程机械原理》、《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等教材的创编, 使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学生通过特色教材的学习, 真正提高和掌握专业的技术和技能。

3.4 做好监控体系建设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应该集中精力做好监控体系建设, 建立教务管理、工学包教学相关实训实习基地和企业等单位教学负责人、专家参加的工学包教学决策、指挥系统。建设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小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评比制度、教师绩效考核制度等构成的工学包教学评价与诊断系统。建设内部监控机制、听课机制、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学生信息员机制、毕业生跟踪调查、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制度等为主的教学信息收集系统。对工学过程进行监控, 完善对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给予及时通报和解决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经济发展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的影响, 说明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学的目标, 在结合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的基础上, 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讨, 提出了学工结合共同塑造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人才的模式, 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

关键词: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经济发展,教学模式,培养模式,专业人才,改革

参考文献

[1]孙文平“.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7) :34-35.

[2]沈发治, 张新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化工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7) :39-40.

7.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 篇七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 机械类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53-02

一、前言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对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企业在全球招聘工程人才时,会要求对培养工程师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学制与质量进行多边互认[1-3]。《华盛顿协议》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工程教育认证联盟[4-5]。2013年6月,中国签约正式成为会员国,这意味着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学生可以在《华盛顿协议》的成员国按照职业工程师的要求,取得工程师执业资格,实现“国际学位互认”,必将对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和工程教育改革产生重大影响[6-8]。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了开展专业认证,需要按照认证标准构建一套人才培养模式对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认证。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四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互为整体。本文在学校定位、基础条件以及行业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研究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师资队伍,完善支持条件,加强工程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达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培养目标与定位

我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每学年修订一次。每年7月份,由专业负责人召集专业老师完成对培养方案的修订,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供当年新生使用。修订内容以学校定位、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国内名校和同类院校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校内外专家、本专业教师和学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反馈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学校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人文品格、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定位为建设一所具有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大学。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同时考虑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师资力量等因素,将2012年定位的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修改为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更能体现当前学院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达成培养目标。

三、课程体系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各课程模块学分规定为: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模块对应学分为27.7%、14.4%、39.4%、18.5%。显然,现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学分偏多,而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特别是工程实践模块所占学分偏少,同时为了更好地达成培养目标和定位,对现有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需进行修改。

由于当今3D打印技术快速发展,颠覆了许多原来制造技术的原理与技术,因而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将反映3D打印技术的课程“快速成形技术”列入。同时“材料成型技术”课程调整为“模具设计与制造”,这样更适应用人单位需求。另外,对一些应用较强的课程如“液压与气压传动”、“ 数控技术与应用”、“ 机电传动与控制工程”等由原来的理论课时44学时调整为40学时,同时增加其实验课时。通过修订使课程体系达成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的各课程模块学分比例,又满足培养目标定位要求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四、师资队伍与支持条件

以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师资队伍,除了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之外,更应重视教师的行业背景。目前引进的年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历工程实践,因此学校学院创造条件安排没有行业背景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去挂职锻炼。同时,创造条件积极外聘企业高水平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定期开设讲座搭建学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

支持条件的作用是有利于学生达成预期培养目标,包括教室、实验室、仪器设备、计算机、网络、图书资料、教学经费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及其对应的管理制度。为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本专业加大了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依托“创新训练”、“创新比赛”等项目,增加了3D打印、3D掃描、快速成型和机器人等设备,进一步完善了实验室建设;与33家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能较好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

五、学生

工程教育认证以“产出导向”为基本原则,即以产出的产品“学生”为中心设计、实施教学活动,重点看全体学生的产出成就。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与支持条件都是保证和支撑学生产出的。

以前我们是以“教师能教什么”来安排课程,现在我们要以“学生要达到什么”来安排课程,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工程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学生过程中,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在“双导师”指导下,真题真做,完成基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并且在企业完成毕业答辩。其次,与企业合办工程训练营,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职业体验、学习与工程实践,提高工程能力。

六、结论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现有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等方面不断地进行完善,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地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凌波,王芮. 从《华盛顿协议》谈工程教育专业建设[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6-15.

[2]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培训教材,2013.

[3] 童玉松.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语境下的工程教育改革[J].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82-86.

[4] 曲永印,孙丽霞. 紧扣核心能力,构建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3(9):41-43.

