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规划名词解释

2024-10-02

园林规划名词解释(通用9篇)

1.园林规划名词解释 篇一

生态园林城市 是具有宜人的生态环境和美好的城市景观,是人们在目前生态环境恶劣、城市景观特色不突出的状况下,渴望实现的一个理想城市建构模式。它是一个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组合;具有“生态城市”的科学因素和“园林城市”的美学感受,赋予人们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意境。

城市建成区 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城市建成区范围的划定,要考虑自然地形、地貌、基层行政单位的管理界线等因素,以及城市各项 用地的完整性,并尽可能与人口统计的地域范围相一致。

乔木 是指树身高大的树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高达6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树体高大(通常6米至数十米),具有明显的高大主干。

灌木 是指那些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的树木,一般可分为观花、观果、观枝干等几类,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 城市中为社会服务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及设计等机构货设施的建设用地。

城市防护绿地 指用于城市环境、卫生、安全、防灾等目的的绿带、绿地。

生产绿地 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

古树名木 据我国有关部门规定,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而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则可称为名木。古树名木的分级:古树分为国家一、二、三级。

节约型绿化 就是指“以最少的地、最少的水、最少的钱、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园林绿化模式”。节约型园林绿化就是生态化的城市绿化,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化。节约型园林的概念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其次是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 神需求;再次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最后是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

立体绿化 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包括立交桥、建筑墙面、坡面、河道堤岸、屋顶、门庭、花架、棚架、阳台、廊、柱、栅栏、枯树及各种假山与建筑设施上的绿化。

风景名胜区 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风景名胜包括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

空气污染指数 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适合于表示城市的 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空气污染的污染物有:烟尘、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悬浮颗粒物(浮尘)、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等。

生物多样性 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湿地 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

节能建筑 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

可再生能源 是指可以再生的能源总称,包括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光能、沼气等。生物质能源主要是指雅津甜高粱等,泛指多种取之不竭的能源,严格来说,是人类历史时期内都不会耗尽的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包含现时有限的能源,如化石燃料和核能。

单位GDP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指将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排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场所以外的数量,不包括矿山开采的剥离废石和掘进废石(煤矸石和呈酸性或碱性的废石除外)。

城市景观照明 是城市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的总称,主要是指城市范围内的道路、街巷、住宅区、桥梁、隧道、广场、公园、公共绿地和建筑物等功能照明与夜间景观照明。

棚户区 是指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平房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及“城中村”。

城中村 是指城市建成区仍然存在的、在集体土地上建造的、属于棚户区性质的区域。从面积上讲,棚户区一般拆迁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占地面积一般至少在5万平方米左右。

绿色交通 广义上是指采用低污染,适合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概念。狭义指为节省建设维护费用而建立起来的低污染,有利于城市环境多元化的协和交通运输系统。

保障性住房 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

无障碍设施 是指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社会成员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包括无障碍通道(路)、电(楼)梯、平台、房间、洗手间(厕所)、席位、盲文标识和音响提示以及通讯,信息交流等其他相关生活的设施。

社会保险基金 是指为了保障保险对象的社会保险待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由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分别按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缴纳以及通过其他合法方式筹集的专项资金。

2.园林规划名词解释 篇二

1.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由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应用效益等三类指标构成。指标数据主要来自国家和地方统计年鉴, 以及少量调研采集数据。2010和2011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分别为52.73和59.07。

2.“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一种符合性认定标准, 它借鉴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 适用于所有开展两化融合工作的企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管理机制和方法论, 是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推进管理的通用方法, 有助于企业稳定获取预期的信息化成效, 引领企业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

3.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按照《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试行) 》 (工信部公告2011第39号) , 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分为四个阶段, 分别是起步建设阶段, 指企业已经开始建设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 但其单项应用尚未开展或刚刚起步;单项覆盖阶段, 指企业具备了一定的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 单项应用对企业业务覆盖和渗透逐渐加强, 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其综合集成尚未有效实现;集成提升阶段, 指企业基础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单项应用基本成熟, 综合集成有效实现, 但其协同与创新尚未有效开展;创新突破阶段, 指企业基础建设趋于完备, 单项应用和综合集成趋于成熟, 且协同与创新得到有效实现。根据35个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结果, 当前处于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1%、37%、22%、10%。

3.园林规划名词解释 篇三

【关键词】向量的数量积 确定 可行域 目标函数的最值 

简单线性规划问题是新课改后加入高中教材的内容。人教版必修5中第三章的第三节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经过高中两轮的教学,我发现用向量的数量积解释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学生容易接收,解决问题的效果也很好。通过这一节的教学,我感觉“教无止境”,教学是要不断反思总结才能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效率。

