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论文(精选8篇)
1.社区建设论文 篇一
社区与社区建设刍议
一、什么是社区
社区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原意为“关系密切的伙伴和共同体”,通常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社区概念有以下几点基本含义:第一,社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地域界限或聚集场所;第二,社区都有一个人口群体;第三,社区都有一个能维护该地域和人口群体公共利益与
秩序的管理组织;第四,生活在该地域的人们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在西方国家,社区大多是自然形成的。而在我国,出于可操作性考虑,政府将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界定为社区。近几年有些城市或城区将居委会管辖区域界定为社区,还有些城市或城区在街道和居委会之间建立社区组织。显然,以居民关系比较密切、共同利益较多、联系比较频繁的社会群体居住地为依据划分社区,更接近国际标准。
二、国外社区发展的特点
纵观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在寻求社会全面发展的实践中,大都经历了由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到重视社会发展、强调社区发展的演变过程。本世纪50年代初,针对一些国家把谋求本国经济发展甚至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的政策目标所产生的诸如财富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引发的政治动荡、社会冲突,联合国经济理事会在其通过的390D号议案中,提出了社区发展的设想,即以社区为单位,通过政府机构与社区组织的通力合作和社会互助,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1952年,联合国正式成立了“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小组”(1954年改为社会局社会发展组),来具体负责推动全球特别是落后地区的社区发展运动。由于社区发展是立足于人们的生活区域,直接针对特定社区的需要、问题而谋求解决之方和发展之道,从而有助于使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社区自身的具体行动来得以实现。因此,经过40多年的实践,世界社区发展在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时至今日,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在执行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社区发展已形成新的世界性运动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蓬勃发展,不仅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而且给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冲击。首先,高科技的发展带来高效益、高速度,带来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各个企业都要压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员增效。预计在21世纪的发展中,电脑、机器人、信息网络的普遍使用,将使蓝领和白领工人的岗位不断被机器人所代替。第二,就业人员劳动时间在不断缩短,业余时间将不断扩大,社区成了人们业余时间的重要活动领域。第三,网络公司和虚拟企业的大量出现,使很多人在网上办公而不到公司上班。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形成了人们生活、工作的一个新的舞台。美国有些学者估计,如果美国不加强社区建设,这个社会就将倾斜。一方面是公司带来一些人的高收入,另一方面是失业带来一部分没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社区人越来越多,又不加强管理,社区将是恐怖组织滋生的土壤,大量恐怖组织将在21世纪滋生,他们扰乱高科技的发展。一个是高科技发展,一个是社区问题,是人类21世纪必须解决的两大课题。
西方学者提出来对21世纪社会进行区分,分成三个领域,一个是政府领域。是以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为指导,政府官员不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否则必然导致腐败。资源主要是税收。用这个资源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二个领域是市场体系,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政府对这个领域要宏观调控,但不能直接干预,通过经济、法律的杠杆对企业宏观调控以克服市场自身发育的种种弊端。第三个领域是社区,社区是以人为本,互助互利、奉献爱心、民主自治,这是社区的原则。社区强调居住的环境要以人为本,使环境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不断提高。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里不是一个充满残酷竞争的领域,如把市场原则带入社区,那老弱病残就更没法活了。这里通行的不是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奉献爱心的原则。
三、我国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基本情况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工作始于1986年。当时,为了配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民政部率先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活动,第一次把“社区”概念引入到政府的实际工作中来。此后,社区服务工作迅速在全国展开,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范围不断拓展。由于它在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居民群众解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深受社区居民欢迎,而且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一次将“社区服务”的概念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
1991年5月,针对当时城市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职能弱化,难以承担教育市民,提高市民素质任务,以及社区服务范围过
2.社区建设论文 篇二
截至2008年6月底, 208个社区服务中心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 全市70万农村居民全部纳入到社区的“2公里服务圈”。农村社区建设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其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农村社区建设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日趋实现
目前, 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基本公共服务远没有实现均等化。以社会保障为例, 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大滞后于城市。城市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基本社会保障建设起步早, 已经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体制和制度, 而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制和制度仍在探索之中。例如, 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完善, 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完全定型;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在城市建立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各种社会救助制度,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直到2007年才在全国建立, 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纳入保障范围, 并将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等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作为保障的重点对象。并且,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保障范围及保障程度仍远远低于城市。截至2006年底,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 城市为2 240.1万人, 农村为1 593.1万人, 城市比农村多647万人;城市最低生活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支出水平分别为169.6元和83.6元, 分别是农村的2.39倍和2.42倍。居民收入方面, 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 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 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0∶1, 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 2001年为2.90∶1, 2002年继续扩大到3.11∶1, 2006年扩大到3.28∶1, 2007年更是达到了3.33∶1[1]。教育资源配置方面, 占人口比例较大农村人口享受的教育资源, 比城市享受的教育资源要少得多:《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显示, 全国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分别为1.4∶1和1.3∶1。医疗卫生方面, 从总量上看, 城乡差距突出表现在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人口仅享有25%的公共卫生资源;从人均水平看, 1990—2005年期间, 城乡人均卫生费用之间的差距还在扩大。2005年, 中国人均卫生总费用为662.3元。其中, 城市为1 122.8元, 农村为318.5元, 城市为农村的3.53倍。依据《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 中国农村居民预期寿命比城市居民低6岁[2]。其他如基本公共设施建设、就业培训等方面情况大致相同。由此看来, 城乡之间公共资源差距悬殊。
导致城市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的原因较多, 根本是历史和体制原因, 也就是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着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了“农村支援城市, 农业支持工业”的方针,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由财政支付,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则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持为辅”的原则。城乡二元结构在此背景下日渐形成。与此同时, 城乡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居民生活状况也出现了明显的差距。这一方面造成了城乡基本建设上的差距, 另一方面造成了城乡居民的基本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均衡。这一现象与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诸城市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将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 满足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有效解决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问题, 初步打破了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 改变了农村公共服务弱化和边缘化状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 诸城市在发展中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优先保障广大农民最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做法, 对全国范围内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都极富借鉴意义。
二、农村社区建设有力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指城乡在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就业市场和社会管理等几个方面基本实现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指标。其中,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目前, 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财政制度, 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财政向农村倾斜, 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有效促成了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城乡公共服务的差别是除经济差别外城乡差距的另一重要体现。城市中公共服务资源相对集中, 相比之下, 农村的公共服务则相对稀缺。推行农村社区建设, 是改善这一状况, 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诸城市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村”的方针, 将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社区集中, 将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社区倾斜, 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 诸城市将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生态环境管理一体化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将社区的规划、管理纳入全市总体布局, 提高了农村的城市化水平, 为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构筑了坚实的桥梁。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必由之路。诸城市较早实行了农业产业化政策, 建成了具有现代化特色的企业带、产业圈。当前农村社区在发展中主动配合企业发展, 一方面, 通过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成技术型人才, 解决了城乡企业带建设当中人才短缺问题;另一方面, 为农业企业发展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 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大大提高了企业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诸城市农村工业企业的迅速崛起为当地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诸城一站式的农村社区服务, 抓住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点。诸城市以社区建设为契机, 采取社区服务的方式为广大农民提供政府公共服务, 以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目标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了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 还有利于促进人员、物资和信息的汇集, 充分发挥辐射效应, 逐步构筑起中心城区、城区副中心、重点镇、中心村为框架, 优势带动弱势、强弱互助、密切联系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三、农村社区建设强化了基层政府的服务形象
基层政府是国家行政直接与普通民众相联系的纽带, 基层政府的工作状况直接影响着人民对国家的态度。中国自改革开放至今,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也陆续进行了多次政府改革, 政府职能、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力变革。当前政府改革不仅需要具体制度、方式的革新, 更需要管理理念的更新, 因为理念因素会直接关系到政府管理模式和制度等方面的设计, 从而进一步关系到政府管理的成效。
诸城市的农村社区建设对于促进基层政府机构改革, 强化基层政府的服务形象起到重大作用。近几年, 诸城市顺应政府改革精简机构、理顺职能、提高效率的趋势, 加大行政区划调整力度, 分批次将原来的23处乡镇 (街道) 撤并为13处, 将近千名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从基层政府剥离。农村社区建设一方面消化和转移了乡镇 (街道) 机关、部门富余人员, 对顺利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将基层政府的触角深入农村、农民之中, 扩大了基层政府的服务范围, 使民众对政府服务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通过为群众提供无围墙开放式的全方位公共服务, 既简化了办事程序、节约了办事成本, 又转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树立了基层政府服务民众的良好形象。
农村社区作为乡镇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 与所服务的村不存在隶属关系, 但其实际上分担了政府的行政压力, 承担着部分政府职能。各行政部门依托农村社区, 大力开展各自领域的工作, 并不断创新服务内容, 提高服务效率。公安系统通过在社区设立警务室, 把警力延伸到农村社区化服务第一线, 掌握了农村治安工作的主动权, 通过开展交通管理、消防宣传、安全防范等活动, 大大降低了农村治安案件发生率, 使农村治安状况大为改善。宣传部门以农村社区为阵地, 开展公共文化工程、精神文明创建、生态文明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 提高了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丰富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组织部门在社区着力创新基层党建, 在208个农村社区建起社区党总支 (党委) , 有效填补了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空白点, 实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全覆盖。这极大地拓展了社区党组织的社会工作职能, 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社区服务能力, 巩固了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全市其他各部门也坚持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的原则, 借助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这个平台, 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公共服务。这使得政府在推动农村社区建设的同时, 也实现了自身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四、结语
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基础性地位, 农村生活状态的改善是整个社会生活全面进步的重要环节。诸城市的农村社区建设为实质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和探索。其模式和成果证明, 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创新, 是当前解决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的正确途径, 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农村安天下安农民富国家富[J].瞭望东方周刊, 2008, (42) :7.