[5] 江学良,胡习兵,陈伯望,范云蕾.专业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29-35.

[6] 孙慧,夏建国.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 职教论坛,2010(7): 33-35.

[7] 邓琼. 探究工程教育认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J]. 教育教学论坛,2015(3):97-98.

8.培养卓越机械工程师的论文 篇八

1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我校系列数控技术课程涉及数控加工、数控设备、机械加工与编程技术、CAD/CAM技术、工程机械制造、模具设计制造、先进制造技术等。长期以来,受资金的背景知识和评价标准的影响,教师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本课程的教学,有一种倾向,重视软件和硬件,忽视培训;高水平、突出的国内材料的特性是非常小的;办学模式单一,其自身的特点和多样化风格不足;实践训练不能保证所有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创新实验或充足的设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虽然我们采取了很多的数控技术为“科学技术”,高新技术研究和工程开发经验的积累,但在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的局限性,缺乏协调,教学和科研的融合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主要的问题是,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研究,教学方法不愿意做事不认真,教学成果,教学成绩,写作不觉得在教材的基础上缓解;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从照本宣科的科学研究的课堂氛围;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不能应用于教学、科研和最新发展趋势不是融合教学;教师科研个人之间的战斗,他们自己的业务,虽然古交是听说过,但没有更多的交流。教与学的结合成了空谈。相对于传统教学科研割裂的情形,教学与科研互动在4个方面具有优化作用和先进性。

1.1教育内容

教学不是按照一本相对固定、内容庞杂的数控技术教材进行授课,而是根据实际需要,以一定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将理论授课整合为结构合理、专业精深的专题讲座体系,其教学内容应是与时俱进的。

1.2教育方法

让在数控技术科研上富有学术成果的教师参加教学工作,有利于将相关领域基础理论中的知识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自然结合,形成高屋建瓴之势,真正做到深入浅出。

1.3教育分工

不是由一位特定教师承担一两个班级至少一学期的授课,而是由多名或更多的研究型教师,经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教研所长,面对更多的班级进行短时期、高水平的学术交流。

1.4教育考核

采用研究型专题写作等灵活形式,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核,促使教学重心向素质教育转轨,加大对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考核,加大对数控技术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考核。

2基于教学科研互动的数控技术系列课程改革

实现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把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制订课程计划的基本依据,在数控技术系列课程和社会需求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使数控技术系列课程教学从基于理论向重视实践和面向行动转化。

2.1解决了教学和科研相融合的机制问题

建立了教学和科研相互融合的机制,主要包括三部分

(1)结合学科建设和教研室工作,建立任课教师的评价体制,即制定处理教学科研关系的激励政策,教师的奖励、晋职、招收研究生等均要求教学与科研并重。

(2)任课教师自身要实现教学和科研之间的融合,即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注意学生的反馈,注意与实践相结合,注意通过研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利于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互动,有利于教师掌握当前社会的变化以及研究领域的变化。

(3)任课教师之间要实现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即形成“学科带头人”制度,以机械工程学科带头人为工作中心,数控技术的教学和科研都围绕其进行,一方面,通过相互传授和向学生传授其研究的内容,扩大团队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教学,相互听课,不断相互交流协作,互相学习,最终取得教学和科研的双赢效果。

2.2促进了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

结合课程改革和实验教学改革,结合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率,在引进高新技术硬件和软件的同时,将数控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引入课程教学,内化为数控技术教学内容,形成教学特色,从而使数控技术系列课程的办学水平得到提高,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交流得以加强,知识得以更新,素质得到提高。由于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教学、科研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2.3教学方式和方法迈上新台阶

自主开发了数控铣床仿真系统、数控车床仿真系统等虚拟实验系统,机械制造工程学CAI虚拟教学软件,数控加工技术、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编程与操作等CAI课件。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特有的教学思想,不但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以逼真的效果加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4优化数控技术核心课程,发展跨学科相关课程

从数控技术的系统性、整合性出发,减少了一些专业课的课时,将数控技术系列课程中带有共性的基础原理和方法整合、加强、优化至核心课程,尽量避免对学位课程进行过于具体的设计;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先后对本科生进行了数值分析、计算机图形学、Matlab科学与计算、复杂刀具设计等课程知识的培训,尽可能地拓宽课程基础知识;打破学科壁垒,先后聘请与我院有科研合作关系的设计与艺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临床医学院的专家举办机电产品造型技术、控制电机、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人体解剖学等课程知识的讲座,使学生形成了较为灵活的思想和较为宽广的知识背景。

