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024-09-21

班主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共14篇)

1.班主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篇一

(一)调整心理状态。要使离异家庭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就必须改变他们偏常的心理状态,改变他们过于敏感的心理环境,这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课,个别心理咨询来达到。如在心理咨询中教会学生进行自控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情感,养成谦让、合作的习惯。比如对他们进行克服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等专门辅导。当然在调整偏常心理状态时帮助改善家庭气氛。同伴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改变“角色意识”。在与离异家庭学生接触中应尽量淡化其是离异家庭子女的角色意识。尽可能地让自己当成与别人一样的人看待,这可减少其自卑感。另外还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角色重构,即是根据各自的特点,学校老师可以让其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让其有机会扮演新的社会角色,这对于离异家庭子女改变偏常心理状态,改善人际交往有良好作用。

(三)同感、尊重、针对教育。离异家庭学生情绪波动大,十分敏感自尊,学校教师,全体学生首先不能歧视他们,更不要讽刺挖苦,对他们的处境要有同感,主动和他们交朋友,多关心帮助他们。其次应采取有针对折手段和措施帮助他们。如针对他们的不合群,通过鼓励参加集体活动,加强对他们的交往意识教育;针对他们的家庭气氛紧张、疏远,可通过家访、家长会帮助沟通;针对他们的自卑可通过帮助找优点,回顾成功历史的办法帮助树立自信。

(四)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机制。学校应争取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要求的轨道上来,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如建立与离异家庭子女抚养者的密切联系,互通情况,互相配合,开设专题讲座,组织专门活动,帮助离异家庭夫妻双方提高子女的技能;运用社会力量协调解决离异家庭子女有关问题。

 

2.班主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篇二

一、培养学生群体意识

班级是由师生个体组成的群体,要构建良好的班集体,就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使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翁,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团结互助有爱的教育集体。首先,在新生入学初,重视班级干部队伍的建设。可采用民主加集中的方式选拔班干部,班干由学生自荐或推荐,班主任再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活动等各方面进行观察,找学生谈话、查阅学生的入学鉴定表、分析书面材料,把集体观念强、主动性强、热心帮助他人、愿意为班集体服务,有一定工作能力品学兼优的学生吸收进来,并加以训练指导,组成一支团结和谐的班集体骨干队伍。培养群体意识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开端,是班主任思想灌输的主渠道。班主任对新生班的班干部可采用先试用后任用的方法,给临时班干部1~2周试用期,考察合格再任用。“龙头”建立后,班主任应培养和使用并重,悉心指导,大胆使用,各成员分工明确。(1)由学习委员组建各小组长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对学习等方面进行汇报;由劳动委员组成各值日班长、各宿舍长负责督促每日的一扫一拖,每周的二清洗二检查和卫生评比等;由生活委员负责班费的收支等;由文艺宣传委员组建文艺宣传组负责文娱活动、出黑板报等工作;体育委员负责体育课课前准备工作和体育比赛。尽量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让他们在班级工作中充分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到各管一项负责到底,人人参与管理,人人接受管理。(2)班组没有“闲人”、“客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为班集体服务,为班级管理出谋献策,调动学生关心班级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在班级工作中,充分发扬平等民主、广开言路,让学生参与决策,对班级目标、班级活动、班级各项制度和规定、班级各项纪律等,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班委会拟定,再由学生讨论后作决定;如班级活动,由全班学生提议,班长汇总,班主任召开班干会商定。这样有利于收集各方面的建议,有利于各项规定的实施,落实到人,调动学生关心班级的积极性。特别是各项纪律、规定、制度,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他们大多能够自觉遵守。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产生参与管理的需要,形成参与意识,这样,由学生自己管理集体,增强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培养学生管理意识

在班级工作中,要善于挖掘、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把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充分地调动起来,把每一个骨干、“能人"都放到最恰当的岗位上发挥才能。班主任要相信学生干部能管理,相信学生能做好,大胆放手让学生干部开展工作,施展才华,学生能做的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不会做的事在班主任指导下,让学生学着做,这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如:自习课、晚自修由班长监督值日学生,以班级学生数按各自座号轮流值班,督促全班同学遵守自修课的纪律等,并做好记录。班主任随时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落实。又如:召开主题班会、联欢会、节日游园等活动。这些活动由学生策划、选材、主持,班主任到场旁听总结。这样全班学生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扎扎实实地办好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教育意义。既能让学生展示才华,又能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四、培养学生目标意识

古人云:“百学需先立志。”志者,实为目标也。班主任应善于利用目标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组织和教育全班学生朝着拟定的目标努力,以期实现目标。要充分发挥目标的激励功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挖掘学生潜力,使每位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产生强烈动机,激发热情,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价值和责任,增强自信心和使命感。

目标既是压力,更是动力。首先根据全班具体情况,确定全班共同奋斗目标和具体措施,在此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帮助班干部确定目标,最后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特别是学习上吃力的学生,先制订学习计划,后找学习方法,自觉克服困难,达到目的。在班级开展互助互学,发挥群体力量,由学生参与学生课余辅导与转化,由学生成绩前十名和后十名的同学互结对子,组成“一扶一、一帮一、一带一”对子,帮助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做到人人有目标,人人为目标奋斗,全班的总目标才有可能实现,班集体才有可能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并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自己提出的目标。这样螺旋式地把学生从一个高度引向又一个高度, 促使每一个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要促使学生关心集体,参与集体活动,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力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管理班集体,让每一个学生都会管理班集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受集体管理。班主任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参考文献

[1]李瑞瑛.班级管理工作中的4点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9) :43.

3.如何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篇三

一、给学生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交往

其实小学生天生好动、爱表现、乐于与他人交流,在我所任教的小学中,我曾调查过很多学生,绝大部分学生表现得特别积极,爱交朋友,只有两名学生表示有没有朋友无所谓。

我们班就有这样一名叫徐亮亮的男同学。据了解,他们家三代单传,从小就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而一旦离开父母来到外地,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我曾经和他交流过,他竟冷淡地说:“不和别人玩,我自己也可以呀!”之后我和她的家长取得联系。上课我就有意识地经常提问他,让他多说话,特别是涉及小组活动时,我还让他总结并且时常表扬他。下课后,我找一些学生主动与他交流、玩耍。毕竟是小孩子,不久他那种闷闷不乐的情绪就有所好转了。他在日记中写道:“真没想到老师表扬了我。”“更让我没想到的是,那些同学会主动来找我玩,原来和他们一起玩耍是如此开心,如此快乐。”

二、对待人要真诚,学会与人沟通

其实做任何事都一样,如果不用心去做很难成功。相反,如果真心实意地付出了,碰到点困难、挫折也就会想办法解决、去克服了。与人交往也如此,如果能坦诚相待,用真心去与人沟通交流,相信别人也会同样捧出一颗真诚的心,当彼此有了误会遇到摩擦,相信也能想办法化解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当相互了解了对方的脾气、性格,也就自然找到了和谐相处的途径、方法。

三、学会宽容,能与人同甘共苦

在与人交往中,难免会出现矛盾。这里就要做到宽容大度,要能容忍别人的缺点过失。如果凡事都斤斤计较、小肚鸡肠,是不会交到任何知心朋友的。俗语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所以,要找到知心的朋友,要学会付出,就要适应并包容他的一切。朋友不顺心时,适当做他的出气筒,让他发泄;朋友有困难了,主动伸出手相助,要与他同甘共苦。

4.班主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篇四

1、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大致来说,人际交往是指孩子的社会能力,为人能力,沟通能力,自我情绪表现和控制能力,以及对别人情绪的感受。

具体说来有很多的方面。比方说:这个孩子在班里有没有朋友?他和不同的小朋友能不能玩到一起?他在学校是否尊重同学和老师?别人说话的时候,他是不是能先安静地听,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全班讨论的时候,他很安静还是敢于在很多人面前发言?他能不能主动地和别人沟通?他看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会不会去帮助别人?他受到不友善的待遇时,是不是能勇敢地和对方讲道理?他和伙伴一起完成老师安排的事情时,是不是能有效地和别人一起合作?他在学校开心吗?碰到不如愿的事情,比如抽签抽到了自己不想做的事,他是否会板起脸,还是欣然地接受?