3.加强基层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 篇三
一、东环办事处的机构设置和主要工作
东环办事处,是新华区的一个办事机构,根据沧洲市编办机构设置和办事处工作任务的需要,东环办事处下设6个综合科室,即:党群办、行政办、财经办、社会事务办、城市管理办、社区服务中心。东环办事处党委下设8个支部,19个小区党支部,有651名党员,人口4万余人。
2012年以来,东环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基层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加强办事处的各项工作。这些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街道经济,开拓思路,拾遗补缺,保证办事处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抓好党员管理工作,积极调查研究党员的思想状况,协助党组织做好党员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办事处党员工作者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或党委组织部汇报并提出建议。
3.东环办事处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对社区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培训,以提高居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使整个社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4.负责社区管理工作,组织指导居委会工作,加强居委会建设,通过培训学习等手段提高社区干部素质,搞好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配备好街道班子。
5.搞好本区域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宣传优生优育,鼓励支持晚婚晚育。
6.认真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组织开展就业服务,积极为社区内低收入群体申请政府补贴,做好辖区内廉租房申请及分配的工作。
7.依法治理街道,抓好法律常识普及,加强法治教育,调解民事纠纷。
8.配合有关部门抓好本辖区卫生工作、绿化工作、城建工作及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9.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活动,组织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二、当前东环办事处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和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沧洲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或多或少地体现在城市街道社区层面,从而对办事处的工作提出了新考验和挑战。就目前初步调查分析来看,城市办事处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办事处职能界定不够明确
近些年,随着中央省委和市委注重社会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办事处的职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当一部分社会工作,本来应当是上级各部门的职责,或者应当是一些职能部门的职责,却纷纷下移到办事处,这就让办事处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有些工作并不是办事处的职责范围所能解决的。有些政府职能部门安排给办事处一些事务性工作,而核心权力却不下放或下放较少,造成协调解决问题上阻力较大,效率较低。因此产生的上访问题、钉子户问题亟待解决,原本可以通过职能部门行使权力的方式解决的问题,却只能依靠办事处人员苦口婆心的劝说得到暂缓,根本问题却得不到解决。
2.办事处人员编制明显不足
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群众工作,赋予了办事处大量行政工作、群众性工作和一些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这些工作的推进和完成都要由人来完成,而目前一些街道办事人员的编制却是多年前制定的,事多、事杂、人手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工作人员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人们常说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仍然是当前街道办事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办事处经费短缺比较突出
调查中,不少社区反应经费短缺是他们面临的最突出的困境。工作量不断增多,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大量事务被下放,而相应的经费和资金保障却不能及时跟进,不能到位。“责、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一致”是社会管理必须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但现在工作中却并非如此。例如:一些市容环境卫生方面的管理权没有下放,使管理、审批、收费等环节相互脱节,出现了部门管事、街道办干活,或者部门收费、街道办管理的情况。有些部门还把本应自己承担的供热管理、二次供水、清理冰雪、属地信访等工作及责任硬推给办事处承担,而这些工作又缺乏配套的管理职能和经费保障,致使办事处基本处于“有责无权”“有事无利”的状态。
4.对办事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
街道办事处虽然是政府派出机构,但却承担直接向群众宣传、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等一系列繁重的社会职责,他们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党性修养、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工作艺术等都直接决定着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关系城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大局。但就目前调查来看,上级政府和组织却很少关注街道社区干部的培训工作,大部分干部一年到头都忙于应付工作,从来没有时间学习,更没有机会得到进修培训及提高的机会。
三、关于加强城市街道办事处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以进一步完善办事处工作:
1.建议加强对我市各办事处职能的研究力度
从行政法规和条例的角度对办事处进行明确界定,使各办事处在城市管理、城市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地位和作用得到应有的重视,并被赋予明确而清晰的责任和权力。
2.建立健全我市办事处统一具体的工作制度体系
建立一套全市统一的关于办事处的制度体系,是保障办事处较好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隨着加快社会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的客观需要,把一些事情交由办事处管理,并给予相应的工作管理权限,是可以的,但要做到“权”随事走,人随“钱”走,使办事处的综合协调和管理能力得到保障。减少本应由市、区政府负责管理的工作事项下放给办事处,以减少管理层次,减轻办事处负担。同时,应当从我市社区建设的高度,对办事处的工作任务、责任权限和职能、重新设定编制、增加人员等都作出制度性规定。
3.要理顺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关系,充分发挥城市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
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其管理方式是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办事处对居委会工作是指导而不是领导。但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一些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表现为事实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致使一些矛盾大量集中到办事处,这与办事处的职能错位密切相关。因此,从根本上理顺办事处与居委会的权力关系是加强办事处建设的一个关键。即,把便民利民、城管卫生、治安、文化娱乐、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或再就业等社区服务工作落实到社区居委会,使居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居民自治组织,而办事处真正建设成为服务居民的桥梁和纽带。
4.建议开展“办事处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加强对街道办事处干部职工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社会管理知识、群众工作能力等。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培训工作。调查发现,90%的青年干部都有在政治上、理论上、政策上、能力上提高的愿望和渴求,希望上级党组织和政府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培养。因此,开展“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很有必要。
4.加强社区建设 提升社区服务 篇四
提升社区服务
——关于如何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作为社会最基本单元的社区,正逐渐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重要的基础作用正日益突现。
市委张书记到项里街道果园社区调研社区建设工作。按照张书记强调的“要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管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真正的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生活方便、舒适的居民家园”的具体要求。街道就如何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进行了调查与思考。
一、街道社区建设的基本现状
1、社区人口情况。街道总面积约37.5平方公里(比其它3个街道总面积还要多),辖10个居委会和1个果树试验场,97个居民小组(片),14401户,65454人,社会人口近10万人,是一个集老城区和郊区为一体的复合型街道。
2、社区“两房”情况。街道10个居委会和1个果树试验场,平均每个社区活动用房只有120平米,其中项里、南关和果园社区有自己活动用房,其余社区均是租或者借用的活动用房。
3、社区经济情况。居委会无经济增长点,无收入来源,集体经济无收入,而社会事业支出却很大,一些居委会连工资发不出,影响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辖区内项里、南关两个居委会实际情况为例:
项里社区面积3.8平方公里,实有人口2.43万人,三个居民小组,十
二个片,辖区单位41个,规模小区3个,宿迁学院、人民医院、真如禅寺等单位均坐落在此。居委会现有工作人员28人,每年用于现有工作人员及内退内养人员工资支出60余万元,保险28万余元,围绕市、区、街道重点工作如招商引资、环境卫生、绿地建设和扶贫济困等支出50余万元,合计全年支出在150万元左右。居级财源收入主要来源于门面房的收入,每年约40万元。居委会现有财产:楚街门面房一套500平方米,新南菜市门面房五间,投资宿迁学院社会办学150余万元,宿城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借款200万元,合计650万元,居委会面临中心城市不断建设,原赖以生存的门面房越来越少,居级收支矛盾不断突出。
南关社区收入情况:集体收入约50万元,1、房租收入:08年之前每年的房租收入不足10万元,后先后在宿中东门和卫生路北侧建了40余间临时简易门面房,使房租收入达到近30万元;
2、黄河滩建材厂租金收入每年1.5万元,08年8月签订已收了3年;
3、借款利息收入,居委会借给开发区(南区)现金尚有123万没有偿还,每年结息在11万余元,今年尚未结算;
4、其它收入:包括上级拨款、自筹及卫生费收入等10万左右;
5、另幸福家园物业公司基本做到收支平衡,每年约收入22万元,但居委会分流了8名居组人员(居在职工作人员),减轻了居级负担。支出情况:每年共75万元,工资30万元、保险20万元、奖金、福利10万元、公用支出5万元、建设支出5万元、其它支出5万元。居级财产情况:
1、黄河滩建材厂尚有10余亩土地(已被征用、钱已付),场区内还有房屋100余平方米,现对外出租;
2、附小北侧尚有6间门面房(系永久性建筑),每年均有固定收入;
3、其它均为临时性建筑,包括现有的临时办公用房及附属设施。
二、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1、社区管理无办公用房。现在实际工作中把居委会当成是政府的延伸,造成了社区居委会“准行政组织”的地位和运作机制,居委会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层、落实层,加上街道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功能逐步增多,摆在面前的困难首先是居委会社区办公用房严重的紧缺。
2、社区管理“职能错位”。政府在交办任务时,城市管理权限在城管职能部门,社区无管理权力,形成权力在上、责任在下,收费在上、管理在下的被动局面,造成了事实上的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功能错位现象。
