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初探(精选9篇)
1.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初探 篇一
小学作文教学方法初探
摘 要:写文章是客观事物和道理在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也就是说客观事物和道理是作文的材料。作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猎取的素材。对事物视而不见或不了解事物的特性,写出的文章定然没有内容,平面化;对事物无所感受或感受肤浅,写出的文章定然无味,难以拨动读者的心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只有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才能写出好文章。如何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认识能力
鲁迅曾经说过:学习作文,第一须观察。这就明确地指出学会观察对写作的决定性作用,因而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培养认识能力是提高作文质量的关键。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看,以下几种观察方法不能忽视:
(一)观察要全面,点面要结合。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事物各部分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观察时,既要看到事物的全貌,又要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区别和本质特征。比如教学课文《植树》,要求把看到的内容用一两段话写下来。怎样才能写好这一两段话呢?第一步要看好图。图是作文的基本内容,要掌握好基本内容,首先要让学生观察整个画面,图上是一群学生在郊外植树,有的扛树苗、有的挖树洞、有的把树苗放在挖好的洞里、有的给小树培土、有的浇水,和同学们一起植树的还有老师。这些只是画面上的基本内容,凭这些还难以写出一两段生动、具体的话。因此,在学生粗略、笼统看好图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即锐意搜索、洞察事物的细微,启发学生从劳动场面、劳动过程中捕捉细节。通过人物的表情、行动来窥探其内心世界以及不同性格、不同情绪等,这样写出的文章既有内容又生动。
(二)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和条理。要全面、细致地观察某一事物就不可能一览无余,不管是由面到点或是由点到面都要有一个顺序,逐步地、一处一处地、一样一样地观察。学生在观察时,往往容易被事物的新奇吸引,听凭主观的兴趣,东看一眼,西看一眼,走马观花,没有次序,结果写起来就杂乱无章。所谓顺序是指观察时的先后次序,观察的顺序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之分。观察静止状态的事物要按空间顺序。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外至里或从里至外,或按东西南北方位,依次进行观察。如观察校园,可让学生先观察校门口,再观察校门口的中厅,接着观察中厅侧的操场,然后再观察教学大楼等。
(三)观察要注意比较、鉴别。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说明事物的重要方法。将事物进行比较,可以直观地发现事物的差异,发现差异,才能正确地认识、表达、观察,对象的个性(本质)特征或其变化的根本规律。对小学生来说纵比和横比两种方法较适用。纵比,是一事物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比较;横比,是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事物相比较。
二、从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越充实。《大纲》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可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首先,大胆引导学生接触自然、社会,让学生从所见、所闻、所经历发展到所思所感。例如,组织学生郊游,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开展学雷锋活动;植树美化校园;搞各种比赛、庆祝活动等等。总之,有计划地开展各项有益活动的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就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和分析事物。
其次,注意积累间接材料,扩展知识、,开拓眼界。积累间接材料主要是多看书、勤写笔记、写心得体会。例如让学生把课外书中、报纸上精彩的描写,动人的抒情,有哲理性的见解,好的成语、典故等等都工整地抄在笔记本上。还可以事前布置作文题,让大家早作搜集间接材料准备。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从大量的材料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写作时就会觉得有取之不尽的素材。
再次是结合阅读来增强认识事物的能力。要写好文章,除了了解生活和有正确的认识外,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阅读。阅读文章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作文水平。阅读各类文章,对一作文来说,就是揣摩文章的做法。古人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经验之谈。可见文章的做法实际上都体现在无数范文中。
三、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解决“写好”的问题
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机构是文章的骨架,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
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总之,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了,许多熟视无睹的事物在他们眼里渐渐变得生动而有意义了,他们的作文材料充实了,就觉得有话可说,作文质量也随之提高了。
2.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初探 篇二
每学期要让他们认识这些生字, 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的确是一件难事, 那么,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教师正确引导, 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 使学生们爱识字、乐识字、会识字。
一、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 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
孩子们从学前阶段进入到小学阶段学习, 他们的内心还始终存在着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天性, 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就要抓住这一天性, 把这种天性运用于我们的识字教学当中, 比如在教学《关怀》一课时, 我就采取了充分调动学生好奇的天性的办法, 我先给学生们讲这篇故事,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我接下来就说, 既然故事这么有趣, 那么老师这里有这篇故事中的生字, 谁能帮助同学们讲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呢?……学生们还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 他们也会把这种好奇心带入生字的学习中去,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多种方法识字, 提高识字效率
学生每天学习的生字很多, 如果不教给他们识字方法, 让他们自己去死记硬背, 效果是不会好的, 我在学生刚入学时就教给他们很多识字方法:
1. 形声字识字法
比如:“树、松、柏、杨、梨、材”都是形声字, 都带有“木”字旁, 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观察字形, 从而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得出结论:这些生字都带有“木”字旁, 都跟树木有关, 接着我趁热打铁, 让学生想一想还认识哪些带有“木”字旁的字, 然后进行交流, 在这个拓展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认识了本课的生字, 而且还认识了一些课外的形声字, 拓展了知识面。
2. 会意识字
如“日月明、手目看、白水泉、鱼羊鲜”等等, 这些字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字的意义识记生字。
3. 形近字识字
如教学生认识“搂、楼、镂”这三个字, 我引导学生观察、汇报:“搂”要用手, 所以是“扌”旁;“楼”字, 古时的楼都是木头做的, 所以是“木”字旁;“镂”的意思是雕刻, 要用刀雕刻, 刀是铁做的, 所以是“钅”字旁。
4. 换偏旁识字法
比如教学“清、请、情、蜻、睛、晴”这几个字, 都有“青”字, 使他们分别加上不同的偏旁变成了六个不同的字, 加上这些偏旁又有了什么意义, 鼓励学生去探索它们的秘密, 揭示构字规律, 掌握构字特点,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5. 加减识字法
