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体会(共8篇)
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初中读书心得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它以生命轻重二元论来观察世界,审视灵魂,诠释生命真谛,它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以及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等。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
读完此书,感觉它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从树根到枝干,层层剥离后,才逐渐体会到作者在竭力想告诉我们,生命中所谓没有重量的轻松和自由,有时是让人无发忍受或无法承受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当我们的生命中无人打扰没有责任的重压和生活中的各种烦恼,甚至没有与亲朋好友之间的摩擦争吵时,那份轻,反而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承受的。因为那些让我们时时烦恼和痛苦的事情实际上组成了我们许多时候寻找不到意义的生命。是它们填补了我们的人生,也正是它们,赋予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意义。
在生命的长河里,每个人都离不开“轻”。“轻”是人留恋的终极原因,比如:亲情,爱情,友情,音乐,欣赏大自然,艺术创作等这些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太轻的重量,我们反而觉得它沉重的像巨石,压在我们渴望轻松、向往自由的灵魂上。倘若,我们的生命中没有了这些琐碎的“轻”,那么,我们就不会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作文Www.ZuoWEn8.Com/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有时候,那些看似很轻的东西,也会是生命中承受不住的情。正因如此,我们的生命才会那么的多姿多彩。
每个人亦离不开“重”。“重”能给人带来充实,在“重”的圈子里,人们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从其中感到心灵充实的幸福,人们在人的本质力量化过程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为自己自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比如:当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我们心中洋溢着喜悦之情,我们会通过“奖牌”看到我们的本质力量,体会到被众人肯定后那种精神上无限的幸福。所以“重”在我们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了“轻”与“重”外,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可称为“沉重的轻”。所谓“沉重的轻”,是指人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孤独等难以承受的感绪和纠缠在精神之中解不开的死结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生命中的“重”与“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时时刻刻都存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那么我们究竟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这值得每个人思考。
人生应一边赶路,一边观花。 在这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应该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娱乐。学会有选择性的得失,学会如何把握自己、释放自己。我们的人生需要在同一生活段,完美地把学习工作娱乐结合起来。同时要学会“轻”与“重”的取舍,懂得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要用强大的内心与自由的灵魂去面对生活中的“轻”与“重”,感悟生命过程中的真谛,追求人生的幸福。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初中读书心得2
早就听说有一本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小说,一直想看看,几年以前在书店里没有找到,时间久了,也就忘了。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到书店里看到了这部小说,也由此对本书的作者——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但当我看完之后,对这部小说的名字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不知道它为什么要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呢?再次看完之后,有了一点感觉,但也还是很模糊,觉得此书真的不好弄懂,深奥的如同一本哲学。也许是我才疏学浅、太笨的缘故吧,总之,难以看得透彻。所以,我的读后感也不一定说的正确,希望能得到了解这本书的朋友给予提示和谅解。
首先我觉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轻”字,在这本书里其实份量是最重的,是反其意而用之。如果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强调的是“不能承受”,那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反过来说,能承受的只有“生命之重”了。如果能抛去本书中那些令我反感的晦涩情节和细节描写,我不得不承认,它不愧为一本非常好的充满哲理性的小说。那么又怎样来看待人生中的轻与重呢?我的理解是:轻是逃避,而重是责任,是为自己,也为他人负责的一种崇高境界。而书中的几个主人公,都是不想对别人负责,甚至也不想对自己负责的生命之轻者,比如说托马斯的逃避家庭,逃避亲情,甚至不想认自己从未尽过义务的儿子。在他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他总是在不断的更新着情人,只和她们保持着短暂的友谊。但就是这么一个放荡之人却又有着维护自己尊严的个性,他认可丢掉医生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也绝不在能换回工作的一张协议书上签名,从这点可以看出,他又是个矛盾的综合体,有着分裂的人格。
而萨比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国,逃避革命,是个典型的背叛者。只有特蕾莎,虽然她没怎么逃避,但她也只能在“卡列宁”一条狗的身上找到真正的不求回报的忠诚。那么这些逃避者的最终结果又是如何呢?当他们步入了中年,一无所获,认识到了这种逃避的生命之轻是最难令人承受之时,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了。因为生命是永劫无归的,不可以从新来过。所以,对一个有思想,有头脑的人来说,逃避人生,逃避责任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对曾经的生命之轻,都会是难以承受,也无法承受的。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初中读书心得3
生命看似轻如鸿毛,然而,人们常常感叹着生命的沉重,活着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到底是什么让人们感觉到沉重呢?
“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托马斯一直都认为,就算与特蕾莎一起时,他也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宁愿享受“轻”,也不愿去承担那份“重”。然而,当特蕾莎离开他时,他确实有那么一瞬间感觉到无比的自由,但是,很快这种轻飘飘的失落感又让他难以忍受。
当负担完全的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几乎远离大地上的生命,其飘忽不定生命中的运动变得太自由而没有束缚,慢慢地,人生也将失去了意义。生命永远是最为复杂的东西,轻与重的转换,灵与肉的扭缠,生与死的轮回,各种各样交叉重合时的的对立,也许这就是生命的面貌吧。生命在温馨明媚的白昼和阴郁冷暗的黑夜之间,没日没夜地延续……然而即使生命是矛盾的源头,即使生命是个谜,它对我们来说都是唯一的,不可取代的。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轻与重,在书中的每一个角落幽灵般地闪现着,生存、理想、媚俗、背叛都在这张轻重交织的人生之网中互相联系着,却永远地不能被逃离,生命之重,使人感到沉重的压力。正如文中托马斯感到特雷沙的嫉妒之重。正如特雷沙的梦给托马斯带来的谴责。生命之轻,使人感到无聊空虚。正如特雷沙的离去使托马斯的铁球滑落脚踝,但他却为奇异抑郁的自我迷醉而感到罪过。回望自身,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那轻重交织的印痕。
“沉重是真的悲惨,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每天我们行走在这纷繁的尘世间,早已习惯了匆匆的步伐,早已习惯了平平淡淡不带喧嚣的色彩。不管是轻也好,重也罢,生命中度过的日子就是有孰轻孰重的,实在难以掂量。当我们因害怕承担生命之重,放任自己去享受生命之轻时,留给我们的也必然是比以前的重还要更重的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所以,不要去掂量,不要去品味,只要不失重,那么我们就可以走得踏实,走得坦然。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初中读书心得4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于1984年所写,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米兰·昆德出生在捷克这个小国家,但是在他看来,生长于小国实际上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世界所了解。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作家写的东西只能令该国的人所了解,那么他不但对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更对不起他的同胞,因为他的同胞读了他的作品,只能变得目光短浅”。
本书描述的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为专横压榨之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揭示出隐秘的无情,探索爱的真谛,书中描述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每个人对不同的爱有自由选择的权力,自觉的背负起沉重的义务。人的各种责任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这却是人存在的实际标志,如果一旦将所有的负担解脱掉,人就会变得轻飘飘的。没有负担和责任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本书以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展开论述。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由于经历了失败的婚姻,他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他应付他众多的情人。有一天他在一个餐厅里遇见了作为女侍应的特蕾莎,他们以书为媒介彼此相爱了,托马斯对特蕾莎的爱违反了他之前制定的原则,他从不带女人回家过夜,但他却收留了特蕾莎,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旧流连在众多情妇之间,而全心全意爱他的特蕾莎却因为此事在嫉妒不安的梦魇中惊醒。在猜忌和恐怖的想象中惶惶度日后来特蕾莎搬到了瑞士。但是面对托马斯仍然与情妇私通以及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她毅然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分开之后的特蕾莎与托马斯彼此感到生活都很无聊,没有意义。他们意识到彼此分开了,虽然没有对爱人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生命却变得轻飘飘的,就像灵魂离开了肉体,行尸走肉一般。最后,托马斯又回去找特蕾莎,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相顾无言,但感受到的却是彼此对生命不可替代的重要。是重还是轻,似乎有了答案。也许“重”会使人无所适从,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但是“轻”却让人们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生不如死。