一、简单线性规划的主要问题

简单线性规划在教学上需要解决的主要是两个问题:(1)约束条件(确定可行域);(2)根据可行域及目标函数,求最优解。

约束条件都是关于x、y的一次不等式,又称为线性约束条件。求可行域是在直角坐标中解决问题,要把不等式中的不等号改为等号,画出直线:Ax+By+C=0(A、B不同为0),不等式中含等号(≥,≤)就画成实线,不含等号(>,)就画成虚线,再判断满足不等式区域。教材上是用特殊点确定可行区域,一般地,一次不等式Ax+By+C>0(A、B不同为0)在平面直角坐标中表示直线Ax+By+C=0某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因此只需在直线Ax+By+C=0的同侧取某个特殊点(x。,y。)作为测试点,由A x。+By。+C的符号就可以断定Ax+By+C>0(<0)的平面区域。学生是可以理解的,应该说也容易判断。但学生感觉存在可信度问题,特别是参考资料中有时右上大于零左下小于零,有时右上小于零左下大于零的情况,把学生弄得糊涂不清。

目标函数Z=ax+by变形为ax+by-z=0就是直线的一般式。一般在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线性目标函数Z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教材中求目标函数Z=ax+by的最值时,将函数Z=ax+by 转化为直线的斜截式:y=-abx+zb,通过求直线的截距zb 的最值间接求出Z的最值。教材的这句话也非常笼统,并且可能让老师和学生产生错觉,以为截距大的Z大。

二、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规律

我在2006年第一次教这节内容时就按教材讲解,没有多钻研。2007年高三复习时,做了一定量的题目,特别是求目标函数最值,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由于截距zb受b的符号影响,所以b>0时截距最大(最上一点)Z的值最大,b<0时截距最小(最下一点)Z的值最大。于是我编写口诀给学生记,目标函数Z的最值是b正上最大下最小,b负上最小下最大。同时对一次不等式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哪个半平面有了一定总结:平面被直线Ax+By+C=0(A、B不同为0)分成两个半平面,口诀是B正上>0下<0,B负上<0下>0。

2010我第二轮教高三。在复习资料上,还有在《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中看到吉林省集安市第六中学的赵永杰、刘树达写的《对线性规划教学的一点体会》,该文如是总结:

不等式区域

Ax+By+C>0(A>0)表示直线右方的半平面区域

Ax+By+C<0(A>0)表示直线左方的半平面区域

这跟我的总结及编写的口诀有相同之处,只是选择的系数不同。所以我反复思考,得出了用向量的数量积解释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结论。

三、用向量的数量积解释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因为含x,y的一次不等式与直线Ax+By+C=0(A、B不同为0)有关。向量a=(A、B)与直线Ax+By+C=0垂直。可以说Ax+By+C的符号由向量a=(A,B)决定:

当 A,B都为正,向量指向第一象方向,也就是直线Ax+By+C=0右上区域,Ax+By+C>0,左下区域,Ax+By+C<0;

A正,B负:向量指向第四象限方向,也就是直线Ax+By+C=0右下区域,Ax+By+C>0,左区域Ax+By+C<0;

A负,B正:向量指向第二象限,也就是直线Ax+By+C=0左上区域,Ax+By+C>0,右下区域,Ax+By+C<0;

当 A,B都为负,向量指向第三象方向,也就是直线Ax+By+C=0左下区域,Ax+By+C>0,右上区域,Ax+By+C<0;