(1) 加一加。加一加的方法就是用熟字加上偏旁的方法来学习生字, 用学生以前学过的生字加上偏旁变成新的生字, 这样记忆起来就方便多了。
(2) 减一减。减一减的方法就是把以前学过的生字去掉某一部分变成新的生字, 这样记忆起来学生省事多了。
通过我教给学生的这些识字方法, 学生识记生字更方便了, 也更简单了, 不再把识记生字当成是学生的负担, 而是当成一种乐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在以后的语文课中, 一遇到识记生字, 学生都能争着抢着把自己的识记方法说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堂气氛更活跃了, 教学效果更好了。
三、拓展广阔的识字空间,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 注重教给识字方法, 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式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语文本来就是生活的, 是生活的积累, 我们教育学生在书本上识字的同时, 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 拓展识字空间, 如:逛公园、逛超市、看电视、上网等, 也是学生识字的好方法。
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初探 篇三
关键词: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教学创新 语文基本功
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与人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不仅仅在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地位举足轻重。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同时语文又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就好比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因此,笔者结合在语文教育方面的多年学习和研究,现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提出一些个人观点来进行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共同提高,具体如下。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如果小学生有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就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只有发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学生才会持之以恒地学习。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刻苦学习精神,根本就学不好语文。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很累,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害怕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语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主动做听说读写,才会领略汉语言文字的风采、韵致,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那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认真预习和及时复习的习惯。
2.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4.切磋交流的习惯。
5.勇于质疑问难,勇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6.勤查字典和勤记笔记的习惯。
7.广泛课外阅读的习惯。
8.反思和总结的习惯。
培养小学生拥有以上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语文就非常有利,那么,学好语文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了。
二、课堂连着社会,教学面向现实
现在,一部分教师仍在采用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探究、重课本知识轻课外联系的语文课说教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语文课教学缺乏灵性,缺少创新和活力。追根溯源,主要是因为它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脱离了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生活。因此,我们教师需要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与现实社会接轨,把社会生活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堂认识社会、感受人生、发展自我,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本身在时空上进行延伸、拓展,它不再局限于狭小的教室空间和45分钟的有限时间了。力求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使学生自身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实现语文课教学知、情、信、意、行相统一的目标。
三、打好语文基本功很重要
语文知识的基础在于小学生在语文的听、说、读、写等方面全面发展,概括有以下表现:听就是要“听得好”,即听得准确,抓住别人讲话的中心思想,理解所听内容的实质。说就是要“说得清”,即掌握准确、鲜明、生动的口语表达特点,能做到用词准确、词达意明、语言通顺、层次分明、修辞恰当、逻辑性强。读的要素包括:朗读与默读的阅读形式;理解词、句、段、篇和修辞结构的阅读内容和分析段落层次、获得中心思想、掌握文章脉络的逻辑思维能力。写就是指写作能力。小学生从“说”到“写”,从“读”到“写”过渡,都要通过书面语言条理化地、生动地表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这是传统将语文能力归纳为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其实现在又有教育专家增加了一条:思,即思维品质。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差异则与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品质的差异密切相关。思维品质是智力活动中,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的水平和智力、能力的差异。通常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方面,所以,能够使小学生做到听、说、读、写和思五方面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四、让学生做语文课堂的主人
如今社会强调“以人为本”,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指导学生用阅读的方法和用点评的方式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能够培养他们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创造精神。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唯我马首是瞻,学生也不再是存放教师观点的容器,他们相互启发,既是师生,又像是朋友。想要获得知识,须经学生的实践,在感性经验不断积累、丰富的基础上,经独立思考后自己“悟”出来的知识。教师应把“学、感、思、悟”的能力培养给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教学上应鼓励学生质疑归纳,并且肯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见解。要鼓励学生善于钻研,勤思多问,富有创新的精神。
总之,学习语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就需要经常阅读、背诵优美课文或句子,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学生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什么疑点、难点时,要马上记下来,向教师、家长或同学请教,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因此,教师要发现语文学习的效果与功能,这种学习方式以学生进步为本,充分发挥、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语文课程学习,通过语文实践活动,点燃激情、着眼创造,使学生在语文生活中获得体验、历练、积累、更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更有利于教师从实践中探索研究出一套科学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来。
参考文献:
[1]冯国耀.在观念和行为之间徘徊———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浅探.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05(9).