书中的另一个女主人公叫萨比娜,她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一,也是特蕾莎嫉妒的对象,萨比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她感到一次次的背叛使她的灵魂轻飘飘的,使她整个人没有归属感,游离于所有人之外。弗兰茨是被萨比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比娜的背弃,让弗兰茨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
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比娜只是他对---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茨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萨比娜和弗兰茨在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后才明白:原来生命中我们本以为无法承受的负担会在负担消失后,整个人生都变得虚无缥缈,我们没有了责任与负担的同时,也失去了我们之所以存在的依托,于是我们只能空虚度日,生命因此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也找不到我们存在的理由。
本书深刻探讨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对于“媚俗”这一观点的看法。书中提到,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人类的博爱都只能是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媚俗是以做作的行为取悦大众的。这种行为侵蚀了人类最初美好的心灵。可是,我们又不得不媚俗。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无法避免。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违背内心的价值取向去迎合整体的价值取向,个人似乎被集体所同化了。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的世界里,当我们的行为、意识、甚至精神与集体不相适应时,我们就会显得格格不入,无所适从。为了能更好的融入这一世界,我们又是只能委曲求全,改变我们的想法和观点,避免被群体所抛弃。当然,也有人会反抗,坚持自己对事物的认知,遗世而独立,但是我们又是否得知这种反抗是不是另一种方式的媚俗呢?其实,媚俗的不仅仅是个人,还有国家。媚俗是存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本书以这样的一个疑问作为全书的脉络,旨在探讨在生命中,我们到底是该选择重还是轻?在当今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是否能做出真正毫不后悔的选择?也许没有人知道答案,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来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每天面临着各种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当这些压力积压到一起,终有一天爆发的时候,我们会变得无所适从,我们会抱怨,会悔恨,甚至会选择逃避。我们想把压在我们身上的各种压力全部都解除掉,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认为生命是精彩的,我们再也不会被那些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所折磨。其实,这些压力就是我们所要承担的责任与负担。这些压力与负担是我们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责任,可是当这一切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时,我们就想着抛下这些我们生命中沉重的负担,希望我们的生命变得轻松起来。
的确,暂时放下这些沉重的负担让我们感受到了身心的愉悦。但是愉悦之后呢,我们又变得无所适从起来。然而,这一次的无所适从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之轻,这种轻让我们感受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像人生又一次迷失了方向。于是,轻又变成了我们的负担,我们不得不再次背上这些负担,即使这些负担有些沉重,但这总比我们轻飘飘的远离地面要好,我们的根在地面,飘在空中是比重在地面更让人无法忍受的事情。这时我们终于明白,原来我们承受的生命之轻比承受的生命之重更加可怕。
轻和重是两种相对立的存在,我们无法承受重,于是才选择了轻,但轻却让我们失去了生命赖以存在的依托。最终我们又一次选择了重。这是否是生命的循环往复呢?我们徘徊在轻重之间,游荡于幻想与现实之间,在一次次的选择之中看清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
轻与重,到底孰轻孰重?也许我们的生命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中得到重生。因为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才对轻和重的选择特别慎重。重的时候我们会想到轻的美丽,轻的时候我们又会想到重的意义。重让我们找到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轻让我们的生命变得空虚和飘渺。看起来我们已经有了对于轻重的选择。但是,我们在感觉重的时候该怎么办呢?除了轻之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什么?我认为,我们需要在轻与重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样可以实现肉体与灵魂的对接。在我们感觉生命无法承受这重时,
我们要把自己变得轻盈一点,但这种轻并不意味着放下所有的重,而且重不是我们放下就消失不见的,我们要从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追求些许的轻,这样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会让灵魂得到升华。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初中读书心得5
去年一年看的小说不少,有长篇巨著《巨人的陨落》,有东野圭吾的侦探小说,看起来都很精彩引人入胜,但是似乎看完就没了,仅仅是用于消磨时间的好读物,并没有给我的内心留下太多的东西。但最近看的两本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哲学意味更浓,也更能启发我的一些思考吧。米兰昆德拉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可以说看得我云里雾里,似懂非懂,而像我这么好奇心极重,越是不懂就越想要抽丝剥茧去分析一下,揭开这本书的神秘面纱。
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为何产生爱情?
托马斯是医生,而医生就是那些无论发生什么,都愿意终身照料人类身体的人。特蕾莎的出场形象就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他们两人对比而言,托马斯太强,特蕾莎太弱,他一定对她产生了强烈的保护欲。托马斯的其他情人可以没有他,但是特蕾莎离不开他,似乎离开了他就活不下去。
特蕾莎非常美,其母亲美得像拉斐尔画中的圣母,等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有九个男人向他求婚,最终因意外怀孕选择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第九个。姑且不谈论特蕾莎父母的婚姻,一个美如画中人的女人和一个富有男子气概的男人结合的产物,特蕾莎当然是极美的。
偶然的命运之鸟
在书中恰是六次偶然把托马斯推到了特蕾莎身边,好像是自然而然,没有任何东西引导着他。当托马斯看到特蕾莎和别人跳舞,看起来他们就像是一对恋人的时候,他意识到特蕾莎的爱情也可能与其他任何人产生,并非如此不可。近来,我也深刻感受到爱情并非唯一,我们可能在偶然的时间偶然遇到一个人,然后和这个人恋爱,但是我们偶然遇到的也可能是别的人,和别的人恋爱。真的并没有所谓的命中注定,一切都只是偶然的机缘,两个人相遇,然后命运就交织在了一起,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努力让偶然遇到的那个人变成“对的人”。
托马斯——灵与肉
追逐众多女性的男人被归为两类:一类是浪漫型的迷恋,他们在女人身上寻找的是自己的理想,然而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因为理想是从来不可能找到的。个人觉得《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男主弗洛伦蒂诺就有一些浪漫型的迷恋成分,但又不完全是,因为他一开始就找到了自己理想,那就是女主费尔米娜,在对女主求之不得后有过各种各样的爱情,也曾放浪形骸,最终在几十年过后又与女主再次相遇,为这跨越几十年的爱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一类是放荡型的迷恋,而托马斯毫无疑问应归于此类,尽管他爱特蕾莎,尽管他的放荡给特蕾莎带去极大的痛苦,他还是不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那种征服不同女人的欲望。灵肉能否分离还是看个人,托马斯可以,特蕾莎却不行。
特蕾莎——爱情之重
特蕾莎的世界只有托马斯和卡列宁(他们共同养的狗),当托马斯一次又一次背叛她,她跟托马斯说“我被活埋了,埋了很长时间了。你每个星期来看我一次。你敲一敲墓穴,我就出来。我满眼都是土。”看到特蕾莎说出这样的话,我觉得她很可怜,为她感到悲哀,因为托马斯几乎就是她的全部,她的喜怒哀乐几乎都被托马斯牵制。其实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将自己的人生过得多姿多彩,她们的人生有很多个支柱,而爱情只是其中一个柱子,当爱情这棵柱子倒塌,还有很多其他柱子支撑着她的生活。所以爱情对于她们重要但又没那么重要,只不过是让生活锦上添花的东西。
萨比娜——轻与重
萨比娜天性叛逆害怕责任,她可以轻松地以情人身份与弗兰茨交往,但是当弗兰茨为了萨比娜离婚,想要与她真正在一起的时候,她又抛弃了弗兰茨,因为她害怕责任害怕禁锢。听起来萨比娜确实活得潇洒轻松,拥有众多情人,而又不与任何一个人的生命捆绑在一起,她是自由的鸟。然而呢?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人有时候不就是因为一些与他人的羁绊,才彰显出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弗兰茨——真实与虚幻
弗兰茨是梦想家,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下。萨比娜是弗兰茨的梦想,弗兰茨去到柬埔寨边境,仅仅是因为萨比娜,感到萨比娜久久地凝望着他。然后柬埔寨之行又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唯一真正的生活就是那个戴着眼镜的女大学生,而不是萨比娜。现实大于梦想,远甚于梦想。梦想无疑是美好的,我们极具想象力的大脑可以把梦想勾勒得完美无瑕,然而当梦想成为现实,等待我们的也许就是幻灭。所以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活在真实中吧,那才是唯一属于我们的实实在在的生活。
书中人都是极理想主义,现实中大部分人还是负重前行的吧,这也是为什么我对这本书似懂非懂,而主要是不懂,因为我是平凡人。
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体会 篇二
“有些时候我觉得任何与他人的接触都让我作呕,就像一些浪漫主义者所描述的那样,我受到的压力让我厌世。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陌生人一般,被拒在世界的高墙之外。”——卓别林
9月16日,年仅28岁的演员、歌手乔任梁在上海意外死亡。2013年2月16日,新浪微博上名为“sienna赛娜”的姑娘,在微博上留下遗言后,纵身从高楼跳下。2012年3月17日,南京姑娘“走饭”用时光机发送了她的遗言,当人们看到遗言时,她已经选择了用上吊自杀这种极端手段终结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三个正值花样年华的年轻人,结束生命却是因为同一个原因——抑郁症。与“走饭”看似轻松的“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的遗言不同,赛娜的遗言冷静、理性、清晰,但又充满痛楚。“抱歉很多事情没来得及处理和交代就离开。抑郁症太痛苦,世界变得黑暗扭曲,再努力也感受不到任何美好,想什么都想到死。姥姥在叫我,应该就要精神分裂,实在熬不住了。再见,大家。”
我反复看了多遍,感伤和痛惜之余,感觉他们对抑郁症有很多认识误区。这种经专业治疗本能治愈的疾病,如今越来越成为高频率的隐形杀手。假如不是这些错误认识,也许他们就能坚持下来,走出黑暗。这要命的抑郁症究竟是什么呢?