当A=0,B>0,直线by+c=0的上方by+c>0,下方by+c<0

B<0,直线by+c=0的下向by+c>0,上方by+c<0

当B=0,A>0,直线Ax+C=0的右方Ax+C>0,左方Ax+C<0

A<0,直线Ax+C=0的左方Ax+C>0,右方Ax+C<0

以上结论可以用向量的数量积来证明,非零向量a与b,a·b=|a|·|b|cosθ, a·b的符号由向量的夹角θ决定,当 θ为锐角,a·b>0,当θ 为直角,a·b=0,当θ 为钝角,a·b<0。Ax+By+C=Ax+B(y+CB),可看作a=(A,B),b=(x,y+CB)的数量积,而b向量可看作是以(0,- CB)为起点,(x,y)为终点的向量,起点(0,- CB)一定在直线Ax+By+C=0上,当然b向量有多种配法,不管怎么配起点都是在直线Ax+By+C=0上,这样终点(x,y)在直线上就与a=(A,B)垂直,所以Ax+By+C=Ax+B(y+CB)=0;终点(x,y)在直线的与a=(A,B)方向相同的一侧,向量a与b的夹角为锐角,a·b>0;终点(x,y)在直线的与a=(A,B)方向相反的一侧,向量a与b的夹角为钝角,a·b<0;所以可以证明Ax+By+C的符号由向量a=(A,B)决定,也就是可以由x、y的系数来确定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坐标中表示直线Ax+By+C=0(A、B不同为0)某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例如2x-5y+1≥0,一看就知a=(2,-5)指向第四象限,所以不等式在直线2x-5y+1=0右下区域(包括直线);又如:-2x-3y+2<0,一看向量a=(-2,-3) 指向第三象限,所以不等式在直线-2x-3y+2=0右上区域(与a反向小于零)。

以此类推,很容易证明目标函数 Z =ax+by的大小也是由向量(a,b)决定的,也就是由x、y的系数来确定。目标函数Z =ax+by,随Z取值的不同可以画出一组平行线,一组平行线与向量(a,b)垂直,令Z=0,直线ax+by=0过原点,ax+by可看作a=(a,b),b=(x,y)的数量积,所以(x,y)在直线ax+by=0的与a相同方向一边取值(或直线ax+by=0向a所指方向平移),Z = ax+by的值越来越大,反向,Z =ax+by 的值越来越小。例如:Z=3x-y,向量a=(3,-1)指向第四象限,所以直线3x-y=0向右下方平移Z的值越来越大,向左上方平移Z的值越来越小。又如:Z=-x-5y,向量a=(-1,-5)指向第三象限,所以直线-x-5y=0向左下方平移Z的值越来越大,向右上方平移Z的值越来越小。

用向量的数量积解释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学生很容易记忆,也很快掌握,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也学得轻松。我感叹教学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学习与反思,现在有不足之处,将来就有进步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数学(必修5),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名师大讲堂(数学文科), 郭玉竹、谭渊、黄仁海、肖传芳主编,广东海燕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

4.市政规划与管理名词解释 篇四

1、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市政:是指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3、市政管理学:是指研究城市政府行政机关和其他城市公共管理主体,对城市日常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4、城市政治权力系统:是指拥有某种正式、直接行使城市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权力的各种组织。

5、城市政治参与系统: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市政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市政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

6、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在我国城市特指市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等组织。

7、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8、市民利益表达:是指代表某种利益的市民组织或市民团体,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向城市权力机构提出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利益要求的行为。

9、市政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10、市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11、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于上级机关,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

12、分权制:是指上下级依法各负其责,下级行政机关在法定管辖范围内有自主权,上级机关不得干涉。

13、层级制:是指政府组织纵向分作若干层级,每个层级所管业务性质相同,各对其上级负责,但其管辖范围随层级下降而缩小。

14、职能制:是指政府组织平行划分若干部门,各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所管范围大体相同。

15、完整制:又叫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是指同一层级的各个机构或一个机构的各个组成部门完全集中于一个首长或一个机关的指挥监督之下,只存在单一的领导隶属关系。

16、分离制:又称独立制或多元统属制,是指同一层级的各个机构或一个机关的各个组成部门不集中在一个首

长或一个机关的指挥监督之下,存在着多元的领导隶属关系。

17、政府职能:即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任务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

18、市政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19、市政执行:是指城市政府以贯彻市政决策为核心的职务行为,是市政府和它的工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执行市政决策中枢的决策、指令和法律法规的过程。20、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21、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的城市。

22、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担负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

23、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24、集聚经济: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和聚合而给经济主体带来的一种额外的经济利益。

25、规模经济:是指因生产规模的扩大所产生的平均花费的降低,因为规模扩大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它们是通过高效的熟练工人、专门化的生产工具、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流程的专门化和产品的专门化等方法来达到。

26、经营城市:是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27、城市营销:是指把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28、学习型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机制,形成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的局面,从而提高整个政府的群体能力。

29、循环经济:是指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30、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

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31、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基础,是城市政府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律依据。

32、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33、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和社会经济的需要,通过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34、土地利用规划:是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历史基础与现状的特点,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活动。

35、土地储备制度:是指政府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储存,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土地,调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制度。

36、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37、城市成长管理: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38、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9、城市经济管理:就是城市政府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取得最大的城市效益。

40、城市经济功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

41、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42、宏观调控:是指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经济措施。

43、规制: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44、城市财政:是城市政府参与社会收入或产品的分配