[2]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初探.
[3]姜雪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0).
4.农村小学复式教学方法初探 篇四
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减少、学校布局调整,部分班级学额数不足20人,有的甚至几个人,开展复式教学在学生人数较少的农村小学中有着必然性和必要性。
一、转变观念,加强认识
在生源不断减少的今天,农村小学正面临着布局调整,我们要对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转变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复式教学的必要性。在安排工作时尽可能选那些思想觉悟高、工作积极肯干、不怕吃苦、作风正派、业务能力较强、有一定经验的教师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二、加大教学研究力度
教学是一项创造性活动,尤其复式班教学更具有复杂性,教师课前不备好课,上课就会打乱仗,所以加大教学研究力度非常重要。
1、教师要精心备好课
备课是全部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复式教学备课应先“纵”后“横”。所谓“纵”就是要先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自动作业;所谓“横”就是在分年级备课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思路,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时间及小助手的安排使用。教师备课必须读懂课标、吃透教材,同时还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和他们具有的知识情况,让学生在自动作业中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教案要做到:线路清楚、一目了然;内容扼要、言简意明;动静分明、识别容易;时间明确、界线醒目;行款整齐、书写规范。
2、组织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的灵魂。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做到胸有成竹。课堂上要有先有后,有主有次,年级不同,应先低年级再高年级、动静结合,有动有静,先数后语先易后难、先新授后复习。在整堂课中要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精心设计板书
复式课堂的板书,必须讲究凝练、凝聚、简洁、实用,设计要从各年级的实际出发,从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重点难点出发,以新理念为支撑,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三维目标。
三、合理搭配班级和学科
复式教学中合理地搭配班级和学科是极其关键的,复式教学宜,一般低中年级、低高年级、中高年级复式比较合适。科目应根据实际情况除语文数学以外的其他科目进行复式,如:科学、艺术(美术、音乐)、自然等交错搭配,其效果会更理想。
四、教学中“动”与“静”有机结合
一节复式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课堂的“动”与“静”。所谓“动”,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在同一课堂内,教师对其中一个年级知识传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所谓“静”即其余年级在同一课堂内的作业练习。一节复式课,各个年级“一一见面”,所以教案的设计第一要考虑“动”与“静”。例如:
一、二年级复式,一“动”、二“静”。即教师为一年级传授新知识,为二年级布置作业。一至三年级,一“动”,二、三年级“静”。即一年级讲授新课,二、三年级布置作业。复式教学的时间性最强,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精讲多练。假若繁琐,就达不到和学生“一一见面”的目的,也就完不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总之,“动”“静”搭配的课堂,语言的精确性要体现“恰到好处”。复式教学的本身就是与时间挑战,向时间要质量,向时间要效果。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动”“静”合理搭配,使课堂紧张而活泼,达到“惜时增效”的效果。
5.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初探 篇五
有效的阅读教学,对于理解文本内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呢?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重视单元导读,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解读教材发现,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专题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每组教材的“导语”,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点出本组的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组,简短的导语点明了本组的主题——看祖国、爱家乡。后面的课文、语文园地等都围绕这一专题来安排。这样的编排体系,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首先关注导读的导向,并根据导读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训练,而且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阅读导读的习惯,在每单元学习前花上三、五分钟读、议导读,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个体的自主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教师应面带笑容,和蔼亲切,愉快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学生,让学生想读、乐读、真读。如在教学李白诗歌《望庐山瀑布》之时,先放轻音乐,然后用幻灯或信息技术展示庐山瀑布 的奇丽、雄伟、壮观之景,师生在声、像情之中进入诗的意境,心随情动,情动与辞发。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其启蒙而引其趣”,引导学生阅读兴趣的坚持,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兴趣持久。
三、鼓励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以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主动去思考,咀嚼文本、品味文本,读懂文本,读活文意。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一般遵循如下的“三步曲”: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进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十九课《最大的书》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题目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如“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为什么称为最大的书?”“最大的书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教师再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并稍加点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的具体特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大胆放权: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思考,大胆提问;二是创设民主、宽松的阅读环境,拓展学生的阅读时空;三是精心设 计“问题”,教会学生质疑,深于文本探究。如教《山行》这首诗时,任让学生阅读,品味诗中作者的心情以及让学生自己在回家路上时有什么感受,谈体会。
四、教会学法,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1、分布阅读,培养良好读书习惯。正确朗读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习惯的培养,是小学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任务,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读书三步曲”,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的读才有实效。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多元化解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永远是以问题开始的,鼓励学生对文本尝试多角度质疑问难。比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思考点:(1)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2)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不出胜负?(3)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一设计,学生阅读后,会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
3、发展求异思维,突出创新思维。如教学课文《落花生》时,虽文本朴实无华,但真情实感跃于纸上。让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花生与做人有什么联系?平凡与伟大,怎样理解?