01
一条名叫“抑郁症”的大黑狗
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
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丘吉尔
在传统的英国小说里,绅士们外出散步时,往往会牵着一只黑色皮毛的爱犬,不论发生什么事,它都形影不离地跟在主人左右。丘吉尔把抑郁症比作黑狗,虽然带着几分自嘲,却非常贴切。在那之后,黑狗就成了抑郁症的代名词。因为抑郁症真的像黑狗一样非常忠心地跟着你,至死方离。
抑郁症:凶猛的“精神癌症”
很多人知道抑郁症,但很少人了解抑郁症。大多数人们认为,抑郁症是种“情绪病”。得了抑郁症的人,都会“小心眼”“想不开”“爱钻牛角尖”“敏感脆弱”等等。其实不然,抑郁症就是一种病,有着和其他疾病一样完整的生化过程,抑郁症不是一种情绪,不是靠“你想开点”“没那么严重啊”这一类鸡汤式的开导,就能解决问题。说得粗俗直白一点,抑郁症不是心理有问题,而是脑子有问题。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已经失去了“开心、想开”的精神调节机制。
抑郁症是一种生理心理双方面的疾病,会影响大脑环境内的激素分泌水平从而干扰个体的正常情绪感受,甚至(尤其是重度抑郁症)会直接导致大脑的器质性病变,从而扭曲个体的三观和人格。换句话说,抑郁症更像是一种“精神癌症”。
这种痛苦在重度抑郁症患者身上表现的十分明显,他们几乎丧失了所有人际交流能力。原先轻而易举的小事,对他们来说都极其艰难。他们思维受阻,口不能言,力不能事,欲念全无,感情淡漠,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生不如死。”很多患者在接受采访时这样概括到。
社会功能受损如同一条长在大脑里的黑狗,它不停地压迫着患者的脑神经,把他们推向崩溃的边缘。抑郁症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失去活力的人生是十分可怕的,有一位患者曾这样描述自己得了抑郁症的感受:“突然发现我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曾经很想去做的事情,现在却一点也不想做,不知道那是为什么,有时候该吃饭了,我却想,我还得把食物拿出来,放在盘子里,得切,得嚼,得咽,这一切都让我感觉非常的难受。”
这种对一切失去活力疲惫状态一步步将抑郁症患者逼向崩溃的边缘,于是,抑郁症成为了因疾病和残疾所造成的生命损失中最为显著的疾病之一。自杀率高成为抑郁症最大也是最可怕特点。有数据显示:“所有自杀者中,70%患有抑郁症;7个抑郁症患者中,最终有1个自杀。”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高达10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第2位致残疾病。仅我国抑郁症患者就高达9000万人,只有8%的人能够接受正规治疗。我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其中一半以上为抑郁症患者。25%轻度抑郁症患者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而重度抑郁症患者,比例竟然高达75%。抑郁症已经成为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可怕杀手”!
抑郁症:看不见的“伪装者”
张国荣、三毛、海子、阮玲玉、周星驰、崔永元、白岩松、丘吉尔、川端康成、海明威、戴安娜王妃、憨豆先生、梵高、陈琳……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却是长期抑郁症折磨。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大约有12%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曾经历过相当严重、需要治疗的抑郁症,而且抑郁症往往具有“隐形”的特征。这些人也许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我们崇拜的名星、政坛要人、医生、律师、学者……他们总是逗我们发笑,给我们力量,但是拉上窗帘,自己却连笑都不会了。他们是最好的“伪装者”。他们的痛苦只是没表现出来,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很健康。
高知、白领、明星、医生及企业高管一族,由于所承受的竞争压力和精神压力更大,抑郁症发病率尤其高。2005年,国内通过抑郁量表对上海各级医院的医生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就显示,有69.4%的医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
中国心理协会公布的中国职场抑郁症调查数据显示,工作场所中的抑郁症患病率高达2.2%至4.8%,也就是说在50个人的团队中就有一到两名抑郁症患者。
如此数量庞大的抑郁症群体为什么会选择隐藏自己的病情呢?
抑郁症患者:一个被污名化的群体
在中国,有9000万的抑郁症患者,我们日常生活里却几乎看不见,他们全部缺席在病耻感的后面。得了抑郁症的人,往往很早就会产生病耻感。尤其是男性患者,这样的病征在社会上的解读是抗压能力小的,懦弱的,无能并且影响男性力量的。因为自我评价低,内心的羞耻感往往使得他们不愿意与人多谈及自己的状况。这往往延误了早期进行心理问题咨询的时间。
大多数不了解抑郁症的人对抑郁症患者并不友好。他们会认为抑郁症是矫情、是“太闲了”“想多了”。一位抑郁症患者曾告诉我,自己最大的痛苦来源还不是病症本身,而是需要去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这件事本身已经为他招来了太多的侮辱。在中国,患有精神疾病或是去精神病医院治疗即被贴上“耻辱”的标签,人们通常认为精神疾病患者能力低下、性格脆弱、具有危险性及暴力倾向。这些刻板的印象使得抑郁症患者更加排斥与外界的沟通,拒绝将自己的痛苦向他人倾诉,只能独自忍受病痛的折磨,使得病情加重。
有抑郁症患者从精神病院出院后失去了原本良好的就业机会与稳定的工作。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遭到排斥与疏远,甚至在婚姻中,也会遭到伴侣的嫌弃与不解,从而导致婚姻破裂。
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不少抑郁症患者十分抗拒坦诚自己的病情,有的直接人间默默消失隐居起来,有的会很久不见,风轻云淡说一句,也有的跑去安定医院,偷偷开了一堆药回来。他们感到羞耻,并且无法言说。甚至作为朋友和病友,他们彼此之间都很少交流关于抑郁症这件事。在潜意识里,抑郁症仿佛和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一样,说出来不够礼貌,是跨了界限,出了分寸。仿佛这是一个禁忌和创伤,必须闭口不提,无法堂堂正正地谈论。
对于大部分心理健康的人来说是无法理解抑郁症的,在我们的认知里面是不能将复杂的生理病症和心理问题联系起来。当我们善意给患者意见或者施舍同情的时候,背后的含义是——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我不能同感。这些微妙的情绪都在无孔不入地影响着抑郁症患者原本就很脆弱敏感的内心。
很多抑郁症患者本身觉得人生索然无味,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不想和这个世界建立起任何关系。这种无法言说的羞耻感,会更加想让人放弃和他人交流的欲望,尤其是这个交流除了要突破自己本身的羞耻外,还要打破别人认知的盲点。
这世上可能没有其他更加难堪的病症,要你先用很久的时间为自己确诊,然后花更多的时间来隐藏和装作什么事都没有,以及要跟别人解释清楚你真的得了抑郁症,而这一切的时间要比你去治疗抑郁症的时间加起来都要多得多。
不光是病情,仅仅是这些厚重的时间和努力往往就会击垮一个人的意志。你永远无法跟主流那些要求你乐观向上,阳光坚强的人去解释自己,并且这个正能量的社会自古都是讨厌懦弱的人并且匮乏相应的同情心。所以当乔任梁抑郁症自杀了之后,那些对抑郁症无知的人们再次用愚昧和恶毒杀了他。
于是现实中,抑郁症患者只能独自消化着难与人言的痛苦。即使他们能够表达,外界也难以理解。“不患抑郁症,你永远不能了解这个病的痛苦。”一位患者说。
目前,整个社会对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还少有认知。大多数选择去医院就诊的患者已经达到中度、重度抑郁的程度。还有很大一部分抑郁症患者到死都难以得到及时救治。且由于中国人对精神健康长期忽视乃至防治失守,更多的正常人也逐渐迈入抑郁症的阴影中;而隔膜与无知,使得抑郁症这个本可治愈的疾病,成了能吞噬人生命的猛兽。
02
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快乐?
一个人去看医生,他说他感到很抑郁,说生命太严苛太残酷,说他觉得自己在危机四伏的世界里感觉孤身一人。医生说:“处方很简单。今天晚上最伟大的小丑帕格里亚齐在城里有演出,去看看吧,应该会让你心情好起来。”这个人突然痛哭失声,他说:“可是医生……我就是帕格里亚齐。”——电影《守望者》
在中国,很少有人有看心理医生的习惯,情绪上的一些问题会处于一种说了矫情,不说憋屈的状态,并且这些问题是吃一顿火锅喝一次大酒解决不了的,两顿也不行。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排解和疏导,长期下去就会累积成疾。
抑郁症是现代社会畸形高压下的病态反应
近年来,中国民众心理疾病呈高发态势,我们已经步入“全民焦虑时代”。社会越是进步,压力越是巨大。学生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削尖了脑袋备战高考,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又要面对“毕业就失业”的窘境;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除了面对生存压力外,还要接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步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让这个群体几乎成为压力的巅峰时段;老年了,还要面对“空巢老人”的压力恐惧。在这种无时无刻不存在的高压状态下,抑郁症成为了现代社会越来越普遍的心理疾病。究竟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快乐?