以上这些,真的很重要吗?

作为一个教书多年的老师,我认为这对于孩子的的培养,极其重要!这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更能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人生。 为什么呢?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在班里不受到尊重;考试不好就被老师贴上“拖后腿”的标签;小组合作的时候又发生矛盾,不知该怎么用言语去解决;体育课跑步摔倒了没有人来扶;他怎么会真心地爱上学校,爱上学习呢?

相反,如果每个孩子都受到尊重,无论学习成绩是否领先,别人难过时总会去安慰别人;有好东西总会和他人分享;在小组活动中与别人愉快合作和玩耍,那班级的大环境就会充满友谊、尊重和关爱。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就会喜欢学校,从而也觉得更快乐。

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关心孩子在学校是否快乐。我们知道只有快乐,孩子才会真正喜欢学校,才能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从而吸收新知识也会更快。而快乐的来源,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孩子在教室的环境中与别人交往是否顺利。从成人角度来看,如果我们在工作单位中和同事相处都很好,合作顺利;自己在某一方面作了贡献,受到同事的真心赞赏;与同事讨论中发生分歧也可以友善解决等等,那我们上班的心情总是愉悦的,工作效率也会更高。 中国有句老话叫“先学做人,再学做事”。 美国学校中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视,正是我们古人对于“学做人”的重视。 国外有一些科学家在这个方面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其中一名是在20xx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海克曼教授(Dr.James Heckman)。在他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人离开学校以后,还可以继续学习、创新、从事优秀的工作,并向成功一步步迈进,他所真正依靠的是一系列的“软能力”,而非传统意义中的分数。而这些软能力则包括了我们一开始提到的人际交往。 研究指出,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教育,以后再重视起来,家长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些“软能力”越早培养越好,它会跟随孩子一辈子。这些能力可以帮助一个4岁的孩子顺利度过幼儿园的一天,它也可以帮助一个30多岁的成人在职场上得心应手,事业有成。

2、从尊重说起

我们先来分享一下美国某学校的校训:欢迎,安全,尊重。就这些吗?是的。就这六个字。 咱们国内的校训一般都包括些什么呢?“勤奋”,“拼搏”,“上进”,“求知”…… 其中可能“勤奋”出现的次数最多。

从校训中,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侧重点的不同。中国的校训要求学生注重自身的努力,要好好读书,提高考试成绩;美国的校训则强调营造一个整体大环境,以及对于人与人之间彼此交流的注重,而不鼓励学生“单打独斗”。从“欢迎”和“尊重”两个词,尤其能看出这一点。 因为,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的开始。

在教室里,美国老师是怎么培养学生尊重彼此的?就拿早会开始。

每天早上,小朋友在教室前排好队,老师站在门口,一个一个和他们握手,微笑着说:“某某,早上好!”欢迎每一个人走进教室。小朋友们进去以后,放好书包,稍作休息,就来到教室中间的地毯上坐成了一个圆形。这样大家可以看到彼此,听到每一个人说话,有一种集体的感觉,而不只是老师-学生单向的交流。然后大家开始问好。 问好的时候,对小朋友有这样的要求:

1.用3号声音 (教室声音)问好。

2.和人问好的时候,请看着他们的眼睛说话,这样表示:我们尊重他们。

3.握手请用力一点,不要甩手,也不要软绵绵地和别人握手。 问好以后,开始第二个环节:分享。每天有一个不同的问题,老师先问一个小朋友,然后他再问下一个人。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其他人都要看着他,认真听,尊重说话的人,不随便打断。讲完以后,再提出自己的问题。

由于会经常鼓励孩子每天与不同的人坐在一起,孩子们也慢慢适应与教室里的每一个人交流,而不只是自己的好朋友。通过这些,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组织表达,在公众前讲话,以及和不同的人谈话的能力。学会和人有良好的沟通,也是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基础。

3重视书本之外的能力从现在开始据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有超过30万中国学生在美求学。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还没踏入美国之前就已经吃了不少的苦。为了进入一流的学校,不但要在课业上尽力门门取得好成绩,还要在课外学托福、雅思,考GRE,一路走来,真可谓“过五关斩六将”。

来到美国之后,接下来的路是不是就会顺畅起来呢?其实不然,更多挑战才刚刚开始,其中之一就是:怎么适应新的学校和社会环境。

对于许多吃力想融入新环境的孩子来讲,语言是第一个问题。在国内长期受到“重语法,轻听说”的教学影响,自然不可能一踏上新的土地就能很快与人对答如流。

除此之外,更大的问题在于:怎么上课参加课堂讨论、在小组中如何与组员沟通协商共同完成任务、怎么交新朋友等等。 这些都需要很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而这恰恰是许多中国孩子的薄弱环节。

从一个主要看成绩的体制环境中,来到一个更注重自我表达、思想交流、团体合作的环境中,怎么才能迅速度过转型期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成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些读书之外的能力,其实是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的。

大家知道,由于我国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家中很容易把唯一的孩子当作生活中心。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呵护,要什么有什么,在家里想怎样就怎样。这样在蜜罐子里长大的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同时也失去了那些和兄弟姐妹一起成长的优势。

有兄弟姐妹,孩子在家里自然而然有更多的机会要去交流、表达、沟通、倾听、分享、协商、讨论。由于家中不会把某个孩子作为重心,孩子就更有可能意识到,要友善对人,尊重别人和关心别人。因此对于我们大批独生子女来讲,培养他们怎么与人交往就更加重要。

美国人认为培养孩子人际交往比学习更重要

有的家长朋友说:“没朋友比学习差更可怕。”由此看来,把这些能力的培养纳入课堂之中是极有必要的。可惜的是,在我们依旧严格的高考教育制度下,分数仍然是决定性因素。一个学生高考得了多少分,就基本决定了这个孩子会去上什么大学,而大学和其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个孩子将来的求职以及未来一步步的发展。

在这种压力之下,还有教师少学生多的现实情况,再加上很多教师仅拥有本专业学科的背景,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的培训,这些最终导致学校和老师都会把学生成绩视为最重要的目标——更关注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是否理解并具备做题能力,在考试中能有多少达标。许多学校对于教师的评鉴标准自然也就很大程度参考学生的考试成绩了。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孩子的情商和考试之外的能力就被严重忽略了。

试卷还没有时间来讲完,哪里有时间谈什么人际交往、培养情商呢?但是,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到了大学,或者有一天自己出国留学,GRE的阅读几乎达到满分,但却还学习怎么与人接触交往,沟通合作,自己蹒跚摸索锻炼社交能力,会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这一代孩子长大后所面临的社会,将与我们过去的社会大有不同。在过去,一个人掌握了一门手艺或者一门技术,便可一辈子靠其生存。而如今,在术业高度“有专攻”的全球化社会,人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在一起合作。不管是一个公司内的人与人之间,或者是公司与公司之间,以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都需要大量的交流、沟通、和合作。这些读书考试之外的能力,往往比一个学生会读书更为可贵。

5.班主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篇五

人际交往能力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在幼儿入小学后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愉快适应小学生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初入学的幼儿,由于幼儿园熟悉的小朋友分别上了不同的小学,老师也换了,到处都是新面孔,新规则、新任务、新要求......孩子会感到孤单、胆怯,不少孩子会强烈怀念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会为与他们分别感到伤心。因此,尽快建立新的、友好温馨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是消除儿童焦虑、担忧、孤单等负面情绪的重要环节。但是如何帮助幼儿顺利交上新朋友,自然融入新环境呢?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关键。