4、拓展思维空间,激励想象创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 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思维。如一问多答,一词多解。教学《跳水》一文时,让学生阅读,想象“当船长逼儿子跳水时”,会有哪些结果,你对此有什么感受?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收获。
6.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初探 篇六
一、从实践出发,体验生活
生活的体验导致学生品德的形成,真实的生活给学生带来深刻的道德体验和认知。在教学中应注意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悟,促进他们全面、良好地发展。
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中实践、学习,增加实践能力。充分利用资源,增长见闻,开发兴趣,拓展知识。道德是与生活密切接轨的,离开了社会也就不再有意义,它存在于生活的每个方面,与学生紧密相连。只有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才能从心里打动学生,引发他们真正的道德情感,真正地产生道德认知,而这些源于生活的实践、认知,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形成。
因此,在学生的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品德,脱离了生活,品德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抓住事情的真实之处,通过真实的感受,发自心灵的感触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所在。
二、探究应坚持适度原则
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是这次新课改的核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去深入研究,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热情,达到教学目的。而在组织的活动中要坚持一些原则,保持高热情、高效率。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碰到一些这样的例子,一些学生在小组的讨论中看似在热闹地探讨,实际上不乏有的学生想借此机会“凑热闹,出工不出力”。这样小组的讨论将会因此而变成吵吵闹闹,嘻嘻哈哈,讨论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探究的目标也将变得漫无目的,还因此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合理地配置学习内容,达到高热情、高效率的目标。
在不同的地区老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课堂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用心策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处理好各种问题,进行好每次活动,提高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发展主题教学,更具针对性
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参与、认识能力在本次新课改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更加受到重视,因此,新课程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社会课程更加考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观察适应能力,更加强调学生融入生活,在生活中锻炼自己,而这与传统课程是有很大差异的。这样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该更多地考虑以直观具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进行实践、感悟。在一些不必要让学生了解的方面,我们只需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正确的事实就足够了,所以,往往直观的认识反而要比理论化的认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住。不管如何,学生都应有一定的知识背景,我们要采用主题模式,进行单元教学。
教材的编排采用主题单元的模式,按照总―分的形式进行,每个主要主题下分若干个次级主题。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安排每个单元的学习,不要机械式地教学,对教材统整,可以部分颠倒或整合。
四、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吸收老师教的知识,老师的教学内容需要阐述,这样双方的思维就要进行密切的沟通、碰撞,新的问题就必然会产生。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已有经验,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准确的剖析,从而达到上述的状态,这既不能由老师预先设定,又不是学生能自主决定的,这需要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不同的教师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节奏,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而适宜的教学节奏必然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的发展也大有益处。
现实却并非如此,教师热衷于“题海战术”,学生的负荷量太大,学习任务重、负担重。这样紧绷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都高度紧张,单调而机械化,很容易产生疲惫、压抑、紧张等负面情绪。而本次课改中品德与社会主张在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社会体验和实践,以感性的认识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因此,选择更适宜的课堂教学节奏,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予以考虑的一个方面。
7.小学古诗教学方法初探 篇七
一、古诗的诵读方法
1. 熟读成诵, 形成个性化诵读。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 应对诗歌进行一定的讲解和提示, 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认识, 对诗的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学生理解诗文大意之后, 教师应指导学生低声漫语地吟读诗句, 读出诗文的抑扬顿挫、回旋曲折, 在读中赏析诗的意境, 在读中感悟诗意。熟读诗歌之后即可成诵, 古诗文注重字句锤炼, 讲究布局谋篇, 不仅诗句优美, 而且意境深远。诵读不应局限于形式, 而应形成个性化的诵读, 并将其贯串于诗歌教学的始终。在个性化诵读的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 将音乐、舞蹈和诵读相结合。
诗歌的语言最具有音乐性。诗歌最初是由诗、乐、舞三者组成的, 后来诗歌脱离了音乐和舞蹈独立发展, 其声韵、节奏的美感特征不但没有退化, 反而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传统的“吟”, 即拉长声音像唱歌似的读, 它是语言的再创作, 更是语言的音乐化, 有极大的创意空间。“吟”应以自然朴素为原则, 切忌过于花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音乐和诗词的意境, 编一段舞蹈, 或者让学生配上喜爱的乐曲, 声情并茂地诵读。
二、古诗的赏析方法
1. 联想与绘画相结合。
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教师在教学时,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去绘画, 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常用手段之一。如, 《枫桥夜泊》一诗中, 主要通过所见和所闻来描写枫桥夜景, 声色并见, 句中的一个“愁”字, 将诗中那愁思满腹的形象展现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 画面清新, 可谓是千古佳作, 诗中的枫桥和寒山寺也因此诗而名扬天下。教师在教学时, 可以引导学生将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 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 使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活起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使学生感受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帮助学生加深对诗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美, 欣赏到诗歌的美。
2. 想象和意象相渗透。
在古诗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抓住诗歌的意象, 突出意象的特点, 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诗歌意象的特点突显得越具体、鲜明, 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就会越清晰、生动, 学生对意境的理解和把握也就越深入。以山水田园诗为例,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有很多,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 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或是借景抒情, 或是情景交融。例如, 柳宗元的《江雪》一诗, 这首诗的画面感比较强, 让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并不难, 但是要让学生联想、想象这首诗的意境, 特别是透过景物描写来领会诗人的感情和心境就不容易了。教师在教学中, 必须抓住诗中的意象加以突出和强化, 启发和感染, 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诗中的意象。