2.5花大力气编写高质量的特色教材和专著

如何编写和使用教材是数控技术系列课程改革面临的新问题。我校组织数控技术科研和教学的精干力量,编写了《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自动编程与操作》《数控车床自动编程与操作》《数控线切割自动编程与操作》三部拟作教材使用的专著。该系列著作的特点在于:尝试将学科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的.内容糅合,内容科学合理、客观翔实;突出一个“新”字,现代化内容贯穿全书,使读者处于数控技术的发展前沿,拉近读者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距离;重视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动向,并尽可能地将这些动向反映出来;结合工程实际,融合机械设计自动化软件SolidWorks的三维特征造型技术、Matlab语言的数值计算功能,详尽地介绍数控技术CAD/CAM软件在模具和工具行业的应用;对于师生和社会读者普遍关心的数控加工技术的工艺技巧及特种加工技术等内容,也做了合理的编排。

2.6向本科生开放大型、精密科研数控设备

向本科生开放大型、精密科研设备,是在课程实践环节改革中将教学科研互动工作落到实处的一项重大举措。但这种开放不是简单的开放,而是通过拟订培养方案,提出培养措施,安排开放时间等,将其纳入专项培训、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工作计划中。得益于该措施,学生不但有机会接触一些高精尖的数控设备,如数控高功率横流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数控YAG固体激光器、立式数控加工中心等,一些学生还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了部分相关科研子课题的研究工作。该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数控技术教学中存在的课程理论化、实践环节简化、实践训练弱化的现状。

3结束语

9.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 篇九

摘 要:随着湖北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与发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目前行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利用湖北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与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多元化考核体制、课程体系结构与教材建设等多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职教集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改革

2006 年,湖北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北现代制造、电子信息、旅游三大职教集团化办学开始,掀起了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新篇章。进过了近10年的努力,通过参与湖北职业现代制造教育集团化办学,探索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下的改革新动态。

一、专业教学改革背景分析

1.行业背景分析

机械工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较好地发挥了支柱产业的作用。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经历了“十五”“十一五”连续十年的超高速增长之后,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12年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18.41万亿元、18.0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4%和12.54%。2013年1-5月份,全国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出口交货值6,830.31亿元,同比增速为负0.16%,与上年同期相比下滑了7.05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几年,我国机械行业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但全行业将在“十二五”规划指引下,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机械工业有望继续实现平稳增长。

根据调查情况分析,目前大部分的工程机械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工程机械行业市场竞争由产品转向服务,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与企业保持同步转型。

2.集团化办学的背景分析

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组织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而组织的教育团体,是近年来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模式。职业教育集团的组成主体包括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六类。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不同主体可以充分发挥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按照组建形式的区别,职业教育集团可分为围绕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特点,面向地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围绕行业人才需求,由行业组织牵头组建的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跨区域或跨行业的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以招生就业、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为合作内容的特色型职业教育集团和涉外型职业教育集团等。

湖北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湖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精神的切实行动,是新形势下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办学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企业参与培养技能人才的战略性举措。

二、专业人才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已经实行多年的“项目引领、学做合一”为基础的单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营造企业工作情境,突出不同课程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及多样性,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相适宜的教学模式,实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岗前培养、岗上训练、岗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技术教育与人文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完整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积极探索“做中教、做中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1)建立校中生产车间,利用集团资源,将企业的某些车间搬入学院,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到企业的真实场景,车间的一线人员可与专职老师共同开发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2)建立厂中教学车间,将课堂搬到企业中,派遣专职老师和学生共同亲临企业一线,与企业共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综合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做到和企业共同管理、共同育人、共同研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实践教学变传统的模拟教学环境为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强调教学的工作真实性和综合性,强调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养成职业能力。结合实际工作场景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采用项目贯穿于学习各个阶段,由简单到复杂、循序递进的教学模式,三、校企共建多元化考核体制改革