3、社区服务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些职能部门对社区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参与程度不够,作用发挥不够,没有真正形成一个由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分工明确,运转灵活的运行机制。二是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够。由于宣传力度不大,加上社区工作滞后于居民的期望值,造成了一些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三是有的辖区单位“属地管理”意识不强,没有按照社区资源共享的原则,将本单位内部公共服务设施向辖区成员开放,对社区工作支持不够、配合不够、参与不够。
4、社区责任主体不明。由于“属地管理”的工作机制没有真正运转,造成封闭式居民小区的计划生育、平安创建和党的政策宣传等各项管理工作游离于社区之外,而社区又承担了很多做不了也做不好的事务性工作。一些职能部门,一方面把自己不好做的工作推向社区,另一方面对社区居民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却迟迟不予解决。有些职能部门强调“工作进
社区”,没有落实“费随事转”的原则,在实际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的把工作任务推给社区,牌子、制度、检查进了社区,而经费、人员、指导、服务不到社区,造成了社区工作硬性指派任务多、考核检查会议多、居民牢骚意见多,而社区工作者自己支配工作时间少、走街串户了解民情少、开展活动为民服务少。
5、社区无财政经费收入。社区建设本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但是由于社区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仅靠收一些垃圾处理费来保开门、保吃饭,无法摆脱“办公经费不足,居干待遇偏低,活动经费缺乏”的窘境。社区每年仅环境卫生整治和绿化管养工作经费支出就很大,如街道关口社区现有居民不足百户,社区收入几乎为零,仅在职职工和退养职工工资一年要支出10万余元。社区的经济保障得不到落实,社区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撑,社区活动难以正常开展,这不仅导致社区工作浮于形式,甚至把社区压垮、拖散。
6、社区服务质量不高。社区虽然都建立了社区服务站,但作用发挥不够,社区服务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社区服务的内容单一,大多从事的都是无偿的、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性服务。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信息化服务没有起步。部分社区干部虽然工作热情高,但是由于受文化、工作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只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性的服务,更高水平的服务理念还没有形成。
三、加强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我街道实际情况,就如何推进社区建设,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街道从“两房”建设、城市管理、属
地管理和居级财政增收等方面作了粗浅思考。方法上,建议打造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二三”工程,即:改革一个体制,健全二个机制, ,加大三个力度。
(一)改革一个体制
改革“两房”建设管理体制。社区“两房”建设如果按照市政府2006年8月24日《关于解决市区住宅小区社区“两房”问题的会议纪要》精神,由开发商提供按建筑面积总面积千分之三的社区两房比较困难。因为社区开发过程是零星的,每个地块由不同开发商开发,建筑面积大小不一,即便是个别小区按进千分之三解决“两房”问题,解决的“两房”且零星分布,无法满足社区管理需要,而从地理位臵上也不便于服务居民,我们街道通过调研、讨论和思考,觉得由建设局牵头,针对社区面积、服务人口的分布等,综合的估评需要社区服务用房,由建设局统一规划建设。对目前开发的小区不具备提供社区用房条件的,由建设局按千分之三的比例对开发商进行现金折算,折算后的资金暂时存入社区用房专项资金,待日后规划的社区用房,按照千分之三的面积比例解决时,仍然不能够满足社区需求的,可以使用专项资金再购臵,这样社区就会有足够的活动用房,解决了零星分布不利于社区办公的实际困难。
(二)健全二个机制
一是健全社区运行机制。科学构建三个组织,即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组织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办、社团组织服务、社区居民参与的社区工作运行机制,全面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自身管理体系。要完善社区相关功能,政府部门在交办社区协助管理社会事务时,要根据“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赋予
社区相应的行政管理权,包括对社区卫生、治安、环境、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等方面的管理权和处罚权,使城市管理权限和管理重心下移。要理顺社区与上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对新形势下居委会在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方面的职责与权利进行界定,明确那些工作是居委会必须做的,那些工作是居委会协助有关部门完成的,那些工作是由中介服务机构完成的,真正赋予居委会自治权、协管权和拒绝权。
二是健全财力保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对社区建设工作要进行资金列项,将其经费纳入区街两级财政预算,合理确定分摊比例,建议实行区街两级财政1:1配臵。在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捐助和招商的形式投资社区建设,逐渐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与社会筹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按国家政策规定,将社区服务场所及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政府规划、建设、房管等部门在住宅小区验收时,要合理将小区的物业管理等各项工作逐步的纳入到社区中来,真正地发挥社区进小区的作用。街道南关居委会成立的幸福家园物业公司每年收取的物业管理费用可以维持8个职工的工资及福利;永阳居委会也积极地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在加大居委会成立物业管理公司运作的同时,要发动驻区单位,开放设施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的文娱生活,实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三)加大三个力度
一是加大党建工作力度。以社区党建为龙头,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合作,成立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社区党建
工作联席会、社区党员议事会和社区党建工作党员代表大会,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
要创新社区党建工作,不断拓展党建工作的新领域,实现社区党建“三个延伸”。一是在工作范围上,要由重点抓企事业单位向非公有制企业和民间组织延伸。二是在工作对象上,要由重点抓居委会党员向社区各层面党员延伸。三是在工作内容上,要由重点抓党务工作向解决居民生活实际问题和发展社区延伸。要把社区党建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围绕社区建设开展党建工作,并把解决社区居民生活实际问题纳入到社区党建工作中。
二是加大共建参与力度。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利用有效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培育全社会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共识。要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使社区居民树立“大社区”、“社会人”的观念,自觉参与融入社区建设。同时要调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实行共驻共建。机关部门要深入社区加强服务与指导,利用自身优势,从资金上、物资上、人才上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和群众广泛参的整体合力,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5.社区建设论文 篇五
——温州城市社区队伍建设调查与研究
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如果说社区组织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根本,社区党的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核心的话,那么社区队伍建设就是社区建设的关键。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工作和社区建设的关键因素和基本力量。
一、温州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
社区工作者,简称社工,应当说属于社会工作者(社工)中一分支。2006年7月20日,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印发《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71号),这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正式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中的社会工作者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臵、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我们所称的社区工作者其实也在从事上述工作,但不专门、专业,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国人部发[2006]71号文件并未把社区工作者纳入社会工作者职业范围,或者说把社区工作者从社会工作者职业范围中单独析出了。
社区工作是个专业,社区工作者是个职业,社区工作者包括哪些人?社区工作者有广义、狭义的说法,广义的社区工作者是指参与社区建设,专职或兼职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包括社区党组织成员、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社团班子成员、居民小组长、居民楼幢长、社区志愿者、社区理论工作者等。狭义的社区工作者是指社区主体组织的成员,包括社区党组织成员、社区居委会成员、居委会工作人员等。许多专家学者将社区理论工作者视为社区工作者之一,张纯洁在《活力社区—温州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一书中将社区理论工作者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之一,我赞同。应当说社区理论工作者是社区建设的指导员,在温州由本土社区实践工作者升华的社区理论工作者、社区专家以及社区理论方面有建树的人少之又少,培育社区理论工作者,鼓励社区理论研究,总结归纳温州社区建设成果,其意义在社区发展中可能是开创性的。
在大家的印象中,社区工作者是‚白忙官‛、‚百忙官‛。朱镕基总理一次到沈阳市视察,特意去看望一位社区主任,朱总理亲切地对这位社区主任说:‚你这个‘小巷总理’比我还风光嘛!你做了那么多好事,我代表党和人民感谢你!‛从此,全国各地的社区主任又多了一个‚小巷总理‛的头衔。
对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党中央高度重视。2001年5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杭州考察社区党建工作时指出:‚……另外,社区也是我们培养党政干部的地方。一个年轻的同志能把社区的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当好,能把一个社区搞好,以后就可能把一个街道搞好,把一个区搞好。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也是我们从基层一级一级培养干部的重要的途径。‛
温州市相当重视社区队伍建设,目前一支热爱社区工作,善于社区工作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已经形成。从2001年社区体制改革开始,温州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也如同国内社工一样,温州社工的‚四个千(走千家万户、讲千言万语、想千方百计、历千辛万苦)‛、‚五个百(串百家门、知百家情、管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精神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赏。温州的社工队伍,从队伍构成来看,由社区党组织成员、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社团(老年人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残疾人协会、计划生育协会、妇女代表大会、文体团队、业主委员会等)班子成员、居民小组长、居民楼幢长、社区志愿者、社区理论工作者等构成;从性质上分析,分为有报酬的专职制的社区工作者(俗称‚坐班干部‛)、无报酬的义务制的社区工作者。我喜欢将上述社区工作者相对区分为社区实践工作者和社区理论工作者两类。
(一)有报酬的专职制的社区工作者