3. 知人论世, 深入理解。
孟子曰:“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孟子认为, 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 即了解作者的生活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诗歌学习必须让学生学会联系作者的思想和生活经历, 联系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作品的创作环境等, 只有做到知人与知世, 了解古诗的多方面内容, 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作品,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
古诗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 在欣赏中比较, 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教师只有寻找到行之有效的古诗教学法, 增加学生对古诗的了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审美能力。笙
8.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初探 篇八
【关键词】教学方法;小学语文;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化,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积极地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实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一些老师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方法。尽管如此,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创新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导致小学语文三维课程目标打了折扣,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结合自身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过深入的思考分析,对于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升语文教学效果,进行了有益尝试
一、转变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方法创新
思想决定行为。教学方法的创新也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协作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这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选择使用教学方法时,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选择能够体现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五年级语文的第八组课文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毛泽东,教材中特别选了毛泽东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领会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在学习这首七律时,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对于传统的讲解法进行了创新,增加了反复诵读的环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感知,产生亲身体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
二、立足学生实际,创新教学实施形式
以学定教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在新课程改革中,一切都要为了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立足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基础、语言运用能力现状,才能选择出适当的教学方法,创新出适合的教学形式。
例如,在学习《开国大典》这一课时,老师没有采用传统的逐段阅读讲解分析的方法,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加真实形象的还原课文内容,老师借助网络设施,利用多媒体设备,下载播放了电影《开国大典》,通过让学生观看影片,了解当时开国大典的盛况,对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之后,让学生再带着自己的感受学习课文内容,既非常容易理解内容,也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三、关注课堂动态,引导学生学习行为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成长环境各不相同,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遇到的问题自然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反应。学生的这些个性特征也决定了即使老师在课前准备得多么充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发生“意外”,存在着节外生枝的情况,同时也决定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配合、交流互动,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共生共赢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老师都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掌控课堂动态,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应用。
例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当学习到父母对于孩子的作品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时,有学生在私下说自己的父母从来都是统一口径,从来都是批评。老师听到了学生的抱怨,但是并没有批评那个学生,而是请他站起和同学们讲出自己的事,通过学生们对于他父母做法的评判,进一步拓展了课文内容,更加强化了这篇课文所反映出的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的主题。老师通过对传统的讲解法的创新,还给了学生们一个精彩的课堂。
四、回顾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活动不足
反思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是当代教师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离不开老师们的及时反思,通过对于自身教学过程进行细致的回顾,从课堂导入环节,再层层深入,到最终的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环节,认真地寻找出自己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的问题,发现这种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这才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弥补当前的弊端,改善教学方法应用的现状,同时,也能让一些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通过创新应用,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课后练习中有提问,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写圆明园的“毁灭”,而文中为什么大部分都在描写昔日的辉煌呢?学生们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些难度。老师一时没有想到好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但在课后,老师经过反思与回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于提问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创新,通过提问一些小学生熟练的内容,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总而言之,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重要一环,而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理论给予指导,也离不开在教学实践中的积极尝试以及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与总结。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也是老师们一项长期任务,还需要老师们坚持不懈,灵活掌握,及时反思,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邓鸿.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创新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 (下),2012(12).