活动,也就是城市政府在占有和支配一定份额的社会产品过程中与社会各方面发生的分配关系。

45、城市财政管理:是指以城市政府为管理主体,以市政工作为主要目标的预算管理、税收管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46、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是指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与维护活动所需要的资金,是国家规定用于城市维护与建设的专项资金。

47、预算外资金: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

48、城市经济结构:是指城市是由多个产业、行业部门和企业组成的,每个产业部门从事着特定的经济活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整体。

49、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工作的非农业人口,包括拥有城市户籍的常住人口和在城市暂住的流动人口。

50、城市人口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居民户籍和人口变动、人口流动的行政管理工作。

51、人口预测:又称城市人口发展现状的预测,就是根据城镇人口的现状和发展特点,运用科学方法,推测若干年后城市人口的状况。

52、社区:是指一定区域内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53、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54、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55、城市流动人口:指没有城市常住户口暂住(具有暂住证)或暂时逗留于城市的人口。

56、环境容量:指在人类健康与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是考察污染是否发生的重要标志。

57、环境污染:指自然环境要素中,混入对人体有害、破坏自然生态的物质或非物质形式,并达到一定的程度、超出环境自我净化能力的现象。

58、环境质量:指自然环境构成的诸要素(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之一,或环境整体受到污染的程度。

59、环境保护:指采取各种方法保护环境,使之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自然生态平衡的实现。

60、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61、城市环境管理: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62、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63、城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

64、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

65、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66、城镇体系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67、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68、Citistate(城市联盟):是指由相同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

69、公共紧急状态:是指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70、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对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

一、填空题:

1、从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最初是一种具有防御和(商品交换)功能的人类定居点。

2、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

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大城市逐渐增多,迅速膨胀的城市人口甚至使城市无法满足城市人口对城市功能的需要,出现了所谓(城市病)的问题。

4、(工业化)导致的城市化发展,使市政的概念逐渐突

出并独立出来。

5、古代城市的市政与“乡政”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是一种(城乡合治)的体制。

6、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城市政府),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7、(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城市政权的领导者。

8、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9、城市(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素,也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

10、将个人利益表达纳入(规范化)渠道,避免非正式关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创新市民利益表达方式的重要方面。

11、市政体制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12、西方国家城市权力的中心,既不在城市的议会、政府或法院,也不在城市的政党组织,而在城市的(商会)。

13、(副省级市)是20世纪90年代在原有建制市的行政等级中新增加的一个层次,虽然在宪法第30条规定的中国行政区划中并没有这一层次,但在我国市级行政区划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14、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

15、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

16、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17、就是因为城市(基本职能)的存在和强化,导致城市的形成、发展和迅速生长,这是城市存在和成长的根本动力。

18、(供给型)的城市发展战略观主要形成和发展于20世纪初叶至20世纪中叶的阶段,强调不断提升城市的生产能力,包括工业产品、有形服务等多方面,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

19、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的地方发展战略观。

20、(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

21、现代城市规划的创始者本质上是一群社会改革家,虽然他们当时关注的是物质空间环境问题,但其思想的核心却是(社会公正)。

22、每个城市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制约城市发展的因素,妥善解决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搞好(城市规划)的关键。

23、土地(用途管制)的最根本的核心任务是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用途管制。

24、美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政府主导的主要是(道路)及污水处理。

25、城市成长管理是主要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26、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相比,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城市经济是一种(集聚性)、综合性的经济。

27、城市经济管理中的经济方法主要是通过经济杠杆和(经济责任制)的运用,调整城市经济活动中有关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以达到控制、协调经济活动的目的。

28、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在评价政府在与市场相互协作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稳定的(宏观经济)

与单一功能的协调机构两种类型。

48、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

49、(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

50、Citistate不是一个(行政边界),而是一个组织边界、市场边界、信息边界、社会边界,乃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

51、(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52、对执行系统而言,最为重要的方面是执行的(敏捷化)程度,而这一点又必须以信息系统的完备和信息渠

环境是各国政府应该向社会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物品。道的顺畅息息相关。

29、城市财政管理的具有公共性和(地方性)的性质。

53、对于反应而言,留有足够的(“预备队”)是十分30、(税收)是城市政府主要的收入来源。

31、在人口学理论分析中,通常用城市(人口结构)来描述城市人口的一些基本特征。

32、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引起的城市人口增长,它一般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并与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小有关。