在温州,2001年至2004年间的‚社区管理办公室模式‛中,社区党组织成员和社区居委会成员是兼职义务制的,社区管理办公室人员实行专职坐班制。社管办人员一般2到8人(包括个别民选社区居委会成员同时坐班),大多数社区4人,往往设主任1人,少数社区设副主任1 人,实行有报酬的专职制,受社区居委会委托,负责社区事务管理、开展各项具体工作、协助政府完成工作。实践中社管办社工由各街道统一招聘,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竞争上岗,聘用条件一般要求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50岁以下、身体健康等,程序有通告、报名、笔试、面试、确定人选、签订聘用协议等。最后由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居委会和社管办社工签订聘用协议书,聘期不定,一般一年一聘,试用期为三个月。
1999年居委会‚坐班干部‛的平均年龄为51.5岁。2001年社区统一换届后,鹿城区638名社管办人员平均年龄由换届前约51.5岁降至42.1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由3.3﹪提高到8.2﹪,高中由32.9﹪提高到54.7﹪,初中由59.1降至31.5﹪,小学文化程度仅占0.6﹪,社区两委班子、工作者素质有了质的提高。2003年鹿城区706名社管办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6人,占6.52﹪,高中专文化程度477人,占67.5﹪。[1] 2001年社区体制改革前,据统计,鹿城区居民党员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82.3﹪,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6.6﹪;居民区党支部班子成员年龄60岁以上的达83.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6.3﹪;居民区支部书记的年龄在60岁以上占79.2﹪,年龄最大的78岁;居委会干部中在60岁以上的占50.1﹪,居委会主任平均年龄60岁,最大的73岁。2001年社区体制改革后,鹿城区社区党支部班子平均年龄由61.1岁降低到49.8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由1.8﹪提高到7.4﹪,高中文化由16.1﹪提高到36.2﹪,而初中文化由70﹪降低到48.5﹪,小学文化由12.1﹪降低到7.9﹪。2001年社区统一选举后,鹿城区1014名社工中共有542名党员,交叉兼职面达50﹪以上,其中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或社管办主任有92人,交叉兼职面达65﹪。[2] 2001年温州社区体制改革后,一批相对有文化、年轻,几乎没接触过社区工作的同志走上了社区工作者岗位,他们成了温州历史上第一批‚社区主任‛。社管办人员中,相当一部分人有过一定的工作经历,更是有一部分年轻的社区男主任,这在居委会大妈的时代是从来没见过的。有文章介绍说,‚他们有企业出来的职工,有学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有失业人员,有退伍军人,特别有从生意场上转向社区工作的,其选择看似离谱,实际上合情合理。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历、社会阅历,在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后,也想回归故里,尝试一下全新的社区工作。‛确实,这批社工给温州的社区带来了活力。2000年7月以来,他们经过了温州市开展的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精品社区(文明示范社区)、文明社区、环境模范社区、品牌社区、魅力社区等等创建工作,经历了象非典、禽流感那样的突发事件,经受了琐碎的社区日常工作,这批社区工作者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这批有报酬的专职制的社区工作者构成了社区工作、社区管理、社区创建的骨干力量。2004年下半年,温州市对社区管理办公室模式进行改革,取消了社管办,设臵了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使这批社管办人员通过统一换届,经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成为有报酬的专职制的居委会成员。社区居委会回到了2001年居委会改制前居委会坐班的角色。
(二)无报酬的义务制的社区工作者 1、2001年温州城市社区体制改革后2004年社区换届选举前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 温州市鹿城区委、区政府2001年4月11日《关于大力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鹿委发[2001]22号)提出:‚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自治的主体组织,要按照《城市居委会组织法》中有关规定选举产生,其成员一般为7-9人,设正主任1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任期三年。‛这些规定跟我国大多数社区的做法没什么区别,但温州的社区居委会成员实行无报酬的义务工作制,这点上跟其它地方有所区别。我国大多数社区实行的是:居委会是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居委会成员实行有报酬的专职制。而温州的社区居委会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民主议事机构,对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负责,实行无报酬的义务工作制,这是温州居委会改制的一种体制上的探索和创新。2001年温州城市居委会改制后,居委会成员实行无报酬的义务工作制,个别兼任社管办成员实行有报酬的坐班制。2001年温州社区进行统一的普遍的选举,大多数居委会主任、委员由在职干部或离退休人员担任。温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郑达东以全票当选为第一届琴棋书画社区居委会主任,成为温州历史上第一位在职县级领导担任的社区居委会主任。郑达东说‚……对在职党员干部来说,一是执政党中的一员,二是享用源于人民的公薪,在本职工作之余,参加社区工作,直接为自己熟识的,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朋友服务,从岗位的普遍意义延伸到社区的具体指向的‘公仆’、‘先进分子’,是实践江泽民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又一途径。群众信任、选择了你,就更没有任何推辞的理由。所以,我珍视这个民选的头衔。……说句实话,在居民大会投票选举居委会主任时,我也投了自己一票。因为,我把担任这个职务作为当志愿者来对待。‛ 鹿城区五马街道于2002年1月完成社区选举,当选的221名社区居委会成员中,在职机关干部占42.9%,100来名在职机关干部走进社区,干起不拿一分钱报酬的社区工作。有人觉得,居委会成员应该是‚民间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居委会班子成员实行无报酬的义务工作制,其做法可能还好些。2、2001年温州城市社区体制改革后2004年社区换届选举前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 在温州,无报酬的义务工作制的社区工作者还有社区党组织书记、委员,第一: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居委会主任,即所谓的‚一肩挑‛,实行无报酬的义务工作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加强党组织对居委会工作的领导,也为了便于党组织与居委会工作的协调,组织部门提倡居民区(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提倡居民区(社区)党组织委员和居委会委员交叉任职。2000年12月22日《中共温市委组织部关于在鹿城区洪殿街道、南浦街道、瓯海区景山街道开展城市社区党建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居民区党支部书记与居委会主任实行‘一肩挑’,对新建的居民区要同步建立居民区党组织,实现‘一居一支部’。‛实际中‚一肩挑‛还较少。温州市委办公室[2004]54号《关于认真做好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指出:‚提倡社区党组织主要负责人通过法定程序担任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提倡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按照法定程序当选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提倡党员通过法定程序当选为居民小组长和居民代表。‛之后‚一肩挑‛情况大幅度增加。第二:社区党组织委员也实行无报酬的义务工作制。
3、社区社团班子成员
社区社团(老协、关协、残疾人协会、计生协会、妇代会、文体团队、业委会等)班子成员都是社区无报酬的义务制社区工作者。如社区老协、关协理事会往往二个牌子一套班子,在居委会的领导下,经老协、关协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会长设1人,副会长2-3人,理事若干,理事会职数一般为会员的10﹪;计生协会会长、副会长、理事;妇女代表大会主席、执委;文体团队如健身舞队、腰鼓队等班子成员;业主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等等;他们都是社区无报酬的义务制社区工作者,社区社团是社区建设的依靠力量。
4、社区居民小组长、居民楼幢长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四条规定:‚居民委员会可以分设若干居民小组,小组长由居民小组推选。‛在社区中,居民小组长和楼幢长有交叉,不论是居民小组长还是楼幢长,他们都是居委会延长了的手臂,居委会面对上级这么多的工作任务,很多是依靠他们去做的,他们既是宣传员,又是信息员,还是调解员,更是卫生员,他们是真正的‚白忙官‛。2005年10月25日,温州都市报晚霞版块称‚‘小组长’‘楼长’们是居民生活状况的‘测温计’,也是居民最基层的组织者、管理者,还是百分之百的义工、志愿者。……他们就像社区里一盏盏明亮的楼道灯,守望着自己的岗位,照亮着邻居的心。‛确实如此。
5、社区志愿者 社区志愿者是个宽泛的概念。凡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参与社区组织开展的公益性活动,无偿提供劳动的人,都是社区志愿者。在温州每个社区都建有一支以上志愿者队伍,台帐上‚志愿者‛专门有一块要求。志愿者队伍有不同划分,如文明城市创建志愿者、在职党员志愿者、社区服务志愿者,卫生义务监督队伍等。卫生义务监督队伍建立于1995年,是鹿城区为了强化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而成立的,鹿城区设大队,各街道乡镇设中队,各社区设小队,成员由社区楼幢长、小组长、离退休人员、居民等组成。卫生义务监督队伍志愿者同时又会是其它队伍的志愿者。这几年温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创建,文明创建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创建第一线,构成了城市文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志愿者队伍以工作任务划分,可分为科普志愿者、护绿志愿者等;以年龄划分,可分为夕阳红志愿者、红领巾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等;以职业身份划分,可分为在职党员志愿者、共青团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新温州人志愿者、还有白衣天使志愿者等。有人称赞:志愿者队伍是一个社会人力资源中的生力军和宝贵的财富,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说到这里,我们知道做好社区工作真的不容易,有人说社区工作者是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是责大权小、事多钱少;有人说社区工作者要有外交家的口才、运动员的身体、宰相的肚量……
二、文明社区创建对社区队伍建设的要求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2000年12月25日下发的〈关于印发《浙江省文明城市(地级以上)评审条件评分标准》的通知〉(浙文明[2000]10号)中没有‚队伍优化‛的规定。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2003年9月1日下发的《关于浙江省文明城区评审条件的说明》(浙文明[2003]8号)中文明社区创建‚队伍优化‛规定:1.按照每400户左右1名社区工作者的要求配备社区工作人员,优化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知识结构。2.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社区工作者的年收入不低于当地职工上一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为社区工作者办理或接续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3.建立社区工作者素质培养机制,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指导和岗位培训。
温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2003年11月4日下发的〈关于印发《温州市文明示范社区考评细则》的通知〉(温文明办[2003]64号)把‚队伍优化‛项目的考核分为2部分:人员配备、工资待遇。评分要求与浙文明[2003]8号文件相比少了第3点的规定。
温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2006年3月20日下发的〈关于印发《温州市星级文明社区建设管理办法》和《温州市星级文明社区考核标准及评分细则》的通知〉(温文明委[2006]8号)没有单列‚队伍优化‛考核项目,在‚组织健全‛中规定:按照每400户左右1名社区工作者的要求配备社区工作人员,成员之间团结协作好,工作分工明确,有岗位责任制。