高压下的负面情绪。从情绪的角度看,心理学家认为抑郁者和正常人在负面事件解释上有三点不同。一是抑郁者容易对负面事件归于内在,为消极事件过分自责,而普通人可能看成运气因素或者他人因素;二是抑郁者认为负面事件有深远的整体的广泛的意义,因此更容易陷入其中,而普通人可能把它们看成孤立的,意义有限的;三就是抑郁者把负面事件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未来也没有办法改善,而普通人相信多数负面因素都会随着环境慢慢消退,该过去的总会过去。这样,负面事件就成了抑郁者的漩涡。
换句话说,抑郁者容易对负面事件穷思竭虑。它们会在一些负面事件上纠缠不清,把这些在记忆中长时间固定下来,不时鞭打着内心深处的自己。它们会深深困在思虑和自责中间,从中寻找一些消极而抽象的东西。渐渐地,他们和生活中新鲜的空气隔绝了,只在自己抽象的思辨中徘徊打转。他们的记忆也会一点点的宽泛空洞化。没有了鲜活、丰富而积极的记忆素材,他们也会更多地感到无价值无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放弃完整自我的意义追寻,感到更多的绝望无助和碎片感。
除此以外,凡事要求完美,高度敏感,容易自省、反省,自我要求严格,容易内疚等,这一类人的性格就是术语上所说的抑郁症易感性格。心理学对此的解释是,人之所以得抑郁症,是一种人性的自我向内的攻击。有的人遇到事情,会把怒火发泄在外面,这是向外攻击,这类人不容易得抑郁症;反之有一些人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容易从内部找原因,就像孔夫子说的“吾日三醒吾身”,这类人是比较容易得抑郁症的。
加之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崇尚的“忍”之道,强调“小不忍则乱大谋”“六度万行,忍为第一”,所要表达的就是万事都要忍,这种文化传统使得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内敛的思维模式,不擅长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与烦恼,长期“忍耐”的负面情绪积压在心中,最终被一件极小的事情压垮,成为别人不理解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都是造成抑郁症几何倍数增长的因素之一。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不仅仅是政治经济上的转型,也是人民思想文化的转型,转型必然会面临迷茫与不确定,我们的信仰会变得模糊,世界观也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原本旧的文化思想体系需要打破,新的文化又还未建立起来,种种一切,都会给转型夹缝中的人民带来迷茫感和不安全感,没有方向的我们像是无头苍蝇一般找不到前进的道路,种种这些,造就了现今中国人的信仰缺失,内心空虚。抑郁症这条大黑狗便乘虚而入,迅速而准确地攻击了这些不安的灵魂。
医学角度看抑郁症病因
严格说起来,我们俗称的抑郁症包含了多种不同的疾病,症状相似,但病因各异。像有些抑郁症是因为内分泌失调而导致的,如更年期抑郁症;有些是因为日照缺乏而导致的,如季节性抑郁障碍;有些是躯体疾病而引发抑郁症;还有产后抑郁症等等。每一种抑郁症都有各自的病源,但整体上从共性来分析,引发抑郁症的病源又有一些共通的特点,通常我们认为是这些因素中的部分或全部共同作用导致了抑郁症:
首先,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亲属同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并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一致率越高:在抑郁症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超过40%的患者有遗传倾向,如果一个人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中有重症抑郁症患者,他会比没有患抑郁症亲属的人群提高1.5~3%的患病率。
其次,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或失恋等情况,可以作为导致抑郁障碍的直接因素。人的性格也部分决定了对于压力的不同适应策略——是否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对于环境压力的耐受程度等等,儿童期的不良经历,往往会构成成年期发生抑郁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成长关键期的经历也对成年后的抑郁障碍或者抑郁症发作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其他的躯体疾病也有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尤其是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慢性病,例如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癫痫等。药物也会引发抑郁障碍:某些抗精神病药物、降压药在使用常规治疗量时就可造成部分患者出现抑郁障碍,或使原有的抑郁加重。
第四,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依赖都可成为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这些物质包括鸦片类物质、镇静催眠药物等。尤其是酗酒:调查发现,长期饮酒者有50%或以上的个体有抑郁障碍。
由此不难看出,抑郁症有着相当多的危险因素,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危险因素在许多情况下是共同发挥作用的。尤其是每增加一个危险因素,患病概率就会显著增高。不过,这些原因并不会直接就变成抑郁症状。抑郁症患者最主要的自我感受是异常的消极想法,而这种状态,是一种“认知偏见”——也是治疗抑郁症最大的难点。
03
如何正确对待抑郁症:
“你也许并不明白抑郁的人对世界的绝望,人前欢笑的人未必关起门也快乐,珍惜你爱的和爱你的,理解你不理解的和不理解你的。”——韩寒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曾经被抑郁症困扰的名人们是如何做的。
崔永元:在他心绪烦躁的时候会在家里看老电影,看老电影的小人书,看老电影的剧本,“凡是跟老电影有关的,一看心里就会很平静。”崔永元在回复网友微博提问中提到,治疗抑郁症和治疗其他病无异:一是承认有病,二是寻个好大夫,三是配合治疗,四是防止复发。在生与死的较量中,患者本人,医生,亲人同事伙伴都能够起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唯看客心态的围观起哄,有百害而无一益。
许巍:靠不停地锻炼身体来抑制抑郁,他开始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试图从里面寻找到答案。后来他接触到一些心态好的人,发现他们都没把自己当回事儿。他才醒悟,要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要摆脱自己的负面情绪。
范晓萱:作为过来人,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有抑郁症的人要跟医生充分沟通。对抗抑郁症有许多方法,但最重要的是不能自我放弃,永远怀抱希望。”走出抑郁症的她,更加坚定做自己喜爱音乐的信心,如今范晓萱的音乐也不断在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
“你是病了,不是错了”
消除病耻感是打败抑郁症第一步,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承认他的存在并积极地去面对和抗争。与到医院看感冒相比,患者走进精神疾病相关科室就诊,显然需要很大的勇气。患者及其家属的“病耻感”,是阻碍患者治疗的一大“绊脚石”。只有消除对抑郁症的误解与偏见,正确面对自己的疾病,才能真正的获得康复。讳疾忌医的心态要不得!
当然,除了病患自己的认知改变,社会大众也需要为他们营造出一种轻松的社会环境。多点包容,多点理解,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令人心痛的生死离别发生了。
情绪的自我调整
在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被抑郁症缠扰的时候,除了正确的面对疾病、认知疾病,还可以通过情绪的自我调整来主动地自我治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兴趣填满生活。抑郁症患者的状态其实就像一杯装满水的水杯,里面装的都是不想要的思想情绪垃圾,用某些具体措施,虽然一时可以倒掉,但杯子很快会再满。彻底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给杯子里填满小石头,让它再也装不下其他的东西。这些小石头可以是任何使你感兴趣的事情,它能够让你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到愉悦。人必须找到一个中心一个主宰,才不会被杂七杂八的东西填满。
运动。有研究现实,长期坚持运动,尤其是慢跑对抑郁症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运动中的人体会释放一种“快乐因子”内啡肽,它是人体的自然抗抑郁药物,能让人感到愉悦。但内啡肽只能在人体保存2~3天,因此一定要长期坚持锻炼,让笑容和快乐发自内心。除此以外,运动还可以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5-羟色胺,这些神经递质都有明确的抗抑郁的作用。
阅读。开卷有益,多阅读一些心理学、哲学、包括道家、佛学方面的书籍。看这些书籍可以提高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对自身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超越过去的思想局限。
倾诉。学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压力,通过向朋友、家人、心理医生的倾诉转移烦躁与不安,丰富自己的视角和理解,让不同的思维角度带领自己走出情绪的死角,从而给自己希望。
音乐。音乐是和语言一样的可以表达情绪的方式,通过音乐放松自己的压力感,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我调节法。
正确的医疗干预治疗
也许今天抑郁症的广泛流传,的确是社会出了什么问题。然而抑郁症归根结底是一种个人化的疾病,患者最需要的是针对他自己的专业治疗,在这一点上任何文章和书籍、任何自测和自疗都不能代替。如果你感觉到你的症状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有效地摆脱抑郁症了,这时就需要寻求专业机构和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抑郁症患者的思维特征,使得完全靠思维的力量治愈它,显得棘手难办。更适合的方式,应该是在药物控制症状的情况下,去更好地去聚焦自己的情绪,更好地去丰富自己的记忆。在扩展和丰富积极自我体验的基础上,一步步地减少空洞而宽泛的负面记忆,也就减少了对负面事件的穷思竭虑。
陪伴与理解是最好的良药
抑郁症患者并不同于其他病人,得到家人朋友的关怀之后会心存感激之情来回报——被偷走了感受欢乐情绪的能力之后,他们无法感受这种关怀或者表达感激。这种消极的态度对于其他人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也很容易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有的时候,单纯只有理解是不够的,更需要无私的奉献和包容心。
由日本作家细川貂貂根据自己和丈夫望月昭的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告诉我们微笑和陪伴是帮助战胜病魔的利器。疾病有时无需猛药,在痊愈之前痛感的反复发作是必经,既然不能一蹴而就,女主人公晴子用了无为而治的方子,正是丈夫需要的迂回的爱,爱得细密,爱得克制。她为他拓出一片宁静的空间,让他尽情宣泄情绪,并感到这个世界一直美好。至少没有那么的糟糕。
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篇三
媒体声音
章轲:金毛犬机场死亡动物托运急需明晰权责
与普通货物相比,动物在飞行过程中需要供氧和调温。这就对动物托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责任问题,中国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规定,如果包装不符合运输要求,而承运人没检查出来,比如运宠物狗的时候,包装发生破损,狗的脖子卡在笼箱上致使宠物狗窒息,承运人就可能会存在关联责任。
Mars死亡事件发生后,许多网友呼吁尽快出台《动物保护法》,使动物得到人道对待。免遭遗弃或者虐待,杜绝野蛮运输、过度利用。甚至以虐待、虐杀动物取乐的不道德行为。
——第一财经日报
网媒声音
王琦:宠物狗“托运死”折射乘客权益之殇
我们关注宠物狗“托运死”,不仅仅是出于对动物命运的悲悯,更多的是对自身权益遭到无视的愤怒。一只狗的生命再轻若草芥,它也是乘客的私有财产。在办理航空托运后,乘客与航空公司之间已经达成了契约关系,航空公司有义务保证乘客的托运行李安全准确地送达目的地。诚然,小狗意外从航空箱内逃出,可能影响到航空飞行安全,但机场方面应该有更人性化的措施,比如采用麻醉枪、网枪之类的设备控制小狗而并非粗暴地剥夺其生命。这不仅是从动物保护角度而言,更体现了对乘客托运行李安全的充分尊重。毕竟,乘客只是授予机场运输行李的权利,并没有授予其随意处置的资格。
——齐鲁网
微博网友声音
目前已经有诸多明星参与了“呼吁立法,声援Mars”的活动!呼吁立法是长久的事,不在一朝一夕!但我们必须走在呼吁的路上!不断向前!