[2]李亭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神州,2012(26).
[3]钟卿.改进语文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刊,2013(8).
[4]高大龙.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
作者简介:胡婧,女,1987年生,南昌人,本科,南昌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9.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与方法初探 篇九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小学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方式的探索,将小学中高段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对比,总结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将眼光投向阅读教学资源的拓展,以达到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成为有成效的阅读者的重要目的。
<关键词>:英语阅读 模式和方法 趣味 能力技巧
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阅读教学在小学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读懂简单的文章,形成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并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以后成为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打好基础。英语阅读的顺利完成与理解,绝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学生大量英语单词、句法和背景知识的沉淀和良好的阅读技巧。因此,我们既要了解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又要探索小学阅读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以促使阅读教学的发展和完善,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与飞跃。
一、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困惑
阅读是理解是吸收书面信息的重要手段。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则意味着学生有可能获得更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更多的终身受教育机会。在一般阅读课上,针对阅读材料,教师通常会采用了成人阅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让学生先阅读,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然后老师答疑,最后根据阅读理解回答问题。这种方式出现了以下课堂教学反馈:阅读时多数学生大声朗读,部分学生小声朗读,部分学生乘机说话。答疑解惑时,部分学生听得很被动。回答问题时,稍有难度举手发言的便寥寥可数,更谈不上良好阅读习惯、技巧与方法的培养,整个课堂的阅读教学沉闷而又乏味。
随着课程改革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不断深化,小学英语教育越来越重视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作为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教学已成为小学中高段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2.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3、情景意义教学的原则
4、听、说、读、写有机结合的原则 5.重阅读策略和技巧的能力培养原则
6、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的原则
三、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常用模式和方法
(一)小学阅读教学常用模式和教学法。
课文整体阅读教学模式归纳为“听-问-读-解-导-创-练”七大步骤。阅读教学方法为“SQ3R”五步教学法。这种方法是由罗宾逊提出来的,并盛行于美国各类院校。SQ3R代表:纵览(Survey)、提问、阅读(Read)、背诵(Recite)、复习(Revise)。其中,阅读前活动包括预测、提供背景知识、略读与跳读;阅读中活动主要有信息转换活动、提问题;阅读后活动常见的方式有讨论、角色扮演、填空、复述和写作
(二)中高段阅读教学模式与方法对比
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而是需要教师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和针对性的方法指导,从而逐渐形成的。现行的大多数小学英语教材,都是从四年级开始涉入阅读教学内容,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中、高段学生虽然年龄跨度看起来不大,但在英语基础知识积累和语言能力方面实际差异较大,所以四年级中段阅读课和五、六年级高段阅读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应有所针对性地区别开来。
一)中段阅读教学模式:由点及面的重点切入教学
1、教学基础流程:
新旧知识结合→重点句型操练→全文阅读→综合扩展练习
2、具体过程模式:
(1)新旧知识结合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阅读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准备如何,将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但是,准备要有策略。一篇课文,如生词较多,句型较难,学生毫无准备,加之四年级学生基础相对较弱,直接进入自主阅读则如囫囵吞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找出与本课相关的已学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对比和结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旧知复习过渡到本课的新知。教师预先告知学生所学内容,让学生进行预习,并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以故事阅读为例,可提前让学生对故事进行整体初步的浏览,了解基本内容,并布置学生利用查字典的方法对一些生词进行预习。
(2)重点句型操练
新旧知过渡后对文章的重点句型,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讲解,并运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反复操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重点句型,为片段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3)全文阅读
学生能熟练运用句型后再展开全文阅读,就能较快的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真正做到读懂阅读材料。(4)综合扩展练习
在理解阅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会形成自主思维,这时,教师应为他们提供一个扩展练习的平台,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模仿部分文章内容,形成自己的语言,对相近的事物进行描述和交流。