三、温州城市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005年‚全国百城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显示,当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社区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生活待遇仍然偏低。[3]从总体上讲,温州社区工作者队伍基本实现优化,但社区队伍建设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予以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001年至2004年间,温州市由各街道统一面向社会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录取后,有的由社区居委会与专职社工签订聘用协议书,街道作为监证单位,有的街道办事处直接与专职社工签订聘用协议书,按照社区组织建设的要求和法律规定,这些做法有待探讨。
我认为,不管是街道或是社区居委会聘用专职社工担任社管办主任或成员,就形成劳动合同关系。我国《劳动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专职社工通过聘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对象,由于专职社工工资低,向劳动行政部门提出‚社区工作者年收入不低于当地职工上一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为社区工作者办理或接续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浙文明[2003]8号及其它文件规定)标准的要求,过去部门会回复说专职社工不属于他们的管理对象,事实上劳动行政部门又把专职社工依照民选居委会成员来看待。我认为,如果专职社工与街道或社区居委会发生劳动争议的话,就适用劳动法。并且如果街道与专职社工签订聘用协议书,一旦发生专职社工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话,将发生国家行政赔偿问题;如果与社区居委会签订聘用协议书的专职社工发生上述问题,将发生其它形式赔偿问题;但如果是民选居委会成员就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不存在劳动法上的劳动争议问题,也不适用国家赔偿法。
2、温州富裕,但温州城市专职社区工作者的报酬普遍偏低,以前称之为‚白忙官‛,现在是‚白忙官‛加‚百忙官‛。杭州社区专职工作者报酬由职级工资、奖金福利、补(津)贴、住房公积金缴费及社会保险缴费等五部分构成,其中职务等级工资分12级,最低级12级每月700元,最高级1级每月1280元;奖金福利分定额奖金福利、目标管理奖励;补(津)贴包括岗位津贴、物价补贴、门诊医疗补助、防暑降温补贴和国定假日加(值)班费等五项内容;社会保险待遇包括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基本医疗保险金、女工生育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五项。国内大部分地区社区工作者报酬有基本工资,少有奖金,极少有真正意义上的保险,报酬低。社工的低收入甚至难以维持自身的生活开支,更不用说当一种职业维持家庭开支了。
鹿城区1999年前居委会办公经费财政没有补助。1999年始,每居财政补贴1万元。2001年9月坐班干部月补200元左右。2002年始每居财政补贴增至1.2万元,党支部书记坐班的原来每月补助180元,不坐班的仅20元,社区工作者,即原来的坐班干部每月200元之间,差额部分根据街道的经济实力增补。社区完成调整合并后(从2002年开始),社区工作者平均月工资600元。[4] 根据2005年10月份的调查,某街道(一个街道内社区工作者报酬基本一样,因为是街道制定按月发的)专职社工工资每人每月900元,年终奖金500元,社区主任每月950元,年终奖金1000元,保险个人缴纳20﹪,街道缴纳80﹪,这几乎算是温州社工报酬最好的街道了。报酬差的街道,专职社工每人每月六七百元,社区主任每月多几十元,没有养老、医疗保险。这还是2005年的调查数据,2002年更低些。据统计数据,2002年温州市鹿城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91元,全年职工平均工资为16554元。2005年鹿城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5元。目前温州专职社工每人每年报酬在8000元至12000元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养老、医疗保险多数没办理。浙文明[2003]8号及其它文件规定:‚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社区工作者的年收入不低于当地职工上一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为社区工作者办理或接续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透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温州城市专职社工的年收入远远低于当地职工上一年的人均收入水平,大多数也没有为专职社工办理或接续养老、医疗保险。有的街道上报民政部门说已为专职社区办理养老保险,比如有的街道每人每月100元,有的街道每人每月140元,当保险费包含在报酬里(本身1个月报酬就七八百元),街道没有将保险经费统一缴纳给社会保险部门,其实社工拿到所谓的包括保险的报酬后,也没有去办理什么保险,没有社会养老保险手册,这不是真正意义的保险。
几年来,专职社工的报酬低成了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话题,为此他们提了不少提案、议案、建议。社区工作者职、责、权、利极不相衬,严重地挫伤了基层工作者的积极性,也确实我们看到他们的付出与获得是不平衡的,但他们依然辛勤地劳作,赢得了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赏,我们没有理由说国家机关中在基层的工作人员收入就要低些?我们没有理由说一个系统中下级与上级其收入相差就要这么大?我们没有理由说同样作为劳动者专职社工同机关工作人员的收入相差就要这么大?我们认为,由于职务、级别、知识、专业等差别,工资收入适度拉开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但差距如此之大没有任何理由,也显失社会公平。
由此看来,改进专职社工的就业环境和工作待遇是必要的,要建立相应的合理的社工报酬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目前街道无力解决社区工作者的报酬问题,我认为市区两级政府应当执行有关专职社工的报酬规定,同时温州市应统一专职和兼职社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基本的保险项目。
另外在社工报酬的问题上,我还想谈点看法。民选社工无论专职、兼职是经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其报酬应根据本社区经费情况通盘考虑,每个社区的集体经济不同,民选社工报酬自然不同,不受劳动法调整,受居委会组织法调整(但我还是觉得专职的民选社工其报酬应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兼职的民选社工应给予适当补助)。《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七条规定:‚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来源,居民委员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费的范围、标准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经居民会议同意,可以从居民委员会的经济收入中给予适当补助。‛浙江省规定‚社区工作者的年收入不低于当地职工上一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为社区工作者办理或接续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这里的社区工作者应理解为专职社工,各级政府应执行文件规定,政府能做到不做不应该,但问题是现实的,有的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刚性强,政府只能在保证财政资金支付能力的前提下,逐年逐步提高社工的报酬。我认为党政领导干部应将心比心,社区工作者也是一线劳动者,政府应尽最大努力解决他们的劳动报酬问题。
3、社区工作人员上岗业务培训和日常综合培训缺乏规范,仅在上级下派工作任务时组织临时性应付培训,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和综合培训。几年来,鹿城区也举办了多次针对社工的专业培训,但都不如浙江省民政厅、浙江行政学院举办的浙江省社区工作者上岗培训班培训效果明显,至2004年底,浙江省共有2728名社区负责人参加了省级培训,取得了浙江省社区工作者岗位资格证书,温州市也组队参加了各次培训。象这样的培训应持续化、规范化。根据2005年‚全国百城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数据分析,在从事社区工作前的职业人数中,下岗人员最多,其次是离退休人员,其他依次是在职人员、待业人员、应届毕业生、其他人员。温州也一样,社区工作者中年轻社工储备不足,女性偏多,男性过少,年龄偏大。社区工作具有专门性、专业性,经常性、规范化的岗位业务培训是相当必要的。
4、社工队伍不稳定,变动频繁,一方面社会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想进入社区工作的人很多,包括大中专毕业学生;另一方面许多在职的社区工作者任期未到提早离去。我调查过一个社区,原本只有三个专职社工,三年里换过7个人。调查显示打算较长期在社区工作的人大多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其中又以女性居多。打算短期干的往往将社工当作一种过渡性的职业或增加人生阅历、工作经历的渠道之一,往往持边工作边观望态度,遇到好时机便一走了之,有的甚至于干几个月就走人了。有的社工对社区工作缺乏正确认识,有着混日子和干不好大不了走人的想法,不能全心投入。一些社工的从业动因是为了谋生和充实生活。现实中社区工作给人没有出息的感觉,社会对社工职业认可度低,社工报酬低等等,导致社工思想不稳定,社工整体素质不强,社区队伍不稳定,造成社区工作难以打开局面、社区建设难以上台阶。
5、社工负担过重,压力过大。是官非官官官都是百忙官,百多项社区日常工作,还有临时突击性任务,另外计生、禁毒、安全等一票否决也压到社工身上,令社工疲于应付,专职社工报酬低与超强的工作负荷难以对应,超负荷的工作和精神压力下其结果往往是选择提前离开奔向其他地方。
‚去社区居委会工作,可时间不长就纷纷离开了‛有人做过调查,调查显示‚认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待遇太差;认为社区工作人员的身份不明确,即不明确其是否为国家公务人员,无编制;认为人们对这项工作常常不给过高的评价;认为单位太小,大材小用;认为居委会权财有限,解决不了百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部分工作人员提到居委会工作繁重,琐碎事多,使大学生无法适应,这些现实情况使大学生奉献社区的热情受挫。‛社区人才留不住,原因多方面的,社工负担重是一重要原因,其外社工报酬低,现实社会所逼,特别对于年轻的男性社工来说,面临养家糊口的社会压力更大些,这是年轻的男社工少的一大原因。
6、社区工作者是个职业,但不是炙手可热,社工专业、职业的含金量低、职业期望低。社区工作与管理已专业化、社工已职业化,但社区工作者出路是个问题。2005年11月11日,温州晚报第8版《‚精英教育‛忧思录》一文讲到,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8月、12月和2005年3月、10月先后四次发布40个新职业,社会工作者是其中之一。曾有国人预测,20年后中国最热门的高等学府所设的专业中,当推社会学。然而,眼下的社会学专业却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眼下,温州大学(筹)法政学院这些即将毕业的首届社会学专业大学生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对口的单位进不了,不对口的单位也难以跨入门槛。在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班里,55个同学中,约有10个人选择考研,而选择考研和参加公务员考试‚双保险‛的则有40多个。前不久举行的国家报关员资格考试,虽然跟他们的专业毫不相干,但班上居然有十几个同学前去报名应考。在教师资格考试中,这个班也有40多个人参加了。而对于到企业、社区工作,则普遍不怎么看好。找工作有的和本专业没多大关系,待遇也很差。有的同学动起了其他脑筋。《‚精英教育‛忧思录》从毕业即意味着失业;开始的设想很不错;现实落差太大;大学仅是‚技能教育‛四方面介绍了社会工作专业在温州面临的‚水土不服‛的窘境。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7、政府批准设立新的社区,文件会要求‚新设立的社区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负责指导社区日常工作。‛但街道往往不依法指导选举产生居委会,就聘用几个社工以居委会名义对外开展工作。在居委会选举和日常管理中,街道习惯于随意指派、调动、撤换居委会成员、干涉居委会工作。有的街道对居委会规定了详细的考勤(作息、上下班、签到、请假)等制度,无视居委会的性质、权利及民选居委会成员的权利(当然对街道聘用的专职社工这样规定另当别论)。
四、对温州城市社区队伍建设的探讨
《居委会组织法》第八条规定:‚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年满十八周岁的本居住地区居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本居住地居民应当理解为居委会辖区居民,现在各地方社区选举仍然大多以本社区户籍在、非农业户口居民为对象,不利于社区建设,既然社区区域确定,居住在本社区的居民不管是非农业还是农业户口,不管户籍在还是不在,都是社区管理的对象,除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都应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街道招聘的专职社工参加居委会换届竞选,就算落选也可干专职,如居民参与候选,就算选上也兼职,还有街道随意指定、调动、撤换居委会候选人,干涉居委会选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参选者和选民的参与热情。居委会选举难以真正民选产生,原因较多,还如参与渠道不畅通,组织化参与不足等。社区选举参与率虚高或一定程度地参与,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2004年温州市城市社区统一换届选举,鹿城区规定,户籍所在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鹿城区居民,街道向社会公开招聘在社区工作一年以上的(不到一年的但工作实绩优秀的)社区工作者,如持有不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选举证明的,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由于社区管理办公室的成员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有的工作人员非鹿城区居住地的居民,在这次统一换届选举中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无法参加选举成为工作所在居委会班子成员。这给了政府和社区理论工作者、社区实践工作者一个提示,社区体制创新不要紧,要紧是要衔接好相关的问题,特别是要衔接好法律上的问题。社管办工作人员相当一部分非本居住地(本社区)居民,就如目前许多乡镇干部存在的走读现象一样,温州的社区干部也存在着走读现象,在一定意义上说与居委会组织法的意图不符,也不利于社区居民自治。