1.完善企业、教师、学生等多元化评价主体,拓展评价活动的参与度。

课业评价是一种双向的活动,评价活动应越来越多地吸收被评价者参与,评价必须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样评价才有意义。在集团化办学模式下,由于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学单元及教学主体也不仅仅是专职教师,因此必须拓展评价主体构成,对于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形成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自评、学生小组评价等评价主体多元化机制,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有利于弥补因评价主体单一带来的缺欠,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2.考核评价依据多样化,加大形成性评价比重。

一般而言,考核评价主要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大类。目前,对于部分专业基础课程,高职院校大多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科终结性成绩评价,即一卷定性,过于片面,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静态与动态结合的综合评定,因此,强化形成性评价,加大对学生上课出勤、实践操作及其他第二课堂活动的考核,通过过程测试,清晰地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等综合素质情况。当然,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应做好日常检查、考查、考试或测验等评价环节的统一,避免顾此失彼。

四、课程体系结构与教材建设的改革

1.课程体系结构建设改革

充分发挥和利用职教集团的资源优势,寻求中职学校和企业对专业教学在资金、设备、场地、师资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支持,与中职学校联手,利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师资队伍,在坚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实施的同时,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专业内容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地点。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校企双方设专人负责教学督导,及时反馈信息,解决专业教学计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内容和方案,专人负责现场管理、指导和服务;企业积极配合,协调安排学生的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保障;把考取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每阶段都要紧跟企业生产实际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根据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及时修订和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内容和环节。

依照机械制造行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结合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技术资格标准,构建“通识素质模块+基本知识与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岗位技能强化模块”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通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专业课程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两部分,其中专业技能模块以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为主,将其中技能培养模块的教学安排在中职学校教育为主;岗位技能强化模块作为拓展课程主要是针对业务领域的拓展、高新技术应用或者是知识的深化,主要安排在企业完成教学。

2.师资建设改革

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巧匠”对接。充分利用职教集团办学优势,提出了以专业为单位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即:1 个专业由至少1 名技能大师或教学名师、校内和企业的专业带头人2 名、校内专任教师团队和企业教学团队(或管理团队、或技术团队、或车间团队)至少2 个团队组成。打破传统的企业兼职教师个体聘用方式,各专业分别以“管理团队、技术团队、车间团队”成建制形式从企业的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和管理部门聘请“企业教学团队”。制定“专任教学团队”和“企业教学团队”(或管理团队、或技术团队、或车间团队)建设规划,创新了教学团队组织管理模式,构建了以校企“双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企业生产车间为载体,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协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落实校内“骨干教师”与集团内“能工巧匠”“一对一”结对,建成“结对共聚”的专业教学队伍,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巧匠”对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参考文献

[1]《依托职教集团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徐芳,《职业教育》,2013年4月下。[2]《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刘德仿、王旭华、阳程,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11期

10.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 篇十

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资源;毕业设计

【基金资助】教育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专项(11JDG003),塔里木大学校质量工程(TDZGJC090108;TDZGTD09009)。

1.新疆高校建立机械电子工程专業的意义

文献1中指出新疆科技人才中高新技术、复合型创新人才严重短缺,并且对本地人才的开发利用不足。新疆地区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应该为新疆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其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应适应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以下简称“机电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掌握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和信息技术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具备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设计、制造、开发的工程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正如文献1所述,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急需这种人才。

塔里木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本科生源中80%左右是新疆人。学校自建校以来,已经培养输送毕业生2万多名,大多数毕业生已经成为自治区和兵团的专业技术、科学研究和管理方面的骨干。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09年开始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专业,并于2010年开始开设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成为新疆自治区与生产建设兵团的唯一一所具有此本科专业的大学。本文就如何建设好此专业并为新疆培养合格的机电类应用开发型工程技术人才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以新疆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我校的发展思路是“做塔里木文章,创区域性优势”,立足南疆,面向兵团、服务新疆、辐射西部,并且我校大部分毕业生在新疆特别是南疆就业。因此我院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服务新疆的机电类应用开发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实现此目标,我们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A.科学制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a.目前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学生座谈时,学生普遍反映课程科目较多,同类同性质科目存在且有重复之嫌疑,跟专业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的课程较多。

在与任课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培养方案的某些课程的设置纯粹为教学,与教师的科研关系不够紧密,因此教师的教学激情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通过与实习单位交流,发现一些学校机电类毕业生的专业学习内容齐全,宽口径实现较好,但宽而不精,掌握的深度和力度不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不深入,在某种程度上理论性教学占据更主导的位置。

b.拟定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和相应措施[2]