33、(户籍管理)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

34、提高城市公共住宅的管理质量,必须从分析城市公共住宅的(供求关系)入手。

35、(法定社区)尤其是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两级辖区。

36、城市环境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城市的自然环境;二是城市的(人工环境)。

37、(以人为本)是城市环境的根本宗旨。

38、(煤烟型)细微颗粒物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杀手”。

39、(排污权交易)是当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市场运作方式,即在排污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允许企业买卖排污指标,以经济杠杆促使企业主动削减排污量。

40、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41、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城市化)的过程。

42、我国城市化2004年已经超过(40%)。

43、城市边缘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成因中,(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

44、(小城镇)是随着多种产业集聚逐渐由乡村形态转变为现代化城市的过渡性社区。

45、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

46、按政府机构的权力大小,可以将大都市政府分为(超城市)的和城际的两种类型。

47、(非政府)区域协调机构分为综合功能的协调机构

关键而又往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54、危机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响应策略)。

5.城市道路和交通规划名词解释 篇五

2.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3.结构规划:为一个主要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或一个需要开发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的发展制订的城市规划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4.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5.城镇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6.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7.三结构一网络: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8.空间管制: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其分区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措施,可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9.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10.产业结构: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11.老龄化城市:老龄化城市是指65岁以上人口占城市人口总数7%以上或者60岁以上人口占城市人口10%以上,14岁以下人口占城市人口的30%以下,年龄中位数为30岁以上的人口类型的城市。

12.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

13.就业密度:

14.居住空间分异:在一个城市中,不同特性的居民聚居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在相对隔离的区域内,同质人群有着相似的社会特性、遵循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或保持着同一种亚文化;而在相互隔离的区域之间,则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15.居住隔离:是指都市居民由于种族、宗教、职业、生活习惯、文化水准或财富差异等关系,特征相类似的集居于一特定地区,不相类似的团体间彼此分开产生隔离现象。

16.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17.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18.城市人口: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了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几个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有是城市服务的对象。

19.城市用地:按城市中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的统称。

20.“四区” :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建成区

21.“四线”:绿线,绿地系统;蓝线,水系统;紫线,历史文化保护区;黄线,市政基础设施。

22.门槛理论: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波兰,60年代后得到广泛应用。该理论基于影响城镇发展因素的分析研究,认为城镇和工业区发展至一定阶段,常出现妨碍其向某一方向发展的限制因素,包括:①所在地区地理环境,特别是城镇用地自然条件对扩大范围和继续开发的影响;②基本工程管线网设施(给排水、交通、电力等)及铺设技术;③城镇结构及其改造的可能。上述因素标志着城镇发展规模和人口容量限度。城镇发展达到限度以前,只需按比例花费扩建投资。而为克服某一限制因素,突破其限度,则需突增一次跳跃式巨额投资,才能扩大城镇容纳能力,这种限度称为城镇发展“门槛”。“门槛”具有多层次性。城镇和工业区跨越一道“门槛”后,就为在已有基本设施范围内继续增加人口提供可能,人均基建投资和经营管理费用随之相应下降。但跨越的“门槛”愈多,继续超越下一发展限度所需投资额也愈大。城镇和工业区在两个“门槛”间采取紧凑方式发展,则经济效果明显。当城市已发展至较大规模并需跨越级别较高的“门槛”时,可在地区城镇网中选择投资额较小的低“门槛”,另建新城或卫星城,这样较经济合理。因采用控制论、信息论和电子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门槛”理论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在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工业区规划中,多用于分析、认识城镇发展进程,研究铲平“门槛”(化整为零进行投资)或避免跨越“门槛”、控制城镇发展规模对策,以及“门槛”投资与相应规模不同方案比较。

23.城市空间结构: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24.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是指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成。广义可分为有形形态和无形形态两部分。前者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后者指城市的社会、文化等各无形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狭义一般指城市物质环境构成的有形形态,事实上它们也是城市无形形态的表象形式。

25.职住平衡:指在某一给定的地域范围内,居民中劳动者的数量和就业岗位的数量大致相等,大部分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勤交通可采用步行、自行车或者其他的非机动车方式;即使是使用机动车,出行距离和时间也比较短,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样就有利于减少机动车尤其是小汽车的使用,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26.城市道路网密度:城市建成区或城市某一地区内平均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上拥有的道路长度。

27.物流中心: 物流中心是物流系统中的基础设施。它的规划、筹建、运行与完善,涉及交通、物资、商业、外贸、工业、建筑、农业、金融等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的企业。

28.换乘中心:

29.TOD: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其中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其特点在于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的“混和用途”,使居民和雇员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城市重建地块、填充地块和新开发土地均可以TOD的理念来建造,TOD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