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孩子的幼年基本上都是在家中进行教育的。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容易被娇生惯养,很多事情不用自己去操心,父母全都包办代替,这样一来将使许多孩子失去与人交往的机会。当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需要接触到其他小朋友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多与孩子玩一些角色扮演游戏,通过让孩子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立场、观点与感觉,从而增进人际交往能力。比如说过家家的游戏,可以让孩子来扮演爸爸妈妈,在游戏中孩子就能渐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以及对自己的关心。

父母应该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通过与同龄人接触,孩子可以学到团结、竞争等一些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比如可带孩子去参加亲子班之类的课程,在学习怎么育儿的同时,也让宝宝体验到与小朋友交往的乐趣。即使孩子与伙伴们争吵起来,他还会通过辩解、说理和冲突,了解伙伴心中的陌生世界,了解自己与别人在感觉和处世方法上的差异。这样,孩子在与同龄孩子的接触交往中不仅学会了进攻的勇气、让步的涵养,而且还获得了胜利的体验、失败的教训等。

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最好以平等的身份,就像大人与大人之间的交往那样,孩子可迅速领悟到人际交往的要领。与此相反,限制和压抑孩子的提问,往往会降低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与亲戚、邻里之间的交往。这项活动要在孩子婴幼儿时就加以引导,使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尊重、理解、宽容等优秀品格,他还会不知不觉中增长许多智能,提高自身的判断力、辨别力和灵活性及适应性。

另外,还需要特别注意,一旦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闹笑话时,千万不要当众耻笑或斥责,否则孩子将很可能发展成内向、孤僻和不合群的个性。若是孩子碰到人际关系冲突,要鼓励他独立面对与解决。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社会技能,例如怎样善于理解、宽容别人,这些将是孩子迈向成功的很关键的一步,关系到他一生的发展。这些能力与态度的养成,越早越好。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善于解决交往中的矛盾,是高水平的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标志。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在儿童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厌恶”或干脆“抗拒”的消极态度。因此,当孩子跟同龄人交往时,遇到矛盾与问题,应该让孩子迎着问题去主动交涉,而不是回避或拖延,也不要让父母出面代为解决。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鼓励,设法使孩子体验到交往中解决矛盾的成功与满足。

6.班主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篇六

经过这次的班主任网络培训,我学到了不少知识,真是受益匪浅。作为小学班主任,要想管理好班级,首先就要管理好班级里的每个学生。应该用爱心、耐心和细心去培养好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最终让学生自己管好自己,自己会管理班级。通过这次的班主任网络培训和我自己所带的三年级这个班的亲身体验总结以下几点:

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锻炼学生独立做事的能力,要教育三年级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之前提出要求,鼓励学生做事情要有始有终,要承担责任并认真完成。并及时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小学生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比如讲故事比赛、书法比赛等等,让学生时刻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把自己融入这个大家庭中,随时要为班级、学校负责任。养成学生们对自己、对同学、对集体、对班级、对学校负责任的好习惯、开展各种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塑造自我。

这次班级举行了三次的活动,首先是为九月份生日的学生过集体生日,旨在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关爱同伴,分享快乐。在实践中培养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生日庆祝以晚会形式而且并不奢华,但学生一句句祝福的话语,一首首抒情的歌和一支支感人的舞都传递着一种心情,表达着一份心意。我想这次集体生日将会永远留在每个学生的心里。第二个活动是小制作博览会,学生用灵巧的小手,把废旧的物品制作成精美有用的物品。三年级的孩子竟能利用电路图装出一架电动小风车,平时默默无闻的孩子做出了让人惊叹的手工作品,孩子的个性在活动中展示,孩子的自我在别人赞叹声中散发着自信的美。第三个活动是学校举行的秋游活动,全班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后自带野炊工具,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就忙开了,有的垒锅,有的洗菜,有的装水等等。通过这次活动展现了他们平时在家的自理能力。学生们真的表现得很不错,煮出一碗碗可口好吃的面条,端到老师的面前来,我觉得心里乐滋滋的。

二、配合学校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学校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平时有运动会、跳绳比赛、广播操比赛、唱歌比赛、写字比赛、语数基础知识竞赛,再加上平时的三项竞赛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展示自我以及培养学生荣誉感的机会。一个班级的理念与班主任的个性特征是息息相关的,班主任的价值观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对于班级的荣誉,我总是灌输给学生这样的理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首先要超越自己,不一定要做第一,但你必须做到最好。比如这次的广播操比赛,学生一听到这个活动就表现得很积极,一有时间班长就组织学生练习,虽然在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但我觉得他们很不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了。又如平时的三项竞赛值日班长主动起带头作用,配合老师一起管好各项竞赛活动,在评比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因此学生在班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是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

三、评价总结,让学生自我反思,重新认识。

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面,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重新认识自己。所以自我评价不是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最终环节,它既是上一循环过程的总结,又是下一循环过程的开始。在我们的班级中,评价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阳光银行为主的即时评价,一种是以阳光学生评价为主的阶段性评价,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阳光银行的评价采用模糊操作,没有具体的细致的规定,一切优秀的东西都可以变成分值记录阳光银行,包括认真的态度、优秀的作品、助人的行为、得来的荣誉等等。而阳光学生的评价则是采用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的方法,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星级。要求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定期对照。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本学期,通过期中的评比,有20%的学生被评为五星级,通过学生与班主任的反思后,学生认识到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好,然后不断努力,到学期结束,评出五星级学生会更多给予物质奖励。

四、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和计划性。

让三年级小学生养成守时和按计划做事等的良好行为习惯。每周利用班会课和学生一起做出本周作息时间表和学习、活动计划表,每天按计划要求及时完成各项活动。养成早睡早起、及时学习、活动,整理自己房间、书桌、收拾自己的书包等一些生活习惯。同时每天睡前要求学生自己对当天的计划对照评分,每周末班主任对照其整周执行情况进行总结打分,给出相应的物质奖励。培养学生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好习惯。联系家长配合教育。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在家的行为习惯也要家长配合监督教育,以形成家校一致。

这学期来,作为班主任的我,一直在引领、示范、保护、整合和协调中度过,努力营造着优秀的班级文化,担当着促进班集体形成与发展的责任。但是通过反思,我觉得如果我们承认“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的话,那么,所有的班主任的工作全都是面向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的,但恰恰这个方面,是很难做到的。在最近的家访中,有个家长的话引起了我注意,她说,学校的活动太少了。我想是的,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就必须提供不同的帮助,使其在集体交往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并不是举行几个活动所能解决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后该努力方向。

7.班主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篇七

孩子在家里孩子总是受到大人们的呵护, 而且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身子女。对于从未上过幼儿园的他们, 虽然可能在家中表现得很活泼, 可是一旦进入小班, 就很快发现他们普遍的表现是交往能力很差, 尽管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里有那么多小伙伴, 但他们都不会友好地与他人交往。

小班“角色区”创设了“娃娃家”的游戏。幼儿在完全放松与熟悉的环境下, 交流就变得多了。有的孩子在“娃娃家”扮演妈妈, 照顾自己的孩子, 给孩子穿衣盖被, 孩子摔倒了, 鼓励孩子要勇敢些, 妈妈真心的爱着孩子。妈妈照顾宝宝时对宝宝说: “这个衣服宝宝穿的最漂亮, 宝宝喜欢吗?”这些都是孩子生活经验的再现。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并不多。这时, 教师可以扮演家中的爷爷奶奶参与到游戏中“宝宝生病了, 妈妈、爸爸我们快点去医院吧! ”客人进门了, 有的孩子扮演爸爸, 在家热情招待客人, 倒茶端上水果。爸爸妈妈热情的邀请: “刘阿姨, 欢迎你来做客。带你参观一下我们的新家。”叔叔阿姨来敲门了, 爸爸对叔叔说: “你要喝什么?”孩子们自然而然的有了交流。我们可以从礼貌用语、扮演爸爸妈妈角色, 大家在一起的场景来使幼儿有更多的交流。