《居委会组织法》第十二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成员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办事公道,热心为居民服务。‛2004年温州城市社区统一换届选举规定:候选人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文化知识,廉洁奉公、作风民主、办事公道、年富力强,热心为居民服务,年龄原则要求在50周岁以下,学历高中以上,原社区工作者成绩突出的,年龄可放宽至60周岁,文化程度可适当放宽。选举中限定居委会成员的候选任职资格,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的年轻化、知识化。有专家指出‚如果将任职资格绝对化或当成硬性指标,又未免过于苛刻和不公平,有悖于居委会组织法精神和居民自治的发展方向‛。又有人问‚如果不对居委会成员的候选任职资格做种种限定,又怎么保证提高社区队伍的整体素质呢‛?我们认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必须的,社区体制创新是必要的,也就是说1.保证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不变质。2.相对有利于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建设。3.正视当前政府事务繁多需要社区协助完成的事实。在以上三个标准上,我们可以尝试多种社区组织体系模式。下面我介绍几种社区组织体系模式:
1、上图我们如且称之为‚分设模式‛:社区工作站(各地名称不同)与社区居委会分设,同级,并行。工作站受街道办事处领导,承担政府事务和协助完成社区事务,受社区居委会监督。工作站工作人员专职,工资福利待遇由政府提供,由政府(街道)面向社会招聘并签订聘用合同,受街道考核。
2、上图我们如且称之为‚下设模式A‛:社区工作站受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领导,承担社区事务和政府事务。工作站工作人员专职,工资福利待遇由政府提供,由政府(街道)面向社会招聘并签订聘用合同,归社区使用,受居委会考核。
3、我们如且称之为‚下设模式B‛:社区工作站受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领导,承担社区事务和政府事务。工作站工作人员专职,工资福利待遇由政府提供,由政府(街道)面向社会招聘,由社区居委会签订聘用合同,归社区使用,受居委会考核。
4、我们如且称之为‚内部模式A‛:居委会工作人员(非民选居委会成员)专职,承担政府事务和社区事务,工资福利待遇由政府提供,由街道签订聘用合同,归社区使用,受居委会考核。
5、我们如且称之为‚内部模式B‛:居委会工作人员(非民选居委会成员)专职,承担政府事务和社区事务,工资福利待遇由政府提供,由社区居委会签订聘用合同,归社区使用,受居委会考核。
以上各种社区组织体系模式国内各地也出现过,大致也就这么几种,各模式各有利弊。社区组织体系创新既要符合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又要体现社区发展方向,这确实是社区建设中的一个需慎重对待的问题。我认为,政府不要干涉社区居委会选举,居委会组织法规定民选居委会成员5-9人,规定民选居委会成员候选任职资格,我们必须遵守,政府不能干涉,不能另立法律规定以外的前臵条件,要完善、健全民主选举过程、机制、制度,特别是要引导居民选举相对有文化、有素质、年轻的人选。居委会按组织法规定承担相应职责。政府经费定好后不经街道一次性直接下拨社区居委会,由居委会自我支配。居委会成员专职、兼职与否,职数多少,补贴多少,由居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社区经费不够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居委会自行解决,体现了居民自治。民选居委会成员以外的专职社区工作者由政府和居委会共同决定具体事宜,以暂时承担繁重的政府事务。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到一定程度,可视情况取消‚为暂时承担繁重的政府事务而设臵的民选居委会成员以外专职社工的模式‛。
无论哪种社区组织模式,对于民选居委会成员以外的专职社工的建设,我认为可以由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共同尝试许多做法,可以象公务员的考核录用那样面向全社会招聘优秀的人才进入社区,以提高专职社工队伍的整体水平,这个完全可以做到,不受《居委会组织法》等法律约束。
下面我介绍北京和浙江的一些做法。据京华时报报道:2006年北京市首批招聘2000名大学毕业生到郊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3年内,到京郊农村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争取达到8000名,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正式招聘2006年2月全面启动。招聘统一招收、统一安排,入选大学生与乡镇政府签订为期3年的合同,平均月薪2500元,连续两年考核合格,外地生源可解决北京户口。3年后可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如果被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录用,在村镇工作年限计入工龄;如果大学生工作满两年后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总分加10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又据新京报报道,有北大学生报名竞聘,其中有硕士、博士,北大也对当选村官的同学制定了奖励政策。
2006年7月,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浙委办[2006]72号),计划通过5年时间基本实现一村(社区)至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招聘到村(社区)的大学生原则上以安排助理职务为主。收入不低于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有考公务员、考试加分,竞升优先,物质奖励等优惠。规定从2009年开始,浙江省的县(市、区)、乡镇(街道)机关招考公务员主要从招聘到村和社区工作3年以上且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5]乐清市在温州地区率先启动村村有一名大学生工程。2007年计划首次公开招聘5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基本报酬按大专学历人员每月一般不低于1200元,本科学历人员每月一般不低于1400元标准确定,奖金由村、社区自行确定。这些对于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对于村居建设来说,其意义是重大的,对提高村居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总之,‚社区里具有规划能力,能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能帮助人们做决定,尊重社区里所有的人,善于同居民沟通,被居民普遍认为可以信任的人。这些人既可以是老年人,也可以是年轻人;既有男性,也有女性;既可能比较富,也可能比较穷。重要的不是他们的年龄、性别或财产,而是他们具备的作为一个社区工作者所应有的民主意识、善于决策,开拓创新等素质。‛[6]这是对社区队伍建设的最好阐述。
6.西南社区社区建设工作总结(精) 篇六
按照大庆市第四次社区建设工作会议要求,我社区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及“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以“重规范,构和谐”为主题开展社区建设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林甸镇西南社区辖区面积160万平方米,下辖7个居民委,4个党支部,现有106个居民小组,112个共建单位,巷道177条,学校3个,医院1个,个体商业网点1526个,工作人员36名,辖区居民7313户、18836人,居民住宅楼117栋,17块平房区,低保户1514户,1583人, 274名党员,下岗职工5169人,再就业1708人,零就业121人,辖区设有治安警务室一个, 7支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105人。信息员14名,治安员70名,是林甸县重要的政治、商业和娱乐中心。
二、社区建设工作情况
社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对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改革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社区党总支一直把社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构建领导组织体系入手,强化社区建设的具体措施,整体推进社区建设工
作。
(一、“三健三为”,进一步规范社区建设管理
1、健全领导机构建设,为社区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我社区坚持把社区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设立了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三级社区建设领导机构。同时,制定了领导小组成员的工作目标和职责以及落实的具体措施,保证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分工明确、井然有序。
2、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社区建设提供方向保障。社区总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并结合我社区的实际情况,相继制定了《社区道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党员领
导干部社区联系点制度》及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教育、社区文体、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再就业、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具体指导性意见,明确了我社区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作为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进行考评,促进了社区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3、健全社区管理体制,为社区建设提供基础保障。我们把重点放在对社区的全面规范管理上,社区加强指导和督促力度,辖区下设四个党支部,组织机构得到了进一步健全,并在业已形成的居民小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还建立了“一长三员”制度,各楼栋都配备了楼栋长,计生信息员,卫生监督员,治安协管员,进一步细化了社区工作,把管理服务送上门,体现了社区工作的人性化。管理机制也进一步规范, 居民大会制,民主监督制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实现了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目标。
(二夯实基础,全面开创社区建设新局面
社区建设始终按照“社区建设要有亮点”的总体要求,坚持“硬件设施上档次,软件建设上水平”的工作思路,以增强社区居民素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社区的文明程度作为落脚点,不断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建设,社区功能日益完善。
1、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全力提高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我们认真抓好党支部支、居两委班子成员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坚持党员“三会一课”制度,开好支部大会和支委会,规范党建工作,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并有效把党组织建设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全体党员参加到和谐社区创建中来,将工作落实到各支部和班子成员,针对镇党委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建立和健全社区党员干部素质的激励机智,使基层组织建设步入了正规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确实把思想认识从脱离人民群众、漠视群众利益不良倾向中解放出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2、不断加大设施建设,全力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为更好的服务居民,我社区重新规范了公示板及各项工作流程图板,将社区工作人员的照片、联系方式向群众公示,便于群众监督和联系;并配备休息椅、阅报