专业方向进一步明确,并与教师科研方向结合。组织相关教师走访新疆典型的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机具制造业并调查其目前的机电一体化程度和人才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院确定专业方向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制造,并将其具有代表性的数控技术、PLC在培养方案得到落实和强化;同时,机电专业部分教师的研究方向为数控技术和农业装备的自动化方向,将相关课教师科研工作与专业方向主线紧密相连,不出现脱节和不相关现象。结合教师相关学术研究方向的成果开设实践课程,这样可以保证在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同时也在专业相关实践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学习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机电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环节的技能训练应由浅入深,理论课与实践课交互安排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分层次进行,形成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在集中实践环节安排上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增强对基础专业知识的认识,注重资料查阅和提炼能力的培养,注重机械电子工程知识的综合运用。为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强化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工程项目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要课程整合。将相关课程整合,注意分工和衔接,提高核心课程的系统化和综合化程度,利用有限的课程和学时满足日益增长的专业知识需求。如将数控原理与系统、数控机床与编程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整合为数控技术;对机电传动与控制、可编程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进行分工,分别讲解电动机和接触器继电器控制,PLC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逻辑位的使用,了解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过程。

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增强本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以往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机械CAD制图的基础上,新开设了三维实体设计、机电系统仿真技术等教学课程,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机电工程中的运动学仿真、动力学仿真、机电系统控制等问题的能力。

B.认真组织教学资源开展专业教学

实验室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和科技创新的基础,其建设、管理改革必须特别重视。如前所述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多,所需的实验室分布在不同的院系。为了满足专业课程实验需要并提高资源共享效率,应合理使用实验室。对于涉及专业很多的实验室,学校集中建设、集中管理,对于仅适用于机电专业的综合实验室,学校统一建设、授权管理。这两种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既保证交叉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又提高了所有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机电专业的教材建设也必须重视。

此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点的覆盖应该体现对相关专业知识点的融合与升华。专业教材是否适用,要看专业教材包容的知识点是否是课程体系结构中所涉及知识点的最小覆盖,要避免不同教材的知识点重合度太高。专业教材是否适用,还要看知识点分布及出现的时间顺序是否合理。同时考虑到我院此专业可能招收民族学生,在教材的建设方面应注重双语教材的编写。

认真组织机电类应用型人才的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学校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习和实践结合的深化。在机械类毕业设计中,我们采取了如下的方式:双向选择题目;真题真做,尽量与生产、科研相结合;校企合作;[4]规范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细则等。这些方法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养成自觉想问题、发现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毕业生尽快融入实际生产,缩短就业适应期等。

目前我院机电专业还没有毕业生,但其毕业设计也应该做好充分准备。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在新疆具有如下特殊性:一方面,为了培养服务新疆的机电类应用型人才,并锻炼毕业生将四年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应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设计题目一般是综合型的设计机电一体化化产品;另一方面,目前我院教师中大部分教师的研究方向大多数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只有几个教师的研究方向是机械电子工程,如果由少数几个教师带几十个毕业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将受到影响。解决上述两方面矛盾的方法是组成指导教师团队。每个指导教师团队既有机械教师也有电气化教师,毕业生在做毕业设计无论有哪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请教相应的教师。

[1]徐金文.新疆科技人才的培育与发展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0

[2]聂春燕.提高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与实践.长春大学学报.2010.04

11.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CDIO,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山东交通学院是“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高校, 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首批试点本科高校。在此背景下, 我校提出培养“具有成长力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并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新优化, 构建了以“大平台、小模块”为主体, 以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塑造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然而, 近年来由于我校生均教学条件局限, 实践性很强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在“厚基础、宽口径”口号驱动下, 变形为“大量的大课堂理论+少量的实验课”教学模式, 这种大量的“纸上谈兵、粉笔教学”不可避免造成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脱节、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科及高新技术发展存在差距, 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等现象。当前, 我校机械电子工程类课程的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的培养等问题。

(1)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 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

(2) 专业教材、课程教学内容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一些新技术和方法、新设备、前沿知识难以及时进入教材, 使得学生不能及时掌握, 造成“大学学的很多知识没用, 有用的知识又没学到”的现象。