30.BRT:快速公交系统,是一种介于快速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新型公共客运系统,是一种大运量交通方式,通常也被人称作“地面上的地铁”。它是利用现代化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和运营管理(集成调度系统),开辟公交专用道路和建造新式公交车站,实现轨道交通模式的运营服务,达到轻轨服务水准的一种独特的城市客运系统。

31.生态建设:主要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根据生

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是自然和人工的结合,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32.环境保护:在城市范围内,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措施,以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以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适宜的环境

33.环境分区:

34.资源承载力: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给容纳能力及其可维持承受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

6.规划2012新名词 篇六

低碳生态城市 园林城市

园林生态城市 宜居城市 创意城市 智慧城市 弹性城市 收缩城市 幸福城市 安全城市 健康城市

传统城镇化Vs新型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产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 完全城镇化Vs半城镇化 健康城镇化 农民市民化

工业文明Vs生态文明

人口输出地Vs人口输入地

人口红利、未富先老、中等收入陷阱、刘易斯拐点 美好城市Vs美丽城市 产业转移 城市安全

流动空间Vs场所空间 城市文化、文化空间

城乡(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机会均等

产业链Vs价值链

城镇化率Vs人口城镇化率 邻避设施、邻避效应 土地城市化 两化互动 三化联动

收缩的城市 收缩的城市 收缩的城市 幸福城市 新型城镇化 都市圈

副中心城市

7.名词数的概念迁移解释 篇七

概念迁移研究是语言迁移研究的最新方向, 根据Jarvis& Pavlenko (2008) 理论, 概念是人对世界的基本认知, 涉及跨语言影响的八个基本领域, 即物体、情感、人称、性别、数、时间、空间和运动。任何语言都有数的范畴, 数有单复之分, 由于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对名词数形态句法运用的不同, 通常将语言分为量词语言 (classif ier language) 和非量词语言即名词类语言 (noun class language) 两大类。量词语言如日语和汉语普通话, 这些语言在句法和词法上缺乏数的标志, 但有复数概念。非量词语言如英语和法语是典型的单复数语言, 有明显的复数标记。本文将从名词数的分类以及数的概念范畴进行概念迁移解释。

二、概念迁移理论概述

“概念迁移”这一术语由Aneta Pavlenko于1998年首次提出。异于语言迁移 (Odlin 1989) 主要侧重于研究其他任何已习得 (或未完全习得) 语言与目标语之间异同点所产生的影响, 概念迁移从语言与认知的接口处, 即概念这一层面来研究语言迁移现象。语言使用者由于受另外一种语言习得的概念和概念化模式的干扰, 会影响其对当前语言的理解和产出 (Jarvis 2007) 。Jarvis & Pavlenko (2008) 提出涉及跨语言影响的八个基本领域, 即物体、情感、人称、性别、数、时间、空间和运动。

国内概念迁移研究刚刚起步。在理论方面主要注重概念迁移的理论介绍和发展脉络的梳理 (如:姜孟, 2009;李锡江, 刘永兵2013;等) 。实证研究方面的研究较少, 主要是对空间介词, 动词, 名词等词汇概念迁移的研究 (如:张会平, 2013) 。

三、名词数的概念迁移解释

1.物体名词 (count noun) 与物质名词 (mass noun) 。语法上通常将名词分为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概念上将其分为物体名词与物质名词。物体名词指那些在外形上有完整边界的物体, 在概念表征上主要突出物体的形状及可数性, 在形态句法上有数的标记, 例如“book-books”。物质名词则指在外形上没有完整边界的物质, 在概念表征上突显的是物质的材料, 例如tea, coffee, water。这些名词没有复数, 但是前面可带有非限定量词 (indefinite quantifiers) , 例如, little, much。然而, 在一些语境中不可数名词也可以标记复数, 例如, “beauty (美丽) , beauties (美人) 。”

2.“数”的概念范畴。根据概念迁移理论, 人们的习惯性思维方式会影响人们在语法现象上的分类方式, 从而在语际之间产生迁移。由于英汉两类语言在物体数量的句法标记上要求是不同的, 名词类语言如英语为母语的人们习惯有形态标记, 在他们的思维里, 复数概念范畴和复数标记大部分是对等的。量词类语言如汉语为母语的人们则无需形态标记, 仅有“们”这个后缀词可表示复数, 如“人们”。在表达复数概念时可以借助某些限定词, 如“很多 (人) ”或重复某些量词, 如“一辆辆 (车) ”。英语本族语者在使用英语时会本能的为名词添加复数标记, 而汉语中虽然也有数的概念范畴, 但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 由于其语法概念表征的不同, 常会在形态句法上标记名词的数时出现偏误, 出现表证丢失的情况。汉语者在学习英语时, 需要重新调整原有的语法概念系统, 否则容易出现概念迁移, 表现在语言的句法层面依据母语中标记某物体与物质的标准, 来标记英语中对应的物体与物质, 如英语中“chalk”是不可数名词, 而汉语中的“粉笔”则可数, 可以表示为“几支粉笔”。