——新浪微博达人@环球宠物之旅
网站声音
8月26日,Mars追悼会在北京举行,上百人自发前往送行,彼此陌生但一样的伤感,用无助的眼泪诉说共同的期望,我们不希望悲剧重演,让我们一起呼吁早日立法。共同善待人类的朋友。
——宠物中国
主人声音
提起诉讼的目的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给Mars讨回一个公道,让航空公司能够从这次事件中得到足够的警醒,完善相关规则,避免这样的惨剧再次发生。如果能够推动相关立法当然更好。Mars已经走了,我们想让它走得更有意义。
——MarS主人赵南
律师声音
家养宠物做为特定“物品”,具有一般等价物不具备的特殊价值,非金钱可以量化。Mars事件反映出航空领域观念和制度上的缺失,航空公司只将托运动物当作普通货物来对待,并没有给予对生命的重视。——公益动保律师蔡春红
我国现行民用航空法框架下制定的活物运输规则非常粗糙,由于都是各航空公司自行制定细则条款,内容十分苛刻,损失赔偿极低,而且这类合同都是格式条款,航空公司履行起来完全没有压力,一旦发生纠纷当事人对于事实经过调查取证又很难,所以才导致现在纠纷一个接着一个,而且所有的纠纷都无法得到圆满解决。
相较之下,美国国会早在2000年便通过了《安全空运动物法》,不仅要求各大航空公司加强员工培训,人性化善待动物,提高动物安全运送技术,而且要求美国运输部适时开办空运动物的有关投诉,还专门设立了负责业务预定、信息咨询的“动物组”。此外一些航空公司比如美国达美航空公司(DeltaAirlines)也允许将宠物带入机舱。
美国政府对动物的航空运输有严格的规定。美国农业部实施的《动物权益法》在这方面设置了详细的要求,包括航空运输的猫、狗至少8周大,且断奶5周以上;托运宠物的宠物箱的尺寸、强度、通风性、卫生设施等必须满足最低的标准等。
——航空法专家张起淮律师
《名犬》
英国媒体曾发表过一则“小狗机场散步”的报道,报道称英国曼彻斯特机场因一只惠比特犬在和主人一起散步时挣脱绳索闯入机场,在停机坪和跑道上四处乱窜,引起机场意外混乱。虽然工作人员想出各种招数试图逮住它,但这只小狗的奔跑速度太快了。最终,工作人员不得不临时关闭一条跑道,花了约40分钟才将小狗逮住,并交还给它的主人。这起“小狗机场散步”事件引发了机场的大混乱,共有12架航班在机场上空盘旋等待降落指令。
可能,在我们看来,为抓一只小狗如此劳民伤财几乎匪夷所思。但在曼彻斯特机场看来,乘客就是上帝,机场必须尽一切努力保障乘客的权益不受损失。相比之下,我们的机场应急方式却总是那么简单粗暴。显然,我国航空公司的思维中,缺乏对乘客权益的敬畏和尊重。在他们看来,一个乘客的受损,一条小狗的生命,远远比不上航班延误给自身带来的损失。
事实上,宠物狗“托运死”并不只是宠物主人的悲剧,它更击中了托运赔偿制度的滞后和漏洞。在这样的事件中,由于针对宠物在托运中受伤或死亡,《中国民用航空货物国内运输规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赔偿标准。只能依据第七章货物不正常运输的赔偿处理规定。“赔偿最高限额为毛重每公斤人民币20元。”这样的赔偿条款根本无视了宠物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以及宠物主人精神上的损失。这与其说是赔偿,倒更像是对乘客权益的一种羞辱。也正因为法律保障的不力,机场才有胆量随意处置小狗的生命。对生命的漠视是社会的诟病,我们不能忍受,更不能放纵!
TIPS
格格事件:2012年1月,一只名叫“格格”的玩具贵宾犬乘坐海南航空从北京托运到海口。狗主人在海口美兰机场接犬时,被告知小狗已死。后海南航空公司对外回应称,装载小狗的航空箱在托运过程中被压扁,门有松动。箱子被放到传送带旁后,小狗从笼子跑出,并跑向滑行道。由于当时有起降航班,为保证航空安全,机场方面采取应急措施,将小狗击毙。
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篇四
书中主要对人公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这四个人物的生活进行描写,有爱情,有性,有对时局政治的看法,还有就是那些我尚未理解的存在,轻与重,媚俗等等。人物的心理描写一直体现着这些方面的冲突性,托马斯和特蕾莎在灵与肉之间的纠结,而萨比娜和弗兰茨则是在媚俗中选择,作者在不同的篇章中表现了不同的主题,甚至切换了主人公,切换了时空,但每一次切换都是在不断加深对这些方面的理解,反复迭代,直到终了。
想起昆德拉对生命的宣言“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得以无限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永恒的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生活中总有太多的唏嘘感叹,说不上为哪般?不仅荣耀,事业爱情,加之鸡零狗碎,时间一过扬起的尘土便尘封满处,托马斯和特雷莎始终走不出死亡的轮回,萨宾娜始终选择漂泊地把一个个城市甩在背后,弗兰茨或许是毫无意义的死都承担着对生命本意的解释。尽管荒诞离奇,在轮回的高度上来说,却是如此的合情合理,如果说他们,甚至我们,此生的每一件事都在前生有个经历,来生有个重复,托马斯还会选择那个像是从上流漂过来给他的特雷莎吗?还会再驾着那辆汽车走向黄泉吗?弗兰茨也许会安分守己的当好老师,我们呢?不会再有错误的选择,不会再忽视周遭遗失过的美好,生命在设想中一步步的前进,平淡的像一张白纸,这也许就是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获得了永恒,却像耶稣一样,背负着十字架,无法承受。
如果生命的初次安排就已经是生命的本质,那么生命还有什么价值?昆德拉说的好,正是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没有前生也没有来世,生命仅此一次。
托马斯在灵与性中挣扎,最终选择了灵魂。托马斯是一个很花心的人,他渴望女人,而且总把性与爱分开,不和每一个他的情人睡在一张床上,他享受这种充满激情而不用负责任的生活。直到他遇到特蕾莎,这个让他有除了肉体上需求外的需求的女人,他享受与她一同牵手睡觉的时候,喜欢看她睡着的样子,沉迷于她工作认真的时候,他似乎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永远保护她。他对她的爱违背了他制定的原则,是的,他的灵魂归属了她。可是,他却总是保持与别的女人在肉体上的接触,导致了特蕾莎的离开与背叛。
特蕾莎是一个专一的人,她坠入情网,爱上了托马斯。可是,托马斯的不断背叛却让她心生恐惧,难以承受。她常作噩梦,在梦幻中总是梦到死亡,而且置她于死地的竟是她最爱的托马斯,她因为知道托马斯有许多的女人而痛苦不堪,总是害怕离开她。可是当她真正离开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是这么深爱着他。
托马斯无疑是受到沉重感的诱惑,为他的选择一再付出代价,最后这个布拉格的知名外科医生,不得不在一个偏远的小镇落脚。萨宾娜一再地逃避媚俗的世态,为的只是那份“轻盈”,可这样一种“轻”注定是一生的漂泊不定,这无非是另一种痛苦。正如昆德拉说的是一种不能承受之轻。无论是托马斯的沉重,还是萨宾娜的轻盈都可以说是基于某种形而上价值观的选择。当人们回首往事,重新回味人生十字路口的一次次选择,你曾经做出的决定是茫然随意的吗?那中间是不是也有一种东西被你坚持着,难道这些说不清的执着,便是我们今天种.种痛苦的根源吗?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间不会为我们的欢笑或泪水停留。在这样一个瞬时性组构的世界里,一切选择都失去了充足的理由,一切结果都变得十分的合理。幸福何堪?苦难何重?或许生活早已注定了无所谓幸与不幸。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就像一个繁花似锦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伤感的蝴蝶从那里飞过。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5.《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篇五
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总会揭示现实与人性,而昆德拉的段位太高,不用什么惊天动地的现实描摹,不用什么千锤百炼的人物对白,看似随意挥舞两下,就已经挖得太深,掘出太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以至天资愚钝不学无术的我痛恨自己阅读的快感与沉静的思考不能兼得,其中的妙处没能细细品味,也不可能悟透。所以我不敢评价和分析,只能从几个容易下手的角度说说自己的感受。
与某些小说家不同,昆德拉不强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反而直白地告诉你,这是我虚构出来的人物。然而这些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和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困惑与障碍、选择与行动,能让读者产生极强的同理心。或许昆德拉对讲故事本就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如何将人物的经历、内心活动和梦境作为隐喻,来表达对现实和人性的思考。另外,就像鲁迅先生经常在小说和散文中不经意地随口骂人一样,在主题之外,昆德拉也能随时写出大量类似“人是不能和比喻开玩笑的,一个比喻,就可以产生爱情”这种文青们最喜欢的金句。
他写了大背景,却写了小人物;他写的小人物,却用了大手笔。人物在困境下的反应、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政治、以及爱情和性,这些都是小说中常用的素材,用来歌颂、批判、反思或者讽刺某些特定的人或事,会让主题显得比较深刻。而跟昆德拉一比,这些就肤浅了。他写人物不会只写到某某真勇敢值得我们学习,某某真小气大家一起鄙视他的层面;他写政治不局限于揭露某个政府真无耻,某段历史真黑暗的层面;他写爱情和性,也不满足于只让你感动或者虐心。他有更深刻的、形而上的东西要表达。他写到“存在之轻”的沉重,写到“非如此不可”的决心,写到“灵与肉”的冲突,写到反对政治的“媚俗”以及无所不在的“媚俗”。这些都是大部分小说家未能触及的地方,而昆德拉写到了,还写得那么有道理,还写得那么巧妙,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