室、打气筒、饮水机、针线包、老花镜、填写笔、便民卡、服务指南等便民设备;极大解决了居民办事难的问题。同时社区还通过组织计算机、法律、文明礼貌用语等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文明素养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3、不断丰富载体活动,全力打造文明社区典范。社区充分利用小广场等活动平台,通过宣传和组织,不断提高秧歌队、合唱队、文艺队等文化团体的规模和质量,群众参与面不断扩大,参与活动的自觉性也不断增强。并于2007年成功组织了以“品百家宴,话邻里情”为主题的首届邻里节, 2009年又组织了“和谐社区情系百姓”大型消夏晚会,极大的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社区还利用条幅、宣传单、电视、讲座等多种形式,倡导和树立“知荣辱、树新风、创和谐、促发展”的社区文明新风尚。我社区利用人口学校、“5.29”宣传日,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使居民和育龄妇女不断转变观念,让婚育新风进万家。
4、不断优化民生服务,全面落实各项惠民工程。服务是社区工作的生命力,而民生问题则是评价社区工作的“试金石”。因此,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从不回避不推诿,带头协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一是低保、廉租住房补贴、大病救助工作实行动态管理,严把审批关,仅2010年就清退不符合标准低保户64户,有效的防止了“人情
保”和“关系保”的出现,为符合条件的73户居民办理了低保,1117人申报了廉租住房补贴,通过走访,实地了解真实情况,46人申报了大病救助,缓解了患病居民的燃眉之急。二是通过精心组织,广泛宣传,受益居民现身说法等有效宣传手段,2010一年累计参保人数5661人,收缴保费409, 375.00元,取得了,参保人数最多,收缴保费最高的好成绩。三是扶贫救困工作得民心、顺民意。在扶贫助困方面,我们开展了“一帮一”结对子活动,以集资捐款,捐物,扶持就业等形式,为他们排忧解难。我积极协调工
会、残联妇联等相关部门开展为“贫困家庭关怀关爱服务”,为贫困居民王凤霞、崔岩、苏若男、周维民等43户发放救助款14,500元及5000元物资,并为20多名特困学生申请4000元的助学金。
5、不断深入实际走访,确保人口普查工作圆满完成。为圆满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任务,我们采取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加强培训、明确职责。未雨绸缪、确保实效等多种形式对我辖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进行全方位普查,在正式普查开始之前,我们齐心协力在社区进行了人口排摸,了解社区每户家庭的情况,为后期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保障,并在普查后期及时开展互检互查。通过互查方式进行验收,查改错误153处,确保了我社区错误率有效降低,一次性完成了信息电子录入工作。
6、不断扩大社区矫治,为维稳创安提供必要支撑。为
了给辖区居民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社区积极开展 了“六调联动” “重点地块排查整治” “平安创建” “法律进 社区”等一系列活动。在组织上,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为组 长,街道包片干部为成员,社区民警、辖区单位代表及居民 代表组成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签订综治目标管理责任 书,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在制度上,社区制定综治工作计划和创建方案,建立了《调委会职责与 制度》《平安创建工作制度》《西南社区公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对社区的流动人口、出租户,群防群治工作对象等建档分类,做到底数清、情况 明。不断规范工作程序 确保换届工作顺利进行。规范工作程序,7、不断规范工作程序,确保换届工作顺利进行。按照 林甸镇党委的安排,2010 年 9 月我们对居委会党总支班子进 行了换届选举。这次换届选举以提高“班子素质、促进社区 和谐稳定、经济发展”为目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程 序进行,选举产生了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居民靠得住、有开拓创新精神、富有生机活力、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圆 满的完成了社区换届选举工作。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社区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林甸的稳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与“为上分忧,为下解愁”的目标 还有一定差距,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 6
现在: 社区建设协调机构仍需完善。
1、社区建设协调机构仍需完善。社区建设是一项艰巨 的、复杂的社会工程,涵盖了城区基层基础工作的大部分内 容,牵涉到各个部门,需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领导组织建设,使上下左右步伐协调统一,形成整体合力。“社区是我家,建设靠
2、社区建设整体氛围尚未形成。社区建设整体氛围尚未形成。大家”,社区建设不只是社区的事,更不仅是居委会的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促进形成共驻共建社区的良好 氛围。社区建设组织力量亟待加强。目前,在社区管理事 亟待加强
3、社区建设组织力量亟待加强 务中,社区干部身兼数职,工作琐碎繁重,人员配备不足,群团力量也相对薄弱,群团作用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充分发 挥。社区建设经费投入有待提高 有待提高。
4、社区建设经费投入有待提高。社区居委会经济来源 少,自身无财力建设服务设施、发展居委事业。虽然县、镇 财政克服困难每年投入相应资金进行项目建设,但远远不能 适应社区发展。
7.社区建设论文 篇七
农村社区也就是由一定的人群、地域、生产和生活设施、管理机构以及社区成员的认知感等要素构成的社会实体。在特定的区域内, 由从事农业生产的非密集人口, 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组成的农村区域社会。农村社区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 又不同于城市社区, 它是以农村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另一种社区类型。
新型农村社区, 关键体现在一个“新”字, 和传统意义的农村社区相比, 它更多具备促进农民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城市基本功能。从这个角度来说新型农村社区, 是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 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 经过统一规划, 按照统一要求, 统一建设居民住房和公共设施, 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 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 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它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 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
2新型农村社区的特点
2.1 具备一定的规模性
新型农村社区的人口应当由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而定。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须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性, 这就要求新型农村社区, 必须具备相当人数规模, 如果社区人数过少, 为社区提供服务的私营超市、医疗机构、污水处理、幼儿园、物业公司等社会服务机构因客源少, 将无法长期持续盈利, 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新型农村社区也无法长期健康发展。
2.2 居住环境优美, 各项基础设施完备, 公共服务覆盖全面
新型农村社区注重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 娱乐休闲设施齐全;改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 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目标之一。新型农村社区的供电、供水排水、道路、购物、电脑网络、垃圾污水处理等各项生活设施齐全, 可以保证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具备城镇社会服务所具有的基本功能。改变以前农村的基础设施投资分散, 薄弱等问题。就业、社保、社会治安、教育、法律、卫生、文化等政府各项服务全面覆盖, 便利村民群众生活。实现垃圾三化、路灯亮化, 建设学校、商业设施、社区卫生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甚至公交站点, 使社区农民享受到城镇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
3新型农村社区的意义
3.1 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2012年12月1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 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 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目前, 农村产业结构从单一农业生产结构向农业生产基础上的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 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据有关机构估计, 当前农村劳动力和半劳动力合计超过5亿人, 其中农业仅需要1.2亿人, 在沿海和城市打工的有2.5亿人, 有部分农民工在城市定居, 成为新市民, 一些农村成了“空壳村”, 留下妇女、老人、儿童, 出现了农村社会治安等许多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部分, 因为农村新型社区建成以后, 人数规模少则几千, 多则几万, 一个现代化的成熟农村社区, 已经具备了城镇所具备的提供基本社会服务的功能, 农民在现代化的社区里能够享受到各种生活便利, 规模大的农村社区已相当于小的城镇。
3.2 利于改善改善居住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 节约土地资源
农村新型社区, 无论是住房还是配套的供水、供电、绿化、路灯、道路、广场都按照较高的质量标准建设, 环境整洁卫生, 十分优美, 社区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由于是集中规划, 合理布局, 楼房必须达到四层或五层以上, 共享公共配套设施, 所以能够有效的节约土地资源。
3.3 社会管理得到加强
新型农村社区更有利于党和国家对农村社会的管理, 新型农村社区同样需要建立党总支、农村社区居委会、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经济文化协会、老年协会等组织, 因为村民集中居住, 便于完善加强社会管理。
4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
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际情况, 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经验, 总结出以下几种模式。
4.1 村庄合并多村联建模式
将以前分散的多个自然村或者行政村统一合并组建新型社区, 原来的行政村或自然村消失, 新的农村社区诞生, 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并将周边村庄整体拆除复垦。在集中新建住宅楼的同时, 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和医院、幼儿园、超市等服务设施。在村庄合并过程中, 应根据各个村庄社会经济情况和地理位置进行合并, 以方便未来社区农民的生产生活。
4.2 以中心村为核心, 强村吸收弱村,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鼓励以经济强村为核心 (中心村) , 通过合并周边经济欠发达村,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将先进村的先进管理理念和致富经验, 引入到相对落后村, 先富带动后富, 实现共同富裕。以中心村为中心, 在社区中心村设立服务中心, 为周边数公里村落的群众提供政府公共服务, 中心村规划出集中居住区, 安排其他村民前来聚居, 从而形成新型农村社区。
4.3 园区带动模式
以产业聚集区、经济开发区为依托, 在聚集区周边农村建立新农村社区。这样做的好处是, 园区周边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学校、幼儿园、超市等社区服务设施, 能为产业聚集区的企业和工作人员提供就近的生活服务, 同时社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又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有效破解“三农”难题,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例如河南南阳镇平县的玉雕产业全国闻名, 是全国玉器加工中心之一, 他以玉雕产业为依托, 建设园区带动模式的新型农村社区。