然而同为名词类语言, 在一种语言中被看作可数的名词, 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会被标记为不可数名词。例如在英语中, news (新闻) 属于不可数名词范畴, 但在法语中却被标记为可数名词nouvelle (s) , 在这种情况下, 这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在学习对方语言时, 也需要重新调整原有的概念。

四、结语

在二语习得中, 母语是量词语言的人们在学习名词类语言时, 由于概念的不同, 他们常会在形态句法上标记名词的数及使用相应限定词时出现偏误, 出现表征的丢失。这种迁移不仅是语言层面的句法迁移, 最根本的是概念范畴的迁移。因此, 无论在学习或是研究时应从更深层的概念角度挖掘名词数习得偏误的原因。

摘要:根据Jarvis&Pavlenko (2008) 理论, 概念是人对世界的基本认知, 涉及跨语言影响的八个基本领域, 即物体、情感、人称、性别、数、时间、空间和运动。本文选取数的领域, 从概念角度对名词数的迁移进行解释, 旨在引导从深层的概念角度对名词数的习得与研究。

关键词:概念,认知,名词数,迁移

参考文献

[1]Aneta Pavlenko.SLA and acculturation:conceptual transfer in L2 learners’narratives.Paper presented at AAAL, Seattle, WA, 1998:1-19.

[2]Jarvis S.The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onceptual transfer[A].VIAL, 2007 (4) :43-71.

[3]Jarvis, S.&Pavlenko, A.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Routeledge:New York, 2008.

[4]Odlin, T.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5]姜孟.概念迁移: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进展[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32) :166-171.

[6]李锡江, 刘永兵.从对比分析道概念迁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1) :101-104.

8.跑步专业名词解释 篇八

推进速度练习,主要为了提高轻松跑的速度,增加两腿交换的效率。20?30米冲刺跑10趟,100米跨步跑12趟或200米快速跑八趟,一个礼拜最少练一次,可于轻松跑后做,但是不要在强度练习后或者LSD的同一天做。

SI

英文是Speed Intervals,中文称变速跑(或间歇跑),由瑞典人古斯塔夫·赫迈尔所创,又名“法特莱特跑”。训练时运动员利用自然环境,交替进行行走、慢跑、快跑,同时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决定加速、减速的时间和距离。适合体质较好或者有一定基础的长跑爱好者。通过变换速度,不仅可以加强人体耐力,而且能显著提高速度,对人体机能的全面发展大有益处。

Easy Pace

轻松跑的配速,一般是指能够轻松与人交谈的速度。轻松跑配速一般会比你的马拉松配速每公里慢38秒左右。这样跑步可以降低受伤的风险。如果想要提高速度,可以择日进行速度练习,或者参加比赛。

VO max

最大有氧跑。顾名思义,VO2Max是提高最大吸氧容量的练习,一般来说全力奔跑3?5 公里距离时的速度是最大有氧跑。对于10公里或更短以内距离赛事的帮助效果特别显著,而五公里、10公里的速度是直接反映在马拉松的成绩上。

Hill Run

山坡跑。练习上下山坡,慢或快速交叉进行,能增强四头肌、小腿部、臀部、屈肌和臀肌肉的使用技巧和力量,在保持跑步速度上效果显著。

Tempo Run

节奏跑,也叫乳酸门槛跑。乳酸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会使肌肉呈酸性,最终导致疲劳。节奏跑就是采取合理的速度奔跑,使身体恰好处在一个临界点上,有乳酸产生,但是量很小,这样长时间的配速训练会有效提高身体去除乳酸的能力和效率,意即乳酸门槛提高了,这也就意味着下次以相同速度跑步时,将不会有那么多的乳酸堆积在肌肉当中,运动员得以在疲劳前跑得更快更远。节奏跑最大的特点是均匀的速度,均衡用力,以最省力的方式达到最高效率,从而取得最好的成绩。