二、中班幼儿在合作游戏中促进交往能力

在儿童的小社会里, 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 幼儿逐渐认识自己, 了解他人, 逐渐摆脱“自我中心”, 实现个体社会化;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 幼儿相互间交流知识、经验、学习掌握社会技能和社会行为准则; 他们在儿童小社会中体验欢乐和苦恼, 在交往活动中培养起团结友爱、开朗大方、分享、合作等积极的社会情感和个性品质。

结合主题《我们都是好朋友》目标: 主动与人交往的意识, 初步体验与朋友交往、合作、分享的快乐。开设了“蛋糕坊”的游戏。在分工合作中, 有的孩子扮演蛋糕师揉米粉, 有的孩子扮演蛋糕师, 有的孩子扮演点心师, 有的饮料师做奶茶, 有的孩子扮演收银员, 有的孩子扮演顾客。当顾客来买食物时, 首先有收银员接单, 然后蛋糕师们就忙碌行动起来了。他们先揉米粉, 再传给旁边师傅制作各种花式的蛋糕, 做好了再包装拿到前台, 卖到顾客的手中。整个过程是蛋糕店的流程操作。给予孩子们更好的沟通与交流的机会, 我们将整个厨房透明化, 顾客可以看到整个制作的过程并选择使用的材料, 按自己的意愿制作蛋糕。在制作过程中, 顾客会和收银员交流价格。和揉面粉的师傅交流食材。和蛋糕师傅交流蛋糕的花式。如果需要奶茶, 还能和饮料师交流饮料的各种不同的口味。

“双十一特惠”、“特价区蛋糕”等真实的情景大大的吸引了幼儿的参与游戏, 好玩丰富的材料, 让孩子们都十分乐于投身于游戏中。中班幼儿是人际关系变化的重要时期, 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无疑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会结合丰富多彩的主题教学活动在“角色区”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三、大班幼儿在分享游戏中提升交往能力

大班幼儿在角色区域游戏中, 会遵守活动的常规和规则, 能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对培养和提高大班幼儿遵守规则、勇敢顽强、有责任感等优良个性品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如: 服装设计、时装秀、照相馆、咪咪医院、邮递员、乐多菜场、冷饮店、烧烤吧、盛幼银行、娃娃家、小高理发店、大润发超市、清潭体育馆、汽车俱乐部等区域, 就好像一个社会的缩影。

大班角色“盛幼汽车城”的游戏。孩子们进入区域扮演各种角色。幼儿扮演爸爸妈妈、阿姨叔叔等一家人。他们在一起分享生活经验, 互相谈论选车买车修车的事情。买车时, 他们会讨论哪个牌子的车性能好价格低。上车牌时, 他们会一起讨论选的车牌号码。维修时, 他们会讨论给汽车贴上什么样的膜, 挑选各种各样有个性的装饰图案等。游戏中喜欢结交新朋友, 邀请自己的小伙伴来汽车城来游戏, 愿意与大家分享, 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

总之, 孩子们选择适合自己班年龄段幼儿的角色区域游戏, 以社会成员的身份呈现在大家面前, 他们模仿成人角色与同伴相互交往, 这一协同游戏活动的过程, 发展了幼儿的团结友爱、合作关心、谦让等社会性特征。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幼儿园创设各种场景的角色区域。内容丰富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很贴近。游戏中幼儿逐步学会与同伴分工合作, 遇到困难一起克服。能自己协商解决与同伴发生的冲突。肯倾听别人的意见, 不接受时会说明理由。幼儿园的角色区域游戏更能再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李建君.区角, 儿童智慧的天地[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幸福新童年编写组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董旭花.幼儿园游戏.科学出版社.

8.如何培养宝宝的交往能力 篇八

初春,在阳光明媚的小区游戏场上,聚集了几个四五岁的孩子在跳绳,孩子们的家长则在不远处晒着太阳,聊着家常。

这时,4岁的芸芸跑过来找妈妈,她带着告状的口气说:“妈妈,小丽不让我玩跳绳。”芸芸的妈妈听后,慈祥地说:“孩子,没关系的,你去和小丽好好商量一下好吗?”芸芸听了妈妈的话,转身一边跑一边高声喊道:“小丽,我妈妈说让我玩一会儿!”很明显,芸芸没有按照妈妈的意思去做。不一会儿,她就红着眼睛、噘着小嘴又来找妈妈了,委屈地说:“小丽还是不让我玩跳绳。”说着,芸芸的眼泪就掉下来了。

妈妈一边帮芸芸擦眼泪,一边耐心地说:“孩子,刚才你是用商量的口气和小丽说的吗?我看不是。如果我是小丽,听了你的话我心里也会不愉快,怎么可能同意和你玩儿呢?你说对吗?”芸芸点点头。妈妈又继续说道:“芸芸,你这次试着用商量的口气再和小丽去说说,好吗?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和小丽协商好的,对吗?”这次,芸芸来到小丽身旁,一声不吭地看着她们玩儿。不一会儿,当小丽停下来休息时,芸芸用很平和、很友好的口气对小丽说:“我能玩一下吗?就一下,好吗?”小丽看了看芸芸,递过跳绳,说:“你可以玩一分钟。”芸芸高兴地接过跳绳说:“我玩一分钟,然后就给你玩。”小丽点点头,说:“可以,我们轮着玩儿。”这样,两个孩子在友好的气氛中一同快乐地玩耍起来。

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融入社会呢?上面这个故事就是很好的实例。

要有意识去锻炼孩子融入社会的能力

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尤其是城市中的儿童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出生到进入幼儿园之前,几乎都局限在与家人之间的横向交往之中。但当孩子们进入幼儿园之后,他们就会面临新的挑战,除了与家人之间的横向交往外,还要开始与社会上其他同龄人之间的纵向交往。人是具有社会性的,每一个正常人最终都要融入社会。在孩子正式走入社会之前,家长要有意识地去锻炼、培养孩子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生存技能,而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融入社会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家长遇到类似芸芸的事情后,往往采取的不是芸芸妈妈的做法。孩子家长一般有四种反应:一是家长拉着孩子的手,带着孩子去交涉,以达成两个孩子在一起好好玩儿的结果;二是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宝宝,算了,我们找个玩具,妈妈和你玩儿吧;三是家长漫不经心地对孩子说,去,自己解决,小孩之间的事别来烦大人;四是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批评别人的孩子,“命令”别人的孩子“好好”地跟自己的孩子玩儿。

家长不同行为的利弊分析

1.家长替代型。在家长拉着自己的孩子去与其他孩子“交涉”时,无意中剥夺了孩子锻炼交往能力的机会。这会使得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依赖心理,严重的会让孩子因缺少人际交往的锻炼而成为难以融入社会的人。

2.注意力转移型。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相处受委屈,但自己又不愿意去“招惹”孩子之间的“是非”,于是就用其他的玩具或游戏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种方式要比“家长替代型”好一些,因为这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启发孩子,让他们知道,矛盾是可以避免的。但最终的结果,仍是使孩子错过了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不敢直面挑战,一味逃避矛盾的懦弱性格。

3.忽略型。这类家长认为,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不过是“小孩子的游戏”,应该任其自生自灭,家长根本不必去过问。比起前两种家长而言,“忽略型”似乎更有利于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正常发展。但在有些时候,家长还是有必要给孩子一些适当的引导和鼓励,这样会使孩子更好地养成与他人打交道的能力,有利于孩子将来以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去融入社會。

4.霸道相助型。家长用自己的强势和冲动去替代孩子的思考,这种“霸道相助”的做法,不但剥夺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立思维、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而且还会使孩子滋长“仗势欺人”的心理。长此下去,被损坏的不仅是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孩子的道德根基,形成了他们不能承担责任的致命坏习惯。

9.班主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篇九

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呢?