(3) 实验室资源利用效率低

对于机械电子工程类项目, 项目研究工作较枯燥乏味, 学生不愿意到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 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导致许多实验设备等资源使用效率低下。而且由于学生实际实践经验及理论知识的欠缺, 较多本科生不能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得不到实践锻炼。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 CDIO代表构思 (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施 (Implement) 和操作 (Operate) [1], 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改良乃至终结废弃全生命周期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学术知识, 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系统掌握能力。CDIO倡导“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2005年, 汕头大学工学院开始学习研讨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加以实施, 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2,3];清华大学的顾学雍教授在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系统原理两门课程中采用CDIO教学方法[4], 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增强了学生的自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协调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国内外的经验表明CDIO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 适合工科教育教学过程的改革, 按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尤其受欢迎。为此,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开展以项目为主线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 树立C D I O “ 教学做” 创新理念, 在教学体系上注重经典理论传承与创新理念培育的合理传递, 教学内容上把先进知识和实用技术进行相互融通, 教学方法上, 通过CDIO培养模式, 学生具备了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能力, 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

1 基于CDIO理念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发展方向及学院的实际, 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主线,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围绕“提高学生工程意识与实践能力”中心, 将工程实际项目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经过理论学习、实际操作以及技能训练3个教学步骤的实施, 让学生牢牢掌握相关的知识。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型人才, 构建以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为主线的面向工程应用的机械电子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 (如图1所示) 。

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 以CDIO理念为主线, 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方式, 强化了创新实践能力, 强调课程内容的动态性和先进性, 如电气传动与PLC、工程机械单片机技术等课程。将所有的实验课程按照基础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4个层次整体设计, 逐步形成层次分明的实验课程体系。通过开设不同内容的设计性实验项目、学科基础课程设计和专业课程设计, 直至毕业设计等, 强化4年不间断的设计性实践教学环节。同时, 以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师科研项目为导向, 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并实现相应功能, 培养学生善于“构思—设计—实施—操作”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 各项目均按照CDIO理念, 来源于工程项目, 这些项目均为机电一体化相关产品设计, 涉及机械、电气、液压、数学、物理等相关知识, 因此, 按照学生兴趣, 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组, 根据自己特长承担相应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工作。一般的, 每学期都会确定若干项目, 项目完成周期根据项目特点、复杂程度确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会有新成员加入, 也会有成员退出。项目组定期与指导教师沟通, 交流, 并提交项目进展报告及下周期计划, 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产品。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 加强学生实验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通过团队合作, 培养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 拓宽工程科学知识。

2 基于CDIO理念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原则, 开展应用型教学、应用型实验、科技竞赛、科研训练、项目实训及创业孵化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2.1 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实行校企联合培养, 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突出综合素质与个性化发展, 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 (如图2所示) 。“3”是指进行3年校内学习;“1”是指1年的校外工程实践与执业素能培养, 其中包括5个月机械电子工程企业实习, 3个月毕业设计与综合能力训练, 2个月执业素能与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素能通过社团活动、课程设计、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个性化岗位培训等, 实行分阶段渐进式养成训练, 最终获得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

2.2 实行成才双导师制和执业素能全程养成训练

专业教师作为校内导师, 企业工程师作为校外导师, 全程介入教学环节, 指导CDIO项目实施,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个性化发展;开展公共基础课教学与专业对接, 实施全程职业素能养成培养。激励教师工程实践锻炼的积极性。每年选派6名左右中青年专业教师到对口大型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 实现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100%。形成学校服务企业, 企业指导办学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修订校企联合专业核心课程群, 双方共同承担课程教学, 教师积极带领学生深入合作企业实习, 参加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设立企业与学校双导师制。在每年的毕业设计中, 都有不少学生进企业, 直接参与企业相关课题的研究, 例如学生毕业设计题目“人工智能气候室控制系统研究”“沥青拌合站控制系统的研究”“液压挖掘机仿形操纵智能电液控制系统的研究”等, 在学生开始做毕业设计时, 学生就进入企业, 跟随企业技术人员一起研发, 从而圆满完成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 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积极创造条件让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与学术讨论, 每周组织课题组学生进行讨论, 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及收获, 例如让部分学生参与“路面加速加载设备及检测系统研究”“高速公路浓雾监测预警系统的研发”等课题的研究工作, 并发表了相关论文。举办各种学术讲座与科技交流, 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讲座, 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机械电子工程科技前沿与发展方向, 开展各种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并纳入学生培养学分体系。制定激励政策, 把教师承担本科生导师作为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的参考指标。