这部小说的叙事结构从整体看来是完整的,可在读的过程中视角不断变换,各个章节互相打断,甚至在中间就已经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的死,后来两人的经历又重新成为叙事的主旋律。很多人评论这是昆德拉在小说写作中借用了音乐手法,他们称之为“复调小说”,而四位主要人物则对应着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个乐器,小说像乐曲一样富有节奏和速度的变化,形成了回旋与变奏。
6.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读书笔记 篇六
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 物流0970 邹家华9208097035
最近,读了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是一部充满哲理的小说,描写了二战苏联入侵捷克的那段期间,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弗兰茨四个人的离奇生活。透过他们的种种经历,托马斯与特蕾莎灵魂与肉体的纠结,萨宾娜与弗兰茨面对媚俗的选择,从不同层面表现文章的主题,置换主人翁,置换时空,深入思考,反复迭代,回归自然。人生中充满了选择,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但是选择的背后却是无法抗拒的责任,因为有了责任,生命才变得真切而美丽,才有存在的意义,否则,不过是一张躯壳而已,毫无意义。
作者深刻地揭露了生命的重与轻,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亦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蕾莎,但又不愿成为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且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能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受到所谓的自由时,却体会到了失去责任的“轻”,很快变得空虚难耐,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是何等重要!
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人如果没有了责任,那就没有了动力,那活着就像一具行尸走肉,生命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了。活着,就要承受。生命之重能让人脚踏实地,活着踏实。有重物压住才能感到存在感。轻就会像氢气一样把你符在上面轻飘飘的没有支撑点很没有安全感,轻是不能承受的。只有扛住生命之重才有存在感和成就感。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米兰不仅仅是在探讨性的问题,他在更深的一个层次上挖掘人的本性,以及更不能言传的复杂内心。他会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释放,学会自信,让我们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来审视我们的生命,轻浮绝对不可取,但是太过看重一件事也只是增加生命的负担。
托马斯,布拉格的一位外科医生,出诊到一个小镇上邂逅了特蕾莎,一位旅馆的服务生。只是很短很短时间的打了一个照面托马斯就离开小镇了。然而难以置信的是他竟然难以忘怀她,而她也竟不可思议地出走到布拉格与他见面。他,一直都跟很多女人发生着肉体关系,不过奇怪的是他从不让她们在自己的住所里过夜。然而,很自然的,他与特蕾莎过了一夜,而且是在他的房间里,而后的 1
而后他与她结婚了。结婚,并不是结束。婚后,特蕾莎对托马斯又爱又恨,她深深地爱着他,但又忍受着他那喜好其他女人的癖好;托马斯对她是一直的爱着的,但又抑制不住自己幽会其他女人。其中,有一个人物——萨宾娜,他最好的情人。苏联入侵布拉格,为了特蕾莎,托马斯和她离开布拉格去了瑞士,而后又是为了特蕾莎,他又追随她回到了布拉格,还是为了特蕾莎,他们去了乡下。特蕾莎出走的原因,还是对于他与其他女人的关系的难以忍受,而他,甘愿陪着他最爱的人而漂泊。米兰说:“爱是性的附属。”我同意却也感到悲哀。一个人能和自己不爱的人做爱,或许我们不能苟同,却也必须承认。所以背叛也好,欺骗也罢,如果他爱你,又何必在乎其他呢?忠诚,贞洁,一个心属于你的人总比一个心不属于你而肉体却依附于你的人要更让你幸福和满足。所以爱情不是占有,爱不是我行我素,而是包容和呵护。特蕾莎最终明白了托马斯对自己的爱,尽管有些太迟太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幸福。
就像书中米兰所说的,生命中所承受的重,来自于尼采所说的“永劫回归”观。“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确实如此,假如我们总是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我们的每一天都是同一天,没有了明天,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是枉然,只要你一觉醒来,什么事情就得重新来过。就像那位不断的推着石头上山的希腊英雄,就像上帝。上帝,之所以是全知全能的,也许我们可以解释为他是处在于永恒中,处在不断重复的一天中,由于重复,不断的了解我们,所以对我们是无所不知,所以上帝凌驾于我们之上。耶稣被钉于十字架,上帝代我们承担了这种生命之重,这,就是仁慈。也许,我们对于这种生命之重的体验,可以反映在两次的世界大战上。战争的回归,造成了永远的劫难,成千上万的人承受着这种不堪忍受的痛苦与无奈。也正因为这种重复,让我们有了祈求和平,谴责战争的信念;也正因为这种“永劫回归”,让我们有了对于上帝的依托。
姑且让我们选择了生命之轻吧,看看是否会活得更为轻松,更为辉煌。这时的我们不会陷入于“永劫回归”,没有了重复,没有了历史的可比较性,我们就陷入了另外一种状况:偶然,永劫偶然。我们的体验不会重复,我们的生命不会回归,我们的生命轻得只有一次。“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此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因为“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像压根儿没有发生过”,“如果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当然也可以说根本没有过生命”。轻,意味着偶然;偶然,又使生命轻得没有过。我们必须为我们的选择而负责,而选择又是偶然的,我们也同样的为我们的偶然,为我们的生命之轻负责。承担这份未来未卜的责任,就是承受着这一片生命之轻。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他们的一生就是在承受着这种“轻”,承受这种不可承受之“轻”。
一直在思索着生命为什么要存在,为了什么而生活。也许是思维的一种无理
取闹,但却让我为此困惑了很久,我尝试着做改变,但很多时候都是无疾而终,被当在了“深入探索”的门外,一直没真正的弄明白,所以还若以前,一样的困惑,一样的生活。自然,有了一些感悟,从中感觉到,茫然的状态多了,生命变得会更加的沧桑和脆弱,如果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上多了些犹豫,那么坚强的人也会懦弱,而从未没有成就感的完成一件事情,那从不会体会到坚强毅力的重要性,而我很长一段时间内,从没有了那种胜利喜悦的领悟,让我倍感压力中,觉得对生活的空寂。于是,去积极的寻求一种信仰,去弥补心灵随时出现的道德弱化,或者思想的挣扎,去积极的面对生活,以填充空余时间带给的凌乱,但生活还要生活,所以一直改变生活让之更好的生活,或许,这就是生活的真正目的,生活着,探索着,这就是人生最终经历的过程。继续行进,不管是怆然,还是平坦,都是一种阅历,而阅历中感悟到的,会增补生活的单调和乏味,而在强调这意义时,人更应该多尝试寂寞带给人生的享受,而不只是充满“色彩”的部分才是向往之所在。曲折会让人柔韧,这才能让人曲伸自如。余华想告诉我们的是,人的忍受力是无限的,对希望的期待也是无限的,人的生命力在极端的状态下仍然可以顽强地生存,这不仅是对生命状态的提示,更是对人的生命力的肯定。“人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人活着一直都在反抗,反抗过去,成就未来。米兰.昆德拉,作品透露出两个字:颠覆。颠覆生活,颠覆爱情,打破一切伪原装存在的美好,然后以最自我的方式重组,炫耀那些变态的美丽。然而米兰,你的重组也不过是一厢情愿,那些流离的感情,那些残破的故事,那些漫不经心的喃喃自语,都是你精心策划的 骗局!即便是我心甘情愿沉溺其中,我还是会在生命的桎梏里挣扎,我会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生活,承受这份生命之重,即使这样的状态很有可能会让我感到辛苦。但是,在这个旅程中,我将学会勇敢面对困难,从容面对责任。在一个接着一个的窘境面前,渐渐成熟。
i 参考文献:[1]本网网: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2]中山大学求进报社[52期——书评]轻与重
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体会 篇七
关键词: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特丽莎,悖谬