一加强表达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是顺利进行人际交往的必备素质。它当然是我们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对此不可有过高的期望,应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为孩子多创造一些机会,鼓励他们说出想说的话,这对提高幼儿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二重视游戏活动。幼儿的活动能力十分有限,交往的圈子也小,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去现实生活中接受磨练,而游戏活动则为孩子们提供了这种磨练的机会。在游戏中孩子们用童心构筑着他们的社会,这个社会充满了真善美的东西,当然也有假丑恶的一面,但它并不能伤害孩子们,反而激起了他们对恶的憎,对美的爱,获得了对人的爱与憎的情感。

10.班主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篇十

不要让孩子随意生气

孩子的世界有时候我们大人可是不懂的,有时候孩子前一秒还和同伴好好玩耍的,但是后一秒的时候就生气了。所以当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及时提醒自己的孩子不要随意就生气了,不要让自己的行为招来其他小朋友的反感。所以我们如果要想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的话,那么就要经常性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随意就生气发怒。

不要让孩子多说无用话

我们都知道有这样的一个成语,那就是言多必失。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在教育自己孩子,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时候,要告诉孩子这一句成语。家长要告诉孩子,当自己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不要说太多过于无用的话,特别是不要在背后说他人的坏话,这样是会伤到他人的,让自己不受欢迎的。

不要让孩子揭别人的短处

我们作为家长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那么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就是必需的了。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告诉自己的孩子,当自己在与其他人相处的时候,一定不要揭别人的短处缺点,不要老是讥笑他人。这样是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心的,是会影响自己与他们的情感的。所以在平时的交往中,一定要多加注意,不要让自己老是揭别人的短处。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是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人际交往能力其实来说就是理解别人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11.班主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篇十一

一、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有其重要的意义

1.手的活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智力活动)是大脑的机能。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創造能力的强弱都取决于其大脑的机能是否成熟与发达。让幼儿多动手就能促进大脑很大一块区域的发展,当幼儿双手活动时,指头上的神经细胞会随时将信息传到大脑,因而加强幼儿手的活动是开发大脑潜在机能,培养创造性的重要环节。

2.手的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我们曾经教过一位名叫华华的小朋友,他本来具有很好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只是他不善于表达自己,没办法用语言流畅地表现他的创造力,给人一种愚笨的印象。针对华华这样的表现,我们训练他用自己的巧手来表达他的思维与想象,让他动手做一些手工,这样就可以避免其言语能力差带来的缺陷,他的创造力可以充分的发挥,从而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赏识,并能不断的发展。

3.手的活动能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敢想敢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从小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不仅让幼儿获得表现自己的创造力的机会,还可以使他对自己的聪明才智产生足够的信心,养成他敢说敢干的精神和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这些幼儿今后的发展将有深远的影响。实验证明,聪明的孩子与其从小酷爱手工活动不无关系,曾荣获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尼尔斯 玻尔,他在科学研究中的表现出的敢思、敢说、敢干精神和自信、顽强的态度与他在童年所受的家庭训练以及他从小热爱手工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呢?

二、家长的榜样作用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

1.家长的行为对幼儿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是成人的-面镜子,孩子的很多行为都喜欢模仿成人。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会深深地打动孩子的心。如果孩子处在一个没有爱心的家庭,他们根本体验不到被爱的感觉,又怎么可能去爱别人,这样,孩子在交往中就很可能会产生障碍而最终导致失败。可见,拥有爱心才是交往的第一步。另外,家长切不可把孩子间的一些争执等同于成人之间的矛盾,不要大惊小怪。要让孩子在争论中慢慢体会出与人交往、和谐相处的一些基本道理,由此使孩子学会如何去面对交往上的小小挫折。

2.家长要带孩子走出家门,寻找交往对象

由于现代家庭大多居住在楼房里,很少与周围邻里来往,再加上家长工作繁忙,与亲朋好友交往常以通讯形式进行。幼儿几乎没有与外人交往的机会,逐渐地孩子习惯了一个人单独玩或只与父母玩,不容易融入群体中。可让人忧虑的是,家长却还认为孩子的表现是乖、听话,不认为这种失去与人交往愿望与兴趣的表现是有害于幼儿的,它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障碍。对此,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条件与机会,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和同龄人在一起,和小朋友们在一起,多和别人打交道,让幼儿在一次次的交往中受到锻炼。

三、幼儿园教育是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

1.教师要给孩子提供、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孩子年龄虽小,但都渴望有自己的朋友,由于孩子自身的年龄特征,在交往时,他们不善于用身体语言表现自信和友好,有时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喜欢和别人推推打打,反而引起小伙伴的反感,让人不愿和他交朋友,教师要针对情况,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教师可在各种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探索出一些交往的技能。如在音乐游戏“好朋友”中,幼儿边找朋友边对朋友进行积极评价,使双方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结构游戏中,我们应着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让幼儿在建构的同时,促进相互交往、共同合作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看表演等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让幼儿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使幼儿懂得真正的朋友应该互相谦让、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心里要想着朋友,这样,别人才愿意和你交朋友。

2.教师要做孩子的朋友,随时关注和指导幼儿的交往行为

和每个孩子做朋友是教师的职责之一,教师要尊重理解幼儿,常把微笑挂在脸上,让幼儿时刻感到“老师是爱我、喜欢我的”,使幼儿在爱和喜欢的氛围中拥有自信,产生交往的愿望和需要。反之,如果幼儿处在冷漠的环境中,则会对人漠不关心,出现交往上的不良行为。另外,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及时给幼儿以指导,引导他们主动去交往,对文明正确的交往行为,教师要适当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不当的交往行为,教师要找出原由,进行随机教育,把他们引向交往的正确方向。

12.班主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篇十二

第一, 班主任要不断接受教育, 形成科学价值观, 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学会科学的教育方法。班主任应该不断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从封闭式转为开放式。如果班主任不断学习, 不断进取, 学生耳濡目染, 自然也会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有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 学生的学业就会保持匀速发展的状态, 会呈现出持久而稳定的优秀状态。

第二, 班主任要认识到做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班主任的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21世纪, 我们不仅要继承中国传统教育, 坚持做人教育的观念, 还要根据新形势发扬光大做人教育观念。再出色的成绩都抵不过出色的人格。为什么有些成绩不佳的学生最终能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有些高智商学生却走向犯罪的道路?答案就是因为后者品质和人格的缺失。所以, 任何时候, 班主任都不能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不管学生学习成绩怎样, 他们的思想品德成绩一定不能忽视和缺失。

第三, 班主任要重视与学生交朋友, 懂得学生的六大需求:渴求朋友、渴求平等、渴求尊重、渴求倾听、渴求赏识、渴求保护。只有理解学生, 学生才会喜欢你、信任你, 把你当做知心朋友来交流思想, 你的话学生才能听进去, 并且与你产生感情共鸣。只有这样的班主任, 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心愿、感情, 从而有效地进行学校教育, 并让家长配合进行家庭教育, 这样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班主任能够理解学生, 学生自然会用出色的成绩和良好的行为回报班主任。这样的学生, 愿意把心里话与班主任分享, 遇到问题也愿意和班主任一起面对, 从而可以增强他们在学习上的信心和勇气, 提升自己的成绩水平。

第四, 班主任要注重对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大卫·伯恩斯博士认为,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班主任的积极鼓励, 所以, 班主任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独立思考、大胆想象、追求真理, 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上进心和质疑精神。在学校教育中, 一切不利于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话不说, 一切不利于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事不做。很多班主任总是一味要求学生乖, 把学生所有的创新行为都看成是“不听话”, 这样的学生, 即便拥有出色的成绩, 也是一名“书呆子”, 以后就算考上大学, 也不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为他的创新意识, 早已在中学时代就被班主任以“不听话”为由, 无情地扼杀了。所以, 班主任对学生偶尔的“不走寻常路”应该报以宽容甚至是欣赏的态度, 才能鼓励学生在学业上不断创新, 取得更大的成绩。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那些在科技、奥数、计算机大赛上获奖的中学生, 他们的班主任都鼓励学生创新发展, 很少对学生制定条条框框, 束缚学生自由发展的翅膀。

第五, 班主任要身体力行, 以身作则。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与行为都会通过模仿与感染的心理机制传给学生, 并可能成为学生的习惯。班主任要用自己良好的习惯去影响教育学生,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要让学生爱好学习, 班主任就应该创造学习的氛围。如果班主任在上晚自习的时候还惦记着约几个朋友周末去打麻将, 不停打电话去邀约, 那么, 在这种班主任的影响下, 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吗?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诺特在《班主任与学生》一书中提出这样的主张,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是保护, 不是干预, 不是枷锁, 而应该是鼓励, 是放手, 是给予。所以在当前, 作为班主任, 应该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而不是从极端走向极端, 这样会毁了学生的一生。

四、结语

总之, 班主任不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导致中学生产生不良学习情绪的重要原因。学校既可能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也可能是孕育不良少年的温床。万丈高楼平地起, 学校教育是根基, 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班主任就是学生命运的舵手。由此可见, 学校教育很重要, 学校教育不当引发的后果也很严重。是否能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 是班主任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把握班级教育和自主管理的核心, 这样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中学生, 为他们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和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荣志.学校教育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2010.