4.4 城郊型农村社区模式
这是从根据新型农村社区的相对位置所做的分类, 城郊新型农村社区指位于城镇规划区范围以内, 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新型农村社区, 布局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城郊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可以服务城镇为途径。
因为各地农村实际经济情况、社会发展水平、地理位置、风俗习惯不尽相同, 优势特色产业也各有千秋, 所以以上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模式并非绝对, 甚至实际上是几种模式的综合。但是无论哪种模式, 让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就近享受周到的公共服务, 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 建设好新型农村社区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参考文献
8.社区建设的经验构建 篇八
【关键词】社区;社会建设;分类
按照滕尼斯的说法,社区是指那些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共同体。其体现的人际关系是亲密无间、守望相助、服从权威且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这种共同体不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是由传统血缘、地缘和文化构成的。其外延主要限于传统的乡村社会。而“社会”总是和劳动分工与法理性的契约联系在一起,其体现的人际关系是自私自利、缺乏感情交流与关怀照顾的人际关系。其外延是指人口异质性明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城市社会群体。
本文涉及的城市社区概念,并非滕尼斯所指的外延,而是高度现代化、具有流质性和价值多元化的城市社区。因此从本体论来说,城市社区里的居民有其天生的分裂性,他们是异质性的群体,他们缺乏一种整合的工具,一种共同的联系纽带。本文试着结合昆明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性地提出以居住人群为对象,将昆明的社区划分为老年社区、常住青壮年人口为主的混合型社区、单位型社区、流动人口为主的混合型社区、少数民族社区和农村社区六类社区。通过这些分类,笔者试着进行对策分析。总之,这是寻找纽带的过程。
一、常住青壮年人口为主混合型社区
(一)社区界定
指经常居住在社区的60周岁以下人口数达到社区居住人口50%以上,或常住人口在社区居住人群的构成比例中占据最大份额的社区。
(二)社区的特征
1.社区内以商品住宅小区或住宅楼宇,特别是近年来建盖的新商品房小区为主;2.社区人口基本上为在职职工,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均有分布;3.大部分人口早出晚归,存在人户分离等现象。
(三)社区党建工作
社区党组织在全社区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社区内的各种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社区工作站等都要接受社区党组织领导。对辖区党员实行单位、社区双重管理。
针对青壮年党员闲暇时间较少的情况,要充分扩充专职党务专干,配齐各党支部、党小组工作人员,利用周末时间入户走访。要加快社区党务信息系统建设,在整合社区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尽量采取手机、社区网站、QQ群等方式组织党员参与社区党务。
(四)社区自治、服务工作
以手机、家庭电话、社区网站为平台构筑社区自治自助管理服务网络,加快对社区居民基本信息特别是联系方式的收集整理工作,采取上班时间打电话、休息时间入户走访的方式进行工作。
加强社区文化教育,向广大中青年业主提供公益性的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家庭理财、信息技术等专题的大型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利用社区内外的教育资源,包括辖区学校优质师资资源、省市及国内外著名大学教授资源、社会各界知名专业人士、社区居民教育资源等,形成老师进社区,家长进课堂的教育环境。要把社区儿童教育放到重要位置,社区儿童教育主要由社区儿童中心和社区儿童会所两大部分组成。
(五)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以“静脉社区”建设为模板,着力推进交通网络建设。各社区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静脉社区”建设方案,改善步行环境、优化路网格局,推进社区交通稳静化;扩大“静脉社区”再生资源规范回收宣传面,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理念,加快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站建设。
二、老年社区
(一)社区界定
结合昆明的实际情况,该模本中所认定的老年社区,是指老年人口数达到社区居住人口3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或者老年人在社区居住人群中占据最大份额的社区。可分为:专供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居住小区、小区群,或老年人在社区居住人群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混合型社区。
(二)社区特征
老年社区的特征:社区的居住人群以离退休和闲居在家的老年人为主;社区中的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逐渐增多;社区中需要提供生活服务的老年人逐渐增多;社区管理和建设压力较大;社区老年人对硬件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務软环境的期望值较高。
(三)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
针对昆明老龄化的严峻形势,老龄工作的重点在社区、在基层,要以“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思想为指导,建议在市和谐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增加市老龄委,以便指导和协调老年社区工作。
(四)老年社区的服务全覆盖体系
在尽可能地满足社区全体居民生活需求服务的同时,考虑社区中不同老年人的家庭情况和养老需求,构建面向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助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通过两种体系的构建,基本实现对社区全体居民和该类社区主导人群—老年人两类群体的兼顾服务和服务方式的全覆盖,为老人打造一个快乐、健康、安逸的晚年生活。
建立区、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三级服务平台”:即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联动平台:以现代通讯、智能呼叫、互联网及电子商务为技术依托,以“建设信息化、智能化呼叫服务及支援中心”为核心,以“建立社区老年人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提供紧急救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关怀、增值服务”为基本服务内容,有效“整合社会服务资源”为服务主体,建立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联动平台。
(五)老年社区的经费保障问题
(1)相比其他类型的社区而言,以老年人为主的社区,其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工作站的工作运行经费、人员报酬、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及后续管理经费、社区信息网络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维护费等项经费开销较大,市(县)区两级政府应加大对老年社区建设经费投入的倾斜。
(2)应积极研究和制定各种扶持和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和福利性社区服务项目建设,开办多样性的老年服务实体。
nlc202309031813
(3)鼓励在条件具备的社区,开发独立生活的老人居住区、辅助护理老人居住区以及提供特殊医疗护理的老人居住区等,减轻政府管理和服务所需的巨大人力、财力投资压力。
三、流动人口为主混合型社区
(一)社区界定
流動人口数达到社区居住人口50%以上或流动人口在社区居住人群的构成比例中占据最大份额的社区,即为流动人口为主的混合型社区。
(二)社区特征
(1)大多处于城郊结合部,社区内有“城中村”;(2)大多外来流动人口呈现“四低”。他们中的大多数年龄较低、文化素质偏低、就业率低、收入偏低;(3)大多外来流动人口滞留时间不稳定;(4)流动人口群体具有两重性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其主导的农业文明和受城市文明影响、冲击后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呈现部分城市文明并存;(5)流动人口就业不稳定,治安隐患大。
(三)主要管理内容
(1)外来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登记;(2)外来流动人口的证件发放与核查;(3)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4)外来流动人口失业、就业管理;(5)流动党员管理;(6)房屋出租登记管理等。
(四)社区服务工作重点
(1)便民利民服务。(2)就业培训服务。(3)职业介绍服务。(4)开发就业岗位服务。(5)法律咨询。(6)医疗卫生服务。(7)社会保险服务。(8)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入托入学服务。(9)建立外来流动人口矛盾调处服务。(10)社区社会救助服务
四、少数民族社区
(一)社区概念
少数民族居住人口数量占多数的社区,即为少数民族社区。少数民族社区是少数民族生活的载体,是城市化进程中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社区特征
(1)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保持着本民族的风俗和宗教信仰;(3)生活在共同的地域;(4)民族意识比较强。
(三)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
依托少数民族社区居委会组织,突出“重在宣传、贵在服务”的理念,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达到激励社会活力、维护合法权益、彰显公平正义、促进进步发展、确保团结稳定的目的。
(四)社区的管理
1.构建合理的少数民族社区结构
民族社区人口规模一般应控制在1000户~2000户左右,也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增减,社区的行政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数量也可根据社区规模的大小和管理人数的多少进行合理地配置。每个民族社区都应该建立社区居民代表会议,代表的人数可根据社区的规模来确定,一般来说,民族社区700户以内的居民代表不少于30人,1500户左右居民代表不少于70人。
2.少数民族社区建设的领导和组织协调机构
市一级设立和谐社区建设的领导机构;市辖县(市)区一级建立少数民族社区建设指导机构或协调组织;街道办事处一级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实现少数民族工作社区化、民族社区建设社会化;县(市)区委、政府有关部门结合自身还职能,发挥各自优势,参与少数民族社区建设工作;少数民族社区居委会要积极探索社区居民的自治与社区成员自治有机结合的新途径。
(五)社区服务的主要任务
(1)少数民族社区居民就业和再就业;(2)少数民族社区医疗卫生服务;(3)改善少数民族社区环境;(4)强化精神文明建设;(5)提供安全的治安服务;(6)少数民族社区文化事业建设。
五、单位型社区
(一)社区概念
单位型社区,主要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相对独立的生活、工作区域。
(二)社区特征
(1)社区居民生活交往相对封闭;(2)具有较强的文化认同感;(3)基本完善的设施和完整的管理体制;(4)单位和社会组织齐管理共服务。
(三)单位型社区的存在优势
(1)单位型社区范围较广;(2)单位型社区和谐度较高;(3)单位型社区参与度较强;(4)单位型社区基础设施较好。
(四)单位型社区转型社会型社区的原则
单位型社区向社会型社区转型是必然趋势,应坚持以下原则:(1)社区公共服务必须坚持均衡、公平原则;(2)社区公共服务必须坚持人性化与个性化;(3)社区公共服务必须发动辖区居民广泛参与;(4)社区公共管理和服务转型的长期性原则。
(五)单位型社区全覆盖组织管理架构
在党组织领导下,按照政府行政主导管理、社区居民委员会自治管理、驻区单位参与管理、其他社会组织自我管理的原则,全面整合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力量,构建以“两委一站”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组织管理框架。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2]路易龙.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黄廉贞(1985— ),女,江西赣州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10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社区建设论文】推荐阅读:
论文- 加强社会工作实务建设-以社区能力建设为重点09-05
社会管理智慧社区建设研究的论文11-15
毕业设计(论文)浅谈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11-10
推进社区党建服务社区建设08-20
社区建设现状07-03
社区建设概述07-26
新型社区建设初探10-05
社区建设民政部06-29
服务型社区建设08-13
平安社区建设动员大会11-09