3、教学案例:
例如将PEP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四年级下册册第一单元Our SchoolA部分作为一篇关于参观学校的阅读材料来教学。教师可以先通过展示图片在规定时间里的“记忆王”的游戏来复习本单元前面所学的学校设施单词和询问地点的句型“Where is the canteen/playground/library...”。复习旧知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在学生准确说出记住的单词后自然创设拿取奖品的情景引出“This way,please!”并教授。接着通过图片远近的对比提问:“Look, what’s this? What’s that?”(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自然引入阅读文章中的重点句型“This is the teacher’s office.That is my classroom.Do you have a canteen? Do you have lunch at school?”(这是教师办公室。那是我的教室。你们在学校吃中饭吗?)然后运用看图描述、连环练习、猜测游戏等两三种不同方式进行句型操练,让学生熟练掌握该句型。在学生具备一定语言基础后,让他们开始采取“心记法”,听1-2遍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整体感知全文,寻找有关信息,完成对课文的表层理解即听准,并在文本中勾划出参观线路图。教师结合课文进行评讲后,学生再次自主阅读文章,阅读全文,增强理解。这时老师适时给出几条阅读小贴士,在教法中渗透学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培养阅读技巧的意识。同时通过“True” 和“False”的判断和”What do the visitors think of the school”等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答案,让他们在掌握了一定阅读背景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进行正确理解和深入掌握,对重点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学深学透,方便进行角色扮演。最后进入的扩展环节,也就是创联环节,老师创设情景,告诉学生们设计一个梦想校园,并分组模仿文章中的句型写出对梦想学校功能室的广告介绍词,并用口语进行表述。这时,老师引导学生使用所学词语,同时创设一个自由,宽松,活泼,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氛围,展开随心所欲的语言创造,将课堂所学转为真实情境中的言语交际运用,逐步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到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用中学,学中用,从而达到理解的最高境界。
4、特点及优势:
重点句型切入教学针对中段学生基础知识积累不够,但新鲜感和可塑性较强的特点,由点及面地展开教学。在教师明确目标的指导下,首先通过趣味游戏由旧知复习引入新知,避免了生硬灌输,增加了学生的亲切感;接着通过重点句型入手进行铺垫,教师利用CAI通过远近对比,在黑板上画出说明课文主要情节的简笔画,并标出关键词、要点及提示。教师解剖对课文的分割式串讲法及逐句翻译法,只对课文中出现的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主要语法或词语做必要的解释,排除阅读障碍就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全文阅读的“钥匙”,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加了学生阅读的自信心,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重难点的解决,使接下来的全文阅读水到渠成,学生便能轻松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加强了“读”的能力,并由阅读形成自己的语感,产生表达欲望;最后的扩展环节,为他们的书面和口头表达提供了练习近平台,由教师的被动教学轻松过渡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整个过程全面兼顾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培养,使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如爬梯子,步步高升。二)高段阅读教学模式:由面及点的阅读扩展教学
1、教学基础流程:
阅读导入→泛读全文→重难点讲解操练→总结升华练习
2、具体过程模式:
(1)阅读导入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得尤为重要。教师的引导是对阅读教学的铺垫,也是教师对整体课堂的把握。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技巧,如设疑法、直叙法、表演法等灵活的方法,通过巧妙的安排,带领学生愉快地走入文章之中。
(2)泛读全文
通过引导铺垫后,就可以直接让学生会进入全文阅读。同时,教师应该考虑到文章的难易程度,从而对教学步骤作适当的安排。如果文章比较容易,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近,可以从文章的整体开始,从粗到细,先通读全文,完成理解题目,然后,鼓励同学提出自己不懂的句子;而较难的文章,则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提炼中心,找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3)重难点讲解操练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找出了文章中的重难点后,师生就可以共同商讨解决这些学生经过思考自己提出的重难点问题,以此来使学生相互促进。然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列出重点句型和短语,让学生进行操练。
(4)总结升华练习
在教授完课文以后,教师除了指导学生达到基本的能力培养目标,还要有拔高性的练习,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1)复述练习,从有教师提示到无教师提示,培养学生语言组织的能力;2)改写练习,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然后学生间进行交流,既巩固了文章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和理解能力;3)话题讨论,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挖掘出文章中的闪光点,如一些对学生学习及生活有积极意义的内容,或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的话题,展开讨论;4)短剧表演,让学生分组合作,把文章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既发挥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些总结升华练习都可以在教学中自然渗透,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仅强化语言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分析、探讨问题的综合能力。
3、教学案例:
例如PEP人教版《小学英语》第五册第一单元This is my day.B部分 “Read and Write”,它讲述的是Zoom 和Zip讨论周末活动“Weekend Plan” 的阅读故事。由于文章较难,教师应先做好准备,通过将整堂课设置成闯关任务的方法,以钓鱼游戏、顺风耳、魔力眼、脱口秀和记忆王等挑战任务,层层递进,并配以给动画课件或图片配音的方式,用简练的语言直叙其中的主要内容,增进学生的了解,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接着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并提出文章中的生词和难句;教师在黑板上列出这些生词、短语和句子,如 “weather report”, “too, either”, “be going to”, “together”等,师生共同探讨解决,然后,请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至两个进行造句;在全文泛读课文阶段,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彼此合作、讨论和分享,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接着针对本课由于天气下雨,Zoom和Zip的周末安排被打乱等主要故事情节,提炼中心,对学生启发式提问:“What does zoom and zip do on the weekend?”“What are zoom and zip going to do on the weekend?” 检查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
随着阅读和理解的不断深入,老师设置不同的趣味挑战,展开表演和竞赛。在脱口秀阶段,教师利用简笔画、图表、关键词和典型句子结构给以提示,恰当点拨,引导学生背诵和复述课文。这样充分依照认知和记忆规律,通过反复刺激,提高语言要点特别是新学词语的复现率。同时,图文的提示提供了具体的语言情景,为右脑的形象思维创造了条件,因而使双脑效应优势得以发挥,使背诵和复述能够顺利进行。通过挑战游戏“记忆王”,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将一封被泥点污染的回信进行填空的形式巩固,进一步增强了语篇的理解,也为下一个环节做好了自然过渡。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最后的总结升华环节,也就是创作仿写环节。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结合教材内容,激发、训练学生思维。课件展示一个外国访问者的周末计划和安排,学生以写回信的形式进行创作,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语句等必备的语言知识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运用。
4、特点及优势:
阅读扩展教学针对高段学生有一定词汇量和句型等基础知识积累,简单的句型讲解觉得枯燥乏味,同时自主能力又相对较强,急切想了解全文内容的特点,由面及点地展开教学。首先,教师有技巧的钓鱼游戏和猜测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全文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接下来的全文阅读和难点提出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读”的技巧,和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重难点问题 “can ,can’t” “too, either”的理解,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了“听”、“说”,句型和短语的操练也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最后的总结升华练习则是一种拔高性的练习,让不同基础学生的能力都能发展再快一步,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写作练习和自由交流,既巩固了文章内容,又训练了学生“写”和“说”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四、拓展阅读教学方式
语言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一种丰富的思维、良好的习惯和实践的技能,并将这些获得转化为生活中的再学习、交流、使用和创造的能力。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中,而更应该关注学生们学习的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敏锐力和资源整合的能力,通过采取一些拓展阅读教学的方式来保持学生们能力获取的生命力。
1、课辅资源
通过为学生添置课外阅读材料,扩大阅读知识的储备量,拓展视野。这些材料可以是小诗,谜语,笑话,童话故事,科普文章等等。
2、网络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和大容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设计吻合他们兴趣点的主题,让他们搜集资料进行汇报,如时文、广告、杂志、路标,各种网络媒体资料甚至是英文说明书。
3、国际资源
借助国际先进的教学经验和不同的阅读读物教学法,了解他们适合于不同读物文体和阅读目的的读法和技巧,做到东西取经,教育互补。
4、活动资源
创造一切阅读环境让学生浸入学习。通过各类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在高段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式,如讨论,主题辩论,演讲等师生平等和谐的高级形式的体验阅读成果。
总之,无论是小学中段阅读教学还是高段阅读教学,都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我们的教学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方便,实用,始终贯穿于我们日常的英语教学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发现,认真摸索,善于总结,根据具体实践找到更好的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更快,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信心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并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不是呆板地“读”文章,而是“欣赏”文章。在阅读中培养能力和技巧,把一道道练习题看作是一次次挑战,为取得胜利而去调动一切思维能力去寻找文本中的蛛丝马迹。其实我们应该让他们知道,阅读就是一种最价廉物美的情趣活动,它更多的是一种心里猜测的游戏,需要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规则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最终让他们成为有成效的阅读者。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初探】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初探11-03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探09-16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模式”初探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06-20
小学生习作评改方法初探07-25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06-28
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方法08-25
小学语文写批注的方法06-16
小学语文积累素材的方法07-09
小学语文抒情方法有哪些08-27
小学语文教学难点的解决方法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