[2]郑昌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一般成因[J].法学评论, 2002 (5) .

[3]刘玉霞, 张威岩.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分析[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2.

[4]张敏.多元智能视野下的学校德育及管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13.班主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篇十三

摘要:新课程改革指出,现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注重能力提升,教师注重引导。由此结合现阶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以及小学生学习能力的特点。展开了基于合作互动学习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重视自我学习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多参与到班级制度建设与管理中。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合作互动学习;班级管理

前言:

班级是小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班主任要在小学阶段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意识到班级管理的重要性,通过管理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为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习惯和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合作意识,树立合作学习的榜样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此他们的合作意识都比较淡薄。但是从反面的角度来看,小学生的竞争意识都比较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爱争第一。针对这一特点,班主任可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树立榜样,向榜样学习,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例如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范读写话比较好学生的作品,让其他学生也要把自己的话写的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发掘语文教材中关于合作的事例,并且给学生讲解,让学生以教材中的英雄为榜样,并通过教材中的例子告诉学生,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只能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对于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就要凭借集体的力量来完成。通过这样的事例来让学生明白合作的本质,就能够让小学生的合作意识被充分激发出来。在数学课上,我们可以将一个比较难的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小组之间进行研究讨论、合作学习。并且可以通过物质激励的方法,告诉学生评选优秀学习小组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创造出榜样,让其他小组的学生向着更好的去学习,让班级中的学习氛围形成良性循环。

二、注重能力提升,班主任引导合作的方法

小学生仅提升了合作的学习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进行多次的合作实践教学过程中,才能让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们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通过实践合作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并且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化团队合作意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班主任首先要培养学生之间的交往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才能让学生之间形成更好的人际关系,才会让合作更加顺利。在进行集体活动的时候,班主任要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观察,如果发现比较害羞内向的学生应该对他进行积极的鼓励,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愿望,与其他同学更加融洽的相处,打成一片。其次,班主任还应该对合作过程中的学生们进行引导,如果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矛盾或问题,班主任应该主动了解具体情况,同时及时地解决学生之间出现的矛盾。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决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考虑,避免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另外,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时候,还应该充分的培养部分学生的领导能力。

三、体会合作效果,适时的使用激励方法

班主任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时候还可以结合激励的方法,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所以对他们恰当的进行时时的鼓励会让他们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激发。因此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在每一次合作完成之后及时总结,对结果进行评价,对合作效果比较好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还可以激励合作进步比较大的学生,同时对合作意识比较差的学生也可以让其进行反思。通过表扬和鼓励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对合作的方式能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另外,有一些小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导致他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会产生不良情趣或者是激动的情绪,在合作的时候会与其他的学生发生冲突。所以班主任应该针对这种情况,对有负面思想的学生进行单独的辅导。在辅导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随意贬低学生或者辱骂学生,用比较亲切的语言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让学生能够向班主任倾诉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班主任也应该对学生的真诚坦白进行鼓励,培养学生更好的心态,在合作的过程中主动考虑到其他的同学,这样才能让合作的过程更加和谐,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小学阶段不断提升自身的合作能力。

四、关注互动交流,强化合作的管理意识

班主任关注学生的互动交流是促进学生之间提高交流合作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合作学习理论下班级管理质量的前提。合作学习理论,需要班主任重点关注小学班级管理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的反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合作能力。构建更加健全的班级管理组织结构,对学生分层进行技能培训,激励每位学生各抒己见,反思自身行为,强化合作效果。

我在本班进行小组合作互助活动过程前,先和所有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然后将学生分成九个小组,选出组长与副组长,给各组自主管理的空间,教师进行适时协调。活动过程中,我们每隔一周各组就进行一次交流汇报,交流材料由小组成员共同提供,经组长收集整理而成。交流汇报人员实行轮换制,让每位成员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成长。活动结束后,评选最佳交流汇报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组长的管理意识在不断增强,组员的合作方法在不断更新,使得全班同学合作互助的氛围更加浓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结语:

在小学班级管理模式中,践行合作学习理念,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合作学习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每位学生都应该以身作则,发现自身问题并积极与他人交流。而班主任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进行引导,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完善班级管理体制并践行管理模式中,以此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每位学生都快乐成长,提升合作互动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4.班主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篇十四

【摘  要】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的生活离不开交往,儿童良好的品德形成也离不开交往。如何在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生活》学科中从小培养农村儿童的交往能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以研究《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为切入点,以 “交往式教学”为主要活动载体,通过各种方法的交往训练,培养农村孩子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交往中形成良好的品德。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的:一 、师生交往,消除孩子交往的心理障碍。我们从尊重孩子、生成智慧、富有情趣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二、生生交往,激起孩子交往的热情。我们从激起学生乐于交往、善于合作、分享快乐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三、社会交往,培养孩子交往的能力。我们从促使学生主动交往、悦纳他人、调整自我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从中,我们觉得这种做法实践了新课程理念,增强了农村学生的交往能力,并从交往中体验了情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 交往  师生交往   生生交往   社会交往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分校,学生由于交往范围狭窄,大部分孩子怕生人,羞于与他人交往,交往能力比较差。同时,其家长知识结构、周围环境单一,设施简陋,孩子交往圈相对封闭等局限,并且农村父母对培养学生交往能力认识不足,仅满足于让孩子吃好、穿好、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重视智力开发,不能为孩子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缺乏正确的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态度和方法。再有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某些原因,农村学生的交往能力让人堪忧。

马克思指出: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其“交往是固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一书中提到:“把教育的本质定位为交往”。美国着名职业规划专家卡耐基曾指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百分之十五,而交往能力却占百分之八十五。东方“神童”魏永康,13岁时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然而,就是这个创造了无数神话的神童,却由于交往能力极端低下,最后退学回到了www.51uc.net.cn老家。他的事例,也充分体现了人际交往之重要。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的生活离不开交往,儿童良好的品德形成也离不开交往。如何在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生活》学科中从小培养农村儿童的交往能力,从交往中体验情感、开发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现在,孩子在家里大多是独生子女,缺少同龄人互相关心、爱护、合作的环境和条件。因而,以自我为中心意识较强,时常出现不愿意和别人交往的现象。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因此我们以研究《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为切入点,以 “交往式教学”为主要活动载体,通过交往来倡导儿童的合作意识、自主探索意识、竞争意识,以此来培养农村孩子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根据自己的实践就上述问题作了以下尝试:

一、师生交往,消除孩子交往的心理障碍。

新的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者、“述”者、“问”者或指导者,而且是“学”者;儿童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中走出来,充当了“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还可能承担组织部分儿童之间共同活动的任务。这种可变动的、师生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本质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和在探讨式的教学过程中的交往。这样,使师生之间的沟通由单一垄断走向多维多元。因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应当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中,使儿童自主地在情景中和互动中去形成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多采用谈话交流作为教学的一种形式以利于教师与儿童之间更好地互动。”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所以,老师应始终尊重儿童的知情权、参与权、发展权,使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如同所有社会的交往过程一样,更加多种多样、多层次、多维度,从而与受教育者真正建立起交互的主体性的伙伴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1、尊重孩子。