特丽莎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人物形象, 昆德拉对特丽莎梦境的独特描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特丽莎与托马斯在性爱方面灵肉难以统一的恐惧和无助绝望的心境, 她从一开始逃避的母亲世界继续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上演, 而社会政治舞台更是母亲世界的进一步扩大和延续, 犹如她的生命也是母亲生命的延续。“在写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时》, 我意识到这个或那个人物的编码是由若干个关键词组成的。对于特丽莎, 它们是:肉体、灵魂、眩晕、软弱、田园诗、天堂”。[1]可见特丽莎寄托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和对生命形态的自我探求。
一、母亲的世界
在母亲的世界里没有羞耻, 母亲会不顾廉耻地当着众人的面掉自己的牙套, 在夏天不拉窗帘裸体在屋子里行走, 斥责特丽莎洗澡插门栓等属于她个人隐私的事情, 还公然在众人面前取笑特丽莎, “‘塔莉莎对人要撒尿、要放屁的想法都耻于承认呢, ’她说。塔莉莎脸红了, 可她母亲不肯放过她, ‘那有什么可怕的呢?’并以一个响屁回答了她自己提出的问题。全部女人都笑了”。[2]母亲把自己青春的流逝、婚姻选择的失误和自己不顾廉耻的行为全算在特丽莎身上, 这导致在特丽莎幼小的心灵中潜藏着一种负罪感和对生活的莫名恐惧感, 在母亲的世界里特丽莎没有了自我选择权, 失去了个人的尊严和隐私, 被母亲剥夺了受人尊重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说母亲的世界代表了一切专制和强权, 在这个世界中个人毫无言说自主权, 个体在失语状态中慢慢沦为一个他者形象。在家庭中迷失的自我在社会中能否得到确立呢?作者进一步安排特丽莎逃离家庭走向社会。婚姻是她走出母亲世界的第一步。
二、在婚姻性爱世界中
对托马斯而言特丽莎像是一个孩子, 被人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筐里乘水漂来, 而他在床榻之岸毫不费力地把她捞起。这个弃儿的隐喻更加凸显了特丽莎的孤独无助和生活的没有方向。她把一切生活的希望全寄托在了营救她的托马斯身上。可是在母亲世界中没有得到承认的灵肉合一在托马斯的世界中依然没有实现。她的肉体不能成为托马斯的唯一, 这对于她来说就是最沉重的审判, 人容易成为别人的镜子, 而自己却很难看到真实的自我, 特丽莎不希望通过别人的眼光确立自我的存在, 然而托马斯的性混乱让她成为了肉体集中营中的其中一员。为了寻找那个独特的自我, 她经常站在镜子前探寻自我质疑自我, 镜子成为特丽莎确立自我存在的一个外在意象, 文中多次出现特丽莎站在镜子面前凝视自我的情形, 她一直想通过镜子看到隐没在肉体里面的灵魂, 她苦恼于自己的身体不能成为托马斯的唯一。她希望能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灵魂, 然而她在镜子里探寻不出藏在肉体后面的灵魂, 镜子里只会呈现一个令她本人都会感到惊讶的表象, “特蕾莎站在镜子前面迷惑不解, 看着自己的身体像看一个异物, 一个指定是她而非别人的异物”。[3]米兰·昆德拉说:“特丽莎在镜子里看着自己。她问自己如果她的鼻子每天长出一毫米会怎样, 多少时间她就会变得认不出来。如果她的脸不再像特丽莎, 特丽莎还会是特丽莎吗?自我在哪儿开始在哪儿结束呢?您看, 在灵魂的不可测的无限中没有任何惊讶, 倒是在对自我和认同的无把握面前感到惊讶。”[4]她在镜子里看到的也是一个令自己惊异的非我。她找不到本真的自我存在。她在自己的软弱中日益眩晕下去, 托马斯时不时把她搀扶起来。梦成为她眩晕生活的重演和延续。作者说:“她的梦如同音乐主题·舞蹈重复动作或电视连续剧一再重演。”[5]特丽莎的梦中反复出现一只猫, 窜跳着要抓她的脸。在另一轮梦中, 她总是面对死亡的场面。在一个包括特丽莎在内的约有二十个女子的室内游泳池, 托马斯站在房顶的篮子里, 拿枪射击对他跪得不合他意的边走边唱、边唱边跪的女子, 尸体遍地, 很可能下一个射击的对象就是她。在第三轮梦中, 她死了。在死亡的场景里她依然还有知觉存在, 呼喊着自己没有死还有要小便的感觉, 但死者告诉她这种感觉每个死者都会存在一段时间, 让她再次滑向绝望的边缘。第四章作者写了一个特丽莎爬培林山的梦, 这个梦境也是一场赴死的梦, 她在梦中亲历死亡的经过, 只不过在这个梦中她有选择是否死亡的权利。作者说她想念那个拿枪的人, 害怕托马斯。在第五章中特丽莎又在噩梦中吓醒继而哭泣, 她对托马斯说自己被活埋, 眼睛里都是泥土, 托马斯每周来坟墓看她一次, 但是她还担心托马斯不喜欢她的样子, 在梦中她一直担心托马斯因为自己的变丑而变得失望, 可以说这些梦一次比一次悲惨, 一次比一次令人心碎, 不是梦见猫在抓自己的脸, 就是梦见自己死去后还有知觉的存在, 而这残存的知觉依然在经受着灵魂的折磨, 梦中托马斯依然在和别的女人做爱, 依然在梦中向她发号施令, 依然让她在死亡中还残留着生的痛苦。
特丽莎梦见各种各样的死, 在死亡的边缘痛苦地徘徊, 也许死亡对于她是一种解脱, 可是在她的梦中灵魂依然得不到安宁, 她继续经受着嫉妒的折磨, 经受着死亡的威胁, 经受着死人的惊扰, 在她的梦里, 梦不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是愿望的满足, 梦成为她灵魂经受折磨的现实的延续, 梦再现了她在白昼的恐慌心理。作者把特丽莎内心的恐惧和绝望以梦的形式再现出来, 不但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而且让读者深层体验到特丽莎恐惧绝望的内心世界所经受的灵肉折磨。她所渴求的灵肉合一的境界在托马斯的世界中不会存在。文中安排了一段特丽莎和与一位陌生的工程师发生性关系的描写。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一直追求的灵肉合一的幻灭, 肉体是可以独立灵魂得以短暂存在的, 她的肉体出卖了灵魂, “她的灵魂在不知不觉间已经默许了身体的举动”。[6]特丽莎不能让灵魂说服自己, 她期待看到工程师的再次出现, “她每天都害怕工程师的出现, 害怕自己没有力量说一个不字”。[7]从这个角度看人在可能的境遇中也会做出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 灵魂沦落为肉体的奴隶, 人成为了一个可怜的存在物, 这段偷情的作用在表面上看是特丽莎想验证托马斯的性欲与爱的分离说, 但我认为这未尝不是作者对人的内心深处最本质的揭示, 特丽莎的各种梦境在小说中多次出现, 她的梦让我们再次思考人的灵肉是合一还是分离的古老命题。思考人在可能存在的世界中的各种作为, 特丽莎最终没有成为自己灵魂的主人, 在性爱的世界里她不能自主。那么在社会政治舞台上她是否能找到自我的存在呢?在祖国遭遇苏联入侵的情况下, 特丽莎仿佛找到了自己生活的目标, 她不顾生命危险拍摄了很多入侵者斑斑劣迹的照片, 结果照片成了秘密警察逮捕爱国者的证据, 这次事件和她的生命开了极大的玩笑, 让她直接晕倒在大街上, 在一个到处都是集中营的世界里她无处逃顿, 她依然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三、田园牧歌的世界
在小说第七章作者给我们安排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世界图景。在这个世界里特丽莎仿佛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找到了自我的原初存在。在这里特丽莎不再闻到托马斯头上留下的其他女人的下体异味, 不再听到她工作的酒店里男人的下流言语, 不再看到布拉格丑恶的社会现状, 夜里也不会出现死亡的噩梦, 在这里她的肉体成为了托马斯的唯一, 实现了她长久以来所追求的灵肉合一的生命境界, 可是在牧歌吹响的同时天堂的钟声也在敲响。“天色还灰蒙蒙的, 月亮挂在上面, 就像是死人房间的一盏灯, 早上忘了熄灯整天都在亮着。”[8]这个苍凉的开头让这个章节都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挥之不去的怅然, 在短暂的温情后留下的是长久的落寞, 它隐喻着特丽莎的悲剧结局, 也暗含了没有冲突与隔膜的人间乐园是不会存在的, 这样的世界是难以存在的极易破灭的幻想世界。因此不能成为特丽莎母亲世界的延续而只能成为一个美好的憧憬。作者在给我们创造一幅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的同时也在有意识地进行着解构, 有意给读者传递这种生活的不可能, 进而让读者沉思在一个灵魂不能安生的社会人的最终归宿问题。
四、结语
悖谬, 又称悖论, 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 是一种哲学思想的逻辑学展示。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认为, 悖谬是一个自相矛盾或者荒谬的陈述, 但在这矛盾和荒谬之中, 却包含着这一陈述的真正含义。在文学创作中, 悖谬经常被一些文学家借用来当作一种思维方法和修辞方法。米兰·昆德拉在塑造特丽莎形象的同时一直在思考一种存在的可能, 特丽莎是他“实验性的自我”, 特丽莎行动的结果和原初动机往往是呈现一种悖谬处境的, 特丽莎追求灵肉合一的境界, 结果自己却用行动实践了灵肉合一的难以达成, 一直追求成为自己的主人结果发现不但在性爱中难以实现, 连社会都在和自己开着一个巨大的玩笑, 一直渴望脱离母亲的世界, 结果还是情愿忘却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所有磨难, 选择回到母亲身边。特丽莎始终是一个试着逃离母亲自小给她设置的专制世界, 但始终却在这个集中营式的世界中生活的可悲的一个他者, 她所试图逃离的世界其实正是她所生活的世界, 她永远都逃不掉, 也许生命真是一个悖谬循环体, 走到尽头才发现自己还在原点打转。她在寻找自我和确立自我的过程中, 一次又一次以悖谬而告终。
参考文献
[1][4]米兰·昆德拉著.艾晓明译.小说的艺术.小说的智慧——认识米兰.昆德拉[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2.