LSD

是Long Slowly Distance(长距离慢跑)的缩写,一般指20公里或以上的距离,是一种全程保持匀速、感觉比较轻松的训练方式。全程马拉松目标在三个半小时以外的跑者,以比赛速度进行即可;而目标在三小时以内的跑者,每公里用时一般比正式比赛时慢20?50秒。训练目的是提高肌肉力量、耐力和有氧跑步能力,可以培养对长距离的耐心、勇气和信心。某种程度上讲,LSD的心理作用甚至比生理作用更大。

9.园林规划名词解释 篇九

业解释解决大问题

网上流传的最新版《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里对工业用地的分类进行了修改,但看条文我是很晕的,其实我也没有看到过现行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的条文解释,所以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更谈不上如何运用于实际工作了。城市规划博客前面有好几篇是关于谈论工业项目选址和一二三类工业用地分类的,虽然和同行们展开了谈论,但事后都没有拿出好的办法。今天在网上遇到一个朋友,居然要到一个带条文说明的2011最新版《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全文,发现条文说明中对工业工业用地的分类有详细的说明,能很大程度上解决大家的问题。

工业用地的内涵与中类与原国标基本一致,工业用地的分类既可用于对现状工业用地进行分类,也可用于指导安排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调整工业用地布局,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实用意义较大。

工业用地也有各种分类方法,如按工业性质或工业门类划分,优点是与国家有关工业的分类相一致,资料来源面广,容易获得统计数据,也便于分析工业的性质、产品、产值等,但在统计口径上往往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要求不一致,也不适用于工业选址和用地管理工作,不能满足城市规划工作的需要。本分类按工业对居住和公共环境的干扰污染程度,将工业用地分成“一类工业用地”(对环境基本无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二类工业用地”(有一定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和“三类工业用地”(对环境有严重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三个中类。有的意见在于由于污染较轻的产业与严重污染的产业较难分别,因此建议分为两类。本标准将工业用地分成三类基于两个理由:(1)这种分类具有必要性。第二类与第三类有着不同的用地兼容性。第二类产业用地中尚可安排部分其他用地,而第三类往往只能安排本功能的用地。(2)这种分类具有可行性。在英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具体表明了第三类工业用地(即特殊产业用地)的具体工业类型,在新加坡则将对工业用地的分类与具体的环境标准(环境保护一般指引)相结合。

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的干扰污染因素,主要包括噪声、烟尘、有害气体、恶臭、废渣、污水以及交通运输量等。工业用地中类应根据工业具体条件及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与指标来确定,本标准取消了上版标准中列举具体行业分类的做法,原因在于考虑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某污染严重的行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甚至实现零排放。

工业用地的分类建议参考以下标准执行。

表3工业用地的分类标准

水大气噪声

参照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一类工业企业低于一级标准低于二级标准低于1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

二类工业企业低于二级标准低于二级标准低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

三类工业企业高于二级标准高于二级标准高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

大家看到上面这个表格,或许已经开始疑惑,表的名称是工业用地的分类标准,而下面分类的主体是工业企业,这个是为什么呢?

我们理一下思路,城市规划是对土地和空间及各项建设行为的控制,我们在城市规划管理工

作中,有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做各项行政许可,做各类建设行为的前提,起到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在控规阶段,我们就要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进行规划,进行分类,这个时候我们要规划的除了建成区,要确定功能和经济指标的主要是未开发建设的建设用地,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只有建设用地,其上还没有工业企业,在土地挂牌出让钱,确定的土地的规划条件是针对所有竞标争地企业的一种严格筛选,各类工业企业必须符合相应的排放标准才能竞选到相应的工业用地。

但是从操作层面看还是有一定的问题,还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在企业参与土地挂牌出让前,这个企业或许只是一个新企业,肯定没有什么排放检测,有没有立项批文、有没有环境评估呢?即使有,但也是并没有落实在空间内预测吧,算是一纸空文吧?一个化工项目可以包装成零排放,一条落后生产线也可以说成是欧洲引进的绿色环保工业,一切皆有可能„„

到底由哪个部门来认定某个企业到底属于几类工业企业呢?肯定不是规划部门,到底要如何控制呢?国土部门即使承认企业的承诺,也是枉然,只有环保部门来监督控制了吧„„ 好吧,规划部门是前置的,提出了建设用地分类、地块的规划条件,对工业用地的准入做出了详细明确的要求,后面是谁取得土地,并没有办法。待那些取得了土地出让合同的企业来申报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时候,我们肯定要默认,他们是符合对应用地的一类二类三类工业企业。

上一篇:王海琛事迹材料下一篇:安全评价师经验交流:为什么说安全文化是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