孩子如果惧怕教师,就很难使“交往”顺利进行。要营造交往氛围,首先,教师必须变居高临下、谆谆教导的亲切关怀为民主平等的亲密合作,让儿童意识到自己和老师是平等的,让儿童感受到老师是爱我的.其次,强调师生之间的民主、宽容,对儿童的发言,教师要微笑倾听,善于发现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这样,儿童才能保持积极的心态,乐于参与到各种讨论中来, 采用言语的、动作的、情感的等多种方式,扮演观察者、同伴、指导者和评价者等多种角色,同孩子进行广泛、积极的相互作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坚强的意志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儿童的自主性、能动性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使课堂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因此,让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地交往成为一种教育力量。斯霞老师说过:“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必须借助于爱,归结于爱,这是教育的灵魂和真谛”。如:我在一年级上《学校里的一天》时,我让同学们画一画国旗时,发现一个孩子上课偷偷吃东西,我特意不去看他,用欣赏眼神看着另外的同学:“呀,现在第一组的小朋友画得太象了,老师真喜欢。接着,我又转向刚刚吃东西的小朋友:“现在同学们都做得很好了,老师真高兴。”我想:当学生出现一些错误时,有时需要回避一下,给孩子一个改正的机会和时间,也就是说:为了尊重孩子,有时“教育需要等待”。

平时,老师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以极大的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语言会使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如:我在上《我们的学校》一课时,首先带领孩子们观看了校园的国旗、花草、运动场……后,再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绘出我们美丽的校园。当一个小朋友画好拿给老师看时,对我说:“这是我们的新学校。”老师用充满欣赏的表情,惊讶地赞叹:“呀!我们的新学校好美呀!这国旗和几棵柳树画得特别漂亮。不过,还可加上你的设想,让我们的学校更美。”这时,我故意不去注意其它同学,但后来几天中陆续收到同学的画,“老师,送你一幅画!”声音是那么地悦耳。每个学生不断地有新的创意。可见,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诚恳的赞扬、认真的表情、平等的气氛,都显得多么的重要。这样能满足学生渴望得到重视、爱听好话的需要,从中,在师生的平等交往中受到良好的熏陶,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教师尊重儿童的自尊心、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平等地进行教与学的交往活动,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畅通无阻,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生成智慧。

要使农村学校师生之间顺利交往,教师在与学生群体的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地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一定要走入学生中,去真诚地帮助他们,指导他们,去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叶澜教授说:“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存性动态过程,不是外铄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所以,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中合理利用交往中真实的带有冲突性的道德情境,让学生直面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矛盾冲突。如:在教学《美丽的校园》时,我告诉同学们:“有困难找老师,不管是物质的支持,还是精神的鼓励:是热情的赞扬,还是冷峻的坚持,目的都是为了大家的健康成长。”我们通过

[1] [2] [3] [4] 下一页

老师带学生走一走,看一看,让学生走一走楼梯,告诉学生拐弯处、楼梯口、单杠、双杠……注意安全;池塘边虽然很美,柳叶青青,鱼儿游荡,但我们不要趴在栏杆上,拐弯处慢慢走,不冲撞,安全第一最重要。最后,让同学们讨论:上课为什么不能乱喊乱叫?跟同学讨论问题为什么声音要轻?走校园的楼梯为什么不能跑?……

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创造场景和多种道德选择机会,让学生能大胆地与老师交往,使学生在交往中变得越来越主动,越来越文明,越来越活跃。,教师用自己充满真挚情感的语言,使儿童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采用教学新用语,随着教师观念的转变及师生交往密度的增加,教师经常采用符合儿童心理需求的教学新用语,使教学语言真正成为师生之间情感联系的有力纽带,例“愿不愿、想不想”“再努力、加油”、“你真行、真棒”“教教同学、当当小老师”、“没关系、谢谢”等等。并充分运用教学媒介,如手势、眼神、教学的节奏变化等与儿童主体表情互动,使儿童自觉投入,积极参与交往。用眼神表达关爱,用微笑当作奖励,抚摸传递喜爱,也可坐到儿童中间参与讨论、辅导、讲述。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儿童可掌握交往的知识、方法、技巧。

平时,对学生中一些不同观点,教师应持开放态度,不要轻易否定儿童讨论性的不同解释和观点,对有些教师一时不能作出肯定或完整的回答,应对儿童讲明“我也不十分了解”、“等我查询一下”。有些交往活动,可以与他们交谈、让他们反驳、提问、挑战,以利于形成教学民主氛围。充分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使学生有新的生成,新的感悟。

3、富有情趣。

大部分的农村孩子表演技能相对城镇孩子不主动些,因此,教师多采用各种童话故事、小品、游戏等形式去教育,寓教于乐。如在学习《上超市》一课时,我们在教室里办了一个文具“超市”,学生扮演售货员,教师扮演顾客来买东西,东张西望地找东西,这时学生就主动来问:“请问您要买什么东西?”教师扮演的顾客就会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学生就耐心带着“顾客”选购介绍各种商品及功用,“顾客”买到了想要的东西,满意地笑了,同时对“售货员”的服务态度满口称赞,学生获得老师的表扬,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情绪,同时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也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又如:我们在学《当好小主人》一课时,我们要学生演一演小品“不懂事的小主人”:爸爸、妈妈出去了,外公、外婆来到家里,家里只有丁丁,而丁丁打开门后却只顾自己玩,应答外公、外婆的态度冷淡,语言生硬。在表演小品时,教师也进入角色。小品以后让学生评一评,丁丁做得怎么样?外公外婆会是怎样的感觉?如果你是丁丁,你会怎么做?通过小组交流、集体讨论使同学们知道,交往时对人要有礼貌,态度要热情,服务要周到。在学《我愿与你交朋友》时,教师也融入到学生中与同学们一起玩,一起跳,大家玩得多快乐。

总之,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与孩子们一起参与,既有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又有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教师始终要做到尊重对方,多赏识孩子“太棒了!”有时与一年级的孩子真诚拥抱,用两个手拍一拍,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告诉学生,老师与大家一起学习,感到真快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亲自参与每一个游戏,一起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懊恼,使学生们感到老师是他们中的一员和可信赖的朋友,并乐于和教师进行交往和游戏。对老师的信任感和崇拜心理,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佳效果,有良好的交往氛围,才能使学生大胆吐露自己的心声,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近。

二、生生交往,激起孩子交往的热情。

着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就十分提倡同伴影响法,积极鼓励儿童的互教和互相影响,以此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他认为儿童在和同伴相处的过程中会感到基本平等的相互关系,孩子们兴趣相接近,相互间感情融洽,共同语言多,在交往中能摆脱同成人交往的畏怯心理,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忧表达出来,并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的信息。孩子间的交往,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宣泄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从而促进孩子活泼开朗个性的形成。我们努力使学生做到:

1、乐于交往。

如果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那么,学生之间的交往时常是学生自发的、自觉的交往。农村孩子怯于主动与人交往;在与陌生人交流时,两眼不敢看对方,显得十分拘谨、胆小,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差,不能友好与同伴相处,在游戏活动中独占玩具、争抢玩具现象普遍,攻击性行为较多,在学习活动中,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淡漠,爱依赖老师解决问题,缺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游戏活动与教学的优化结合,实质是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自发的、自主的游戏活动灵活地、互补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这样既顺应学生的自然发展,又对按照社会的要求来发展学生,发挥游戏与教学的最大价值,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发展有着巨大意义。

我们力求让同学们享受交往的快乐,并乐于交往。如:在学《我喜欢我们班》一课时,我们先让孩子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学校来,首先让孩子们一个人静悄悄地玩5分钟,要求是不能发出声音,不能看别人的玩具,只准一个人玩。然后问同学:一个人玩玩具是什么滋味?你有什么想法?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后,音乐响起,让小朋友邀请伙伴一起玩,并商量好怎么玩,可以开心地说,愉快地玩。最后,让大家体会与小伙伴一起玩、一起学的快乐和收获。