2.3 采用精品课程群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素能结构, 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共建专业核心课程群, 优化课程体系, 形成以省级精品课程为龙头、校级精品课程为主体的精品课程群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力争建成1~2门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改革现有教学模式, 实施现场教学、训练式、探究式教学等;进行考试制度改革, 采用口试、笔试、实机操作、作品展示等多种考核方式, 加大平时考核所占比重, 注重能力与素质培养。鼓励教师联合企业按照CDIO理念以各种方式将科研课题与科研成果、教研课题与教研成果引入教学, 服务教学。如:编写新版教材, 将科研、教研内容写入教材与教案, 采用训练式教学、现场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完善学院内部的学术评价机制, 把科研服务教学的效果作为项目评价的重要内容。

3 基于CDIO理念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

多渠道筹集实验室建设所需经费, 为新建实验室配备性能优良、数量充足的仪器设备, 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自己设计、调试、操作, 并最终形成报告。

当前, 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现已建成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占地面积8 000平方米, 仪器设备总值4 000多万。校内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基地有: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工程机械实验中心、机械基础实验中心、工程机械研究所等。其中, 工程机械实验中心的电液控制实验室为“交通运输部重点建设实验室”, 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和电气控制实验室是校内重点实践教学基地。校外教学基地建立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企业、机械电子产品设计企业等10多处专业实习校外教学基地。

2014年交通运输部资助我校工程机械专业教学实验设备专项经费新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相关实验室:工程机械智能控制实验室、工程机械液压传动与控制实验室、工程机械虚拟仿真实验室。

3.1 工程机械智能控制实验室

主要用于实现与工程机械相关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堂及实践教学环节,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工程机械电控系统、数据采集及总线通信等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及应用, 培养学生对工程机械常用电气系统的维修、设计和研发等技能,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为毕业后从事该领域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实验室有沥青拌和设备称重计量实验台、工程机械智能信号采集和处理分析综合实验台、挖掘机电控系统实验台等一批先进的教学设备, 满足学生的实验要求。

3.2 工程机械液压传动与控制实验室

现有电液比例/伺服阀试验系统、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平台等, 主要用于实现工程机械液压传动课堂教学等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液压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以及液压回路的设计, 组装、调试等技能,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3 工程机械虚拟仿真实验室

工程机械虚拟仿真实验室采用面向应用的仿真技术, 通过1D和3D虚拟仿真软件、实验系统和工程咨询服务的独特组合, 涵盖从系统动力学、结构和声学品质, 到操作性能、耐久性、安全性及功耗方面的仿真。综合利用该实验室的仿真功能, 能够评测热、流体动力学、电气和机械系统特性方面的多物理领域系统中的各种不同子系统的特性, 可以快速建立精确的模型并对其真实性能进行精确仿真, 评估各种设计方案, 能够进行工程机械仿真设计和性能优化, 如噪声、振动、系统动力学和疲劳, 进而来综合权衡产品各方面的性能。该实验室主要包含一维多领域系统仿真集成平台、三维系统仿真集成平台、工程机械硬件在环仿真集成平台和振动噪声与模态测试系统四大功能。

4 改革效果

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自从开展了以项目为主线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后,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兴趣有了极大提高, 期间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得了山东省精品课程一项, 交通运输部课题2项,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1项等。同时, 以项目为主线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先后获得山东省机电产品设计竞赛一等奖8项, 二等奖16项, 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5项, 挑战杯一等奖7项,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 结束语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我校优势专业, 该专业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及实验室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开展以项目为主线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 树立CDIO“教学做”创新理念, 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学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CDIO项目实施过程中,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有力的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谢爱娟, 曹剑瑜, 罗士平.CDIO视域下构建“五位一体”实验教学新模式[J].教育研究, 2015, 38 (1) :98-101.

[2]顾佩华, 沈民奋, 李升平.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1) :12-20.

[3]段庆茹, 阚连宝, 吴国忠.CDIO教育模式中国化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10) :33-37.

上一篇:秋天里的果园作文300字下一篇:支部2010年组织发展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