[2][3][5][6][7][8]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8.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篇八
这是一部小说,描述了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史称“布拉格之春”),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捷克普通的知识分子在这个大时代中命运多变的复杂故事。主线有两条:其一是著名外科医生托马斯对国家的诚实和对妻子特丽莎的爱——很重,因为他要为此付出巨大的牺牲,名利、自由皆失。其二是托马斯的情人萨宾娜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以及对托马斯和弗兰茨的感情——很轻,因为她随心而为,追求无限制的自由。
这更是一部哲学小说,人物不过是哲学中的代码,情节也不过是哲学中的情境。作者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加以描述和思辩,使故事与哲学浑然一体。或许我们也是这些代码之一吧,是那沉重却踏实的“重”呢,还是那轻盈却虚无的“轻”呢?如何选择?
About Author:
Milan Kundera (born on April 1, 1929, in Brno, Czechoslovakia) is a Czech and French writer of Czech origin who has lived in exile[逃亡] in France since 1975, where he became a naturalized citizen in 1981. He is best known as the author of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The Book of Laughter and Forgetting[笑忘书], and The Joke[玩笑].
In 1985, Kundera received the Jerusalem Prize. It has also been rumored[传闻] that he was considered for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2000, he was awarded the international Herder Prize. In 2007, he was awarded the Czech State Literature Prize.(对于一个被放逐多年的作家,得到本国的承认应是个莫大的安慰。)
Chapter One
Lightness and Weight
2
…
①If 1)eternal return is the heaviest of burdens, then our lives can stand out against it in all their splendid lightness. But, is heaviness truly 2)deplorable and lightness splendid? The heaviest of burdens crushes us. We sink beneath it. It pins us to the ground. The heaviest of burdens is, therefore, 3)simultaneously an image of life’s most intense 4)fulfillment. The heavier the burden, the closer our lives come to the earth; the more real and truthful they become.
5)Conversely, the absolute absence of a burden causes man to be lighter than air, to soar into the heights, take leave of the earth and his earthly being and become only half real, his movements as free as they are 6)insignificant.
What then shall we choose; weight or lightness?
3
I have been thinking about Tomas for many years. But only in the light of these reflections did I see him clearly. I saw him standing at the window of his 7)flat and looking across the courtyard at the opposite walls, not knowing what to do.
He had first met Tereza about three weeks earlier in a small Czech town. They had spent 8)scarcely an hour together. She had accompanied him to the station and waited with him until he boarded the train. Ten days later she paid him a visit. They made love the day she arrived. That night she came down with a fever and stayed a whole week in his flat with the flu. He had come to feel an 9)inexplicable love for this all but complete stranger. She seemed a child to him, a child someone had put in a 10)bulrush basket 11)docked with pitch and sent 12)downstream for Tomas to 13)fetch under the riverbank of his bed.
He knelt down next to her. Her feverous breath quickened and she gave out a weak 14)moan. He pressed his face to hers and whispered calming words into her sleep. And all at once he 15)fancied she had been with him for many years and was dying. He had a sudden clear feeling that he would not survive her death. He would lie down beside her and want to die with her. He pressed his face into the pillow beside her head and kept it there for a long time.
Now he was standing at the window trying to call that moment to account. What could it have been if not love declaring itself to him? But was it love? The feeling of wanting to die beside her was clearly 16)exaggerated; he had seen her only once before in his life. Was it simply the 17)hysteria of a man who, aware deep down of his 18)inaptitude for love, felt the self-deluding need to simulate it? His 19)unconscious was so 20)cowardly that the best partner he could choose for his little comedy were this miserable 21)provincial waitress with practically no chance at all to enter his life.
He remained annoyed with himself until he realized that not knowing what he really wanted was actually quite natural. We can never know what to want because, living only one life, we can neither compare it with our previous lives nor perfect it in our lives to come.
There is no means of testing which decision is better because there is no basis for comparison. We live everything as it comes, without warning, like an actor going on cold. And what can life be worth if the first rehearsal for life is life itself?
②②“Einmal ist keinmal.” says Tomas to himself. What happens but once, says the German 22)adage, might as well not have happened at all. If we have only one life to live, we might as well not have lived at all.
一
轻与重
2
……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由此,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
3
多少年来,我一直想着托马斯,似乎只有凭借回想的折光,我才能看清他这个人。我看见他站在公寓的窗台前不知所措,目光越过庭院,落在对面的墙上。
他与特丽莎初识于三个星期前捷克的一个小镇上,两人呆在一起还不到一个钟头,她就陪他去了车站,一直等到他上火车。十天后她去看他,而且两人当天便做爱。不料夜里她发起烧来,是流感,她在他的公寓里呆了一个星期。对于这个几乎是完全陌生的人,他慢慢地感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爱。对他来说,她像个孩子,被人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筐里顺水漂来,而他在床榻之岸顺手捞起了她。
他跪在她的床边,见她烧得呼吸急促,微微呻吟。他用脸贴在她的脸,轻声安慰她,直到她睡着。刹那间,他幻想着自己与她在一起已有漫漫岁月,而现在她正行将死去。他突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能挺过她死去的这一劫,他得躺在她身边,与她一同赴死。他挨着她的头,把脸埋在枕头里过了许久。
现在他站在窗前,极力回想那一刻的情景。若他所清楚感受到的这种感情不是爱,又会是什么呢?但这是爱吗?那种想死在她身边的情感显然有些夸张:在这以前他仅仅见了她一面!那么,明明知道这种爱不甚适当,难道这只是一个歇斯底里的男人感到自欺之需而作出的伪举吗?他的无意识是如此懦弱,一个小小的玩笑就使他选择了这样一个可怜的、压根儿不可能进入他生活的乡间女招待,来作为他的最佳伴侣!
他生着自己的气,直到他弄明白自己的茫然无措其实也很自然。我们是永远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前世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在后世完美度过。
没有比较的基点,因此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检验何种选择更好。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临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象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的第一次排练便是生活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
“Einmal ist Keinmal.”托马斯自言自语。这句德国谚语说,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像压根儿没有发生过。如果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当然也可以说根本没有过生命。
(译文参考自作家出版社译本)
名著点评
① 这里提到“eternal return”是指尼采学说里著名的永劫回归观,套用一个现在用得颇泛的佛家名词,就是“无间道”:我们的生命、甚至历史都只是在反复地重复而已。本选段出自全书的第一章,是作者为全书定的一个基调——大环境不断轮回、不可逆转的无奈。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材料06-19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作文09-10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900字08-10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800字07-26
物业企业不能承受之重09-14
承受生命之重作文700字09-15
承受的话题作文10-20
三招提高心理承受力08-17
不能忘记的友谊作文07-31
不能删除的记忆-随笔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