皮亚杰认为:儿童从自我中心解放出来的重要途径是与同伴发生交互作用。因为与同伴交往中才认识到同样行为也许会被人以不同方式理解导致不同结果。同时也正是与同伴的交往中,开始摆脱权威束缚,相互尊重、协作。我们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中的交往行为,来培养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2、善于合作。

飞速发展的社会和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的孩子必须具备善于合作交往的意识和能力。而我们的教学,由于受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影响,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过于呆板的“秧田式”课堂组织形式,因而限制了学生的活动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不能培养既具有挑战意识,又具有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人。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采用“合作交往新模式”,我们改变课桌椅的摆放,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小组内以合作为主,竞争为副,而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副。并要求“交往全面化”,即类型、形式应形式多样,并向“组―组”交往倾斜,既重组际交往,又重组内各成员的交往。教学中,引导以小组集体的形式出现,尽管是学生个体活动,但代表着小组,学生发言时,应强化“我代表本小组”或“我们小组”等字样。并在教学中注重通过具体事例,向同学阐明只有互相合作,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如:在教学《我们一起做》时,我们针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喜欢和同学交往,愉快地玩”等目标,设计了让学生一起做游戏,在游戏“螃蟹运球”的游戏项目,此游戏需要几个学生很好地合作,才能完成。活动要求两对学生必须背靠背、手挽手夹住球,横向跑25米,绕过小椅子,跑回来。活动时,先向学生讲清游戏规则方法,然后由学生自由组合,这时交往能力强的学生很快的就找到了合作伙伴,而平时不善言语的学生就无人问津,基于这种情况,我根据学生求荣爱美的心理,因势利导,鼓励弱势学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大胆与人交往,再次组合,经过多次尝试与鼓励,这些学生逐渐增强了信心,敢和其他小朋友进行搭讪和交谈。在游戏中,继续鼓励这些学生在互相合作的基础上,大胆和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交流经验,并给予表扬。最后评出优胜队。另外,象“三条腿走路”、“老鹰捉小鸡”等,在这样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中,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欲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学生小组与小组交往,简称“组――组”交往。开放环境,培养交往学习的意识。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学习《我们一起做》中,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合作。确定小组长并进行组织协调的培训,教师要对组员的性格、智力类型、学习能力、成绩了如指掌,以便优化组合,教会学生合作交往的步骤、方法、如何发言、交流、讨论、归纳,协调小组合作交往中出现的新问题。学《和小树一起长大》等课时,我们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交往,结交合作伙伴,自己商量、互相提醒,互相欣赏,共享快乐。

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彼此要拧成一股绳,才会成功,鼓励他们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同学,在充满相互合作、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的课堂生活中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许。在新的课程生活中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中,满足交往的需要,在交往中感受人与人之间达成的融合、沟通的快乐,得到集体、小组的认同,看到自己在小组中、合作中的力量,找到了自己与他人之间许多共同感受,这些都令孩子们品尝到善于合作的快乐。

3、分享快乐。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交往,在自主活动中学习交往,在体验活动中学习交往,在综合活动中学习交往,在开放的活动中学习交往。活动主题由学生自主确定,使学生愿意参与交往活动。活动方式由学生自主设计,使学生积极参与交往活动。活动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交往活动。如:在学习《和小树一起长大》一课时,我让小朋友自己组合好小组去玩泥巴,并自己商量好打算怎么玩,用泥土做成一样你们认为最棒的物品。学生们开心极了。分工、准备,发挥了集体的智慧,用矿泉水瓶子盛水,用小棒搅拌,还争论着做什么最好,不时地告诉老师和同学,“这是过新年时吃的蛋糕”、“这是爷爷最爱的小树”……不一会儿,各个小组的孩子们用泥巴做成了大乌龟、小树、小馒头、蛋糕……我再让他们介绍作成了什么怎样做成的,有什么用,大家争着说,争着做,甚至到下课还不肯停下。

有时,让小学生自己组织编排活动,从准备到开展活动都是一种交往合作的过程。如学习《欢天喜地过大年》、《进厨房》等,除此,还开展座谈会、辩论会、郊游、比赛等各种游戏与活动,创造机会,彼此交往、合作。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班级中的事多授权给学生,小助手、小干部轮流做,使每人都有与人交往、交流的机会。

这样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辨析,这一切都使大家感到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实现,得到某种成就感,从中获得快乐和喜悦。

三、社会交往,培养孩子交往的能力。

《品德与生活》有他的特殊性,有些交往活动需要走向社会,如“春天的歌”、“快乐的春游”等需要孩子们与社会交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努力使学生做到:

1、主动交往。

有的农村孩子因为胆小、自卑,不愿主动跟人交往,结果有时受到了冷落。离开人与人的联系与人与人的交往,人就不存在了;离开人与人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人就不能发展。在诸多的联系、交往中,总有至近的、感情亲密的一圈人。我们的孩子应该在与人的交往中长大成人,这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尤为重要。学生与社会交往的形式较为简单,形式主要有问路、自我介绍、公共场所活动、探视、走亲等。社区活动是学生同社会交往的主形式,我们学生利用节假日联系敬老院等场所,开展学生与老党员共度国庆,为孤寡老人献爱心,与大哥哥、大姐姐共联欢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与各种人进行交往,增强学生的社会性。如让孩子走向田野找春天,与农民们一起交往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走进商店去购买必需品,到敬老院与老人们联欢,和孤寡老人一起做“钓鱼”(纸鱼)的游戏,和老人结对,共同协作进行“钓鱼”,不仅给老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童趣,在快乐的交往中,还加强了学生与他人交往的信心和能力。放手大胆地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社会人”,从而学会主动交往。

2、悦纳他人。

我们必须培养学生悦纳他人,关心他人。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悦纳他人,要有一种博大的关切心,学会对亲近的人如父母、同学、小伙伴等的关切。为此,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往往需要与家庭配合,与社会活动结合,有时需要课外延伸。在学《有人生病时》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生病时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做做小医生、做做小病人,让小医生诊断是什么病。通过这样的小游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生病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也让同学们体验到了生病时需要与医生交往,还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这时,老师告诉学生一些照顾病人的方法,在学会照顾的同时,学会关心他人。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了《进厨房》中学做水果拼盘后,我们让学生到家里去做一做,让父母品尝,让邻居们品尝,让大家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结合班队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我帮同学找优点”、“夸夸我的同学”等活动,让孩子懂得理解、尊重他人,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赞扬,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在学校要积极参加劳动,当好值日生;在家里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同时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多给孩子劳动、动手机会,重视孩子的生活处理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服务中建立起正常的、友好的互教互爱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及时化解交往中的不愉快的心理,如误会、猜疑、等,能宽容待人,学会关爱,学会悦纳别人。

3、调整自我。

在我们农村小学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他们即使愿意交往或喜欢交往了,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去对待一切,这样就需要学生在人与人打交道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调节,因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在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如:班上有一个男同学比较任性,听不进同学的意见,稍不留意就在发脾气,这样就不受大家的欢迎,在小组交往中也经常闹矛盾。后来,通过老师的引导,在他高兴时给他提意见,使他渐渐地变得少发脾气了。

因此,同学们需要通过交往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帮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调整自我,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中,发扬自己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做个受大家欢迎的社会人。因为人需要在调整自我中前进,需要在调整自我中发展。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这方法实践了新课程理念,培养了农村学生的交往能力,并从交往中体验了情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各种方法的交往训练,儿童在一个充满相互交往、沟通的课堂及课外生活中易于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许。这样,让儿童在这样的交往中获得快乐和喜悦。在这基础之上,培养农村孩子的交往能力的目标也就初步达成了。

【参考文献】

&nbs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p;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印

《杭州市小班化教育初探》           叶鉴铭

《课题指南》                       陈胜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培训资料》   教育厅教研室

《小学德育》

《班集体建设》                     龚浩然

上一篇:为你撑一片晴空叙事作文下一篇:主要领导四风问题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